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发现

2024-07-09

美的发现(精选九篇)

美的发现 篇1

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把握意境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景是诗之境,情是诗之意。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就以抓住诗歌描写景物的语言,运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要想把平日活泼好动的男生带入到这种诗歌的境界,我首先必须要投入进去,用我的情绪一点一点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去。那么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考虑了再三,我决定来点耳目一新的导入,用声情并茂的诗样的语言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课堂氛围,让大家不知不觉地走进美妙的诗歌国度中去。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刻不忘用一些优美、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有意识的让他们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去。

二、引导寻美,让学生感受美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那么到底康桥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会使诗人如此痴迷呢?诗人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意象和意境抒发对康桥的情怀呢?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康桥的魅力,并初步掌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一节课如果能从课文中找到几个独特的新鲜的语言支点,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燃烧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就是一堂有意义的语文课。这首诗歌中,为什么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却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到底是什么?我在网上搜寻到一张剑桥的图片,看着那康河岸边夕阳照射下的柳树,我立刻顿悟了“金柳”“新娘”之间的相似点: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顺光的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的犹如女子披上了一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而新娘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诗人对康桥的爱恋,绝不亚于一个中国新郎对新娘的爱恋,康桥的魅力不亚于新娘在他心中的地位。所以我把着眼点立足于“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这几处关键的意象,顺势引出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最后,我尝试着让一个学生的领读和全体学生应合的伴读,来营造“宁静、美丽、自由、和谐”的意境,学生们通过朗读已经完全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了。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再别康桥》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整节课中,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但是毕竟,只能在某个程度上启发学生去领悟一个道理:其实诗歌没有那么难以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现实中的很多场景,只要我们加以细心观察都可以发现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感受美,这是我本课教学希望达到的一个长远目标。

课后反思:

( 一 ) 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 二 ) 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 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2. 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 3. 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教学工作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或许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高的追求。

摘要: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文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它的美,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美呢。

发现美的瞬间作文 篇2

周末,我回了老家。发现爷爷家的旁边,有一座大房子,却只住了一个老奶奶!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经过了详细的调查……

原来,这是因为房子里的老奶奶的儿女,都事业有成,在外发展。因此很少回家看望奶奶,只有过了节才回来一次。老奶奶门前有一片菜园子,她每天都从菜园子里挑去卖,以此来维持她的生活。在她住的房子旁边有一个憨头憨脑的买报纸的青年,他从小父母就双亡,整天又只会傻笑,所以大家都叫他傻子。沙子每天喜欢跟奶奶一起去买报。久而久之,傻子就如同奶奶的亲生儿子一般,整天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奶奶,和奶奶是形影不离。

可有一天,奶奶没有同傻子一起去卖菜,又过了些天数,还是没有去?傻子很疑惑,敲了敲奶奶家的门,屋里也没有人!――经过一番打听,得知奶奶生病了,在住院。傻子二话没说,穿着破旧的衣裳就往医院里跑,在病房外,听见了奶奶儿女的谈话:“妈,听大夫说您这要动手术啊!”“是啊,是啊。”“呦!那得花多少钱哪!”“算了,我们一人掏一千,给妈动手术吧!”结果――“还差两千啊,大哥,要不你给掏上吧!我这几天手头紧!”“唉,谁不是呢,我手头也紧哪!”大家互相推辞,谁也不愿掏那两千块。傻子听完后,轻轻地离开。回到家,把自个儿几年来攒的两千块拿了出来。包上一层层报纸,朝医院里跑去。这时,奶奶的儿女已经散去了,病房里就奶奶一个人,傻子轻轻推开门,走到奶奶的病床前,把报纸摊开,露出一张张旧巴巴的五角,放在奶奶的床头。这时,他笑了,那笑,是发自内心的笑!慢慢地,奶奶也醒来了,她看到了床头放的一张张零钱,不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美的发现 篇3

【关键词】发现美;感受美;拓展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导入境,让学生发现美

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把握意境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景是诗之境,情是诗之意。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就以抓住诗歌描写景物的语言,运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要想把平日活泼好动的男生带入到这种诗歌的境界,我首先必须要投入进去,用我的情绪一点一点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去。那么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考虑了再三,我决定来点耳目一新的导入,用声情并茂的诗样的语言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课堂氛围,让大家不知不觉地走进美妙的诗歌国度中去。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刻不忘用一些优美、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有意识的让他们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去。

二、引导寻美,让学生感受美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那么到底康桥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会使诗人如此痴迷呢?诗人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意象和意境抒发对康桥的情怀呢?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康桥的魅力,并初步掌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鉴赏

诗歌。

一节课如果能从课文中找到几个独特的新鲜的语言支点,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燃烧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就是一堂有意义的语文课。这首诗歌中,为什么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却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到底是什么?我在网上搜寻到一张剑桥的图片,看着那康河岸边夕阳照射下的柳树,我立刻顿悟了“金柳”“新娘”之间的相似点: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顺光的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的犹如女子披上了一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而新娘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诗人对康桥的爱恋,绝不亚于一个中国新郎对新娘的爱恋,康桥的魅力不亚于新娘在他心中的地位。所以我把着眼点立足于“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这几处关键的意象,顺势引出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最后,我尝试着让一个学生的领读和全体学生应合的伴读,来营造“宁静、美丽、自由、和谐”的意境,学生们通过朗读已经完全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了。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再别康桥》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整节课中,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但是毕竟,只能在某个程度上启发学生去领悟一个道理:其实诗歌没有那么难以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现实中的很多场景,只要我们加以细心观察都可以发现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感受美,这是我本课教学希望达到的一个长远目标。

课后反思: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教学工作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或许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高的追求。

自然美的发现及魏晋士人的山水情结 篇4

但是, 我们需要明白, “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1, 大自然本无所谓美, 只有当我们对它投以审美关照时, 它才能生成美。如果我们对大自然的风景“弃之不顾, 它就失去了见证者, 将会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2中, 也就是柳宗元所说的“兰亭也, 不遭右军, 则清湍修竹, 芜没于空山矣3”。所以, 我们可以明白,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自然景物要想成为审美对象, 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 使它从实体物变为意象, 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契合。

在我国历史上, 对于自然美的发现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自然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投以审美的眼光的。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 纵是偶尔涉及自然, 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画为人物画的背景, 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4。可见, 在从先秦到汉代的漫长时间里自然并没有引起那时人们的足够重视, 直到魏晋时代, 伴随着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然美才真正的从附庸走向独立, 真正的被发现出来。

从这一点, 我们也可以看出, 美不是永恒的, 它属于历史的范畴, 也属于社会的范畴。时代不同, 人们所认为的美也会有不同。换句话说, 任何一项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任何审美主体也都是属于特定历史、特定社会的, 因而他们必然会受到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泰纳看来, 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可以概括为“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 他还指出“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是一种精神上的气候, 这种精神上的气候决定了精神文明的产物的面貌”5。

根据泰纳所说的这种逻辑关系, 我们可以推想, 自然美在汉代以前一直被忽视, 直到魏晋时代才被发现、被唤醒, 必然是魏晋时代具有适合其出现的某种文化土壤和时代精神。事实也确实如此, 魏晋时代是一个“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6”的时代, 它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7。这种特殊的时代氛围, 造就了特殊的时代精神, 玄学的兴盛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正是在玄学盛行之后, 自然山水才开始被投以审美的眼光。

