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课程

2024-06-19

供配电课程(精选十篇)

供配电课程 篇1

1.1课程性质和特点。建筑供配电课程是我院机电与暖通工程学院的一门重要职业能力核心技能课程之一, 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为建筑设计院、楼宇智能化工程公司、施工企业培养具有供配电系统设计、施工、调试与验收、运行与维护能力的实践性人才,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起到支撑的作用。

1.2 改革的必要性。该课程内容繁琐、知识冗长、较难理解、实践性强, 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教学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设计思路方面。依据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课程进行了相关设计, 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施工现场辅导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能力提高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实训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层次与资源支撑的设计。2.1.1教学内容的设计。建筑供配电课程根据实际工程的施工需求, 采用了学习情境化教学方式, 共分为10个学习情境, 供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注重以专业为本, 注重工学结合, 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主线带动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 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 通过实训项目的锻练获得技能能力, 最终达到符合专业要求的课程设置目标。2.1.2实训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为主线, 遵循互动与引导原则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视、听、做、用并举, 力求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本课程共设计了5个实训项目, 随着教学的进行逐一进行。2.1.3能力层次与资源支撑的设计。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经历了三个能力层次, 第一个能力层次为基础知识能力层次, 这个层次主要让学生储备相应的理论知识, 了解相应设备的性能、特点, 工程施工过程、调试与验收技术。除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外, 为了配合这个能力层次的学习, 我们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教案、课件、参考书目、网上专业网的网址、习题与测试、重点难点动画演示、专业英语库、图片资源库等资源, 力求图文并茂、事例丰富。第二个能力层次为基本技能能力层次, 这个层次主要让学生做技能准备, 要学会供配电系统负荷计算、短路计算相关内容、供配电系统的安装、测试、运行和维护基本技能。为了配合这一层次的能力训练, 我们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实训指导课件, 摄制了部分实训录相, 建立了虚拟实训仿真环境并设计了相应的虚拟实训项目。通过这些实训项目的训练, 让学生达到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第三个能力层次为综合能力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我们重点训练学生供配电方案设计能力、供配电施工能力。为了配合这一层次的能力训练, 我们提供了若干实际工程实例, 并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验收等工作。

2.2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方面。采用内容模块化教学, 具体内容与学时安排见表 1。

2.3教学方法方面。2.3.1采用案例教学法, 增加职业性。建筑供配电是一门新型综合性技术学科, 随着智能建筑技术发展在不断快速发展, 任课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后, 精选实际工程案例, 和学生分析, 让学生对供配电系统工程设计、施工过程进一步了解, 以增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2.3.2直观教学法:通过动画演示、电子课件、图片等现代教育技术手展开理论教学, 将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咸性的方法展现出来, 并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讲解, 有效地使难以理解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3.3讨论交流法:课程教学中, 将建筑供配电中关键或不确定性的技术问题拿出来与学生讨论,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 增强对技术的运用能力。2.3.4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的教学环节进行整合, 通过设定的教学任务, 实现边教、边学、边做。

在课程教学中, 根据课程操作性强和工程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还可采用现场教学、示范教学和实物教学等教学方法。

2.4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方面。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时, 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 从重结果评价变为重过程评价, 不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 而重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的评价。学生成绩设计为结构式, 如职业素质、综合应用、学习过程、基本理论等。

3 课程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 课程改革后, 学生更容易学习相关知识,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JGJ 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2]史兵, 蒋建明, 张继, 张晓花.“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205) :163-165.

供配电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法论文 篇2

一、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供配电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我院学生大部分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属于“被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板书和PPT展示讲解,对电气设备的认知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认识教学,带领学生到电力企业变电站实物参观认识实习的机会较少,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缺少感性认识;原有实验室设备也仅限于验证性训练,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仍然以书面试卷方式进行,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水平仍得不到提高,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解决供配电实际工程和运行管理中的一般技术问题的技能将达不到。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调研和追踪,发现学生到工作岗位上,甚至不敢动手操作。

二、项目教学的实施

根据《供配电技术》课程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供配电系统一、二次设备的安装、接线、调试、基本设计;能够对负荷进行用电监察,保护电气设备,;能够熟练对变电站设备进行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初步设计,能够独立完成变电站倒闸操作任务;取得电力部门核发的“进网电工许可证”和“特种工操作证”相关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就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把“教什么”“怎么教”提到研究日程上来,强化实践环节,尽可能多的采用实践教学法。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在就业中所需的岗位技能,我系电气教研组也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学习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性较强课程多采用的《项目教学法》,努力把理论知识优化成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实训项目。根据课程需求,学校重金引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仿真软件和模拟操作装置,可以真实的模拟工作过程,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将课程设计成5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分解为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我就以项目四“二次系统的调试与运行维护”中的任务四“自动装置的检验与调试”其一实训项目“二次回路高压断路器控制和信号回路故障检测”为例,介绍一下项目的推进、项目的完成、项目的评价。

(一)布置实践项目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识读断路器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的原理图,给出对应的安装接线图并能够进行正确的接线,在认识中完成实践。

