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组织管理

2024-08-30

护理组织管理(精选十篇)

护理组织管理 篇1

1 实施方法

1.1 成立晨夕会学习管理小组

小组长由护士长担任, 组员2人。具体任务: (1) 与科室护士交流, 了解学习需求;结合近段科室工作, 制定月学习计划, 每周固定一个主题。 (2) 根据护理排班的特点, 固定每天讲课的班次, 对班不对人, 一周一循环。 (3) 讲课方法多样化。建立微信群, 学习内容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共享, 方便未参加的护士学习及后期复习。 (4) 学习内容通过工作中的应用、不定时提问、每季度书面考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估, 并进行分析反馈。

1.2 具体要求

学习主题提前由晨夕会学习管理小组组员以微信方式通知, 连续3d推送, 保证每人接收到信息, 方便讲授者及科室成员准备和预习。主讲者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进行备课。每次讲述时间5~10min;结束后进行发散式提问, 鼓励护士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护士长或高年资的护士对所讲述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点评, 同时对上一次讲述内容的关键点进行提问, 强化记忆。主讲者利用休息时间将所讲述内容分享到微信平台上, 保证学习的覆盖率和可持续性。

2 体会

2.1 学习的可行性

时间可行性, 床头交接完毕后, 进行10min的学习, 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人员可行性, 学习时间在交接班的重合时段, 保证了参加学习人数的最大化;时机可行性, 两次学习都在下一个班次的开始时段, 保证了学习者的精力充沛, 低倦怠感, 保证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2 护士个人能力的提升

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是伴随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和公众健康需求增加产生的全球性问题[2]。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 使护士工作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护理工作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3]。使得护理人员专业自信和职业自豪感明显低于其他医务人员。每天科室的小讲台, 锻炼护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在讨论环节中, 调动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 通过讨论扩展知识, 培养协作精神, 发展沟通及解决问题等能力[4]。晨夕会学习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实时交叉的一种学习方法, 这种模式是参与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5]。

2.3 护士职业素质的提高

护理专科化发展已成为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是解决护理人才短缺和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6]。但国内专科护士培训多针对的是特殊科室, 普通病房的护士并未接受专科培训。很多医院为了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但学习内容广泛, 并不能兼顾到专业特点, 未能得到护士认可, 学习效果差。根据各科室自身情况制定的学习计划, 更能体现其护理专业特点, 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2.4 提升护士的学习兴趣, 营造科室学习氛围

目前护理仍以女性为主, 吴林静[7]的研究中96.3%的调查对象是女性, 她们在工作上不仅要从事医疗护理工作, 还要承担健康指导、康复、科研等任务。在生活中她们是妻子、母亲和女儿, 在完成繁重的工作后, 还要占用大量的下班时间参加医院的业务学习。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越强烈, 护士的离职意愿就越大[8]。晨夕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学习压力。时间是在工作前, 身心状态放松;学习时间短, 不占用大家的休息时间;学习形式轻松, 学习内容熟悉;学习内容在1周内反复强化;学习常态化, 营造了科室的学习氛围。

2.5 晨夕会学习法贴近临床, 易于学习效果评估

学习主题是通过征求大家的学习需求和具体情况而定, 科室人员带着问题学习, 现场讨论可以帮大家澄清学习内容中的不清晰处, 学习效果好;学习内容能及时学以致用, 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同时也在实践中加深了记忆,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护士长在每天的工作中, 可以通过护理质量和安全的一级质控, 检验学习效果, 同时不定时的提问相关学习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以泌尿外科为例, 该科室危重患者相对少, 吸痰技术实践机会少, 所以对于吸痰的压力和吸痰的方法等要点, 护士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学习积极性较低, 学习效果差。而吸痰技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抢救技术, 操作不当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晨夕会学习管理小组将“吸痰技术”作为一个学习主题, 周一由办公班讲授, 周二治疗班, 周三行政班, 周四A班, 周五辅助班分别进行讲授, 每人根据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结合第五版《基础护理学》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由于不限定讲课的内容, 对于吸痰的压力、顺序、时间等重点内容, 各个班次分别进行了多次讲解。该主题一周总的学习时间约为50min, 分5次讲授, 重点内容一天重复两次, 采用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每天的学习内容以文本和影像资料、录音等形式分享在微信群里。在日常的提问和季度考试中, 吸痰的相关知识正确率为100%。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士的专业能力是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基础决定的。各医院开展的培训时间、形式、内容、方法、考评等各有差异, 但传统的培训方法由于其时间和方式的特殊性占用了护士大量的业余时间, 同时培训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极大的削弱护士学习的积极性。晨夕会学习法有效的将集中学习时间化整为零, 重点内容多次强化, 并能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 体现了护理学的特点,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学习负担, 提升了学习效果。通过6个月的实施, 本科室护理人员普遍反应, 晨夕会学习法学习形式多样, 学习内容有助于日常工作, 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大家的沟通能力。学习是提升职业化素质的必要手段。晨夕会学习法适应护理工作的专业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学习负担, 提升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应该继续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

[2]Needleman J, Buerhaus P, Mattke S, et al.Nurse-staffing levels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in hoapitals[J].N Engl J Med, 2002, 346 (22) :1715-1722.

[3]孙玉梅, 郭记敏, 官锐园, 等.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态度与SARS时间的关系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4) :278-280.

[4]陈红, 成翼娟.教与学策略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7) :1223-1225.

[5]李萍, 肖江琴, 江静云, 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用于ICU专科护士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4 (9) :830.

[6]吕岩, 赵维刚, 董颖越, 国外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角色功能与发展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4 (10) :956.

[7]吴林静.长沙市临床护士临床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医院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7.

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组织 篇2

成员:李妍妍

李秀敏

刘巧云

问丽华

刘丽

刘宇

郄聪慧

魏晓娜

刘倩

李丽娜

张娜

栾静

李娜

吴丽娟

李俊莲

附: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人员职责

1、协助医院继续教育管理小组完成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2、3、4、负责制定护理人员教育工作计划并监督落实。负责上半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及提供合理化建议。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档案的整理及归档工作,严格按省卫生厅、继续办有关规定组织登记及授予学分。

5、6、负责申报国家级及省级Ⅰ类继续教育学分项目,并组织实施。负责检查各科室继续教育Ⅱ类学分的组织、落实、初审及认定工作。

护理规范化培训小组 组长:屈慧启

成员:李妍妍

李秀敏

刘巧云

问丽华

刘丽

刘宇

郄聪慧

魏晓娜

刘倩

李丽娜

张娜

栾静

李娜

吴丽娟

李俊莲

附:护理规范化培训小组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实施全体护理人员“三基”训练及新上岗人员岗前技能训练及考核。

