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病区

2024-08-09

母婴同室病区(精选八篇)

母婴同室病区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7月—2013年12月产妇36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 产妇年龄18岁~40岁, 住院天数3 d~7 d。

1.2方法

①材料与制作方法:床头卡采用亚克力材质制成, 尺寸为29 cm×13 cm的长方形边框插槽式结构, 平均分为左、中、右三部分, 使用玻璃胶将多功能床头卡固定于患者床头中心吸引框架外, 距离地面约155 cm。左边平分为四个横插槽, 开口于左侧, 上边固定插入病区护士长, 下面插入有护士长的姓名及照片的卡片, 第三个插槽插入责任护士, 第四行插入有责任护士的姓名及照片的卡片。更换责任护士时由责任护士自行更换责任护士卡片。中间插槽开口于上方, 固定放置电脑打印的患者基本信息卡, 纸张的大小为:9 cm×13 cm, 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入室日期 (即剖宫产或分娩日期) ;右边部分分为5个小横插槽, 分别放入护理级别、饮食类别、风险防范、母婴分室等。这些标识的材质均为亚克力制品, 分为红、黄、蓝、粉等多种颜色, 可以根据需要插入个体化提示信息。②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床头卡, 责任护士给予常规宣教;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床头卡, 责任护士做自我介绍并配合使用改良式床头卡。患者入院后, 由主班护士打印患者基本信息, 责任护士再根据产妇的基本情况放置相应的护理级别、饮食类别、风险防范、责任护士等标识, 同时做好入科宣教和责任护士介绍, 并落实具体的护理防范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更改床头卡信息。当出现婴儿转儿科或者转院情况, 就插入母婴分室卡。2组均在产妇入室后自行介绍责任护士, 更换责任护士后重新向产妇介绍责任护士。护士长每日巡视病房, 同产妇交流、介绍自己并征求意见, 根据医院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自测量表测评满意度, 统计护士在操作时床头卡的核对使用情况。

1.3观察项目

评价指标有患者满意度、护士操作时床头卡的核对使用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应用改良式床头卡的患者及家属总体满意度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2.2 2组床头卡核对情况比较

观察组床头卡核对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2。说明改良式床头卡有利于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

3讨论

3.1床头卡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入院制度内容之一, 床头卡的设置, 是医院防止差错的一个重要环节[1]。床头卡是医护人员正确直观地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的一条快捷通道, 也是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时核对的重要标志, 是避免医疗差错发生的基本措施之一[2]。住院号是患者识别的惟一识别码, 住院号的核对更有利于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3.2传统的床头卡字迹小、不清晰, 不易识别, 需要近距离辨认。不能满足核对产妇身份、了解基本信息这一快速通道的需要。

3.3改良式床头卡功能多样, 能够提供患者的基本信息, 满足临床需要。优点如下:①打印式患者基本信息卡, 字迹工整规范, 减少了书写麻烦和书写错误, 并且字体大, 在床尾便可清晰看清床头卡显示的全部信息。人员在床边工作时或交接班时可直接看到并准确呼唤患者姓名, 拉近医患距离。②患者可以清楚知道所在病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 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护士及护士长, 加强了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了解, 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③各种标识卡色彩鲜艳, 标识醒目, 更便于临床、护理查对工作。护士能够具体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确保护理安全, 同时对患者和家属也是一种提醒和宣教, 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住院安全知识的了解。④温馨提示内容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时更改, 体现了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的护理理念, 有利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服务, 建立了融洽的护患关系。⑤制作一次性投入, 卡片为插入式, 暂时不需要的卡片叠放在后面,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插槽内信息, 节约护士劳动力, 减少重复宣教工作,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⑥改良式床头卡提示产后天数, 责任护士在每天工作中根据床头卡提示的产后天数, 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宣教和护理, 方便了临床工作。

3.4患者对责任护士的知晓直接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优质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4], 产妇及家属熟悉责任护士,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寻找责任护士, 增加了责任护士的责任心、自豪感, 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促使护士更贴近患者。实施温馨提示卡管理后, 可提升护士自身价值[5], 从而提高产妇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华.床头卡与病人隐私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16 (3) :34.

[2]黄雪梅, 邹霜.临床实用型床头卡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7) :130.

[3]秦雪莲, 吴晓羽.病房温馨提示卡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z2) :148.

[4]范丽霞, 杨爱玲, 单亚维, 等.自制责任护士名片卡的应用及效果[J].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 (1) :114-115.

