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

2024-07-14

当代大学生就业(精选十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 篇1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 我国政府、社会以及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许多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高校常规工作, 纷纷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然而, 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 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并没有达到社会和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要求,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对就业指导工作内涵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 在就业指导的理念上, 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就业指导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就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 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 服务职能有所欠缺, 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 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2、进行就业指导的形式比较单一。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诊释, 多是一些政策性和观念性的指导, 未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缺乏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 仅仅是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如何去找工作, 忽视了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 缺乏对大学生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3、就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不稳定, 人员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程度, 很难有稳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 分析就业形势, 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正确定位。目前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要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缺乏, 要么有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 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 因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效果不够理想。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

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进行全程化指导, 构建多层次的就业指导内容,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1、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 注重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前景、发展空间和企业的发展前景、潜力、环境和培训体系等作为择业的原则、条件, 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

2、建立全程化多层次就业指导模式

高校应当将就业指导贯穿到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 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 采取不同的目标培养模式, 分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实施, 逐渐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及各种职业技能等。

就业指导内容应当包括择业指导、求职指导、创业指导等。择业指导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特征评价、择业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指导, 使学生准确定位、合理选择。求职指导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及求职技巧指导。创业指导包括创业思想指导、创业技能指导、创业模式指导等, 高校要实施创业教育, 教育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 树立创业意识, 引导和支持他们进行自主创业。

3、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必须掌握专门的就业指导理论和技能, , 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因此,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应拥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员, 并保证一定的稳定性。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 而且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成为就业指导的专家。

摘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我国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进行全程化指导, 构建多层次的就业指导内容,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

参考文献

[1]钱舟扬.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新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上半月) [J], 2007年10期[1]钱舟扬.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新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上半月) [J], 2007年10期

[2]黄林楠, 蒋菊, 魏有兴.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分析研究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 2006年02期[2]黄林楠, 蒋菊, 魏有兴.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分析研究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 2006年02期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篇2

身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要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并且客观认识自己,以尽快适应并融入社会。

就我国而言,自九十年代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摆脱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形势依旧面临诸多问题,这是的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预计,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上述事实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单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据统计,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农业)缺口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开发等方面;第三产业作为具有较大扩大就业岗位能力的产业,对高端涉外人才的需求很大,预计人才缺口可达到325万人。所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使然,金融危机对我共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未完全解除,这对就业增长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其次,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选材难的问题,他们往往不乐于聘请应届毕业生,同时,大学也没有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接受的大部分是知识教育,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自身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另外,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客观认知不够,心态不正确,好高骛远,认为自身条件优越,而企业所能提供的报酬和待遇与大学生个人预期收入相去甚远,使其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成才

引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速度日益提升的时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显得异常迅猛,知识浪潮更是可以称之为“波涛澎湃”。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职业的选择及怎样成才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对于任何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设计职业生涯的时候,都不可忽略的一个思考细节就是——显示的外部条件的考虑。现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所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标准。

1.就业观的认识

1.1就业观的定义

就业观就是指人们对待某一种职业的态度、认知及心态理解,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观就是一种“感应倾向”,由认知、情感及行为三个部分构成。

1.2就业观是民生之本

就业观支配着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目标的期望、选择及定位,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和行为心态,而且对大学生的就业的目标有引导功能。对于大学生“遍地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了严峻状况,虽然这和其本身的素质有一定关系,但是站在社会宏观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主要是因为“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未来的发展及前进过程中的一大至关重要的状况。

2.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1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精尖的人才的需求量将出现增长趋势。

2.2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为大学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大就业空间。

2.3用人机制灵活多变,政府及劳动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问题的保障。

2.4各大高校的就业市场日益完善,就业渠道更加顺畅无阻。

3.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的倾向

3.1自主创业

创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自主创业不仅使社会的生活更加繁荣昌盛,而且可以使得创业人本身得到锻炼,这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积累,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独立创业,越来越受到当代的大学毕业生的青睐,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目前而言,国家的政策在大学生的创业方面呈现积极的态度。

