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变得主动

2024-07-28

让学习变得主动(精选十篇)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1

一、正确认识预习

1. 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对新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清楚了难点、重点, 上课时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听课, 这样, 学生听课的目的明确, 态度积极, 注意力集中, 听课效率就高。相反,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预习, 上课时教师讲什么, 自己听什么, 没有目的, 没有重点, 课堂上似乎听懂了, 但下课后很快就忘了, 这都是没有预习的缘故。

2. 预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之后, 能明白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和主要内容, 上课时就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听, 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预习, 学生还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 及时进行弥补, 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这样, 学生才能学起来积极, 听课时轻松, 才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解和思考重点问题上。时间长了, 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然就能得到提高。

3. 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的本身, 就是自学的演习。因而,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预习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二、怎样指导预习

1.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首先, 把需要学习的新课文朗读几遍, 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 试着给课文分段;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 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 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2. 培养学生在预习中勤动笔的习惯。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 还要让学生多动笔。预习时, 让学生在课文的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 圈圈点点, 做上一些批注是很有必要的。如给不同读音的字注拼音, 给不理解的词写注释, 给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 在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这样, 在上课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重点听老师对这一部分的讲解, 把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3. 培养学生在预习中质疑的能力。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因此, 在预习中, 教师要常鼓励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且把这些问题及时进行整理, 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在课堂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

4. 培养学生在预习中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往往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 或者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内容不够了解, 这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及时翻阅工具书或查阅其他资料。这样, 既让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又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

5. 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自主检测预习效果。

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后练习的自主检测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一方面让学生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预习中还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课堂中加以解决。同时,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预习作业, 以便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 篇2

■对话主持:本报记者 马朝宏

■对话嘉宾:李玉平:微课程创始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

刘静波: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微课程是如何诞生的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课程是如何诞生的?

李玉平:这要从我的经历谈起。2001年,我区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遇到了很多细节性的难题,比如“课堂开放了,纪律不好管理”“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合作中总产生矛盾”„„于是我们开始了“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三小研究”与教师很贴近,但后来发现其效果并不好。调查发现,问题出在校本教研上:首先学校研究的内容以“教学设计”为主,“三小”不在其研究体系之中;其次,研究话语体系比较上位,不习惯“三小”。于是,我们又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比如加入“行为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主题研究”„„

“三小研究”加上教研方式的变化使学校的研究有了进展。不过后来,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根本顾不了这么多人。这种情况下,两个新话题出现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性传播。这里的“简单”,不仅意味着“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这里的“传播”,不仅意味着方便学习,更意味着减少信息衰减。

微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简称“三微研究”。

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刘静波:我从培训角度谈谈对微课程的认识过程。进修学校负责全区的培训,在“远程研修”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困惑的问题:课程内容与形式陈旧、单一,效果不理想,教师们有意见。我们急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

我们一边学习微课程,一边开始尝试开发微课程,组建微课程开发团队。

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开发起来并不容易:一开始感觉PPT技术不容易,但是后来发现,比技术更不容易的是内容的开发,是内容的梳理与提炼。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若干个研究团队——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学科知识组、家校合作组等,并组织了专题培训,边讨论边实践,边研究边制作。

我们忽然意识到,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微课程,“将理论倒过来讲”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诞生时间不长,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师个人成长的方式,还是作为一种培训方式,为什么会受到众多一线教师和教研部门的热捧?它与之前传统的教研培训方式有何本质区别?

李玉平: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研员到教研室主任,再到现在的专业研究者,在“被培训者”与“培训者”的转换与循环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一般以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所以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

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现实却复杂得多: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从宏观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众多专家的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头脑中,与原有的“系统”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

种极端:一种是都“吸收”,于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最终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索性将自己屏蔽起来,“刀枪不入”。

其实,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漫长的路。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

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

刘静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已成为每个人必须终身从事的事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人学习的特点,对培训者的培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操作性强——成人更需要的是有效的、现实的操作方法;基于已有——嵌入成人已形成的风格或习惯,而不是覆盖,另起一套;选择性强——能有多元的自主选择权,而非强制性的灌输。用这样的标准来看,微课程显然更适合现在的学习。

微课程的新突破 《中国教师报》:“将理论倒过来讲”当然是比较理想的做法,但是不是很复杂?

李玉平:单从操作来看,难度并不大,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还以合作学习为例,现在有两个问题:怎么有效互动?怎么体现学习过程?这看起来很复杂,过去常常是请专家办讲座,现在用微课程则不同了,可播放一集《四色笔》,5分钟的学习也许就让教师有了思路。(《四色笔》简介:学生准备黑、绿、蓝三支笔:自己写作业用黑色笔,同伴互相修改使用绿色笔,自己再修改时用蓝色笔,最后教师使用红色笔点评或批改。)

因为字迹颜色不同,所以能看到互动的过程,也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在这个策略的实践过程中,合作理论不知不觉地嵌入了实践。

《中国教师报》:我们总是强调,要想办法让教师脱离“被动”,主动参与教研和培训,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微课程在这方面有什么突破?