(二)规定本期项目预期目标查阅断路器分合操作要求,并会对高压断路器进行模拟分合操作,进而上升到更高层次,根据灯光信号回路判断断路器控制回路是否正常,判断故障存在位置及故障原因。在推进该项目时,首先简单给学生讲解电气回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正确的断路器操作规程,让学生分组协作;其次,现场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接线,在对断路器控制操作时,互相交流操作过程和故障查找方式,期间只对学生进行引导,答疑解惑。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验收和总结,再次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课程内容掌握现状,指出加以改正和完善。

三、项目教学的成效

中职《供配电技术》的课程改革探索 篇3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由于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是以某一供配电系统的项目为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主线,从一次电路到二次电路介绍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讲解有关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和检修的规程,以及电气设备的型号、结构和用途。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PPT讲解,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来改善这种局面。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无功补偿等内容,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基本方法,让学生课后通过作业去消化和理解。而对于变压器、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结构、用途等内容,则在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实物教学为主。教师可根据校内实习基地陈列的电气设备向学生介绍其结构、接线方式,学生在现场理解、消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供配电技术这门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在初步掌握理论知识后,必须要用实践来验证。实践性训练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二是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根据能力、技能培养的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合理安排进程,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实践,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参观现场,而是要分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教材所讲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明确设备的工作情况;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观察;最后再对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原理和结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注重建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引导,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不易理解的内容简单化。将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环节相互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密切配合。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采用“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方式,使师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将理论与实物有机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如将高低压电器的整节内容到实践中讲,师生边讲边操作,边操作边学习,将书上的原理与实际、理论与实物一一对应,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变教师中心角色为引导,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3.增强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改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低效率教学方式,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运用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方法

增加平时的考核,将平时的作业、回答问题等内容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40%,平时考核以口答为主;期未考试以开放试题为主,即出几套公开试题,试题内容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试题成绩的60%;实训考核采用应知应会内容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每项考试内容各有侧重,既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与应用,以此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4

一、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由于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 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以某地区 (企业) 供配电系统设计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主线, 按照设计的步骤由浅入深、从一次电路到二次电路介绍课程的相关内容, 同时穿插补充有关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和检修的规程, 以及电气设备的型号、结构和工作原理等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电气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供配电系统的整体概念。结合倒闸操作、继电保护、二次信号回路、自动装置、变电所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各项实验实习和设计环节,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以往的教学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板书和PPT讲解,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形成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 根据不同章节采用不同教学模式

(1) 对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无功补偿等内容, 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讲授基本方法, 让学生课后通过作业、设计等去消化和扩展。

(2) 对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防雷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与敷设、变电所结构与布置等内容, 则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重点、难点, 然后辅以校外实习基地的现场教学和多媒体光盘教学。

(3) 对变压器、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原理等内容, 则在校内实习基地以实物教学为主。教师根据校内实习基地陈列的电气设备, 介绍各常用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学生在现场理解、消化, 若有疑问, 随时在现场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2. 采用课堂讲授、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1) 有利于充实供配电技术的课程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 通过精心安排, 穿插电教与现场、实物教学的内容,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 可使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有利于学生较完整地建立起供电系统的概念;

(3) 有利于学生分辩须重点掌握和一般了解的课程内容。

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供配电技术这门课, 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学生在初步掌握理论知识后, 必须要用实践来验证。实践性训练环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 (课程内实验) , 二是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 (变电所参观实习) , 三是综合技能的训练 (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能力、技能培养的规律,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合理安排进程,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实践, 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参观现场, 而是要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 指导学生理解教材所讲的基本原理, 弄清设备的工作情况;

第二步, 让其设想出设备实物的模型;

第三步, 带到现场, 进行现场观察;

第四步, 分析自己设计的模型与实物的不同之处, 更深层次地理解原理。

例如对教材中“高、低电压一次设备”这两节内容, 我们先进行讲授, 学生在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后, 通过提示, 要求他们构想实际设备的结构情况, 并以文字或图形简单的表达出来。然后通过参观、实验、拆装实习等多种实践方法, 让学生对实物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最后, 让其把实物和自己的想法相互验证和对照, 找出差异。通过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分析, 更能加深对所学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 还为学生安排为期一周的“供配电线路设计与施工”的综合实训。在这一周内, 学生除了要对照实物, 回顾所学过的所有关于本专业的知识, 还必须根据工程安装图, 进行设计和施工, 并能够查找、排除由老师预先设定的故障。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初步掌握变电所电气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 并由此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这次实训, 学生不仅能够对供配电系统中继电保护和二次回路的原理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读懂读通二次接线图, 还能够掌握变电所运行和检修的一些基本技能, 建立工程概念, 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毕业设计及以后的工程设计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注重建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方法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1. 引导启发法

