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价值

2024-08-09

聆听价值(精选七篇)

聆听价值 篇1

一、“我”的身份

《囚绿记》中的“我”一定是作者陆蠡吗?对此, 学术界莫衷一是。不过, 有一位专家的观点颇有道理:“《囚绿记》虽然是一篇纪实性的散文作品, 按照常规, 以第一人称为叙述人的‘我’一般来说就是作者, 但是, 它毕竟不是一篇实打实的历史性个人小传, 它在本质上是文学作品, 所以, 我们不能确凿地将文中的‘我’定为陆蠡, 我们应该把‘我’看成某种类型的人的一个代称符号。” (徐江)

二、“我”的形象

1.“我”是个“钟情者”

在一家公寓里, “我”在拥有选择权的情况下, 爽直地选择了这样一间“陋室”:空间、朝向、通风、采光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这样的选择, 全因为“我”瞥见了窗外的那片绿影, 于是“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 选定了它。这种选择行为, 足以看出“我”对这片“绿影”的钟爱之情。

2.“我”是个“欣赏者”

“我”以视之如同至宝的心态, 每天凝望着这片绿色, 看它如何生长, 看它如何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的脉络和嫩芽, 听它的声音, 赏它的舞姿。“我”和它促膝对语, “我们”像极了一对知己, 了解着彼此的语言和心声。因为爱, 这片绿影也自由快活地生长着, “我们”之间和谐相处, 享受着“相看两不厌”的美好。

3.“我”是个“占有者”

渐渐地, 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由亲和、相知者异化为一个“占有者”。“我”以囚绿来“装饰”我的房间, “装饰”我的心情, “比喻”我的幸福, “比喻”我的年华, 让绿藤来为我做“无声的歌唱”。在这种充满“占有欲”的囚禁之下, “绿藤”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成柔绿, 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4.“我”是个“矛盾者”

“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但仍旧不放走它。“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 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 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这时候的“我”俨然成了一个自我谴责与自私占有的矛盾纠结体。

5.“我”是个“仰望者”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 “我”匆匆南归, 这时的“我”被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彻底征服了。撤离北平时, “我”终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珍重地“开释”了这位“被囚者”, 将它放回原处, 并送上诚意的祝福。此刻的“开释”, “我”以一个仰望者的姿态捧起了它的尊严, “我”的内心充满了爱惜之情, “我”的动作无比慎重, “我”的态度无限虔诚, “我”的双眼满含尊重。

6.“我”是个“致歉者”

一年之后, “我”怀念这位绿友。“我”重新对当初的行为做出反思, “我”不禁问自己:“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 会和我面生么?”这样的疑问, 凸现了“我”心中存有的疑虑、不安和担忧, 害怕双方见面时会产生一些尴尬。这份隐忧的出现, 是“我”对一年前不当行为的再度反省, 以及对这位“囚友”的深深歉意与敬意。

三、“我”的价值

1.“我”是亲历者

在绿藤展示各种生命姿态的故事中, “我”是个参与者和亲历者。“我”的行为和角色犹如一根导线, 引发了“绿藤”生命状态的不断变化, 从这个角度说, “我”是这则故事的直接推动者。“我”的亲历, 使故事更可信, 使绿藤更真实。

2.“我”是反思者

在这段经历之后, 在自我反思中, “我”逐渐认识了绿藤那“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鲜明个性。“我”的反思, 让平凡而无声的绿藤显示出了生命的美丽, 奏出了一曲固守生命尊严的赞歌。

3.“我”是传情者

聆听音乐 篇2

总喜欢对着河风, 收集音乐经风带来的宁静。

总喜欢仰望蓝天, 贪恋从Jay的歌声里跳出的音符, 还有那萦绕在耳际的浪漫。

人的一生都在与音乐打交道, 从他降临这个世间的那一刻起。婴儿时期, 我们还不懂得去聆听音乐, 甚至连音乐是什么都无从知道, 但只要乐声响起, 她就会带给我们踏实。所以, 我们才会习惯在临睡之时, 听妈妈轻哼着《摇篮曲》, 慢慢入睡。

时间, 悄悄的从我的指尖滑过, 无声无息。长大后, 开始学会聆听, 感受音乐带给我的一切。

随着流逝的时间, 不知不觉中, 肩膀越来越沉重, 喘息声越来越急促, 心越来越疲惫, 人越来越落寞。于是, 我爱上了音乐, 渴望在音乐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一个虚拟的世界:没有时间, 没有忧伤, 没有面具;只有旋转木马, 只有摩天轮, 只有快乐……

我贪婪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安稳、宁静、浪漫与快乐, 试着不去面对那个令人疲倦的喧嚣尘世。这不是逃避, 而是心灵对生命宁静的憧憬。

也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 迷恋上了Jay的歌。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犹如一只只淘气的精灵, 不停拨动着我的心弦。它们挨个悄悄地对我诉说着音乐世界的欢快与忧伤, 神秘与唯美。

音乐, 可以让我哭得一塌糊涂, 音乐, 可以让我笑得地暗天昏;音乐, 可以让我神经质到不知所云!

我埋怨上帝, 埋怨她为何不赋予我音乐天赋或是一副动听的嗓子。但是, 我也感谢上帝, 感谢她赐给了我能够聆听音乐的耳朵与心灵, 让我能与音乐接触。我无法想像, 也不敢想像, 没有音乐, 世界将会是何等的沉寂, 我将会是何等的落寞。因为我的心告诉我:没有音乐, 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

音乐的世界是纯净的, 每一次与音乐的接触, 心灵都如被清水洗濯般的明净, 那种体验犹如黑暗里的一缕阳光, 盈溢着希望。

让我们试着在落寞时刻, 聆听音乐!

聆听民生走进两会 篇3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特别是整村推进制度, 是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和建设用地置换挂钩基础上发展形成的。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严格规定了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制度。将农村闲置或利用不合理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 同时将部分新增耕地置换为建设用地指标, 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动态平衡的前提下, 能够挖掘农村建设用地存量, 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置换办法的实施, 激发了地方政府工作积极性, 土地整治步伐明显加快, 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基层重视不够

不少地方主要是为了用地指标, 置换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 而不是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 统一安排, 统筹考虑。在重视程度上, 普遍存在上热下凉, 市及县区重视程度高, 乡村重视程度低的问题。

2.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林业、水利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专项规划之间, 统筹、衔接和协调不够, 成为制约土地整治的最重要因素。新村规划出自建委规划部门, 不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 难以付诸实施。村庄规划编制缺失、滞后, 部分农民又急需建房, 导致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强、乱占耕地, 给农村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资金投入制约严重

新村规划、旧村搬迁整理、土地整理复垦等需用大量的资金, 新村建设更是投资巨大, 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土地置换免缴的四项费用。许多区县安排的经费投入仅能满足村庄规划、村庄复垦整理和新村建设的部分基础设施配套, 而对于农民原住房的拆迁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有的地方“投石探路”, 能不补就不补, 实在不行就补点, 基层干部工作困难, 多数群众拆迁建房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土地整治的质量和进度, 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4.集约效益发挥不充分

