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医用化学

2024-08-03

中职医用化学(精选十篇)

中职医用化学 篇1

(一)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 基本实验技能欠缺

中职卫校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 只是在初三阶段短时间学习过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由于学习能动性不强, 加之对实验操作练习的机会少, 造成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欠缺。有些学生连简单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都写不出来, 试管、滴管、酒精灯的使用操作也不规范。进入中职学校后, 化学理论课的教材难度达到接近高中的水平, 相对学生现有程度来说还是有较高难度的, 学生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去消化和吸收。因此与理论课关系密切的实验课也受到影响, 对学生来说显得也不是那么轻松。

(二) 学生思想上对实验课重视不足, 因而存在安全隐患

学生在思想上对实验课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一说上实验课, 学生也非常高兴, 但是有许多学生是这样认为的:实验课不用坐在教室里受约束, 做实验可以边玩边做, 边聊天边做。这样一种思想存在使得上实验课的态度不能端正、严肃起来。学生不按实验要求的内容做, 不规范操作和随意行为增多, 给实验过程中增加了安全隐患。例如, 有些学生随意混合试剂, 对不需要加热的实验进行加热操作, 使用酒精灯时来回摇晃等等。因此, 实验安全教育必须时时刻刻加强, 杜绝事故苗头, 防止事故发生。

(三) 学生纪律性差, 不好管理

学生大多是中考淘汰下来的, 学习积极性低, 整体素质不高,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不强。实验中有嬉戏、聊天、玩手机现象, 造成实验课纪律不好管理。因此老师必须想办法调动他们自我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二、上好医用化学实验课的方法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理论课时, 结合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化学家的故事, 有趣的化学实验等等, 将化学实验基本知识融入到其中, 让学生就相关知识讨论起来, 主动思考起来, 使学生对实验感兴趣, 调动学生尝试的积极性。例如, 讲到盐的水解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由碳酸钠的性质、用途讲到侯德榜制碱法的故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渗透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 讲到溶液的p H值时, 可以让学生将洗衣液、护发素等生活用品带入实验室, 进行p H值测定, 将实验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二) 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做好实验前的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学生去上课时连实验内容都不知道, 尽管听了老师讲解, 可能一时也无法很好的理解。无目的无准备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无法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写实验预习报告, 老师检查批改, 督促学生做好知识准备。实验课上老师还要抽查提问, 切实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另外, 可以找一些相关视频, 提前让学生观看。实验做什么, 怎么做, 原理是什么, 让学生提前有个储备, 实验时不至于无从下手或随便应付。

(三) 做好实验课上的组织

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分组, 选出组长, 名单统计好张贴在实验室。要求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 认真完成实验任务。组长负责组织制定纪律方案, 经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 将方案写好, 由组长保管, 每次实验课前宣读。组长负责本组的实验纪律、实验安排以及实验现象、结论的总结等等。把学生的能动性激发起来,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这样老师维持纪律的压力就小了, 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指导学生实验。老师对每组的纪律进行打分, 下课前宣读, 哪个小组表现好就获得奖励加分。

(四) 注重实验课上的演示

实验课上的演示对中职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这可以让学生快速直观地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老师可以播放实验操作的视频资料, 还可以加上亲自演示, 同时强调重点和注意事项。也可以让学生操作, 大家找问题和纠正, 老师予以及时指导。例如, 往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 可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操作, 让大家评比出操作规范者。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技能。

(五) 进行实验课的评价

建立竞争机制, 将小组的学习态度、纪律、操作、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正确性、实验报告这几项内容进行列表打分, 每次进行综合评定, 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实验成绩加分的奖励。这要求老师在实验中要随时询问每组的实验安排及进展情况, 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能实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在评比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开展小组综合评定后, 我发现学生开始动手去做了, 也思考起问题了。聊天少了, 玩手机少了, 同学间的交流协作多了, 与老师的沟通也多了。

(六) 做好实验课的镜头记录

在实验课上, 我会一直陪伴在学生左右, 关注学生的需求, 有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有错误马上给予提醒纠正。课堂上及时拍下学生做实验的照片, 课后发给学生。看到自己或专心, 或迷茫, 或夸张等等精彩的镜头, 学生们很开心。从中体会到老师这么在乎他们, 下次做得就更认真了。这无形中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为管理实验课堂奠定了基础。

(七) 写好实验课后的体会

实验课后, 让学生每人写一篇体会, 谈谈自己的收获。除了明白了什么知识点, 还要联系到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 自己有什么深刻的体悟, 以及有什么好的建议等等。类似于随笔的文章, 给学生一个发挥的舞台, 让学生从多个视角谈实验课的感受, 让学生不仅有知识的收获, 更要有思想认识的提高。通过批阅, 教师的评语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 增强学习的信心, 同时帮助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语

医用化学是医学入门必备的基础知识。上好实验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锻炼动手能力。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做好课前的准备, 课上的组织。通过引入评价机制,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监督。实验课的镜头记录, 可以无形中约束学生的行为且增加师生交流。写课后的体会, 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听取学生的建议。这些方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来并主动应用的, 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教有法而无定法, 只要我们多钻研多尝试, 必定会有收获。

