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2024-08-05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精选十篇)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篇1

1 山区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独特的资源条件, 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 形成特殊的地方农业文化内涵, 有具备一定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 经过扶持培育能够迅速在国内国际市场形成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特色是指资源上具有稀有性, 产业上具有绿色性, 分布上具有区域性, 产品具有明显的市场空间, 具有山区文化特征。

山区特色农产品是指产品多样化, 生产差异性, 效益凸显性, 对资源的依赖性, 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生产区域化; (2) 产品规模性; (3) 品质优良性;产品安全性;市场优势性;产品独特性;效益突显性;深厚文化性等。基于上述特征, 开发特色农产品应彰扬特色农产品独特性, 发挥其比较优势, 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山区地域辽阔, 光、热、水、土、生物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经过多年实践, 山区已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基础, 西部大开发和农业战略性结构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机遇和广阔空间, 为此必须加深对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认识。

2.1 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生产能力, 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地位,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2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向深度推进的重要途径,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和实现途径。利用山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文化。培育山区文化具特征地、农业产业带、产业群, 以应用高新技术为手段, 以打造农业品牌为主要目标, 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通过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 安全的市场需求, 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促进山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3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 山区农民困难问题比较突出, 农民素质低, 应用技术水平落后,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适应多变的市场能力弱。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农业品牌, 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和运输等相关产品的发展, 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 将独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实现农民增收。

2.4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特色产品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要求, 发展特色农业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 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积极性, 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重要原则

特色农产品开发, 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从资源和市场两个基本点出发, 强调因地制宜, 坚持按比较优势布局, 按市场需求开发, 选准突破式发展方向, 技术打造产业群体, 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质与量的统一。既要考虑资源条件, 又要充分考虑市场潜力, 能充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1 尊重市场原则

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国际市场一体化, 着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重点突出区域性、规模性, 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 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壮大。

3.2 因地制宜原则

客观评价区域特色、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以及开发特色农产品所需奖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 实现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考虑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特点, 坚持适宜区域进行生产, 做到规模适度, 保证产品的独特性。

3.3 依靠科技原则

针对不同区域特色, 优化经济技术结构, 加快科技创新开发, 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要创新理念思路指导产业开发, 引进和采用特色农产品技术, 开展适宜区域特征的名优特产品技术研究, 延伸产业链, 构建产业群体, 形成独具竞争优势, 独显特征的特色产业示范区。

3.4 尊重意愿原则

农民、企业是进行特色农产品开发的主体, 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选择权, 保护农民的权益, 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承受能力, 多和农民商量、探讨、安排经济效益好的技术, 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民、企业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观念, 创名优品牌。

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 有效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4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关键措施

已着手制定特色农业的发展规划, 从全局看, 由于受认识观念、县域状况、历史原因、山区特征、资金技术、企业规模以及许多非正常性操控因素等的限制, 目标难以实现。进行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必须适应当前宏观政策体制以及管理体制, 这里重点谈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供参考。

4.1 实施产业化开发

产业化开发是推进地域特色农产品开发的重要条件, 不仅要在生产环节, 而且要在加工流通环节下功夫, 必须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着力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 力争经过一段时间, 建成规模大、品质优、富有地方特色、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政府机构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市场, 引导基地加工增值, 科技创新, 创建名优品牌, 发挥标准化生产的带动功能, 积极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发挥其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强的功能, 推进产业化经营,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培育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要立足现有加工技术改造, 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加工能力。

4.2 不断推进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是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决定性因素, 要打造特色农产品, 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工工艺, 技术的先进性是特色农产品的象征。重点进行科研开发, 组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专家进行特色农产品技术研究。抓好适应本县名优特技术研究的同时, 还要加快传统特色技术的更新换代。技术创新是发展特色农业永恒的主题, 只有不断地推进各个方面的创新, 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才会欣欣向荣。另外着力抓好特色农产品开发的科技示范区建设, 重点是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进、试验、组装和配套, 进行自主创新。根据重庆市巫溪县不同的地域特征, 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园, 使之成为地域特色农产品开发综合技术的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样板。

4.3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检验地域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准和特色农产品能否立足市场, 能否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前提基础, 也是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的根本特征, 因此必须坚持健全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 推行无公害绿色食品技术, 对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生产过程到流通以及“百姓餐桌”过程实施强力的监督控制, 加大检验检测力度, 实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别注意处理质与量的关系, 坚持以质量安全为前提, 促进量的提高, 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4.4 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协调农产品贸易纠纷、保障人民消费安全、调控农产品国际贸易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农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已确立的主导特色农产品, 须制定科学完备, 适应县域特色的标准化技术体系, 编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内容, 成立农业标准化办公室, 出台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农产品加工标准化进入龙头企业, 使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种、生产、质量、安全、包装、保鲜等方面实行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遵循, 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 质量控制制度化, 包装运输特色化。

4.5 加大国家投入与市场信息服务

发展特色产业 壮大山区经济 篇2

近年来,我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涵税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县域经济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点税源企业,日益成为地方税源经济快速提升的重要源泉,为南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税源建设,是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XX地税在壮大产业发展,服务山区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突出“一个重点”,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

XX是全国XX县、全国XX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又是中国XX之乡、XX之乡、XX之乡,有X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XX国家地质公园和XX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国”字品牌。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林产品资源、矿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省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XX万亩金银花核心示范片、XX50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XX农产品高科技园区、XX产业园和以XX为主的林下养殖,因地制宜打造的特色农业,其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以上;以XX等骨干企业

