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

2024-08-07

穴位注射(精选十篇)

穴位注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7例。年龄12~45岁, 平均年龄23.6岁。男性16例, 女性21例。病史:1~30个月左右。部分患者在外院经过激光、冷冻、外敷药等治疗无效者, 要求所有患者疣体数量>3个, 按年龄分成2组:18岁以下青少年组13人, 其中女性8人, 男性5人, 18岁以上成年组24人, 其中女性13人, 男性11人。

1.2 治疗方法

选用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盐酸利多卡因2~3m L, 维生素B12注射液1m L。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决定注射部位, 如果疣体集中在足底部, 则取足三里穴;如果疣体不仅在足底部连趾缝和足背部也有, 则加取三阴交穴。注射时, 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 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 一般每周1次, 每5次为1个疗程, 最多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1) 治愈:所有在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疣体完全消失者。 (2) 有效:在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疣体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个数减少或疣体变软变浅者。 (3) 无效:治疗前后疣体无明显变化。

2 治疗结果

2.1 在18岁以下年龄组的13人中, 有10例患者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疣体完全消失, 有2例患者在第2个疗程期间疣体完全消失。

有1例患者在第2个疗程完成后疣体明显减少, 变浅但未完全消失。治愈率达92.3%。有效率达100%。

2.2 在18岁以上组的24例患者中, 有10例在第1个疗程疣体基本消失,

有6例在第2个疗程中疣体逐渐变浅, 消失, 有5例在第2个疗程结束后疣体变少变浅, 旦未完全消失, 有3例完全无效。治愈率66.7%。有效率87.5%。无效率12.5%。

3 总结

从治疗结果可以看出, 18岁以下年龄组有效率达100%, 治愈率达92.3%。18岁以上年龄组有效率达87.5%, 治愈率达66.7%。

无效率12.5%。显示其治疗效果与年龄负相关, 年龄愈小效果愈好, 年龄愈大效果愈差。且多数患者 (54%) 在1个疗程后治愈, 而>70%的患者1个疗程就有明显效果。这就大大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

4 讨论

穴位注射治疗是以中医水针疗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并结合西医的神经阻滞封闭疗法, 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 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既有针刺对穴位的机械性刺激, 又有药物的化学性治疗效果, 二者发生协同作用, 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三结合的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 产生一定疗效。

另一方面, 穴位注射后, 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 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 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 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 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再有, 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 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产生出更大的疗效[1,2]。

多发性跖疣是青少年的一种常见疾病, 对疣体数量多且连成片者, 一直没有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激光和冷冻治疗损伤大且易感染, 故许多人难以接受, 本文通过对37例多发性跖疣的疗效总结, 介绍一种简单可行, 疗效确切, 适合基层医疗单位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对多发或者连成片的青少年跖疣寻找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方法 定期穴位注射治疗。结果 治愈率75.7%, 有效率91.9%。结论 穴位注射治疗多发性跖疣是一种有效且简单易行, 适合基层医疗单位的好方法。

关键词:多发跖疣,穴位注射治疗,年龄

参考文献

[1]刘颖.水针疗法[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穴位注射,预防胃炎变胃癌 篇2

其实,萎缩性胃炎并不等于胃癌

胃炎演变为胃癌的过程为:浅表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一胃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被肠型黏膜所替代)和不典型增生是该病发展为胃癌的桥梁。

萎缩性胃炎发展成胃癌的发生率,与萎缩性胃炎的病史长短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从目前的中医药等研究结果看:这类病变过程是可逆的。所以,说“萎缩性胃炎等于胃癌”有点危言耸听。

穴位注射,逆转癌前病变

我科采用黄芪、复方当归注射液注射于肝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已有30余年历史,共治疗了数千例病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该疗法观察表明:治疗组综合总有效率为80.5%,对照组为64.9%,说明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疗法适用于轻、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合并肠上皮化生、轻或中度异型增生亦有较好的逆转作用。

