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科大学

2024-07-12

高等医科大学(精选十篇)

高等医科大学 篇1

高等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定理和推论我们要在学习中认真的学习它, 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一定要清楚, 要熟悉定理并学会使用定理, 有些内容是必须牢记的。例如, 矩阵的初等变换是线性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解线性方程组等都离不开矩阵的初等变换, 在我们学习矩阵的初等变换时一定要把它学的透彻, 因为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都会运用到, 它是学习高等数学最基础的条件。在大学概率论的学习中, 微积分知识是理解概率统计的理论的基础, 如果微积分的知识掌握的不好, 那么对于概率的统计学习就很困难。

要想掌握数学概念和理论并学会运用它, 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与做题, 才能不断加深对定理的熟悉度, 提高解题速度, 在学习中我们要不断的掌握解题规律性, 和处理习题的信心, 通过作题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够学好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做习题。

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习高数的过程中, 可以很好的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谨慎的态度。例如, 在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时, 要把知识多方面的联系起来, 重视题意的理解和分析, 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 选择最为简单的解题方法, 在解题时要把解题步骤写得简明、清晰。学习高等数学还要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要把“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高等数学中, “数”与“形”关系密切, 有些很难理解的概念和定理, 但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形来加深对这些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比如说, 微积分、定积分和导数的概念等可以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 就可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学习高等数学还可以训练自己表达时的逻辑性, 使表达更加清晰完整。在进行高数的语言表达时要严格确切的使用名词术语, 而养成正确运用高数语言的习惯, 有助于牢固的掌握高数知识。长此以往, 在自己的各种表达中也会做到条理清晰, 观点明确了。

有了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 加之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信, 文科生也可以在高数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从而消除人们对文科生学高数的偏见。客观地了解定积分思想实质。

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心。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就可以学好高等数学了正因为如此, 文科生不但要学习高等数学这门课程, 还要学好。高等数学比任何其他学科都更能使我们得到充实和增添知识的光辉, 更能锻炼和发挥他们探索和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文科生要用其特有的敏锐的视觉来发现和领略数学教学中的各种美, 并充分展开美的联想, 建立高等数学间的联系, 使问题迎刃而解。需要强调的是, 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但要在学习中提高文科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如何从简单问题看到问题的复杂性同时还要从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敏锐的眼光, 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高等数学中的极限概念时, 要掌握它所反映出的用无限逼近手段来研究事物变化趋势的思想,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导数的概念;而极限又是微积分建立的基础, 可用于研究事物趋势问题;积分可用来研究微分学的逆问题、和式极限问题。所以, 在课堂上就要牢牢掌握各个数学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还要清楚各知识的应用价值。在今后的各个领域都是与数学这门学科息息相关的。培根说, “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我们就会理解高等数学在我们的学习中的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科都有高等数学的知识的应用, 会计, 法学, 在经济学领域里, 更是如此。无论微观经济还是宏观经济的经典理论里都有高等数学的烙印。基本运算 (计算) 及应用四部分组成, 要学好数学就要在这四个部分上认真钻研刻苦努力, 多下功夫。

在科技飞速发展下高等数学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非常的重要, 只有我们在数学领域达到领先的水平, 我们才会在航空航天的领域领先因为我们的高等数学是相通的只有航空航天发达了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我们的知识。

结束语:在大学中我对高等数学的学习, 使我深深地喜爱上这门学科, 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掌握高等数学这一学科, 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很好的利用它解决实际的问题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方法的学习它就一定能够学好它, 我们一定要下苦功夫去学习他因为他是大学里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他可以锻炼我们耐心的能力, 让我们养成认真的习惯在学习中你还会发现很多的乐趣。

摘要: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感觉最难学的科目就是高等数学, 其实高等数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那一学会他, 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就可以把他学好, 下面是我在大学学习高等数学中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学好高等数学因为他太重要了无论什么领域都有它的影子。

与大学新生谈怎样学好高等数学 篇2

关键词:高等数学 思想方法 归纳总结 创造性思维 数学意识

一、高等数学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整个数学比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初等数学是树根,名目繁多的数学分支是树枝,而树干就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这个粗浅的比喻,形象地说明这三门课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现在学习的高等数学是由“微积分学、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组成,而微积分学是数学分析中主干部分,而微分方程在科学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无处不在,就微积分学,可以对它作如下评价:微积分的发明与其说是数学史上,不如说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创立的。恩格斯指出:“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像十七世纪下半叶微积分学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指出:“微积分,或曰数学分析,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它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地位,使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这门学科乃是一种撼人心灵的智力奋斗的结晶。”

数百年来,在大学的所有理工类、经济类专业中,微积分总是被列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二、对高等数学课程要有正确的认识

高等数学虽然只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但它能完成很多现实的任务。通过学习高等数学,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敏锐的科学思维。所以,数学被人们称为“智慧的体操”。关于高等数学的用途,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火力发电厂冷却塔的外形为什么要做成双曲面状,而不是像烟囱一样笔直的?其中原因就是冷却塔体积大,自重非常大,如果做成直的,那么最下面的建筑材料不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把冷却塔的边缘做成双曲面的形状,正好能够让每一截面的压力相等,这样,冷却塔就能做得很大了。为什么会是双曲面?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理论不到5分钟就能够解决。

2.大家对计算机都很熟悉,但是如果没有数学原理和方法,计算机可以说是一堆“废铜烂铁”。因为,从根本上讲,计算机只会做加法,我们常说的多少亿次实际上就是指加法运算。其他复杂计算必须转化加法才能够实施,这个转化过程就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如对数计算,实际上就运用微积分的级数理论,可以把对数函数转换为一系列乘法和加法运算。

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现代科学如果没有微积分(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就不能称之为科学,这就是高等数学的作用。

三、学习高等数学,要尽快摒弃中学的学习方法,了解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的高等数学课程与中学阶段明显不同,教材只是作为一种主要的参考书,老师常常不完全按照教材授课,这就要求学生以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为线索,通过大量阅读教材和同类参考书,充分消化和掌握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然后做习题巩固所掌握知识,进行反复的创造性的学习。

四、学习高等数学,要学好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掌握核心思想和方法

大学阶段的学习不能为应付考试而学,重要的是学习每门课程的内涵,即思想方法。高等数学中,为了提出或建立一种思想和方法,总要有基本概念、基本结论作为铺垫。如果对这些概念和基本结论掌握不好,就很难掌握其内在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也是新的认识观念的建立过程,如有限数学过渡到无限数学的过程就是认知的一个飞跃。新生往往认识不到学习基本概念、基本结论的重要性,只从文字表面上理解,忽略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学习吃力,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其实,高等数学的学习难点在于对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灵活运用,以及动态变化观念的建立上。突破了这一难点,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五、学习高等数学,要把握四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1.课前预习。了解老师即将讲什么内容,相应地复习与之相关内容,有的放矢,主动学习。

2.认真上课。听课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听、记、思考相结合的过程。注意老师的讲解方法、思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关注你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好课堂笔记。

3.课后复习,循序渐进。当天必须回忆一下老师讲课内容,然后结合笔记重复看教材内容,完善笔记,掌握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最后完成作业。做作业时从中总结、提炼学过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比较中构筑知识结构的框架;要经常复习、巩固学过的内容,进行循环学习;学会归纳、总结。

4.整体把握,不能断链。

六、学习高等数学,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一门课程要思考其延伸的作用。学习高等数学不能只学数学知识,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模型的意识。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学生应通过高等数学这一载体很好地体验这些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所谓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性。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当你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当你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可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分支),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价值,为此贯穿的数学思维将起到直接或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树立数学观念并提高对数学的悟性。