规模生产的前提是进行大面积土地流转, 土地整治为规模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目前很多地区土地流转市场不活跃, 制约了土地整治集约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农民普遍存在惜地心理, 不意愿流转。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 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启动不久, 市、县区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和配套政策还不到位。

为此, 建议:

1.坚持尊重群众意愿,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把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做好, 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 规范项目运作, 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 依法保护农民的财产收益权与处置权, 做到整治前农民愿意, 整治后农民满意。建议中央制定相对统一的补偿原则, 各省制定不同类别的最低补偿标准, 各地制定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 便于基层操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建立公平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探索持久收益和合理分配的办法。充分尊重民意, 从新村选址规划到项目实施全过程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公开公平。

2.坚持统筹规划, 解决村镇建设布局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解决村镇建设布局问题。与土地总体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明确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努力做到各项规划协调衔接, 力争一张规划管到底, 同时注重保持农村独特风貌, 促进城乡和谐互补。

3.坚持资金整合, 加大土地整治投入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加强整合, 为土地整治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一是国家出台指导性文件, 将各级土地置换免缴的4项费用全额用于土地整治, 并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益, 用于土地整治及奖励农村新增耕地和集中建房。二是整合涉农投入。据了解, 目前有30多项支农惠农资金。要大力整合涉农资金, 按照“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形成合力”的原则, 资金跟着项目走, 打捆投入, 集中用于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三是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村企共建,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土地整治整村推进, 使项目实施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同时鼓励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增加投入或投工投劳, 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4.统筹推进相关改革

积极探索试验, 着力破解政策层面的相关问题。一是允许基层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制度。二是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经营。探索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集中流转的有效途径, 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 搞活土地经营方式, 通过承包、入股、租赁、流转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 (来源:人民网2011.3.2)

关于重点发展中小城市, 适当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建议

宗庆后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没有城市化, 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当前, 我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而城市化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城市化, 长期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才能逐步得到改变,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吸收转移, 老百姓生活才会象“世博会”宗旨所倡导的那样“因城市而更加美好。”

然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地方政府脱离实际“经营城市”, 一味以发展大城市为目标的倾向日益严重, 大城市病日益突出。据2010年8月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我国共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 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这种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严重背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城市化冲动正成为城市化的障碍。与此同时, 交通堵塞、教育医疗等各种公共资源短缺、房价居高不下、环境恶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种种大城市病也表现得越来越严重。为此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 重点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

以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 符合中国国情。因为我国人口多、地域广、人均占有资源少, 如果人口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 那肯定不堪重负。只有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 在资源、土地等各个方面才会宽松些。同时, 因为小城镇、中小城市离家都不远, 农村人口到城市找工作也方便得多, 农村人口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 转移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即使象春节这种民族传统节日, 交通压力也不会象现在这么大。还有, 小城镇、中小城市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 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 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 把广大农村带动起来, 对十亿农民的全面小康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实际上, 像美国也就是东部大城市多一点, 其西部地区更多的也是中小城市。因此建议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加强规划引导, 在宏观布局方面, 要重点发展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卫星城市。

2.调整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 适当限制大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 用了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 应该说是相当快的。与此同时, 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上海已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了, 其他如北京、广州也都是人满为患。与规模扩大相伴随的是空气质量的下降、交通的严重堵塞、高烧不退的房价还有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给我们带来的却是人居生活质量的日益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 这与我国城市发展中, 长期以来, 片面地关注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为主的城市规模, 而忽略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片面地以城市化率作为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而忽略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真正的提高是有很大关系的。应该明确, 城市化不是城市人口规模的简单扩张, 而是人口转移、产业布局、城市布局、劳动力素质需求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要考虑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等一系列内容。因此建议政府调整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 在关注城市化速度的同时, 更应该重视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城市居民的生活美好, 以人口、土地、水等各种资源达到合理配置为前提, 适当限制大城市发展。 (来源:人民网2011.2.28刘洋)

关于加快农民建房监管立法工作的建议

曾庆红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市长)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条件有了明显好转的农民, 开始把手中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屋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方面, 农村建房“热”现象逐渐兴起。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民耕地保护意识不强, 加上农村建房点多面广, 国土、城建等主管部门监管力量有限, 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现象较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加剧, 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给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带来了严峻考验, 也是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与科学发展观严重不相符。

为加强农民建房监管工作, 建议加快农民建房监管立法, 完善相关制度, 使农民建房有法可依。目前有关法律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定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 只有第六十二条提出对农村村民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的规定, 《物权法》对农村宅基地的立法也仅有四条。国家应当加快对农民建房及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立法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本地实际, 尽快出台农民建房具体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建房条件、土地使用政策、审批管理办法、优惠政策、处罚措施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市、县、乡、村四级对村庄建设和农民建房的管理职责, 充分发挥乡、村民委员会包括村民小组的作用路;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村民小组农民建房管理体系, 加大对农村居民建房的日常管理, 使农民建房依法有序进行。 (来源:人民网2011.3.14王欲然)

建议用保险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马明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已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议发挥保险资金改善民生的作用, 利用保险资金支持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提案。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这项工程在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 由于巨大的资金需求, 也给政府带来了较大的财政压力。保障性住房不同于普通商品房的开发, 建设运营期长, 利润率较低, 商业房地产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融资困难较大。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有两个资金来源, 一是中央财政补助, 二是地方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按照我国城镇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规模预估, 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实际供求缺口还有4000万套左右。国务院和住建部计划在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 相比2010年增长72.4%, 达到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20%, 总投资额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

马明哲指出, 引进保险资金和商业化运作模式, 有助于填补保障性住房建设庞大的资金缺口, 有效缓解政府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确保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保险业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 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责任。

他认为, 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也符合保险资金的投资要求。保险资金的特点是规模大, 久期长, 追求资产负债的合理均衡匹配和长期可持续的稳定回报, 对资金运用的安全性要求很高。保障性住房建设,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不动产投资, 具有地方政府负责、指定土地划拨、规定利润空间、承诺回购等强制性要求, 对于保险资金而言, 是风险可控、长期稳定、担保可靠的投资品种, 符合当前保险资金资产负债配置的需要。同时, 也有助于降低保险资金运用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 有效规避市场波动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风险。

在具体措施上, 马明哲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 保险企业设立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专项基金, 按照“政府主导、商业化运作”的模式, 建立高效率、低成本、高透明度的运作机制, 与政府共同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其次, 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益不高, 考虑到保险资金的基本回报要求, 建议政府对保险资金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政策, 减免相关税赋, 提升保险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 基于保障性住房的公益性、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 建议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划归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投资, 按债权级别分类, 允许保险资金通过基金、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 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来源:人民网2011.3.3朱瑶, 王欲然)

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当前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提案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

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通过梯度消费逐渐改善住房条件, 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及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群体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近年来, 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 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普遍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公共租赁住房还远远滞后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2010年6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但截至目前的情况来看, 部分省市公租房建设进展仍比较缓慢, 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公租房发展进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地方政府动力不足, 优惠政策需要贯彻落实

目前, 部分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 而对发展公共租赁房缺乏积极性。不少地方公租房规划不够严谨, 对于已经出台的公租房优惠政策还大多处于解读阶段, 应尽快制定实施办法并贯彻执行, 把支持公共租赁房发展的口号落到实处。