供配电技术课程内容庞杂, 涉及到电力负荷、短路电流、变电所电气、电力线路、继电保护、二次接线、过电压以及电气安全、电气照明等多课题。在研究某个课题时, 可先通过传统的讲授法, 教授学生该课题的基础知识,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再采用引导启发的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课题中的复杂问题。通过我们的引导和启发, 使学生能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这样既可节约课时, 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角色转换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平时学得很好, 就是什么也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进行了角色转换法教学的尝试。所谓角色转换, 就是让学生上台讲课, 教师则先在下面旁听, 待其讲述完后, 再对其进行评价、阐述其不足, 尤其是对其优点进行表扬, 然后再由我们来进行讲授, 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 找出其不足之处、进行改正。这种方式, 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并使其能主动进行复习、预习以及总结所学知识。对于教材中一些简单内容可进行此尝试。这种教学方法除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外, 还可以起到锻炼胆量, 训练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 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习资源的整合。

供配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资源毕竟有限, 供电系统有许多不同型号、不同功能的高低压电气设备, 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加快了高低压电气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而这些电气设备价格昂贵, 占地面积多, 学校不可能购买很多电气设备做教具。这就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 通过建立和完善与企业的合作, 带领学生们走出校门, 到工厂去参观学习, 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讲解, 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学习。这种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学习形式生动直观, 能加深学生印象。

在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运用以讲授法为基础, 辅以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平时能加强对自己个人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并在对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方面, 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针对供配电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问题, 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统一问题等, 提出了引导启发式和角色转换的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供配电,实践性,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建筑供配电作业2 篇5

by

龙莉莉

建筑供配电课程——大作业2

一、题目:

建筑供配电方案设计

二、设计条件

1、本工程为一栋综合办公及教学实验楼。负一层为设备(车库)层,地上16层;其功能为办公及教学。

设备用房面积:470m2,车库面积1500m2.1~8层:办公室面积608m2/层;教室面积910m2/层。9~16层:教学室面积910m2/层。

2、电源

由学校配电房引入一路 10kV回路供电,校10kV馈电线出口断路器的断流容量为300 MVA。学校配电房到本建筑距离约为1500米,电缆线路引入。

3、设备

地下一层: 消火栓泵 37kW×2(1用1备); 喷淋泵 55kW×2(1用1备); 消火栓排水泵4kW×2x2(2用2备);

设备间排风(烟)机5.5kW;车库排风(烟)机 5.5+3.6kW ; 生活给水泵11kW×2(1用1备);

屋面机房层:正压送风机11kW×1; 客梯(其中1台兼做消防梯)18.5 kW×2;

屋面水箱层:消防楼梯正压送风机11kW×2;消防排风(烟)机5.5kW×2;

三、设计任务:

1、供电设计

(1)用电设备负荷计算;

(2)变压器的数量、容量选择(包括变配电所、变压器的位置),要求只做文字说明;(3)功率因数补偿;

(4)应急容量和应急电源供电方式;

建筑供配电大作业

by

龙莉莉

(5)确定高压系统主接线及选择高压母线截面。

2、配电设计

低压系统主接线及主接线中主要配电开关的选择和整定、导线选择、低压母线截面选择。

四、设计讨论

要求进行方案比较并讨论各方案的优缺点,写出方案选择依据。包括:

确定负荷等级、选择供电电源电压方案及说明;短路计算;变配电站的保护及计量方式;功率因数补偿方案等内容。

五、设计规范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供配电课程 篇6

【关键词】机电教学课程 供配电技术 模块教学 实践教学

作为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供配电技术专业内容繁杂,涉及诸多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和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有着紧密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先讲解理论,再安排实践,由于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凑,学生很难理解课程与课程、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至于专业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为此,需要对其加以改进。

一、采取模块教学,重视实践教学

模块教学,即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都代表一个专题,以一种微观课程的形式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供配电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可将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1. 理论部分

理论部分有5个模块:①基础模块。主要涉及一些基本内容,如供配电系统的组成、职能,安全节约用电常识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掌握电力系统及供电系统;②计算模块。在选择相应的电力设备时,应对其负荷和无功补偿进行精确计算;③设备模块。配电系统是依靠相关电力设备运行的,电力设备是整个供配电工作的载体和执行者。因此,该模块的作用十分重要;④一次系统模块。主要负责电能的传输和分配工作;⑤二次系统模块。主要负责一次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通过对一次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控制,保护一次系统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

2. 实践部分

实践部分有2个模块,即课程设计模块和实验实训模块。前者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整个供配电技术专业课程所做的设计工作,后者则是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课程的基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实行模块教学法,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以往的章节教学容易忽视整体结构的联系性,通过模块教学法,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可有效避免出现盲目学习的状况,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①项目引导法:将5大理论模块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分成多个项目,然后根据各个项目要求安排具体任务,并引进相关的学习情境。选择现场实例模拟的方法进行项目实施,教学过程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采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价的模式。按照新课改要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每一个项目教学时,情境都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创新的层次进行设置,逐渐改变教师引导学习的局势,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②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是常被采用的一种新教学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因为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兴趣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很明显的层次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组内都有成绩较好和较坏的学生,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小组互助式教学。具体课程中,先由教师引导,制定目标、提出问题,然后组长带领小组展开讨论,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讨论结束后,派各小组代表发言,和其他组形成竞争,最后,教师对其表现做出评价,并指出其中的重点。

