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2024-07-22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精选十篇)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篇1

关键词:美育,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美育, 通俗地说是用美的事物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美的行为的教育。美育是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也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审美活动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正是在对美的追寻中不断进化的。无论是古中国“六艺”的传授, 还是古雅典城邦朗诵、音乐、唱歌的训练, 都体现了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在实施过程中有显著的特点, 即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美的因素和内容相当广泛, 它存在于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有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精神或心灵美、艺术美等, 无论是何种形态的美, 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 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 情感上产生共鸣, 性情上得到陶冶, 最终引起人的美感。因此, 人的美感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下形成的。美育的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热爱生活, 富有勇气, 勇于追求真理, 对美好事物感觉敏感、充满激情。因此, 美育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美育可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和谐的发展,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给学生以思想影响, 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总之, 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育与德育结合可形成高尚之美;与智育结合可形成理性之美;与体育结合可形成健壮之美;与劳技结合可形成创造之美。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美育和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史之所存, 美之所在”, 一部人类文明史, 可以看成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大宝库,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内容。历史学科的美育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历史的自然美、历史的社会美、历史的艺术美和历史的悲剧美四大类。

1. 历史的自然美。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 可以感受到“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的阳刚之美;也可以感受到“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抹浓妆总相宜”的南国美景的阴柔之美。诚然, 历史教学中的自然美, 更多的是通过千百年来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的人文景观融入到自然中, 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历史自然美。如岳阳楼这一人文景观与八百里洞庭风光相映增辉, 从而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泰山与孔丘、孔庙、孔林交相呼应, 创造出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氛围。教师通过对历史自然美的介绍, 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 并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2. 历史的社会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角, 社会美应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 在历史长河中, 众多的历史人物以他们的美好行为, 塑造出无数的光辉形象。从不辱使命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 到率领浩荡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从一身正气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到甘愿以鲜血和生命唤醒民众的谭嗣同。他们无一不是以他们异于常人的高尚行为在感动着后人、激励着后人, 同时也鞭策着后人。培根说:“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心灵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尚品德, 起到了历史的典范作用, 能激励学生去追求、效法。如大禹治水, 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孙中山先生为民主革命奋斗终生, 临终仍念念不忘“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的忧国情怀, 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无不体现着人类高尚的品德美。

3. 历史的艺术美。

它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历史的艺术美包括历史教材讲述的美妙的书法, 传神的绘画, 巧夺天工的雕刻, 雄伟的历史建筑, 精美的生活用具, 精彩的历史文学作品, 优美的音乐舞蹈, 等等。历史的艺术美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是对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的赞美, 是对人类幸福生活的赞美。“书圣”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的书法, 绵延万里、傲立北方的长城的雄姿, 让西方侵略者垂涎欲滴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等等, 均以其独特的神韵, 向学生传播美, 并激励学生创造美。

4. 历史的悲剧美。

人类历史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 且不断否定过去的过程, 尤其在超越旧时代的时候, 历史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但悲剧性的历史都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价值, 它把自己全部的财富奉献给了自己的否定者, 它所孕育的新生命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它能使学生在痛惜过去曾经美好的事物遭到毁灭的同时, 进一步地把握新时代的气息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由于历史的久远, 历史话题的厚重, 历史现象的错综复杂, 以及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中学生往往不善于发现历史美,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让历史的美感渗入课堂, 渗入每个学生的心灵。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新版历史教材有唇枪舌剑、刀光剑影的场景, 有粟谷机械、电气厂房的发展, 也有轻歌曼舞、诗情画意的历史画卷, 是历史教师进行美育的重要依据。历史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1. 通过教科书中的美术作品插图进行美感教育。

艺术家们通过艺术手段, 依据一定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情趣, 遵循美的规律创造出的摄人心魄的美术作品是很好的美育教材。历史教材美术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画, 如《墨梅图》、《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一类是雕塑的艺术品, 如《秦兵马俑》、《大卫》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 通过形象的介绍描述, 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历史的美, 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和美的启发。

2. 通过教科书的文学作品、戏曲题材等进行美感教育。

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有机组合表现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能够表现美的素材, 加以渲染, 以丰富、纯洁学生的内心世界。如讲到唐诗时, 教师可先选出李白不同风格的几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解释, 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品味, 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李白描绘祖国山河的诗:有“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有“脚著谢公屐, 身登轻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的丰富想象。再如讲到民歌时,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象读《敕勒歌》, 学生就仿佛看到塞外“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景象, 也能体会《诗经》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表露出的真情实感。

3. 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美感教育。

古今中外有许多建筑, 有的历史悠久, 有的气势宏伟, 有的技术高超, 还有的极富民族特色。蜿蜒于广漠之上, 盘旋于丛岭之间, 似一条奔腾欲飞的巨龙的万里长城是美的;规模庞大、布局严谨, 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游人如织的古城长安也是美的;古代埃及宏大的金字塔建筑群、古希腊雅典神庙与古罗马庞大的竞技场的建筑同样也是美的。

4. 通过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美感教育。

历史的主角是人, 历史教育在人的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 让历史人物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学生面前, 和学生对话, 进而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感悟到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前人的思想和命运中去反思、追问, 丰富思想, 感染灵魂。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教学中要正确、具体、生动、实事求是地叙述和评价。如讲魏源, 若重复教材, 魏源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可敬而不可亲, 学生很难与魏源在情感、思想上碰撞。如果能让魏源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效果也许就会好得多。比如魏源不为仕途而学, 更不沽名钓誉, 与同时代读书人相比, 卓尔不群, 这就能拉近学生和魏源的心理距离。魏源不但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风骨, 而且不迂腐, 当国人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 魏源已经接受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理智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这种深邃的思想已超越了他的时代。至此, 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有内涵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就丰满了。

5.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感教育。

历史是凝固了的过去, 叙述的是人类的昨天。作为历史老师, 我们所能做的, 就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还原历史, 再现历史的真实和曾经有过的美丽。都说文物是再现的历史,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文物图片, 进行归类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出土文物、历史古迹等, 当先辈们的智慧真真切切地, 没有任何粉饰地摆在学生面前时, 我们还需要担心没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吗?

