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审判

2024-07-26

纽伦堡审判(精选十篇)

纽伦堡审判 篇1

关键词:纽伦堡审判,司法权,主权,释法

一、《纽伦堡审判》的审判过程并不合法

首先, 影片中指控纳粹法官的罪名为“反人道罪”和“危害人类罪”。这两项罪名是国际法上的罪名, 英美法俄有权组成国际法庭对其进行审判, 然而, 该两项罪名是在二战结束后签订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 而德国法官在犯罪之时并无此罪。我们知道, 刑法中最重要的原则即为罪刑法定原则, 这保护的是所有公民的可预期性, 在行动当时法律没有规定其为犯罪行为的情况下, 行为人当然没有能力预见到该行为在之后的某段时间会是犯罪, 以之后的罪名认定当时行为是犯罪时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 也是对行为人不公的。同时, 在传统的国际法视角下仅惩罚国家, 而个人都是通过国内法进行审判。所以, 正如《纽伦堡审判》这部影片中一开始鲁道夫所言, 这场审判的合法性是值得怀疑的, 四国组成的国际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也是值得定夺的。

同时, 抛开程序上的问题不谈, 仅从实体法角度上讲, 受审的法官是否真实具备有责性也是值得探讨的。我们知道, 大陆法系国家中对于发动刑罚来对一个人进行处罚是要具备三阶层的推定的, 即: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该当性即为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条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违法性考察这一行为是否具有违法阻却事由, 有责性考察其是否具备真实对其发动刑罚的可能性, 亦即非难可能性。抛开该当性不谈, 就违法性中, 职务行为也是违法阻却事由当中的一种, 而在有责性的考察中, 这一点更为突出的显示在我们面前。法官在这一系列审判中真的具有主观故意么?在影片《纽伦堡审判》里法庭提出的三个关于纳粹法官的指控中, 虽然有被害人声泪俱下的控诉, 但是被纳粹的律师很轻易的驳回, 因为, 纳粹法官仅仅是在忠于法律。

我们知道, 作为一名法官,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居中裁决。他们不是法律的制定者, 他们只是法律的执行者。他们的职责要求他们忠诚的执行法律, 即使法律与他们的道德相抵触。法律怎样是立法者的问题, 所以这一法律所造成的结果应当由议会来承担, 而这也正是三权分立所要求的结果。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官执行当时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 即使这个法律不符合他心中的道义要求, 就判令其有罪, 他仅仅是在忠诚的履行他的职责。

同理, 我们也可以将视角转换到我们周围, 我们不能说一个人认为堕胎是违反他心中道德要求的就不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用一个更极端的例子, 一个侩子手认为杀人不符合他的道德要求而不对死刑犯人执行刑罚。我们不能要求以上所有在行为时有不做出此等行为的期待可能性, 人们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和技术性, 法官亦如此, 他要在他的审判过程中做出符合立法者的立法原意的裁决, 这是社会需要越来越高效的选择。

二、《纽伦堡审判》的历史意义

本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在现在依然成为佳片, 不仅仅是因为其对于法官履行职责是否有不为罪的期待可能性的深刻探讨, 在这期间穿插的历史事件也使得影片剧情更为深刻, 同样给我们对于纽伦堡审判这一历史事件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随着审判的进行, 柏林危机爆发, 美苏关系骤然紧张, 对案件的审判会影响到德国民众对于两国的支持与反对, 首席大法官受到了严重的国内政治压力, 同时在辩护律师的陈词中, 他提出的设问也使得当时的法官和现如今的法科学子们深思:希特勒的言行早已经表明了他的所作所为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其他国家难道不知道他的决心?为什么美国的军火商还要和他大做生意?苏联为什么还要和纳粹德国瓜分波兰, 签订合约?苏联算不算有罪?梵蒂冈1933年与纳粹签订宗教协议, 使希特勒德国获得巨大声望, 那么教皇是否有罪?

