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

2024-07-07

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精选八篇)

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 篇1

关键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骨折,手术方法

1 骨外固定支架的特点和适应证

1.1 优点

骨外固定支架之所以被公认为骨折治疗的方法之一, 是由于它有以下优点:体积小, 结构简便, 调整度大, 便于安装和卸除, 为骨折提供良好的固定而无需手术, 经皮闭合穿针复位创伤小, 极少出血, 迅速而容易将骨折固定;开放性合并感染的骨折便于处理伤口而不干扰骨折复位固定, 此为其独特所有。对断端间施加挤压力, 牵拉力和中和力, 并很易进行必要的再调整, 定初期可坚牢固定, 后期可改为弹性固定, 降低固定钢度, 减少应力遮挡作用, 以利骨折愈合和改建, 可早期活动骨折之上下关节, 易于卸除, 无需二次手术。

1.2 缺点

主要有钉道松动, 感染, 钉道骨折及钢钉穿越肌肉时影响肌肉收缩活动, 使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有应力遮挡作用, 愈合时间延长, 还有固定不确切, 骨折端再移位, 因此需随时拍片、透视复查, 极少发生穿钉时损伤血管和神经。

1.3 适应证

有伴有严重软组织伤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或伤口感染以及严重烧伤者;有广泛软组织扭伤的闭合性骨折;骨折需牵伸固定保持肢体长度者;多发性创伤或多发性骨折及合并重要脏器损伤需迅速固定者;肢体延长及关节加压融合畸形截骨矫形术后;其余各种外伤性或病理性骨折均可应用。

2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手术方法

操作在C形臂电视X光机监测或切开直视下进行。 (1) 麻醉:硬膜外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或局麻。 (2) 复位:麻醉后将病人置于牵引复位床上, 先行手法复位, 使骨折达到基本复位。 (3) 线:为避免术中损伤血管, 神经, 股骨, 肱骨一般从外侧穿入固定螺钉, 胫骨从前内侧穿入固定螺钉, 胫骨复位于皮下易触摸定位, 而且螺钉不经过前外侧肌肉筋膜间隙不易损伤胫后血管、神经及影响其关节活动。股骨骨折患者自大粗隆顶点至股骨外髁划一连线, 此线为股骨外侧。胫腓骨骨折患者在小腿前内侧沿胫骨板中心划一条线, 即胫骨内髁与胫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和内踝与胫骨前脊连线的中点, 此两点的连线则为胫骨划线。肱骨骨折划线为肩峰至肱骨外髁的连线, 前臂骨折为在前臂旋后位, 桡骨为茎突和外上髁的连线, 尺骨为鹰嘴和茎突的连线。螺钉均固定在这条线上。 (4) 定点与穿针:在电视X光机监测下确定骨折的位置并作好标记, 在所划的连线上于骨折端的两侧各穿上2根固定螺钉, 据骨折的部位在骨折断端选近侧或远侧, 距断端4~5cm处为第一穿钉点用尖刀刺破皮肤, 用长直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 将定位针连同外套管经切口直达骨膜, 图形骨骨折用定位针在骨表面上下滑动确定骨的中心, 用定位针连同外套管与胫骨垂直插入, 与胫骨呈45°角, 将外套管直抵骨骼, 拔除定位针, 用锤轻叩外套管使之固定在骨表面, 将导向器插入外套管内, 再用带有限制器的钻头插入导向器钻孔, 头钻破一侧皮质, 碰到对侧皮质时, 根据皮质的厚度确定限制器的位置并固定于钻头上, 继续推进钻头刚钻透对侧皮质, 这样不易损伤软组织而退出钻头, 定固定螺钉进入的深度, 旋入固定螺钉, 一般以穿出对侧皮质2~3螺纹为准。将外固定模具端夹块固定在第1个螺钉的外套管上, 以决定第2个固定螺钉的穿入位置。 (一般选近侧骨折端) 。据模具夹块的孔道用定位针在皮肤上作标记, 入第2根固定螺钉。装上螺钉调节架用同样的方法在骨折的另一端置入第3、4根螺钉时, 应考虑到支架的调节距离 (即延长、压缩) 。这样在整复骨折时留有调节的余地。 (5) 固定器的安放与骨折的整复固定, 下外固定器的安装工具拔除外套管, 放松外固定支架的所有固定锁钮, 外固定支架两端的万向关节能作360°旋转。长器能自由伸缩, 将固定螺钉穿入两端夹块的孔道内旋紧锁扭使之牢固夹紧。注意外固定支架放置于离皮肤1cm处。防止术后肢体肿胀而压迫皮肤, 过度将增加固定螺钉的应力而降低安全系数。用电视X机透视下检查及调整骨折对位对线, 至满意后立即将万向关节的锁扭及延长调节装置的锁扭旋紧, 切口大的可缝合1、2针, 切口处敷酒精纱布保护, 手术完成。股骨骨折者术毕即被动伸屈膝关节使螺钉在肌肉之中有一滑道以利术后膝关节的功能操练。