2、每半年负责组织护理人员“三基”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一次。

3、负责组织落实护理人员五年规范化培训计划。

4、负责组织落实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计划。

护理临床带教组织 组长:屈慧启

成员:李妍妍

李秀敏

刘巧云

问丽华

刘丽

刘宇

郄聪慧

魏晓娜

刘倩

李丽娜

张娜

栾静

李娜

吴丽娟

李俊莲 附:护理临床带教工作职责

1、做好临床带教的各项工作。

2、带教老师应热爱临床带教工作,有责任心和满腔热忱。

3、按照护理部的规定及病区护士长的要求,制定临床带教内容,做好带教工作。

4、按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要求进行带教。

5、灵活使用多种带教形式,注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一丝不苟的实施带教。

6、积极参与临床带教的改革。

7、临床带教完毕,负责填写带教意见并提交病区护士长。

2013年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

按照《河北省护理质量标准》、《等级医院评审》的路径要求,为使我院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

1、严格落实分级护理制度。

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

3、落实医院病房管理制度及陪床、探视管理要求。

4、加强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培养,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专业水平。

5、配合感染科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二、组织

1、医院由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在主管院长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该组织下设八个质控小组,由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任组长,负责各项护理质量管理和控制。

2、各科室质控小组分别有护士长任组长。

三、质控时间安排

1、每月由护理部负责组织安排2~3次质控小组对全院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分为必查内容和以前考核存在的问题。

2、病区护士长负责组织本病区质控小组成员,每周一次对护理质量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召开讲评会记录。

3、每月由护理部组织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分析会,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监督执行落实。

4、每季度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委员会工作会议,特殊情况可临床召开会议,分析护理质量现状,寻找护理质量缺陷及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制定下季度质量控制目标。

四、实施:以下内容为各小组必查内容,其他内容详见《护理质量考评标准》

1、重点部门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1)负责急诊室、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介入导管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病房、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质量控制。

(2)负责草拟、制定、修改和完善重点部门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及管理方案。

(3)负责检查落实护理质量管理的执行情况,按规定进行检查和考评。

2、为了深入落实分级护理制度,保证医疗安全,“重症基础护理组”负责实地检查各科室护理质量落实情况。

(1)基础护理用品配备及人员安排情况。如:晨间护理用物准备与使用是否合乎要求,护理人员是否在日间划分责任组对病人实施护理,护理措施实施合格率是否达到90%,例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管道护理等。

(2)危重病人“护理计划单”制定达到100%,护理计划措施与病情符合率达到95%,护理措施实施合格率达到90%以上,护理记录要求字迹清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连续性,护理记录与医生病程记录以及病人实际情况一致,医嘱执行正确。(3)有保护患者安全的具体措施,方法正确有效。

(4)有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措施,各项措施及时、正确落实。(5)抢救药品、器械及用具满足要求。

(6)医疗仪器清洁、安全、运转正常,完好率100%。(7)检查护士对抢救物品、药品的熟悉和使用情况。(8)检查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制度知晓情况。

(9)检查各科室预防各类导管脱落、患者跌倒、压疮等不良事件具体措施实施执行情况。

(10)检查患者身份识别和保证患者安全管理的实施情况。(11)检查各科室之间患者交接执行情况。(12)督促各科室加强对防火、防盗知识的宣传。

3、“病房管理组”负责实地检查各科室环境、仪器、设备使用,病人住院一日清单落实情况及消毒隔离执行情况。重点要求:

(1)病区环境做到安静、安全、方便、整洁、舒适。床单位物品配备齐全,位置固定,各种医疗废物及时清除,病室内空气清新无异味。(2)加强对各类环境与设施的管理,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设备仪器的使用,做到正确使用,操作熟练,保养到位,处于备用状态,并有明显标识。

(3)督导检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优质服务落实情况。(4)检查住院病人一日清单发放、查询制度贯彻执行情况。(5)检查终末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6)检查科室是否备有健康宣教资料。(7)检查患者住院常识、辅助检查前告知执行落实情况。(8)检查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访视制度执行情况。

4、“护理文件组”负责检查全院护理记录是否达到《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的内容,重点检查危重病人(包括一级护理病人)病情观察是否及时、是否体现特殊治疗、执行护理措施情况等,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达95%以上。

5、“三基训练组”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新上岗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并负责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和“三基”培训考核工作,护理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护理技能操作考核,达标率100%。

6、“五室组”(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护办室)负责检查督导规范五室。具体要求:(1)急救物品、药品完好率100%。(2)检查各室物品规范化放置,环境整洁。

(3)检查药物分类放置,高危药品单独摆放,标识清晰、明显。、(4)检查毒麻药品单独加锁放置,班班交接,记录符合要求。(5)检查无菌物品使用管理符合要求。(6)检查口服药用具规范,发放符合要求。(7)检查医疗垃圾分类符合要求。

护理组织管理 篇3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系统;护理

护理人力资源是医院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资源,是医院发展的原动力。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医院中非在编护士日益增多,随之出现: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工作不到位,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偏低、缺乏职业价值感与成就感等问题。本文从我院现阶段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如何改进我院现有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探索新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系统。

1我院现阶段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医院不再单纯依靠政府计划和投入,医院的自主经营权和人事决定权不断扩大,这样一方面推动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新的問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1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护理人员数量短缺目前,根据我国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规定,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应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0%,医师与护理人员之比为1:2,病房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之比为1:0.4,目的是保证护士群体的数量,能够完成各部门的基本护理任务[1]。今年年初按床护比1:0.4,我院人事处与护理部联合给各科室定编定员,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首先有26名未注册的护士,她们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差,不能独立值班和签字,但是仍然算科室编制;其二一部分招聘护士的突然辞职造成科室人员的紧张,因为招聘新护士及对其培训都需要过程;其三是科室人员休产假、年假、病假、特别是休哺乳假时造成人员紧张。护理人员的短缺、护理工作量的加大,使得现阶段医院护理人员普遍超负荷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群体无法适应工作中多角色的频繁变换,身心俱疲,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同时,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严重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健康,进而影响到护士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导致护士缺编的恶性循环。

1.2护士学历结构改善但素质提升缓慢,高水平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我院目前拥有中专学历的护士26%、大专学历59%,本科及以上学历15%。虽说学历高了,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缓慢。特别是招聘护士,80%都具有大专学历,但是理论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较差。护士习惯以医嘱为工作依据满足于基础护理技术的执行,工作状态较为被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护士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和评估思维方式,仍然没有很好的建立。护士接受专业教育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片面的注重护士工作的完成而忽视对护士的在职培训,导致护士群体的综合业务素质难以提高,这一方面限制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给医院的日常医疗工作埋下了隐患[2]。

