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合作项目

2024-08-01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精选十篇)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 篇1

《国际石油经济合作》一书是目前为止国内外最为全面的介绍国际石油经济合作内容的书籍, 而且是在海外项目多数亏损的状况下, 唯一一部相关的总结性书籍。本书体系完整、内容详尽、分析到位、对问题的研究深刻, 理论应用与实践支持相结合, 是指导石油行业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从事国际石油经济合作活动的重要书籍。其特色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独有性

本书内容是博士生导师高新伟教授辛勤研究、总结、整理的结晶, 是迄今国内外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介绍国际石油经济合作的书籍。在此书出版之前, 国内外存在的相关文献大都仅就国际石油经济合作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介绍或系统的介绍国际石油经济合作的书籍寥寥无几。较为全面的研究性书籍可算韩学功、佟纪元1995年主编的《国际石油合作》一书, 但该书主要从宏观方面阐述国际石油合作的相关知识, 如国际贸易、财务、礼仪等, 对国际石油合作流程及项目管理的研究不足, 而且由于时间较早, 已难以指导当前的工作。正是由于系统性介绍书籍的不足, 导致学习者难以形成整体把握, 给学习、研究带来极大的不便。而2004年葛艾继、郭鹏、许红撰写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合作理论与实务》则侧重于项目决策和评价, 适合项目决策参考使用, 不太适合现场施工人员学习。而《国际石油经济合作》一书, 内容全面、系统完整, 既有宏观介绍, 也有微观分析, 层次清楚, 易于把握, 在国内外具有独创性。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概述、国际石油项目立项分析与决策及操作层面的项目管理三个层次。

首先, 在宏观上介绍国际石油合作相应的法律保证和政策支持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从宏观角度对合作环境进行地缘、政治、地质、人文、财税法律等分析, 进而选择战略地区、分析及选择合作合同条件, 从而为操作管理奠定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在政策及法律上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次, 分别从国际石油工程服务市场和投资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从项目前期的信息获取及调研到项目的前期谈判, 从决策立项到项目确定后的分包、合同执行管理及资金回收, 并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叙述, 使读者对国际石油项目的流程有完整的认识。最后, 从具体操作层面介绍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除了传统项目管理的质量、成本、进度等九大主体内容以外, 重点增加了国际石油项目的跨文化管理、关系管理及现场管理, 这部分内容可谓本书的亮点。

二、系统性

目前, 网上一篇文章《高出低入:中资石油公司4 000亿海外投资收益图谱》引发广泛关注。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一份报告显示, 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亏损项目达到2/3, 更是惹人争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石油经济合作的跨国性、高技术性、高风险性、长期性等特点, 使得对国际石油经济合作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变得异常困难。而面对中国国际石油经济合作的现实状况, 又急需这样一本既适合国际石油市场环境分析和研发, 又适合中国技术人员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项目现场管理的书籍。

针对以上情况, 有着多年实地工作经验的高新伟教授, 在仔细整理、认真研究的基础上, 花费七年时间写成此书, 系统总结了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的相关问题, 满足了石油行业相关人员对国际石油经济合作学习、研究的需要。

首先, 书中对中国国际石油经济合作历程、现状及国际石油合作的环境、法规、合同等进行了综述。从境内合作到境外合作, 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经历了由点到面、逐渐规范、逐渐成熟的一个发展过程。不管是从横向上、深度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而中国国际石油经济合作现状也较为乐观, 合作地区广泛、合作伙伴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合作的范畴、形式多样化。另外, 对主要地区合作环境进行了分析, 对中国石油合作中的法规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合作法规做了详细总结, 并对八种国际石油投资合同及合同的一般条款、执行的注意事项、执行对策等进行了总结。其次, 对国际石油经济合作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包括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九大问题, 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中国石油工业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国际化经营战略意识不强;国际化起步晚, 基础薄弱, 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相应的法律保证和政策支持;对国际环境不熟悉, 石油工业国际化面临巨大的风险等。最后, 对国际石油经济合作各阶段的相关事项以及各种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介绍。书中根据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流程, 对投资地区及方式选择、项目来源、项目决策、融资、谈判、合同订立、执行、财务核算等方面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针对不同项目对不同阶段的特殊要求进行了重点分析。在项目管理分析上, 对于涉及到的每个方面, 作者都认真总结了其管理内容、重点及管理原则, 对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并客观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管理, 作者还分析了其管理的意义、目标、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制定方法、经验等。

三、实用性

《国际石油经济合作》一书, 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更是一本实务指导书, 对国际石油经济合作项目的立项及决策、运营与管理等实践极具指导意义。既适合作为研究生教材及本科生相关课程参考书, 也适合中国从事海外石油业务的工作人员阅读。

本书在编写上, 为了更具实用性, 且与中国石油公司海外项目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 书中主要以中国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伊朗卡山风险勘探项目和苏丹项目为例进行说明。具体事例的应用, 使得此书更加易于阅读和理解, 也使得书中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便于读者结合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不同情况和疑问, 尽快找到经验性方案, 以解决实际问题。

而书中大量辅助图表的运用, 各种模式、模型的讲解, 各种方法、公式的介绍及相关方法的应用示例, 使相关内容一目了然, 便于比较分析的同时, 更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程序、方式, 有助于帮助从事海外石油业务的工作人员解决相关问题, 或是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书的实用性还在于它系统地论述了国际石油项目的整个流程, 涵盖了国际石油工程投资和服务市场的各个环节, 并按章节将流程各环节有机地组织起来, 不仅系统性强, 其对实务的指导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更具实用价值的还在于本书对项目管理的介绍。其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容, 而新增的HSE管理、跨文化管理、关系管理、现场管理和项目考核审计等更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提升了本书的实用价值, 形成了一整套国际石油项目管理理论体系。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 篇2

摘要:境外承包工程项目的HSE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HSE管理经验,提高我们自己的HSE管理水平,才能为我们国内施工队伍外闯国际市场,拿到国际工程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HSE 管理模式制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作为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石油产业的储藏局限性,国内油气行业也逐渐进入寒冬期。为了谋求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施工队伍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外闯国际市场的施工队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中,HSE管理就是我们普遍薄弱且亟需加强的一个环节。与在国内施工相比,国际石油工程项目HSE管理工作不仅要面对与国内市场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风俗习惯、地理气候、施工工艺等因素和环节,还要与来自全球各个地区不同的竞争对手的强烈竞争,这就需要我们的施工队伍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够应对国际市场上更大、更强的挑战性。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知名的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制订了涵盖业务各方面、严格的HSE管理标准和体系,将良好的HSE业绩作为对社会、当地社区、员工的一种责任和承诺,作为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卓越有效的HSE管理已经成为国内施工队伍进入国际石油服务市场必须首先跨越的一道门坎。没有高标准的HSE管理体系和良好的业绩就很难通过招投标资格预审,更别说拿到境外项目合同。

境外石油工程项目HSE管理覆盖面广,不仅要求做好生产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业绩,还要做好后勤服务与供给,保障员工的日常生活。境外施工远离母国和公司总部,在技术、设备、人员、物资等资源的支持保障上经常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需资源不能及时到位。我国境外工程项目的主要市场又多在经济欠/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当地道路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安全设施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着后勤物资的供给与运输。同时我们的石油石化行业特别是物探、钻井、井下作业、管道、油建等队伍的施工地点大多在荒郊野外,机械事故、蚊虫蛇蝎叮咬等几率大,且流动性强,更加重了后勤、物资供应的难度。

在境外承揽工程,一旦发生HSE事故,决不仅仅是工程和设备毁损、人员身心伤害,还将直接影响国家、公司形象和以后的工程投投标。一旦被列入“黑名单”,恐怕这个公司在该地区将再无立锥之地。特别严重者还可能造成恶劣的政治和外交影响。

可见,加强境外工程施工队伍的HSE管理,既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外在需要,也是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十分严峻的挑战,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良好手段。

一、境外石油工程项目HSE管理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做好境外工程的HSE管理不仅需要企业各部门、各层面的信念和决心,更需要企业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工作做起,舍得在HSE管理体系建设和实施上进行人、财、物等资源投入。自上世纪末我们石油石化行业率先引入HSE管理理念和体系以来,特别是通过国内承包市场和国际服务市场的磨砺,很多企业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HSE管理体系,安全生产、人员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业绩都显著提高,但仍然有些现象值得警惕和注意?U

1.1人员安全观念落后,HSE管理意识差。为压缩人工成本,有的单位甚至没有专职HSE管理人员。HSE管理大多靠基层管理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安全意识淡漠已是常态。各个基层单位在生产任务紧张的情况下,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放松了HSE管理。这一点在我们一些刚刚进入国际承包市场的队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2重视生产安全,忽视生活安全管理。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就发现有的施工队伍在炎热干燥的地区施工,接送职工上下班的班车车况相当差,有的没有空调或者空调不公正,有的不但没有空调,甚至有些车窗玻璃也缺失或者破损,职工们途中不得不用毛巾捂住口鼻来遮挡灰尘。为压缩人工成本,境外承包工程中我们中方人员配备紧张,很多单位实行兼岗或一人多岗。且不说集体性的食物中毒或流行疾病,就是一个人受伤或生病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工作。某钻井队一名司钻腿上被虫子叮咬,伤口溃烂,不得不卧床休息半月,使整个井队人员不得不重新调配,影响了正常施工。

