开发及影响

2024-05-29

开发及影响(精选十篇)

开发及影响 篇1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一) 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视不够

不少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了解, 社会的信息意识尚未普遍形成。档案部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机构, 其利用工作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需求的重视。同时一个围绕利用者需要的信息服务系统还没有普遍在档案部门建立起来, 档案部门的利用工作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利用的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没能很好的开展起来。

(二)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落后

在社会实践日趋电子化、网络化大背景下, 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转折时代。但现实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本上未能做到电子化、网络化, 还主要依赖于手工操作。目前, 尚未有任何一家网站提供开放档案的全文利用, 更无法实现信息的分类或主题查询,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式依旧处于传统状态。档案馆 (室) 的服务方式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档案信息的提供仍以内向为主, 基础工作还没有很好地与提供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检索工具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者利用者上门使用, 基本上没有实现网上传播和利用。

(三)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够

长期以来, 档案人员主要着力于档案的保管工作, 对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缺乏研究和规划。目前档案的编研成果大多只局限于各种规范或标准所确定的课题, 且以类编排、堆切内容的较多, 对市场需求缺乏调研, 档案编研成果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效应不高, 时效性差。真正用于经营决策、科学研究、工作创新的带有实用性、启发性的高层次档案信息产品屈指可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但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档案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信息的广泛需求。目前我国档案网站 (页)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单薄, 信息量少, 上网内容基本上是档案局部门职能和馆藏档案的简介材料, 鲜有全宗指南、档案目录、专题史料等有一定特色和深度的信息, 网上服务的实用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这些网站 (页) 上的内容看上去更像是档案广告。同时, 一些网站 (网页) 没有与其它网站 (页) 链接, 利用网络优势, 形成大档案、大文化的网络化服务效应。全国范围内, 各档案馆 (室) 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档案信息网络,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缺乏集团化、系统化、网络化。因时间、空间的限制, 某一部分档案信息不可能被社会相当数量的人同时利用、同时研究, 档案信息难以实现社会性的效果。

最后,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 可是多数档案人员并没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提高自身素质, 没有专业知识, 操作技能低, 计算机应用水平差, 素质不高, 缺乏创新意识, 观念陈旧, 这势必影响到一系列的档案工作, 也增加了开发利用工作的难度。

二、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具体对策

(一) 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

档案部门在做好档案征集管理等基础工作的同时, 还应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宣传工作, 不断强化社会的档案利用意识。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档案信息的资源开发利用的被动局面, 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档案从门类到载体, 从管理手段到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档案工作人员单一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因此, 档案部门重视抓好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优化档案人员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化技术管理知识等作为新时期档案人员必备课予以培训, 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 使其尽快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 加强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 可以尽可能丰富馆藏资源。只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才能为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馆藏档案种类应既有文书档案, 又有齐全完整的科技档案、专门档案;从年代上, 既有早期的档案, 也有现代的档案、资料;在内容上, 既有反映机关日常工作的档案, 也有知名人物、典型单位的档案;从载体上, 既有纸质的又有音像、光盘, 软盘以及实物性档案材料。同时, 档案是一种原始文献。有些材料只有保持他的原始性才能显示其价值, 而有些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编成二、三次信息, 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实现档案信息增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 一定要立足市场, 根据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 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不能怕难而忽视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加工。

(三) 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

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前提下,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必须向网络化、合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第一, 开展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当前要做好网络信息的资料下载及加工特别是深度加工工作。各档案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及利用者的需求,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加工, 把有限的馆藏变成无限的信息资源。第二, 加强馆际间的合作, 发挥档案馆界的整体优势, 走“分散建库, 集中联系, 分散服务, 资源共享”之路。这样既可省人力、物力、财力, 又可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大大地方便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任何一个信息部门都不可能有能力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档案部门应认清形势, 主动加强同社会其它信息服务机构构成横向联合, 建立现代化的统一网络, 进行一体化的管理, 实现档案资源与共享社会信息资源的融合与集成, 拓宽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领域。

最后, 建设高素质的档案工作队伍也是做好新时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要做好这项工作, 重点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是高素质档案队伍建设的重要步骤, 档案部门领导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档案人员正当合理的要求, 采取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式激发档案人员工作的热情与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适当引进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充实档案管理队伍。

三、结语

实现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升华和再创造,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勇于探索, 努力开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露茵.论人力资源档案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其途径[J].管理观察, 2009.

开发及影响 篇2

除土地费用、建筑安装工程成本、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等之外,与房地产投资开发有关的税费,也是影响开发商或投资商实际可获取的纯收入的重要因素。

(一)税费对总开发成本的影响

据国家建设部房地产业司的资料估计,各种税费占商品房成本的比重大致如下,见表1-2.如果加上各种不可预见的税费在内,各种税费占商品房成本的30%~40%。在商品房开发成本中,土地费用约20%,因此包括土地费用在内的各种税费占商品房开发成本约50%~60%。就北京而言,土地费用占住宅总开发成本30%以上,甚至高达50%。表1-2商品房税费构成一览表

项目税费占商品房成本的比重(%)

税收10

管理费和手续费3

行政性费用项目性收费16.5

证书工本费0.5

合计30

(二)税费对销售价格的影响

目前,在商品房价格中,土地费用所占的比重已由过去的20%左右上升为30%左右,而开发商开发建设利润所占比重由过去的20%以上下降为10%左右。商品房价格主要由七部分构成,见表1-3.表1-3商品房价格构成一览表

项目约占商品房价格的比重(%)

土地成本30

房屋建造成本30~35

辅助设施费用4

配套费用10

开发期间费用10

营业税金及附加6

开发建设利润10

合计100

注:表中配套费用包括:市政配套如水、电、煤气、通讯、管网等费用;开发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财务费和销售费等。

(三)合理税费的调控措施

包括土地费用在内的各种税费对住宅总开发成本、销售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依次为土地费用(约30%),税收(约10%),其他各种合理和不合理费用(10%~20%)。所以,只有规范房地产市场,合理负担税费,才能使住宅价格纳入正常轨道,使住宅生产和消费正常运行。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对商品住宅开发建设中的税费进行必要合理的调控。

1.降低地价

对普通商品住宅,通过减少土地出让金或将一次性支付土地费用改为若干年分期支付等方式降低地价;对经济适用住宅,应通过行政划拨土地减免地价。

2.合理分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费用

让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费用单纯由消费者承担,改为由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等共同承担,这样既维护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又能调动消费者购房积极性。

(1)对于非营利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等)以及公用设施(学校、医院等)费用,应由政府财政承担。

(2)对于营利性的配套设施(如商业网点)等费用,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由房地产开发商或受益企业承担。

(3)对于住宅小区内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费用,应由消费者承担。

3.降低或减免契税

为鼓励居民买房,对居民的住房应降低或减免交易契税。

4.取消不合理收费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项收费应进行清理,如认真清理国家明文取缔的不合理收费及现行收费项目中的不合理收费。对不合理费用坚决予以取缔,如人防费、教育集资费、白蚁防治费、地名费等以及各种名目的管理费和保证金。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资源开发;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X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3-0128-02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矿产资源也是我国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相一致。此外,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球的重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通常是一方面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减少污染,另一方面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做好矿产资源的保护。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1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的破坏是复杂和长期的,其破坏方式或是间接或是直接,或是化学或是物理,或是短期或是长期。矿产资源开发对大气环境的破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中排放的有毒气体、粉尘以及废弃使得矿区的大气自然状态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转变,例如:酸雨。最终使得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下降,酸雨等的产生会污染地表水、土壤、农作物和植被。