2.基础性工作滞后

一些地方没有设立专门从事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建设和租赁经营管理的运营机构和投资融资机构。地方个人信用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及住房档案未能普遍建立、应用, 基础信息缺失。

3.投资主体缺位, 地方财政压力大, 资金匮乏

对于公共租赁房建设, 我国当前主要还处于政府包办、单打独斗的阶段, 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和经营公共租赁住房的积极性远未被充分调动起来, 社会融资困难。而作为公共租赁房投资主体的地方财政面临着重重压力, 政策支持有限, 房源不足。

4.租赁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公租房供应对象的准入门槛模糊, 租金的制定和使用制度不完善, 有些地方租金水平或过于接近市场租金, 或背离经济规律, 且存在“一刀切”的情况, 未体现差异性。退出机制也尚不健全。在公租房管理方面, 也存在准入资格审查不严谨、租金管理比较混乱等问题。同时, 管理部门对承租人缺乏动态监管, 对继租审查比较草率, 对退出保障系统的约定不具体或缺乏操作性, 导致轮候进程推进困难。

为此, 建议:

1.强化政府责任, 统筹规划

切实抓好组织推动工作, 将公租房建设指标量化, 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需求底数和市场上小户型租赁住房供需等因素, 统筹考虑住房保障能力、土地等资源承载能力及住房保障进展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确定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总量和进度设计, 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把公租房建设用地纳入政府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确定可占比例, 优先安排, 重点保障。

2.做好基础工作, 稳步推进发展

根据人口普查基本信息, 进一步进行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普查, 摸清需求底数。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动态调整公租房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制和工作机构, 各地成立从事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建设和租赁经营管理的运营机构, 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 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措、租赁经营等工作顺利实施。

3.拓宽融资渠道, 扩大资金来源, 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抓紧研究成立投融资机构和投资实施机构, 加大政府投入, 由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 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的投入, 同时,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央也应分别给予资金支持和补助。允许将中央财政廉租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的结余部分, 用于公共租赁房建设的投资补助及贷款贴息。此外, 按照规定提取的土地出让收益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在满足廉租房保障需要的基础上, 允许用于公共租赁房建设。尽快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 纳入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范围。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平台, 进一步加大开发和建设方面的税费减免力度, 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从而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

4.拓宽房源渠道, 增加供给总量

在拓宽房源筹集渠道方面, 一是集中新建。二是分散配建。三是定向代建。在一些已部分开工的商品房或安置房小区中, 按照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要求, 向开发建设单位订制公共租赁住房。四是批量收购。五是零星收购。考虑到保障对象多样化的需求, 特别是为了方便部分家庭子女就学、老人供养等, 在中心城区面向二手房市场, 收购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房源。六是园区自建。由各辖区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 在其工业园区和工厂聚集区集中建设面向用工单位或园内就业人员居住的公共租赁住房。此外, 民间还有大量的自建房、公房、房改房闲置, 这些房屋面积较小, 相对而言也较陈旧。政府可考虑在私人房屋租赁领域搞“公私合营”, 作为“二房东”与私人业主签订长期租约, 以相对低的租金统一承租一批房源作为公共租赁房, 再散租给社会。这样既能体现政府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优越性, 又能提高效率、盘活资源, 达到政府、私人业主与阶段性住房需求者的“三赢”。

5.加强租赁管理, 规范操作运营, 强化监督

加大对公租房申请对象准入资格的审查力度, 组织工商、民政、银行、社保、税务等多个部门参与, 严格把关。加强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候、配租和租后管理, 做到配租过程公开透明、配租结果公平公正, 把公共租赁住房租给真正需要的市民。由物价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市场租金水平、投资运营成本和支付能力等因素, 核定公共租赁房的租金水平, 并定期公布。加强对公租房租金收入的管理, 政府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收入, 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缴入同级国库, 租金收入专项用于偿还公共租赁住房贷款, 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维护、管理和投资补助。细化退出约定, 加强动态监管, 严格续租审查, 解决好退出保障系统租户的过渡期居住问题。加强对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计划、土地供应、房源筹措、优惠政策落实、建筑设计施工、租赁运营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对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 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6.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并轨势在必行

通过大量建设公共租赁房替代“经济适用房部分出租”的思路, 推进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的一体化。实施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统筹安排、逐步并轨运行, 逐步停止单独新建廉租房, 将其包含在公共租赁住房体系中。 (来源:人民网2011.3.2)

用自住性商品房解决房地产难题

蔡继明

一、长期以来政府遏制房价的政策为什么收效甚微?

自2004年以来, 国务院几乎每年都将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先后出台了许多措施为房地产降温, 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全国商品房的平均价格在7年间从2003年的2359元上升到2010年的5034元, 增长了1.13倍, 平均每年增长11.5%, 一线城市的房价增幅更高, 使商品房价格与普通群众的购买力相差越来越大, 老百姓越来越买不起房子。房地产市场逐步变为投资和投机者的乐园, 原本是为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的房地产行业, 变成了炒房者赚钱逐利的赌场, 这不仅扭曲了房地产行业的社会属性, 也增加了国民经济的风险。日本在签署广场协议后的房地产崩溃和美国的次贷危机, 都已成为中国房地产的前车之鉴。

如何阻止日本的房地产崩盘和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中国重演呢?自2010年4月以来, 国务院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调控政策。但这些政策都旨在限制投机者和地产商, 而由于投机者和地产商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的利益集团, 要想把房地产投机势力瓦解掉, 就要冒投鼠毁器、玉石俱焚的巨大风险, 甚至会使国民经济遭受摧毁性打击。而要顾及国民经济的全局, 就不敢对投机势力下狠手, 政策调控就只能是隔靴搔痒。多年来, 国务院的调控政策只能游走在二者之间, 导致房地产泡沫在多年调控下毫无收敛。

二、“三箭齐发”的政策能否奏效?

在这种情况下, 国务院不得不酝酿并将相继出台三箭齐发的房地产新政:一是严格限制甚至叫停投机性购房;二是对屯房者征收房产税;三是大幅度增加保障房的供应。

然而, 这个三箭齐发的房地产政策并不能避免房地产崩盘和对国民经济的重创。

原因之一:限制购买第二套以上住宅的政策效应是不确定的。

(1) 对购房者是否在购买第二套以上住宅的认定存在诸多技术性困难, 使得各种各样的变通手段有空可钻, 尤其是与地方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炒家, 有更多的机会让限制性政策失效。

(2) 对已经持有多套住宅的炒房者来说, 这个政策会增加他们所持房产的稀缺性, 使存量商品房价格进一步被高估, 从而推升新房价格。

(3) 在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中, 限制购买的政策丝毫没有触及开发商对房地产的垄断, 因而不能导致房价的下行, 开发商根本不害怕限购, 也不害怕交易量下降, 越限购开发商越能囤积更多的房源, 而如果交易量持久性大幅度下降, 就会拖累钢铁、水泥、建材、建筑、家电等行业, 城市化进程就会滞缓。因此, 大部分开发商都确信, 最后抗不住的肯定是政府, 限购令迟早会被取消。有了这种心理预期, 将使限购政策失去作用。

