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案例教学法

2024-07-21

问题案例教学法(精选十篇)

问题案例教学法 篇1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和标识, 它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内涵, 如消费者的信任、企业的承诺和责任、消费者者的情感、企业及至国家的文化等。这些年来, 品牌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是否能完成大国复兴, 背后则有赖于中国品牌的崛起。《品牌管理》是工商管理营销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 对培养具备现代品牌管理意识及技能的工商管理人才, 独具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大学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转授者, 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意愿的激发者和诱导者, 通过精彩的课程内容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究者、思辨者, 在潜移默化中, 做到知识的转移和再创造。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来深刻理解问题, 采用对话、讨论、启发的教学方式来揭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矛盾, 逐步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以更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情景模拟、换位思考、脑力激荡、思辨求知等优点, 在实践中大获成功, 被广泛应用。

笔者在《品牌管理》的教学活动中大量了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达到很好效果。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在案例中嵌入大量的问题, 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

【案例描述】

教材:《品牌管理》, 张明立、冯宁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学章节:第3章品牌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掌握品牌设计中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设计等内容。其中无形要素包括:品牌理念、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个性;有形要素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形象代表、品牌口号、品牌音乐、品牌包装。

以上的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要采用讲授法, 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品牌设计的内容。为了能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决定用一个完整的企业案例将上述知识点统筹、串联起来。

【案例分析】

1、知识点的串联

在讲授品牌无形和有形要素设计中, 虽然可以举例, 但总体会显得杂乱无章, 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经由“喜临门”品牌升位案例, 将理论的知识点全部揉入案例中, 使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通过企业的品牌升位实践, 能感知、体会品牌设计中的要素运用。

2、问题的嵌入

如果教师仅仅是陈述案例, 则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心理层面依赖于教师。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案例中嵌入多个问题, 以问题驱动教学。当问题提出时, 学生意识高度集中, 思维特别活跃, 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学生的脑力激荡, 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3、知识的固化和延展

课堂的知识点的讲授是知识的传播, 案例的讲解则是知识的固化, 那么, 课后的作业, 则是知识的再固化和延伸的过程。学生要学会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能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摘要:“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在实践中大获成功, 并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作者以《品牌管理》课程为例, 展示了以问题驱动下的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品牌管理,问题驱动

参考文献

[1]王小平, 张庆伟.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172~174.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 篇2

——“烙饼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教学思考: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一节内容,教材意图通过“烙饼”这样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基于此,本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感悟优化思想,初步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而非一味地在“难度”上做文章,任何超越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拓展和挖掘,都是没有价值的。

综观以往的诸多教学设计,“烙饼问题”一般的教学基本流程是:通过操作活动探索交流3张饼、4张饼、5张饼……的最佳(费时最少)烙法,从实践中发现规律,归纳并表述烙法的操作模式——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烙饼所需的总时间与烙饼张数之间的关系:总时间=张数×3(张数﹥1)

从数学建模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教学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既没有对这一操作模式何以为最优做出“数学的分析”,也没有对烙饼张数与所需总时间之间何以存在这一关系做出“数学的解释”。这就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理性涵养的缺失,给人一种“不透彻”、“不解渴”的感觉,学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理解所获知识的数学意义。

那么,如何教学,既能通过抽象概括,归纳出一般的操作模式,又能对这一模式进行具有一般性的数学证明,以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教学目标:

1、结合“烙饼”这一简单事例,在探索多种“烙法”的过程中,理解优化的思想,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

2、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感悟思想,积累经验,初步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香喷喷小吃店”做的烙饼很受欢迎,每天都有很多顾客排队购买。一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

师:烙熟一张饼需要烙几次?最少需要几分钟?

明确:一张饼有正反两个面,如果要烙熟一张饼,两个面都需要烙,都要3分钟。

教师演示把烙饼的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和符号简单记录下来。

师:如果要烙2张饼呢?至少需要烙几次?最少需要几分钟?

引导:要使烙饼的时间尽可能短,就要充分利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这个条件,尽可能不要让锅空出来。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对“烙饼信息”的辨析,澄清了问题,明确了方法——以书本充当烙饼作为操作道具,以简单符号记录烙法,为后续的探究和建模做好准备。)

二、展开。

师:如果要烙3张饼呢?至少需要烙几次?最少需要几分钟?

学生独立探究烙饼的方法。提醒:如果有困难,可以用书本、文具代替烙饼动手摆一摆,再像老师那样把烙饼过程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两种代表性烙法:

烙法一:①正②正

①反②反 ③正 ③反,共需3×4=12(分钟)

烙法二:①正②正

①反③正

②反③反,共需3×3=9(分钟)

引导讨论:第一种烙法为什么会比第二种烙法多烙了一次,多花3分钟呢?

