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变形缝的处理

2024-07-29

高层建筑变形缝的处理(精选五篇)

高层建筑变形缝的处理 篇1

如上所述防震变形缝的宽度相对较小,现有工程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根据施工流水的安排先施工防震变形缝一侧的墙体结构,待拆模后缝内填充相应宽度的聚苯乙烯泡沫板,作为替代模板。用加长螺栓固定单面模板进行施工。

但应看到我国近几年在建高层建筑频繁发生因保温材料燃烧而引起的重大火灾事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因此高层建筑的安全防火工作亟待加强,而上述防震变形缝的处理方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用聚苯乙烯泡沫板替代模板存在保护层厚度不易控制,容易造成局部露筋现象。2)由于泡沫板相对混凝土容重轻许多,容易上浮或内倾,需进行二次处理。3)聚苯乙烯泡沫板(阻燃性能为B2级)为难燃材料,但在明火的持续作用下(特别是在防震缝内,类似烟囱效应),容易燃烧,散发有毒黑烟。且熔融物滴落容易引起其他物品燃烧。由于缝宽相对狭窄,对灭火工作带来困难。4)如采用不燃的岩棉板(阻燃性能为A级)替代聚苯乙烯泡沫板,阻燃性能固然提高,但国内岩棉板的抗拉、压强度,吸湿性及受潮后强度的改变均不能满足现场实际施工的需要。太原市经济适用房西华苑四期6号楼采取新的模板工艺,克服了防震缝缝宽狭小,施工不易的困难。

1 工程情况简介

太原市经济适用房西华苑四期6号楼为全剪结构,建筑面积67 000 m2,地下2层,地上34层,标准层层高2.9 m,标准层平面尺寸为:(长)113 m×(宽)25.9 m,建筑沿长度方向设置三道防震缝,缝宽350 mm。工程以三道防震缝自然分成四个区段进行流水,每区段配置四套梁、板模板、一套墙、柱模板(对于坏旧模板及时更替)。防震缝处的模板单独设计;兼顾先后两个施工流水区段。

2 防震缝处墙板模板设计

1)材料:墙模面板采用15 mm厚竹胶板、竖向背楞采用5 cm×10 cm枋材间距300 mm、横背楞采用ϕ48的钢管、ϕ12对拉螺栓连接。斜向用钢管+U托对中间一道进行间距600加固以保证其稳定。

2)施工要求:由于防震缝缝宽350 mm,考虑减去模板及横竖向背楞的厚度,仅剩190 mm,因此人无法进行缝内操作。

3)模板设计:根据上述客观条件限制,考虑采用缝内模板单面固定的形式,且缝内模板的搁置利用下层穿墙螺杆洞。对拉螺栓竖向的布置:间距最下为300 mm,其次为500 mm,以上600 mm,对拉螺栓水平布置间距为600 mm。具体见图1。

对于缝内配模:采取一次整配,模板高度为3 300 mm,其中下挂300 mm,便于模板搁置及靠紧下层已成型墙体。

a.使用“U”形钢筋将每道两根ϕ48的横背楞钢管固定在模板上。

b.将“3”形卡焊接固定在两根ϕ48的横背楞钢管上。

c.将双螺帽焊接固定在“3”形卡上(注:为保证螺帽就位的准确,应带螺杆进行加工就位)。

d.螺杆套丝加工时一端为正丝、一端为反丝,才能保证操作人员在一侧操作时不出现螺杆跟转现象。

具体见图2。

3 防震缝处模板施工工艺流程

本层楼面混凝土施工时距墙边2 000 mm处预埋斜撑支环→对墙边300 mm范围内的混凝土面层标高严格控制→安装预留施工洞口模板→下层结构上排螺杆洞内穿12钢筋→塔吊配合吊装缝内墙体定型模板→插入穿墙螺栓及塑料套筒→清扫墙内杂物→组装另一侧模板→安装水平钢管楞→穿墙螺栓穿过另一侧墙模→安装钢管背楞→调整模板斜撑固定→与相邻模板连接→顶板模安装。