每周3次,3个月1个疗程

治疗时,患者首先采用俯卧位,双手置于下巴下,施术者找准患者肝俞穴、胃俞穴,消毒后进针、注入药液(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然后,患者换仰卧位,定位足三里穴,同上消毒进针、注射。各穴进针到指定深度后,均应在回抽无回血后,方可缓缓推入药液。肝、胃俞穴各注入2.5毫升,足三里注入3毫升,每次注射一侧穴位,左右穴位交替进行。

穴位注射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每周需3次,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总费用在1000元内。由于该疗法操作简便,药源价廉易得,无明显毒副作用,非常适合在各医疗单位推广普及,造福广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于2001年将其立项,进行规范化研究,以便于向全国推广。

预防胃癌,还有多样手段

穴位注射疗法在我国本来就有广泛的基础,很多基层医院今后只要调整药物及穴位就可开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但是,近来有媒体评论此疗法“可能成为将来预防胃癌的基础手段”,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尚欠证据。

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呃逆35例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5例, 年龄30~68岁, 病程最短5 d, 最长30 d。

1.2 方法

1.2.1 穴位注射

选用药物:盐酸氯丙嗪注射液25 mg/ml。选穴:双侧足三里。方法:用5 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氯丙嗪注射液1 ml;穴位常规消毒后, 进针后有针感回抽无血, 将药物缓慢注入, 每穴为0.5 ml;注射后拔出针头后, 用消毒棉球按压片刻, 以防出血。1次/d, 3次即可痊愈。

1.2.2 针刺治疗

穴位以膈腧、内关、足三里、中脘为主, 再辅以相应的穴位。胃寒积滞加胃俞、建里, 肝气郁滞加期门、太冲。具体操作:嘱患者平卧位, 皮肤常规消毒后, 选用不锈钢毫针, 以快速手法进针, 进针约1~3寸, 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治疗时让患者深呼吸3~5次, 留针30 min, 1次/d, 一般针3~5次即可痊愈。

1.3 疗效标准[2]

痊愈:呃逆消失, 半个月后无复发;好转:呃逆持续时间及次数明显减少, 或半月内偶有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护理

2.1 情志护理

呃逆之症缠绵难愈, 患者难免有紧张、焦虑、恐惧等多种心理问题,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 加强情志调护, 耐心疏导患者, 设法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教会患者调节自我心理, 保持乐观情绪, 避免情绪波动, 使心情平静, 让其宣泄, 从而达到气畅呃止。

2.2 饮食护理

应针对病因采用相应的饮食施护。指导患者饮食以清淡而富含营养、易于消化, 冷热适宜为宜。对于气机郁滞患者饮食上可食用具有疏肝理气之效食品, 如绿豆百合汤、橘皮饮、陈皮[1]等, 忌食生冷瓜果、辛辣食物。对于胃阴不足患者饮食上忌烟酒、葱、姜、韭菜、辣椒等辛温之品, 宜多食清淡寒凉、养阴之品, 如梨汁、绿豆汤、山药粥等。

2.3 健康教育

定期给患者介绍疾病常识,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情绪稳定, 做到心情舒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3结果

本组35例中, 治愈28例, 占80%;好转7例, 占20%;总有效率100%。

4讨论

本病病位在膈, 膈肌为重要的呼吸肌, 任何疾病或情志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刺激横膈膜, 进而影响膈肌, 造成膈肌痉挛[3]。药物穴位注射, 利用氯丙嗪镇静作用及足三里穴的经络传注, 可以起到药物与针刺的协同作用。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 使膈肌和辅助呼吸肌的张力下降, 从而起到宽胸利膈、调整气机和胃止逆之效。不论何种呃逆, 均可用膈腧、利膈止呃;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 不论胃腑寒热虚实所致胃气上逆动膈者用之均宜[4]。总之运用针刺手法可以转移注意力, 降低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兴奋性。药物穴位注射可以发挥针刺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 与中医经络穴位的特异性结合起来, 相得益彰。同时加上中医护理的健康教育、情志、饮食护理, 数法合用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穴位注射加针刺及中医护理的治疗方法。结果 35例患者中, 痊愈率28例, 占80%;好转率7例, 占20%;总有效率100%。结论 穴位注射加针刺及中医护理等治疗呃逆, 疗效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注射,针刺,护理,呃逆

参考文献

[1]赖娟红, 廖瑞熹, 刘益群, 等.顽固性呃逆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 2010, 25 (6) :88-90.