纽伦堡审判其实就是胜利国对战败国的处罚给出的一个貌似合理的过程和结果, 法律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 就有了关于法律和主权、法律和统治者权力的博弈。然而, 从法律的起源与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法律一直在为主权者服务。法律的精神在于对法律的解释, 涉及到国家权力之时更是如此。Gibbons v.Ogden案中, 马歇尔大法官通过对商业条款进行解释, 最终得出结论, 商业包含航运, 航运权力受到规制权的限制, 并将这项权利推行用于各州之间的商业活动中。此时, 正是联邦政府要进行权利扩张之时, 将航运权收归国有无疑是对联邦政府一个巨大的帮助。而对商业条款的解释也进入了无限扩张时期, 利用对商业条款的解释将州政府的权力收入也联邦权力之中。法律的技艺最高超之处在于对法律的解释, 掌握法的解释权并能合理运用, 这才是法律的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强世功.中国香港[M].上海:三联书店, 2010.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观后感 篇2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观后感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战胜国对德国、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的审判。根据相关宣言和决议,分别成立了纽伦堡军事法庭和远东军事法庭这两个国际法庭,对犯下滔天罪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进行审判。

与我之前看过的许多记录片不同,《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这一记录片,用了几乎白描的手法,并没有为避免枯燥而多变换角度或加入许多人物访谈,平铺直叙的为我们再现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这两个在国际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事件。但正是这种不浓墨重彩、力求还原事实本来面目的方式,使得短短三十分钟的纪录片,给我留下触目惊心的感觉。

由于东京审判的对象是对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战犯,因此纪录片重点叙述了东京审判。在指出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时,画面离开了军事法庭,将被屠杀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被活埋者的眼神,无助的孩童,抱着伤者痛哭的平民,遍布的尸体,还有一个看似无甚大碍的伤者,镜头拉近才看到他的脖子几乎被砍掉了一半,如此的痛苦下,没有麻药没有医疗设备,医生无奈的审视着,不知道该如何医治。不需要多言语,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已经赫然在目,其罪必诛,若秉持着与纽伦堡审判相同的正义理念,东京审判必严惩日本战犯。

遗憾的是,在纪录片的结尾提及,虽然东京审判处决了七名甲级战犯伸张了国际正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东京审判与纽伦堡审判相比却有着许多缺陷。其根本原因是美国操纵了东京审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包庇了日本战犯。致使许多罪行昭著的战犯未得到审判或者判刑过轻,特别是没有追究裕仁天皇的战争罪责。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战争受害国的感情,违背了审判的公正性和神圣性。

远东军事法庭是根据苏、美、英三国关于严惩战犯的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以及莫斯科会议的决议设立的。但上述宣言和决议都没有规定对日本战犯实行法律制裁的具体方式。后来经过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荷兰等国的几次外交谈判才达成协议,决定将日本首要战犯交由上列9国的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负责审判。但远东国陈军事法庭的庭长不是以平等原则从11国法官中选任,而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派。且规定在法庭的法官11人中只要有6人出庭,即可作出决定,法庭的判决只要庭长和两位法官投票赞成即可通过,而盟军最高统帅有随时减轻判决或加以某种修正的权力,庭审及其余诉讼程序以英语和日语为之。由此,远东军事法庭充满了美国性质,其审判受到了美国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东京审判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为国际法的完善留下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司法独立问题。

国际法和国内法在本质、作用、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区别在东京审判中反映的尤为明显。

从本质属性上,国内法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但是它又必须具有代表全社会的属性以维持其政治统治。因此国内法在其施行的一国范围内反映了社会的基本共同的价值观,其法律规范的制定和运行必然蕴含了与国内全社会道德和法律传统相吻合的意志,非如此不能发挥法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但是国际法在其本质属性上却与国内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国际法反映的是参加国的共同意志。而此共同意志不是由虽有国家意志的简单相加,或者说平等吸纳。相反,国际法是按照参加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实际地位、它们能够影响国际关系的程度、综合国力、经过无数次的较量反映不同国家的意志。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参加国的地位非是在待决议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而是在整个国际背景下的国家力量决定的地位。因此才会出现在东京审判中,中国作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力本应位列法官坐席的第二位,但是一直受到美国的阻扰,几经波折才得以捍卫自己的权利的情形。