玄学在魏晋时代兴盛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魏晋时代,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以门阀士族当政的地主阶级专政时期, 统治集团内部尔虞我诈、党锢争斗惨烈, 统治阶级外部北方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农民阶级反抗强烈, 龟裂的大地上充斥着刀光剑影, 窒息的空气中弥漫着波诡云谲。同时, 汉王朝推行的礼法制度越来越繁琐, 越成为形式的东西, “也就是王弼所说的‘崇仁义, 愈致斯伪’‘巧愈思精, 伪愈多变, 攻之弥甚, 避之弥勤’ (老子微旨略例) ”8。在这一情况下, “门阀士族统治阶级为了防止农民革命, 缓和各种矛盾, 于是就提倡所谓‘无为而治’的理论, 用道家思想来补充儒家思想, 要求被统治阶级安贫乐道, 无知无欲, 不犯上作乱。9”同时, 在此黑暗压抑、风云际会的政治高压下, 士大夫阶层自身的命运也如浮萍般飘摇, 他们无奈的选择了把道家思想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据。由此, 在这种种因素的催生下, 以老庄思想为根底, 奉行“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玄学哲学体系就此产生。

魏晋玄学主张以狂狷的放浪洒脱来对抗“乡愿”的无耻虚伪, 它对宇宙本体的探索, 对个性生命的推崇, 对通达洒脱的鼓励, 极大的促发了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使他们有了更为敏锐的现实洞察力与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残酷和魏晋玄学“体玄悟道”的双重影响, 士人们开始有意的逃避现实, 逐渐把视野和脚步由世俗名利转向了超逸幽静的山水田园, 比如, 阮籍登临山水, 尽日忘归, 王羲之既去官, 游名山, 泛沧海, 士人们开始集体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由此, 魏晋士人的山水意识开始萌发。

值得指出的是, 魏晋士人欣赏山水, 已经突破了前代“比德”的狭窄视野, 抛弃了功利、实用对山水的假借和利用, 开始真正关注自然山水本身具有的独立的审美价值。由此, 魏晋士人的心灵与外界的自然沟通契合, 交流互感, 构建了一个个光鲜亮洁、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自然山水也从陪衬走向了主体, 从附庸走向了独立, 自然美在这个洒脱放达的时代被发现出来。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魏晋人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创立了一个玉洁冰清, 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 成就了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的世外桃源。此时, 自然意象开始大量生成, 赞耀自然美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10

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 虚舟有超越”;

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朦胧其上, 若云兴霞蔚”。

简文入华林园, 谓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 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觉鸟兽禽鱼, 自来亲人”。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 尤难为怀”。

王司洲至吴兴印渚中看, 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 亦觉日月清朗”。

由这些诗文妙句, 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士人把“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11, 美感悠然而生, 并且这种美感可以穿越千年, 让我们现在的人依然可以品味那不曾褪色的自然美, 感受那不曾老去的澄澈心胸。

魏晋士人在发现自然美后, 显示出一种浓酣忘我的喜悦之情, 表现出一种喷薄而出的浓烈创作热情, 他们把自然美外化为多种艺术形式, 在诗文里书写山水, 在绘画里勾勒山水, 在音乐里歌咏山水, 甚至把自己比作山水, 呈现出一派天人合一的释然、超脱、清净无为的精神状态。

自然美的发现, 使魏晋士人如获至宝的发现, 自己内心的波澜万千终于找到了知音, 也终于找到了可以宣泄的途径, 山水诗的创作日趋繁盛。晋宋的大诗人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 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为了排遣政治上的失意, 他肆意遨游山水、探奇访胜, 书写山光水色、朝霞夕霏, 正如鲍照所评价, 他的诗歌“如初发芙蓉, 自然可爱”, 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例如,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明月照积雪, 朔风劲且哀”12。这些简单的自然意象经过谢灵运的妙手组合后, 变得沁人心脾, 让人心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则从他的田园生活中悠然窥见了生命的节奏与真谛, 诗歌读来真气扑人, 发人深思。例如,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单单一首《饮酒》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呈现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真挚, 看似信手拈来, 实却饱含深意, 散发一种境与神会的淡泊悠然。明代董其昌把山水诗概括的很好:“大都诗以山川为境, 山川亦以诗为境。名山遇赋客, 何异士遇知己, 一人品题, 情茂都尽”13。

著名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14。在魏晋士人自然审美意识觉醒后, 这种“迹化”的结果表现在绘画领域, 就是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正如前文所言, 早在前代已有描绘山水的画作, 但那时的山水主要还是人、事的陪衬或背景, 并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欣赏主体, 直到到了魏晋六朝真正意义上独立山水画才正式出现。这意味着中国绘画从此在世界上形成了独具风格与标识性的独特体系, 它明显的有别于西方的传统油画, 如果说西方的油画像是艳丽多姿的缤纷牡丹, 那我们的山水画则更像是不染纤尘的空谷幽兰。

中国山水画的开创人可以推到六朝、刘宋时画家宗炳和王微, 他们两人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受玄学“贵无”论思维方式的影响, 魏晋山水画创作也从一开始就具有“澄怀观道”的玄远意趣。例如, 宗炳纵情山水, 遍游名山大川, “凡所游历, 皆图之于壁, 坐卧向之, 曰:“老病俱至, 名山恐难遍游, 惟当澄怀观道, 卧以游之。”15他这所谓“道”, 就是这宇宙里最幽深最玄远却又弥沦万物的生命本体。宗炳还有“抚琴动操, 欲令众山皆响”的玄远幽深, 率性真挚的美好愿望。王微也是一位宗炳式的隐士, 通过模山范水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自谓“望秋云, 神飞扬, 临春风, 思浩荡”16。除宗炳、王微外, 著名的六朝画论四大家还有顾恺之和谢赫。其中人称“画绝、痴绝、才绝”的顾恺之, 在人物绘画上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要求, 即一副成功的画作可以不必于拘泥外在的形态, 但一定要饱含内在的神韵, 要有“事外有远致”的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谢赫出身士族名门, 他在绘画史上最大的贡献是撰写了一篇绘画批评的专著《古画品录》, 并提出了“六法”的准则, 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宗白华先生认为, “魏晋人欣赏山水, 有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趣, 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17, 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事实也确实如此, 从魏晋时代开始,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向大致确定, 意境成为山水画艺术表现的审美核心和艺术精髓。山水画的意境传达出一种与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合、合而为一的宇宙观念, 深沉静默地传达出生命气息流动不止的人生哲理, 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 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明显存在一种“心境超前于技法18”的现象, 毕竟“雨里孤村雪里山, 看时容易画时难”, 再加上那时的山水画创作毕竟刚刚兴起, 要想把山水表现的出神入化, 确实是一份艰巨的任务。由于像宗炳、王微这些大家都没有画迹流传下来, 我们无法目睹当年山水画作的风采, 但是“结合这一时期其他相关资料来分析, 绘画技法应该也是不够成熟的”19。

