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

2024-09-10

黔西南州(精选十篇)

黔西南州 篇1

1 调查方法

在晴隆县江满草场(人工草场)和兴义市绿茵草场(改良草场),选择不同地质、地势、水肥条件和植被具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对角线定点调查方法,每块田查3~5个样点,每点查1 m2,掘土深度30~50 cm[2],仔细检查土壤中地下害虫种类、数量、发育期、入土深度等,并进行记载,描述主要害虫的特征。

2 调查结果

2.1 牧草地下害虫种类

经调查,初步发现牧草地下害虫12种(表1)。

注:“+”表示轻(被害率≤10%),“++”表示中(被害率10%~30%),“+++”表示重(被害率≥30%)。

2.2 主要害虫概述

2.2.1 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通称。俗名白地蚕、地蚕等。主要种类有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黄褐丽金龟(Anomala exoleta Fald.)、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 Motsch)[3]。蛴螬以有机质含量高、土中含水量较少、疏松含沙量高的地块危害较重;草地生长多年,且生长繁茂,草根很多,受蛴螬为害较重。据初步调查已发生蛴螬为害的草地草龄都达4年以上。蛴螬体近圆筒形,肥胖,乳白色柔软,常弯曲成“C”字形,有许多皱褶,密被棕褐色细毛,尾部颜色较深,头橙黄色或黄褐色,有胸足3对[4]。蛴螬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各地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异,在不同的草地和草坪类型上,发生危害的种类有一定差异,一般同一地区往往多种混合发生。主要危害的牧草有黄竹草、苏丹草、羊草、披碱草、狗尾草、猫尾草、早熟禾、黑麦草、羊茅、苜蓿、三叶草等。成虫、幼虫均能危害,而以幼虫危害最严重。幼虫栖息在土壤中,主要集中于地表10 cm以内取食萌发的种子,造成缺苗断垄;咬断根茎、根系,使植株枯死,严重时因草根被吃光而造成草地枯死。且伤口易被病菌侵入,造成植物病害。

2.2.2 金针虫。

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幼虫的总称,别名铁丝虫。危害牧草的主要种类有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和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沟金针虫以旱地有机质较缺乏而土质较疏松的砂壤土地带发生较重。细胸金针虫以低洼过水地、淤地及有机质较多的黏土地带危害较重。沟金针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 mm,细长筒形略扁,体壁坚硬而光滑,具黄色细毛,尤以两侧较密。体黄色,前头和口器暗褐色,头扁平,上唇呈三叉状突起,胸、腹部背面中央呈1条细纵沟。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弯曲,各叉内侧有1个小齿。各体节宽大于长,从头部至第9腹节渐宽。细胸金针虫末龄幼虫体长约32 mm,宽约1.5 mm,细长圆筒形,淡黄色,光亮。头部扁平,口器深褐色。第1胸节较第2、第3节稍短。1~8腹节略等长,尾节圆锥形,近基部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和4条褐色纵纹,顶端具1个圆形突起[5]。金针虫食性很杂,其成虫叩头虫在地上部分活动的时间不长,只能吃一些禾谷类和豆类等作物的绿叶,并无严重的危害。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危害的牧草有禾本科的黄竹草、无芒雀麦、狐茅草、鸡脚草以及豆科的苜蓿、三叶草等。幼虫能咬食种子,食害胚乳而使种子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危害须根、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

2.2.3 蝼蛄。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俗名土狗、拉拉蛄等。主要是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非洲蝼蛄成虫体长30~35 mm,淡黄褐色,前翅灰褐色,其长能覆盖腹部的1/2,后翅纵卷成尾状,超过腹部末端,前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3~4个能活动的距,腹部纺锤形。卵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为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长约2 mm,宽约1.2 mm。若虫初孵化时乳白色,腹部红色或棕色,2~3龄以后体色接近于成虫,末龄若虫体长约25mm[6]。蝼蛄的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蝼蛄在土中用口器和前足将牧草根茎咬断撕成乱丝状,咬食种子,特别是刚发芽的种子,也咬食幼根和嫩茎,咬断茎秆,幼苗萎蔫而死。蝼蛄在表土层来往串行,形成很多隧道,由于幼苗和土壤分离,使幼苗失水干枯而死。

2.2.4 地老虎。

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俗名土蚕、切根虫等。地老虎种类很多,主要是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另外还有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 Schiffer muller)、大地老虎(Agrotis tokionis Butler)、八字地老虎(Agrotisc-nigrum Linnaeus)。小地老虎属于世界性大害虫,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危害最重。黄地老虎、大地老虎分布也相当普遍。小地老虎成虫体长20 mm左右,触角雌蛾丝状,雄蛾双栉齿状。全身灰褐色,前翅具有2对横纹,内、外横线之间,近翅的前缘有肾状纹、环状纹各1个,环状纹下有1个楔状纹。卵半球形,直径0.5~0.6 mm,高0.35~0.50 mm,表面有排列整齐的格子花纹,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深黄,近孵化时灰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37~50 mm,黑褐色,腹背有黄褐色纵线2条。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危害各种农作物、牧草及草坪草的根、茎。常切断幼苗近地面的茎部,造成大量死亡。

3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黔西南州12种地下害虫对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蛴螬、金针虫、蝼蛄、小地老虎的危害程度较大。由于蛴螬危害程度大,并且咬食根部,造成伤口容易被病菌侵入,引起植物病害。因此,调查结果对病害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此次调查仅了解了牧草的主要害虫,对这些害虫的无公害综合防治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展开。

摘要:采用对角线取样方法,对贵州省黔西南州牧草地下害虫种类进行调查。初步发现危害牧草的害虫种类12种,其中蛴螬、金针虫、非洲蝼蛄、小地老虎的危害程度大。该调查可为牧草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牧草,地下害虫,调查,黔西南州

参考文献

[1]邓伯祥.全州建成草地60多万亩[N].黔西南日报,2008-03-12(1).

[2]钱学聪,李清西.植物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杨臣瑾.金龟子总科[M]∥郭振中.贵州农林昆虫志:第2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4]秦雪峰,吕文彦,杜开书,等.草坪蛴螬种群调查及综合治理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2):56-57.

[5]杨秋华,温德铭,徐志健.南方草坪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73-74.

黔西南州交通建设 篇2

黔西南州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历史以来就是三省通衢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州府所在地距贵阳、昆明300多公里,距南宁500公里,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贵阳、昆明、南宁三个省会城市的三重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黔西南州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南昆铁路和324、320国道、镇(宁)胜(境关)高速、关兴公路横贯州境,兴义机场、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起步工程、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已经建成,初步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

1997年随着南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已成为兴义至昆明到南宁的便捷大通道,使黔西南州成为贵州南下开放的前沿、大西南腹地便捷的出海通道。兴义市东可通南宁、湛江、广州,南可达凭祥、北海、防城、钦州诸港口,西边昆明沿成昆铁路可进入四川腹地,北接贵昆铁路可往贵阳、重庆。

兴义飞机场2004年7月18日正式通航。可与东南亚国家和国内昆明、贵阳、南宁、深圳、广州等主要城市及旅游景区通航;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长336公里,州内约500公里的县乡公路新建、改造工程已完工。一个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主体交通网络在我州形成,黔西南州将成为东西贯通、南北畅游的交通枢纽。