3 术后处理

术后定期更换敷料, 保持钉孔处清洁干燥。术后当日即可鼓励病人作非负重下活动骨折之上、下关节, 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决定病人在术后1~2周开始下床负重。定期拍片或电透了解骨折端有无移位, 如发生随时调节外固定器予以矫正。功能锻炼的强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关节活动幅度要大, 但频率要少, 固定数日后须适当加压1~2次片示有, 以便断端紧密接触, 当X片示有骨痂通过骨折线, 骨折线模糊, 骨折初步愈合后视情况要放松加压延长固定栓降低固定钢度, 以解除应力遮挡作用, 允许断端间有充分的应力通过, 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和塑形。一般成人3~4个月, 儿童2~3个月除支架, 去架后应视情况而应用夹板或石膏托1~2周, 以待骨折坚固愈合。

参考文献

[1]于仲嘉, 刘光汉, 张志占, 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 (附2524例报告) [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4) .

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 篇2

【关键词】单侧多功能固定器 整体护理干预 骨折治疗 临床疗效

对于骨折患者而言,如若身体条件允许,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单侧多功能固定器能够很好的兼顾患者的骨折固定以及骨折复位,从而避免患者因为内固定术而导致骨折创面不愈合或发生炎症等状况的发生[1][2]。经过实践研究表明,对骨折患者行以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非常有助于患者的创面愈合,可以更快的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3]。为了提高对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其采用了整体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单侧多功能固定器骨折治疗的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下肢骨折症状。按照其骨折类型进行分类:胫腓骨骨折患者为29例,股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为11例。

1.2护理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以单侧多功能固定器的治疗方式,并且对其开展整体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措施

在患者办理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术前各项准备措施。患者会因为骨折部位的疼痛感而担心日后可否会出现残疾等诸多问题,所以很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诸多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便应当积极主动地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为患者详细而耐心地讲解手术的整个过程,以及行以单侧多功能固定器这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点所在。也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自信心。护理人员还应当告知患者术后功能练习的必要性,以及指导患者进行手术后的体位训练以及床上大小便的训练。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协助医生做好手术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术前一日应对患者进行常规备皮。

1.2.2术后护理措施

在患者行以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手术治疗以后,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患者创面部位的出血量与引流管情况,需确保引流管的畅通性,且需要记录下患者每日的创面部位出血量。如果患者创面部位的出血量过多,护理人员便应当及时为其更换敷料,以保证创面部位不要感染。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切口位置是否出现疼痛、红肿等感染征象,需要立即向医生汇报,进行处理。

2.结果

患者在伤口愈合或者关节部位活动恢复正常后即可办理住院。患者出院以后可以使用双拐进行行走功能锻炼。本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治疗后,15例患者在四个月内完全愈合,剩余25例患者在手术4~7个月后完全愈合。

3.讨论

可以说,针对于骨折患者而言,如若身体条件允许,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功能固定器手术治疗技术已然日趋完善,单侧多功能固定器能够很好的兼顾患者的骨折固定以及骨折复位,从而避免患者因为内固定术而导致骨折创面不愈合或发生炎症等状况的发生。经过实践研究表明,对骨折患者行以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非常有助于患者的创面愈合,可以更快的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为了提高对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其采用了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本组实验研究患者在护理、治疗的过程当中,医护人员对其开展了整体护理干预,实行全程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原则,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最为宗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单侧多功能固定器治疗的骨折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非常有助于患者创面的愈合,并且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因为骨折而带来的疼痛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玉英.外固定器治疗经腓骨骨折66例针眼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02):113-114.

