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实验课

2024-05-08

探究性实验课(精选十篇)

探究性实验课 篇1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其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加强。所以, 课程设计上要注重运用问题策略,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学生思考, 实验课上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们的探究方向, 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 逐步形成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 感受实验创造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问题才会有探索, 有探索才会有创造。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大胆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二、结合教材要点, 开展探究实验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教材决定着教改的方向, 无论从事何种教学探究, 绝对不能脱离教材。我们在实验教学中, 要把握教材要点, 吃透教材实质, 围绕教材开展探究。目前, 我们现行生物教材中选取的学生实验都是前人科学探究中的一部分, 学生在此进行重复操作, 不仅有助于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操和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当然, 我们希望在教材中有更多的实验来供学生操作, 但受课时的限制, 这项探究活动, 需要延续到课外开展。

在实验探究中, 以教材为依托, 以大纲为蓝本, 这是探究的总原则。这个总原则是方向, 并不是要大家照本宣科、一成不变, 否则学生就将丧失学习的兴趣, 禁锢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 要注重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独立探究, 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求答案, 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求, 促使学生从知识学习向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转变,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研究, 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生活实际, 拓宽探究外延

由于教材、课堂、课时的限制和目前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生物实验教学探究必须拓宽外延, 联系生活实际, 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带着生物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 学生也可以把从课本中学到的生物知识带回到现实生活中去验证, 并利用生物知识指导生产生活, 其实这就是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生物课除了在实验室操作外, 同时还应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亲手采集动植物标本;到动物园、植物园、良种站、实验田、养殖场去参观。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 课外探究实验有着无于伦比的优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活动, 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学生通过亲身的科研实践, 不仅能够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能够培养和形成科学实验素质、科学创新精神以及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立足本地、延伸教材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是丰富学生感知, 促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激励机制, 提高探究水平

实验探究性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 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极大的热情, 没有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 很可能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因此, 我们要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 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 推动教师高水平、高素质地完成这项工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是一项难度大但极富创意的教育探索活动,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在师资、环境、资源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各学科教师的联合辅导, 组成一个综合教师辅导组, 保证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工作的内涵, 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探究型教师”, 而“探究型教师”的培养应扎根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两者协同发展, 共同促进。学校要从制度上建立“探究性教师”培养体系,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不断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五、优化实验项目, 巩固探究成果

学校要加强管理, 优化实验项目, 节约实验成本,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 调整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整合, 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促进实验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 使实验结果更为准确。在探究过程中, 要结合学校校本教研的实际, 遴选几个特色项目。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自己学校的研究成果, 并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使以往的经验和专攻得到巩固和发扬。这些措施都蕴含了较高的理论水平, 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提高了生物实验水平, 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师是探究实验的组织者, 应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及时督促、检查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操作与观察, 认真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对实验中学生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要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和鼓励;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交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推理, 得出相应结论, 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项实验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 对好的优势项目要保留深化, 分析其中出现的失误和教训, 在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篇2

一、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

l、概念

(1)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2)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2、比较表

3、复习探究和验证性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1)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标记,如用甲、乙、丙,或者是A、B、C或者1、2、3,总之让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即对照原则:

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如例9、11、1

2②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外一个条件处理。如例

1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例如鸡的阉割实验——阉割前鸡的状况为对照组,阉割后的鸡为实验组。如例4、7

④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浓度下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例2、3、6、10

(2)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自变量。即单一变量原则。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就是这一变量,而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就是无关变量,应设置为相同。

(3)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步步有理,环环相扣,各步骤要严密、完整。

(4)注意实验用具与试剂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5)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结论,确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内容和合适的观察方法,最后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实验分析

1、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例题:绿豆种子萌发初期的生长主要是胚轴的伸长。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一个农科所获得了一种复合肥料,他们想探究这种复合肥料溶液在什么浓度范围对绿豆萌发初期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参与他们的实验设计。

材料:做好标记的大号培养皿若干个、刚萌发出一小段胚轴的绿豆种子若干组(10粒/组)、复合肥料颗粒、蒸馏水、脱脂棉、直尺等

实验步骤:

(1)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料溶液。(确定自变量)

(2)分别测量已萌发绿豆胚轴的长度,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记录下来。(确定因变量,前测,收集、处理数据)