1.3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措施不到位医院临床科室的护理管理模式多采用功能制护理加健康教育;排班方式则为“正常班大小夜班制”;有职称但非层级管理和护士梯队等等。分段排班的方法已经沿用了几十年,人力安排没有从患者需要出发。中级职称护士分布不合理,主管护师主要分布在门诊、行政以及其他非护理一线科室,占主管护师的56%,病房中主管护师仅有47名,占主管护师的44%;高学历、高年资、高职称护士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些护士骨干也在不断的走向远离患者的工作,而非在照顾患者的最前线岗位,造成了宝贵的护理人力资源浪费,给护理队伍带来了管理的负面影响。

2改进我院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系统

为了稳定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能力,激发护士的潜能和创造力,全面履行护理工作职责。结合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增加护理人员数量护士固定管理,造成护理人力分配资源的不合理,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及护士积极性的发挥[3]。我院护理部探索了一条对全院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路径,为避免一律按床位护士比1:0.4定编,由护理部统筹安排全院科室护士,以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与床位比、床位使用率比。充分挖掘护士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住院患者满意率。改进传统排班方式,实行弹性工作制。现在各科室可根据各专科特点、工作量的不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灵活排班[4]。当重患者多、手术患者多、工作量大时增加人力,如中午班增加2-3人,有效地保证了危重、手术、输液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时到位,既保证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护士非专业工作时间。大量的非专业工作占据了护理人员的许多时间,如领取各类物品,给患者取药、排队,为患者送大小便、血标本,药物变更等致使护理人员花大量时间跑外勤,减少了直接服务患者的时间。因此护理部加强后勤保障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减少护士非专业工作时间,从而增加患者的护理时间,有利于医院整体护理的实施[5],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第一的理念医护工作具有多学科,高技术的特点,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拥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工作经验。因此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努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护理人才,培养专家型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医院加强了与高等医学院校的合作,以市场供需预测和规划每年度对护理人力资源的规模、质量、结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以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强化护士队伍。对在职护士的培养上,我院坚持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以往只以工作情况作为奖惩标准的做法,引入在职培养机制,定期进行业务素质考核,培养经验型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2.3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做到日常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日常管理中,首先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规章,弥补全国性法规在具体地方实施时的不足,使日常护理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小护士工作的随意性,将安全隐患降到最小[6]。其次应适当引入现代管理机制,如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激发护理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同工不同酬是导致护士对医院缺乏主人翁精神,对本专业缺乏敬业精神的主要原因之一。医院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提高薪酬待遇,以待遇和制度留人,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从业技能,全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建立非在编护士身份转换机制,逐步建立起规范性的激励体制和转正制度,降低同一医院对不同护士区别对待的差距,稳定护士队伍,解决她们在医院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职业发展通道受阻的问题。制定转换过程的具体要求、程序,对于工作表现好的非在编护士进行考核。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同等的外派进修学习、竞争护理管理领导职务的机会,以便更好的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最终提高对医院的归属感和对本职业的忠诚感。

参考文献

[1]《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国家卫生部医政司.

[2]潘少山,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2.

[3]何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和设想[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9.

[4]毛燕君.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展望.现代护理,2004,10(8):762.

[5]周以瑞,王瑞玲.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浅析.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44-145.

护理高职组织胚胎学教学探讨 篇4

由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内容以显微镜观察到的组织切片为主, 内容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对于教师来说, 如果不能够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则教好这门课程不太容易。此外, 护理高职专业, 由于学制短 (只有三年) 、课程多, 组织胚胎学往往作为第一学期的必修课来学习, 因此, 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针对护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对提高护理高职专业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的一些体会。

1.夯实基础

在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 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 我们采用了适当夯实基础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要点总结如下: (1) 在讲解绪论部分时, 适当讲解一些组织胚胎学与细胞生物学和解剖学之间的联系。 (2) 在讲解四大基本组织之前, 带领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 让学生掌握细胞器、细胞骨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相关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 然后开始讲授后续内容。 (3) 在讲解系统各论之前, 给学生讲解系统总论, 归纳总结将要学到的器官类型, 以及腔性器官与实质性器官的特征种类和浆膜与纤维膜的区别等, 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将相对杂乱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理解和记忆。

2.图文结合

组织胚胎学主要研究显微镜下的人体组织和细胞结构, 属于形态学科。形态学教学最有效、最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就是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 反之, 如果教学中文字过多, 甚至仅有文字而没有图片的话,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如果仅仅采用图片教学, 而忽视文字注释作用, 学生就会觉得茫然而难以记忆,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习效果。所以, 组织胚胎学教学应主要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图文结合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工夫下到课堂外, 真正做到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反复仔细推敲图片和文字的组合方式, 尽力做到最佳组合, 使做出的课件既能吸引学生、给予学生直观具体的知识感受, 又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把学到的二维知识快速高效地转换为对人体组织三维结构的认知。

3.功形结合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以研究形态为主, 兼及功能的学科。在教学中适当穿插讲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将会事半功倍。本文将这种教学方式总结为功能和形态结合 (功形结合) 的教学方式。

结构决定功能, 功能又反映结构, 这是组织胚胎学课程当中存在的一个规律[1]。每种细胞、组织和器官都有一定的形态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是它们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基础。例如具有吸收功能的上皮细胞普遍具有微绒毛;能够接受刺激、传导冲动的神经细胞具有很多长突起; 在血管中流动的血细胞呈椭圆形。又如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参与合成分泌蛋白质, 如果细胞内存在丰富的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那么该细胞必定具有合成分泌蛋白的功能;反之,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蛋白质, 那么该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一定很发达, 如分泌蛋白质的腺细胞、神经细胞等。具有收缩功能的骨骼肌和心肌肌纤维, 形态细长, 呈柱状, 含有大量纵行粗细肌丝及特化的内质网结构———肌浆网, 这些是肌细胞收缩与舒张的物质基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 胞质内有较多的溶酶体, 以及大量的细胞骨架成分, 这些细胞成分是这一类细胞发挥吞噬功能和变形运动的基础; 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侧面存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 也与它们所具有的保护和分泌等功能密切相关。

在讲授形态的同时讲授功能, 能够使得杂乱的知识系统化,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形态描述而不涉及功能, 就会导致教学内容逻辑性差, 知识点杂乱, 识记难度大。如果只注重讲解功能而忽略形态学知识的传授, 就会本末倒置, 达不到教学目的。

4.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作为形态学科的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枯燥, 绘图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并且绘图有助于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发现问题,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带着问题学习[2]。总之, 绘图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一种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 将绘图结果作为考核内容,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 可以促进学生认真仔细观察标本, 引发学生思考正确、有效地观察人体组织结构的方法。教师通过批阅绘图作业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 并做出指导。