师:烙3张饼,有没有可能找到比烙3次更少的方法?能不能列个算式来说明一下为什么最少要烙3次?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发现:“烙饼”其实就是“烙面”, 锅里每次最多烙两张饼,也就是每次最多可以烙2个面。1张饼有2个面,3张饼共有3×2=6(面),6个面最少要烙6÷2=3(次),需要的总时间就是:3×3=9(分钟)

(设计意图: 首先借助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案的比较引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确立烙法优劣的判别标准——是否“充分利用锅的空间”,进而通过“列个算式来说明”帮助学生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充分利用锅的空间”的含义,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对接,为后续的烙法探究和规律揭示奠定了基础。)

师:如果要烙4张饼呢?试试看。

学生独立探究后,全班交流。

师:怎样列式计算来验证是不是最优方法?如果要烙5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如果烙6张饼呢,需要烙几次?需要几分钟?为什么?

师:仔细观察,你能找到烙饼的张数与所需总时间的关系吗?

生:总时间 = 饼的张数×3 生:烙1张饼不符合这个规律,张数必须大于1。

师:再想一想,它们之间为什么有这种关系?

生:我发现,饼的张数 = 烙饼的次数,因为总时间=烙饼的次数×3(张数﹥1),所以总时间=饼的张数×3(张数﹥1)。

(设计意图:把理论计算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探究规律,使得基于演绎的数学模型和源于实践的操作模式融为一体。进而通过抽象概括,给出了一般的操作模式,并从数学角度给出了分析和解释,真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三、应用。

1、照这样的方法烙饼,烙100个饼最少需要几分钟?1小时最多能烙几个饼呢?

2、介绍华罗庚和“统筹法”:

师: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把数学优化思想应用于实际,在工农业生产中普及推广统筹法、优选法,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产生了重大效益。(设计意图:通过应用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和“统筹法”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优化思想的魅力,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四、总结。

1、我们是怎么找到烙饼最省时间的方法的?

2、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浅析初中数学问题案例式教学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案例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在数学学科中,“问题”有着重要地位,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教学已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问题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立足点,设置生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案例,能够进一步提高问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初中数学实施问题案例式教学的流程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为保证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在提出问题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水平等进行分析,立足于学生基本情况,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主题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案例。在呈现问题案例的过程中,还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以增添趣味性。

2.探讨问题

在這个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参与者和促进者,这一环节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出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让各小组成员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听取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3.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总结,并由小组代表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向全班展示,阐述本组的解题思路。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方案后,选出最佳方案,并演示给大家。

4.总结交流

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总结疑问。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课堂通过案例所学到的知识。最后由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问题案例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设计课后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

二、初中数学的问题案例式教学实施策略

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案例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选取足球赛积分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负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足球比赛是初中学生比较了解和喜爱的运动项目,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1:

我国足球队在上一届足球赛中,第一场赢了一球,第二场输了两球,则国足两场比赛净胜球是多少?

案例2:

假设向东为正,向西为负,用数学式描述以下问题:

小明向东走600米,再向东走200米,结果怎样?

小明向东走600米,再向西走200米,结果怎样?

小明向西走600米,再向东走200米,结果怎样?

小明向东走400米,再向西走400米,结果怎样?

(2)组织探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采取自由选择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问题,经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总结、归纳知识点。

(3)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学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解题方案,如:

案例1:(+1)+(-2)=-1输1球

案例2:(+600)+(+200)=+800向东走了800米

(+600)+(-200)=+400向东走了400米

(-600)+(+200)=-400向西走了400米

(+400)+(-400)=0回到原来位置

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出最佳答案,教师将相关知识再次讲解给学生,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4)总结交流、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案及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由学生总结出对案例结果的疑问,教师统一进行解答。教师对这节课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并针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布置作业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问题案例式教学反思

(1)案例具有典型性。在初中数学问题案例式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因此,教学中所设置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在创建案例之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情境具有科学性。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情境设置,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由讨论的空间。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讨论时,教师要进行合理引导,为学生设置探讨情境,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合理情境中,通过探究学习,促进自身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

(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而且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的实效性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调控课堂、有效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认知水平,从而促进问题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4)注重学生的合作、讨论。在问题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讨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学习参与新知识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学生,达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效果。在总结交流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听取他人的观点、成果,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结语

问题案例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向学生传授了数学基本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体生动的问题案例还能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应注意问题案例的选择和情境的设置,注重学生的合作,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充分发挥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问题案例教学法 篇4

一、典型问题案例应体现情感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促进学生内在学习情感激发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学工作者的任何教学活动, 学生进行的任何学习活动, 都需要建立在积极情感因素基础之上,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抽象性、复杂性的教学形式, 更加需要情感的有效支撑, 而情感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能动探索、有效解答的内在源泉和保障。问题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的选择时, 可以抓住数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以及历史性等激励特性, 设置出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情感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活动, 得到内在情感上的共鸣, 形成积极向上、自觉主动的内在学习情感, 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