李玉平:微课程只是在做一些尝试:

第一,主动嵌入。微课程化整为零,每集虽然只一个小点,但结构完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学习,选择实践。

山东省临沂市实验小学的傅会然老师分享经验时曾这样说:“微课程《心情管理园》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我关注孩子能力的发展比较多,看了《心情管理园》后,我开始有意关注孩子的心情。半年下来,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对待不良情绪,情商得到了明显提升,自信心更强了。(《心情管理园》简介:选择“高兴”“孤独”“难过”“愉快”“想打人”等表示情绪的词汇,再准备一些袋子,将这些词分别贴在袋子上,将他们布置到“心情管理园”中,孩子们有什么心情,便将自己的姓名放到什么袋子中,这样教师、同学可以提前关注。)

第二,引领实践。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虽然只有5分钟,但引发的思考并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把它引入教研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合作学习中,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大家提出的多是“奖励分数”“语言激励”“随机发言”等策略,思维局限在教师教的行为改善的层面。这时播放一集微课程《我能不合作吗》,就能给大家一个新的思维视角。于是,大家开始思考除了教师的教,还有同伴的作用、自我的调整等角度。视角宽了,研讨自然会深入。用微课程引领,简单方便,而且信息衰减少。(《我能不合作吗》简介:因为弱者跟不上的问题,教师收到小组组员的信,进而研究4种交流文化——话语霸权、冷嘲热讽、极端集体主义、畏惧害怕,进而研究安全的合作环境。)

微课程创造“5分钟学习”模式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微”呢?比如说,强调5分钟? 刘静波: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微学习不期而至。微学习由“微”与“学习”两部分构成,微,即微小,碎片化。微学习其实就是碎片化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其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李玉平: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给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所谓“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字优先,“微”中见大。

时间“微”——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会形成“1+1>2”的效应;内容“微”——一次一个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要求“微”——每次启发一点点,量变引发质变。也正因为此,一些基于微课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例会中的微课程——从例会中挤出5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基于微课程的主题研讨会——选择一集微课程,组织主题研究活动;基于微课程的系列教研活动安排——基于微课程,安排系列研讨活动或教师学习;基于微课程的网站学习课程——选择微课程,嵌入学校的网站,教师自主随机学习。多样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补充。

目前,微课程除PPT、视频以外,还有以下方式:微信——160字以内的,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小策略、小故事等;策略卡与口袋书——将小策略或故事制作成小卡片或小的口袋书,三五分钟便可读完;可汗学院(笔迹课程)——也属网络视频微课程,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一种电子黑板记录讲课者的声音与笔迹,学习者可以听到声音,并能完整地看到学习的笔迹记录,进而开始学习。

创造“右脑学习”的可能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与当今的诸多网络课程有什么不同? 李玉平:吉林一所希望小学的教学校长评价说:“与常见的网络相比,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随时随地播放,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网络课程主要以录像为主,多是“画面+声音”——大家一边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录像声音。而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它将录像中说话的声音转换为轻松的音乐,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能让人平静下来;阅读简洁的文字代替听解说,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不论是集体培训,还是个人自学,你都会看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

研究表明,人左右脑的分工是不同的。有人这样比喻:“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擅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就像个艺术家,擅长于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不善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

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而“左脑人”将被电脑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在创造一种“右脑学习”的可能——一种富有艺术感的学习。

微课程改变教师的成长方式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对学校或教师意味着什么?

刘静波: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李玉平:刘校长的“四化”总结得非常好,微课程正改变着许多学校和地区的教师成长方式。学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写作任务,但写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论文与故事:不论书写还是阅读,教师都更喜欢故事,但现实似乎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师写论文,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用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教师,是不是不太现实?

数量与质量:笔记、心得、论文、故事„„类别不少,但质量关注不够,缺少引领、点评,更缺少课程化开发,所以故事写了不少,但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

成果与传播:教师的文章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缺少再开发的意识,最终成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风险、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研究得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基于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进行精细化加工:文章中发现经验——阅读文章,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将经验变为成果——对经验进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变成微课程。

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对文章的精细加工,事实上是对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种更具价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问学校的教师为例,他们每周写一篇文章,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们开始对自己过去的“每周一得”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寻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师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和开发,最终形成了“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再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学以前鼓励教师读书、写心得体会,后来要求教师研发微课程,将书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课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一来,教师阅读的数量少了,但是深度却不一样了。比如他们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策略开发成《阅读的策略》《教学的策略》等10集微课程,将雷夫的故事转化为策略,这样大家学起来就简单多了。这也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

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现实需要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其独到的一面,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如何嵌入学校现有的实验项目?

李玉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想创造一种新的模式:不改动学校原有的架构或体系,将微课程嵌入学校发展需要之中,帮助学校把已有的做深做强。

比如“生本教育”遇到了困难,课堂上不知如何落实“生本”,于是推荐一组关于心灵感受的微课程《好学生的苦恼》《逃跑》《我上了老师的当》„„

比如推进“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总完不成教学任务”“知识间缺少建构”的问题,这时推荐微课程《思维导图》《时间管理5招》等。

再比如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们推荐《作者的策略》《思维导图》《风险》《书香自评表》等微课程。

其实,微课程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研究”,一旦学校有了浓郁的研究风气,做任何课题都有了方法与渠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鼓励,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 篇3

学生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耐心引导,悉心帮助。这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们用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鼓励语言,则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激励学生上进,师生才能共享成功的乐趣。钱梦龙曾说过,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胆怯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

因此,教师们应从内心树立一个观念: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做错题,允许学生理解有快慢。善于捕捉闪光点,做光明的探索者,新芽的保护神;不要眼光只会盯错处,做高高在上的评判者。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呢?我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课堂上的及时肯定,作文中的由衷褒扬,课后的亲切交谈不失为好的方法。

课堂上的及时肯定。比如,开校的第一周,我就用了一节课来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当十几位同学陆续在台上说完后,我及时地进行总结和肯定,特别是适当的表扬鼓励:“这位同学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叙述条理清晰!”“他的站姿很端正,态度很大方!”“他讲的内容很真实,普通话也很流利!”在以后几周的口头训练中,其余同学就显得更主动,条理也更清晰,声音也更洪亮,说话也更流利。

又如,学生做“同步训练”的时候,发现有些题的参考答案不合理,便来问我,在解答完问题以后,我对这些学生及时的加以肯定,并在课堂上表扬,让同学们加深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理解。