(3)将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料溶液浸润过的脱脂棉,铺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再将几组已萌发的绿豆分别放入其中。另外设置一个用蒸馏水代替复合肥料溶液处理的对照组。(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将上述装置放在温度等外界环境条件适宜且相同的地方培养。(控制无关变量)

(5)几天后,再次测量绿豆胚轴的长度,计算各组平均值,记录下来。(测量、收集、处理数据)最后,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例1:植物开花受光周期的影响。菊花等短日照植物只有白昼短于一定时数若干天后,才能开花。那么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是在植物的顶端花芽,还是在下部的叶片?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实验材料:(略)

(1)实验步骤:

(2)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

例2:如果要探究栽种的植物在何种日温与夜温组合下,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日温可控制范围:15~35℃;夜温可控制范围:17~ 25℃;植物生长的其它条件均合适)

(1)实验方案:

(2)预测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组合并作解释:

例3: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光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通过细胞的生化反应而发光。请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萤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及其他实验所需材料。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实验现象预测及相应结论

1.2.

3.例4: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设计试验方案,探究某种器官在血糖调节中的功能。

实验目的:学习用摘除法造成功能缺损,以了解研究某些器官功能的一些方法;观察某器官对血糖平衡的调节作用。

动物与器材: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小白鼠6只,常用的手术器械,消毒器材,75%酒精,麻醉药品,鼠笼,注射器,计时工具等。

(1)列出一个课题名称:。

(2)提出一项测量指标:。

(3)方法步骤:

①取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小白鼠6只,先饥饿一天,分成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并编号。-2-

②消毒,切开皮肤和腹壁,摘除实验组的ⅹⅹ器官,缝合伤口并消毒。

(4)预测结果并分析:

例5:某同学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培养基上污染了青霉,在青霉周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被杀死了。有关此现象的产生,有人提出了化学拮抗的观点,即霉菌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试设计实验探究青霉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你的实验假设是:。

主要实验步骤:①制备细菌生长培养基两份,编号A、B;

②。

③。

④观察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预测和分析:

例6: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m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假设三 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

高。

2、验证性实验的设计

例题: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课题:探究镍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材料用具:完全营养液甲、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适当的容器和固定材料、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含镍的无机盐。

方法步骤:

①取适当的容器及固定材料分为两组,编号A、B。(实验分组准备)

②分别在A、B两组容器中加入完全营养液甲、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③取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固定在A、B两组容器内培养。(控制无关变量)实验预期:A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正常;B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不正常。

为进一步验证镍元素一定是必需元素,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及结果是:在B容器内再加入一定量的含镍的无机盐B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恢复正常。

例7:空气中的含菌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检测学校生物实验室、教室、校长室、小树林四个地方空气中的含菌情况,请利用所提供条件设计一个简单实验。

1、请用100mL量筒、4副培养皿、煮沸过的洗碗水,设计取样的实验步骤。

2、请用4只试管、滴管、0.01%亚甲基蓝溶液,设计检测的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分析。

例8:为了验证叶绿体在光下才能分解水,并还原电子受体,将新鲜菠菜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Si02和水并研磨成匀浆,通过5~6层纱布过滤获得叶绿体悬浮液。取1支试管,加入叶绿体悬浮液5ml和0.1% 2,6一二氯酚靛酚(一种能被还原成无色的蓝色氧化剂)溶液5滴,摇匀。置于直射光下,观察试管内颜色的变化。

(1)正常叶肉细胞内的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最终电子受体被还5-

察三个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的变化。

(3)1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左低右高,2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左高右低,3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等高

例10:②将3支试管分别标明35℃、37℃、39℃三种温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但第二支试管的温度要求在37℃左右,其它要求等温度梯度)

③向每管接入培养18-20h的等量大肠杆菌菌液少许,混匀。

④将上述各试管分别按不同温度进行振荡培养24h(或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结果。

C、37℃试管中菌液的混浊度最高。

例11:①验证水分子进出细胞需通过水通道蛋白

②缺少对照实验改正:取另一只培养皿,加等量的蒸馏水;将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放入,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保持原状。

③方法

A、将分离纯化的水通道蛋白与球状体混合,得到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

B、取甲、乙两只培养皿,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C、将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放入甲培养皿中,将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放入乙培养皿中;

D、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预计将出现的现象:含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吸水膨胀,不含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保持原状。