6. 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感教育。

多媒体教学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有效媒介, 有些历史内容, 用讲述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用研究法又无法操作, 而用多媒体却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 从而使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显示出新的活力。如讲《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还原达·芬奇的画作, 配上柔和的音乐, 在一片温馨宁静的氛围中, 让学生自己去亲身感受画中人那发自内心的永恒的微笑。

在历史教学中注意美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 它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塑造美好个性, 形成美的心灵, 育成优美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理想, 进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准备良好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罗明东, 高翔主编.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2]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3]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篇2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纳入教学目的之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宏观上来看,美育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

一、地理美育资源

地理学丰富的内涵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远到世界各地,浩瀚的宇宙空间,近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素材。地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和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名山、秀水、奇石、幽林、广原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巨大的美丽画卷,这一幅幅画卷为我们感受美、欣赏美、陶冶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从美学角度讲,这幅画卷中美的内容主要包含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美和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美。

(一)自然景观美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上至宇宙苍穹,下到岩层海底,广袤世界,千姿百态。从欧洲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到北美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南极洲的冰雪世界,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幽深的峡湾风光到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沙滩浴场,从撒哈拉沙漠奇景到富士山下的湖光山色和盛开的樱花,从喜玛拉亚山冰川地貌到南海珊瑚岛礁,从云南石林溶洞到新疆风蚀蘑菇„„各种自然景物姿态万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着地球的无限美妙和神奇。中学地理教材描述了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学习地理好象坐上旅游列车一样,大自然五彩缤纷和雄伟壮丽的无限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地理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世界真奇妙,美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悦时刻,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彼·伊·柴科夫斯基)自然美是最容易使学生感受的一种美的形式,宇宙与星球、陆地与海洋、地形与气候、河流与湖泊等都具有现实的自然美,都具有迷人的神奇和热烈的情趣,甚至连以地质灾害著称的火山爆发也给人留下壮观美的印象。自然美不但能够给人情感的愉悦和满足,还具备强烈的魅力和召唤力,具有振奋精神的本质力量。多少人为之赞叹、多少人为探索它的奥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去探索,这正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感受自然美、体验自然美。自然景观给与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1.形象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人们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等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天来之水”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三为“险峻美”。险峻虽令人有惧怕之感,但也可形成美景。如西岳华山,历来以险著称于世,“华山天下险”就在于山体四面峭壁干仞,挺拔险峻,山高坡陡。游人登山游览必须经过许多险径才能达到。四为“秀美”。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此外,茫茫大漠、浩淼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密洞之奥,广袤荒原之野,也是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自然景观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色彩美。自然景观不仅展示出种种形象美,而且还提供了极为丰富且富有变化的色彩美。色彩美主要存在于地质地貌,天文气象、水体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中。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而且随着时间、季节、天气的变化,自然景观的色彩变化万千、美丽迷人。从银色的雪域高原到湛蓝的浩瀚海洋,从北国的黑土地、黄土地到南国的紫土壤、红土壤,从灰色的沙漠、戈壁到绿色的森林草原,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绚丽多彩的果木花草,展现出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画卷。亚热带植被覆盖深厚的名山会呈现“春翠、夏绿、秋金、冬银”的色彩变换,这种色彩美十分令人陶醉,杜牧就特别欣赏植被色彩变化的美感,更钟情于枫叶,故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明人余绍祉说黄山:“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是明朝余绍祉对黄山的精彩描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诗人王勃对浩淼湖景的绝妙写照。

3.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为水动,水回山转,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在夜幕上我们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和圆缺的月亮。有日月流转,有雷电风云变换,有江海河湖灵动,有火山地震的震撼,有台风海啸的狂放,这些自然景观都富有动感之美。此外,风吹林动,流云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4.和谐美。地理事物的和谐美,是以其普遍联系的特性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为基础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小的生物群落或者一条食物链,都呈现着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之美。例如,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林木郁郁葱葱,常绿阔叶的热带树下,生长许多灌木,藤本植物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林中草木丛生,通行极为困难。植物多,飞禽走兽也多,有各种鸟类、猿猴类动物,还有大象、河马、鳄鱼等多种爬行动物。再如,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那里气温终年也很高,但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时,草类、树木茂盛,原野一片葱绿,有许多食草类动物,如羚羊、长颈鹿、斑马等在各处游荡。干季时草黄叶落,很难见到生物踪影„„漫步在各个不同的自然带,会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赋于人类的那种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韵律美。宇宙太空各类天体之间有层次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运行配合得默契和谐,象是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二)人文景观美

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景观。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以及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雕塑、塔?碑?古岩画等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人类仍在不断地探索、开拓、奋进、创新,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来建设人类之家园,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魅力。人文景观给与人的美感也是多方面的。

1.名胜古迹艺术美。在地理教材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艺术宝藏。如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巴基斯坦的清真寺;中国的故宫、布达拉宫、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名胜古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强的艺术美的特点,反映不同时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2.现代建筑艺术美。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村舍民居等建筑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美。造型优美的如悉尼歌剧院;气势壮美如上海杨浦大桥;雄伟壮观的摩天大楼,优雅秀美的别墅民居,世界各国许多的车站、港口、机场、码头、商业网点、金融大厦、,医院学校、体育场馆,都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美。还有一些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厦门集美海堤、青藏铁路、京珠高速、英吉利海峡隧道、南美伊泰普水电站。它们或雄伟壮观、或金碧辉煌、或神奇莫测、或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焕发着浓烈的时代美。

3.园林艺术美。园林是人们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中国古代园林以自然山水园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造理想美的深邃意境。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由很大的不同。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如北京大观圆?颐和园。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圆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的点融为一体。如苏州园林?豫圆。现代园林如昆明的世博园、上海的街心花园等,所呈现的美景无不使游人为之陶醉,流连忘返。