通过课堂上的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大为减少。

作文中的由衷褒扬。以往教师们批改作文,由于种种原因,多是指出学生作文的不足,红线、红圈不断。当然教师的初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可谓收效甚微,因为它很容易削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减少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写作时,就应付了事,写作“被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充满生活情趣的文章来,我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文的课堂评讲以外,还非常注重每次作文卷上的评语,话不在多,三言两语就行。如教师节前,我让学生写了一篇命题作文《老师,您听我说》,我有这样的评语:“作文就得这样写,不刻意追求,结果好极了!”“文贵真,感情的真实流露,很感人!”“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平平淡淡总是真!”当作文发下去时,学生们争相传阅,脸上流露出甜甜的笑。我想这种笑定能化作学生观察生活的主动,写作的冲动和吸收好文章精华的能力。

课后的亲切交谈。有人说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话不假。在较长时间的教学中,我不仅仅重视课前的认真备课,课堂上的生动讲课和课后的批改作业,我还注意与学生聊天,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达到有的放矢的教学目的。如问问学生都读过什么书,最喜爱什么样的书,还记得你最喜欢的一节语文课吗,为什么你不大喜欢上语文课,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问题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我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也走近了老师,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形成了。

实践证明:课堂上的及时肯定,作文中的由衷褒扬,课后的亲切交谈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起来的较好方法。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克服了胆怯,产生了冲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让美术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篇4

一、个性审美, 培养审美情趣

我们要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 让他们不单单只会欣赏一件艺术品, 而且要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 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判断。审美要像读《哈姆雷特》一样, 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一件美术作品进行审读的时候, 每个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心境、经历、学识水平和情感体验, 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审美体会。所以, 在美术教学中, 每位教师要抛弃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方式, 不给学生规定一致的审美标准, 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激发他们用自己的个性眼光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使自己的情感与欣赏的作品之间产生共鸣, 促使他们的想象力在审视作品的时候自由飞扬、不断发展。

比如, 欣赏美术作品《向日葵》, 我只是为学生介绍梵高的情况和创作的背景, 就让学生自己欣赏, 让他们感性地认知作品。与此同时, 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画了什么?如何画的?作者在色彩和用笔上的特色是什么?作品给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接着,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说出每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色彩比较单纯和明快;有的学生感觉自己的视觉受到了强烈色彩和扭曲笔触的强悍冲击力;有的学生感受到了作品中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学生体会出生命受到压抑所发出的大声呐喊;有的学生感受到每一朵花都像是燃烧的火焰, 是爱发出的最强光。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 能够启发学生对审美境界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深邃性, 切实提高学生审美的意识。

二、体验感受, 激发参与热情

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动手, 培养他们材料接触的感觉并积极进行尝试, 使其有效领悟材料性能和美术学习的技能与技巧。在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中, 我们不要规定学生对范画进行“复制”, 对于呈现的形式、制作的步骤、使用的技巧等都不作一致性的要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触摸、玩赏和探索,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作品, 使学生对工艺美术产生新的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工具材料具有多种性能和特征, 可以采用不同的步骤进行创作, 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在水彩画和中国画使用工具与材料性能特点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动手, 多次练习, 通过作画失败、不断练习后完全掌握所要工具的性能, 在润笔、着色、用水、点墨和行笔体验中感受成功学习的喜悦, 激发出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教学中, 要鼓励所有学生多写生、善观察、会总结, 写生课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 学会分析不同事物形态上的特征, 对真实事物的观察比临画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也就能够较快、较好地把握美术操作的技能技巧。图案创作教学, 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 出示图片、标本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鼓励他们总结并概括出图案的造型和特点。这样的教学, 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将比传统按部就班式教学来得更好, 学生的作业呈现出来的造型会更丰富、更生动。

三、敢于表现, 诱发创造动机

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艺术才华的机会, 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教学中, 我们不可以扼杀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叛逆性”, 要敢于认可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不唯一性, 使学生作品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生的个性化作品, 我们要找到不同的切入角度, 抛弃限制学生创作思路的条条框框, 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使他们的作品彻底摆脱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与活力的状况。因此, 无论学生创作的作品夸张、平淡, 细腻、粗犷, 热情、宁静, 奔放、含蓄, 都要挖掘学生作品内在的意义, 认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晶, 直击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讲时, 我们要善于挖掘优点, 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制作要予以肯定, 诱发出学生对美的创造和表现的欲望, 使学生变得大胆而又充分、积极而又主动, 促进他们用绘画的语言积极与外界沟通、交流, 为学生提供表现艺术的有利条件。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 使学生敢于和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撞击, 敢于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等等。比如, 创作主题为“我爱大湖风光美”的装饰风景画时, 课前, 我要求学生到大湖边走走转转, 找出大湖边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色;课堂上, 先教给学生装饰风景画的基本知识,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作品观察, 谈谈自己的感受, 促使每个学生对新知识都有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寻找最具代表性的大湖美景时出现不同的认知。有的学生认为波光粼粼的湖面可以代表, 有的认为夕阳西下的晚霞可以代表, 有的认为撒网捕鱼的渔夫可以代表, 有的认为鱼跃水面的瞬间可以代表, 等等。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 课堂学习异常活跃, 我及时对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深刻体会予以肯定, 鼓励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大湖美景, 用最具代表性的构思表现出大湖的震撼力。最终, 学生交出来的美术作品互不相同, 无论作品的内容还是表现的形式都富有内涵,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体现出了大湖的美丽。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5

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进步的目的,因此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宜宾市长江路小学 王年华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课前合作:提前一天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辅导时间预习课文内容,查找有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2、课堂合作:课堂上的提问、讨论、交流,同学之间的提问、质疑,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检查作业、互相点评习题、互相评分、互批作业等都是课堂合作。