[2]李虹.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22例.湖南中医杂志, 2007, 23 (3) :57-58.

[3]孙艳.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呃逆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 (9) :21

按摩、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的体会 篇4

关键词颈椎病按摩治疗穴位注射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有:颈、肩、臂痛,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甚者出现上下肢活动障碍,发生痉挛性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自1996年以来笔者用按摩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6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有详细记录者共64例。男性29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病程平均1年以上,职业以从事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居多,发病前均有颈、肩部着凉、劳累史。X光片检查,均有生理曲度改变,C3、C4、C5椎体有轻度的骨质增生。治疗最短2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

2治疗方法

2.1患者坐位,医者用轻柔的滚法、一指禅推法在颈、项及肩、背部治疗15分钟,再用拿法拿颈及肩部20次,弹拨10次解除局部的肌痉挛,配合轻缓的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手法治疗。接下嘱患者放松颈、项部肌肉,用摇法使颈、项部轻缓旋转5~8次,然后迅速向左(右)加大旋转幅度听到“咔嚓”响声。手法要快、稳(此法需专业按摩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需30分钟左右结束。

2.2穴位注射:患者坐位,选穴定位,常用穴[1]有风池、大椎、颈百劳、肩井、肩贞、天宗、曲池、内关、肩中俞和肩外俞等。常规局部消毒皮肤。医者选取当归(北京四药)、丹参(上海九药)注射液4ml,加维生素B1、B12(不宜与丹参混合用)吸入消毒好的注射器内,而后在选好的穴位上进行注射,进针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注入。每穴05~15ml,拔出针头,消毒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隔日1次,每次选3~5个穴,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再行第二疗程。

3治疗标准[2]与结果

3.1优:为颈、肩、臂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恢复原工作;45例。

3.2良:为症状明显减轻,劳累时稍有症状,不影响一般工作;16例。

3.3可:为症状减轻;3例。

3.4差:为症状不减轻或稍微减轻;0例。

本组患者经以上两法结合治疗,总有效为100%。

4体会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中医认为多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致使清窍不能受到濡养。又因劳损、外伤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使局部气血失和,经络失调而致病。本法按摩加穴位注射,具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局部的穴位用药,能起到针灸留针之效,从现代医学讲又可以改变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的供应,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按摩既能松解局部肌肉粘连,解除肌痉挛,改变钙化的恢复,刺激神经兴奋;又有引起神经抑制,起到调整机体平衡的作用,两法并用收效非浅。

参考文献

[1]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穴位注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源于2001年6月至2002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 按照“全国第5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来诊断。其中轻度7 5例, 中度2 3例;治疗前血清ALT、AST均<150IU/L, TBi<25umol/L, HBeAg、HBV-DNA均为阳性;不重叠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近半年内未用过干扰素及免疫调节药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 6例, 男性3 8例, 女性8例, 平均年龄3 0.6岁;对照组5 2例, 男性4 6例, 女性6例, 平均年龄3 2.3岁;两组病例治疗前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方法

治疗组:苦参素注射液2mL (0.2g) 双侧足三里穴位交替注射, 每日1次, 半年为1疗程。

对照组:一般护肝治疗, 如茵栀黄注射液、甘草酸二铵静脉注射, 护肝片、益肝灵口服等。

1.3 观察项目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进行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生化指标:包括ALT、AST、TBi、ALB等。血清HBV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血清HBV-D N A:定量检测, 采用竞争P C R法。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HA、PCⅢ、CIV、LN。