3.2选择考取公务员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其普遍认为考取公务员就是有了一个吃饭的“铁饭碗”,近年的公务员招录人才策略出现了不提升的趋势,凡考必进的制度更是为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提供了更多优质机遇。国家对公务员的高素质、高知识的要求正好与当代的大学生大的条件相吻合,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中的待遇薪资,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3选择进入企业

现如今,企业可以说是当下市场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同样是财富的制造者,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长期动力及主要的动力来源。到企业去工作,长远发展的机会一般都较多,待遇薪资优厚,政策优化倾向。所以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进入企业工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4.大学生该如何应对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4.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说,把握好机遇、勇于挑战,将职业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人格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性意义,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极为重要。

4.2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新兴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数不胜数,职业变迁率也随之加速发展,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

4.3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拓展知识面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类学科呈现高度分化的趋势,学科的分支越来越多,但是彼此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相互渗透及交叉,许多较为偏门的学科及中性较强的学科,往往需要那种“五项全能型”人才,而这种人才一般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是就业时的一块“敲门砖”。

4.4不可忽视的礼仪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自身职业素质及职业修养、注重职业形象及职业礼仪,都是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的有力盾牌。

5.大学生的成长

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保障。明确自己的理论学习的目的所在,当今社会竞争尤为激烈,从不缺少“大学理论毕业生”,但是那种能够有超凡的动手能力的人屈指可数,所以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要盲目为了考试及学分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抓住一切可以让自己实习锻炼的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往往来自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高。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当代大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在工作及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及素质,跟紧时代步伐,开拓创新,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结语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才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席立足之地,坚持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高精尖型人才,在改革发展的科技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努力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使其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洪波,王昕.主体意识的生成与主体地位的确立——对大学生群体就业观念及成才观念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08(05).

[2]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01).

[3]韩玉强,边红霞.论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0,01(08).

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商研究 篇4

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 在艰难的求职过程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人才, 这就促使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然而有些企业在挑选人才时更注重社会实践经验而非成绩优劣。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说,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 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 在人的成功要素中, 智商只占20%, 80%受情商的影响。诚然, 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智力、专业等因素都是求职过程的重要砝码, 而情商的高低越来越成为社会公认的影响就业前景的重要因素。据此本文探讨当代大学生情商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指出哪些情商有助于促进就业, 并给出提高情商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

二、理论及研究假设

情商即情绪智商 (EQ) , 也称为情绪智力, 是评价人的情绪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一项指标, 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最早提出情商这个概念的是Salovey和Mayer (1990) , 他们把情感智商描述为三种表达能力的结构: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此后, 很多学者纷纷对这个新的概念做出相关研究, 深入探讨情商对人类就业等方面的影响。Vanessa Urch Druskat, Fabio Sala和Gerald Mount (2005) 以美国空军和以色列国防军的研究为基础, 来研究情商在工作中的影响。他们将人类的情商分为自我反省、人际关系、压力控制、适应能力和社会风气五个方面。吕全建、崔永 (2006) 讨论了情商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他们将情商划分为诚信观念、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社交能力和坚强意志等五个具体的方面。Amanda J.Quebbeman和Elizabeth J Rozell (2002) 将情商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动机、同情心和社会技能五个方面。他们认为, 较低的情商可能导致个体经验性的失望、愤怒和不满等情绪, 从而可能使个体出现工作上的不良表现, 而拥有较高情商的个体, 则不太可能会在工作中做出过激的行为, 雇主也会设法雇佣或挽留这些优秀人力资源带来的正面影响。Rose Opengart (2007) 分析了情商教育和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关系, 在总结之前多位学者的研究之后, 他将情商对就业是否成功的影响同样分为五个方面, 即领导能力、自我认知、同情心、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认知和压力控制。

综上所述, 本文参考了Goleman (1995) 的观点, 将大学生的情商分为自我情绪认知、情绪调控、自我激励、他人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管理这五个维度, 以大学生情商水平作为自变量, 以就业质量作为因变量, 以本科期间所学专业所属的学科、学习成绩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如下假设:

H1:大学生情商水平与就业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H2a:不同学科的学生的情商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H2b:不同学科的学生的就业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H3a:学习成绩对情商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3b:学习成绩对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4a:担任学生干部对其情商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4b:担任学生干部对其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 目标群体主要为2007-2009年毕业并已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情商测量表的编制, 选用了由Boyatzis和Goleman编制的情绪能力调查表, 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 最终再折合成情商分数, 其中81-100分 (满分为100分) 为情商最高的分数。关于就业质量测量表, 本文采用了自己开发的量表, 从客观评价和自我满意度两个方面共设计了18道问题, 最终折合成就业质量分数, 其中大于40分 (满分为50分) 为就业质量最高的水平。

(一) 样本情况和统计性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86份, 有效问卷194份, 有效回收率为67.8%。在有效问卷中, 约50.52%的人情商在61-80分之间, 属于中上水平;约46.39%的人情商在41-60分之间, 属于中等水平;大约3.09%的人情商水平较低。关于就业质量, 水平最高的约占3.13%, 处于31-40分之间的约占46.88%, 处于21-30分之间的约占37.50%, 大约12.50%的人就业质量较差。对于被访者本科期间的学科而言, 56.70%的人是文科出身, 43.30%的是理工科出身。在本科期间, 46.39%的人做过班干, 3.09%的成绩优秀, 50.52%的成绩良好, 34.02%的成绩中等, 12.37%的在本科期间经常挂科。

(二) 方差分析

本文对被调查者本科期间学科的不同、成绩的优良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检验以上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造成显著的变异。如表1所示, 数字1-5分别代表了以自我情绪认知、情绪调控、自我激励、他人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管理这五个维度进行分组的样本就业质量的差异性下输出的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 所有概率都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即满足进行方差检验的前提条件。

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看出, 除了以他人情绪认知分组外的所有分组下的就业质量的方差检验F值的相伴概率均明显大于0.1, 说明除了以他人情绪认知分组外的所有分组下的就业质量的组间差异均较为明显。

采用同样的方法, 分别对“以学科不同”、“以学习成绩水平不同”、“以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三种情况下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进行了差异性比较, 结果显示学科不同对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组间差异不明显;学习成绩水平的高低对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组间差异不明显;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组间差异教显著。

(三) 二元相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他人认知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单尾显著性检验P<0.01, 而人际关系管理P<0.05, 并且他们的相关系数均大于零, 因此自我情绪认知水平、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而他人情绪认知能力P>0.05, 则其与就业质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注:**指在0.01水平 (单侧) 上显著相关;*指在0.05水平 (单侧) 上显著相关;N=194

注:**指在0.01水平 (单侧) 上显著相关;*指在0.05水平 (单侧) 上显著相关;N=194

从表4可以看出, 情商水平与就业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79, P<0.01, 所以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同理, 是否做过学生干部与情商水平以及就业质量之间、本科期间的成绩与情商水平以及就业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 而学科的不同与情商水平及就业质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大学生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上述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大学生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情商水平越高, 就业质量也越高, 其中, 自我情绪认知水平、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均与就业质量呈正相关性;二是学科并非是影响情商水平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三是成绩的好坏不能作为评价情商水平的关键因素;四是担任学生干部对于提高情商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

因此, 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情商, 首先要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积极地开展自我评估, 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准确定位自我价值所在;其次要加强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锻炼,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尽量做到让外界对自身的影响最小化;再次要增强自信, 学会自我激励, 敢于拼搏, 勇于竞争, 正视挫折, 始终保持着较强的进取精神;最后要加强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善于沟通, 学会与他人合作,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平时要加强实践锻炼, 敢于承担责任, 积极担任学生干部, 积极参加素质拓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情商水平。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情商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 将情商分成了自我情绪认知、情绪调控、自我激励、他人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管理五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 验证了情商与就业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情商

参考文献

[1]、Salovey, P.&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 .

[2]、Vanessa Urch Druskat, Fabio Sala, Gerald M ount.Link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erformance at Work——currentresearch evidence with individuals and groups[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3]、张和明.大学生就业与情商[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20) .

[4]、刘莉.加强情商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砝码[J].北方经贸, 2005 (4) .