原因之二:房产税力度难以把握。如果力度不够, 只是象征性地收点税, 蜻蜓点水, 不仅不足以对投机者形成杀伤力, 反而会使炒房者将所交的税转嫁到下家头上, 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投机热情。如果让房产税具有强大的杀伤性力度, 其结果将更加可怕:对所有超出合理自住需求的房产征收有威慑作用的房产税, 将直接导致全局性的通货紧缩, 甚至是经济危机。因为多年来形成的全民涉房的局面, 已经严重扭曲了我国的经济结构, 许多地区的实体经济已经出现空心化的趋向, 70%的国企和大型民企都参与了房地产开发, 更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都参与了炒房, 其中许多企业是靠房地产赢利来支撑门面, 如果出台有杀伤力的房产税, 就会造成大量资金从房地产行业出逃、全局性的资金链断裂、和实体经济的大面积亏损, 这将不只是房地产行业本身的事情了, 它将累及各行各业、累及所有的房产所有者, 国民经济将出现不可逆转的重挫。从这个意义上说, 房产税作为收入调节税才是可行的, 让它来调节房地产的价格和供求关系, 是没有国民经济的安全保障的, 政府做不起这个试验!

原因之三:大幅度增加保障房供应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因为在房价已经高到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的情况下, 城市人口的大部分都只能排队等候保障房, 这样的供求结构不发生根本的改变, 政府想通过增加保障房的供给来解决房地产难题是不现实的。因为, 商品房过高的房价所构成的系统, 无法支持足够数量的保障房供应, 国务院所下达的保障房指标是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2010年5月, 住建部与各省市签署2010年开工兴建7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责任书, 年底前住建部宣称, 全国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但在2011年元月发布的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 绝大多数省市都没有公布2010年保障房的开工数量, 相当一部分省市只公布了“十一五计划”的五年间政府在住宅建设方面取得的数据, 其中包括了为多少万户提供了住房补贴, 概念已经被严重扭曲和偷换了。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在2010年8月份对保障房建设调研中也发现, 截至2010年8月底, 各地2009年的保障房开工率最好的也只完成80%, 有些则不到40%。而2010年的计划很多还处于“零开工”。河南省安阳市直到8月初, 保障房项目是“零开工”。而当年中央投资补助廉租住房项目的焦作、濮阳、南阳、周口等市截至8月初均未开工。即使全国很多省市在年底前为完成任务而突击开工, 也不可能完成2010年的计划指标, 所谓完成, 是包括了2009年转移过来的一部分项目。更重要的是, 开工并不等于建成, 仅在开工数量上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 所带来的就是只见开花, 不见结果, 根本就不可能缓解保障房的稀缺状况。指望由保障房的增加供应来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这样的政策是建立在普通百姓买不起房的前提之下, 不对这个前提进行手术, 是不可能找到房地产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当房价脱离了大多数居民的购买力时, 需要由政府提供保障的居住需求就有可能超过住房供应量的60%, 而政府从高房价上所获得的卖地净收入, 不足以支持政府为60%的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 因为随着房价的增加, 土地的拆迁成本也水涨船高, 土地财政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扣除飞涨的拆迁成本后的净收入, 远远赶不上保障性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保障性住房所需土地拆迁成本增加的速度。把房地产看作一个内循环系统, 与高房价组合在一起的保障房大量供应, 是一个效率低劣、入不敷出的系统结构, 它自身不能实现连续的良性运转。2011年住建部提出的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 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即使开工了1000万套, 也不可能按期竣工。政策执行的结果只能是各级政府的债台高筑或弄虚作假, 它不能成为房地产的解决方案。

三、自住性商品房应成为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主体

要想使我国的房地产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为高价商品房搭配政府投资的大量保障房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必须为房地产选择新的突破口, 这就是让普通商品房的价格下降到大部分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能够接轨的水平, 使绝大多数居民都可以通过商品房市场获得与自己的购买力相适应的住宅, 政府只需要对占人口数量15%以下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帮助, 高收入者亦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高端商品房, 而炒房者也能在受到管制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房地产投机, 但他们的炒房行为不能涉及用于自住的中低端商品房, 这才是良性发展的房地产结构。这个结构能否形成, 取决于房价能不能降到老百姓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计算表明, 这个目标完全能够靠下列手段来实现。

1.政府将房地产的关注点从需求端转向供应端, 明确地将70%的住宅用地规划为自住性低端商品房, 并规定此类商品房只能发放自住性房产证, 只能用于自住, 不能用于交易, 由于特殊情况必须交易时, 也只能将产权转让给让政府, 并按照原值减去折旧作为计价标准, 卖房者没有一分钱的赢利空间, 从而建立起以自住性商品房为主流的房地产新体系。

2.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 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够买到自己买得起商品房, 因此, 各级政府的规划部门都应该为降低房屋建造成本而进行土地规划, 尤其是在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条件下, 更应该在规划时尽可能的提高容积率。目前一些城市城中村的建筑物容积率已经高达5甚至6以上, 根本不符合居住小区设计规范, 但数百万人却居住在这里并幸福地生活着, 这说明低成本的居住条件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来说还是要比居无定所、胶囊房、合租房要好得多, 因此, 政府规划部门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普遍调高中低端自住性商品房小区的规划容积率, 再加上此类商品房不能进行二次交易, 投机被逐出场外, 其价格就会大幅度下降, 降到大部分老百姓能买得起的程度, 不仅会大量节省土地资源, 还使政府兴建保障房的负担大幅度减轻, 这才是房地产良性发展的解决方案。

3.将大部分住宅用地规划为低端自住性商品房, 所强调的是此类商品房不能通过交易而获利, 这不仅防止了炒房者的介入, 成为非投机性住宅的净土, 又由于其供应量占到了住宅供应量的60%以上, 就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满足社会需求, 形成供求平衡, 甚至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到那时, 就可以适当放开购房者的门槛, 在保证首套房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 允许居民购买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不可交易的商品房并允许出租, 这就为城市流动人口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租房房源。这样就形成了与多样化的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供给, 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对中国来说, 要想有一个健康、安全并充满活力的房地产, 最重要的原则不应是限制购买, 而应该是大部分住宅不允许通过买卖转手来获取利润, 这部分住宅既包括政府兴建的保障房, 也包括大部分规划容积率较高的商品房, 它们应该占到住宅供应量的85%。只有剩余的15%高档住宅, 可以成为自由买卖的奢侈品或投资品。在这样的体系中, 大部分居民的住房需求和实际购买力就决定了商品房的价格, 不仅用不着政府去干预, 房价也涨不到哪去, 而且由于绝大部分居民都可以买到自己买得起的房子, 期待政府帮助的需求就只占很少部分, 政府建设保障房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住房问题将不再是令政府头痛的问题了。同时, 富人和投资者对高档住宅的需求也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货源, 与以往的区别仅仅是这部分购买力被严格地限制在自己的范围内, 对法定的自住房再也不会产生挤占、绑架和干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新体系中, 已经不可能催生出非理性的购买冲动, 当大部分住宅都只能居住而不能囤货谋利时, 就不可能出现一边是全民炒房、“鬼城”频现, 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的情况了。 (来源:人民网2011.3.11张彩峰)