回顾过去,全州的交通建设发展是很快的,一是公路建设实现大跨越大飞跃。“十一五”时期,全州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70余亿元,是“十五”时期38.8亿元的近5倍,占全省交通系统1248亿元的13.8%。截止2010年底,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由2005年底的7925公里,增加到125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5公里、二级公路480.952公里、三级公路796.7公里、四级公路6425.238公里、等外级公路4865.171公里、专用公路230.174公里。高速公路由零的突破到进入“县县通高速”的战役大进攻。农村公路建设由全省挂末到跃居榜首,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

二是内河航运建设彰显亮点。“十一五”时期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3.6亿元,建成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航道270公里,6个500吨级泊位,改造乡镇渡口49道,引进外地客商落户贞丰,投资成立船舶建造厂,填补了黔西南州无船舶工业的空白。随着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全州各类船舶由“十五”期末的965艘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2116艘。水上旅客客运输量由“十五”时期的458.2万人次增加到“十一五”时期的1182万人次,货物运输量由630.7万吨增加到13434万吨。特别是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四级航道改造完工后,由贞丰百层港满载500吨煤炭的两艘货船驶往广西天峨取得试航成功之后,吸引了不少开发商意向投资黔西南州的内河航运建设。

黔西南州核桃丰产栽培技术浅谈 篇3

关键词 核桃;丰产栽培技术;黔西南州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核桃也称胡桃,属于胡桃科,是落叶乔木的一种。核桃、扁桃、腰果及榛子同属为世界四大干果,而核桃则排在首位,“木本油料之王”指的就是核桃[1]。而在我国,核桃是我国最为主要的一种经济林树种,其多种营养价值上含量很高,此外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核桃有很好的医学食疗功效,因此医疗保健效果明显。

1 当前我国及黔西南州的核桃生产状况

在核桃的原产地上我国使其中之一,不管是在核桃的栽培面积上还是在核桃的产量上都在世界排名的第一位。同时,我国也是全球第二大核桃出口国。核桃在我国的分布非常的广泛,除个别省市如海南、黑龙江、上海、广东以外,其他地区都有种植核桃[2]。当下,我国总共有三大核桃产业中心:一是以新疆、青海、西藏为首的大西北;二是以山西、河南的华北地区以及山东的华东地区;三是以云南、贵州为首的特核桃栽培中心,黔西南州是云贵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黔西南州2010年的核桃种植量达到1 978.4 hm2,2012年猛增到数万公顷。由于核桃仁色味俱全,在国内有很大的消费空间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也得到了很大的肯定,我国的核桃出口量也在持续增加,前景良好。

2 核桃栽培新技术

2.1 环境条件

核桃的适应性强,属于深根性树种,其特点是喜温、喜光、耐寒、耐旱。普通核桃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最佳平均气温度在8~15 ℃,耐寒能力能达到-30 ℃,核桃在无霜期为150~240 d的地区,要求只要有500~1 100 mm的年降水量,年相对湿度40%~80%,每年日照的时间1 800~2 300 h,其生长海拔500~1 200 m[3]。土壤要求上,核桃的需求不是很高,其最适合的成长土地为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含有钙的微碱性土,只要在在pH值6.2~8.2的范围内,核桃在生长上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如果在山地进行核桃栽培,就要在山中部及坡向东南或南的地方最为适宜,太阳照射较长的坡地上栽培,可缩减核桃的结果时间。

2.2 对核桃进行早密丰产栽培

在辽宁、山东等省份对核桃的早密丰产栽培进行了最早的试验。1974年,辽宁省经济林对核桃的丰产进行了试验和研究;1980年,山东果树所也对核桃的早密丰产进行了相关的试验;1989年,山西林科所开始对核桃早密丰产进行试验。不管是辽宁省、山东省还是山西省都在对核桃的早密丰产上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5 a的时间里,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所进行试验的核桃园每667 m2产量高达152 kg;在6 a的时间中,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试验的核桃密植园,每667 m2产量核桃达到了211.3 kg,山西8 a每667 m2核桃的产量也达到277.2 kg,相对比国家的标准规定,都做到了很大的增加。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可以得出,合理地将核桃进行早密丰产栽培是对核桃生产落后状况进行改变的重要方法,对核桃幼树实现优质丰产的关键技术方法就是要选择优良的核桃品种进行合理的嫁接[4]。在黔西南州,为做到合理密植,标准化种植是嫁接苗23株/667 m2,利用“四旁”空间种植是嫁接苗10株/667 m2。

2.3 种植管理

种植前需打坑,在标准化种植情况下,坑的间距为5 m×6 m,坑深80 cm,直径大小80 cm左右。打好坑后要放入腐熟农家肥,上面盖一层土,核桃树放在土上方后覆土压实,浇水。

2.4 土肥水管理

首先,对核桃的种植土壤地块进行耕翻,在每年的三四月和每年的八九月对其进行一次耕翻,要从核桃的定植穴一步一步的逐渐向外深耕,70~80 cm的深度最为适合,特别注意不能损伤到核桃的粗根;接着进行合理的间作,利用花生、大豆和甘薯等一些矮科作物及蔬菜促进核桃的生长,以免较高植株作物遮挡了核桃的光照,这叫“以短养长”。

其次,施肥,开始是进行底肥的追施。一般施底肥的最佳时间在采果后的9月和10月。对核桃施腐熟了的畜禽圈肥,在核桃的成長期间要除草,对进行杂草的人工翻压、拔除或进行草甘膦除草剂的定向喷雾,定向喷雾中要特别注意避开核桃树体,必要时用薄膜等物实行喷雾前覆盖;底肥过后就是追肥,一般对核桃树的追肥每年最好2~3次,在每年的4、6月和7月,前2次的施肥要氮肥为主,为核桃的开花结果及新的树梢生长而奠定基础,第3次追肥是为核桃的结果而提供养分,使核桃果能够充实饱满,将氮、磷、钾肥进行混合复配使用。

最后,对核桃树的水分管理,核桃树喜欢湿润需水量较多,因此对其施浇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核桃的生产[5]。在一般生长期遇到旱季要多补充浇水一两次。同时,在核桃开花或者结果的时期也要浇水。另外,在对其施肥后有条件前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补水,这样能使肥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但物极必反,地表上积水时间较长同样也不利于核桃的生长,因此在遇到雨季涝水时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排水。

2.5 整型修剪

由于黔西南州种植的新品核桃多为第3年开始结果,因此需重视对核桃进行整形处理。对于早实的核桃品种将其定干高度定为0.6~1 m,对于晚实的核桃品种将其定干高度定为1~1.5 m。对于干性比较强的核桃品种要整形成主干疏层形,在核桃树的主干上要进行5~7个主枝预留,进行2~3层的配置,对主枝上进行3~4个的侧枝配置;对于干性比较弱的核桃品种要整型成主干疏层形,在核桃树的主干上要进行3~5个主枝预留,对主枝上进行4~5个的侧枝配置[6]。

对幼树和初果期的树进行相应的修剪,在树体的骨架上形成良好的骨干枝,对各个骨干枝进行培养。对背后支枝和顶端的优势进行有效控制,骨干枝的长势也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将辅养枝充分的利用起来,进行结果枝组的培养;同时,要及时对一些无用的杂枝进行修剪,是核桃树达到均衡的树势以及缩短结果时间和结果产量增加的目的。