正是由于国际法的这一特点,使得在国际法庭中,司法独立难以真正实现。随着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国际法发挥空间日益增强,司法独立原则也应由国内法原则上升到国际法原则。而东京审判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可以为此提供经验和教训。

《东京审判》,审判了什么? 篇3

1931年,75年前的9月18日,久驻中国东北的日本人终于按捺不住自己膨胀的野心。炮轰东北军,占领沈阳,开始了吞并中国的军事大侵略。

炮火纷飞中、尸横血溅中、呻吟哀痛中,弱势的中国被强横、野蛮、残暴的日本欺凌着、侮辱着、践踏着……

中国在流血,心在流血。肢体在流血……

中国在痛苦,在哀嚎,在怒吼……

博弈的双方已经疲惫不堪。在耗过了忍受的极限,中国将要同日本这个孤注一掷的强兽再做一搏时,强大的美国向日本一击,日本战争恶兽轰然倒下。

历史是那样的残酷,又是那样的无情。

历史是这样的真实,又是这样的荒谬。

血腥的双手还带着刚刚凝结而成的黑红血痂,杀人者已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善恶如何对弈?真相怎样表明?

人类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强大到能够扼住邪恶的头颈——让它低头:但,这还不够。还要用人类正义和智慧的灵光来照耀,照出战争恶魔的丑陋灵魂——这就是电影《东京审判》。在战争后的心灵废墟上,《东京审判》拨开历史的灰烬,冷静地反观半世纪前的中国和亚洲的疤痕,尽管依然疼痛。

《东京审判》以民间情绪和官方反映这两条并行的线索揭示了中心:不仅审判了过去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的战争罪犯,而且也以理性审判了人类的观念和社会秩序的现状。

《东京审判》审判了人类的正义和野心。广濑一郎为兽行的强奸涂抹人性追求快乐生理本能的脂粉,东条英机把侵略说成是兄弟相助的美好和温情。在日本侵略者的眼里,他们的侵略就是爱——他们因为“爱”而杀戮,为了“友情”而掠夺,所以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是普照大地的太阳正在发出灿烂的光辉——侵略就是正义!侵略者的逻辑使是非没有了界限,正义与邪恶的区分也荡然无存!愤怒的法官给予这些可耻的狡辩以无情的讽刺和严厉的驳斥。《东京审判》这样判决: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尊严、利益是不可侵犯的。无视别国和其他民族的独立、尊严和利益的共荣、关心与爱只不过是侵略野心的画皮。侵略违背正义而永远被谴责!

《东京审判》审判了思想的愚昧和专制。东京的战犯们虽然无可辩驳而低头认罪,但因为政府的愚民政策,使许多日本民众不了解战争的真相,不以侵略为耻辱,反因失败而羞怒,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我们不禁思考:日本民众为什么甘愿为公然侵略的天皇而献身?当他们像禽兽一样残暴而毫无同情心地屠戮中国、朝鲜以及其他土地上的愚氓时,是否怀疑过对天皇的信仰?

证人田中隆吉在陈述自己所知道的战争内幕时,正是对侵略者罪行的重击,律师广濑一郎“你是日本人吗”的喝问肯定令他恐惧和耻辱——为被排斥于自己民族之外的“背叛”而恐惧,为自己民族犯下的罪行而耻辱!当和田正夫把子弹射向弘二时,是对侵略战争最深刻的怀疑和坚决的反对:他酗酒度日,是他不敢更不愿清醒地面对这种痛苦的自我麻醉:他以长跪来赎罪,但一个人的正义力量到底有多大?当自己的心志在东条英机九死不悔的表白中彻底被击溃时。他以自己民族最古老和最决绝的自杀表明了自己对民族的绝望!他们还不曾泯灭人类的良知和自己的判断。他们为人类良知的丧失而痛苦,为自己正义的坚持而遭受心灵的折磨。他们在天皇专制下痛苦挣扎!

当美国把战火的余烬引到日本国土上时,日本人也用人类的公平法则为自己辩护:我们是平民,不应遭受战争的荼毒!但日本军人杀害了多少亚洲平民?他们可曾想过?愚昧的日本狂热青年已经丧失了人类的反思能力,面对着战争的鲜血和荒谬,已经无法平衡人类理性和良知下的爱恨感情,因精神撕裂而金石俱焚!北野枪杀了和田正夫和芳子,酒馆的老板娘也被人暗杀。政府的专制导致了民众的愚昧狭隘、自私冷漠、狂乱盲从。这是自我的毁灭,是对人类文明的毁灭!

