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汇率制度

2024-07-24

联系汇率制度(精选十篇)

联系汇率制度 篇1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 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例如, 如果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25, 一件价值100元人民币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6美元。这里, “6.25人民币/美元”就是所谓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本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 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 其商品成本一定会与汇率相关。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 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著名学者科普兰曾讲到:决定汇率最根本的因素, 是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需求以及供给, 而货币的价格则是在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就如同商品的价格, 如果一种货币的价值增加, 那么这种货币的需求量就会随之减少, 而此种货币的供给量则会增加。直观的讲, 如果美元的价值或者美国的物价走高, 那么在中国, 美元的需求量以及美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都会相应降低。

货币的均衡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一个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通常会经历国内物价的走高和出口产品价格的走低。因而, 外汇市场对于其货币的需求量就会降低, 从而导致该种货币在下一阶段的贬值。利率同样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一国实际汇率的增长通常会导致其货币的升值, 这是由于投资者对于以此种货币为面值的金融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以期获得高利率带来的利好。除此之外, 货币的价格也会受到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风险的影响:强势发展的经济会带来货币的升值, 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所拉动的对于其国内资产的需求。

2 各种汇率体系

目前全球有多种通用的汇率制度, 比如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传统钉住汇率制度,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自由浮动汇率、管理浮动汇率以及固定汇率制度。

2.1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体系之下, 政府不对汇率进行任何干涉, 因此汇率可以自由的反映出经济体系下的各种变量 (比如价格水平和利率) 的变化。换言之, 浮动的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完全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 因而理论上国家并不需要持有储备金。

2.2 固定汇率制度

与浮动汇率制度不同, 固定汇率制度涉及到政府对于汇率的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对货币的买卖来调节汇率, 而这一行为则要求国家大量持有外汇储备。例如, 如果欧元在外汇市场上的供给过剩, 那么欧洲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进过剩的欧元供给来维持欧元的原有均衡价格。一些地区, 比如香港, 通过货币发行局来管理固定汇率, 在货币发行局机制之下, 货币发行局根据外汇储备的需求量发行货币, 并且其境内货币是百分之百建立在外汇储备之上的。

2.3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 一些国家的政府试图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由“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带来的汇率波动, 并以此干预汇率的变动。这就是所谓的管理浮动汇率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政府只试图从外部帮助达到汇率变化的平稳过渡, 并始终保证汇率变化与经济基础变量的水平相吻合。正如科普兰所说的, 在管理浮动汇率体制之下, 外汇储备应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之上, 并有频繁的微调。

3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分析

与浮动的汇率制度相比较, 固定汇率制度因其自身固有的一些明显优势而受到世界诸国的青睐。

首先, 固定汇率制度保证了货币价格的稳定性, 而这一点也被认为是推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重要因素。在货币发展史上, 黄金曾被用来作为固定国与国之间汇率的重要工具。在那个黄金标准化盛行的时代, 世界经济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国际贸易得以推进, 资金和人力的流动性也得以加强。然而经验表明, 浮动的汇率体制则并没有起到维持汇率平稳的作用, 相反的, 浮动的汇率体制增加了汇率的波动性。而这一弊端在1971年之后的美元大幅波动中得到了印证。此外, 固定汇率制度的推崇者认为由浮动汇率制度引起的汇率变化仅仅反映出了经济变化中次重要的部分, 因而这样的汇率变化所带来的价值是有限的。

其次, 固定汇率制度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因此可以有效地维持稳定的物价和良好的经济环境。研究表明, 固定汇率制度可以被高通货膨胀的国家用来有效地抵制通货膨胀, 降低出现“相机抉择政策”的可能性, 因为固定汇率制度要求国家的货币政策围绕着汇率政策展开。比如, 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 物价升高, 进而导致出口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国家则需要动用外汇储备买进其货币的过剩供给。这样的举措会减少货币的供给量, 理论上最终会降低通货膨胀率。阿根廷的通货减缓的货币管理政策就是一个例子。1991年,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赤字和高水平的通货膨胀之后, 阿根廷政府最终将其货币政策固定在与美元挂钩的体系之下, 阿根廷货币由100%的美元储备金支撑。自此, 其通货膨胀率急速降低, 由1990年的2300%降低到1994年的4%。

尽管固定汇率制度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物价稳定, 这种汇率制度同样有一些弊端。固定汇率制度对国家经济和货币政策造成了一定制约, 并要求使用此种制度的国家采用“无通货膨胀”的货币金融政策。然而, 对于某些经济发展缓慢, 失业率较高的国家, 在货币金融政策中加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素”或许是更有利的。除此之外, 在一些国家将其货币价值“钉住”在其他货币上的情况下, 这些国家可能无法接受由固定汇率制度强加的通货膨胀率, 这就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在该国的瓦解。在“布莱顿-森林体系”开始实施的1946年, 各参与国同意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将其的汇率“钉住”美元。而在维持本国货币价值的过程中, 大多数国家以失败告终, 另一些国家则被迫允许其货币转向浮动机制。到1971年, “布莱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国家并不愿意接受强加的通货膨胀率。甚至于美国也没能成功的维持原有的通货膨胀水平。由于美国需要募集越南战争的战款, 它只能通过采用通货膨胀式的货币政策达到这一目的。

另外, 研究表明, “钉住”式汇率制度很有可能导致对货币价值的高估和低估。在高估货币价值的情况下, 一旦政府最终被迫要打压本国货币, 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极高的通货膨胀和大量的亏损中, 因此过度的高估货币价值是极其危险的。一些固定汇率制度的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制度会带来极高的成本, 其中包括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合作成本, 以及一系列“合作错位”带来的成本。由于固定汇率制度很容易受到投机者的打击, 政府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来支持其货币从而控制资金流和全球贸易。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中墨西哥政府花费了500亿美金作为储备金用以支撑比索的价值。

基于固定汇率制度的这些弊端, 一些国家考虑采用浮动汇率制度, 而浮动汇率制度则允许汇率根据经济变量的变化进行自由调节, 由此推进国际贸易和经济稳定。

在浮动汇率制度之下, 政府不需要对国际收支逆差进行管理调节, 因为国际收支逆差会通过货币价值的降低由市场自动调节。尽管浮动汇率因为“相机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而受到批评, 一些国家还是可以通过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而尽管一些浮动汇率的反对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会带来汇率的波动性增强并进而抑制国际贸易的增长, 而事实证明, 在浮动汇率制度之下, 世界贸易经历显著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浮动汇率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认可。

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 理论上, 通过对价格的调整, 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护国家免受外部经济震荡的影响, 因而大大降低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

4 汇率体制与金融危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全球经历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这些危机对新兴市场的经济的伤害尤为显著。1994年, 危机从墨西哥开始迅速蔓延,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多国造成重创。

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 而此前泰国的汇率政策是将泰铢紧盯美元。这一政策最初为泰国带来了经济发展, 并帮助泰国拓展了其出口贸易, 同时也鼓励一些泰国企业使用廉价的美国贷款融资。在这种情况下, 泰国的银行不断地从国际市场上融资, 大量贷款美元为国内投资提供资金。而这些举动都潜藏着极大的风险, 一旦泰国的贷款者无法偿还债务, 危机就会出现。

1997年, 美元升值超过50%, 泰铢则因此被过高估值。金融危机发生, 泰国经历了企业大量亏损和破产, 而其国内经常账户亏损激增。市场上, 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泰铢, 泰国政府在无法通过储备金支持其货币的情况下, 最终不得不抛弃了已有的固定汇率制度, 而允许泰铢进行浮动。此后, 泰铢兑美元的汇率下降了38%, 而包括韩国和菲律宾在内的其他亚洲国家也开始经受投机性的攻击, 并被迫允许其货币贬值。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俄罗斯同样面临了其货币贬值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世界大宗货物价格的走低, 并导致俄罗斯出口收入的大幅下滑。在1998年之前, 俄罗斯的借款人从国际市场上募集了大量的海外资金;而经过1998年, 大量的贷款和经济形势不景气导致国际投资者重新审视俄罗斯的还贷能力, 因而大量的海外资金迅速流出俄罗斯。初期, 俄罗斯政府试图通过用外汇储备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卢布来稳定卢布的价格, 然而外汇储备在几天的时间里急速减少, 俄罗斯的债券和股票市场开始暴跌。最终, 俄罗斯政府只能于1998年8月宣布其允许卢布的贬值, 而在此之后的几年里, 卢布经历了持续的贬值。