[2]孙永胜,管锡普.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经腓骨骨折[J].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03(01):63.

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6例, 女3例, 年龄17~50岁, 闭合性骨折6例, 开放性骨折13例, 股骨干骨折5例, 胫骨干骨折11例。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上海于仲嘉教授设计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 闭合性骨折或电视透视下手法复位或采取有限切开复位, 开放性骨折先清创, 直接开放复位, 复位满意后, 利用外固定模具, 在远近骨折端共打入4枚固定针, 去除模具, 安装外固定支架, 利用加压器适当加压, 但对粉碎性、长斜行骨折不加压, 可配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螺丝钉等内固定。术后第2天可在床上活动, 2周后依病情部份负重行走, 每4~6周复查X片, 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痂时可松开加压固定螺栓。

2 结果

357病例均获随访, 大部份病例取得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 在4~10个月取得骨折愈合。仅有19例出现了固定失效, 骨折再移位, 包括外固定支架、固定针的松动、折弯4例, 占本组21.1%;骨折固定的适应症选择不当5例, 占本组26.3%;粉碎性骨折未配合内固定7例, 占本组36.8%;不稳定性骨折术后过早活动过度2例, 占本组10.5%;术后遭受暴力1例, 占本组5.2%。

3 讨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再创伤小、安全, 不需特殊器械, 具有多功能, 既能牵引延长, 又能对骨折端纵向加压, 消除了应力遮挡效应, 增加了生物应力刺激, 促进骨折愈合, 也能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减少“骨与关节固定综合征”的发生。采用该术式不会加重局部损伤, 对骨折端血供破坏小, 甚少造成异物反应和占据软组织空间, 有利于骨折愈合。骨折愈合后固定装置拆除简单, 患者在门诊就能进行, 所以外固定支架手术在骨折应用有其优越性。每一种固定材料与方法均有它的局限性一面, 在治疗中同样可出现固定失稳, 骨折移位的病例, 在我们观察到的19例中体会到其原因主要包括: (1) 手术操作不当, 穿针位置不当, 使外固定支架力线不与肢体纵轴平行, 从而产生剪力;术中固定针反复扭入扭出, 松质骨钻孔过大等使固定针把持力不足, 固定支架在前期固定不良时, 出现异常活动受力集中在外固定支架及固定针上, 致外固定支架、固定针的松动、折弯, 骨折端也随之移位。故手术操作中应达到:外固定针与骨干垂直;外固定架的安放要符合张力带原则, 4枚骨针、外固定架和骨干轴线在同平面时形成一平面矩形, 承载时产生的剪力和旋转力最小, 不易造成外固定架松动、骨折移位[1]。 (2) 骨折适应症选择不当, 单独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为单平面固定, 所能承担的剪切应力有一定的限度, 在成人股骨干骨折, 由于肌肉丰富, 肌力强大, 并且当骨折后肌力失衡, 活动时产生的剪力较大而发生移位[2]。提示成人股骨骨折不适宜选取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儿童肌肉欠发达, 有文献报告儿童股骨干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之一。 (3) 粉碎性骨折未配合内固定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属于弹性固定类型[3], 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的力学性能不稳定, 骨骼起不到“保护”外固定作用, 活动时轴向压应力由外支架承担而发生固定失效, 骨折再移位。采用有限的手术切开复位, 配合克氏针、螺丝钉等内固定, 提高整个骨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保障固定效能, 防止骨折再移位。 (4) 术后过早负重活动过度或遭受暴力, 术后在骨折部未建立连续性板状骨痂, 骨折线清晰可见的情况下, 过早负重活动过度, 同样可在骨折端产生有害的剪力, 外固定支架固定系统不再能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而失效。

参考文献

[1]李铭雄, 孟和.穿针外固定疗法的并发症与对策[J].中医正骨, 2006, 818 (1) :61.

[2]盛华成, 戴根元.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 1999, 12 (1) :48.