摘要:医用化学是中职卫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医用化学实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要上好化学实验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分析了化学实验课面临的困境, 探讨了上好实验课的方法。这些方法来自于作者的实践, 已具有明显的效果, 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卫校,化学实验课,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子华, 李晶琴, 孙宝清等.改革实验教学提高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医用化学复习要点 2 篇2

1.第二章:把我补充的习题(PPT上)、PPT上的例题、我布置的课后习题好好做一下。

2.第三章:

1)σ键和π键的对比(形成过程、稳定性、是否可以单独存在)

2)会判断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3)共价键断裂的两种方式

4)系统命名法(选主链、编号、配基)

5)会判断有机分子中各个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6)卤代反应中烷烃氢原子被取代的相对活性

7)是否具有顺反异构的判断

8)烯烃加成反应(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正碳离子稳定性的判断)

9)苯环的结构特点

10)烃基苯的氧化

11)诱导效应中,哪些是吸(拉)电子基团,哪些是斥(供)电子基团

12)伯醇、仲醇、叔醇的鉴别(氧化反应、与氢卤酸反应)

13)醇的脱水反应(扎伊采夫规则)

14)苯酚的鉴别(显色反应、与溴水反应)

15)甲基醛或酮的鉴别(卤仿反应)

16)偏振光、偏振面、旋光性、旋光度、対映异构体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篇3

关键字: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4

前言

医用化学在医学教育中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又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卫生学校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要,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保证教学质量,是当前医用化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对卫生学校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医用化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卫生学校校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方面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变化的趋势,卫生学校由于文化基础的差异,造成个人学习能力不平衡 ,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学生的化学、生物等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医用化学融合了医学和化学两方面内容,教材内容多、跨度大、理论性强,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他们的知识不能满足学习医用化学的要求。另外,学生普遍对医用化学课的认识不足,医学课程任务重,学生精力主要放在医学基础课上,对医学知识及技能倾注了太多精力,对化学课不重视,仅应付于考试,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

2、教师方面

医用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化学知识相当过硬,但是医学知识却不够全面,难以在教学中将化学和医学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贯穿,这直接影响化学与医学联系的深度,且容易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将所有的化学知识、理论与医学事实牵强附会的扯在一起;二是他们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授课课程中往往只就化学问题大谈特谈,忽视化学与医学联系。这最终导致医学化学失去了化学独有魅力,而且学生听不懂。

3、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醫用化学教师对医、药方面知识及临床知识了解不多,往往在授课过程中只强调化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专业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广度而忽略与专业的联系。因此,医用化学教学存在的“纯化学”教学的问题依然明显。虽然医学化学教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始终未能实现医学、药学与化学的有机融合。

三、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方法

1、教学体系的改革

卫生学校学生化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化学理论知识掌握一般,很多化学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如果教师在讲课之初直接引入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很难接受和掌握,甚至会抵制,最终产生厌学心理。在充分了解《医用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基础之上,我们对《医用化学》教学体系做了相应的整合。我们的改革理念是建立以“基础化学”为先导的课程体系,医用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精选了和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精讲,无机化学部分侧重于四个方面,即:物质结构与性质、碱金属与卤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有机化学部分侧重于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系列,特别是油脂、维生素、糖类及氨基酸。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强调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重组,将基础化学的内容进行打通和整合,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各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删除陈旧、减少重复。在新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中,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反映前沿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强化学生化学水平。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课程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医用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可以采用直观方法,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同时用好几种感官去接受,就应当用多种感官去接受它。如模型、图片等,特别是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模型很容易让学生接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在课堂上要注重知识拓展,强化概念。如渗透压比血浆高10倍的2.78mol·L-1葡萄糖溶液。因对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患者,如用等渗溶液,注射液体积太大,所需注射时间太长,反而不易收效。需要注意,用高渗溶液作静脉注射时,用量不能太大,注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易造成局部高渗引起红细胞皱缩。当高渗溶液缓缓注入体内时,可被大量体液稀释成等渗溶液。对于剂量较小浓度较稀的溶液,大多是将剂量较小的药物溶于水中,并添加氯化钠、葡萄糖等调制成等溶液,亦可直接将药物溶于生理盐水或0.278mol·L-1葡萄糖溶液中使用,以免引起红细胞破裂。

3、教学形式改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实验占有很大比重,它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性的创新精神。因此,医用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将采用小组实验的形式进行。在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方法和操作步骤,领会实验设计原理,结合实验内容复习医用化学及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实验教师要具体而精要地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要点。教师不必完成全部实验,只需演示关键步骤、环节和注意事项,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并将原始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若结果错误或不明,应要求学生重做,并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失败原因和解决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用化学是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医学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完善教学内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形式,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基本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从而为实现医学学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梯楼.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