为支撑的XX中小企业园区、XX产业园区和XX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增长30%;加快景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提升配套设施,精品景点构建了以X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中心的山水休闲旅游产业,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以此为契机,XX地税着眼于税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寻找组织收入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认真履行税收财政职能、全面完成收入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财力保障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坚持把“依法治税营造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工作主线和根本任务,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为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大力扶持发展含税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有力促进了经济税收的协调增长,同步扩大了税收规模。截止8月底,我局共组织入库地方各项收入XX万元,占省局计划数XX万元的XX,较上年全年入库增收XX万元,提前XX完成全年收入计划。

二、立足“三个坚持”,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良好的税收环境,促进和保护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切实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执行XX县受损严重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把促产增收、培源税源的主要精力放在向企业广泛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控取向发展生产、-2-

开展经营上;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严防“跑、冒、滴、漏”,特别强化对农产品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应税行为的严格管控,确保发展环境的真正公平。

二是坚持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点对点”的与企业、项目开展结对联络,紧密围绕地税管理工作特性服务社会民生。在与XX乡结对帮扶工作中,我局主动跟踪服务XX马铃薯种薯基地项目的经营管理状况,充分运用行业管理的信息优势,加强与劳动部门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衔接,协调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事宜;辅导合作社和农户依法进行财务核算,建立健全账簿凭证,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入帐;促进增强农户的农牧保险意识,协调保险机构与农户的联系。同时,针对农民反映临时占地青苗补偿的征税和开票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处理,维护了农户利益,划解了执法风险。确保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我们的协调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坚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工作信息灵通、联系面广、政策熟悉的优势,准确提供政策、信息服务,积极配合开展招商引资,为党政领导的科学决策当好参谋。自2009年以来,每逢项目引进,在正式洽谈前,由税务机关向县委、政府提供一份《税收分析预测报告》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报告所反映的对相关政策的归纳和解释,可能带动哪些行业的发展,税收收入规模的增减,-3-

具体税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等信息,都直接、客观的为领导的决策和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对税收的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税收的直接影响,地税机关都有较大分量的话语权,不仅有利于涵养地方税源,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更能充分发挥地税机关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和空间。

三、落实“四项措施”,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宣传,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充分利用机构分布在基层,人员集中在一线的优势,积极开展“税法知识进农家”活动,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急需的书籍及惠民税收政策宣传资料册主动送上门,组织园区管理骨干和基地农民工到税务所进行税收政策集中讲座,努力为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民工创造创业条件,增强创业信心。

二是完善制度,推行优质服务方式。我们以落实“三个主动”--主动向纳税人打招呼、主动宣传税收政策、主动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叫响“三个声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保持“三种心态”--接待纳税人热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的“三个三”活动开展为契机,努力为纳税人提供“零距离、全天候、超时空”的优质服务。充分利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电视(报刊)专题(栏),以及地税内外网,对各项税收政策、办税服务流程及要求、以及纳税人关心的税收热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拓展宣传空间和纳税人了解税收政策的渠道。

三是规范行为,统一执法服务流程。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把重点放到后续管理和对企业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和服务中。制定“咨询辅导-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后服务”紧密相连的纳税服务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严格实行“领导坐班制”,切实加强地税窗口建设。

四是公开政务,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坚持和完善公开办税制度,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制和“三问”责任制,对政策执行、税额核定、收费标准、违章处罚以及工作状态等事项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围绕服务大局,强化工作执行,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确保“三个必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在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县委、政府是领导核心和主导力量,地税部门必须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有力保证中心任务持续增长,税务事业持续发展。

一是必须做好规范执法的管理员。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只有依法治税,规范执法,把优质服务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把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宣传到户,营造和谐税收环境,才能为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正确引导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做好铺路搭桥的信息员。因管理性质所致,地税机

关的信息来源渠道广,税务人员政策接触面宽,在扶持企业发展工作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及时为纳税人传递沟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为企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信息帮扶,增加企业效益。

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篇3

关键词:产生业;山区;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1-1

1 立足优势,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倾力打造山葡萄酒名城

1.1 科学规划布局,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

以柳河镇、三源浦镇等10个乡镇28个村为基础,实施“五纵四横”葡萄基地框架和产业布局建设,着力打造30公里山葡萄产业带,全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县政府每年都根据山葡萄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种植户的扶持力度。连续三年,县财政给予山葡萄基地种植补助,每亩补助500~700元;对贷款的农户给予50%的贴息补助;村机动地优先发包山葡萄种植户;建立种植风险基金,对灾害造成的困难户进行补助等等。

1.2 产业化发展,打造特色山葡萄酒品牌

以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扩大规模为山葡萄酒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山葡萄酒加工业,引导企业走民族化、特色化、差异化之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扩大葡萄酒企业对外影响。成立了山葡萄产业化办公室,协调农户、基地、企业关系,指导生产加工等。在资金、税收、行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园区内通过QS认证的山葡萄酒企业24家,可生产干酒、甜酒、露酒、爽口起泡酒和无醇葡萄酒等五大系列、百余个品种,年生产能力15万千升,实现产值2亿元。