案例1:一辆汽车从A点出发向西行驶100千米到达B点, 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50°走了200千米达到C点, 最后改变了方向, 向东行驶了100千米达到D点, 求的值。

案例1是关于“向量的概念”知识的问题内容, 通过上述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上述案例将该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行程问题”进行了有效结合, 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 使学生内在心理受到“刺激”, 有效实现探究问题、主动思考等学习情感的激发。

二、典型问题案例应具有丰富性, 凸显知识整体特性, 促进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2:设O、A、B为平面上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 求证当实数p、q满足1/p+1/q=1时, 连结向量的终点的直线经过一个定点。

案例2是有关“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识的数学问题案例, 教师在该问题设置时, 遵循新课标标准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索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抓住该知识点内容的密切联系和区别, 在深刻研究分析教学目标要求基础上, 所设置的一道数学问题案例。在解答中,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特性,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找寻问题解答思路和途径, 在探析过程中, 学生发现“本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平面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能力”, 经过讨论辨析, 从而得出解答问题的方略是“定点应该是点O、A、B确定之后能由之唯一确定的点。可以采用构造法, 在连结两个向量终点的直线上任取一点, 依据向量共线的条件列出向量之间的关系式, 转化为与已知条件有关的量, 再将变量特殊化, 即构造出定点, 可以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求证。”

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抓住了数学问题案例内容的丰富特性, 认真研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关系基础上, 所设置的一道具有整体性的教学问题案例。学生在解题中, 探究知识的能动性和思考分析的发散性得到了有效凸显, 并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 找寻到解答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典型问题案例应彰显时代性, 符合高考命题要求, 促进学生综合数学思想提升

众所周知, 数学知识内容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时代特性越来越强。通过对近年来,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以来的高考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清楚的发现, 问题案例的设置更加注重实用性, 更加注重能力性, 更加注重发展性。而且, 高考试题的综合性更加鲜明, 包含着更多的能力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时, 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认真研析高考政策要求, 实现与高考政策的同频互动。其次, 在问题设置时, 不仅要注重问题的综合性, 更要重视问题的思想性, 引导和教会学生运用发现的、整体的目光, 让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进行类比、化归、分类、辨析等数学思想的运用,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案例3:已知向量, 定义函数 (1) 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和最大值及相应的x值; (2) 当时, 求x的值。

案例4:如图, 摩天轮的半径为40 m, 摩天轮的圆心O点距地面的高度为50 m, 摩天轮做匀速转动, 每3 min转一圈, 摩天轮上的点P的起始位置在最低点处。 (1) 已知在时刻t (min) 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f (t) =Asin (ωt+φ) +h, 求2 006 min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 (2) 求证:不论t为何值, f (t) +f (t+1) +f (t+2) 是定值。

上述两个问题是有关“三角函数”的高考问题案例, 通过对上述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发现, 案例3在解答过程中, 需要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法、辨析法, 案例4需要运用化归、整体、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对这些问题案例的分析和解答, 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促进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品质。

总之, 问题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紧扣典型问题案例特性, 凸显学生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在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中, 实现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双提升。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标纲要及学科实施纲要要求, 对当前高中数学学科问题教学中, 运用典型问题案例进行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论述。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推荐) 篇5

和顺县东关示范小学 侯素英

一、背景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数学广角”的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是新增加的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一些优化的数学思想。教学目标是通过烙饼问题这个简单实例,使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烙饼问题”学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二、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同学们动用你的慧眼,找到图中的信息大声读出来吧!生: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师:声音真洪亮,再读一次。

师:好,老师现在要烙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生: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6分钟

师:如果要烙2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生1 :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烙两张饼就需要12分钟。生2 :(迫不及待地)可以两张饼一起烙,只要6分钟,这样节省时间。(边说边用手演示)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能尽快吃上饼呢? 生:第二种。

师: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怎么和烙1张饼时间一样呢?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每次能烙2张饼。

生2:烙1张饼时锅里空了一半没有用。师:你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2:因为烙1张饼时有空位置,浪费时间了。烙2张饼时是同时烙的,没有空锅。

师:对呀。锅内两次同时都有两张饼,没有空锅,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资源。

师:现在改成3张饼,让你用最短的时间烙出来,能试试吗?注意:老师先给你个取胜的法宝:两人一组,一人烙,一人统计时间,你们组肯定会最先烙完。饼就在你手中,拿出3

张,现在开始,看哪个小组最快?