关于改革现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制度的建议

宗庆后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 我国对城镇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改革, 逐步建立起土地有偿、有限期、可依法进行交易的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招拍挂”制度更是成为主流的土地供应政策, 而且实行的是谁价高谁得的政策。我们也应当看到, 现行的土地“招拍挂”制度造成了房价猛涨, 工业实体经济投资减少等问题, 有必要加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

一、现行的土地“招拍挂”制度存在的问题

1.将商品房土地市场完全市场化, 在土地供需矛盾以及各种资金推动的双重作用下, 土地成交价格快速上涨, 显着提高了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 推升了商品房市场价格的过快上涨。当前, 高昂的房价已经越来越成为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 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更超过了普通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许多地方, 特别是在各大中城市, 普通市民要购买一套房子, 可能需要不吃不喝工作几十年都买不起, 这种现象严重脱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一定程度内造成了社会矛盾突出、人才大量流失等严重的社会现象。

2.巨额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额的预算外财政收入, 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现象。权威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总额为2.7万亿元, 同比增加了70%, 许多地方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50%以上。这就造成了许多地方政府花钱大手大脚、热衷政绩工程、投资效率低下、乃至腐败现象频发的弊端。更为严重的是, 如果地方政府过惯了花“土地钱”的日子, 一旦出现土地供给不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少的现象, 就有可能出现政府的财政危机。

3.现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除了给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所造成的消极作用以外, 还给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了其他一些不利影响。首先, “招拍挂”制度吸引了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的其他领域流向房地产行业, 造成企业不安心、也不甘心从事其他行业的实业发展, 地方政府则不愿意供地发展其他实体经济行业;其次, 工业用地价格的飙升, 也加重了企业经营的负担, 造成许多中小企业拿不到地, 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再次, “招拍挂”制度造成房地产市场投机泛滥、炒房盛行, 一方面普通老百姓买不起住房, 另一方面却出现大量住房闲置的现象, 从而带来引发金融危机的隐患;最后, 高额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带来的高额拆迁补偿, 刺激了部分被拆迁人不劳而获的心理, 既养了一批懒人, 又引发了大量的拆迁矛盾, 不利于社会稳定团结。

二、改革现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建议

首先, 应当在坚持“招拍挂”制度的前提下, 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不应片面地强调“价高者得”的标准。在工业用地领域, 应当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区分鼓励行业和限制行业降低或者提高供地门槛, 并详细列明拟建工业项目的税收、环保等指标,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确定标底价格;在住宅用地领域, 应当强调住宅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功能, 要进一步明确对企业资质要求、土地用途、规划方案及有关配套指标的公示要求, 合理确定标底价格, 科学合理评标。

其次, 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招拍挂”过程中的公开化力度, 确保公平公正。土地“招拍挂”的全过程, 应当始终置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之下, 同时要强化评标机构的建设, 加强评标机构人员组成的合理性, 并做好评标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对于多个竞标者符合中标条件的情况, 应由评标小组综合投标价格、设计方案、竞标者资质和声誉等多方面条件, 确定最终的中标者, 同时须将中标理由详细向社会公布, 接受监督。

最后, 对于违反投标承诺, 未按约开发土地的行为, 应当加大处罚力度, 通过收取违约金、收回土地以及取消竞标资格等手段, 确保招投标行为和开发行为的严肃性, 保护相关利益方的权益。 (来源: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2011.2.28刘洋)

“短命工程”何时止?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出台公共投资法

九三学社中央

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工程量最大的国家, 每年约20亿平方米, 但这些建筑工程的寿命却令人担忧。为此,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 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短命工程”治理。

2007年2月12日, 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在使用了18年后拆除;2009年2月20日, 于1994年建成的沈阳夏宫在2秒钟内被炸成一堆瓦砾, 该工程投资2亿元, 仅营业5年;2010年3月, 于2001年1月1日落成的海南省海口千年塔开始拆除, 该塔高131.101米, 耗资3000多万元……近年来, “短命工程”在全国各地频现, 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利益驱动是‘短命工程’频现的根本原因。”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指出, 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30多个省份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进行了住宅工程品质检查, 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 这说明“短命工程”频现并非全部是质量原因。

九三学社中央分析认为, 一方面, 近些年土地价格快速上涨, 土地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了很大比例, 在强大的利益诱惑下, 地方政府更有决心对新建筑“痛下狠手”;另一方面, 有些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 大搞形象工程, 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 拆旧建新、拆新建新比比皆是, 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是造就“短命工程”的直接原因。

为此,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 出台公共投资法, 规范公共投资行为。对公共投资的范围从法律上予以界定, 对公共投资的程序要用法律予以确定, 对项目进行后期监管, 对使用年限从法律上予以确定, 避免“短命工程”。同时, 重视规划, 力求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 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规划, 避免朝令夕改。

九三学社中央还建议, 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对决策失误、监管失职, 导致建筑“短命”, 造成重大资源环境浪费和社会财富损失的行为, 视损失程度和责任轻重, 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并对责任的认定、追究和处理等, 进行公开监督。 (来源:新华网2011.3.11崔静, 舒静)

关于建议普及生活废弃液体有机物污染环境社会教育的建议

邢克智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农学院院长)

“十二五”规划纲要 (草案) 中明确提出, 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对此,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农学院院长、西青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兼) 邢克智表示:“我们目前对工业企业的减排比较重视, 但忽视了人们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不注意都在污染着环境,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我建议, 应该普及生活废弃液体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社会教育。”

邢克智代表介绍, 生活中废弃的液体有机物是生活污

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喝剩下的牛奶、啤酒, 吃剩下的酱油、菜汤, 淘米和刷锅的剩水等。有机物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中的各种不同的有机物有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要进行生物氧化分解, 需要消耗水中溶解氧, 从而导致水中缺氧, 危害水中动植物的生存;同时会发生腐败发酵, 使细菌滋生, 恶化水质, 破坏水体生态环境。

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厨房、洗衣、沐浴和盥洗等污水, 亦称"灰水", 其排量占污水的75%~80%;另外一部分为粪便水, 亦称"黑水", 属于重污染水, 在住宅用水中占20%~25%。生活污水中, 厨房污水量虽然只占污水总量的5%~10%, 但污染物量却占总量的40%左右, 而且各时段的水质水量有较大差异, 具有明显的间歇性。

厨房废水主要是各种废弃的液体有机污染物, 包括淘米水、洗菜水、餐具的洗涤用水、以及倾倒的液体食品 (包括牛奶、饮料、豆浆、酒类等) , 污水中的主要有机物是碳水化合物 (糖类) 、蛋白质、脂类在水解过程中产生的溶解态、胶体态和颗粒态物质, 特别是含有大量的对水体污染较严重的油脂和表面活性剂成分 (洗涤剂) 。其特点是有机物质和悬浮物含量高, 易腐败, 一般无大的毒性。厨房的排污量大的原因在于, 人们在做饭、清洗时将很多残渣扔掉, 还会倾倒大量喝剩的液体饮料。喝剩下的牛奶、可乐, 吃剩下的酱油、菜汤, 淘米和刷锅的剩水, 它们如果进入水体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而造成环境的污染或增加污水处理的负荷。