2 正视现实,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倾力打造粮食精品产业

2.1 倾力打造火山岩稻米产业

一是科学规划稻米产业发展。以“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为统领,以一统河、三统河流域为主体,以“四区八乡”为基础,强力推进“一横两纵”稻米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火山岩概念米、绿色有机米、营养精品米,逐步实现“基地标准化、稻米特色化、加工精品化、营销品牌化”的四大目标。二是实施四大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战略。2008年开始,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对全县水田进行升级建设,重点实施了农田水利、地力培肥、耕地修整、低产田改造、田间路面硬化五大配套工程。投资300万元,对1万个新建标准化育苗大棚给予补助。加强科技体系建设,提升水稻生产标准化水平战略。重点建立了三大标准体系。建立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稻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投资60万元开展水稻标准化技术规程培训,培训骨干1000人,直接培训农户5万人次,发放标准化栽培模式图6万份;建立投入品管理体系,在县乡村成立监管队伍,保证投入品科学使用;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水稻生产全过程,对基地每个农户、地块都建立规范化档案,追溯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稻米基地,对建设千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稻米生产基地,每年每亩补助10元。水稻标准化生产面积发展到32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认证水稻面积15万亩。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升稻米产业化水平战略。紧紧围绕“火山岩稻米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精品稻米加工业。

2.2 倾力打造特色玉米产业

我县玉米生产面积比较小,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并且有效积温比较低,常年有效积温2300℃~2700℃,玉米种植以中熟品种为主,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近年来,为破解玉米产业发展的这一瓶颈,我们全面实施玉米产业提升工程,以“三区”15乡为基础,构建“金字塔型”玉米生产布局,巩固稳定高产区,提高推进中产区,改造发展低产区,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在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倾力打造特色玉米产业。在高产区,以种植高产品种为主,集成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在中低产区,大力发展地膜玉米和保鲜玉米生产。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可增加有效积温300℃~400℃,大幅度增加玉米产量。通过每亩补贴20元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县种植地膜玉米10万亩,平均亩产提高了400斤。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机制,大力发展甜玉米、粘玉米等保鲜玉米生产。县财政每年补助资金30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甜粘玉米基地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补助。全县发展甜粘玉米4万亩,亩产值达1800元以上,比普通玉米增加600元以上。“向阳红”甜粘玉米品牌,已成为首都机场定点产品。

3 加大投入,走设施化、科技化之路,倾力打造烤烟生产名县

我县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烤烟生产,是全省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为进一步加快全县烟叶产业发展步伐,强力促进烟叶产业迈入设施化、科技化现代产业发展模式,我们投入3000万元,成立了“柳河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园区达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已成为系科研、生产、收购为一体的高科技、高效益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区。依托园区,我们强力打造现代烟叶生产基地。投入1350万元,建设烟水配套工程,直接受益烟农2000多户,实现烟叶生产基地“旱能灌,涝能排”。进行“路改”建设,硬化“烟路”28.6千米。“烟水、烟路”的建设,有效改善了烟区的综合生产环境。实现烟叶设施化生产,建设现代化的自动控温调湿的育苗大棚,进行工厂化统一育苗。运用先进电子控温烘烤设备,集中统一进行烘烤,使烟叶烘烤的中上等比例上升到70%,大大提升了烟叶生产质量和效益。烟叶生产实现了“五统一”(统一育苗、统一栽培、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烘烤)。打造烟叶产业科技化支撑,依托园区,我们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现代烟叶科技研发队伍。解决了一系列烟叶生产、加工中的技术难点和问题,实现了在现代科技中要效益、寻突破,为烟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烟田的区域性测土配方施肥、合理轮作、适时采收、烟叶减焦底害化处理、科学烘烤等技术已得到全面地推广和应用。

目前,全县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畜牧养殖小区146个,专业养殖合作社发展到62个,专业养殖大户2531户,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200元。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篇4

一、明确发展定位,制定特色旅游发展规划

泰山区旅游开发规划侧重在行政区域内做文章,缺乏对临近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周边资源整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考虑较少,造成部分旅游项目面临着周边市场竞争激烈、旅游客源匮乏等问题,市场竞争力不高。建议在设计旅游规划时,跳出行政区划的限制,着眼于特色旅游整体优化,用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从全城游、全市游、融入全省旅游精品线路等多个层面,把泰山区的特色资源与泰城乃至全省的旅游资源融为一体,为泰山区旅游长足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方针。另外,泰山区的资源利用方式仍以观光型为主,而新兴的休闲、度假、探险等参与性项目以及体现资源内涵的拓展性项目缺乏。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其本质上是产品结构性问题,即传统供给供大于求,新型产品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产品供应不足;共性化的产品简单沿袭,个性化的产品严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在设计旅游规划时,可以在产品体系规划层面强调:在积极保护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的前提下,以休闲养生度假类产品和生态深度休闲体验类产品为重要发展方向;以专项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奖类产品为重要补充的产品序列。坚持生态化、体验化、个性化、精品化、国际化、多元化原则,从战略层面构建泰山区特色旅游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感性手法包装在理性空间布局指导下的具体项目,塑造泰山区的旅游总体品牌。

二、挖掘特色旅游潜力,开发特色旅游新视角

泰山区虽然已形成不少的景区,但景区、景点特色不突出,定位不准确,有开发过滥、过多的情况,缺乏参与性项目和大众旅游项目。特色旅游品牌不突出,缺乏明显主题,景区形象和区域旅游形象不突出,缺乏对旅游市场的强烈吸引力。旅游项目的建设没有与整个景区的旅游发展、全区旅游的发展及全市旅游发展结合起来,致使各旅游项目之间不配套,景区的总体景观不协调,景区形象及区域旅游形象不鲜明,特色不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打造特色旅游新亮点。

1、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瞄准相应的消费群体,准确进行品牌定位。

从旅游消费价值取向上看,特色旅游者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而观光旅游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比如,方特欢乐世界就应该把青年群体市场、单身市场、满巢家庭市场、学生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作为自己的品牌定位。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泰山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把大学生、大学教师作为潜在的个性化旅游顾客,把方特、花样年华、宝泰隆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宣传做进大学校园、学生公寓区。