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52例患者均确诊为新鲜外伤性胫腓骨骨折,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2岁,最大43岁,平均(32.3±2.6)岁。致伤原因:车祸等撞伤22例,坠落伤12例,摔伤18例。骨折位置:左侧30例,右侧22例。粉碎性骨折23例,斜形骨折14例,螺旋形骨折13例,横断骨折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8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均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术前检查患者骨折与软组织具体损伤程度,根据患者肢体长度选择合适的外支架;(2)于持续硬膜外下实施手术,彻底清创,将已被污染的盘膜、损伤较严重的失活皮肤及肌肉组织先行切除,并刮除伤骨周围的污染物,清理骨块及碎骨;(3)伤骨复位,如为螺旋形或长斜形骨折,先使用螺钉将大骨内固定;(4)将已备好的支架置于胫骨的前内侧,在骨折远端和近端4~6 cm处各选好穿针位置;(5)使用穿刺针穿刺固定,装配外固定支架,后进行万向关节和延长杆的调整;(6)再次确认骨折复位准确后,拧紧各部位的锁钮,收短延长杆,对部分骨折部位进行适当加压;(7)伤口缝合,进行抗感染治疗,抬高患肢,定期换药,康复期行功能性锻炼。术后根据患者骨折稳定情况以及软组织的恢复情况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下床锻炼。

对照组术前与术后操作同研究组,手术方法采用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法:选择适合钢板,于骨折初步复位后置于胫骨前外侧,以螺钉固定。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术后疗效、愈合时间、深部感染、延迟愈合率以及住院费用进行统计与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优:患者双侧小腿等长,踝关节伸屈度差小于10°,膝关节屈曲度差小于20°,X线片查复位处成角小于5°;良:患者骨折肢较正常肢缩短,但长度小于1 cm,踝关节伸屈度差在10°~15°,膝关节屈曲度差21°~35°,X线片查侧方移位小于1/4骨折面,成角在5°~10°;差:未达到优、良标准者,均列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疗效在优、良方面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深度感染率、延迟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也远远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因开放性骨折多数伴有软组织的严重损伤,严重者出现粉碎性或骨部缺损[3],使用内固定方法无法使骨折部位很好地复位,因而常采用骨外固定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中,28例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方法的疗效较好,明显优于采用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患者;并且,采用外固定支架方法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还具有康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快捷、深度感染率低、延迟愈合率低、费用较低等特点,适合于临床应用。

在进行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术的实际操作中,部分患者出现针道感染情况,值得关注和预防。针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治疗过程中针口皮肤和软组织的切开不够充分,使钢针与切口皮肤产生摩擦,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出现局部红肿的临床症状。临床采用减少患肢活动、换药、切开患处皮肤以减压等方法进行治疗。提示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持钢针与切口皮肤距离,减少接触,如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感染[4,5,6]。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现合并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腹内脏器损伤等问题,其身体免疫力下降严重,也可能加大针道的感染几率,因而术后应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给予足够的营养补给。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术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研究组28例,均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研究组疗效在优、良方面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深度感染率、延迟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也远远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方法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具有疗效佳、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快捷、深度感染率低、延迟愈合率低、费用较低等特点,适合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伍志奇,陈先宏,吴波.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5):457-458.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88.

[3]李振宙,侯树勋,李文峰.单边外固定器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3):190-191.

[4]曾国云.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0例治疗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1):56-57.

[5]刘久青.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12):113-114.

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 篇5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胫腓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伤情复杂治疗方法众多尤其重度创伤患者需多次手术治疗, 选择合适的方法对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可以作为治疗胫腓骨骨折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其他脏器损伤、休克等危重患者的首选方法[1]。自2005年8月至2010年9月我院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212例收到满意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2例中男125例, 女87例;年龄分布在12~76岁;其中闭合性骨折76例开放性骨折136例, 粉碎性骨折136例。

1.2 治疗方法

均经X线片检查确诊后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开放性骨折先严格清创小腿前外侧小切口, 显露骨折端在直视下骨折端复位保持骨折端的解剖位置或功能位置 (某些粉碎性骨折在复位过程中骨折块不易固定者可用钢丝、螺丝钉或克氏针固定) 。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剥离骨折端的骨膜及减少对局部软组织损伤以免影响术后骨折端的血供。然后以骨折端为中心在距离骨折端4~5 cm选择进针点, 在模具的引导下各取两个相距约2 cm的平行钉眼钻孔拧进外固定支架的螺钉以超出对侧骨皮质的2~3个螺纹为准拆除模具, 安装外固定支架并拧紧支架各个关节, 连接加压杆, 断端加压固定。

1.3 术后处理

抬高患肢,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1 d嘱患者进行患肢各个关节功能锻炼, 2周后可下地扶拐行走。定期拍片了解骨愈合情况, 当临床愈合及x线片有连续性骨痂时可拆除支架和固定针。

