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

2024-07-28

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精选六篇)

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 篇1

关键词:超声内镜,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微创治疗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tmaor, SMT) 是胃肠道常见病变之一, 其中<3 cm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 但胃肠道间质瘤等固有肌层起源的间叶组织肿瘤具有恶变潜能[1]。本病通常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在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病例占大多数。近年来, 随着超声内镜技术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 EUS) 和微创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 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明显提高[2]。本研究对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 年8 月~2015 年8 月收治的48 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 均经内镜和超声内镜确诊, 并接受内镜和外科手术治疗, 排除肿瘤接近大血管患者、难以耐受内镜手术患者、心功能异常患者和黏膜下血管瘤患者。其中男26 例, 女22 例, 年龄25~70 岁, 平均年龄 (51.26±5.25) 岁。

1. 2 诊断方法通过对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回声特点、形态 ( 圆、不规则、不固定或不定) 、边界 ( 清晰、模糊、不定) 及层次进行诊断。

1. 3 治疗方法依据超声内镜诊断结果拟定治疗方案, 本组患者中25 例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23 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术后均进行对症治疗, 并限制饮食, 若无出血或腹痛现象则酌情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1. 4 观察指标统计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计算符合率;统计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例数, 计算切除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 1 超声内镜诊断结果超声内镜诊断出平滑肌瘤29 例, 间质瘤5 例, 异位胰腺4 例, 脂肪瘤4 例, 囊肿2 例, 病理结果证实平滑肌瘤31 例, 间质瘤6 例, 异位胰腺5 例, 脂肪瘤4 例, 囊肿2 例, 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91.67% (44/48) 。

2. 2 本组患者治疗情况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病变一次性切除44例, 占91.67%, 其中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25例, 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23例, 术后有胸骨后疼痛2例, 体温升高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3例, 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21例, 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2例, 体温升高1例。症状均较轻微, 经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

2. 3 随访本组患者术后3 个月接受随访42 例, 内镜复查显示均愈合良好, 无消化道狭窄和肿瘤残留, 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源于上消化道黏膜以下各层病变的统称, 其发病率较高, 肿瘤长大后会出现压迫、出血和恶变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 以往由于无法明确肿瘤性质及其来源, 通常实施手术切除治疗,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且并发症多, 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大, 因而在病变早期采用微创治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与普通内镜相比, 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出病灶的回声特点, 明确其形态、边界、层次和病变性质, 目前已成为诊断黏膜下肿瘤的常用手段[4]。由于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肿瘤层次、大小、生长方式和浸润性, 因此可为选择适宜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证实[5], 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符合率达100.00%, 本研究发现其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符合率为91.67%, 略低于上述报道, 究其原因可能与病灶大小、所处部位和术者的诊断水平有关。对于该病的治疗, 既往研究认为肿瘤<3 cm时应密切随访, 定期复查或采用超声内镜观察其变化情况;如肿瘤≥ 3 cm, 则建议采取外科手术切除[6]。近年来, 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 内镜下套扎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全套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均可用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 以上各术式特点及适用性不一, 疗效也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较高, 术后并发症较少且症状轻微, 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随访发现均愈合良好, 无消化道狭窄和肿瘤残留, 无复发病例, 提示内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效果均较好。

综上所述,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该病安全性高, 且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刘莹, 卢雪峰, 王亚楠, 等.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探讨.中文消化杂志, 2014, 34 (5) :235-236.

[2]何池义, 韩真, 李芳芳, 等.内镜超声检查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微创治疗中的价值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 (3) :134-137.

[3]马升高, 杨俊文, 朱启槐.超声内镜引导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 :228-229.

[4]钟名荣, 索标, 黄文忠, 等.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在消耗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江西医药, 2013, 48 (6) :530-531.

[5]刘倩怡, 彭侠彪, 阮巍山, 等.微型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治价值.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 17 (2) :81-82.