在这一系列的货币危机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固定汇率制度之下, 各种试图维持价格稳定的尝试纷纷以失败告终, 货币被过度高估和由此引起的损失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极大地伤害。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三种政策的矛盾冲突:固定汇率制度, 自由的资本流动, 以及各国独立的货币政策。不论是墨西哥还是俄罗斯, 都试图通过严格的汇率体系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并由此吸引高利率的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然而这背后却是巨额外债和贸易逆差。当市场上的货币价值无法保持稳定, 资本就会迅速流出, 而国家也无法通过储备金对其货币价值进行长期的维持。有些国家可能会试图通过一些紧缩的货币政策“力挽狂澜”, 而这最终会导致失业率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萧条。

总之, 金融危机会对全球经济和世界金融形势的稳定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汇率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事实上, 并没有单一的汇率制度是适合所有国家的, 因此选用合适自己的汇率制度是汇率政策的核心所在。而由于汇率制度于宏观经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紧密关系, 在选择汇率制度的时候, 也应该对国家宏观经济体系和货币金融及财政政策进行认真考量。

摘要:随着国际商务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 有关汇率体系的选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就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讲述汇率如何影响经济体系下的各种参数, 并对不同的汇率制度进行分析。其中重点讨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在经济环境下的优势和弊端, 并就近期热议的金融危机所涉及的汇率体系问题进行探讨。

联系汇率制度 篇2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10月实行以来,经历了多次考验,包括1987年股灾、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1年国商集团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以及最近的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

联系汇率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然而,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香港虽然有超过2万亿港元的外汇储备,但是如果某种强大的外来冲击使公众信心动摇,导致相当比例的港币存款要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就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对联系汇率制度造成巨大冲击。港元受到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大手买卖而造成汇价大幅波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其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决定投放资金稳定汇价,令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才可继续维持,但香港楼市、股市全盘崩溃。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有过热现象,货币当局应适当调高利率,使经济降温,健康发展。但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套利行为迫使香港货币当局无法调高利率。港币的利率只能大体等于美元利率。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联系汇率制度的薄弱环节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也就容易成为投机者进攻的对象。

汇率机制经多次演变

从历史上看,香港的汇率形成机制也经过了多次演变,总体上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银本位时期

英国在1841年开始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当时中国采用复本位货币制度分两个层面实施:红铜、青铜或铸铁钱币——制钱用于小额交易;银锭用于大额商业交易、缴税及储存财富。香港是贸易中心,银元被普遍采用,早期的港英殖民地政府曾经试图推广英镑作为香港的官方货币,但由于英镑并不普及而且供应短缺,无法以英镑收税,港英政府遂于1863年宣布当时的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并于1866年开始发行香港本身的银元,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

与英镑挂钩时期

1935年11月,由于美国及其他地方银价飙升,后来由于全球白银危机,港英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度,并于1935年11月9日宣布港元为香港本地货币,与英镑的固定汇率为1港元兑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与英镑挂钩。根据1935年颁布的《货币条例》,银行须向外汇基金交出用于支持该银行发行纸币的所有白银,以换取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则把收到的白银投资于英镑资产,这些负债证明书成为发钞银行发行纸币的法定支持。实际上,这种安排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发钞银行日后若增发纸币,必须以英镑购买负债证明书。

浮动汇率时期

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其后,港元一度与美元挂钩,由1972年6月开始,发钞银行可以港元购买负债证明书。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虽然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的最初两年运作很顺利,但自1977年开始,由于货币及信贷过度增长,导致贸易逆差扩大,通货膨胀高企,港元汇率持续下降,加上投机炒卖的活动出现了少有的抢购商品风潮,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港元兑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出现港元危机,港英政府宣布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货币发行局制度

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出现港元危机,港英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稳定港元的新汇率政策,即按7.8港元兑1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透过严谨和稳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得以实施。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当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发行。法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 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基金收回等值美元。

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资金流入或流出会令利率而非汇率出现调整。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出售与本地货币挂钩的外币(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换取本地货币(即资金流入),基础货币便会增加,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购入外币(即资金流出),基础货币就会收缩。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会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会自动抵消原来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影响,而汇率一直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完全自动的机制。为了减少利率过度波动,金管局会通过贴现窗提供流动资金。

联系汇率制度 篇3

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基本上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 (Currency Board System) , 即根据固定汇率以外币支持和赎回发行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度实际就是港元与美元挂钩的一种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是利用外汇储备约束货币发行, 并使其产生自动调节机能, 其货币与所挂钩的货币兑换率是固定不变的。货币局制度有两项基本原则:一是本国货币汇率钉住一种作为基准的外国货币;二是所发行的货币保证完全以外汇储备作为后盾。换句话说, 货币发行局是一种依循类似金本位严格按“法则”运作的货币制度, 货币局不再根据经济金融状况, 采取“权衡”式的货币政策。这就是联系汇率的奥秘和命门所在, 有其优点也有其不可回避的弱点。

2 香港实施货币局制度的背景和相关历史

1983年9月24日, 受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影响, 发生港元危机, 人们大量抛售港元而收购美元, 港元在外汇市场上暴跌, 对美元的汇价逼近10元大关, 港汇指数也锐挫至57.2的历史最低水平。同年10月15日, 在一个由港督尤德、财政司彭励治和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强等要人出席的会议上, 港英政府宣布放弃不干预货币市场的原则, 转而接受经济学家格林伍德的建议——建立一个钉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据说, 当时有人提议将汇率钉住在1∶8的水平, 因为它有着象征发财的谐音, 但此建议却被彭励治否定了, 理由是它太简单, 给人一种没有经过科学测算的印象。最后, 彭励治力主将汇率定为1∶7.8, 至此, 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就这样“科学”地产生了。港英政府于两天后, 即10月17日正式宣布港元与美元直接挂钩, 实行1美元兑7.8港元的预定官价, 从而开始了联系汇率制度。

可以看出港元的初始定位并不“科学”, 貌似神圣的神秘的7.8一直主宰港元, 港元的价值有待完善, 特别是经过将近30年的经济变迁, 港元贬值的现实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自香港联系汇率引入的那天起就遭到一些批评。亚洲金融风暴后, 因联系汇率制度的因素港元变相随美元升值, 而使其竞争力降低, 加之房地产泡沫, 使香港经济备受压力。

3 实施货币局制度对香港的好处

联系汇率制也有它独特的经济现实基础和技术操作因素。香港是小岛经济, 缺乏资源, 外资在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受许多不可能在控的外部因素的制约, 所以用利率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这是显然不切实际的;为了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外汇风险, 缔结长期贸易契约和集中国际资本, 而采取钉住美元, 稳定汇率的办法, 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且香港作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国际金融中心、开放的金融市场和世界贸易中心, 汇率的相对稳定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联系汇率的选择自然有其特殊的原因。此外,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货币的重要地位是已经确立了的, 在未来数年还不大可能发生动摇, 并且美元是香港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 因而钉住美元也是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从技术操作角度看, 联系汇率制集中了世界许多重要汇率制度的优点, 特别是将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结合了起来, 并在调节机制上沿用了香港历史上商业制度的一些优秀做法, 加上十几年的创新和完善, 它已趋于成熟, 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功效显著, 并为香港社会和市场接受和所习惯, 别说投机者从来没有从正面进攻过香港汇率, 就连积极意义上的市场参与者真正进行套利活动的都很少。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成立和调控力度的日益增强, 已达到114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也为维持联系汇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 截至2003年2月底, 香港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1143亿美元, 比上月底增加28亿美元, 在全球排行第三, 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

