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策略

2024-07-21

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策略(精选十篇)

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策略 篇1

一、重学习、善积淀, 用理论滋养教学素养

青年教师是幼儿园的主力军, 是园所扩大再发展的中坚力量。有效组织预成性教学活动, 青年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 特别关注心理学、教育学、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学习, 不断提高个人教学素养。只有通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学习, 教师才能较好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接受理解能力, 才能制订出合理的预成性教学方案。只有加强学习, 才能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教学要求融会贯通, 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予以落实。如健康的目标是让幼儿身体健康, 在集体生活中保持安定、愉快的情绪, 有着健康的生活习惯, 并且学会保护自己。比如指导幼儿《好喝的汤》时, 除了对课程内容进行预设,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外, 还要将爱干净、讲卫生等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某个小动物将食材投入锅中, 要清洗食材, 保证食材的干净卫生, 并引导小朋友在生活中注意卫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还要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此为指导, 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制订科学合理的预成性活动方案, 让幼儿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二、重分析、善借鉴, 用案例引发教学研讨

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好喝的汤》课例, 并围绕课例展开对教学环境、教具、教育目标的讨论, 讨论如何修改教案内容, 才能将礼貌用语、德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原教学有三个基本环节, 即一是教师出示封面, 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小猫、小兔等小动物的叫声和喝汤的方式, 了解小动物共同煮汤的过程;二是指导幼儿自由阅读绘本内容, 了解每个小动物将何种食物放入汤锅中, 并引出不同小动物最喜爱的食物;三是师生共同完成绘本阅读, 巩固绘本内容。针对教学三个活动环节, 组织教师进行讨论, 由小组组长进行总结, 指出原教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并指出对原有教案内容进行修改的具体原因:第一, PPT中绘本封面的修改, 在原有封面上只有五只小动物, 但从绘本内容来看, 整个故事是围绕六只动物展开的。将六只小动物全部放在PPT中, 修改后幼儿对故事的小动物一目了然, 加深认识和理解。第二, 加入和小动物打招呼的导入环节。利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认识小动物, 渗透礼貌教育, 教师引导学生说“你好!小猪”, “你好, 小鸡”等, 在礼貌教育的带动下,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三, 在小猪将萝卜放入锅中煮汤的过程中, 教师播放了《拔萝卜》的歌曲, 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将幼儿带入音乐的世界, 幼儿跟着音乐的旋律做出拔萝卜的动作, 在歌曲结束之后, 幼儿帮助小猪将齐心协力所拔的萝卜放入锅中。通过《拔萝卜》歌曲的引入, 将幼儿带入角色, 将音乐教育渗透到绘本教学内容中。第四, 鼓励幼儿迁移相关经验, 玩“煮汤”的游戏, 从小动物互相帮助煮出一锅美味的汤, 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小朋友要互相帮助。在课程结尾部分加入游戏, 让幼儿自主选择扮演绘本中的角色, 围成一圈扮演“锅”或者戴上头饰即将下锅的“菜”, 第二次扮演时交换角色, 以满足全体幼儿的心理需要。通过学习和研讨教学案例, 青年教师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修改之后, 由我园优秀教师执教, 向全体青年教师开示范课。多次实施活动中, 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 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互启发, 不断反思, 认识逐渐深入, 最终呈现出精彩的课堂。从刚开始的模仿其“形”, 演变为领会其“神”, 上课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表达行为, 而是根据课堂状况与幼儿需要的一种对话式、互动式行为。整个活动过程中, 自然体现出与故事、音乐的和谐, 与他人的和谐, 以及多种思路视点的和谐。孩子们很自然地被吸引, 并主动探索, 给了观课者不同以往的新鲜感。

三、重反思、善总结, 用规程引领教学行为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预成性教案, 需要不断反思教学得失。在预成性教学活动中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全面理解教案, 但生成缺乏个性。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虽然全面理解教案内容, 但不注重知识的生成性, 不能灵活应对幼儿提出的问题[1]。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经常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 提出多种多样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 或者依据教学内容, 幼儿从自身角度出发,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话题。此时, 教师依然按照预设教案的步骤, 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活动, 没有关注到幼儿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做出解答, 灵活应对各种生成性问题。幼儿的行为和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 幼儿会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在《好喝的汤》教学活动中, 某个幼儿对动物的叫声比较感兴趣, 而此时教师的预设内容是不同小动物将食品放在锅中, 共同熬出美味的汤, 并没有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 导致幼儿对课堂活动失去兴趣。在幼儿提出动物叫声问题之后, 教师可以改变预成性教案中的内容, 当不同动物添置不同材料时, 教师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 然后引出放入锅中的物品。此种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具体, 幼儿对教师发出不同动物的声音充满兴趣,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基本能理解教学方案, 教学执行时对教案理解不透彻, 有生搬硬套的现象。我园要求青年教师采用预成性教案教学模式, 教师使用现成的《好喝的汤》教学方案, 但不能对课堂内容出现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预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照本宣科, 机械地将课程内容灌输给幼儿, 导致幼儿并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内容。为此, 我们提出了相关教学规程, 比如对现成预成性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备课, 备课时尽量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重新设计, 要预留一定的时空, 以保证教学实施时的教学生成。

四、重钻研、善实践, 用行动证明专业成长

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重视教学钻研, 善于教学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语言表达能力、肢体的协调程度、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的认知程度,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且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爱好点[2]。同时,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着手, 促进幼儿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发展。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 所以,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幼儿的饮食习惯、运动量、兴趣爱好等内容, 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的特点, 明确知晓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接受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及问问题的方式上存在较大的不同[3]。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明确该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和爱好, 才能制订既让幼儿感兴趣, 积极参与的预成性活动方案, 同时又在活动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青年教师每人选择一个预成性方案, 实施预成性教学活动。有的教师侧重让全体幼儿参与到熬汤过程中, 不同幼儿往虚拟的锅中放入不同的食材, 体验共同劳动制作一锅鲜美可口汤汁的过程, 并从游戏中体验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性和分享带来的欢乐。有的教师则从小动物着手, 讲述小猪、小猫、小兔子等小动物的叫声和喜欢的食物, 并通过ppt设备展示不同动物的叫声, 让幼儿分辨。活动结束之后, 幼儿不仅学到不同动物的叫声具有的特点, 还了解小动物喜欢的事物, 培养幼儿的爱心。通过一对一的结对培训, 青年教师接受有经验教师的指导, 并倾听组长的点评, 找出个人预成性教案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用教学行动证明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预成性教学活动研讨过程中, 通过对绘本教学《好喝的汤》的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 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徐东, 姜永燕.幼教名师学习共同体助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原则、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15 (5) .

[2]黄平, 李太平.教育过程的界定及其生成特性的诠释[J].教育研究, 2013 (7) .

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策略 篇2

作者:王丽娟来源:甘肃兰州城市学院实验幼儿园上传时间:2013-12-22

[摘要]幼儿园新入职教师是幼儿园未来发展的基础。为了促进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要重视新入职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观.摩课、听评课可以为新入职教师交流提供平台;专家引领是新入职教师发展的加速器;教学反思是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平台是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关键词]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管理

一、以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

一名新人职的幼儿园教师能否成长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专家型教师,内因源自自身,外因源自幼儿园。[1]以教育活动设计为切人点和突破口,是幼儿园新人职教师顺利渡过“适应期”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优秀的教育活动设计首先在内容选择和活动目标达成上,能够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在设计意图和过程设计中能够体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终身学习。同时,这一过程本身也表现出教师对幼儿和所从事事业的热爱程度;第三,教育活动设计更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反思精神等,会广泛迁移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和游戏指导诸方面,既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也能有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从专业技能上讲,要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首先要落实在教育活动设计的文本规范上,一是要有完整的体例结构,即由设计理念(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部分组成;二是对活动设计所涉及的资源准备、相关环境及其创设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活动环节了如指掌;三是在活动实施后应有教师的自评或反思。

其次,方案表述要规范化、专业化。一是活动目标应切合幼儿年龄特点,并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表述要简洁明了、具体清晰,具有可操作性;[2]二是在表述教育内容、过程时,要做到环节清晰、形式恰当、方法得当、指导有效、举例恰当、演示互动与幼儿操作相结合,且通俗易懂。在不同领域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能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到教育活动设计中去,让幼儿在探究合作中愉快自主地获得活动所预设的知识、技能、能力或情感态度;三是教育活动设计在整体上应体现幼儿园教育目标、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