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性30例, 女性21例, 年龄在19~78岁之间, 平均年龄 (56.7±6.8) 岁, 胃间质瘤25例, 胃平滑肌瘤6例, 术前胃镜检查胃前壁14例, 胃后壁近大弯侧8例, 胃后壁近小弯侧9例;肿瘤位于盲肠4例, 升结肠3例, 结肠肝曲5例, 结肠脾曲3例, 升结肠4例, 横结肠1例。排除家族性息肉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1.2 方法

胃肿瘤:患者取头高脚低位, 两腿分开, 术者立于两腿之间, 脐下置入10mm Trocar为观察孔, 主操作孔位于平脐左侧6cm置入Trocar, 辅助操作孔位于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右侧3cm置入Trocar, 此外可以在左腋前线及右锁骨中线肋缘各置入5mm Trocar协助暴露视野, 建立气腹为13mm Hg (1mm Hg=0.133k Pa) , 口腔内置入胃镜, 根据术前检查进行初步定位, 根据胃腔内透光亮度利用活检钳推动瘤体, 在浆膜面缝合一针, 固定瘤体[2]。对于胃体、胃底的瘤体首先应用超声刀游离脾胃韧带、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行胃腔外楔形切除, 后腔镜用切割缝合器楔形切除肿瘤及周围胃组织;贲门下方近小弯侧瘤体, 利用超声刀切除后全层缝合胃肠壁切口, 加固缝合浆肌层, 避免楔形切除导致的贲门狭窄;对于行胃部分切除的患者, 要切除部分胃及周围组织, 后行胃空肠吻合术, 重建消化道。

肠道肿瘤:肠道肿瘤双镜联合分为腹腔镜辅助肠镜切除术及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 术前准备同胃肿瘤组, 腹腔镜辅助内镜切除:内镜医师初步判定, 瘤体可在内镜下勉强摘除, 但是可能会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时或内镜不能完全摘除瘤体[3], 腹腔镜在肠镜引导下识别肠段, 通过圈套等内镜技术切除瘤体, 一旦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 腔镜医师在肠壁薄弱部位及时采取缝合加固等处理措施, 在术中因内镜视角不能切除瘤体时, 腔镜医师可应用顶拉等动作协助暴露;内镜辅助腔镜切除术:瘤体巨大或需要进行根治手术时, 可应用此方法, 首先内镜定位腹腔镜下行瘤体及肠壁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术, 保证瘤体周围足够的切缘、清扫淋巴组织。

两组患者均行术后胃肠减压, 营养支持、补液、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肠道功能恢复排气后, 取出胃肠减压管, 术后由流质饮食之间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随访6个月。

2 结果

在本组患者中, 31例胃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 20例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肠镜治疗,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定位和手术, 手术时间在40~80min之间, 术中出血量在5~30mL, 无中转开腹手术, 术后无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随访6个月, 有1例胃间质瘤复发。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微创观念的深入人心, 腹腔联合内镜治疗胃肠道疾病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 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 双镜联合已经被证实能有效增加内镜治疗的安全性, 并扩大适用范围[4], 对于较大及多发肿瘤也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在胃部肿瘤中位于胃黏膜上皮最常见的是胃肠道间质瘤, 是来源胃肠道最常见的肿瘤, 可在胃腔内形成息肉样肿块, 也可以形成向腔外生长的浆膜下肿块, 在本组中胃间质瘤25例, 对于其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腔镜楔形切除术, 并被认为是胃间质瘤的标准术式, 但是腔镜定位较困难, 对于腔内生长型肿瘤及胃后壁肿瘤,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病灶, 部分患者会因此转开腹手术。双镜联合治疗胃肿瘤能准确定位, 与单纯的腔镜手术相比, 明显缩短了寻找病灶的时间, 同时具有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该手术方式仍具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双镜联合操作需要多个科室配合进行, 胃镜从口腔进入, 容易造成气管插管脱落[5], 对麻醉技术要求较高, 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该手术需要腔镜下丝线缝合, 对手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腹腔镜与结肠镜的联合方式有多种, 应用最广泛的是腹腔镜辅助肠镜切除术及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 腔镜辅助肠镜切除术, 通过结肠镜切除病灶, 能避免肠壁出现大出血及穿孔, 一旦发现结肠壁创面深达浆膜或因热损伤造成穿孔, 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修补缝合, 对于特殊部位的瘤体, 可以采用双镜配合的模式暴露病变部位[6];肠镜辅助腔镜切除术可以利用肠镜进行定位, 后再进行腹腔镜手术, 包括根治性肠段切除、病变部位局部切除等, 对于瘤体较大和多发的肠道肿瘤, 采用肠镜定位、标记, 后利用腔镜完成手术, 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的优点, 能提高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但是该手术方式也存在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难以在基层推广等缺点。