4 质量控制要求

1)模板制作中严格按翻样尺寸配制,选用质量合格的材料,接缝要严密,所有背楞龙骨应统一使用压刨进行加工,对加工的焊接质量及模板的垂直、平整度严格检查验收。2)墙模板安装基层找平,并粘贴海绵条,模板下端与事先做好的定位基准靠紧,以保证模板位置正确和防止模板底部漏浆。3)为保证模板的截面尺寸在模板内部设置定位钢筋卡棍。为保证模板体系的稳定性,在模板就位校正后采取“软拉硬顶”的方法予以加固;用斜钢管加“U”托一端顶在中上部水平钢管背楞上,一端顶在地面预留支撑锚环上,用6钢丝绳将内模上、下水平钢管与顶板模板支撑系统拉紧,防止模板外倾。4)模板拆除吊至存放地点时,模板保持平放,然后用铲刀、湿布进行清理。支模前刷脱模剂。模板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理,以保证再次使用的质量。

5 防震缝的处理与封闭

1)防震缝的保温处理。

在防震缝内的前、后及顶部用专用粘结剂粘贴5 cm厚岩棉板带,保温岩棉板带导热系数为0.048 W/(m·K),其表面应进行憎水处理。

2)防震垂直竖缝的面层处理。

工程中分平缝、L形缝,在缝内保温处理完毕后,上下挂通线校准垂直度,从下向上安装盖缝镀锌铁皮,施工时应保证上皮压下皮,并相互重叠5 cm,在两侧用35长钢钉套压片,固定盖缝铁皮,上下铁皮重叠部分必须用长钢钉固定。在盖缝铁皮的固定钢钉钉眼处用密封胶封闭,然后贴保温翻包网格布及外保温的各层做法。在盖缝铁皮与保温装饰面层交接处,用密封胶封闭。具体见图3。

3)防震缝屋面处理做法见图4。

首先在缝内填塞保温岩棉及沥青麻丝,完成屋面卷材防水在导墙上的铺贴收口,然后在缝口上干铺两层U形卷材,下层两侧用沥青点粘,上层直接压铺就位。最后用水泥砂浆铺筑预制混凝土盖缝板。

6 结语

本工程对于高层建筑的防震缝采用定制单侧定型模板,将背楞、螺帽整体固定在模板上,使用塔吊整体吊装后,人员在楼面内操作将模板施工就位的方法,克服了防震缝缝宽不足,施工困难的问题。同时避免了高层建筑施工防火的安全隐患,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摘要:针对高层建筑防震缝的防火要求及施工困难,从模板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定型模板,通过固定件方向的调整,达到在室内楼面即可操作的效果,从而解决了施工中的困难,并就缝内保温及封闭提出了解决方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震缝,防火,模板,盖缝施工

参考文献

[1]毛华毅.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10,36(9):72-73.

高层建筑变形缝的处理 篇2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建筑施工 施工后浇缝 技术措施 设置处理

高层建筑,就其结构而言,主楼与主楼之间、主楼与裙房之间,因各自不同的建筑特征条件,若采用沿用多年的结构彻底脱开的变形缝做法已非易事,而采用惯用的双梁、双柱、双墙的结构形式,有时却为建筑功能所不许,而且工程造价也会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后浇缝的做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一、施工后浇缝的种类及其功能

1.解决主楼与裙房(主楼)之间差异沉降的称为施工后浇沉降缝。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沉降发展期大致为20年~30年,有时可以持续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沉降量因持力层地基土的力学性能、基础的设计形式及上部结构的不同而差异。如果主楼与裙房(主楼)二者具有相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基础形式以及不同的上部结构,那么主楼与裙房(主楼)之间各自沉降发展的曲线并不是重合的,造成二者的沉降差。据有关资料表明,建筑物沉降的发展虽然受自身建筑特性条件的制约,但具有一定规律性。前期的发展较快,沉降量也较大,但20个月以后到3年 5年间,其沉降的发展趋于平稳,20年以后其沉降值接近稳定,即基础与地基土整体固化结束。根据建筑物沉降发展曲线来分析,利用施工后浇缝(带)来解决主楼与裙房(主楼)间因各自不同建筑特性条件所产生的永久沉降差是完全可行的。但这里需要事先解决的是如何准确地计算主楼和裙房(主楼)在各自相应建筑特性条件下的“相对”永久沉降值(差),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各自沉降的发展情况,并绘制沉降发展曲线,以确定最佳的后浇缝(带)位置和浇筑时间,达到理想效果。