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 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 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同样, 在学习活动中, 积极性也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的关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个意义来看, 学习过程中拥有较强的积极性甚至胜过活动更多的知识累积,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 促使他去追求知识, 探索科学奥秘。而活动积极性最为主要的行动理念就是设置行动目标, 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 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 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 才能真正地活动内在动力, 保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就不是短期的行为, 而是在长期过程中, 这种长期过程一旦被调动起来, 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 学习积极性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医用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措施

1. 利用多种手段, 激发兴趣

采用多种手段激发中职生医用化学学习的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有趣性。多种教学手段的开发首先要重视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 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 触“境”生情。如, 在《医用化学》氯气这节课中, 让学生观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利用“氯气”的毒力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化学战争, 同时又介绍了“氯气”在药品生产和医疗卫生、水源消毒等方面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这些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索氯气知识的兴趣。其次,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解决基础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 我们用大量的直观教学法。例如, 模型、图片等, 特别是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 通过模型, 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又如, 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成动画, 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中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 感觉实验的剧烈程度, 感受实验的危险性。再次,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改变教学模式, 如, 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任务教学模式”“实践活动模式”等, 通过这些模式的不停转变, 使医用化学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实验教学, 激发兴趣

实验是我们学习和探索自然科学的不二法门, 医用化学也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 也需要我们以实验的方式来学习和认知, 所以教学医用化学时, 我们需要开展一定的教学实验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要从常见的化学现象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化学学科密切有关, 如, 老百姓下地窖拿红薯时试一下地窖中有无充足的氧气时, 先将燃烧的蜡烛放在筐中系下地窖, 看一下火焰是否有变化而确定地窖中的氧气如何。这些化学现象是引导新课内容的关键,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己设计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其次, 瑞典化学家舍勒制得新的气体———氯气之后的深切体会:“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上从未见过的新物质。”基于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然后就要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实验任务, 教师负责统筹实验用具和场地、小组分组, 而学生来完成具体的实验过程。这样教学后学生能够具备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兴趣。同时, 要保证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如果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师重复过的实验内容, 或者是实验结果一目了然的内容, 学生就会感到没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直观、新鲜、神奇的作用, 这也离不开优化的设计。例如, 在讲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实验时, 碱可以使无色的酚酞变红色;在加一些酸, 红色又消失了, 再加碱又变红色。学生带着游戏的心态去做这个实验, 学习兴趣自然提升, 同时也反复地巩固了对酸碱问题的理解。当然,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后进生的鼓励, 实验过程中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指导, 特别要重视对后进生的鼓励, 鼓励他们进行实验, 进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时, 他们才有更大的积极性, 才有可能学得更好。

3. 丰富教学活动, 激发兴趣

活动是我们认识知识生成和发展的灵活形式, 中职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 他们喜欢活动, 我们一定要遵循这个客观认知规律, 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定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医用化学的重要作用。首先, 教学活动要多向医学偏移。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联系日常生活中及医学中的实例,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 学习与糖相关的知识时, 可联系临床上用班氏试剂来检查糖尿病患者尿糖的定性检验等。其次, 利用队会、班会等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讨论化学问题, 为学生提供条件与机会, 强化他们的成才意识。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家长来参加, 同时请医学专家来进行讲解等。另外,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中职学生的培养需要从教育的目标出发, 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例如, 组织学生参与化学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 如, 学习糖类时, 让学生结合糖尿病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并对相关的降糖药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和体内运行状态的研究, 对于不理解的方面,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网络知识查询等。通过这些自主研究活动能够增强中职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自查学习效果。

上文是笔者在多年的一线中职医用化学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心得。综上所述, 中职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就要以学生认知为中心, 根据他们的认知情趣设置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模式, 要利用多种手段, 激发兴趣;拓展实验教学, 激发兴趣;丰富教学活动, 激发兴趣, 最终实现兴趣的有效激发, 使中职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之中。

摘要:中职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利用多种手段, 激发兴趣;拓展实验教学, 激发兴趣;丰富教学活动, 激发兴趣。最终实现兴趣的有效激发, 使中职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之中。分析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中职生医用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医用化学,兴趣

参考文献

[1]曼梅和.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 (41) 。

[2]范宏, 董玉红.利用化学课件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J].金田, 2013 (08) .

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篇5

摘 要: 医用化学是医学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其后续课程学习至关重要。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针对医学院校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外拓展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 医用化学 教学现状 对策

医用化学是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融合了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大部分内容。医用化学以化学为基础,将一些重要知识渗透到医学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相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为医学生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对培养知识面宽厚、智能结构完善的优秀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医用化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体系复杂等特点,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进行,医学院校对医用化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医用化学教学经验,本文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探讨。

一、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现状分析:医用化学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学生刚进入学校,对医学缺乏了解,不清楚化学与医学的密切关系,很多学生私下里都有“我是学医的,为什么要学化学?”的疑问,从而对医用化学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另外,刚刚从紧张的高三生活解放出来,学生都是带着美好的憧憬和轻松的心情进入大学的,思想突然放松的同时,面对内容多、难度大、教学进度快的医用化学课程,大部分学生难以很快找到适应大学课程学习的方法,对预习、上课、复习等几个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教学的进行,没弄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最终放弃这门课的学习。