1.4 应答模式

完全应答:治疗结束时血清HBeAg及HBV-DNA阴转或伴HBsAg阴转, ALT值正常;部分应答:治疗结束时血清HBV-DNA阴转或HBV-DNA滴度明显下降 (>10j拷贝/mL) , 但HBeAg仍维持阳性或ALT未正常;无应答:HBeAg及HBV-DNA持续阳性, 有或无ALT值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各组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数变化的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间治疗反应的比较

两组病例对治疗的反应, 详见表1。

2.2 两组间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详见表2

3 讨论

苦参素是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氧化苦参碱, 现代医学证实, 其有直接抗乙肝病毒、抗纤维化、稳定肝细胞膜、阻断肝细胞凋亡、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及免疫调控等作用[1~4], 其抗纤维化的机制为: (1) 抑制纤维细胞的活化及胶原合成, 增加酶的活性和促进胶原降解及肝细胞再生; (2) 抑制纤维化因子的释放,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释放IL-1、IL-6、库普弗细胞分泌TNF-a等细胞因子, 通过对库普弗细胞的调控进而调节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的形成; (3) 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从而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 (4) 可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 加速清除自由基, 阻止自由基对组织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链锁反应, 延缓组织细胞膜的老化和损伤, 通过对肝细胞膜的保护, 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沉积[5]。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腧穴, 为强壮保健要穴, 现代研究认为:长期刺激该穴位能提高淋巴细胞提呈作用和C T L细胞的杀伤作用。穴位注射不仅能充分发挥中医的针、药、穴协同作用, 而且能调整机体功能状态, 改变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 从而更有利于药物治疗效能的发挥[6]。本组资料表明, 苦参素穴位注射组治疗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且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也有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在目前干扰素与核苷类药物价格高、疗程长、疗效一般的情况下, 苦参素注射液穴位注射不失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AIT taie OH, Mork H, Gassel AM, et al.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flare-up during chemotherapy using lamivudine: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Hematol, 1999, 78 (5) :247~249.

[2]赵敦美.苦参素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果观察[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5, 19 (5) :470~471.

[3]张桂芬, 马云宝, 张晓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苦参素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5, 18 (5) :331~333.

[4]李存沂.苦参素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05, 6 (10) :35~37.

[5]覃后继, 周耀南, 唐任光, 等.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 23 (4) :277~279.

穴位注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门诊病例134例, 其中男48例, 女86例;年龄23~76岁, 平均年龄34.6岁;病程6个月~18年, 平均28个月。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临床症状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干痒、烧灼、疼痛或异物感, 刺激性干咳。体征检查: 咽腔黏膜充血、肥厚或黏膜萎缩,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咽侧索肥厚。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取穴天突、大椎、三阴交。5ml注射器抽取柴胡注射液2ml, 皮肤常规消毒, 对准穴位缓慢进针, 回抽无血后方开始注药0.5ml/穴/次, 注射完毕后快速拔针, 压迫止血, 隔天/次。7d为1个疗程, 10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对照组:口服山香园片, 3片/次, 3次/d;同时含服草珊瑚含片, 2片/次, 3次/d。7d为1个疗程, 10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 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治愈:用药10d后症状减轻, 2个月后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用药2周后症状减轻, 2个月后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用药2周后症状减轻, 2个月后症状及部分体征消失。无效:用药后症状稍减轻或无减轻, 体征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个疗程后进行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57%, 对照组总有效率73.1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慢性咽炎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 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粉尘污染、空气污染、用嗓过度等因素引起咽腔黏膜充血水肿, 由于本病反复发作, 影响局部黏膜微循环导致本病出现咽部不适感等临床表现和体征[1]。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热火毒上攻或痰气郁结咽喉所致, 治宜疏风清热, 泻火解毒, 祛痰化淤, 利咽消肿。柴胡辛凉解表, 能够疏风解郁, 清热散火。柴胡注射液药理实验表明, 该药对细菌和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主要有解热、抗炎, 增强免疫机能, 抗病毒等作用, 通过改善局部慢性炎症黏膜微循环, 促进炎症消退, 提高机体免疫力。天突穴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 大椎穴为手足三阳和督脉之会,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可疏通经络, 调畅气机, 降气平喘, 利咽散结[2], 诸穴配用, 有消肿利咽, 散结止痛的功效。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 一可发挥药物疗效, 二能保证药效持久。结果表明, 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达86.57%,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咽炎患者134例, 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67例。治疗组于天突、大椎、三阴交注射柴胡注射液0.5ml/穴/次, 隔天/次;对照组给予山香园片口服配草珊瑚含服, 3片/次, 3次/d。7d为1个疗程, 10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57%, 对照组有效率73.13%,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慢性咽炎