生1 :一张一张烙,需要18分。师板书烙的过程:

1正 1反 2正 2反 3正 3反

生2 :先同时烙第一张饼和第二张饼,用了6分钟,再烙第三张饼,用了6分钟,共用了12分钟。

师板书烙的过程:

1正 2正 1反 2反 3正 3反

生3 :先烙第一张饼和第二张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烙第一张饼的反面和第三张饼的正面,又用了3分钟。最后烙第二张饼和第三张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共用了9分钟。

师板书烙的过程:

1正 2正 1反 3正 2反 3反

师: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能让大家尽快吃上饼,因为第三种方法用的时间最短。

师:为什么第三种用的时间短呢?

生:我认为只有第三种方法锅内每次都有两张饼,没有空

锅,这样最节省时间。

师:真是善于观察的智多星。在数学上我们把第三种方法叫做“交替烙饼法”,大家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复述第三种烙法。

师:同学们真会倾听,数学课上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耳倾听是最重要的。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三张饼的烙法。(课件演示)生:同桌合作,再用交替烙饼法快速烙一次。

(三)拓展延伸,探究规律:

师:敢挑战4张、5张、6张、7张……吗?4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张数 烙 饼 方 法 烙的次数 最短时间(分)1张 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2次 6 2张 同时烙2张 2次 6 3张 用交替烙饼法烙 3次 9 4张

5张

6张

7张

…… …… …… ……

生1:我们组把4张饼分成2张2张来烙,2张饼需要烙2次,4张饼就需要烙4次,6+6=12分。

生2:我们组把5张饼分成2张和3张来烙,2+3=5次,6+9=15分。

生3:我们组把6张饼分成3张和3张来烙,3+3=6次,9+9=18分。

生4:还可以分成3个2张来烙,2×3=6次,6×3=18分。师:哦,6张饼原来有两种烙法,同学们的思维真是敏捷,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两组。

生5:我们把7张饼分成2张、2张、3张来烙,2+2+3=7次,6+6+9=21分

师:动用你的慧眼,仔细观察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交替烙饼法烙最节省时间。

生2: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不过一张饼除外。

生3:(迫不及待地)烙的次数×3=所需最短的时间。这个规律几张饼都行。

生4:饼的张数=烙的次数,一张除外。

师: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发现了烙饼中这么多的秘密。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烙15张饼需要几分钟?20张呢?50张呢?100张呢?

生:脱口而出。

师: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规律,更要善于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

三、精彩透析

综观整个案例,我借助“烙饼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探索规律,蓄势----探索----运用,脉络清晰,难点突破,引人入胜。

(一)蓄势----为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础

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优化的数学思想只能是“渗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说只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而不能仅仅靠传授。因此,本案例中蓄势----为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础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围绕“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怎么和烙1张饼时间一样呢?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烙2张饼是用足了空间,而烙1张饼浪费了空间和时间,为探索烙3张饼埋下了伏笔。

(二)探索----把握认知冲突是关键

学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动机的,如果总是在教师的命令之下被动探索,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产生探索的源动力,关键就是要把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全过程中。本案例中,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就是运用了“初步尝试暴露问题,再引导重新操作”的策略,学生的探索积极有效。例如,学生在烙3张饼时出现了3种方法,教师一一用图画做了板书,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为什么?学生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谜底终于被慢慢揭开----原来只要不空锅就不浪费时间,就可以做到时间最少。

(三)运用----在运用中培养应用意识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探微 篇6

一、教学门槛设置太高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地理案例教学必须以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地理知识、拓展地理时空、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就教师而言,如果不是专职成员,同时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教师务必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地理理论要讲透彻;另一方面课堂要善于调控。为此教师应具备准确选择案例、组织课题教学、适时调整案例的高超技巧。就学生而言必须始终扮演一个积极参与的角色,努力做到课前认真准备,仔细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善于发现问题,做好发言准备;课堂积极参与,善于分析问题,发表意见,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维训练;课后全面总结收获,善于从案例教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自己的得失及改进方向,争取不断超越自我。师生地理素养要达到如此境界谈何容易?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案例教学门槛之高、跨越之难。

二、案例选编相对困难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一般通过对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讨论分析、概括归纳出最佳结论。根据地理案例教学真实性、互动性、科学性的原则以及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综合考虑选编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对教师本身地理素质的严峻考验。特别强调案例材料选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学生生活体验与地域差异,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风格。广大教师不应为呈现案例而勉强编写案例,否则就可能削足适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地理教学目标,从内容来看,可设计文字材料案例、地理图像案例、图文混合型案例;从方法来看,可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同时必须考虑好案例设计、案例展示、案例分析三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此外案例内容还应考虑利于教师双边活动的展开,激趣引思,诱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要做到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编写出高标准的地理案例往往较为困难。