1.2对水环境的影响

废弃排放污染,矿产资源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选矿废水、矿井水以及尾矿水等均为矿山废水污染,矿山废水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极大,而且矿山废水引起的污染能够扩大到其他区域,影响范围特别广。例如,美国曾发生过选矿的尾矿池和废石堆所产生的化学及物理废水污染,其污染范围最终致使1.4万平方千米的河水发生恶化。在美国的阿肯色、加利福尼亚等十几个州内。主要河流均受到金属矿山废水的污染,河水中所含的有毒元素,如As、Cu、PB等,都超过了允许标准浓度。

疏干排水引起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中,部分资源需要井巷、露采,而井巷、露采的开掘会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地下水的天然径流和排泄条件会因为矿井疏于排水而发生改变,造成矿区地下水位下降,矿区水文地质环境的恶化。如山西省因采矿而造成18个县缺水,26万人吃水困难,30多万亩水浇地变成

旱地。

1.3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体现在采矿工程占用和破坏土地,为采矿服务的交通(公路、铁路等)设施和采矿生产过程中因堆放大量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以及因矿山开采而产生地面裂缝、变形、滑坡及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2000~3000万亩土地受資源开采的破坏和占用。

1.4对地貌景观以及植被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景观破坏的形式有:工业广场井架高耸、管线密布;排矸(矸石山、矸石堆)无观赏价值且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地表下沉引起地表积水或地貌改变;建筑物倒塌、裂缝;地表水污染、河水倒灌等。露天开采可将矿区土地破坏得面目全非,原有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我国约有106万森林面积因为采矿而被破坏,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矿产资源开发大省同样也是矿山开发占用林地面积大省。此外,26.3万亩草地面积因为矿山开发而被破坏,导致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草地退化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16%上升到目前的37%,平均每年以67万ha的速度递增。

1.5噪声污染

矿山噪声的来源主要有矿产资源矿山采矿机械振动(包括凿岩机、钻机、风机、空压机和电机等)、爆破、机械维修、选矿作业以及矿区运输系统。矿山噪声源数量多、分布广,普遍未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许多设备和作业区的噪声超过90dB的国家标准,对矿山工厂和附近居民造成危害。超过140dB的噪声会引起耳聋,诱发疾病,并能破坏仪器的正常工作,对栖息于该地区的动物亦构成生存威胁。

1.6引发地质灾害

由于矿产资源所在地区不少为地质、地貌复杂的地区,无序地开采矿产资源极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涉及矿山及其相邻地带。

综上所述,矿产开发对矿山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严重的,而各种不利的环境影响最终都集中表现在对矿山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各类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经济、实用、高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是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2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2.1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相比西方国家的矿产资源保护经验,我国在矿产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尚无具体化,没有详细的成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以具体法律去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2.2实施土地复垦措施

矿产矿区的土地复垦是矿区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性的土地复垦是实现矿区环境保护重要途径。针对目前我国在土地复垦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综合性的土地复垦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做到矿区复垦工作的有法可依,国家应制定出台专门的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2)在进行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从多个角度出发,由过去的单一复垦途径转变为综合进行矿区土地复垦;(3)对于矿区技术标准的制定要尽量详细,以此提高复垦积极性。总之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后的土地复垦工作,切切实实保护矿区环境。

2.3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行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矿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愈发的严重。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时,要本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二手都要硬的原则进行。要做到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同时进行环境保护。开发前,做好资源勘查,开发时做到尽量少占已有的耕地、农田、植被区,及时按照规定处理生产中的废弃物。开发后做好土地资源、植被进行恢复,使破坏区域及时恢复绿化。

2.4综合利用资源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废弃物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保护过程中,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非常重要,这不但经济效益高而且方便有效。在生产实际中,除了要通过技术攻关提高矿石中主要元素的回收率外,还要考虑提炼伴生、共生的元素的综合回收,矿山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等措施,尽量减少尾矿的产出量。对于综合回收技术还不太成熟的复合多金属矿,可进行资源储备,待条件成熟时再开采利用,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3结语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深入,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那么环境问题终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尽量做到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时进行,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矿业”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伊彩文.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0,31(4).

[2]李国东.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

[3]王倩.矿山露天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和恢复治理措施[J].科技信息,2012,(6).

[4]张晶,李道勇,孔凡杜.谈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2,(5).

开发及影响 篇4

关键词:银发旅游,市场,影响,机制

1“银发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进入21世纪, 很多国家都面临着老龄化, 这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挑战, 但是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才是一个蕴藏巨大商机的旅游市场, 会给当前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据统计, 近几年老年人旅游的人数在逐年的增多, 2004年我国老年人旅游的比例已占到旅游市场的20%左右, 特别是在旅游淡季, 老年人旅游占整个旅游市场的将近一半的份额, 很多旅游企业也开展了相应的老年旅游项目, 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例如老年休闲游、疗养游、纪念游、健身游、养生游等一些有老年特色的旅游项目、旅游线路受到广大老年消费者的欢迎。

1.1 经济基础

目前据权威调查显示, 城市老年人有接近一半的人都有自己的存款, 并且这些老年人都有自己退休金和其他的收入, 同时随着社会保险的逐步完善, 可以解除老年人的很多后顾之忧, 有条件的子女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资助老年人, 这就为老年人的旅游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1.2 时间充裕

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们的传统家庭模式在逐步的发生改变, 由原来大家庭逐步转变成了小家庭, 出现了“空巢家庭”, 这对老年人来说有着非常充裕的空闲时间, 这就为“银发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3 强烈的旅游愿望

很多退休的老年人有外出旅游的愿望, 这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是很多老年在实现年轻时候的愿望, 通过旅游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他能更好地让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指数得到提升。同时旅游是一项兼观光、疗养、运动、购物、休闲和娱乐等于一体的大众活动, 能够丰富、点缀老年人的空巢生活, 倍受老年人的青睐。

2“银发旅游”的问题分析

2.1 旅游市场供需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旅游市场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提供的各项服务和旅游产品仅仅为500亿, 相对于巨大的旅游市场, 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数目, 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的到来, 老年人的旅游潜力非常大, 但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旅游公司在全国来说并不是很多, 没有能够为老年人旅游提供足够的服务和旅游产品, 还有很多企业对老年人旅游这块市场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导致老年人旅游市场的供求失衡。

2.2 旅游产品缺乏针对性

“银发旅游”不同于我们普通的旅游, 它是针对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 很多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不完全等同于普通的旅游产品。这就需要我们旅游公司进行相应的调研、分析, 开发出复合老年心理、生理特征的一些旅游产品, 老年人的旅游不能把时间安排太紧, 要根据老年人身体承受能力来合理安排时间, 让旅游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慢节奏体验, 但是很多旅行社为了赚取利润会安排过多的景点和购物点, 导致行程紧迫。这样的安排不仅仅影响了旅游者的心情, 还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 这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是非常不利的。

2.3 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银发旅游”的项目偏少, 很多旅行社不愿意做老年人旅游这个市场, 很多旅游项目不能市场的需求, 很多旅行社出现宰客的现象, 再就是老年人对旅游目的地选择性强, 对出游活动的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的出行目的地和年轻人不同, 他们要求出发前会要对目的地的情况作尽可能详尽的了解, 并力求提前安排。所以老年人旅行社一定要有健全网络体系、渗透社会基层、提升服务功能的基本能力。

3 采取的对策

3.1 创新发展模式

传统的旅游项目注重经济型, 随着旅游市场的完善, 旅游企业一定要转变自己的经营模式, 做大老年旅游产业, 在老年旅游产业结构上, 要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宗教朝觐、疗养康复等复合型结构转变。