1.3在事故预防处理方面往往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违背“预防为主,持续改进”这一HSE管理的核心理念,忽视工作前的安全生产分析,部分施工队伍减少或者不开安全会,不能有效识别工作的事故安全隐患,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在事故发生后,又是国内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处理相关责任人为主导,不能有效的组织相关施工人员进行事故经验教训的学习与分享处理,安全工作仍然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

1.4重制度制定,轻落实执行。有的单位花费不少气力,甚至重金聘请国外专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HSE体系,但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执行实施。仅把HSE文件作?橥侗曛斜甑囊桓龉ぞ撸?是给别人看的,是做秀。其结果不过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真正能在作业、施工环节中落到实处,按照标准程序施工的是少之又少,HSE管理水平和业绩并没有提高多少。

1.5重具体工作,轻文档管理。这些在我们现场施工队伍中表现特别突出,有些施工队伍具体安全工作确实做了不少,但不重视文档处理工作,没有留下多少书面数据。这样既不便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也不利于自己总结经验和提高。

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外闯国际市场施工队伍的HSE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国际石油公司对中国的施工队伍存在“价格便宜、拼施工速度、忽视安全管理”等不良印象,不利于国际市场的竞标参与。

二、做强境外石油工程项目HSE管理的要点

境外石油工程项目管理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公司的成功管理方法,总结自身经验教训,不断加强内部HSE管理体系建设和监督实施力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切实落实到每个施工项目、班组和员工,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根据这些年境外工作的体会,我认为目前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U

2.1树立现代安全管理理念,打造企业安全文化

思想决定行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高度重视HSE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将HSE工作与经济效益、施工质量和速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力资源是企业最珍贵、最能产生效益的资本。境外职工伤亡不仅使公司和国家财产、形象、声誉受到损失,给职工家属和亲友造成身心伤害,也使职工队伍产生不安全感,士气低落,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公司整体竞争力下降。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树立“任何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安全人人有责”、“安全就是效益”等理念,在企业内形成人人想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文化氛围。

2.2建立和完善HSE管理?w系与制度

做好承包商HSE管理体系与当地相关法规、业主及分包商管理体系的衔接和统一,建章立制体现了一个公司HSE管理水平和对社会、员工的责任与关怀,又可以加强和业主就安全措施方面谈判的地位。不少单位仍然没有建立起符合境外现场工作实际要求的HSE体系,要么把国内的做法原封不动地照搬过去,有的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地带。我们应不断探索建立、完善符合当地相关法规、满足业主要求的HSE管理标准和体系,贯彻实施于我们日常的每一个施工环节,同时也要求分包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共同提高我们海外项目的HSE管理水平。

2.3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国际承包工程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设备和物资装备的比拼。设备装备是施工赖以进行的客观物质基础,是展现我们施工队伍国际竞争力的物质平台。在国际市场上,曾出现某钻井队因钢丝绳质量不过关,起升井架时钢丝绳拉断造成井架损坏的事故,也出现过生产过程中?x车连杠突然断裂的事故。先进的机械设备、高标准的装备水平、严格的维护保养为施工作业搭建了坚实的安全平台。国外比较注重用数据说话,因此我们在设备配套和项目运行期间应注意收集和保存设备有关的技术支持文件,如供货商资质证明、产品合格证、使用手册、检验检测报告等。建立设备安全保障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要求使用、维护和检测设备、工具,建立设备保养、维护台账。用不同颜色标示安全状况不同的设备、工具、提升用品,及时将毁损报废工具、用品撤出施工现场,对设备更新改造实施严格的变更程序管理。

2.4配齐安全设施用品,提高防护应急能力

安全防护设施是保护我们员工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施工中不仅要配备足够的合格的安全帽、工衣、工鞋、手套、护目镜、安全带、防护面罩等个人劳保用品;有毒气体检测仪、呼吸器、洗眼器、灭火器、担架、急救药品等专用安全设施,也要配备足够的交通、通讯应急设备,保证通讯畅通、有足够的可以随时调度的车辆,做好事故防范和事故处理。多数境外施工单位交通、通讯应急设备配备不足,并且状况较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势必无法及时传递信息、实施统一协调指挥,不能在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组织人员营救、撤退和转移。

2.5加强HSE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技能

坚持做好HSE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与能力,这项工作应该提升到与安全生产并举同等重要的地位,应当长期、持续开展,培训要覆盖全体员工,不仅仅是中方外派员工,还要涵盖当地雇员、为项目施工服务的第三方员工等。我们在国外承包工程大部分市场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当地教育水平和人口技术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较弱,当地雇员HSE培训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不仅原来没有类似工作经验的雇员要培训,即使招收有一定相同或类似岗位工作经验的人,由于各个公司工作环境和习惯不同,也必须重新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安全健康和环保意识、有关法规、公司HSE管理制度、设备操作、消防、急救/CPR、化学品处置等。国外有的公司要求受训者和公司有关代表共同在培训记录表上签字,以示重要,并通过穿着不同颜色的工衣和佩戴不同颜色的安全帽,区别熟练工人和新手。

2.6做到生产安全、生活安全与防恐怖袭击统一

我们不仅要做到施工生产安全,也要做好员工日常生活安全管理,将HSE管理扩大到工作场所以外、延伸到每天24小时。员工受伤、生病,不论是在班上还是下班之后,对企业的影响是一样的。近几年来,国际恐怖袭击活动猖獗,我国境外承包工程市场所在的不少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国内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治安状况令人担忧,发生了多起我境外人员遇袭事件。加强应对恐怖袭击的防范措施已是摆在境外工程承包队伍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 篇3

【关键词】 尼日利亚 风险 评价 对策

尼日利亚国际石油市场不仅受到该国石油政策法规变动、勘探开发以及工程承包市场、地缘政治、公共安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项目运行模式、技术水平、操作方式等诸多挑战,深层次的因素是受合同约定中对管理模式和执行方式等具体要求的影响。下面从尼日利亚国际石油项目管理实践,找出规避项目风险的有效措施并提出建议。

1.该国石油市场的现状

尼日利亚的外国石油公司主要有壳牌、英国天然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科诺科公司、德国Deminex公司、埃尼/阿吉普公司、埃克森美孚、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道达尔集团和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等。现行的石油法规是1969石油法及增补、2000年招标指南、1999产量分成法及增补、1993产量分成法、1998天然气公司所得税优惠法和教育税法(增补本)等。尼日利亚2000年投资指南定义了在尼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可适用的合同模式为以下五种:联合经营、产量分成合同、服务合同、矿税制(即租让制)、股权份额式联合经营公司模式方式。

2.尼日利亚国际石油项目风险评价和对策研究

2.1我国石油公司尼日利亚项目的风险分析

利用风险因素评价技术中的德而菲法,将直接从事国际石油项目操作的一线人员、从事风险评价、管理以及与改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员按照60%、20%、20%的比例组成专家小组,得出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如下:(1)地缘政治的风险;(2)安全风险,包括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和工业安全风险引起的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施工设备和财产损失风险);(3)当地法律和行业政策法规变动带来的经济法律金融环境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普遍面临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国际化人才缺乏,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还不够熟悉等现状,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瓶颈。(4)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和工程承包工程市场风险(国际油价波动、买方和卖方联合操纵价格、项目投资无法回收或项目经济效益变差的风险等;①国际石油资本及背后国家意志之间的剧烈竞争带来的风险;②资源国限制政策、利益集团等因素带来的风险;③国家之间的战争、封锁等不可抗力风险;④我国国内相关企业的恶性竞争风险;)(5)合同风险(合同对方不履约等);(6)社会文化差异;(7)企业财务风险;(8)技术壁垒。

将风险因素制成表格后交给专家组成员进行打分,按照人员打分的分值汇总情况筛选出主要风险因素。采用德而菲法得到的我国石油公司尼日利亚石油項目面临的风险因素如下: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法律金融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

2.2我国石油公司尼日利亚项目对策研究

2.2.1政治风险的对策

(1)加强尼日利亚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评估,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别借鉴分类评估法、预先报警系统评估法和定级评估法,做好项目政治风险的评价,判定该国的总体政治形势。

(2)以境外公司、项目部等组织为主体,建立应对政治风险的响应机制和信息管理,将政治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降低财产和人员损失。

(3)加强政治风险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手段做好政治风险的规避。

(4)多种方式开展海外石油项目的经营,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以直接购买海外跨国公司股权形式介入海外经营的目的之一就是分散项目的多种风险。

2.2.2安全风险的对策

(1)公共安全风险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社会,也最难以控制、预防的风险。它的广泛存在是和社会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人的素质有关系的。建立完善的项目安全信息通道,提高项目人员的风险意识,避免公共安全风险的负面影响。

(2)工业安全风险是指企业可以通过规范和加强企业的HSE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得以实现的。

2.2.3经济法律金融环境风险的对策

(1)加强对项目所在国的经济、法律、人文、金融、银行、税收等多方面法规的政策研究,重视项目的风险分析,有效避免项目的经济法律风险。

(2)做好国际项目的管理架构研究,从项目组织机构、项目操作方式、项目运营方式、

财务流程等方面加强项目的管理水平,扩大我方的影响力。按照双方合同条款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规范开展项目的国际化运作,是规避项目风险的重要手段;