2. 实践教学

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供配电内容设置的专题综合训练,在学生熟悉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培养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为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以考虑,使用真实案例,因具有生活性和真实性,学生容易吸收。如某学院的设计课题为“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学生已熟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设计课题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教师只需给出设计标准、整体思路及重点注意事项即可。资料搜集、负荷计算、线路和设备的选择、一次二次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最终设计都由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对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②实验实训:此环节的目的是掌握足够的技术,能够用于实际供配电工作,如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操作、维护检修,系统如何升级改造等。教学应利用已有的资源,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前期准备、过程指导考核、实训报告总结以及教师点评等环节。

三、建立共享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呈现多样化,因此有必要精選一些课程,建立起共享平台,实现课程的共享。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共享性,共享平台首先要具备共享性,使学生能够在此平台浏览或下载所需要的课程资源;②多样性,课程的选择具有针对性,针对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其多样性;③动态性,为适应当前多变的环境,课程资源也应时刻保持着更新状态,及时补充新知识;④交互性,共享平台还应具备交互功能,如实现在线答疑,有单独的交流讨论空间,可在此进行学习交流。

四、结语

供配电课程 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呈大步迈进发展的趋势。在现代教育改革方面,我国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进步。虽然我国目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制约了其发展。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期,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学校师资力量上,重点考虑课程教学如何适应现代产业变化,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文章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工厂供配电”课程教学改革展开分析。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现代工厂与传统工厂不同之处在于现代工厂多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厂配电技能与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工厂供配电”课程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其除了在基础知识方面有较好的培养效果外,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各个学科不断交叉,互相渗透,加快综合。工厂供配电涉及各个领域中的相关知识,例如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1]。

1.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据相关统计学调查,约40~60%高职高专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将自身当做教学的主体,进行机械式灌输性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没有突出职业教学的特色,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要满足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以及素质培养的要求,没有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纳入教学任务中,导致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没有贯彻落实到高职高专教育中。

1.2不合理的教学设计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在形式和模式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借鉴与本科办学模式,这就导致了高职高专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单一性。高职学生由于整体基础较弱,并且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导致对教学的接受情况也有所不同。应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

1.3教材没有突出职业特色

教材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学中所使用的应用教材,其中包括了校园文化、求职、求助、邀请他人等实际生活情境。但是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特色、专业技术等方面[2],不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需求,使得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高职教材只能提高学生的水平,对于所学专业无有效帮助,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对于的需求。

2高职院校“工厂供配电”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尊重教学规律,探索应用型工厂配电人才的分级培养道路

缺少应用型工厂配电人才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同时也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者,面对迫切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工业市场,许多开设工厂配电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开始着手于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增加工厂配电相关内容的课程。但是,基于人才培养教学内在规律,仅使用调整教学内容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工厂配电人才。

现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市场需求,高职三年实际上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其开设的工厂配电专业中开设的必修、选修课程多达20多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及素质,学好电力线路、工厂配电学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技术,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现代的高职院校教育中进行完善的人才培养是不现实的。尊重教学规律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想观念,要认识到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一特征进行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在面对复杂的工厂配电产业形势时,要保持思维清晰,现阶段高职教学无需全部转变其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的是加强社会实践的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而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需要增加工厂管理方面的内容管理,例如,如何做好工厂配电管理、工厂自动化配电系统、工厂配电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3]。这样就能够保障学生在打下坚实的工厂配电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通过对工厂配电技术的相关内容展开系统学习,深化其学生对工厂配电的认识,能够满足行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此外,工厂供配电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电力线路知识以及供电系统知识外,可以在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先进工厂配电系统中应用的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模式。这种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专业知识基础与社会需求更加符合,进而能够适应现代工厂配电方面的发展[4]。在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工厂配电课程教学,为探索现代工厂配电人才培养展开实践。

现代高职院校对于工厂配电人才培养要满足工厂配电行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工厂配电理论和技术。高职院校需要围绕现代工厂配电所需要具备的技术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出发,培养人才的动手能力及操作能力,制定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分析现代工厂配电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掌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找准高职院校教育的定位,突出专业特色,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工厂管理、设备养护、供电企业管理等多岗位任职。

2.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中“工厂供配电”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先导工厂配电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首先需要明确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以及专业定位,在课程安排中首先需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厂配电工作对接;然后,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有所侧重,除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外,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除了结合现代工厂配电、自动化配电系统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外,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体系。建造工厂配电实验室,通过模拟系统让学生熟悉工厂配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工厂配电的专业能力。在校外教学中,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与工厂或配电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课程设置可以结合工厂配电工作能力要求、工厂配电技术以及配电管理等三方面进行课程配置。工厂配电基础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工厂配电的理论和流程,技术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动手及操作能力,配电管理教学则注重学生的决策以及管理能力。在课程安排中需要侧重于技术应用课程,例如电力线路维护、电气设备安装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突出实践操作,凸显专业特色[5]。