5.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所接触的各种图片和观察到的切片大多数都是平面影像, 所显示的仅是组织器官某一切面的结构。真实的人体细胞、组织、器官是立体的, 这就要求学生将学到的二维图像知识综合起来, 重构成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认识, 因此,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本身就是组织胚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

对于初学者来说,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因为即使是同一结构, 由于切面不同也会呈现出差异的形态, 如一条血管的形态会因其被切到纵、横或是斜断面、切面是否通过管腔等因素, 而呈现长柱状、园或椭圆等不同的形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心, 且教学方法适当。

有两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是借助数字化虚拟人和其他三维教学模型教学, 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三维动画。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接触教学模型和相关的三维动画, 在弄清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后, 再观察切片,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职护理学生组织胚胎学教学的课时少、教学内容多, 在课堂上给学生全部讲授教材上的所有内容不太现实, 需要让学生通过课后自学弥补。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把一些简单的章节, 比如骨和软骨、皮肤这两章作为自学内容, 让学生自学。

在安排学生自学时, 需要简要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技巧, 如: (1) 归纳与比较自学法, 比如, 骨和软骨与固有结缔组织、血液都属于结缔组织, 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特点, 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别, 且皮肤本身就是一种特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在教学中, 我们会将自学部分作为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总结骨和软骨和其他结缔组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以及皮肤和其他上皮组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并以作业的形式提交, 以此考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 还需要明确告诉学生自学部分会在期末考试考察, 督促学生自觉学习。 (2) 纵横联系自学法, 组织胚胎学的各部分内容不是孤立的, 许多内容是前后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让学生在纵向自学新知识的同时, 恰当地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有利于学生抓住自学内容的主线和关键点, 进而强化自学效果。 (3) 问题导向型自学法。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在讲解泌尿系统这一章时, 可以提出“哪些结构病变会引发糖尿病? ”等类似的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在查阅资料中进行自学,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教师全面掌握并且运用好上述六个教学技巧, 将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的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 让学生受益, 最终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组织胚胎学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对于高职护理专业 (护理专科) 的学生来说, 由于学制短、课程多, 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 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从采用夯实基础、图文结合和功能形态结合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探讨如何强化护理高职专业组织胚胎学教学效果的问题。

关键词:护理专科,组织胚胎学,教学质量,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李力燕, 王特为, 肖家祯, 等.论组织胚胎学中结构与功能的辩证观[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1:16-18.

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及职责 篇5

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做到切实对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考评机制,从而使护理质量能够持续改进。全面提高护理服务水平,特成立儿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组织。

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组成

组成:董翠英 副组成:张俊

组员:董秀玉、潘春花、虞丽萍、覃泳丽

二、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分工

组成:董翠英:主管护师、负责全科护理质量质控管理工作。

副组长:张俊:护士,协助组长做好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组员:董秀玉:护士,负责医院感染监控,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控制。

潘春花:护士,负责分级护理、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虞丽萍:护士,负责急救药品、物品、技术操作质量监控。

覃泳丽:护士,负责病区管理质量监控。

三.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程序,认真学习并掌握护理质量控制标准。2.每位质控员对分管的监控点每半月进行监控1次,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3.质控小组每月进行召开护理质量反馈会,并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护理质量管理及控制工作。

4.质控组长负责监督全面质量检查与考评工作,并提出工作建议与意见。

钟山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护理组织管理 篇6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软组织缺损 感染 护理

软组织缺损感染在骨科较常见,传统的治疗费用高,疗程长。负压封闭引流(VSD)作为一种新的引流技术[1],在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2009年1月~2011年9月对30例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VSD负压引流治疗的护理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3岁,平均40.4岁。受伤原因:车祸23例,机械绞轧伤7例。软组织缺损部位:上肢9例;下肢21例,其中9例为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外露,7例为肌腱、血管和神经外露,1例为截肢术后感染伴窦道形成。

方法:①彻底清创,尽可能切除创面坏死筋膜及肌肉组织,外露骨骼、肌腱、血管、神经尽量用软组织覆盖,彻底止血。②合并骨折均使用外固定支架或克氏针固定稳定。③根据需要修剪或拼接VSD材料,适当缝合固定。④VSD材料外面覆盖半透明粘贴薄膜,超过创缘3~5cm,使创面密闭。⑤术毕回病房,引流管立即接中心负压持续吸引,5~10天后取出。

护 理

⑴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软组织缺损引起的患者自我形象紊乱,担心肢体功能的恢复、大额医疗费用等,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耐心解释介绍,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增加其依从性,能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工作。②用物准备:负压瓶、引流管与中心负压表连接好,置于病床旁,并保证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完好备用。

⑵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抬高患肢,垫软枕或悬空,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20cm,以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促进创面愈合。用胶布采取螺旋型方式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受压迫或折叠。注意观察患肢疼痛的程度及透明贴膜区的皮肤有无过敏及张力性水泡。加强基础护理,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病房定时进行门窗通风,空气消毒,同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防止呼吸道、泌尿系感染及壓疮等并发症的发生。②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手术毕回病房,立即接床旁中心负压引流装置,保持引流瓶低于伤口60~100cm[2],引流管的位置低于出口位置,负压范围125~450mmHg,持续负压引流。有效引流时透过半透膜可见敷料收缩,硅胶管型显露,手触敷料变硬,并有液体引流出。③创面的观察护理:每天注意观察患肢肤色、肤温、血运、感觉及运动情况。密切观察创面情况,包括颜色、有无分泌物。检查创面负压封闭的完整性,创面出现气泡、积液、胀满、触摸没有硬实感或减弱、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甚至体温升高,此时若压力表指示负压值明显降低,则提示漏气,若压力表指示负压值恒定则提示引流管堵塞,应立即查找原因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如果VSD材料有冲洗副管,则要保持管口的封闭,避免漏气。④引流装置的护理:视引流情况每3~5天更换引流装置1次,每24小时清倒引流液1次,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操作时关闭引流管阀门,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引流装置或清倒引流液,完毕后调节好负压,松开引流管阀门,并观察负压源是否恒定、有无漏气。观察引流管的畅通情况,注意各引流管接头连接是否良好,引流管有无受压,折叠、引流管内是否有液体流动并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有无异味,及时记录。

结 果

本组30例患者,有9例出现引流不畅,其中堵管2例、中心负压装置漏气1例、引流管接头松动导致漏气4例、引流管受压折叠2例;1例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2例出现张力性水泡,均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处理,30例患者创面感染均治愈,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发生。

讨 论

VSD技术是一种促进浅表创面和深部创面愈合的新方法,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术后加强护理重点环节管理,维持患者适当的体位,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有效负压引流,加强创面的观察护理等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后无需每天换药,一次封闭可保持有效引流5~10天[3];创面用生物透性膜封闭与外界隔开,构成防止细菌入侵的屏障,有效地预防了常规换药和引流导致的污染与感染[4];透明贴膜还有利于创面的观察,可以避免伤口神经末梢暴露而发生坏死[5]。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与原来住院患者相比,治疗时间缩短1/2~2/3[6]。使用VSD负压引流术治疗软组织缺损感染,减少了患者痛苦,节省了材料,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医护人员工作量,缩短了治疗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裘华德,王彥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1998,18(4):233-234.

