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预评价

2024-07-01

职业卫生预评价(精选十篇)

职业卫生预评价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1.1.1 项目用地规模

该项目在原有的场地上进行改建, 北侧和东侧局部超出原装置边界线8米, 改造后实际占地17648公顷。

1.1.2 项目实际投资规模

投资总额:人民币21735.62万元, 为改建项目在职业卫生方面未新增经费投入。

1.1.3 项目改造内容 (如表1)

1.2 评价依据

(1) 法律及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

(2) 规范及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1-200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04485)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1986) 等。

(3) 基础材料:该厂提供的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初步设计说明书、职业卫生报告、相关图纸、厂区总平面布置、厂房和设备布局、岗位运行规程等。

1.3 评价范围和内容

本次评价范围涉及该厂的项目改造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选址与总体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及其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的预测、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辅助卫生用室的设施配置等。

1.4 评价方法和程序

选择与该建设项目类似的工程进行类比调查, 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评价程序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规范进行》。

1.5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测试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测试频次:一般连续采样测定三天, 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 采取样品不能少于三个, 测试结果取其均值;测试点:设在劳动者经常活动的范围内。

1.6 劳动条件分级:

该厂职工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 (GB3869-1983) 执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按 (GB5817-1986) 执行;有害作业分级按 (GB12331-1990) 执行;噪声作业分级按 (LD80-1995) 执行。

2 结果

2.1 选址与总体布局

本项目在石化厂生产区内, 位于厂区下风侧, 离办公区和生活区较远。该项目地址四周道路完整, 厂区地势平坦, 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 考虑了生活饮用水源、工业废水、废渣排放等问题, 并可充分利用现有公辅设施及生活设施, 现场考查其地址选择和总体布局较为合理。

2.2 工艺流程

减压渣油→原料油罐→分馏塔→ (富气、汽油、焦碳等) 。

2.3 生产过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该项目生产过程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毒物、粉尘、高温、噪声等。

2.3.1 毒物

该项目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毒物主要是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其中焦化炉、焦碳塔产生大量CO、CO2、SO2、H2S等有毒、有害气体。

2.3.2 噪声

生产性噪声主要为焦碳塔、压缩机、鼓风机等产生机械噪声及交通噪声等。

2.3.3 粉尘

运料通道内工人干式清扫时, 尘土飞扬, 造成二次污染, 对工人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焦化炉、焦池周围等处均有扬尘点。

2.3.4 高温

夏天时车间内气温可达39℃。焦池桥吊操做室夏天室内气温可高达40℃。

2.4 劳动力分级结果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涉及岗位:Ⅰ级30个, Ⅱ级64个, Ⅲ级30个, Ⅳ级3个;噪声作业岗位:Ⅰ级42个, Ⅱ级146个, Ⅲ级2个, Ⅳ级1个;接触粉尘作业岗位:0级6个, Ⅰ级40个, Ⅱ级7个, Ⅲ级3个;有毒作业岗位:Ⅰ级10个, Ⅱ级68个, Ⅲ级20个。

本项目由于使用上有害因素较多, 卫生特征属于Ⅱ级, 是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

2.5 设备布局

拟将所有噪声源布置在离行政区、生活区较远处。焦池、贮罐与生产区, 生产区与行政区、生活区之间有墙分隔, 车间内的设备布局大致合理, 然而未严格划分操作区与非操作区, 并加以隔离, 会造成一定的交叉污染。

2.6 建筑卫生学

本项目考虑了建筑卫生学要求, 生产车间采用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设有隔音降噪措施, 但未达要求。

2.7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拟采取的防毒、防尘措施包括:增设全面通风;出料口加防尘罩并喷水除尘;加大旋风除尘器电机功率等。防噪声措施有:设隔声罩、隔声门窗。

2.8 个人防护措施

项目建成后, 车间内设有安全淋浴和相应的防毒面具, 已建立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制度。

2.9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该项目职业卫生管理有专人负责, 已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制定了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1 0应急救援和辅助用室的卫生设施和绿化

本项目设有防火、防爆等紧急应变措施, 厂里设职业卫生科, 定期对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罐区与厂房之间设置有防护墙。分馏塔等处设安全控制系统, 一旦发生事故, 能紧急自动停车。主要通道设置有应急装置的应急灯, 车间配有急救箱, 离车间不远处有一个卫生所, 可作为紧急救援站。车间北面的绿地可作为泄险区。车间制定了“处理突发事件”程序。车间之间设有绿化防护带。

2.1 1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

本项目未增加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投入, 这不符合要求。

2.1 2 存在的其它问题

(1) 电焊工防护面盾及防护眼镜不能防紫外线, 通风差。

(2) 含汞仪表和日光灯管报废后, 未能有效回收处理。

(3) 四乙基铅汽油有泄漏, 污染后未能及时冲洗。

(4) 有的车间设备振动很大, 防振措施不够。

(5) 防噪措施不够理想。

(6) 该厂多数车间自然通风不好, 夏天时, 车间内温度很高。排风口、送风口设计不够理想, 效果较差。

(7) 由于生产扩大, 而旋风除尘器能力有限, 车间内粉尘浓度仍居高不下。焦池、焦碳输送机未加封闭, 防尘效果不佳。

(8) 加热炉等热源未加有效屏蔽和采取冷水降温措施。

(9) 有些辅助用室设计人数偏低, 只达到最大班工人总数的89%。该厂有的应急通道上标志不够明显。

(10) 有的工人不知如何正确使用应急救援和个人防护用品, 又不加精心保管, 使这些用品失效。由于生产扩大, 应增加应急救援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3 讨论

3.1 技术改进建议

3.1.1 防暑降温措施

(1) 隔热:可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工作室地面温度超过40℃时, 可在地面上喷水降温。

(2) 通风降温: (1) 自然通风。可在屋顶上加装风帽作为排风口;另外, 在热源上方安装排气罩可使余热和烟气直接从其发生源排出, 而不致弥散到车间里。 (2) 机械通风有以下几种:风扇、喷雾风扇、岗位送风。

3.2 防尘措施

3.2.1 喷水除尘

密闭、抽风除尘:设密闭罩或气幕封闭防止粉尘外泄。在车间除尘方面, 建议加大吸尘罩上部通风管道直径, 更改通风机, 采用旋风与布袋两级除尘器级联的方式, 提高效率, 从而大大降低车间内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3.3 防噪声措施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产生噪声的厂区和厂房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采用吸声、消声、隔声、隔振的措施。