4.田园风光美。地理教材中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田园美景:有亚洲的水稻农耕景观之美,有南美潘帕斯草原牧场景观之美;有热带地区种植园景观之美;有温带地区绿洲农牧业景观之美,还有法国的葡萄园景观之美,斯里南卡茶园景观之美。中国北有麦浪滚滚,南有稻花飘香.东有江浙的桑园,西有新疆的棉田。5.文化艺术美。民族文化是光彩夺目的艺术,艺术是美育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曲调流畅、朴实抒情的印度民间歌舞,节奏欢快、热情奔放的巴西桑巴舞,喜庆丰收.矫健豪爽的印第安玉米舞,轻盈优美、神韵动人的傣族孔雀舞„„舞蹈是人们表达审美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艺术语言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民族风情,也都表现出了不同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

6.人地和谐美。地理学所研究的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交通、经济与贸易、文化与宗教,都显示了不同风格的社会美。地理科学注重环境美,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提倡保持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地协调人地关系,追求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美好环境,表现出人类对美的向往。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经济.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新加坡就是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国家”。深圳提出要让深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风更正、气更顺、命更长,在2000深圳市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成为我国首座获得该项荣誉的城市。地理学反对过度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避免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毁家园。地理美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地关系的协调美,即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改造大自然在取得巨大的物质成果同时又能注意保护大自然,使人口——资源——环境处于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荷兰的围海造田、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桑基、果基、蔗基)生态农业模式、南北各异同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新疆的坎儿井水利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网、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体现了人地之间的和谐美。

二、地理美育渗透

1.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文学艺术性

通过教师的语言再现美。教学语言是进行美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可大胆地借助一些优美的诗词歌赋来展现自然景观,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自然美和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如讲长江三峡时可有表情地朗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气候垂直变化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以吟诵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授“北国风光”时,可引用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样借助诗词名句来喧染瀑布奇美的景色,使学生既获得了地理知识.又领略到美的意境,享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另外教师的语音要清晰、响亮,首先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

2.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把美育教育融入知识教学中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创设美的情境,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可将地理学科特有的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奇妙的自然现象,典型的民族风情,金碧辉煌的人文景观,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成课件。或者用生动幽默、风趣艺术的语言,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意境中身心愉悦。例如.在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一节时,采用下面一段开场白效果很好,“假如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在水质点之后,就会经历一次难以想象的有趣旅行,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又融入山谷中的小溪,随小河进入滔滔的长江,又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又在阳光下从海面蒸发到空中,跟随大气一起运动,也许它曾闪耀在北京上空的彩虹里,或许它是春的一员,滋润大地,或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以直接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意境之中,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审美点的对应与关联,把知识传授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和探索世界奥秘的热情。例如在“洋流”一节,教材中知识点是洋流的成因、洋流分布、洋流的影响,与之对应的审美的是洋流的壮观美、规律美、功能美、和谐美。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洋流运动,欣赏自然美、理解规律美、感悟人与地和谐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3.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模型.图片板图及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在审美想象中受到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直观教材(图片、资料),抓住每个审美的对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审美特点,循循善诱、层层点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自然带”一节教学时,我精心调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片,让学生欣赏各自然带美景,并比较它们之间差异,使学生兴趣盎然。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联系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通过对教材中美和丑两方面的内容的对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倾向,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如在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进行环境教育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组对比照片:一组是蔚蓝的天空,一组是干净的城市街道,清清的河水,绿油油的草地,鲜花怒放的广场等等;另一组是灰蒙蒙的天空,肮脏的城市角落,杂乱的房屋,乌黑的飘着垃圾的河流等等。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使学生自然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由此产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丑的厌恶与痛恨,使学生自觉地维护环境美。5.要注重地理美育的升华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茂密的森林,有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还有山奇、水秀、石美、洞异的桂林风光„„。祖国之美充分体现在地理教材的字里行间,神州风采表现在每一幅插图、照片上。方志敏同志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深情赞美“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好象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有令人爱慕之美,这种美的意义在于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祟高情感。只有熟识祖国,才能热爱祖国。地理科学把知识教育、审美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认识到祖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体验到生长在新中国生活之美,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之美,从心灵深处产生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环境美和社会美,亲自感受到家乡之美。爱国之情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由热爱家乡发展为热爱祖国,才能把爱热国之情化为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要充分发挥地理美育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责任感,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善于挖掘美育因素,还要善于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接的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地理审美活动设计

1、活动的目的

通过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活动步骤(1)活动设计一

课堂上地理图片审美鉴赏活动。①展示图片(多媒体);②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地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欣赏到的地理美景观和地理现象,并写出个人审美鉴赏文字成果;③交流文字成果。

(2)活动设计二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性的审美、赏美活动。①在学校所在地区,学生各自选择审美对象进行审美鉴赏,把各自认为美的或不美的对象用文字或拍摄图片的方法记录下来;②展示(用黑板报或多媒体)图片成果;③写出审美文字成果并交流。(3)活动设计三学生个人收集森林的自然景观图片的课外的审美活动。①个人搜集森林景观图片;②举行一次讨论会,主题是森林对自然环境,人类发展的贡献;③交流文字成果和交流图片。(4)活动设计四

学生绘制母校的校园规划图的课外实践性的审美、创美活动。①?个人绘制校园规划图;

②?展示(用黑板报)规划图成果;

③?开展评选最美的规划图的赏美活动;

小议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篇3

回顾中外教育的历史,教育家们都是比较重视美育教育的,无论是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私学里所传授的“六艺”,还是古希腊雅典弦琴学校的音乐、唱歌、朗诵,都有美育的教学内容。我国近代教育家中,康有为、蔡元培都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作为学校教育重要方面。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批评了那些忽视美育的做法,认为“废弃”美育,只会大大降低教育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残缺不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新时期教育思想格格不入。