参考文献

[1]满伟, 李文丽, 刘丽.葛根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观察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9) :2324.

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 篇7

1临床资料与结果

收集我院顽固性呃逆患者65例, 其中男35例, 女30例, 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55.6岁, 病程4~10天, 平均病程6.3天, 脑血管病20例, 腹部手术26例, 其他原因19例。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 穴取攒竹、中脘、足三里、太冲、内庭、内关、公孙、膈俞, 选择5mL一次性注射器及5.5号针头, 穴区常规消毒, 进针到适当深度, 施捻转手法使产生轻微酸胀重感, 回抽无回血, 缓慢注射药液0.1mL左右, 足三里、膈俞、中脘可适当多注射些药液;之后快速出针, 局部按压1~2min, 1天1次, 治疗7天后评定疗效。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第2版) 》:治愈:呃逆停止, 伴有症状消失, 计36例, 占55.4%;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隙延长, 计26例, 占40.0%;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 计3例, 占4.6%。总有效率为95.4%。

2讨论

呃逆中枢目前尚无确切的解剖学定位, 但其放射弧已经明确, 反射弧上任何病变皆可引起呃逆的发生, 如当胃黏膜受刺激后。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达延髓呼吸中枢, 然后一方面沿网状脊髓束阻膈神经, 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 同时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 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 产生喉头痉挛, 声带闭合, 以致产生特殊的声音。顽固性呃逆多由颅内出血、水肿、脑血液循环障碍及由腹部器官的炎症以及肿瘤、鼓胀、腹水、妊娠或腹部手术后引起;治疗呃逆的同时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 否则无法达到满意疗效。

呃逆古称“哕”, 又称“哕逆”。《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呃逆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饮食不洁、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 《景岳全书·呃逆》“凡杂症之呃, 虽由气逆, 然有兼寒者, 有兼热者, 有因食滞者, 有因气滞而逆者, …”, 总之呃逆总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 治疗则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在所选取的穴位中, 攒竹为治疗呃逆的经验穴, 太冲、内庭理气降逆, 分别为肝经的原穴, 胃经的荥穴;中脘、足三里分别为胃经的募穴、下合穴, “脏病取俞, 腑病取募”, “合治内腑”, 来调理脾胃功能, 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 共奏调理脾胃之功;膈俞位于后背第七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等上逆之症, 其位置靠近膈肌, 又能发挥近治作用。膈俞为八会穴中的血会, 有活血化瘀的功用, 瘀滞去经络通, 在治疗呃逆的原发病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穴位既有局部取穴也有远端取穴, 特别是一些特定穴的应用, 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诸穴合用共同起到和胃降逆止呃的作用。

虽然穴位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药物的作用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笔者选用的药物为利多卡因注射液, 利多卡因是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该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肌注吸收完全, 5~15min起效。利多卡因治疗呃逆的机制与以下3方面有关: (1) 直接抑制膈神经; (2) 中枢镇静作用; (3) 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或由此反馈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使膈神经受抑[1]。利多卡因的局麻作用, 在腹部手术后呃逆的应用上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脘、膈俞都离手术部位较近, 利多卡因的应用极大地缓解了病人伤口的疼痛, 稳定了病人的情绪,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穴位注射疗法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进行了有机结合, 在选穴适当的情况下, 穴位注射可以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同或者更强的药效, 药效强大而且迅速[2]。穴位能反映脏腑功能状态和调理脏腑功能, 在穴位注射时, 首先发挥穴位的治疗作用, 调整脏腑功能, 和胃降逆止呃;其二, 发挥利多卡因药物的作用。穴位注射疗法将穴位和药物的作用整合在一起, 起到了放大作用。