当代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5

大学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摘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

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和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和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积极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退出机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机制

应届毕业生需根据学校和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同,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和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出机制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之后还没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筹资渠道与基金管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

(1)财政补贴;

(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

(3)个人缴纳费用;

(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况分为不同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

(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面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

(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况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

(1)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一定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

(2)从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直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和次数略有不同,一直持续到12月份。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抵押归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领取待遇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可以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信用协议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如果六个月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和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六、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就业中自我定位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定位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15-01

1 大学生就业中自我定位现状

1.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我国出于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增加消费拉动内需、满足社会的上大学意愿等原因,实行了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2005—2014年,高校毕业生由338万激增至702万,但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却在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最低点。2008年后,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了各专业就业不平衡问题。

根据2005—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012年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初次就业率排名依次为军事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医学、理学、文学、教育学、农学、法学、历史学、哲学。

1.2 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我定位现状

自我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知己,即认识自己,包括优势分析与劣势分析。通过优势分析,明白大学教育学到了哪些,学科外又擅长什么,有什么能力是具有竞争力的;通过劣势分析则可以认识到自己缺乏哪些能力。第二:知彼。知彼即对就业市场进行挖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了解各个行业的薪酬水平,行业发展前景等。第三:定位合适的工作。合适的工作主要包括行业合适、就业地点合适、就业回报合适、发展前景合适等问题。

国内一批学者在2012年9月对广东20所高校进行了一次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的调查,调查以3600人为样本,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没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占到了53.21%。

2 大学生就业中自我定位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于大中型城市

当今大学生在择业地域上普遍存在聚集中部城市与大型城市的现象。每年毕业生大量涌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东部沿海区域也是很多人的就业意向地。调查显示,北京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地区,高达25.3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其次为广东省,比例为22.04%。

由于大城市基础设施良好,产业发展先进,薪资水平相对较高,大学生觉得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就业地域倾向格局导致东部大城市毕业生人满为患,竞争激烈,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而中西部地区则出现空城现象。人才流通的不平衡扩大东西发展差异,进一步引发大学生就业地域倾向不平衡,形成恶性循环。

2.2 定位于大中型企业

在就业行业方面,各大国企和政府机关,外企,名企仍然是大学毕业生的热门意向企业,而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则遭遇冷落。

在就业领域方面,热门领域依然是金融、法律、公务员等风险较低的企业,而制造业、冶金、农林业则供不应求。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上倾向选择大型名企或者俗称为“铁饭碗”的国有企业与政府机关。银行,法律则被认为是体面的工作。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这些热门行业,导致就业供过于求,人满为患。而诸如制造业,农林业等实践需求较高的行业则出现人才缺乏现象。

2.3 缺乏良好心态

大学生就业中自我定位的心理状态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眼高手低;二、就业消极情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精英教学转为了大众教育,导致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就业市场要求提高。

其次,就业前景消极在大学生中引起了普遍的就业惶恐症。大量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害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不敢尝试在就业市场中销售自己,最终变为“啃老族”。另一方面,在经过几次求职失败经历后失去信心,大学毕业生易出现病急乱投医行为。

3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自我定位偏差

3.1 合理定位就业地域

首先,大型城市由于先期的过度开发,资源储备将尽,发展潜力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利用。相反,中小型城市由于前期开发相对较少,资源储备丰富,发展后劲充足。且现有政策支持已经逐渐转向中小型城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重心向中小城市转移。因此,长远来看,中小型城市就业回报丰厚,前途一片光明。

其次,尽管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型城市薪资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但是相伴而来的是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中小型城市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在就业地域选择上,中小城市事实上是一匹“黑马”。

再次,除了大学生需要认清现有城市发展前景外,国家与政府部门也需要积极推进中小城市以及中西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规划,为大学生合理定位就业地域提供支持与引导。

3.2 选择合适就业领域

大学生对诸如金融,管理,计算机等地趋之若鹜导致了该行业人才拥堵现象,加剧了就业竞争。而产业结构的转型扩大了高新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包括电子科技,制造业自动化,农林牧机械化等,使原有的冷门行业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高薪产业。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需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适应产业转型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就业领域。

此外,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就业的另一个选择。现今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财政以及行政上发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大学生应该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利用良好契机,积极创业。

3.3 保持乐观就业心态

乐观的心态是面对激烈就业市场竞争的基础。大学生的积极心态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支持。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前景,并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发掘就业机会;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高校应该在平时的课程当中有意识地开展创业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的基本要求,形成积极的创业心态。

4 结语

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偏差普遍存在,对就业地域、就业领域的有限认识以及消极的就业心态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但是通过合理的选择就业地域,回归中小型城市建设;认清产业变化格局,投身新兴产业发展;保持乐观心态,培养积极创业意识可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中正确定位,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范晓婷.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走势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1).