现在,虽然我们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在中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但毋庸讳言,美育还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予以大力加强。中学生的美育教学任务,应该由各门学科共同完成。也就是说,各门学科都承担着美育的任务,中学历史自然不能例外。

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历史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系统性和跨度极其广阔的学科,蕴含的美育内容十分丰富。但美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并有主渠道和支渠道之分,历史教学是美育教育支渠道中较为重要的一条。历史教育中的美育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形象性、愉悦性、和享受性三个特色。

一、形象性

就内容而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黑格尔说过:“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没有具体的形象,美就没有存在的依托。我们说某山某水很美,必定有个具体的山和水存在那里。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恰好具有形象性这一特点。比如,万里长城是一种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它依山傍水,起伏绵延,象一条俯卧在崇山峻岭中的蛟龙,阻挡着外族的侵扰,维护中原的安宁。教师在介绍其形象所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时,会深深地打动同学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爱国的情感。隋朝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今天仍横卧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它的设计科学合理,整个桥型由大小拱门相配,显得匀称,桥两边的栏板上刻着龙形花纹,姿态活泼,若飞若动,虽经一千三百多年风雨吹打,仍完好地屹立着,赵州桥本身就非常具体、形象、生动,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在人物方面,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关天培、邓世昌血洒疆场,不怕牺牲;共产党员方志敏、瞿秋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和子弹,毫不畏惧,从容就义。这些历史人物以天下、国家为已任,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其高大形象栩栩如生,遍布于中学各册教材之中。总之,历史教学中的自然景观、文化遗址、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生产工具,甚至具体的数字图表、彩色图片、地图、历史邮票等等,都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加以适当的概括描述,就能给人以美的体验和美的享受。

二、寓教于乐

美感是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主体愉悦的心理状态,作为审美对象,无论属于哪一种类型,都具有愉悦性。达芬奇的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永恒微笑”;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章西女王矫健的英姿和反抗侵略、解救民族危亡的壮举;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引起内心的愉悦。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观看历史视频。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参观历史遗迹等活动,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自由、畅快、欢娱,既受到知识的教育,又享受到情感方面的快乐。

三、享受性

享受性是历史美育的第三个特征。通过历史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它是人精神上的一种高级享受,不仅是感情上的快感而且是理性上的满足。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新境界、新特点。例如唐诗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凝重,技巧高超。白居易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王维的山水诗优美俊逸。岑参的边塞诗悲壮豪迈。教师在讲述唐朝文化时,结合课文内容,恰到好处地吟诵几首,简单明了地解释一下唐诗的不同风格,定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振奋。如果教师引用的诗歌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那效果会更好,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教师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这样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本文中,我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中美的因素,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充分体验历史中蕴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历史美育落到实处,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篇4

美育, 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是用美的事物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美的行为的教育。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包罗万象的科学。在这一点上, 大概没有哪一门学科能超过它。历史的学科作用就是颂扬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美与丑, 从而抑丑而扬美。历史教学的内容中, 蕴含着大量美的素材。

一、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1. 道德美

道德美, 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即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甲午中日战争中“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将领邓世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孙中山, 他们的忠心报国、威武不屈, 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所散发出来的雄壮美。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 却为鸦片输入, 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 镇守虎门, 誓死禁烟。他们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的美德被千古传颂, 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人朱德、雷锋等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谱写着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马迁身受宫刑而著《史记》;状元实业家张謇冲破重重难关创立大生纱厂, 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美德铸就了中华的民族魂。

2. 艺术美

艺术美, 是指容于绘画、建筑、雕塑、文学作品中的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诠释人文美, 强调人性美;盛唐的画圣吴道子用他的《天王送子图》等画作尽显其吴带当风的神韵。罗马的“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北京故宫”“长城”等都在展示着凝结劳动人民汗水的凝固的艺术美。中国人用石窟艺术表现自己心中的“佛”;希腊人用雕像塑造自己崇拜的爱神维纳斯。莎士比亚笔下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 (即《荷马史诗》) , 但丁的《神曲》都表现出人类的文学语言艺术美, 它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3. 智慧美

智慧美, 是人类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发明创造及凝结于其中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古印度人发明的广为世界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发明成果等都充分显示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智慧美, 推动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 社会在不停地向前迈进。

4. 时代美

时代美, 是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的美。从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令的形式公开承认和鼓励土地私有开始, 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法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 此时的封建制度埋葬了旧有的奴隶制度;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的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发起挑战;欧美各国在近代通过改革、革命等方式促使本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体现出来的开拓性、创造性、革命性, 始终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 闪耀着时代的进步之光。

二、历史教学美育的渗透

1. 介绍审美知识

储备审美知识是审美活动的准备。只有具备审美知识才能区别美与丑, 识别判断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

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凡是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其本身的本质和规律, 必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 必须是有利于人民的。另外, 美的事物还要有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

除了了解什么是美之外, 还要知道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才能更好地欣赏美、领略美。

2. 语言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语言是历史教学中传播“美”的主要媒介之一, 因此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要精雕细琢, 要使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啰里啰唆, 要精辟简练; (2) 不要滥用词藻, 要恰如其分; (3) 不要满口术语, 要通俗易懂; (4) 不要粗词滥调, 要语言优美; (5) 不要语调平直, 要节奏起伏; (6) 不要含混不清, 要吐字清晰。这样课堂才不至于死气沉沉, 学生也不至于昏昏欲睡, 学生才会愿意去发现、探究、接受历史中的美。

3. 情境创设的感染

情境的创设可分为实物教学、影像教学、问题创设、模拟历史四个方面。实物教学, 即以实物的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美、触摸美、欣赏美;影响教学, 即利用现代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播放声像资料, 使学生融入其中, 寻找自己心中的美, 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问题创设, 即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 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 用自己已有的对真、善、美的认知, 去进一步发现美, 产生对美的历史认同感;模拟历史, 即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 使其身临其境, 置身于历史之中, 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4. 发现美