教师现状分析:从事医用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具有系统的化学专业知识,但医学知识多有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偏重化学知识的讲解,难以熟练地将一些化学基础知识与医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和难度上往往与化学专业没有区别,教学没有针对性,从而导致医用化学变成单纯的化学基础课,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医用化学往往存在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教学进度快,师生互动少,教学方法单一,使不少学生难以适应。

二、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1.突出医用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诱导入门,学习才能渐入佳境,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这是在医用化学第一堂课上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人体是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和水都是化学物质;人的呼吸、消化、循环、排泄及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建立在体内化学反应的基础上;药物的药理作用、治疗效果都建立在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基础上。要向学生讲明,借助化学知识可以攻克临床上很多难题,如利用化学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患者的血液或尿液,可以为肝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早期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可以显著降低病情的恶化程度,提高康复率;靶向药物是治疗肿瘤的特效药,靶向药物的设计合成需要扎实的化学功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靶向药物最初诞生于化学实验室的原因;新装修的房子通风不当容易引发幼儿白血病,进而说明甲醛的应用及危害,让学生明确医用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

教学内容多和教学课时少是医用化学教学中的矛盾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精选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删掉了化学反应热及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等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尽量把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以与人体和临床密切相关的化学内容为重点。如讲授缓冲溶液时,结合人体血液PH为什么维持7.35-7.45,给学生分析缓冲机制;提出“为什么临床输液时要输9.0g/L的氯化钠溶液和50.0g/L的葡萄糖溶液”,然后给学生介绍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由浅入深地引入渗透压相关知识;另外,龋齿的形成、“反应停”事件等案例的讲解,在注重化学基础性的同时,突出医学的专业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能给医生提供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目前,医用化学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机器,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吸收知识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启发式为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联想法和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对于某些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后做成课件,自己在课堂上讲解,老师再做总结和点评。

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将“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原子结构、电子云、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等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知识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重要的公式,在黑板上推导讲解则比利用多媒体效果要好,同时,每节课内容应该在黑板上列出提纲,将重点内容标出,以便学生形成笔记加深理解记忆。

4.开展课外拓展,注重学科渗透和论文撰写

在课后,教师可利用QQ、微博、微信等学生普遍使用的平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与其交流,如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妆品化学、化学元素与健康、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可以为学生指定《生命的化学》、《化学与健康》等参考资料,布置学生写一些简单的综述论文或者有感而发的学习体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检索、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3]。这样使学生了解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关系,强化医用化学教学效果,为今后撰写专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医用化学教师具备扎实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医学知识,把医学专业课和化学基础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引导学生重视化学课程学习。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化学更好地为医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姣姣.分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12.

[2]谢起平.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10):371-372.

中职医用化学 篇6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职学习,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70%的学生尚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从课前预习入手, 在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中采用反复指导预习、定期检查监督预习、及时反馈矫正和评价预习的手段, 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同时, 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意识和问题意识,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现笔者就课前预习进行探讨, 为教师顺利教学、有效敦促全体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酒泉卫生学校2009级普通护理3个班共13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针对课前预习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33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20份, 有效回收率为90.2%。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在同一时间分3个教室对被调查者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不署名并当场收回。

1.2.2 测量工具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测试。此调查问卷共设18个项目, 包含学生课前预习态度、预习问题设计、预习资源使用、预习评价4方面内容。

1.2.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完成数据录入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课前预习态度 (见图1)

图中A、B、C表示愿意、坚持和完成的等级情况, A为非常愿意、能坚持、认真完成, B为较愿意、有时坚持、有时认真, C为不愿意、不能坚持、应付完成。调查结果显示, 66.7%的学生非常愿意预习, 64.2%的学生能坚持做到, 71.7%的学生能认真完成。此结果表明, 学生预习态度良好, 达到了预期目的。

2.2 预习问题设计

学生预习问题的题量、题型、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方面的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84.2%的学生认为题量适中, 85.8%的学生认为题型全面, 3.3%的学生认为难易适中, 72.5%的学生完成预习时间在1小时以内。除预习问题难易程度外, 题量、题型和完成时间方面均达到预期设计目的。

2.3 预习资源使用 (见表2)

由表2可知, 98.3%的学生预习时运用了学习资源, 48.3%的学生认为预习检查好, 30.8%学生有预习习惯。运用学习资源情况高于预期目标, 预习习惯和检查 (学习委员检查) 不够理想, 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2.4 预习评价 (见表3)

由表3可知, 近80%的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帮助大并能坚持, 87.5%的学生预习时感到愉快, 30.0%的学生能将预习方法运用到其他课程学习中。对上述预习4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均满意, 其中预习能力迁移高于预期目标。