此外,还需要结合现代工厂配电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课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例如在选修课程中加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现代热门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除了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同时对工厂配电系统、应用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并结合工厂配电技术发展现状,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6]。

2.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工厂配电发展需要产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仅通过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不够的。所以,高职院校需要与工厂或配电企业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创建更好的环境。工厂与学校的合作是一种互惠合作关系,企业在为学校提供便利的同时,高职院校也为工厂输送优秀的人才。这种合作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熟悉工厂配电产业的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

我国目前比较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建立校企实训基地,从而优化工厂配电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能够直接参与或观摩工厂配电的全过程,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与此同时,学校也能通过合作关系的确立,了解现代工厂或配电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实现供求对接。在构建合作平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只追求教学效率,在实践计划、实践内容、实践管理等方面不断进步。此外,合作企业可以由传统工厂向现代化工厂转变,以适应现代工厂配电技术的进步[7]。

高职院校除了提升实践活动的比重外,也要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工厂或配电企业的资源,聘请工厂配电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用座谈会议以及演讲等形式将工厂配电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尝试将部分专业课程由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任教师,通过教师将企业具体项目引入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加深对工厂配电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

2.4提升教学团队专业素质

行业的繁荣往往是由高素质人才所决定的。转型期,高职院校与工厂配电技术在、都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与挑战,工厂配电技术人员自身经验不足,而高职院校更是缺乏丰富经验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工厂配电知识学习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提升教学团队素质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提升教学团队水平,突破职称、教学资历等因素的限制,从大型工厂或配电企业聘请工厂配电工作人员对教学团队进行培训,并聘请其为客座教师,将企业优秀员工以及技术人员引入高职院校。此外,还需要重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内部建设[8]。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体系,鼓励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加强国内外学校的合作,定期送教师去国外深造或外校听课。教师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参与企业工厂配电项目,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3结束语

工厂配电专科人才培养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资源加工技术岗位中。由于现代工厂或配电企业中的操作人员较少,对其的需求也较大,在专科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基础知识等方面教学基础上,熟练掌握各种工厂配电技术的操作。总而言之,现代应用型创新工厂配电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更多需要注重的是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尊重教学规律,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改革的推动,我国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且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现代教育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工厂供配电”课程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课程,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深入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模式,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厂供配电”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丽.高职工厂供电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11):31-32.

[2]姜永豪.高职《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5):65-67.

[3]陈茹.高职《工厂供电》课程教学的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12):1183.

[4]齐珂.高职《工厂供电》课程教改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28):156-158.

[5]杨堆元,李秀梅.高职院校“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09):61-62.

[6]韦娟.基于高职电气类专业工厂供电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23(09):61-62.

[7]彭建新.高职课程教学中如何用好项目教学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7):72-73.

供配电课程 篇8

一、项目化教学改革

《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在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后, 发现我校毕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主要从事供电值班员工作。教学改革以供电值班员岗位需满足的各项要求作为课程培养的目标, 简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具体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基于企业文化的素质目标, 并针对课程目标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尝试。

(一) 课程目标

1.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会对变电所一次回路进行读图与分析, 会进行简单的电力负荷和短路电流计算, 会进行小型变电所一次回路设计, 能对一次设备正确选型, 具有对供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能力及对一般故障的处理能力。

2.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基本知识, 掌握电力负荷及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掌握工厂变配电所一次系统电气设备结构、功能及工作特性, 熟悉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特点及电力线路的运行操作与维护, 掌握安全用电及工厂照明的基本知识。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安全理念, 养成扎实、稳重的做事风格,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二)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设计

课程以变电所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学习项目及学习情境, 将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为五个项目, 各项目包含若干情境, 课程项目化设计, 具体见表1。

(三) 项目化教学方法

依据项目化教学的特性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项目化教学方法优化, 使学生能够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 实现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

1. 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是根据教学改革设计的一种虚拟情境教学方法。具体地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地设计情境, 并让学生扮演情境角色, 模拟情境过程, 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此方法的优点是不受场地的约束, 能够积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多方案优化。

针对案例进行多方案讨论分析和优化。多个方案的比较与优化是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关键, 多方案优化主要按照安全性、可靠性、质量要求和经济条件四个方面指标来评判设计方案的特性。该过程既可让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 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案例的表述能力和对案例的总结能力。

3. 提醒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储备。

由于项目化的实施需要一些知识储备, 所以在课前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 提供一定的自学范围, 并发挥当代学生信息化知识丰富的特点。学生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发挥自己、表现出自己, 不得不进行一定的知识储备, 从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4. 要求学生做好课后信息反馈。

要求学生课后写出项目心得及对该项目的看法。这不但使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总结, 也能够使老师掌握项目化教学效果, 为进一步地改进打下基础。

(四) 学生考核

考核方式随着项目化教学发生了较大改变, 考核要求更加细致化, 需要时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随时记录学生在每个学习情境、每个任务中的表现。考核变得更为注重平时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知识能力及学习主动性的测评, 同时为防止过多的考核造成学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增加, 特增设“复活”加分机制, 如这次表现不好, 在课后总结或下次表现突出可以进行加分弥补, 并最终在课程结束后, 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具体实践案例及教改效果