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美育渗透初探 篇5

赵宏艳

(长安区第四中学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提高中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教育,应注重美育的教育和渗透,使学生充分认识美术是质、材与精神的统一体,是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载体,深刻体会美的形象和意蕴,提升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生;美育;知识渗透;审美能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美术课往往在教育教学中,成为点缀物、装饰物。但凡有学识的人,都不能否认,文化艺术修养在人的素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只有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才能成为素质良好的人,离开了文化艺术修养,素质结构就有了致命的缺陷。在经济和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有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施之于全面的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美术课作为必修课开设,目的在于提高全体高中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这正是适应教育转轨的需要。

一、美术是质、材与精神的统一体

物质材料是美术作品的传达媒介。例如:在《建筑的艺术特点》一课中,特别选出法国埃菲尔铁塔,其巨大的钢铁构架显示出法国19世纪末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它更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建筑。它是从设计竞赛700多个方案中评定出的,并讲述铁塔建成前后,连连遭到社会各界贵族和文艺界显赫人物的反对,引申到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现是多么的不易啊!面对各重压力埃菲尔毫不动摇,他愿意承担一切风险去完成前人没有做过的,但他对此充满信心的伟大事业。通过事实,至今证明埃菲尔的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每个人面对创新的艺术必须具有可贵的精神。此外,长城那砌筑于高山顶峰的蜿蜒万里的巨大实体,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美术又是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

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操作成为物质化的成型产品。例如:“龙”和“凤”是神灵性的动物,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中想象出来的,寄寓“天下太平、”“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又例如:在《培养审美的眼睛》一课中欣赏齐白石的虫鱼、花卉、蔬果,让学生感知到的不只是花鸟、虫鱼、蔬果,而是那清新放浪春天的生活气息引起的快慰和喜悦,感悟到的自然生命的可爱和可贵。齐白石对绘画艺术的突出贡献是将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的情感与传统文人画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中国画技法》一课中,通过学生欣赏、运用审美的眼睛后,告之每位学生画家齐白石自己亲身养育河虾,经过十年的锤炼,熟练的利用国画的纸、笔、墨的特性研习出成功的《虾》画来。他在63岁时,还在不断提炼、取舍;78岁时,仍然研习,使国画写意技法的“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理,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美术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载体

学生通过学习、观摩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文化、社会状况。例如: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课中,欣赏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宋代的社会风俗、建筑制式、贸易的方式等,这比文字的介绍要直观,要生动准确。可以从《簪花仕女图》了解唐代宫廷生活的某个侧面,通过服装、发式进而体会生活方式、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总之,更不用说史前文化不是靠文字而是靠图形来传播信息的,现代人们只能通过图形,了解、认识这阶段的历史。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具有艺术审美和陶冶情操的功能。通过画面直观欣赏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让远古的历史文化回复到每位学生的眼睛里,对比出

现在生活发展中出现的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艺术门类,影射到当今社会更需要当代青年学习创新的艺术知识。

四、体会美的形象和意蕴,提升审美价值

美术家在创造作品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心境、精神和审美理想等倾注于其生产的全过程,物化于作品之中。例如:在《中国古代花鸟》一课中,品位竹的坚韧——“竹贵有节,人贵有恒”;梅的俊俏——“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欢喜漫天飞”;兰的幽香——“兰之花中隐君子者也”;荷花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的绘画作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而给予艺术于夸张、强调,象征性的显示中华民族高风亮节的气概。美术作品塑造的模范人物是一种模拟人性的显示,更是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培养审美的眼睛》一课中,讲述达芬奇从小爱画画,他画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他去请教老师,老师就教他从画简单的鸡蛋开始。他每天画几十张、上百张鸡蛋,锻炼了毅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最终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并且善于使艺术创作与科学探索结合起来,他的技术发明也遍及民用、军事工程、机械各方面。因此恩格斯称赞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和工程师。”

此外美到处都有,美育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肯定了美在大自然天地中。现代创造心理学研究证明:“美感可以唤起一个人到未知领域去进行探索的欲望,同时又可以指导一个人怎样去进行这种探索。”例如:广阔的田野、蜿蜒的渠道、成行的树木、笔直的马路也可以间接体现劳动创造的力量。

学生是兴国强国的接班人,科研兴教,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抓住本学科特点为基准,把研究性学习真正引入到课堂中去,落实到每节课中。通过审美能力的作用扩展知识、引申美育、加强美术欣赏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提高文化品位,而且能够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对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人生观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引入较宽泛的知识面,贯穿全面的意识修养和分析判断能力,重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学习美术作品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形象思维,丰富他们的情感,使他们的左右大脑协调发展,理智与情感同时发育。在某种意义上,高中开设美术课对开阔学生文化知识视野,发展个性,修身养性,增强审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艺美术,建筑美术在现代化生活和生产中更被广泛采用,来美化房屋建筑,室内装饰、产品装潢、园林设计,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显得十分必要。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更应该在我们“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岗位,坚守我们普通而重要的岗位,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只有了解自己工作意义的教师,才能更清楚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才能做好教育工作。我们应当看到,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高中美术课的价值,支持美术教育的工作,使素质教育得到应有的重视,摆到应有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较宽的文化知识,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和体魄健全的素质性人才。

总之,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人类的文化史缺少艺术,就缺少了丰富的内涵,缺少了魅力。[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常锐伦主编.美术教学参考用书.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3】吴东梁 , 攀学川主编.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4】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编.艺术欣赏-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6

一、语文教科书是美育的最好教材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用的都是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美文,有的文章为历代人们传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们的故事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生动、文字优美、思想积极健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美育有利于发展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章往往是作者有感而作的,无论是作者感到喜、感到悲,还是感到忧、感到愁,作为文章基调的情感都是一种美。美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写作灵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教师在引导中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也要引导中学生创造美。中学生创造美的途径之一就是运用文字去表现美和体验美,这就是作文。教师指导、安排学生开展写作实践,既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三、美育是完成语文教学德育任务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能让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品德教育。如在教学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或是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时,笔者既让学生欣赏课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德育与美育相融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思想道德水平。