腹腔镜、内镜联合应用扩展了单镜治疗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减少了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是治疗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合理方法,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Nishimura J, Nak~ima K.Sursicat strategy for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0rs:laparoscopic vs.open resection[J].Surg Endosc, 2007, 21 (6) :875-878.

[2]郑民华.腹腔镜手术对胃壁动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23) :451.

[3]Heniford BT, Arca MJ, Walsh RM.The mini-laparoscopic intragastricresection of a gastroesophageal stromal tumor:a novel approach[J].Surg Laparosc Endose Percutan Tech, 2000, 10 (2) :82-85.

[4]秦新裕, 刘凤林.胃肠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 10 (3) :188.

[5]Beck, David E.Management of the Endoscopically Removed Malignant[J].Clinics in Colon Rectal Surgery, 2009, 15 (2) :121-129.

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统计资料对象来自于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用超声内镜技术诊断的胃肠道疾病患者40例病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40~76岁,平均年龄(56.7±19.5)岁,所有患者入院检查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疾病症状。

1.2 检查方法

超声胃镜检查之前,常规对待检测患者进行镇静、止痛和解痉挛处理:给与患者地西泮5~10mg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发挥镇定作用;给与患者哌替啶25~50mg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发挥止痛作用;给与患者山莨菪碱10mg发挥解痉作用。对食管部位内径的检查方法:水囊注水,抽气后用超声内镜技术扫查;对胃体底部的检查,抽气,胃内注水后进行扫查;对胃窦的检查:患者取右侧卧体位(也可半卧)注水扫查;对十二指肠的检查:水囊注水,抽气后进行扫查;对结肠部位的检查:抽气,水囊注水后进行扫查。

1.3 统计方法

检查结果与实验室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手术过程确证结果相比较,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疾病检查方法的一致性。

以手术确诊方法的确诊率为100%,超声内镜扫查结果与手术确诊结果相比较,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中,对计量资料的比较选用t检验,双边检查方法比较组间差异性。

2 结果

40例患者中早期食管癌患者12例,胃窦胃癌患者10例,腔内异物(胃石症或者肠道结石)患者18例,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验和手术过程确证,结果有1例超声内镜诊断为胃癌患者手术确诊胃淋巴瘤患者,确诊率为97.5%,具体比较结果表如表1。

P>0.05说明两种方法检验结果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对超声内镜检查后部分检查代表影像图如图1。

3 讨论

正常的胃肠道的超声表现:食管壁比较薄,观察表现为三层结构,总厚度月3.1~3.3mm,胃壁的超声内镜影像图表现为五层结构,总厚度为3.1~4.3mm,十二指肠结构厚度为3mm左右,正常的结肠壁超声内镜影响表现为五层(基本能分开),厚度为2.8mm左右。