在对旅游发展的各种目标中, 要从简单的追求数量转变成数量和质量并举, 在“银发旅游”中要千方百计的吸引老年游客, 在这期间一定要多为老年人旅游消费者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 要在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上和提高游客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

3.2 做好市场细分工作

旅游市场的划分有着自己的方式, 一般可以分为团体市场、散客市场和自组团体市场。根据不同的市场划分, 旅游公司可以实施自己的战略, 对待老年团体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慢节奏为标准。同时要对老年团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进行加强, 这也是老年旅行团不同于一般旅行团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对旅游交通工具方式的划分方面可以分为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旅游市场。不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例如, 汽车他可以实现点与点之间的对接, 便于老年人的出行, 火车比较方便, 但是会出现倒车换车的现象, 轮船价格便宜, 但是时间比较长, 旅游公司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对于老年人出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是吸引老年人的一个亮点。

国际市场来看, 不同国家的老年人出游比例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我国在大力开发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市场, 同时也要关注一些新兴国家的老年人市场, 可以采取全面出击、重点突破的战略, 根据市场的细分,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的市场, 设计针对不同群体的旅游产品, 激发不同群体老年人的旅游人情。

3.3 提供人性化旅游服务

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提出, 老年人旅游市场一定要结合这个基本思想, 在旅游中突出人性化的旅游服务, 在旅行开始前, 一定要给老年人详细介绍旅游地的情况, 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现代手段, 全方位立体式的介绍,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老年人了解当地的一些情况;在旅游过程中, 针对老年人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 事前一定要准备好, 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在旅游后多和老年人联系, 为他们提供旅游后的服务, 这样能够更好地让老年人感到旅游带来的快乐。

老年旅游群体是旅游需求旺盛、接待要求更高、更复杂的群体, 需要在传统服务上不断创新。老年旅游消费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突出特点, 旅游企业要在不断提升传统项目及服务水平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方式。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客户需求信息系统, 成立专门的老年人旅游服务站, 开办热线服务, 开展电话订购、网上订购等方式。服务创新就是强调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措施, 使来华旅游的老年消费者满意。

3.4 创立符合国情的品牌

一个好的旅游品牌可以更好带动旅游的发展, 这就需要所在国指导和监督好本国的旅游企业, 制定引导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 可以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特殊政策, 大力扶植老龄产业, 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 每个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 创建符合自己的旅游品牌, 大力发展老年人旅游产业, 可以建立专门的老年人旅行社, 或者在每个城市建立一个老年人旅游联合体, 整合好老年人旅游市场, 防止出现同行业中的恶性竞争, 创立符合自己特色的旅游品牌, 通过老年人旅游专家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自己的旅游产品, 使他们真正老有所乐。

3.5 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宣传

3.5.1 新产品的设计开发

针对老年人自身的特性, 对旅游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 这就要企业根据老年人的差异来进行不同的旅游产品设计, 开发出符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 根据不同的老年人, 可针对性地确立不同的主题来吸引老年人, 比如:根据老年人的个人爱好, 可设计各类不同的旅游类型和旅游路线, 如风光摄影游、绘画采风游、棋牌会友游、舞蹈交流游等;根据老年人比较注重保养身体, 可以多设计医疗康体游、养生度假游、异地养老游等旅游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 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 例如在春节可以多设计赏花、观光的旅游产品, 夏季, 我们可以采取避暑。休闲的旅游产品, 秋季可以采取乡村采摘果实的旅游产品。我们还可以根据老年的一些特殊节日, 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 例如家庭亲情游, 金银婚游等。根据不同的信仰可以设计寻根游、老同学老战友游、同乡游等。

3.5.2 新产品的宣传

对于老年人的旅游在设计出比较新颖的产品时, 在进行宣传营销方面一定要多考虑老年的特性, 宣传品的文字应尽量醒目, 简单明晰, 一目了然, 多用色彩鲜艳的图案加大视觉冲击力。在营销方式, 可以采取上门进行推销或者电话等一些直接方式进行, 这样就可以提高营销的水平, 还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同时还可以采取电台、电视、报纸等一些传统的宣传手段,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老年人接受, 吸引更多的老年旅游者。

发展老年人旅游, 既可以开拓更广泛的旅游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于国有利, 于民有益, 于企业有图。在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老年人为本, 想老年人所想, 要有为老年人服务的思想和意识, 切实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设计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 注重服务质量, 才能够使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乐。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抓住老年人的心理, 才能够更好地发展“银发旅游”, 让老年人旅游得到健康发展。

4 结语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会有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旅游中来, 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在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的过程中, 应该做到想其所想, 急其所急, 在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硬件条件的同时, 要更好地把服务提升上来, 这是对我国开发老年人市场的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挑战, 发挥我国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 克服老年旅游所面对劣势, 将其转化为优势。为我国创收益的同时, 做大、做好、做精老年旅游市场, 以点带面。扩大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再创新的奇迹。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1)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2]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7)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3]韩文丽.“银色浪潮”与“银发市场”[J].市场与人口分析, 1998 (04) .

[4]邱艳萍.浅析老年旅游市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8) .

开发及影响 篇5

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总结完善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开发方式。特别是实行经营性开发,将国有资本以参股的形式投入,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对贫困地区来说,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

巨大的。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修水是一个革命老区,又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3年底全县尚有7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特别是还有4.47万人仍处于极为贫困的状况,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继2002年1.1万贫困人口脱贫后,2003年全县又有8000余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㈠紧紧抓住以蚕桑为重点的“1116”工程,积极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修水的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是向规模要效益,继续大力实施“1116”工程(10万亩蚕桑、10万亩药材、100万头山羊、6万亩茶叶)。去年共完成低改桑园3万元,种植木本药材2万亩,新扩茶园2万亩,新增山羊10万头。二是向科技要效益,精心组织以蚕桑为重点“三高一扩”科技兴农活动,努力实现由全省蚕桑大县向全市蚕桑强县的跨越。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和先进簇具推广,着力办好100个示范点,培育1000户“三高”专业户,建成10000亩“三高”示范桑园,提高亩桑养种量、张种产茧量,全年养蚕种8万张,产茧5.4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5000万元以上。三是向加工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舞活茧丝绸加工、药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四大龙头。目前缫丝企业已新增自动缫18组,缫丝企业工业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前引进的农业加工项目裕发河粉厂,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去年又新上一条日产13吨河粉的生产线,年加工消化粮食6500吨。宁红集团现已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龙腾高科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通过扩张规模、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大有效措施,全县农民今年人均增收达到100元以上。㈡抓住“退耕还林”这一难得的机遇,真正把林业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我县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林业政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拓宽扶贫路子。书记、县长多次到上级林业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到每年10万亩退耕还林项目,以及退耕还桑、退耕还药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全面盘活林业资产,把山林权让给农民,大力实施这一林业扶贫工程。去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8万亩,兑现补助资金68万元,补助粮食430万公斤。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75万亩,长防林工程6.8万亩。目前山区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今年全县各乡镇上报计划达到15.6万亩,现已完成清山整地4万亩。全县林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山区群众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山区群众每年从退耕还林中可增收100万元,五年后,全县山区群众每年又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㈢全力实施移民扶贫,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变成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示范区。建国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开展“救济式”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扶贫不少,精力倾注不少,但还是难以跳出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贫困状况。为切实改变山区、库区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初把我县作为移民扶贫搬迁试点的三个县之一。一年来,我县积极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各有关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确定搬迁对象8100名,并全部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建立了分户台帐,在三都、上奉、山口、义宁、渣津等乡镇建立了16个集中安置点,5000多移民全部迁入新居。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没有错过如此良机,对移民扶贫搬迁工作这一新鲜事物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宣传动员活动,决心抓好搬迁后移民的经济发展,即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办成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示范区,确保移民真正“搬得出,移得住,逐步富”。去年6月底,我办按省委和县政府的要求,将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整到4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完成了四个项目的测量、规划、设计和项目重新申报工作;至7月中旬,完成了全县6个安置点农业综合开发的测量、规划、设计工作,并制作了项目简介,提供给在我县召开的全省移民扶贫现场会;10月份,我办又完成了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的初稿,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的评估