2结果

本组212例患者均随访8~16个月。6个月后203例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优 (无跛行下肢无关节僵硬无疼痛X线检查见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痂通过) ;9例良 (下肢有轻度跛行稍有疼痛无关节僵硬) 其中2例手术后4个月X线检查骨折端无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明显, 经给予骨折端纵向加压后10个月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消失。6~10个月后该9例患者X线检查显示骨折端有连续骨痂生长, 骨折线消失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1年后本组患者肢体功能均获得正常。

3讨论

3.1 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治疗的特点

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尽最大可能恢复患肢的功能。术后保证骨折端的血供争取早日下地活动及功能锻炼对患肢的预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胫骨血供的特殊性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时术中必将剥离骨折端, 大量骨膜方可安置内固定钢板手术切口大局部软组织及骨膜损伤严重术后均会影响骨折端的血供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2]。尤其对一些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其治疗更是困难重重, 术后常常并发伤口感染、骨不连、骨髓炎等并发症预后不佳。如果使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松紧度不易掌握过紧时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过松时骨折端不稳定导致骨不连或骨折畸形愈合且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并非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适应证[3]。另外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患肢得到功能锻炼的时机较晚从而并发患肢关节僵硬骨质疏松, 这样需要较长时间的功能锻炼后才能得到恢复或恢复不良。而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使用克服了以上治疗的缺点。

3.2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优点

①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可减少伤口感染率;②术中不需要广泛剥离骨折端的骨膜小创口对局部软组织损伤小, 确保了骨折端的血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4];③在治疗过程中术中、术后均可调节骨折端的纵向压力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进一步有利于骨折愈合;④骨折坚强的固定后使患者得到较早的功能锻炼及早期下地行走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⑤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的操作简单可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

3.3 主要并发症

①术后及时更换敷料及钉孔滴注酒精以防钉孔感染;②固定螺钉松动针道应经骨干最大直径, 不应偏心或斜行插入, 在手术中反复穿插会在针骨之间产生间隙而引起固定针松动;③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 术后嘱患者定期复查, 检查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情况尤为重要, 术中对骨折端加压时应留有余地, 以遍调节[5]。因此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适用于各级医院但使用时应注意:①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护理以免发生术中意外损伤、术后针眼感染等并发症;②术后必须常检查外固定支架的各个关节以防止松动导致骨折端不稳定骨折畸形愈合或骨不连影响患肢功能;③跨关节固定者骨折愈合后应尽早拆除外固定支架以防止预后关节僵硬影响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吉恒, 姚武, 王志回.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中国骨伤, 1997, 11 (6) :41.

[2]陆维举, 李怀先.不同范围骨膜剥离对兔股骨血供影响.骨与关节损伤志, 1998, 13:1.

[3]唐瑛.骨外固定器在骨和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中国骨伤, 1996, 9 (5) :32-33.

[4]徐来元.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干复杂骨折.中国骨伤, 1997, 10 (6) :34.

野战单侧组合式骨外固定器的研制 篇6

1 总体构造与特点

1.1 总体构造

在单侧简易骨外固定器的基础上,螺纹杆上的圆钉孔、长圆形钉槽的布局改进成两端各为一个长圆形钉槽,其间为数个圆钉孔;圆钉孔改进成攻丝圆孔;骨钉改进成带自攻钻头的细螺纹钉(见图1)。

1.2 结构特点

1.2.1 连接杆

连接杆为直径14 mm的螺纹杆,螺纹杆上的圆钉孔、长圆形钉槽的布局犹如自动加压型钢板(两端各为一个长圆形钉槽,其间为数个圆钉孔);两端为圆柱体,可分别与直线形槽式固定夹组合成“T”形外固定器。