三、适应范围有所局限

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适应范围自然有所局限。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必须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而定。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教学最适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思维方法、形成“区域要素”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就高中地理而言,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案例教学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必修1“自然地理”则突出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案例教学不是理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授与阐述一般地理理论,其手段更为快捷有效,所谓滥用教学方法、拿来主义、杀鸡用牛刀也就是此道理。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至关重要,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学习,传统教学仍必不可少。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的明显特征,所以它适合于生活中地理素材尤其是地理规律与成因的教学,优势明显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切不可夸大其词、盲目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四、课堂驾驭潜伏风险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许多困难。案例教学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动态三步曲:展示案例、提出问题,通过导课质疑引导学生感知材料、自主学习;组织讨论、督导交流,通过研讨提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原理;总结评价、拓展升华,通过反馈再实践,引导学生演绎应用智能迁移。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不应局限于案例材料,而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案例材料的深广度,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性、挑战性与风险性的教学方式。

此外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也十分重要,案例教学的实施应与整体教学环境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占用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排除案例中枝节部分的干扰,把握案例的重难点,课前充分准备,课堂自由驾驭,课后及时总结与反馈,强化知识传授与潜能开发。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则更佳。

五、推陈出新需要创造

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哈佛大学,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可谓方兴未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与现实生活氛围,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团队意识,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正确价值取向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否可以一劳永逸、循环利用?回答是否定的。教师必须注意案例的不断更新,因为正处在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案例来源真实典型的现实生活,自始至终处于相对动态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人文经济地理的内容素材变化日新月异,地理教学又怎能滞后于时代而墨守成规?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当前的地理实际及动态变化,教师需与时俱进、对案例进行必要加工。如果地理案例长期不变更,那么,学生就只能学习或处理几年前相对陈旧的知识,也无法了解到新颖的地理信息与前沿科技成果,也就不能体现案例的时代性、典型性、全面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案例教学便难以正常有序地展开,其研究成果则可能滞后甚至没有价值,自然也就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可见,更新案例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案例 篇7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结合日常生活经验, 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烙饼问题的不同策略, 但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能从多种策略中优化方法, 从而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 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 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理解和掌握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 从而让学生体会统筹、优化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

教学难点:“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

五、学具、教具准备

学具:给每组学生三个饼, 变抽象为直观, 为攻破三个饼烙法提供实践操作材料。

教具:在教具的安排上, 同样安排了“三张饼”作演示用, 并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相辅, 进一步增加其直观性, 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策略 (即学法、教法)

学法: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 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主要采取“引—放—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我都是先从教师富有深意的设问或活动“引”领教学内容展开, 同时又以适时的“放”“扶”结合。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情境引入分析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识读解决烙饼问题的几个基本条件。“每次只能烙两张饼, 两面都要烙, 每面3分钟。”这里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题目中所给的信息, 围绕这3个条件, 提出:“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猜想, 说:“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和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教师提出:“怎么才能证明你的猜想?”

第二步: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学具, 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操作探究,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 动手操作, 实验验证

第一步:出示问题情境。小红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饼?”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烙一张饼、两张饼的方法和时间, 那么烙3张饼呢?”

第二步:自主探究。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反馈中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 (1) 烙一张饼要6分钟, 烙3张饼要18分钟。 (2) 先烙两张饼, 再烙一张饼要12分钟。 (3) 第三种方法用时9分钟。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是学生认识上有差距, 我们把教学引导重点研究放在第3种的优化思想方法上。这是本课重点, 为后续烙多张饼的方法做好铺垫。

第三步:操作演示, 揭示规律。“为什么有的9分钟, 有的12分钟呢?”学生汇报, 全班交流。可能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9分钟问题。“为什么这第三个方法最省时?省时在什么地方?”

3. 小组合作, 发现规律

在解决了3张饼怎样烙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后, 教学自然转向“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这一教学难点上, 教师可直接抛出问题:“烙饼问题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我们可以进一步从较大数据的烙饼问题分析入手, 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再设计3个步骤。 (把表画出来)

第一步:烙4、5、6张饼的最优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 4~6张饼数量少, 重点放在中差生, 他们能够解决;学生汇报, 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填表。

第二步:烙7、8、9、10张饼的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7~10张饼好孩子综合能力强能够借助1~3张饼的规律, 观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 从而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请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在组织交流时, 特意随着学生的讲述, 在屏幕上显示学生讲述的烙饼过程。

第三步:请学生观察表格, 看到每次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 又特意请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烙饼张数×3就是所用最短时间的结论。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发现过程, 感悟了数学思维方法, 还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活动探索的快乐。

4. 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出示教材中第114页的第一题“炒菜问题”。它和“烙饼问题”的情境虽然不同, 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 我处理这个练习时,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先小组讨论, 再交流, 在交流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灵活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法。