[2]周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自我定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7).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7

随着高校的扩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 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相关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约为699万。2014年达到727万, 而在2004年毕业生人数仅为280万, 在仅仅十年的时间里, 高校人数就翻了两倍之多。然而, 就业岗位有限, 大学生的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这意味着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加, 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随之增加, 再加上每年积压的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 可见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大学生自身

1、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缺乏综合素质。

一些大学生平时逃课, 考前突击, 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甚至不惜通过作弊的手段以通过考试, 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 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无法满足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很难胜任专业工作;另一方面, 一些学生虽然成绩很好, 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但是却很少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2、择业观不正确。

一些大学生被浮躁的社会风气所影响, 急功近利, 理想很远大, 但却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行动。他们对自己的估计和期望太高, 刚毕业就对工作有着不低的薪资要求和优厚的待遇条件, 不接受较低工资的工作,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一面嚷着就业困难, 一面却又有业不就, 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高校方面

1、高校的教育模式不合理。

目前, 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仍是以理论教育为主, 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不足。导致大学生虽然有理论基础知识, 但却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应。

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周期约为4年, 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知识技能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高校当时设置的热门专业, 可能在学生毕业时, 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严重萎缩, 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导致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

(三) 政府

1、就业制度不完善, 市场监管不力。

我国现阶段实行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但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设计, 无法产生良好的制度效应。此外, 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就业市场中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都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与调控, 但是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到位, 存在市场监管不力甚至政府职能缺失的现象。

2、相关法律制度及保障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法律法规存在操作性不强等弊端, 特别是在某些法律中还包含有就业歧视的相关规定。此外, 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还存在不足。虽然我国已建立起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 但是由于其为大学生提供的补助还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开销, 其提供的职业培训缺乏针对性, 因而其对大学生的保障和扶持作用十分有限。福利保障制度方面, 我国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不具有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而国有企业及一些外资企业的福利水平较好, 差别化的福利待遇使就业人员分布不均衡, 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四) 社会及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目前, 我国的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 我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大国, 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因而, 劳动力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第一、第二产业, 然而这两个产业部门并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部门。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素质较好, 第三产业才是能够为其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的主体部门。因而才会出现农民工用工荒, 而大学生则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用人单位存在歧视及选拔机制不合理。

一方面用人单位存在学校歧视和性别歧视, 用人单位更青睐一些重点高校的毕业生, 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十分不公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依然存在性别歧视, 更愿意招收男生。此外, 一些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公平, 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一) 大学生方面

1、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加强自律, 学会自觉、主动学习, 掌握专业知识, 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同时, 还要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和比赛, 在参与中锻炼自己,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加强个人修养, 提高道德水平。同时, 大学生还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应当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不能高估也不低估自己;既要看得远又能脚踏实地。不要给自己的工作设立太多限制, 不执着于一线城市, 一些中小城市对人才的需求较大, 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学校方面

1、改善教育模式,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为在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方面, 大学生不具有竞争力。因而, 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实践基地的建设, 与校外企业积极开展合作, 为大学生提供实践与实习的机会, 锻炼大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 利于大学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 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

高校要综合考虑自身师资力量、市场需求等因素, 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设置专业, 而不是盲目扩招, 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让学生毕业后没有竞争力, 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学校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 从市场需求出发, 根据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避免出现专业结构性失业, 化解高校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不对接的矛盾。

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 增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的了解;也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平台, 提供咨询等有实际意义的服务, 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有效的引导。