3.4 防振动措施

压缩机等振动源与楼板接触处用橡胶垫隔振, 合理安排接振时间。

3.5 防毒措施

3.5.1 技术措施

(1)采用无毒、低毒物料。

(2)生产设备密闭化, 消除跑、冒、滴、漏现象。

(3)通风排毒和净化回收。

(4)隔离操作和仪表自动化控制。

上述防暑、防毒等措施还应包括采用个人防护措施和组织措施, 即采取正确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

3.6 防爆措施

采用防爆型电机、电气设备;安设阻火器;可能爆炸处设防爆泄压片等。

3.7 照明设施

增加防爆照明灯来改善车间照明效果, 在特殊场所, 应用特殊照明。

3.8 辅助卫生用室设置原则

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计算人数一般按车间最大班工人总数93%计算, 存衣室设计计算人数应按在册工人总数计算。本项目卫生特征为Ⅱ级, 每个淋浴器使用人数5~8人, 每个盥洗室水龙头的使用人数20~30人。

除以上诸项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检测和维护制度, 以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有效运行。

(2)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制定出职业病防治管理规划、措施、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 并建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档案的信息反馈制度。

(3) 制定有效措施, 确保职业卫生专项经费的调拨和专款专用。

(4)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 应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中,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生产和使用。应报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查, 验收合格后, 方可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风江.职业危害分级管理手册[Z].成都市劳动局, 1991, 10.

[2]于永中.体力劳动强度标准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83, 1 (4) :195.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篇2

按照我国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职业病危害评价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那么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什么,有哪些程序,包括哪些内容与方法,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一、什么是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指,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并将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对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预期效里讲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最终做出客观、真实的预评价结论。

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程序

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建设单位应当首先向委托的评价机构提供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资料(含职业卫生专篇)和其他有关资料。评价机构按照准备、评价、报告编制三个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见预评价流程图)。

三、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制定评价方案、工程分析、实施预评价、编制预评价报告等。

1.收集资料

应全面收集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和技术资料(包括建设单位的总平面布置、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卫生防护措施、组织管理等),还应严格掌握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制定评价方案

在掌握相应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工程分析,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编制出预评价方案。主要内容为:建设项目概况;预评价目的、依据、类别、标准等;建设项目工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内容和方法;预评价工作的组织、经费、计划安排。

3.工程分析

应用生产工艺、职业卫生和卫生工程等知识和技术,认真分析和明确预评价项目的工程技术特点,包括:

①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总投资、设计能力、劳动定员等;

②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等;

③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名称、用量或产量,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部位、存在形态,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密闭化程度;

④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及应急救援设施;

⑤拟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⑥拟设置的卫生设施;

⑦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4.实施预评价

对建设项目进行预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选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价;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

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技术资料不能满足评价需求时,应当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职业卫生类比调查,可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1)收集资料:对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建设项目应收集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前运行期间危害监测、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评价等资料。

2)类比调查:对新建建设项目,应选择同类生产企业进行类比调查,内容包括:同类建设单位自投入使用以来、其选址与国家现行卫生法律、法规的协调情况;同类建设单位工作区、生活区,居住区、废弃物处理、辅助用地的分布,尤其是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场所布置、运行、相互之间的影响情况;同类建设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性质,近年来工作场所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平均浓度(或强度);同类建设单位防毒、防尘、防高温、防寒、防湿、防噪声、防振动、防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各类防护设施配置和运行效果,护耳用品、防护口罩、防护服、急救箱等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置和使用情况,休息室、卫生间、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卫生设施的配置、使用情况;同类建设单位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发生的情况,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案例(包括原因、过程、抢救、整改措施);同类建设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人员设置及职业病防护设备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情况。

3)职业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根据拟评价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原则,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价。

①检查表法:依据评价标准、规范,编制检查表,逐项检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有关内容与国家标准、规范符合情况。

②类比法:利用同类和相似工作场所监测、统计数据,类推拟评价的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职业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③定量分级法: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劳动者接触时间进行综合考虑,计算劳动者作业危害指数,确定劳动者作业危害程度等级。对目前尚无分级标准的或无类比调查数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依据国家、行业、地方等职业卫生标准、规范等,.结合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配置方案,预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是否符有关卫生标准。

具体评价内容和指标有:

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根据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资料,确定建设项目各评价单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描述其理化特性、毒性、对人体危害、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接触人数、接触方式,评价劳动者作业危害等级。

②选址、总平面布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③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采用无毒、低毒或避免劳动者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工艺;在生产许可的条件下,隔离含有害作业的区域,使其避免对无害区域或相互之间的污染和干扰;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或自然通风的下侧;放、散大量热量的厂房,热作业应设在建筑物的最上层;热源应尽可能设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有天窗下方。

④建筑物卫生学要求:建筑物容积应保证劳动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量,设计要求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建筑物的构造应使产生粉尘、毒物的车间结构表面不易积尘沾毒,并易于清除;热发散车间应利于通风散热;高湿车间应设置防湿排水设施,防止顶棚滴水和地面积水;建筑物采光、照明符合现行《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和《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等。

⑤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主要包括对以下设施的评价:除尘设施、排毒净化设施、通风换气设施、事故应急设施、噪声控制设施、防暑设施、防湿设施、振动控制设施、非电离辐射防护设施、电离辐射防护设施。

⑥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及卫生设施。

⑦职业卫生管理及职业卫生经费概算。

5.编制预评价报告

此阶段完成汇总、分析各类资料、数据;做出评价结论,完成预评价报告。应按照规定格式编写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参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6—2007),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内容和方法;建设项目概况,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总投资、设计能力、劳动定员等;对建设项目选址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作业场所、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主要产生环节、对人体的主要职业危害、可能产生的浓度(或强度)及其职业危害程度预测等;对拟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技术分析及评价,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卫生设施、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评价结论,对评价内容进行归纳,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的建议,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向主管行政部门申请审核或备案。主管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资料完整性和规范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服务范围,评价报告的规范性,技术审查专家组成及审查意见处理情况等。