3、课后合作: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三、小组建设

1、组织建设

将全班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兼顾其他方面的差异平均分组。4人一大组,2人一小组。将组内成员分成A、B两类(A类为优等生,B类为中等生或中下生),每组内A类生必须带一个B类生,每次考试成绩以AB两人的平均分为最后成绩。每组组长由两个A类生轮流担当,行政组长由两个B类生轮流担当。让学生在小组内“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相互监督,共同进步。①两个人一小组是最基本的形式。有80%的问题甚至更多的问题可以在“一对一”的小组中解决:互批互改,你读我听,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互相检查背诵、出题做等一对一的方式能够将问题落实,效率最高,活动最大。

②重点抓小组落实,谁帮谁落到人头上。给小组长绝对的权利,全面负责。

③淡化个人,突出小组——小组学习氛围浓厚与否直接关系质量。小组长不可能永远正确,不能盲目求同,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不管发言还是做题,代表小组,不代表个人,小组成员永远是绑在一起的。

④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口号,并制作小组牌,放于小组桌上。

2、小组分工

小组成员分为AB两类。A类同学负责检查组员课前预习、课后作业批改情况,负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习展示各环节的成员分工和协调,负责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引导等。B类同学担任行政组长,即做好监督小组内各成员发言是否积极,讨论是否参与,记录每天本组合作情况,评出每天本组表现最好的一名成员和表现最差的一名成员。记录本组成员当天发生的一些违规违纪情况及学习不认真、拖后腿等情况,每周汇总,每月汇总。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

1、小组学生活动规则。

①学会遵守规则:学生必须遵守班级规则和组内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就要承担相应责任。②学会积极发言:发言、讨论不积极的同学由各组行政组长监督,多次警告不听者,由老师发给警告单,并给予一定处罚。

③学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小组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组内声音,以保证组内成员能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④学会倾听:倾听中学会尊重他人,避免三心二意,东张西望,随意谈话等不良行为。

⑤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每月轮换,两个A类学生之间轮换,两个B类学生之间轮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及时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⑥小组竞争:班上建立评比栏,实施小组竞赛,每节课评分,每天评分,都记入评比栏。

⑦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员和监督管理员的作用。班上专门选一个记分员,负责每天得分情况记录。再选一个监督员,负责监督记分员是否记录及时、准确。

⑧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尖子生参与,要对发言特别踊跃的学生进行次数限制,如每节课发言不超过两次,使学生慎重选择发言时机,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2、教师活动规则

①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需做学生最亲近的朋友,需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少用空话、废话,尽量避免假问题,要有激情,语言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②善于捕捉组织小组活动的契机:教师需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③善于激励学生:教师在学生交流学习感受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即使学生的观点错了,也要运用语言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④在巡视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需用心巡视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关注学生参与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⑤注意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公正性: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调控各个小组参与的机会;教师在评分时要公平、正确。

五、小组评价机制

1、制定评价规则

教师要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制定和公开评价规则,并教会每位学生熟练的运用评价规则,评价规则需体现鼓励性、针对性、公平性、合理性和全面性。

2、评价方法

①、用小红旗和小三角形来作为评价记号,每得一面小红旗则加2分,得一个小三角形则扣2分。

②、每堂课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自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四个环节。课前预习环节:教师随意抽测每个小组里的成员回答问题或做练习题,正确的小组奖一面小红旗,不正确的小组惩一面小三角形。

课堂自学环节:教师巡视各个小组,自学积极、认真的小组得一面小红旗,不认真的得一面小三角形。

合作探究环节:由A类生与B类生相互交流各自答案,视各小组交流情况奖惩;教师提问,由各小组回答,每组每人限定一节课最多发言两次,教师可抽发言的学生,也可抽不发言的学生,视回答情况得小红旗。

当堂达标环节:学生关上书,做达标练习题,做完后小组与小组间交换批改,A类生改B类生的,B类生改A类生的。教师评讲答案,有错的相互给他用红笔改在旁边,再统计各小组得分情况,小组里每人都上80分的小组即得两面小红旗,每人都上70分的小组得一面小红旗。

③、每次作业全部正确的小组一次加10分。

④、在规定时间内背完要求背诵的内容的小组一次加10分。

3、结果统计处理

每节课由计分员负责统计各小组得分情况,并记入小组评比栏里,监督员负责进行监督。每月底进行小组评比和个人评比,小组得分最高的三个组给予一定奖励,小组得分最少的一个组给予一定的惩罚;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组长、行政组长及个人给予一定奖励,表现最差的个人给予一定惩罚。期末再根据各小组一期的得分情况和小组内个人得分情况进行奖惩。

合作学习让课堂变得更灵动 篇6

出示雨滴图片:

师:雨滴美吗?

生:好美!

师:瞧,多么透明的小雨滴呀,像______一样。

生:透明的雨滴像钻石一样闪亮。

生:透明的雨滴像水晶一样晶莹。

生:透明的雨滴像珍珠一样圆润。

师:那我们现在就是小雨滴了,多舒服呀!就睡在绿叶上,能看见什么呀?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舒服,就让你读出舒服的感觉……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雨滴图片,理解了“透明”,变成舒服而快乐的雨滴美美地读出了自己的心情。

师:在炎热的夏天我不仅想变成雨滴,还想变成小鱼、蝴蝶、蝈蝈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轻轻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

出示四色合作单:

红:读一读第2、3小节。

黄:你最想变什么?为什么呢?

蓝:再读一读这句话。

绿:代表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充分汇报自己想变的那种事物。

师:我们来到小河边,低下头看看河里,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河底的鹅卵石。

生:我好像看见小鱼在自由自在地游。

师:水真清呀!河水变得透明了!河水清澈见底这就叫“清凌凌”,谁能读好它?

师:如果你是小鱼,游在清凌凌的小河里,会玩些什么呀?