同时, 联系汇率是其他经济政策的基石。最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或者说有利于保持香港核心竞争力。香港的竞争能力并非单依靠成本价格的高低, 而是建基于其他更深远的素质之上。这些素质对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性, 远远超越短期汇率变动带来的压力。给香港带来的核心竞争优势的素质有三方面:一是服务型经济, 香港服务业独特之处是能够提供全面的服务配套, 照顾到每一个环节的需要, 例如金融业服务, 是其他亚洲地区无可比拟的。二是基建设施、法律环境、自由高效稳定的政府和低税率的等;三是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 中转港的角色不言自明, 国际资金的调拨、承兑、进出等活动都依托于联系汇率的稳定。而这些核心竞争力都以联系汇率为基石, 特别是现在的香港, 金融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香港支柱产业和联系汇率关系唇齿相依。

联系汇率制度在香港经济历史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使香港安全地渡过了数次金融动荡与危机。20年来, 香港经济运行良好, 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港元信誉卓著, 坚挺走俏, 这里面, 联系汇率是功不可灭。在1983年以来的历次全球性、区域性的经济灾情和政治风波中, 中英之间的一系列大小摩擦中, 以及最近数月来发生在东南亚及香港在金融风暴中, 港元的市场汇率波动从未超出过1%的水平, 这足以证明联系汇率相对于它社会政治背景的合理性。

香港前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也曾面对金融危机时明确指出:港元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将依旧是其他经济政策的基石, 相反的, 兑换率不稳定反而会对香港股市、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造成“灾难性”的冲击。

4 阿根廷实行货币局的历史经验和结局

2001年元月6日, 阿根廷众议院通过结束实施长达10年的联系汇率政策。把该国货币与美元脱钩并贬值, 以挽救当地经济。阿根廷新总统正式宣布该国货币比索与美元脱钩。这一做法使香港成为唯一一个实施联系汇率的地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实施的“货币局汇率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1的水平上, 外汇买卖依然不受限制;货币基础完全以外汇储备作保证;中央银行不得通过印刷钞票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活动所需的比索可自由兑换。江时学说:“初期这种固定汇率制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是十分成功的, 但后来由于比索绑在了美元上, 美元的坚挺使比索的币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 对阿根廷出口贸易 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998年金融危机也因此使阿遭受巨大打击。”除此之外, 造成阿经济衰退的原因还有庞大的财政赤字导致利率居高不下和抑制投资等。

可以说阿根廷“成也联系汇率, 败也联系汇率”, 当初和美元挂钩的新生比索让阿根廷建立了自己的信誉, 了结了通货膨胀史, 曾让阿根廷经济戏剧性的反弹。但10年后的今天也是联系汇率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弊病让阿根廷不得不放弃它。这着实让人担心有同样性质的香港的联系汇率稳定, 香港政府的预算通常总是有盈余的, 而实行固定汇率失败的国家总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财政赤字。但现在香港近年的赤字着实让人担心香港联系汇率的稳定。

近年的财政数据显示香港已出现财政赤字而且还将持续几年, 而且有可能消耗尽港府的储备。香港公共财政正面对近5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财政危机。2002—2003年度港府综合赤字达700亿港元, 比原来估计的高出248亿港元, 赤字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5.5% (见下图) , 财政储备则下降至3690亿港元。2003—2004年综合赤字比去年估计大, 主要原因实非经常收入不如预期。单是2002—2003年度全年地价收入较原来预算减少139亿港元。而且随着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深圳、珠海等周边城市的冲击这一财政收入将无法弥补, 此项收入将继续减少, 还将带来赤字。另外, 众所周知的香港制造业“北移”给香港财政收入带来巨大冲击, 完全无法改变和弥补, 而且越来越多行业北上。不但财政收入进一步减少, 而且造成失业人员和申领救济、众援的比例屡创新高, 政府这方面的支出不降反升, 节支在这方面落空。而这些将都不以香港其他行业的好坏都将无法弥补, 香港结构性赤字出现了。 (结构性赤字是指无论经济如何兴衰, 经营账收入仍无法完全支付经营账开支)

根据现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所提出的财政预算,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赤字要到2006—2007年才会消失, 且需要香港GDP每年可持续增长3%为保障, 每年就要增收及节支350亿港元。库务局局长俞宗怡更指出香港若不改变目前的理财方式, 目前3600多亿港元财政储备将于7年后用尽, 20年后负债将达到26000多亿港元。最坏的后果将是联系汇率的后盾外汇储备则有可能被动用和减少。而香港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将会影响港元和港人的信心, 担心再受到冲击港府将没有能力托市维持联系汇率甚至承兑美元的问题。更要命的是不动用储备港府就没有钱花, 消费疲弱、恶性循环, 可谓两难境地。

可以说港府的财政赤字直接命中了顺利实施和维持联系汇率两个最基本要素——储备和信心。联系汇率第一要求香港有足够的储备。香港目前有1143亿美元的储备, 是港元发行量的六倍左右, 完全有能力将市面上最后一张港元兑换成美元。但是这只是现钞, 金管局收到1美元的抵押后, 才允许发行银行发行7.8港元现钞, 但有了现钞后, 银行可通过信贷以倍数之多制造存款。银行的存款却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港元的总货币量 (含现钞及各种存款) 超过17000亿港元。储备一方面是起保证汇兑作用, 另一方面是关键时刻起稳定人心甚至可以说是托市, 稳定、挽救股市、汇市而稳定、挽救联系汇率的作用。赤字威胁储备和港府的实力, 就减少一分联系汇率的可靠性。可以说联系汇率是以整个港府的总储备或经济实力为依托的。第二就是要给市民足够的信心。因为即使香港有足够的美元储备, 人们还是担心政府未必信守承诺, 真正将储备用于兑换港元。因此必须尽量让美元和港元畅通无阻地兑换。兑换的大门越是敞开, 手续越是简便, 人们对港元的信心就越坚定。而赤字连年和经济情况没见好转或勉强维持联系汇率而港府无力面对而继续恶化的话, 信心将受到打击, 一旦港人产生恐慌, 把大量的港元存款转为外币存款, 金管局将无法转换。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快速崩溃一个直接原因是东南亚各国国内的投资者和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 担心储备不能全部承兑, 纷纷挤兑美元, 跟风为金融大鳄推波助澜抛售本国货币, 导致本国货币的彻底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 更有人指出, 如果特区政府不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使政府收支达到平衡, 情况将更加不妙, 有朝一日可能变成第二个阿根廷。

5 货币局制度的不足以及香港死守联系汇率代价

这种担心可以说根源于货币局制度自身的不足:

(1) 政府不能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 利率由基准货币发行国制定, 货币总量取决于收支平衡, 以及银行体系中的货币乘数。也就是说, 港元利率完全被动地跟随美元利率。另外是指, 香港流通的现钞虽然有100%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持, 但银行存款却非如此。准确的说不是百分之百的储备支持, 若港人发生恐慌, 把大量的港元存款转为外币存款, 金管局将无法转换。

(2) 政府不能利用汇率来调整外来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如进口价格的上涨、资本流通的转移等, 而只能调整国内工资和商品价格。联系汇率是死的联系, 是固定的汇率。保持了汇率的稳定但却损失了经济效率。

(3) 联系汇率的所谓“自动调节机制”并不可靠。通常炒家靠借用港元去沽售以牟取利益, 抽高利息一般情况下可以其作用, 但港元利率升得过高时, 效果就适得其反, 恐慌时靠加利息去捍卫港元可能会无效或更加危险。因为如果炒家有备而来, 股汇同炒, 他们早在远期港元做好准备, 如沽空期指, 利率越升则会使他们赚得越多。