2.解决现浇筑混凝土收缩变形的称为施工收缩后浇缝(带)。众所周知,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为水泥、砂、石和水等,每立方米的混凝土拌和物约含水泥450 kg,砂0.4 m3,石0.7 m3和大约200 kg的水,是水泥浆和骨料的均匀混合体。混凝土拌和物浇捣后,由流动性良好的黏稠状逐渐失去可塑性,转变为具有一定强度等级的固体状态,这一过程就叫做凝结固化。在这个过程中,混凝土拌和物发生表面泌水,骨料下沉。由于水泥浆在水化过程中发生体积收缩,势必造成骨料之间的相互运动而产生混凝土体积收缩变形。高层建筑物的基础、柱及各层框架梁板,皆为现浇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较好,体积较大,若分层整体一次性浇筑,势必造成结构断面薄弱处的收缩裂纹。而留置永久性变形缝多为结构特征及使用功能所不允。故在此类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时多采取设置施工后浇缝(带)的方法来解决。

3.解决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称为施工后浇温度带。混凝土拌和物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释放出大量热量(称之为水化热)。这种水化升温的现象有助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但在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内部结构中,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其表层的水化热量散失较快,而积聚在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则不易散失,造成混凝土内部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和温度应力。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拉压比航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比1大至为6%~14%,并随抗压强度的提高而减小。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为C40级以上,故其抗拉强度值很低,如果新浇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达到一定数值,由其产生的温度应力将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值而产生裂纹。这种微小的裂纹十分有害,它不但直接破坏了结构本身,而且加快了钢筋的锈蚀,所以必须加以控制。故在设计和施工中对大体积混凝土采取设后浇缝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二、施工后浇缝(带)的处理方法

1.关于施工后浇缝(带)的设置和处理方法。在相应的规范中都有一定的规定。如《钢筋砼高层建筑设计施工规程》(UCJ3-91)第6.4.1.3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箱形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20 m~40 m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缝),其宽度不宜小于800 mm,此缝宜设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位置内;《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6-80)第40.20条规定:“当箱形基础长度超过40 m时,应设贯通的施工后浇缝,宽度不宜小于800 mm。”对于施工后浇缝,规范中均有具体规定。

2.施工后浇缝设计方面的问题。(1)高层建筑不论是主楼与裙房(主楼)之间,还是坡下箱形基础,结构框架的某一部位,是否设置施工后浇缝,完全根据建筑特性条件而定。

(2)施工后浇缝的位置,首先应设在结构内力较小处。笔者认为其位置的选择,不但考虑应设在结构内力较小的范围内,同时还应考虑施工荷载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兼顾施工的方便和可行性。关于这一点设计单位往往不予考虑。虽然有些后浇缝的位置内力较小,但却无法施工。也有后浇缝的位置的确定并不是设计或施工单位选定,而是由结构自身所决定。

(3)施工后浇缝的断面形式,应确定为企口式或踏步式。

(4)施工后浇缝的钢筋处理。一般情况,应确保主筋贯通,并配置50%的加强钢筋。如主筋断开,就应在确保主筋搭接长度的前提下,增加与原设计等强度的钢筋。关于这一点,设计时应着重加以明确。

(5)施工后浇缝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和品类。由于施工后浇缝的种类、功能各异,以及建筑物的建筑特性条件的差别,明确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显然是不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时要因“缝”而异,根据环境条件,并通过一定的理论计算或现场试验加以确定。关于后浇缝混凝土的品类,笔者认为应优先选用有补偿收缩性能的水泥拌制,并比缝两侧混凝土高出一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后浇缝的效果比较理想,并建议设计时予以明确。