开发及影响 篇6

[关键词] 矿产开发 环境

一、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状

由于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是各地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和本能选择,加之发展方式粗放以及开采不科学,资源开发给大地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疮疤。由于生态补偿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采矿企业对生态恢复基本上没有投入,或者投入极少,造成我国矿山生态恢复率很低,历史欠账很多。矿产资源的开发使矿山生态结构破坏,生态功能丧失或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更为严重的是,矿产资源开发将导致数倍于开采面积的区域发生根本变化。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矿产资源开发在陆地表面搬动运移的岩土量达32.5亿t,平均每人每年约扰动2.5 t岩土。矿山开采耗费过量的土地资源;开采后破坏的土地,既丧失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直接成为进一步服务于某种社会-经济目的的用地;矿山废弃物堆置场是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源;当矿山位于城市、河流或交通干线附近时,采矿地的破坏性发展将成为干扰城市和区域经济规划和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因矿山开采造成的主要矿山环境问题有:

1、侵占土地、破坏植被、景观

开采矿产资源必然要占用和破坏土地,这是由于矿藏的赋存条件决定的。占用土地有四种情况,一是“挖损”,即露天采矿的采场;二是“压地”,包括废石场,尾矿库;三是“塌陷”,即地下开采因采出矿石而形成采空区使地面塌陷或出现裂缝;四是“占用”,包括矿山建筑、民用建筑和道路等。矿区的建设也将不可避免地要改变地形、自然景观和植被状况等。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突出表现在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上。2002年我国产生工业废弃物9.45亿吨,其中尾矿2.65亿吨,煤矸石1.3亿吨,冶炼废渣1.07亿吨。我国因固废堆存占地近6万hm2,矿山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长期堆放于露天场所极易氧化分解,使得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和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2 、对地质结构的影响和破坏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局部区域地应力的不平衡,使地质构造遭受破坏。尤其是乱轰乱炸,开山挖石,可能引发地面沉降、诱发地震、地面塌陷、地压迅速释放、滑坡、水土流失、地表及地下水流向改变,如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城镇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五道沟煤矿采空区、塌陷区的处理一直是我市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改造的重点难点。

矿山开采容易引起的地质灾害有:地面沉降与塌陷、滑坡、泥石流与尾矿库溃坝、矿井涌水与透水等。在我国,因采矿导致的地质灾害有许多,如铜陵地区因采矿形成采空区塌陷20余处,影响面积422hm2,发生突水30多起。

3、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矿山疏干排水以及矿山用水已造成矿区周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铁、金等选矿厂用水,每处理1 t矿石用水约5~6 m3,在地表水不发育的地区,只能大量开采地下水,而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机井报废,机泵被迫多次更新,提水费用显著增加。因此出现了“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钱越花越多,水越抽越少”的问题;第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已形成若干地下水降落漏斗;第三,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和塌陷;第四,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现已日益匮乏,由于工农业、矿业用水聚增和对水源的污染,致使有的地区人畜用水困难,改变由此造成的恶果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煤炭矿产资源的开采打井过程中产生化学泥浆和洗井废水使得许多地方变成了泥浆池、排污池、废水排放池等。土壤、植被水体的大面积污染,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煤炭等矿产开采还危及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据调查,全国重点矿区中有一半多缺水,将近一半严重缺水。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因煤炭等矿物开采形成的SO2、CO2、CO等废气,排放的矿渣和污染的废水从天空到地下立体的严重污染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4 、选矿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一般较大规模的矿山都要建造选矿厂,以浮选出需要的矿产品,去掉不需要的尾矿。在矿石浮选过程中由于用水大,所以,选厂一般要建在取水方便的江、河、水库旁边或位于水系的上游。选厂出来的尾矿和水一并进入尾矿车,库矿在尾矿库里沉淀下来,尾矿水排往下游。选矿水主要由尾矿水,精矿溢流水,车间冲洗水组成。尾矿水中含有Cu、Pb、Zn、Ca、Cr、Mn、Fe、As、F-、Cl-、SO 等各种离子及各种浮选药剂的残余物,未经科学处理或处理不当,都将污染下游水土,选矿水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相当大。江东长期以来接纳汞法选金废物,严重威胁当代和后代人的生命健康。

二、矿山环境生态恢复

1、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立法

研究表明,生态补偿的立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急需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标准等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考虑到生态补偿工作的急需,建议分三步走:一是抓紧出台《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若干政策措施的指导意见》;二是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三是在《条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力争出台《生态补偿法》。

2、建立矿业生态工业园区景观生态重建模式

适用于大型矿山企业所在地区,即大的采矿斑块,如首钢矿业公司所在地。模式是在全过程、全方位生态重建思想指导下,以矿业生态园区建设为核心,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辅以土壤重建及植被重建而进行的景观生态重建。

我国近年来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证明,我国矿业开发已具备了建立矿业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条件。我国建立矿业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支持条件主要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矿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因此,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构建完善的矿业生态园,实现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而且比其他工业产业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建立现金补偿和修复机制

企业对破坏的生态有两种补偿形式:现金补偿和修复治理。现金补偿是煤炭开采造成的直接损害如:地上附着物损害、人员安置、耕地占用等容易明确受害人的,直接给予现金补偿;修复补偿主要指开采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将开采破坏环境恢复治理到原有生态系统的目标,其中又包括企业直接修复补偿和政府组织大型工程治理两种补偿方式。

因此,矿山生态环境补偿涉及到两部分内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或称备用金)”。“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 由地方环境或国土部门征收后上交国家,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由企业上交国家或在银行建立企业生态修复帐户、政府监管使用。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由政府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简称“恢复基金”)来实现。“恢复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向正在生产矿山企业征收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捐赠、捐款项等。

新建和正在开采矿山生态补偿通过征收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实现。为了防止企业不履行生态修复补偿的义务,需要通过交纳一定保证金的方式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强调开矿许可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保证金的交纳可以通过地方环境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征收上缴国家,也可以在银行建立企业生态修复帐户、政府监管使用的方式交纳。交纳往往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减轻企业负担,主要是根据每年生态损害需要治理的成本加以征收,要能满足治理所需全部费用。保证金将依据每年矿山修复治理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返还。

4、建立园林景观重建模式

开发及影响 篇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知识要素和知识产业的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从系统观来看,知识经济系统中的第一推动力是科技创新。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己的世界品牌。而创新的能力和储备与研究开发的投入息息相关,为了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积极致力于研究开发活动,从而导致研究开发支出的猛增。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合理使用是企业一项重要经营管理决策,它关系到企业长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幅度增长,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一、研究开发活动过程及其特征

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国内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整体上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企业对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较多企业处于引进技术,加以消化的阶段,内部研究开发支出水平较低,而且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对于研发活动在创造企业价值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研发信息没有得到重视。但是在规模经济的优势发挥殆尽时,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我国企业逐步实现R&D内部化,研究开发的支出必然增大,对于研发信息的需求状况就会发生变化。另外,许多较大规模公司的研发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合作研发,甚至实现了研发的国际化。