七、学习高等数学要有自信心

如何学好高等数学课程,这是学习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正是这一点往往成为一些学习者从小学到大学的心理障碍。有人因为高中数学学得不是很好,因此在面对高等数学时,学习起来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看懂、学通这门课程。尽管数学是一门深奥的课程,但它又是一门有兴趣的课程。如果增加对这门课程的自信心,不要畏惧它,你会很容易接受这门课,你也会发觉其实这门课程并不难,这对于学好数学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

对于每个刚踏入大学的同学来说,要从简单、基础的数学思维转到对高度抽象、复杂的高等数学的学习中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似乎越难的学科越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使你不断地掏出心思去学它、懂它、理解它、体会它,从而真正感到它内在的美。

八、学习高等数学,要学会归纳和总结

大学高等数学作业改革的若干认识 篇3

传统高等数学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高等数学作业内容单调, 主要是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习题, 这些习题处理方法与相关例题的处理方法相同, 缺乏新意许多学生做作业时不求甚解, 处于机械模仿状态, 对前后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2) 高等数学作业缺乏应用性, 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缺乏与实际问题和其它学科的联系。作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内容, 这样势必造成学生不了解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 对实际问题不能很好地通过数学手段建立模型来解决。这种缺乏实际应用性, 只是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的作业形式, 必然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所有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 照顾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这样可能造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 学习差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局面,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在对学生作业提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不同要求, 以利于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获得更好的发展。

(4) 高等数学作业的完成形式单一, 基本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长期以来遵循着“布置作业—书面完成作业—上交作业—批改作业—下发并讲评作业”的模式, 这种模式可能造成学生不求甚解, 抄袭作业敷衍了事的情况。而且从布置作业到作业讲评, 这一周期比较长, 而且中间又学习新的内容, 作业讲评缺少时效性, 不利于学生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为了改变目前高等数学作业存在的弊端, 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并在实践中做了改革的尝试。

(1) 课前预习, 布置预习作业。教师将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提出学生预习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 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因此他们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学习效率特别高,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型学习,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类型, 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并培养数学能力。可以将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性内容编成判断题, 通过学生练习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可以将函数的连续性、可导性之间的关系编成判断题, 将两个概念放在一起通过学生思考给出答案, 也可以通过函数图像, 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函数连续性与可导性在函数图像上的差异。还可以在作业中适当地布置一些条件不充分或者是结论不确定的题目, 通过学生自己思考给出不同条件下的结论, 这样的作业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 增加合作型的作业, 使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 共同完成作业。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 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使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这类题目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学习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学生也很感兴趣, 积极查阅资料、相互讨论, 写出自己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参与意识, 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4) 在作业中适当地布置一些与其他学科或者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题。通过这种题型,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这门课的应用价值,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讲解完傅里叶级数之后, 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傅里叶级数在其他学科以及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通过建立模型, 用本节课内容来解决问题,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 可以利用身边便利的互联网。通过软件编一些网络自测题发布到学校教学网站上, 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答题, 提交后系统可自动给出对错, 并给出标准答案,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定期让学生写一些学习高等数学的体会, 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近况, 针对学习中出现的困惑给予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

总之, 高等数学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反馈形式,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对作业的形式加以改进, 以求真正提高这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桂芝.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大学 高等数学 竞赛训练 级数 篇4

一、(20分)设

1)证明:

2)计算

证明:1)设,因为

所以,当时,为常数,即有

(注意这里利用了极限)

2)。

二、(15分)设在点的一个邻域内有连续导数,且。

证明:级数收敛,但级数发散。

证明:因为,由连续性可得,由导数的连续性可得存在的一个邻域内,这就说明当充分大时,数列是递减的,并且,由莱布尼茨判别法可得,级数收敛;

由单调增可得,级数是正项级数,对函数在区间运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存在有

当充分大时有,因为级数发散,由比较判别法,级数发散。

三、(15分)求级数的和。

解:因为

所以。

四、(15分)设是以为周期的连续函数,是的傅里叶系数,证明贝塞尔不等式

证明:因为,设,则有

以上利用了是正交系,所以

五、(20分)已知,求与轴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解:

简单计算可得仅有两个解,并且当时,所以所求面积为

六、(15分)判断级数的敛散性。

解:因为

高等医科大学 篇5

郭英剑教授是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翻译家,早年自南京大学英语系获博士学位后,又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继之在哈佛大学英语系担任高级研究学者。主要著述和翻译作品有《赛珍珠评论集》《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等。回国之后,郭教授因其在科研和教学等方面成就,被评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与大多数仅仅囿于一门专业的专家学者不同,郭教授在领导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进行探索改革的经历中,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对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颇有感悟。多年来,他在《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了百余篇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章,在国内非教育专业的学者中是非常突出的。这体现了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责任,也体现了他作为高等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的自觉和改革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在高等教育领域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需要探索者具有更开阔的眼界、见识和胸怀。而在这些方面,郭教授的勤于思考、锐意探索颇值得称道。他的著述虽与通常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不同,但却能从中外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问题境遇、历史背景、价值取向等不同层面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其中不仅有真切实感,也有诸多深入的思考。对于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人们,他的著述不仅可读性强,里面还包含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道理、案例和方法;对于专门做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而言,其中也有不少可资借鉴和启发的思想和思路。下面便从两个方面谈谈笔者读后的粗浅感受。

视角丰富

首先,该书的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涉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办学理念、校长素质、管理原则、大学教学、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学模式、评价取向、社会反响等诸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启示作用的问题,并展开了深入和开阔的论述。

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影响因素更多、更为复杂,涉及的方面举不胜举,背后的历史、文化、观念、体制等问题也很难单独厘清,所以,仅从学理层面进行论述是很难切中问题本质的,也很难对改革中的高等教育有其实际作用。作为既有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又有管理想法和实践的学者,郭英剑对高校诸问题的论述就十分切题和到位,既涉及理念、体制、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探究,也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师生关系等更为具体的探索,且论述兼顾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联,见解是合理与准确的。

郭教授的这部文集在内容上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事件、主要观念和典型案例,并借此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启示性的思想;第二部分是专门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当下现状与问题进行评论,包含了作者对高教改革的期望与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虽然书中关注的话题多是由美国的高等教育引出的,但着眼点还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希望中国的高校能够从美国与世界高校所发生的有益的事件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从而对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很注重实用、很注重宏观方面的调整与安排,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绝不可能仅通过宏观的把握就能奏效,还必须通过中观、微观等方面的运作与之协调。比如,在这本书中,有一篇题为《“哲学”何以成为热门专业》,就是在专业和课程层面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案例。哲学虽是古老的学问,且在世界观、方法论等层面对人的发展、对专业和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经济过热、注重实用的现实当中,尤其在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其重要性已大打折扣。郭教授以其学术的敏感和专业的素养,意识到美国高校中心关注哲学专业的重要意义,并借此话题提醒中国的高校,不要一味地仅从经济、实用、效率的角度思考,忽视哲学的作用和价值,并介绍了美国多所大学在重视哲学专业方面的具体实践,包括专业指导、专业综合化,以及如何上哲学课等,对中国的高校很有启发意义。他指出,哲学专业之所以在美国能重获重视,一是因为哲学能教人批判性的独立思维;二是因为正确的哲学方法是能对现实的方方面面有指导作用的。哲学专业的设置“是让一个人在面对世界、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时,学会批评性地思维,着力去提高个人的智慧,然后把这种人生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未来职业和人生当中去。这样的一种思路,应该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中经常用‘有用与否’的标准去衡量人文科学的价值具有启发意义”。