5. 总结、延伸

(1)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运用数学知识合理地安排事情, 不仅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规律, 还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办事效率。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做一个节省时间、珍惜时间的人。

(2) 延伸:像这样烙下去, 烙20、30、33、50、100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很快地知道这个结果。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烙饼张数×一面所需时间=所用最短时间 (1张饼除外)

板书说明:

这张图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说明除了一张饼外, 不论多少张饼轮流烙, 只要锅里始终是两张饼, 就是最优方法的运筹思想。

烙饼张数×一面所需时间=所用最短时间 (1张饼除外)

论法学案例教学法的现状与问题 篇8

“法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法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案例分析,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并通过案例的讨论和综合,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法治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P1 51) 在法学教学的诸多方法之中, 案例教学往往与课堂讲授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故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往往有助于教师的系统理论分析和全面法条解读, 构成一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形式往往是, 首先由教师指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 再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系列案例, 并由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法科学生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凝练和总结案例的分析提纲和关键点;其次根据分析提纲和关键点寻找相关法律依据和理论基础;再次, 运用法律依据和理论基础对案例进行判断、分析、论证、证伪、推理和研究;最后,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

通过运用法学案例教学法, 可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其一,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繁多地法学范畴、原则和理论;其二, 促使学生了解、掌握法律条文的相关规定和具体运用;其三, 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思维;其四, 促使学生了解法官、律师等法律事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机制、流程以及主观心态;其五, 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促进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灵活生动、教学内容导向法律实践和社会现实、深受法科学生欢迎等。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将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 以案说法、以案说理。

在法学教学实践中, 尽管案例教学法受到广泛运用和推崇, 但该种方法的运用也存在很多不足、缺憾和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并影响了课堂讲授的教学效果。体察和反思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与问题是深入推进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二、法学案例教学法的问题

第一, 在定位上, 当前案例教学法仍主要是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有机补充, 尚未真正确立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实践导向。

正因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所以为了满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法律人才的刚性需求, 培养应用法律人才或将“社会人”培养和塑造成“法律人”构成了中国法学教育的主流趋势。正如有学者指出:“高等法学教育是以培养大多数法学应用型实务人才和少数研究型理论人才为目标, 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来实现法律的传播, 实现依法治国, 实现用法执事, 实现法律变革;通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实现法律理论研究, 针对法律实践研究其变革。”“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而当前的案例教学法仍主要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的有机补充, 引用和讨论案例的目的仍在于分析某种法学理论和注释某种法律规范,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流于形式, 相关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停留于运用何种理论的层面, 而未能深入到在法务实践的操作层面, 未能将案例教学与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 这种教学方法的定位十分关键, 这将决定到案例教学法在整个大学法学教育中的方方面面。

第二, 尽管在法学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 但案例本身的筛选和提供缺乏科学的标准。

当前, 教师在法学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或是自己拟制的案例, 或是将现实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案例, 或是网络下载的案例, 或是自己作为兼职律师所办理的案件。可以说, 案例的来源多种多样, 案例的可用性也各不相同。这导致学生难以透过案例清晰地体察社会生活和法律实践。形成这种乱象的原因就在于案例本身的筛选和提供缺乏科学的标准。而这一案例筛选标准至少需要具备以下要素:即什么样的案例适合应用到法学教学活动中, 什么样的案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深思, 什么样的案例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什么样的案例更有助于学生对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的掌握等。

第三, 尽管案例教学法获得普遍重视和广泛运用, 但尚缺乏规范的案例教学法运用规则。

实际上, 简单的举例分析相关法条和理论的教学行为并不等同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所做的是提供一个可以经历的环境, 以使学生体验实际社会生活中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所需要的智力思维及分析, 通过一个用案例教学的过程, 学生可以感觉到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因此, 科学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需要一整套规范的运作流程和适用机制加以配套。而当前的教学环节就缺乏规范的案例教学法运用规则, 缺乏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引入、解读、分析、讨论、反思、解决及点评案例的运作流程。

第四, 尽管市面上有各种辅助性的案例集, 但缺乏系统、科学的案例教材。

案例集往往构成了引用案例的重要来源, 但案例集的作用很有限, 它对于学生的学习缺乏引导性, 难以起到梳理法学理论、强化法条运用、培养法律技能、塑造法治信仰等方面的作用, 难以系统性地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去体察、分析、讨论及解决问题。而对于实现上述目标,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分专业出版案例教材, 以案例教材配合各专业的统编教科书使用, 以分章节、按规范体例讲述的案例教材促进学生对法学基础原理知识的掌握和对法律规范的注释和解读。当前开展案例教学法就特别缺乏这种能将系统性讲述与现实生活、法律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案例教材。