相关阅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的要求,具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可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卫生部于2006年6月发布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规定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轻微、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实行分类监督管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是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提出职业卫生防护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在建设项目投入使用之前,实现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重要措施,是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对于提高建设项目投产后职业病危害防护水平,防患于未然,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评价工作参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

职业卫生预评价 篇3

【关键词】 水性涂料;建设项目;预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87-03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该公司生产的汽车涂料依靠现有装置的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新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保持世界领先技术水平,公司决定扩建一套年产万吨水性涂料车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规定,某公司委托笔者单位于2012年3月对本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1-4]

1.2 评价内容 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产性粉尘、有毒物质、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并预测其浓度(或强度)及其对职业人群身体健康的影响、对项目选址及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卫生要求、职业病控制防护设施与措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辅助卫生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情况等是否符合职业卫生要求进行评价。

1.3 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类比法、经验法、风险评估法、检查表法等相结合的原则对该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及其防护措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

2 结果

2.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扩建项目,项目完成后计划年产水性涂料1万吨。包括:水性面漆:3000吨/年、水性中涂:7000吨/年。预计总投资约RMB6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7088.14m2年操作日为240天,生产班数为3班。水性车间投入使用后前期工人为25人,达到10000的产量时工人为50人,其中技术及管理人员10人,生产工人40人。

2.2 生产工艺 外购进的树脂、助溶剂和颜填料分入原料库,生产时用叉车送至水性涂料车间,经车间内货梯提运至各楼层。

把树脂和纯水投入前练槽,在搅拌条件下分别加入部分溶剂、颜料、填料。电子秤计量。搅拌至无明显粉状物后送至砂磨机砂磨,研磨至细度合格(≤20μm)送至调和槽,其余的着色颜料分别与部分树脂经色浆砂磨机研磨至细度合格(≤20μm),送调和槽调色。调色后的物料经一次粘调、熟化、二次粘调、检验合格经过滤后包装。再经叉车送入库。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自动化、管道密闭化程度较高。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类比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甲苯、二甲苯、丁酮、乙醇、醋酸、噪声等。分布状况,见表1。

综上所述,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滑石粉、炭黑、钛白粉尘、其他尘、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丙二醇甲醚、硫酸钡、乙二醇、异丙醇、乙酸、二氧化锡、二异丙基酮、二辛基氧化锡、丙二醇甲醚、二乙醇胺、正丁醇、乙二醇丁醚、噪声、职业紧张等问题。经工程分析与类比调查评估后,认为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添加及成品罐装时挥发的有害气體、噪声等。

2.4 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2.4.1 类比企业检测及有害作业分级 对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详细结果,见表2-表4。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化学有害因素检测项目除了1楼面漆小桶灌装清洗时甲苯、二甲苯超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外,其他地点的其他尘、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乙醚、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各检测值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粉尘、噪声检测结果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2.4.2 类比企业健康检查 类比企业水性涂料班现有12名工人,2009至2011年在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院的职业健康监护结果均为“苯作业检查未见异常”,未发现疑似职业病,未发现职业性听力损伤,未发现职业禁忌证调离者。

2.5 本项目拟采取的防护措施

2.5.1 防毒物 涂料工场在调和槽、罐装等处设置局部排风装置,通过防爆斜流风机将废气排出室外;涂料工场、原料成品库均设置了事故通风装置,强制排除可燃性气体,排风量设计为12次/小时。

2.5.2 防噪声 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如冷却塔、水泵等都选用低噪声型,设备安装采用隔震垫等措施进行减震处理,泵采用柔性接头。

2.5.3 防粉尘 在前练槽等产尘点设置除尘罩,收集粉尘后通过管道送入设于机房脉冲袋式除尘器进行集中处理后,由风机排出室外。

2.6 本项目拟配置的个人防护用品 该公司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发放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有:工作鞋、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帽、防护口罩、防护眼镜、自给式空气呼吸器二套、过滤式防毒面具每人一具、急救箱每班组一个等,基本能满足作业工人的劳保需求。

3 讨论

综上所述,该公司年产10000吨水性涂料扩建工程选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在职业卫生方面能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等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规定的要求,就职业卫生方面而言是可行的。

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异丙基酮、正丁醇、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二辛基氧化锡、乙二醇丁醚、丙二醇甲醚、乙酸、滑石粉、炭黑、钛白粉尘、其他尘、噪声、噪声、职业紧张等问题。

本项目经类比分析与预测,尘毒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在水性涂料车间的前练加料和产品包装灌装岗位。

建议:①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审查。②项目竣工投产试运行6个月后应由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③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与评价。④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应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其被检人员应包括正式工和临时工。⑤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应在前练加料、产品灌装、仓库等醒目地点设置警示标识,并有中文警识说明,并设置有毒物品的职业危害信息[5]。⑥应急救援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防护工程设施、设备应有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维护与保养,确保长期正常运行与使用。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应制订管道或桶装物料破损时大量有毒物品泄露造成急性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并每年定期组织演练1-2次。

参考文献

[1] 中華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工作产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88-200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99-2010.工作产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职业卫生预评价 篇4

为了解这些干预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以某炸药厂为例, 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在促进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分析。

1 项目基本情况

某炸药厂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 为适应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优势, 于2004年对原三硝基甲苯 (TNT) 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利用闲置的原硝化工房中的一半场地和设备, 建成了10万吨/年二硝基甲苯 (DNT) 的生产线。2007年为满足生产需要, 拟对另一半闲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增加10万吨/年DNT生产能力。

2 方法

2.1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对类比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以该厂2004年改造投产的10万吨DNT生产线为类比现场。

(2) 对类比现场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1) 毒物测定方法:毒物采样用QC-4防爆型大气采样器,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采样规范》 (GBZ159-2004) 进行;检测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相应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GBZ/T160.29-2004;GBZ/T160.74-2004;GBZ/T160.42-2004) 进行。 (2) 噪声测定方法:噪声测定用TY-9600A型精密声级计, 按照《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 (WS/T69-1996) 进行。

2.2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 在项目试运行阶段, 对生产过程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

(2) 对生产现场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检测方法同前) 。

3 结果

3.1 干预前后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比较 (见表1)

针对预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从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防治专项经费、健康监护、应急救援、辅助卫生用室等6个方面提出了干预措施。项目投产后, 对这些措施的落实与改进情况进行了逐一调查。