在考察和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与典型案例时,郭教授的立场是明确的,方法是开放性的,远远跳出了一般学者思维的局限,在旁征博引中能生动准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其依据既有世界一流教育家和大学的经典与传统,也有世界名校的成功探索与案例,还有乔布斯、比尔·盖茨、奥巴马等人的特殊视角,以及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及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等,为准确、辩证地汲取正确的高教信息与方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指导。

务实的解决之道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在谈论“大学之道”,试图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更加切近中国的实际,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但是,何为本质、何为实际,由于学者们的学术背景各有不同,所以谈论的焦点与结论也大相径庭。

所谓的“道”,是中国哲学的典型概念,也是中国人研究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核心内容是把握问题的本质、变化规律与基本联系,进而掌握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权与正确方法。尽管“道”是形而上的概念,但它却应该与形而下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所谓“道不远人”,“道不远物”,“道不远事”,否则,道的真正价值也就失去了。郭英剑教授在他的治学和思考中深谙这一规律和方法,并能从中外学术和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中左右逢源,。

比如在谈到研究和治理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时,他就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在推进中国的高教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兼用中西医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科学”路数,忽略中医整体、辨证医治的有效方法,其见解很有独到之处。通过郭教授这一观点,也使我想到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方法和西方绘画焦点透视方法的不同,后者是直观的,有了“物”或方法局限的“遮挡”,背后和内在的问题,就很难发现。而前者则可以通过系统和整体的意识,更深远、更宽泛地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更系统、更开阔的思路。

在中国当下的现代教育制度不完善、教育类法规不健全、高校独立自主的发展还不成熟的前提下,简单地比较研究或效仿国外的成功做法,很难达到理想境地。必须要在认真方向、务实探索的基础上,发现潜在的问题与体制的制约,找准改革和探索的突破口与生长点,从而稳步地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既需要理论的、成体系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研究,也需要实证的、经验的、对许多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又要有眼望星空的哲学追问,更要有需要脚踏实地的制度与文化建设。郭英剑教授的高等教育论集,正是在各种现象、各种时弊的交汇点上思考问题,寻求“道”的发现与突破,体现出了高素质学者的基本特点与精神。

比如在谈论“是什么造就了一所伟大的大学”时,郭教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大学何时才有自己的‘使命’”。他在文中说:“哈珀教授历经10年而写就的文章《伟大的未知数》,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最重要的既不是教学和研究,也不是校园和建筑,而是大学的理想。唯有坚守理想,一所机构才能称为大学,也才有可能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广泛的研究,郭英剑教授直率地批评“中国的大学普遍没有‘使命’”,说不清自己的理想或核心价值观,因而其在寻求方向、目标、决策依据、对外承诺和社会理解等方面是含混不清和难以自觉的,更不能确立自己的独特之处与核心竞争力。

在简要回顾和梳理中外大学的历史和本质特点之后,郭教授特别强调中国的大学要在确立自己的使命方面下真功夫,起码要在自己的大学章程中对此有清晰明确的表述。没有在使命方面的认同,任何局部或表面的改革都是难于推进高校实质性地发展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大学之道在起关键作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大学之生命所存,亦在于此。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以美国的高校为样板,介绍美国高校,特别是哈佛大学的著述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美国的高校何以能位居世界一流,哈佛大学的内在品质是什么,中国的高校最应该学习的关键何在?似乎到今天仍没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能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削足适履、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一类的效法却比比皆是。相比于那些述而不作、学而不思的研究,郭教授对大学之道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可贵。在其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之中,可以看到他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把握,对高等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

密涅瓦大学:引领未来高等教育? 篇6

“来势汹汹”的密涅瓦大学能否如其所愿改变传统,引领未来高等教育?这需要从密涅瓦的教育创新以及时代发展对大学变革的需求去剖析。纵观高等教育史,每一次科技或思想的变革都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变革。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把实用科学带入大学课堂;19世纪初,“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在柏林大学落地并延续到美国,催生出了现代研究型大学;19世纪中叶美国赠地学院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将社会服务变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20世纪,斯坦福大学一块土地的巧妙利用,培育出大学科技园。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之初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其伟大意义,但今天回过头去看,它们曾经开启了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21世纪将是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以及互联网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走到今天似乎又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谁来引领这场变革?密涅瓦大学以其“大刀阔斧”的创新,正在“向传统教育模式宣战”,它能否引领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对密涅瓦大学的教育创新以及时代变革与高等教育变革的分析来探索这个问题。

一、密涅瓦大学的教育创新

密涅瓦大学在办学理念、硬件设施、师资招聘等多方面与传统大学有所不同(如下页表1所示)。尤其是在组织形式、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四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创新之处。

在日渐多元复杂的社会中,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只涉及单一学科的知识,而必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方能全面地分析、有效地解决问题。“整合课程”模式或将成为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一大创举。

(四)教学模式创新:在线研讨

“没有校园、全球游学”,密涅瓦大学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在线研讨———这也是一个创新。密涅瓦大学采用最新技术开发了一个在线学习平台,与时下广受热议的“慕课”不同,密涅瓦大学的在线学习平台不是录制好的课程,而是师生实时在线学习;不是讲授式教学,而是研讨课;不是大班课程,而是20人以下的小班课程。

“在线研讨课”的优势在于:保证学生在全球游学时能便捷地上课;将教师与学生同时带入网络平台(而不是如传统“慕课”那样,教师在虚拟世界,学生在现实世界,师生相隔离),保证师生、生生能够面对面即时讨论,积极参与课堂,避免被动灌输;此外,还能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完整地记录下来,教师可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评价以及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二、时代在变革,大学如何应对

人类社会从未停止过变革,而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加速了这种变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向更深处发展,时代的变革又一次加速———全球化进入3.0时代,互联网变成“互联网+”,知识生产从模式1走向模式2———大学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时代变革必然会引起大学的变革,大学如何应对?传统大学的改革明显滞后,密涅瓦大学给出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教育创新更适应时代变革的趋势。

(一)全球化3.0时代:全球竞争与合作

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将全球化分为三个时代[14]:第一个时代从1492年到1800年,称为全球化1.0版本;第二个时代从1800年到2000年,称为全球化2.0版本;第三个时代从2000年开始,称为全球化3.0版本。弗里德曼指出,“如果说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国家,2.0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公司,那么3.0版本的动力来自个人,个人获得了新的机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与合作”。现在世界已进入全球化3.0时代,弗里德曼认为:“现在,每个人都要问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融入全球竞争?我怎样和其他人开展合作?”