2、旅游体验方式方面。

特色旅游的体验方式强调精神和体魄的因素,旅游者在运动中感知外部世界,在冒险或面对全新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本身对行程的组织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可以结合步行运动、暴走等健身模式,组织景区群众性体育锻炼,吸引游客。可在微信公众号的宣传中,建立泰安周边驴友户外活动群体,拉动群众性野外旅游。可以组织中考、高考毕业生参加耐力训练、夏令营文体活动、山地自行车赛事,拉动“青春特色旅游”。

3、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上看,建议选择对泰山旅游具有依附和延伸作用的文化、信息、餐饮等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划分服务业功能区、循环绿色工业功能区、高效特色农业功能区实现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可开发植物种植、采摘体验游、乡村生态游、农家乐等方式,如魏家庄、叶家庄小地主农场,亓家滩采摘、小津口茶园体验等等。如省庄镇亓家滩,该村以山地为主,盛产苹果、核桃、猕猴桃、板栗、山楂、樱桃等经济作物,特别是猕猴桃,无论其产量还是品质均在泰安首屈一指。村庄房屋建筑独特,有部分历史较久、具有典型泰山地方特色的石头房;独具特色的层层梯田,清新干爽的空气,甘甜的泉水,各种果树花朵,引人入胜。形成春天看花,夏天沁水,秋天采摘,冬天赏雪的特色奇观。农家小院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乡土民俗,节假日来此踏青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另外,可以发挥会议接待、学术论坛、文化沙龙的作用,在泰山区组织文学、艺术特色活动,主动把特色旅游与文化活动有机融合。

三、利用魅力宣传标语,叫响泰山区特色旅游

旅游宣传语是一个城市最鲜明、最直观的旅游名片。虽然,泰山区旅游业发展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泰山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景点,但正是由于对泰山区特色旅游的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宣传力度,使人们只知泰山不知泰安,甚至有不少外省人仍认为泰山是济南的,这就使泰山区成了旅游“过境地”。针对这一问题,建议以把握消费者导向为最高原则,以充分彰显泰山区特色的宣传语来吸引游客,只有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旅游形象,才是最准确的定位。如借鉴“好客山东”、“欢乐泰安”定位引领旅游营销模式,用特色宣传语吸引八方来客。

四、坚持高端项目推进,注重多产品特色开发

目前,泰山区的旅游项目多是中低端旅游产品,并且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个性,这就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对游客难以产生吸引力,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为继。结合泰山区提出的今后五年的特色旅游目标,政府应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引导、扶持市民、农户开发独具特性的旅游产品。形成地方吸引物转化为旅游资源的直接动力,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泰山区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泰山区可利用以下优势:一是借助区内拥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事业单位和知名学者、艺术家的影响力,举办文化艺术赛事、论坛;二是泰山文化深度开发是泰山区的优势,可找准契合点;三是民俗精华还有挖掘空间,并有待培育丰富。如:民间艺人、剪纸、皮影戏、民歌、秧歌等传统文化元素;四是以乡村“集贸市场”为卖点,以地方农产品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四是,大力扶持特色饮食规模化。

五、调整招商引资方向,引进知名旅游企业

泰山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依旧较少,传统型项目居多,牵动性的好项目、大项目依旧偏少等问题,在旅游方面同样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强化特色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制,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力做好旅游招商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引入有实力、有品牌、有成功经验、有影响力的企业进入泰山区开发旅游项目,以这些知名企业的影响力来带动泰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开发中,既要利用企业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掘泰山区旅游资源的潜力,又要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做好节能环保,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外招商,引进知名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泰山区特色旅游业发展规模的壮大。

六、完善管理监督体制,确保特色旅游项目推进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相关部门要树立旅游大管理意识,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大管理体制。区两办督查室要对旅游重点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专项督查,然后将督查中发现的影响项目建设进度或存在的问题,形成专题汇报材料等书面材料,呈报给区委、政府主要和分管领导,便于及时决策和部署。同时,应将督查情况通报至各镇街和相关责任单位及个人,要求限期整改和落实,确保各个项目建设按设计、按计划、按质量、按时间要求顺利推进。

摘要:本文借鉴特色旅游理论,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依据泰山区旅游实际,对泰山区未来特色旅游发展规模、方式、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增强泰山区特色旅游的引领力度。通过重点加强旅游体制机制、旅游资源整合与保持利用、旅游投融资、旅游综合服务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泰山区逐步走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动力、市场配置资源激发活力、园区聚集效应扩张引力”三条试验区建设特色之路,成为全省县域特色旅游发展的典范。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特色旅游,地方优势,创新思维,突破瓶颈

参考文献

[1]王洁平.创新驱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N].中国旅游报,2016-03-03.

[2]辽宁省丹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

[3]石金友.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工程咨询2003(10).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篇5

2.2 园区产业科技含量总体不高 目前,园区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较弱,园区内的科技集成转化能力较弱。江西的山区特色园区比较偏远,难以长期留住科技人才。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和研究跟不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引进、培育和推广种植需要一个过程。园区对开发新产品、加大科研的资金投入不足,也导致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2.3 园区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 江西山区特色园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缺乏一批加工附加值高且能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园区龙头企业。园区需鼓励企业引进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建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不断开拓市场。同时,产业规模聚集效应需做到园区内资源整合,建立园区、企业与农户“共赢”机制,实现产业良性循环。

四川盆周山区振兴特色路 篇6

客观地说,相比较于平原和丘陵地区,盆周山区缺乏相对较好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虽部分属于四川民族地区范畴,但不能充分享受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这些因素造成其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工业化、城镇化严重不足,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在经济、社会、法制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任务更为艰巨。