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制度 篇2

一、室内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日一次,备手提式紫外线消毒灯,作出院终末处理。

二、室内日常清洁消毒,湿式打扫,病房地面与走廊每天用含氯制剂拖扫一次。

三、工作人员注意手的清洁,治疗操作及接触产妇、新生儿前后洗手,必要时消毒液浸泡。喂哺前帮助母亲清洁手、乳头。

四、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多人次接触产妇及婴儿而引起交叉感染。

五、工作人员如患传染病及时调离。

六、隔离病房收住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如HbeAg阳性孕产妇)。

七、产妇与婴儿用物分开,直接接触新生儿的布类需经高压消毒后使用,换下的尿布要放在固定的容器内。

母婴同室的护理干预及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分娩的新生儿包括阴道分娩及剖宫产, Apgar评分皆≥7.5分、体质量≥2600 g、无禁忌证的新生儿, 全部采取母婴同室。

2 健康宣教

在产妇生产不同时期, 根据护理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及产妇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宣教形式和内容。

2.1 健康宣教的多元化

随着物质及文化水平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对医院服务的档次及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种在对产妇健康宣教中被动、单一的、刻板的形式已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护理工作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的宣教方式, 以适应患者多元化的需求。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个性可采取床边谈心, 病室贴宣传画, 赠送宣传母乳喂养书籍, 播放有关母婴同室影像资料, 建立护患连心卡及时反馈产妇信息, 电话随访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使产妇享受到高质量的医院服务。从而调动产妇参与的积极性, 消除产前及产后负面情绪, 精神愉悦的转变角色, 促进母婴身心健康, 故而健康教育不仅是医院护理的重要职能, 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2.2 围生期宣教

为了使新入院孕妇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护士应主动向其介绍病房情况、注意事项、主管大夫及护士的姓名。并将胎动计数方法, 分娩的早期症状, 无痛分娩等向孕妇详细讲解示范;为保证孕妇围生期营养需求, 均衡营养, 建议孕妇多吃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矿物质的食物[1,2], 指导产妇学会母婴同时休息并减轻疼痛[3], 因为疼痛引起睡眠质量下降, 而疼痛等不良刺激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体内激素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泌乳素的分泌, 这将抑制产妇的泌乳活动, 影响婴儿哺乳。因此应指导产妇良好睡眠和保持愉快心情有利于泌乳及哺乳。此外鼓励并指导产妇早下床、早排尿以预防便秘、压疮及尿潴留, 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清淡可口营养丰富的饮食, 以满足产妇自身消耗及泌乳的需要。指导产妇注意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 勤换内衣裤, 勤梳头、勤刷牙, 防止产褥热的发生。

2.3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的护理

首先要让产妇消除对母乳喂养的畏惧及顾虑, 宣传母乳喂养对母婴身心健康的意义, 使其逐步接受母乳喂养并树立信心。产后即让母婴肌肤接触, 30min内即给新生儿哺乳[4], 哺乳前教会产妇如何清洁及拉伸乳头, 哺乳中如何按摩乳腺, 指导新生儿正确哺乳姿势。教会产妇观察、辨别新生儿生理、病理变化情况, 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5], 出生后排便情况, 溢奶等等。向产妇讲解并示范换婴儿服、换尿布、脐带消毒和抚触等操作的技巧, 介绍婴儿早教、添加辅食及保暖方法、讲解计划免疫程序。

2.4 出院后宣教

鼓励产妇坚持母乳喂养, 坚决抵制代乳品的诱惑, 通过护患连心卡联系并及时指导产妇母乳喂养。通过图画、图书、影像资料等多元化宣教方式向产妇讲解产褥期保健、新生儿护理等知识, 另外, 通过随访指导产妇产后1.5个月内禁止盆浴及性生活, 避免哺乳期怀孕, 定期母婴体检和预防接种。

3 护理体会

3.1 施行责任制护士负责制, 摒弃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式的功能制护理模式, 要求责任制护士自始至终贯彻全面护理, 一管到底的精神。

在学习掌握有关孕产妇心理、产褥期护理、新生儿生理病理及护理、孕产妇的营养, 母乳喂养等知识基础上, 深刻理解母婴一体化护理实质。 (1) 孕妇入院后即应对其宣教、谈心, 缓解期其恐惧、焦躁心理, 以配合分娩的顺利进行, 新生儿出生后, 产科护士应根据其分娩过程中是否缺氧、体质量大小等进行Aapgar评分, 根据评分结果施以相应护理, 如为维持正常体温, 将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放入恒温箱中观察。评分后即应使新生儿母婴同室, 以母体保暖, 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差, 出生后体温下降, 影响生理功能, 而母体既可为婴儿提供恒定温度, 又可曾加母婴肌肤接触, 增强婴儿安全感。另外给婴儿增减衣物应根据气候变化, 既要预防婴儿热量丢失体温下降, 又要防止散热困难, 体温调节紊乱失衡。 (2) 母婴同室期间, 责任护士应每天为婴儿称体质量, 测肛温, 注意脐部卫生, 每日酒精擦拭1~2次, 观察大便次数及性状, 动态掌握婴儿生理、病理变化, 采取相应措施。还应教会产妇有关的新生儿养护基本操作, 比如如何给婴儿喂奶;如何抚触新生儿, 如何给新生儿穿婴儿服, 如何换尿布, 如何处理红臀, 如何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怎样给新生儿沐浴等等。 (3) 母乳作为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增强免疫力的最优良的食品, 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6,7], 护士在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的同时, 应指导产妇哺乳的正确方法, 交给产妇如何在哺乳后通过轻拍婴儿背部排除吸入婴儿胃中的空气以防吐奶。从而增加产妇喂养的信心, 坚定母乳喂养的决心。