如果说全球化3.0时代主要动力来自个人,那么如何促进个人的全球融入、全球竞争与合作则是大学教育需要着实面对的问题。传统大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学生关在学校里学习有关世界的知识或者出国进行短暂的交流———常常是本国学生之间聚在一起,并没有和国际学生有深入的交流合作。虽然传统大学已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但低效的培养方式不得不进行改革———率先变革,率先培养善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人才,占据全球竞争的主动权。

那么在全球化3.0时代什么才是培养大学生全球竞争与合作能力的更优方案?———密涅瓦大学的“全球游学”、“全球沉浸式学习”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伟大的启发:将课堂开在世界各地,全班同学一起在全球多个洲、多个国、多个城市共同生活、学习、研究、实践,长期的全球浸染,可有效地建立全球交际网络,有益于全球融入,提高全球理解力、全球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席卷全球

全球沉浸式学习之所以能够实现,互联网功不可没。互联网的繁荣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巨大变革,“慕课”已席卷全球。当学生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获得海量的资源去学习,他还愿意每天准时准点到学校去吗?当学生点一点鼠标,就能学到哈佛、MIT、斯坦福大师级学者的课程,他还愿意去教室吗?当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数据的分析,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展时,教师的评价与指导是否应该转变?互联网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有人甚至预言传统大学即将消失。

传统大学是否真的会消失尚无充分证据,但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的确需要变革。那么传统大学需要怎样的变革?———密涅瓦大学给出了创造性的回答,“拥抱在线教育但不完全放弃传统”———密涅瓦大学的“在线研讨”课程模式,一方面将师生同时带入互联网世界;另一方面,小班在线研讨,保证师生能够面对面实时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锻炼思维、表达、交流互动能力。传统课堂不够便捷高效,“慕课”模式的大规模在线学习缺乏交流互动,密涅瓦大学的“在线研讨”模式,整合双方优势,让学习更便捷也更优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三)知识生产模式2:应用情境中的学科整合

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等人将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之外进行的转变称之为模式2,与此相对,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被称为模式1。在模式1中,知识生产主要在一种特定学科的,主要是认知的语境中进行;模式2则是跨学科的,在应用情境中进行的知识生产,围绕一项特定的应用而组织。[15]

“知识生产模式2”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预示着知识生产将从“单一学科的、认知语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跨学科的、应用情境的”新模式。现实即是如此,在应对诸如疾病、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现实问题时,需要通过高效快捷的全球互联网以及交通网络将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学科专家学者的力量整合起来,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跨学科理解力、跨学科交流合作能力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多元又复杂的世界,“单一学科、认知语境”的传统模式势必难以满足要求,“基于应用情境、学科整合”的新模式在知识生产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如何应对这一变革?

实际上传统大学已认识到跨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但正如前文所言,传统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际上没有真正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相互融合,反而导致学生将所谓的主课与副课区别对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密涅瓦大学的“整合课程”模式,将多学科知识技术整合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在应用情境中整合不同学科,有利于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摆脱学科与学科的割裂、理论与应用的割裂状态。

三、密涅瓦大学:引领未来高等教育?

综合前文的分析,密涅瓦大学的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大学的束缚,实现了诸多创新,而这种创新又顺应了时代变革的趋势,符合时代的需求,因而密涅瓦大学已经走在传统大学的前面,探索大学教育改革的前行之路,引领未来高等教育改革方向。说密涅瓦大学这一所大学能够引领未来高等教育可能并不确切,它是时代变革与大学变革的一个代表,预示着一种变革的趋势和方向,未来将有更多的大学共同推动这股变革的潮流,而密涅瓦是这个变革潮流的重要推动者和引领者之一。

(一)密涅瓦大学:颠覆传统,顺应时代,引领变革

传统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大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互动、讲授式教学盛行学生缺乏课堂参与、学生囿于校园中难以真正建立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诸多方面需要变革。虽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限于各方面的束缚,传统大学难以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密涅瓦大学的宗旨就是“颠覆传统”,其规模不大、内部环境不那么复杂,得以摆脱传统大学所遭受的种种束缚,在一块全新的“试验田”上尽情地发挥想象,大胆地创新。密涅瓦大学的组织形式、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改变了人们对大学的印象,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大学样式、教育模式、学习方式,将引起更多的后来者纷纷效仿,或许全球游学、整合课程、在线研讨将成为未来众多大学的基本模式。

之所以认为密涅瓦大学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之一,除了其颠覆性的教育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这种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创新。全球化3.0、互联网与在线教育、知识生产模式2这些新的变革已然发生,也正在冲击着传统大学的教育模式,密涅瓦大学正瞄准这个发展趋势而进,比传统大学走得更前,探索大学教育模式的各种可能。密涅瓦大学就像一个勇敢的探路者,尝试别人不敢轻易尝试的创新。

成立仅有两年,便已吸引全球众多知名学者(比如斯坦福大学的柯斯林教授)以及优秀学生的加盟(中国有数位学生放弃常春藤盟校的录取而选择密涅瓦),已显示出密涅瓦大学的全球吸引力。或许还有许多大学在观望,等看到密涅瓦模式更加成功的时候再模仿之,不过,它们必将追随这一模式进行变革(也许不是完全照搬),因为这是时代变革所驱动的大学变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法逆转的变革———正如19世纪,尽管许多古典主义者反对实用科学侵占大学课堂,但科技革命的力量冲破各种阻挠,将科学知识和技术摆在与古典学科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古典学科———21世纪的全球化、互联网、知识经济也将推动大学进一步变革,密涅瓦大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种变革的趋势,因而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二)密涅瓦大学:带给传统大学的思考

密涅瓦大学的创新型教育模式给传统大学带来了几点思考。其一,大学一定要花费巨资建立豪华的校园吗?能否在硬件设施上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直接用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其二,短期的出国交流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如果说无法提供像密涅瓦那样的四年全球七座城市游学机会,那么加强本校的国际学生与本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与互动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其三,文理科学生互选课程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科交叉?在一门课程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用于分析解决具体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科融合,也更有益于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或许对高校师生以及对课程的设置与管理而言是一种挑战,但这种模式可能更为有效)。其四,如果说在线学习是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像“慕课”这样的大规模在线学习方式一定更为有效吗?开设在线研讨课程,既能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也能保证师生实时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与讨论,或许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密涅瓦大学或许能够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方向,但它毕竟是一种定位于精英教育的模式。高度选拔、高强度训练、强调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强调研究与讨论———密涅瓦大学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并非人人都能适应这种模式,它不具有普适性。传统大学需要改革,需要借鉴密涅瓦大学的一些经验,但也要因地制宜,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改革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各个大学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适应不同的需要,未来还会有许多与密涅瓦大学相似或相异的新教育模式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Jill Barshay.Minerva Aims to be an Online Ivy League University[EB/OL].http://nation.time.com/2013/04/23/minerva-aims-to-be-an-online-ivy-league-university/.2013-04-23/2016-01-25.

[2]Kristina Dell.The Minerva Project:An Online College to Rival the Ivy League[EB/OL].http://nationswell.com/minerva-project-online-college-rival-ivy-league/.2014-01-24/2016-01-23.

[3][7][8][13]Minerva.Curriculum[EB/OL].https://www.minerva.kgi.edu/academics/curriculum/#cornerstone.2016-01-23.

[4][9]王佑镁,包雪,王晓静.密涅瓦(Minerva)大学:MOOCs时代创新型大学的探路者[J].远程教育杂志,2015,(2):3~10.

[5]Minerva.A Passion for Student Learning[EB/OL].https://www.minerva.kgi.edu/academics/.2016-01-26.

[6]林猛.一所没有校园的霸气大学[EB/OL].http://bjrb.bjd.com.cn/html/2015-05/27/content_282724.htm.2015-05-27/2016-01-25.

[7]Minerva.Active Learning Forum[EB/OL].https://www.minerva.kgi.edu/academics/.2016-01-24.

[10]Minerva.The World as Your Campus[EB/OL].https://www.minerva.kgi.edu/.2016-01-25.

[11]Graeme Wood.The Future of College?(未来的大学或不再有奢华校园)[EB/OL].龚蕾译.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32720/420047.2014-08-15/2016-01-23.

[12]Minerva.Supporting Graduates at Every Stage[EB/OL].https://www.minerva.kgi.edu/students/.2016-01-25.

[1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时间简史[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9.