《东京审判》审判了世界的公正与强权。没有公正就没有正义,而公正的获得需要努力和争取。虚弱的中国在搏斗后的鲜血和伤痛中艰难地站起来时,坐在勇敢者席位上的却是跪着求生的英国人。美国试图以自己的强大来排定英雄座次。中国法官代表梅汝璈适时提出抗议,梅汝璈的坚决斗争,使审判伊始就显得沉重和紧张。正如梅汝礅所说:伤痕累累的中国人,经历了日本铁蹄践踏的中国人。不是为了愉快而来,而是为了公正而来!公正是通过较量而取得的!他的义正词严和决绝的勇气。使公正的天平一时不再倾斜!“支那猪滚出日本”的辱骂和“我们是被美国人打败”的无耻叫嚣更让梅汝璈感慨不已我们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侵略者,所以日本在失败后仍然肆无忌惮!在量刑的较量中。梅汝璈抱着必死的决心,以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为人类的正义作出诠释:公正自在人心!但公正也不是坐等而来,它需要努力,需要勇气、智慧、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

但东京审判绝对公正吗?检查官约瑟夫·季南在判词中宣告: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为了维持日本天皇的统治。——但,这个战争的罪魁祸首却在同麦克阿瑟秘谈之后,不予被起诉,逃脱了法庭的审判!美国以自己的利益和刽子手做了一笔不可告人的肮脏交易!这是对“最公正的英美法律体系”的最有力的讽刺!强权者规则在当今世界依然通行,但它不可能永远畅通无阻!公正是人类发展应坚守的坐标,它需要人类共同的道义坚持和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努力。

《东京审判》审判着人类的历史良知,并警醒那些还处在仇恨与爱的狂热中的人们:自私、野心和愚昧是把人带入痛苦的根源!如果不坚持以正义、宽容和公正之心来处理历史和现实,毁灭人类的战争恶魔还会卷土重来!电影灰暗和压抑的背景正暗示了人类争取光明征途中的挫折和艰难。

纽伦堡审判 篇4

一、网络“媒介审判”相关案情回顾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内发生的一起车祸让“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火遍整个网络。贴吧、论坛、 网站等纷纷发布了此次事件的相关消息。与此同时,网友“人肉搜索”将李刚、李启铭及其女友的个人隐私一挖再挖,各种“网友爆料”也接踵而至。网友们甚至还用漫画、歌曲等方式来调侃讽刺李刚父子,发泄自己的愤懑。 这些行为导致舆论不再针对酒驾事件本身,而变成了对当事人的人身攻击。

此外,微博的诞生给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热点话题提供了渠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10年“药家鑫案”。 在此案的审理期间,微博上传出消息说药家鑫是“官二代”、 “富二代”,广大网民纷纷担心审判不公,量刑从轻。群情激奋,很多网友极力主张一定要判处药家鑫死刑。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中,微博上出现了先于司法审判的“媒介审判”。微博中经过认证的各种专家、律师、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对微博舆论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小看。

二、传统“媒介审判”与网络“媒介审判”的异同

网络“媒介审判”是从传统“媒介审判”中衍生出来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指媒介的公开新闻报道或者评论对司法公正及独立造成了影响。其通常表现为在司法机关正常的调查、审理、判决之前,就对案件进行一系列分析,对涉案人员定罪量刑。受众在其主观性的引导之下形成了舆论氛围,司法独立受此影响,审判可能会失去公正性。“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媒介的‘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1]