从我们对魏晋时代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简单梳理中可以看出,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自然山水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表现的中心, 成为了他们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 自此中国诗画更多的表现为山水的艺术, 表现为人与自然的沟通契合, 或许只有大自然的宽阔高远才能勾勒出人心的波澜万千。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魏晋时代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 魏晋士人向外发现了自然的美, 向内则发现了自身人格的美。更有意义的在于, 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 也促使魏晋人开始用自然审美的眼光来关注人格的美, 集中体现为一种“人的自然化”的鲜明倾向。

中国人对人格美的爱赏、品鉴渊源极早, 最早可上溯至孔子及儒家的重视人格及其气象。品藻人物的氛围, 在汉末已经非常盛行。但是, 鉴于汉朝在选贤举能上实行察举制, 那时的人物品藻带有某种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政治色彩。而当时流行的清议, 对人物的品藻也主要以儒家礼义名教为准绳, 专注于对功臣名将和忠臣义士的褒扬, 似乎缺少了对自由的人本身的关注, 带有太强的伦理道德色彩。

魏晋时期, 尤其是“世说新语”时代, 品藻人物的社会风尚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但由于汉末党锢之争, 魏晋士人为了躲避风口浪尖, 改清议为清谈, 跳脱开以人物道德伦理为主体的品藻风气, 转而向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发出赞美, 以此来体现出人的超凡的内在气质和智慧。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出, 品藻人物的标准在内核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已经从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的角度。

当时, 以自然山水的美来比拟人的才情风貌的美成为一时的风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姑且一瞥。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 而正欲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 (谢玄) 答曰:“譬如芝兰玉树, 欲使其生于阶庭耳。”20

人有叹王恭形茂者, 曰:“濯濯如春月柳。”

刘尹云:“清风朗月, 輒思玄度。”

除此之外, 像“轩轩如朝霞举”“玉山”, “玉树”, “磊珂而英多”, “爽朗清举”等等源于自然的词都被用来形容人格美。阿米尔说的好,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21或者说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一个人所看到风景。从这些光明鲜洁, 晶莹发亮的自然意象中, 我们可以读出魏晋士人洒脱自由的精神世界, 更可以读出他们对于自然山水真挚深情的喜爱, 他们在遨游山水时获得的极大的幸福和满足。用这些光明净洁的自然意象来形容人类自身品格则更加清晰的告诉我们, 魏晋士人在山水中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 他们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任何现实的功利, 获得了真正的精神自由和解放, 他们和山水自然真真切切的、和谐统一的融合在了一起, 自然被情致化了, 带有了人的气质, 而人被自然化了, 带有了自然的清新光亮。在这样一个玄风盛行, 精神自由的时代里, 情与景合, 境与神会, 魏晋人士“最终建立起一个表里澄澈、一片空明的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山水虚灵化了, 也情致化了”22。

发现美的眼睛作文 篇5

慢慢地,陽光缓缓地变亮了,直到把我们都笼罩在清新温暖的光亮中,走在校园的林间小道,紧凑而葱郁的绿叶中,几丝陽光还 是透过那点点的空隙,洒落在幽静的林间小道上;有着好几十年历史年轮的苍天老树上,传来的是蝉高声的阵阵鸣叫声,鸟儿细语歌唱的声音,微微吹过绿叶的那阵温暖的风声;我静静地走着,享受这真正属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演奏曲和欢乐的时光。

夜幕渐渐降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窗帘时,只有那盏小小的台灯和那本书,于是,我便和着故事的主人公,陪他起欢笑,起流泪,和他起进入个又个什么而又有趣的故事。抬头看看窗外那广阔的星空,散发着神秘的光辉。夜,很静,只能倾听到书与我娓娓而谈的声音,听它给你讲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唐宗宋祖的逸闻趣事,讲黑洞的形成及宇宙大爆炸的推测……不会你便有飘飘然的感觉,人也不知不觉地飘进那个神奇的世界里去了。

有时我也对自己和别人抱怨,抱怨每天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太长了,抱怨这天太热,抱怨学业繁忙,其实这并没有意义,我会对自己说:啊,今天的天真蓝,云真白,星星真亮,路边小公园里那朵含苞的玉兰花竟然也开了。

收藏是发现美的过程 篇6

今天,中国正在经历第四次收藏大潮,它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许多人将艺术市场当作另一个股市,头脑一热就冲进去,而且相信自己买来的东西一定会成倍地升值,说不定就一夜暴富。一些媒体在其中也充当了煽风点火的角色,从中央台到地方台,至少有十多家电视台推出了鉴宝栏目,虽然泡沫飞扬,则老百姓对财富故事向来兴趣浓厚,故而收视率一路攀升。但市场的现状却是残酷的,今年春拍开槌前夕,记者在拍卖公司和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举办的免费古玩鉴定会上看到,蜂拥而至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拿来请专家掌眼的古玩,99%以上都是近年新仿的赝品。有一个民营企业家在"高人"指导下投入3000万元收进了一房间古瓷器,但经真正的行家鉴定,全是赝品。受此打击,老板的脸色迅速白成一张纸,豆大的汗珠刷刷地从脸颊上滚落。

那么市场上是否有幸运的淘宝者呢?永远有。问题是,所谓的幸运,其实是由寻宝人的眼光决定的。金晓东是上海收藏圈内的幸运者,他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

乱世淘宝,郑逸梅指点迷津

上世纪70年代,金晓东调任文汇报记者,住在报社宿舍的他常在周日一大早去人民广场,会看到一些农村来的小贩天蒙蒙亮即在灯下摆地摊,每人面前铺一张报纸,五花八门的旧货中也会夹杂着一些古旧瓷器。看到玲珑可爱且价格便宜的,就顺手挑几件回去赏玩。

后来金晓东拜访了文史专家郑逸梅老先生,郑老告诉他,武定路新闸路口也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旧货市场,每天中午摆出来。他跑去一看,果然有十来个小摊摆成一排,摊头上散乱地摆开了红木镜框、红木座子、瓷器和书画等。于是他也抽空就去逛逛,捡了不少漏。

当时大家的工资都差不多,40多元而已,尚未成家的金晓东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将零花钱全扔在收藏爱好中了。乱世中的旧货价格便宜得惊人,清代的寿山石印章,开价2元,还价至1元即可拿下。陈光明款的紫砂鼻烟壶,也能以区区1元钱拿下。有一次金晓东在摊头上看到一件黄杨木雕,刻工非常精细,人物毫发毕现,虽立在掌中不足三寸,却是李白手执金樽举头邀明月的典型造型,大师风范,惟妙惟肖。再细看之下,座子上刻有落款:朱子常。金晓东心里一热,朱子常!不就是清代著名的黄杨木雕高手吗?当即询价,摊主开价20元,金晓东杀到10元,成交。

黄杨木雕,朱子常遗珠尘土

朱子常出生于清光绪二年,温州人。其父朱莲川是绘画艺人,外祖父和舅父陈汝斌均是泥塑艺人。朱子常5岁丧父,9岁学艺,拜大舅父陈汝斌为师学塑佛像,后又从姑父潘雨庭学习泥塑艺术。朱子常在10岁时便捏成"三十六尊仙官",20余岁又学会了雕花技艺和髹漆画。23岁后,朱子常又开始涉足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的雕刻,在35岁时,以黄杨木雕人物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第一届劝业会国际比赛,荣获优等奖,1915年,以黄杨木雕作品《捉迷藏》组雕在美国国际巴拿马赛会上获二等奖。从此,朱子常名声鹊起,成为近代中国一流的黄杨木雕大师,人称"伦仙"。