(一) 课程实践准备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 建设“学做合一”教室。“学做合一”教室要求室内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变配电值班电工技能培训考核系统实训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室理论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的形式, 如, 在设计“变压器停送电倒闸操作”情境时, 理论环节设计为: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变电所实际倒闸过程及操作步骤;实践环节设计为:通过实训台模拟真实情境, 真实体验停、送电时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的操作顺序,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使学生做到在“学中做, 做中学”。

(二) 课程具体实践案例

在“供配电技术”课程项目化建设中, 对每一个教学项目均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并以此为依据让学生边做边学, 教师起引导、辅导、评价、总结的作用, 以“工厂变配电所电气设计”工作项目为例, 阐明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 具体见表2。

(三) 教改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 把教师从过去机械、枯燥的“课本传声筒”角色中解放出来, 更多的参与到项目指导与互动中去;把学生学习兴趣带动起来了, 提高了出勤率, 增强了学习氛围。教学相长, 营造了一种互动活跃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作为项目化课程培养的目标;根据项目化教学特性和学生特点进行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优化;并以工厂变配电所电气设计项目进行实例分析, 结果表明《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及实践能够较好的改进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企业输送准员工做了储备。

参考文献

[1]刘介才.供配电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68-70.

[2]李俊秀.供配电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54-55.

[3]蒋庆斌.供配电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208-209.

[4]李高建.《工厂供配电技术》学习领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01) :36-37.

[5]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34-35.

[6]老盛林.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 2015 (01) :78-79.

供配电节能设计措施 篇9

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能源的消耗也在急剧增加, 同时, 环境资源在恶化。为了不以牺牲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换发展, 国家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要求。合理利用电能、降低损耗是节能的重要措施。本文从供配电设计方面详细阐述具体的节能技术措施。

2 减少线供电路损耗

供电线路上的功率损耗可由下式表示:

式中:ΔP为三相输电线路的功率损耗, k W;I为相电流, A;R为线路相电阻, Ω。

减小损耗可通过降低线路阻值和减小线路电流来实现, 线路越长, 则阻值越大。为了减小线路上的损耗, 首先应合理选择变配电所的位置, 应设置在企业的用电负荷中心位置, 并应选择合理的供电路径, 做到大功率用电设备的供电线路尽量缩短;其次, 选择合理的供电电压, 供电线路的损耗与线路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线路电流I=U/R, 当用电负荷较大时 (0.4k V供电距离不宜超过200m, 当容量大于500k W, 宜考虑采用10k V供电) , 宜采用高压供电。合理选择供电电缆材质和截面也很重要, 电缆材质尽量选择低电阻率的铜芯或合金电缆, 少用铝芯电缆, 另外, 在满足电缆载流量的前提下, 可按照经济电流选择电缆截面[1]。

3 提高功率因数

有功功率P与视在功率S的比值, 称为功率因数cosφ, 其计算公式为:cosφ=P/S=P/ (P2+Q2) 1/2, 其中, Q为无功功率。功率因数是衡量电气设备效率高低的一个系数。功率因数低, 说明电路用于交变磁场转换的无功功率大, 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 增加了线路供电损耗。采取无功补偿的措施, 来提高功率因数, 以减少供电线路损耗。具体设计中有就地补偿和集中补偿两种措施,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结合起来设计。

现在通用的补偿方式为电容器补偿, 电容器可产生超前无功电流抵消用电设备的滞后无功电流从而达到提高功率因数同时又减少整体无功电流。

补偿容量可按式 (2) 进行计算:

式中, Q为需要补偿的无功容量;P为有功计算负荷, k W;tanφ1、tanφ2为补偿前、后计算负荷功率因数角的正切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 静止无功发生器 (SVG) 也越来越多应用于供电系统中, 它具备可控电流源的作用, 能够像发电机一样, 向配电系统发出容性或感性电流, 并能实现联系调节无功电流的大小, 产生与系统无功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无功电流, 实现无功功率的精细化补偿, 亦能够避免过补偿和欠补偿。

4 变压器的节能

变压器的损耗主要有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两大部分, 其有功损耗按式 (3) 计算:

式中, ΔP为变压有功损耗, k W;P0为变压空载损耗, k W;Pk为变压器短路损耗, k W;β为变压器的负载率。

变压器的空载损耗一般占变压器总损耗的20%~30%。空载损耗不随负载变化而变化。

式中, KC为工艺系数;PC为铁磁材料的单位损耗, W/kg;GC为铁芯质量, kg。

由式 (4) 可知, 如果要降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 必须采用优质硅钢以降低PC、GC。

采用先进工艺制造的变压器, 以降低工艺系数KC。

在选择电力变压器时, 可以选择优质冷轧硅钢牌子和选择工艺制造的节能变压器。

近些年, 新型的非晶合金变压器也逐步在一些配电系统中应有。优质的非分晶合金材料铁损为0.1W/kg, 而优质的取向硅钢片的铁损为0.87W/kg。由于优质的非晶合金材料铁损大大降低, 所以非晶合金变压器的空载损耗比同容量硅钢片配电变压器降低60%, 但是由于价格偏高, 并未在供配电系统中普遍使用。

