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形式

2024-07-26

群众形式(精选五篇)

群众形式 篇1

文化, 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群众文化, 是指人们职业外, 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 以自娱自教为主导,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真正开始使用始于1953年。首先, 群众文化的主体为群众, 客体为活动;其次, 群众文化内容广泛,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

而文化的物质基础设施并不能代替文化生活本身, 文化的享受不仅在于它的内容, 还在于它的形式, 具有参与性才是真正的享受。无论是电影、电视, 还是书报和网络, 都不是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它不需要特别地组织和发起。而实际上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城乡的交流,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更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 我认为群众文化一定要突出群众参与性。同时在形式上要勇于创新。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真正体现“文化为民”, 成为各地正在热讨的一个课题。各地省级群众文化网站的建立, 代表了网络时代群众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走向, 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体现老百姓的需求。这一机制, 也让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文化话语权。我们河北群众文化网应该通过增加视频类内容等丰富网站文化资源, 设计参与性高的网络活动, 组织网上交流来提高群众参与度, 提升点击率。

其实我们群众文化提供的很多演出, 体现了很高的亲民性, 老百姓与那些平时只能在电视和剧院感受到的演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满足了群众的愿望。穿插于演出中的互动单元, 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这样的节目, 雅俗共赏, 深受群众喜爱。而演员的敬业精神充分得到体现和展现, 更能受到群众的好评。从而更加提高和拓展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 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国家如今国富民强, 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为群众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当人们精神愉悦地沐浴着现代文明的时候, 激发出的将是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向往。文化市场也日趋繁荣, 变化莫测, 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更具有开放性和自由度。在这样一种大环境里, 这就要求群众文化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形式以及管理上, 都必须走创新之路, 除此没有别的捷径。群众文化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群众文化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群文人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不畏艰辛、勇于进取的去开拓, 永远的探索、不停的跋涉, 这也是群众文化不断走向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

群众文化创新有很多内容, 我认为首当其冲要创新形式, 要创新文体活动载体,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各地的广场文化要打破传统舞台艺术单一的表现形式, 将高雅艺术引进到广场活动中来, 提升广场文化活动的品位, 培育高雅文化的消费氛围。并有力地展示群众自发创作的成果。比如有些地方搞的“诗歌回归大众——文化广场诗歌朗诵晚会”, 把群众文化的广场文化品牌建设与诗歌创作的强大实力结合起来, 充分地展示了群众诗歌创作的成果, 同时也能更加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参与性和本地的传统文化特色, 有效促进了当地的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

在这里, 我想特别谈一谈农村群众文化的群众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在部分农村地区, 农民道德失范, 社会正义感淡化, 不赡养老人, 不孝敬公婆, 以及打骂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 他们只关心自己发家致富, 对公益的事漠不关心, 集体组织已经缺乏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反映在某些农村干部身上则是, 腐败现象蔓延, 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 在部分地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农民对干部敬而远之。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精神生活单一化、快感化, “尤其是赌博, 如同瘟疫在农村蔓延”。我们无法设想在这样的乡村文化基础上, 怎样进行有益于农村发展的建设。因此, 对农村的社会文化基础,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所谓的“现代设施”, 电视也罢, 图书室也罢, 没有相应的组织动员机制, 群众参与性的村庄文化生活就难以形成。如果消解掉群众参与性的因素, 造成农民群众集体文化生活的缺乏, 必然影响到村庄的社会关系纽带, 进一步让农民感觉面对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世界。再加上,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村生活所依赖的卫生等条件较差, 农民在单家独户力量无法解决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威胁之下, 容易转向对宗教的依赖。以电视为例, 它无疑是农民应具备的文化消费的物质条件之一, 如今在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电视也已经基本上普及了, 而且频道也越来越多。这对农民来说自然是一种文化享受。可是, 为什么很大一部分农民沉醉在搓麻将、打纸牌, 甚至于赌博、迷信当中呢?归根结底是因为, 在电视面前, 农民单向的接受, 只是一个看客, 快乐着别人的快乐, 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况且, 现有电视节目中播出的主要内容与农民的生活无关, 这样的节目只是越来越把农民当作应当教育和改造的人群。按照电视中渲染的豪宅、名车、美女的“小资”消费主义生活, 只能证明农民无用, 人生毫无意义, 其生活是落后、没有尊严可言的“非人”生活。在这样的电视机面前, 十个或几十个频道对于农民又有何用?