(4) 联系汇率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例如, 它使得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投资和消费行为、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及汇市、股市、期市的局势过分依赖美国经济和市场, 并且由于这一因素使自身经济杠杆的独立性和调节能力始终受到限制;再就是很难通过联系汇率准确反映香港经济运行规律和变化了的情况,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此外, 香港的通货膨胀和高地价也与之有关。但尽管如此, 在香港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体系不发生重要变化的前提下, 实在还找不到更好的汇率制度来替代它。

另外, 死守联系汇率代价高昂:港府要守住港元联系汇率, 主要手段是收紧港元银根, 提高港元利息。香港在各方面的成本高企, 大大削弱了竞争力, 香港公司不可能承受太久高利率。这么一来, 香港股价、楼价双双暴跌, 整体经济已陷于严重的不景气。按理说, 香港目前百业萧条, 当局应降息“放水” (放松银根) 才对, 但为了守住港元, 当局却不得不反向操作。日子最不好过的是那些近两年刚买住宅的中产阶级。他们一面看到自己的房子一天比一天不值钱, 一面又要向银行支付越来越高的抵押贷款利息。如果港府为了保住联系汇率而使香港利息长期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 甚至进一步上升, 楼市可能全面崩溃。香港总商会主席田北俊日前曾公开议论说, 相对于东南亚国家, 港元的联系汇率使港元被高估已导致香港旅游业与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弱;而特区政府为捍卫港元所付出的高利率代价, 亦将迫使业绩亮丽的地产公司和银行迅速陷入困境。

更要紧的是为了维持联系汇率港府的其他财政政策就很难施展, 特别是能有效使香港走出现阶段经济低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消费、贬值促进出口和低利率等。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面对赤字问题, 如上面所说赤字直接面对联系汇率的根基的动摇问题, 难以把握, 这方面港府和议员之间分歧很大, 财政司左右为难。更难的是港府还要去增收填平赤字, 消费进一步疲弱, 经济复苏谈何容易。贬值更是和联系汇率格格不入, 根本无从谈起。利率政策在联系汇率框架下港府十分被动, 特别是在港元受到攻击时, 港府不能灵活运用。

6 香港货币局制度既联系汇率的改革和讨论

那么是不是香港联系汇率就真的不堪一击而非废不可, 20年的历史证明香港联系汇率功不可没的。其实香港一直不断的通过对联系汇率自身的改革, 使其进一步完善:尽管香港采取货币发行局的制度, 而不设立中央银行, 但是香港政府采取的调节港元汇率的三大调节手段——新会计安排 (New Accounting Arrangement) 、外汇基金票据 (Foreign Exchange Fund Notes) 和流动现金调节机制 (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 , 实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另外港府明确调节主体——金管局, 强化调节工具——RTGS (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金管局根据RTGS监视各银行的资金情况, 利用三大调节手段, 干预外汇市场, 保证港元汇率的稳定。三位一体的调节体系凭其强大的活力和港府的充裕的储备为港元汇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了环境, 可以说暂时延续了货币局制度, 保住了联系汇率。

总的来说, 香港现行的联汇制是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变种, 在这种制度下, 货币是由商业银行发行, 而不是由货币发行局发行。同时现在香港政府采取的调节港元汇率的三大手段下, 实际使香港金融管理局具备了中央银行职能的特殊货币局制度。

虽然港府的改革成就非凡, 但从经济学的道理上讲, 两种货币的汇率长期固定不变, 有违市场规律。香港的货币局制度虽改革进一步完善但依然备受指责和冲击。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 港元不断受到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冲击, 1997年香港在迎击国际金融炒家中, 据估计炒家损失30亿美元, 但港股在10天期间损失也超过1500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香港经济和股市也是风声鹤唳。股市损失的巨大再度引发众多学者关于联系汇率存废问题的讨论。面对不断的危机冲击, 香港科技大学一批经济学教授, 就联系汇率存废和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著作,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现综合一些其他学者的观点, 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改革方案和存废总结为下列5种:

(1) 继续维持联系汇率制度。

历史证明, 联系汇率制度确实有利与香港经济的稳定;若放弃联系汇率制度, 可能引起港元的大幅贬值, 造成严重的信心危机。

(2) “美元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加“港元认沽”方案, 也称“二陈方案”。

其主张是金融管理局在现行的“港元流动资金调节机制”之上, 再加设一个“美元流动资金调节机制”, 这个机制可为香港持牌银行提供贴现窗服务。

(3) 米勒方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 (Merton Miller) 教授1998年年初在香港提出的以发行港元联系汇率结构票据 (Struc-tured Notes) 来捍卫联系汇率的方法, 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自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 提出的多个建议中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此建议是金融管理局发行特别的港元外汇基金票据/债券, 发行额400亿~800亿港元, 持有人可以港元或根据汇率7.8以美元赎回票据。根据米勒教授的说法, 发行这种工具能清楚地表明政府对维持联系汇率制度的决心, 因而对银行同业利率产生稳定的心理效果。不仅如此, 这种特别的外汇基金/债券将在价格上反映投资者对港元贬值风险的评估, 进而影响港元银行同业息率, 降低其波动性。由于不仅投资者有了可以对冲的工具, 而且政府也通过联汇票据表达维持联系汇率的决心, 金管局就不需要通过加息的方法来维持联系汇率制了。

由于“米勒方案”是通过发行可投资的金融票据和债券来付诸实施的, 因此, 与“二陈方案”通过利用建立美元流动资金调节机制拆出美元流动资金相比, 不仅具有可操作性, 且有起到分散港元贬值风险、利用市场自身的调节来维持联系汇率制和推动发展港元债券市场等优点。

(4) 港元美元化。

此项建议者认为, 美元化主要包含两点:第一, 港元及美元可同时在港流通及用做交易的媒介, 也可存入银行增值。第二, 香港现时的所有的资产及负债, 都允许用美元结算。其实香港早已有美元化之实, 所欠的只是美元化之形而已。实际上香港早已是局部美元化了, 香港的银行存款中有四成多是外币存款 (只要是美元) , 许多大额交易也是用美元结算。故为了稳定港元的信心, 把两种货币变成可完全替代品。

2001年10月20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在上海参加APEC会议上发表演说时表示, 在亚洲各种货币中, 港元最具备美元化的条件, 香港可以立即得到的好处是马上取得与华尔街同步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但美元化有它实际的困难, 第一, 香港基本法规定港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显然这是很棘手的政治敏感问题, 中央会让美元在自家门口流通?第二, 把美元作为法定货币, 需要得到美国联储局的批准。第三, 把美元作为法定货币, 香港要有大量的现钞兑换, 香港外汇储备虽然充裕, 但也不足以应付所有存款转为美元。

这个计划虽然好处明显, 将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只是空中楼阁, 政治上阻力太大, 因为美元化香港必然更多要看美国的脸色, 显然中方不愿看到。

(5) 港元人民币化。

该理论认为在“一国两制”下, 人民币与港元在一段时期内将并存。但从长远看, 一个国家只会有一种法定货币, 10年、20年后, 中国经济强大, 人民币变成稳定的硬货币后, 香港没有理由不与人民币挂钩, 所以人民币与港元最终走向统一。近几年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也多次公开谈论, 只要大陆解除外汇管制, 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 人民币就会成为国际货币, 未来就有可能取代港元和澳门元。内地一半的外贸是通过香港进行, 全国1/3外汇也是经香港赚取, 而香港投放在内地的资金, 占全国直接外来投资总额的56%。自从回归中国以后, 香港加强了作为中国的国际商业中心的角色。内地企业纷纷计划来港上市集资, 和尽量利用香港的专业知识。而香港在成为中国一部分之后, 香港企业在其商业发展方面也采取长远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十五、十六大也为上述的各种关系加入了新的动力。可以说港元人民币化是毫无问题的, 等的就是人民币的开放。106∶100的港元和人民币的比值以及香港和大陆的密切关系, 足以可以认为港元是人民币的“影子货币”。而且人民币有潜在的升值空间, 美元过渡到人民币动荡会少也易于接受。香港的竞争优势有三方面:一是服务型经济;二是在制造业上所提供的高增值环节;三是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其中的第三项是香港的关键“价值”所在, 而和人民币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是保持其竞争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等的就是时间而已。