1.2.2 圆钉孔与长圆形钉槽

圆钉孔为直径6 mm的攻丝圆孔,长圆形钉槽长12 mm、宽6mm,骨钉旋入攻丝圆孔后,将连接杆上的螺母拧紧使骨钉和连接杆夹紧固定。

1.2.3 骨钉

骨钉为直径6 mm的带自攻钻头的细螺纹钉。

1.长圆形钉槽;2.攻丝圆孔;3.螺母;4.螺纹杆;5.骨钉;6.圆柱体

1.2.4 直线形槽式固定夹

直线形槽式固定夹中间为直径14 mm的圆孔,与连接杆的两端可分别组合成“T”形外固定器;两侧各由1条滑槽和1个半螺钉组成,滑槽长30 mm,宽6 mm,半螺钉一端为圆柱体,正好与滑槽宽度相匹配,另一端为螺纹钉穿过滑槽,中间为直径6 mm的攻丝圆孔骨钉旋入半螺钉上的攻丝圆孔后,利用半螺钉上的螺母拧紧,使半螺钉和滑槽夹紧,从而固定住穿在半螺钉上的骨钉。

2 操作方法

手术操作遵循外固定器治疗骨折的基本步骤,即:复位—穿钉—固定。对股骨、肱骨骨折,从外侧穿钉;对胫排骨骨折从前内侧穿钉;对超膝关节或超踝关节行固定者从外侧穿钉。复位骨折端并用持骨钳临时固定,先在一侧干骺端皮肤用尖刀切开8 mm,分离软组织,将第1枚骨钉垂直于骨干旋入骨松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套入对应侧连接杆上的长圆形钉槽;在另一侧干骺端皮肤用尖刀切开8 mm后,分离软组织,将第2枚骨钉穿过另一侧连接杆上的长圆形钉槽,旋入骨松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旋紧螺母使两端的骨钉和连接杆夹紧固定,将最靠近骨折线的第3枚、第4枚骨钉旋入皮质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后旋紧螺母(见图2)。

3 讨论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较多使用单侧Bastiani外固定器,其在两侧各有1个万向关节与连接杆连接并各固定1组固定钉,这使应力均集中在骨折远近端的1个万向关节上,操作复杂并容易导致固定不稳。国内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2]有如下使用要求:(1)必须采用3环6针,针直径2.0 mm或2.5 mm,才达到基本固定刚度,避免较大的应力遮挡,钉要穿出对侧皮外才能稳固,穿钉通过内侧(股骨),易伤及大血管及神经,因此对胫骨较合适;(2)骨折愈合后期,必须适当减少钢针螺杆数目,以降低应力遮挡率,有利于骨痂塑形,固定较稳但操作复杂。我院1993年研制的单侧简易外固定器是将Bastiani外固定器和加压钢板两者相结合,具有下列特点:(1)螺杆上的钉孔、长圆形钉槽布局如自动加压型钢板,固定操作如钢板,无需定位器,安装方便,基层卫生队医生易掌握;(2)力学性能稳定可靠,克服了许多外固定器为了使固定钉、固定夹有多向功能,活动度大而出现的易松动现象;(3)连接杆为螺纹杆,既能牵伸延长又能缩短对骨折端加压;(4)外固定钉的弹性模量及轴向长圆形钉槽决定骨折端的轴向微动,降低了骨折端的应力遮挡,防止骨折变位[3],但都需要电动工具或手摇钻来完成。

3.2 本外固定器的设计特点

(1)螺纹杆上的圆钉孔、长圆形钉槽的布局改进成两端各为1个长圆形钉槽,可以纠正骨钉在轴向的旋入偏差,保持骨折端的解剖复位,有利于减少“骨—杆”间距,为获得理想稳定性提供了条件[4]。

(2)骨钉改进成带自攻钻头的细螺纹钉,由于四肢骨的干骺端为松质骨,可以较容易旋入骨松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旋紧螺母,使两端的骨钉和连接杆夹紧固定,为骨钉旋入四肢骨干的皮质骨形成一个基础框架。

(3)圆钉孔改进成攻丝圆孔,利用螺纹杠杆同功省力的力学原理,骨钉可以轻轻地旋入皮质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多个圆钉孔为变化多样的骨折端提供对应的骨钉固定位置。

(4)直线形槽式固定夹中间更新为圆孔与连接杆的两头圆柱体匹配,可组合成“T”形外固定器(见图3),用于四肢近关节骨折的固定。

总之,本外固定定器在改良过程中设计新颖,结构简洁,质量轻,体积小,操作方便,固定牢固,符合人机工程设计原则;通过组合方式在无电动工具及手摇钻时也能手工完成对四肢骨折的快速固定,适合野战的需要,为战时提高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向阳,李平生,郭文荣.单侧简易骨外固定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4(1):67.