3.2 干预前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表3)

3.2.1 毒物的检测结果 从整体检测结果来看, 预评价时, 类比现场DNT的STEL合格率为80.0%, 控评检测时, DNT的STEL合格率为100.0%。对硝化工房的具体检测数据进行分析, 项目建成前后的NOX、MNT (硝基甲苯) 、DNT的STEL (短时间接触浓度) 均有所降低。

3.2.2 噪声的检测结果 (见表4)

4 讨论

职业病危害的产生, 往往是由于建设单位缺乏职业病防治意识, 在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忽视职业卫生防护要求, 没有配备应有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如通风、除尘、排毒等设施, 从而导致项目建成后存在严重的职业病危害隐患。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正是控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通过对XX企业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时的职业卫生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可见, 经过干预, 各项防护措施都有了明显的改进, 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噪声、毒物的STEL合格率均有所提高。同时, 该结果也充分证实: (1) 我们通过预评价提出了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及防护设施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并通过专家组论证, 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2) 企业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预评中提出的建议及补充措施, 使其无论在职业卫生管理还是危害防护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 在建设项目做好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是职业病防治工作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首要环节。

注:*P<0.05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杨乐华.噪声叠加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5l, 8 (4) :243~24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协议书 篇5

甲方:

乙方:

受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对 轿车悬架生产线(一期)建设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和相关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双方本着真诚友好的合作态度,经洽谈沟通,现达成合作共识。为明确双方责任、权益,以期在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上有法律保障,特签订如下条款,作为双方共同遵守、执行的依据。

一、双方职责

甲方职责:

1、负责提供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所需的资料供乙方参考使用(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资料、建设项目概况、生产过程的物料、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措施、项目平面布局图、生产工艺流程及示意图、生产平面布局图、工艺设备名称、台数、主要技术参数,组织管理等相关制度资料);

2、负责配合乙方做好类比企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

乙方职责:

1、负责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

2、负责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开展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3、负责组织专家对其预评价报告进行技术审查;

4、负责向甲方提供经过专家组审查通过的符合规范要求的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协助甲方取得市卫生局对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果审核的批复;

5、对甲方提供的资料给予保密,不经甲方同意,不得向法律规定以外的第三方提供该建设项目的预评价报告书。

二、时间安排

委托时间: 2010年*月*日 开始时间:年月日 结束时间:2010年*月*日。

三、评价费用及支付方式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费用:人民币;

2、支付方式:甲方分二次付款

①协议签订后,首次支付人民币 用于预评价工作的启动经费; ②甲方收到乙方提供的经专家评审通过的规范性预评价报告书后,支付人民币 **********。余款结清。

四:本协议一式五份,甲方留存三份,乙方留存二份。

甲方:乙方:

(盖章)(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住所: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开户银行: 银行帐号:

某人工游泳馆建设项目卫生学预评价 篇6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游泳场所卫生规范》《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工作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以及本建设项目的可研性报告、布局图纸等基础资料〔1-3〕。

1.2 评价内容

包括选址、功能分区、卫生消毒设备、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1.3 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类比法相结合, 通过类比项目危害因素的现场检测, 综合分析, 做出评价。

2 结果

2.1 选址

本项目选址于企业的预留发展用地, 交通便利, 无污染源, 公共设施齐全, 选址合理。

2.2 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划分

本项目在可研报告里设置了更衣室、淋浴室、卫生间、设备房和工作间等, 但未设置急救室, 且未对强制淋浴室和浸脚池进行设计说明, 在本报告建议里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设计说明。

2.3 游泳池水消毒循环工艺

工艺流程见图1。泳池循环水流至平衡调节池, 调节池内设栅网, 再经毛发聚集器, 将水中毛发、大的悬浮物截留住, 以免毛发缠绕泵的叶轮, 影响后继设备运行;出水加入混凝剂后, 在管道内发生混合反应, 将水中微小悬浮物凝聚, 经石英砂过滤器截留;后经过臭氧消毒, 再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剩余的臭氧, 再经换热器将水温达到相应要求;此时加入消毒剂, 以杀灭水中细菌, 保持一定的余氯量, 然后池水重新回到泳池。

2.4 取暖与通风

建筑采暖采用散热器和多联式空调机组相结合的方式。配备了两台20 t/h燃煤蒸汽锅炉, 散热器热源和游泳池水加热由这两台锅炉提供。游泳馆内空调设计原则是夏季以机械通风为主, 对送入室内的新风进行降温处理, 冬季采用热风采暖和池厅四周设立式暗装风机盘管相结合的空调方式, 总负荷为500.00 k W。

2.5 给排水设施

拟建项目供水由主厂区生活生产供水总管道引入。污水采用分流制, 室内排水就近排至厂区污水排水管网, 污废水经收集, 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合格后外排。

2.6 采光照明设施

电气照明系统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设计, 采用金属卤化物灯、荧光灯、电磁感应灯、LED灯及U型节能灯等节能灯具。

2.7 卫生管理

本项目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 设立了卫生安全管理部门, 明确了卫生安全主管负责人, 配备了专 (兼) 职卫生安全管理人员。制定了对工作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了预防传染性疾病传播健康危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制定了自身检测制度, 对场所卫生状况、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操作卫生、日常清洗消毒工作进行经常性检查。

2.8 类比项目检测结果

按照游泳池水消毒工艺相近, 气候、管理制度、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因素上有较好的可比性的原则, 选择了本地另外一家游泳馆作为本拟建游泳馆项目的类比材料。游泳池水卫生检测结果见表1。游泳馆空气卫生检测结果见表2。游泳馆工人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检测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评价

类比项目公共场所卫生检测结果均符合游泳场所卫生标准。本项目运行时, 消毒工人会接触到粉尘、臭氧和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 类比项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本项目的总平面布局及各功能分区基本合理。游泳池各功能分区设计过于简单, 游泳馆强制淋浴室、浸脚池没有设计说明。在本项目的施工设计过程中, 进一步细化方案, 严格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建议。在本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 加强卫生管理措施, 各项健康危害因素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4〕, 保障各类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游泳馆建设项目从卫生学角度是可行的。