本研究表明:当胃肠道发生病变时,用超声内镜技术检查基本能够对疾病进行确诊,另外,相关文献也显示:声像图对确定胃癌及其侵犯范围,深度有较大的价值,内镜超声有助于确定早期胃癌和胃癌分期,尤其是对平坦型早期胃癌诊断率可高达90%以上。而超声诊断胃溃疡的敏感性较低,对于表浅性溃疡或较小的溃疡容易漏诊,故常规影像学检查宜首选X线钡剂造影和进行胃镜检查,但超声可为接受内科治疗的患者提供极好的随访检查方法,以了解溃疡的进展,愈合情况,并作为判断疗效的客观依据。即时超声检查用于胃肠穿孔的诊断有独到优点,它可弥补X线腹部透视的不足[4]。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技术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总结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用超声内镜技术诊断的胃肠道疾病患者40例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经超声内镜技术检查后,检查结果与实验室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手术过程确证结果相比较,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疾病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40例患者中早期食管癌患者12例,胃窦胃癌患者10例,腔内异物(胃石症或者肠道结石)患者18例,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验和手术过程确证,结果有1例超声内镜诊断为胃癌患者手术确诊胃淋巴瘤患者,确诊率为97.5%。结论 超声内镜技术在胃肠道疾病确诊中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超声内镜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胃窦胃癌,腔内异物

参考文献

[1]范震,赵幼安.超声内镜检查与胰腺疾病内镜治疗[J].中华肝胆外科杂,2011,17(6):451-454.

[2]Sun L,Yang XJ,Wang ZY,et al.Longitudinal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common bile duct microlithiasis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J].Chinese J Digestive Endoscopy,2011,28(10):579-580.

[3]陶宏,严晓晴,朱文忠,等.无痛超声内镜诊治过程中的麻醉管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7):392-394.

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 篇4

关键词:腹腔镜,内镜,胃肠道,小肿瘤,微创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其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临床对该病的治疗通常为手术治疗, 以达到彻底清楚病灶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创口, 不易愈合, 且可引起多种并发症[1]。在医疗技术的进步之下, 腹腔镜技术以及内镜技术均得到了临床治疗的重视, 也有效规避了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各种弊端。本次研究通过对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研究,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05~2016-03接诊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胃肠道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3]: (1) 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衰竭性疾病; (2) 具有精神类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 (3) 具有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31~69岁, 平均 (47.3±5.20岁;其中大肠息肉16例, 胃息肉11例, 大肠血管瘤8例, 胃间质瘤5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33~70岁, 平均 (47.8±5.6) 岁;其中大肠息肉17例, 胃息肉11例, 大肠血管瘤7例, 胃间质瘤5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均衡可比,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参与实验。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行常规开腹切除手术。取患者仰卧位并对其进行全身麻醉, 使其两腿分开, 头部略高于脚部。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分布特征以及病情程度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形状及大小。进而对其实行常规的开腹切除手术。 (2) 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内镜微创手术。取患者仰卧位并对其进行全身麻醉, 对于胃部肿瘤的患者, 依据四孔法进行操作, 经由脐下进行入路, 将10mm Trocar置入其中, 并建立人工气腹, 保持10~12mm Hg的压力。同时, 将Trocar置于平脐左侧的6cm处, 将其作为手术主操作孔;再将Trocar置于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左侧的3cm处, 将其作为手术的辅助操作孔, 并在此处采用腹腔镜进行探查。将胃镜由口腔置入, 观察患者胃部肿瘤的病变位置, 并依据胃镜的光亮对胃内的瘤体进行判断, 将瘤体缝合固定后对其进行切除手术[4]。根据不同的肿瘤位置, 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对于在胃底的肿瘤, 一般要先将肝胃韧带等进行切除, 再于胃腔外行楔形切除术。部分患者需进行为部分切除手术, 并需于术后对其重建消化道, 若其为良性肿瘤患者, 则可逐层缝合, 完成手术, 若其为恶性肿瘤患者, 则需进一步手术或采取开腹手术扩大切除。对于肠道肿瘤患者, 在建立人工气腹后需将结肠镜经由肛门入路, 在内镜的引导下进行瘤体的切除。术中若出现穿孔等并发症, 可技术采取腹腔镜于肠壁薄弱部位进行缝合, 将切除组织送检, 若为良性肿瘤, 则缝合切口, 完成手术, 若为恶性肿瘤, 则需进一步手术扩大切除[5]。

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的胃肠减压治疗, 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对其进行预防治疗。