对盛果期的核桃树进行修剪,最为主要的就是进行细弱枝和雄花枝进行疏剪,对其衰弱的母枝进行回缩,还要对其徒长枝进行改良,使结果枝组得到有效的培养。

对衰老树或者是放任树进行剪修,其中对衰老树的修建则主要是针对其衰老的弱枝进行剪除,并利用新发枝来实现树冠的恢复,有效地培养出结果枝组,有效地充实其基础结构,对其病虫的干枯枝一律加以剪除。而放任枝的修剪则主要是遵循“随枝作形”的原则来进行,如讲中心干比较明显的树直接改造成主干疏层形态,而中心干比较弱或者是无中心干的树,则可将其改造为自然开心型。

为了有效避免一次剪出过多的枝干,需对其进行分年的处理。针对其中型枝的处理原则是疏除一些大枝,中型枝干则较少的疏除,这主要是为了控制好其透光性,让其更好地萌生新枝,促使其余枝条能够将疏间和回缩有效地结合起来。但针对一些外围冗长细弱的、出现下垂枝干的则必须要采取適度的回缩,将其角度抬高。同时,由于衰老树本身外围的枝干大都是中短果枝及雄花枝,因此需要做好疏间和回缩,可采用粗壮的枝带头来进行。

2.6 病虫防治

病虫防治应当以农业综合防治为前提,前述的栽培管理措施就是有效的、科学的病虫的农业防治手段。农药在确实需要使用的时候才能使用,品名剂量需对症下药。

3 总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核桃的营养价值以及核桃具有的医疗功能有了逐渐深刻的认识;同时,开发利用的核桃系列产品也越来越多,核桃的市场需求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核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黔西南州只有进一步的加大核桃的栽培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大幅度提升产量及核桃品质,才能满足当下我国市场对于核桃的需求量,真正做到增产增收,促进黔西南州的经济发展,促进黔西南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有林,原双进,王小纪,等.基于中国核桃发展战略的核桃加工业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2015(21):1-8.

[2]耿继斌.影响核桃嫁接成活的因素与芽苗砧嫁接繁育技术要点[J].农技服务,2014(8):130-131,24.

[3]林海燕,刘胜军,韩耀景,等.驻马店市速生优质丰产薄皮核桃引种及早期丰产表现[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110,113.

[4]林海燕,董永娟,王欣,等.速生优质丰产薄皮核桃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96-97.

[5]林海燕,董永娟,王欣,等.速生优质丰产薄皮核桃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90,93.

[6]刘金川,张万军.宜君县棋盘镇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326-327.

黔西南州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1 肉牛养殖概况

黔西南州位于南北盘江流域, 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 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切割较强, 落差较大, 石山、半石山居多, 夏秋雨水集中, 山体滑坡易形成石漠化, 冬春草枯水竭, 干旱严重。全州共有草山草坡37万hm2, 且多在30°以上斜坡, 野生牧草以茅类、白花绒、荆刺灌丛较多, 植被恢复较慢。牛品种以盘江黄牛为主, 肉牛养殖以农户散养向适度规模过渡, 饲养方式多采用放牧加舍养结合的方法, 形成山区独有的特点。

2 存在的问题

2. 1 草地利用不平衡 山区多属石山半石山、天然草地, 肉牛以农户散养为主, 利用均为自然放牧, 距村寨近的草地放牧过重, 距村寨远的草地放牧过少或未被利用, 一方面对草地造成植被损坏难以恢复, 另一方面又造成资源流失, 重利用轻保护, 草畜配套失调, 管理利用不科学, 形成过牧、轻牧、未牧不平衡状况。

2. 2牛个体小, 生产性能低盘江黄牛属山区役肉兼用型品种, 个体较小, 生长速度慢, 生产性能不高。成年 公牛平均 体高116. 2 cm, 胸围154 . 5 cm, 体斜长132 . 2 cm, 管围16 . 7 cm, 体重312 . 3 kg, 屠宰率48. 6% ; 成年母牛 平均体高107. 16 cm, 胸围140. 4 cm, 体斜长124. 3 cm, 管围14. 9 cm, 体重244. 74 kg, 屠宰率44. 5% 。

2. 3秸秆利用率低黔西南州山区旱地多, 水田少, 主产玉米、小麦、水稻、油菜、芭蕉芋、红薯、豆类, 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200万t, 青贮、氨化处理利用仅为26. 3万t, 利用率为13. 15% , 绝大部分在田间地头被焚烧腐烂, 秸秆资源浪费, 且污染环境, 畜与秸不能有机结合。

2. 4牛的产量占有比重小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养牛投入大、周期长, 养牛户减少, 发展速度慢。2014年全州牛存栏74. 8万头, 出栏16. 3万头, 出栏率仅21. 8% , 牛肉产量1. 92万t, 占肉类总量的9. 2% , 人均占有牛肉约6 kg,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猪、牛、羊、禽生产中, 牛肉产量居第3位, 出栏率居未位, 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 5 牛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要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 大多数养殖户 (场) 以育肥牛为主, 母牛存栏量下降, 生产基础削弱, 现有存栏母牛2 3.1 6 万头均为自然留种, 没有科学的选择方法, 个体差异较大。农民散养母牛以本交为主, 所产后代参差不齐, 个体生产性能低, 近些年虽建立了一些牛的人工授精点, 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外来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但年输配母牛仅4.54万头, 年产杂交牛3.2万头, 改良面仅19.6%, 远远达不到肉牛产业发展要求。

2. 6基层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乡镇技术人员少, 特别是边远山区乡镇环境条件差, 财政紧张, 人才交流难度较大。一般畜牧兽医工作主要靠村级防疫员, 技术力量不足, 工作质量较差, 影响肉牛产业的发展。

2. 7 融资难度大肉牛养殖投资大、周期长, 而养殖户经济基础都很薄弱, 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3 对策及效果

3. 1政府引导, 部门支持, 发展肉牛产业按照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指示, 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把肉牛产业纳入政府工作日程。一是充分用好用活国家有关政策, 争取项目, 建立母牛繁殖基地, 大力扶持肉牛养殖; 二是结合实际建立安龙县肉牛养殖示范县和兴义贵州精神展示长廊种草养畜示范区, 引导农民、企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肉牛产业, 建立肉牛规模养殖场192个, 推动了肉牛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

3. 2加强技术培训, 增强农民养牛技能按照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标, 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组织了“金洲大讲堂, 创致富能手”大培训活动, 结合国家阳光、技能、就业培训, 组织村组干部、农村妇女、农民代表集中培训, 传授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草地建设和秸秆青贮、氨化处理利用技术、牛的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技术, 共组织培训3 607人次, 其中, 管理人员825人次, 农民2 782人次, 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提高了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技能增强。

3. 3 加强草地建设与秸秆处理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在高海拔山区推行黑麦草、三叶草、鸭茅、高羊茅牧草品种改良草山, 提高草山草坡产草量; 在低海拔河谷区推广种植皇竹草, 建立人工草地; 在农区推广冬闲田土种植一年生黑麦草, 同时开展饲用玉米种植和秸秆青贮氨化利用技术, 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秸秆利用率。全州共建人工草地5. 39万hm2, 改良草山3. 16万hm2, 冬闲田土种草0. 6万hm2, 秸秆青贮氨化利用28. 3万t, 配套养殖肉牛23万头, 草料生产与利用技术得到提高。

3. 4加强牛的杂交改良, 提高个体生产性能以盘江黄牛为核心, 组建母牛繁殖群, 建立牛的人工授精点, 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外缘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全州共建牛的人工授精点227个, 年配种4. 54万头。