二、通过观摩课、听评课促进交流

通过观摩课、听评课,能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展示教学艺术、汇报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幼儿园首先应建立系统的听评课制度。一是人职考核。遴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来园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是教育活动设计,包括了解新人职教师的基础水平,让新人职教师意识到教育活动设计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二是园内公开教学。人职第一年每学期4次公开教学,重点解决教师教态、教学语言、教案书写等方面的问题;入职第二年每学期2次公开教学,人职第三年每学期1次公开教学,重点解决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学目标表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过程严谨和提问有效性等问题。在全园举行公开教学时,要组织专家进行评课,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观察教师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三是观摩教学。选拔相对优秀的教师为新人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展示,解决自主设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学会从大目标中选取小点确定教学目标,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方法,根据确定的目标、幼儿的实际发展设计环节等。四是在比赛中提高。鼓励新人职教师参加市教学新秀比赛、教育活动设计比赛等。

其次,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对教师从应聘到入职后开展的教育活动设计都要填写诊断书,并由教学园长亲自填写,一是可以了解新教师成长中的困

惑,二是写明其教育活动设计的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以此观察年轻教师的进步与成长。诊断书和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一同放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作为判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三、专家引领是加速器

明确培训目标和内容,组建培训团队,通过真实课堂、现场诊断、名师示范、观摩实践等形式,支持和引导新入职教师提升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并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智慧,组织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且能加速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幼儿园还应基于当地的教育资源,在园外组建由学前教育系专家教授、各实践基地幼儿园园长组成的专家培训团队,同时在园内建立由园长负责,以教学副园长、保教主任、年级组长、骨干教师为主的教育活动设计专题教研团队。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小课题研究”等专题培训,帮助新人职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实、完善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名师示范与指导、现场诊断与矫正的观摩交流,让新人职教师有机会学习借鉴教学名师的有益经验、教育机智,体会名师的教学风范与孜孜不倦的职业追求,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幼儿园专题教研团队深入分析和研讨每一位新人职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在目标表述、内容选择、方法选用、组织实施、指导环节、幼儿发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一些当前解决尚存困难或通过研讨依然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幼儿园将选列为教学研究小课题,将有类似问题或困惑的教师组织在一起,组成攻坚研究课题组,并由幼儿园选聘专家教授或教学名师作指导,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有效促进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教育活动设计的实质是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园本教研和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了深刻的切身体验。

四、教学反思是孵化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在1989年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3]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如果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对新人职教师来说,可以首先从反思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人手,从活动设计方案预设目标的初步生成到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生成和调整目标、从关注设计本身到关注幼儿的感受、从反思教学过程到反思教育的本质等。这些变化能够让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始终将幼儿的需求、幼儿的感受、幼儿的发现、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五、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平台是原动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从教学新手到专家型教师,其间有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成长是人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的成长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而爱孩子、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职业规划是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蓝图,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参照框架。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从人职到成熟,需经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为本专业生涯的生存而适应的阶段;二是具备了适应本专业能力的阶段;三是开始厌倦与儿童一起做同样事情的阶段;四是本专业的相对成熟阶段。[4]

为了让新教师能安心地发展自身专业,幼儿园应该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一般而言,幼儿园应该为专业能力强、热爱幼教事业、爱孩子的教师提供保教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主班教师的岗位;为骨干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提供时间、经费、外出学习等方面的便利o『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引导教师在全面分析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和不足的情况下确定发展方向,把自身发展与园所发展和幼儿发展结合起来,确定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在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借助各种渠道、途径,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同行交流、切

磋,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兵,谢苗苗.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O).

[2]沈一心.例谈幼儿园数学教学组织的有效性[J].早期教育,2012,(12).

[3]转引自陈妍,姜勇,汪寒鹭.“反思”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作用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新入职教师的困惑与需求 篇3

新入职教师教师教育困惑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新入职教师,对于三尺讲台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同时也有着焦虑和不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不安和焦虑会渐渐突显出来。新入职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的教学,是否能够具有艺术性的解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德育发展,这都关乎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将来的发展。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正是对当代师范大学教育质量的鉴定和评价,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和需求,恰恰反映了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新入职教师的调查,了解新入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困难,以及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对教育学知识的需要,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一些微薄的意见。从新入职教师的实践角度,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依据,促进教师教育更好而又健康的发展。

二、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感受

1.新入职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困惑,通过对4名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他们主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1)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厌学现象。

案例:王老师教的是高一普通班,英语基础差及自身的原因,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早已经失去了兴趣,王老师却一直没有放弃他们班的同学,不断的鼓励、积极的引导他们。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获得进步,王老师做到精讲精练,在课程设计上精心的策划,但是在期末考试过后,有一部分的同学还是只做了选择题,后面的卷子几乎都是空白。有些题目只是一些基础试题,平时反复讲解练习,同学们因该都能做对。和一些同学谈话过后,他们完全对自己的英语成绩漠不关心,完全不在乎考试成绩。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把自己当做了知识的接受器,并没有内化吸收积极的思考。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往往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样的问题,对于经验丰富的熟手教师会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对于新入职的教师他们却是束手无策的,对此感到十分的困惑。

(2)学生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秩序。新入职教师往往对课堂秩序的管理缺乏经验,对于扰乱课堂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

案例:岳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直接接受的是高一的普通班,班里的学生学习成绩在整个年级都是靠后的。每次上课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吃零食,有的甚至明目张胆地睡觉。无论岳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学生们总是置之不理。岳老师说刚开始就带这样的班级,自己十分的烦躁、郁闷,对于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也十分没有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她觉得最困惑的不是对教材的把握,而是对班级的管理和管理学生的能力。管理班级的能力比教学还重要,班级秩序混乱教学工作是没有办法顺利进行的。

2.新入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与实际实施过程的矛盾。案例: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课堂上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讨论很不积极,有的甚至在讨论过程中聊天。设计好的方案得不到实施,整堂课的教学节奏就被打乱。课后王老师很郁闷,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效果很不好。如何更有效率地备课,正确处理教案和教学实施的关系,仍然需要新入职的教师持续的关注。

(2)教学价值选择上的冲突。案例:高中英语教学重视背诵,每天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学校也会给新入职的教师分配师傅,在师傅的指导下王老师也对班里学生英语背诵情况每天检查,如果没有背会,就会留下来,直到他们背会为止。王老师发现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这真的是特别的困难。王老师十分的困惑,并向她的师傅请教,师傅认为学生必须背下来,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同学,要想尽办法也要让他们背下来。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来说,即使他们背下了课文,文章背后的意义他们也根本就不明白。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吗?还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出现冲突的时候,新入职的教师又该怎么办呢?

3.新入职教师对教育学知识的需求。对4位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十分希望学习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心理健康,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艺术以及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大概分为三个大方面,学生教育和管理(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理论。在大学的课程中,主要设置教学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新入职教师却强烈需求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知识,学生教育与管理知识是对每位教师都很重要的,它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新入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困惑疑虑进行分析,以及他们希望学习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范教育中可以进行如下的改革:

1.开设管理类课程,作为师大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对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教育学知识中,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以及课堂管理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可以说明学生教育与管理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正如新入职教师所说,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比教学能力更重要,因该得到重视。在我国师范大学的培养中,对于学生教学管理方面的训练却是比较不足的。把学生教育与管理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不但包含着班级管理还包含着个人教师的课堂管理。

2.可以为师范生开设教育案例赏析课。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运用各种各样的经典教育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些会有利于提高师范毕业生到教学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完善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新入职教师,对于自己的发展都有着很强烈的意愿,中小学应该不断完善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知识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丽萍.目标管理在高校示范班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

[3]雷丽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学校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03.

[4]刘益民.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新入职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篇4

一、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新入职教师这个队伍中, 不仅有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 而且还有很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的学生。总体来看, 这些新入职教师的学历较高, 尤其是近几年来有更多的硕士毕业生也充实到中小学校中来。他们大都掌握了大量的新理论, 精力充沛, 热情高涨, 责任心强, 工作认真负责。因为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 他们易与学生打成一片, 也容易实施新的教法, 这些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活力。然而, 由于他们自身还正处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过程, 面临着一系列工作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等问题, 这其中, 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与有效的方式方法, 难以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 因而工作压力较大, 心理困惑较多。因此, 他们亟需外界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据笔者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外界确实都会为这些新入职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包括每所学校都会为新入职教师安排“师傅”, 结成“师徒对子”进行“传帮带”,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岗前培训以及岗后的继续教育培训等。不可否认, 这些措施确实能为新入职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然而, 这种快餐式的培训似乎并不解渴, 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 学校传统的“师徒制”难以满足自己的教学成长及专业发展需求, 而教育部门所提供的岗前培训、职后教育、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 如何使新入职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入职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能力的对策建议