此外,“网络媒介审判”因为网络传播环境的不同有自己新的特点,这表现为:1.传统“媒介审判”的主体为大众传播媒介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网络媒介审判”的主体多元化,民众参与程度高,很多网民都通过网络对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看法,对案件进行分析和评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任何组织、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传播信息。 同时网络的交互性带来了受众的主动性。2.网络媒介审判随意性严重。网络的匿名性特点让网民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和后果,所以在案件讨论时,他们暗中随意地发表评论和对事件的判断,甚至会倾泻私愤,所以网络媒介审判会更加地随意。同时,把关人的缺失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加剧了网络审判的随意性。3.传统媒介审判和网络媒介审判关系密切、互相推动。由于传统媒体的可信度较高,网络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通常会转载传统媒体上的稿件或者视频。经过网络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整合,能够更加立体的反映情况,受众可以知道更加全面的信息。此时,传统媒体也时刻关注网络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媒介审判共识,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舆论倾向。

三、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

网络“媒介审判”的出现是社会、媒体、受众、网络环境各方合力的结果。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

微博等自媒体的诞生让每个人都有了参与社会事件的话语权。普通民众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行使自身话语自由的权利。但是广大网民知识文化水平, 法律涵养参差不齐,很多人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对案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人云亦云,缺少对事件的独立判断能力。同时网络信息裂变式、即时性、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又使得重要或敏感的信息迅速传播开来。

(二)社会转型期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贪污腐化问题严重,各种社会不公现象频出等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很多民众都有“仇官”“仇富”心理,在这种情境之下,尤其媒体报道中充斥着“富二代”“官二代”等字眼时,往往会迅速点燃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公平的极度愤怒和不满。自然地人们就会把这种不满和愤怒通过网络宣泄表达出来,相互传递,引起共鸣。一旦这种表达声势浩大,民意基本一致,就会对司法审判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

(三)媒体议程设置

当今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认为,因为现代环境的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外部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客观环境做出的反应。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后向人们展现的环境。日本学者后藤和彦强调了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的作用,并认为:“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大众媒介可以通过设置议程来营造拟态环境。美国政治学家科恩说过:“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什么”。大众媒体通过大面积的生产、复制和传递信息,短时间内就能将某个案件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受到其显著性、权威性、公开性和直达性的影响,公众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案件上。同时,在网络时代,信息发布的便捷与低门槛也让网民发布的消息,他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成为媒介报道的热点。为了得到受众的关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各网络媒体竞相报道这个热点,迎合受众口味,丝毫不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集中报道事件中煽情及暴力的部分,或者偏听偏信,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而不是客观地报道事件本身,运用议程设置来激化广大受众的情绪,添油加醋, 顺应舆论,制造狂欢。

(四)公众法律意识淡薄及刻板成见

民众往往按照自己的感性认识发表意见,不重视理性思考。法律意识的淡薄让人们热衷于“人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审判案件。虽然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普法教育,可是“知识沟”的存在让普法活动变成了对少数人的普法,大部分人口的法律观念仍然落后,法律知识仍然缺失。另外,对特定事物人们会有简单化、固定化的观念和印象,对某些事物会有自己的刻板成见。人们总是通过这些成见来对某些事情进行价值判断。公众的“刻板成见”成为这些年“媒介审判”事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使当事人变为强权侵犯弱势群体的代表人物,不管事情的真实情况如何,不管他是不是具有主观上的恶意,都让人们义愤填膺。媒体潜移默化的报道和议程设置是大众形成刻板成见的重要因素。对某类事情媒体会有自身固定下来的报道模式,使得公众对这类事情的共识和理解也一成不变,这又进一步让公众舆论与媒介的固定报道模式趋向一致。

四、“网络媒介审判”的危害

(一)妨害司法公正

在网络时代人们有极大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某一事件很容易迅速形成网络舆论。如2009年杭州富家子弟胡斌飙车案就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起网络的激烈讨论。“富二代”“豪车”这类字眼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讨论之中。网络媒体中的舆论直接将焦点从“闹市飙车”变成了“贫富对立”,案件的客观报道会受到仇富心理所产生的非理性言论的影响, 有碍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

对一个案件的审理应该是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工作。 网络媒介可以行使自身舆论监督的权利,但没有权利代替这些部门对当事人进行预先审判,出现干预司法公正等行为。