3. 5加强牛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保障养牛业健康发展坚持“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 综合防制”的方针,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加强基层疫病防控设施建设, 增强基层技术队伍运行能力。全州共聘用村级防疫员1 625人, 建立乡镇动物防疫站136个, 牛的常规防疫注射密度达到95% , 疫病防控体系加强, 促进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3. 6加大投资力度, 扶持肉牛产业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 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及各种项目资金投入, 有力推动了肉牛业的快速发展。

2011年黔西南州历史年会心得 篇5

心 得 体 会

普坪中学:孔庆芳

10月26日,我和本校历史组的李明久老师一起到黔西南州参加了2011年历史教学年会,在这次年会上,我们接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首先是在听课方面,在10月26号的上午,我们首先听贵阳教授的讲课,课上,重点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逐步的引导学生对课本整个轮廓的准确把握,因为是初中的学生,所以教师的授课重点放在对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之上,同时在课堂上积极的利用各种图片来增强学生对整个历史的具体把握。

在当天的下午,我们听了兴义五中年教师给我们作学科分值分析,分析最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的题型,和分值分配,这学科的难点分析,及学科的定位,各学科在中、高考的分值安排。

在当天的下午,兴义一中老师给所有与会老师做了《注重课堂细节,提高教研能力》的报告,在报告中,老师着重强调教师在授课的时间必须要注意课堂的细节,特别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惯性思维所导致的知识性错误。这些错误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所难以发现的,老师列举了一系列类似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态度上不认真真的很难发现这些由于思维定势所产生的知识性错误。陈老师最后还要求大家要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读书,多思考,勤动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这次史学科教学年会中,他们的说课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且都做到了匠心独具,对于一节课都注重对讲学方法的采用,不同的课节,所采用的教法也是迥然不同,注意所讲的课节在整个教材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同时在学情分析中注重针对学生的具体知识的掌握情况采取什么样的讲授方法;针对一节课在准确的定位好教学目标之后就要突出重难点,而且要科学的给出教师确定重难点的理论依据;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法的时间充分的注意到了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各位教师的共同之处是都注重了对导入新课所用材料的选择,同时也注重了对导入新课的导入方法的设计,力争做到有利于学生在讲课一开始就进入课节的情景角色;在延伸和能力拓展部分力争使学生了解到教材的知识外衍。

在和与会教师在会后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中,交流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解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办法,通过交流让所有的教师都感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学校,走出地区,积极的吸取外界的精华,才能适应教学理念飞速发展的需要。

黔西南州 篇6

一是创新机构设置,领导到位。

切实调整、充实了州委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州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积极创新机构设置,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州委离退休干部工委、離退休干部党校,将老干部活动中心升格为副县级机构。配备了党工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和党校校长、常务副校长、专职副校长。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汇报必听,有难必帮,有问题必解决。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责任到位。

严格落实责任制,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把离退休干部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具体抓的运行机制。切实做到离退休干部工作“有人管,时常管,管得好”。

三是创新工作举措,措施到位。

将离退休干部工作与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纳入对各县(市)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州委明确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长具体抓离退休干部工作、老年大学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州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工委)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对抓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切实加大对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力度。各级组织、财政、人社、卫生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离退休干部工作,在全州上下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是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到位。

切实把人文关怀融入各项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三个机制”,保障了离退休干部离退休费按时足额发放,离休干部医疗费据实报销。以离退休干部党校为平台,打造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家园”。同时,切实做到对离退休干部重大节日必访,送一声祝福;生病住院必访,送一份关怀;家中遇到困难必访,给一份帮助;离休干部寿辰必访,道一声祝贺;离退休干部去世必访,敬一份悼念。让离退休干部切实感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关怀,进一步增强了“幸福感”。

五是创新活动载体,落实到位。

黔西南州义龙区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篇7

关键词:水稻,品种,筛选,黔西南州,义龙区

通过对7个品种对比试验, 了解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增产潜力, 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和适宜的栽培技术, 为水稻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义龙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义龙新区德卧镇毛杉树村一农户责任田进行, 该地位于义龙新区的东南面, 距新区20 km, 海拔1 180 m, 面积1 400 m2, 大眼泥田, 肥力中上, 排灌条件良好, 光照充足, 前作为小麦。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包括Q优6号、科优21、蓉优396、C两优华占、Y两优6号、宜香2115、筑优985等7个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即一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Q优6号作对照 (CK)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30 m2, 栽插规格:株行距19 cm×28 cm, 栽18.15万穴/hm2,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1]。

1.4 试验方法

2014年4月2日播种, 旱育秧, 5月16日整田, 施农家肥22.5 t/hm2+复合肥750 kg/hm2+碳酸氢铵600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基肥[2,3], 5月19日移栽, 5月27日施尿素187.5 kg/hm2作分蘖肥, 7月1日施氯化钾150 kg/hm2+尿素225 kg/hm2作拔节孕穗肥, 防治病虫害3次[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 C两优华占的生育期相对较短, 为160 d, 其他品种生育期基本接近, 为163~165 d。在义龙新区中部地区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适时移栽, 可保证在8月5日前抽穗, 8月10日安全齐穗, 避免“秋风”低温影响。

2.2 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 有效穗数C两优华占最高, 为330.00万穗/hm2, 科优21最低, 为190.05万穗/hm2。C两优华占理论产量最高 (13 513.50 kg/hm2) , 较对照增产10.5%, 其次为Y两优6号 (13 136.58 kg/hm2) , 较对照增产7.4%;筑优985产量12 923.84 kg/hm2, 较对照增产5.6%。

2.3 产量

由表3可知, C两优华占折合产量为13 080.00 kg/hm2, Y两优6号折合产量为12 840.00 kg/hm2, 筑优985折合产量为12 703.33 kg/hm2, 科优21折合产量为12 223.33 kg/hm2, QQ优优66号号 ( (CCKK) ) 折折合合产产量量为为1111 994400..0000 kkgg//hhmm22, , 蓉蓉优优339966折折合合产量为11 593.33 kg/hm2, 宜香2115折合产量为11 563.33kg/hm2。与对照相比, C两优华占增产1 140 kg/hm2, 增长率9.5%;Y两优6号增产900 kg/hm2, 增长率7.5%;筑优985增产763.33 kg/hm2, 增长率6.4%;科优21增产283.33 kg/hm2, 增长率2.4%。经方差分析 (表4) , 结果为不同处理间F值为19.966, F0.05为2.996, F0.01为4.621, 重复间F值为2.569, F0.05为3.885, F0.01为6.927, 表明处理间有显著差异, 重复间无差异。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义龙实验区较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C两优华占、Y两优6号、筑优985, 而科优21虽然产最也较高, 但由于该品种植株生长旺盛, 叶片过于宽大, 不耐高肥, 在大面积栽培上表现为穗颈瘟发病较为严重, 结实率不太理想, 不宜用于本地区高产创建栽培, 而宜香2115可作为本地优质稻栽培品种。

参考文献

[1]王明霞, 颜皆曙, 丁波, 等.2008年海安县水稻品比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27.

[2]罗兆昌, 张春帆, 郭士超, 等.华宁县杂交水稻新品种品比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 2014 (3) :18-20.

[3]李发祥, 黄兴江.13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 :96-97.

[4]石相弘.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76.

[5]孙同林, 尤和平, 殷建华, 等.水稻品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3) :41-42.