2 李卫华,陈飞,苗璐霞,等.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4(2):159-160.

3 纱君香,许美芳,钟芳芳.1例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面颈部蜂窝组织炎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7):587-589.

4 王光辉.VSD负压引流治疗1例严重下肢挤压伤的护理体会.河北医学,2009,15(10):1215-1216.

5 倪花,周水鑫.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四肢开放性损伤的护理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09,6(29):107-108.

6 龚丽华,王砚书.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科重大损伤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1,2(6):209-210.

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双语教学初探 篇7

关键词: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高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增加以及医药卫生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 我们迫切需要既有深厚医学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级护理人才, 尤其是具备高水平的外语交际能力。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属于形态学科, 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1]。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获取最新前沿现代医护科技信息的能力, 为胜任今后的工作、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现就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实施双语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1 对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实施双语教学的认识

1.1 双语教学的定义

根据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 双语的英文含义为“bilingual”, 是指一个人能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 但其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2]。对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ation) 的定义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我国, 所谓双语教学, 指的是能够在课堂上熟练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学科的“教”与“学”, 并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知识上的教学与交流, 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3]。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进行思维, 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自由的切换, 即培养精英人才。

1.2 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可分为3种:①浸入型双语教学 (immersion program) , 直接以非母语 (外语) 进行教学, 在学校内不使用母语语言教学;②保持型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 开始采用母语教学, 随后在一些科目上逐步采用外语教学, 其他课程仍采用母语教学;③过渡型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 先部分或全部采用母语教学, 然后逐步转为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4]。从这3种模式可以理解, 双语教学是让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环境, 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 使其能够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5]。

1.3 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1.3.1 全面理解和掌握组织胚胎学的知识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西医基础课程, 起源于西方国家, 双语教学使学生可以领略到原汁原味的西医基础知识[6], 通过使专业和外语有机的相结合, 让护生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和学习新知识, 掌握护理专业新动态。护生还可以利用所学的医学专业外语, 阅读护理原版英文教材及相关的科技期刊, 还能获得世界医学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国外先进医学理论,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拉近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 不断提高护生自身的护理专业水平。

1.3.2 加强对外交流, 提高护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双语教学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国内外教育观念的碰撞, 带来的不仅是各国教育部门之间的竞争, 教育的产品——学生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7]。医学的发展是不分国界的, 医学教育也必将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培养高水平的护理学生, 双语教学的开展能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 更有效地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 减少护生毕业后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学习专业英语的负担。近年来, 护理专业就业的特点为西方发达国家护理人员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为促进我国护理教育与世界接轨, 提高我国护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护理学生能更自信地走向世界, 在护理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1.3.3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给教师增加了不少的压力, 不仅需要具有高水平专业英语, 还能用英语完整、准确、通俗地讲解组织胚胎学中的理论知识。然而,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应用的过程, 随着双语教学的开展,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的环境, 有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备课, 或与外方教师的合作, 自身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外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且其英语口语、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随着教师专业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为培养和造就高水平有较高英语交流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提供了基础和平台[8]。

2 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目前, 我国在实施双语教学中许多高校都存在着教材难的问题。推行双语教学, 教材的选择举足轻重,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是一个重要来源[9]。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能快速接触到国外外科护理学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 而且可以避免因个人理解而导致专业术语翻译的偏差和歧义。但是, 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的费用高、知识体系与国情不符, 且难度大、拓展面广, 这样既加重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同时, 学生因受到英文水平的限制, 对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只有少部分高校是选用外文原版教材, 大部分高校选用国内编的专业英语教材或自编的讲义, 这些教材的缺点是达不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模式, 只是专业英语的部分延伸。目前, 既能适合专业要求, 又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双语教材较少。

2.2 双语教师资源匮乏

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要有合格的“双语”教师。要培养出“专业+外语”类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首先必须是此类复合型人才[10]。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和应用能力, 特别是在口语表达上, 应能做到娴熟自如、透彻无误、比较流利地进行日常的口语表达与专业术语表达熟练运用英语传授专科知识, 按照英语思维习惯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并能融会贯通地进行讲解、答疑, 并具备英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11]。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教师多数未经专业英语训练, 英语能力只是停留在阅读水平, 在口语和听力方面比较欠缺, 很难做到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传输知识, 兼备双语能力和深厚学科功底的老师较少, 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实施。因此, 师资问题目前成了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2.3 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受教育者, 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是关系到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也能体现教学效果的好坏。虽然学生英语四级、英语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在逐年升高, 但是学生的阅读英语教材和听英语授课的能力仍然有限, 且外语水平表现出参差不齐, 无法跟上教师的全英语式的授课。在组织胚胎学的课程中, 大部分学生要么只专注于将英文课件进行中文翻译, 要么将注意力只集中在英语听力上,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对疾病的原因、发展过程和转归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尤其是启发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10]。而由于医学词汇拼写长、难记忆, 学习过程枯燥,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情绪, 学习积极性不高, 如果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大范围推广, 结果会适得其反。

3 建议

3.1 提高双语师资教学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是实施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也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双语师资的教学水平。如定期开展专业英语学习与讨论会, 教师参加短期外语培训, 特别是英语口语的培训, 进行脱产进修, 或选送优秀教师派往国外培训学习, 以培养教师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 尤其是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能力, 选拔出一些英语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承担双语教学任务。为创造环境氛围, 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定期举行学术活动, 鼓励教师用英语进行交流, 开展经验交流会, 加强外语说、读、写、译的能力。此外, 可以通过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或外籍教师来参与双语教学, 或邀请国外专家进行讲学。同时, 还必须建立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如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与教学效果评估应做必要的加权处理, 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研究并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等[12]。还可以通过每年举办1次中青年教师双语讲课比赛, 来促进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 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3.2 增加护生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 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掌握讲课过程中合适的英语比例, 有步骤地试点进行, 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授课, 做到详略明晰和弛张有度。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可以利用了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可视技术, 制作课件时注意针对形态学学科描述性强、图片多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图片, 并配以动画、文字, 在用英语口授时借用图片作引导, 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13]。并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调整教学速度, 以提高授课效率, 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平时加强英语听、说、读、写的日常训练, 通过学习医学英语、阅读医学专业外文书刊杂志、在网上查阅外文文献等方式扩充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 增强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信心。