山的海拔起落带来梯度变换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除了产量可观的普通粮食蔬菜作物以外,还有大量的商品经济作物,如药材、山珍、烟叶、茶叶。山水组合的优秀地理环境也使得盆周山区有着良好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实力,未深度发展现代化和城镇化使得盆周山区悠久的人文历史更完好的保存,厚重的文化底蕴、历史遗迹和红色记忆也为发展复合型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政策上,盆周山区是国家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其发展成效受到高度重视。

2013年年末,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快盆周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要壮大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提高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缩小盆周山区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目标到2017年,13个以上的县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其中1个县达到300亿元;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盆周山区已成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区域,是决定四川能否在全国率先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山地经济催生特色产业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指导意见,盆周山区应继续发展生态和特色农业,重点发展茶叶、特色水果、优质蔬菜、道地药材、特色食用菌、特色畜禽、冷水渔业、木本粮油、林板加工、珍稀树木及花卉苗木等特色生态产品,进而依托生态农业资源,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进区域型农业公共品牌创建,支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品牌。

“十一五”以来,盆周山区县特色和生态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个山区县根据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结合自身优势,纷纷探索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较为有力地推动了盆周山区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近年来,当地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农业园区为依托,让猕猴桃种植成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通过对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科学测量分析,红心猕猴桃大规模种植兴起,苍溪规划50万亩红心猕猴桃标准化基地,力求打造百亿猕猴桃产业。苍溪县顺势成立猕猴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就地取材进行加工,先后开发生产猕猴桃浓缩制品、果汁饮料、果醋、果脯等6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

苍溪现代农业园区推行则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园“联”农户标准园的“群园”模式,形成“因山就势、长藤结瓜”的组团式山区产业发展特色,更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目前,全县建成跨乡跨村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2个,发展千亩园区52个,已建成红心猕猴桃产业基地26万亩。苍溪也成为了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及原产保护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2013年,苍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亿元,成为了盆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代表。

除苍溪的猕猴桃之外,筠连的红茶和苦丁茶、洪雅的奶牛养殖、通江的木耳和香菇等,都是近年来四川盆周山区涌现的品牌农业和农产品项目。然而,盆周山区虽成功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发挥种植和养殖实力,也较好地选取特色经济作物进行生产发展,但始终没有摆脱资源输出和低层次加工的形态,没有将农业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发展显得很薄弱。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在读博士葛党桥认为,农业现代化既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又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所以,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四川盆周山区有优厚的农业资源,经过一段时间在农网改造、农田土地改造、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方面的工作,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条件得到改善;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得到推广;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供给能力,促进了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这些都为农业产业进一步现代化打下了基础,盆周山区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山区旅游风景独好

盆周山区生态优越,环境承载力强。这里由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导,四季分明,温和多雨,年均温度一般在13℃以上,无霜期220天以上;山地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0-1000米;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很高,其中,沐川县以77.3%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四川省前列。在这片绿色的环形区域内,荫蔽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汉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如珙县的僰人悬棺,兴文县的喀斯特地貌等。

然而,除川北的九寨沟,西部的海螺沟、香格里拉等高山旅游得到规模化地开发之外,其他大部分盆周山区的旅游资源仍有待开发。如何尽快开发利用盆周山区优厚的旅游资源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使山区人民增收脱贫,同样是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旅游业的振兴与发展,既离不开旅游资源的深度发掘和旅游精品的强力打造,更离不开优质平台的精心构建。不久前,2014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剑门关景区开幕,为剑阁县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景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展现,客源流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双丰收。

据统计,仅6月25日至7月3日,剑门关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递增27.5%。剑阁县副县长张春华评价:“通过文旅节的大平台,剑门蜀道的旅游品牌建设正逐步走向高端,良好的品牌效应可提升景区综合服务能力,进而不断提高旅游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据了解,透过文旅节,广元53亿元的旅游项目签约协议正式签订,在展示地区特色旅游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对外打响了广元旅游的名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nlc202309041229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川渝鄂陕四省的交汇地,北部横亘大巴山,华蓥山由北至南纵卧其间,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是四川省盆周山区的典型地域。达州拥有高山原始森林植被和顶峰气象奇观等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巴人文化、完整的红色遗迹等人文旅游资源。然而,受山地地形地貌和交通的影响,达州市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慢,加之景点距离较远较松散,旅游规模显得小气。21世纪初期,特别是自四川省委、省政府下达《关于加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后,随着达成铁路、成达和达渝高速公路通车,达州旅游业的发展才呈现出新的生命力。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旅游收入持续上升,保持了山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交通,还是交通

交通,交互联通。盆周山区要强势崛起,增强发展后劲,交通还是关键因素。

盆周山区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地理位置错综复杂,往往存在天然阻隔,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通、商品物质流通渠道不畅;区域内的区县远离四川省会成都市,更远离我国其他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尤为突出;大部分县市远离铁路、不通水路航运,还未构建起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交通已然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头号难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廖祖君提出,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应向盆周山区县倾斜。在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重点加大对盆周山区县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货运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加合理地分配道路资源,除了天府新区和成都经济区之外,要统筹考虑盆周山区县进出口主通道建设,形成出入便捷、县际连接、县内通达的综合交通路网,缩短盆周山区县与大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增强其承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能力。不仅要确保山区县全部纳入全国高速公路网,有条件的县建设铁路客站和货运站,打通盆周山区县联结省内大城市和出川的大通道,更要加快主要公路设施的提档升级,将国道、省道提高到二级公路及以上水平,支持山区县内部公路的改造和修建。