研发活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即时间性和风险性。研发活动又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比一般投资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虽然风险是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但由于研发活动是建立在新的科学知识或技术原理基础上的高度激烈的商品和技术竞争,只有在研发成果可以转化为商品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收益,因此,研发活动具有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性)远远大于其他的投资活动。具体表现在:1)技术风险。由于受技术规律、技术垄断、产品标准化、技术的工业支持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研发成果不可预测,有失败的可能性。2)经营风险。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企业的管理者在确定研发活动的发展方向时出现失误、资金渠道不顺畅、技术骨干离职等因素,都会导致研发活动半途而废而无功而返。3)行业风险。如果同行业竞争者的研发活动领先于企业,或者企业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不到位,则意味着企业竞争的失败。4)环境风险。如社会意识形态、法律及生态环境、国家政策、重大政治事件等,都会给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风险。(2)计量困难。知识的投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通常导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扩大的生产能力是以原有生产要素和新投入生产要素之和为依据来测算的。但知识的创造和投入并不一定代表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存量的增加。这是因为:1)研发成果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需要时间,有的甚至经过数年才能取得正的现金流量。2)知识本身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从而也是难以计量的。3)新知识的投入有可能导致原有知识存量中的部分知识陈旧过时甚至失效。这就使得知识的累计投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因此,对企业而言,研发活动的确认和计量具有很大的弹性。

二、对比国际趋势和其他国家对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国际上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全部费用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部分费用化。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全部作为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研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值得说明的是,就计算机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如何进行处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做出过特别规定,即FASB指出:对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发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成本,一旦技术可行性得以确认,就应该确认为资产。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认为研究开发涉及太多不确定性因素,一项支出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

2.国际会计准则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针对这点,国际会计委员会第38号准则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如不能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那么该企业应将项目支出均视同研究阶段的支出处理)。相应的,要求研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支出是否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则要看开发费用是否符合特定的条件,如符合它确认的五个条件时,才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属于有条件的资本化。

3.其他国家的相关会计处理。(1)英国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的公告是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根据该公告,研究与开发支出应区别进行处理,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三种类型予以划分。前两种类型的支出,则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而如果是开发支出,也通常应在发生时计入损益。除非出现特定情况,可以递延摊销。这些特定情况包括:研究属于专题项目,费用可以单列;研究取得的成果把握性极大,并能以收抵支;公司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支持研究项目的完成。总体上看,倾向于费用化的会计政策。(2)法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当其属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可予以资本化,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3)德国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费用化。(4)荷兰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只要在预期具有未来效益即可予以资本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5)日本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预计未来收入超过该项费用),可予以资本化,并在5年内摊销,不过其实务中采用较为稳健的直接冲销法。

三、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修改变化

1.我国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前,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用与美国相同的方法,即将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研发费用在发生当期直接予以费用化,等到研发成功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再依法将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中介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我国2001年出台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也可以让企业最早得到税收优惠好处,及时收回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1)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企业从外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价款入账,然后在受益期间内进行分摊,而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全部进行费用化,这显然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2)容易导致短期行为的产生。我国长期以来采用某些指标体系评价企业领导的业绩,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企业领导者为个人利益,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而大量削减研究开发经费,这样不利于企业创新,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3)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准则规定,将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资本化,计入成本,而将自行开发与研究费用进行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又因为注册费与律师聘请费的金额相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来说,简直是微乎其微的,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开发费用摒弃在外,明显低估了资产的价值。(4)不符合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原则。如果企业开发成功,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支出所产生的收益,不仅与本期有关,而且与以后几个年度相关,应作为资本性支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完全费用化,显然违背了资本性与收益性划分原则。(5)企业的筹资渠道受阻。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筹资方式逐渐由银行借款转向资本市场。在当前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投资者进行各项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利润、赢利能力等指标,如果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额费用化,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指标,使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无法顺利地筹集所需的资金。

2.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按本准则规定处理。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新会计准则有以下具体规定:

首先,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而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其次,关于研发支出被确认为无形资产以后的后续计量问题:研发支出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后,应当按照对无形资产的后续处理方法进行相关的摊销和计提减值准备和相关披露。具体如下: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企业在期末应按无形资产期末计价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计量,计提无形资减值准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除了应该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积摊销额及累计减值损失金额、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等相关情况之外,还应该对企业当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进行披露。

四、对新会计准则中研究和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变化的评价及其影响分析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现的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变动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经济全球化引发会计国际趋同化,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并且要求企业对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并在随后的期间予以摊销,如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瑞典等,稳健主义盛行的日本也允许企业对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可见在一定条件下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一致,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有条件的资本化本身比单一的费用化或是单一的资本化更合理,笔者认为理由有以下几点:(1)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研究活动是一种初步的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基础阶段,能否带来经济效益非常不确定,而且受益对象不明显,而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比研究阶段更进一步,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高,并且受益对象是特定的产品,所以将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开发成功时进行将其资本化,不成功还是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比单一的费用化或单一的资本化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2)更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单一的费用化能很好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损害了相关性原则,而单一的资本化能很好地遵循相关性原则,但又忽视了谨慎性原则。一定条件下资本化能很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既可以避免费用化带来的资产低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化所带来的风险。(3)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当然是一项过去的事项,它不是为了取得本期的利益,而是为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当研究开发成功时,就可以成为企业的一项资源,也能够被企业控制,并且在开发过程中的成本也可以可靠计量,显然符合资产的定义。(4)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经济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起来,世界各国间的投资和对外贸易更加自由化,环境的变化就必然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及英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做法相一致,这样,可以缩小与国际之间的差异。因此,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开发及影响 篇8

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通过蒸发、输送、凝结、下渗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在水体之间不断的循环着。其中, 在区域的水循环和城市的水循环中, 雨水循环占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调节水区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 城市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密度加大, 越来越多的农田和绿地被建筑物所取代, 土地的利用形式发生变化, 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 从而在雨水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主要有:地表径流量的增大, 洪涝灾害变得越发频繁;雨水面源污染严重, 河流水质逐渐恶化;此外随着地表径流下渗减少, 地下水资源难以得到补充等等。所以, 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减少城市污染, 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1 国内外雨洪控制的进展

1.1 源头性控制

近年来, 由于洪涝灾害的不断加大, 各个国家对于雨洪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雨洪管理体系变得越来越完善, 很多国家实施了从源头进行控制的措施。其中, 低影响开发的措施在美国最受关注。从上个世纪开始, 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就由美国提出, 首先通过分散的源头控制, 逐渐发展为控制城市暴雨所产生的径流以及污染, 从而使得开发前后的水状态趋于缓和。

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思想就是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之中, 运用各种手段来减轻对于环境的破坏, 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所以, 为了净化水环境, 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对于低影响开发进行了研究, 并且还建立了应用基地。他们关注解决雨洪问题的方法, 介绍应用低影响开发的原则, 最后表明低影响开发的技术在解决城市雨洪问题上的潜力巨大。

随着“绿色城市”口号的提出, 低影响开发的模式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应用, 我国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 建立了很多重要的项目, 从而促进了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使得城市的经济、环境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1.2 中途控制

当今时代, 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快, 使得城市的合流管道的溢流问题以及城市的雨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合流管道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城市改善水环境的制约因素。为了改善水质、减少雨水污染物, 国外对于排水系统进行了研究, 主要是在溢流建筑物中加入各种悬浮固体, 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 建设相应的储蓄池也能够控制雨洪量。为了解决雨水对河流的冲击污染, 我国上海市建立了相应的雨水储蓄池, 有效地缓解了水量的压力和水质的污染。除此之外, 对于现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 进行分流制, 也能够控制水的排放量。德国就利用此方法进行控流, 实现了对雨洪的管理。