清代以前,黄杨木雕一般是作为南方家具的装饰而存在的,作为独立的工艺品种并使之成为一个专业,脱离民间雕花人物的固有模式,且雕工更为写实、精致,更具欣赏性,形成独特的风格,则要归功于朱子常。

金晓东当时购得的这件木雕摆件,现在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了。去年北京嘉德拍卖公司上拍一件朱子常的黄杨木雕《送子观音》,大小与金晓东那件相似,结果以55万元成交。行家估价,金晓东的那件,决不会低于《送子观音》。

当下,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在市场上一尊难求,是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无上妙品,而金晓东一人即拥有4件。记者在他家里还见到两件朱子常的作品,题材均为"黛玉葬花",高半尺左右,雕刻得非常精细,衣纹流畅,身段优美,神态自然,眼睛和嘴角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这般高超的雕刻功夫,非现代工匠所能比美。

立雪程门,尚业煌传授秘诀

有一次文汇报的资深记者郑重得知金晓东有此雅好后,就悄悄透露一个情报:"虎丘路88号有一位上海博物馆的很有名的古瓷鉴定老法师,名叫尚业煌,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的文物,大概有一半是他从民间征集的,眼光好得很哪,你应该去拜访他,向他请教。"

金晓东立即登门拜访,此时的尚业煌不过四十出头,正是做事业的年龄,可惜那时候社会上视传统文化为粪土,将文物古玩当作封资修的东西弃如粪土。看到金晓东有立雪程门的诚意,就逐一指点,使当时苦于没有文字资料的金晓东掌握了不少鉴赏知识。比如尚业煌对他说:"收藏的起点要高,盆碗之类的生活器具可以不收,一只罐等于三只碗,一只碗等于三只盆,实用类的器具不如文房案头清供类的器具。比如炉、砚、洗、笔架山等,不仅做工精,用料好,还能完美地表达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有缘遇到不妨多收些。精美的大器也应当收。与其买十件大路货,不如集中财力收一件精品。"

尚业煌这番话是经验之谈,使金晓东茅塞顿开,对他日后的收藏具有指导意义。

尚业煌对高年份的陶瓷器特别关注。他认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特别钟情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高古陶瓷,而对明清的瓷器往往不屑一顾。当时市场上确实也时常冒出一些高年份陶瓷,但人们往往因为它看上去蓬头垢面而不予垂青,而金晓东抓住机会,瞅准价格便宜果断收进。

北宋梅瓶,老法师夜不能寐

看到金晓东进步很快,悟性极高,尚业煌又介绍他去拜访另一位古瓷收藏鉴赏家秦廷木或。秦是一位私人医生,家住北京西路,以收藏古陶瓷而在上海收藏界享有盛名,与收藏青铜器的李荫轩齐名。

在秦廷木或家中,金晓东看到了不少遗世珍宝,秦对磁州窑和元青花情有独钟,研究精进,陆续收藏了数十件精品,这在元青花尚未被国内文物界所充分认识的上世纪70年代末,是相当了不起的。从此,金晓东受秦先生的影响,对磁州窑古瓷器特别关注了。

在尚、秦两位先生的悉心指点下,辅之实物参考,金晓东的鉴识水平突飞猛进。三五年后,他就可以大胆地寻觅高古陶瓷了,也认识了一些古董商贩、旧货店主,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后,店主也会将好东西留着让他来挑。所谓机会只给慧眼人,在收藏这一行内莫不如是。

30年里,金晓东收藏了30余件中规中矩的宋金时期磁州窑大器,记者在他家中欣赏到一件白底开光人物大罐,还有一件高54厘米的黑釉剔花牡丹纹开光梅瓶,都是一般博物馆都没有的珍品,无论器型还是绘画,都忠实地传递了那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和人文理想。那件金代的黑釉剔花梅瓶,是他在东台路一家古玩店里看到的,他与店主较熟,就拿着去请教尚业煌。尚一看就眼睛发亮,忙问:"什么地方弄来的?这精美的东西,我至今只见过两件,连上海博物馆也没有。你千万不能放手!"

有了老师这句话,金晓东底气大增,忙回来与店主一番讨价还价,遂以4.8万元成交,这在80年代初不是一个小数目。尚业煌事后得知金晓东成功购得,居然激动得两个晚上没有睡着。

唐代瓷罐,冯骥才惊呼神品

3年前金晓东还从地摊上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宋代的越窑刻花粉盒,刻的是凤穿牡丹图案,器型大气,底足稍有外撇,釉色滋润如玉,盒盖上的花纹笔触肯定,洗练传神,北宋时的工艺与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当机立断地2200元购得,现在这样的越窑粉盒,在国内拍卖会上,起拍价就要在10万元以上。

他还让记者见识一件唐代越窑开成四年襄阳故夫人罗倩墓志罐。方口圆底,蜜黄色釉,高21厘米,上刻铭文280多字,文采流丽,书法隽逸潇洒,疏瘦劲炼,是唐代书法大家褚遂良体。如此精彩的唐越窑器,在今天南方的省级博物馆也难得一见啦。这件古瓷的品相、釉色、字体风格超过《中国古瓷全集·隋唐卷》第88号与第95号的那两件青瓷墓志罐。前不久冯骥才到金晓东家欣赏了这件带年号的瓷罐后也赞不绝口,称其"真是神品"!

在金晓东家中记者还看到了一件生动可爱的北宋永和窑蓝绿釉伏听俑。200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周秦汉唐文物大展,展品中有一件褐釉伏地跪拜俑,器形较大,但色彩单调,而金晓东收藏的这件色彩鲜亮,殊为难得。这件瓷俑长13厘米,文官俑身穿蓝袍,帽、鞋、腰带与衣领饰以绿釉,再用黑釉勾眉眼,显得格外生动传神。据金晓东说,台湾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类似的一件,却是青白瓷素胎,底部刻有"政和七年"四字。他的这件色釉藏品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北宋政和年间,江西永和窑已经与唐代巩窑、洛阳等地一样,已经出产了南方的颜色釉瓷。此俑为元代景德镇使用青花蓝料装饰瓷面提供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佐证。

总结自己30年来的收藏体会,金晓东说了一句值得收藏爱好者们记取的话:"收藏实际上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学习美的历程。"

美的发现 篇7

关键词:感性美,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主题美,自然美

语文课本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 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 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 语文课自然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追求美的方法,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捕捉美、体验美、发掘美、理解美、感受美, 进而创造美,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仅谈一下自己的愚见。

一、捕捉文本的感性美, 走进美的世界

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时代, 时时处处都有美的灵光在闪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 去发现。例如, 在执教散文精品《春》时, 我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一开始就给学生描绘一幅幅迷人的“春之图”, 创设一个个“春意盎然”的特定的审美情境, 借此触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置身在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妙景色之中, 兴味盎然地带着一种生命的憧憬去捕捉和领略春之风光, 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 进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 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的“美感的琴弦”, 引起情感共鸣。