3 讨论

3.1 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预习信心

调查显示, 近一半学生认为预习问题难, 这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受生源质量影响, 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 (2) 大多数学生没有自觉学习习惯且自主学习能力差。 (3) 不适应中职学习。 (4) 教师指导欠缺。由此提示, 设计课前预习问题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 从学生实际出发, 遵循从易到难、以易为主、从简单问题过渡到综合问题的原则。 (2) 预习形式要灵活多样, 依据预习内容创设问题情景, 不断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3) 教师先示范性地带领学生预习, 然后学生独立预习, 采取先扶后放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预习能力和信心。 (4) 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职学习。 (5) 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大预习观”[1]。“大预习观”倡导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 提前搜集相关图文资料, 制作学习用具, 关注日常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网络等形式, 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 深化并拓展课堂学习。

3.2 激发预习兴趣, 加强检查指导, 培养良好预习习惯

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调查表明, 学生预习习惯表现不理想。参照新课程标准要求, 必须重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 (1) 注重预习问题设计,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2) 反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牢牢抓住预习指导和检查, 采取教师、课代表、组长三位一体的检查制度。实践证明, 检查监督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习惯能否顺利养成。 (4) 及时表扬表现较好的学生, 鼓励并指导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评价初期以学生学习参与态度作为主要标准, 后期以学习参与态度和学生发散性思维为主要评价指标, 帮助学生坚持预习。

3.3 注重“两种意识”培养, 不断增强预习效果

预习效果如何, 不仅表现在完成预习和课后练习的正确率方面, 更重要的是在所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2]。据了解, 多数学生预习时采用看看书、画一画、做一做的方法, 同学间相互合作与交流较少, 能主动提问的学生更少。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是在教学中重视小组学习与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等, 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问题意识培养要求学生课内外广泛阅读、积极思考, 教师多加引导并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对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只有学生有了疑问, 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 达成预习目标, 实现有效预习。

调查显示, 98.3%的学生在预习中运用了学习资源, 但80.0%的学生只能依赖传统学习资料 (教材、笔记、参考书)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大力改善, 这一问题将很快得到有效解决。30.0%的学生能将医学化学课程的预习能力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但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各科教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由此建议中职教师采用此方法, 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教学现状以适应职教改革,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朱斌.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EB/OL].http://www.hadlzx.com/edit/Up-loadFile/20081024211648745.doc, 2008-04-04.

中职医用化学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任务型教学法,医用化学教学

医用化学是中职卫生学校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基础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用化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显得日益重要。笔者在医用化学的教学实践中, 尝试应用任务型教学法,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医用化学的真实用途,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探究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在职业院校医用化学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医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也是医学的重要基础课。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 对医用化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中应采用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要求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所以在中职卫生学校医用化学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医用化学课中的任务与任务设计

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 任务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 对化学普遍不感兴趣。因此, 在任务型教学中, 我们应结合实际,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导向, 突出中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首先, 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十分重视培养和努力提高学生自学、分析、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要降低难度, 分散难点, 多搭知识台阶, 引导学生学习, 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医用化学课中的任务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 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 为了设计出合理和恰当的任务, 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任务的设计应目标明确

设计目标明确的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设计的任务要涵盖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教师要在学习总目标的框架内把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小任务, 使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2. 任务的设计应难易适中

首先, 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学科特点和分析课程教材, 选取教材中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难易适中的内容作为任务。

3. 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师生互动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重视师生互动、真实情境与任务完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互动模式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等。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作为任务的设计者, 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任务的意义;应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任务;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做出适时与恰当的评价, 并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五、任务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 笔者结合学科特点, 尝试使用了“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重视课前的备课。根据化学教材内容深入进行研究, 合理安排课程的所讲内容, 标清主次和难易点, 总结和观察学生学习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解, 注重每一堂课内容的连贯性。由于中职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 要求教师能够针对这一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银镜反应时,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 根据这一反应现象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 在遇到枯燥的理论知识时, 教师可以结合经验总结便于学生记忆的口诀, 比如元素周期表的背诵可以归纳为顺口且易记住的口诀。遇到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时, 可以利用图表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 平时多鼓励学生归纳规律和总结心得。最后, 鼓励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再限制于听课的状态, 鼓励他们遇到问题时与老师进行课堂互动, 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最后, 重视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化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因此, 应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 增加实验课的安排, 多要求让学生自主实验, 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内容时, 老师可以设定悬念, 提出是否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以及用硫酸代替稀盐酸, 然后由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进行尝试, 最后得出结论。

六、任务型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分析

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任务型教学法倡导更为开放的课堂, 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真实任务, 且学习的内容有所扩展, 形成了通过多种途径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和信心得到了提高和增强。

2.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倡导“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把知识记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 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或无意义地练习。

3.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师生、生生互动更充分, 学习环境更轻松, 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变革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尝试, 任务型教学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它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角色, 成为任务的设计者,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中介者和评价者。学生则要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从而使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课堂教学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赵蒙成, 谢冉.罗杰斯学习理论的建构性探微[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 (4) .