结论: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球状体。

例12:(1)光合作用释放O2,O2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叶片随下表面O2 的增多而上浮。

(2)光照强弱、CO2 供应情况等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光合作用。

(3)不加入NaHCO3 粉末,也不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B,其余方法与实验组1相同。

探究性实验课 篇3

一、 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验证、巩固习得知识,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例如“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教学目标是:观察蚂蚁的嗅觉和触角,弄清楚蚂蚁是如何交流信息,识别所行路径的;学会设计蚂蚁通讯的实验情境;学会做好观察记录和实验总结。转换成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学习新知识,培养独立探求、观察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于是例如实验一的教学目标是: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了解蚂蚁在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认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 实验的知识储备不同

验证性实验是在知识教学之后进行的,它依据既得知识结构检验和巩固习得知识并培养实验技能,其结果是在学生预料之中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较为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作基础。比如学生实验前就已经了解了“蚂蚁的嗅觉和触觉的特点及功能”“蚂蚁能够通过嗅觉和触觉传递信息”“蚂蚁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方式”等知识,学生实验完全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并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做实验研究,进行已有认知结果的验证。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和知识教学同步进行的,边发现问题、边寻找答案、边归纳总结。知识伴随着实验的结束而产生,学生并不一定需要某方面全部或系统的知识储备。比如:是因为“一个群体动物的个体之间需要通讯”这点知识而引发“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这一疑问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最后得出两点结论:(1)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功能相互沟通。(2)没有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影响。

三、 实验程序的差别

四、 认识规律的差异

验证性实验是以知识验证知识,属于“由理论指导实践,且巩固理论”的认知方式,在这种实验中并不能产生新知识,只注重习得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锻炼实验技能。这种实验适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高年级学生。比如:学生必须先通过文字或录像,也可以通过以前的已有认知,知道蚂蚁的嗅觉、触觉及相关知识,了解蚂蚁通讯和识别路径的方法,然后才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按步骤进行独立操作,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探究性试验是以实践来发现规律和知识,是典型的“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方式,同时可衍生出“由理论再回到实践,以实践证明理论”的后续认知。这种实验适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新知识。比如:先由实验探究出“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得出结论后,可能会引起学生许多其他的疑问,从而用这个结论作为理论基础,探索其他问题。

五、 信息整理上的差异

验证性实验的信息来源具有单向性,习得知识来源于书本和教师,根据固定的实验程序进行操作,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得出一个固定而统一的结果。比如:首先明确实验原理和目的要求,学生只要用准备好的材料、用具,按照规定的步骤将实验做完,就可以顺利地观察到蚂蚁是用嗅觉传递信息,用触觉识别路径的种种情况,不需要总结什么新知识,只需验证知识。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且注意小组内的配合和组间交流,所以信息综合交叉、互助互补,共同归纳、共同得出结论,所以在信息整理上出现了兼收并蓄的局面。比如:学生首先要观察蚂蚁的群体活动,会不会发声,怎样取食等行为,还要会饲养蚂蚁,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准备什么材料,怎样操作,会不会出现意外情况等,这些并不是一个人可以考虑周全的,必须共同商量才能完善。同时实验的结果也会多种多样,必须各组之相互交流寻找规律才可能得出较准确的结论。这就是信息综合整理。

六、 思维方式的不同

验证性实验的思维方式是定向思维,求同不求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规格教育。表现在:实验的目的和实验原理明确,材料用具固定,方法步骤不容改变,得到的结果要求一致或相似,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和发挥,只重操作和观察理解。而探究性实验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突出表现在:提出问题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蚂蚁是群居吗?”“蚂蚁有分工吗?”“蚂蚁靠什么发现食物?”“蚂蚁怎样通知其它蚂蚁?”“蚂蚁的触角有什么作用?”“蚂蚁之间怎样辨别亲疏关系?”等等问题。

实验计划的设计方案不同,不仅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多种多样,解决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学生会产生:“蚂蚁生活环境怎样?”“一窝蚂蚁有怎样的结构组成?”“蚂蚁养在什么容器中最好?”“蚂蚁吃什么?”“用什么材料和食物实验?”“工蚁中的侦察蚁怎样才能发现食物?”“怎样证实侦察蚁在纸片上留下气味?”“蚂蚁用触角怎样表达?”等问题,从而集思广益,找出解决办法。