二、体验文本的情感美, 聆听美的声音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设身处地的,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 这是一种听觉美感, 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同时, 我们可以借助媒体的帮助, 把作品的意蕴和美感传达给学生。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 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极佳训练点。“走出门, 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了个满怀。早晨, 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要读得轻快而舒畅, 读出清脆明丽;“我靠在一棵树上, 静静的, 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要读得渐慢渐轻, 且有余音, 体现陶醉的余味无穷。这样读, 错落有致, 读出了语言的韵味, 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 而学生也在这“美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 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 就像一副画, 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 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 那得由你自己去体会, 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呢?一定得让他们读起来!让学生反复读, 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

例如, 欣赏《纸船》一文, 我让学生变换方式去读, 读出作者的意味, 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如学生在对“万水千山”的处理上, 有的小组读得慢, 因为只有慢才能表现对妈妈的思念。有的小组读得快, 快更能表达想回到妈妈身边的情感。到底该快还是该慢?引起大家的争议, 通过反复斟酌, 大家觉得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距离的遥远、思念的悠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朗诵把遥远和悠长的思念之美表达出来。

三、推敲文本的语言美, 品味美的意境

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是指准确、形象的语言, 这种语言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推敲、欣赏美的语言, 可以获得美的熏陶。

例如《春》一文用词传神, 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写出了小草的旺盛生命力, 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小鬼, “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

传神的词语, 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琢磨传神的词语, 分析、品味其中的妙用。

情文并茂的文章, 往往以生动的语言取胜, 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 尤其是优美的修辞。例如《在山的那边》一文, “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 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 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 望见的却依然是山, 非常失望, 所以望见那边的山, 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是青的, 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 好像山也铁青着脸。

再如《春》一文,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 高兴起来,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 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 一位同学解答了这个问题:“风没有颜色, 没有形状, 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 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 这一句写的是声音, 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这两篇文章寄托了作者迥然不同的情感, 而我们透过文章的语句的品味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寄托情感是篇章最具美感魅力之处。教学时要从整体着眼, 赏析作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流露的真情实感, 赏悟字里行间的真善美。

四、体会文本的形象美, 掀起美的盖头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憎恨, 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 并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 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 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 进而升华至精神美的境界。

当我们看到《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对一支白粉笔惜之如金, 为寻找流失的学生走遍天涯也不罢休的苦心时, 我们真为这个13岁的“老师”热泪盈眶。魏敏芝执拗于“一个都不能少”, 本来起点并不那么崇高———她必须在高老师返回时“完璧归赵”, 才能得到50元代课费, 然而当她混车被赶下来, 她拽住知道唯一有张慧科线索的姑娘的手不放, 在候车室整夜写寻人启示, 在电视台门前一见带眼镜的就问“你是台长吗”时, 这个形象活生生地被推到了我们面前, 而令我们感动的不只是朴实。这个故事, 对于差不多都给希望工程捐过钱的城里人来说, 除了对它的社会内容的共鸣, 还有一种审美的感动, 也为这样的新一代而对国家的明天充满了信心。还有文天祥、鲁迅、闻一多……在他们的身上, 无不凝聚着对事业、对人类无比的爱和对丑陋、邪恶无比的恨;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些形象, 都是感人的、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发掘这些美的形象, 从而达到用美的形象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学习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从而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格和坚强意志。

五、领悟文本的主题美, 拥抱美的神韵

爱美、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因为美符合人们的生活理想。作品美的主题的揭示过程, 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主题审美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 能使他们领悟到主题或歌颂什么, 或揭露什么。这就给人有了美感。如《泰坦尼克号》的主题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果然有兴趣, 谈起“爱情”头头是道:

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有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焦仲卿与刘兰芝,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牛郎与织女……不一而足。泰坦尼克的最大价值是什么?爱情?人性?面临突发变故、大难压顶时的考量:巨轮即将沉没, 船长、官员组织妇女、儿童先行撤离……乐队继续奏着优美的旋律……来不及撤离的妈妈, 坐在就要浸水的床旁, 给睡在床上的一双小儿女讲着优美的童话……大副扔掉罗斯未婚夫贿赂他的钱, 饮弹自尽……一种撼人心魄的镇定!一种人性、人格之美的闪光!而杰克与罗斯的邂逅之爱, 更是经受住了最残酷的生离死别的考验……这里有超出于爱情的东西在!也还有更为美好的东西, 那就是罗斯坚决地活下来的理由:信守对杰克的承诺!承诺爱情、信守诺言, 这是比金子更为珍贵的作为真正的人的美德!这一美德, 现在却正在从人们的身上一步一步远远地离去。

解读文本, 就是要做这种撇开漫浮于表面的枝枝叶叶的工作, 你才见得到浸染于文本字里行间的力透纸背的价值。主题审美要求教师对作品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 从整体上把握内容, 准确揭示美的主题, 以获得真正审美的效果。当然, 不是说教师要将学生的见解一棍子打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批判置疑, 发表不同意见, 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调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鼓励他们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个性化。

六、创造文本的自然美, 融入美的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 关键在于你的发现与创造。有一个美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母亲拿着一枝玫瑰问两个孩子那是什么。一个孩子说是花上的刺, 另一个孩子却说是刺上的花, 第二个孩子发现了美。”是的, 人一旦具备了审美能力, 对美就有着不懈的追求, 引发出种种想象、联想、幻想, 引发出创造的欲望。以语文教学为例, 语文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 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 最终培养出学生用自己个性的思维和语言来表现美, 表现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于是, 在学生的习作里, 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美:

当冬天已去, 春天来到时, 那小草探出头来, 小树拼命萌发出绿芽, 花骨朵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它们都在向我点头, 难道这一切不美吗?即使是一朵野花, 一根小草, 一条柳枝, 我们也都能当作是一种特别的美, 只要你愿意去欣赏。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美, 它让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感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 处处都隐藏着美, 在城市生活中也能深切地体会到人们的一种善良品质。一些平常的小事也能看出城市人的热情。如有人在草坪中扔了一片纸, 就会有另一个人去捡起来。这种保护环境的美感也值得我们去欣赏, 它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感受……

一位学生在周末别人纷纷打电话回家的时候, 他总是拿着耳机在听。一次偶然的机会, 同学们发现录音带里什么都没有, 只有一些吸气呼气的声音, 原来这位学生的父母都是聋哑人, 他把他们呼吸的声音录下, 每次想念他们的时候, 就拿出来听, 在他的心目中, 这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

美, 的确就蕴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美的眼睛捕捉美的镜头, 美就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从四面八方向你跑来, 这时你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 会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律动, 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可爱, 会体验到美不胜收的真正内涵, 就会使他们感到生活是无限丰富的海洋, 更加热爱生活, 礼赞生活, 给语文一种生活化的面孔。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美的发现 篇8