邢克智代表认为, 环境保护还应从娃娃抓起, 环境意识的提高必将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在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已将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知识作为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内容。因此通过对生活中所废弃的液体有机物对环境污染程度的教育, 可以使人们对环境保护有量的概念, 树立食品食用后才是食品, 如果丢弃就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新理念, 使全社会都明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重要意义, 从而引导、影响和改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行为, 使之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做出贡献。

邢克智代表对于如何普及生活废弃液体有机物污染环境社会教育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1. 国家或机构层面的对策建议

(1) 国家立法机构应该在环境保护的综合法或单项法中补充生活液体废弃物减排的相关条款;政府部门也应制定相关的条例或规章制度。

(2) 加强宣传媒介对生活液体废弃物污染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宣传报道, 可以通过电视上的公益广告、报纸上的专栏知识、互联网上的专题网站等形式向全民普及生活液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节能减排的知识。

(3)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 采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图书材料使中小学生掌握减排生活液体废弃物的相关知识。

(4) 科协、环保等相关机构应该定期举办科普活动, 可以发动环保志愿者深入到社区和家庭, 借助条幅、展板、宣传单、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活液体废弃物减排的相关知识。

2. 家庭层面的对策建议

(1) 对于饮料、酒类等液体食品, 应该喝多少倒多少;即使有剩余也不要倒进下水道, 应该妥善保存 (比如放在冰箱里) , 可以下次接着饮用。

(2) 厨房洗涤、卫生间洗浴使用洗洁净、洗发香波等洗涤用品时, 应该坚持适量的原则, 大量使用会造成对水环境的危害。

(3) 食用油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严重, 烹调后的食用油应该回收下次接着使用;即使不能继续使用也应该妥善处置 (比如回收到专门机构或部门) , 绝对不能倒进下水道。

(4) 对于剩菜剩饭, 可以储存在冰箱中下次接着食用;或者用来喂宠物;也可以将剩菜剩饭填埋到花园的泥土里依靠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自然降解。

(5) 淘米水、鱼缸换出的水不要倒进下水道, 可以浇花或浇灌花园菜地等。

(6) 餐具上残留的剩汤或油类物质, 可以先用纸巾擦拭干净然后再清洗, 擦拭后的纸巾分类回收利用, 以减少污染物质向水环境的排放。

(7) 厨房中产生的排水含有较多的食品等颗粒物, 进入水体后会危害水环境, 应该首先进行固液分离 (人工沉降或使用下水道筛网) , 防止有机物进入下水道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来源:人民网2011.3.13张彩峰)

关于加强住宅信报箱建设的提案

王树明

(全国政协委员)

加强信报箱建设, 是国家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的实际需要, 是公民享受邮政普遍服务的客观要求。信报箱是城镇住宅楼房的配套基础设施, 承载着用户接收邮件、报刊的功能, 是公民实现基本通信权利的重要条件。为实现城镇居民楼信报箱的配套建设,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对城市住宅楼房信报箱建设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但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城镇住宅楼房信报箱建设总体上落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更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致使用户不能享受到国家规定的邮政投递服务, 直接损害了公民的通信权利。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 全国城镇居民楼按户设置的信报箱覆盖率约为38.14%, 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城市人口通邮需要极不相称。

当前信报箱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建居民楼信报箱安装率明显偏低。2010年8月, 国家邮政局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新建居民楼信报箱设置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省会城市新建居民楼信报箱安装率仅为47%, 其他城市新建居民楼信报箱建设更加薄弱, 有的信报箱建设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城镇旧有居民楼信报箱需要更新、补建的任务十分艰巨。据初步统计有60%多的已建居民楼需要补建信报箱;另外, 在已安装的信报箱中因材质老化、规格过小、破损等因素影响, 达不到安全使用要求的也急需更新改造。

信报箱的严重缺失, 不但极大影响邮件、报刊投递的及时与准确, 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严重不便。住宅楼房设置信报箱看是小事, 但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为此, 根据以上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 加强城镇住宅楼房信报箱建设, 保障公民基本通信权利, 满足人民群众的用邮需求。

1.新建城镇住宅楼房要按标准要求安装信报箱。要把信报箱建设作为新建楼房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未安装信报箱的新建住宅楼房不能按商品房进行销售。因房屋维修、改造等需要拆除信报箱, 施工单位应协商信报箱用户和邮政部门同意后, 由施工单位提供临时通邮设施, 以保证施工期用户通信的需要。拆除的信报箱要与该施工项目同步复建, 复建后的信报箱要符合标准要求。

2.要多渠道解决城镇旧有住宅楼房信报箱补建问题。对城镇旧有住宅楼房信报箱的补建, 可借鉴北京、上海、天津、河南等地的做法, 补建资金采用“三个一点”的方法予以解决。即:政府出一点 (50%) 、产权单位 (人) 出一点 (30%) 、邮政企业出一点 (20%) ;城镇旧有住宅楼产权不明确或长期没有物业管理的, 可采取财政出资的方式分期分批予以解决。

聆听杜甫(节选) 篇4

一样的钟情于诗文,一样的才华横溢。你却难得有太白的洒脱飘逸、牧之的风流倜傥。 你无法“仰天大笑出门去”,你不能“十年一觉扬州梦”,仅有的纵酒放歌也是在“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时候。所以,尽管你以“诗圣”彪炳千秋,但在众多后生晚辈的读者中,你似乎并不讨人喜欢。才子佳人无法从你咽泪泣血的文字中找到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式的缠绵,你的文字中缺少风花雪月;文人雅士不能从你憔悴忧虑的容颜中寻到“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的唱和,你的诗句里找不到附庸风雅。你活得很累,生逢乱世的境遇,注定了你的颠沛飘零;你活得很苦,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你只能唱出这苍凉的颤音。

避开尘世的喧嚣,我跨越了千年的门槛,来聆听你的叹息。我听见凄风苦雨中,摇摇欲坠的茅屋内,你怀抱因无处躲雨而啼哭的娇儿,仰天悲叹,发出了天地为之动容的祈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千载以上, 还有汨罗江畔的屈子与你唱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千载之下,寂寞的人群中可有哪个文人似你?

