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C系统设计

2024-05-23

IBC系统设计(精选五篇)

IBC系统设计 篇1

十二运IBC赛事信息共享系统首次将存储访问的全镜像设计应用于大型赛事信息管理系统,在文件系统层面实现赛事素材数据和元数据全镜像存储与共享管理,并利用应用软件的功能实现数据在文件系统间的备份,确保赛事数据安全。系统配置4台相同配置的光纤存储和2组文件系统服务器,任意一台存储故障,不需要调整系统和配置即可自适应使用。客户端可以同时访问4台存储的全部数据,网络带宽成倍提升,并实现了多台存储间的负载均衡。

1 传统的IBC数据安全机制

在以往IBC的备份方案中,主要采用2 种备份方式,数据迁移式备份和文件系统数据级备份。

1.1 数据迁移式备份

这种备份方式采用备用的存储搭建一套备份文件系统,通过备份服务器将文件定期从主文件系统复制到备份文件系统中。当主存储出现故障导致主文件系统不能访问时,客户端挂载起备份文件系统,应用程序切换到备份文件系统继续工作。这种基于文件复制的方案,解决了盘阵整体故障后数据彻底丢失不能访问的问题,但从应用容灾的角度看主要有几个问题:1)业务中断;2)数据丢失;3)业务恢复时间长。

1.2 文件系统数据级备份

这种备份方式是基于文件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在十二运之前的几次国内大型赛事的IBC存储网络都使用这种数据备份方式[2],其数据结构如图1所示。

2套在线存储中只有1套元数据卷(META-LUN),而数据卷(DATA-LUN)是完全镜像的,这种方式的缺点显而易见,如果存储2出现存储级故障,数据不会丢失,也不会对应用造成影响,如果存储1出现故障,则元数据卷丢失,存储2中的数据卷也无法访问,所以这种数据存储方式不能保证安全,元数据卷所在存储成为故障单点。

2 全镜像架构设计

本次全运会的赛事信息共享系统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架构设计,彻底解决了以前使用的网络架构在数据备份方面存在的问题,系统采用的全镜像架构是一种高安全的存储网络架构,其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全镜像架构采用FC-SAN结构,它是一种存储网络架构,包含存储、交换设备、文件系统服务器、客户端、网络文件系统、应用软件等诸多软硬件要素,这些要素根据IBC的应用需求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高带宽、高安全级别的存储网络。

全镜像架构在文件系统服务层实现高可用,通过文件系统的功能实现在镜像存储组内的存储间的数据和元数据全镜像,对安全级别要求一般的数据,系统提供在1个存储组内2个镜像存储之间的备份,对安全级别要求最高的数据,可以通过应用软件的任务设置实现数据在2个镜像存储组之间的备份,即可实现文件系统级的备份。

1)存储设计:系统包括4个存储,存储之间两两镜像,构成2个镜像存储组,镜像的存储配置完全一致。

2)光纤交换设计:系统包括4 个核心光纤交换机和2个级联光纤交换机,每台核心光纤交换机与所有的4 个存储的主机端口连接,用来连接核心设备,级联交换机只连接备线。

3)以太交换设计:5台以太网交换机堆叠成环,同一设备的不同以太网接口连接在不同交换机上。

4)文件服务器设计:系统配备2组文件服务器,每组文件服务器管理1个镜像存储组,每个文件服务器组包括2台文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工作于主备的高可用模式。

5)网络文件系统设计:全镜像架构依靠文件系统来实现存储级的容灾,确保即使一个存储损坏,也不会对应用造成影响。

系统集成的文件系统利用自身提供的位于文件系统和数据块之间的虚拟映射机制,实现数据的文件级镜像,在文件系统层利用文件系统相关信息,以文件为粒度进行RAID1 镜像,并将文件存放于不同存储设备中,借此实现了存储系统的实时容灾功能[3]。

在客户端往存储写数据时,采取同步镜像的方式,只有“写”操作在原始磁盘和镜像磁盘上都完成后,才向客户端通报“写”操作成功。在客户端读取存储数据时,文件系统会以数据块为单位在镜像存储间做负载均衡。