四、语文教学是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

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实践的过程,又是艺术审美的过程,它包含许多美学因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体现了美。上好一堂语文课的评制标准,就是教师能否给学生一次美的享受和熏陶,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胸中泛起涟漪,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此外,语文教师的仪态美、心灵美和教学语言的艺术美,都表明美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五、在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方法

1.剖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进而表现艺术美。因此,剖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小巷深处》这篇散文给学生展现了小巷深处光亮的青石板、长长的竹棒、大大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体,这些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笔者通过剖析这些形象,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位盲女对养女的深切关爱之情,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启迪。

2.品词赏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体现物,既具有词义性,又以其语言方面的变化直接表现了人的情感。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名篇佳作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语言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点分析、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以陶冶学生美的情趣。

3.在作文教学中贯彻美育思想

中学生具有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确保作文训练的“美”的方向,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美存在于生活之中,从生活中发现美是写作的基础,是表现美的前提。秀丽的自然风光、广阔的社会天地,给中学生提供了捕捉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其中,直接接触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以及各色各样的人物,启迪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去思索、去发掘。一旦学生发现了美的存在,就会产生极大的写作热情;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表现美。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肤浅认识是很难表现美的,只有将这种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并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表现美。

浅论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7

一、历史学科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历史是宏伟壮丽的画卷, 展示出气势磅礴的发展趋势, 光彩照人的杰出人物, 多姿多彩的典章、文物、古迹等, 集中地表现了历史生活的美, 美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始终。

1. 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目的上的渗透

历史学科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 从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完整人性理想出发, 有针对性地提倡感性、情感、趣味的美育。历史学科教育同样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 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养成健康的社会心理, 促进良好情感的发展。

2. 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上的渗透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历史学科中蕴涵着的审美因素。其中社会美是历史学科美的主要表现形态, 它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 但归纳起来, 也无非两种, 一种是社会事物的美, 一种是社会中人的美。前者如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赵州桥、埃及的金字塔, 近代蒸汽机的使用、轮船的行使、火车的通行等, 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本质力量, 造福着当代, 也造福着后世。后者如范仲淹的“先下下之优而忧, 后天下只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思想,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大志, 谭嗣同的“未有为民变法流血者, 流血自嗣同始, 笑迎屠刀”。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爱国主义传统, 他们正是无数爱国主义者的优秀代表。而这些教育内容是理解社会美和行为美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生的崇高情感的前提, 而这正是教育最大的善。换句话来说, 历史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善的了解能力, 对美, 尤其是社会美的感悟能力。

3. 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的渗透

历史课堂中, 行云流水的语言, 优美丰富的表情动作都能使学生陶醉。教学内容随着优美、恰当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信息进入学生的感觉通道, 引起学生的审美想象和体验。于是, 主客体之间便出现一种和谐状态, 美感体验随之产生, 因此, 历史学科教育中良好的教学过程也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 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真) 、培养良好思想道德 (善) , 进行美的欣赏和交互式的熏陶 (美) 。

二、美育对历史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美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也不仅仅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 而是以自觉的, 潜移默化的方式, 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念的培养,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康人格。美育作为感性、趣味和人格的教育以其形象、直观、和谐、有趣的施教方式, 从整体上体现出对历史学科教学的积极的补充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 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 情感上产生共鸣。美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并激励人们去行动。伴随美感的学习必然会产生对美的热爱, 并进一步激发起探究学习的激情。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 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等于教育成功了一半。乌审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鉴赏;讲述巴黎公社的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 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 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 “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 是一种追求, 它推动人去创造, 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 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 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自己, 乐于、敢于探索未知, 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 从第一次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 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 5天的郭守敬……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 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 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3.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历史学科教学不仅仅是讲授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各种高尚的情感。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 绝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 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感人者莫先乎情”, 美育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美能感人, 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 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 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 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三、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渗透历史学科中的审美因素最终还是要落实于教学过程中, 渗透于历史学科中的美育过程不是概念的构筑和理性的逻辑过程, 而主要是以形象和情感体验为基础。因此, 历史教学中美育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1. 开发历史教材中绚丽多姿的美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 若“汉魏之文苑、南北朝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宋之词, 明清之小说与剧本, 以及历代著名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 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史之所存, 美之所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出这些美的因素, 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体验到这种美, 从而感染学生, 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2. 巧用诗词, 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语言美

语言美是教师审美能力的一种体现, 在教学中生动形象、机智幽默、声情并茂的语言, 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 也能激发其对语言美的追求和仿效。在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大量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古诗词,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其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也是体现语言美的一个好方法。例如, 在讲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时, 引用了杜甫的《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学生在吟咏的同时, 更深地体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在讲授楚汉战争时, 可以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又让学生欣赏到这些优美的句诗名句,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历史教学的情境美

教师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美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促进美感体验。历史是已过去的事, 学生往往感到陌生、茫然,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影像、文物模型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拉近历史的距离。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映入学生眼帘, 为学生所感知, 给学生以新奇感和极大的审美愉悦, 同时也使课堂信息量增大, 课堂效益提高。在讲授“三大战役”时, 收集了大量材料, 包括电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 制作出多媒体课件, 营造出真实热烈的审美氛围, 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展示创造美

审美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 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将得到培养。教师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擂台赛、辩论会;欣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名胜古迹, 如三星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以这些活动为切入点, 从中选取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也提供了一个天地, 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摘要:本文从美育学理论出发, 对历史学科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美育对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学科,历史教学,美育

参考文献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8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美育对学生情趣爱好的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 甚至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的人才竞争, 就必须保证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的教育, 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并初步确立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语文美育就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溶剂”, 它既可以融于其它各种教育之中, 又可以促进其它各育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 它通过生动的文字向学生描述丰富的形象, 激发其思维, 净化其感情,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而且效果深刻、稳定和持久。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中, 语文美育更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这也是语文美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学语文美育的特点