1. 增强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笔者曾在新入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堂上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当被问道:“你是因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师职业而从教的吗?”教师中回答“是”的寥寥数人。在笔者参与的其他一些调查中, 当问教师“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时, 排在第一位的是:出于教师工作比较稳定的考虑而选择教师职业 (占被调查教师的70.1%) 。可见, 在目前就业普遍困难的社会背景下, 很多人选择教师职业并不是发自内心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喜爱, 而更多关注和考虑的是教师工作的稳定及待遇的提高。而且, 在被问及“教师的收入状况是否会影响其职业道德水准”时, 35.8%的人认为“会影响”, 认为“因人而异”的有38.5%;在被问及“对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的看法”时, “坚决反对”的只有36.1%, 有11.1%的人对此持“认同”态度, 52.8%的人则认为“无所谓”。可见, 新入职教师对教师职业普遍缺乏认同感, 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方面都与教师这个特定职业所要求的特定标准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是近几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背后的深层原因所在。

增强新入职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 全社会要继续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提高教师的地位, 维护教师的权益, 改善教师的待遇, 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2.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师的知识基本包括四个方面: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知识。而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 最难掌握的是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的提高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长期的大量的教学实践的历练。而且, 由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尤其是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个性更为鲜明, 学习需求更为多样,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 使得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实践之路变得更为艰难。

新入职教师要避免走弯路、错路, 就必须继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 它在本质上超越了具体的事实和经验, 能够有效地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育理论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利器”。然而, 由于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一些欠缺与弊端, 使得职前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对那些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的新入职教师来说, 他们职前教育理论的学习往往存在着简单化、忽略化和为应付考试而去记忆一些概念和法则的不足, 对教育理论很难有深刻的理解与运用。时下, 在新入职教师中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片面的观点, 认为在入职从教之后, 不学 (教育理论) 也能教。这种观点有明显的轻视学习教育理论的倾向。事实上, 新入职教师只有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 他们的教学工作、专业发展才能站得高、走得远。因此, 新入职教师要想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就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新入职教师在学习理论时, 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学会反思, 将教育理论不断内化为自己教学的指导力量和深厚积淀。

3. 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学习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内因是第一位的, 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对新入职教师来说, 学校为其提供的“师傅助教”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继续教育、职后教育是其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外因”。教师只有从“内因”的角度, 自己做个“有心人”,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主要途径与方法有:第一, 学会听课。很多新入职教师在起初都会去听其他老教师的课, 但很多人仅仅是为了应付和完成学校指派的听课任务。事实上, 听课是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入门捷径。新入职教师一定要对听课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包括, 在听课之前, 就自己教学中所困惑的问题进行逐条梳理, 整理出主要问题;在听课时, 有针对性地观察老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怎么做的;在听课之后, 与老教师进行交谈, 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探讨出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最后, 写出简明扼要的思考与总结。第二, 教学历练。在大量听课与思考的基础上, 新入职教师应博采众长, 将这些长处“嫁接”、改造到自己的教学中, 逐渐形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特色。当然,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 善于在听课和教学中用心琢磨、实践, 就能脱颖而出。事实也证明很多刚入职的新教师, 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 周围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也都差不多, 但三年以后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别,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有些人不断用心学习, 用心教学,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提升了教学能力。

4. 走教育科研之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是基于切身的经历与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从教至理。近些年, 教育科研褪去了曾经“高深”和“神秘”的外衣, “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耳闻并亲历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对很多教师来说, 教育科研真可谓是人人耳熟能详。但目前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往往存在着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很多教师内心深处的科研观念, 依然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篇论文或结题报告。在做课题过程中, 热衷于多立项、追逐高级别课题, 但却往往不注重研究过程和结题, 致使结题难、结题质量不高。对新入职教师, 教育科研是有效提高其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新入职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做真正的教育科研, 在教育科研中, 让自己能够深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 洞悉教育教学规律, 掌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5. 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经过大量研究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 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 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 不仅无助于教学, 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 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 甚至有所滑坡。即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 也只能是一项工作的多次重复。在教师中有一个广为认可的“名师成长法则”, 这就是:天天写教案成不了名师, 但天天写反思定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特别倡导的理念, 它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学反思, 有的学校还在专门设计的教案备课本中列出了具体的教学反思项目, 但一些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还不到位。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 发现有的教师写教学反思不是应付, 就是写得欠妥当, 有的教师往往仅用寥寥数语就算反思完了, 有的教师写的反思内容仅限于对上课留有遗憾的地方, 还有的教师觉得反思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事实上, 反思很重要, 也很必要。完整的教学反思, 包括以下内容: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反思, 对教学内容处理的反思,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教学精彩之处的反思, 对教学处理不当的反思, 对学生学习整体感知的反思, 对怎样完善教学的反思等等。新入职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教学反思, 坚持写反思日记, 促使自己成长。

参考文献

给新入职教师的发展建议 篇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元婕

《人民教育》2011年第17期

9月,一批刚入职的新教师在顺利通过各项测试与评价,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得到校方聘任后,首次以教师身份进人学校。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胜任新岗位,获得有效的专业提升,是新教师关注的问题,更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与非专业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有无入职所必需的职业标准。目前,发达国家大都有适用于本国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据了解,为了指导和规范教师职业发展,我国教育部已经委托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研发适用于中小学的“教师标准”。“新教师”作为一类特殊而又重要的专业群体,在各国的“教师专业标准”研发中备受关注。

一、国外“标准”对我国新教师的启示。

当今世界,“教师标准”研制起步最早、质量最高、最具国际影响的国家当属美国。1992年,美国出台了专门针对“新教师“的《InTASC模式新教师核心教学标准:一项州际对话的资源》;2011年4月又修订推出新版本——《InTASC模式核心教学标准:一项州际对话的资源》(简称《InTASC’s标准》)o由于这份标准最初的对象就是“新教师”,且在时间上又是一份最新的“教师标准”,因此,用于分析当前教育改革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最具代表性。

1.与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

任何国家的“教师标准”都与本国的课程改革相呼应,在教育理念上保持内在一致,即注重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探究和动手做;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例如,《InTASC’s标准》在内容和评价指标的设定上重点考核教师探究教学的能力;在基本术语的使用上,也转换了关注的视角。如改用“学生”(students)为“学习者”(1earners)一词,以体现从学生主体出发反向思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要求。衡量“教师标准”质量和水平的不仅是标准本身所推崇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标准以何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即标准要能够清晰准确地告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InTASC’s标准》明确指出,要从知识(Knowledge)、倾向/性向(Disposition)和绩效(Performance)三个维度来评价新教师各个方面的专业发展。

目前,国际上“教师专业标准”研发越来越注重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和标准的连续性。《InTASC’s标准》的修订意味着新标准不仅针对“新教师”,也适用于新教师转换为“优秀教师”的发展。

2.注重教师“内容知识”的储备。

美国各类“教师专业标准”都非常注重教师的知识储备,尤其注重对新教师知识构成情况和达标程度的考查。目前国际上基本从三个方面来制定教师的知识标准。第一,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的知识储备“不仅包括一系列特殊的信息,还包括组织信息的框架和处理信息进行工作的过程”。第二,从教师的专业属性出发,认为教师应具备“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o PCK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有效教学策略,尤其是教授学科知识的教学策略整合在一起的知识体”。PCK是独具教师个性特征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核心表现。第三,从跨学科的视角对教师提出知识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能力,应具备新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知识获得的能力和意识。如能够全面地理解并培养学习者的“公民素养”、“环境素养”和“全球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跨学科地使用探究工具;深入了解探究的内容;能将探究教学与现实世界的情景有机结合。总之,就是要求新教师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特长融人内容知识,并将内容知识与

学生的需要相结合,以确保所有学生在高水平上进行学习和活动”。

3.关注教师的发展性向。即评价教师在专业成长各方面的发展趋势。这种评价通常选取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向”作为评价的指标。我国极少使用性向评价。教师发展性向评价,实质上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其目的是通过“性向评价”来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这对于教师而言至关重要。教师的专业行为和道德准则集中表现在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习惯中。教学行为习惯是教师所秉持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在行为方式。不同的教学行为习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新教师刚步人教育岗位,可塑性强,处于教学行为习惯养成最佳阶段,把握此阶段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4.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

标准通常有两种作用:一是指导,二是评价。在《InTASC’s标准》的三个评价维度中,最重要的是“绩效评价”。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丰富多样,因此,对教师发展性向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通常要持续若干天,以观察和评估教师教学实践中各方面的表现,目的在于帮助改进教学,为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对新教师的绩效评价通常与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相结合,是一项常规评价。例如,《InTASC’s标准》要求“新教师对自身和学生做个人和群体的常规绩效评价,以设计和改进教学,进而有效地满足学习者在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和身体等各个领域发展的需求,从而建构下一水平的发展”。