黔西南州 篇8

黔西南州境内气候宜人,热量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436~1 648.6小时,常年年均气温13.6~19.1℃),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 253.1~1 577.2 mm),雨热同季,无霜期长(281~348天),终年温暖湿润。全州天然草地面积26.67万hm2,25℃以上的坡耕地12万hm2,农区还有大面积的经、果、林地和冬闲田土可供种草养畜,草地资源丰富,面积宽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 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把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建设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重点项目来实施。于2000年出台了《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黔西南州100万亩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0年全州建设草地6.67万hm2(其中,人工草地3.33万hm2,改良天然草地3.33万hm2),配套养殖肉牛10万头,羊10万只,鹅10万羽。出栏肉牛5万头,羊8万只,鹅10万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为了实现黔西南州百万亩草地畜牧业建设的宏伟目标,2000年5月18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把“人工种草养畜”项目作为黔西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式启动。10年来,我州8县市分别实施了《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种草养羊产业化扶贫项目》、《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喀斯特地区生态畜牧业养殖示范》、《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等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州累计建设草地面积7.7万hm2(其中人草地4.6万hm2,改良草地3.1万hm2),完成规划任务115.5%;配套养殖肉牛10.5万头,完成规划任务105%;养羊羊60.78万只,完成规划任务607.8%;养鹅12.5万羽,完成规划任务125%。出栏肉牛6.5万头,完成规划任务130%;出栏羊26.66万只,完成任务333.25%;出栏鹅12万羽,完成规划任务120%;畜牧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35.8%上升到2010年的44%,超规划任务4个百分点。全州人工草场、改良草地面积逐年扩大,草地植被有了较快的恢复,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种草养羊农户经济效益突出,不仅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还为贵州省乃至南方喀斯特地区实施种草养畜产业化科技扶贫、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了“晴隆模式”。

2 黔西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成就

2.1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面积迅速扩大

全州人工种草建设从2000年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10年来,草地建设面积迅速扩大,建设面积到了7.7万hm2,各县市建成了一批规范、连片的人工草场。如晴隆江满、背加山、大平地、哈马、晴隆山、落水冲,普安平顶箐、泡沫山,兴仁放马坪,册亨板丸、院江,安龙钱相、乔马等草场,连片面积均达133.33万hm2以上,为我州发展规模养羊和养牛奠定了基础。

2.2牛、羊品种改良步伐加快

牛冻精配种点从2000年的80个发展到2010年的250个,调进利木赞、西门塔尔、安格斯、皮埃蒙特和摩拉水牛等品种开展牛冻配改良,年输配母牛5万多头,产犊2.8万多头。兴仁县26个牛改点全部实行配种收费,输精员积极性高,牛改工作成效明显;安龙县部分乡镇推行牛冻精输配改良收费,效果良好。羊品种改良成效明显,从2000年全州启动6.67万hm2草地畜牧业建设以来,晴隆县开展了波尔山羊、杜泊羊胚胎移植获得成功;全州引进波尔山羊、杜泊羊、南江黄羊等优良种羊5.9万只,杂交改良效果显著;晴隆、兴仁2个县建起了省级良种羊原种场,普安、册亨、望谟3个县建起了省级良种羊扩繁场;全州拥有羊改点(站)298个,羊改工作全面开展。如今全州养羊业发展基本做到良种化。

2.3牛、羊规模养殖场(户)不断增加

截止2010年底统计,全州存栏羊2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达到2万多户,50只以上的3 000多户,100只以上规模的有500多户,200只以上规模场(户)有60多个(户)。全州存栏牛5~10头的户(场)8 600多户(个),10~20头的有1 200多户(个),20头以上的养牛场38户;安龙县组建农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参加农户384户,全县建成1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规模场56个,600头以上的规模场1个。全州肉牛、肉羊养殖已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4牛羊存、出栏等生产指标稳步增长

2001年与2010年相比,羊存栏从22.88万只增长到60.78万只,增长165.65%;出栏从12.1万只增长到26.66万只,增长120.33%。牛存栏从51.45万头增长到60.79万头,增长18.15%;出栏从8.44万头增长到11.13万头,增长31.87%。全州畜牧渔业总产值从14.12亿元增长到33.7亿元,增长138.66%,养殖业已成为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创建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晴隆模式”

2004—2006年,我州晴隆县连续几年向国家扶贫办、发改委、农业部等部办委申报实施“种草养羊产业化科技扶贫”、“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等项目,获得资金1 700多万元,建设人工草地0.13万hm2,改良草地0.27万hm2,围栏封育0.73万hm2,不但增加了草地植被恢复面积近1.33万hm2,而且种草养羊科技扶贫和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各部、办、委有关领导到贵州考察调研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时,充分肯定了晴隆县取得的成绩,并把该县的成功经验命名为“晴隆模式”。

2.6 项目区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通过连续实施国家和省有关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项目区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据2008年调查,册亨种草养羊20只以上的农户有1 800多户,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8户,2万元以上的有300多户,1万元以上的有800多户。晴隆县种草养羊20只以上的农户有6 000多户,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4~5万元的有128户,其他农户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

2.7 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

通过实施石漠化草地治理、种草养羊产业化扶贫、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等项目,全州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力度加大,每年新增草地建设面积1.33万hm2,草地植被覆盖面积不断增加,有效地遏制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据监测,每新增草地植被666.67万hm2,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近700 hm2,人工草地土壤有机值含量增加2%,改良草地土壤有机值含量增加1%,25°以上坡耕地每667 m2减少泥沙流失1 224 kg,10~25°坡耕地减少泥沙流失686 kg,充分证明了牧草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功能。

3 主要经验和做法

3.1 加强领导

“十五”以来,黔西南历届州委、州政府都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每届班子都要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贫困乡镇进行有关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召开草地畜牧业发展专题会议,研究全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全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基本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人大、政协积极支持抓,发改、扶贫、交通、水利、农机等部门合力抓,畜牧部门、草地中心直接抓的发展氛围。

3.2 制定规划、出台政策

通过调查研究,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黔西南州6.67万hm2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决定》、《黔西南州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管理办法》、《黔西南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黔西南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黔西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相关文件,明确了全州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加快了基础设施、牛羊品种改良、动物防疫、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

3.3 整合部门力量

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是涉及多部门建设内容的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加快我州的发展步伐,在州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发改部门的协调下,整合各相关部门力量,并明确州县发改局负责项目申报和资金的落实,牵头督促检查项目的实施;州县农委、扶贫办负责扶贫、坡改梯、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落实,督促检查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州县畜牧部门负责为实施好项目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州县交通部门负责草场公路的配套建设;州县水利局负责草水工程的配套建设;州县农机服务中心负责农机购置补助资金的落实;州县财政局负责各部门项目建设资金拨付,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资金的运行安全。在项目实施中,按照有关项目集中建设,资金投入捆绑使用,部门之间按照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各记其功、共同建设的原则,推动全州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3.4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草地生态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政领导到相关部门技术干部、养殖农户都存在一个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提高技术的过程,所以必须采取以下方式强化技术培训。一是有计划地选派行政领导、技术干部到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考察,拓展视野,学习先进的种草养畜技术。二是邀请新西兰奶牛专家、草地专家、牛改专家到我州讲学,据统计2001—2005年举办培训班12期,受训人员500多人次,其中畜牧部门技术干部达到50%。三是黔西南与新西兰签署协议,开展“社区牛奶卫生技术合作”、“人工草地标准化体系建设”、“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国外优质牧草引种栽培”等项目的合作与示范,为黔西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农办、扶贫办及畜牧等相关部门联合举办草地生态畜牧业技术培训班,对各县市和乡镇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养殖农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术干部服务水平和农民养殖积极性。