第五, 当前案例教学法多借助课堂讲授模式, 案例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和陈旧。

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即通过主讲教师依据事先指定的教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讲授活动。课堂讲授模式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法律背后的基本原理, 有助于学生系统完整地领会各个部门法的专业知识体系;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暴露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等方面的诸多弊端和不足。在课堂讲授模式中, 案例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和陈旧, 往往仅局限于课堂举例和讨论。案例教学法并未与法律诊所教育、模拟法庭教育、分组讨论、法务实习、专业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法往往未能拓展到法学课堂教学之外, 未能贯彻与适用到法科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活之中。

第六, 法科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法多是被动接受和策略式学习;而少有主动参与和深入式学习。

实际上,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 他们的积极配合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他们必须以一个当事人的真实心态进入角色。”由于当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往往是教师提出和讲授, 故法科学生多是被动接受和策略式地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主动性和深入程度远远不够。教师囿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帮助学生解读案例、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寻找相关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 学生对案例的讨论时间也较为有限;教师囿于课堂人数的限制, 也不可能全面照顾到所有学生, 教师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往往较为有限。故此,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难以以一个当事人的角色进入到案例之中, 难以主动思考各种案例的法律依据和理论依据, 难以深入地将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难以真正获得各种经验性的法律技能和法务实践能力。

总之, 法学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往往是制约教学效果实现的基础因素, 对这些问题的体察和反思极为必要。这有助于我们今后改良和完善案例教学法, 并最终推动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顺利进行。

摘要:在法学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是法科教师频繁运用且广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总结多年来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可以发现这种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 如案例教学法的定位模糊、案例本身的筛选缺乏科学标准、案例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的案例教材等。深入反思这些局限和不足, 有助于推进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法学教学,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 。

[2]陈司谨、杨千雨.高等法学教育的困惑与变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3]霍宪丹.法学教育重新定位的再思考[J].法学, 2005 (2) 。

[4]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2001 (4) 。

地理案例教学应规避的问题 篇9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规避的问题

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以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 更是受到大家的推崇。作为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学情、师资及教材的限制, 不少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会陷入一些误区, 出现一些问题, 应及时加以纠正和规避。

一、避免把举例教学等同于案例教学

随着案例教学的迅速推广和普遍应用, 课堂教学上使用的地理事例动辄就被冠以案例的名称, 只要进行举例分析就被称为案例教学。这实际上是对案例教学概念的误解, 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 (举例说明) 混为一谈。

首先, 案例与实例不同。案例比实例有着更详尽的细节叙述,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案例能够引发讨论, 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 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甚至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地理案例是地理问题情境中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而实例却不具备案例的特征, 只是地理现象或原理的佐证。

其次, 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 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特征或原理;而举例教学法则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 在讲解理论时列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理论。具体来讲, 它们具有以下区别:第一, 两者的地位不同。案例教学是教学的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举例是一种论证问题的辅助工具,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 两者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的创新型教学, 是通过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 形成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主要是教师单方的知识型教学, 是为了解释和阐明某个知识问题或社会现象。第三, 两者的作用也不同。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 注重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举例教学是教师讲评知识点的手段, 是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即使同样一个事例, 教师对其处理的方式不同, 就性质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二、避免用案例教学替代系统的理论教学

运用案例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也并非完美无瑕。有的教师在取得案例教学初步成功之后, 便产生了片面的认识, 认为只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就可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于是便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片面夸大案例讨论的作用, 却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事实上, 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摧毁案例教学的基石。

首先, 案例教学需要处理好案例的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因为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课堂教学中, 它的实施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前提下, 才能充分地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教学不是就事论事, 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 把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烦琐的事例展示, 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 用原理和规律来引导案例分析, 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能够使案例教学发挥出最佳功效。

其次, 案例教学并不否定和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 传统讲授式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 它能更系统、更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 而且还领会和掌握蕴涵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 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因此, 案例教学法要充分发挥其价值, 就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教学。实际上, 案例教学要求理论知识与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案例的因果、问题与对策, 从而揭示案例所包含的内在本质。因此, 案例教学把生动的案例与平实的原理统一起来, 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避免以案例素材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有的教师曲解了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 把对案例表象的介绍作为教学内容, 缺乏对其原理、规律的归纳与拓展应用, 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的现象。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老教师的身上, 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 穿新鞋走老路, 照本宣科, 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 且要求学生背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灵活的处理, 以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实效。