3.2

建立母婴同室病房巡视制度, 安排专门的巡视护士上、下午各一次对母婴同室病房进行例行巡查, 对新生儿的一般生理情况进行观察, 并耐心回答产妇问题, 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脱水热、皮疹等, 如遇异常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并向医生汇报, 酌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8]。

3.3 出院时指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喂哺婴儿技巧, 定期预防接种, 通过护患连心卡与产妇交换母乳喂养、育儿心得, 及时解答相关问题, 促进产妇与婴儿身心健康[9]。

总之通过母婴同室健康宣教及母婴一体化护理干预, 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因素, 做好预防,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8]同时增进了母婴感情, 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促进了母婴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经常与产妇沟通交流, 使满意度明显提高[9]体现了母婴同室优越性,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苏玲.健康教育在母婴同室整体护理中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1) :187.

[2]程宛, 黄鹦.产妇产褥期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健康指导[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8) :113-114.

[3]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2.

[4]朱天娇.母婴同室病房健康宣教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6 (19) :2790-2791.

[5]王彩萍, 王俊英.母乳喂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全科护理, 2009, 7 (11B) :2946-2947.

[6]李若玲, 王建理, 赵雅君, 等.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15) :1361-1362.

[7]由燕, 邢英欣, 刘静红, 等.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09, 29 (4) :94-95.

[8]王玲萍, 冯亚丽.母婴同室的病房护理体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 26 (3) :83-84.

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护理对策 篇4

1 导致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

1.1 环境因素

医院环境内各种物质表面上,很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来源。母婴同室相对物品较多,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活动范围又很局限,各种活动如就餐、排便等都集中在室内进行,陪护人员及探视者较多,感染率也就相应增加了[1]。另外,医院与病原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母婴同室室内通风差,因此空气污染也是母婴同室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人的因素

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与医院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母婴同室内新生儿的生活护理、孕产妇的护理主要依赖于医务人员及孕产妇家属的手,故易发生交叉感染。另外母婴同室各种侵入性检查较多,医务人员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注意手卫生,也是造成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缺乏围生期及产褥期的保健知识,也是发生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如哺乳期不能做到勤洗手,不注意口腔卫生、皮肤清洁,婴儿用具不严格消毒等,再加上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未发育完善,抵抗力低,易发生交叉感染。

2 预防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对策

2.1 建立院感质量管理体系

2.1.1 院感染管理科设专人负责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手卫生管理规定》、《吉林省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价)标准》等规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将产房与母婴同室作为重点监测与管理部门,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等进行抽查监测,并及时予以反馈整改,同时将分娩室按手术室消毒隔离标准予以管理。

2.1.2 外请专家进行评价改进

科室领导经常借外出学习机会借鉴外地大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在创建三级甲等医院过程中,医院多次外请院感专家来科实地评价指导,对优化流程、改进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2.2 加强培训,提高法律意识

2.2.1 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把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高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提高了依法执业的自觉性。

2.2.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爱婴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隔离技术》、《产房感染管理》、《母婴同室的感染管理》、《手卫生管理规定》等整理汇编成册,反复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并作为每月业务学习和考核内容,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执行消毒隔离的自觉性。

2.2.3 健康宣教免费开放孕妇学校,讲解有关孕期和产褥期保健知识;重视产前、产时、产后的健康宣教指导工作,解释与指导产褥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哺乳前洗手,哺乳前擦拭乳头,保持会阴部清洁的方法,恶露与子宫复旧的观察;工休座谈常态坚持,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的同时,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与沟通,在配合管理与减少交叉感染的社会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2.3 加强环节管理,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科室成立质控小组,随时进行各项工作制度落实的检查与评价、改进。

2.3.1 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

要求医务人员衣帽整洁,不留长指甲,不戴耳环戒指;严禁穿着工作服进入食堂、厕所及离院外出;严格按垃圾管理规定处理垃圾;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发现带菌情况应暂时调离母婴同室区;医务人员患呼吸道感染时,暂不参与病室内活动,以防交叉感染。

2.3.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规定,从环境设施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手清洁、手消毒设施;严格按照洗手指征进行洗手与手消毒;直接接触正常新生儿前尽量采用流动水清洗双手,避免或减少应用快速水消毒液消毒手。