3.5 实施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

创建“晴隆模式”以来,国家扶贫办、发改委、农业部、林业部和贵州省发改委、扶贫办等部门对我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全州获得各类项目投入4.8亿元,其中晴隆县2006—2010年获得农业部《岩溶山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资金5 443万元,8县、市2008年以来获得国家发改委、林业部等六部委投入《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中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2 000多万元,晴隆、普安、兴仁、册亨、望谟5县2008—2010年获得省发改委整合相关部门投入《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资金2.9亿元,8县、市2006—2010年获得省扶贫办《种草养羊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资金约1.2亿元。这些项目资金的投入,为全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加快了建设步伐。

3.6 组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队伍

抓好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人才是关键,所以州及各县必须有主抓此项工作的业务机构———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州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为副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10人;晴隆、普安、兴仁、册亨、望谟、安龙6个县草地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根据各县业务需要而定,晴隆、册亨草地中心在编人员均超过50人,据统计州级各县草地中心共有业务技术干部250多人。由于机构健全,人员稳定,为保质保量完成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4 当前及今后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黔西南州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为目标,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为重点,以“晴隆模式”为示范,大力发展“晴普兴”优质肉羊产业带和安龙舍饲养牛、贞丰县种草养鹅示范县建设,推动册亨、望谟种草养羊产业化扶贫和兴义市草地生态畜牧业综合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州累计建设草地13.33万hm2(人工种草6.67万hm2,改良草地6.67万hm2),羊存栏发展到300万只,出栏170万只;牛存栏发展到90万头,出栏30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州委州政府近期再次出台《关于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要求各县市搞好规划,并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所需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项目及时启动和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摘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把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建设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重点项目来实施。1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办、委的支持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全州人工草场、改良草地面积逐年扩大,草地植被有了较快的恢复,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种草养羊农户经济效益突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黔西南州 篇9

同时, 中医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 服务领域趋于萎缩, 中医药文化传承有待加强, 社会认知度还需提高;中医中药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中医与中药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 人才匮乏;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 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等。因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有效措施, 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 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黔西南州地处素有“川广云贵, 地道药材”“黔地无闲草, 夜郎多灵药”的贵州省西南部[3], 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助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更是黔西南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结合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对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以资为政府部门决策者提供参考。

1 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主要优势

1.1 政策红利

国家和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八部委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贵州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明确要求把发展中药材作为特色产业加以培育壮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号) 也明确提出了支持贵州省中医药 (民族医药) 事业发展和加快推进省、市 (州) 两级中医 (民族医) 医院建设等内容。在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下, 准确瞄准民众对健康产业的巨大需求, 黔西南州也适时提出了打造大医疗、大保健等六大发展平台, 将为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释放出巨大政策红利, 加快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1.2 气候和地理优势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最低海拔375m, 最高海拔2 207.2m, 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拔1 000~1 600m。全州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水热同季,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变化, 山区立体气候特点比较明显。全州长年气温为14~19℃, 年降水量1 250~1 577mm, 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16.29~454.06kJ·cm-2。全州土壤类型多样, 有12个土类, 35个亚类, 160余个土属, 470多个土种, 酸性土壤呈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 酸性土和钙质土镶嵌交错分布。据1984-1992年全省中药资源普查, 黔西南州有中药资源1 770种。黔西南州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 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 其中尤以兴义石斛 (环草石斛为主) 、安龙及兴义山银花 (黄褐毛忍冬为主) 、罗甸艾纳香、兴仁及晴隆薏苡等较为著名, 可主要发展和生产石斛 (环草石斛为主) 、艾纳香、何首乌、桔梗、淫羊藿、吉祥草、薏苡、黄精、天冬、刺梨、米槁、南沙参、南板蓝根、益母草、厚朴、山豆根、葛根、虎耳草、百尾参、射干、鱼腥草、水蛭等中药材。同时,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 具有耕地少、山地多、平地少、坡地多、工程性缺水严重的特点, 生态安全较为脆弱。中药材产业可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

1.3 现有研究基础

1.3.1 中药材繁育及栽培研究

黔西南州重视技术投入, 对金银花 (黄褐毛忍冬) 、小花清风藤、石斛 (铁皮石斛、环草石斛) 、金樱子、天麻等中药材进行种苗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 分别进行了环草石斛质量标准、小花清风藤规范化种植、白花前胡GAP示范基地建设、金樱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石斛种质资源及规范化生产、黄褐毛忍冬种质资源及规范化生产、“顶坛花椒”产业化开发、生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普安乌天麻”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等技术研究和示范, 同时扩大了中药材种植面积。此外, 黔西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中药材的组织培养和规范栽培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并在铁皮石斛、艾纳香、金线莲等中药品种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中药材繁育及栽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3.2 中药新药开发研究

近年来, 黔西南在中药新药开发方面紧紧围绕特色中药材资源利用、中药民族药研发与二次开发、民族民间单方、验方收集与开发等,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支持中药新药开发。目前, 黔西南州已有花栀清肝颗粒、复方栀子气雾剂、伤痛灵、血压安、益肾养元颗粒、强身颗粒、三七丹参片、板兰根冲剂、消炎止咳胶囊、48粒血脂宁胶囊、12袋强身颗粒、半枝莲胶囊、精制冠心颗粒、黄柏消痔胶囊等14种民族中药产品、中药保健品和中药食品。

2 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植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一是种植规模小。虽然黔西南州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 但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都较为落后, 种植方法仍停留在原始阶段, 中药农业基本上还是处于零散而落后的小农经济状态, 药材生产尚以千家万户的家庭种植为主, 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仍较低, 而且没有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4]。

二是技术水平低。由于黔西南州中药材种植以农户为主, 总体上技术水平较低, 不少关键技术亟需解决, 如产地生态适宜性、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连作障碍、合理采收及加工贮藏等。另外, 黔西南州气候比较立体, 各县 (市、区) 光照、温度、湿度等有较大差别, 对中药材的生长会造成不同影响, 对此类问题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 不能提出有效的技术方案。

2.2 市场秩序混乱, 国际市场进入受阻

缺乏对称的市场信息。中药材生产往往滞后于中药材需求, 导致中药材价格波动比较大, 影响农户种植的积极性[4]。

技术及管理落后。随着民众对健康质量的追求, 危害健康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问题重新受到重视, 特别是国外对我国中药的进口更是有严格限制[5]。当前黔西南州中药材销售受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影响已显现出来, 成为黔西南州中药材出口国外的主要瓶颈之一, 阻碍了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2.3 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

缺乏中药材管理制度规范及监督规范是中药材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黔西南州中药材生产企业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生产管理和药材种植缺乏严格规范, 如黔西南州中药材大部分依靠农户采集或收购, 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游医药贩摆摊设点, 吹嘘做虚假广告, 致使许多人上当受骗, 影响了中药材口碑, 这也是中药材产业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4 野生药材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镇化的推进、重点水源工程的建设以及中药制药企业的迅速发展, 中药材特别是野生中药材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多种常用中药材品种出现供求矛盾, 其中多数品种主要依赖于野生品种的采集, 过度采集野生资源, 已使黔西南州部分药材资源枯竭, 部分品种已濒临灭绝[3,6]。

3 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对野生中药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