二、新入职教师常见问题。

其实,“新教师”不仅仅是迈出校门初登讲台的教师,还有更宽泛的内涵。国情不同,对于“新教师”的界定也不相同。美国通常认为3年以下教龄的教师都是新教师。我国则有一些学者认为,一名教师由新手转为熟手至少要5年,因此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都算新教师。教师成熟的时间长度与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和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有的教师3年便能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新岗位,有的教师则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新教师专业成长往往存在一些共性的困难和问题。

1.角色转换难,易产生职业倦怠。

各国“教师专业标准”都将教师对身份的自我认同作为教师人职的一个前提。新教师最大的困难,就是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的本质是权利和义务的变化。新教师完成角色转换意味着要承担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新课程要求教师包括新教师,要实现由传统传授式教师到探究式和研究型教师专业身份的转换。对于新教师,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首先,新教师强烈希望被同行认可、被学生认可、被家长认可、被校方认可、被社会认可,最后实现自我认同。然而,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由于缺乏经验,新教师处于职业发展最弱势的阶段。从教学效果来看,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多数伴有强烈的挫折感。这对于新教师的成长很不利。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教师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但收入却不高。在同伴比较中,新教师往往没有心理优势。第三,教师是教育供需矛盾集中的焦点。我国是人口大国,大班化教学现象在中小学非常普遍,教师难以关照到每个学生。因此,班级内、学科中对于教育机会争夺的矛盾就集中到教师身上,新教师往往疲于应对。种种因素,容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2.业务提升慢,专业发展滞后。

新教师业务提升缓慢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难以驾驭课堂探究教学;二是面对自身专业发展困境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不知道如何获取资源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由于无法自如驾驭教学过程,许多新教师倾向于选择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减少,甚至避免教学互动,以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新教师这种自我保护的应对方法,虽然可以避免被“挂在黑板上”的尴尬,但却与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相背离,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在教学初始阶段就养成不良的教学习惯。

3.缺乏个人职业规划。各国“教师专业标准”都非常重视教师对自身专业和职业发展规

划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教师职业规划”是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由于我国教师专业地位确立时间较短,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教师缺乏主体意识,专业发展被动,职业发展无科学规划,业务水平提高缓慢。尤其是新教师,常常伴有“挫折感”和“无力感”现象,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新教师产生“无助感”,即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获得资源,应对危局。

新教师普遍存在对职业困难估计不足的现象。许多人缺乏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知如何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由于业务提高缓慢而常伴有严重的职业倦怠,教师队伍中新教师弃教所占比例很高。这无疑是很大的师资浪费。

三、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新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专业发展和职业进步既需要尊重中国国情,又要借鉴国际最新教师专业发展前沿态势,为我国培养世界一流师资打基础。

1.树立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建设。

新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没有理想的教师没有灵魂,不想做优秀教师的新教师不是好教师。有理想的新教师必将关注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发展,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师德建设为要。我国新一轮教师绩效评价中,同样将师德放在评价的首位。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师德建设。如加拿大安大略省从5个领域评价新教师:“对学生及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持续专业发展。”其中,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要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机会。“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即使是大班化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说过:“公正是各种美德中享誉最高的美德。”只有做到公平、公正、理解与尊重,新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最有力的保障。

2.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清晰规划职业生涯。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命题是教师专业发展,根本路径是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是指“教师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有意愿和能力将制订的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新教师需要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基于对自身专业基础的正确分析,制订合理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并能够通过横向比较和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来提升专业素养和水平。新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缺乏明确的问题诊断能力,无法把握自身专业发展方向,难以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各国教师专业标准往往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作为评价的主题。如美国《InTASC’s标准》评价(新)教师的主题有:合作、交流、创造/创新、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文化竞争、英语语言学习者、家庭/社团、个体差异、跨学科主题、领导力、多视角、专业教学、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教师责任、技术、使用数据支持教学等。这些评价主题对于我国新教师设计和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只有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容与方向,新教师才能够在纷繁芜杂的教学现象和忙碌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理清头绪,明确自身发展的问题,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有效地管理时间,坚持实践,实现业务提升。

3.注重教学反思,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现可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勤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即教学是实践的学问,经验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实践的升华,是教学提升的灵魂。

新教师在个人成长反思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新教师需要重点反思的是自身专业发展的性向,核心问题是养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例如,新教师要致力于养成尊重学生的习惯。尊重的首要条件是“了解”。新教师要能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优势和需要加以利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再如,新教师要努力形成一种习惯:致力于掌握学生常见的错误观念;并能够利用“学生错误观念”设计教学方案,制造认知冲突;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从而使其自主修订原有的观念,形成新的正确的概念。只有主动形成的知识才是牢固和稳定的。

新入职教师如何快速适应一体化教学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入职高校毕业生 一体化教学 快速适应

一、背景

人才兴,则国强。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承担着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职责,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国家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高校研究生和企业技术骨干成为了职业教育师资的最重要来源,其中高校研究生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由高等教育进入职业教育,由高等教育下的学习转变为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两种教育存在差异,学习到教学也需要角色转变。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不同于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研究性、探索性人才,更侧重理论的应用。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侧重技能的实践。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就要求我们转变一体化思维,协调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另外,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角色转变也有其自身特点。他们理论知识扎实,有一定的实践动手经历,有较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思路,但是要由学习转变成教学,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的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教师的高等教育学习方法能不能完全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要进行探索总结,在熟悉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前提下,探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方法。高校毕业生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扬自身优势,改进存在的问题,以寻找与职业教育的切入点,更好更快地适应一体化教学。

二、适应一体化教学过程的探讨

新入职高校毕业生进入一体化教学领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只有快速熟悉一体化教学过程,才能够快速适应一体化教学。通过自身的经历及思考,笔者就如何适应过程进行探讨。

首先,要认知一体化教学资源(代表性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鱼骨图、工作页和一体化教学资源包等),要对这些资源熟练掌握。因为它们是教师熟悉一体化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开始接触一体化教学的直观呈现,能够给教师提供最系统的一体化教学理论指导。

其次,要会用一体化资源呈现的最终文本文件——工作页。工作页是学生学习的引导材料,所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工作页进行的,对它的运用要体现出一体化教学,会用工作页是教师正式开始一体化教学的前提。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活动及实施过程。一体化教学以活动为对象进行设置课程,活动内容及实施过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该次课完成的效果,也就影响着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掌握。

最后,要不断接收学生及他人对自己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反馈。这可以让教师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快适应一体化教学。

三、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方法探讨

在对一体化教学的过程熟悉后,我们就要开始探讨快速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措施。新入职高校毕业生从事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有自身优势也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完善,始终以一体化教学的精髓(引导性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优势,并不断改进自身存在的劣势,真正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达到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保证一体化学习。下面以Ds-2042型数码电子钟装调为例,探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1.提升自身技能及规范化水平

作为机电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我们已经学会了电工电子类等相关理论知识,知道了电子元器件的名称、作用和原理,清楚了每一部分电路的作用和实现过程等,也基本掌握了电子焊接技能及测试工具的使用。我们自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电子钟装调。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进行的是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规范化操作下的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目的。高校毕业生还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所以要想完成一体化教学,我们自身首先要熟练掌握电子钟的焊装技能及规范化焊接能力,因为我们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技能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依照电子焊接相关资料进行练习,然后再由企业专家进行指导或者直接进行企业实践来提升技能及规范化水平。

2.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培养侧重点不同,对理论与实践的实施方式也就存在差异。高等教育下以理论指导实践,职业教育下以实践引导理论。职业教育下的一体化教学要以实践为中心,在实践中强化、掌握理论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把知识点的学习渗透到实践中。比如,学生要学习整流滤波电路的作用,先搭建出整流滤波电路,通过实际观察输入输出信号变化,即可发现滤波整流电路的作用。这个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过程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会,真正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避免照搬高等教育下的学习

高等教育下的知识学习理论性较强,教师主要以教材呈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于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们要避免对学生知识点的答疑采用书本照搬的方式解决。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用他们最易理解的方式进行一体化教学。比如,理解整流滤波电路,我们不要用理论公式的方式进行解答,可以利用图形加上形象化的语言进行答疑。

4.处理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作为新入职高校毕业生,我们从一个学校到了另一个学校,角色由学生变成了教师,由接受高等教育到传授职业技能。首先,我们要快速适应新角色,改变学生时代的随性,培养教师应有的形象及素养。其次,我们要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学习的逻辑顺序不同于教学的逻辑顺序,不能把我们曾经的学习方法照搬到一体化教学中去,学与教所承担的责任发生了变化,由只对自己负责到要对全体学生负责。最后,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两者不是“教”与“学”的关系,在一体化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任务要围绕学生进行,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引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5.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完善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我们作为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一体化教学岗位后,更要注重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发现总结问题,不断改正学生时期知识的实践误区,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完善自己的一体化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学生一体化学习方式。另外,我们作为一体化教学的新生力量,要敢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索尝试,在借鉴高校时期教师的教学方法、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其他教师的教学体会的基础上,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一体化教学及学生的一体化学习之路。