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原来在农村盛行的庙会、社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下日益颓废。农村缺少必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 农民缺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 缺少群众参与性的文化组织及其相应的动员机制。当原本集生产、生活与娱乐为一体的村庄失去了健康的文化作为支撑时, 农民就会感到村庄的生活没有意义, 而这有瓦解农民的自尊、生存尊严所依赖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危险。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础, 中国现代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如何培育这个基础呢?在现有农民温饱有余的物质基础上, 培育这个基础的核心着力点就在于, 提高群众参与性制定村庄文化生活的组织与动员机制。

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新途径, 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自发力量。一方面为农村健身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力量, 另一方面把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交给农民, 由农民自己探讨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 重视民间的“自娱自乐”活动, 突出群众的参与性。现在许多农村都产生了一些自娱自乐的民间文艺团体, 深受群众喜爱。比如, 具有民族风情的灯会、花会、赛歌会、家庭演唱队、老年合唱团等。试想这样的场景, 一群大妈拉着家常, 走东串西、悠然自得地打发着日子。当清脆嘹亮的歌声响起, 一片鲜活多彩的世界打开时, 她们习惯性地放下手中的一切, 投身到多姿多彩的文艺活

五夫龙鱼戏—蕴意深刻的民间文化遗存

曾琴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文化站福建武夷山354300)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 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 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一、历史渊源

五夫镇原名五夫里,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面, 地处闽北浦城、建阳和武夷山三县 (市) 的结合部, 开埠于晋代, 迄今已历时1700多年。

五夫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美称, 钟灵毓秀, 人杰地灵, 历代名人辈出, 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 刘氏宗族刘子羽等三忠一文, 抗金名将吴璘、吴玠, 一代词圣柳永等都在这里生长。绍兴十三年初 (1143年) , 朱熹遵父遗训携母落籍五夫, 从此在这里读书授业、娶妻生子、著书立说长达50余年, 创立了名扬中外的朱子理学。

由于众多名人的建业和多年的积淀, 使五夫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许多民间文化活动也在这里异彩纷呈, 而“五夫龙鱼戏”也因与理学宗师朱熹的一段渊源而成了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据考证五夫龙鱼戏原为莲鱼戏, 始于五代, 兴于两宋, 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原为乡人迎春纳福, 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俗活动。在绍兴十八年 (1148年) , 19岁的朱熹喜登进士, 乡人在“莲鱼戏”的基础上, 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 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 之后经过多年衍化逐渐成为当地一项不可替代的独特民俗活动, 此后, 每逢乡中士子中举和应试入贡, 乡民都要舞“龙鱼戏”以示庆贺, 这一千年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传, 南宋宁宗年间, 任冲佑观主持的辛弃疾应朱熹之邀到五夫过元宵节并观看“龙鱼戏”, 因两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主张相似, 又都受主和派的排挤, 可以说是惺惺相惜。辛弃疾望着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一种莫名悲喜交织在心头, 那首后来在词坛被喻为“函盖万有”“最终最高境”的千古名篇《青玉案》元夕, 不禁脱口而出。“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二、表演形式及寓意

据大清乾隆五年《五夫龙鱼戏要略》记载:龙鱼戏表演过程为:第一节为连年有鱼, 主要有“游鱼、采水、绕鱼、扎辫子”等情节组成。第二节为群鲤斗乌龙, 主要有“乌龙现身、乌龙搅局、群鲤斗乌龙”等情节组成。第三节为鲤鱼跳龙门, 主要有“鲤鱼跳龙门、大鲤变龙鲤、龙鲤战乌龙”等情节组成。第四节为登科及第贵盈门。所需主要道具为:高照恭灯、牙旗灯、莲花

动所营造出的崭新世界里。这该是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啊, 这才是老百姓心心向往充满阳光的幸福生活。