七、 实验结果的差异

验证性实验的结果是固定的,是学生实验操作必须努力达到的终极目标。比如:实验的结果必须能够观察到蚂蚁嗅觉传递信息的过程,再现并观察到蚂蚁识别路径的办法,学会设计实验情境的方法和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只能在这一结果基础上得以拓展。而探究性实验中,不仅不同的实验方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是同一方案得到的结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得出的结论也多,必然要通过交流、讨论,将事物不同层面的内容贯穿起来,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当然也会激发新的探究活动。比如:探究性实验的假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实验结论也可以是不同的。这些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却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结论的某一方面,也有的是正确结论的另一方面。需要表达和交流才能去伪存真,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

八、 教学方法的不同

学生实验的教学方式有三种:①示范—模仿式,即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做示范性操作,学生一边知觉一边做模仿性练习。例如,教小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多采用示范—模仿式。②分段并进式,即将整个实验操作的过程分成几个程序段,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逐段地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程序。例如,花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实验,分为外形观察、内部解剖、结构观察、系统认识等。③独立操作式,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或根据实验指导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程序。例如,大气压力作用下的覆杯实验等。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以独立操作式为主,注意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实验操作步骤不容置疑,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实验中的情境设置和实验流程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实验现象比较一致。

探究式实验的教学以分段并进式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设计,教师以合作者和协助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实验中去,共同分担学生的烦恼和喜悦,是一民主化教学的模式。例如:教师虽然明知实验的结果,却对实验过程不作预期,只是参与到各小组中出谋划策,分担责任,实际上是担当指路人和组织者的角色。

探究性实验课 篇4

一、初中生物实验器材概述

初中生物实验器材主要包括烧杯、恒温箱、培养箱、标本、显微镜等仪器,由于生物实验的不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不相同。在生物实验器材的使用中需要为实验器材进行编号,方便器材的管理与使用;在实验器材的使用中也需要注意建立档案,方便器材的管理。在生物实验器材的保管中需要注意各类器材的保管工作,一些仪器,如,光学显微镜易蒙上灰尘损毁镜头,需要在专室专柜存放,玻璃仪器可以与化学药品放置在一起。

二、发扬传统实验器材优势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每个学校都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实验器材,但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出,教学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另外,新课程实验教学还具有教具箱的特点,在设计中要求更加具有科学性,这些都导致传统的教学器材很少使用。但是,这些传统的实验器材并不是没有用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出实验器材的优点,积极拓宽生物实验器材的用途。

传统实验器材有很多优点,如,数量多、材料质量好等,当前生物实验教学材料订购数量非常有限,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实验器材容易受到损坏,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旦出现器材损坏的情况就会影响实验的开展,而传统的实验器材数量大,能够弥补很多的不足,为初中生物实验分组教学提供帮助。例如,在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中,主要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实验器材进行教学。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传统的实验器材弥补教具箱中器材不足的情况,合理分组进行教学。

由于近几年教学素材出现很多的变化,在实验器材的制作中受到制作成本的制约,现有的教具箱中的器材一般都是非常薄的,在具体的生物实验操作中十分的费时、费力,而且成功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原有的实验器材体积都是比较大的,学生操作比较简单,质量过硬,不会因为实验器材的质量问题而导致实验失败,满足学生反复实验的需求,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合理调整教具箱中的器材与传统器材的使用,保证学生反复实验的需求。

传统实验器材本身具有科学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出,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但也要看到在教学中也是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是学生后期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需要选择合理的实验材料。目前,在生物实验所采用的实验器材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但科学性不足,无法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实验的技能,因此,还需要充分使用传统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创新自制教具

虽然各个学校都为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验器材,但是也需要看到,这些实验室配备仪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导致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不高,在具体的生物实验中还需要自制教具,满足教学需求,弥补实验器材不足的缺点,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1.自制教具的优势

所谓自制教具就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自己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同样具有一般实验器材所具有的特点,但是,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材料容易获得,所以,自制教具的成本非常低,自制教具就有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廉价性特点,在改革教学中比一般的实验器材更加具有使用价值。自制教具的使用能够极大地解决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自制教具更加灵活,能够弥补器材存在的不足。

