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如何教学

2024-08-31

高中数学如何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数学如何教学 篇1

传统的教育重“知”轻“情”, 陷入了认知教育的窠臼, 把分数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 重知识的灌输, 轻情感故事的激发和培育, 教师是教学的权威, 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容器, 在教学中很少有相互的交流, 如果学生提出质疑, 教师会觉得权威受到挑战, 进而判断该学生不听话。在这种情况下, 情感交流少之又少, 结果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智商, 但道德水平、情感品质并不很高的学生, 甚至有一部分人在人格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甚至缺陷。因此, 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 心理学家罗查斯认为:“学习本身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 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往往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课堂教学如果忽视了情感交流, 就无法形成和谐融洽的、以人为本的绿色课堂,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通过转变评价原则, 使数学课堂更人性化

通过转变评价原则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因此, 课程评价改革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课程评价改革的影响下, 针对我国以前数学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也确立了新的数学课程评价理念。高中数学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是: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总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评价应体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特点;注重实效, 合理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各级别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

三、通过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鼓励和表扬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数学如何情景教学 篇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故事插入到教学,创设一个情景辅助教学。当然,这个“故事”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不是任何一个故事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情作为故事插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要明确讲故事的初衷,讲故事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一个情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在思考中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切不可将故事生搬硬套到教学当中,否则会让教学显得很生硬,不合时宜。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中有一些概念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差强人意。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比如,高中生第一次接触“集合”时,可能会有点陌生,教师在课前就需要进行思考,想出更加合适的故事插入到教学中,创设一个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首先,可以给学生们创造一种故事情景:我们全班要去参加运动会,其中有参赛人员和拉拉队。虽然对手很强大,但是参赛同学奋力拼搏,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讲了一个小故事后,我开始引入概念。我让学生们思考“集体”和“集合”的相似之处,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陌生的概念。再比如,讲解《常用逻辑用语》时,学生们对于这些逻辑用语感到很头疼,总是弄混,或者绕不过来。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讲解,用一个故事的方式,引入这些逻辑用语,帮助学生们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创设应当有针对性

如果能够创设出有针对性的情境这无疑能够让情境教学更高效。高中数学教学素材中,很多教学要点是有很鲜明的特色的,有些概念或者定理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并不太容易理解与接受,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够对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景创设,这往往能够很大程度化解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上更为畅通。在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情境能够简单直观,不能够让已经就比较抽象或者复杂的事物通过一个更为复杂的情境来借以表达,这不仅丝毫起不到正面作用,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更混乱,这会让他们在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上产生更大的障碍。

如何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情境    提问    练习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3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一轮的推进,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在践行着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但是,在轰轰烈烈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认识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因此设计教学活动时花样繁多、热闹非凡,但是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的数学能力没有因为课堂活动的丰富多彩而得到提高和进步。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学科中进行有效教学,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 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对于学生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掌握客观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简言之,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明白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的特征和文化价值;(2)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们交流以及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建立空间概念,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感受到数学的学科魅力。这些发展性目标正是新课程核心理念的体现,为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明确的努力方向。

数学观念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它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数学观念不只在数学学习中体现,还有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毕业之后也许会因为没有机会运用数学而淡忘掉一些数学知识,但是数学思维却永远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并且会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受益终生。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获得数学理念。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把一些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在积极的参与和探索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体现出数学学科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所以,不能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这样反而失去了情境教学本来的价值,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知识点很难和日常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放弃进行情境的创设,否则不但不能突出数学知识的学习,更会因为学生纠结于无意义的情境而限制数学思维的发展。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一定要创设情境,这是一种理念认识上的错误,我们要纠正这种错误,在数学教学中做到既能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又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根据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阐述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毫无启发性的判断性问题。有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大量的练习题上,题海战术使学生身心疲惫,学习成绩却不见提高,有些学生原地踏步,甚至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学生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题目只要出现了,不做就好像丢分了,心里觉得不够踏实;二是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是解决了难题,就说明自己的数学水平提高了,所以一直在难题、偏题里费尽脑筋。有些教师甚至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能做出难题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实际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题目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面对挫折时坚持下去的信心。在进行数学练习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习题,当堂训练,限定时间,学生独立完成。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还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想办法,探索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能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高中版,2015(8).

[2]李洪艳.试论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3]姜莉.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2(12).