(3)为我方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避免项目的金融和税收风险,利用双方国家的有力政

策,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加强尼日利亚的税法研究,获得更多的税务优惠;尼日利亚的国际石油项目主要涉及增值税、代扣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CIT、教育税、石油利润税等多种。其中的代扣税是由支付方实习代扣代缴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我方可以采取合理方式避税,将尽可能多的税金留存在我方公司的账户。

(4)加强合作模式研究,取得合作方认可,最大限度提高成本回收比例,加快获得项目

收益。

2.2.4市场风险对策

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合作过程中,我国石油企业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文化和技术,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降低了在资源国的市场合作风险。

依据项目所在国的有关特点,适当选择国际石油市场的进入方法,充分利用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手段,有效规避我国石油供应来源单一和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

(1)加强项目的投标研究,从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项目发展前景的评价入手,开拓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争取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2)集中发展海外战略,优化一体化结构,降低国际石油项目的运营成本。

(3)改善项目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从项目的操作和运营方式上为我方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2.2.5合同风险的对策

我国上游国际石油项目的合同模式大致分为矿税制和合同制两种模式,合同制方式又大致分为服务合同和产量分成合同(简称PSC)。加强项目所在国的经济、法律环境研究,避免出现履约双方在项目合同的执行过程因因对项目合同条款的理解不同、条款订立不完善、合同条款不完全符合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规范要求等带来的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抗:世界地缘油气宏观格局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国际石油经济》,2008(3):5-6.

[2]张刚:外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竞争趋势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8(3):7-10.

[3]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6):5.

作者简介:刘英,女,1979年4月12日生,河南鹿邑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师,现就职于中石化河南油田海外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从事国际石油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价工作。1997-2001年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修投资经济管理专业;2006-2010年,研究生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业工程专业。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 篇4

在许多拉美国家严格限制和审查外国直接投资时, 秘鲁政府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放宽对外商的限制来吸引投资。为促进在石油勘探和开采领域的投资, 秘鲁政府专门通过了一部新的石油法 (232331号法律) , 该法的亮点是为石油企业利润再投资提供税收优惠。然而, 当秘鲁新任总统加西亚 (Garcia) 上台后, 单方面终止了税收优惠政策, 并在当年声称, “外国石油公司滥用前任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现任政府要求享受该政策的外资石油公司补缴减免的税款, 同时将税率由原来的41%提高到68%;还要求外国石油公司增加在石油勘探领域的投资, 取消与三家最大外国石油公司 (包括Belco) 签订的产品分成合同, 并要求就合同内容进行为期90天的重新谈判。”经过谈判, 有两家公司与秘政府达成了新的协议, 而Belco石油公司却拒绝按照秘政府要求增加投资、拒绝补缴税款、拒绝接受新的税率。随后, 该公司在秘鲁的全部资产被征收, 由秘鲁国家石油公司接管。

Belco石油公司曾在美国投保了美国国际集团 (AIG) 的政治风险保险, 在资产被征收后, 该公司向AIG提出2.3亿美元的索赔, 这是当时金额最大的一笔政治风险索赔案件。在对Belco石油公司进行赔偿后, AIG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对秘鲁政府索赔金的追偿。最终, 秘鲁政府与AIG签订了总额为1.847亿美元的赔偿协议。一个月后, AIG获得了秘鲁政府3000万美元的第一笔赔偿款。

通过上述案例,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投资者处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中, 需要随时关注业务拓展中面临的各种特定风险, 要使投资取得成功, 就必须在投资决策和业务经营过程中, 全面考查存在的各种风险, 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

二、石油合作项目政治风险的来源

项目的政治风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国家风险, 即项目所在国政府由于某种政治原因或外交政策上的原因对项目实行征用、没收, 或者对项目产品实行禁运、联合抵制、中止债务偿还等;另一类表现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稳定性风险, 即项目所在国在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劳资关系、环境保护、资源主权等与项目有关的敏感性问题的立法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经常变动等。

评估境外油气项目时, 投资者不仅要考虑项目的地质风险和市场风险, 更要全面评估潜在的政治风险。这是因为, 油气作为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 日益成为国家间博弈的政治工具, 很多国家在油气项目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利益纠葛, 特别是在能源行业已经私有化或者上游能源行业实现私有化的国家。因此, 一旦投资者通过地质勘查认定某地区有商业油气储量, 并认可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就应着手评估各种方案伴随的政治风险, 并找到可行的风险规避措施。

政治风险经常来源于东道国政治和社会经济环境在项目协议签署后的改变。如美国Belco石油公司在秘鲁遇到的困境。位于动荡国家或冲突地区的项目, 一般面临较高的政治风险, 最典型也最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禁运和内战也常常导致项目因无法获得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或电力缺乏而中断。

油气行业具有项目金额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对该行业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产油国不断加强对资源的控制、地缘政治因素等也使油气行业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

民族主义、极端主义及恐怖主义活动已经成为跨国经营面临的另一主要风险, 这种政治风险不是仅局限在发展中国家, 也存在于发达国家。随着能源价格的持续高涨, 一些政府改变了游戏规则, 他们重新选择了短期机会主义路线, 通过重新审查项目合同、税收优惠或特许权协议等损害投资者权益的方式来增加政府收入, 这种隐蔽的做法也称“蚕食性征收风险”。

经验表明, 诸如分散投资、存货管理、套期保值 (Hedging) 等传统商业风险管理方法用于政治风险管理的效果很差。加强对政治风险的理解, 并将其纳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摆在投资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三、政治风险的主要表现

1、单纯征用

征收是指东道国政府未经适当法律程序采取国有化、没收、征用等行为, 剥夺被保险人或项目企业对被保险投资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或剥夺被保险人或项目企业对被保险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权和控制权, 且东道国政府对上述征收行为给被保险人造成的损失未给予及时、有效的补偿。损失金额一般是被保险人投资的净账面价值, 在确定账面价值时, 会计准则的选用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 征收风险承保范围可以包括以下情况, 并在保单上列明征收固定资产和银行账户及征收动产。

(1) 征收固定资产和银行账户。众多公司以全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形式在海外拥有资产。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东道国政府一般会给予投资者特许权或者签署其他特定协议, 这种特许权协议和其他协议或合同成为投资者海外运营的基本保障。当政府更迭或投资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 投资者位于东道国的资产就面临东道国政府的选择性或歧视性征收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项目的运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与此同时, 股东或者提供贷款的银行就处于征收的风险之下。

(2) 征收动产。油气公司经常在海外项目现场配置大量贵重的专业化可移动设备, 比如钻井平台、勘探船等, 当项目建设完毕后这些设备将被运送回国或者送到另外一个项目现场, 这样, 油气公司就需要提前获得东道国政府关于运送和转移这些设备的许可。如果这种许可被撤销, 那么油气公司就面临不能转移设备的潜在损失。保险公司一般承保投资者设备被封锁在东道国的损失, 特别是当东道国发生战争或政治暴乱时油气公司不得不放弃项目和相关的设备。同样, 保险公司一般也承保由于类似事件导致的油气公司存货的损失。单纯征用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视为合法行为:一是征用是为公开的目的进行的;二是征用不是歧视性的、武断的;三是征用伴随着立即有效和足够的补偿。

2、没收

这是一种东道国政府从项目中剥夺财产的风险, 财产剥夺没有任何补偿。国有化是将整个工业项目融入国家总体重组计划的一种没收。

3、报复性充公

这是政府对外国资产实施直接的控制, 是对投资者或其政府非礼行为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东道国政府不会向投资者提供任何补偿。

4、政府禁令

东道国从多方面影响投资者的经营, 不仅造成投资者对投资的失控, 而且使项目失去赢利的机会, 使投资者的决策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要求和政策, 而不是根据市场情况。

5、东道国政府毁约

东道国政府不履行项目协议中的有关承诺, 这种承诺可能是多方面的, 有的承诺建设一些基础设施, 如道路、管道和出口终端等。有的包括劳工协议和取消一些政府法规和杂费等。

6、政治动乱

政治动乱包括战争、革命、颠覆、政变、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或政治暴力。由于东道国可能发生上述现象, 从而导致资产的损坏、毁灭和失踪等损失。

7、汇兑限制

汇兑限制是指投资者不能将当地货币兑换为指定货币 (一般为美元) 或其他可以自由兑换货币或投资者母国货币并汇出东道国而导致的损失。汇兑限制包括:过分拖延 (一般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段) 、当地法律或法规的变更、汇兑条件的变更等。

四、政治风险的评估方法

政治风险具有覆盖面广、辐射力强、造成的损失大和不可抗拒等特点, 所以在海外投资石油项目时, 应加强对政治风险的管理。对资源国的政治风险, 要在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对政治风险做出评估, 根据风险的特点及风险的大小制定防范措施。

1、分类评估法

在国际市场中, 随着更多油气生产者的进入, 进行政治风险评估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根据伦敦控制风险集团 (CRG) 的做法, 政治风险按照规模有四种分类, 即可忽略的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