3.2 建议

结合现场调查和类比项目情况, 提出以下建议: (1) 游泳馆应设置急救室、更衣室、淋浴室、公共卫生间、水质循环净化消毒设备控制室及库房, 并按更衣室、强制淋浴室和强制浸脚池、游泳池的顺序合理布局, 相互间的比例适当, 符合安全、卫生的使用要求。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 池长不小于2m, 宽度应与走廊相同, 深度20 cm。浸脚消毒池池水余氯含量应保持5~10 mg/L, 应当每4 h更换1次。 (2) 淋浴室与浸脚消毒池之间应当设置强制通过性淋浴装置, 淋浴室每20~30人设1个淋浴喷头。 (3) 游泳馆应设有急救室, 并应按要求配有氧气袋、救护床、急救药品和器材, 救护器材应摆放于明显位置, 方便取用。 (4) 为防止人工游泳池生长藻类, 池水中应加入除藻剂。若使用硫酸铜, 其最大加药量不应超过1.0 mg/L。 (5) 游泳池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0.3~0.5 mg/L计算确定, 浸脚消毒池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5~10mg/L计算确定, 加药时间最好在开放前1~2 h进行。企业应购买游离性余氯、温度检测设备, 游泳场所开放时, 要定期测定游泳池水余氯、温度, 并做好记录。 (6) 在消毒时应穿工作服, 戴口罩、眼罩和橡胶手套, 避免与皮肤、黏膜直接接触。 (7) 运行后应定时检测游泳池水中臭氧的含量, 保证活性炭能够完全吸附水中多余臭氧, 避免对公众人员引起呼吸道刺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 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测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某国外引进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评价资料

本项目的评价内容包括: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

1.2 评价方法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2],结合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分析法对本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2.1 类比法

选择与本项目生产设备选型、生产工艺流程、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方面相似的企业,运用类比法分析评价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危害程度。

1.2.2 检查表分析法

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采用检查表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2009年2月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6月完成预评价。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工程分析,结合岗位设置,本评价分为3个单元:热熔胶生产车间、密封剂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设施。热熔胶生产车间在原料运输、存贮、投料、反应过程及包装环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聚酯多元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邻苯二甲酸丁苄酯(清洗剂)、4,4'-(氧化二-2,1-乙亚基)双吗啉(催化剂)、热熔胶和氮气、其他粉尘、高温热辐射、噪声、振动;密封剂生产车间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聚异丁烯、炭黑粉尘、石灰石粉尘、其他粉尘、高温热辐射、噪声、振动;辅助生产设施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天然气、高温热辐射、二甲苯基醚、噪声和振动、工频电场、四氟乙烷、低温。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设施分析

2.3.1 防尘毒

密封剂生产车间的挤炼机投料口、吸料口、挤出口设置排风装置。炭黑在密闭专用房间,采用拆包器拆包,管链输送到料斗,由料斗送入混合机,同时在炭黑输送风机尾设置排风。真空泵吸料口设置排风装置。

2.3.2 防噪声、振动

建筑上采取隔音吸声设计并设置吸声隔音间,泵类设备设置缓冲器,空压机进出口设消声器,在管道上设置橡胶减振补偿器等措施。

2.3.3 防高温热辐射

生产车间内设置有工艺性空调,同时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

2.4 生产工艺

2.4.1 常规热熔胶

MDI预热,送入反应釜,向反应釜中添加液态多元醇,进行反应,生成液态预聚物。通过加料孔向反应釜中添加辅料,搅拌后进行包装。树脂进入预熔釜,完全熔化后,与预聚物混合一定时间。当产品改变时,需对反应釜进行清洗,清洗溶剂从料桶用真空抽入反应釜中,当清洗完成后,清洗溶剂被冷却后外排至桶内,循环使用。清洗剂过滤后的废渣,人工转移到废渣桶中。

2.4.2 树脂热熔胶

树脂进入预熔釜,完全熔化后,进入反应釜与液态预聚物混合一定时间,通过加料孔向反应釜中添加辅料,搅拌后进行包装。

2.4.3 密封剂

聚异丁烯通过真空泵打入反应釜,碳酸钙采用机械管链输送,投到料斗,由料斗自动送入混合机。炭黑采用拆包器拆包,然后自动投料,其他辅料人工拆包,通过加料口采用真空泵打入挤炼机,最后由挤炼机挤出,形成成品进行包装。

2.5 类比分析

类比项目检测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检测项目为MDI和粉尘,检测结果见表1,均符合国家限值[3]。类比项目检测了搅拌器的物理因素噪声,结果见表2,也符合国家标准[4]。健康监护资料显示,有1例为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引发的过敏性皮炎,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无法排除不是职业病。

注: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2.6 评价

2.6.1 选址

项目拟建在化学工业园区,化工园所在地为非自然疫源地,远离集中居民区、学校和社会敏感区域,项目选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6.2 总平面布置

综合生产车间位于东侧,变电室位于厂区西北侧,综合办公室设置在厂区西侧。项目所在地风向玫瑰图显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为西风,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西北,因此,本设置不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6.3 竖向布置

生产车间、成品仓库、原料仓库为单层建筑,导热油炉、空压机房位于一层,实验室及其办公室,PLC控制室和MCC控制室位于二层;变电室为单层建筑。上述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6.4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本项目没有配备防尘、防高温、防低温及防噪声个人用品,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2.6.5 应急救援

本项目在平面布局上留有消防救援通道和安全防护距离,配备有相应的现场防护用品。生产车间内设置洗眼器,导热油炉和天然气调压站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使用MDI处设置毒气泄露检测报警系统。以上设计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规定。但没有提及应急救援机构、应急救援预案、风向标以及应急照明等的设置,洗眼器的位置和服务半径没有描述。

2.6.6 辅助用室

基于对本项目工艺和毒物分析,因存在严重污染全身或对皮肤有刺激的粉尘(炭黑),同时有高温作业,故车间卫生特征为2级[5]。设置有更衣室、休息室、盥洗室、浴室、厕所,员工就餐采用外送,上述设置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6.7 职业卫生管理