组织群众迫切需要, 积极性高, 参与面大, 影响面广, 效果显著的节庆活动, 但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 要勇于创新, 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我们要通过大量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 让农民自我教育, 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合作意识。韩国的新农村运动, 最主要就是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与合作意识, 而不是别的东西。塑造农民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奉献精神, 这样新农村建设才有灵魂、才有希望。

归根结底, 群众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修灯、鲤鱼灯、龙鱼灯、黑乌灯、水纹灯、龙门灯等。五夫龙鱼戏的表演简明易懂, 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是劳动民众智慧的结晶, 符合了当地群众的审美取向。与舞龙相比, 它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表演。其道具制作精美、彩绘大胆,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价值。舞蹈动作、姿态设计直接而形象, 显得古朴却原始, 甚至带有明显的古闽越族文化元素的特征。

史料表明, 五夫龙鱼戏是本地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 世世代代, 口口相传, 其准确年代虽已无法查考, 但龙鱼戏流传仅仅限于五夫这一极小区域, 从其寓意、展示内容、所用器具以及五夫兴衰史上看, 我们基本上可以推定龙鱼戏创于五夫, 始于五代, 兴于两宋。纵观整体龙鱼戏, 舞蹈姿态简洁明快, 水波起伏、鱼龙打斗、龙鲤嬉戏, 一招一式完全师法自然, 有着原生态文化的审美情趣。道具制作上龙鲤清丽可爱, 乌龙面目可憎, 一正一反, 角色一目了然, 有关专家指出:“五夫龙鱼戏发挥了舞蹈‘长于抒怀、拙于叙事’的功能, 主题古老、形式古朴、舞姿古拙, 是一方净土内未受污染的原生态文化,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不仅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为本土乡人所喜爱, 而且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 受到海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 为中外交流增添了新的生动内容。联系五夫乡人的生活习惯看, 龙鱼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活动, 更寄托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既以一种务虚的意识形式存在, 也以多种固化的物质形态保存着, 直接的证明就是“鲤鱼跳龙门”的寓意, 通过各类建筑构件而加以反映, 现在五夫保存的兴贤书院、古民居的砖雕、斗拱、门档等建筑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砖雕的龙鱼, 鲤鱼跳龙门等图案, 使之与朱熹理学相得益彰, 发挥着教化育人, 激励进步的作用。

三、挖掘保护重焕光彩

在十年浩劫期间, “龙鱼戏”曾经被列入“四旧”被批判, 使之无人问津, 几乎处于断绝境地。改革开放之后, 特别是近10年来, 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改善, 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不断增强, 对一般性的电视电影等视觉享受不再满足, 而对体验性文娱活动有热切的期盼, 顺应这种形势, 五夫镇文化站及时组织专门队伍, 对传统的“五夫龙鱼戏”, 进行挖掘整理, 并采取政府支持、部门主办、群众参与的方式, 在较短的时间里, 使“五夫龙鱼戏”重出江湖, 并经当地民俗专家的指导, 使之成为全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龙头项目, 每年代表镇里参加市里汇演。目前, “五夫龙鱼戏”正着手申报国家非物世遗, 我们相信, 经过五夫人的努力, “龙鱼戏”一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养和精神文明水平。我们文化馆、站等单位的专业人员必须认识到, 作为一名合格的群众文化工作者, 要掌握并精通本专业技术, 提高艺术修养, 将个人所学到的技艺、知识通过活动、辅导和培训等手段传输给广大群众, 通过这种传输, 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性, 真正体现群众文化的真谛。

浅谈当前损害群众利益的表现形式、 篇2

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并三令五申地提出过严厉要求。但也应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及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最近,我们下基层调查走访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浅析和提出了粗略的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形式

(一)巧立名目收费。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系统。如,某县一所中学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向学生家长收取远程教育费、辅导学生班费、学生课外学习资料费等。据初步统计,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要多负担上千元。经市、县纪检监察机关检查,该校2010年违规收费就达200多万元。