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文化 篇4

一、利用数学语言文化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人们理解日常语言依靠交流环境和范例, 如说话的对象、情境、文化等, 日常语言是用来对具体事件的描述, 在表达上对规范性的要求不强, 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也不会引发歧义.而数学语言是对数学案例、数学知识高度概括形成的抽象语言, 对语言的规范性和精确性的要求更高.数学家在构建词汇时, 力求通过定义, 使每一个数学语言都有确切的定义, 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差数列、指数函数等, 每一个概念无论是对象还是解答方式都是不同的.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每天都在借助数学语言和学生展开交流, 向学生传递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师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又决定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 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 教师要利用数学特有的语言文化简单、严谨、科学地与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数学概念、数学问题等, 通过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通过渗透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精髓.数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直接影响着学生能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信息加工、分析.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所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和换元思想等.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 许多学生会感觉数学函数问题抽象、不易掌握, 这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得出相应函数的图像, 利用图像将相应的函数方程表达出来, 然后让学生利用图像来探究不同类型函数的基本特征时, 学生会感觉到数学函数的知识并不是那么枯燥、抽象, 而是有趣、浅显易懂, 甚至有种说不出的美.总之, 数学思想是产生数学直觉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将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 数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解答数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三、利用数学文化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 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故事和情境是学生所熟知的, 利用生活化的数学现象构建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兴趣,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集合的定义和表示》的教学过程中, 有教师先引入体育课中教师常用的指令“集合”, 引导学生分析体育课堂中“集合”的基本含义,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体育课中“集合”一词要求学生理解数学中“集合”的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集合所表示的意义.如教学完《统计》后, 有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以10分为统计时间, 对本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生通过分析后, 计算出了及格率和优秀率, 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制定了期末的目标.这种教学策略, 不但提高了学生通过统计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基本问题的能力, 而且促进了学生统计学知识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之, 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 学习数学其实就是在促进数学文化的发展.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业务水平及能力, 养成以数学教师特有的文化视角对待数学教学, 进而游刃有余、合理地、系统地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 让数学文化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爱上数学, 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晔.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 2015 (6) .

[2]卢玉刚.高中数学引入数学文化教学重要性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 2014 (5) .

[3]刘宇红.浅析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5) .

如何高中数学教学评价 篇5

从多角度来评价是否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有哪些特征?或者说一堂课符合哪些标准才能算是好课?许多教师、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思考.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趣、实、活.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新、实、活、乐.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通,启迪创造,媒体得当,讲究实效,多元评价.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有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个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崔允教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十二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杨佐胡老师认为: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首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一开始,教师要创设数学发现活动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提出开放性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开始环节,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式,而是围绕教材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新的问题。其目标指向常常是:可作什么?该作什么?其次,观察情境,形成问题猜想。让学生针对教师或本人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实践操作等。通过类比、实验、观察、联想、归纳、化归等方法,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的问题,或者引入探索猜想。

再次,调动发散思维,研究问题。如今的初中数学题目大都是比较灵活的,有着多种解题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把握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散思维能力,深入研究问题,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发散性地解决问题。最后,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开始。学生从问题中得出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触类旁通,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以单一思维方式解决多个不同问题。

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能按照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把相应的课本、练习、习题、解答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超文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学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目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完全按照课件既定程序进行,只需按动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过程,这样使得整个教学囿于固定的一个框框中,缺乏活力和灵活性,学生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我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难点。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相比较抽象,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例如,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完成平移交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实现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新课程又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有选择地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组织竞赛,强化兴趣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儿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练习,就能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斗志,调动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常搞速算比赛,争当教学小博士、巧算家、智力竞赛和师生竞赛等。例如:教7+8=?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回顾怎样想的?学生讲述,教师板书:并命名:丁一法:因为8+8=16,7比8少1,所以7+8=15。张鹏法:7可以分成2和5,2+8=10,10+5=15……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哪组得“智慧星”最多。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评出这节课的“小博士”,还评出优胜组。

教学中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是很有必要的。一节课上完后进行课堂小结,本是很枯燥的,可是教师把小结弄成“擂台赛”一点也不枯燥,而且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一个学生当“擂主”,其他学生根据当堂学习的内容向“擂主”频频质疑,若“擂主”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回答或回答错误,则由提问的学生自述答案,然后上讲台成为“新擂主”。这样的好胜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新旧知识。

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是浓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教13-6=?时,先让学生用学具在课桌上摆一下、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样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但得数相同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操作探索,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非常重要.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