4、加强创业培训, 鼓励大学生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方式之一。高校可以为想要创业的同学开设创业培训课程, 提供创业指导, 并帮助学生组成创业团队, 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分工, 提高团队运作效率, 降低风险。学校还可以举办创业论文大赛, 并设立创业启动基金, 寻求校外企业的合作与资助, 帮助大学生将具有实践意义的商业创意付诸实践。

(三) 政府方面

1、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出台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改革户籍制度,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解决就业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提高市场效率。政府还要发挥监管职能, 维持就业市场秩序。

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保障制度。

政府需要出台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 还需要注重细节的把握。同时, 政府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 简化户籍迁移程序,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此外, 政府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保障制度以及维权保障制度, 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改善市场就业环境。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大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因为大学生就业多集中在研发、设计、管理、科技、卫生、教育等第三产业部门。所以, 依托第三产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等对大学生就业的带动作用, 并且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税收及贷款上的优惠, 以促进其快速发展,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4、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 能够有效分流毕业生流向, 减轻就业市场压力。政府要制定并落实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建立健全相关的服务体系, 例如创业培训、金融服务等;还可以为一些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或贷款优惠。

(四) 社会:用人单位方面。

对用人单位而言, 要消除学校和性别歧视, 切实从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进行考察, 看其是否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要设立公平的选拔机制, 消除关系网的阻碍, 要任人唯贤。合理的选拔机制既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 还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吸纳人才, 为企业发展积累优秀的人力资源。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状况, 还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 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孟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2.

[2]谢连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以及破解[J].科技视界, 2013.45.

[3]喻名峰, 陈成文, 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 (2001-2011) [J].高等教育研究, 2012.2.

[4]郑钧屏, 李剑翔.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J].湖南农机, 2013.7.

[5]邵锦绣.论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职责[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12.

[6]江彩霞, 雷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 2013.9.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 篇8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 已成为公众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供求关系、高校教育体制及大学生自身问题中进行解析。

1. 供求关系失衡

虽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却出现大学毕业生供给过“剩”的问题, 这就是社会上所说的“有业没人就”、“有人没业就”, 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就业者, 大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现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5%, 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高达25%, 美国2011年更是高达37%。由此可见,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供大于求的“过剩”, 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失衡。

单单从总量上来说我国大学生毕业求职者可以基本满足招聘企业的需求, 那为什么用人单位会出现“有业没人就”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技术人才, 而现今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其次, 一些企业对于大学生招聘存在一定的误区, 虽说学历不一定代表能力, 但在实际招聘中用人单位还是很注重应聘者的学历, 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表明大学本科以上、研究生甚至博士, 更有甚者只限男生或只限某某级别学校等, 这些严格的要求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地域与经济发展程度也影响了人才市场的供求失衡, 城乡生活水平、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 而西部及经济欠发展地区高校发展缓慢, 导致当地用人单位出现招聘难的情况。

2. 高校教育体制问题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校专业的调整周期慢, 陈旧的专业已无法满足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人才的提供方——学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办学思路及专业设置。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 高校学生激增, 而学校原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现有的学生数量, 使得大学生无法在学校受到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 很多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技能知识不能胜任应聘岗位, 学生的个体差异更需要学校给予系统化、全面化的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面对大量的毕业生早已应接不暇, 专业就业指导老师的短缺更加重了这一问题。

3. 毕业生自身问题

随着我国近1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 导致国内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这就要求应聘者不仅要有出色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忠诚的职业道德。

现实中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 知识面狭窄, 理论与实际脱节, 专业技能差, 自身专业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甚远, 而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极力追求回报最大化, 个人职业理想与现实就业环境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大学毕业生也必然就业大众化, 一味地追求高薪职位、精英职位, 无视普通岗位, 大家所追求的地区及岗位需求过少, 渴望人才的地区、单位却无人问津, 势必会造成就业难的局面。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认为找工作是家长的事情, 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就业机遇,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愿意到第一线、欠发达地区去, 有些同学甚至不愿意参加拥挤的招聘会。心理脆弱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受挫后出现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 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就业失去信心, 逃避就业, 渐渐地形成了不就业一族。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 就业指导必须落实。国家要求“全程化指导”, 而多数高校是从大四才开始抓, 光靠简单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本不可能完成就业指导任务。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以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为中心, 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 要树立从大一到大四全程的服务理念。淡化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色彩, 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建立一支以服务为主的就业指导团队, 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 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 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 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 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 善于利用市场信息, 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要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 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 齐抓共管, 协同配合, 提高指导效果。