近年,四川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蜀道难”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四川交通投资持续连年大幅度地增加,高速公路超常推进。据交通运输厅数据,到2015年,四川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6300公里,建成18条进出川大通道,基本建成全省高速公路网,全省公路总里程也将达27.4万公里,势必强而有力地解决盆周山区发展受限问题,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盆周山区,指围绕在四川盆地周围边缘、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地区域,它呈菱形分布于四川盆地四周,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占四川全省总面积的23%左右。地势以中低山为主,东缘有巫山、七曜山(现属重庆),东南和南缘为大娄山,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北缘有米仓山和大巴山。

盆周山区是四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从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搞好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盆周山区的综合发展是四川省重要的战略一极。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篇7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 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监理总站站长、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农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分会会长丁翔文等来自北京的领导、专家, 全国1 4个省市农机管理推广部门负责人、专家、企业代表和技术人员, 以及各大型媒体、围观群众等1 0 0 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共有近2 0 0台套适用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具参加了此次展示及作业演示。

刘恒新副司长在研讨会上说, 长期以来, 山区农业发展受地理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影响, 规模小, 成本高, 效率低, 要推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 就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 推动山区农业机械化不可忽视。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 一要各级政府关注和重视, 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 对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络、田土改造、池塘沟坝等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 为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必要条件;二要始终不放松山区粮食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 围绕当地特色, 重点突破;三要建立政府扶持, 政策支持, 科研、推广、培训、市场规范的农机推广体系;四要从省市级做起, 扩大购机补贴种类, 增加补贴比例;五要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节能环保、安全、适用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自主选择、自主经营, 在山区为老百姓提供社会化服务。

丁翔文站长表示, 举办此次展示与研讨活动, 是农机系统推进山区农机化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对探索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很有意义。在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后, 下一个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将是山区农机化和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 希望各级农机管理推广部门要把山区农机化作为农机推广的一个重点, 农机生产企业要为山区多研制适用机具, 特别要研发生产适合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中小型农机具。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篇8

今年初, 笔者跟随太湖县春耕备耕农机化生产大走访、大检修活动小组, 深入全县16家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200个农机大户和500个农机科技示范户进行调查了解, 所到之处, 呈现出农机春耕备耕大检修繁忙景象。这些分布在全县各地的农机化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和农机科技示范户可谓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前景光明。

正如2014年太湖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兴产业美乡村, 提升农业农村形象。继续实施粮油棉高产创建, 加快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积极支持能人干事创业。……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管水平。”

同时, 太湖县农委党组成员、农机局局长甘兴国在全县农机系统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指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上论农机化发展形势时强调, 要在发展山区特色农机化工作中,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重点突破, 分步推进;上下联动, 形成合力, 培育出新型山区农机社会化经营服务主体, 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新路子。

面对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面对全省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号角的吹响, 如何进一步推进山区特色农机化, 太湖县农机局高度重视, 提早谋划, 将着力实施“五大措施”, 确保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措施包括: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机具存放和保养维修条件。争取投入, 整合资金重点建设和完善我县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中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机库棚和维修网点。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主动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 强化部门联动, 成立技术专家指导组, 实现农机农艺相融合。制定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机械作业规范和技术路线, 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

在工作中用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积极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种植大户购买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专业合作社和大户投入为主体、乡村集体投入为补充的良性循环机制, 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

提升山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结合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 强化山区农机安全使用监管。建立山区特色农产品油茶、板栗、毛竹、茶叶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加大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力度, 同时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教育培训大行动, 培养一批农机实用人才。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篇9

1.1 大别山区域划分

大别山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其主体位于安徽省境内,横跨三省呈东南往西北走向,绵延270km。大别山区核心区涉及鄂、豫、皖三省的信阳、六安、安庆、黄冈、孝感等5市32个县区,其中包括河南省罗山县等10个县区,安徽省金寨县等11个县区,湖北省英山县等11个县区(图1)。32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为6.04万km2。2010年,区域总人口2179.8万人。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其中大部分地区也是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是国家扶贫战略重点支持的11个连片特困区之一。2010年,大别山区总产值3054.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7万元,处于所在省的下游水平,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也低于全国和三省平均水平[1](表1)。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2011)。

1.2 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大别山区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平均海拔500-800m,部分高峰海拔1500m以上,海拔差异较大。山区内地形复杂多样,陡坡、山谷、平原等多种地形纵横交错分布。大别山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属于典型的山地森林气候,气候资源丰富。在国务院《大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大别山区的大部分区域为限制开发的“大别山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以生态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是大别山区发展的必然路径。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使得大别山区的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毛竹、板栗、蚕桑作为大别山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基础较好,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安徽大别山区竹产业、蚕桑产业,湖北大别山区板栗产业、中药材产业以及河南大别山区茶产业的规模优势明显,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表2)。

注:以上数据来源六安等5市农业主管部门。

(1)茶产业。大别山区是我国茶叶重要产区,涵盖了大别山区的29个县(区)。作为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大别山区茶产业发展迅速,茶园面积由2005年的8.97万hm2,发展到2011年的23.33万hm2,增加了14.36万hm2;茶叶产量从4.9万t增加到2.11年的13.7万t,总产值从20.0亿增加到106.4亿元。截止2011年底,大别山茶区的茶叶加工企业有3737家,其中省级茶叶龙头企业27家,市级龙头企业15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超过1500家。2011年三省大别山茶区涉茶人员达到了299.7万人,茶叶收入占当地茶农家庭收入的50%左右。