在我凝神聆听的时候,仿佛有二胡的幽咽声在耳畔响起,把一颗过分张扬的心,一下一下收紧,再收紧。心海里浮躁的波浪渐渐平息,平息成宁静的湖,在微微荡开的涟漪中, 清晰地映出你憔悴的容颜,回荡着你苦涩的叹息。

我不知道,你离去的时候,是不是仍然有凄风苦雨相伴,但我知道,一叶孤舟,就是你最终的归宿。你孤独地走了, 可是,在历史的回廊中,你的叹息和着江水的咆哮、沙鸥的哀鸣,在久久回荡着……

(选自《时代日报》2015年4月7日)

【赏析】

当代学者傅道彬、 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地自豪。” 全文飘逸、空灵,富含诗情和哲理。灵动的文笔,丰富的想象,既增添了文章的意蕴,又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和精神。

聆听嘟隆隆 篇5

坚硬, 青春落单。

几根发丝不羁地散落在额前, 是疲惫还是心碎?双手握着一张被撕成两半的照片, 照片里的两个男生勾着肩, 搭着背, 笑得如同春日里的那轮暖阳, 可惜不知谁的肩膀被撕开, 断裂, 残缺……

照片里的那个男生似乎就是桌前的那个, 一行泪浅浅地流过脸颊。

我懂了, 是心碎。

“嘟隆隆”怪异的手机短信的声音, “读取”键按下:

“三年的友谊, 烟消, 云散。”

忽然看见我那一笔一划如同利剑一样向他的心脏射去, 再拔出, 再射进去……伤口汩汩地冒着血, 缓缓向外。

他疯狂了, 抓起水杯向墙上狠狠砸去, 水杯如一朵依米花, 短暂的开放了, 又瞬间消逝。

屋里的温度越降越低, 我感到身体, 越来越坚硬。

渐融, 回首拾忆。

伸手将额前的发丝捋到脑后, 他点开“收件箱”, 里面满满的全是无从追忆的回忆, 一条一条“读取”, 再一条一条“删除”。突然, 就像放电影一样, 老旧的底片一张张的在他眼前闪过, 无声地。一个个小片段, 在他眼前播放着, 他为他系鞋带, 他为他撑伞, 他提醒他吃药, 他, 他, 他……两个人融在一起, 缓慢地。“到底哪个他是哪个他?”他放声大叫, 然后大笑, 而后又落寞的低下了英俊的脸庞。

就像一台老旧而又笨重的德国机器, 或是一台超重的卡车, 他似乎下一秒就会停止一切动作。他被那满满的回忆压得喘不过气了, 他很痛苦呢!哦, 是的, 看他眼角的那滴泪水。

“嘟隆隆”又是那阵怪异的短信铃声, 依旧“读取”:

“三年的友情, 回首, 拾忆。”

他笑了, 笑得很灿烂。一股暖暖的气流急冲向我的躯体, 是从屋里传出来的。突然感觉, 我的身体变软了, 变湿了, 渐渐开始融化了。

消殒, 重新拾起。

他起身, 整了整衣服, 走出了家门。他要去干什么?

20分钟后, 他回来了, 手里拿个一个杯子, 同摔碎的那个一样, 骨瓷的。放在桌上, 注了小半杯水。打开手机, 按下“恢复”键, 失去的短信又重新闯进了他的视野。

按下“回复”键:

“摔碎的杯子又完好无损地伫立在桌上;删除的短信又静静躺进了‘发件箱’, 那么, 逃离的那颗心, 何时才能回家?”

“确定”并“发送”。

两秒后, “嘟隆隆”的声音再次响起:

“永远不可能, 因为他从没逃离过, 只是躲在某个角落。”

他笑了, 一边流泪一边笑。

那温热的泪水仿佛全部流到了我的身上, 将我融化, 香消玉殒。

忽然下的一场雪, 飘得那么纯洁, 只待春日, 从窗外融进你的心田。

聆听那夜的“嘟隆隆”, 融化了我自己, 也融化了他那颗飘雪的心。

我随风而逝, 继续寻找, 寻找那抹能够重新把我融化的, 叫“嘟隆隆”的暖阳。

学校:湖北襄阳市第三十二中

导师:张艳

聆听音乐 篇6

关键词:音乐起源与发展,聆听音乐的目的,聆听音乐的方法

音乐无论是作为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与发展都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是一种用艺术化的声音符号来表现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艺术, 所谓艺术化的声音符号是指依一定的规则、秩序, 由人们根据内心需求专门创造出来的特有的音响效果。”1音乐无疑需要用耳朵这个器官来“听”, 从而传送给大脑皮层, 再由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处理后将信息再次传送给人的各个感觉器官, 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感受和体验。音乐不像绘画、文学、或者舞蹈看得见、摸得着, 需要我们去感知、感受。

为什么要聆听音乐?早在古希腊时期教育的功能被认为是发展人的智力、强健认得体魄、造就人的灵魂, 数学发展人的智力, 体操用于训练体魄, 而音乐和美术便是可以塑造灵魂。柏拉图曾在他的《理想国》中写道:“文学、音乐、艺术对人的性格具有巨大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目的, 在于向灵魂灌输节律与和谐, 以发展良好的道德品格。恰当的音乐教育和恰当的体操训练是形成理想的第一步, 因为具体实在的人所体现的和谐灵魂及优雅体态, 就是理想的复本。”“节律及和谐能造就身体和心灵的优雅, 能培养对具体形态中的美得认同和敏感。这是对理想认同的第一步。具备优雅体态及和谐灵魂的人, 会以己之心, 播崇高之爱于他人。通过对美烦的爱, 增强和谐。”2显而易见, 那个时期人们就认为音乐具有“教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审美的功能了。到了中世纪的时候音乐的教育及传播虽然被教会所控制, 但当时音乐家的音乐著述以及音乐术语和音乐理论体系都一直沿用到11世纪, 而且中世纪大学中也明确了音乐的地位。发展到16世纪即产生了正规的音乐学校。同样, 在中国亦有对音乐的阐述:“夫乐者, 乐也, 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这是战国时期荀子在散文《乐论》里的阐释。文艺复兴后直至今天, 音乐都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我们现在能了解到的各种音乐文献不胜枚举。

音乐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 可见音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 那么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与发展是离不开音乐的。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他的《怎样欣赏音乐》中这样讲:“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 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加重要了。”90年代美国曾有一个研究项目叫“莫扎特让人更聪明”, 研究结果中一项结果表示:在一项考试之前听一下莫扎特的音乐, 参考人员的空间推理得分就高于未听音乐的。再后来, 乔治亚州州长建议给每个新生婴儿提供一套古典音乐光碟, 目前大热的音乐神经学研究也发现音乐语言拥有同样的处理机制, 音乐对语言有积极的促进和改善的作用。他在书中还指出听音乐是否能提高智商, 尚待仔细研究, 但是, 学习一门乐器的确能改善一切能力, 比如听, 识别语言情绪, 以及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等能力。“而这一新贵学科最重要意义之一, 在于音乐对孩子们的重大影响, 这不仅只是孩子们的智商、情商, 关键是孩子们最终的成就”3。这些最新的研究也表明音乐对人个体的成长, 对于大脑的开发, 有着长远积极的影响。那么聆听音乐的益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便显而易见了。