[2]窦志萍主编.模拟导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张莲春, 尹敬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7) .

[4]刘梯楼.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5) .

医用化学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8

1 渗透德育, 培养良好品德

塑造合格的医学学生, 培养其崇高的思想品德是教师的首要任务[1]。我们必须从教材中挖掘育人因素, 有机地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例如通过讲述我国古代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 现代化学取得的巨大成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用科学家们为科学百折不挠的崇高品格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例子, 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坚毅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以及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采用观察、比较、分类、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 解释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加深了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里强调的“责任心”的理解。

2 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形成健全人格

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将来的职业也特别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使他们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 激发探索知识的勇气, 唤起攻克难关的信心和决心, 在练习讲评中表扬有独创性的解法等。在实验教学时更应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有些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有胆怯、紧张心理, 主要表现为:担心失败, 害怕教师指责, 因而自信心不足, 不敢大胆动手。尤其多次操作失败后, 这种心理障碍更为严重。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用熟练规范的操作做演示, 以醒目真实的现象感染学生, 从而消除学生的胆怯、紧张心理, 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教师还要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体验,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 重视化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用化学是在化学教学之中联系医学知识, 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化学教师要用自己的职业敏感及时捕捉医疗、医药上的化学问题, 充实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化学学能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而且学生的应用化学意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例如讲解蛋白质性质时, 联系到重金属盐会使机体中毒, 急救时可让患者口服大量生鸡蛋清, 夺取患者体内重金属盐, 以减轻对机体的毒害。在讲解乙醇物理性质时, 联系乙醇挥发时能吸收热量, 临床上用30%~50%的酒精对高烧患者擦浴, 可降低体温。由于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 在医药上常用来配制药酒、碘酒及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又如在讲解渗透压时解释为什么临床上给患者大量输液时要用50g/L的葡萄糖和9g/L的氯化钠 (即生理盐水) , 浓度太高或太低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等。再如根据葡萄糖的还原性, 设计尿糖检测实验[2];在学习了解醇、醛的性质后向学生介绍假酒中甲醇的检测方法等, 使化学和生活、医学结合起来。

4 重视理论过程教学, 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

在医用化学教学中, 必须高度重视过程教学。没有科学的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有意识地进行过程教学。例如在葡萄糖的还原性教学时可以采用下面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葡萄糖结构、官能团—联想醛的性质—提出设想:葡萄糖与斑氏试剂反应—学生做葡萄糖与斑氏试剂反应的实验—得出结论。当学生得到理想的果时不但掌握了葡萄糖的还原性, 而且享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训练了思维方法和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并且告诉学生临床上检验尿糖就是用这个方法。把化学知识的应用扩展到医学领域, 增进了应用化学意识, 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

5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卫生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多是教师做, 学生看, 实验操作操作简单, 反应速度快、现象明显, 虽然与理论课联系比较紧密, 但这样的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不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整体设计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尽量减少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重复, 增加使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一些仪器如分析天平、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等,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 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

总之, 卫生职业学院的医用化学教学应该是以社会的发展使教育与教学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作为基础的, 以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中心、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

摘要:以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中心介绍了以重视德育渗透、重视心里素质培养、重视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及重视培养学生研究方法、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的有关尝试。

关键词:化学教学,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谢吉民.医学化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9

1 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十大祸患与化学的关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克劳斯·托普弗撰文指出威胁人类十大环境祸患有: (1) 土壤遭到破坏; (2) 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3) 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 森林面积减少; (5) 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6) 化学工业污染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7) 人口爆炸、土地退化、贫穷等因素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的贫民窟里; (8) 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9) 空气污染严重; (10) 极地臭氧层空洞[1]。这十大祸患归纳起来就是: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人类无计划无节制地开采和使用石化燃料和煤炭资源, 这些能源的燃烧, 产生了大量的SO2、CO2、NO2、NO、H2S等气体, 引起了空气污染, 工业废液的排放就造成了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从源头来分析, 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祸患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化学污染, 所以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让学生在学习医用化学知识的同时, 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严重后果, 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成为一个称职的人们健康卫士的同时, 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环境保护卫士。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资源, 把环保教育贯穿于医用化学教学的始终

笔者对马祥志老师主编的五年制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进行了分析, 将教材分为三大部分:无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部分及实验部分, 而这三大板块都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2.1 无机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

五年制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中无机化学的重点章节有:元素及其化合物、溶液、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章节, 这些章节的教学过程中, 都可以很自然地联系当前的环境问题, 把环境保护意识生动地渗透到无机化学教学中去。

2.1.1 元素及其化合物与酸雨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的教学中, 我们联系到空气污染和酸雨的形成, 从地下开采出的矿石 (例如:硫铁矿) 和燃料, 它们含有大量的硫, 在精炼或燃烧过程中主要以二氧化硫形式进入大气中。成为大气酸化的第一大成因。同时, 含氮燃料的燃烧所产生氮的氧化物, 也是使大气酸化的原因之一。SO2在空气中滞留一星期后转化成SO3, SO3易与湿空气形成硫酸酸雾, 在湿度、气压发生变化时就形成了酸雨。酸雨对自然界和人类危害极大, 我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酸雨, 每年因酸雨而造成农业、森林建筑业带来的直接损失达400亿元[1]。控制酸雨的方法有很多, 减少SO2和NOx的排放量, 是防止酸雨的主要途径。