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产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 有必要开展中药材资源调查, 建立野生资源预警机制, 加强对黔西南州地区及整个贵州地区重要珍稀名贵野生资源的搜集、鉴定、保存、繁殖与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为黔西南州道地药材品质特征、中药材遗传育种及中药材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3.2 加强对中药材遗传育种的研究, 建立良种快速繁育及规范栽培技术

为保证中药材优质、高产、药用价值高, 选育新的药材优良品种是一项根本措施。通过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的建设, 可为遗传选育提供良好材料,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 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药用成分含量高和稳定、外形色泽符合商品要求的优良品系。在此基础上, 研究中药材优良品系的快繁技术,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便于中药材种植大面积推广, 进行GAP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并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3.3 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

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 制定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 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 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 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 扶持中药龙头企业, 开拓国际市场。

3.4 开展中药材科普文化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围绕黔西南州正在打造的大医疗、大保健等六大平台, 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中医药知识及文化传播网络建设, 培育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 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开发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加强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 在兴义市建设黔西南州中医药博物馆和活体基因库, 提供了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地道中药材信息, 包括药材名称、分布、形态特征 (附彩色图片) 、药材性状及规格标准、色谱指纹图谱等中药材相关信息, 提供中药材植物鉴赏体验[7], 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中医医术、中药材资源、中药材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进展, 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此外, 黔西南州地处民族地区, 苗药、壮药资源丰富, 至今仍有大量的民间传统中医疗法, 疗效显著, 应加强对该类民间艺人的挖掘、教育与保护, 更好地发挥传统医药传承人的作用。

3.5 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投入

加大对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 鼓励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同其它地区的科研院校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 并同企业、生产合作社、中药材产业技术协会等单位开展产学研究合作, 初步形成中药材产业技术联盟。积极培育和开发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 切实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 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 研究制定本地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 明确中医药传统知识权利主体, 逐步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使用、管理和传承的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 将我州的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

3.6 加强中药材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3.6.1 产品策略

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创建品牌是有效途径。

扩大对外宣传范围和力度。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 大力宣传黔西南州中药材种植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 大力宣传黔西南州中药材的道地性, 以提高我州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并尽快建立州中药材营销网站, 沟通信息。要重视商标注册、打造品牌, 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全方位开放投资项目, 多渠道融资, 促使黔西南州中药材生产走上产业化之路。

3.6.2 价格策略

黔西南州中药材可采用两种价格策略, 一是走低价路线, 二是走高价路线。前者主要是生产低档产品, 在保证产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低价刺激需求或应对竞争。后者主要是生产质量较高的产品, 注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 主要通过创新提供差异化产品。

3.6.3 渠道策略

由于中药材市场资源有限, 市场营销一般选择多种渠道充分与顾客沟通, 保证渠道畅通, 提高沟通效率。企业可采用自产自销的传统营销模式, 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备和创新营销方式销售中药材。

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为中药材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低成本高效渠道模式, 是一种在线的互动营销方式, 组织方便、灵活、成本低廉, 很适合中小企业。

联合营销。黔西南中药材可采用联合方式销售, 这种联合既可以是中小企业之间联合, 也可以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联合。前者以松散型中小企业组织为纽带进行联合, 后者借大企业销售网络销售产品, 可消除自身能力的限制, 提高销售效率。此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代理商代销, 也可以采用邮件、电话、电视等形式。

4 结语

中药材产业发展是黔西南州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是振兴和发展中药材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优势及主要问题, 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结合黔西南州实际, 紧紧围绕大医药、大保健等平台建设, 科学严谨, 求真务实, 加强研究, 为黔西南州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为中华传统医学及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云龙.中药材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事, 1992, 6 (4) :230-232.

[2]张继, 郑健.中药标本的重要性与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药事, 2008, 22 (11) :977-979.

[3]方周伯.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趋势与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 (2) :51-55.

[4]冉懋雄.论推进贵州中药农业的发展与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5) :1-4.

[5]李志芬, 潘赢, 李蕾.浅谈我国中药材农药污染状况及解决途径[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 24 (7) :665-669.

[6]潘明, 徐轶婷, 王世宽, 等.利用生物转化技术改良中药材品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9) :4589-4591, 4609.

黔西南州无患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 又名木患子、肥皂树、洗手果、菩提子等, 属落叶乔木树种[4]。与荔枝、龙眼同属无患子科, 无患子属。相传以无患树的木材制成的法器可以驱魔杀鬼, 因此名为“无患”, 寓有幸福无忧、无灾难之意。全世界约有13个种, 分布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中国产于长江流域以南, 有4个种和1个变种。据调查, 贵州省无患子主要有2种, 即川滇无患子[Sapindus delavayi (Franch.) Radlk.]和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 其自然分布主要在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自治州[5]。在黔西南州北盘江流域, 野生无患子分布在海拔450~1 300 m之间, 树高达15~30 m, 4—6月开花, 6—7月结果, 果实成熟时呈黄色或棕黄色。海拔低的地区开花早、结果早、果皮厚, 海拔高的地区开花晚、结果晚、果皮较薄。2011年贵州禾丰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黔西南州贞丰县进行无患子的育苗和人工种植, 从此无患子就在黔西南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据统计:黔西南州人工无患子林由2011年以前的0 hm2, 变成今天的2 000 hm2以上, 由以前的1家企业推广成现在的12家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经过5年的人工种植无患子, 发现无患子以下特点:一是喜光、喜热、耐旱。生长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地带的无患子, 开花结果时间提前。在每年的冬春季种植, 连续3个月没有雨水也不好因为缺水死亡。二是喜松土、生长快。该树种植在土松的地方生长比较快, 每年可长0.5~1.0 m。三是根系发达、寿命长。根系分布广且深, 须根比较多, 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抗风能力。树龄可达100~200年。四是3年挂果、挂果期长。2012年种植的无患子现已挂果, 主要分布在顶枝。10年后进入盛产期, 种植750株/hm2, 可产果15 t/hm2[6]。全身都是宝, 无患子大树是绿化环境的好树种, 小树是净化办公的好盆景。无患子根可以药用, 茎可做家具, 老叶可开发成饮料, 嫩叶 (2叶1心) 可加工成菩提茶, 果皮是洗化产品的原料, 种子可加工成工艺品, 种仁可提取生物柴油。

1 发展现状和面对的机遇

1.1 发展现状

2011年黔西南州就开始发展无患子产业, 贵州禾丰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贞丰县进行无患子育苗, 贵州省贞丰县发展无患子较早[5]。经过5年的发展, 相关企业、合作社、团队进行无患子的野生资源调查,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 以保护珠江上游水质为前提, 以石漠化山头绿起来为根本出发点, 大力发展无患子育苗、种植、加工和产品开发为人类服务。目前, 全州有无患子苗圃基地66.67 hm2以上、无患子种植基地2 000 hm2以上、无患子加工厂1个、无患子种植单位12家。

1.2 产业化发展战略

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 空气质量下降, 植树造林、绿化中国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石油资源渐趋枯竭, 能源供需矛盾加剧, 可再生清洁能源和能源多元化发展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纯化工洗化产品不仅对自然损害, 而且会对人体造成重大伤害的事件不断增多, 纯天然代替纯化工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又指出原料基地要充分开发利用荒山、荒坡、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和冬闲田。国家林业局《无患子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中提出无患子的综合利用价值较高, 特别是在生物能源、生物化工方面, 是优良的工业原料林和造林绿化树种。