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质量 对策

引言

高中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对每个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尤其是高中数学的学习对培养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各个高中数学教师和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要求,积極地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努力。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

高中数学的内容繁多,知识体系复杂。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加上学生在高中阶段课业较多,学习任务重,数学内容又比较枯燥,部分知识点难于理解,使得高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大部分教师还依据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高考做准备。而新课改的要求是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成绩的好坏。所以,就新课改的需求,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急需提高。

二、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领会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变快,现代教学需要教师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复杂,面对这样的形式,教师想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学习意识,掌握研究教育教学的最新标准,明确最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要求。同时要针对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发挥教与学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以便达到灵活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掌控好师生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次关系,教师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无意识地沉浸于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教师要有敏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及应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要密切注意班级的课堂气氛,把握教学的分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数学课程内容讲授的进度,保持师生融洽的关系,保证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维持在良好的氛围上。

3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促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数学公式的模型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教师在黑板上仅能绘制出有限的几个图,或学生在课后在练习本上绘出的图通常又与标准的图像存在较大差异,从而无法准确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亲自实践,通过亲自输入指数和对数函数数据,在屏幕上就能准确绘出函数图像,此时学生就能更理解、把握指数和对数函数的相关学习内容。

4优化教学课堂方面

(一) 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和接受知识点能力不同,坚持因材施教理念,应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工作。分层教学包括: 要求变迁不同,备课内容不同,分工合作角色不同等。在要求变迁不同方面: 由于个异性差异的存在,对不同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并对每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例如: 对优秀学生即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知识系统结构的学生,要求其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点,并每月列出当月学习心得和知识点学习体会,做知识报告。对良好层次学生,即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一定扩展性阅读,并做知识总结和学习目标规划,这部分学生是体现教学质量最关键群体,应足够重视。对一般层系学生,要求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完成基础任务和数学基础算法,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并确立良好层面冲刺目标。

在备课方面: 各教师针对各班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实行分层知识点备课计划,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求差异,并且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注释掌握、了解、熟悉等难易程度标示符。以实际行动展示分层教学模式。

另外在授课教学方面,根据学生不同要求,制定授课建议书,让一般学生提出问题并由优秀学员现场解答和思路解析,为积极完成授课任务,确保学生总体参与度,对学生进行奖品嘉奖。教师以指导性意见提出者姿态确立教学授课方向。

(二) 构建优良教学互动交流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从教学实际出发,构建互动交流平台”。新课程改革强调“教”与“学”整体性发展,积极构建交流平台,在互动平台上彼此分享教学成果和教学心得,教师利用自身丰富教学经验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学习,学生可根据发现的不同问题提问,让教师丰富问题实践,与时俱进,扩充自身问题知识面,教师亦可根据常见问题编译问题册,有利于学生综合复习和避免常见问题出错率,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教学发展观。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时,除了常见问题外,学生补充道 sin 函数与 cos,tan 函数相互转化问题,在课堂交流互动过程中即补偿自身教学知识面又在交流中吸纳更多优秀学生意见和逻辑思路,对双方知识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均有作用。

(三) 深化数学知识教学形成与应用方面

传统数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结论,学生只能学到现有公理、定理、概念、公式,忽视教学演绎过程,很少对问题和结论形成反问,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论的理解对浅显问题的辨析已足够,但无法深化知识点。为体会知识形成与应用,教师提前做好备案与案例讲解,对相关知识其源由性做知识层面,理论层面和实际层面的综合剖析,并列出充分案例说明,让学生了解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对学生知识面扩充,知识架构完善,逻辑推理思路完善,实际应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伯荣.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示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篇7

如何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辩证意识和自觉意识,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我认为,有几条是最基本的策略,

一、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

本来,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蕴含于教材之中的,这就要求教师先行体悟,既要明确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有一个全新而强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同时,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孕育,反复渗透.即把某些抽象的数学思想逐渐融进具体的、实在的数学知识中,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感知,进而形成自己的意识.高中数学是由学科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体系是沿知识的纵向展开的,而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是纵横交错,前后联系的,所以数学思想的渗透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略去数学知识发生过程,而应把握好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契机,如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被发现,思路的探求等,这些过程都是渗透数学思想的契机.课堂教学必须在知识生成与发展中让数学思想方法落地、生根、发芽.例如由小学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到初中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到高中的长方体、三棱锥体积的计算,就孕育并渗透有等积变换思想和类比思想.又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章结束时,可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通过化归的方法,把十个公式推导出来.这化归的过程,就是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形成过程.在立体几何“空间的角”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形成过程中所隐含的“转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