四、效果及体会

作为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笔者进行一体化教学已有一段时间。通过对一体化教学措施改进及应用,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实现了规范性操作、动手能力争强、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总之,新入职高校毕业生要想更好更快地适应一体化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在学生时期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一体化学习方式,在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通过一些实际项目锻炼自己,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理论与技能的一体化。其次,一定要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把握清楚,不要把高校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套用到职业教育下的学生身上。新入职高校毕业生要转变一体化学习的方式方法,让这些方式方法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另外,在正式进入一体化教学之前,一定要对一体化教学资源有详细、透彻的认知。只有把一体化教学资源熟悉好,才能把工具应用好,为一体化教学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通过引导,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一体化教学的主体,也让他们更有兴趣、主动性地去学。最后,要想实现新入职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只有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的正常实施。

五、小结

职业教育已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发展,一体化教学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关键。新入职高校毕业生要想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就要熟悉一体化教学的依据及内涵,就要把高校期间的知识技能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巧妙结合起来,并不断改进完善,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懂,会用、会做,把制造动手能力强化,掌握技能,把创造思考能力注入,改造技能。

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策略 篇7

雷纳 (Ria) 等人通过对课堂情境中新教师情绪的研究, 认为坚持教案和维持学生活动是影响新教师情绪的主要因素[2]。事实上, 新教师对工作中的诸多生活事件都非常敏感, 课堂情境可能是新教师情绪波动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一个新入职教师的案例分析, 探讨了新入职教师的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并在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本研究中的“新入职教师”特指正处于入职后第一学期的教师, 简称新教师。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中的M老师是一名新教师, 男, 某师范大学的师范生, 毕业后考入江苏某小学, 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在M老师入职小语教师之前, 笔者就与其相识。在M老师刚入职的半年中, 笔者通过面谈、电话、邮件形式对其工作情况以及所遇到的疑惑进行了八次交流, 并且尽量在交流后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在研究中, 除了访谈资料外, M老师也提供了大量的文本资料, 包括38篇工作日记与2篇教学反思, 共一万余字。

本研究借助分析软件N Vivo9.2的编码 (C o de) 、查询 (Query) 与矩阵 (Metrics) 等功能对资料进行分析。所谓编码就是创建节点, 即归纳出某段或某句文字材料的主题词。在NVivo9.2中, 编码主要被归为两种:自由节点 (Free Node) 和树状节点 (Tree Node) 。笔者在多次审读文本资料后将资料导入软件, 根据开放编码 (Open Coding) 、主轴编码 (Axial Coding) 和选择编码 (Selective Coding) 的顺序进行编码。在开放编码阶段, 对重现次数多的某类概念范畴的信息点进行自由节点的编码, 在此阶段的节点命名可与参考点相同, 所谓参考点是指文本中的原始文字段。如果一段文字涵盖几个节点的信息, 则将其编辑为多个节点的参考点。在选择编码阶段, 对在第一阶段所得的自由节点进行归类, 合并意义相近、相同的节点。例如:将“自己的字写得那么丑”“这粉笔字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等多个自由节点归入“自卑”树状节点。在第二阶段, 将所有自由节点归入了17个树状节点。接着, 进入编码的最后阶段——选择编码, 即形成核心主题。通过对树状节点的高度抽象得出两个更具概括性的主题:情绪状态和影响因素, 其中情绪状态包括8个核心概念, 即8种情绪状态;影响因素包括8个核心概念, 即4个人物因素和4个事件因素。在完成三个阶段的编码后, 利用NVivo9.2的查询与矩阵功能对已编码的资料进行分析, 寻找各个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了解高度相关的两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情绪状态与影响因素两个概念做交集进行查询, 矩阵编码结果见表1, 表格中的数字表示两概念在文本中共同出现的频次。

二、研究结论与分析

1. 八大情绪:正负情绪混合交织偏消极

本研究通过对M老师的访谈资料与文本资料的仔细梳理, 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根据情绪引发的频率, 新教师容易产生的八大情绪依次是:欣喜、自信、失落、慌张、担心、自卑、烦恼、无奈, 而以欣喜、自信为主的正性情绪引发次数要低于负性情绪。由此可见, 新教师的正性情绪表现单一, 而复杂多样的负性情绪在整体上占优势。其次, 新教师的情绪体验中具有继时性混合现象, 尤其是不安与失落、担心与自卑两组情绪状态, 比如某一事件直接引发了不安情绪, 继而在事件处理中又产生了失落情绪。可见, 新教师的情绪感受容易由单一型发展成混合型。

2. 八大影响因素:人物事件共生互动酿悲喜

通过质性分析, 我们将新教师的情绪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人物因素与事件因素, 前者包括同事、领导、学生与教师自身, 后者包括教学工作、考试成绩、学生管理、专业技能。从情绪状态与影响因素的矩阵查询结果可以看出, 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教学工作三个因素与教师情绪之间存有较高的关联, 并且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 这三个因素在正、负性情绪上的交集数目都较大 (详见表1)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新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中, 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与教学工作占有主导地位, 并且它们在情绪的产生与变化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3. 情绪状态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探讨

心理学研究对情绪的产生机制有众多理论假说, 尚未形成定论, 但这并不阻碍我们从现象学的视角来探索新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通过对M老师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教学工作、专业技能、学生管理与考试成绩四个关键事件为线索, 对新教师情绪状态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1) 教学工作:多忧多愁少欢喜

在前两个月的教学工作中, M老师的负性情绪体验明显多于正性情绪, 总是徘徊于失落、不安与烦恼之间。M老师的开篇日记就写自己是在失落中站上小语教师岗位的——“校长问我喜欢什么, 明明说的是数学, 为什么要我教语文……”M老师不仅对领导的安排很气愤, 并且觉得自己的教学工作无从下手, 不知所措。究其缘由:首先是教学事务冗杂繁多, 新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各项工作, “天天跟打仗一样, 一进学校大门就不会停下, 上课, 批作业, 订正, 还有杂七杂八的事情”;其次是教学事务过于细致, 不少人性化的工作过于繁琐, 比如批作业“不准打叉, 还不准打大勾, 要一题一勾, 打小勾时还不能碰到学生的字, 说那是不尊重学生”;最后是教学工作要求高, M老师的课堂秩序较差、教学效果不佳, 这就使得他对随堂听课、公开课都特别紧张。直到下半学期, M老师才逐渐熟悉了教学工作, 从教学工作的成果中找到自信。

(2) 专业技能:“卑喜”交加求突破

事实上, M老师起初对语文科目反感的真正原因是缺乏专业能力——“字写得那么难看”“上课的语调没有轻重缓急, 听起来没有感情”。M老师对专业能力的不安与担心在实践中成了关键问题, 尤其是粉笔字。M老师感觉到学生“眼神中露出了不屑”, 随后就遭到了家长的告状, 校长还特意开会强调“现在的年轻教师, 粉笔字写得很不好, 学生都会觉得那个字不好, 那你怎么去教学生呢?”粉笔字问题给M老师带来的情绪体验由起初的不安发展成失落, 并在随后效果甚微的练习中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粉笔字问题将M老师卷入了入职后最艰难的时段, 时常被自卑与失落的情绪缠绕着,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练习粉笔字——“今天邱老师夸我勤奋, 还帮我请徐老师给予指导”。M老师始终希望在薄弱环节中寻求突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3) 学生管理:无奈不安成困惑

M老师所在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外来务工子女, 家长很少有时间教育孩子, 而且多数家长坚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方式, 例如“曾同学见到他爸就跟老鼠见到猫一样, 吓得直接哭了, 不过他爸打起人来也真狠, 二话不说, 两记大头耳光……”M老师被那一幕震住了, 原本想得到家庭教育支持的心一下子落入了万丈深渊, 并得出“越是调皮、越不做作业的学生越不用找其家长”的结论。M老师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很无奈, 也很矛盾。虽然他不认同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 但认为这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在家长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难以改变。与此同时, 令M老师不安的是自己的职业情感倾向:如果与学生打成一片就会失去典范, 而使学生惧怕你就会遭到躲闪。在入职后的半年间, M老师也尝试用不同的职业情感倾向来辅助教学, 却依然陷入了困惑。

(4) 考试成绩:喜忧参半成动力

新教师的关注点由日常工作转移到学生成绩, 是新教师逐渐适应教师工作的表现。M老师的前半部日记主要记录了自己与日常工作的磨合, 后半部主要记录了对学生成绩与差生管理的处理, 他在入职三个月后熟悉了日常工作, 进而将精力转向学生的成绩。