自制教具在使用中能够使科学知识更加贴近日常的实验教学,把一些生物实验变得更加简单,能够保证学生在有趣的操作中即兴实现,体现实验的科学性。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每一个生物实验都需要一套对应的器材,在实验的具体操作中,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验器材,分组实验是必要的措施。自制教具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自主探究实验提供帮助。在教学中,自制教具能够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自制教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材料,为教学提供器材,自制教具能够很好地展示生物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身边的物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另外,自制教具能够更好地深入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2.创新自制教具

在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制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自制教具的核心问题就是设计,自制教具是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遵循独创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发散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等。

所谓的独创性就是要求自制器具设计要求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避免重复的劳动,如,温室效应模拟探究装置,可以利用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温度升高产生温室效应。所谓的逻辑性是指自制教具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通过推理、分析找到内在的规律。发散性原则是指在自制教具的开展中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合理的制作方法,如,在反应速度测试仪器的制作中,需要考虑如何让实验操作更简单,实验结果更具有真实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是在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保证精确度达到要求。所谓的综合性原则就是综合考虑各种相关方面,寻找最佳的实验方案,如,在多变量可控探究箱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控制各种变量,提高实验效果。除了以上需要遵循的原则之外还需要遵循结构简单原则、教育目标原则、目标鲜明原则、材料简单可得原则,因此,一些高精度仪器就无法通过自主教具来制作。

自制教具的种类有很多,由于使用途径不同,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也就存在很多的不同,所采用的材料以及工作方法也就存在很多的不同。但是,这些也有很多共性的特点,在自制教具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尽可能地减小盲目性,明确制作的目的,在制作中还需要明确制作的要领、结构以及工艺方法等。在自制教具的制作中还需要确定工作顺序和操作顺序,根据教具的情况进行设计,保证教具的完整性,在教具制作顺序和工艺确定后,需要进行调试,使自制教具处于最佳状态。自制教具制作完以后,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在使用中还需要推广使用。在自制教具的使用中需要明确教具的说明书、结果、原理、用途以及使用方法等,在使用时需要先做示范,结合教学实际,以免学生出错。

综上所述,在整合优化实验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注意各种实验器材的功能优化,充分发挥传统器材的优势,在整合优化器材中倡导自制教具,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有效手段之物,是其他实验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生物实验器材是生物学实验的必备器材,在初中生物实验的实际教学中,生物实验器材并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主要分析整体优化实验器材措施,提高生物实验器材的利用率,提高生物实验的探究性。

物理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 篇5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不仅对科学理论起检验作用,而且实验本身也是科学理论的探索过程。传统的学生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电磁感应现象”等;另一类是知识的应用性实验,如“测物质的密度”等。这两类实验都是在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后进行的,学生能预料到大致的实验结果,所以学生对这些实验缺乏兴趣,这不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自主探究性实验之前,学生对实验结果并无真正了解,它更着力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求和解决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一、自主探究性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学习初三电学时,大部分实验都可改为自主探究实验。如学习“滑动受阻器的作用”时,就可以设计一堂自主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学会滑动受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术和实验能力。

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一方面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自主探究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初中的“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及小实验中“测自己的步行速度”、“测家用电冰箱每天消耗的电功”等实验,让学生边学习有关知识,边亲自动手实验,边分析、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完成“发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改变教师包办代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又经过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并使之与实践相联系,做到推理与实验相印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不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牢固、更灵活,而且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可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二、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环节

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物理教学必须通过创设物理情景把学生引入物理学的世界,因此,所选择的自主探究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实验涉及的知识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都是开展探究性实验的好素材。 2.进行猜想,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是重要一环。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并设计检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实验仪器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怎样操作等。

3.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可由学生自由进行实验探索。教师仅为学生验证各种假设提供实验条件和必要的指导。即使学生的假设与所想得到的结论无相关性,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验设想。如“研究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如物体体积、液体体积、基础物体的密度等假设,教师都不应忽视而要提供条件让学生进行验证。

4.巩固迁移,开拓提高

自主探究实验关键的一点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物理规律,是否能用来解决实验问题,必须通过新的实验来检验。让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这是对原有认识的深化提高,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发生质的飞跃过程。

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后,可引导学生设计完成“研究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实验等。自主探究性物理实验,既重视实验过程又重视实验结果,能满足学生实现自我愿望的要求,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优化实验,实施探究性教学 篇6

——中学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课的研究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215221杨俊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实施实验教学最直接的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有利于使课本上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开展了课例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再现和描述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旨在通过研究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研究过程