大学无用:高等教育职业主义化反思 篇7

历史学家卡尔·波兰尼 (Karl Polanyi) 在《大转型》一书中指出, 在一个现代社会体系中, “与经济嵌入到社会关系相反, 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这一判断可借用来概括当今中国社会。经过30年的改革, 当今中国正如波兰尼所言, 整个“社会的运作已经服从于市场”, 不再是经济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 而是社会的方方面面, 均已深深地嵌入到经济体系的运作之中。这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宗教甚至法律、政治等机构, 在某种程度上都被“经济化”或“商业化”了[1] 。

上述“经济化”或“商业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表征, 是大学的职业主义化。在政策和宣传上, 政府越来越强调高等教育的职业培训功能, 这就意味着不再强调学生个体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不再强调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树, 不再强调非功利性的纯学习观。高等教育是为经济服务的有效工具, 这一观点日渐成为主导思想。与此相唱和的是, 舒尔兹的人力资本理论一度成为解读高等教育经济属性的垄断性话语, 作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现代版, 该理论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治实用主义有着深刻的合谋关系, 投资教育必定获得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的看法, 已经深入人心, 衡量大学的尺度缩减为教育收益率。

这一衡量尺度是全球性的。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知识:内在的价值》, 其实并非关注“内在价值”, 而是关注教育为个人和国家产生经济财富。随着高等教育的人文理想一步步蜕变成经济回报等式, 大学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以前它是精英人士最终结业的学校以及高等文明的防守阵地, 而如今它意味着职业的认证, 意味着同等的机会。“现在, 即使是那些精英高校也在运用毕业生挣钱能力来解释学费的收取情况。”学生进入大学, 不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而是通过选课 (选择对就业有明显用处的知识) 、攒学分, 完成某种自我资格鉴定, 为就业市场做准备。“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态度和期望是与学生职业发展和经济回报强烈联系在一起的。……其实, 评估大学学位价值的主要尺度已经演变成毕业生的挣钱能力。”[2]

大学已无法回避就业议题。在几乎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里, 个体地位的提高都要通过高等教育。对国家来说, 重要的是实现就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对学生和家长来说, 重要的是一个有前途的工作。国家和个体由此达成默契共识。帮助就业, 增加经济总量, 提高产品消费和服务水准, 同时又反过来刺激生产——大学成为整个国家发展主义经济链条上重要一环。学生被关进栅栏, 大学则发放就业许可证, “其功能 (抑或产品?) 就是用一个文化的邮戳来颁发学位, 但是其整个性质不是文化的, 而是公司的”[3] 。

二、教而不育

市场竞争的压力真实而严厉, 它奖励对快速变化做出反应者, 反之则受到惩罚。在一个只需要当下和行动的环境中, 超然和沉思不合时宜。当就业成为大学的核心任务, 效用被当作唯一的通行证, 大学就不得不专注于特定职业目标, 收缩思想领地。

以职业为导向的学生是带着眼罩度过其大学生活的, 他们整天埋头于专业强加给他们的一切, 对就业没有明显用处的知识, 连看都不看。大学也只教学生能学和愿学的东西。当专业凌驾于教育之上, 各个学院就会发现没有足够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无法填满大学四年生活。的确, 如果目标就是就业, 那么短期职业培训就足以解决问题。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大学生恋爱成风, 而大学四年级几乎无课可上, 完全放任学生四处谋职。

学生得到了知识, 却未受到教育。一个受过高等训练的计算机专家, 在道德、政治或宗教方面的学识未必比最愚昧无知的人强多少;在认识世界的方式、同他人交往的深刻意识方面, 他们鲜有独立的见解。着眼于就业率的大学教育不过是中小学教育的高级版本。如果说中小学教育是高考预备教育, 那么大学专业教育则是工作预备教育。中小学教育具有灌输和应试性质, 大学本应将学生过去所有信念置于严格审视之中, 帮助学生发现其使命, 发挥其潜能, 但是大学通过职业主义化进一步钳制了年轻人的思想。

如果说大学曾经的遗世独立是某种封闭的话, 那么今天职业主义化的大学则是另一种封闭——通过敞开来封闭, 其共同特点是对现实的绥靖。今天, 大学从思想向行动的策略性撤退, 其实是一个更为轻于历史、薄于现实的尝试。究其原因, 是因为大学已经停止追问和质疑。在强烈的个人致富动机的驱使下, 学子无力去理解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 学者只是在学术的狭窄分工内相互抓背, 大学轻盈掠过了滞重的社会现实, 与它所触摸到的社会命题擦肩而过。借着回应社会, 大学把整个世界挡在外面;通过向现实的敞开, 大学关闭朝向历史和现实的大门。

对学生经济利益的重视往往被视为诚实和真实, 其实与以生为本的做法背道而驰。着眼于就业率的大学教育势必磨平学生的锐气和棱角, 使之最大程度地适应某种职业。“这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骗局, 因为它使学生相信, 他们……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发愤努力, 其结果是, 他们最终将不得不参加乏味无聊的工作, 因为当走进劳务市场的时候, 他们会发现对于许多工作自己尚不能胜任。”[4] 即使找到如意工作, 学生也会发现快乐结局并不长久。因为仅有的一点专业知识很容易就花光, 当真正面对问题时, 已经无知识储备可以借助。那时他们将会发觉, 大学为他们提供的力量是多么有限。

三、跛足巨人

在所有机构中, 大学最为依赖于其成员的深刻信念。归根结底, 思想才是大学的一切。大学生为配得上“大”字, 需要吸收人类文化精华来丰富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追求潜能更高层次的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 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大学的职业主义化, 其结果是彰显专业技能, 漠视人文教化, 消解文明传统, 诉诸最坏的本能;其危害在于扼杀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窒息人的精神灵性。

如今很多学生都成为彻底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他们的个人兴趣是“成功”, 其价值观貌似多元和相对, 但实际上贫乏而单一。由资本逻辑所生产的个人中心、权利至上、贪图享乐、锱铢必较的资本理性, 以及权力/金钱游戏所裹挟的拜金、利益原则、强者逻辑, 已经成为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只要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 生活就是而且只能是一场为地位、金钱、权力和享受的竞争。这种价值观虽然是被强加的, 却足以给人一种假象, 以为它是学生的个人偏爱和选择。实际上, 所有的选择都发生在发展主义框架内, 而框架本身是无力选择的;无论指向何方, 其背后的首要目的是财富, 专业技能和挣钱成了他们所能想象的一切。

价值观的单一化无异于某种历史终结。在资本逻辑摧毁一切想象力之际, 最需要大学挺身而出, 帮助学生抽身而退, 与他所迷恋的东西保持审视的距离。但是, 现今大学选择了讨巧。当所有聪明人都成为IT精英和投资银行家时, 这样的经济制度是不会有前途的;一个只热衷于手段, 而不考虑这些手段所通向的终极目的, 这样的社会是非理性的。精神生活匮乏的结果是自我矮化, 这样的民族, 尽管军队强大、人民富裕, 但却是一个跛足的巨人, 总是不由自主地向精神生活丰富的国家看齐, 正如曾经的罗马向古希腊看齐, 清代的满族向汉族看齐。