综上所述, 穴位注射的疗效包括穴效和药效两方面, 二者进行整合后使总体治疗效应得以大幅提升,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4%。需要注意的是, 在治疗呃逆的同时, 要积极治疗引起呃逆的原发病, 注意饮食情绪的调理, 才能事半功倍,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宇, 周强, 杨向斌, 等.利多卡因、雷尼替丁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上消化道出血:附134例报告[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0, 7 (12) :1372.

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 年07 月—2015 年7 月我院收治的74 例支气管哮喘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37 例) 和对照组 (37 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19 例, 女18 例, 年龄在18 岁~50 岁之间, 平均年龄 (32.6±7.4) 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0 例, 女17 例, 年龄在20 岁~53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4.7±6.6)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相关检查后确诊, 符合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断标准。2 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给予抗炎、化痰、平喘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采用庆大霉素穴位注射方法进行治疗, 由健心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为Z20010172, 每支含有2 m L[2]。治疗的时候需要先定位取穴, 进而对注射部位进行局部常规消毒, 然后再取出容量为5 m L的一次性注射器, 吸出, 每次选用天突穴及一侧肺腧穴, 两侧肺腧穴轮流注射, 每个穴位注射2 万U (1 m L) 。隔1 天进行注射治疗1 次, 5 次治疗为1 个疗程, 完成1 个疗程的治疗后, 需10 d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次治疗, 患者需要持续治疗3 个疗程。结束治疗后观察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3]。

1.3 疗效判定标准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基本消失, 哮喘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则代表显效;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有所改善, 发作次数减少且时间变短, 则代表有效;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甚至病情加重, 则代表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91.89%) 高于对照组 (72.97%) ,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受到哮喘疾病的困扰, 专家认为人体一旦肺脾肾虚, 就会使邪风入体, 从而发病, 痰气交阻也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发病原因, 因此治疗支气管哮喘应当改善自身免疫系统, 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采用常规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 确实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全身免疫系统, 而且用药后会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一旦停止用药, 病情也很容易复发[5]。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穴位注射疗法具有双重作用, 不仅可以通过针刺进一步刺激人体上的经络, 疏通堵塞的经脉, 使气血通畅;而且还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 充分发挥效果, 进一步疏通人体的经络, 取得双重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够激发机体的免疫能力。本次研究使用的庆大霉素注射液性甘温, 具有良好的化痰止咳效果[6], 可取得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 提高了疗效, 同时减少了药物用量, 相应减少了药物副作用。对2 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97%, 2 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所以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穴位注射疗法,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影捷, 惠萍, 宋天云, 等.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6 (4) :100-104.

[2]惠萍, 宋天云.自体血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9 (4) :60-65.

[3]乔凯辉, 王伟.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5 (2) :240-245.

[4]杨亚勤, 孙冰, 李闯, 等.穴位注射加金匮肾气丸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疗效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7 (6) :99-102.

[5]张瑾, 顾怡中, 于素霞.穴位敷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 (9) :378-382.