(1) 可忽略的风险:适应于政局稳定的政府, 如瑞士和奥地利政府。

(2) 低政治风险:政治制度完善、政府的任何变化通过宪法程序产生、缺乏政治持续性、政治分歧可能导致领导人的突然更迭的国家, 如西欧国家。

(3) 中等政治风险:往往会发生在那些政府权威有保障、但政治机构仍在演化的国家, 或者存在军事干预风险的国家, 如委内瑞拉。

(4) 高政治风险国家:政治机构极不稳定、政府有可能被驱逐出境的国家, 如阿富汗等。

2、预先报警系统评估法

该方法是根据积累的历史资料, 对其中易诱发政治风险激化的诸因素加以量化, 测定风险程度。例如用偿债比率、负债比率、债务对出口比率等指标来测定资源国所面临的外债危机,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国经济的稳定性。

3、定级评估法

该方法是将资源国政治因素、基本经济因素、对外金融因素、政治的安定性等可能对项目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的大小分别打分量化, 然后, 将各风险因素得分汇总起来确定一国的风险等级, 最后进行国家之间的风险比较。

对国际投资风险进行国别比较可参照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国际投资风险指数。如富兰德指数 (FL) , 该指数是由英国“商业环境风险情报所”每年定期提供;国家风险国际指南综合指数 (CPFER) , 该指数是由设在美国纽约的国际报告集团编制, 每月发表一次;国家风险等级则是由日本“公司债研究所”、《欧洲货币》和《机构投资家》每年定期在“国家等级表”中公布对各国的国际投资风险程度分析的结果。

虽然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表现形式和程度会有很大差别, 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西方国际投资学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政治风险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新独立的国家。从行业来看, 采掘业是易被国有化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石油公司得到或可能得到的境外新开发油田的投资项目, 大多集中在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 被东道国国有化的风险必须予以考虑, 并应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五、政治风险的防范措施

1、政治风险准保险

国外投资抵御政治风险的方法很多, 应尽量减少投资者风险性资产, 增大投资者对可能引发财产没收事件的控制能力, 减少东道国政府进行没收和充公的机会, 或者减少对东道国直接投资的价值。这些方案尽管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事实上却很难达到目的, 因为这些措施与东道国的利益都是对立的, 而东道国法律的存在降低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然而, 抵御政治风险还有其他更加微妙的方式, 目的就是不让政府参与项目, 这种方式在西方被称为“软性政治风险保险”。具体方法包括: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争取多边机构参与项目、确保项目的“辛迪加贷款者”来自更多的国家, 包括东道国银行。

安全问题也是政治风险防范所考虑的重要内容, 如果东道国不能保证项目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那么东道国就不能说服投资者相信其政治环境可靠。尽管项目在地质前景和合同条款上很具诱惑力, 但整个投资要重新评估。

2、国家间条约

如果东道国政府和投资者的母国政府签订某种国家间条约, 那么政治风险将会大大降低。世界上比较流行的签约方式有两种:即双边投资条约 (BIT) 和商业经济条约。双边投资条约可以向投资者保证东道国政府给予他们非歧视性待遇 (国民待遇) , 没有公平的市场价值补偿东道国政府不会没收其财产, 并同意将纠纷送交中立仲裁场所解决。商业经济条约也保证给予投资者非歧视性待遇并保证其财产不被没收, 但同时还保证货币的可兑换性和利润的汇出。

这些条约是东道国政府履行其义务的有效机制。实际上, 一旦侵犯了条约中投资者获得保证的权力, 其行为不仅违反通行的国际法标准, 而且违反了与投资者母国签订的条约。换言之, 如果东道国政府企图侵犯投资者的权力, 条约的存在就增加了东道国政府对利害关系的平衡。然而, 上述条约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投资者的权力还要由其他形式的保护措施来保证。

3、政治风险保险

(1) 出口信贷机构的政治风险保险。以美国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 (OPIC) 为代表探讨一下出口信贷机构的政治风险、保险业务开展的情况。OPIC是美国政府下属的独立机构, 为支持美国的投资和出口, 它为美国海外的项目提供政治风险保险、贷款、贷款担保和咨询服务等业务。OPIC的保险业务依靠政府的信贷和自身的储备支持。

其征用险包括“简单征用”和“爬行征用”, 但是不包括因投资者原因所引起由政府采取的合法行为而造成的损失。对于股权投资, 征用发生日期的账面价值决定赔偿金额;对于贷款, 赔偿只涉及未偿还的本金和贷款的累计利息。

OPIC的保险有一套合法性方面的标准。一是投资者必须是美国的公民和团体, 或者是由美国公民或团体拥有95%以上股权的外国企业。二是投资项目必须是新的项目、扩建项目或者现有项目的私有化。三是在投保日期上, 必须在实际投资或投资承诺之前进行。四是OPIC的政治风险保险可能不适用于没有和美国签订投资协议的国家。另外, 东道国政府必须批准OPIC对项目的保险。

(2) 多边机构的政治风险保险。世界银行于1988年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MIGA) 就是通过提供投资担保来防范战争内乱、财产征用、货币转移和东道国违约等风险, 从而鼓励外资流入发展中国家。该机构的资本为10亿美元, 成员国有152个。

MIGA的条款内容主要有:有效期长达15年, 对股权资本和贷款都进行担保。对于股权, MIGA的担保范围是90%的投资和80%的投资收入;对于贷款, MIGA负责90%的贷款本金和贷款期内的累计利息。担保费用因部门、项目和业务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 私营保险市场。在英美等国, 私营保险市场发展迅速。私营的保险公司一般将政治风险分为两类:资产险和合同险。资产险保的是征用、没收和设备的重新占用。合同险保的是由于合同中断而发生的损失或政治动乱引起的其他风险。

私营保险的优点在于它更灵活, 它根据投资者的需要量体裁衣, 可在短时间内谈判成功, 可严格保密, 不受政治因素的制约。相比之下, 由政府补贴的保险公司, 例如OPIC和MIGA, 它们的保险金额低、保险范围广、有效时间更长 (可长达20年) 。

4、自我管理

如果投资者希望达到控制和管理政治风险的目的, 而又不愿意支付政治风险保险的费用, 那么他就需要强化自我管理措施, 通过战略合作或细致计划防止损失发生。通常自我管理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 要在做出投资决策前评估政治风险。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政治环境下, 采用以往简单估算一个损失金额来评估政治风险的做法已经过时, 这种方法忽视了政治风险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特征。在做投资预算时, 将风险量化是必要的, 然而政治风险在不断变化, 不能用一个特定的、静止的值来反映。正确的政治风险评估源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要考虑到前期的投资决策, 也要考虑到以后的持续运营。评估过程不但要听取熟悉项目所在地状况的学术型专家的意见, 还要结合技术型专家的意见。这些专家会提供详细的资料来帮助投资者提出正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优化各种假设条件, 以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尽管这些工作会占用一部分时间和资源, 但是考虑到可以使潜在的政治风险最小化, 并增强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这些支出完全值得。另一方面, 要注意与东道国签署的各种协议和合同。尽管这些协议和合同并不能阻止东道国改变法律或政策, 但是可以在出现争议时以此为依据通过国际仲裁等方式获得赔偿, 很多时候东道国会承诺放弃主权豁免。

投资者自我管理政治风险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多边机构参与到项目中来, 比如让国际金融公司 (IFC) 、国际开发协会 (IDA) 、亚洲开发银行 (ADB) 、泛美开发银行 (I-ADB) 和非洲开发银行 (AFDB) 等机构投资入股或提供债权资金。显然, 东道国政府在征收一个存在世界银行财务利益的项目时会三思而行。

六、结语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国际市场, 在这个进程中,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政治风险的研究, 加强对项目的政治风险管理,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效地降低项目的风险, 才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逐步走向成熟。此外, 在外经营的石油企业还要与当地政府建立并保持紧密的关系, 积极争取当地民众对项目的支持。如果一个公司与影响恶劣的贿赂或腐败行为有关, 严重破坏和污染了当地政治环境, 危害了劳工权益和健康, 那么也就没有任何措施可以保护它远离政治风险了。

(责任编辑:张琼芳)

摘要:石油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 往往与政治紧密相联。本文就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存在的政治风险, 具体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形式, 并结合国际形势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国际石油定价机制 篇5

1.什么是国际石油定价机制?