第二, 要有“走出去”的想法, 就业服务不能局限于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 应发挥高校的地域性优势, 主动联系当地用人单位, 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 真正做到把企业请进来、把学生送出去。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及用人单位信息库, 确保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畅通。

2.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 市场需求多样化, 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不同。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 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 增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 盲目培养, 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 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以市场为导向, 以质量为基础, 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 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 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 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 适当增加见习课程, 健全实习基地, 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3. 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在就业应聘中大学生自身实力决定一切, 自身实力是自信与勇气的源泉, 拥有过硬的自身实力才能通过招聘单位的重重考验, 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要利用大学这个半社会平台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及崇高的职业道德, 以便今后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另外, 大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注重实践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在当今残酷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4. 就业观念的转变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 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还存在精英教育期的优越感, 我国高等教育已脱离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 面向大众化就业岗位是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当代大学生应对自身有准确的认识, 抛弃优越感, 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 不把高薪、精英岗位作为唯一就业目标, 应从自身能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当代就业观, 着重选择经济欠发展地区、一线生产的大众化就业岗位, 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4) [1]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4)

[2]尚玉峰、刘超、赵彦军.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2]尚玉峰、刘超、赵彦军.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好就业 篇9

一、明确一个抓手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一个抓手,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资源信息库管理系统, 准确掌握大学生资源状况, 以强化就业服务的针对性。一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提早组织开展大学毕业生资源状况调查, 建立大学生资源基础信息库。二是实行大学生资源信息化系统管理。三是信息系统要及时维护, 以实现大学生资源动态管理, 准确反映大学生就业和失业动态。四是在人社部门主导下, 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供求信息公开化, 以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五是地级市以上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网站”。集中当地职业介绍机构等的招聘信息和求职者的信息, 使企业和求职者能很方便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舒畅两条通道

1. 人社部门应为大学生舒畅专项就业服务通道。

人社部门要和教育等部门加强协作, 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优势, 采取专场招聘、网络招聘、供求洽谈会等多种方式, 开展面向大学生的专项免费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同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规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切实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

2. 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为大学生舒畅就业服务通道。

教育部门应指导各高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开辟学校、企业等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直通车, 免费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一是通过就业服务中心网站向社会发布大学生供求信息。二是就业服务中心设立专职就业联络员, 通过和各地人力资源市场互动, 推荐大学生就业。三是由就业服务中心与某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每年由单位到学校直接找人。四是就业服务中心发起举办教师、校友联谊会、校企业交流会, 以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三、夯实三项基础

1. 夯实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

教育部门一是要指导各高校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中心, 配备专职老师, 把就业指导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 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在内的指导, 引导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和职业应用领域相结合。二是强化这项工作的监督检查。

2. 夯实创业服务。

人社部门和高校等单位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给予相关资金补助等政策扶持, 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创业指导服务, 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实现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3. 夯实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和部门一是要不断开发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完善现有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尽可能地吸纳更多大学生,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接受祖国挑选, 应征入伍。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 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 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对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实施必要的就业援助;对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的, 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除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外, 还应给予一定的企业启动资金补贴。二是要强化对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以确保政策贯彻到位, 并定期评估落实扶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

四、寻求四个突破

1. 大学生就业应在观念上求突破。

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摆正心态, 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 消除盲目性, 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考研的学生也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 不要轻易错过难得的就业机会。

2. 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备就业”机制。“预备就业”是大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 学生根据企业工种需求再学一种职业技能的过渡阶段。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 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 以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3. 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 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 以创业促就业, 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4. 大学生就业应在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上求突破。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问题,就业建议

每位大学生都会有梦想, 常常憧憬着光辉灿烂的未来, 向往着如花似锦的前程。时代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的空间和机遇, 但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 未来总是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 正如现在我们所遇到的就业问题, 成为我们现阶段最为重要的选择点。