3.3 选用合理的双语教材

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需要科学地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一方面, 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必须反映国内护理专业的特点与需求, 同时还必须与相关国际专业接轨, 符合国际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还应充分考虑国内实行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客观条件, 并注意与中文版教材的内容相配合。另一方面, 在吸收英文原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系列, 编译适用于我国护生的双语教材。

3.4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护理组织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治疗的上肢组织损伤患者66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各33例患者。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1~69岁, 平均年龄 (40±6) 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1例, 年龄34~66岁, 平均年龄 (41±6)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输液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 采用常规处理对创伤进行清创, 坏死组织清除后对骨折部位实施固定, 将血管与神经缝合, 尽可能满足缺损的部位在无张力下实施神经外膜的缝合, 吻合肱动脉和相关静脉, 尽量多吻合浅静脉, 对于缝合血管仍有缺损者采取下肢浅静脉的桥接手术, 用肌肉组织对神经和血管进行覆盖[2]。选择患者自身的游离组织皮瓣进行移植, 对于皮肤大面积剥离者实施修整, 进行全厚皮片的原位缝合, 进行远端的加压包扎, 术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 常规行抗凝、消炎、消除水肿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外科护理。指导患者保正确体位, 伤肢和心脏同一水平, 减轻肿胀与疼痛, 保证引流管通畅;手术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观察血压、脉搏、尿量等情况变化,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护士要了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 通过交流等形式向患者讲解成功手术的病例, 鼓励患者配合临床治疗;其次, 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护士应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的不舒适感;第三, 采用分散注意力、轻抚患侧肢体、保持舒适的体位、调整呼吸方式、谈心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方法记录患者的疼痛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使用±s进行表示, 组间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使用百分比进行表示, 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比较

由表1可知, 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563、12.1467, P=0.0000<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00<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00<0.05

2.2 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知,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254, P=0.0000<0.05) 。

3 讨论

临床实施显微外科修复主要是以修复或者重建为目的, 手术复杂,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3]。患者对手术过程存在恐惧、担忧, 对术后康复状况存在疑虑, 不但加重了患者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 而且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了解其心理诉求, 鼓励患者, 消除其不良情绪,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对患者进行鼓励, 并指导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 根据患者的反应轻抚患侧肢体以缓解疼痛,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缩短术后交接时间。本研究对进行显微外科治疗上肢组织损伤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明显较短, 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疼痛, 而且能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拉近护患关系, 缩短术前准备和术后交接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显微外科修复上肢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显微外科修复上肢组织损伤的患者66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组间资料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组间资料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进行显微外科治疗上肢组织损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 改善患者VAS评分。

关键词:显微外科,上肢组织损伤,护理

参考文献

[1]许亚军, 寿奎水, 芮永军, 等.急诊组织瓣移植 (位) 修复伴有严重血管损伤的上肢复杂性组织缺损[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26 (1) :7-10.

[2]吴容, 陈亚琴, 孟美珠, 等.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14-516.

护理组织管理 篇9

1 临床资料

1.1 映秀灾害救援特点

1.1.1 灾害发生突然, 大量伤员需要同时救治

汶川县映秀镇位于“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地带, 常住人口12 000人, 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超过80%的房屋倒塌, 人员伤亡惨重。

1.1.2 工作环境艰险, 药品器材难以满足需要

映秀镇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 道路、水电、通讯全部中断, 余震不断发生, 随时有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堰塞湖决堤的可能;早期由于交通的中断, 医疗物资只能靠医疗队员从都江堰背负而来, 药品、器材难以满足大批伤员救治需要。

1.1.3 伤员伤情复杂, 展开救治时间紧迫

以往地震灾害资料显示:灾害早期, 伤员主要以外伤为主, 3 d后则以伤口感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 且传染病数量大量增加。医疗队到达映秀时距地震发生已48 h, 大批量伤员通过自救互救后集结等待救治;同时, 救援工程队已陆续抵达映秀, 展开搜寻生命和挖掘救援工作, 新的伤员不断被救出。救援队需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展开救护工作。

1.2 映秀医学救援的多种实施模式

根据映秀镇的上述具体情况, 我院医疗队确立了多种模式的紧急救护方案。

1.2.1 早期特大批量伤员集结现场检伤分类救治

5月14日最早到达映秀时, 医疗队迅速在附近的开阔地上展开特大批量伤员的现场紧急救治工作。医疗队分成多个医疗小组, 分区展开, 在检伤分类后实施分区救治, 根据生命体征迅速评估以确定立即处理还是紧急处理或延期处理[1]。

1.2.2 房屋倒塌压埋现场伤员的全程跟踪和紧急救治

医疗队派出若干个医疗小组, 深入各废墟救援场地, 协同救援施工队, 实施最前沿的医疗救援。主要方式包括:主动巡诊各施工救援现场;有生命迹象时实施呼叫;有伤员回应时尽最大努力接近伤员, 爬进废墟, 了解伤情, 进行适宜的口服液体复苏、氧气治疗和心理干预;伤员救出废墟时迅速评估伤情, 紧急处理气道、呼吸、循环等, 建立液体通路, 止血、包扎、固定。

1.2.3 建立临时重症监护病房 (ICU) , 加强重症伤员救治

因空运能力所限, 医疗队利用战地帐篷建立了简易的ICU, 对重症伤员实施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 进行抗休克、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 对合并有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人行切开减压。在无监护设备的情况下, 大量监测工作全靠医护人员人工守候完成。

1.2.4 联合友邻部队, 建立高效的后送伤员通道

医疗队设置后送医疗小组, 驻守映秀停机坪附近, 组织后送区伤员按顺序登机。对意识障碍者、休克经处理后病情相对稳定者、腹部有腹膜炎体征者、肢体伤后严重感染或坏死可能引发全身并发症须尽快手术者、多发伤者及儿童伤员等均优先后送。

2 结果

2.1 早期特大批量伤员集结现场紧急救治结果

震后7 d内在集结现场共计分类救治伤员415例, 其中危重伤员251例, 清创术153例, 筋膜室切开减压12例, 后送317例。后送伤员中, 多发伤占26.81%, 合并休克9.14%, 严重感染23.70%, 无一例死亡。

2.2 废墟救援现场伤员紧急救治结果

先后有11名队员爬进废墟救治伤员, 最深深达废墟下5 m。救治埋压超过50 h伤员11人, 其中埋压68 h、76 h各1例, 100 h~110 h 5例, 118 h~126 h 3例, 146 h 1例, 其中埋压118 h、124 h的2例成年男性在救治过程中因心搏骤停, 抢救无效死亡。废墟现场紧急救治救治成功率81.8%。