国际石油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体系。以三大期货市场与五大现货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

升贴水,主要出现在国际贸易中,反应的是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在期货市场上的升贴水,在某一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内,某一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称为期货升水;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称为期货贴水。

在三大期货市场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到三大能源交易所总量的50%以上。其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也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准来定价。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使用的原油价格就是这一价格。

那我们再具体说一下,国际石油定价机制是如何制定石油价格的

国际原油市场定价,都是以世界各主要产油区的标准油为基准。比如在纽约期交所,其原油期货就是以美国西得克萨斯出产的“中间基原油(WTI)”为基准油,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往美国的原油,在计价时都以轻质低硫的WTI作为基准油。

因为美国这个超级原油买家的实力,加上纽约期交所本身的影响力,以WTI为基准油的原油期货交易,就成为全球商品期货品种中成交量的龙头。通常来看,该原油期货合约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很高的价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场

上的三大基准价格之一,公众和媒体平时谈到油价突破多少美元时,主要就是指这一价格。

然而,世界原油三分之二以上的交易量,却不是以WTI、而是以同样轻质低硫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为基准油作价。1988年6月23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推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包括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也门等国家和地区,均以此为基准,由于这一期货合约满足了石油工业的需求,被认为是“高度灵活的规避风险及进行交易的工具”,也跻身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三大基准。

伦敦因此成为三大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中心之一。布伦特原油期货及现货市场所构成的布伦特原油定价体系,最多时竟涵盖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80%,即使在纽约原油价格日益重要的今天,全球仍有约65%的原油交易量,是以北海布伦特原油为基准油作价。

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原油)=7.33桶(原油),也就是一桶大约为136公斤多一点。尽管吨和桶之间有固定的换算关系,但由于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体积单位,而原油的密度变化范围又比较大,因此,在原油交易中,如果按不同的单位计算,会有不同的结果.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下的油价,国际油价的变化情况

国际原油定价机制为全世界的石油价格制定了基本的价格,不同的国家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可以据此来调整石油价格,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逐渐加大,石油价格正在逐步上升。国际的油价这从70年代以来可以说是在上涨的 1970年,沙特出口原油官方价格为每桶1.8美元。

1974年,受第四次中东战争影响,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美元。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国际油价突破20美元。

1980年,受伊朗与伊拉克战争影响,油价首次突破30美元,1990年9月至10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的紧张局势促使油价突破40美元。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夜,国际油价维持在37美元相对低位。2004年9月,由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紧张局势拖累,国际油价突破50美元。2005年6月,油价突破60美元。

2005年8月,飓风“卡特里娜”袭击墨西哥湾,对这一地区原油供应和炼油厂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国际油价一举突破70美元。

2007年油价突破80美元,甚至来突破90美元,一直在90几震荡,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影响,有库存,有天气等等。

2008年1月2日,国际原油盘中价格突破100美元。

因此长期以来,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石油产量、石油需求以及为控制石油而进行的政治争夺因素。

看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国际的油价一直是上升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油价上升?

(1)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的全面复苏导致石油需求旺盛。过去这么多年来世界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部分当中,亚洲占去约一半。199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石油需求量减少大约60万桶/日,这导致全球石油需求量几乎没有增长。1999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亚洲经济的复苏对石油市场构成强劲支撑。1999年亚洲石油需求量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尽管油价高涨,今年亚洲需求仍在强劲增长。

(2)减产使过剩库存消失

库存是西方国家对付油价波动的重要手段。那么库存可以说是石油市场的晴雨表。减产使过剩库存消失,这将使市场失去应付供应紊乱或需求骤增的调节能

力,并增加了油价飞涨的机会。

(3)剩余产能吃紧

增加供应量不仅受到欧佩克价格政策的限制,而且富余产能不足也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

(4)船运市场紧张

除开采和炼油能力吃紧外,船运能力也是市场供应方面的一个制约因素。船运能力紧张不但拖延了原油从产地到达消费地的时间,还增加了原油加工成本。中东运到远东的运费涨幅甚至更大。

此外,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肆炒作对油价的暴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多数欧盟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高燃油税政策抬高了石油价格;欧佩克成员国没能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正确、及时和充分的反应,也是油价剧烈波动的原因之一。

国际应急石油储备发展趋势 篇6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还能维持20年以上,我们的石油消费惊人,石油储备缺口却很大……

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选择,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那么,国际应急石油储备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现有的应急石油储备有何不足?

主要石油消费国大规横建立石油储备,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棚之后

历史地看,各国重视石油储备始于一战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尤其是大国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必须拥有足够的石油储备。二战更是为此做了有力的注释。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对美宣战,获取石油都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主要石油消费国大规模地互相协调着建立石油储备,却是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

1974年2月和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主持召开了华盛顿能源会议与布鲁塞尔能源协作小组会议,商议拟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国际能源计划(InternafionalEnergyPlan,简称IEP)。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减少成员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持有最低水平应急储备,在出现重大供应中断时分享石油供应。同年11月,24个OECD成员国(经合组织)中的16个签署了IEP协议,同意在OECD框架内建立国际能源署(Intem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来实施该协议。成员国据此进行了相应的国内立法以建立各自的应急石油储备(Emergency 0il Reservel,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拥有相当于60天净进口量的应急石油储备,1980年代标准被提高到90天并保持到现在。

除了净出口国,IEA所有净进口国应急石油储备水平平均达135天

实际上lEA成员国都是超过90天净进口量的应急储备标准。

2009年9月的数据表明,在国际能源署28个成员国中,加拿大、丹麦与挪威为净出口国,其余25个净进口国应急石油储备水平平均为135天。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从2006年起转为净进口国,虽然每天的净进口量才4.4万桶,但来自企业的巨量商业储备因此都成了应急石油储备。详见下表。

IEA的应急石油储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57.06%。IEA标准既是发达国家标准,也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根据IEA的定义,石油应急储备分为三个部分:政府储备,机构储备与企业储备。政府储备指中央或联邦政府出资建立用于应急的储备;机构储备指公共或私人机构为应急目的而建立的储备;企业储备指企业所有的石油储备,包括两个部分:为达到国家最低储备天数而做的义务储备,为商业运作而储备的石油即商业库存。一般允许通过双边协定把三种储备中的一部分存放在国外(见上表)。政府储备与机构储备合称公共储备。拥有应急石油储备的25个国家中,同时拥有政府储备、机构储备与企业储备的有爱尔兰与斯洛伐克2个国家;兼有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的有美国、波兰、日本与韩国等4个国家;兼有机构与企业储备的有捷克、芬兰、法国、匈牙利、荷兰、西班牙和德国7国;只有企业储备的有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希腊、意大利、卢森堡、新西兰、葡萄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和英国12国。

9月份只有匈牙利的公共应急储备超过90天水平。德国负责机构储备的EBV于1998把标准从65天提高到90天并停止了企业义务储备,因此,德国企业只有商业储备。上表也显示。只有少部分IEA成员国拥有政府应急储备。美国与日本是拥有政府储备的两个大户。美国政府本身拥有60天左右的战略石油储备,它有权利要求企业拥有30天以上的应急储备,但这一权力从来没有动用过,因为企业储备一直远远高于这个水平,9月底的数据为80天。日本法律要求每个石油企业至少拥有70天的应急石油储备,政府储备则由JOGMEC统一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IEA要求进口国拥有相当于90天净进口额的应急储备,对净出口国没有要求,而欧盟(Eu)则要求所有成员国拥有相当于90天消费量的应急储备,但允许包括净出口国在内生产石油的成员国享有25%的减扣。对于产油量较少的国家如法国,IEA标准高于EU标准;对于产油量较高的国家来说,EU标准高于IEA标准。

IEA成员国的机构石油储备在增加,应急石油储备的天数也在增加

战略石油储备(strateglc Petroleum Reserve,简称SPR)与应急石油储备的概念有所不同,这一概念起初来源于美国政府所建立的应急石油储备。现在通常在广义上使用SPR概念,但它仅仅包括政府应急储备与机构应急储备两个部分,而不包括企业储备。

应急石油储备包括初级产品与提炼产品,前者包括原油、天然气液(液化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的总称)、添加剂、氧化剂等,后者包括汽油、煤油、重质燃料油等。应急储备不包括石脑油与海运途中的油轮上的石油。欧洲国家,尤其是内陆不产油或需要进口成品油的国家,主要储备成品油以便于利用。美国与日本主要储备原油。以便根据需要加工为不同形式的产品,而且储存原油的成本较低,这对于储存量大的美日来说是有意义的。

动用储备油有严格的条件,主要是为了应付供应中断或急剧减少,只有在较少的情况下用于平抑油价。至于是先动用企业储备还是先动用公共储备,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总的趋势是由先动用企业储备转向先动用公共储备,原因可能是以下两个: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有向机构储备转移的趋势;机构储备属于共同储备,只要政府决策就可以迅速、大量动用,操作上比动用企业储备要便利许多,而且受经济因素的制约相对较小。

IEA成员国应急石油储备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减少,机构储备增加(但没有机构储备的美国则表现为政府储备迅速增加);应急石油储备的天数在增加,IEA净进口成员国的平均天数从去年10月的123天增加到今年9月的135天。

出现向机构储备转移的原因可能是:政府储备的不足之处是官僚机构运作效率不高,成本较高;而企业则通常是利润导向,对于通常是反市场运作的调节行为,本能上有抵触;而机构储备则兼有两者之长而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二者之短。应急石油储备天数增加的原因有二:各国利用低油价增加储备,美国等甚至动用油轮来储备原油;石油消费具有刚性,尤其是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运输业来说,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油价长期看涨,因此,倾向于利用油价从高位回落的时机增加应急储备能力。

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现状与规划

规划中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相当于IEA成员国的应急石油储备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国家战略石油储

备、地方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和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IEA成员国平均应急储备水平已经达到135天,中国如果也采用这一标准,扣除现有21天的商用储备后,由于地方石油储备还没有建立,因此,应该建立的战略石油储备水平为114天。可以说建“90天标准”是完全必要的,不过是事实上的低标准。

经过长期的争论与酝酿后,中国已经开始建立应急石油储备。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选址原则为: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2004年6月,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工建设,2006年起陆续建成并注油,现在已经注满。这四个基地的总容量为1600万立方米,约合1368万吨,依据2007年的日进口量44.41万吨计算,相当于30.6天的进口量。再加上相当于21天进口量的全国石油系统内部商用石油储备,总共拥有的储备能力为51.6天的进口量(以2007年的用量计算),还不及日本1974年底所具有的60天民间石油储量(日本于1978年开始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总体而言,第一期基地的储备量较小,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经济性的,而非战略陛的。