(一) 基础性。

语文教学是文化学习的基础, 也是进行美育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强调字、词、句教学, 同时又要纠正单纯强调字、词、句教学的偏向。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语文课通过对各类文章的讲述,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 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和美的信息, 进而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从而成为欣赏美、创造美的必要手段。可以说, 学生对美的信息的获得, 对美的欣赏的实现, 对美的创造的完成, 对美的观念的确立, 无不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 语文是打开美的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二) 综合性。

文字的符号性及其描述功能, 使得语文课中的美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语文课中美育的综合性, 集中表现在课文的题材丰富多样上。以现行语文课文为例, 内容涉及美的各个领域, 有写自然美的, 如《登泰山记》、《天山景物记》等;有写社会美的, 如《火刑》、《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还有涉及美感的各种形态:大自然崇高雄伟的奇观如蒋家沟泥石流, 如“响雷般怒吼”的海潮等;大自然优美宁静的景物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荷塘夜色等;还有祥林嫂式的悲剧, 穿着华丽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的《皇帝的新装》……可以说, 语文课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大门, 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使学生们受到了多方面的美的陶冶。

(三) 实践性。

语文课不是纯粹的实践课, 但它有明显的实践性。这个实践性由对象与主体共同决定。从对象角度来看, 任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美的对象, 都是作者自觉从事实践创造的产物。从主体方面来讲, 对语文课的讲解和阅读是一次美的欣赏实践, 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实践, 并在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事美的创造。美的创造与实践离不开具体的能力, 因此美的欣赏和创造就离不开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情感体验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等。叶圣陶先生说:“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 给一点暗示……单教学生逐句听讲, 那么, 纵使教师的讲解尽是欣赏的妙旨, 在学生只是听教师欣赏文学罢了。”这就是说, 语文课是师生共同的欣赏实践, 而不单是让学生去听教师的实践。教师应指给学生欣赏的“门径”和“暗示”,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理解思想, 在阅读中发掘文章的蕴藉,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及情感体验力等, 而这正是语文美育实践性的体现。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很多,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 教师是关键, 教材是媒介, 教法是核心, 活动是手段, 氛围是条件。具体地说,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 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

语文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造性因素, 为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土壤。其中涵盖了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 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资源, 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一定要争气》、《做风车的故事》、《试航》, 这些文章为中学生讲述了古今中外的伟大科学家成才和科学探索的故事, 能够给学生这样的启示:一个人成才要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又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写的是斗智斗勇故事, 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

这些语文教材是很好的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工具。因此, 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素质和能力。

2.创造性地教, 实现学生创造性地学。

创造性地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 通过问题教学, 发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 可以向学生提出由易到难的各种问题, 让学生自己通过摸索, 去发现真知。比如《关怀》中有一段写:“我没有想到周总理会到我们学校来视察, 更没有想到周总理会跟我们一同上课。”可以此设问, 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样, 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周总理关怀青少年的崇高品质。

当学习到最后一节扣到本课的课题时, 又可以启发学生:“课题用‘关心’行不行?同学之间相互的友爱和帮助说成‘关怀’行不行?”可以先让学生个别发言, 再进行讨论。这样, 可以让学生懂得“关怀”含有庄重的色彩,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方面。这一课描述的是周总理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 所以课题应该用“关怀”, 而不适合用“关心”;而班上同学之间因不分辈份、级别, 所以相互间的友爱和帮助可用“关心”。这样的设问和比较, 既使学生分清了近义词的用法, 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2) 学以致用, 通过练习锻炼创造能力。

结合教材特点,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布置富于创造性的作业:比如, 给课文变换几种不同的结尾, 或为故事写上续集;转换故事人物的角色;改变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由事情的结果反推发展过程;看图编故事等。

通过各种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 丰富知识量, 并检验其已有的知识, 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去学习更多新的知识。

(3) 组织安排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思维特质也各不相同, 即使学习同样的内容, 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些不同的内心感受, 在合作学习中表达出来的各异思维特质在合作学习中“释放”出来, 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这是群体的发散思维, 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思路更开阔。

为了发挥合作学习对创造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集体讨论。应把班级管理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班干部工作, 锻炼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 这就要求打破班干部的固定设置, 采取轮班制。还有, 座位的合理安排也能增进同学彼此了解与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全面开展全班的讨论与学习活动, 从而既增加了学生的接触面, 也扩大了信息的交流面。

参考文献

[1]曾繁仁, 谭好哲等.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

[2]翟京华.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9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

从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 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学生对语文这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学科产生了厌恶感, 出现了“兴趣危机”。从一定程度看, 这种“兴趣危机”的出现, 与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的负面影响是分不开的。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不是对目标落实不够, 就是训练力度不到。要么对导读内容指导不够, 要么提问方式设计欠缺。一节课下来, 教师累, 学生更累, “实”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 究竟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课堂沉闷的教学现状呢?我认为, 美育的介入和渗透是根本。具体说来, 有三方面需要教师注意。

首先, 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情感投入和哲理注入, 以便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而情感投入和哲理注入的最好方式, 莫过于教师“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语言表达。

试想, 一位老师的课堂语言, 或如长河激浪, 奔腾千里, 或如高山之瀑, 飞流直下;要么是绘形绘色的描摹, 要么是鞭辟入里的揭示, 要么是妙趣横生的演绎。这样的语言, 如果是绘景, 如在眼前;如果是传声, 如在耳边;如果是抒情, 应是“欣然忘其形, 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 应是“举手投足, 皆成文章, 一颦一笑, 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 则应是益人智慧, 发人深省。这种高尚激越的情感流露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 就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或一首优秀的诗歌一样, 本身已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如果再加上教师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 则一定能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并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 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其次, 当学生进入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后,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寻找美的因子进行美的情感积淀”。这既可以把客观事物美的形式要素推到前台, 又可以把净化思想的内容转化到欣赏者的潜意识中。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的形象中去寻找美的因子, 使美的情感积淀震撼心灵。比如,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 针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千古名句, 让学生围绕一个“同”字去找寻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相通之处 (同自京城出, 同叹命运苦, 同感处境悲, 同流辛酸泪) , 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受到感染。因为通过这一切入点, 学生不仅看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与幽愤, 而且透过幽愤体会到了诗人“仁民爱物”的传统道德情怀。