三、施工后浇缝施工方面的问题

(1)对于施工后浇沉降缝,虽然设计或规范明确规定设置后浇缝,但施工单位在组织施工时,采取先建主楼,待主楼(体)完成后再施工裙房。主楼与裙房间设临时施工缝,施工裙房时与主楼浇筑连成整体,利用主楼与裙房二者施工时间差所产生主楼沉降来补偿二者的理论沉降差。施工时又缺少必要的沉降观测手段和措施,这种施工后浇沉降缝的变通处理,往往达不到规范要求和设计效果,造成主楼与裙房的结构裂缝。

(2)关于施工后浇缝的留槎形式,大部分施工单位不完全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施工,要么留直槎,要么在施工后浇缝处不支模板而留成斜槎。施工后浇缝的断面形式,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必须认真设计,精心施工。

(3)关于位置选择。宜在结构内力较小的部位,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在柱跨三等分的中间部位或从梁板的1/3跨部位,或从纵横相交的部位或从门洞的连接处通过。位置确定后,不但要在图纸上明确标定,更重要的是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施工,不能随意改动。

(4)关于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和品类。施工单位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和后浇缝的种类确定。而浇筑的品类和钢筋的处理,必须根据设计图及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施工。

(5)关于目前出现的停缓建或局部交安使用的高层建筑,其施工后浇缝的处理给施工单位带来新的难题。这类问题,建议应由设计单位,主管部门及施工单位三方共同确定。

四、结束语

高层建筑变形缝的处理 篇3

从上述分析可知,如何处理好与旧建筑物毗邻的新建工程的基础,是当前一个较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当新建工程为多层砖混结构时,新、旧建筑物在基础部位相互制约。旧建筑物的基础大放脚一般都超出外墙一定尺寸,而新建工程的基础又很难按实际要求做大放脚。现提出两种与旧建筑物相毗邻的新建工程基础变形缝的设计方法。

1 挑梁处理法

既然基础宽度在局部范围内非常大,可将两道相邻带基础挑出墙体的基础在垂直于墙的方向连通,见图2。这种基础不但能相互连通闭合,而且也能满足在h+x0范围内基础宽度方向上承载力的要求,基础挑梁下墙体的局部承压面积也能得以扩大。基础受力较明确,整体和抗震性能都较好,但当Sl较小,上部荷载较大时,基础挑梁上的集中力P和部分均布力q仍按45°传至基础底板上,这样算出的基础底板承力面积仍有限,当然一般刚性基础是很难满足设计要求的。为了扩大受荷面积,我们可以将基础做成整板混凝土基础,这时只需验算45°扩散角处的基础底板的剪切强度,看混凝土基础底板是否满足厚度的要求就可以了。

2 桩基处理法

桩基处理法就是采用桩基,将所设计新建筑物的混凝土桩穿过旧建筑物的基础大放脚,与原有基础底板彻底分开,见图3。桩基能够随新建筑物一起自由沉降,然后将伸缩缝处按上述第一种方法设计的挑梁和托墙梁改为简支于桩上与新设计条形基础上的简支梁和放于桩上的托墙梁分开,使新、旧建筑物的基础能够自由沉降,互不影响。由于墙体和上部荷载是直接传到托墙梁,而后传到桩基上的,这样连接桩基和新建条形基础的简支梁上就只有一定高度的砖墙的自重,新建条基的宽度就可以变得很小了。由于旧的建筑经过许多年的使用、预压,沉降已基本完成,地基耐力可提高20%~40%,因此在旧建筑物基础底板上打几个桩洞,不会影响原有建筑物的正常安全使用,但在具体工程设计时应做简单的验算。

摘要:指出处理好与旧建筑物毗邻的新建工程的基础是一个较重要的问题,对新建工程为砖混结构房屋的基础变形缝提出了两种简单实用的处理方法,即挑梁处理法和桩基处理法,并对具体的工程做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基础,变形缝,处理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变形缝的处理 篇4

1 墙体的抗震要求和措施

1.1 圈梁。

圈梁是沿房屋外墙四周及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房屋的空间刚度及整体性, 防止因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振动荷载等引起的墙体开裂。