生:小鱼会吐泡泡。

生:它们会捉迷藏。

师:谁想做这条快乐的小鱼,把你快乐的心情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师:如果你是小蝴蝶,看到这些美丽的花,你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采蜜。

生:我想跳舞。

师:这儿是一丛花,那儿另一丛花,小蝴蝶,飞起来吧,瞧,它从这一丛飞到那一丛,这就是小诗中的“穿梭”。

(聽蝈蝈的声音,出示蝈蝈图)

师:蝈蝈们也不甘寂寞,赶来凑热闹了,听,他们还唱起了歌。如果你是这只蝈蝈,你会歌唱些什么呢?引导:咯咯,天真蓝呀!咯咯,水真清呀!

生:咯咯,风吹在身上好舒服呀!

生:咯咯,雨水让我感觉好凉快呀!

师:蝈蝈的歌声曾经给盲婆婆带来快乐,现在它还想把歌声送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一起变成蝈蝈,用歌声祝福和鼓励需要帮助的人吧!

生读(略)。

【评析】此处课堂教学设计立足于新课标“生本”理念。组内合作学习,共同体会所选择的事物,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被激发,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人人认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找到文本巧妙之处谈体会、诵读。这里合作研究性学习,汇报的形式是小组长代表本组在班级里进行交流,这样的引领,使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时间得到了高效的保证。之后,在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提升。“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正是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二:说话训练“我想变 ”

师:课文中的我呀,想变成雨滴美美地睡、变成小鱼快乐地游、变成蝴蝶自由地飞、变成蝈蝈尽情地唱,多美的想法呀,谁愿意带着我们再回味一下。真好!连老师都想变了。我想变一顶遮阳帽,为人们遮挡烈日。你们想不想变呀?想变什么呢?请自选一张学习单,在小组里和你的组员交流。

出示四色拓展单:

红:我想变 。

黄:我想变一只蜜蜂, 。

蓝:我想变一个冰激凌, 。

绿:我想变一只蜻蜓, 。

师:请每组里面绿色的同学来交流一下。

生(A组绿色):我想变一只蜻蜓,在荷叶上休息。

师:还有谁和他说的不一样!你想变一只怎样的蜻蜓?

生(B组绿色):略

【评析】这是《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教学片段。我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挖掘说话素材,把说话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夏天来了,我想变 。”层层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畅快地说,在读中内化,在说中运用。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智慧得到了开发,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领悟课文寓意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阅读理解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知道,“四色学习”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本体特色,其本质就是语言习得,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当然,对于本课而言,“四色学习”要能根据课型和教材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各个教学板块“四色学习”安排逻辑性要强,符合课堂教学规律,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又要时间安排要恰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合作交流时间。

1.合作交流,个性飞扬

关于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具备各自的空间,适时组织一些四色小组之间的交流、汇报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都拥有参与的机会,在互动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提升,这种合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2.尊重文本,想象拓展

记得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她不止一次地论及儿童的想象,认为儿童的想象就是“心灵神奇的彩翼”,是可以飞到任何地方的,他们用想象性的思维去支配自己憧憬的世界。我们在解读和呈现文本时,创设想象性的情境,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来对教材文本进行创造性补充和超越性开发,那么,这就是对儿童的想象品格的尊重和鼓励。这样,文本的温度将达到近乎沸点的高点。本课通过四色拓展单“我想变 ,

”层层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从理解文本“我想变”的愿望出发,延伸到生活中“我想变”的目标。经过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文本形式拓展了广度,同时,文本的内容也增添了深度和高度。

加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孩子在学习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发展取决于差异的课程。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会学习的人。我们面对的教材文本其实就是一个个字符,任何字符进入儿童脑区,如果没有变为它们所代表的情境以及意象,那么这些抽象的字符就不可能和儿童的言语生命结合成富有活性的意义和易趣的。

语文教学中,课堂交流是学生言语操练的最佳平台。本课的几处学习把许多琐碎的问题用“四色学习”整合在一起,放在组内自主、合作、交流完成,学生入情入境,既展开了想象,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灵动。

让学习汉字变得有意思起来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才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更“有意思”。那么,如何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时就喜欢上汉字,爱上汉字,从而主动识写呢?笔者认为不宜依靠简单重复、机械乏味的认读和大量的抄写来完成,而是要加强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采用相应的教法以提高识字效率,提升学生的汉字素养。下面以《蚂蚁和蝈蝈》为例来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深入思考,精心设计,探寻识字写字“有意思”的内涵

1. 创设情境,让汉字教学有意思,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更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饱满热情。“这是什么字?它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跟老师一起书空。”这样的写字教学早让学生厌烦。所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将会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使汉字的学习变得更加充满趣味。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动物朋友,想看看它们吗?(出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片。师板书:蚂蚁、蝈蝈)

师:小朋友看看课题中“蚂蚁”和“蝈蝈”这四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虫字旁。

师:这四个字都是虫字旁,是因为它们都是———

生:昆虫。

师:同学们再看看它们的右边分别是什么。

生:马、义、国。

师:是啊,这几个字都是半边表示它们的意思、半边表示它们的读音,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分散的。这时以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导入新课,就能使学生兴致盎然,让学生快乐地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间把知识牢牢掌握。同时,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在一年级就教会学生尝试分析形声字的结构,让他们了解能根据形声字的声旁进行读音练习,能依据形旁进行字义的表达、辨别字形的正误。《蚂蚁和蝈蝈》课题中的四个字都是形声字,适时地将形声字的特点作为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发现其特点,从而掌握识字的方法,这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师:火辣辣的太阳下,蚂蚁们在搬粮食,蝈蝈们在干什么呢?

生:蝈蝈们在大树下乘凉。

师:是的,他们在大树下乘凉,有的———(生:唱歌),有的———(生:睡觉)。你们再想一想,蝈蝈们还会在大树下干什么呢?

生:会在一起聊天。

生:会在大树下跳舞。

生:他们会一边弹琴,一边跳舞。

师:是的,蝈蝈们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想弹琴就弹琴,想睡觉就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

生:自由自在。

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和谐发展。“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低年级非常重要的阅读教学目标。“自由自在”的意思学生是通过课文去体会的,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课标要求。

2. 延伸拓展,让汉字教学有意义,引导学生感受汉字语言的魅力

汉字的丰富内涵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有力助推器,所以学习汉字的过程,既是一个识字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会汉字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蕴的过程。识字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如何把识字教学上得更厚重一些,文化内涵更丰富一些呢?