当M老师开始关注学生成绩时, 学生成绩便成了他的情绪“晴雨表”。学生的期中成绩给了M老师一记重击——“数学和英语都是我们班好, 就是语文不行”, 使他“感觉在其他老师面前有点没面子”, 心情更是落入了谷底。但是, M老师的意志力在负性情愫的刺激下变得坚强起来, 他在失败中总结原因, 主动向同科老师请教教学方法, 并得出“补差是对提升平均分最好的办法”。最后的期末考试得到了喜人的成绩, 这份喜悦之情重新点燃了M老师的“好教师”梦想与信心, “我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M老师在自身专业能力的突破中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而在狠抓学生成绩的努力中体验到了成就感, 使他对学生成绩的情绪由忧转喜, 同时这也强化了他将学生成绩视作工作重心的观念。

三、研究反思与建议

M老师的情绪状况不是一个特例, 而是新教师情绪偏消极现象的缩影, 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新生代教师的健康发展。

首先, 应正确引导教学工作与专业技能的“双重角色”作用, 避免新教师负性情绪的泛化。上述案例分析表明, 在新教师的入职初期阶段, 教学工作与专业技能是情绪变化的两大关键因素, 它们既能引发教师的负性情绪也能引起正性情绪, 扮演着完全相反的“双重角色”。换言之, 新教师由于缺少职业经验、专业能力的支撑, 在教学工作与专业技能中容易产生压力累积、遭受重复挫折, 继而产生低程度负性情绪甚至情绪障碍;同时由于新教师缺少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 容易满足于自己的工作成绩与专业技能, 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 如果能够有适当的引导, 新教师完全可能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克服负性情绪的泛化。为此, 老教师要借助“过来人”的经验帮助新教师消除负性情绪, 一方面在“师徒制”结对带班的过程中, 要着重指导新教师的专业能力, 并给予肯定与鼓励;另一方面, 要有意识地为新教师创设成长环境, 比如开展事件经历、微笑练习、情绪日记等团体辅导活动, 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

其次, 应及时扭转新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认知偏差, 缓解负性情绪对“好教师”理想的消解。有研究者认为新教师的职业理想容易遭到教学工作的“现实冲击”[7], 更为严重的是, 失控的负性情绪将会反噬教师梦想与教育理念, 这势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造成严重的冲击, 使其偏离原有的轨道。我们通过分析认为, 一方面是新教师的岗位环境与其设想相距甚远, 使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另一方面是职前培训忽视了教师理想、职业情感培育。好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 然而新教师容易走入“教学能力提升缓慢, 教育科研难做, 不如直接抓学生成绩”的认识误区, 仅将“好成绩”视作“好教师”的衡量标准, 逐渐变成一台教学机器。为此, 地方教育部门在新教师培训中既要狠抓教学技能, 也要重视新教师情绪胜任能力的培养;另外, 学校领导应严格依据新教师的学科专业安排教学科目, 坚持“育师为主, 用师为辅”的新教师管理策略, 呵护新一代教师的健康成长。

最后, 应要求新教师自觉提升职业技能与受挫能力, 激发积极向上的正性情绪。根据弗朗西斯·富勒的理论, 新教师正处于“关注生存阶段”[8], 而且这一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到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从案例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 新教师正性情绪的引发主要源自教师的自身素质, 尤其是职业技能与受挫能力。M老师在总结中也曾提到, “抗挫折能力对新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它对负性情绪具有‘化负为正’的效果”。为此, 新教师入职后应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尽快完成主修专业与学科教学的对接工作, 熟练掌握各项职业技能;二是对职后压力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要有“永不放弃, 永不言弃”的毅力, 笑迎挑战。

参考文献

[1]Day, C.&Leitch, R.Teachers’and Teacher Educators’Lives:the Role of Emo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1 (17) .

[2][6]Ria, L.Beginning Teachers’Situated Emotions:A Study of First Classroom Experience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2003, 29 (3) .

[3]Hargreaves, A.The Emot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8, 14 (8) .

[4]尹弘飚.教师情绪:课程改革中亟待正视的一个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6) .

[5]孙俊才, 卢家楣.国外教师情绪研究的视角转换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7) .

[7]蔡文娟.语文新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性调查及对策 篇8

一、新入职教师的适应性现状

新入职教师入职1到3年时期, 是他们在教师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这个适应期是其基本社会化刚完成和继续社会化刚开始的转轨阶段, 也是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会面临诸多问题, 如角色转换、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都是影响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

1. 新入职教师教学适应性状况

考评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是判断新入职教师是否适应当前工作的重要指标。新入职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其一, 教学工作占据教师绝大部分时间, 课下思考深度和广度不够。新入职教师一进入新的教师工作环境, 在快速调整和适应自己角色转换的同时, 就要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任务, 需要耗费自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课堂之外, 对于自己授课内容和授课效果, 缺乏科学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其二, 课程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讲义, 照搬教材和讲义, 授课缺乏吸引力。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缺乏, 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运用不够科学和娴熟, 而教材事例的滞后性, 导致课程内容生硬, 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 学生对教材事例难感兴趣。其三, 授课技巧不够娴熟, 跟学生缺乏互动与沟通。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学互动, 教学相长”的过程, 而缺乏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立意体系, 是阻碍师生互动的根源, 居高临下的习惯性讲述, 是阻碍师生互动的关键, 很多新入职教师授课经验和技巧不足, 单方面地一味传授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度, 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 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其四, 上课经验缺乏, 较少理论联系实际。应强调教学内容与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部分新入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传授, 忽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进行教学, 空洞说教, 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2. 新入职教师科研适应性状况

学校主要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种基本类型, 很多学校也开始走科研兴校道路, 以研兴校, 以教促研, 成为众多学校的一种共识。很多新入职教师对此不是很适应, 其一, 很多教师很难同时兼顾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现行的体制下, 教师的两条生命线, 一条是科研, 另一条就是教学, 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 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是每一个新入职教师需要去逐步适应的。其二, 缺乏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教学与科研脱节。新入职教师首先要积累教学经验, 发展科研成果。年轻的教师应学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把自己的科研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其三, 科研以成果为导向, 不以方向为导向, 不利于科研的长期持续发展。新入职教师应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持续地做下去, 才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

3. 新入职教师社会服务与人际关系的困惑

人际交往是人才发展的载体, 是身心健康的要素。新入职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一些困惑与不适, 其一, 不愿意与领导交往过多, 不愿意与主管领导沟通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不主动寻求组织的支持与帮助, 导致领导也无法了解新入职教师的真正需求;其二, 热衷过去的师生交往, 新入职教师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 不愿与新同事和新环境沟通, 更依赖过去的人际交往圈;其三, 与老教师交往容易出现过于自负或者过于低调两个极端, 未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与老教师交往的过程无法真实表现自己。

二、新入职教师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 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择业中的价值观直接影响择业心态。有些人选择教师职业并非心甘情愿, 而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新入职教师职业取向多元化, 多种价值观并存情况非常突出, 有人认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最重要, 有人认为工资待遇最重要, 有人认为工作稳定最重要, 有人认为工作是自己的兴趣最重要, 但在确定一项时, 并不排斥其他项的重要性, 绝对一元化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 而代之以一副多元的价值取向。

其次, 新入职教师缺乏奉献精神。奉献品质出现两极, 在职业价值观方面, 新入职教师最看重的是符合个人兴趣, 能够发挥与施展个人的才能特长, 追求职业价值的实现, 他们对工作的要求更多地从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出发, 更关心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够得到发挥, 以获得职业心理的满足, 部分老师缺少奉献品质。

最后, 新入职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存在潜在功利性。很多老师在选择职业动机上, 工资、待遇和福利放在了比较高的一个位置, 这表明很多新入职老师在选择职业时, 解决现实物质生活是不可忽视亦可理解的重要因素。

2. 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

在当今知识与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 社会及环境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新入职教师必须要在短时期内了解学校情况, 与时俱进, 加快各类教学改革, 教学对于新入职老师的要求非常高, 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信息技能和沟通技能, 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技能, 但是绝大多数新入职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师教育, 缺乏必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缺乏必要的教育技能和策略, 同时学科专业知识较为零散, 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基于自身感悟的专业知识结构, 就要跟随大流, 迫不及待地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和接受各类教学范式改革的压力, 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喘不过气来。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新入职教师如果不能适应新情况、新要求, 化压力为动力, 则难免导致心理危机。