第一批储备基地选择东部沿海,主要是因为靠近市场,沿海地区炼油能力较强。第二、三批基地将逐渐向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布点,这主要是考虑将来的能源安全,内陆地区炼油厂也将布点并逐步推进。中国计划通过第二、三期SPR基地建设,将应急石油储备水平提高到“90天标准”。据悉,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甘肃兰州、新疆鄯善由于可以就近利用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而进入第二批名单,兰州基地2008年12月初开工兴建,而都善基地已经完成第一期建设并已开始注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原油。其他地址未公布。第三期的储量与第二期相同,均为2800万吨。这样,三期总共储量为6968万吨。这能满足2020年时的“90天标准”么?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还能维持20年以上。世界能源机构的《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也认为中国在2020年之前,石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可能会达到4.8%~5.2%。根据笔者的计算,中国在1998~2007的10年里,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6.60%,而产量年增长率才1.55%,二者的差额或日净增长率为5.05%。因此,可以假定到2020年为止,中国每年石油消费增长率为5.0%,即与过去10年的净增长率持平。以2007年的消费量3.680亿吨为基数,2015年和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将分别达到5.437亿吨和6.939亿吨。国内年产量按照最高业内公认不大可能达到的标准2.0亿吨计算,2015年有3.437亿吨需要进口(占消费量的63%),90天的净进口量(即SPR储量)应为6.23亿桶;2020年有4.939亿吨(占消费量的71.17%)需要进口,90天净进口量为8.95亿桶。相比之下,中国预计在2020年完成的三期SPR基地总共储量只有5.13亿桶,只相当于46天的进口量标准,还达不到2015年应该达到的储量。

国际视野下的石油工程项目财务管理 篇7

关键词:国际,石油工程,财务管理

国际工程通常是指工程参与主体来自不同国家并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的工程项目, 即面向国际进行招标的工程, 包括对工程项目前期的投资机会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勘察、设计、招标文件编制、监理、管理、后评价。石油工程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出现在公众视野, 第一, 提高对于资金控制以及管理的力度。在集团内部实行集中管理系统, 可以利用账户办理成员企业的首付业务。总部可以及时, 准确的了到企业内部的各种资金状况。第二, 有I啊哦降低了管理资金方面的成本, 集中管理资金使得集团内部对于自己管理方面成本集中,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业对外的结算额, 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 提高集团公司的融资能力, 资金的集中管理, 对于公司进行的统筹组织, 扩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 降低了公司的信用风险, 有效地提高了融资效果, 供应方面可以得到有力的保障。第四, 提高了对于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资金的集中挂历, 使得资金信息得以透明, 及时, 准备的提成。可以成为集团公司重大决策的依靠。第五, 提高了资金管理的效率。通过这些运作模式, 自己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降低了在银行方面的费用, 非常有效的提高了资金在企业中的运转速度。第因此做大做强海外石油工程市场, 需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管管理中心的指导作用。

一、国际石油工程财务管理的发展

各自为政阶段。各油田施工单位在国际工程市场中展露头角,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国际工程项目经验不足, 没有实行统一管理, 各单位独立作战, 从项目启动、资金准备、税务策划、财务风险防范等, 都或多或少存在混乱局面, 影响了单位在境外市场的拓展。

强化管理阶段。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优化境外市场竞争, 提高境外工程项目运作效率, 强化项目管理, 各油田企业都成立了境外项目统一管理和协调机构。从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入手, 统一境外项目财务管理和核算, 明确境外项目会计业务流程、收入、成本计算等操作行为, 明确境外项目物资的采购供应单位、结算单位、结算流程等。通过一系列的业务操作规范的执行, 使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体系得到修改和完善, 变得日益成熟, 实现了国际工程项目监控和控制, 提升了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

二、国际石油工程财务管理特点

搞好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是顺利开展国际工程和有效运作的保证, 由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有其不确定、风险大、周期长等自身的特点, 在进行国际石油工程财务管理的时候, 公司总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同时要结合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 积极借鉴国内石油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经验, 积极解当地的财务、税收法律法规, 不断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 使他更加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

财务核算管理的双重性特点, 由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财务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 石油企业作为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所以从事国际石油工程管理必须要求企业建立两套财务核算和信息报告制度, 以满足不同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需求。

三、国际化石油工程财务管理的思考

1. 加强对外帐的统一管理

现阶段, 很多企业为了抵抗与日俱增的风险, 不得不寻找更高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理念, 努力地做到集中有效地管理, 增强企业的整体优势, 向资源一体化整合的方向努力, 必须追球新型的企业管理方面以及理念, 因此而得到在市场中更大的竞争优势

首先, 集中管理企业资源, 比如有效的管理企业资金, 企业资金是企业中, 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源, 通过对于资金的管理, 可以掌控最基本的企业财务状况, 增强对于企业集团的控制已经使用效率, 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种资金使用资源浪费情况, 非常显著地增加了集团在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 集中有效的企业信息, 比如企业的财务信息, 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 已经整体的经营状况整体的经营的一个有力的表述, 通过对于财务信息的管理, 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业中由于各种财务政策不同, 和人为操作因素不同, 造成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也可以改进因为操作端比较多, 各种财务报表合并延期时间较长所造成的, 财务信息滞后等风险。利用以的各种优势, 准确的财务信息可以为集团公司的决策提供非常有根据的依靠, 更好的改善各种企业经营和财务上面管理存在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 建立财务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总公司所采用的存款方式, 就是发吧系统各个公司的资金集中起来, 祈祷自己综合管理的作用, 根据各个公司的经营模式, 以及各个公司对于资金使用状况的需求, 从而做到合理的分配使用。通过与对资金的集中管理, 可以有效宏观的控制整个总公司资金系统的合理使用, 提高效率, 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 找准最好的投资方向, 整体提高总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模式。

3. 提高国际化工程财务人员素质

随着油田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国际工程不断增加, 需要我们配备高素质、复合型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加强业务培训。通过采用派遣实习、语言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 对他们尽快适应国际工程财务管理的要求;其次增加国际工程财务人员的选用方式, 可以根据要求扩大财会人员的招聘范围, 使优秀财务人员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再次对现有的境外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和考核, 对不能适应业务需要的人员及时进行更换。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 篇8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存在问题,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1 浅析我国国油气田企业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系不断的健全, 一系列的油气田国际工程项目体系不断健全, 更加有利于我国的资源走向世界。目前来说, 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体系是比较健全的。其涉及了全球各个范围, 其涵盖的项目包含着全球的各个行业。目前来说, 我国的油气企业体系是比较健全的, 其实现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石油工程项目的承包。

通过对石油工程项目的分析, 得知其具备工期长、投资大等的特点, 并且其具备高不确定性, 非常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目前来说, 我国的国际石油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 这就需要进行工程风险的良好评估, 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的开展。保证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 做好相关的探讨工作模块, 进行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理论模块的分析及其控制。目前来说, 我国的石油工程项目理论研究体系是不健全的, 和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情况, 这就需要进行控制及其优化。

目前来说, 我国的经济问题面临着巨大的调整, 其涉及到经济模块、利益瓜分模块等。都涉及到了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 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比如进行国内外合作管理机制的分析, 更好的满足中外合资公司的运作需要, 进行经济不稳定性的控制, 进行各种制度管制模块的优化。资源国的某些政党或民族对外国投资的反对或敌视, 环境保护分子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抵制, 探区后勤保障或原油出路的困难, 国内的民族分裂活动, 资源国财政年度的改变或强制性修改合同以减少原合同条款规定的公司所得比例, 资源国进行限产、限制或禁止工作量投入等等。

在现阶段的油气储量控制模块中, 进行地下储量情况的控制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模块的优化, 更好的进行储量品位及其丰度的控制, 更好的进行商业价值的油气储量的控制及其优化。抵制信息的获得程度、探井成功率及风险损失大小、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碳氢化合物的类型、发现的可采储量的规模、储量评估时的产品定价、探区范围、权益的可转让性等。

在当下油气储量控制模块中, 针对工程地质情况及其水文情况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设计计算模块的优化, 进行施工操作程序的控制, 积极做好相关的制度安排工作, 从而避免相关的因素制约问题而导致的风险问题, 进行施工风险的控制, 保证现阶段项目施工程序的优化。这涉及多到各种应用情况。

油价格的变化与其他商品相比, 有周期长、幅度大、影响范围广、难以预测等特点。这种被定义为战略物资的资源, 其价格波动, 会对石油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及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这种价格的动荡会造成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利润率的波动, 导致石油开发成本回收的风险增大。

在现阶段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 进行发展时间、资料积累模块等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经验的总结, 积极做好相关的交流工作, 积极做好相关的风险辨识模块, 保证项目质量体系的健全, 落实好当下进度模块、投资模块等的控制, 满足风险目标的控制需要。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它最终会影响项目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均有专业的风险研究报告或风险一览表, 一些大型国外油气田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投资时还备有自己的项目风险管理手册, 这一切为有效地进行风险识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下国际化经营模块中, 进行股东投资回报率的分析是必要的, 这也需要进行风险辨别意识的分析, 更好的进行项目的政治风险及其石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的控制。保证认真的态度, 避免侥幸心理的出现, 进行潜伏风险的控制, 积极做好相关的推测及其判断模块, 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 实现其内部各个模块的协调。科学的定量分析难度大, 大部分风险识别仅是通过对风险辨识判断不够准确的定性分析来完成的。这种薄弱的风险识别意识及方法将造成风险, 在施工环境日益复杂的国际石油勘探、开发以及工程承包市场中, 一旦风险真正发生, 就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造成投资损失和资源巨大浪费。