最后, 教师必须注意课堂情绪氛围的调控。教师应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形成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应的兴奋、和谐的情感。“于无疑处激疑, 于无趣中引趣, 于揣摩中获知, 于比较中鉴赏, 于辨析中识误, 于发散中扩思”, 正确地把握学生的课堂心理流向, 调控课堂情趣氛围。在增强学生美的感性认识的同时, 适时帮助学生进行美感升华, 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从而使其获得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是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是美的熏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入迷入痴的情境, 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的气氛, 那种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感情流动, 那种通过激疑使学生产生的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和竞争意识, 都可以使学生接受教育, 获得知识。

比如, 在课初的几分钟内, 或进行形象有趣的实验, 或来一篇时文欣赏, 或是诗歌朗诵, 甚或讲一则笑话、新闻等。运用巧妙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情境, 使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 去体验, 去领会, 去感悟。在得到愉悦体验的同时, 吸收知识, 陶冶性情。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捷径

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 大多数学生把写作文当作最头疼的“差事”。这种普遍的现象既有学生自身写作能力差的原因, 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有很大关系。教师指导学生作文, 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外, 更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因而, 在作文教学指导中, 审美教育的渗透,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说来, 要指导学生写作, 首先要让学生在写作对象上获得情感体验, 产生“情绪波动”, 这是写好文章的隐性前提。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真实动人的好作品。而要让学生从写作对象上去获得美感, 就要求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调动一切积极的、美的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 可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了解英雄人物事迹, 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 参观各种内容丰富的展览等。这些直接获得的美感体验能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深情大志和写作兴趣。当学生的美感日益增强和审美能力日益提高的时候, 其写作能力自然就会得以提高。

在学生对周围生活有了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对写作对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后, 还要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审题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第一步。审题过程应该是强调情感的升华, 从而引发美感体验, 进而准确把握主题的过程。这样可让学生从写作对象和写作过程两条路上获得美感, 提高审美能力。学生的美感增强了, 对人物便有一种“真情”、“实感”。教师再因势利导, 从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方面加强训练, 使得美的情感体验融入在习作者的思想里, 流露在习作者的笔尖下, 反映在习作者的文章中。这样的写作过程, 既是一次思维的紧张调动, 更是一次美的内在享受。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将此工作继续下去, 让学生从写作的结果上再进一步获得美感, 则这一训练进程对教师来讲, 将大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来说, 更是找到了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篇10

一、引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课堂是师生审美活动的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因势利导, 艺术性地引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1.指导学生朗读, 获得审美感受

课堂中指导学生朗读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朗读不同的课文, 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应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 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 使学生在口读、目看、耳听中品尝其味道, 享受其乐趣, 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这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对课文的范读, 两者都属于运用语言的艺术, 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和感染作用。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好, 使指导和范读能给学生留下美的印象, 让学生正确地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

2.引导学生解词释义, 深化审美理解

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理解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课文中找出作者在字词中所倾注的情感以及字词在语言环境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信息,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理解这些字词的深刻含义, 由词掘义, 由义入情, 以情感人, 情中见景, 景中见美, 获得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审美教育中实现情感交流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就是要努力营造、创设一定的审美意境。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美的意境

语文美育中, 教师应当注重创设美的意境, 成为学生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 语言美则是中介。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优美生动、丰富多彩, 教学中, 教师或娓娓道来, 或抑扬顿挫, 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充分发挥祖国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开启学生思维的门窗, 使他们的好奇心转为一种追根究底的强烈愿望, 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2.认识美的形态

语文课文中所呈现的美的形态丰富多彩。教学中应从每篇文章的实际出发,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

3.深入钻研教材, 选取美点

美育对智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语文教材中, 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还是小说、戏剧、诗歌, 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等丰富的内容, 蕴涵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文化美、语言美等因素。因此, 教师就应对每一篇课文中美的因素进行细致入微地发掘、探讨与选择。

三、让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创造美

1.说话训练创造美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活动, 是语言交际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创造美、表现美的活动中, 说话训练占有重要地位。言为心声, 说话文明, 有礼貌, 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精神世界。所以, 教师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 创造性复述、辩论。

2.作文训练创造美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 是综合性的创造性能力训练。因此, 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以读促写, 由模仿入手, 再逐渐到创造美的境界。讲读课文后, 教师可安排同类型体裁、题材的作文训练, 还可在讲评作文时, 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范文作比较, 使学生由此对美与美的创造有真切、清晰的认识, 从而提高其审美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审美过程中, 如果忽视了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拓展情思、判明情理这个重要环节, 审美过程仍旧是不完全的。因此, 语文美育必须注重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当然也包含理性因素。在审美理解中, 由于理性认识蕴含于形象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就要依据审美认识活动的特点, 启发学生对审美形象进行心灵的思考, 并用知识、理性去引导, 使他们不仅被审美形象所感染,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更能进行理智地冷静地分析与思考, 深刻地理解审美对象的内容和性质, 进行正确地鉴别和评价。

五、把握好美育与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进行需要教育者的系统控制, 因此, 教育者应有美的气质以及对美和美育的良好把握。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素材对学生进行美学修养的培养, 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不仅自己要能真切深入地感受到美, 而且要把自己的感受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出来, 以启发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还要用语言对这些感受进行阐释, 引导学生认识美, 赏鉴美。

上一篇:订购模型下一篇:供需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