7 香港货币局制度既联系汇率的展望

首先, 联系汇率还有存在的价值, 这与香港的生存和最根本的竞争力, 也是香港政府力求保持的和炫耀的竞争力的依存。香港实行联系汇率政策主要从政治考虑, 是要保证回归中国前那十几年社会稳定。为此, 目前香港更迫切要做的, 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以支持港元汇率, 如采取加速成立内地与香港自由贸易区等一些新的措施。

其次, 联系汇率和港元都可能要重新调整, 价值重新定位。不过调整定位是动荡的温床, 必然要经一定的波折。要把港元同美元脱钩, 最好是在美元趋跌时实行。若港元在弱势情况下, 因受国际炒家狙击不得不贬值, 有可能像泰铢、韩圆、印尼盾一样惨跌不已, 完全失去控制。当前港府要继续守住联系汇率应不成问题, 但在亚洲货币普遍贬值的环境下, 港元遭受新冲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力度也越来越强, 而且, 随着香港经济一天天坏下去, 近期的非典型肺炎风波更时情况不妙的香港经济雪上加霜, 港元汇价高估的幅度也会扩展, 对国际“金融大鳄”的诱惑就相应加大。所以未来港元还会受到冲击, 港元波动在所难免。

最后, 联系汇率和港元要保持活力就要二重联系, 一头是人民币, 一头是美元, 初步设想是港元人民币化, 而且在香港可以自由兑换成美元。既可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过渡时少受冲击, 也可以联系中国和世界的金融市场, 危机时候还可以依靠中国的储备和实力, 保持稳定。

综上所述, 港币和美元脱钩比不脱钩从目前来看害处较大、政治气候也不成熟。正如许多商界代表和金融专家认为, 香港短期内不应该改变联系汇率, 但长远而言, 应检讨联系汇率制度的存废问题。不过可以预见, 港元倒向人民币是大势所趋, 也是保持香港稳定的最佳选择, 不过这个和中国的经济总量提高和人民币的开放、国际化有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李玲瑶.当代经济金融研究新视野——兼论台湾汇率制度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陈建华.香港金融的发展及其未来走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3]尧余庆.亚洲金融危机与香港[M].香港:三联书店 (香港) 有限公司, 2000.

[4]保罗.克罗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朱文辉、王玉清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吕汝汉.香港股票市场[M].香港: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山西经济出版社合作出版, 1993.

[6]吕汝汉.香港外汇.货币市场[M].香港: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山西经济出版社合作出版, 1993.

[7]黄一义, 林大建.官鳄大战——香港政府与国际炒家对撼记[M].北京:同心出版社, 1999.

[8]迈克尔.考夫曼.王柏鸿译.金融大鳄索罗斯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综治挂点联系制度 篇4

1、挂点干部应定期参加挂点村镇会议,经常深入基层单位,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直接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掌握第一手材料。

2、加强对基层综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积极配合挂点村维护社会稳定,主动调解矛盾纠纷,帮助基层联系点找出综治工作中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基层综治工作的水平。

3、协助村综治工作室的规范化建设,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挂点村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进一步加大服务基层力度。

重新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 篇5

人民币没必要升值

可以看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2006年下半年汇改以来,即呈现单边上涨的走势,但中美贸易顺差增长却是大幅波动,并且,顺差的绝对值均仍在千亿美元左右。

众所周知,中美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美国在高科技领域非常具有优势,但他们在这方面的出口实行严格管制。因此,如果美国不取消高科技技术出口限制,中美贸易顺差的局面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美国之所以又开始拿人民币汇率说事,是因为当前失业率仍是困扰美国政府得民心的难题之一,奥巴马政府为挽救民众支持率,就将国内的就业、赤字等压力转嫁给中国,这是他们最热衷选择的方式。

對于中国来讲,出口增长率在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才刚刚转为正增长,考虑到去年同期的负增长,加之进口增长更快,贸易顺差增速同比仍为大幅下降。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完全没有必要服从美国的意志来对人民币升值。

稳汇率根本在于调结构

对中国来讲,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定要与国内结构调整统筹结合。

从历史上来看,自2005年汇改以来,热钱确实大笔流向中国,贸易顺差、外资直投以及入华分享人民币渐进增值好处的热钱,让中国的货币流动性滔滔不绝。

有人说,热钱进入是由中美利息差造成的,当然,这是其中原因之一,但是一个反向例子是2007年中美息差为负,但这段时间热钱流入反而明显增多,原因是同期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飞涨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热钱。

而2007年10月以后,中美息差转正,热钱流入又有增大的表现,但后来又大幅下降,其趋势与股票市场的趋势更接近。

从目前阶段来看,中美利息差在3%左右变动,再加上中国外汇管制的成本,使得息差对热钱的影响不如资产价格上涨来得猛烈。

现在我们知道,贸易顺差来自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国际分工定位,资本项目顺差来自于在中国投资的高回报率,热钱流入主要盯住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资本项目顺差和热钱来讲,息差都不是重要因素,相应的国内缓解升值压力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和遏制资产泡沫。

怎样来讲都应是由后者到前者,即用调结构来抑制人民币升值,而不是由前者到后者。

最近的“民工荒”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仅反映的是出口的前景良好,也反映出启动内需特别是消费、转外需为内需是可能的,产业结构正在自发地进行调整。因此,仍需继续稳定出口和汇率,并通过进口来缓解国际收支失衡,促进产业升级和减轻升值压力。

汇率短期波幅可能加大

日、德的本币升值经验表明,必须以国内货币政策为主,不能以汇率政策左右货币政策,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对外经济目标任何时候都要让位于对内经济目标。

短期来看,贸易和资本双顺差造成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带来了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使得升值压力增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除央票回笼外,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幅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望陆续出台。

在2010年政府宏观调控的篮子中,汇率调整不是着力点,鉴于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长期面临贬值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因此汇率制度仍然有待完善,如给予企业和居民更多的自由结汇权,拓宽其外汇投资渠道等。这些措施一方面释放升值压力,一方面也减弱国内的通涨压力和货币泛滥。

如果我国上半年出口保持持续高增长,不排除在下半年有3%左右的小幅升值。

浅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浮动汇率,货币政策

一、当前汇率制度改革状况

汇率, 即某种货币的价格, 是一国对外交往的纽带和桥梁;而汇率制度, 则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水平的确定、维持、调整和管理的系列规定, 主要国家的汇率制度会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它的选择是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选择适合国情的汇率制度, 尤为重要。

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经国务院批准, 自2005年7月2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表明, 我国以回归管理浮动的方式, 正式启动了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完善。

此次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在于:增强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完善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机制;对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进行有效改革。事实上, 这个改革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很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放弃钉住单一美元, 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富弹性, 能更有效发挥汇率的经济杠杆作用, 便于用汇率价格来调节国内外市场资源流向, 促进短期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另外, 今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 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变化, 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 预示着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能会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动。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1. 改革后的汇率制度, 增加投资, 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在2005年经济增长率达9.9%之后, 2006年经济增长率是10.7%, 预计2007年将在11.3%左右。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 中国经济出现了经济过热的趋势, 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扭曲, 由于人民币低估, 大量外资低成本涌入, 央行买进外汇, 释放大量本币, 同时为减轻升值压力实行低利率政策, 但仍造成市场上流动性泛滥。

而在新的汇率政策下, 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有效地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抑制过度的资本流入, 有利于缓解当前中国经济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有利于改善贸易关系, 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抑制投资和经济过热状况, 对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大有裨益。