2 对策模块的优化

在当下国际工程风险控制模块中, 进行工程目标风险事件的分析是必要的, 这需要针对每个风险的特征进行辨证性的分析及其记录。这需要做好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识别工作, 进行工程风险的积极分类, 进行风险分解结构的识别。这需要保证多步骤的风险特性的分析。保证承包施工模块的健全, 进行项目内外风险的积极管理, 进行不同工作模块的优化。这可能需要应用到一系列的风险识别模式, 更好的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此外, 有效的风险识别必须依赖于一整套的科学工具和技术。对风险进行预测与辨识的方法很多, 目前常用的有:德尔菲方法 (Delph i M ethod一种用于达成专家间共识的反馈匿名函询法) 、情景分析法 (Scenarios Analysis借助数字和图表对项目的未来状态详细描绘和分析) 、头脑风暴法 (Bra insto rm ing通过营造无批评的自由讨论环境而获取大量创造性意见) 等。

在当下政治风险控制过程中, 进行风险的有效规避是必要的。这需要做好投资的准备工作, 进行可能出现的各种政治风险的分析, 保证其风险清单的简历, 进行各种分析法模块的优化, 更好的进行跨国经营政治风险的辨识, 进行国际政治形势的分析, 总之就是进行一整套的风险控制模块的分析。更好的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对于石油市场风险我们可以采取增加对世界各国的投资环境的研究, 例如:对石油工业基础设施、石油法、税法等的考察, 并对汇率、利率市场变动形势进行分析预测, 以减少对项目投标的盲目性。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利用可以间接的抑制石油市场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跨国工程项目风险变小。

通过对石油工程风险评估模块的优化, 更有利于满足现阶段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需要, 保证其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 保证对各种风险的定性及其定量的分析。保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损失及其风险的概率估算及其控制, 进行风险控制提醒的健全。在充分了解国际石油工程风险的基础上, 石油工程承包商可通过风险分析来了解风险的构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导致的损失程度, 合理确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因素, 最终得出一个综合评价, 以降低企业的海外工程风险,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通过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更有利于满足现阶段施工风险管理的需要, 这需要进行风险预警模块的优化, 保证防范措施的优化, 进行石油工程项目施工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防。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格雷, 埃里克·拉森.项目管理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2]周庆文.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基建优化, 2006.

[3]颜永秋.国外石油公司项目风险管理探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

[4]李乐中.油气田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J].国际石油合作, 2001.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 篇9

面对战略转型, 施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海外施工比国内要苦得多。这种苦, 不单是自然生存环境, 更多的是拿项目和拿到项目后的运作困难。不熟悉国际市场游戏规则, 语言沟通交流障碍大, 外方国际化管理极为“苛刻”, 使中国的石油施工企业在置身国际市场的海洋中吃了不少苦头, 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

一、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尚显稚嫩

施工企业走出去, 与国际施工惯例接轨, 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与国外同行比拼, 为国内施工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然而, 中国的石油旗下的施工企业在国内一些地区的市场环境令人忧虑。

纵观国内石油化工工程, 我们常常会发现, 同念“与国际施工惯例接轨”经, 却出现两种不同的执行模式。中国业主和外国人签的合同, 中国业主与中国人签的合同, 前者与后者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人与“老外”签订合同, 合同具有严肃性与不可变动性。合同双方, 一方未按合同办事, 另一方当场指出来。在合同范围内, “老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不打折扣地执行, 超出合同规定的, 再怎么要求, 他也不理睬。为什么?因为国际管理模式的要求归结到一点, 就是严格执行合同。

中国人与中国人签订合同, 尽管双方都有明确承诺, 但双方从潜意识里就认为合同“可以随时变动”。这些不能按合同兑现承诺, 一遇到国际惯例便出现了“排异反应”。合同双方遇到问题时, 不是搬合同, 而是习惯性地去找领导、跑关系。在国际工程上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用在自己人身上为什么碰了壁?一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执行标准“差不多就行”的习惯根深蒂固。“差不多就行”的习惯加大了同国际接轨的难度, 也为工程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不改变它, 就不可能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油田企业“走出去”取回“真经”的实践证明, 中国人完全可以管好国际、国内工程, 不管是工程技术人员, 还是监理工程师队伍, 其中不乏国际水平的人才, 但欠缺的是在国内按国际规则行事的大环境与大气候。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绝不仅仅是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当务之急更需要的是市场环境和规则的综合建设, 这须多方努力。要全面与国际接轨, 适应国际标准, 严格履行合同,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国际石油工程承包市场的形势

1. 政治及地域风险性较高。

国际能源格局的现实表明, 石油与政治、军事、外交等关系密切, 石油已成为许多国家博弈的重要筹码, 涉及到欧佩克、非欧佩克产油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国之间的战略和利益关系。由于国际石油工程承包项目大多在油气资源聚集的地区, 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政治风险和地域风险。

2. 市场环境复杂。

国际石油工程承包的市场环境比较复杂, 一些经济大国的对外经济政策趋于保守, 保护主义倾向明显, 各种壁垒增多, 尤其是法律性壁垒、技术性壁垒名目繁多, 给中国石油石化公司进入其市场造成一定的阻力;而发展中国家又往往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透明的问题, 容易发生经济纠纷, 并存在一定的付款风险。

3. 市场竞争激烈。

就国际石油工程承包的形势来说, 世界预期资源和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承包市场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业主的要求更加苛刻, 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承包商具有资金、管理和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使中国石油石化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进入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较早, 很多优质区域已被其占领, 中国石油石化公司面对的市场大多地理和地质情况较为复杂, 因此, 中国公司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需苦练内功。

4. 国际石油工程业的技术趋向行业垄断。

1997年以来, 国际上的石油工程公司为适应向作业者提供“整装”服务的需要, 逐渐按专业重组合并, 形成了一些大的作业集团公司, 这些公司拥有世界一流技术, 可向油气田作业者提供IES (整体工程服务) , 这些公司往往进行技术封锁, 出售的技术大多是二、三流甚至是更为过时的技术, 国际石油工程行业技术垄断趋势显著。我们的石油公司与国际顶级公司相比, 在技术、经验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三、我们石油企业推行工程总承包的优势

为了规范市场运作, 使我们的石油工程施工队伍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质量和运行质量, 引导我们的企业成为技术含量高、融资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 就要坚持发展石油企业工程总承包的方向, 我们的各个海外市场也是按照这个方向逐步推进、不断发展壮大的。我们在推行工程总承包方面有以下优势:

1.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积极务实的外交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家的地位不断提高, 为中国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其次, 加入WTO后, “走出去”战略成为国家和企业的共识, 国家的经济政策不断向有利方面调整, 为开拓市场提供了保障和机会。第三,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企图改变西方大公司在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 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 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市场。

中国石油公司开拓国外石油工程市场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油田勘探开发有着几十年的历史, 从简单的砂岩构造油藏, 到复杂的碳酸盐岩断块潜山油藏, 作业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多年国内国外的实践, 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专业队伍, 这些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可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 同时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

3. 石油工程业进入壁垒较高。

石油工程业具备三大进入门槛:第一, 技术要求高, 综合性强;第二, 设备、设施、场地投入大;第三, 要按国际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建设。因此, 石油工程行业所面临的来自其他行业企业的进入威胁和来自其他行业产品的替代威胁相对较小, 行业进入壁垒较高。这为已经拥有一定基础的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和“立起来”带来了时间和优势。

四、推行石油工程总成本的好处

推行石油工程总承包具有四大好处:由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整体构思、全面安排、协调运行、前后衔接和系统化管理;能够使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 保证施工过程能正确贯彻设计意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 节省投资;通过专业管理队伍实施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 有利于弥补业主项目管理能力的不足, 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五、如何发展石油工程技术总承包, 坚持石油工程技术的管理一体化运作

世界石油资源争夺和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使中国的石油企业承揽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的空间变小, 挑战更大。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中国石油公司在今后开拓国际石油工程市场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市场调研、研究市场信息。

面对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中国石油工程企业要“走出去”, 首先要掌握信息, 规避风险, 赢得效益。要把海外市场的定位放到国际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去研究, 根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基础等因素, 分析闯入国外市场、取得效益的可能性。

2. 走联合共赢之路。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内部队伍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合作。要在信息、外联、融资、担保、运输和清关等各个方面互通有无, 而不是恶性竞争。尤其是发生内部竞争时, 即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企业单位参加同一个项目的投标, 要做到优势互补, 密切配合。

3. 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提高专业工程队伍的竞争能力。

目前, 我们对外承包工程获得成功更多是依靠成本优势和经验优势等比较优势,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必须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一是要向高技术含量、高风险和高利润的上下游延伸, 获得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 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由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于增强实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要根据石油行业的特点, 逐步打破技术瓶颈制约, 培育先进配套的核心技术, 形成独有的技术优势和质量信誉, 确立核心竞争力;三是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大, 发展规模优势;四是加快复合型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形成人才优势。在此基础上, 显示出综合优势以获得竞争优势。