圈梁有钢筋砖圈梁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两种。钢筋砖圈梁的做法与钢筋砖圈梁相同, 只是圈梁必须交圈闭合。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是最常用的圈梁形式。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截面形状一般为矩形, 一般梁宽与墙厚相同;墙的厚度特别大时, 梁宽可不与墙厚相同, 但是不宜小于240mm, 梁的高度不宜小于120mm。当圈梁设置在楼层处时, 圈梁配筋, 在地震区烈度为6~7级时, 最大箍筋间距为250mm;烈度为8级时, 最大箍筋间距为200mm;烈度为9级时, 最大箍筋间距为150mm;在非地震区,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若作为基础顶部的地圈梁, 梁高不应小于180mm。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墙承重的房屋, 横墙承重时要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当圈梁设置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 应利用承重梁或板缝配筋的现浇板代替圈梁。当纵墙承重时, 多层砖房每层均应设置圈梁, 并且横墙中圈梁间距要适当加密。对于墙高较大的空旷房屋, 除在楼层或屋盖搁置处设置圈梁外, 还宜沿墙高每3m左右增设圈梁一道, 以增强墙体稳定性。圈梁应设置在房屋的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被门窗洞截断, 应在洞口上设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代替过梁的作用, 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倍的梁高。当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时, 可不另设圈梁。

1.2 构造柱。

构造柱是设置在墙体内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注。其主要作用是约束墙体, 防止墙体开裂和散场塌, 并能够提高砌体抗剪强度10%左右。构造柱同圈梁共同作用, 可大大提高砖房的整体性和刚度。构造柱本身截面不必很大, 一般情况下最小截面为240×180mm。也可以采用与墙厚等宽的正方形截面。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50mm, 并且在柱的上、下端部适当加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房屋超过6层, 8度时超过5层时和9度时, 箍筋问题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 可适当加大截面和配筋。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搓, 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 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 应在无圈梁的楼层增设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 配筋砖带在外路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时配筋砖带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拉通, 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四皮砖, 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1.3 横均间距和墙体局部尺寸。

多层砖混凝结构的横向地震力, 是由横墙共同承担的。横墙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并且楼、屋盖应具有传递地震力结横墙的水平刚度。为了满足这个要求, 根据楼屋盖刚度和整体性, 规定了横墙的最大间距;同时, 对多层砖混凝土房屋易遭地震力破坏的部位, 也限制了局部尺寸。

2 墙体变形缝的设置与处理

沿房屋的某些部位, 将其垂直断开, 分成若干独立的单元, 各单元能够自由变形或沉降而不互相影响, 房屋的这些断缝, 称为“变形缝”。根据变形的类型和性质, 变形缝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等几种。

2.1 伸缩缝。

房屋因环境温度的变化, 变形缝会产生热胀冷缩的变形。如果房屋过长, 这种变形就会受到较大的约束, 那么房屋的墙身、屋面等构件内部将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 致使房屋发生不规则的破坏。因此, 将长度较大的房屋沿适当的位置断开, 使整个房屋成为若干个不连续单元的组合, 各单元能够自由地热胀冷缩, 由此而产生的变形缝, 称为“伸缩缝”, 又称“温度缝”。由于各单元的长度受到限制, 变形值有限, 产生的温度应力较小, 因而避免了由于温度变形产生的破坏。伸缩缝一般把房屋的墙体、楼板、屋面等构件, 全部沿一个位置断开, 而基础在地表以下, 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不必断开, 因此整个建筑的若干单元仍在一个完整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结构, 以及不同屋面构造的结构, 温度变形是不一样的。因而控制的变形单元的长度也是不一样的, 即伸缩缝的间距不一样。

墙体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外墙面伸缩缝的处理原则为:避风阻雨, 不影响墙体的自由伸缩, 因而缝内填软质材料, 如沥育麻丝、沥育木丝板及玻璃棉毡等。同时, 还须考虑建筑立面的处理, 即结合立面的特征, 采用一些具有装饰性的构件或方法加以掩饰。例如, 在可能的条件下, 用雨水管遮挡缝隙。对于内墒面伸缩缝的处理, 则主要从美观的角度着眼, 力求自然、大方。一般采用木质盖缝扳盖缝, 亦可以采用其它室内设施加以装饰。