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促进思想方法逐渐生成

数学思想及其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节“专题课”所能奏效的,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需要经历渗透、反复、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特别是学生个体的差异,认知水平、思维灵敏度的不同,会使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有所差异,因而更需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例子、方法,给以不同的指导,逐步推行数学思想方法.这个过程必须经历渗透模仿,熟悉应用和创新发展几个阶段,教学过程务必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思想生成按照曲折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逻辑顺序,逐渐升华.例如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教育,最初由学生接触的对数开始,让学生初步接触分类讨论,对高一的对数函数的教学,可设计一组练习来渗透分类讨论:遇底数的分类例子:底数不定的两个值的比较;遇真数的分类例子:真数不定的两个值的比较;遇对数函数增减性的分类……

三、解决数学问题,力求突出思想方法的应用

有些基本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函数与方程等是高层次的指导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它贯穿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对这些思想方法应经常地予以强调,并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层次.教学时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会解答的情况下,要求能揭示问题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使用价值.同时,对同一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根据不同的特征,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解决,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背景和手段,达到灵活选择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还可以尝试提炼,学会概括数学思想.

数学问题的解决,实质上是问题不断转化和数学思想反复应用的过程,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存在于问题解决之中,强化数学思想,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到学生数学应用的实践中,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措施,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雪燕、钟建斌: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的原则[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陈春祝.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J].新课程,2008(Z1).

如何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篇8

一、每周写一次学习总结或感想

很多新生的好奇感特别强,对同学、教师、学校都相当地好奇,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一开始就让他们坚持每周写一段本周总结(50字上),写在一个本子上,写完后留下自己的姓名。我也坚持每周都抽空看看他们的总结,在自习课或其他时间回答他们的疑问。比如有位学生学习非常刻苦,但成绩就是提不上来,我给大家就学习方法提几点建议,不仅让这位学生知道自己方法不当,并及时改正,而且其他学生也从中吸取了经验。写总结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反思本周的学习情况,做到对这一周所学的东西了如指掌,并在接下来的一周通过此方法继续加油刻苦学习。另一方面,学习上有一些问题的学生会在下周的学习中要求自己上课要认真,想方设法把落下的补上,争取每周都有收获、进步。总之,就是要随时提醒他们把心思和时间都放到学习上来,一学期一学期地坚持到底。

二、随时与学生交心

每次上课前或下课后,我都要与学生聊聊天,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真心与他们交流,慢慢地他们有时把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及时告诉我,寻求我的帮助。比如有位学生在一次测试中没考好,主动来找我谈心,一开始他有点想放弃学习,我就从各方面与他交流,不断地鼓励他,最后他又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并向我保证一定会加倍认真学习,下次一定会考好。

三、采用分层教学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稳步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实施分层教学,重要的是优化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师生真诚友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此外,分层教学不仅会使成绩好的学生更优秀,更有发挥潜能的空间,而且会使基础差的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学,一节课下来自己也有所收获,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不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厌恶数学,也不会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这就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离不开概念,由概念又引申出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对定理、公式少不了要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这些论证需要思维过程。而要做到理解,就需要勤于思考。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形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导出这个性质?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有什么功能?如何应用?勤于思考的表现还在于对认知过程不断反思、回顾,不断总结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可以训练技巧,磨炼意志。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思路,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学生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长期坚持。

总之,我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得到锻炼,得到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也才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浅析如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 篇9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一)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 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 觉得离生活很远, 似乎很“玄”。确实,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二)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 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 如解方程分几步, 因式分解先看什么, 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 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 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 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中新生感到不适应, 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中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 最后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三)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 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 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 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 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 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 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 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 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形成板块结构, 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 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第四, 要多做总结、归类, 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一) 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 学生依赖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第二,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 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 套用的“模子”没有了, 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 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

(二) 思想松懈

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 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

(三) 学好高中数学, 抓住“点、线、面、体”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初中阶段一般是运用例题示范的方法, 只要会“套着”例题解题就差不多了。高中数学则要难得多, 仅仅会“套着”例题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此, 也必须摸索新的学习方法。

所谓“点、线、面、体”, “点”是指重视知识点;“线”是指学会总结, 将点连成线;“面”和“体”, 则是指将串联的“线”扩宽挖深, 加工成“面”, 最后形成“立体”的知识网。