2.3.3 加强孕产妇及陪伴的管理

告知孕产妇母乳喂养的好处,积极协助并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让新生儿从初乳中摄取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细胞,提高其免疫力;指导产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服,使用消毒卫生垫,注意头发、口腔、皮肤、乳房及会阴的卫生;责任护士在指导产妇喂奶前,嘱产妇洗手并清洁乳房;教会产妇正确的会阴护理方法;告知陪伴医院相关规定,科学育儿及协助护理产褥期;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减少陪伴及探视人员数量,尽量少接触婴儿,探视时间结束,应主动离院。

2.3.4 加强新生儿管理

建立新生儿病历,每日测量新生儿体重及体温并认真记录,观察大便质、色、量,防止新生儿腹泻,发现异常及时汇报[2];新生儿着宽松、棉质、柔软、消毒衣物,防止皮肤损伤;每日行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

2.3.5 加强浴室管理

沐浴室空气新鲜,日通风两次,温度维持在26℃~28℃,湿度为55%~65%;浴室日空气消毒机消毒两次;新生儿沐浴用流动水,水温为38℃~42℃[3],沐浴、抚触、游泳用具均一用一消毒,沐浴、抚触、游泳操作规范,防止新生儿皮肤损伤;有传染病产妇之新生儿沐浴等与正常新生儿分开进行,其所用物品依照消毒隔离要求进行单独处理;新生儿所用毛巾类物品均经高压灭菌后备用;定期对空气消毒机、空调出风口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

2.3.6 加强母婴同室区的环境管理

笔者所在医院共有母婴同室11间,其中8间每间每床占地面积达7.6 m2,另有3间为家庭式病房面积为22 m2,均符合母婴同室的环境要求;病区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通风良好,每间母婴同室均配有空气消毒机,日空气消毒2次,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 min,空调及空气消毒机出风口及滤网定期清洁及消毒;每日以清水擦拭床单元1次,做到一床一套清洁用具,一用一消毒;出院后床单元行终末处理。

3 结论

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保证产科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导致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相关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和人的因素,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制定与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消毒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知识水平,严格手卫生,执行无菌技术与规范化操作,加强健康宣教等一系列措施的保障下,近4年来无1例母婴同室交叉感染事件的发生。因此,建立健全预防母婴同室院内感染规章制度,普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知识与经验,措施落实才能真正保证母婴同室感染管理安全[4]。

摘要:目的 探讨防止发生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对策。方法 分析发生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因素,采取建立健全各项相关院感制度并扎实落实,做好医务人员、孕产妇、陪伴、环境等的质控管理及各方面人员的健康宣教、、结果2007年以来无一例母婴同室交叉感染发生。结论 只有建立健全预防母婴同室院内感染规章制度,普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知识与经验,认真落实到人,才能真正保证母婴同室感染管理安全。

关键词:护理对策,母婴同室,预防,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张燕妮,牟红梅,白莎.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病情况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09,6(31):47-48.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7.

[3]李健,高雅莉.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5:38.

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的研究现状 篇5

1 新生儿初次沐浴的时间

新生儿出生后一般不主张立即全身沐浴, 邱敏等[2]通过临床大量实例观察, 正常新生儿出生当天在25℃的中性环境温度中经保暖、喂养及时、得当, 体温均可在出生后4~6 h能回升至36~37℃, 此时给予沐浴。不仅能及时清除皮肤上的刺激物、减少红斑, 还能及时观察新生儿健康状况, 尽早与新生儿交流, 使新生儿更舒适, 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和胃肠蠕动, 促进新生儿食欲增加, 觅食反射、吸吮力大大增强, 促进母乳的分泌。

2 沐浴的方法

2.1 传统的沐浴方式

采用先仰后俯的体位, 由护士左手握住新生儿左肩关节, 左前臂托住新生儿颈背部将新生儿仰卧于浴池的海绵垫上淋浴或盆浴, 洗净胸腹部四肢后, 护士右手握住新生儿的左肩关节翻转新生儿使其俯卧在护士右手前臂上洗净颈背部, 臀部等[3]。

2.2 沐浴中加入抚触

新生儿在出生后, 皮肤这一感受器官会出现生理性的“皮肤饥饿感”。沐浴中加入抚触是解决这一生理性需要直接有效的方法。刘艳翠等研究发现[4]在沐浴前、沐浴中加入对新生儿的抚触, 使他们逐渐适应从松解包裹到除去衣服, 从裸露四肢到沐浴水中的过程。

2.3 分段沐浴法

分段沐浴法分段暴露躯体, 可以给新生儿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增加了新生儿的安全感, 即使最后冲洗时不再包裹, 一般也不会因不适而啼哭[5]。