(2)高山蔬菜。大别山区土壤肥沃、水源干净、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发展高山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在各地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大别山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近年来,大别山区的高山蔬菜发展势头迅猛,产销两旺。2011年,大别山区三省24个县蔬菜种植面积22.77万hm2,总产量742.4万t,总产值237.1亿元,高山蔬菜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高山蔬菜产品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品牌蔬菜。仅安徽岳西县就有10个蔬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大别山区现有生产和加工企业百余家,产销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460多个,已成为重要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销往全国众多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

(3)竹产业。大别山区的竹林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境内,黄山区、霍山等县是安徽省大别山地区竹产业的主要集中地。大别山区的竹林种类繁多,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的品种是毛竹,占竹林面积的80%以上。2011年,大别山区毛竹种植面积28.9万hm2,年产鲜笋约0.61万t。现有加工企业约900家左右,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加工企业76个,专业合作组织160多个。竹产业产值80.38亿元,竹业总产值占全区GDP的2.61%,占林业产值的32.25%。目前毛竹产业主要涉及食品业、造纸、家具用材、人造板材、工艺美术、园艺、生物制药、竹炭、竹工艺品、生态旅游等行业。

(4)中药材。大别山区中药材品种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中药植物近2万余种,总蕴藏量约为2亿kg,面积约5.92万hm2,年产药材19.64万t。常见野生药材200余种,茯苓、天麻、霍山石斛、百合、厚朴、金银花、五味子等很多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传统道地药材。大别山区中药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现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余家,专业合作组织440多个,以及一批药材种植基地。通过“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基本形成了中药材产业从种植到加工、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5)板栗和蚕桑。大别山区也是全国板栗和蚕桑生产重点区域,板栗种植面积36万hm2,年产量20万t,产值12亿元,湖北省罗田县被誉为“板栗之乡”;大别山区3省12县均有蚕桑,桑园5.44万hm2,年蚕茧产量2.35万t,产值7.47亿元,产业规模较大,蚕种生产和丝绸加工企业密集,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蚕桑产业基地。

2 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技术薄弱

经初步调查,大别山区有茶树品种100余种;蔬菜主导品种45种,种植规模较大的有24种;板栗品种100余种;桑树品种500多种;家蚕资源100多种;竹类20多种。然而由于大别山区是传统农业生产区,加上山地气候的多样性,目前该区缺乏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特性的优良品种;适应后续产业需要的专用品种少,如适宜不同特色茶类、板栗制品、竹制品、蚕桑品种等;一些特色农林种质资源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鉴定技术和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多野生种质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特色宝贵资源流失日益严重。特色作物缺乏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新型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特色农林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开发技术研究不足,绝大多数的加工企业基础条件差、设备落后、手工加工成分较多、产品单一、质量不稳定、产品加工没有统一标准,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

2.2 农产品市场销售不畅

农产品的现代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流通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发展滞后,使品牌培育滞后,流通体系建设不畅,产业体系不健全,导致区域农产品呈现“一流资源、二流加工、三流包装、末流价格”现象,“卖难”和“买难”问题往往交替,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2]。因此,消除山区“数字鸿沟”,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必须有效地整合山区茶叶、板栗、中药材、蚕桑、蔬菜、竹等特色农产品生产、采摘、分类、包装、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配送等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搭建面向山区的现代农产品营销、流通与质量追溯体系,构建新型网络营销模式,从而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产销矛盾,提升大别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

2.3 人才资源短缺

虽然大别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员素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高层次人才尤为缺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人才资源陷入“留不住、招不来”的怪圈。现有的人才队伍中,农业技术人才比例小,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人才引进、团队建设和资源聚集力度普遍不够,导致技术供给不足,适用技术吸收和推广应用不畅,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农业龙头企业中,一方面难以引进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及管理人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员工流动频繁,企业不愿花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短缺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

2.4 产业提升合力不足

大别山区长期处于区域经济战略的边缘地带,区域发展、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造成省际间产业布局雷同、政策不协调等现象,形成各市县分割发展的局面,成为“一般发展带不动、常规政策难奏效”的特殊贫困区域。由于长期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大,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低,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保障、技术人才等综合合力不足,传统农业的特征仍然较明显,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

3 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3.1 国家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大别山区是一个集山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区,长期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点支持。大别山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重点扶贫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重点和难点[3]。实现大别山区经济社会有好又快发展,为作为大别山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2 区域规划整体推进为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大别山区发展广受关注,鄂豫皖三省政协委员2012年“两会”联名提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大别山振兴发展的建议》提案。三省制定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安徽和湖北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文件,就加快大别山区发展作出战略部署。2013年元月,国务院批复了扶贫办和发改委共同编制的《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提出“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大别山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4]。为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3.3 大别山区功能定位为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

大别山区“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以及“国家重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使得特色农业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别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是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并初具规模,已形成众多的地方特色产品和地方品牌产品。如罗田板栗、九资河茯苓、霍山石斛、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霍山黄芽、漫水河百合、霍山油板栗,以及天麻、杜仲、茯苓、灵芝等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4 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明确一个目标———技术进步、产品高效、模式创新、持续发展

大别山区的特色功能定位,使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必须走特色高效之路径。因此,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明确一个目标,即“技术进步、产品高效、模式创新、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关键技术,解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夯实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效益、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缓解区域性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形成具有大别山区特色的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实现特色农产品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引导农业生产者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适宜于农民合作组织的现代化营销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生产和营销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提升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5]。