2.2 沉降缝。

当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或结构类型有显著差别, 或建筑物建造在地基条件很不均匀的地基上时, 建筑物会产生不均匀沉降以致发生基础断裂、上部结构开裂和破坏。这时在建筑物高度、荷载或结构类型明显不同的位置上, 或在地基条件发生较大差异处, 将建筑物断开, 使相邻各单元可以自由沉降, 从而消除了因此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带来的结构破坏。这种将建筑物断开的缝, 称为“沉降缝”。沉降缝与伸缩缝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沉降缝必须从基础到屋面将建筑物在构造上垂直分开, 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单元。凡设沉降缝处需设伸缩缝者, 沉降经可兼作伸缩缝, 而伸缩缝则不能代替沉降缝的作用。

沉降缝缝宽的确定, 主要是根据房屋由于不均匀沉降而可能引起的倾斜度和建筑物本身的高度而定, 目的是使建筑物各单元能自由沉降而不相互影响。墙身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 只是作为沉降缝, 既要保证相邻单元能自由沉降, 又要能保证墙体的水平变形。所以, 沉降缝的盖缝板只能将一边固定于沉降缝一侧的墙上, 另一边自由。

2.3 防震缝。

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9度地区建房, 须把结构刚度、房屋型体明显不同的各部分, 或房屋立面高度差别6mm上的各部分, 划分成几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以防止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由结构刚度和型体差异而引起的结构破坏。这种划分结构单元而产生的变形缝, 称为“防震缝”, 由于基础在地表之下, 结构稳定性较好, 一般地震力对其影响不大, 可不设防震缝。所以, 防震缝一般是从基础以上将建筑物垂直断开。防震经两侧均须设置与设缝墙垂直的墙体, 对设缝墙起支承和稳定的作用。

防震缝的宽度为:对多层砖混结构的房屋, 缝宽可取50~100mm, 防震烈度大者取大值, 防震烈度小者取较小值。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 房屋高度小于15m时取缝宽70mm;当房屋高度大于15m时, 抗震烈度为7度, 房屋高度每增加4m;抗震烈度为8度。房屋高度每增加3m;抗震烈度为9度, 房屋高度每增加2m时, 沉降缝宽度均增加20mm。

小结

实践经验表明, 防震缝宽度的确定带有很大的经验性, 而且防震缝宽度往往要受到建筑装饰要求的限制, 很难与地震时实际侧移量一致, 从而造成相邻单元之间的碰撞而产生震害。轻则使墙面装饰损坏, 重则发生结构的严重破坏。所以, 在抗震区应尽可能采取合理的结构方案和施工技术, 兔设防震缝, 既解决了立面处理的问题, 又不会产生上述震害。

摘要:分析了民用建筑的抗震要求和墙体变形缝的设置处理。

关键词:民用建筑墙体,抗震要求,变形缝设置

参考文献

[1]翟希梅, 唐岱新.带构造柱与带芯柱砌块墙体的抗震性能比较分析[J].建筑结构, 2003 (5) .

[2]谢剑, 赵彤, 李浩菊.碳纤维布加固修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开裂墙体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03 (5) .

[3]查支祥, 张传敏, 崔广仁.我国砌体结构抗震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2 (3) .

高层建筑变形缝的处理 篇5

一、变形缝概述

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 建筑物已不再是人们简单的居所, 而逐渐成为人们生存空间中的一个个景点, 建筑物的形态越见参差不齐, 错落有致了。丰富的立面使设计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 变形缝就是其中之一。有些建筑物由于长度过长, 或平面曲折变化较多, 或者同一建筑物中个别部分高度、荷载或所处地基土承载能力差异悬殊, 往往使建筑物在受到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等作用时产生变形、裂缝, 甚至使建筑物遭到破坏,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需要人为地设置相应的构造缝, 使建筑物能相对位移, 以防止或减轻建筑物可能受到的损坏, 这种人为设置的使建筑物可以自由变形的竖向缝就是通常所说的变形缝。

变形缝按其作用不同, 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1. 伸缩缝也叫温度缝, 作用是将过长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长度较短的单元来减少温度应力产生的破坏。