2.4 音乐干预沐浴

金调芬等[6]在新生儿沐浴的时候播放音乐, 通过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减低新生儿对周围陌生环境及沐浴水流带来的刺激, 使新生儿应激行为减少, 行为状态更稳定, 安静状态时间增加, 进食增加, 进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2.5 侧卧位

新生儿进行体位干预侧卧位时大多数表现出安静的表情, 能够尽情地去享受沐浴带来的快乐[7]。

3 沐浴中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

3.1 潜在的安全隐患

(1) 新生儿烫伤或者着凉:新生儿体温中枢尚未成熟, 皮下脂肪薄,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于散热, 体温会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沐浴时如果室温、水温过低, 沐浴后保暖不及时等[8], 很容易导致新生儿感冒[9]。

(2) 新生儿吐奶及窒息:新生儿胃呈水平位, 胃部肌肉发育较差, 摄入液体或乳汁后易使胃扩张, 吸吮时常吸入空气。加上操作不规范, 沐浴时翻转新生儿, 吐奶、吃奶后1小时内沐浴或体位不当, 导致呕吐, 易误吸有关。

(3) 新生儿摔伤:易发生在新生儿转运过程及沐浴、称重等环节, 因未抱牢新生儿, 包被松开;地面杂物多, 易绊脚, 地面滑;称重时新生儿摆放位置不正确或护理人员有事未及时保护。

(4) 感染: (1) 新生儿对多种传染病有特异性免疫, 免疫反应不及时, 对一般性细菌缺乏抵抗力, 容易产生感染。 (2) 沐浴时, 护士应做到给新生儿一人一垫一巾一消毒, 陪客严管理, 沐浴后忘记脐部消毒, 对患有传染病的新生儿及时消毒隔离。

(5) 增加医疗纠纷风险: (1) 沐浴中如果护士责任心不强把新生儿手圈、腰圈弄混, 很容易出现抱错孩子的现象。 (2) 不了解病情给刚分娩的新生儿沐浴导致体温不升;给难产禁动的新生儿提前沐浴, 引起家属不满意导致护患纠纷[10]。

3.2 新生儿沐浴安全管理的方法

(1)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产科是医疗及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 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与缺陷, 尤其是新生儿沐浴过程。马春远等[11]将FMEA应用于新生儿沐浴操作流程中风险防范效果观察后, 它系统性、前瞻性地分析评估流程中哪一环节会发生失效和如何发生, 并且能评估各种不同的失效模式所造成的影响结果, 以找出此过程中最需要改变的部分, 降低了新生儿沐浴整个操作过程的风险。

(2) 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 以精和细为特征, 在管理过程中精益求精, 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 把质量、服务和管理做精。陈艳[12]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在开放式新生儿沐浴室工作中使新生儿沐浴室在院感管理、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

(3) 实施危机干预:在新生儿沐浴中实施危机干预, 显著提高新生儿沐浴舒适度, 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比率, 提高新生儿家长满意度, 减少护患纠纷。

(4) 风险管理:为了让护生顺利通过新生儿沐浴室学习, 陈小凤等将风险管理应用在沐浴室带教中2年来未发生新生儿 (短暂) 抱错、烫伤、误伤、受凉等意外事件[13]。

4 沐浴后新生儿相关检查的观察

4.1 新生儿筛查采集足跟血的观察。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任翠丽等在沐浴后采集足跟血, 发现提高了采血成功率, 减轻了新生儿痛苦, 减少了家长的不满, 提高了工作效率, 避免因反复采集造成诊断延误[14]。

4.2 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儿童听力障碍预防聋哑和语言发育障碍的有效措施, 杨娜等在沐浴后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发现上午沐浴后新生儿最容易进入自然睡眠状态,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较高, 可减少转诊率;筛查时间短, 可减少住院期间的重复筛查和出院后的随访复查, 减轻了家长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减少了医患纠纷[15]。

4.3 光疗:

新生儿光疗时, 蓝光箱内由于四肢暴露, 活动时触及的都是冰凉而坚硬的箱壳, 使新生儿缺少安全感及舒适感, 加之母、婴分离使新生儿产生恐惧不安, 从而造成在接受光疗时, 新生儿哭闹不安, 不能人睡, 增加了护理风险。丁瑶等将新生儿沐浴后进行光疗, 减少了新生儿哭闹, 增加了睡眠时间, 提高了新生儿光疗时的依从性及舒适感[16]。

5 新生儿沐浴的健康教育方法

5.1 开放式健康教育:

沈佩娟[17]对100例孕产妇安全育儿知识进行调查得知, 孕产妇最喜欢的育儿指导方式是专业人员讲解示范, 占81%, 张素珍等对母婴分室新生儿出院前母亲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在健康教育内容上家长最关心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正常及一些日常护理, 最希望的教育方式是护士个体化的辅导[18]。陈军等在新生儿沐浴过程中, 开放式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新生儿护理操作、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 边实践边学习, 使知识掌握地更牢更快, 减少了出院后照顾新生儿的忧虑[19]。