那么如何来聆听音乐呢?由于音乐产生一种富于时间中的艺术, 就是说, 在时间中的动态地开展的各种音响形式, 并表现人的复杂感情的艺术。而不像一本小说, 描述的故事情节易于捕捉却没理解, 除了在听一段音后再听时能辨认一支曲调旋律, 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人本质上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如何聆听音乐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因此在专业音乐学院里开设了一门课题是“音乐欣赏”课。当然, 我们不需要像专业音乐人士那样去类似做研究一样的来聆听音乐, 但可以依据一定的方法及审美原则来“听”, 现代音响媒介飞速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音乐的传播各式各样, 聆听者可选择的方式多样,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聆听”:第一类便是泛泛而听, “泛”首先指的是音乐内容题材的选择, 所以选择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地方民族音乐、电影音乐、网络音乐等等。然后是“聆听”方式的“泛”, 即可以采取传流的专业音乐厅聆听音乐会的模式, 也可以在采取互联网媒介模式下的聆听模式, 把音乐做为背景“墙纸式”的“听”从而进入一种听觉状态精品式的“聆听”, 这包括聆听题材音乐选择上的“精”, 即是说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一些的艺术音乐, 包括古典音乐, 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流行音乐流派的作品, 而不是去精听那些什么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接下来就是“聆听”技巧的精。“聆听音乐本身上是一种艺术审美的过程, 这就要对音乐本身细节富以了解、把握才能有深度的去理解艺术作品。”4我们可以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譬如一些乐理知识, 如熟知一些音高、节奏、音强、音色、速度、曲式等知识, 了解并懂得这些基本要素有助于有专业性欣赏需求的欣赏者更深入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语言的内涵, 去体会作曲家的内心语言和情感。要去理解一首音乐作品, 去体会音乐作品的魅力这就好比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前你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结构学知识一样, 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个作品。最后就是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多元化人文背景。这些背景包括了音乐作品时代社会背景、历史背景, 作者个人的生长背景以及音乐风格方面同时时代艺术的最初的知识。越是伟大经典的作品, 作为聆听者艺术越应该去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这些方面的知识有间接辅助音乐审美并提升审美内涵的意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聆听音乐”起始也是一种专注力与研究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可以在“听”音乐的时候发挥想象力, 去构筑音乐的画面意境去培养作者用音乐表达的语言继而理解音乐家的内心语言及情感。聆听者者通过理性的认知来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美、形式美, 通过这种审美实质上是同时“分享了另一个人希望表达的意境”5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邬里希认为“这种共享往往为人带来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时光, 因为它满足了一种人类最深层次的需要——交流。”5对音乐的欣赏带来的审美体验是一座沟通听者与音乐家之间内心世界的桥梁。

聆听音乐是关乎审美、开启智慧和完成音乐社会价值体现的活动。音乐欣赏的活动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前景或者背景的音乐已然成为最生活化的活动, 选择美好的作品学一点聆听的知识, 做一个有鉴赏力的聆听者, 让音乐开启我们不一样旅行, 跟随经典的音乐作品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著.《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2]《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3]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柳良著.《音乐欣赏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1.

[5]Patel著, 杨玉芳, 蔡丹超译.《音乐语言与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多纳德·霍杰斯著, 刘沛译.《人类的音乐经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5.

[7]科普兰著, 丁少良译.《如何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聆听花开的声音 篇7

Youth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the season of every student is a budding flower others, experiencing the sunshine rain and dew, sweet, experiencing the attack of wind and rain, the suffering of the night, to meet the beautiful bloom. In the process, need someone to share, need someone to help. The flower of youth only one season, and as a teacher in charge of communication with your heart, I appreciate with love, with love,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flowers.

第一, 用心沟通

班主任工作中有时不自觉就以教育者的身份, 居高临下, 或批评, 或教育, 或指点人生迷津, 或指出缺点和失误, 不自觉地就带上了说教的口气, 总觉得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青春期的花儿是敏感而自尊、冲动而激情的, 他们的心像一把上了锁的大门, 任再粗的铁棍也撬不开, 轻易不让人进去, 唯有关怀才能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 进入学生的心中。真诚的沟通才能去除心灵之间的围墙, 得到关怀和尊重, 得到宽容和理解。作为班主任,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就必须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疾苦, 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做什么? 有什么高兴的事, 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 有什么困惑; 是方法的问题, 还是心理的问题; 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 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就可以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沟通从心开始。开学新组建的班级, 同学之间大都不了解, 师生之间也存在着隔阂, 我开展了“精彩二八精彩的我”、 “我多想说”等活动, 增加了学生间的了解, 消除了师生间的一些隔阂。当我的急躁和学生的言行发生了冲突, 我愤然离去, 学生为我们举行了一次 “心与心的沟通”。那天我带着委屈来到教室, 一刹那我惊呆了: 黑板上大大的三个心, 带着笑脸手拉着手, 书写着 “心与心的沟通”, 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着自己的感受, 说着对这个班级的信心, 说着对我的感觉, 那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所有的误解悄悄融化在心的沟通中, 所有的矛盾消失在彼此的包容中, 心中的感动在快乐中蔓延。

第二, 用爱欣赏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 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用心沟通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这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 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 而且要学会接受学生的缺点和失误, 允许学生犯错误, 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快速成长。“世界上没有垃圾, 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说 “人没有不良品质, 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每一朵花都是可爱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优点。只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 欣赏学生, 就一定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放大优点, 缩小缺点, 给予一定的鼓励, 就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也建立起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和信任, 对美好人性的热爱。或许有的孩子成绩不好, 但他却有表演天赋; 或许有的孩子纪律性不强, 老迟到, 但他极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或许有的孩子内向不善交流, 但他剪得一手好剪纸; 或许有的孩子年少不更事, 参与了打架, 但他事后努力改正, 我们可以欣赏他的人际关系好, 有号召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渴望走好自己今后的路, 只要心中有爱, 只要善于观察, 一句话, 一件小事, 都可能成为我们欣赏孩子的一个机会, 加之耐心地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不断的强化优点, 相信孩子的自信心一定会大大增强, 一定会明辨是非, 改正坏习惯, 逐渐绽放成一朵绚丽的花。

第三, 用情赞赏

用情浇灌的花是有动人的, 用赞赏培养的花是灿烂的。用情赞美是欣赏的结果, 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 是对沟通和欣赏的巩固。赞美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 是增强自信的有利措施。赞美可以是当面的, 直接的说出孩子的优点, 也可以是间接的, 在学生背后的赞美。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本学期我建立了 “感动本”, 学生轮流记下心中感动的人和事, 每次读来心中都暖暖的。班上两个孩子闹矛盾出现点小摩擦, 成了两个互相仇视的人, 如何能把彼此的心结化开呢? 我让每个人写出对方的所有优点, 然后我分别交给对方, 当时拿到优点的孩子表情一怔, 后来这两个学生分别找到我时说了相同的一句话:“老师, 我错了, 当时我要是忍一下就过去了, 其实他也挺好的。”就这样矛盾烟消云散了, 恩恩怨怨也归于乌有了。学生不小心犯一些小错误时, 我会让他写其他同学有具体的事例的优点作为惩罚, 我自己也常常观察着感悟着, 记录着, 积累得多了, 整理出来, 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在特殊的日子送给相应的同学。用心的交流不是假的, 用爱的欣赏不是做作出来的, 当学生听到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时会从内心深处感动, 会信心十足的自觉地在正确的方向上, 迈出步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聆听价值】相关文章:

聆听成长05-24

聆听作文05-26

聆听天籁04-11

聆听心声06-02

聆听幸福作文05-23

聆听历史范文05-17

主动聆听范文05-18

聆听自然之声04-17

聆听烈士事迹04-21

聆听心声考试05-06

上一篇:主题式探究教学下一篇:演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