2.1.2 溶液、电解质溶液与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在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电解质溶液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化学教师, 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和各行业的厂矿废液排放的标准体系中, 都是采用质量浓度来表示, 即:mg/m3, 如我国居住区大气卫生标准中一氧化碳的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1 mg/m3, 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15 mg/m3。

2.1.3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与大气臭氧层空洞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 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 比如为了控制食品的变质速度, 较好地贮存食物, 我们常用方法是冷藏或冷冻。我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国家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 (如氟里昂) 来作制冷剂, 大气层中氯氟烃的浓度不断增大, 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分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 使O2+OO3反应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进行, 它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 使臭氧层出现空洞。臭氧层破坏以后, 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 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

2.2 有机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同样可以把教材中的有机化学知识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

2.2.1 烃、煤、石油的燃烧与温室效应

在烃这一章中, 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烃主要来自于煤和石油产品,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主要能源就是煤和石油, 煤和石油等含碳烃的燃烧, 产生了大量的CO2, 再加上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 绿色植物的减少, 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 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产生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气温变暖, 水的蒸发速度加快, 大气环流紊乱, 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 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 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 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 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 土地资源减少。为了消除温室效应, 应采取如下措施: (1) 植树造林, 绿化环境, 保护生态平衡; (2) 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 控制污染源, 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 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的开发、风力发电、氢燃料的利用等。

2.2.2 塑料与白色污染及二恶英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当我们在讲到不饱和烃的聚合反应时, 就介绍了几种塑料的合成, 由此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 (多指塑料袋) 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目前市面上的塑料袋的主要成份是聚氯乙烯, 这种化学物质即使是埋在地底, 也要经过1 000年才会降解, 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些城市的市民在生活中使用自行焚烧的方法来处理垃圾, 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 给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因为垃圾在不充分燃烧过程中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二恶英, 二恶英是生活垃圾焚烧厂特有的公害问题, 即使在很微量的情况下, 长期摄取时便可引起癌症等顽症,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它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目前我们国家采用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方法是: (1) 禁用塑料袋, 用纤维纸袋取代塑料袋。 (2) 强制回收利用。 (3) 采用可降解塑料, 即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 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他纤维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

2.2.3 醛、酮、胺、芳香化合物与居室TVOC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醛、酮、芳香化合物及胺类物质是构成TVOC主要成分, TVOC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是总挥发性有机物的简称。它是造成居室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室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燃煤、天然气等燃烧产物和建筑、装饰材料等。在室内装饰过程中, 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油漆、涂料和胶粘剂。及建筑材料的防腐剂。TVOC味嗅, 有刺激性, 而且有些化合物具有基因毒性, 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 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 出现变态反应等。为了防止TVOC的伤害, 主要从源头抓起, 杜绝使用非环保建材;其次, 要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必要时还可在室内摆放一些能吸收有害物质的花卉, 如吊兰、芦荟、虎尾兰等。

2.3 化学实验与环保

2.3.1 实验教学中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 增强环保意识, 实验操作前的操作规则教育中就要结合学习《环境保护法》,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治理污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认识到随意排放“三废” (废液、废气、废渣) 是违法的。作为新时代的医学职业的大学生, 更应该自觉保护好人们的生活环境,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 引导学生时刻注意节约试剂, 主动回收, 尽可能地减少“三废”的排放。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仅了解实验原理, 掌握了操作技能, 还要让学生运用化学原理、实验技能来治理环境污染, 造福人类。

2.3.2 科学安排实验内容, 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化学污染物的排放

从环保的角度出发, 在化学实验课的开设和安排中, 我们要把环保意识贯彻始终, 落到实处: (1) 毒性较大的化学实验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取代师生的实物操作, 如溴苯的生成、苯的硝化、苯胺的性质等。 (2) 开设微型或半微型化学实验, 以尽量少的化学试剂获取尽量多的化学信息; (3) 妥善处理化学实验中的“三废”。如废液在排放前尽量地让酸性和碱性的废液中和至p H值在6~7之间; (4) 组合实验, 综合利用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组合的原则是:通过调整实验次序和步骤, 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或副产物成为另一个实验的原料。节约药品和经费, 减少了“三废”, 保护了环境[3]。

3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医用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的教学建议