贵州山地面积比例大,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工业化薄弱的贵州, 只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加快石漠化山头绿起来和高效农业搞起来的建设, 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7]。无患子种植基地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贵州的战略任务之一, 是给盘江流域留下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 是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 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高产无患子育苗技术体系

目前, 人工种植的无患子或川滇无患子大多使用天然种源的实生苗, 良种选育相对滞后、良种优苗供应缺乏, 难以保证种植在石漠化地区和低热河谷地带3年后连续性高产。迫切需要与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攻关研究, 选育高产、抗病虫新品种, 通过建立采穗场、采用嫁接换冠和扦插育苗等方式培育高产优质种苗。

2.2 石漠化地区栽培体系尚未构建

喀斯特石漠化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已成为继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 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 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 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8]。全州国土面积16 804.3 km2, 其中岩溶出露面积10 129.51 km2, 占全州国土面积的60.28%[9]。地质构造条件也是石漠化过程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力, 不同的地区, 人类活动不同, 对植被种类的破坏也有一定差异[10]。由于无患子抗干旱、喜热、喜松土的特性, 在石漠化地区种植长势比较好, 但在黔西南州石漠化地区只是进行种植试验, 尚未构建栽培体系。

2.3 低热河谷地带高产栽培体系尚未构建

黔西南州境内山高坡陡, 河谷深切, 地形破碎, 生态系统脆弱。南、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带有优越的水、热、土等自然条件, 适宜于多种林木生长, 林业开发潜力很大[11]。海拔多在275~1 000 m之间, 年均温在18~20℃, 无霜期340 d以上, 年日照时数为1 400~1 500 h, 气候有明显的南亚热带特征。5年以来在企业、合作社和个人在黔西南州的贞丰县 (沙坪乡、鲁贡镇、鲁容乡、百层镇) 和望谟县 (乐元镇、石屯镇、蔗香乡) 的低热河谷地带种植无患子1 333.33 hm2以上, 生态绿化效益初见成效, 经济效益正在体现 (有部分挂果) 。由于进行无患子种植的企业和个人比较多, 无患子种植成活率在60%左右, 通过第2次补苗就可以达到90%, 加之懂无患子种植技术的人员很少, 因此在移栽、种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没有一套成熟的低热河谷地区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2.4 地形地貌制约无患子产业发展

黔西南州的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严重, 在石漠化地区和低热河谷地带交通运输严重缺失, 种植基地田间管理难度大, 未找到合适的无患子林下经济作物, 各方面阻碍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2.5 技术力量薄弱, 产品开发困难大

目前, 无患子产品比较单一, 种植公司的技术力量薄弱, 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导致能源林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造成企业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 同时影响了农民种植无患子的积极性。贵州禾丰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黔西南州华盈林业公司、黔西南州森茂林业公司、贞丰县景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贞丰县林下中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望谟县禾丰林下中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鼎丰林业集团股分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在黔西南州进行无患子产业的发展, 但目前为止只有贵州禾丰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育苗、种植、加工和产品开发方面形成体系。因此, 在发展无患子林业产业时, 需要考虑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开发后续产品, 如何保障老百姓根本利益, 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无患子的叶、果皮、种仁要进一步加强其利用价值的研究和高端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研发, 从而提高无患子整体价值, 实现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6 资金筹措单一, 缺口大

无患子在黔西南州的种植, 资金主要来自企业 (公司、合作社、个人投入) 和国家 (造林补贴) 。按贵州省林业厅关于无患子的种植规划:果用林投资17 202元/hm2, 果材兼用林投资16 035元/hm2, 且不含种植基地的后期管理和基础实施建设费用。相当于一般农作物来说, 无患子生长周期长, 种植基地建设前期投入成本大, 造林成本高, 加之黔西南州适合造无患子林的区域水陆交通不便又不能机械化作业, 种植3~5年结果、前10年为初果期, 导致资金回笼慢, 企业内损大。虽然国家给予部分补助, 但相对总投入而言, 在种植方面资金缺口较大, 所以很多企业更无力于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

3 对策

3.1 加强无患子早产、高产育苗种植研究

建设无患子优质、高产枝条采穗场,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强的良种, 进行快速扦插繁殖, 扩大苗圃基地面积, 培育大量优质、早产、高产苗木, 并进行高产栽培, 才能解决种源问题。运用机械设备修理种植基地的道路和水窖, 运用松土、农家肥、微量元素肥、微生物肥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 运用电动喷雾器给予施肥, 使用无人机航拍进行种植基地日常照管预防火灾。为此, 应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 充分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 加快无患子早产、高产、多抗优良品种的育苗, 并将优质苗木进行种植, 使其产生最大效益。对于已种植的无患子, 邀请相关林业专家到基地指导, 采用嫁接良种的方式弥补种源的缺陷。对于种植基地的照管, 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产业宣传, 相关部门应出台文件严惩放火者。对于基地的日常管理, 可以进行林下套种艾纳香、生姜、何首乌、半夏、黄精、白芨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肥松土, 更重要的是实现“以短养长”、林上林下双丰收、节省资源的产业调整。

3.2 加大无患子的产品研发

加强国内外、省内外的产学研结合, 建成“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型的无患子研究院或实验室, 打造跨学科、跨国界的综合性无患子科技创新团队, 加快无患子的叶和果实的采收、加工、产品研发力度, 采用新工艺、采购先进设备进行无患子果皮的加工和提取, 开发出适合现代消费理念的、健康的、纯天然的洗化产品为人类服务。加快无患子果皮的提取研究, 降低无患子皂苷的损耗, 减少其他杂质的百分比;加快无患子为主要成分的洗发液的研究, 延长产业链;加快无患子叶的相关成分研究, 开发具有保健功效的饮品;进行无患子种皮与种仁分离设备的研究;进行种仁的生物柴油加工研究, 开发相关产品。通过科研场所的搭建、团队人员的组建、加工设备的改进、提取技术的提高、产品的研发等努力, 着力延伸无患子产业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

3.3 加大无患子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

无患子产业不仅是林业, 更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好产业, 属于21世纪的现代农林业, 是贵州省“五大新兴产业”[12]中大健康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投入成本高, 见效慢, 自然风险大, 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授信的难度很大。因此, 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 一是要增加无患子种植基地的基础实施投入, 特别是道路和肥水一体化;二是要增加产品的研发资金引导, 科技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三是要鼓励金融部门参与基地建设, 在林权抵押贷款方面给予支持;四是要提供生态保护专项资金、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五是要积极鼓励并支持民间资本加入无患子产业化发展。这样可减轻投资者的风险, 缓解资金压力, 聚民众之力促进产业高速稳定的发展。

3.4 用大健康、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思维指导无患子产业发展

无患子产业属于大健康产业, 又是现代山地农业。由育苗、种植、加工和产品开发进行产业化的发展, 最终被消费者使用不得不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 使该产业走向互联网+无患子的自然高速之路[13];由物质到产品、由产品到商品、由商品到消费品是一种品质的升华, 是一种质的变化, 只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反映, 才会捕捉到消费者的心灵, 也才能生产出适合的商品, 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农林人人共享的服务宗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引导理论”是建设好无患子育苗和种植基地的基本出发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研发、销售产品的前提;“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是产业化发展的根本, 也是该产业实现三大效益的表现形式。

3.5 构建产业平台, 众筹资金助推无患子产业化为人类服务

上一篇:职业方向下一篇:更经济学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