如图3 所示,客户端的写请求,在文件系统服务器的管理下,会同时写入到两个镜像存储中,包括数据和元数据。

在本次IBC系统中,每套文件系统管理一组镜像存储,当一个存储整体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文件系统仍然能正常访问,其上正在运行的业务不会中断,从而实现了存储系统的全镜像配置,彻底消除单点故障,保证了存储系统的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

6)应用软件设计:根据IBC应用的特点,系统的绝大部分数据都来自于收录服务器的实时收录,因此可以通过收录软件的设置来实现数据安全级别的选择。

对于普通数据,选择使用1 台收录服务器进行收录,收录的数据存放在1套文件系统管理的1组镜像存储中,实现存储级的容灾,1 台存储故障不会导致数据丢失,也不会影响应用。

对于高安全需求的数据,可以选择2台收录服务器同时收录,这2台收录服务器的路径分别指向不同文件系统服务器管理的不同存储组中,实现文件系统级别的容灾,1套文件系统故障不会导致高安全数据的丢失。

3 全镜像架构的数据安全体系

全镜像架构是由多种功能的软硬件共同组成的一套存储网络,其安全体系也由多层结构共同组成,如图4所示。

4 全镜像架构的特点

凭借网络架构的设计和应用软件的功能,全镜像架构具备以下特点:

1)零业务中断: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数据读写在单个存储整体故障的情况下仍能持续进行,最大可能地保证业务连续性。

2)零数据丢失:单个存储故障不会导致数据丢失,如果采用备份收录策略,可以确保即使一个文件系统故障也不会导致数据丢失。

3)对应用程序完全透明:冗余功能在文件系统内部实现,所以可以做到对外接口仍然使用标准的文件系统接口,在单个存储体故障时,应用程序不需要做任何修改。

《系统的设计》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系统设计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具备一定的系统设计和系统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教学重点:

1、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会运用系统设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

教学难点:

1、掌握好系统设计基本方法中的系统设计。

2、确定一个任务,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设计的方案设计。

教学过程:

新教学:

一、系统的设计

1什么是系统设计?

2系统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系统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

P86马上行动:

1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是安全、经济、快速地完成筑路工程。

2要选择好筑路技术设计方案,如公路要越过两座山坡,是穿隧道还是绕道行。

3要考虑工期、人员、材料的具体安排方案,降低材料成本,减少材料浪费,在不增加过多人员的前提下,提高工程进度等。

3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①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小系统

②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相互关系

③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

④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

二、简单系统设计的实现

系统设计多用于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规划系统工程、生态系统工程、能源系统工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工业及企业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等方面

(讲解本上两个案例)

三、系统设计的主要过程

结合编制《学校田径运动会竞赛日程表》来分析阐述系统设计的主要过程。

、提出设计问题;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如果你是学生会的体育部长,会如何组织编制好《学校田径运动会竞赛日程表》。

2、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包括外部环境及约束条);

学习竞赛规程和田径规则,了解运动会的期限、天数,作息时间,开、闭幕式的时间;

了解参赛单位人数、组别设置;

场地器材条、跑道条数、跳跃和投掷场地及器材数量;

熟悉赛次的安排、录取办法、录取名次、计分办法;

掌握裁判员的人数和水平、等级情况。

查阅学校前几届运动的相关资料。

3、确定设计目的;

编制好编排合理,符合竞赛规程和学校实际的《学校田径运动会竞赛日程表》。

4、系统的设计(重点考虑:系统由哪些组分组成?系统各组分具有什么功能?各组分如何配合工作?如何解决矛盾冲突?);

具体讲:竞赛日程的编排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系统结构与系统流程相辅相成的系统,要求系统结构合理,运行流程畅通。

A、竞赛日程的编排原则

(1)比赛的间隔时间(最短):200米及200米以下各项为4分钟;200米以上至1000米各项为90分钟;1000米以上各项目不在同一天;全能各单项间休息30分钟(以最后一人结束比赛到下一项比赛第一人开始)。