2. 促使人民币升值, 影响国内外资本市场

此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影响在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 在2008年4月10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七”已成为现实, 当天6.992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汇率创造了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的新高记录。人民币的升值, 体现了我国国民财富的增加和国力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 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改变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模式, 进出口各产业的平衡发展, 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国内外资本市场也受到积极的影响, 国内A股市场从2005年来进入牛市, 指数振荡上扬;而亚洲及世界经济也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有着比较平稳的增长。当然, 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如减少出口、增加失业、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引发投机行为等。但我认为, 从整体上看, 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以及由此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是利大于弊的, 是我国经济金融进一步市场化的现实需要;而从长远看, 也是符合我们汇率制度改革指导思想的, 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程, 标志着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跨越了重大的一步。

3. 缓解我国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状况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 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近年来, 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 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 1 9 9 8年曾是我国贸易顺差最严重的年份, 达到435亿美元;而2007年, 顺差已经达到2622亿美元。而伴随着顺差的增大,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近年大幅增长, 在2007年已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改革汇率制度, 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进口, 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 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使外汇储备稳定增长, 缓解面临的内需不足的状况。

4. 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降低进口成本

长期以来, 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而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引导下, 在一定程度上, 抑制了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扶持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从长远发展来说, 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应用更高端技术, 走低消耗、高效益之路, 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进口国, 对于这样一个进口大国, 在升值条件下, 可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购买力, 大大降低中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 使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

三、总结

汇率制度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 例如, 管理成本增高, 国外游资大量进入的不利影响等, 并且要求其他改革及时配套和跟进, 因此,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

总体来看,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正在也应该朝着更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方向稳步推进, 只有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自由浮动”才会变得安全。

参考文献

[1]郑新广: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经济师》,  2005.10

[2]段建荣: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最优汇率制度的选择, 《时代经贸》, 2007.1

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篇7

关键词:汇率弹性,一篮子货币,自由浮动

论人民币

汇■/摘要: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

率姗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这种形势之下, 国内外制了一场争论。学者关于人民本文首先分析了有重币汇率制度问题掀起度大影响的1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率改方面分析制度改革。了再从适用性和正负效应2005年汇率改革后的汇革标两个率制度, 方面提出了对人民币汇率制最后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

度的展望。

目前不少人认为导致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缺乏弹性, 使人民币价值被低估, 所以造成了我国外汇占款渠道的货币增发, 最终形成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应维持现状, 实现人民币稳步小幅上升才更有利于经济稳定。本文将在这种背景下分析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利弊以及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

(一) 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单一汇率制。基本内容如下:

1.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汇率生成的机制由市场来决定, 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

2. 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 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

新的结售汇体制使得内资企业必须把持有的外汇全额结汇, 不再允许企业保留一部分外汇, 当企业需要使用外汇时, 可以按照规定凭有关的单据和文件向指定的外汇银行申请购买外汇。

3. 建立规范的、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建成后, 改变了以前各地分散的、不统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局面, 更有利于企业的操作以及中央银行的外汇管理。

4. 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

这一点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币扰乱我国的经济和货币秩序, 更好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更是促进外汇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准备。

(二) 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

在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美元大幅贬值, 人民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 基于对本国改革、发展进程的认知和对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 中国政府坚持走循序渐进、稳步开放的道路, 牢牢把握住汇率改革的主动权。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本次汇率改革的具体内容:

1.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 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2. 央行将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

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 从即日起, 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一美元兑

8.11元人民币。并以此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 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 现阶段, 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

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本次改革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中国汇率水平开始反映要素的供求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有利于发挥银行间外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

(一) 现行汇率制度及其适用性分析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践表明, 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 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 并且分布比较均匀。第二, 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第三, 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 包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远期交易市场, 特别是远期交易市场。从这些根据国际经验得出的条件来看, 我国实施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是非常合理的。

我国对外贸易多边化的趋势已经日渐明显, 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早已开始调整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 使外汇种类不断多元化, 以有效应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这些都为我国实行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我国目前的外汇市场, 尤其是远期外汇市场还不是十分成熟, 仍旧需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加速发展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 以保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施。

(二) 现行汇率制度的正面效应分析

人民币汇率制度几经改革, 汇率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加, 对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促进对外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第一, 我国能够通过主动调整汇率抑制投机, 并有效的规避世界上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给人民币带来的冲击和由此引发的结构失衡, 从而减少本国汇率的过度波动。这一点早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验证。中国大陆并未受到此次危机太多影响相反在亚洲危机平息的后续年份里, 经济实力与地位不断增强。事后, 人们分析认为是由于中国资本项目管制和当时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保持了人民币不贬值才使中国避免了这次危机。第二, 由于现行汇率制度是钉住一篮子货币, 虽然被钉住的货币对篮子货币的汇率是不变的, 但它对各种单一货币的汇率都会有一些波动。这种波动有利于我国的居民和企业形成较强的汇率风险意识, 也有利于我国远期市场的培育和外汇市场避险工具的产生。第三, 采用参考一篮子货币政策后, 相比于之前的钉住单一美元的制度汇率会相对具有弹性, 且经常波动。这样有利于稳定汇率预期并使我国向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过渡。第四, 有利于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行汇率政策推动外需扩张, 带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从微观经济层面来看:第一, 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现行汇率制度适应了间接融资企业偏好汇率稳定、对汇率变化敏感而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特征。在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下, 多数中国企业经过艰苦的调整已能适应现行的汇率政策, 仅有纺织等少数行业受冲击较大。而且人民币小幅升值减轻了国内企业的外债负担。第二, 顺应银行对汇率的偏好。现行制度适应了银行偏好汇率稳定的特征。在汇率比较稳定时, 银行给参与外贸企业的贷款收益是可以预期的, 特别是出口型企业。

(三) 现行汇率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

现行汇率政策对宏观和微观经济有诸多好处, 然而也有以下一些弊端, 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第一, 造成了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诸多矛盾。在现行汇率制度下, 央行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执行的是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 这必然导致央行的外汇储备大幅上升, 同时, 为对冲外汇占款, 还不得不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这样就必然导致国内金融市场资本性泛滥, 进而推升物价水平, 推动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出现上涨, 同时, 引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第二, 重要的是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其一, 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汇率变动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 而是根据篮子中货币之间的汇率来被动调整的, 是中央银行被动干预的结果。因此, 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其二, 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 政府需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 那么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其三, 资本流动障碍的不断减少对货币政策运用提出更高的挑战。因为在国际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非均衡是经常的, 不能形成市场均衡汇率, 中央银行对外汇交易的干预必然是频繁的。其四, 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决定了执行货币政策时存在一定难度: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 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 同时, 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储备的增加和减少已经成为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和收缩的重要渠道。

从微观经济主体层面看:第一, 企业仍然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化解汇率风险的能力。在现行汇率制度下, 由于人民币仅是小幅波动, 企业通过适当的内部调整就可以应对汇率变化, 未必通过运用金融市场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因而, 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如果国际经济变动, 人民币汇率突然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企业短期内将难以调整自身资产结构, 直面汇率风险。第二, 间接融资企业的市场风险增加了银行风险。虽然间接融资企业对汇率的敏感性强于对利率的敏感性, 但是对浮动汇率制下的市场波动适应性较弱。这些企业向银行的借款并不会随利率的升降而出现大幅变化, 但是, 企业经营国际贸易的收益却会随汇率的变化而波动, 企业还贷不确定性增加, 银行贷款回收率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呆账坏账增加, 银行利润率和收益率随之下降。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展望

(一) 短期目标

本文认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 人民币汇率制度短期目标是:维持现行汇率制度且坚持人民币渐进式的升值策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同时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 坚持渐进式本币升值策略, 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营造较为宽松的汇率环境。

虽然现在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很大。但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内需启动需要一定时间和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 必须认识到过于剧烈的汇率变动将可能导致大批外向型企业破产和大量工人失业。因此从稳定大局出发, 我们只能采取渐进式本币升值策略。这样, 既能为企业转型争取较为宽松的时间, 同时又给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 促使其加快转型, 提升综合竞争力, 逐步摆脱对低成本竞争的依赖。