1.第一次授课

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 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取

板书(1)药品:大理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讲解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采用的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装置: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相似的装置的原因。

提问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板书(4)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还能用排水法。

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问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5)检验: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6)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CO2已满。

实验再次演示实验室制取CO2。

教学反思

第一次授课通过活动与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等相关知识,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设计初步体现了探究的理念和方法,但教学的设计过于简单和具体化: 问题是教师提的,实验设计也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学生的思维虽然会比较集中,解决问题比较快,但却限制了思考空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探究程序的掌握,影响了探究效果。比如:(1)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时,直接给出了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仪器:锥形瓶、导管、长颈漏斗、集气瓶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上,学生只是了解到可以用碳酸钙和稀盐酸,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对于实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梳理,不利于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的培养。如: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集气瓶瓶口应向上,改用直形导管并把导管伸入锥形瓶底部,才能把瓶内的空气完全排出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验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归纳和总结,然后找出造成的不良后果及改正措施。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反思的过程中,要细细琢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省时高效,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密切联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2.第二次授课

根据第一次授课存在的问题,使用创设“渐进式问题——猜想式问题——开放式问题”的策略,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本节课旨在改变第一次“明确问题、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效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方式。

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和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常温条件下得到氧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O2的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当用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采用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

提问在实验室如何收集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如何检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①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②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讲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首先,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原料,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药品,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有哪些药品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还有即将学习的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二氧化碳。

生物学科探究性实验刍议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就明确阐述了生物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地位。通过生物实验, 不但可以验证已知的知识, 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学习过的知识, 同时, 通过实验手段还能够辅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培养一系列的能力。因此, 按照实验的功能划分,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 可以大致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在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 其中的实验部分大部分是由验证性实验组成, 探究性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在新课改中, 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的培养被纳入到了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体系, 这些能力的培养大多都离不开探究性实验的帮助。因为在探究性实验中, 由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未知性, 学生需要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因此, 这种探究性的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 才有利于学生其它一系列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 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 探究性实验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作为教师, 一定要一改往日的偏见,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那么, 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 在各个环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探究之前做好知识的准备工作

任何探究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 无论是选择探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等环节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之前,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 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才能够依据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的指导, 保证探究实验的有效开展。例如, 在开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 在实验开始之前,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绿叶中色素可以溶解于无水的乙醇中, 因此用它来提取色素。色素能够溶解于层析液中, 然而, 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相同。溶解度高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相对较快, 反之则扩散的较慢。类似这样, 在实验开始之前学生就明确地了解整个实验的原理, 这样, 在接下来具体怎样设计实验, 如何进行探究活动等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而不会出现大方向的错误。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课题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中, 选择探究课题是第一步。由于探究性实验中,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 在选择课题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选择的课题既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同时又要是处于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例如,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是在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细菌”、“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这些探究课题, 无论是在探究价值还是探究难度上都比较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只有选对了探究课题, 接下来的探究实验才能够有效的开展。

三、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实验的设计工作是其中的重点部分。然而, 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要么管的太多, 要么管的太少。一些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 不敢对学生放手, 尤其是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采取一手包办的方式, 把实验的每个步骤都明确地列出来, 然后让学生照着实验步骤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操作。要知道, 在探究性实验中, 实验的设计部分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 如果这个环节由教师一手包办, 那么也就失去了探究性实验的意义。而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 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管的太少, 该指导的地方也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 使得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事实上, 在高中阶段, 大部分的探究性实验在单纯依靠学生能力的情况都很难设计实施, 因此,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给与适当的指导。总之,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既不能管的太多, 也不能完全放手, 而是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也就是说, 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这样才能够保证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四、重视实验后的评价活动

长久以来, 探究性实验之所以不受重视, 与缺乏对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 教师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于是很多教师只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而究竟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在评价中无法体现。事实上, 在新课标中, 对于实验技能的评价有案例表格,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时候, 就可以模仿这个案例表格来对每一项实验技能进行具体的评价。这样, 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后, 实验后的评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功能。

总之, 探究式实验作为高中生物实验的重要形式,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 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开展。当然, 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模式中, 在实施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然而, 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到, 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只要坚持下来, 生物教学活动必然会在探究性实验的帮助下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徐江余.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J].新课程 (中学) , 2012年03期.