首先, 案例教学的实质, 是从个别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从典型的案例中概括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或者把知识原理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创新思维。教师要针对教学案例作细致而全面的教学法分析。一方面, 要分析案例本身的内容结构, 把握案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着重提炼出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和本质。另一方面, 要掌握案例蕴涵的基本原理, 明确案例涉及相关的理论观点, 分析需要引进什么理论展开深入的讨论,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关于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作为案例, 从中提炼出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环境) 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影响或危害→解决的措施;然后再将这样的分析思路应用于研究。诸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湿地退化等环境问题。这样, 案例教学才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围绕主题有序地进行, 从而把个别现象与普遍原理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 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中的案例多采取陈述的方式, 往往不尽完美:有些过于简洁, 有些过于烦琐, 有些案例已显陈旧。因此,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适当的补充、削减或更替。第一, 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简洁, 对于学生未知的、知识体系缺失的内容却叙述得很少。这时,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的情境材料, 从而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信息。第二, 过于晦涩和问题指向不明的案例可能加大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 冲淡推导地理规律的主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一般来说, 案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已有经验、通俗易懂, 尽可能增加思考容量, 突出启发性, 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同时, 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第三, 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烦琐, 将本该由学生分析、归纳的特征等全部展示出来, 缩小了学生思考、探讨的空间, 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记忆案例的情况, 这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如新工业区中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两个案例, 教材具体罗列出两种新工业区的特点、区位优势, 案例便成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归纳, 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 案例教学时可以用叙述性背景材料代替课本中的总结性的论述, 且结合具有梯度、层次感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展开讨论和探究, 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 教师可以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精简和重组, 使学生能够围绕其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合作探究与分析活动。

问题案例教学法 篇10

一、公共管理学科特色

1、综合性。公共管理学科一门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组织及其行为的规律的科学体系, 其不仅拥有厚重的理论背景, 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所涉猎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 有基于此也就要求所有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具有综合性。

2、实用性。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就是一门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应用性科学, 一般来说公共管理学研究多以问题为导向, 研究如何解决某类公共问题方法或手段的内在规律, 并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归纳总结。

3、交叉性。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是基于其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的问题内容而言的。公共管理学科以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 对某一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必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理论与现实结合, 完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它不仅仅是教师讲某一理论和相匹配的案例结合起来的一起分析, 更是一种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接轨。

2、丰富教学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一般来说, 社科类学科教学总是显得比较呆板, 学生会认为理论性太强, 课堂缺乏一个活跃的气氛。然而案例教学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好方法, 现实性的案例总能给学生一些可触感, 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公共管理案例更是让学生感同身受, 这样案例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一种丰富, 更是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实现教学相长, 促进教学工作接地气。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若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老师单向将只是传输给学生, 总难免有些狭隘之疑。实际上, 教学也是老师学习一个很好的形式, 这种学习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上, 也更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更跟新上。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性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很具有实时性的, 在案例对认识收集、认知、分析、讲授系列过程中, 实际上也是帮助教师学习到了更多的新知识, 并使得教学工作接地气, 不归属空中楼阁。

(二)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关于案例选取的一些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早已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 在理论研究上已然有很多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已是相当普及, 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是很多, 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本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案例选取存在的一些问题小作阐述。

1、难离理论式讲授, 案例少。

虽然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在极力推崇案例教学, 但或许是出于社科类学科的通病,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还是难以走出思辨的窘境, 难离理论式的讲授, 选取案例很少, 甚至是以老僧读经般的精神去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咀嚼无味的理论。

2、陈年旧事, 缺乏时效性。

不容否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总具有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时效性, 如此说来, 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案例也就必然不存在永世的经典。

3、不具典型意义, 缺少代表性。

案例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 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为了找出解决这问题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 无论基于哪个原因都无疑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而现实总会有不少教学案例的选取过于随性, 不能代表某一类问题或说不具备典型性。

4、过于高大全, 脱离实际。

当知识也有了统一的标准, 总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大全的东西, 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不外于此。在标榜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标准化后, 不少教师容易在教学中紧扣标准要求, 在选取案例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模范案例, 而忽然了现实环境, 严重脱离实际。

三、关于案例选取的想法

1、穿插讲授, 突破理论化的枯燥。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数量和质量, 还应对案例出现的时机予以考量。案例扎堆出现容易偏离中心理论主题, 理论过于集中又容易让学生反感理论的枯燥, 所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穿插进去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2、结合最新时事, 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前文我们已经对案例时效性的重要做了相关阐述, 新的时事总会具有很强吸引眼球的功能。教学过程中选取新时事作为案例来讲解, 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案例相关理论学习的兴趣, 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多理论知识去分析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3、讲典型, 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案例不仅有很强的代表性, 也很能加强人们对它的兴趣。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典型性案例的一般都是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事情, 选择这类案例来结合理论讲解, 能很好地带动大家参与到课堂的案例分析中来。并且, 由于大家都案例有一定的了解, 在参与分析中也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较好的思考和发言, 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难得的。

上一篇:UCLA下一篇:会计目标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