Pk是传输功率的损耗, 即变压器的线损, 决定于变压器绕组的电阻及流过绕组电流的大小, 即负载率β的平方成正比。因此, 应选用阻值较小的绕组, 可采用铜芯变压器。从Pkβ2用微分求它的极值, 在β=0.5~0.6时, 变压器的能耗最小。

但是在供配电设计时, 要考虑负荷的波动、变压器的初装费、供电部门收取的容量费、增加变压器的费用等综合因素, 一般设计中变压器的负载率按照75%~85%为最经济合理。

5 照明设计的节能

5.1 照明控制

1) 首先应合理选择照明场所的照度标准, 保证作业面照明质量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照明系统中的光能损失。具体可参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对应照度标准、照明均匀度、光色、照明功率密度值 (LPD) 等。

2) 合理设计照明供电系统, 使电源线路尽量三相平衡。

3) 分区域设置照明箱, 照明分支线路供电半径宜在50m以内, 以减小电压损失, 影响光源发光效率。

4) 对照明系统进行分散、集中、手动、自动的合理结合。

5) 合理设计单个开关控制的灯具数量, 当1个房间灯具大于1套时, 至少设置2个开关。

6) 照明灯具分列布置时, 宜与房间侧窗平行, 以便自然光照度足够时, 可关闭靠近侧窗列的灯具;生产场所按工段或工序分组。

7) 楼梯间、走道等宜采用红外移动探测加光控的自熄开关, 应急照明应由应急时强制点亮的措施。

8) 室外照明宜采用定时开关、光控开关进线自动控制。

9) 道路照明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器, 可在深夜通过降压调光达到节能效果。

5.2 灯具和光源

1) 首先应选择效率不低于70%的灯具。

2) 应选择高功率因数的电子镇流器, 当采用电感镇流器功率因数达不到要求时, 应并联补偿电容。荧光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9, 气体放电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85。

3) 在灯具悬挂比较高的场所, 应采用气体放电灯;在悬挂较低的场所, 宜采用荧光灯。

4) 随着LED照明技术的日新月异, LED光源的使用, 能够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表1就LED光源与T5高效直管荧光灯做一比较。

注:从表格的两种光源比较可以看出, 显色指数相同的同功率的光源, 荧光灯管由于360°发光, 实际光照效率为60%~70%, 而LED灯管为定向发光, 光照效率为100%, 替代后, 可节能40%左右。笔者曾实测一个45m2的办公室, 室内安装8套3×18W直管荧光灯, 桌面照度为2 98lx, 全部替换为3×8W的LED灯管, 实测照度为326lx, 可见节能效果的显著。

6 风机水泵的节电

在工程设计中, 尽量选用高效率的电动机, 但是选取电动机通常由工艺、给排水、暖通、冷冻等专业完成, 供配电节能需考虑具体的运行工况来采用相应的措施。当运行为两种固定工况的情况下, 通常选择双速电机, 根据运行工况的反馈来实现电机高速与低速切换实现节能。当运行过程中负载是变化的, 则一般是采用变频调速来实现电动机输出与负载变化相适应来达到节能的效果。实际应用中, 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往往需要与自控设计相结合, 通过装设压力、温度等传感器, 并通过信号实时反馈设备的运行工况, 来自动调节电机的旋转速度。

7 谐波治理

随着节能要求的提高, 工业企业里电动机的变频调速设备越来越多, 在节能的同时, 变频器调速设备也会产生大量的谐波, 还有荧光灯具的电子镇流器、UPS、整流器等非线性负载。大量的谐波会降低电动机和变压器的效率, 也会增加线路传输中的损耗, 另外, 对设备及线路的绝缘和信号的传输都有影响。为避免大量的谐波对电网造成的危害和功率损耗, 设计中通常采用无源滤波和有源滤波的方式。无源滤波主要是采用补偿电容串电抗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的测试结果, 对谐波的吸收效果并不理想。现在设计中主要采用有源滤波装置 (APF) , 它是实时检测电网由非线性负载产生的电流波形, 通过IGBT元件动态生成反向谐波, 用以补偿负载谐波电流, 具有响应速度快, 滤波范围广, 不受系统参数影响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 谐波电流的计算通常按照变频调速电机、带镇流器的照明设备、UPS额定工作电流的30%来选取APF的容量。

8 小结

以上是在设计过程中供配电设计的主要措施, 另外, 还有很多可以节约能源的方法, 如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计量的控制等诸多手段, 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前期设计好节能措施, 在生产和运行中采用科学化的管理, 这样既能够节约能源, 也能够提高工业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元会.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李雪佩.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3]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S].