5.2 互动式亲情沐浴:

为深入普及产科健康教育, 提高产妇及家属科学育婴的能力, 殷艳玲等自创了互动式亲情沐浴, 满足了新生儿护理及育婴理念更新的需要, 增加了护患交流的机会, 促进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护理质量, 使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20]。

5.3 产褥期家庭探视指导:

新生儿洗澡虽说简单, 但贵在坚持。家庭探视能提高产妇及家属对婴儿的自护能力, 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 提高对医院的满意度, 减少医患纠纷[21]。

6 小结

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于该院分娩的180例新生儿, 采用随机分组方式,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90例。研究组, 包括46例男和44例女, (3 501.10±289.45) g为平均体重。对照组, 包括49例男和41例女, (3 590.00±389.51) g为平均体重。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 采用母婴分室常规护理, 研究组, 采用母婴同室综合护理, 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体温护理:一般而言, 36~37℃为新生儿正常体温, 新生儿体温偏低, 可能与早产、室温低、体重低等存在联系, 而过度保暖、脱水和室温高等是导致新生儿体温高的关键所在。外界温度的变化易导致新生儿体温呈现出变化趋势[1,2]。体温过低, 促使新生儿血液循环和代谢情况受到影响, 表现出低血糖或代谢性酸中毒, 严重时, 会诱发肺炎、硬肿症等疾病。因此, 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室内湿温度, 开窗2次/d, 持续30 min/次左右, 尽可能将室内温度控制于20~22℃之间, 湿度为50%。针对新生儿的包被和衣服, 需保证四肢处于温和状态下, 以低体重儿和早产儿为重点保暖对象, 可使用热水袋, 达到保暖效果, 将热水袋放置于婴儿脚部, 切勿将热水袋直接与皮肤接触, 避免被烫伤。②呼吸护理:护理人员需及时观察新生儿呼吸频率, 基于腹式呼吸下, 40~60次/min为正常频率, 查看新生儿口腔和鼻腔内是否存在分泌物, 保证新生儿呼吸处于通畅状态下。若呈现出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哭声弱等状况, 需及时清理呼吸道, 促使新生儿处于侧卧位状态下, 实施低流量持续吸氧处理, 并告知医生[3,4]。③大小便护理:针对新生儿, 其肾脏浓缩功能发育尚不完全, 因此, 出生后立即排尿, 第1天, 排尿量并不多, 一般为10~30 m L, 出生后36 h内, 排尿将趋于正常化, 在增加哺乳量的基础上, 增加尿量, 每日平均排尿可达到10次, 100~300 m L为每日排尿总量。新生儿满月前后, 每日排尿量可达到250~450 m L, 若每日排尿量少于6次, 说明母乳喂养不足[5]。通过新生儿大便性质, 可观察喂养情况, 新生儿若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粪质和水分开, 大便次数呈现出增多趋势。新生儿若进食不足, 大便则呈现出绿色稀便状态, 若肠道受到感染, 大便次数较多, 且表现出脓性、粘性状况。出生活24 h内, 新生儿若未排胎便, 需对其消化道进行检查, 查看是否出现畸形。胎便排出后, 2 d内新生儿无排便现象, 说明其吃奶量偏少, 若大便较干, 需查看新生儿是否出现腹胀症状, 严重时, 需通过开塞露, 实施灌肠[6]。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新生儿不良情绪, 同时, 通过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以产妇和家属为对象, 调查护理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三个层次。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 并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百分[n (%) ]表示, 予以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则用 (±s) 表示, 予以t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对比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2.2 不良情况

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母婴同室, 指母亲与新生儿于24 h内, 同在一个房间内, 由母亲照顾婴儿, 主要涉及换尿布、保暖、喂养等, 住院期间, 母子都一起生活, 即使需医疗等操作, 分离时间也小于1h, 适用于足月儿或15 kg以上的早产儿[7]。母婴同室有助于早开奶, 为婴儿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 促进新生儿身心发育, 基于此, 护理人员给予合理的综合护理, 发现潜在危险因素, 耐心回答母亲疑问, 减少并发症, 提高产科护理整体质量[8]。

针对新生儿护理, 护理人员需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发现潜在的危险,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预防, 对于产妇, 缺乏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 易忽视新生儿的异常情况。鉴于此, 护理人员应强化对病房的巡视, 落实责任制, 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 时刻留意新新生儿生命体征和身体情况, 充分发挥综合护理的优势, 为新生儿安全与健康提供保障[9]。

徐群[10]在研究新生儿母婴同室护理模式过程中, 以240例新生儿为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 将传统护理模式应用于对照组, 将母婴同室护理应用于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8%。同时, 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 对照组为3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该次研究以2013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该院分娩的180例新生儿为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90例。对照组, 给予母婴分室常规护理, 研究组, 给予母婴同室综合护理。结果显示,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和不良情况发生率分别为95.6%、6.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2%、16.7%。

综上所述, 针对新生儿, 实施母婴同室综合护理, 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惠.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5) :63-64.