[2]赵建华,李起鸿.影响骨外固定刚度和应力分布因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伤,1996,9(6):9-11.

[3]何向阳,李平生,郭文荣,单侧简易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J].南京部队医药,1999,1(6):5-8.

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院于共收治80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8~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61例,高处坠落伤8例,扭摔伤5例,车祸伤6例。横断型骨折21例,粉碎性骨折18例,长斜型骨折10例,螺旋型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20例,开放性骨折5例;骨折同时伴有严重软组织挫伤5例,皮肤缺损2例,患者于伤后2~15 h到该院就诊。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到院后首先进行X线片检查确诊,随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外固定支架术。根据受损部位来选择直形或T形支架。

1.2.1 手术方法

手术操作是于C形臂电视X光机监测或者切开直视下进行的,对手术位置进行严格消毒。 (1) 麻醉:臂丛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的方法。 (2) 复位:待病人进入麻醉后将其置于牵引复位床上,然后进行手法复位,让骨折基本复位。在骨折段近端4.0~5.0 cm处穿入半螺纹骨圆针2枚,远端同样方法穿入2枚。半螺纹圆针应根据支架调节距离,调整好角度,将方向关节固定加压器加压骨折端后收加压杆固定,固定后检查活动伤肢,确定固定确实,缝合切口,固定针眼用消毒棉片环形包扎,手术完毕,术后针眼处滴乙醇2次/d,若少数需切开复位者,则逐层暴露骨折部位,复位后再按照上述方法上架固定便可。

1.2.2 术后恢复

患者术后4 d开始进行功能性恢复锻炼,稳定性的骨折可以在手术进行后l周下地拄拐杖负轻微的重量行走;粉碎性骨折术后2~4周也可以进行下地行走锻炼。手术后3个月,要把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同定,负重行走法恢复继续,等到骨折愈合后,便可在无麻醉下拆除外固定支架。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6个月。四肢骨折临床愈合所需时间在10~20周,平均15周,骨功能恢复平均时间18周,共有针道感染和针孔渗液7例,固定钢针松动5例,关节活动受限2例,总体来看,利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法治疗四肢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3 讨论

骨折愈合的方法、时间和质量与骨折后固定方法密切相关。骨折位点的异常机械环境将导致畸形、骨愈合缓慢甚至骨质疏松[1]。固定方法的选择依赖于以下因素:软组织或骨的损伤严重性和复杂性,解剖学上的限制和患者的感觉。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的商业性外科整形支架,它们都各有优缺点。单侧外固定支架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术,常用于术后或创伤后对骨骼和软组织的固定[2]。其适应症包括:严重开放性骨折的固定、感染性骨折的固定、末端不齐和骨骼长度不一的修正、创伤患者软组织和骨损坏的初始固定、盆骨环损坏、特定儿科骨折等[3]。单侧外固定支架常用于内固定无效时或者作为一种临时的方法,通常是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于手术室进行的。去除外固定支架和螺钉需要特殊的固定板,且一般是在患者随访时未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单侧外固定支架术也常用于肢体延长,肢体短欠的患者可以利用此手术进行肢体的延长。一般经过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其骨折能在6~12周内愈合[4]。然而,复杂的骨折或骨折愈合出现问题时,其正常愈合的时间将相应延长。

单侧外固定支架术的优点如下: (1) 在其他疗法不适合时,该手术法能坚固固定骨骼。例如,对于严重开放性II级和III级骨折,内侧固定术会引起大面积感染[5],可能增加严重感染甚至截肢的风险。 (2) 该疗法能直接监测四肢和伤口状态,包括伤口愈合状态、神经与血管状态、创伤面生活力和肌肉修复状态。 (3) 在不影响骨骼排列和固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其他相关治疗,如换药、皮肤移植、骨移植和冲洗。也就是说,外侧固定支架术可以与骨骼或软组织的其他治疗手段同步进行。 (4) 允许近端和远端的关节活动。可以消除关节水肿,减少关节硬化、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5) 允许患者早期移动。四肢外固定术后可以随意移动和放置而不用担心裂缝形成部位。

单侧外固定支架术的缺点如下: (1) 需要更加谨慎的术后感染预防。二.正确的安装对外科医生的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3) 设备昂贵。 (4) 支架较重,患者可能从形象的角度考虑拒绝接受该手术。