2. 发展和健全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从微观层面来看, 目前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会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汇率风险。为了防范汇率风险, 我国应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 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给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汇率风险管理的工具。外汇市场的交易品种稀少和交易方式单调是制约我国外汇市场交易扩大的重要因素。应该考虑有选择地进行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试点, 为将来推出相关金融衍生品奠定基础, 使企业能够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合理、有效地利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

3. 推动利率市场化, 增强货币政策效应。

实行现行的汇率政策, 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需要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而金融衍生产品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 企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规避风险和获得新利润, 不仅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而且增加了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 改变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的现状。中央银行由此可以较好地发挥利率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作用, 调整利率的政策效应越明显, 货币政策效应也将越强。

(二) 长期目标

从中长期来看, 本文认为, 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自由浮动的重要前提是使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放开, 最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在这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当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在实现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的过程中, 为避免和缓和

汇率制度的变革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冲击, 首先, 选择合适的资本项目开放时机;其次, 在资本项目开放初期中央银行应该以市场化的手段干预汇率;最后, 要加强外汇衍生市场建设, 为微观企业提供外汇避险的金融工具。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对经济的冲击。我国应该尽量避免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 同时在资本流动急剧变化发生后, 能使经济对汇率冲击有一定抵御能力。

2. 在资本项目开放后, 为避免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的资

本大规模流动对汇率产生的冲击, 中央银行应该采取适度干预的汇率政策, 在资本项目开放平稳运行一段时期后, 中央银行再逐步推出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手段应该市场化, 而不能再通过管制的办法实现。为了保证干预手段的市场化, 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应该被强调:首先, 在资本项目开放初期, 应该维持一个较高水平的储备战略。外汇储备越大, 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能力就越会被相信。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公开业务市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利率来间接的调控汇率, 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国债市场的价格来影响国债的利率, 从而从无风险利率的角度形成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最终导致对汇率的影响。

3. 我国还要着力从微观层面入手, 改善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 为我国向浮动汇率制度平稳过渡打好基础。

例如, 我们要大力培养外汇市场主体, 改革汇率生成机制,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与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哈里斯.货币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9.

〔2〕沈国兵.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综述及一个假说〔J〕.世界经济文汇, 2000.

〔3〕陈彪如.迈向全球化经济的思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4〕刘思跃, 肖卫国.国际金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5〕戴相龙.对中国金融改革主要问题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6〕李婧.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J〕.世界经济, 2002.

〔7〕张学友, 刘本.人民币汇率的选择〔M〕.西部论丛, 2002.

〔8〕韩复龄.一篮子货币〔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思考 篇8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及其缺陷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由此决定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均表明, 人民币汇率基本单一钉住美元, 缺乏浮动汇率制下的有效波动,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固定汇率制特征。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难以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 却较大程度上体现央行的目标和政策偏好。三是人民币汇率制度中的“管理”是指对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的贸易、非贸易项目及资本账户实行不同政策的区别对待, 并在外汇交易微观市场机制上实施最高持汇规模和汇率日波幅的数量、价格双重约束。

因此现行汇率制度存在一些的缺陷或弊端:一是过多的资本管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在现行的资本管制措施中, 资本流出的限制比资本流入的限制大, 短期的资本流入限制比长期资本流入限制要大, 投入金融领域的外国资本流入限制要比投入实业生产领域的外国资本流入限制大。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日渐明显。在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情况下,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明显超出合适水平。超额的外汇储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增强的趋势。作为稳定货币的手段, 外汇储备需要更加合理的结构配置。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意见

首先, 中国现行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对资本项目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东南亚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 目前将资本管制作为一种次优的制度安排十分必要。必须看到, 在金融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 当效率的要求使得世界各国趋向于资本完全流动时, 试图依靠资本管制来实现货币政策自主性与汇率稳定的组合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实际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是一种趋势。

其次, 在外汇储备结构方面, 美国作为远远超过其他经济体的最强大经济体的地位不断下降, 世界上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欧元、日元等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而且汇率波动愈加频繁;而且, 中国外汇储备飞速增长, 因此制定有效的外汇币种结构将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经济压力。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 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各国中央银行向外汇储备从仅仅持有美元, 发展成同时持有多种货币资产, 并逐步扩大了非美元资产的比重。各国中央银行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在浮动汇率制下, 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 各国的外汇储备都要面临汇率风险, 从而进行资产多样化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手段。二是储备货币发行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一致, 利率高低不一, 所以储备货币的选择会影响到储备资产的增值能力。

三、走向浮动汇率制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 合理走向浮动汇率制必须以下列内容为目标:一是需要稳定的国内国外的经营发展环境, 因此我们首要的汇率制度改革目标就是保持中国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二是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属于转轨制国家, 许多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不完善, 资源价格扭曲现象明显, 价格秩序等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完善, 因此汇率制度的改革必须以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为目标。三是由于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长期被人为地分割, 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分割, 两种类型的分割一直阻碍着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因此要以新一轮的汇率制度改革为契机, 解决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分割问题。显然汇率制度改革要以创造、增强上述两类市场的联系纽带的发展。

走向浮动汇率的时机选择的关键在于货币汇率是否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 同时也在于本国国民对货币是否具有较充分的信心。对于钉住美元的国家来说, 其实际币值在较大程度上受美元坚挺或疲软的影响, 如果美元坚挺时开放汇率, 实际上也是在高估的情况下实行自由浮动, 潜在的贬值必然转化为现实的贬值。如果时机选择不当, 那么对金融市场的限制性措施只能一时奏效, 而汇率高估问题仍然存在。只有经济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调整以后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汇率高估的潜在问题。在不放弃货币政策自主性的条件下, 人民币汇率制度由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演进已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陈建梁.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J].经济研究, 2001 (1) .

[2]、蒋锋.汇率制度的选择[J].金融研究, 2001 (5) .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分析 篇9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作出的系统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规定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等。按照汇率波动幅度的大小,可以将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因多种因素的交织和作用而复杂多变,但作为有关汇率的确定、变动的基本原则,汇率制度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相对稳定性。目前,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主要的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 1固定汇率制

是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或以某些相对稳定的标准或尺度作为依据,以确定汇率水平的一种制度。从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来看,19世纪中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都属于固定汇率制。

1. 2浮动汇率制

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黄金平价和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上下浮动的一种汇率制度。按浮动形式的不同,浮动汇率可分为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和联合浮动。

单独浮动( Single Float) 。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状况单独变动, 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而且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这一汇率制度。

钉住浮动( Pegged Float) 是一种将本国货币同某一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例关系的汇率安排。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多不强,国际储备通常较少,应付金融危机的能力有限,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一般采取钉住浮动汇率制。一般来说,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 当然,采用钉住浮动方式,也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弹性浮动( Elastic Float) 。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经济指标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浮动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 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方式。

联合浮动( Joint Float) 。指若干国家组成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或货币集团各成员国货币之间保持固定比例, 而对非成员国则采取共同浮动的汇率安排。

2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

2. 1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

如果一国是小国,那么它就较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因为这种国家一般与少数几个大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汇率的浮动会给它的国际贸易带来不便; 同时, 小国经济内部价格调整的成本较低。相反,如果一国是大国,则一般以实行浮动性较强的汇率制度为宜,因为大国的对外贸易多元化,很难选择一种基准货币实施固定汇率; 同时,大国经济内部调整的成本较高,并倾向于追求独立的经济政策。

2. 2特定的政策目的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固定汇率有利于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在政府面临着高通胀问题时,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往往会产生恶性循环。例如,本国高通胀使本国货币不断贬值,本国货币贬值通过成本机制、收入工资机制等因素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本国的通货膨胀。而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政策的可信性增强,在此基础上的宏观政策调整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又如,一国为防止从外国输入通货膨胀而往往选择浮动汇率政策,因为浮动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较强,从而赋予了一国抵御通货膨胀于国门之外、同时选择适合本国的通胀率的权利。可见, 政策意图在汇率制度选择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再例如,出口导向型与进口替代型国家对汇率制度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2. 3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