1.3 观察指标

(1)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治疗效果; (2) 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创口感染、愈合不良、出血、肠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 分别采用%以及 (±s) 表示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 并行χ2检验以及t检验, 最终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为界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占比5%, 对照组占比20%,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χ2=4.114, *P<0.05。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创手术已改变了传统手术治疗创口大, 愈合慢, 不良病症多等缺点, 使得手术的安全性更高[6]。腹腔镜切除联合内镜对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已在临床逐渐应用开来, 双镜联合的方式使得手术的精确性更高, 能够清晰辨别患者的病变部位, 并大大缩短了寻找病变部位的时间, 同时还具有微创优势, 使得手术时间明显减少, 有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在本次实验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双镜联合的手术治疗方式, 而对照组采用了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方式,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 (95.2±20.4) min、术中出血量 (61.4±12.3) m L、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2.0±0.5) d以及平均住院时间 (8.7±1.5)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36.5±30.6) min、 (142.7±19.5) m L、 (3.9±0.8) d、 (13.3±1.7) d。可见双镜联合的手术治疗方案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也可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 是其痛苦更小, 而更低的术中出血量也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然而双镜手术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对良性肿瘤的患者可发挥出较好的治疗优势, 而对于恶性肿瘤的患者则需要进一步采取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病症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 提示双镜联合的手术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 规避了传统手术术后并发症严重的现象, 然而在采取该手术时必须具备专业且熟练的操作技术及缝合技术, 否则也将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害。综上所述, 对胃肠道肿瘤的患者行腹腔镜切除联合内镜的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可靠, 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其德, 韩树堂, 肖君,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黏膜下肿瘤18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 30 (12) :707-708

[2]黄汉涛, 张蓓, 杨勇, 等.内镜辅助腹腔镜胃肠道良性肿瘤切除术29例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12, 20 (5) :335-337

[3]黄忠诚, 刘祺, 刘升锋, 等.内镜指导下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19 (10) :1123-1125

[4]曹奇峰.胃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胃肿瘤的临床应用现状[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 (3) :305-307

[5]李沣员, 徐皓, 支小飞, 等.内镜、腹腔镜及开放手术治疗相对较小 (2~4 cm) 胃间质瘤的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3 (1) :50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 篇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 男7例, 女5例, 男∶女=1.4∶1, 年龄30~65岁, 平均47.5岁,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且符合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 (PUIML) 的诊断标准[1]。

1.2 临床表现

病程2个月~1年, 表现为腹痛10例, 占83.3%, 腹泻7例, 腹部包块2例, 发热3例, 消瘦2例, 腹胀伴嗳气1例, 黏液脓血便2例。

2结果

2.1 内镜下表现

胃镜检查8例, 发现肿块结节5例, 肿块大小约3.5~6cm, 以溃疡为主要表现1例, 溃疡大小为4.5cm×2.5cm, 且溃疡不规则, 周边明显浸润, 底覆污秽苔, 2例呈浸润性改变, 1例局限黏膜皱襞隆起, 黏膜增厚粗大, 表面伴糜烂、浅溃疡。触之易出血, 1例胃底、体、窦呈弥漫浸润性改变, 胃壁僵硬, 腔狭小, 内镜勉强能通过, 触之易出血。肠镜检查4例, 3例为结节肿块型, 大小约4.5~8cm, 表面伴糜烂、浅溃疡。1例为溃疡性, 溃疡大小约3.5cm×5.5cm, 周边明显隆起, 覆污苔。肠腔狭窄, 伴蠕动减弱3例。肿瘤部位:胃体3例, 胃窦2例、胃体、底、窦1例, 胃底1例, 十二指肠1例, 右半结肠1例, 回盲部3例。