今日中国大学教育不仅应致力于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而且应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昌盛的国家, 应为21世纪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责任。站在最为功利主义的立场上, 同时也是最为理想主义的立场上, 大学必须专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这一首要使命, 从而以潜在的、间接的方式更深刻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换言之, 为了达到最功利的目的, 需要从最不功利的事情做起;最理想的, 往往也是最功利的。诚如洪堡在1810年所言, 国家“不应就其利益直接相关者要求大学, 而应抱定以下信念:大学倘若实现自身目标, 那也就实现了、并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 而这样的收效和影响的广大, 远非国家之力所能及。”[5] 理想和功利之所以两极相通, 其根本原因在于, “在全部自然资源之中, 特别是在全部自然资源受到威胁的时候, 最宝贵的乃是批判性的智慧;在全部的国民产品之中, 特别是在全部生产出现问题的时候, 最重要的产品乃是训练有素的智慧。说到底, 这是一切其他资源在发展和保存中所倚重的资源。”[6] 这接近于“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也接近于“无用之大用”的道理。

四、大学无用

如今, 任何一门知识的翻新已经到了常人难以追随的地步, 与其在职业主义化道路上亦步亦趋, 不如转而回归自由教育。哈佛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核心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新祭起自由教育的法宝, 结果出人意料, “申请哥伦比亚学院的学生总数从1992年到1999年整整翻了一倍, 哥大由此紧跟哈佛和普林斯顿, 成为美国最难进的三所本科学院之一。”[7]

究其原因, 一方面, 人们逐渐意识到, 功利主义对于效用是一种威胁, 刻板地使用功利主义标准可能欲速不达。另一方面, 人不仅仅是靠面包活着, 即使在饥馑之时, 人们所渴望的仍然是生活, 而不仅仅是生存。强调就业率的大学实现了把面包提供给每一个餐桌的抱负, 却没有履行自己在心智和道德上的责任, 这无论如何都无法令人满意。

大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谋生, 更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大学是思维习惯形成而且保持终身的地方, 学生的全部人生将因这种教育而发生重大改变。大学所要做的, 是引导学生走向人类思想和精神的源泉, 赋予学生新的眼光, 使他们能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 转变僵化的经验模式。阿克顿勋爵有关历史研究的看法, 也适用于我们今天对大学的定位:大学“应该成为我们的救助者, 不仅让我们解除其他时代的不当影响, 而且解除我们自己时代的不当影响, 解除环境的专制和我们所呼吸的空气的压力”[8] 。

使遭遇变形的大学教育回归其本相, 在利益的海洋里重建一个人文世界, 意味着重申人类的正义、良知、尊严、理性、道德等等精神财富, 重新将物欲化了的文化复归人性化。这是一项举步维艰的事业。尽管今天的人们其实比其他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人文的慰藉, 人们在阅读那些散发恒久人性光辉的著作时, 会比其他任何时代更真实和充实, 但是, 相比起现实的功利考量, 理想往往退居第二位;尽管“无用之大用”在学理上言之凿凿, 但实践中却不大有人愿意以身试法。与其徒劳无功地劝说世人, 不如抛却徒有其表的就业率, 转而张起自由教育的大旗, 大大方方承认大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无用性, “它的无用性就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 ……承认这种无用性, 我们也就承认了或许我们是在进行毫无回报的冒险、毫无意义的牺牲、毫无发现的探索以及毫无收益的交易。……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教育无用性的方式对所有文化加以质疑,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不被功利的机能障碍毁灭。”[9]

对于大学而言, 首先要做一种自我说服, 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专注于求知的神圣联合体。只有大学自己活得严肃, 对学生来说, 才是可信的和具有吸引力的。只有抱着教育无用的信念, 学生才会有甘愿冒险的决心, 以及准备在书本世界中探险的愿望;而且只有当这种决心和愿望发自内心, 才能开启一个无限广阔而深邃的世界。由此, 大学才能以自己的方式来介入一部分人的教育, 来唤回人们对真正学问和能力的敬意, 真正从长远角度思考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如果大学能以旺盛的斗志和坚定的决心成为求知共同体, 那么即使是最愤怒的批评者, 最终也会逐渐感受到大学对社会的价值和影响力。

对于国家来说, 当务之急是停止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的片面宣传, 淡化大学的经济功能, 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分化, 明确大学定位。起码, 对于我国前一百多所大学来说, 尤其是前三十多所大学来说, 应该有足够的定力和底气可以不惟资本逻辑是从, 以实际行动昭示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是大学服务于商业、政治和社会利益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韦森.站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十字路口[J].读书, 2008, (11) :13.

[2][美]理查德.鲁克 (于培文, 译) .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28.

[3][加]比尔.雷斯丁 (郭军, 等译) .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1.

[4][德]马克斯.韦伯 (康乐, 等译) .支配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73-374.

[5][英]约翰.怀特 (李永宏, 等译) .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75.

[6]叶隽.以精神底气审视制度问题[J].读书, 2008, (10) :129.

[7][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 (杨德友, 译) .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程星.细读美国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63.

浅议大学新生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篇8

大学高等数学是现代每个大学学生都应该学习并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 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分文理科与专业, 但是, 针对每一个专业我们所要求学习的内容是有一定差异的。数学是一门重要、实用而又十分古老的自然学科。而大学高等数学则是建立在普通的初等数学基础之上的。高等数学所包含的内容结构严谨, 是各个理工科学习的基础, 因此它对大学生的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高等数学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计算, 而是为其他各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高等数学所包含的思维方法、解题思路、运算方法等都可以用来解决其他学科中的相关问题。

大学高等数学所蕴含的内容有很多, 其中微积分和函数极限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大学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重点。高等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严密的逻辑思维性以及高度的抽象性。其中严密的逻辑思维指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 无论是判断还是推理, 都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而其广泛的应用性及高度的抽象性则是说高等数学能深入地解释事物的本质规律, 并能在生活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大学新生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高等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学习难度高的学科, 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更何况大学新生才刚刚步入大学的校门, 对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不是很适应, 因此, 其对于大学高等数学的学习还存着不少问题。经过研究调查, 大学新生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等数学纯理论教学大学新生难以理解。大学高等数学具有内容复杂、难度大等特点, 它是对高中数学的进一步深化。因此, 大学新生最初开始高等数学课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况且, 大学高等数学教学一般都是采用纯理论化教学, 由教师直接讲述数学公式与方法, 这种灌输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记住公式, 但是却不能有效地进行公式的实际应用。这种纯理论化的教学方式, 使大学新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片面的了解, 而无法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2) 大学高等数学难度大,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高等数学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难度大、内容复杂。因此, 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吃力, 更何况大学新生刚刚经过紧张的高考, 整个人在进入大学时往往处于放松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课程难度大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从而影响大学新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3) 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差异性大, 学生难以适应。高中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 但其内容的难度是完全不同的。而且, 在大学高等数学的课堂, 教师一般都是根据大学的高数学习大纲制定的, 其学习内容往往与高中的数学学习完全脱节。其次,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比高中要松懈很多, 如果学生自觉性不强, 其学习效果往往都不容乐观。因此大学新生突然进入高等数学的教学课堂, 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其教学方式。

(4) 大学高等数学教学缺少针对性,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大学高等数学是大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 并且学校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往往都有一个总的要求。由于大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广泛性, 教师制定出来的高等数学学习方案往往应用于大学各个专业, 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专业的差别与其实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很容易超过其专业需求, 或达不到其专业的需求。这种缺少针对性的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改进大学新生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措施

大学高等数学的学习对大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与今后的生活工作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学好大学高等数学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可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是, 在现在的大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经过研究调查, 笔者认为, 改进大学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等数学的学习应该由浅入深, 从实践中进行学习。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难度大, 是其教学困难的一大原因, 同时其教学难度的突然提高也是对新生的一大挑战, 因此, 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一挑战。首先,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其次, 对于一个难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现引入一些中学中的知识点,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学习。