穴位注射维生素立止痛经 篇9

剧烈痛经来袭时,热水袋不管用、止痛片没效果,很多患者只好往医院急诊室跑。在我院,三阴交穴位注射维生素K3(VitK3)是首选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院首创了这一疗法。多年实践证明,维生素K3(VitK3)治疗原发性痛经,2分钟内完全止痛率达88.34%,7分钟内止痛总有效率为95%;继发性痛经缓痛效果63%~65%。经评估,本疗法的止痛即刻疗效及随访疗效均明显高于口服消炎痛。2002年,意大利医生也以同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结果显示在不同种族人群取得相似止痛效果。

维生素K3治疗痛经方法成熟、具可重复性;一次穴位注射安全、未发现副反应;起效迅速、方法简便;价廉、患者的依从性好。因此,这一为患者提供即刻止痛帮助的有效方法,正在推广。

治疗原理:

* 三阴交穴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穴位。刺激三阴交穴位可影响T5-L1交感神经纤维,诱导子宫平滑肌、盆底肌舒张。

* 维生素K3能拮抗5-甲基前列腺素,具有对抗PGF2 的止痛作用。

* 维生素K3 三阴交穴位注射协同诱导缓解痛经,提高和延长针刺疗效,这是常规针灸较难做到的。

哪些痛经适合本疗法:

①原发性痛经:为首选疗法。

②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盆腔静脉瘀血症、妇科术后粘连、残留卵巢综合症等引起的痛症时,可做为辅助治疗。

哪些痛经不适合本疗法:

①全身或局部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慢性疼痛。

② 因卵巢囊肿破裂、扭转、急性感染等情况引起急腹痛。

③ 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④ 由于任何原因正在使用抗凝剂者。

Q;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痛经,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要治多久?

A;常规的疗法,是在月经期腹痛第一天或经前1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通常治疗时,患者会有局部酸、麻、胀或有放电感,此为得气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偶有个别患者的注射部位可能有轻度淤斑、疼痛感。此时不用紧张,无需处理,几天内淤斑和疼痛会自动消失。

Q;哪些医院开展这一特色疗法?

A;《三阴交穴位注射维生素K3治疗痛经临床应用》作为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技术,由上海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专家讲师团在上海各区级及社区医院推广。患者可来本院或去就近的区级或社区医院就医。

延伸阅读

痛经患者的自我保健

有严重痛经的患者,一定要学习基本的医学常识。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大多见于青春期,月经初潮后,有规律月经伴痛经,妇科或超声检查排除妇科器质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痛经程度可能有所减轻。

继发性痛经以育龄期多见,常进行性加重。疼痛可始于经前,持续整个经期,经后逐渐缓解。严重者,疼痛时间延长至经后,月复一月,令人痛不欲生。部分患者伴有月经过多、不孕。继发性痛经最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另外,盆腔炎、妇科术后粘连及残留卵巢综合征、盆腔静脉瘀血症等,也可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者应以治疗基础疾病为根本。原发性痛经者,经行时如有轻微腹痛不适,不必过分在意,一般不需治疗。但如痛经影响工作、学习、生活而难以忍受,将加剧恐惧、紧张,而这些不良情绪也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高危因素,故患者必须去医院就诊,接受恰当治疗,防范痛经严重进展。

虽然本疗法治疗痛经立竿见影,但为了巩固治疗效果,预防痛经复发,学会自我保健也很重要:

* 心理:了解月经时有轻度腹痛是正常的,避免忧虑、恐惧、紧张的心态。

* 饮食:月经临近及经期不食生冷、辛辣等刺激食品,平时亦少食此类食品;经行怕冷者可服红糖姜茶,或用热水袋、电热饼敷下腹部取暖。

穴位注射 篇10

资料与方法

全部204例均为江津区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4例, 男54例, 女50例;年龄16~69岁, 平均 (32.5±0.6) 岁;病程6个月~11年。对照组100例, 男56例, 44例;年龄20~66岁, 平均 (37.5±0.2) 岁;病程7个月~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 以咽部干燥或痒、疼痛、异物感、胀紧感为主症; (2) 病程长, 咽部不适症状时轻时重; (3) 常有急性喉痹反复发作史, 或因鼻塞而长期张口呼吸, 或因烟酒过度、环境空气干燥、粉尘异味刺激等导致发病; (4) 咽部检查黏膜肿胀, 或有萎缩, 或有暗红色斑块状、树枝状充血, 咽侧肿大,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临床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和专科检查, 将慢性咽炎分为3型[1]。根据此标准, 治疗组慢性单纯性咽炎46例, 慢性肥厚性咽炎52例, 慢性萎缩性咽炎6例;对照组慢性单纯性咽炎49例, 慢性肥厚性咽炎47例, 慢性萎缩性咽炎4例。