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也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两国间货币保持固定汇率比较有利于相互间经济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内的各个同家,其经济往来的特点往往对它们的汇率制度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 4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

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还必须考虑国际条件的制约。 例如,在国际资金流动数量非常庞大的背景下。对于一国内部金融市场与外界联系非常紧密的国家来说,如果本国对汇率市场干预的实力因各种条件限制而不是非常强的话, 那么采用固定性较强的汇率制度的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

3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

3. 1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

2005年7月开始我国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钉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3. 2当前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3. 2. 1沉重的出口退税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继续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为了实现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加大了出口退税的力度。巨额出口退税一方面使外资出口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使中资出口企业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维持市场份额,这笔巨大的资金变成了进口产品消费者的福利。

3. 2. 2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抑制

由于目前我国面临经济增速偏快、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进出口贸易失衡、亟待启动内需等问题,央行必须在稳定人民币汇率和控制投资反弹、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与产能过剩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并存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权衡博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

3. 2. 3外汇管理的两难处境

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可以通过增加银行负债和流入美国的官方资本等形式为其经常项目的连年赤字低成本地融资。而对于拥有非储备货币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获得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币值信心,高成本资本流入的很大一部分转成官方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资产多数以购买国债等形式回流到美国,成为美国低成本的负债来源。这恰似国际货币体系的 “斯蒂格拉兹怪圈”,不仅造成国际财富的不合理转移,而且使得非储备货币国家面临外汇管理的两难。

4完善我国当前汇率制度的措施

4. 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基础,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央行对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到外汇市场中短期汇率的确定,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若利率不完全开放而处于僵化状态,外资流入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就无法得到缓解,遇到严重的资本外流时也无法通过提升利率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因此,使利率能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建立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之间灵敏的传导机制的必要条件。

4. 2发展短期货币市场

短期货币市场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缓冲和吸收地,为使外汇市场能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得以实现后更加活跃,外汇供求能相对平衡,大量外汇投机需要得到释放。除了使外汇交易品种更趋多元化,短期货币市场的存在是必要的前提。短期货币市场包括短期国库券市场、资金拆借市场和其他富有流动性的短期票据与信用工具市场。我国需要建立一个高效而灵活的短期货币市场,通过提高利率或者发行高利率短期信用工具,使外汇市场的资金得以转移至货币市场,从而达到减轻外汇市场需求压力的目的。

4. 3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分析 篇10

[关键词] 汇率制度回归分析货币合作

一、引 言

东亚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东亚经济体选择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Peg to the Dollar),包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国台湾等,虽然他们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各异,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制,McKinnon(2001)采用弗兰克尔和魏(Frankel and Wei, 1994)的模型,引入“外部”货币作为计值货币来测算东亚各经济体的实际汇率变动,检验结果表明危机前各经济体的货币都紧密地钉住美元,亚洲各国政府以每日为基础保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稳定。Kawai and Akiyama(2000)通过统计资料说明在危机前的一段时期,亚洲的货币汇率随着一个或其他主导货币(大部分指美元)的变动而变化。危机期间,东亚各国纷纷放弃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然而Barry Eichengreen and Ricardo Hausmann(1999)提出的“原罪”假说(Original Sin Hypothesis)表明当国内货币无法用于国外借贷或长期借贷的“原罪”状态存在时,国内投资币种错配和期限错配无法避免的,一旦出现汇率波动,银行和金融机构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因此危机过后,东亚各经济体又相继的恢复了较前宽松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浮动恐惧”(Calvo and Reinhart, 2002)表明东亚经济体选择钉住美元以稳定汇率的政策是在金融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次优选择,也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世界美元本位货币制度的一种理性反应。

东亚各国的汇率制度应如何安排实现最优?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认为东亚应该实行“舍中间、取两极”的汇率制度,即应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或固定汇率制度(Obstfeld and Rogoff,1995);

第二,选择恢复某种形式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Mckinnon(2000)认为东亚汇率制度选择应恢复某种形式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他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出以美元作为名义锚可以比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更好的维持贸易伙伴之间的汇率稳定性。

第三,钉住货币篮子。Rajan(2000)认为钉住货币篮子制度与浮动汇率相比能降低名义汇率的过度波动,与货币局制度相比,还能更为有效的降低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有利于贸易结构多元化的东亚国家。Williamson(2000)的共同钉住一揽子货币建议,实际上是把美元、日元和欧元作为共同钉住目标的汇率制度。每个成员国对这一揽子货币都有一个中心平价,并且维持本国汇率在此中心平价的一个固定范围内浮动。

第四,日元区方案。日元区方案以日元为主导货币,实行钉住或目标区汇率制度。Kawai和Akiyama(2000)提出增加日元在货币篮中的比重,Kwan(2001)则生动的讨论了东亚日元区的可能性。但日元区方案能否实施不但取决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取决于日本政府的政治态度。就目前来看,实现难度较大。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分析探讨东亚各经济体的最优汇率安排,结果表明东亚各国只有进行货币合作,改革汇率制度,才能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并真正创造出保障经济长期稳定成长的货币环境。

二、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的回归分析

本文借鉴Kwan(2001)计算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对东亚地区产出的影响的模型,通过建立各经济体的汇率变动与产出变动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加入美元的GDP变动指标,来考证美国经济与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具体模型为:

其中,Et2表示当期的汇率水平,表示汇率的变动情况,YUS表示当期美国GDP的增长,Yi表示当期东亚各经济体的GDP增长,本文选取了1981年~2002年东亚各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台湾和香港)及美国的数据,其中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以美元作为单位货币,回归结果如下(见下表):

注:括号内使t检验值,*为5%的显著水平。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

1.东亚经济体不适宜选择浮动汇率制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汇率变动对东亚各经济体产出的影响,都通过了检验,且系数为负,这表明汇率波动幅度与各经济体的GDP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或者说汇率的频繁波动对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

理论分析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实践都表明,一国只有具备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健全的财政体系、牢固的宏观经济基础和灵活的经济调整机制时,才适合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而就目前东亚国经济体的状况而言,浮动汇率制度并不适合。首先,东亚各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区域产业循环与分工体系要求稳定商品的贸易价格,各国政府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名义锚”来稳定国内的价格水平,浮动汇率制度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其次,浮动汇率制本身存在着“汇率超调”问题,这对国内产品市场价格存在明显粘性、金融市场规模狭小的东亚各经济体而言,是重要的不稳定因素。而且,浮動汇率制缺乏制度化的汇率协调机制,存在协调失败问题,容易引发竞争性贬值,形成“传染效应”。最后,浮动汇率制本身还具有诱发通货膨胀的倾向,对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处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多采用扩张型经济政策,这本身就隐含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且还容易引起财政货币政策纪律的丧失,诱发信用下降,从而导致汇率下跌,汇率的下跌又会造成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进而陷入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以印尼为例,1997年之后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对美元的汇率由2919下跌为10014,而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由6.2%大幅上涨到58%。鉴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国家在危机之后纷纷放弃了浮动汇率制度,而回归到危机前的钉住美元制度。

2.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也非最优选择

从上表可见,除日本和新加坡之外,美国的GDP增长与大多数东亚国家之间的GDP增长之间并无相关性,他们的经济周期并不一致,因此这种实质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并非东亚各国的最佳选择。东亚各经济体与美国的经济周期有较大差异,美国的利率调整会给东亚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单一钉住美元,世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波动会造成国内贸易品价格相应的波动,以及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名义有效汇率波动,进而对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稳定造成威胁。从东亚整体来看,东亚国家对美元的事实钉住反映了区域协调的失败,体现了为实现个体理性而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各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最小化本国的支付函数为目的,结果造成东亚整体福利水平的损失,1997年的金融危机凸现了这种汇率制度安排的缺陷。

三、结语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浮动汇率制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都存在着弊端。在东亚相机抉择型政策协调机制下,缺乏制度化的汇率协调机制,双边汇率的频繁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上一篇:形状记忆性能下一篇: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