商场供配电系统设计 篇10

本次设计是针对某商场的配电工程进行的初步技术设计。此商场位于市中心, 离电力配用中心距离较近, 因此电源的引入和配出无须另外配套设备, 高压电压值初定为10kv, 系统容量则可直接视为无穷大。由于此配电工程位于市经济和行政中心, 人流量较大, 出于经济和安全性的考虑, 配电室和变电所都建在地下较为合理。室内变压器初定采用干式变压器, 且选用双进线的方式以确保供电的安全性。设计在宏观上通过整理合理的布局和设备的预留选用, 以保证三相负载的供给平衡, 而且在微观上, 给各区域尽量提供一个优质的用电环境, 避免相互间的影响。在资源了配置上力求安全、稳定、经济、合理。

2 方案的论证

2.1 变配电所的选址

此商场位于市中心, 离电力配用中心距离较近, 因此电源的引入和配出无须另外配套设备, 高压电压值初定为10kv, 系统容量则可直接视为无穷大。由于此配电工程位于市经济和行政中心, 属于大型商场, 人流量较大, 为了布局的合理性和出于安全考虑, 故选择将变配电所建设在地下室。

2.2 变压器的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 该商场的主要用电设备包括;消防卷门抽风机 (75KW) 、东侧主电梯 (36KW) 、排风机 (64.5KW) 、西侧副电梯 (36KW) 、消防喷淋系统 (100KW) 、潜水泵1号 (18.5KW) 、潜水泵2号 (18.5KW) 、西楼照明底座 (1000KW) 、东楼照明底座 (700KW) 、备用照明插座 (100KW) 、生活用水泵 (110KW) 。

由于负载的功率较大且对供电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要求, 初定采用三台独立运行的变压器给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正常运行状态下, 三台变压器将同时运作供电。

2.3 负荷的计算

负荷的计算就是根据商场主要用电设备的安装容量, 通过公式求出计算负荷, 并估算商场整体正常运作时所需的总电力和电量, 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之负荷相匹配的配变电设备。负荷估算的精准度, 将影响着整个商场电力系统设计的质量, 如果负荷估算过高, 将使电力系统的供电容量偏大, 加大了电网设计的难度, 同时也增加了电力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行管理的工作量。但是如果负荷计算过低, 在电力系统投入使用后, 供电系统将长期运作在额定负荷的临界状态, 线路和电气设备会因为长期的满负荷工作而加速老化, 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同时影响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 变配电所得负荷大小是后期导线截面积及量程、变压器容量、继电保护等关键参数选择的基础, 同时也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

2.4 配电工程主接线方式

电力系统的接线原则应首先考虑安全性, 其次是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安全性主要包括设备本体的安全及操作人员的安全;可靠性就是接线应能满足各类负荷在正常运作期间的不中断供电要求, 且保证电力的质量;经济性是在满足了以上前提的情况下, 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来完成项目的建设。同时, 接线方式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为未来电网系统的改造升级留有余地。本设计从电网系统中引出两条进线, 即采用双进线的接线方式, 且采用单母线分段制。

2.5 短路电流

供电系统在设计之初一般都能稳定运作, 在经历长时间的运行尤其是高负荷运行后, 由于设备、线路老化等原因, 常常会因为发生短路而造成供电系统的瘫痪。造成短路的主要原因是电气设备和线路由于时间的关系出现绝缘层老化, 或者是操作人员不符合规定的误操作及雷击等。短路时候的瞬间电流值是正常工作时候电流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当如此大的电流值流过电气设备的时候, 将会造成线路的急剧升温, 烧毁绝缘层和内部线路。短路电流在主线路上会产生很大的压降, 且电压的下降值和短路点的距离成反比, 严重影响着电网的供电质量, 处理不当更会烧毁烧毁整个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中的短路类型与其电源的中性点是否有效接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短路的基本类型分单相短路、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和三相短路。为了将电路短路后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选取适当的短路点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是校验电气设备及计算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数据依据, 同时也是校验保护装置灵敏度的重要参数。短路点设计得过多会增加电网系统的建设成本;太少则会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本设将设计5个短路点, 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第一个短路点选在进线的母线上;第二个短路点选在变压器1号所联设备线路的末端;第三个短路点选在变压器2号所联设备线路的末端;第四个短路点选在变压器3号所联设备线路的末端;第五个短路点选在生活区线路的末端。各个短路点直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用电模块, 一旦发生电路短路, 能尽量减少对本电路以外供电系统的影响。

2.6 防雷设计

南方天气雨季较多, 每到春夏雨季的时候, 很多的变配电系统会遭受雷击, 影响了电网的正常供电, 严重的会烧坏电网中的供电设备和用电设备。为了将雷击所带来的损失尽量降低, 供电电网需要安装避雷器, 将大自然的雷电通过导线泄放到大地中去。

避雷器在安装之前一定要做交接实验, 如果误将损坏了的避雷器安装上电网系统或者避雷器没有安装到位, 一旦需要避雷器引流的时候而不能发挥作用, 雷电的超高电压将直接作用到供配电系统及电网上的供电设备, 将给供用电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更会危及设备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安全起见, 每年的雷雨季节来临之前, 应对供配电系统的避雷器进行一次预防性试验, 及时排除因为老化等原因而损坏了的避雷器。

3 结论

上一篇: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下一篇:货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