3.1.1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应做到适时、适当

医用化学毕竟不是环境化学, 它是为现代医学教育打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传授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化学理论和知识结构为主, 再适时适当地渗透一些环保知识, 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师不能偏离教学方向和不顾及教学任务, 切忌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主体, 分不清主次, 否则会适得其反, 达不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3.1.2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医用化学教学的同时, 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入生活, 挖掘身边环境保护的题材, 如:所在城市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的调查;当地垃圾站的垃圾处理和回收情况的调查;所在城市不同区域的空气中的SO2测定及污染源的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而且也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中来, 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3.1.3 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应该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文明化的进程中, 面临着人口、能源、环境、资源、健康等多方面的挑战, 而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的, 需要多学科的协调努力, 而环境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知识综合性强, 广泛涉及生态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对于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不应该只从化学视角上去分析。这要求我们的医用化学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增强跨学科能力, 具有广阔的知识面[4]。

3.2 对医用化学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医用化学教学中要渗透环保教育, 笔者认为在教材的编写上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动。

3.2.1 医用化学教材编写时, 注重相关环保知识的链接

在医用化学教材的编写时, 把相关的环保知识或环境现象以知识链接的形式编写到各章节的后面, 作为阅读教材,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2.2 实验教材的编写应重视3个方面

在实验教材的编写中, 应突显环保的特征, 从源头上减少化学污染,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改革: (1) 编写微型化学实验, 采用微量试剂和微型仪器, 减少化学实验中的“三废”排放。 (2) 将实验综合重组, 尽可能地使这个实验的生成物变成另一实验的原料试剂, 综合循环利用化学试剂, 节约药品, 减少化学污染。 (3) 适当编写几个具有环保意识的研究性的课题实验。例如:当地城市不同区域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测定。采样时可选择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区域如:工业区、居民生活区、学校、交通枢纽区;通过测试比较, 找出污染源, 思考改进措施,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探求欲望,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医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渗透环保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医用化学教学中, 加强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环保素质的新一代, 是我们医用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环保教育,绿色化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66.

[2]谢志刚, 宋仲容, 王家平, 等.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化学教育, 2006, 8:7.

[3]张建夫, 李占灵.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重要举措[J].化学教学, 2005, 9:6.

中职医用化学 篇10

关键词 PBL 医用化学 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的设想,在这些设想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思路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近几年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正在尝试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试点,我校结合本校实际也进行了部分学科的教学研究,医用化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医用化学的特点

医用化学属于医学学科和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是比较前沿的理论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对人体的化学机理、药物在人体中的反应等的分析十分有用。医用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开设医用化学课程的目的是适应医学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同时学习一些以化学为基础的医学高新技术的原理,对如何定量研究生命现象有所体会,为学习后续医学 课程乃至将来从事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注重学生在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锻炼与启迪,从而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医用化学又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学。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能力。

目前,使用的教材存在一定的缺点:一是与高中知识重复内容较多,二是知识点多。此外文科学生学习医用化学存在着化学基础薄弱、兴趣不大、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有其特殊的优势。

二、PBL教学法的优点

首先把PBL教学法与传统的LBL教学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PBL教学法的优点。

(1)由于化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基础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容易掌握,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亲身探索其中的奥秘,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PBL教学法采取的是讨论法而不是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传统讲授模式所教所学的知识具有权威性的特点,似乎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学生和教师都只能接受。讨论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和教师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可以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性、创造性思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2)PBL教学法是典型的启发性教学方法,按照科学家发现创造的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加以改造、加以精简、加以缩短,引导学生沿着简化的思维路线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展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讨论解答己经提出的问题,形成一套独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模式。

三、 PBL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学思路的设计:

1.课前准备充分

在学习之前,教师提前准备好预习提纲,按学习内容的难易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 获得相关的背景资料, 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 让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和会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 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堂集中讨论

课堂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讨论阶段。首先是小组内讨论,讨论重点是预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问题,把本组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两类,留待小组之间进一步交流。然后进行小组间讨论,每组选出1-2名代表发言,阐述对已解决问题的看法,提出本组困惑的问题,在不同的小组间展开讨论,必要时可以展开争论,在不同的观点交流碰撞中解决问题。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同时控制讨论的节奏和协调各组间的关系。 根据讨论的结果和表现推选出优秀的发言代表和优秀小组,在平时成绩中予以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归纳释疑

课堂学习的第二阶段是归纳释疑。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结果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重点,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条理性。对学生讨论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必须进行补充和解释,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分歧比较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尽分析,引导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同时对各组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点评,表扬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4.考察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由药学系化学教研室组织期中和期末两次正式考试,试题来自电脑题库。考试成绩劃分为>85分、85分 ~70分、70分~60分、<60分四个等级。

从两组数据比较可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后,实验组的优秀率和平均分明显提高,同时不及格率也有相应的降低,实验组各方面优秀率都有提高,这说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适合应用到医用化学教学中。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针对不同的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问题的类型、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梯度等方面出发选择最佳的问题,并设置合理的问题呈现情景。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还要着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发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的主要步骤是学生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堂积极讨论和教师评价、归纳、补充、分析、深化、拓展,整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学生的自觉学习。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

[2]刘渊声,杨继庆,屈学民,文峻,医学物理学 PBL 教学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07:6(2)

上一篇:非语言策略下一篇:大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