(2)尽量不安排项目冲突。

(3)尽量照顾兼项之间的时间间隔,及格赛后间隔一天进行正式比赛。

(4)不同组别的同一田赛项目,一般不连续安排在同一单位。

()不同组别的同一径赛项目,最好衔接进行。

(6)跨栏项目一般安排各单元的第一项,还可安排在长距离竞走、跑之后进行。

(7)决赛时预计能破纪录的项目,可分配到各个单元。

(8)同一时间不安排、两个田赛长投项目。

(9)竞走、长跑时最好不要安排标枪。

(10)撑竿跳高尽可能安排在上午。

(11)接力赛尽量安排在单元的最后。

(12)精彩的项目尽可能安排在开、闭幕式后或节假日。

(13)田赛项目注意场地的合理运用。

(14)最后一个单元尽量少安排项目。

(1)尽可能使田赛和径赛同时结束。

B、竞赛日程的编排方法

按竞赛规程规定的比赛天数、单元、时间、组别和项目等,填写竞赛日程安排表,再根据竞赛规程中的参赛单位、报名要求等预计各项赛次,然后先填全能项目,后排单项;单项中先排径赛,后排田赛。

、编排比赛秩序:

(1)先排全能项目,其次是赛次多的项目,再排跨栏和其他径赛项目。

(2)参阅兼项表进行核对,检查有无兼项冲突。

(3)排完径赛再排田赛,注意兼项和性质相关项目的先后顺序。

(4)全部项目排好后,应详细检查,如有不妥之处,再进行调整。

编排出多个方案,从中筛选最佳方案。

、系统的评价及优化

对《学校田径运动会竞赛日程表》进行反复研究、征集意见、调整修改。

小结与练习:

1、堂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系统设计的原则。

2)系统设计的主要过程

3)运用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

2、练习

评价项目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成本投入状况

实施的速度

管理的可行性

可行

较可行

有经费可行

技术的先进性

一般

一般

先进

技术实现的可行性

可行

可行

可行

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职工人数增多

影响学生正常时间就餐

投入较慢

整体效果

可行

较可行

较可行

关键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设计分选设备中各个部分,使它们之间构成特定的关系,才能实现分选并达到的可调孔径的目的。

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

①应增加管道和集水设备;

②实现定时排水浇洒;

IBC系统设计 篇3

一设备选型的原则

传输中心在IBC设计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设备的选型工作。

1. 灵活性

灵活性反映出一个设备的功能强大与否,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实际分析:功能的灵活性和使用的灵活性。

HXH-41是一款基于模块板卡式的双槽位数字高清/标清制式转换板卡, 可以实现所有数字电视信号格式的转换 (包括不同帧频转换) 。其高/标清格式转换功能可对1080i、720p、576i、480i信号进行每秒59.94场与每秒50场之间的转换处理。这样看来, 与其说它是一款制式转换板卡, 不如说是一款格式转换的全能板卡, 可以实现上/下变换、制式转换、宽高比转换等重要格式的转换功能——号称“任意进、任意出”。

在格式转换的同时, 还可实行宽高比转换、音频增益调整、声道转换等功能;既可以组合使用又可以独立使用其某一项功能。功能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就是输入信号的自适应,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来的信号什么格式, 只要将输出格式设定好, HXH-41就会按照所需要的信号格式输出。在多个IBC信号调度时, 充分发挥其所谓的“任意进、任意出”的功能对实际操作也非常重要。因其设置选项简单明了, 简单的操作可以避免信号传输过程中过多的人为操作可能出现的错误隐患。

使用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HXH-41所承载的机箱中, 因为HXH-41是板卡式设计, 可以兼容AXON公司三款不同的机箱SFR18/4RU、SFR08/2RU和SFR04/1RU。采用1RU机箱就构成了便携式单机, 更能体现HXH-41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我们选择了大、小两款机箱, 可以根据实际转播需要将HXH-41配置在不同机箱中。大机箱用于传送机房, 小机箱可随时配备给传输车, 为转播车信号功能的扩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兼容性

在考虑新设备进入系统时重点要考虑与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性;与系统未来发展的可兼容性。