一、创设课堂情境, 让观察发现情境交融, 深入人心

在美术课上, 应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 让他们在情境中观察、体验, 并让这种体验能逐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使他们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如教学“吉祥图案”一课, 课前我找到一个小时候在苏州生活, 常和家长游玩苏州园林的小朋友, 请他带来一些其在园林景点的留影, 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传统吉祥图案的知识。我们还一起欣赏了园林里的其他景点和更多有趣的吉祥图案。学生刚开始觉得图案有些太老土, 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也就不感兴趣。后来在欣赏园林美景时了解到作为装饰的吉祥图案, 有谐音的有趣内涵后就变得感兴趣了。如我们说道, 园林的地上有“五福捧寿”的图案, 游人们只要一个蝙蝠一个蝙蝠地挨个跳过去, 就能接到福气了。学生特别开心, 恨不得也去图片里跳一下。再后来出现的图案, 孩子们都能主动仔细地观察图案, 猜测寓意。吉祥图案深深地走进了他们的心里。尤其在后面“做贺卡”的课上, 有个学生还特地在贺卡上画了个自己设计的吉祥图案, 送给长辈。看来美术课上的体验已让他把美好的事物自然地带进了生活。

二、开展丰富的创造活动, 注重观察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观察的基础, 通过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 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 感知事物, 分析事物, 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如“生活日用品联想”一课, 要求学生利用普通的事物创造生动的形象。学生在创造中互相启发, 画出了很多有创意的造型:他们把勺子变成了大象、吉他, 把杯子变成了浴缸, 把酒杯变成了金鱼, 把锅子变成了水果……一些普通的东西竟然能变出这么多东西连学生自己也没想到。下课前, 我问学生今天最自豪的是什么, 学生都说设计出了有最意思的东西。我利用学生的这份激情开始引导:“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有了一双和别人不一样的眼光, 这些日用品在别人眼里都是普通的东西, 而在你们的眼里却变成了生动有趣的事物, 说明你们会用美术的眼光观察了。我相信, 用这种眼光观察, 你们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许多美好的东西。”在后来的多次造型教学中, 学生还利用多种废旧材料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物品, 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

三、拓宽学生眼界, 注重观察的延展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去体验。今年的“世界无烟日”, 学校开展了一次禁烟主题系列课程。在美术课上, 我让学生创作一幅倡导世界无烟的画。课上与学生交谈时, 我发现他们对无烟的理解就是不吸烟、早戒烟等, 这种片面的认识将会限制他们的观察范围。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绿色无烟”活动, 让学生阅读大量关于这方面的书籍, 进行一个小型的知识竞赛。同时, 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生活调查, 填写一个禁烟信息卡, 并让他们写一些调查体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有了更广泛的视角范围。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创作了很多有新意的宣传画。学生在这次主题活动中, 都有了一次真实的体验, 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视觉的拓宽同样打开了其思维的大门, 他们的禁烟意识也随之增强了。

四、设置恰当的教学环节, 让观察更主动、体会更深刻

在美术教学中, 要设置合适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如在植物写生的课堂上, 课前我搬来一盆兰花。从学生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植物并没多大兴趣, 因为这是他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于是, 课堂上老师即兴写生, 学生都不由赞叹:“好像呀!好美呀!”“其实这个一点也不难, 你们都能画的很好!”我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态势、花盆和叶的造型等。渐渐地, 学生的脸上都有了惊喜之色。“从我这个角度观察到的和老师的不同, 这盆花整个造型不是倒三角的, 而是像梯形。”“兰花的叶子长长的、细细的。但我发现它虽细却很有力度。这株兰花充满生命力, 我要用有力而流畅的线条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它怎么会这么有力?”面对这盆常见的花, 学生有了新的发现, 提出了问题, 观察体会变得积极主动。还可巧妙设置各种练习环节, 让学生自主观察感悟。

谁给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 篇9

人说:“伟大的神啊,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创造了艺术。”

世界充满了美,所缺的不过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给了人类发现美的眼睛。

而美,永远都是一种时尚。感受艺术,找回被我们遗忘的时尚。

在艺术的笔下世界总不缺颜色——美术

“如果你不曾忘记,你舍记起,《美少女战士》在你的梦中跃起:如果你想象少年与童年,怎能没有《机器猫》的身影。”

动漫,乃动画与漫画的结合体,编织了一代代入的梦想。2004年,世界动漫产品的销售额超过5000亿美元。不仅如此,彩绘专业、新媒体艺术、室内伙计甚至是首饰与饰品设计都与近来的新兴产业相关。美术艺术,追赶时尚的脚步,不曾停留。

感受时尚艺术的魅力,尽在此间。

国字派:中国美术学院

“江南一夜春风雨,卷过西湖里许。西子湖畔浓妆艳,还榆淡抹三分韵”。

身在江南之天堂,西湖之畔,欲与西子比色,也敢与西湖美景一较长短。中国美术学院,风采“依依”。

历史足迹:1928年初,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西子湖畔,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原初机构——“国立艺术院”。几十年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1993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今日光耀:中国美术学院“胸怀宽广”,拥有地跨沪、杭两地,学校分南山校区、滨江校区(2007年9月滨江校区将迁入象山中心校区)、象山中心校区和上海的张江校区(该校区办学模式系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四个校区,占地多达千余亩,莘莘学子,逾6000入,各级教师共计500多人。

“下属分舵”:中国美术学院的两大主题学科为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学院设有造型学院、设计学院,造型学院设有中国画系、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综合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造型基础部和美术史论系;设计学院设有视觉传达系、工业设计系、陶瓷艺术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建筑系和设计基础部。学院不断发展电影学、建筑学等学科,艺术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时尚前沿:中国美术学院近年来开办了许多新专业,如新媒体艺术专业,专门对媒体艺术进行研究;室内设计方面专业,对室内设计“大动干戈”;传媒动画学院中设立的动画、网游也是最近网络普及的个新产物。这些新设立的专业为中国美术学院增添了活力,也为广大艺术考生提供了接近“时尚”印艺术的机会。

报考攻略:在录取中,所有专业文理兼招,并且只招英语考生。各个院系对文化课成绩有不同曲要求,录取中除了少数几个专业外,要求考生单科语文和英语分别达到80分和70分,文化课成绩总分达到所在省当年的艺术类本科分数线,按总分(文化课占40%,专业灤占60%)排名录取。这是进入中国美院的最低门槛了。

元老派:中央美术学院

“君在江南,吾在河北,遥遥相守,携手同歌。”

与中国美术学院一字之差,却承一师之德。蔡元培先生对两所学校都有重要的历史贡献。“生于”寒风料峭的北方皇城——北京,有着和处于南国的中国美术学院别样的风格。

历史足迹:中央美术学院印前身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历史上印準北大学三部美术系。追溯其历史,可上溯到1918年,也是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积极倡导下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至1950年4月,正式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由徐悲鸿、江丰、吴作人、古元等大师先后担任院长。

今日光耀:中央美术学院有着艺术学院一个惟一的身份,那就是教育部直属的惟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2001年9月,在国家重点文化事业建设项目中,中央美术学院及附中新址落成。校园占地200亩,新校区各种设施完备,条件一流。

“下属分舵”:与“兄弟”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科设置相比,更加专业于美术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学科范围更大。学院现有本科专业四个为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美术学。设有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设计、美术史7个系和造型艺术专业基础教部。学校的本科学制为4年,但要注意的是雕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5年。

时尚前沿:中央美术学院最近在筹建首饰与饰品设计专业,还有原来设立的如数码工作室(数码设计专业),艺术管理系都具有很鲜明的特色。不但如此,中央美术学院还在漫画方面成立了深水漫画社,与一些漫画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大有将艺术时尚进行到底的决心。