2.2 手术及病理

本组有9例手术治疗, 按Ann -Arbor分期法:Ⅰ期2例, Ⅱ期5例, Ⅲ期1例, Ⅳ期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7例超出胃浆膜层, 侵犯至肝脾、腹腔内淋巴结。2例局限于胃浆膜层。12例患者最终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非何杰金淋巴瘤, 11例为B细胞淋巴瘤, 占91.7%, 1例为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增殖细胞活性低度或低至中度5例, 包括3例淋巴相关组织淋巴瘤, 中度恶性4例, 中至高度或高度3例。本组12例淋巴瘤患者, 有7例经内镜取材活检确诊, 阳性率达58.3% (7/12) 。

3讨论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 (PGIML) 是最常见的、来源于结外淋巴组织的非何杰金淋巴瘤, 约占结外淋巴瘤的30%[2], 在临床上较少见, 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4%[2]。PGIML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回盲部和结肠。本组资料显示:胃是PGIML最常见部位, 占58.3% (7/12) , 而且男性居多, 男:女=1.4∶1, 平均年龄47.5岁。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 占83.3% (10/12) , 内镜下表现为肿块结节性、溃疡性及弥漫浸润损害, 因PGIML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 与胃肠道癌、胃平滑肌肉瘤等疾病难以鉴别, 故内镜活检病理诊断是确诊PGIML的关键。因PGIML多起源于胃肠壁淋巴组织, 沿黏膜下层浸润生长, 直到晚期才侵犯黏膜, 因此为了提高内镜活检阳性率, 我们采用对可疑病灶多方位、同部位深挖掘式多次取材, 并常规行免疫组化检查, 免疫组化染色可进一步确定是B细胞还是T细胞来源, 并与上皮来源的癌等其他疾病鉴别, 本组12例患者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 11例为B细胞淋巴瘤, 占91.7%, 1例为T细胞淋巴瘤。中度和中度至高度或高度恶性共7例。张宏博等报道:肿瘤 (≤5cm) 低度恶性和病变累及胃肠原位者, 生存率显著高于瘤体较大 (≥5cm) 中度恶性和病变累及胃肠及附近淋巴结者[3]。邹晓平报道:超声内镜在判断胃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与起源和溃疡性病变的深度及对进展期病变判断肿瘤侵犯深度方法明显优于体表B超、CT、MRI等方法, 对周围淋巴结转移判断率也相当高[4]。因此, 对临床及胃镜检查疑似PGIML的患者, 有条件应首选超声内镜检查, 同时对可疑病灶多次、多部位深度取材活检, 或大块胃黏膜活检病理并免疫组化检查以求确诊。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祖.外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33-1049.

[2]卢晓云, 李运红, 等.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33例临床分析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 23:433-435.

[3]张宏博, 郭学刚, 等.原发性胃肠道非何杰金淋巴瘤41例 (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22 (20) :1875-1877.

胃肠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 篇6

关键词:胃肠超声检查,穿孔,超声

胃肠穿孔及时、准确地诊断, 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影响极大。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 超声在胃肠道穿孔的诊断方面已日趋成熟, 逐渐成为诊断胃肠穿孔的主要方法之一, 越来越引起影像诊断及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现将我院2008年7月~2009年8月运用超声检查并经X线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急性胃肠穿孔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分析和总结, 探讨超声对急性胃肠穿孔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住的经超声诊断并经X线及手术证实的胃肠穿孔患者 32例,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19~73 (平均48) 岁。本组患者均为外科急症, 以急性腹部剧痛来我院就诊。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Philips 5500及东芝6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11MHz, 受检者依次取仰卧位和左、右侧卧位、半坐位, 使用低频探头常规扫查腹部各脏器, 探查腹腔脏器间隙、小网膜囊、十二指肠周围及盆腔有无积液及杂乱回声团块, 有无肠壁连续性中断, 有无游离气体多重反射等。再换用高频探头扫查, 重点观察膈下肝前、脾前缘有无游离气体多重反射, 可疑部位肠壁的连续性等。

1.3 穿孔部位、原因

胃穿孔15例 (溃疡穿孔13例, 胃癌穿孔2例) , 十二指肠穿孔11例 (溃疡穿孔9例, 外伤穿孔2例) , 空回肠结肠穿孔4例 (空回肠穿孔3例, 结肠穿孔1例, 均为外伤) , 阑尾穿孔2例 (急性阑尾炎继发穿孔) 。