HXH-41与传输中心现有的周边设备属于同一品牌, 可以实现系统的完全兼容。天津台节目组重点使用部门为体育频道, 目前还处于标清信号播出状态。由于体育赛事转播/节目来源的国际化, 因此对制式转换、下变换、标清信号的宽高比转换需求较多, 此板卡可以完全实现上述要求。随着台里的技术发展, 体育等标清播出频道在未来将逐步转变为高清频道播出, 这就要求周边板卡的功能适应这个转变, 即上变换、制式转换等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相反下变换、标清宽高比转换等功能的需求会逐步减少。选用HXH-41既能满足现有系统的工作要求, 又能在未来的发展中适应节目形态转换多样化的需求, 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的二次投资。

3. 稳定性

稳定性是对设备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如果设备不稳定其功能的好坏就无从谈起。经过我们一段期间的7×24小时不间断测试, HXH-41性能稳定, 其输出的信号完全符合我国的国家标准。

以上是我们从灵活性、兼容性、稳定性三方面分析了选择HXH-41的原因。下面谈一下此次东亚运动会上HXH-41的实际使用情况。

二HXH-41的实际使用情况

1. 分类

我们主要将HXH-41根据其使用功能分为两类:单一功能使用和多功能组合使用。

(1) 单一功能

由于每次运动会传输信号格式是可以预知的, 即一部分HXH-41只作固定输出使用;由于使用的功能单一, 这样既可以完成固定信号格式的转换, 又可以更好地保证板卡的稳定输出。由于此次运动会传输中心还承担着境外节目的传输任务, 我们专门针对某些信号进行了制式转换工作, 以满足信号的多样化传输, 这个任务主要是由HXH-41来完成, 在整个赛事期间, 其信号传输转换稳定, 圆满地完成了信号的制式转换任务。

(2) 任意功能

还有一部分HXH-41作为备份板卡, 由于其使用的功能无法预知, 我们将输入调整为自适应、输出调整为标清输出 (供台内频道使用) , 这样就可以对整个链路的多个通道进行备份。这种分类实现了我们的预期设计:重要信号的1+1备份, 周边板卡的N:1备份, 既节省了投资又很好地完成了信号的传输工作。

2. 赛后的使用情况

赛事是短暂的, 日常工作是长期的。东亚运动会信号传输工作圆满完成之后, 如何将HXH-41更好地融入天津台现有系统中、参与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机房日常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还是以多功能组合的方式进行使用, 这是由传输信号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传输车上则配备1RU的AXON机箱SFR04装载一块HXH-41, 既满足了转播车空间要求, 又可以实现多种信号格式转换的功能, 实现了传输车对多功能、多格式的扩展需求。

摘要:介绍了多格式复合环境下国际广播电视中心 (IBC) 信号转换系统的设计原则, 介绍了多制式自动转换器HXH-41在天津电视台东亚运动会转播中的应用。

IBC系统设计 篇4

2010年1月18日,新奥特在IBC项目建设上再传喜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约,由新奥特公司承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播电视中心新闻共享及发布系统,IBC系统将在长达近二百天的时间里,为来自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对世博会各项新闻活动的采集、制作、报道、演播和发布等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201 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由中国所承办的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国际活动。截止目前,已经确认参展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数已经超过了240个,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同时,世博会的时间跨度也很大,从201 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共184天,这对IBC新闻共享制作及发布系统提出了最高等级的安全、稳定和形式多样的新闻采集、制作、演播等要求,无形中加大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难度。

目前,上海世博会IBC高清新闻共享制作及发布系统的主要研发工作已全面展开,项目实施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1月开始进入现场综合布线阶段,并逐步开始设备和系统的安装、调试。预计到3月下旬,系统安装工作将全部结束,并进入运行调试阶段;4月进行实际演练阶段;5月到10月,系统全面服务于上海世博会的高清新闻采集、制作、演播和发布。

IBC系统设计 篇5

规范提出的结构整体稳定要求包括结构抗滑移稳定性,结构抗倾覆稳定性以及结构的二阶稳定性。其中,结构的抗滑移稳定性主要靠规范有关基础埋置深度的规定来保证,而对结构的抗倾覆和二阶稳定性则应按规范进行验算。

ASCE 7规范12.8.5条明确指出,应根据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倾覆验算。结构的二阶稳定性,则通过稳定系数θ不超过θmax的验算来保证。有关的详细内容可参看ASCE 7规范12.8节。