3. 繁重科研压力

目前, 很多学校推行了新的聘任制度, 教师在三年合同期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 (论文、课题要求) , 由于合同的直接压力, 科研成为一种巨大的包袱。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四种原因:其一, 科研考核的量化标准硬性化, 缺乏宽松期和容忍期, 要求老师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期, 发表相应级别的论文, 助长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其二, 科研的团队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 很多新入职教师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未关注学科群和学术团队的协同建设;其三, 大多数新入职教师教学工作占据他们大量时间, 根本无暇顾及科研;其四, 新入职年轻教师还面临成家、住房和养育子女等问题, 这些现实问题分散他们一部分的精力, 使他们在短期内无法静心从事科研。

4. 人际交往技艺的缺失

教师因为工作范围的相对独立性, 与人交往的空间较为狭窄、封闭, 而新入职教师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些认识的误会, 主要原因是, 其一, 新入职教师社会经验不足, 价值判断易失衡;其二, 新教师在虚心学习和展现自我闪光点之间找不到平衡点;其三, 新入职教师在教学、科研处于落后状态时, 心理负荷过重, 觉得工作很累, 感到疲倦、紧张和压力, 容易情绪低迷, 心理脆弱, 不愿意与人过多地交流与沟通。

三、新入职教师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新入职教师都要经历从“新手”到“熟手”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 当务之急是帮助他们如何尽快适应新工作, 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学校制度建设和教师自我发展两个层面入手探求问题解决策略。

1. 学校应加强新入职教师入职培训

每一个学校发展到今天, 都有一部厚重的创业史, 新入职教师对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状况都不甚了解, 很难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学校应为新入职教师上好第一课, 加强对每一批次新入职教师的培训, 包括学校历史沿革, 校园环境、学校各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 图书馆数据资料库的使用等一系列培训, 让新入职老师可以尽快了解学校基本情况, 认清从教的艰苦和乐趣, 认清教师职业的美好在于树人, 而非索取, 同时, 应安排新入职教师迎新活动, 包括全体新教师签名仪式、宣誓仪式、新老教师代表讲话, 优秀教师介绍成长经验, 树立榜样的力量, 使新入职教师感受到良好的职业熏染,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教师事业, 并为之不懈追求。

2. 应强调对新入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是一个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职业,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 还要有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课程授课技巧等各方面的能力, 学校除了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制度, 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对于新上岗的教师应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 包括教师的师德建设, 老教师应做好“传、帮、带”, 不定期从教学、科研、管理、人际交往各方面, 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培训及辅导;进行新入职教师基本技能竞赛, 比如“精彩一课”等, 激发新入职教师提升自我积极性, 在竞争中增强自身能力;实行定期教学研讨制, 就课程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就精品课程建设共同磋商, 为新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条件。

3. 切实落实新入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是学校事业发展最有潜能、最可持续、最能依靠的优势资源, 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为抓手, 是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统筹教师个体科学发展与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学校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 明晰学校、学院与教师个人三方发展, 各学院成立专门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委员会, 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纳入学院重要工作议程, 负责整体推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同时实施职业辅导人计划, 通过“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辅导, 协助新入职教师制定发展规划, 落实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发展目标, 给新入职教师提供组织上的支持和帮助、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逐步落实新入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 促进新入职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在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中, 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点,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为教学服务, 教学为科研服务。对于科研考核的问题, 学校考虑考核的周期要延长, 教师的学术评价交给专业的学术组织。第二点, 成果导向和方向导向的关系。学校要充分理解方向导向, 指导新入职教师在未来的规划中, 在自己的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中有更多的科研成果。第三点, 理论型和应用型的关系。用过去积累的理论来做科研, 除了国际化的理论和研究, 也要立足中国实际, 对中国的情况要充分了解, 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第四点, 团队合作和个人的关系, 不管老师成果的最终形式是什么, 但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合作过程的存在, 所以, 个人的兴趣一定要融入到团队的目标中, 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五点, 教师个体的目标应与学校的目标相适应。

4. 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

好的人文环境, 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的心理氛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 优化校园人际环境, 丰富学校教师文化, 体现对教师人性化的关怀与帮助。

教师刚入职时, 在生活、学习方面会遇到很多障碍, 需要学校尽可能解决, 为尽快适应环境、安心工作创造条件。在研究中发现, 沟通平台的建立、物质上的奖励、与其他教师的人际沟通状况等状态的满足, 能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环境,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与新入职教师的感情沟通, 处理好对新教师严格要求和关怀管理之间的关系, 规范新老教师不定期交流制度, 学校相关组织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旅游活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加强教师间的人际交往, 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 给教师人文关怀, 使其乐观生活, 愉快育人。

5.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在中西方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今社会, 新入职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良好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环境,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事、物, 对不良情绪学会自我化解, 才能更好地度过教师心理适应期, 学校也可成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 让新入职教师有一个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地方, 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自身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 是其能够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的关键所在。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 如果职业心理脆弱, 有可能引发精神上的紧张、焦虑和疲劳等不良情绪, 影响个人职业发展。新入职教师在挫折面前不应逃避, 应正确应对, 积极提高自身耐挫力。其一, 应树立坚强的自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动力;其二, 新入职教师在感到压力巨大时, 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 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走进大自然, 感受美丽风光, 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达到身体、神经的放松, 以消除紧张心理。另外, 多多与人沟通和交流, 当感到孤立无助、无所适从的时候, 应主动寻求良师益友的帮助, 缓解情绪压力。

参考文献

[1]胡维芳.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调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

[2]贺淑曼, 等.人际交往与人才发展.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3]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艾米·迪鲍.新教师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教育科学论坛, 2003.

[5]蔡笑岳.试析教师角色的心理适应与冲突.中国教育学刊, 1994 (5) .

[6]田燕秋.论职业的适应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1999 (5) .

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策略 篇9

一、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理解有所欠缺

2.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精准

数学是一门最具逻辑性、连贯性的学科, 其知识本身有其固有的进程, 如不学加法就不能学乘法, 没有算术的知识的准备就不能学代数……, 这也就决定了数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是线性的。正是由于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新入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这种数学知识体系的线性体现得不够, 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被打散, 这使所教学生会觉得这节课学的东西与下节课没有什么关系, 数学知识的呈现在学生头脑中不是连续的, 而是零散的。

一名新入职教师在讲授小学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导入新课时, 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复习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法, 复习结束后马上问学生如何计算在学生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 对学生说要找到4、3的最小公倍数, 即12。于是, 学生被告之用下面的方法计算而且要牢记这种方法。姑且不论该教师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 只从数学知识学习角度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步骤, 对学生自身分数知识的构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 对为什么有这样的步骤没有说清, 而这恰恰是体现分数知识连贯性的关键所在, 也是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对学生而言, 这一知识和他之前的相关知识并没有联系起来, 知识的呈现是孤立的, 不连续, 这对内容具有很强连贯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非常不利。事实上, 异分母分数加法步骤的核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即而两个分数做加法时, 是两个分数的累加, 这与自然数的加法是一致的, 而异分母分数加法时, 分数单位不同如何累加, 学生有了前面对分数基本性质的了解, 想到化为同分母分数, 如何化, 那么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该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到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步骤上, 所以其教学是围绕让学生掌握计算步骤来设计的, 但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复习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突然又到了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问题上, 因而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是教师对分数知识的连贯性认识不够深入, 因而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不准确造成的。

3. 各种教学方法不能灵活运用

通过30几节课的“听”, 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对学情了解不够深入, 对小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在教学时, 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只用自己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去施行教学, 对整堂课的把握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对新课如何导入, 如何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新知的阶段, 如何进行板书设计, 教学语言如何自然、准确地表达, 师生如何互动等教学技能并非心中有数, 所以有些新入职教师的课听着很“闷”, 又或课堂太“活”甚至有些失控。还有的新入职教师上课时关注的是学生有无小组学习, 有无动手、动口, 有无大屏幕、投影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 但这些设备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辅助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如何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这些并没用认真考虑和设计。更有一些新入职教师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不是一节好课, 结果数学课堂上学生动手了, 动口了, 但就是没有动脑, 缺乏了数学味。

4. 教材的驾驭能力不足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数学学科知识的线性呈现方式, 使得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每堂课的新知和其前后的相关知识是连成一条线的, 当堂的知识只是这条知识线中的一个点。将这一点的知识讲清, 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将这一点知识与自身的相关知识连成线, 这才是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但目前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很少, 教学内容不像过去教材有一根主线, 便于教师的讲授, 因此如何利用好教材内容, 构成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 对一些新入职教师而言,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新入职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熟悉相关的知识背景、扎扎实实地备课, 将该渗透传递给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史知识等分析到位, 但有不少新入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对教材中相关知识背景了解不够深入, 课上只是就教材而讲教材, 照本宣科情况比较严重。课上会用一些例题和习题来填补时间的空缺, 显然这是不符合数学课程改革要求的。另外, 部分新入职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只一味关注学生结果是否正确, 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讲解时只能关注到知识的点, 不能做到关注整个知识的线、面。