报考攻略: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本部的招生录取偏重于文科考生,除艺术设计、建筑学专业文理兼收外,其他专业全部招收文科生。除去建筑学院的一部分考生根据文化课上线学生按照专业课成绩择优录取,另外一部分根据专业成绩上线的学生按照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其他院系、专业都实行在文化课已经达到录取线的学生中根据专业成绩择优录取,而且对外语、语文有单科成绩的要求,可见不但要求较好的专业成绩,较好的文化成绩也是必须的。

没有伴奏的歌唱——播音主持

“我能像帕瓦罗蒂一样高歌一曲,也能和席琳狄翁对唱《my heat will 90on》。用声音,征服世界:用手势,雄霸天下。”

播音主持,世界,是它们的声音告诉我们的:天下,是他们的举手投足控制的。一台晚会,主持人往往能够一人掀起众人“千层浪”:一个播音节目,一个播音员往往能够“一语定乾坤”。她引领着电视新闻方向的时尚。

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名人的出镜率都要高,所以,我们往往会记起那些在荧屏上的播音主持的明星们。

播音主持人说:“来吧,像我一样呼喊,“让世界尽在我手。”

霸主:中国传媒大学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传媒,媒:婚姻之媒介也;传:传情达意者。“云中谁寄锦书来?”乃我传媒。中国传媒大学,传媒为专,敢称中国最大的“媒婆”。

历史足迹:中国传媒大学比较年轻,1954年始建北京广播学院,但中国传媒大学业精于专,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出版、网络及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获得了许多教学研究成果,在传媒专业院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日光耀:当然,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广播电视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使一切的“名头”都是受之无愧。在新中国媒体上几十年的历史,很多闪耀中国的电视明星都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子,79级的罗京、李瑞英;87级的崔永元;85级的毕

福剑;85级的白岩松,87级的李咏;88级陈鲁豫、周涛、敬、丹、文清、李湘等,有这些明星,可谓名副其实的 所明星学校。

“下属分舵”:中国传媒大学虽然也是一所较为专业的艺术类学校,但综合性很强,其学科囊括了包括文、工、管、经、法、理多个方向。其中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等专业更是全国有志从事广播电视事业的学子倾慕的对象。

时尚前沿:毫无疑问,曾经的北京广播学院就是中国播音主持方向的“大人物”,近几年,学校的历史王牌专业更是名人辈出。另外,在动画方面,中传增加了游戏设计专业,这是一个新兴专业,其中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戏剧、电影等的剧本编写,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甚至还有培养舞台拍摄的灯光师。可以说在艺术方面有天赋的同学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印定位。

报考攻略:2008年学校艺术专业只招英语语种考生。专业录取时,根据播音主持岗位的特点,男女生分别排队,录取比例为1:1,并且3/4计划按专业成绩排队录取,另1/4按高考成绩录取;而播音与主持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按高考成绩排队录取。

新秀:河北传媒学院

“黄河晓月,太行夕日,来看我华夏儿女凤采。”

虽然是后来者,但也有居上的勇气。河北传媒学院虽然“出身不佳”,但凭借黄河与太行上赋予印气势,在传媒方向也是有所小成的。

历史足迹:中国的传媒教育起步较晚,而河北传媒学院更算作“后辈”了,学院始建于2000年,其前身为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2005年3目,才由教育部批准筹建本科层次的河北影视艺术学院;2007年3月,教冑部批准其正式成立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北传媒学院,成为河北省第一所传媒类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河北传媒学院是一所民办的本专科学校,近来的升格将会让河北传媒学院更上一层楼。

今日光耀:因为刚刚“出道”,河北传媒学院不敢说自己能够一鸣惊人,她特别的性质却让她独具特色。学院有很多的实习教育基地,很多合作公司。如河北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是学院教学、实习与演出印重要基地;学院还在北京和河北分别注册成立了“北京精英伟业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北精英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都将为学生提供广阁的实践舞台。

“下属分舵”:学院开设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主持与播音、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摄像技术、艺术设计、影视广告、影视动画、编导、影视多媒体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社会体育等23个本、专科专业,囊括了传统的主要传媒专业。

时尚前沿:如果不敢说在播音主持方向河北传媒学院是“武林宗师”,但她的艺术体育却是很有特色的,里面包含了健身艺术专业、影视武打专业(培养剧组影视武打演员、替身以及影视武打编导等)、保健营养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保健按摩师以及营养师)、体育传播专业。这些专业人才都是现在一些新兴产业的需求人才。

报考攻略:2008年美术类、音乐类专业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队录取;而编导类、播音支持类专业则按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队录取。

高山流水觅知音——音乐

“如何能够忘记,总是,他们,在最没落的时候给我奏响《命运》:在我最烦闷时给我带来《天鹅湖》的宁静。有人为音乐而生,而我们,元音乐,无可为生。”

音乐,使人快乐之音。我们怎么能够忘记,2005年,至今,“超级女声”让无数人热血沸腾,叫无数人泪流欢吟。“玉米”如何知道,其实是音乐养大了她们?音乐,近就了名扬天下的明星,也引来来无数的tans。但我们更不会忘记,是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给了我们生命的宁静,音乐是一切艺术的催化剂,音乐的时尚,也引领着艺术向时尚前进。

音乐是人类最早的创造,因为有节奏的声音就是音乐。从事音乐,是灵魂的洗礼。“只要人们能够吃饭,他们就一定会买音乐CD。”

传统的歌唱:中央音乐学院

“悠悠琴音,孜孜乡情,中华儿女,共此《思乡曲》音。”

当马思聪在遥远的异国默默弹奏《思乡曲》之时,这位中央音乐学院曾经的院长,用这样的声音,与中华儿女共享乡情。

历史足迹:中央音乐学院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各具特色的几所高等音乐院、系。分别是建于1927年的燕京大学音乐系,建于1939年的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建于1940年的南京国立音乐院,建于1946年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和香港、上海的中华音乐院,建于1948年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等,可称得上是融汇百家之所长的杂家。

今日光耀:中央音乐学院是目前全国艺术院校中惟一的一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建设学校。2000年建立了全国艺术院校中惟一的一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学校既是全国音乐教育中心,又是全国音乐研究、创作、表演中心和社会音乐推广中心。在音乐方面,中央音乐学院有他不可撼动的“武林地位”。

“下属分舵”: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围绕音乐为核心,现设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声歌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音乐教育系等本科教育院系。她还设立了提琴制作、音乐治疗专业,专门对音乐器械进行研究,培养音乐器械制作、修理、调试的人才,这也是个音乐方面新型而特色的专业之一。

时尚前沿: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专业主要是进行传统、正统的音乐教学和研究,力图学生搞好“内功”,自然可以凭借自己的音乐实力在歌坛上洞悉流行音乐的法门。其声歌系主要进行歌剧演唱和美声演唱,对流行歌曲没有专门的专业教学。

报考攻略:2008年,学校根据专业成绩与高考文化成绩、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及体检情况综合平衡择优录取。而且在新生 年级为试读期,在此期间,进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等复查,凡不合格者,皆有可能被退学。

“长江之音,巴蜀之声,巍巍峨嵋,钟鸣山吟。”

当超级女生响彻整个中华大地时,四川音乐学院带着长江和巴川赋予的声音,用一种新的方式唱响了自己。2005年超级女生前五名,四川音乐学院独占三名,总冠军被大匹学生李宇春获得。“川音”顿日响遍全国。