[2]雷兵仙.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及异常情况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17) :73-74.

[3]王素芳.新生儿床旁护理在产科母婴同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3) :140-141.

[4]裘红.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护理健康指导的应用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12) :125-126.

[5]寿文惠.预见性护理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 :193, 197.

[6]杨东英, 雷叶琴.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18) :68-69.

[7]冯辉, 范永琴.新生儿护理中母婴同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现代养生, 2014 (20) :215-216.

[8]李文娟.母婴同室的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谈[J].现代养生, 2013 (18) :53-54.

[9]陈燕梅.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9) :1302-1303.

母婴同室病区 篇7

1 领导重视, 责任分工明确

我中心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配备了相关管理人员, 负责制定医院感染工作控制和预防计划, 并与各科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科室主任、护士长、检验科主任组成院感控制小组, 负责中心各科室院感管理工作, 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 每月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消毒措施落实及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情况, 定期进行交流分析, 讨论存在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 反馈监测结果。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培训学习

根据爱婴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将《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及设立的各种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张贴上墙, 定期组织学习, 并作为考核的内容, 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增强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了院内感染防护意识和执行消毒隔离的自觉性, 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3 加强环节的管理

3.1 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较低, 接触时要求工作人员衣帽整洁, 不留指甲及涂指甲油, 每接触一位产妇或新生儿, 或每进行一项操作前后均进行手的消毒, 对医疗废物应严格进行分类集中处置, 防止流失。对工勤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

3.2 对母婴同室病室的管理

(1) 病室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每天开窗通风≥2次, 每次≥20min, 对洗漱盆、空调等过滤网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2) 每天用消毒液拖地2次并用消毒液擦拭床、床旁桌椅, 床上湿式清扫, 拖布及抹布一用一消毒, 并分别晾干备用。 (3) 产妇出院后对床单元进行终末处理。 (4) 病室设施均符合爱婴医院标准要求。

3.3 对产妇及家属的管理

(1) 告知母乳喂养的好处, 帮助并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方法及姿势, 让新生儿从初乳中摄取丰富的免疫球蛋白, 提高免疫力。 (2) 积极健康宣教, 将相关的《母乳喂养十条规定》及母乳喂养有关知识编辑成册并分发到每一位产妇, 并教会产妇七步洗手法、会阴护理方法及饮食指导, 注意头发、口腔、皮肤、乳房的卫生, 增加洗手的次数, 减少母婴感染的机会。 (3) 控制母婴垂直传播, 对HBV阳性的产妇, 其新生儿在24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4) 告知家属医院的相关规定, 取得支持和理解并尽量减少探视时间, 对有感染者禁止探视,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感染[1]。

3.4 对新生儿的管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 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 应穿宽松、棉质、柔软、消毒的衣服, 每天洗澡时注意观察全身状况, 做好脐部护理、测量体质量及体温, 注意观察大便的色、量、次数情况, 建立新生儿病历[2]。保持洗澡间空气新鲜, 每天通风2次, 室温在26~28℃, 湿度在55%~65%, 使用流动水, 水温38~42℃, 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沐浴结束整理用物, 将新生儿所用用物送高压消毒, 洗澡间空气消毒后开窗通风[3]。

4 加强质量感控并及时反馈信息、不断向上级学习、改进工作

(1) 中心感控小组每月对科内人员手卫生、空气、物体表面进行微生物监测2次, 每年接受区疾控中心院感监测2次。监测结果及时与科室取得联系, 对不合格者限期整改, 再有不合格者与奖金挂钩。 (2) 不断向上级部门学习新的知识及管理方法, 改进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今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而且也成为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桎梏。因此,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产科医护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保证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母婴同室,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6-77.