(2) 重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一大动力, 因此, 我们必须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应该上好高等数学教学的第一节课, 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 使学生能够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欲望。其次, 我们应该就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我们还应该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以避免学生因为高数难度过大而放弃学习。

(3) 寻找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点, 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学习高数。大学高等数学虽然难度很大, 但是它是以高中数学为基础进行的。因此, 要想保证大学新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就必须做好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首先, 我们必须做好知识点的衔接, 例如在进入微积分的教学时, 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高中学习的函数等,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教学。其次, 我们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大学的教学往往过于放松, 我们应该适当融入一些中学教学的元素, 例如进行课前的回顾交流、课后的提问等等。

(4) 关注新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由于大学每个专业的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需求都不同。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新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其发展的教学计划。首先, 我们应该了解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及其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内容。其次,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 我们可适当以本专业的问题为载体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 贴近实际, 保证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4 结语

大学高等数学是大学教学的基本课程, 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新生由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校门, 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还有诸多的不适应。但是高等数学的知识将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其影响也有可能是终身的。因此, 大学新生应该尽快找到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点, 尽快适应高等数学教学。

摘要:现代高等数学是我国大学中各个专业都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所包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思维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辅助工具, 还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 大学高数的学习与高中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许多大学新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大学高数的学习。本文就将通过对大学高等数学的定义、重要性、教学现状等问题进行分析, 对解决大学新生高等数学教学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学新生,高等数学,问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明霞.大学新生高等数学学习方法[J].科技信息, 2009 (31) :221.

[2]牛海军.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8.

[3]季诺.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法的研究与创新[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4) :86-88.

如何上好第一堂医科高等数学课 篇9

1 教学准备———突出课程重要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所以第一堂课的准备一定要特别充分, 资料的仔细查找, 多媒体的精心制作, 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能够让他们在对数学的认识上有种顿悟 (哦, 原来数学这么有趣) 或者颠覆感 (数学居然这么有用) 就更好了。

2 教学内容———阐明课程应用性

2.1 军校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区别

对于刚跨进部队院校的学生, 他们面临着两个转变:一是老百姓向军人的转变, 二是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军校生活与中学生活具有很多方面的差异, 如果大一的新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的生活, 不能在短时间内实行转变, 将会影响到未来几年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中学与军校相比较, 在管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迥然不同:从父母老师无微不至的细节管理到严格的层级管理, 从依赖父母家庭的家居生活到独立自主的军营集体生活, 从小课堂讲解到大课堂教学, 从题海战术对知识点反复演练的被动学习到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的主动学习等这一切的区别, 需要我们的任课老师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醒和指导, 甚至因为军校学生刚经过一个月的严格军训, 正对学校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疏导, 避免学生走弯路、走错路。

2.2 数学史介绍———微积分简史

如何将第一堂医科高等数学课讲得和学生以往的数学课不同, 给予他们一个崭新的视野呢?初等数学的研究对象为常量, 以静止观点研究问题;而高等数学是以变量为研究对象, 以极限方法作为研究工具的学科。所以要先从高等数学的基础———极限以及主要内容———微积分的产生谈起 (微积分的创立是现代数学的里程碑) 。同时因为, 在若干年后, 也许我们的学生会忘记如何求函数的极限、忘记导数的求法、积分的计算, 但是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维方式, 最终会牢牢地刻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恩格斯曾经说过: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 有了变数, 运动进入了数学, 有了变数, 辩证法进入了数学, 有了变数, 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而它们也就立刻产生。因此在第一堂课里, 可以通过讲解公元前5世纪希腊诡辩学派哲学家芝诺提出的悖论, 如阿基里斯追龟说悖论、飞矢不动悖论、二分法悖论、运动场悖论等, 指出这些悖论涉及无限和运动, 而只在17世纪微积分产生后, 有了极限的概念才得以解决。而在数学史上, 关于谁先创建微积分, 是牛顿还是莱布尼兹, 一直没有定论, 他们二者的争论在当时逐渐演变成了英国科学界与德国科学界, 乃至与整个欧洲大陆科学界的对抗。这些人物、这些历史的讲解都将给学生带来新的认识, 从而让他们将注意力逐渐放到数学的学习上。

2.3 著名数学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虽然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习数学, 但是他们对数学的著名问题了解非常少。为了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第一堂课里可以选讲一两个著名数学问题, 如费尔马大定理、庞加莱猜想、四色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哥尼斯堡七桥等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伟大,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4 数学应用———提高学习的热情

学生从小学接触算术开始, 到高中的立体几何, 学了十二年的数学, 但是说到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大部分的学生都说不出来。其实, 到目前为止, 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领域上, 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 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 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可以在第一堂课上, 有选择性的给出相关的医学案例或者其他学科中的案例:如医生把示踪染色注射到病人胰腺里以便检查其功能是否正常、计算病人服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残留量;饮酒后体内的酒精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从而判断何时能够正常驾驶等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数学。当然, 计算机辅助成像扫描仪、核图象显示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现代医学成像系统的运作有赖于信号的数学处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需要用数学来搜索将基因序列和人类疾病关联起来的信息;阐明蛋白质褶的复杂结构是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关键;医院病人病例记录的管理日益需要应用数学来构建有效的数据库等等。这样的医学案例还有很多, 其余的学科也能找到类似的应用。甚至还可以讲讲人寿保险公司向顾客收取的保险费的多少、街道安装公用电话亭的个数、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时间分配等等问题, 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 让学生感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到处都是,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3 教学形式———指出课程生动性

医科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 不再是中学时的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而是采取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尤其注重多媒体的使用, 增加信息量,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结合数学软件 (如Matlab, Spss等) 的应用, 让数学计算不再繁琐和枯燥, 使医科高等数学的学习变得愉快。

4 教学方法———提倡学习主动性

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 老师应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要尽快实现从“应试”到“应用”, “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研讨法、对比法、直观教学法等等, 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而学好和喜爱医科高等数学这门课程。

医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应注重数学的实用性, 而数学建模正是架起了数学理论与医学实际应用的桥梁。因此, 在第一堂课上, 老师应通过介绍数学在医学等学科中的应用,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展现给学生, 强调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各高校创新教学的一大品牌。在医学研究的实际问题中, 特别是高层次的医学研究成果往往依赖于合理的医学数学模型, 这些都需要医科学生具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后续课程的讲解中, 教师的教, 首先以理论课为主, 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时, 联系高中数学的知识, 让学生感到不突兀, 并适当联系实际,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注意启发式教学和学员智力的开发, 克服畏难情绪,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其次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教学形式力求多样, 多媒体、板书、课堂问答、讨论等相互结合。在学生的学习上, 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针对实际, 进行答疑, 指导学习方法;同时布置作业, 定时抽查检查, 集中答疑评讲;可安排讲义上介绍比较清楚和详细的部分章节, 或超纲内容让学员自学, 教员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批改检验学员自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对如何上好第一堂医科高等数学课程的一些认识。那么, 到底如何上好这一堂课, 如何在这次课上展示数学迷人的魅力, 为后续的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需要每一位从事医科高等数学教学的老师认真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罗万春, 罗明奎, 雷玉洁, 等.医学高等数学课题教学的问题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107-109.

[2]李庆春, 杨月婷, 郭微, 等.如何上好高等代数第一堂课[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21) :3.

[3]马翠, 罗明奎, 罗万春, 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4, 27 (2) :249-250.