1.3 末端控制

雨洪的末端控制方法主要是由河道的集中存储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组成。在河道的末端, 经过储蓄池的的调储之后, 可以利用沉淀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 达到标准之后进行排放。其中,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染的水体进行是个很好的方法, 一方面能够减少污染, 使得河道的水质改善, 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得到应用的统一。很多国家对于人工湿地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将要作为末端控制技术进行实施。我国昆明市在河道的出口处建立了人工湿地, 对其污水进行控制, 处理效果很稳定, 使得污水排放量明显减少。

1.4 非工程性控制

非工程性控制主要是指利用政策、法令、工程以外的非技术手段与经济方式来加强雨洪控制。它主要由城市的雨洪管理方式、城市的规划控制以及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等组成。

城市的雨洪管理方式:因为我国对于雨洪的管理方式研究起步比较晚, 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所以为了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城市的内涝问题, 应该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经验, 建设以“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管理体系。由于完善城市雨洪的管理体系, 涉及到很多应用领域, 需要多个部门、多专业的积极协作。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水资源问题都已表明, 创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已经是迫在眉睫。

城市的规划控制: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 不仅影响到城市的雨水收集问题, 还对缓解城市的水涝灾害、改善生态文明、补充地下的水资源有深远的影响。现今, 我国某些地区以环境、经济、社会为起点, 开展了对雨水的重复利用研究,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经验, 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应规划, 开发商已经在项目的建设中开始实施控制雨洪的工程。

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方式:上世纪的90年代, 美国制定了污染物的排放削减制度, 并且对于暴雨的排放量权限进行了控制。另外, 德国也规定了相关法律:对于污染严重的降雨需要经过处理达到标准以后才能排放。除此之外, 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很多的经济手段, 来激励人们实施新的处理方法。从2004年开始, 我国也颁布了很多与雨水的利用有关的法规, 政府开始鼓励人们建设收集雨水的设施, 还确定了雨水利用的标准。对于教育宣传方面, 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装置, 向大家免费发放。此外, 还建立了环境教育基地, 并且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媒介, 宣传了环保工作的动态。

2 我国城市雨洪径流的特性分析

2.1 地表径流的水量

城市雨洪具有双刃性, 它是一种资源, 也是一种灾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不透水的地表面积越来越大, 从而使得洪峰流量增高, 汇流时间变短。并且,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多样性, 使得暴雨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增加了城市洪涝的风险。根据研究表明, 北京市中心的径流总量、径流系数都比郊外平原区要高, 由此可见, 城市化越来越高的地区, 承受洪涝灾害的能力越差。所以, 应该充分利用雨水这部分资源, 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就会有所改变。

2.2 地表径流的污染物

要想使城市的污染问题得到很好地控制, 必须提高城市水体的质量, 全面了解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来源, 这样有利于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 从而提高处理污水的效率。常见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有机碳类物质、悬浮颗粒等。

2.2.1 重金属

重金属是雨水流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并且还具有很大的毒性。但是在雨水的冲击作用下, 它很难降解, 并会长时间的存在于水体的环境中, 所以, 雨水中的重金属很受关注。一般情况下, 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建筑施工、大气的沉降以及城市交通行为。重金属浓度的大小与颗粒物的大小有关,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的重金属的颗粒物大小集中在小粒径上, 因此, 重金属污染的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除去小的颗粒物。另外, 季节、地理条件以及温度都是水中重金属转化的主要因素。

2.2.2 有机碳类物质

在城市的水体中, 有机碳类化合物的分解就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使得水体发臭发黑, 以至于影响水体景观。另外, 有机碳的溶解会对水体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它会使得多环芳烃与重金属之间的分布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了颗粒物对于重金属与烃类物质吸附作用, 就会使得暴雨对重金属和烃类物质的转运。

有机碳类物质最容易吸附在小颗粒的物质上, 经研究发现, 有机物大多数存在于小颗粒物质的表面, 并且当有机物吸附在上面的时候就会增强重金属与疏水有机物结合的能力。虽然这个过程会促进重金属的去除, 但是因为有机物质容易被降解, 就会使得颗粒物质吸附的污染物重新变为溶解态。

2.2.3 悬浮颗粒

在城市的降雨径流中, 污染物悬浮颗粒的大小变化很大, 主要由交通行为、建筑施工、尾气排放、路面冲刷、工业生产以及土壤侵蚀等造成。悬浮颗粒影响着水体环境污染物的分解以及转移。它所携带的无机物以及有机物会随着雨水冲刷进入到水体环境之中, 并且多数的污染物不但可以是颗粒状的形式吸收有机物, 而且还可以是颗粒态形式附于沉积物之中。所以, 悬浮物以及携带的所有污染物都可以通过沉淀去除。

对于不同的降雨量, 地表径流所携带颗粒物的粒度分布不仅与水力条件有关, 还与干旱的天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3 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分析

降雨径流的污染主要受降雨事件与地面颗粒物的影响, 在此主要讨论了径流初期的雨水冲刷以及输送规律。

3.1 降雨事件分析

1) 降雨量

降雨量的大小不但受到地区的影响, 而且还与季节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于我国南部地区, 属于亚热带气候, 降雨量丰富, 并且干湿分明。平均每年的降雨量很大, 年际之间的雨量变化也很大, 全年大部分的降雨量出现在汛期, 只有很少一部分位于后汛期。而且, 这个时期的平均降雨量很大, 主要是由于在这段时间内热带低气压、热带气旋等气候的出现较为频繁。每一年中各个月份的雨水量变化呈现单雨峰趋势。

2) 降雨天数

我国南方的平均降雨天数为145天, 其中最多的年份是185天, 最少的也有108天。跟降雨量相同, 降雨的天数主要是集中在汛期, 其中, 小雨占得天数较多, 中雨、大雨的天数相对较少。

3) 降雨强度

降雨的强度主要是指单位时间的降雨量。对于不同类型的降雨强度会对污染物的冲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降雨强度出现最大的时间不同, 可以将降雨事件大致分为三种。

降雨前期类型:降雨强度出现最大值的时候出现在降雨前期, 并且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低。中期降雨类型:降雨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降雨事件中间时段, 并且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出现“两头较小, 中间较大”的分布形态。末期降雨类型:降雨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降雨事件末端, 其中, 中前期降雨强度的增长较小。

3.2 径流初期的雨水冲刷

一般情况下, 初期的降雨量中污染物的含量与后期相比较高,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初期冲刷效应。在初期的冲刷中, 很多污染物进入水体中, 这是水体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经研究表明, 降雨开始的初期, 雨水的冲刷会是得降雨所携带的大量污染物浓度出现最高, 但是, 在同一个降雨事件之中不同的污染物或者是不同的降雨事件的同一个污染物经过初期的雨水冲刷而产生的浓度峰值是不同的。在一般的情况下, 能够影响冲刷效应的因素有很多种, 比如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前期的干旱天数、不渗透面积的比以及清扫的频率等等。

对于我国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分析之后, 可以发现沉积物中的大多数颗粒物质的粒径比较小, 并且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此, 除去小颗粒物质是减少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此外, 污染物的浓度与降雨的时间也有关系, 在降雨的过程中, 初期的污染物浓度较高, 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 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并且在后期趋于稳定。初始冲刷强度不但与土地的类型有关, 而且与前期的干旱天数、降雨的强度等因素有关。