采用检查表分析法,评价职业卫生管理,符合的1项,基本符合3项,不符合的7项。

3 建议

3.1 总体布局

综合办公楼不宜向生产区开门开窗。如因工艺需要开门,应设置缓冲间。在厂区西侧,考虑开启2个大门,以便人流物流能分开。

3.2 建筑卫生学要求

车间屋面、墙面应光滑,不吸附毒物和粉尘,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清扫;建筑物采光、照明应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规定,除正常照明外,还应在各出入口、通道、走廊、楼梯间等处设置应急照明系统;机械通风装置的进风口位置,应设于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方,且生产单元气流组织应合理。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和排气装置,应合理布置,避免气流短路。

3.3 卫生工程防护措施

(1)产生粉尘、毒物的工作场所,如生产车间应有冲洗地面、墙壁的设施。(2)完善产生毒物和粉尘的作业点排尘毒设施。(3)应制定《实验室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有毒有害试剂,应保存在24 h通风柜,实验操作应尽可能在通风柜中进行。

3.4 应急救援

(1)在储存液体仓库(临时存放点)和热熔胶生产车间,应根据规范设置围堤、围堰。储存MDI的仓库,使用MDI的热熔胶生产车间,设置事故通风,通风次数应大于12次/h。(2)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配制符合要求和满足急救需要的现场急救用品和急救设施。生产车间、仓库、导热油炉间和实验室等储存和使用场所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应设置不锈钢冲淋洗眼器,采用不间断清洁供水,服务半径为无障碍15 m。(3)在氮气可能泄漏的场所,建议设置氧分压报警仪。(4)建立外部联系,设立应急救援医院。(5)按要求标记现场安全通道、应急撤离通道和疏散标志,在生产区醒目位置处设置风向标。

3.5 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执行。

4 结论

本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聚酯多元醇、MDI、热熔胶、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天然气(甲烷)、氮气、炭黑粉尘、石灰石粉尘、其他粉尘、高温热辐射、低温、噪声、振动和工频电场等。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等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本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

本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用室方面基本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标准的相关要求。职业卫生管理如能按照补充建议完善,能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该项目投产后主要可能产生化学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热辐射、低温和工频电场,该生产工艺为半机械化、半自动化、密闭化作业,拟采取的安全生产和卫生防护措施基本合理。

关键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05-01.

[2]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

[3]6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某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是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l0[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1-2007和GBZ 2.2-2007[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5]是评价的主要规范、标准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是评价的基础依据。

1.2 评价范围及内容

本次评价范围是该企业C/L发动机产能提升项目可行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选址及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职业卫生管理等。

1.3 评价方法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指导》及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采取类比法和检查表分析法相结合的原则对本项目进行评价。工程分析、职业卫生预评价主要采取检查表法与类比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预测与评价主要采取类比法。本次评价选择了生产工艺相似、生产设备相似的该企业原缸体缸盖生产线及装配试验生产线进行类比调查。拟评价项目与类比企业基本情况对比见表1。

由上述对比结果可知,拟评价项目的生产线与类比项目的生产线位于相同的厂区内,拥有相同的自然环境状况,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生产设备相似,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病管理水平相同。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此次评价采用该企业2010年度检测结果,2010年10月15—17日,我院对《某某有限公司发动机技术改造项目》的生产环境、设计资料、职业卫生管理和控制体系进行了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检测。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磷酸,氮氧化物、噪声等。其检测结果如下。

此次共检测粉尘点15个,合格率100%,说明本项目所有粉尘作业点的粉尘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7的要求。见表2。

本项目共监测毒物点29个,通过检测发现本项目生产性化学毒物监测点合格率为100%,结果表明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等化学物质空气中短时间接触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7的要求。见表3。

本项目共监测噪声点45个,其中有20个点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超标率44.4%,检测结果表明本项目虽然设计安装了一系列较完善的隔声降噪综合措施,但工作场所噪声仍有部分作业点超过国家标准。

2 结果与讨论

2.1 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根据本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厂区现有生产、物流情况和总图布置情况,进行C/L,发动机产能提升项目,该企业现有比较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有专人管理,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均已上墙。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类比调查

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类比企业的作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对本工程试运行生产中涉及的工艺过程、生产设备、卫生防护设施、原料、辅料及产品的种类、用量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本工程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苯、甲苯、二甲苯、丙酮、磷化液(磷酸)、润滑油、乳化液、氮氧化物、噪声、振动,以及不合理的人类工效学设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果

2.3.1 选址及总体布局

本项目选址依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考虑了水文、地质、气象、卫生防护距离等因素,选址位于该厂区内,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该项目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的要求。

2.3.2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

本项目生产工艺成熟,机械化、密闭化程度高,设备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该项目拟选用噪声较低的设备,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的要求。

2.3.3 职业病防护措施评价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粉尘主要为金属粉尘,由于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吸尘、除尘系统,正常生产条件下粉尘浓度不可能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在防毒设计方面选用密封良好、综合利用强、自动化程度高的工艺设备,并设计了一系列的通风排毒措施,全面排毒设施设计的安装得当,正常生产条件下毒物浓度不可能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在防噪设计方面,为此项目设计了一系列隔声、降噪综合措施,在设备选型时,在同类设备中选择噪声较低的设备,对机械动力性噪声较大的设备采取有效的减振隔声措施,对生产人员集中的值班室或工作场所,从建筑设计上采取隔声和吸声措施,以上噪声防护措施考虑全面设计合理。在防暑设计方面,采取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措施。并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可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的要求。但在高温季节应为工作人员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含盐清凉饮料。本项目防振动措施的设计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的要求。

经综合防护后,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有效控制,达到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2.3.4 应急救援

该企业成立了应急救援中心,并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比较完善,要适当进行应急救援演练。

2.3.5 卫生辅助用室

在本项目的可研报告中,卫生辅助用室的设置拟按国家标准要求设计,包括在各主要生产车间设置休息室、更衣室、浴室、厕所和女工卫生室等。

2.3.6 职业卫生管理

企业制定了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兼职的职业卫生人员,按规定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本项目建成后拟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现有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3 结论

(1)本项目选址及总体布局合理,生产工艺先进,生产设备选型和布局合理,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该项目符合建筑卫生学要求。(2)本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丙酮、锰等。物理因素有噪声。经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防护措施后,粉尘、噪声和化学因素的浓度和强度应能控制在较低水平。(3)本项目有生产卫生用室,生活卫生用室等各种辅助卫生设施,配备了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设计急性中毒的应急救援措施。应予以完善。(4)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无职业卫生专项投资概算等有关内容,应予以完善。

经本预评价报告的综合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定规定》、《高毒物品目录》等有关规定,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项目。该项目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保障职业卫生资金的投入,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本工程从职业卫生角度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05-01.