方法: (1) 对照组:给予口服慢严舒宁颗粒; (2) 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选用5 m L一次性注射器, 抽取1.0 m L灭菌注射用水, 10 mg胸腺五肽混合在一起, 取穴办法找天突, 碘伏消毒周围皮肤, 针头快速进入皮肤, 回抽无血, 缓慢推注1 m L, 注射完毕, 快速拔针, 棉棒压迫止血片刻。2次/轴, 4次1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按显效、有效、无效3级评定。 (1) 显效:治疗2个疗程以内, 症状明显减轻, 3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1年以上无复发 (若遇感冒, 则咽炎不适感≤10天) 。 (2) 有效:治疗2个疗程以内症状减轻, 3个月以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 (3) 无效:用药后症状稍有减轻或无减轻, 体征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慢性单纯型咽炎46例, 显效17例, 有效22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84.7%;慢性肥厚型咽炎52例, 显效19例, 有效2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80.7%;慢性萎缩型咽炎10例, 显效6例, 有效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66.7%。对照组慢性单纯型咽炎49例, 显效14例, 有效22例, 无效18例, 总有效率63.2%;慢性肥厚型咽炎47例, 显效12例, 有效17例, 无效18例, 总有效率61.7%;慢性萎缩型咽炎4例, 显效1例, 有效1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 半年内每个月随访1次, 半年后3个月随访1次, 无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目前国内已开展穴位注射疗法, 并取得显著疗效。李春芳对210例慢性咽炎患者施行穴位注射, 对比服用牛黄益金片组, 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申艳红运用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炎67例疗效观察有效率86.57%[3]。国内较多文献已证实穴位针刺可达到通经活络清咽利喉、扶正固本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 选取天突穴为注射点考虑如下: (1) 天突穴是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且天突乃阴维、任脉之会, 可疏通经络、调畅气机、降气平喘、利咽散结。 (2) 在经脉的循行线上, 属于“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 (3) 因为利咽穴本身分布在咽喉局部, 也属于局部取穴法范畴。因此针刺天穴能直接地发挥调整咽喉局部气血的目的, 从而起扶正固表、解毒利咽、标本兼治的作用[4]。

反复发生的慢性炎症与免疫力异常有关, 调节免疫力、减少或避免复发是治疗重点。胸腺五肽作为胸腺分泌的一种调节腺素。它使人体的胸腺五肽重新回升到较高水平, 具有诱导T细胞分化, 促进T淋巴细胞亚群发育成熟并活化的功能, 并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 使其趋于正常。同时能提升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活化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 诱导胸腺淋巴细胞产生活性物质, 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

摘要:目的:在口服慢严舒宁颗粒的基础上加胸腺五肽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各型慢性咽炎的疗效。方法:2013年7-12月收治慢性咽炎患者204例, 作为研究对象, 以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 (104例) 和对照组 (100例) , 治疗组在口服慢严舒宁颗粒的基础上加胸腺五肽注射液 (10 mg) 穴位注射;对照组口服慢严舒宁颗粒。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各型慢性咽炎的有效率分别为84.7%、80.7%、66.7%;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3.2%、61.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口服慢严舒宁颗粒治疗各型慢性咽炎的基础上加胸腺五肽注射液 (10 mg) 穴位注射不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还可减少治疗时间, 安全性较好, 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慢性咽炎,慢严舒宁颗粒,胸腺五肽

参考文献

[1]鹿道温.中西医临床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249-251.

[2]李春芳, 路长春.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22) :75.

[3]申艳红, 王力闯.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咽炎67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5) :1877.

上一篇:外宣资料翻译下一篇:少先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