2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侧移验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侧移验算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美国规范中结构抗震侧移验算的大致过程如下:首先,进行弹性设计地震力作用下的结构弹性分析,求得与弹性设计地震力对应的结构弹性侧移。然后,将计算得到的结构弹性侧移乘以侧移放大系数(deflection amplification factor)Cd,再除以结构重要性系数I,并将结果作为结构在设防地震水准下的弹塑性侧移。最后,验算此弹塑性侧移是否满足规范给出的侧移限值。有关结构侧移计算的详细内容可参看ASCE 7规范12.8.6条,结构侧移限值的规定可参看ASCE 7规范12.12节。

值得注意的是,将结构弹性侧移转换为设防地震水准下结构的弹塑性侧移时除以了结构重要性系数I。在计算结构弹性侧移时,所采用的弹性设计地震力中曾乘以了结构重要性系数I。因此,结构弹性侧移计算结果中也就包含了结构重要性系数的影响。而在根据结构弹性侧移计算结构的弹塑性侧移的过程中又将此系数I除去了,这就是说,结构弹塑性侧移的最终计算结果中不再包含结构重要性系数的影响,即结构弹塑性侧移与结构重要性系数I无关,或者说,与结构的物业类别无关。

但规范给出的结构弹塑性侧移限值却又根据结构的物业类别而有所不同。就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低物业类别等级(Ⅰ类或Ⅱ类)的结构的层间侧移限值为0.020H,中等物业类别等级(Ⅲ类)的结构的层间侧移限值为0.015H,高物业类别等级(Ⅳ类)的结构的层间侧移限值为0.010H(H为层高)。

可以看出,在美国规范的结构侧移验算中,在计算结构弹塑性侧移的环节,首先剔除了结构重要性系数,即不考虑不同物业类别的差异,各种物业类别的结构均是基于同样的标准得到未做差异化调整的最终侧移计算值。而对不同物业类别结构侧移控制的区别则是体现在结构侧移的限值中。美国规范的这种处理方式简单且概念明晰。

总体来看,美国规范仅给出了弹塑性侧移限值,即仅针对设防地震水准进行了结构的弹塑性侧移验算,而并无针对弹性设计地震力作用下的弹性侧移限值和验算要求。也就是说,美国规范的结构侧移验算只做一个水准的控制,这是与我国规范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

除了水平地震作用下层间侧移验算以外,与结构侧移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对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结构楼层最大侧移与该楼层平均侧移的比值(位移比)的控制。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规范的处理方式也与我国现行规范有所不同。我国规范对此问题的规定是,位移比不宜超过1.2,不应超过1.5(一般结构)或1.4(重要或复杂结构)。而美国规范则是将位移比的控制与结构不规则特性的界定和控制联系在一起。具体而言,ASCE 7规范将位移比超过1.2的结构界定为一般扭转不规则,将位移比超过1.4的结构界定为极度扭转不规则。并且,规范也有条件的允许结构极度扭转不规则。

3 结构抗震截面设计和验算

1)地震作用效应。

a.水平地震作用效应(EhEmh)。ASCE 7规范规定,一般结构构件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Eh按下式确定:

Eh=ρQE

其中,QE为结构弹性设计的水平地震作用经结构计算分析得到的结构构件地震作用效应(轴力、剪力、弯矩);ρ为结构延性系数(rendundancy factor),根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其取值为1.0或1.3,详见ASCE 7规范12.3.4条。

结构延性系数ρ实际上是一个设计地震效应调整系数。在某些情况下,按规范设计出的结构实际上达不到与其R取值相适应的延性水准。对于此类结构,规范即通过将设计地震作用效应乘以1.3的结构延性系数,来提高结构的屈服水准,以适应结构这种不够的延性水准,从而来保证结构具有真正足够的总体抗震性能。若结合地震力的计算公式,则这种将地震效应乘以延性系数的做法,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对在计算地震力时采用的R值进行了折减,即提高了设计地震力。