师:转眼间,寒冷的冬天到了———

生: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师:冬天的时候,西北风刮在脸上是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冷。

生:我觉得冬天的风刮在脸上,有点刺刺的疼。

师:对,西北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子刮在脸上一样疼,所以“刮”字就是———

生:立刀旁。

师:(演示立刀旁的演变过程)你们看,当“刀”字作为偏旁部首和其他字组合时,字形有一点小小的变化,把“刀”字横折的笔画拉直,就变成立起来的立刀旁了。立刀旁的字多数和锋利的“刀”有关系,如“剑”;也有的和“刀”相关的动作有关,如“剁、剥、刻”,还有今天学习的“刮”字。

这个片段的教学,使识字教学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读读认认,而是活化了处于静态的汉字,使识字富于情趣,从而增加了识字教学的文化含量,使其变得更有“意义”。

二、寻求方法,深化实践,落实识字写字“有意思”的途径

1. 从培养学生的字感入手

字感,是正确使用字、词、句的最基本的能力。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字感,在指导学生识字时,不仅要让学生把字记住,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之美,使识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很有趣,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师:你们看“冷”这个字的部首是———

生:两点水。

师:对,古时候人们根据冰的裂纹创造出了两点水的古汉字,然后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写的两点水旁,所以两点水旁的字大多都跟寒冷有关。

生:老师,我还知道两点水旁的字有“凉”。

生:冰。

生:还有“冻”。

师:对,你们说的这些字都跟寒冷有关。

“字非无情物”,汉字是表情达意的最小元素,一个字蕴含的东西很多,要想教学识字写字就必须对汉字有所研究,把握汉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字感。本节课中关于“冷”字的两点水旁的教学,不仅关注演变、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祖国悠久的汉字文化,使学生觉得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学习汉字真有趣!

2. 从教授识字的方法着眼

(1)形象识记,科学识字。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阶段。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的规律,因此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领悟词语的意思。

师: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这么热的天,小蚂蚁们在做什么呢?

生:搬粮食。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小蚂蚁们会搬哪些粮食?

生:米粒。

师:所以“粮”是米字旁。每天吃粮食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因此“粮”的右边是一个“良”。

师:小蚂蚁们,你们是怎么搬粮食的呀?谁来做“背”的动作?(指名一生做“背”这个动作)

师:原来“背”的时候要用脊背,用身体去“背”,所以“背”字是肉月旁。

师:这只小蚂蚁,你这么小,粮食那么重,你要怎么拉才能拉得动?

(学生做用两只手使劲拉的动作)

师:粮食这么重,一只手不够,要用两只手一起拉,所以“拉”字是提手旁。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一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好像都看到你的汗水顺着额头滴下来了,一滴,两滴,三滴,所以“汗”字是三点水旁。

“形象识记法”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学“粮”字时,教师这样引导:我们吃的粮食主要是米粒,所以,“粮”的左边是个米字旁;每天吃粮食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因此“粮”的右边是一个“良”。这种部件联系法的形象识记可以帮助儿童联系生活经验记住汉字的字形。而“背”“拉”“汗”这三个字直接由学生的经验出发,把形象识记与儿童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发挥了形象识记的最佳效果。

(2)编制口诀,快乐识字。

课标中对于写字提出了明确的教学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10分钟不仅仅是对学生写字书写及姿势的指导,更是对课堂识字的最好巩固。在教学这一课生字时,重点抓住两个字,编出形象化的书写口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师:(出示“汗”和“冷”)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写的两个字:“汗”和“冷”。

师: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字,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师:那这两个字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汗”字是三点水旁,“冷”字是两点水旁。

生:三点水旁的字跟水有关,两点水旁的字跟寒冷有关。

师:对,三点水旁的字都是跟水有关。比如“江”“湖”“海”等;而两点水旁的字大都跟寒冷有关。如:“冻”“冰”“凉”。它们表达的字义不同,在书写的时候也不一样。老师这儿有一个小口诀,一起来看看。(出示:三点呼应成弧线,两点紧凑成一线。)

师: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

这个片段,不仅是在进行写字教学,更是对本课生字进行巩固和提升,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发现偏旁的变化,汉字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渗透。

提问,让英语学习变得更加艺术 篇8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 忌直贵曲

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种太简单的问题,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 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出答案, 看起来教学气氛非常浓厚, 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没有开启自己的思维, 而是人云亦云, 这种提问的方式最终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所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为基础, 提问的方式最好是换个表达方式, 切忌简单的提问“为什么”、“怎样做”等, 要诱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好奇心。

如译林牛津版7A Unit4《My Day》中, 笔者在上到Christmas Day一课时, 是这样进行问题设计的:

1.What time is Christmas Eve?

2.Why do children in England put a stocking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fore they go to sleep on Christmas Eve?

3.What do you do on Christmas Eve?

学生对于我设计的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讨论也非常热烈。因为我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到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点, 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积极动脑, 争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使课堂气氛真正活跃了起来。

通过这种换个表达方式的问题设置, 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直接的提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要好得多。

二、提问要层层递进, 循序渐进

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环节, 但是, 不能直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讲解, 因为学生不容易接受, 笔者在重难点讲解之前, 先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出发, 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讲解的深化, 从小问题入手, 由小及大, 最终实现知识的完全消化, 这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能力的规律的基础上, 做出的合理对策。

如在译林牛津英语9A Unit1《Know yourself》中, 笔者在讲到Star signs时,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精心设计问题, 每个问题一环扣一环, 逐步推进。

1.How many star signs?

2.What is your star sign?