二、思考与认识

教师知识分成4类:一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境脉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知识, 它是衡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分界线。[2]学科教学知识, 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 那是需要大量的本学科教学实践逐步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从数学专业知识的角度考虑, 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 要深入掌握数学学科知识, 即对小学数学知识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利用各种机会积累自己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针对以上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如何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如下思考和认识。

1. 加强对“小学数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数学知识是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准确性、连贯性、系统性准确掌握, 是完善每个小学数学职前教师专业数学知识、提高其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职前教师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高等数学内容, 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这样的近现代的数学内容。因而在新入职教师中有这样的一种认识, “对已经学会了高等数学的我们, 小学数学知识自然不在话下, 太简单了”。但真正实践起来却远不是如此, 很多时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会高等数学, 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小学数学内容, 高等数学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观点看小学数学的工具, 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这一工具重新审视小学数学知识。但我们的新入职教师往往缺乏这一重新审视的过程, 因而才会出现对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却大相径庭。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将小学数学知识分成不同的模块, 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学习, 如可将“分数”内容作为一模块, 对小学中所有涉及分数的内容, 纵向分析各部分的关系, 横向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梳理其数学本质、了解其数学内涵。这样, 将小学数学中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置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整体结构中, 通过这样深入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再认识过程, 新入职教师对自己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点、线、面关系了然于胸, 那么准确严密的数学教学自然可以实现。

2.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大量数学学科教学经验的积累, 是数学新入职教师丰富自己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活动, 教学技能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来不断完善。一般新教师入职后, 校方会有“师傅”带领, 同时也会有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新入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听“师傅”的课要有目的性, 不能为了听而听, 要注意观察“师傅”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师傅”多交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 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别人的经验, 并逐步将别人的经验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不断磨合、调整, 使之成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经验。

3. 针对小学数学特定内容对教材进行专题研究

目前,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中,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放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这门课程之中, 由于课时设置的原因, 在教学中往往对小学教材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够, 造成师范生对小学数学教材不熟悉, 在教学中也不知用怎样的方法去研究教材, 为教学服务。建议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 针对小学数学中的某一具体教学内容, 深入钻研教材,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把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学习老教师合理、高效利用教材的方法, 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驾驭能力,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4. 加强教学反思的意识, 掌握教学反思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学者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说明教师的成长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反思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不把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那么, “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3]。对于新入职教师, 要养成教学反思意识和习惯, 学习一些常用的教学反思方法。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案例分析、教学日志、行动研究等。新入职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有了教学反思的意识, 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 对于他们而言,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就有了前进的方法和工具, 同时教学反思也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因而新入职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 坚持教学反思的习惯, 学习教学反思的方法, 并将其用到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 要求学生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的变化, 实际上, 也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呈现给学生, 那么学生慢慢也会以这种方式对待数学问题, 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数学素养之一。因而新入职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为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起点。

参考文献

[1]苏春景.小学新入职教师的自我突破策略初探.课程·教材·教法, 2011 (7) .

[2]袁智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综述.数学教育学报, 2012 (6) .

[3]靳玉乐.反思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张军凤, 王银飞.新入职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能力.教学与管理, 2012 (19) .

[6]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策略 篇10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21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重大的改革, 同时全球变化也在不断加剧, “90后”们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新事物与观念持续产生、多种价值观互相碰撞的复杂社会背景中, 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体现着时代高速发展与社会急剧转型的明显特点。他们追求思想独立并且多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较弱并且对家庭父母依赖性较大;关注社会主流思想的同时具有更加务实的价值观;思维非常活跃,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较强[1]。

二、“80后”青年教师担任“90后”大学生班主任的优势

目前, “80后”新生代青年班主任与“90后”大学生们在年龄上相差10岁左右, 年龄差的相近使得二者的兴趣、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看法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比如对待网游的态度上, 青年教师就更加宽容更加善于引导, 这就会消除距离感, 博得学生的好感, 使师生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正因为如此, 青年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时使用便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与方法就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此外, 大多数青年班主任们也与“90后”大学生们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朝气蓬勃, 具有开放的思想、敏锐的思维, 也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挑战新的难题, 同时非常富有创造力和改革意识, 并且追求自由与公平的竞争环境。因此, 他们往往能够主动采用更加先进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2]。

三、“80后”青年教师作为“90后”大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建议

1.发挥自身魅力, 获得学生肯定。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榜样, 宏观把握着整个班级的思想走势, 他们不仅要在治学态度上非常严谨、遵纪守法, 更要具有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德、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 他们必须以身作则, 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清楚地分辨出是非对错、真善美与假恶丑。

2.关注学生思想状态,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年班主任们要密切关注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进行引导解决问题。当今社会现状对大学生们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压力:比如毕业后就业压力增大, 学习成本增加, 学习成绩不理想, 家庭条件困难问题, 人际关系相处问题, 恋爱情感问题等等, 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都不容小觑, 一旦忽视都可能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因此需要班主任事无巨细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 高校班主任不能一味地只是让学生追求学习成绩上的提高, 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培养, 要积极鼓励并且组织大学生们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同时进行挫折励志教育等。比如在平时举办个小型的联欢会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在节假日去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 进行“信任背摔”、“攀登天梯”等增进同学间信任感和友谊的素质拓展训练, 带领学生们去一些公共场所做志愿者和义工培养爱心、同情心等等。励志教育能够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理想信念, 包括帮助大学生们立志以及进行后续的长效激励, 要将传统的书面教育转变为效果更好的事实教育, 例如能发挥学生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磨砺他们意志的创业活动等等。开展创业活动、举办创业设计大赛, 通过创办创业园, 争取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支持下, 建立起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校园企业, 激发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 会成为在校大学生们的榜样, 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心,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立志成才[3]。

3.严格制度, 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风体现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 标志着全体成员的思想情操以及道德水平高低。青年班主任教师更要注意良好、和谐、进步班风的培养, 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平时就对同学们进行高标准严要求,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不能等出现了问题之后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终实现班级同学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班会对于培养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年班主任们一定要定时组织或者参与班会, 不能对学生们不闻不问, 经常见不到班主任的身影。在会前要给班委们一些建议, 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在会中进行补充, 在会后进行总结, 使得每一次班会都变得有意义。班会内容可以丰富多彩, 包括班级建设问题、个人学习问题或者情感表达、专业前景、社会趋势等, 培养学生们的现代忧患意识, 疏导学生情绪, 缓和并且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 经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加强思想上的交流。

学风综合反映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学习方法的好坏。班主任要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之养成严谨勤奋进取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 使教师走近并且融入学生, 与学生之间达到心灵上的交流沟通,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进入大学学习的“90后”们刚刚从枯燥压抑的高中生活中走出来, 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在思想上逐渐更加重视自己的自尊、兴趣、爱好, 并且更加渴望得到平等的关系和尊重。因此, 青年班主任们要充分给予他们尊重和自主选择空间, 适时地为学生们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本着包容、关爱的态度看待这些“90后”大学生们。人非圣贤, 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缺点, 特别是个性鲜明优缺点都很明显的“90后”大学生们, 但是, 我们更要看到他们积极向上以及朝气蓬勃的一面, 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认同, 并且坚信他们会在大学生活的历练中不断成长并且成熟起来。

关心并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特别是高校班主任们, 更要时刻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对待大学生们。诚心诚意地关心和帮助学生, 以情感人、以理动人, 使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怀和关爱, 从而更加信赖并尊敬老师。对待因经济困难引发自卑、焦虑和不安等情绪的贫困生们, 要多留意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同和尊重, 支持并且帮助他们争取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机会。在网络时代, 班主任可以经常通过校园BBS、QQ、微博、微信等这些“90后”大学生抒发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工具来了解学生们的心态, 与他们分享知识与经验, 共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烦恼。

5.提升业务能力, 增强自身修为。班主任们更要加强自身学术修为, 多学习和了解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等, 与其他班主任交流经验和心得, 了解学生们对班主任的期望, 积累有效经验, 用心反思总结进步, 勇于突破自我和追求创新, 完成从青涩到成熟的过渡。

结束语:

高校为社会培养着大批创新人才, 高校班主任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0后”班主任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新生代“90后”大学生, 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身教育方法,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能够尽早地适应大学生活, 并且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摘要:越来越多的“80后”青年教师担任起了大学班主任的工作, 面对个性鲜明的新生代的“90后”大学生, “80后”班主任如何出色地完成教育工作, 使学生能够尽早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总结笔者担任班主任一年的经验, 浅谈“80后”班主任如何完成“9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80后”班主任,“90后”大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肇飞, 彭家龙, 王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 2009, (25) :152-153.

[2]谢云, 黎东升.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势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6) :170-171.

上一篇:产业秩序下一篇:发动机辅助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