历史足迹:四川音乐学院创建于1939年,全身为当时的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院,至1959年正名为四川音乐学院。

金日光耀:除了罩在川音头上超女的光环,四川音乐学院作为西部惟一一所专业的音乐本科大学。其“声声歌喉”确实是非同小可。有钢琴王子李云迪的昔日身影,超级女生当日的风采,四川

音乐学院的莘莘学子不仅仅在流行歌曲方面成绩突出,在各种音乐专业比赛中也是成绩显著,在各种国际大奖中多次获奖。

“下属分舵”:学院校本部为成都市新南门外校区,还有一个新都校区,学科体系以音乐为核心,下设有作醜、钢琴、管弦、现代器乐、声乐、民乐、音乐学、音乐教育、舞蹈、戏剧、传播艺术、戏剧影视文学、歌剧与艺术管理、数字艺术等74个系和成人教育中心、附中及成都美术学院、国际演艺学院、通俗音乐学院等19个专业教学部门以及1所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近100个专业方向。

时尚前沿:四川音乐学院有超级女声李宇春在校“压阵”,对于很多想从流行音乐进入乐坛并出名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其声乐系在流行音乐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力图把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培养更有音乐素养和音乐“内功”的流行歌手。其设立印影视化妆、文艺新闻等专业都很有川音自己的特色。

报考攻略:2008年,学校所有专业都是文理兼招,并且只招收英语语种的考生。学校录取中除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按高考文化成绩排队录取外,其他各专业均按照专业考试成绩排名录取,当然一些专业对英语成绩和语文有所要求。在这里,有才者可居之,在音乐剧、戏剧表演等专业有身高要求,但若专业考试成绩优秀可放宽条件录取。不过有点遗憾,川音的专科只面向四川、山东、河南、重庆等少数几个省市招生。

世界就是一部电影——导演

“最先给我们讲故事的,是父母:给我们讲故事讲得最好的,是导演。”

从年少时的《狮子王》的是非到今天的《太阳照常升起》的宁静,从《罗马假日》的黑白纯净到《泰坦尼克号》的彩色乐章,是导演,把人生融为了精半。

导演,演之导也。每一部精彩的影片和视频,都带给我们上帝创造的美的感受和人生的悟道,也带来天文数字般的票房。当他们带领一队灿烂星空的明星打造一部影片时,导演,把一切掌控于心。

斯皮尔伯格、黑泽明,甚至是国内的张艺谋、陈凯歌,我们想起来时,何曾不想 我也想编制一个个属于我自己的梦想!

影坛常青树:北京电影学院

“西施一笑兮倾国绝倒,东施一愁兮壤内凉叹,风花雪月,尽掌控于吾手,”

导演能够将西施一笑变绝倒,东施一愁变倾国,正是这样的艺术才能,才造就当今世界电影界的蓬勃,世界尽皆如此,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内惟一专业印高等电影学院,自然也毫不逊色。

历史足迹:北京电影学院从它的前身——建立于1950年的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到现在已走过五十六年的历程。五十六年来,电影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北京电影学院见证了新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从《第十二夜》到《秋菊打官司》,再到动画片《小兵张嘎》,北影风采奕奕。

今日光耀:北京电影学院吸引人之处,莫过于那些明星的导演和一群群明星演员,如赵薇、蒋雯丽、徐静蕾、许晴、刘亦菲等等,不甘示弱的男演员唐国强、张丰毅、张铁林、陈坤、黄晓明等等。更有王小帅、徐静蕾、张艺谋、韩三平、郭宝昌、顾长卫等著名导演。这些北影的学子今天闪耀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坛上,见证了北影中国电影界一代天骄的豪气。今天的北影的車莘学子,谁又不是在这些闪耀的光辉中追逐有一日能够向天空冉冉升起呢?

“下属分舵”:北京电影学院现有10个本科教学系、院,9个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导演、表演、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告学、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动画)共28个专业方向,围绕电影为中心的专业体系比较齐全。

时尚前沿:导演系是北京电影学院历史很悠久的一个系,近50年的历史。其学校也成为国内导演界实力雄厚的教学学校。很多国内国际有名的导演都来自她的“门下”,而且她的导演学科研究很全面,教师都是曾经在中国影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报考攻略:2008年,表演专业要求报考者双目视力均应在50以上,男身高不低于1.70米,女身高不低于1.60米。实际上希望保证表演系“靓女俊男”齣质量,这也是“北大的风景,北影的美女”的口号的保障。而报考导演专业要求无色盲。学校分专业录取时分三种:一是按照文化考试成绩排名录取;二是按照专业课排名录取;三是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综合排序录取,请考生留意,但导演专业按专业成绩排队录取。

舞动的本是人生——表演

“人类没有天鹅的翅膀,却可演绎《天鹅湖》中那样的芭蕾舞步,也有天鹅的高雅脱俗。有梦,所以要直起脚尖,方可够到。”

舞蹈,看电视节目时,往往会看到一群群的舞者。甚至他们的脸孔都不甚清晰。但如果没有他们,只剩下下一个人在台上歌唱,便少了那么多美感。

表演,正因为有了表演,才有了成为众人关注的明星。他们成为千万影迷心中的偶像,出入高级场所,成就了自己梦想。

舞者,用身体构成一个词:美;表演者,用灵魂构成一个词,人生。

演义大腕:中央戏剧学院

“一顾首,秋波绵绵;一低头,泪水涟涟:一顰一笑,气候万千。”

表演者,演员也。他们在刹那间可哭可笑,一瞬间,阴天变晴天。她们演绎了别人的人生,也演出了自己的事业。想当年著名影星巩俐参加三次高考,最终梦圆中央戏剧学院。陈道明、章子怡等国内外一些演员们,而他们都是中戏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如今,秉承中央戏剧学院印光辉,在影坛上烁烁闪耀。

历史足迹:中央戏剧学院1950年4月正式成立,毛主席赐名。学院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及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山、导演艺术家徐晓钟、戏剧教育家王永德先后担任院长,曹禺、张庚、光未然、沙可夫、李伯钊等著名戏剧家曾担任过学院领导。

今日光耀:中央戏剧学院是教育部直属艺术院校,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是我国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科研印中心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和实践的重要基地。当我们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时,不敢忘记那个天才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戏曲表演系专业的姜文。

“下属分舵”: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戏曲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本专科专业设置有: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播音与王持艺术专业。

时尚前沿:中央戏剧学院虽然冠以“戏剧”之称,但她的表演系的本科教学包含了话剧、影视表演、音乐剧表演专业。而且这个系的知名学生大都在影视表演上成就突出。如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李亚鹏、孙红雷、夏雨、章子怡、陈好等。他们在国内外的各种戏剧、电影奖项中多次授奖。如此多的明星“压阵”,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可见一斑。

报考攻略:2008年,录取时。对专业考试合格、文化考试达到学校确定的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按专业成绩择优录取,外语成绩须达到学校确定的分数线。

如果时尚不是美的,那么时尚就不是艺术:但如果是艺术的,就一定是美的,必然,也就是时尚的。

美,永不过期。

上一篇:水电工程档案管理下一篇:农村改革走向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