(二)变相收费。一些县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及一些地方农村的中心医院,变相收费的问题更加突出。有些医院和医生为增加收入,常常会给患者开一些昂贵的药物或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加重患者的开支以提高医院的收入。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县以下),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靠自己抓收入搞建设,只有想方设法多开一些与治病无关的保健药或扩大检查范围,靠变相收费来创收。

(三)征地拆迁、城改不按政策规定,惠及民生不够。如某县个别乡镇在改造公路时,置群众利益于不顾,在征地时不按国家标准补偿,而是低价拨给群众征地补偿款,且款项迟迟不能到位,引起群众极大的不满。

还有一些地方在城改中,对搬迁户补偿不足,有些居民无法购置新房,群众意见较大。个别地方还存在开发商侵占农民土地,并伙同社会上无业人员恐吓搬迁户,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地方领导对此过问甚少,致使农民利益受损。农民面对不平多次上访,个别部门打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对受损群众利益不闻不问,造成群众积怨很深,使政府的威信受到严重影响。

(四)利用职权收费。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为了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变着手法与有关单位(民营企业)和个体经商户强行签约,以提供所谓保护、安全、服务等名义,从中收取保护费、安全费、服务费等,强行索拿卡要。执法部门这些不良行为,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五)扩大范围收费。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有关部门,在对农民老宅基地翻新改造时,不按政策规定范围收费,而是扩大范围成倍收取翻新改造费,同时,还要收取所谓的建筑税等。有关部门将收取的各项费用不是上缴国库,而是截留在县直主管部门及乡镇相关部门,成为主管部门及乡镇政府的小金库,而这些小金库主要用于自收自支及聘用人员的工资补贴及上级来人的各项应酬费等。

二、问题的成因浅析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确实不少,有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影响面很大,我们要客观的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还要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政府对社会事业的发展投入不足。这些年虽然经济社会有了较大发展,财力不断增强,但一些地方行政成本过高,导致入不敷出,开支总比收入大,还有个别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猛增,出现债台高筑的现象。所以在紧缩银根时,往往会出现社会事业领域财力投入严重不足。

二是部门利益至上。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虽然多年来经过执法监督和纠正部门和行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的检查,还没用从根本上根除这个痼疾,除经费上投入的不足和政策上的不配套外,主要还是一些部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遇到全局与局部的利益时,先想到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在行为上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为本部门和小团体的利益着想。

三是征地、城镇改造工程中,不注重民生。如:个别地方一些乡镇在征用土地时,没用按国家规定补偿给群众,全然不顾群众利益,主要是乘机截留部分经费作为“小金库”,或者将截留的经费挪作他用,这种行为在群众中造成很大影响。又如:前些年,虽然一些地方在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健全城镇功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受侵群众怨声不少,大片的低矮破旧的贫民窟不少。群众不无怨言的说:“鳞次栉比的楼堂馆所多了,但惠民工程少了。”有些地方高楼大厦虽建起来了,但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些建筑并没用惠及民生而是劳民伤财。

四是特权思想严重。通过多年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司法体制改革,在执法部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也还存在一定的特权思想。从我市在去年查处的多地公安部门违纪违规乱收费问题,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少数地方公安部门就是利用自身的特权打着为个体经营户保护、安全、服务等方式,强行签约收取好处费,多达上千万元。透过现象可以看出特权思想的存在严重危害了社会,严重侵占了群众利益,颠倒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五是自收自支人员严重超员。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经过几次大的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减轻了财政负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行政编制压缩了,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却膨胀了。有些县直局级单位的二级机构自收自支人员达100余人,这些都是通过主管部门批准进入的,一般每个县都有这样的情况。试想,这样严重超员的人员要养活,工资从哪里来,财政不负担,政府只有开口子了,唯一一条路靠巧立名目和扩大范围收费过日子。