从大学生就业谈高等教育发展 篇10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尺

如同产品销售情况是企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一样,大学生就业状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尺。无论是高等教育整体还是高校个体,毕业生就业情况最终将决定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乃至个体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高等教育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其间经历了快速、平稳和停滞等不同发展阶段。北京高校毕业生从解放初的每年平均不足2,000名,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每年有1.2万人。此后,即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经历了稳定发展和迅速发展两个阶段:1981年~2000年的20年间,毕业生从1.2万人,增长到6.2万人;而此后的8年,毕业生人数猛增到20.2万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末,我国毕业生虽然有时也存在分配难情况,但总体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甚至饥不择食的状态。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才逐渐和迅速地得到改变。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以往许多难以得到毕业生的偏远地区、中小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第一线岗位在人才上才得以补充,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人才不足的状况。毕业生的供需和就业状况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人才综合实力的增强。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以高职毕业生为例,2002年后的3年,其就业率处于各学历层次的最低水平,“研究生俏、本科生平,专科生滞”即当时的写照,一度只有50%~60%的就业率。当时的高职办学只是原来普通本科的压缩版,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得不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近年来,高职院校认真总结经验,迅速改变了以往的培养模式,积极面向社会实际办学,实施订单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2007年和2008年的毕业生人数虽然大幅度提升,但其就业率达到90%以上,开始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这种变化反映了高职办学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所反映的高等教育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主动和自觉适应新情况上依然存在各种矛盾,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近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所反映的问题看,主要存在3对矛盾。

1.毕业生供求总量的矛盾。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但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进入21世纪,全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9年间增长了4.4倍。同期,北京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也从6.6万人增加到21万人,增长了2.2倍。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近年来,每年遗留的100余万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关注数字。这种就业压力,在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表现得尚不突出,一旦出现国内外经济或社会波动,就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并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同时加强了高校就业工作力度,保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平稳,取得了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经验。但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2009届毕业生的同口径需求较上年度下降了23.1%。按近年来全国毕业生70%就业率测算,我国今年将有近200万毕业生离校后不能就业。这是一个巨大压力。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视察时明确强调将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随后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不仅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也从根本上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我们既要从规模、结构、质量上,也要从办学模式、机制等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2.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个永恒话题,这不仅因为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经常变化,而且在于教育的滞后性。从当前情况看,我们主要存在两类结构性矛盾:第一是学历结构性矛盾。“扩招”前后的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处于学历越高,社会需求越紧俏的状况,而专科生就业则相对困难。近年来,随着首都的服务业迅速发展,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已达到70%,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急需大量高职(专科)毕业生,但当前这部分毕业生仅占北京高校总数的20%,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只能以“北漂”方式解决。利用首都高等教育优势,培养大批适应中小企业和基层第一线需要的高职(专科)层次毕业生,是增强首都经济实力和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第二是专业结构性矛盾。近年来,北京高校中就业需求较好的主要是应用类学科,文理学科较差。从具体专业看,计算机、通讯、自动化、建筑、机械、英语、会计、金融、师范等学科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而法律、外贸、管理、工业设计等学科毕业生就业则比较困难。随着首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的专业需求也在快慢不等地发生着变化。如随着创意产业和会展业的兴起,艺术、动漫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增加,生物医学、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明显减少,化工类和管理类的需求继续减少。高等教育如何预见和适应变化着的经济、社会形势,如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仅是当前,而且也是今后的重大研究课题。

3.适应性矛盾。这里所讲的“适应性”,不是指宏观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而是具体为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矛盾,当然,这一矛盾归根结底也是由教育教学问题造成的。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存在一些“怪”现象,有的需求相对较好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一定高,如计算机软件、营销专业等,这些专业无论是在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是在人才市场上,需求都很大,供需比例位居前列,但常常由于毕业生的“软实力”(沟通、团队合作、诚实、自信等)和业务能力适应不了岗位要求而被淘汰。再有,机械专业及有的农科专业,虽然社会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与专业适合的基层和第一线工作,而常常使得毕业生就业很难,专业对口率也不高。这就形成了供需两旺又供需两难的状况。这种适应性矛盾,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建立社会评价机制

1.实施内涵发展道路。在经历了近10年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之后,我国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其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为此作出了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的决策。今后高等教育要实施内涵发展道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看其“产品”,即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具体讲就是要看毕业生的就业率、适应度和成才率。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重点发展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紧缺型人才;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培养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做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改进思想教育,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加强教学科研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新形势下认真研究实践教学,开拓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途径。当前,实践经验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用人单位在审查毕业生简历时常常将实践经验作为了解其能力的重要途径,甚至作为接收条件。教育实践应包括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勤工助学和各种社会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都应该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或就业目标相结合。当前的实践教育,虽然在一些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实习基地已经建立,但总体上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有些学校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几年中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教师和校园,学校不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和组织相应的活动。第二,学生不重视,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和实践活动走过场,或出具假证明。第三,企业和社会不重视,相当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视实习学生为负担或“添麻烦”。第四,国家缺少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实习的政策、机制。因此,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或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普遍存在大学生实习难的状况。因此,建议政府制定鼓励大学生实习的政策和机制,从专项经费、减免税收、学校考核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推动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调动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在认真搞好实践教学实习的同时抓好各项实践活动。这样,才益于形成校内外共同重视、积极参与的氛围,尽快解决大学生实习难问题。

3.加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的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就首都大学生创业状况看,该项工作仍处于比较冷清的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学校已将创业教育引入就业指导,少数学校开展了创业大赛等活动,有的还建立了学生创业基地,但从学生在毕业环节的创业人数看,每年寥寥无几。2005年~2008年,应届毕业生中创业者分别为102人、146人、153人和189人,不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建立创新、创业型社会,从培养百万计的企业家,从拓展就业渠道的视角,解决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问题;必须加强首都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同时注重提升创业本领;在创业教育中,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请有创业经验的大中小企业家走进课堂传授“真经”;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从经费和场地条件上积极扶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困难;要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作为考核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首都大学生创业有着良好的天然环境和条件,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4.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评价机制。当前,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其他相关评估,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难以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和层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归根结底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定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教学评估办法,加强和建立社会评价机制,通过不同方式的调查,让用人单位评价不同学校的学生素质,让学生回过头来评价当初的教学效果,增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要逐渐将这两方面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校自觉、主动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

5.把职业发展作为大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涉及学习、生活、恋爱等方面,但几乎所有方面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未来就业挂钩,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与未来职业发展相联系。应该说,大学生的几年寒窗,最终目的是为了有个理想的职业。当前,大学生的困惑,往往源于对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的迷茫。因此,建议将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和职业目标教育统一展开。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在2008年印发的《关于开展高校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意见》(京教工<2008>45号)明确了开展科学就业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职业发展教育,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就要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了解环境,认识自己,逐步明确发展方向或目标,规划好自己的学业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大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指南针,做好这项工作,就是抓住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牛鼻子。

6.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适用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多年来,我们的师资队伍几乎单一地由留校或外接的研究生、留学生等组成,他们的经历普遍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活动范围主要是家庭和校园,虽然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生产实际和社会的了解,因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难免脱离实际,这是影响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因素。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使我们的师资队伍能够适应新形势,培养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普通劳动者。建议:第一,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吸纳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加入教师队伍。例如,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法律学院、商学院的院长分别在多家时装机构、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设计中心等单位任职,有的是行业知名专家。因此,培养的学生就业后具有较强的实际能力。第二,建立教师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制度。对于现在和今后研究生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要规定其结合专业的调研和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时间,并进行考核,努力使这些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第三,企业参与教学和培养工程。请与学生就业对口的企业参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实际。■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上一篇:税收体制下一篇:国际工业设计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