3.What is the character of your star sign?

4.Do you think the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ar signs and character?

5.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基本涵盖了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和故事的中心思想, 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思维的水平有了更宽的拓展, 最终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在连续思维的状态下学习, 才能提高自己阅读英语的能力。

三、提问设计要“巧”, 张弛有度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问题设置中, 教师要静下心来研究各种题型的特点。因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时间的安排是不一样的,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教师要考虑设置的题型是否适合教材内容的讲解, 同时, 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情况不一样。综合以上因素, 就必须巧用问题设计, 通过提问方式的多样化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提问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投石问路式的方法, 比较的方式以及追问原因的方式等。其次, 要做到善于调控和把握时机, 如抓住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学生的选择, 提问的方式以及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再次, 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提问要杜绝深度过大和过偏的题目, 也不能提问太简单的题目, 提问要适度, 问题的设置要明确。英语学科的问题设置要“巧”, 因为巧问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如在牛津译林版八年级Unit 8A中, 笔者在讲到《A green world》一课时, 做出如下问题设计:

1.What do you think the world is green?

2.What is the phenomenon of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3.What we should do to create the green world?

4.What should we do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第一个问题是从课文中所提出来的, 难度很小, 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照顾到班级的大多数学生;第二个问题是在问题一基础上的延伸,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二中的现象, 使提问的主旨得到了升华;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定会随着教师的指引, 得到质的飞跃。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9

一、重视预习的作用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习也是一样。面对更宽、更广、更深的学习内容, 如果我们仍然沿用小学时的方法, 坐等教师上课时听听就能掌握那不太现实了, 因此, 我们必须在学习数学时重视预习的作用。我们这里所讲的“预习”, 一般指课前预习, 也是学生最常用的一种预习方法, 即学生在前一天晚上把教师明天课上要讲的知识预习一遍, 以便第二天上课时能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有重点地听教师讲课。一般情况下, 教师第二天要讲多少内容, 我们就预习多少内容, 这样的预习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一般几十分钟就够了, 预习的效果也相对较好。因为学生面对若干学科的学习, 需要预习的内容会有很多, 如果一科所需预习的时间较长, 就有可能打乱正常的学习计划, 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成绩。另外, 如果学生预习得过于详细, 觉得通过预习已经将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完全掌握了, 可能会导致第二天上课时不再认真听教师讲课的后果, 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 我们在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学生把握好预习的时间。另外, 在预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发现的问题标记出来, 做好整理工作, 以便有针对性地听课, 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接受起来比较轻松, 而对于那些自己认为比较困难的知识就要集中精力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我指导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 做好预习记录, 以方便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对接。

二、重视复习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之后, 及时有效的复习对于检测自己掌握的程度和巩固学习效果十分有必要。很多学生课堂上听教师讲得已经十分明白了, 但一到自己做题时便感到茫然无措,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复习。正确的程序应该是, 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和作业之前, 应该有一个“回炉再造”的过程, 就是及时地把教师上课讲的知识再结合教材认真仔细地回顾一下, 看看是否真的理解了, 是否真的已经掌握了, 是否真的没有什么问题了。在这个基础上, 再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习题。在做数学题时, 我告诉学生, 一定要把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找出来, 弄明白命题人出这道试题的意图是什么, 然后才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去解题。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 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经过平时的这样的训练, 我们可以想象到了考试时, 学生一见到试题就能很快识别出其考查的知识点和命题意图, 那么, 学生一定会增强自信心, 有利于考出比较优异的成绩。

三、重视解题方法

在数学试卷中, 一般题型有两种: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有很多学生非常讨厌选择题, 有时候想半天, 都不能选择出正确答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在做一些选择题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都是用“笨”方法, 想呀、算呀, 时间浪费了一大堆, 但最后的答案还是错误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在考试的过程中, 总分120分的试卷规定时间是120分钟来完成, 平均下来, 基本上是一分钟就要获得一分, 那么, 一个分值2分的选择题必须在2分钟之内得出正确答案, 否则, 只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错了方法, 一是已经做错了。实际上, 选择题不仅是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 更多的时候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 以及学生是否会运用这些知识。因此, 在很多时候, 选择题的答案用“笨”的方法是算不出来的, 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解答解题技巧。比如, 排除法、代入法等等。一旦掌握了这些解题方法, 在考试中解答选择题时就会如虎添翼, 很多选择题就会比较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 有利于节约大量的时间, 从而保证后边非选择题的解答, 有利于获得一个比较优异的成绩。若是这些方法掌握得不熟练, 依旧用一些“笨”的方法去解选择题, 那么, 选择题可能要耗费大量的宝贵时间, 个别学生在做完选择题时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 就会导致心理紧张, 从而直接影响后边试题的解答, 可想而知, 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水平的充分发挥。

让学习变得主动 篇10

关键词:卡片,拼音学习,有效性

汉语拼音, 是小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金钥匙, 是迈向文化宝座的第一座阶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段儿童要能学会汉语拼音。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拼音字母是最枯燥、最乏味的内容之一, 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 这使得拼音教学难上加难, 成为语文学习的第一道难关。课堂上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一遍又一遍, 不厌其烦地读, 但可能会有几个容易混淆的字母读错了抑或是四个声调读错了。学生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家长也经常找教师倾诉:我的孩子每天跟着磁带读, 跟着光盘读, 就是记不住。怎样攻克难关, 让学生喜欢上一个个拼音字母, 让拼音教学变得更生动, 更有效呢?