2 结果

声像图特征: (1) 腹腔游离气体:见附图。声像图特点为等距横纹状多次反射带状强回声。根据气体密度低, 比重远远轻于腹腔内容物, 选择腹膜腔最高处仔细观察。最常见部位为肝前间隙、脾前间隙, 其他位置有胃前方、胃小网膜囊、右肾周以及穿孔周围等。为进一步明确是否是游离气体, 固定探头位置不变, 嘱患者缓慢改变体位或振动探头可见到腹腔游离气体移出原部位。 (2) 腹腔积液:声像图特点为不规则无回声区, 多见于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小网膜囊、右髂窝、盆腔等部位。 (3) 非均质回声团块:穿孔部位有时可见网膜包裹形成的非均质回声团块, 周围多有暗区。张明宏等[1]报道, 消化道穿孔时, 会出现大网膜的异常集聚征象, 在内脏穿孔时具有特征性。 (4) 穿孔部位肠壁连续性中断, 可见多线样气体强回声自肠腔内延续至肠腔外, 以及胃肠内容物自肠腔内流入腹腔, 此为穿孔直接征象。

3 讨论

急性胃肠穿孔最主要的原因是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急性阑尾炎, 有时也发生于恶性肿瘤、手术后或外伤患者[2], 以往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病史, 典型的症状、体征, 再加上立位腹X线平片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诊断缺乏准确性及直观性, 且有约20%的患者穿孔后可无气腹表现[3], 传统的诊断方法由于许多患者不具备典型的游离气体表现而延误诊断, 加之穿孔位置多变和出现急性腹部疼痛的疾病较多, 因此需进行超声检查, 以协助临床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超声对胃肠穿孔诊断的最主要征象为腹腔游离气体, 次要征象为腹腔积液和腹部包块。而胃肠壁连续性中断及气体、液体自缺口流出, 做为穿孔的直接声像图表现, 一旦发现, 可确诊胃肠道穿孔。本组32例患者均诊断为游离气体, 因超声对游离气体显示极为敏感, 尤其近些年使用高频探头更是大大提高了近场分辨率, 可清晰显示腹壁和腹膜结构, 对腹腔游离气体的敏感性远高于低频探头。检查的重要部位在上腹部及肝脾与横膈之间, 此时须与肺底气体区别。胃后壁穿孔的气体首先出现在小网膜囊, 同时伴有小网膜囊积液[2], 胃及十二指肠后壁穿孔较易漏诊。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属腹膜后脏器, 穿孔的气体多出现在右肾周, 此组病例中2例外伤后十二指肠穿孔皆属腹膜后段穿孔, 于右肾周见大量气体强回声。另外穿孔周围也可以看见少量气体, 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影像医生及临床医生对穿孔的部位进行判断。超声对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为100%, 但由于胃肠穿孔后内容物流入腹腔, 并刺激大、小网膜后分泌出炎性渗出物, 故超声上不能显示典型的无回声暗区, 多伴有密集强光点, 易误认为是肠内容物, 此时应延时仔细观察, 并适当降低机器增益或改变体位观察液体是否向低位运动, 还可以嘱患者深呼吸, 通过液体和肠管是否同步运动判断。另外, 超声检查还可发现因穿孔内容物刺激导致网膜增厚、聚集而形成的非均质包块及穿孔部位的连续性中断, 同时可排除其他脏器病变, 有鉴别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急性胃肠穿孔较X线及临床体征检查更为灵敏、准确,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 无创伤, 且可重复检查, 现已作为急性胃肠穿孔诊断的首选方法。若能结合X线腹平片或CT等腹部其他检查, 则更有助于提高胃肠穿孔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宏, 芦志刚, 李广浩, 等.大网膜异常集聚的超声表现及其在内脏穿孔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5) :368-370.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057.

上一篇:中职中专英语教学下一篇: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