4. 加快发展装备国产化。

中国石油公司对外承包的海外工程项目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造所需施工装备和配套设备, 一方面可以在国外市场上采购, 但另一方面应加快这些施工装备和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 也更便于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内部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强化了总承包项目的凝聚力。

5. 充分发挥总承包模式的协调和催化、技术推动作用。

以苏丹项目为例, 对内, 项目部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 形成以钻井为龙头、其他专业及时跟进的态势, 提高钻井时效。对外, 项目部代表各施工单位统一协调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搞好后勤保障, 为各专业优质高效施工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些举措保证了甲方生产运行要求, 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总承包模式的协调作用。

项目部建立“现场观摩、经验共享”的推进机制, 采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等形式, 分享典型队伍的经验, 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各个施工队伍中营造氛围, 形成班与班之间、队与队之间和项目组与项目组之间争一流不服输的劲儿, 提高了项目整体运行质量。充分发挥总承包模式的催化作用。

总承包模式还具有引擎般的技术推动作用。项目部专业技术人员发挥本专业优势, 积极主动与甲方沟通, 研究开发方案, 为甲方提供增值服务。一方面, 甲方获得了宝贵的地质开发资料;另一方面, 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获得了工作量, 实现甲乙方的互利双赢。

6. 挖掘各个队伍的潜力。

项目部统一制定生产运行计划, 建立严格的日、周、月工作量量化考核制度, 依托生产例会制度和专业化例会制度进行统一管理, 确保施工进度全面可控。同时建立“加密考核、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 进行量化考核排序、末位警示淘汰, 确保工程技术服务总体质量。严格的规章制度鞭策我们的队伍不断加强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工作。

7. 实施精准化管理。

围绕施工任务, 推行精准指标分解管理。按照甲方产能建设工作日程安排, 以钻井为龙头, 倒排生产运行, 按月下达计划、逐月进行考核、当月进行通报。项目部准确把握施工节奏, 适时开展劳动竞赛, 保证指标分解管理得到充分运用。围绕钻井提速, 推行精准施工时间管理。针对钻井提速, 对测井、录井、固井和钻井液等井筒施工的关键环节, 进行时间限制, 提高钻井时效。项目部定期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 研讨技术, 制定从开始到完井的技术规范, 指导钻井生产。管理工作的扎实有效, 确保了整体运行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项目的实践证明总承包模式具备施工质量高和速度快等优点, 能够为甲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 盘活了资源, 拉动了内部工程技术各专业队伍的工作量。这种模式既控制了机构人员和编制, 又做到了靠前指挥和决策。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为今后从事总承包服务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 各个队伍之间的配合更默契, 更能形成合力。总承包模式保障了中国石油企业能够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 在国际大石油的博弈中, 许多财团纷纷向石油资源进军, 他们在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缺失, 为我们的石油工程技术总承包提供了广阔舞台。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 篇10

(一) 世界石油储量与生产

世界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十分广泛但极不均衡, 从国家层面而言, 相对集中于OPEC国家, 尤其是中东地区占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56.2%, 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而亚太地区石油资源相对贫乏。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发展, 世界石油的探明储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但近年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83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99051百万吨, 2003年底为157235百万吨, 20年间增长了58.7%, 而2006年到2007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只增长了1.08%。

2007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18百万吨, 较2006年减少14.3百万吨。中东地区为世界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地区, 2007年中东地区合计石油产量1101.685百万吨, 占世界总产量的30.4%。

(二) 世界石油的消费和贸易

从消费来看, 2007年世界石油日消费量是8522万桶/日, 增长了1.1%, 略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世界石油消费主要还是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经合组织国家2007年石油日消费量4893.4万桶, 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6.9%。石油主要消费地区是亚太地区 (30.0%) 、北美洲 (28.7%) 、欧洲及欧亚大陆 (24.0%) 。

由于世界石油资源的储产与消费的显著不平衡, 造成了世界石油贸易来源高度集中, 贸易对象分布广阔的特点。2007年世界石油的贸易量为2700.6百万吨, 占世界石油产量的69.1%。主要出口国或地区是:1.中东地区2007年出口石油975.3百万吨, 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36.1%, 主要供应亚太地区、欧洲、美国;2.前苏联地区2007年出口石油411.1百万吨, 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5.2%, 主要供应欧洲;3.西非2007年出口石油240.2百万吨, 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8.9%, 主要供应美国, 欧洲;4.加拿大和拉丁美洲 (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为主) 主要供应美国。

(三) 国际原油价格

近年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1998年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 各国的石油需求旺盛, 原油价格不断上升, 按布伦特原油价格来看, 由1998年的12.72美元/桶上升到2007年的72.39美元/桶, 增长了近6倍。2008年, 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出现了很大的动荡, 1月份原油现货价格为94.50美元/桶, 上升趋势一直延续到7月份,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月平均价格为137.62美元/桶, 最高值为145.08美元/桶;过后, 国际原油价格又急剧下滑, 到12月份仅为44.27美元/桶。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世界石油基本格局的特征是: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空间错位, 石油生产以中东为主, 对OPEC国家的依赖强, 石油消费大国美国与亚太地区需求缺口大。虽然美欧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 将超过欧美国家, 成为最大消费进口市场。据EIA预测:2005年-2030年, 世界石油市场能源消费将增长50%, 非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总需求将增长85%。

二、中国国内石油基本形势

(一) 我国石油供求现状

根据BP的数据, 2007年底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2107.1百万吨, 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 居世界第14位。目前我国石油资源增加生产的空间己经相当有限。2007年新探明冀东南堡、大庆古龙、长庆姬塬等3个亿吨级大油田, 但石油储量仍有所下降。

近10年来, 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旺盛, 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产需严重失衡, 相对于石油需求年均6.60%的增长率, 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55%, 产能增长相对不足。1997年-2007年, 我国的石油产量增长16.6%, 而消费量却增长了87.8%;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34.6%上升到55.2%, 表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二) 我国石油进口地区构成

我国原油进口是以一般贸易形式为主。2007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如表1所示, 主要来源于中东、非洲和前苏联地区。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总量的38.8%, 可见我国原油进口始终未摆脱源地过于集中的状况。

(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我国进口石油的运输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海运。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的石油运输到中国的主要路线是:中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 (或者望加锡海峡) ———台湾海峡———中国;非洲: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 中国90%以上的原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二是铁路运输, 前苏联地区运输到中国的石油主要通过铁路运送。

(三) 我国进口石油存在的问题

1.

产量小于需求, 供需矛盾突出, 日益依赖于石油进口, 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2.

中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等政治经济动荡不安的地区, 来源相对单一, 运输路径受限于马六甲海峡, 运输安全得不到保证。

3. 能源储备严重不足, 起步较晚。

相较于发达国家从30年前就开始的石油储备制度, 我国还没能建立起系统的能源预警机制和战略储备系统。随着每年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增加和缺少石油战略储备, 很容易受到全球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

三、中国进口石油安全战略的选择

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 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地获得外部石油资源, 以满足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安全地进口石油的问题,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稳定的来源。2.合理的价格。3安全的运输。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08-2015) 》预测, 如不加强石油勘探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5亿吨, 对外依存度上升到60%。因此, 作为石油消费大国, 建立石油进口安全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 保障石油的稳定来源, 石油来源多元化

1. 实现中东地区石油供应多元化。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 中东仍然是大规模石油生产及输出并能长期稳定向中国提供石油出口的地区。为确保中东石油的供给安全, 必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多元化。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同沙特和伊朗石

油供应合作关系的同时, 应开展同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也门等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建立长期的石油供应关系, 实现中东石油供应的多元化。

2. 构筑稳定的石油周边市场。

俄罗斯是世界上含油气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己探明的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 这三个地区都靠近能源需求巨大的中国市场。从区位优势看, 俄方油区和中方市场恰好构成了有利的天然接口。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便成了中俄两国开展能源合作的优势条件。

里海地区是世界级的石油资源富含地区。我国参与中亚石油开发, 不仅有利于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而且在中亚、俄、中东诸能源地域连接以后, 可以通过中亚从俄、中东获取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

3. 加强与非洲和中南美的油气合作。

中国与非洲虽然距离遥远, 但一直以来建立起了良好的传统友谊。20世纪末以来, 中非关系经过调整与充实, 得到了全面巩固与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便是双方新型战略在新形势下平等互利地推进务实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南美国家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中国和拉美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为中国和中南美开展油气上游部门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2009年2月19里, 中国和巴西达成了用贷款换石油的协议, 进一步推进了进口石油多元化的进程。

(二) 增强我国对国际油价的话语权

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8%, 是世界上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却没有定价权, 其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不到0.1%, 主要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而石油期货交易的最大好处在于, 它能够锁定成本, 最大限度地发现价格, 规避风险。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石油期货市场, 形成以我国为价格形成地的石油价格体系, 增强国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调控能力。

(三) 运输线路多元化

对于我国来说, 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构建运输的多元化体系, 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放在建设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困境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拓宽我国石油资源获取的途径, 降低从动荡的中东地区石油进口的风险, 增加我国石油陆路的运输, 减少海上石油运输的危险和威胁, 进一步增加我国石油运输和供应的安全性。

(四) 建立健全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

上一篇:社区价值下一篇:说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