一、大学生对的就业现状

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下岗工人在就业, 农民工返城, 大学生就业“四峰叠加”的局面,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总体劳动就业状况的严峻性, 紧迫性, 复杂性将会是长期的, 而且将会长期存在。

而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 是从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是大学生把自己在大学生中所学到的知识, 技能付诸实际运用, 对于每一位临近毕业的大学生, 如果在今后不想报考研究生或者进一步深造, 决定去不断地接受社会的磨练, 那么就要在诸多的就业市场应付激烈就业的竞争。

二、大学生就业所遇到的问题

(一) 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差异很大,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就业势头旺盛, 供需关系发展良好。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而言比较困难, 本专科生的就业不平衡明显。

(二) 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平衡

理工院校, 医药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大体上处于平衡, 政法类院校, 师范类院校由于近几年对这些专业需求量大, 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体育类院校, 农科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三) 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发展不平衡

医学, 哲学, 法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高于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 经济学, 教育学, 文学, 农学则低于初次就业率。

(四) 入世后社会对高校就业压力增大, 形成新的冲击

我国现已加入WTO, 入世后我国将加速对社会经济体制和结构的改革, 调整。一方面我国现有经济格局将面临重新组合, 为抵御外资及其产品冲击, 行业, 企业尤其是受负面影响的企业将会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大量裁员, 转岗, 失业问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 中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和农业受到冲击, 影响高校部分专业的需求总量。

三、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去做

“历史不能假设, 过去不能重来”人的生涯并不太长, 并且我们的人生之旅只发单程车票, 没有回头的行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认真的, 科学的设计与规划。现阶段的我们要对我们的职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首先要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四大误区”:宁愿出国带光环, 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 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宁愿别人雇我, 不愿自己创业;宁愿考研苦, 不碰就业难;一句话, 就是一味的追求“大城市, 高薪水, 好工作, 铁饭碗”而影响和贻误了就业。

在此, 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 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当今世界, 信息技术瞬息万变,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一个开放程度更高, 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业已经到来。科技进步的大潮犹如惊涛拍案, 响彻们我们耳畔;知识经济的狂飙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 将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以及创造, 创业意识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积极参与, 主动竞争的历史发展时期。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 要树立自身价值, 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同步发展, 统筹兼顾的观念

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已抛弃了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与定势, 呈现出兼容性, 主体性, 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在决定择业意向时, 要首先考虑到大有作为的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是到满怀希望, 待开发, 急需人才的大西北去建功立业, 而是把自身价值放在择业的第一位。但“孔雀东南飞到大都市” (东南沿海地区, 大城市) 和“三高六点”式职业 (“三高”即高起点, 高薪水, 高职位, “六点”即名声好一点, 牌子响一点, 效益高一点, 工作轻一点, 离家近一点, 管理松一点) 的现象不断涌现, 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优良品质抛到了九霄云外。

(三)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点

在机会面前, “等”只适合于那些不思进取, 懒惰又守旧的人。在整体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的形势下, 最务实的做法实现找个单位就业, 解决生存问题。同时, 积累经验和资本,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抱过高的希望, 不切实际地等理想的单位出现, 等专业对口的职位出现, 等能拿高薪的机会出现。

(四) 要树立到市场找工作的观念

现在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找工作到市场”已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人力资源越来越市场化, 树立新型的人才观与择业观显得越来越重要。学习市场最需要的知识, 按市场的需要选择人才,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用人单位的共识。

(五) 要树立多元化的择业观

首先要破除专业对口观念, 破除身份地位等级观念, 破除蓝领白领观念和姓“公”姓“私”观念。“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职业本身并没有“高贵”和“下贱”之分, 只要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都一样的光荣, 伟大而崇高。

一个崭新的时代, 充满竞争, 充满机遇, 优胜劣汰。面对日益增长的劳动力, 分布失横的就业局面, 消化不良的劳动力市场, 就业局势日益风云莫测。我们大学生, 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一定要认清自己, 了解自己, 找到自己的方向定位, 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利, 吴建民, 李林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上一篇:微课的设计理念下一篇:提高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