三、遏制问题的对策

针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上述问题中,笔者认为,要遏制问题再度产生,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一)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从个别地方教育卫生系统暴露的乱收费问题来看,主要还是事业发展的经费不足所致。中国是世界上教育投入占GNP比例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占GNP的4.5%,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88(倒数第4)。我国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比不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乌干达!所以,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在制定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真正落实中央关于发展社会事业的政策。百年大计以人为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要深刻认识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使社会事业高速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与教育一样重要,有健康的体魄+高素质人才=未来充满希望。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二)政府严管、部门加强监管。例如,扩大范围收费问题,无疑是要养活自收自支人员及私设小金库,这种严重违纪现象,首先是政府领导要有责任意识,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对管辖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要第一时间拿出处理意见,要实行严管重罚,绝不姑息迁就。其次,作为监察机关,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按照职责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加强执法监察,对关键环节和部位,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和追踪,不能给违纪者留有宽松的空间,也不要有息事宁人处置过宽过软的现象,切实负起法律责任,确保政令畅通。

(三)建立惩戒机制,严格事后惩戒。从前述所存在问题中可以看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处罚上失之过软,有些违纪问题事后也没有进行处罚,几乎千篇一律的将案件查清后,通过清退了事,责任追究、威慑效果大打折扣。执纪执法部门要政治坚定,忠实履行纪检监察职责,在惩戒方面,改变过去不够严肃、不够到位、失之过软的现象,一定要按纪按法办事,特别在对群众影响极大的案件,对主要责任人按规章实行从重处罚,这样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群众形式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7-93-2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活动是藏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合理、有效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藏区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新媒体凭借良好的互动性、高效的信息传播等优势,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和追捧,在这种形势下,人民群众逐渐忽视了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成为藏区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藏区群众文化底蕴丰厚,通过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藏区的业余生活,还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

1.1 有利于实现群众文化的功能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服务功能,群众文化活动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一方面通过建设博物馆、文化馆等开拓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二是教育功能,群众文化活动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规范等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思想文化内涵;

三是审美功能,群众文化活动坚持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理念,在满足视听享受的同时,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摒弃落后思想,领悟文化精髓。

1.2 为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首先,藏区群众文化活动能使得群众思想摆脱束缚,积极进行开拓创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提高创新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动藏区群众形成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到文化改革工作中;其次,群众文化活动还要提高群众文化的科技含量,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藏区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新技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的科技内涵,同时有利于培养藏区群众的科技意识。

2 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

2.1 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新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提供活力;其次,新媒体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良好的社会互动性,为藏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平台,使得群众文化活动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便捷、高效的互动和交流;最后,新媒体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可以通过网络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精神诉求,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从而为不同的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促进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2.2 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消极影响

新媒体具有信息技术的多种优势,对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便捷性,为藏区群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自主选择机会,藏区群众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的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其文化信息内容在种类和容量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新媒体相比存在很大的弱势。同时,很多群众更愿意通过手机或电脑浏览文化信息,而对社区活动、文艺演出等传统文化活动失去兴趣,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活动开展形式,从而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此外,网络上常常存在很多不良信息,例如虚假广告、网络诈骗等,甚至有一些颠倒是非、诋毁社会的恶意舆论,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造成困难。

3 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新形式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藏区群众文化单位和工作中和要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抵制新媒体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3.1 借助新媒体资源优势,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为新媒体创造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藏区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文化信息储备量和活动内容,例如通过网络搜集各种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对不良信息与恶意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过滤。新媒体的信息资源还具有更新快速、及时的特点,可以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将更加新鲜的文化热点展现给群众,增加群众文化内容的吸引力,进而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3.2 利用新媒体载体,构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新媒体发展十分迅速,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拓宽传播途径,从而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大部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进行,很多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较低,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新媒体时代,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载体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体系,通过网络向各个单位或个人发送活动文件,有效增强活动组织效率。同时,参与群众还可以在QQ、微信等群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商定文化活动的相关内容和细节,从而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

3.3 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涉及视频、音频、图像处理技术,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新媒体构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形式,为群众文化活动增添活力。藏区文化单位可以通过动画、漫画、小视频、小游戏等形式对群众文化进行宣传,这种形式更加符合群众的娱乐文化需求,使得群众乐于接受,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例如,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宣传时,可以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动画,为习近平主席设置一个卡通形象,从而提高群众的喜爱度和关注度,让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增强藏区群众文化的宣传效率。