2.3 重症伤员在临时ICU的救治结果

ICU留治2 h~4 h 3例, 21 h~25 h 6例。均表现为严重多发伤伴重度休克和感染等, 行严密监测、抗休克、抗感染、补液支持、筋膜室切开减压等处理, 无一例死亡, 病情相对稳定后空运后方医院。

3 讨论

3.1 根据地震伤特点和灾害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现场救治方案

重大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 常在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灾害死亡由3个阶段组成, 即地震发生瞬间因房屋倒塌造成死亡;≤10 d受伤人员死亡或因火灾、水灾等次生灾害死亡[2];10 d后因疫情导致死亡。地震灾害伤亡主要集中在地震后几十秒内, 多因建筑倒塌砸死砸伤, 头颅、胸腹、四肢、脊柱均可能受伤。机械性外伤一般占地震伤的95%~98%[3]。颅脑损伤早期病死率很高, 可达30%[4]。基于上述特点及映秀镇灾情和医疗队人员物质状况, 医疗队制订了相应的救治方案, 迅速建立伤员分类救治场, 及早介入压埋现场救援, 建立临时手术室和ICU, 适时后送等,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救治成功率。

3.2 现场救护的几个关键环节

3.2.1 科学统筹, 合理分工

在灾害现场救援中, 坚持灵活机动的救护方针, 根据工作任务分别设置了检伤分类、病情观察、救护处置、手术配合、消毒防疫、物资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岗位。在人员调配上, 根据伤员数量及病情的轻重缓急, 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技术能力、专科特长、急救技能等进行强弱搭配、新老搭配, 分批调派护理人员, 合理利用有限的护理资源, 保证了各项救治工作顺利进行;在物资管理方面, 努力做好沟通工作, 及时申请调拨药品和器械, 确保救护物资的及时供应。

3.2.2 快速判断伤情, 加强危重伤员病情观察

在集中救治过程中, 我们依据快速检伤分类原则迅速对伤病员进行简单分类, 尽一切努力确保Ⅰ类伤病员得到优先抢救, 伤情稳定后优先后送。在紧急情况下, 可根据动脉搏动情况初步判断伤病员动脉血压。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 上肢收缩压≥90 mmHg (1 mmHg=0.133 kPa) ;触及桡动脉搏动, 则收缩压在70 mmHg~89 mmHg;触及股动脉搏动, 则收缩压在60 mmHg~79mmHg;触及颈内动脉搏动, 则收缩压在50 mmHg~59 mmHg[5]。

映秀镇医疗队临时ICU的建立, 对于数例重症创伤病人的成功救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些重症伤员均表现为严重的低血压、且较长时间难以纠正。有两例病人均因筋膜室综合征行双侧下肢切开减压, 且伴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挤压伤及筋膜室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并发症, 甚至是致命的[6]。没有持续的良好的监测, 没有高效的精确的治疗手段, 这几例病人难以抢救成功。临时ICU的强有力救治措施, 为进一步的创伤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2.3 迅速建立气道、尿道和输液通道“三通”

面对大量伤情复杂且严重的伤员, 在救治中我们坚持“危重者优先、救命第一”的原则, 首先采取急救措施, 迅速建立气道、输液管道和尿道“三通”, 即快速清除口腔 、呼吸道异物;快速建立输液通道, 以利抗休克和静脉给药;对有需要的伤员快速插管导尿。紧接着, 对严重危及生命的伤情, 如 大血管损伤、严重颅脑伤、脊柱损伤等, 优先处理。

3.2.3.1 建立和保持通畅的气道

建立和保持通畅的气道是复苏抢救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 协助伤员平卧, 头偏向一侧, 或屈膝侧卧, 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防止窒息。特别是成批伤员, 这种体位具有最大的安全性。如果口腔内有大量呕吐物, 应该立即清除。如果在吸干净口咽异物后氧饱和度仍不能上升时, 则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2.3.2 建立有效输液通道

伤员在地震后被困在废墟中, 长期断水断食, 加上污浊潮湿的环境, 使人体代谢紊乱, 抵抗力下降, 濒于死亡。输液通道是补液扩容抗休克的必备通道, 是药物、血液和营养制品的供给线。同时, 有资料显示, 挤压综合征是地震中伤员后期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而液体复苏是预防挤压综合征的关键[7]。故输液通道也是地震伤员的“生命通道”。地震伤员因脱水、失血等原因导致静脉充盈度差, 宜选择粗大血管、避开关节及凹陷进行穿刺, 最好采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穿刺方便快捷, 但不能长期保留, 易脱出, 易并发静脉炎。深静脉置管可保证液体快速输入和长时间留置, 输入高浓度有刺激药液不会发生静脉炎。但置管技巧要求高, 无菌护理要求高。

3.2.3.3 留置导尿

通过导尿可使伤病员排泄代谢产物, 减少毒素的吸收;监测肾血管灌注、肾功能, 排除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了解抗休克的治疗效果。故对危重伤员均应留置导尿。

3.2.4 就地取材、完善护理用具

由于医疗队从接受任务、准备物资到出发, 时间紧迫, 另外受灾区条件的限制, 在灾害救援早期难免会出现护理用具缺乏的情况。医疗队的护士利用自己双手, 不断创造简易的护理用具, 为伤员的有效救治抢得了先机。如利用有颜色的布条制作分类标示;树枝、布条制作夹板、绷带;输液器制作尿管、冲洗管;棉布和报纸制作颈托;干粮盒制作利器盒、污物罐;空矿泉水瓶制作小便器等。在抢救埋压146 h的1例伤员的过程中, 由于救援通道狭窄, 只身一人深入废墟后医护人员仍不能靠近伤员, 护理人员把输液器绑在树枝上, 一端插入牛奶中, 一端送到伤员嘴边, 让伤员及时补充了水分和能量, 为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2.5 做好转运和后送途中护理

由于灾区条件的限制, 对于符合后送指证的伤员应尽快后送。担架和直升机在伤员的转运和后送途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特别是直升机, 因为只有它才能飞越重重障碍到达灾区。在担架转运时, 要保持行进途中平稳, 抬担架的人员步调一致, 防止前后左右摆动及上下颠簸, 最好在担架上捆2条保险带, 将伤员胸部和下肢于担架固定在一起, 以防伤员摔下。大型运输机后送伤员时, 伤员可横放两排, 中间为过道, 便于医护人员巡视治疗。休克伤员因血容量不足, 头部要朝向机尾, 以免飞行中引起脑缺血。