为使伸缩缝两侧的建筑物能自由伸缩, 须将基础顶面以上的地面、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完全断开, 埋于地面以下的基础因受温度影响小而无需断开。伸缩缝设置间距及缝宽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已有明确的规定。

2. 沉降缝是为了防止建筑物的各部分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破坏

设置的竖向缝, 它将整个建筑物分隔成若干个自行独立沉降的单元, 从而可以避免建筑物因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开裂。沉降缝的设置部位及缝的宽度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已有具体规定, 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3. 防震缝的设置是将体形复杂、结构不规则的建筑物划分成为体形简单、结构规则的独立单元, 以利于建筑物的抗震。

防震缝是从基础面以上沿建筑物全高设置, 缝的两侧应采用双墙、双柱。

伸缩缝与防震缝均是从基础顶面以上开始设置, 而沉降缝必须从基础开始设置, 并贯通建筑物的全高, 这样方能使沉降缝两侧的建筑物成为独立单元, 使它们在竖直方向可以自由沉降。我们在实际设计工作中, 一般没有独立考虑设置防震缝, 通常是与伸缩缝、沉降缝协同考虑的, 因此沉降缝的设置, 在缝的宽度有保证的情况下, 它能同时起到伸缩缝与防震缝的作用, 即可以使三缝合一, 但伸缩缝和防震缝是绝对不能替代沉降缝的。

二、建筑物变形缝设置

1. 双墙做法即缝两侧均为承重墙, 其基础做法又分为二种情况:

1) 采用偏心式基础这种方式多用于一般荷载较轻、层数不高的砖混结构中, 它要求地基土承载力比较高, 这样基础断面尺寸不很大, 基础适度的偏心不致影响整个结构。在保证缝宽尺寸的情况下, 低层部分基础偏心层可能大一些, 因为它的基础断面尺寸相对要小一些, 使两侧基础偏心都较合理可行。

2) 墩式基础也称互相跨越的基础。这种做法必须设置基础梁, 采用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比较复杂。首先要把基础梁的位置、跨数、跨度确定下来, 然后根据墙体能下来的荷载把梁的弯矩、剪力计算出来, 再根据剪力的大小 (支座处) 与地基土承载力来确定各个墩的尺寸, 墩与墩之间应完全分开, 如果有必要各墩还应配筋。这种方法多用于偏心基础不能满足的砖混结构和一边砖混, 一边为框架的混合结构形式。

2. 悬挑做法要求沉降缝一侧纵墙端部为悬挑基础, 纵墙端部

没有承重横墙, 这种方式灵活性大、结构布置比较简单, 适用于各种地基情况, 但建筑构造处理比较复杂, 它需在悬挑端设置轻质隔墙来减轻自重。实际上我们也可把悬挑基础做成悬挑梁, 与墩式基础结合起来用, 这样纵墙端部也可以是承重墙, 它能更好地满足建筑物构造要求。

3. 简支做法即将两个独立单元建筑拉开一段距离, 利用简支构件联结两边, 来满足沉降要求。

这种方式适用于在两个建筑物间做连廊。设计、施工均比较简单易行。

4. 钢筋混凝土后浇带这是近年在本地区应用于多层或高层框

架结构的建筑中, 后浇带就是在主楼 (高层) 与附房 (低层) 间在低层部位人为地留出一道800mm~1000mm宽的缝, 待主楼的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 主楼处沉降已基本完成, 方可将后浇带用高一级标号的混凝土浇筑。主楼越高, 沉降完成的越好, 越宜采用后浇带。

三、后浇带的应用

1. 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 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 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 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 (50%以上) 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 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 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 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2. 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 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 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 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 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 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中设后浇带, 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 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 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 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 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 在此期间, 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 (但应为正温度) 时, 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 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 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 造成薄弱部位。

做后浇带的前提必须是项目所在地地基土的承载力比较高, 压缩率比较小。后浇带应设置在梁或板的跨中弯矩和支座弯矩都较小的部位, 尤其是梁, 必须以梁为主要因素来考虑。后绕带的具体位置还应结合具体工程来定。

上一篇:环境行动计划下一篇:精神科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