无论是何种骨折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后期都需要进行功能锻炼早日恢复功能[6]。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内,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功能锻炼应以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中期阶段:即骨折2周以后。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日趋稳定,应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逐渐缓慢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晚期阶段: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此时是功能锻炼的关键。

尽管单侧外固定术存在以上优点和相应缺陷,但是通过对80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单侧外固定支架术,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可以看出,这种治疗手段是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的。

摘要:目的 初步探究单侧外固定支架法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该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 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80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71例均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结论 单侧外固定支架术对于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行动功能回复时间缩短, 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单侧外固定支架,四肢骨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葛玉堂, 田中青, 吴桂玲, 等.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86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3 (3) :33, 48.

[2]肖敏, 王润柱, 李红泉, 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17) :3171-3172.

[3]向艺.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研究[J].中外医疗, 2010, 29 (32) :190.

[4]郝毅华, 冀敏波, 韩战军, 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32) :1059-1060.

[5]康云秀.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复杂骨折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6) :846.

多功能单侧外固定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2年3月10日~2014年3月10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女21例,男25例,年龄最小24.5岁,最大49.8岁,平均年龄(30.82±6.33)岁;其中车祸伤26例,压砸伤12例,坠落伤8例;单侧骨折42例,双侧骨折4例。观察组女20例,男26例,年龄最小23.9岁,最大49.2岁,平均年龄(30.26±6.84)岁;其中车祸伤24例,压砸伤12例,坠落伤10例;单侧骨折41例,双侧骨折5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骨折原因、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钢板内固定,具体操作:根据胫腓骨骨折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钢板,清理创口之后进行复位,然后在胫骨前外侧安装钢板,最后采用螺钉进行固定[2]。

观察组应用于单侧外固定支架,具体操作:医务人员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肢体长度、组织损伤情况、骨折情况进行评估,从而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支架。接着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清理,最大程度的修复受损神经和受损血管。接下来复位骨折,如果骨折的形状为螺旋形或者斜形,那么必须使用螺钉进行内固定,成功复位之后,在胫骨前内侧放置外固定支架,接着在骨折的远端及近端4.5 cm的位置穿针。穿针结束后,要检查复位是否准备,然后将外固定支架安装好,结合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患肢实际情况对延长杆和万向关节进行调节。确保复位准备之后,将支架的各个关节紧锁,最后加压进行固定。

1.3 疗效判定标准

当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踝关节伸曲度之差<10°,膝关节屈曲度之差<20°,则可以判定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为优。当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踝关节伸曲度之差在10~15°,膝关节屈曲度之差在20~35°,则可以判定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为良。当胫腓骨骨折患者不能达到良或者优的标准,则可以判定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为差[3]。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胫腓骨骨折的康复效果对比

对照组中,治疗效果为差的12例,治疗效果为良的18例,治疗效果为优的16例,优良率达到73.91%。观察组中,治疗效果为差的1例,治疗效果为良的6例,治疗效果为优的39例,优良率高达97.83%。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延迟愈合4例,伤口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22%。观察组延迟愈合1例,伤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胫腓骨骨折伴随有软组织损伤,并且较为严重,导致骨折处出现血液流通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骨折的愈合。单侧外固定支架应用于治疗胫腓骨骨折,不仅术后并发症(愈合延迟、术后感染)较少,而且愈合速度较快。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1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以肯定单侧外固定支架的安全性[4]。

另外,外固定支架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且外固定支架非常稳定,还可以根据患者的骨折的位移情况、骨折的类型适当调整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单侧外固定支架的疗效显著比钢板内固定乐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97.83%高于对照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以肯定单侧外固定支架的有效性[5]。

综上所述,单侧外固定支架应用于胫腓骨骨折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武永刚,王坤正,陈君长,等.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15):51-52.

[2]杜绍良,张锡光,陆景华,等.跟骨牵引加夹板、外固定架、带锁髓内钉急诊治疗老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6(34):2498-2499.

[3]乔巨峰,梁志敏,谢道远,等.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骨折69例.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0,12(6):64-65.

[4]阿力木江·麦苏木,吾斯曼·阿布都外力,艾尼·库尔班.外固定架、A0加压钢板、交锁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比较.中国医学创新,2009,11(6):67.

上一篇:建筑风水与建筑设计下一篇: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