(四) 口决记忆法

口诀就是人们经过精心设计而编写的一句话或一段顺口溜, 是对其所阐述的知识的高度浓缩和准确概括, 具有易记易懂、形象生动的特点, 一直深受广大数学爱好者的喜爱, 多年以来, 形成了许多非常好的口诀。

下面举一些经典口诀的例子。

口廖:一全二正弦, 三切四余弦。

解释:一、二、三、四指四个象限, 提到的函数为在相应象限内数值为正, 而没提到的为负, 因此这句口诀的意思就是, 第一象限内正弦、余弦、正切全都是正的, 第二象限内正弦是正的, 第三象限内正切是正的, 第四象限内余弦是正的, 没有提到的函数都是负的。

(五) 开展创造性数学活动, 在实践中磨炼创造意志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这种学习往往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仅凭一时的“小聪明”就能获得成功, 它总是在坚强意志力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刻苦钻研才能取得。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 任何创造活动势必斗途而废。然而, 意志的训练又总是在实践中进行的, 数学是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的。围绕教材内容开展课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

(六)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 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 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 (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此, 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季素月, 主编《给教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做好解题教学 篇10

一、观察题目特征,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观察也就是看题,是解题中首要开展的直觉思维活动, 弄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及求解目标. 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 同学们通常依据直觉进行判断,从而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 这种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直觉思考方式通常和解决数学难题联系在一起,一些时候根据题目的数形特点就能够找到题目的主要规律,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如,已知函数f( x) =x2 /( 1 + x2 ),求f( 1) + f( 2) + f(1/2)+ f( 3) + f(1 /3)+ f( 4) + f(1/4). 认真观察题干,发现,2和1 /2、3和1 /3、4和1/ 4互为倒数,而f(1/x)=1/( 1 + x2 ),则有f( x) + f(1/x)= 1,这个题目就很容易解出了. 如果没能够仔细观察题干,根据已知条件f( x) =x2 /( 1 + x2 ),依照寻常方法,把1,2, 1 /2,3,1/ 3,4,1 /4分别代入公式里,尽管也能够得到结果,不过却消耗了许多的时间.

二、探究题目解题思路,培养探索性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解题教育过程中,各种几何图形以及数学公式交错相接、复杂多变,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思维,可以全面思考问题,掌握大体的数学特点以及思维角度,进而又准又快地解决复杂的难题.

例如,解方程

研究本题,这个方程是带有无理数的三次方程,如果依照普通求解三次方程的步骤不能很好算出这个题的. 依照题目的特点,把 当作是未知数,而把x当作成已知数,这个方程就演变成了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让 ,这个方程则变成 ,从而得出x的值. 用换元方法,把方程式中某些复杂数字视为另一简单变量,转化为容易掌握的数学形式,让麻烦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这个方法是数学解题过程中常会用到的.

三、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变式主要指对数学问题以及概念进行多角度的不同转换,显示出数学概念的延伸属性及其本质,指引学生挖掘数学知识的规律体系. 利用变式教育,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比较、联系、分析,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养成积极研究的心理态势,提升数学解题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探讨轨迹问题时,已知△ABC中,∠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其中c为定量,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添加适当的条件,求出点C的轨迹方程.

这个是结论以及条件都是开放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全面地发挥,热烈讨论,往不同方向发散. 学生在得到不一致答案的时候,也全面地感受了自主研究的趣味. 这道题的条件不止一个,答案也不仅仅只有一个,下面举出几种答案:

答案一: 以AB为x轴,线段AB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添加条件a2+ b2= c2,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x2 + y2 =c2 /4,可以看出为圆形轨迹.

答案二: 以AB为x轴,线段AB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添加条件a + b =2c,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 可以看出为椭圆轨迹.

答案三: 以AB为x轴,线段AB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添加条件b - a =c/ 2,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 ,可以看出为双曲线轨迹;

答案四: 以AB为x轴,线段AB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添加条件,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与其到点( 0, 4) 的距离相等,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x2= 8( y - 2) ,可以看出为抛物线轨迹.

四、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不可以仅仅参照定理套题型,应让同学们多角度、多方位拓宽思维的宽度,吸取知识. 在联系逻辑思维的时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非逻辑解题的思考方式,拓展学生的创造性解题方法.

上一篇:有效率地工作下一篇:小脑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