[2]卫法监发工[2002]6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S].

[3]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4]GBZ 2.1-2007、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

某铝镁铸件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篇9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范围及内容

本次评价范围主要包括铝、镁铸件项目的熔铸、热处理、机加工装置及相应的辅助工程。评价内容主要为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 (GBZ/T 196-2007)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10) 、《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JBJ 18-2000)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规范》 (GBZ 159-2004) 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企业提供的基础技术资料[1,2,3,4,5,6]。

1.3 评价方法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类比调查、经验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 结果

2.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新建项目, 投资总额9 939万元, 总占地面积25 414 m2, 生产规模为6 000 t/年铝、镁铸件, 其中铝铸件5 000 t, 镁铸件1 000 t。生产实行三班三运转制, 每班8 h, 全年生产时间300 d。

2.2 工艺流程

该项目主要由熔化、铸造、机加工和热处理等工序组成, 该项目不涉及喷漆等表面处理工序, 需要进行喷漆的铸件都由外协单位完成, 工艺流程见图1。

2.3 类比调查

2.3.1 类比企业的选择

该项目类比企业选用某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只高档汽车用铝合金轮圈项目, 类比项目与本项目对比情况见表1。

2.3.2 类比企业检测结果

2.3.2. 1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因素检测结果

由检测结果可知, 类比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果见表2。

2.3.2. 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结果

对类比企业工作场所的噪声作业点 (10个) 进行检测, 共有4个检测点噪声超标, 超标点集中在熔炉、压铸、热处理和机加工。类比企业熔炉工、铸造工、热处理岗接触WBGT指数均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见表3、表4。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工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性质主要分为化学因素及物理性因素两类。化学因素包括粉尘和毒物。粉尘:铝锭熔化过程中存在铝金属尘, 熔炉扒渣除渣过程中存在其他粉尘 (类比检测该环节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5.16%) 。压铸过程中存在铝金属尘, 在对铸件进行后续处理 (喷丸) 时, 会产生金属混合粉尘。清整工序接触铝金属尘, 熔炉所使用的耐火砌体通常有高铝砖、粘土砖、硬质保温砖、轻质保温砖和氧化镁、氧化铝砂等, 熔炼炉修炉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矽尘。毒物:熔化炉采用天然气为原料, 天然气中存在碳、硫、氮等元素, 因此在熔化炉存在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天然气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生产镁铸件时, 熔化过程中会产生氧化镁烟。物理性因素:包括噪声、高温。机械设备运转、摩擦、撞击、振动所产生, 如车床和铣床等机加工设备、喷丸机、磨修机、各类泵, 存在噪声危害。熔炼炉、压铸机本体周围在夏季高温季节可能存在高温作业环境。另外, 熔炼炉扒渣、熔炼炉与压铸机中间环节的液态铝运输、铝锭铸造完成后进行的热处理以及热处理完成后的运输环节均为高温作业环境。此外炉体检修过程中风镐, 风镐使用压缩空气推动活塞往复运动, 使镐头不断撞击炉体, 检修过程中可能存在噪声、手传振动。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2.5.1 熔渣

在铝合金熔炼过程中有大量熔渣产生, 这些熔渣扒至炉外, 在装运和卸料过程中必将有粉尘产生。通过对类比企业的现场职业卫生调研情况得知, 扒渣过程中有大量粉尘产生, 本项目在熔炼炉上方设置局部通风, 能有效捕集扒渣环节产生的粉尘, 但在下一步设计中应对通风量、通风口风速等进一步完善。

2.5.2 噪声

噪声是该行业较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比企业为新建企业, 在设备选型时选用低噪声设备, 但噪声强度总体水平仍很高, 关键控制点主要集中在高压铸造和机加工。

注:类比企业所在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32℃。

3 讨论

3.1 评价

3.1.1 选址

该项目选址符合政府部门规划。选址周围无密集的居住区、学校、医疗机构和娱乐场所等被保护建筑, 周围社会、医疗及交通依托条件良好, 选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3.1.2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依据工程的工艺流程及厂址条件等进行布置, 但生产区和生活区功能分区明确, 生产车间内有害与无害作业不会产生交叉影响。

3.1.3 生产工艺先进性

该项目采用先进的铸模机, 由铸造机、铸模机、机器人、控制系统和压力检测模具组成, 且脱模材料的喷涂以及铸件的脱模过程均由机器人完成, 自动化程度较高。该项目在选用先进工艺的基础上, 尽量使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如铸模机模具腔内的脱模剂为水性喷涂材料, 其成分为98%的水和2%的硅油。

3.1.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3.1.4. 1 防尘措施

(1) 在熔炼炉上方设置集尘罩, 产生的粉尘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 由直径0.4m、高15 m的排气筒排放。 (2) 喷丸机内产生的粉尘经机械除尘和安装于喷丸工序的布袋式除尘器处理, 处理后的含尘废气经高15 m, 直径0.4 m排气筒排出。喷丸清理中产生的粉尘, 采用局部通风方式, 由抽风管送至车间外的除尘系统, 经净化处理后经排气筒排放到大气中。

3.1.4. 2 防毒措施

熔化车间采取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 机械总送风量为1.2×105m3/h, 自然通风采用屋顶气楼方式, 可以有效防止有毒气体的集聚。

3.1.4. 3 防噪声振动措施

高噪声设备加罩壳, 内衬吸声材料;空压机的入口设置消声器;各种高噪声设备均采用减震基底, 连接处采用柔性接头, 建筑物之间采用岩棉隔音。

3.1.4. 4 防高温措施

对高温的设备及管道均进行保温或加隔热套, 以减少热辐射, 防止接触烫伤。压铸单元采用机器人自动化操作, 以降低人员接触高温水平。

3.1.4. 5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该项目为操作工配备防冲击护目镜、耳塞、热防护服等。综上所述, 本项目采取的防尘毒、降噪及个人防护用品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可行。

3.1.5 应急救援

该项目申请报告中未提及相关的应急救援措施, 不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需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完善。