一、卡片之“缘起”

倪海曙说过:“对于孩子来说, 学习的最大动力, 第一是兴趣, 第二是兴趣, 第三还是兴趣。”拼音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发现班里的学生竟然对教师手中的拼音卡片有浓厚的兴趣。那时我正在讲台上整理课堂上刚用完的卡片, 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很内向的学生, 他羞涩地看着我手中的卡片, 我想, 他或许是想帮助我整理卡片吧。我走过去说:“教师交给你一个任务好吗?”他点点头。“你帮助教师整理一下卡片, 整理后就把卡片放在讲台上。”他又点点头。就在我再次走进教室时, 发现那个学生的课桌旁边围了很多学生, 他们正热闹地摆着卡片呢, 一边摆一边读。还有几个学生主动走过来要求承担整理卡片的任务。当时我有点吃惊了, 原来学生对教师手中的卡片竟有那么大的兴趣。此后, 每节课后, 我都让学生整理卡片, 而且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得到这个机会。

既然学生喜欢, 我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对于一些拼音掌握不好的学生, 我就把卡片借给他们作为奖励, 要求就是放学前把卡片还给我的时候, 要把卡片上的拼音字母的读给我听。班里的学生都为能得到教师的卡片而兴奋。慢慢地, 我们班有了卡片整理员、卡片保管员, 我的卡片渐渐地变成了学生的卡片。课间, 学生经常几个人围在一起, 读卡片、玩卡片游戏, 还有学生扮演起了“小老师”, 举着卡片在前面带读, 他的“学生”则有模有样地坐端正跟着读。我暗暗地发现, 原来拼音学习也可以这样快乐。

二、卡片之“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 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同时, 小班化也为我们的有效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根据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自我约束能力差,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喜欢喜欢游戏, 喜用动手操作的特点, 课堂上, 我利用卡片和学生玩各种游戏, “小老师”带读、听音找卡片、给卡片分类, 认读卡片时移动卡片的位置, 和学生一起玩左声道 (男生读) 、右声道 (女生读) , 向上 (做口型, 不出声) 、向下 (全班齐读) 的游戏。卡片让我的课堂更生动, 学生学得更投入。除此, 拼音卡片在教学中还可以有以下形式的运用。

(一) 开火车读拼音卡片

开火车认读拼音卡片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开火车能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而且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拼音认读情况, 通过拼音卡片针对性强的特点, 不断复现“难度拼音字母”, 强化字母的形和正确发音。

(二) 小组合作读拼音卡片

在拼音巩固环节, 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如四人一组, 组内轮流读拼音卡片。四人在读拼音卡片的过程中, 互相正音, 交流识记方法, 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另外, 组与组之间还可以进行比赛。教师在学生互学互助时, 可以更多地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 进行辅导。

(三) 归类整理拼音卡片

拼音复习时, 把所有的拼音卡片随机分成很多组, 每位学生持有一组卡片。根据教师的要求, 学生按照韵母、声母、整体认读音节等整理卡片, 比如找出韵母卡片, 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单韵母和复韵母的卡片;找出了声母卡片, 可以让学生按照声母的顺序给卡片排队。

(四) 个别学生读拼音卡片

新课后, 可以通过拼音卡片检查学生的拼音认读情况。因为班级人数少, 可以分时间段让个别学生读拼音卡片。当学生对个别拼音字母记忆有困难时, 可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也可以把拼音卡片暂时放在学生那里, 学生会为拥有教师的“物品”而兴奋, 学习拼音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三、卡片之“延伸”

一张小小的卡片, 竟然能激发起学生学拼音的兴趣与热情。我想, 怎样才能把卡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呢?“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这是教育家的至理名言, 这也充分说明了手与脑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只能布置口头作业的要求, 我每学完一课拼音, 就布置一项制作并认读卡片的作业。

(一) 制作卡片

彩纸、白纸、家里废弃的纸盒都成了制作卡片的材料, 拿起剪刀, 裁下一张张大小一样的卡片, 再拿起尺子在卡片画好四线格, 用水彩笔、铅笔端端正正地写上拼音字母, 小卡片就做好了。制作卡片的过程, 其实就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了当天所学的内容。学生对四线格的概念比较薄弱, 通过反复的画四线格, 就更加能意识到拼音字母在四线格里的占格。拿起笔认认真真地在卡片上写字母, 就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拼音字母的形。

(二) 认读卡片

认读卡片的过程更是兴趣盎然。在认识拼音字母阶段, 记住字母形和四声的掌握都是难点, 课本里的字母旁边都有图画, 而且四个声调是按顺序排列的, 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图画产生依赖性, 特别四个声调连着会读, 一个个出现时分不清二声和四声了。因此, 我让学生把拼音卡片打乱, 家长出一张卡片, 他们读一个;到音节拼读阶段, 先让学生把卡片分为声母和韵母两类, 再让他们和家长分别出卡片, 练习拼读, 这样无形中就让家长检查了学生的拼音掌握情况, 并且做到及时辅导。

(三) 回味卡片

后来家长会上, 家长交流经验时还分享了很多学生喜爱的卡片游戏, 比如角色互换 (孩子当教师, 家长当学生) , 卡片火车 (把卡片放进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车厢) , 猫捉老鼠 (把容易混淆的拼音字母的卡片放在桌上, 家长读字母, 让孩子找到相应的卡片) , 碰碰车 (把六个单韵母组合成不同的复韵母) , 七色花 (给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拼音卡片做上不同的记号) 等等。一开始, 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做卡片, 可能还会有很大的疑惑:没有书面作业, 只是做卡片, 孩子能及时巩固当天的内容吗?后来家长也发现, 只有孩子喜欢学, 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四) 享受卡片

学生经常拿着自己制作的卡片, 在教室里和同伴玩卡片游戏, 还会主动拿着自己制作的卡片到我这里进行过关测试。我发现, 学生做的卡片越来越漂亮了, 卡片底下标着序号, 边上画着花纹, 背面还有一些音节和图画, 有的还把卡片放在了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爱因斯坦说过,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此时, 拼音字母不再单一、不再枯燥, 俨然是一个个跳动的精灵, 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 认读拼音就有了那种快乐如礼物般的享受。

上一篇:建筑摄影下一篇:多联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