[2] 范玲.儿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情突变44例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7月在我院母婴同室病房发生新生儿病情突变44例, 男29例, 女15例, 孕周36+2~41+6周, 平均39.4周, 出生体重2 500g~4 200g, 平均体重3 356g, 44例新生儿均符合入住我院母婴同室的条件: (1) 产后无窒息Apgar评分≥8分; (2) 孕周近足月; (3) 体重≥2 500g, 新生儿哭声响亮, 反应灵敏, 肤色红润, 心肺听诊无异常, 四肢肌张力正常, 生后2h送入母婴同室。

1.2 方法

对本组患儿病情突变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及疾病转归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2.1 发生病情突变时间

0~24h26例 (59.09%) ;24~48h11例 (25.00%) ;48~72h4例 (9.09%) ;72h~7d3例 (6.82%) 。

2.2 症状与体征

面色青紫或发灰27例, 吃奶不好甚至拒乳21例, 体温不升15例, 发吭呻吟13例, 呼吸异常11例, 反应迟钝10例, 黄疸10例, 心脏杂音或心律不齐5例, 呕吐5例 (包括吐血1例) , 腹胀4例, 抽搐3例。

2.3 疾病诊断与转归

见表1。表中显示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占较大比例, 且愈后不良,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肺部疾病也是常见病情突变因素, 有较高病死率。

3 讨论

入住母婴同室新生儿虽然刚出生时符合入住条件, 但是他们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威胁生命的高危因素与病理和生理的基础[1]。发生病情突变新生儿在出生后不能适应外部环境而在喂哺过程中逐渐表现出各种症状, 有的患儿数日后才出现明显的症状体征。大多数患儿病情突变发生于生后72h内, 所以新生儿住院期间每日的医生查房评估至关重要, 可及时发现新生儿病情变化。我院对新生儿由新生儿医生常规查看母亲妊娠及分娩记录, 出生2h内做一次详细的查体, 识别高危儿, 不具入室条件的婴儿予转儿科诊治, 符合入住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留产科观察, 但由于受时间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限制, 一些潜在的或表现不明显的问题有可能漏诊。

本组病例中发生病情突变的新生儿以先天性心脏病、缺血缺氧性脑病、吸入性肺炎、肺透明膜病为主, 这些心肺、颅脑疾患往往引起新生儿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死亡, 这些严重疾病隐藏于外表“健康”的新生儿, 所以对于新生儿出现以下症状要高度重视, 如面色青紫或发灰、发吭呻吟、呼吸异常、吃奶不好、体温不升、反应差、快速加重的黄疸等, 这些症状多提示患儿病情严重, 应及时转儿科诊治。本组资料有相当比例的先天性新生儿发育异常病例, 如消化道闭锁、纵隔肿瘤等, 由于发病隐蔽, 生后数日才出现症状, 即使转科后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并且治疗费用昂贵, 家属往往选择放弃治疗, 使新生儿死亡率升高。本组资料中1例新生儿夜间不明原因猝死在病室, 考虑胃食管返流 (GER) , 该病由于咽部迷走神经受返流物的刺激, 患儿表现为反射性呼吸暂停, 心动过缓, 反复吸入形成上气道阻塞致死, 临床医生应对这种“寂静型”GER的潜在危险予以高度重视[2], 该例患儿家属拒做尸检, 所以对此诊断缺乏证据。

根据本组患儿发病特点, 笔者总结出以下预防对策。 (1)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医疗行为, 加强医护培训, 提高业务技能。新生儿医生定期查房, 责任护士必须按时巡视病房, 尤其夜间护理人员少, 灯光昏暗, 婴儿又散放于各个病房, 增加了医务人员发现问题的难度, 也导致了意外事故的多发[3], 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曾发生过呼吸暂停和婴儿猝死综合征而被抢救过来的, 多发生于凌晨[4], 所以医护人员养成夜间按时巡视病房的自觉性至关重要。另一方面, 由资深新生儿科医生对产科医务人员培训, 使她们能识别婴儿正常与异常表现, 以防遗漏重要疾病信息。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做到人人过关, 为患儿进一步转科、转院争取时间。 (2) 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宣教工作, 不但要注重新生儿喂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更要让产妇及家属了解新生儿脱离母体自我生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 并做到及时呼叫医护人员, 以便施行及时的抢救措施。 (3) 近年来兴起的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对提升护理质量大有裨益, 这种护理模式可使家属及产妇能够对新生儿护理操作进行手把手的学习, 提高其育儿知识、育儿技能的掌握程度, 密切医患沟通, 确保喂哺过程中的婴儿安全。

摘要:目的: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情突变的发病特点, 探讨提高医疗质量,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对策。方法:收集2004年1-7月10年在我院母婴同室发生新生儿病情突变的44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病情突变均发生于产后7d内,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缺血缺氧性脑病、吸入性肺炎、肺透明膜病是常见原因, 且夜间更易发生新生儿“寂静型”死亡的严重后果。结论:产科医护人员加强对母婴同室的巡视观察, 加强对新生儿家属的宣教、培训, 可早期识别正常新生儿群体中的异常新生儿, 做到及时转科、转院治疗, 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情突变

参考文献

[1]刘铁民.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情骤变35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11) :1724.

[2]张家骧, 魏克伦, 薛辛东, 等.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1, 437-438.

[3]钱丹.母婴同室的缺陷及对策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4) :845.

上一篇:膨胀节的使用与管理下一篇:标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