3.1.6 辅助用室

该项目设置更衣室、食堂、厕所等辅助用室。办公楼均配备有卫生间和洗手间。

3.1.7 职业卫生管理

设置有专门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机构, 由工程部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并设置专门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3.1.8 警示标识

该项目申请报告中未涉及警示标志设置内容。应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规定[7], 在接触毒物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

3.1.9 职业卫生专项投资

该项目职业卫生投资为700万元, 占投资总额7%。

3.2 危害类别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 该项目属于第二十三类“汽车制造业”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

通过以上评价可知, 该项目投产运行后, 可能产生或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 (铝尘、其他粉尘) 、毒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化镁烟) 、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手传振动) 。该项目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 各防护设施比较齐全, 能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对作业工人健康的损害。同时应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的管理, 并针对甲烷泄漏、一氧化碳中毒以高温中暑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国家机械工业局第七设计研究院.JBJ 18-2000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职业卫生预评价 篇10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范围与内容

评价范围:焊接夹具生产线和汽车部品配件生产线。评价内容: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其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辅助用室、职业病防护措施等。

1.2 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及经验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依据工程分析和参照同类企业相似工作场所检测数据和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计算分析。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评价主要依据工程分析,以及建设项目有关职业卫生内容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学调查经过对工程分析和类比现场调查,其生产工艺主要为焊接夹具生产线。

2.1.1 主要工艺流程

首先将购入方管、圆钢、角钢、工字钢等钢件材料按照图纸的尺寸要求用切割机进行切割,然后针对不同的钢材料进行铣、车、钻、磨等机加工作业,完成后进入焊接工序。再将机加工完成后的钢件采用手工弧焊机、CO2保护焊、氩弧焊等焊接方式焊接组合成产品的钢结构件,之后打包外运至外加工厂进行工件涂装处理。涂装外协加工完成的工件经外观检验合格后,进入组装工艺备用:将外购进来的气缸电磁阀、传感器、定位销块、分离型接近开关等组件利用螺钉螺母人工固定在涂装合格的钢结构件上,组合成为夹具产品,此过程无废气、废水、噪声及固废等污染产生。夹具组装完成后,进行精度检测工序,其检测方法为一种在线三坐标测量技术,通过专用三坐标室进行测量,测量工件的空间坐标值,将此坐标值与工件的理论值进行比较,得出工件的三维空间坐标的偏差,利用这些偏差值就可分析、调整工件,以达到提高工件本身几何尺寸的目的。

2.1.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2.1.2. 1 生产性粉尘

电焊工序主要是对钢结构件进行焊接加工,所使用的焊机有交流电焊、CO2保护焊和氩弧焊等,所使用的焊丝为:手工弧焊机在焊接中使用低碳钢焊条,CO2保护焊机和氩弧焊机使用的是焊丝(主要含锰),工人在焊接时,由于焊条和母体焊件,含有不同合金元素和各种化合物,在焊接高温电弧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冶金反应,并且熔化金属产生沸腾和蒸发,产生以气溶胶状态存在的多种有害物质。

2.1.2. 2 有毒物质

生产过程中使用电焊机进行焊接,在工人进行焊接操作时,当电焊温度达2 000℃以上,在电焊弧光和高温的作用下引起空气电离、化合产生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被焊金属或焊条(丝)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和氧化,产生少量电焊烟尘并且焊条(丝)中含有的锰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2.1.2. 3 有害物理因素

运行过程中产生噪声的设备较多,噪声源主要为焊机及辅助设施空压机,各种风机及各类泵等。从噪声类型看,主要有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噪声,以及气体在管道中流动所产生的气流噪声等。

2.2 类比调查

2.2.1 类比企业基本情况

通过对类比企业的调查,对类比企业与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产品、原料、作业方式以及建设规模的可比性进行分析,类比企业具有一定的相似参考价值,同样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类比企业的选址、各功能区的分布基本符合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的要求;职业病防护设施比较齐全,能按时发放个人防护用品;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并有专人负责。因此,类比企业对拟建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2.2 类比检测结果分析

对类比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见表1~3。

注:3种有毒物质测定地点均为组立下型焊接作业。

2.3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2.3.1 防尘、防毒技术措施。

(1)厂房内均设置有焊接位设置移动式焊烟净化器,劳动者在操作时手持防护面具;(2)通过各自工位配备的吸风系统收集后由15m高的排气筒排放;(3)在焊接过程产生的烟尘均通过各自工位配备的吸风系统收集后统一经车间顶部1根15m高的排气筒排放;(4)在磨具组装过程中采用自动化密闭设备并有通风装置。

2.3.2 防噪声技术措施

(1)控制噪声源,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向主辅机制造厂家提出设备制造限制噪声要求,使之满足噪声的有关标准;(2)选用低噪声减振设备,机械设备的半自动化、自动化操作减少了操作人员与设备的直接接触;(3)劳动者现场操作或巡视时戴保护性耳塞。加强对噪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减少因机械磨损而增加的噪声,(4)空压站单设机器间,设备下设独立基础;巡检人员佩戴防噪声耳塞。

2.4 评价结论

该项目焊接操作过程中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锰及其化合物等有害烟气,而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锰及其化合物等均为高毒物质,根据卫生部第49号令《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中的相关规定,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类别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该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其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辅助用室、职业病防护措施等方面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的要求,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可行。

3 讨论

经类比企业现场调查分析,打磨机布置密集,产生的噪声相互叠加是导致高噪声的主要原因,虽然耳塞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长期的高噪声作业可造成工人听力、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损害[3],因此,防噪工作不容忽视。打磨操作位作业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减少停留时间,配备声衰减值足够、舒适有效的护耳器等个人防护用品建立监督机制,督促岗位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或耳塞等措施的落实,真正做到有效防护的目的。

企业应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卫生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对员工进行定期劳动保护、安全卫生教育等工作。完善与提高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尤其要注意: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结合该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对于易产生噪声工作场所的生产设备,如打磨机,要定期检查其隔声、消声效果,保证噪声强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隔声休息室应选用或设计隔声效果好的隔声门、窗等措施。

按照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4]的规定,企业应在工作场所可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和设备醒目位置,设置可以使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产生警觉,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图形标识、警示线、警示语句和文字。

参考文献

[1]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S],2006.

[3]张东普.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危害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8.

上一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下一篇:国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