3.3 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灾害现场紧急救护需要进一步探讨

灾害现场的紧急救治是灾害医疗救援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护理人员的工作具有突击性强、技术性强、连续性强、工作量大等特点。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基本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近年来, 高强度的卫勤训练为医疗队在灾区恶劣条件下的迅速展开救援工作和高效救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此次灾难救援显示需要改进的方面还很多, 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灾害现场紧急救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3.3.1 军队医院参与地震救灾的体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我国现行灾害救援体制以临时性的军民协调行政组织为主[8], 军队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战时指挥和保障系统, 但针对平时参加大规模救灾任务少, 还未建立起有效的保障体制, 训练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组织指挥上, 军队和地方相对独立, 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资源利用率不高, 统一指挥和保障效率低, 降低了救灾能力[9,10]。

3.3.2 在救护药材和卫生装备的配置上, 应进一步改进

灾害救援行动中的救护药材与卫生装备的配置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救援卫生机构的救治水平和救治力度。在以往的灾害救援任务中, 使用的是战地救援药材和装备, 不能兼顾不同灾害性质及地区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伤病救护水平的发挥。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首先明确不同性质灾害救援任务中伤病发生特点与规律, 进行救援卫生装备制式化的配置研究。在储备灾害救援物资时, 应采购便于运行、机动性强、展收迅速、使用方便的中小型医疗仪器。其次, 应根据灾害救援任务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救护药材与卫生装备的配置, 如不同灾害条件下便携式护理包的开发和应用, 从而提高救援水平[11]。

3.3.3 在救援队伍人员配置上, 应加大护理人员比例

护理组织管理 篇10

关键词:护理技能,竞赛,效果评价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根据江苏省总工会、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联合颁发的《关于举办江苏省职工职业技能十大工种竞赛的通知》精神, 省卫生厅和省级机关工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临床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竞赛。我校有幸承办了这次江苏省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竞赛的决赛, 本人自始至终参与策划、组织这次活动, 现将组织这次活动的具体做法与效果进行评价。

1 活动安排

1.1 安排这次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见表1。

1.2 参赛条件

凡具有护士执业资格的临床护理人员均可参加。

1.3 预赛内容

以《实用临床护理&quot;三基&quot;操作篇》唐维新主编所列各项技能为主要内容。

2决赛程序及规则

2.1 决赛项目无菌技术操作法;静脉穿刺套管针留置法;心肺复苏 (成人) 技术单人操作法;轮椅运送法。决赛的四个项目的评分标准是在《实用临床护理&quot;三基'操作篇》唐维新主编的基础上加以修改, 进一步细化与量化, 使其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 所有队员抽签后按号编为四组, 分别参加四个项目的比赛, 每半天轮转一次, 共两天完成决赛。

2.3 各组队员按号码 (由小至大) 参加决赛。

2.4 参赛队员应穿戴护士工作服、帽、鞋, 衣服上不得有本院名称或标志, 并在规定位置佩戴号码牌。操作过程中不得透露或暗示本人所属代表队。

2.5 队员进入赛场后, 当操作开始和结束时, 均应向评委示意, 并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准备、操作及用物处置。

2.6 各比赛项目均由四名专家组成评委组。队员比赛过程中, 各位评委按照评分标准分别打分后, 由专人负责合分、计分。全部比赛结束后, 公布比赛成绩。

2.7 奖励:个人全能奖、个人单项奖和团体奖均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 名、三等奖3名。

2.8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各代表队必须充分尊重评委评分, 在赛事期间不得与评委私下接触、干扰评委工作。

3 决赛选手个人资料

参加决赛的代表队15个, 共有45名选手, 参赛选手的个人情况, 见表2。

4 决赛结果

见表3。

5效果评价 (专家点评)

5.1 总的评价

5.1.1 所有参赛队员的精神面貌、状态普遍很好, 各位队员仪表端庄, 着装整洁, 举止得体、大方, 尊重评委, 彬彬有礼, 充分体现了我们当代护士的素养与风貌。

5.1.2 参赛队员的沟通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护士用语言、形体等形式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患者能处处体会到护士的关爱之情, 使患者不感到孤独, 营造了新型的护患关系。

5.1.3 参赛队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较强, 能准确、快速地评估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穿刺部位的皮肤、肢体的活动度及自理能力, 重视患者的知情权,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交待注意事项, 得到患者的最佳配合。

5.2无菌技术操作法评委组评价

无菌技术操作是护理人员的基本操作, 执行得好坏与医院内外源性感染发生十分有关。此次竞赛的参赛者对无菌技术操作达到了基本掌握要领, 比较熟练, 看得出是经过培训的。存在的不足是因紧张而操作不稳, 出现物品掉地、忘记消毒瓶口、未倒盐水就盖上无菌巾等现象;有些选手无菌技术概念不清;清洁、污染与无菌的关系不清;操作时节力、节时和动作的完美等不够。

5.3 静脉穿刺套管针留置法评委组评价大多数参赛者套管针留置

技术操作过程流畅, 动作较娴熟, 作风严谨, 通过这次比赛, 使全省的套管针留置技术的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存在的不足是选手及我们的全体护士对自身的防护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操作的计划性欠佳, 重复操作, 小动作多, 节时、节力不够;临床经验缺乏, 由于静脉套管针留置技术要求较高、加上选手紧张、耗材用品的型号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 导致部分选手穿刺失败。

5.4 心肺复苏 (成人) 技术单人操作法评委组评价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 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若及时、正确实施抢救, 则大多数患者可恢复;若心跳停止4~6min, 则会引起脑细胞因严重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不可逆的损伤。因此, CPR是护士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这次参赛的所有选手训练有素, 对操作步骤、整个程序相当熟悉, 动作娴熟, 优美, 一气呵成, 反映出队员平时基本功扎实和训练刻苦顽强的拼搏精神, 也反映出参赛队对这次比赛的高度重视。存在的不足是一部分选手由于紧张出现了&quot;人机分离现象&quot;因而没有发挥出最佳成绩。

5.5 轮椅运送法评委组评价轮椅运送项目的选定非常好, 是目前

对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来说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是符合护理发展的趋势。轮椅是病人康复期 (临床护理) 、特殊人群、健康老年人、生活援助的必须工具。轮椅搬运中的护理涵盖了三个要素即:在移动中力学原理的应用、护理安全、自我护理。评委认为竞赛评分标准中评估栏目设计得非常好, 体现了个体化护理的精神和情景式护理教育, 融护士沟通、护理观察、制定护理计划措施为一体。参赛者在操作过程中人性化的沟通做的相当好, 选手灵活性强, 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移动患者, 移动中发挥身体健侧肢体的功能如穿衣、拉拉链、指导患者用手协助移动臀部等。存在的不足是护理安全做得不够如轮椅车的约束带、刹车、气胎因紧张未检查、下坡未系安全带等。

上一篇:抗T细胞单克隆抗下一篇:C语言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