[2]王更强.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生命世界, 2009年11期.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浅析 篇8

与验证性实验相比, 探究性实验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前教师向学生讲清有关知识点, 将实验方案和步骤及注意事项明确告诉学生, 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 此时学生做实验的主要目的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检验。而探究性实验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通过“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等过程,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论证, 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 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 增强了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究意识,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在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积极尝试以下做法, 解决了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课时要求较多的问题。

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探究性实验

在内容多、时间紧、高考升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 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纵观高中化学实验内容, 可选为代表性实验的有“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浓硫酸的性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醛的性质”等。

这些探究实验可以在教师监控引导下, 由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假设, 并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通过分析现象,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 进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效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功能。

有些探究性实验, 如“周期表中第三横行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探究有机物的结构及性质”等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与相应的教学内容合并开展, 即教学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探究的方式完成。

经过这样安排, 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探究的主要步骤和科学方法, 使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落实,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 这也缓解了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在一个学期里如果能真正完成几个高质量的探究实验, 其效果肯定比每个实验都泛泛而过要强得多。

二、选择实验中某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在进行不同的探究实验时, 根据实验内容、学生实际和课时安排, 选择其中某几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探究。下一个实验则另选一个环节由学生探究, 这样既解决了探究实验费时费力的问题,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对不同实验环节的掌控能力。例如, 在进行实验“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 我设置实验情境:在表面皿中加少量胆矾, 再加入约3ml浓硫酸, 搅拌, 让学生观察有何变化,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胆矾晶体的颜色为什么会变化?进而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增强问题意识。

在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时,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假设与预测:1.浓度——其他条件相同时, 反应物的浓度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2.温度——其他条件相同时, 反应的温度越高, 反应速率越快。3.压强——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 增大压强, 反应速率加快。4.催化剂——其他条件相同时,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这个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假设与预测的能力。

在进行实验“探究氯水的性质”时, 在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设计的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进行实验“探究常见离子的检验”时,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选择实验药品。这两个实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三、开放实验室, 使探究性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了促进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解决学生个性化要求和仪器准备之间的矛盾、增加实验探究机会, 我们和实验中心协商, 让学生先在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实验设计, 然后再到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实验时采取以班级为实验小组、各班轮流进行、教师轮流指导的方式, 这样, 就可以使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既补充了课时及设备不足, 又为探究实验的开设提供了保证。

课堂演示实验的无效性探究 篇9

一、演示实验中无效教学行为的具体表现

1.无效操作。造成无效操作的情形主要有 :1仪器放置位置不当。其一,由于讲台位置所限,有些教师课前预设不充分,没有考虑到仪器放置的位置对学生观察造成的障碍;其二,教师安装演示仪器时没有注意仪器的大小、高低分布,从而造成仪器放置层次不清,出现大仪器遮挡小仪器的情况,或者仪器主次分布不清,主要观察现象的仪器被放在不突出的位置,等等。2缺乏有效的提示和强调。演示实验的观察有主次、过程和现象之分, 如果教师在演示时缺乏对观察内容的有效提示和强调说明,就会造成学生观察的目标性缺失,造成教师操作的无效结果。3教师缺乏演示经验。课堂演示实验应注意的方面很多,操作的角度、高度及教室里的光线、湿度等对实验现象都可能造成影响。例如做静电实验时教室内湿度较大,就会造成现象不明显的后果。如果教师缺乏经验对这些方面提前不做防范,就会造成无效操作。

2.无效过程。演示实验的无效过程主要有 :1替代演示。利用多媒体模拟或者视频代替课堂演示实验, 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大量存在的现象, 由于缺少教师或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主动参与过程, 使得演示实验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显著。2可视度不高。由于教师对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在备课时没有进行充分考虑,只是上课时教师在讲台上简单地操作完成而已,致使演示实验中出现后排同学观察不清楚;演示现象不明显、不突出;微小变化观察不到;参照不够引起对比性差等无效过程。比如观察“单摆摆动高度”的演示,如果教师不设置高度对比的标识,那么学生其实并不能清楚地观察到单摆第一次摆动左右高度相同,而是看到越摆越低的现象。3画实验、讲实验。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师不组织演示实验,根本没有实验过程,而是在黑板上“画实验”或者是对照课本内容和课本实验插图讲实验的现象。