4.2 创新两个机制———政产学研用和教科经

解决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要通过科学研究与示范,提升大别山区农业现代化水平。(1)实施“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要加强政府、企业、农户、农业高校、农业科研单位的协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以技术任务为牵引,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联合开展大别山区特色农业作物产业链优化提升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示范,着力提升产业实力和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2)实施“教科经”深度融合的机制。重点依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综合示范,对大别山区传统农业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效益。利用大学科教资源,探索建立大学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与企业、合作组织合作,共建多种模式共存、多方分工协作、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使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营销、物流等各环节更好地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需求;促进大别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产业优势,推进贫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4.3 构建三类体系———多元化投入、农业科技服务、金融服务

(1)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贫困地区的基础薄弱、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决定了加快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确保政府资金投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结构;落实激励农业龙头企业自主研发的财税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个人、联合体以及各种组织以承包、租赁、合作等形式进入农业领域[6]。

(2)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包括政府主导型(“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带动型(“企业+农户”或者“企业+合作社+农户”),农户自组型(农民自主成立的各种合作组织)等产业链服务模式[7]。其中,农民自组型模式不仅包括各种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协会,还包括结合各产业特点所构建的生产、销售、技术、文化等特定环节服务模式,如茶园机修剪生产服务队、蔬菜“会员制”销售模式、茶文化设计服务模式等;加强培育大学、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服务主体;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服务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各类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促进服务资源的有序流动[8]。

(3)构建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完善政银企会商制度,开展面向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小型科技贷款平台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

4.4 提升四项技术———良种选育与种苗生产、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农产品市场营销

大别山区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壮大以及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等需求迫切,特别是针对茶、中药材、高山蔬菜、经济林、蚕桑等特色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尤为突出。

(1)优良品种选育与种苗生产技术。对大别山区特色农业资源系统调查、收集、整理,重点开展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保护、利用及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为“优质、高产”提供基础。

(2)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根据大田生产实际,开展作物抗寒和抗旱、有害生物防控、水肥管控等技术研究,研发适宜于的轻简化生产机具,构建与完善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作物现代栽培模式与种植制度,为“高效、安全”提供保障。

(3)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技术。针对产地初加工、工厂精深加工、采后贮藏保鲜等不同需求,加强新型原料分选加工、贮藏保鲜、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研发新产品及新型轻简包装制品,改变大别山地区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方式落后的现状,为“增值增效、延伸链条”提供手段。

(4)农产品市场营销技术。针对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化需求,利用物联网、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等技术,对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构建高效的综合信息化平台,围绕农产品营销,为农户、合作组织、供销者、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和领域专家提供信息服务,为“产销对接、快捷物流”提供途径。在提升产业关键技术同时,要注重示范应用,针对皖西大别山区、豫南大别山区和鄂东北大别山区的主导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式茶叶安全、优质、高效关键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高山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及现代生产制度集成示范、栗资源的挖掘利用与低产栗林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主要材用与笋用竹关键生产技术集成组装与示范、蚕桑规模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全力打造和优化“产前—产中—产后”完整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扶云涛.大别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2010.

[2]薛桂芝.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88-691.

[3]林晖.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2/01/c_111210074.htm.2011-12-01/2013-03-10.

[4]郑莉,陆列嘉.大别山成为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13-01-07/051225970784.shtml.2013-01-07/2012-03-10.

[5]伍国勇.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385-389.

[6]李阳,夏显力,廖允成.陕西省村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3):311-314.

[7]尹昌斌,周颖,邱建军.我国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途径与战略重点[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641-646.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篇10

1 加大力度, 落实惠农政策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龙井市政府把发展农业机械化纳入到日常议事日程上来, 出台各种符合龙井市实际的措施, 增加了农业机械总量。到2011年末, 龙井市拥有拖拉机6 235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 870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 050台及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7 406台;水稻插秧机562台、联合收割机338台及畜牧养殖机械494台, 优化了农业机械结构, 扶持和发展了专业农场和农机合作社, 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2) 发挥乡镇农机站作用。乡镇农机站克服服务经费紧张缺少的困难, 充分发挥作用, 大力进行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和技术培训, 并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 定期与农机经销商一起组织开展一些流动的农机作业现场会和展示会, 进行产品介绍, 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同时, 对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激发了空前的工作服务热情和动力, 在推动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中起到了基石作用。

2 发展专业农场和农机合作社,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目前, 龙井市已发展43家农机作业合作组织, 54家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 7个专业农场。农机管理部门对专业农场和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以农民自愿为前提, 遵守“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扶持组建了专业农场和农机合作社等基层服务组织。专业农场和农机合作社有土地的规模经营, 转让耕地给种植能手集中管理经营, 加快了土地流转,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有利于农艺及技术的引进和利用, 有利于优化配备农业机械和配置劳动力, 推进了农机化进程, 提高了农机的作业效力, 转移了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3 解放思想, 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随着龙井市农业产业结构、劳动力流转发生重大变化, 农机服务领域紧随发生相应的变化。龙井市的园林特产业、畜牧业和林业等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 对农业机械的种类和质量要求有很大提高, 农机管理部门解放思想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重视和开发这方面的机械投入和引进, 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认可,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加强农机培训

面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农机使用维修保养水平低、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差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发展, 采取多种形式, 对农民进行多种技能 (包括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工和车工等多种适用技能) 的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培训和教育, 使农民养成农机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 加快农业机械化工作进程。

5 规范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

龙井市农机管理部门联合工商部门和技术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强化农机产品质量的监管和农机售后服务的监管, 对农机维修点进行前置管理, 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 保证农民使用合格的农机产品, 及时受理和调解农民的农机质量投诉, 保障农机市场的良性循环, 确保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下一篇:职工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