另外,ASCE 7规范规定,对于某些特殊的结构构件,其水平地震作用效应需考虑超强的影响。考虑超强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Emh按下式确定:Emh=Ω0QE。其中,Ω0为超强系数(overstrength factor)。ASCE 7规范指出,某些情况下,即使是对结构进行了很好的抗震构造设计,其中的某些构件仍可能在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反应中表现出安全度不够。对此类构件,规范就提高其设计地震效应,使其具备足够的屈服强度,保证在设防地震作用下该构件也只在弹性状态下工作。上式中的超强系数Ω0即为规范对这种情况采用的设计地震效应提高系数,其取值详见ASCE 7规范12.2节。规范认为由此得到的Emh基本上就是这类构件在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状态可能承受的最大地震效应。

因此,仅对极少数需在设防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工作的构件,规范明确提出需要考虑超强的情况下,才需要按Emh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绝大多数情况下,结构构件的水平地震效应都是按Eh考虑。

b.竖向地震作用效应(Ev)。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规范规定,仅当加速度参数SDS值不大于0.125时(只有结构抗震设计类别为最低的A类时才可能满足),以及当按下面的组合式(2)计算地基反力时,可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也就是说,对绝大多数的情况,规范都要求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但同时,考虑竖向地震影响的计算却很简单。这可以从下面的结构构件竖向地震作用效应Ev的计算公式看出:Ev=0.2SDSD。其中,D为恒载作用效应。

有关地震作用效应的具体规范规定可参看ASCE 7规范12.4节。

2)有地震参与的荷载效应组合。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美国ACI 318规范采用强度设计法(荷载及抗力系数法)。相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荷载组合也采用与此强度设计法对应的荷载组合公式。其有地震参与的荷载效应组合公式为:

1.2D+1.0E+L+0.2S (1)

0.9D+1.0E+1.6H (2)

其中,D为恒载作用效应;E为地震作用效应;L为活载作用效应;S为雪荷载作用效应;H为侧向水压力或土压力作用效应。

对于不需要考虑超强的情况,当按式(1)组合时,E=Eh+Ev;当按式(2)组合时,E=Eh-Ev。对于需要考虑超强的情况,则将上述两个荷载组合公式中的地震作用效应E代换为超强地震作用效应Em。当按式(1)组合时,Em=Emh+Ev;当按式(2)组合时,Em=Emh-Ev

此外,对于除人员聚集的公共建筑以外,且活荷载不大于4.8 kN/m2的情况下,式(1)中活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为0.5。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组合公式中地震效应的分项系数均为1.0,这与我国规范有地震参与的组合中地震效应的分项系数是不同的。

有关地震参与荷载组合的具体规定可参看ASCE 7规范2.3节、12.4节以及ACI 318规范9.2节。

3)构件截面验算和设计。

根据上述内容得到了结构构件有地震参与的组合效应后,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便可按照ACI 318规范的要求进行构件的截面设计和验算。其过程和方法与非地震效应组合下的构件设计相同,一般的构件截面设计和验算方法可参看ACI 318规范。

4 结构抗震措施

规范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的规定主要包括抗震内力级差调整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两方面的内容。抗震内力级差的调整措施与我国规范类似,是为保证结构整体弹塑性性能而采取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则是从材料、截面尺寸、配筋率和细部做法等方面提出设计要求,以此来为各类结构构件提供所需要的延性滞回性能。

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的详细规定可参看ASCE 7规范14.2节及ACI 318规范第21章。实际设计中,即需根据所选定的结构延性等级(普通或中等或专门结构体系),满足相应的规范抗震措施要求。

5 结语

本文已对以IBC规范为基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做了完整的介绍。美国规范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在许多地区被广泛的采用。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对目前我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2006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2006.

[2]张川,白绍良,钱觉时.美国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规范(ACI 318-05)及条文说明(ACI 318R-05)[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ASCE 7-05,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2006.

[4]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nd Commentary,20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IBC系统设计】相关文章:

系统监控系统设计方案04-02

系统设计心得04-17

薪资系统设计08-17

数字系统设计05-19

纯水系统设计05-31

散热系统设计06-04

集成系统设计06-05

系统级设计06-09

信息系统设计06-17

保护系统设计07-03

上一篇:教师观下一篇:锚棚联合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