3.“生 成 ”无效 。 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会生成很多有效的教学资源,而教师对这些演示实验的生成不予重视和分析,白白浪费了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的机会, 造成生成不能被有效利用的“生成”无效现象。如在演示“自由落体运动”时,通过对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加速度a的值 ,从而比较得出a=g的结论。其实 ,演示实验计算出来的g值往往小于9.7m/s2, 一般教师都会简单地解释为这是实验误差,而对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失去培养学生误差分析的习惯及提高学生在实验中减小实验误差的操作技能的良好时机。

二、强化课堂演示实验效果的策略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保证。课前准备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预设。课前必须充分考虑演示实验在教室里的可见范围,演示操作的高度、角度、位置等,还有演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的演示,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参与演示,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案,等等。这些都要在课前做出充分预设,并做好各种预案,确保演示实验能够取得最佳效果。2精心准备。每一个演示实验教师都必须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要对仪器的灵敏程度、是否完好、是否符合要求等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调试;其次要进行试做演练。教师通过课前试做,再次检验演示仪器的性能及演示效果,并对预设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完善,也使教师自己能够熟练操作实验,避免课堂演示中出现无效教学。

2.细致、规范的课堂演示操作是根本。 演示实验操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严格规范。严格规范是演示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演示时一定要按照仪器的使用规则,实验的操作规则进行,操作必须做到准确、清晰、科学、有序。并且基于演示实验的示范性,教师严格规范的实验操作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验能力是大有好处的。2关注细节。一般演示实验过程并不复杂,可是一旦某一操作细节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实验失败,或者观察不到细节也会导致实验无效。因此, 演示实验特别要关注细节,包括操作过程的细节和观察过程的细节两个方面。对于观察过程中的细节需要教师的特别说明和提醒, 避免由于观察不到而重复多次实验的现象。3注重方法、技巧。其一,就是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处理好主要仪器与次要仪器的关系;处理好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等,比如在实验装置后面配上适当颜色的衬板,把被观察的实验现象衬托出来。其二,就是利用投影、实物展台、幻灯机等一些能够放大实验现象的教学手段。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篇10

一、从物质性质角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通常物质的性质实验大多数是验证实验, 是复习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 实验的难度比较小, 但常常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对这样的化学实验, 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它放在课堂教学中去完成, 变复习、巩固知识为探索新知识.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 又训练了科学方法, 提高了思维能力, 培养了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 可设计如下几个实验:1.将二氧化碳通入放有干燥石蕊试纸的试管中;2.将二氧化碳通入放有水的试管中;3.将二氧化碳通入放有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的试管中;4.将稀盐酸滴入紫色石蕊试纸上.通过上述对比实验, 学生不仅学会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 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从实验的异常现象的产生角度进行探究

对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索中孕育着创新.学生在完成现行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时, 经常会遇到异常现象, 如氢气用玻璃管点燃时火焰是黄色而不是淡蓝色;锌片与硫酸铜置换后锌片表面是黑色.从传统的眼光看来, 出现这些现象是实验的失败,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好事, 触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什么实验现象出现异常, 是实验操作错误?还是药品取用错误?或亦是药品中可能含有其他物质影响实验结果?等等.它可以转换成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宝贵资源.但这种转换需要教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方式就是将有价值的实验异常现象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三、从物质的制备方案角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物质的制取通常是一个综合性实验, 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 同时对实验操作技能要求比较高, 学生对这样的化学实验好奇心特强, 兴趣也特别浓厚, 但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最多.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率和结论的正确性.因此这类实验设计应首先降低难度, 把大实验划分成若干个小实验, 先让学生探究出每个小实验中的实验方法、要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技能, 最后再探究出完整的实验方案.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时, 先把实验分成若干个小实验:1.分别用镁、铁、锌和稀硫酸反应 (探究最佳反应药品) ;2.探究选择适合的发生装置;3.收集气体实验方法的探究 (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好, 还是排水法收集更佳) ;4.气密性检查实验的探究.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大多数学生认为选用金属锌比较合适, 而铁、镁跟酸的反应速度不是过快就是过慢, 不便于收集, 被否定.经过学生自己探究并动手实验得到最后结果, 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从化学反应的机理的角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作为教师, 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探究, 而不是把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告诉他们.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探究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 为学生探究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重新提出假设, 调整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 使自己的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 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

上一篇:终端优势下一篇:移动办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