4 低影响开发的试验研究

由于初期降雨的冲刷使得污染较为严重, 污染物的浓度很高, 需要进行处理。在此, 主要利用下凹绿地、人工湿地、透水砖以及新型雨水口, 这四种低影响开发的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

4.1 下凹绿地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绿色植物不但有利于美化环境, 而且还能够控制雨水的径流。下凹绿地被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绿地, 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 我们从污染物的减少以及水量的多少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出下凹绿地对于雨水控制的效果。

对于污染物的去除方面, 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在地表的基层, 很多污染物被土壤和植被根系所吸收, 并且, 在大气氧化的作用下, 微生物的降解以及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不断加强。由于土壤深度的不断增加, 更多的污染物被吸收, 所以, 随着土壤厚度的不断增加, 污染物的减少就会出现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 污染物的减少受到土壤渗透厚度的影响。在降雨期, 若土壤的厚度一定, 随着降雨时间的不断增长, 下凹绿地在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污染面积的不断增大, 下凹绿地能承载的水量也在上升, 污染的浓度也在增加, 停留的时间减少, 土壤的承受能力下降, 从而削减污染物的几率降低。

4.2 人工湿地

对于人工湿地, 它更适合应用于处理污染浓度低的污水, 污染物的处理率比较高, 处理效果相对比较稳定。与生活污水相比, 雨水的污染物浓度较低, 更适合用人工湿地进行处理。人工湿地作为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一种方式, 不仅会把废弃的雨水变成资源, 补充适量的水分, 而且对于污染进行治理, 更能够美化环境。

4.3 透水砖

为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的道路开发过程中, 透水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透水砖具有铺装简单方便、下渗地下水等优点。在此, 主要研究了透水砖的防堵性能以及透水性能, 从而选择更好的透水砖。

与陶土砖相比, 复合砖、砂基砖的防堵性能更好。污水的浸透性会使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下降, 悬浮物会越来越多, 堵塞就会越严重, 因此就会影响透水砖的透水性能。若颗粒物的摩擦阻力跟水压平衡时, 透水砖的性能就会趋于稳定。在透水系数方面, 与砂基砖、陶土砖相比, 复合透水砖更好。混凝土透水砖上表层的孔隙率与水泥砖相比更大, 下层是大孔的碎石结构, 水分更容易通过空隙下渗。但是, 陶土砖、砂基砖有很多的细集料, 就会使孔隙率降低, 而砂基砖为风积沙, 本身能够吸收水分, 所以它的透水系数要高。

4.4 新型雨水口

现今, 我国对于城市的雨水口研究较少, 主要的研究集中在排水性能方面, 利用的公式也很单一。由于雨水口的单一性, 就很容易被污染物阻塞。因此, 应该改造其结构, 使它不但具有调储功能, 还能够去除污染物。

对于它的调储功能, 新型的雨水口滞留水量比较高, 它的外壁是由塑料构成, 然而, 在实际的工程当中, 新型雨水口的下渗量较大, 能够起到削减径流、补充地下水以及滞留径流量的作用。

新型雨水口对于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削减能力。当地表流都汇集到新型雨水口时, 就会经过除污区, 除污区的石块含有孔隙率, 就会进行截留过滤。经过除污区的水流就会向四周扩散进入入渗区, 入渗区的细沙就会对污染物就行吸附, 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5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水系的主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率, 减少城市污染, 通过对低影响开发的措施效果的研究, 提出技术参数的优化。并在这个基础之上, 利用下凹绿地、人工湿地、透水砖以及新型雨水口这四种低影响开发技术, 进行了雨水削减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利用方案。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土地的不断开发影响了水系生态的变化。大量土地变得越来越硬, 使得雨水很难下渗, 雨水的径流量变得越来越大, 而雨水的汇集时间缩短了, 使得城市水系的循环受到了影响, 水质污染增加, 从而引发了洪涝。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的先进理念, 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等因素, 对于低影响开发的措施效果进行了研究, 技术参数得到了优化, 提出了合适的利用方案。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径流量

参考文献

[1]李园芳, 刘志强, 允爽, 等.低影响开发雨水概念在绿色校园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 2011, 30 (28) :168.

[2]车伍, 张伟, 王建龙, 等.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J].建设科技, 2010 (21) :48-51.

[3]张善峰, 宋绍杭, 王剑云.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华中建筑, 2012, 30 (5) :83-88.

[4]宋梦琪.城市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及其实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 38 (3) :69-71.

开发及影响 篇9

1 石油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

石油开发工程主要分为建设阶段和营运阶段。在建设节阶段进行钻井、打井、测井设备运输、输油管线假设等建设活动, 在营运阶段, 主要进行采油储存、作业、生产等活动。石油开发工程自身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问题, 在建设施工时期, 产生的影响较大, 对植被、土壤等生态系统的破坏较为严重。

1.1 水土流失问题

石油开发工程整体设备占地面积较大, 对于地面的影响较为严重。在采油井建设的过程中, 整体场站建设和铺设管线、道路施工等建设都会造成地表的影响。在进行场面清理和挖掘时, 造成土壤裸露与植被减少, 从而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地面工程施工中, 产生废土, 不合理的对方也会加重水土流失问题。

1.2 水污染

水污染是石油开发工程中应运气造成的主要问题。在施工建设期水污染问题较少, 应运期则污染较大。在石油开发中会降低地表的地下水水位, 对石油开发地区的地下水供给和应用造成影响。在采油的过程中, 原油泄漏、拍油等意外问题都会使原油或者污水进入地下水, 使当地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 水中石油的含量增加造成溶解氧降低, 从而限制了水生生物的成长, 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

1.3 动植物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期间, 施工会破坏当地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和栖息区域, 影响陆生生物的觅食范围, 对当地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与车辆的噪音和想一个你施工人员的狩猎问题, 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施工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场地的清理和挖掘会破坏当地土壤和植被, 影响指标的生长, 造成植物生长能力下降, 减少植物覆盖率, 从而降低该地区生物多样性, 影响整体生态环境。

1.4 土壤和农牧业的影响

在石油开发工程当中, 土壤影响是整体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最大的影响。建设阶段的社工工作占用和破坏土壤地表, 使土壤失去相应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植物供养能力。在营运阶段, 经常的石油污染对土壤造成了较大的度日, 原有污染造成土壤中相应污染物质含量加大。在石油对土壤的侵袭上, 污染物由地表的土壤进入地下土壤, 从而进入底下含水层。石油的污染物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对范围内的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生长造成较大影响, 并且污染的恢复时间较长, 恢复较为困难。石油开发的工程影响当地植物生长, 并对当地地区的农牧业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施工管线的建设对当地水利设施、给排水等都会造成影响, 影响农业生产。一旦发生污染失误和石油泄露等问题, 整体林业、木业就会受严重的影响。石油开发工程的选址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选址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 同时考虑发生意外时造成的相应影响。

2 对环境问题采用的对策

石油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环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在进行石油开发工程的同时, 既要保证经济效益, 更要保证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石油开发项目进行过程中, 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 避免和减轻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建立水土保持的措施, 在场地周围预设好边沟, 建立排水和防洪功能。在管道和道路的建设上, 要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相应的管理, 设置挡土和防冲刷设施。在油田开发地区, 要做好当地生物保护工作。对于场地建设施工当中不需要的土地和临时占有的土地要进行人工土壤维护, 建立植被绿化地带, 保护地区整体环境。在石油开发工程中, 注重对污染和事故的预防工作, 在场地内设置污染回收池, 并建设收集雨水等的防溅设施与边沟, 减少原油混水流入周边地区的可能性。在输油管道上采用先进的技术, 减少管道腐蚀与损坏, 从而减少漏油现象的发生, 减少对当地化境的污染。在工程选址上, 要减少和避免对地表植物的破坏, 尽量保证当地地形和地表情况, 在工程完成后对周围植被进行恢复工作, 设置专用的安置场所, 做到弃土不随意堆放。在工程施工上, 要进行严格的现场管理, 安装规范进行施工, 禁止污染物流入周边环境。