3.4 借助新媒体技术,推动文化单位信息化建设

藏区文化单位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基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文化单位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与改造,朝着共享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藏区文化单位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官方文化网站,将文化单位内的文化艺术信息和活动开展情况公布到网上,为群众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便利途径。此外,文化单位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具有单位特色的手机客户端,可以将政策、法制、文化等信息传入进去,让群众能够通过手机轻松、方便地了解相关文化动态。

3.5 掌握新媒体内涵,培养新型文化工作者

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文化工作队伍。在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藏区文化单位要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通过定期组织相关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活动,提升文化工作者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同时,加强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从而为信息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文化单位还可以通过网上征集、网上培训、望山考核等方式,加强对文化工作者的管理,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水平。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藏区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藏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藏区文化单位要对新媒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新媒技术的优势,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完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1] 龚建军.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5,06:53-54.

[2] 刘俊芳.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J].大众文艺,2016,08:23.

[3] 王敬明.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群文天地,2013,02:49-50.

群众形式 篇4

一、先普及, 后提高, 开展有声有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普及。扩大接触面, 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组织大、中、小型活动。大至艺术节, 小如慰问演出, 关键在于长期坚持, 才能深入人心, 创造活跃的群众文化氛围。

2、依据群众文化网络从下至上层层筛筛, 组织系统型的活动。

这种活动规模大、范围大、影响深, 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 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组织各年龄层的群众文化活动:

少儿、青年、中年、老年人的文化爱好有较大差别。群众文化活动应方方面面组织到, 不留空白。

提高。活动中提升群众文化水平, 是社会发展需要和群众文化繁荣的要求:

1、组织展示型活动。如举办画展、文艺展演等。

2、组织竞赛型活动, 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

3、组织交流型活动, 互相学习, 促进发展。特色文艺。

独特。群众文化活动要长期发展, 必要有其特色。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己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 使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昌盛不衰。

二、文企联姻, 资源共享, 促进群众文化壮大发展

1、与企业联姻。

当前, 社会文化和经济意识不断增强, 文企联姻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坚持社会效益为主, 经济效益为辅的总体原则指导下, 与企业建立联谊关系, 互促互进, 共同发展。

2、广纳贤才, 资源共享。

群众文化的发展, 靠文化馆一馆之力, 难免力不从心。所以, 应发挥文化馆的龙头导向作用, 通过组建社区文化联谊会, 把辖区内的文化设施、文艺人才及其他文化资源联合起来, 进行重新配置, 形成良好的运做机制和庞大的凝聚力, 共同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三、扩大沟通渠道, 有效互动, 当好桥梁, 密切联系群众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主导力量, 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头羊。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其龙头骨干作用, 扩大沟通渠道, 倾听群众呼声, 吸纳群众意见, 实现有效互动, 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建立起多渠道, 高效率的沟通体系, 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效应, 如加强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联系, 同时, 开辟网上沟通领域, 设立专门的网站, 建立文化论坛等等。自然, 这也不排除面对面, 直接沟通, 用基层寻访、民意调查、文化沙龙等形式与群众交流。

四、以文化兴县为契机, 努力打造群众文化精品

1、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文化兴县为文化馆打造群众文化精品提供了一个平台, 我们必须抓住契机,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打造出贴近人民群众思想感情、表达人民群众对于真、善、美追求的鲜活的群众文化精品, 从而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 用先进的文化与时俱进的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2、要把打造群众文化精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精心策划, 精心实施。

从作品及活动的内容、形式都要力求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能出新意。质量要上档次, 要有高起点, 高标准。一定要有响鼓也用重锤敲、不成精品心不甘的精神。

3、要有一支能够打造精品的群众文化队伍。

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及组织能力的群众文化干部队伍, 这支队伍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要能够全身心的扑在群众文化事业上, 还要有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出人才, 出精品, 是发展文化馆事业的硬道理, 更是文化兴县的硬道理。

4、要有经费的保障投入。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没有投入就没有很好的产出, 经费上必须得到相应的保障。否则, 精品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群众形式 篇5