另外, 在政府的角度上, 要建立完善的石油开发环境保护的制度, 实行相关控制制度控制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意识上, 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石油开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感受,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提高自身污染控制技术, 切实减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 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今年来我国石油开发工程不断增加, 相应环境问题也日益显著。治理好相应环境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石油开发管理部门要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 在工程建设阶段和营运阶段充分考虑到自身施工带来的环境影响, 减少相应环境问题的发生,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防污染设施,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自身污染治理的水平。同时, 石油开发企业通过科学的治理, 保证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在可持续的前提下, 进行发展, 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

参考文献

[1]王林昌.石油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 2009, (10) [1]王林昌.石油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 2009, (10)

开发及影响 篇10

油田开发从开发建设到生产, 污染物排放较为复杂, 对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开发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 每个时期排放的污染物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在开发建设期, 由于钻大量的生产井以及地面配套站场、管网、道路的建设, 产生钻井泥浆、钻井污水、钻井烟气、岩屑、落地原油以及噪声, 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等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 但持续时间较短。在生产运行期, 主要是采油、井下作业、油气集输、储运等工艺过程以及钻少量的加密井、生产调整井所产生的含油污水、井下作业废水、挥发性烃类气体、加热炉烟气及噪声、油气水三相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含油污泥等污染物, 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生产运行后期, 随着原油产量下降和原油含水量上升, 排放的废水污染物相应增加, 但生产噪声及向土壤输入的落地原油将比开发施工期有明显下降。在闭井期, 随着原油产量的锐减, 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油田开发不仅在正常运行情况对环境产生影响, 而且当发生事故时, 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影响更大, 如在开发建设期可能出现的井喷事故产生的有毒气体及生产运行期发生的输油管线泄漏、井壁泄漏等事故产生的落地原油对环境和人造成对很大的危害[1]。

2 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油田开发对大气的影响

油田开发中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一样很严重。采油井泄逸与挥发、大功率柴油机和相关车辆产生的废气、油田燃烧伴生气产生的烟气、易挥发的烃类气体等污染物进入大气。污染物主要含有NOx、CO、S02、O3、H2S、烃类等成分, 而其中总烃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这些污染物污染空气质量, 直接危害人类及动植物呼吸系统, 并通过降雨等途径再次进入土壤, 危害动植物生长。

2.2 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污染分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钻井污水、采用污水、洗井污水、油区雨水、生活污水以及在油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原油泄漏、污水乱排等现象对地表水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地表水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水源, 一旦污染会直接造成土壤、农作物污染以及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 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它被水生生物吸收后, 能在水生生物体中富集、残留, 通过食物链把石油中的有毒物质带入家畜及人体中, 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2.3 油田开发对土壤的影响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钻井、试井、洗井、采油、油气传输等环节产生的地面溢油及原油泄漏会渗透进土壤中, 对土壤环境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大量的泄漏原油进人土壤后, 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 降低土壤内微生物的存活率, 导致土壤逐渐盐碱化, 破坏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含量, 并在农作物果实中积累有害成分, 危害牲畜、家畜, 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据有关研究表明, 原油泄漏一般会积聚土壤表面下50厘米处, 刚好处于土壤耕作层, 降低了土壤耕作层的透气性和肥力, 破坏农作物生长, 甚至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死亡。

2.4 油田开发对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

石油开发过程中, 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量的落地原油。这些落地原油滞留在油田周围的田地中、公路上、绿地中, 对各种植被包括树木、花草、经济作物等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油田附近的植物叶子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覆盖着一层油污, 阻断植物利用光能的光合作用, 直接威胁到植物的生存, 可使其枯萎死亡。油田建设项目占地及人类活动增加, 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 并且由于工程占地导致荒漠植被的损失、污染破坏, 进而造成动物的食物资源减少, 对野生动物都有一定影响[3]。如表1所示。

3 油田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油田开发对大气、水环境、土壤及动植物等带来严重的污染, 人们应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从源头上就减少甚至是避免污染物的排放;在污染物产生时, 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在对环境造成污染时, 要采取措施来尽量恢复其生态环境。

3.1 油田开发中各类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3.1.1 大气污染采取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大气的污染, 对于油田开发中所产生的烃类, 主要采取流程密闭、完善集输设备和工艺来限制烃类挥发。

3.1.2 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污染, 当污染源还没有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前, 用堵塞或截流的方法来切断地下水的污染来源, 防止污染源进入地下水层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对油气传输管道采取防腐措施, 避免油气泄漏对地下水的污染。

3.1.3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应减少油田开发的面积, 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率。重视开发挖推土及回填技术, 努力恢复原有土壤结构, 在容易发生风蚀的地方, 应着重防止风蚀作用, 采取积极的固沙措施。加强对油田开发工作的管理, 避免发生油田开发的事故性污染, 并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监测, 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避免土壤污染面积的不断扩大[5]。

3.1.4 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为了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 在施工中, 应尽量减少占地, 施工车辆应严格在设计便道作业和行驶。实行滚动式开发, 将油田占用面积缩小至最低限度。积极开展绿化工作, 注意施工后的地表修复和绿化;管道回填后应注意地表的平整度, 在工作空间内, 种植草坪和树木可起到美化环境和保护土壤结构的双层作用。油田设施和作业占用的绿化面积应由人工绿化加以补偿。在候鸟迁徙期、珍惜鸟类产卵孵化期必须降低噪声, 避免惊吓、驱赶野生动物的行为;避免进入野生动物区, 以免影响其入窝冬眠、筑巢、产卵、迁徙及摄食。限制车辆、人员的活动范围、频率, 避免夜间施工, 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扰。提倡油田机械和设施实施“绿色工程”, 以避免强烈色调刺激动物的栖息和繁殖等。

3.2 油田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关键配套措施

3.2.1 建立全方位环境保护监控机制

由于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对产生污染物的环节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通过数字采集加强污染防治监控, 动态监测周围的环境质量, 采集收集数据, 对数据进行科学核定, 严格控制事故风险, 对污水、废气和噪声等污染物破坏环境的程度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和处理储油罐冒顶、输油管破裂、套外返水、注水管破裂以及井喷等一系列事故, 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经常更新环境监测设备, 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进行油田污染物控制、治理及日常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

3.2.2 完善环境保护技术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须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当前石油企业环保的主要问题进行科技研究, 对油田开发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和完善, 采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来降低各类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量, 从而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 促进石油企业在生产开发过程中与环境相融, 实现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

3.2.3 实施清洁生产

油田勘探开发、油气集输等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 油田企业应致力推行清洁生产, 借助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 引入清洁生产理念, 从源头上就预防和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促进油区环境质量持续改进。

3.2.4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实际上, 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结构健全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要想改善我国油气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施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和使环境保护法制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严格环境保护法规来约束企业的排污, 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张昌楠.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2:49-51.

[2]任磊, 耿宝, 熊运石.油田开发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8, 4 (18) :16-19.

[3]肖昕, 胡舒.油田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 2012, 31 (6) :110-112.

[4]李玉文, 王星元.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2:78.

上一篇:亚核心下一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