坚持人民检

察为人民,就必须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群众工作贯穿检察工作全过程

要着力增强对群众的感情。深入开展全体检察人员群众观念再教育,引导检察干警全面审视我们对群众的感情究竟有多深,群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究竟有多重,我们为群众办的实事究竟有多少,群众不满意、不了解、不理解我们的问题究竟是哪些,进一步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办案中关爱群众。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检察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检察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大家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和群众观,坚持把做好群众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认真听民声、察民意,自觉根据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

坚持人民检察为人民,就必须着力强化检察职能,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检察机关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公共安全、公平正义、权益保障等问题,进一步突出法律监督重点,加大法律监督工作力度,以全面履职的行动和成效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坚持宽严相济,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依法严惩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多发高发犯罪的分析,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有效预防和遏制这些犯罪的发生。同时,要坚持区别对待,对一些轻微犯罪人员,依法实行轻缓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社会和谐因素。要坚持惩防并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腐败问题。根据中央、省委的部署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更加积极主动抓好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坚决惩治工程建设、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职务犯罪,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同时,进一步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专项预防,抓好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综合分析、报告和检察建议工作,加强对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廉政警示教育,帮助筑牢思想防线,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真正把江苏建设成为职务犯罪最少发生的地区之一。要坚持监督与配合并重,着力维护司法公正。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力度,有效监督纠正有案不立、以罚代刑、违法立案、枉法裁判、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等问题,维护司法公正。同时,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适时提出建议,促进建章立制,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

坚持人民检察为人民,就必须积极创新执法理念和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要进一步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新理念。在执法办案中坚持以平等、客观、审慎、谦和的态度对待案件当事人,坚决纠正简单执法、粗暴办案等问题,善于融“法理情”于一体,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权,并关注案件背后可能受到影响的家庭及社会关系,使案件当事人不仅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也感受到检察机关的温暖。要进一步创新完善执法办案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对进入检察环节符合条件的案件,坚持依法办案与调解优先相结合,积极开展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民事申诉案件和解、涉检信访和解工作,促进案件当事人以平和的方式化解纠纷,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建立完善青少年犯罪案件专门办理机制,实行专门办理、分案起诉、回访帮教,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品行调查、初犯偶犯免除前科报告义务制度,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进一步总结推广涉罪外来人员管护教育机制,依法保障外来人员平等适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促进外来涉罪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

坚持人民检察为人民,就必须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作风,增强做群众工作的实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司法诉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检察机关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更好地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更加注重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和干警怕群众上访、想尽办法堵住群众上访的观念和做法,着力在“疏导”上下功夫,进一步畅通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认真倾听群众诉求,促进理顺群众情绪,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更加注重释法说理。坚持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善于用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调查取证、用

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说理、用群众信服满意的结果答复当事人;特别是对涉及当事人利益的处理决定,认真向当事人阐明事实法律依据和检察机关决定理由,努力让双方当事人都能服判息诉,使执法办案的过程成为疏导群众情绪、提升群众对检察工作满意度的过程。要更加注重深入群众开展检察工作。近两年来,我们在一些社情较为复杂、司法诉求较为集中的乡镇设立派驻

检察室、检察工作站,定期不定期巡回开展检察工作,对基层一线执法活动就地开展法律监督,对群众的投诉来访直接受理,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开展“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专项教育活动,坚决纠正以监督者自居,对群众冷言冷言、态度蛮横,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漠不关心等行为,进一步树立检察机关亲民、便民、护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坚持人民检察为人民,就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要深入推进“阳光检务”。经常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定期开展检察开放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普通群众走进检察机关,了解检察机关的工作职责、办案流程、执法要求和队伍建设管理等情况,增加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加大向全社会公开宣传、介绍检察工作的力度,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检察工作,从而更好地理解、支持、监督检察工作。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群众监督。全面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对职务犯罪案件查办中拟不起诉案件等“七类情形”全部纳入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实行刚性监督。建立检察工作群众评议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专家咨询委员及普通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的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和集中评议,切实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深入性。完善对群众投诉及时受理、查究、反馈等制度,对群众举报检察人员存在以权谋私、违法办案、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认真开展调查核实,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切实维护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上一篇:计算机电路基础下一篇:亚洲开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