(二)影响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在对某一网络现象进行审判时,往往会毫无顾忌地泄露公布当事人的大量个人隐私。如上文提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当事人父子遭到了网友多次人肉搜索。“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侵权行为。此外,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海量的网络信息未经证实就迅速传播开来,大量的谣言会让网友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心生疑虑,对网络产生不信任感,这会对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五、如何防止“网络媒介审判”

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刑事案件在网民的激情的参与下发酵为社会热点事件的案例。一个案子的审判必须在立法、司法机关的审理下得出最终结论,而不可因为网民或媒体的介入而成为“媒介审判”,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这一现象,确保司法的独立和公正。

(一)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如今网络科技的发达,微博,论坛等自媒体的使用,让每个人都有了双重角色:传播者和受传者。作为受传者,广大网民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全盘接受媒介传递的消息。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而另一方面作为传播者,每位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在匿名状态下也应该以道德和法律自律,不能随意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流言、谣言,发表评论时也应该理性,客观,不能为了泄一时的私愤而口不择言。

(二)当好网络把关人,媒介自律要加强

网络媒体想要获得生存,有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赢利, 离不开商业化运作。虽然将市场作为导向,加强自身赢利的能力不应受到指责,可是只单方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争得受众的注意力而迎合受众是绝不可取的。对于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备受大众关注的案件,媒体要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态度客观,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此外,网络媒体还要当好“把关人”,确保为受众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客观和公正的。此外, 网络媒体应该设置议程,对错误的言论进行舆论引导,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网民进行理性、客观的思考。同时,正确行使对司法机关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维护司法的公正。

(三)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防范“媒介审判”,维护司法独立离不开政府的监管。首先,政府应该健全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要保证网民的知情权,增加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再次,政府应扶持一些重点新闻网站,形成一批在网民中信任度高的网络媒体品牌。

(四)加强网络舆论和司法的良性互动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知道的新闻消息,网络的特性使得封锁消息几乎变得不可能了。司法机关对网络舆论反应迟缓或者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时常会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进一步刺激网民的不满情绪,从而失去舆论的主导权,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司法在舆情事件发生后, 应该尽快主动地发布消息,告知受众事实真相,缓解矛盾。同时审判的过程和结果以网络直播形式告知网民,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和对案件审理的监督权。

六、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让普通人在面对热点事件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社会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提升和意见表达变得多元化,话语权不再仅仅只是少数人的权利。然而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媒介把关人角色弱化,在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介审判”逐渐妨碍了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如今,要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离不开网民、政府、司法机关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网络环境才能健康、积极地发展,才能真正防止网络“媒介审判”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规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9.

[2] .孔德钦,陈鹏.“网络媒介审判”的负面效果成因[J].新闻世界,2010(2).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孟丽娟.媒介审判的新发展:网络媒介审判分析[J].安徽文学,2010(5).

[5] .袁媛.媒介审判现象分析[J].青年记者,2008(21).

[6] .郭端静.从校园投毒案报道看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J].新闻世界,2013(11).

[7] .郭淑娟.杜绝网络时代“媒介审判”现象[J].新闻前哨,2011(7).

[8] .罗文研.对“媒介审判”研究现状的探讨[J].新闻世界,2010(4).

[9] .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民事审判模拟审判报告 篇5

2012年6月13日,我们文法学院法学10-3班全体同学在文综楼模拟法庭进行了一次正式的民事诉讼案件模拟审判活动。此次模拟之前我们进行了多次的演练,在最后的实施过程中从程序上来说也算流畅进行了下来。我在这这次模拟之中是原告马四威。我认为学院安排这样的活动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法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法学教育就不能停留在传

统形式上。此次模拟审判活动,目的就是在于让我们能够了解民事审判的一般程序,对民事审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民事诉讼法,经过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来一次结合,而且经过模拟让我们认识到程序的重要性。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案情。我们班选择的是一起交通事故纠纷案。原告:,男,1956年4月9日出生,汉族,农民,住丽水市莲都区水阁街道余庄前村28号。

原告:(系原告之妻),女,1954年9月23日出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两原告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男,1975年8月19日出生,汉族,职工,住丽水市永晖新村1幢2单元B403室。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女,1981年9月30日出生,汉族,农民,住丽水市莲都区联城镇敏河村38号。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

2006年2月19日19时15分许,被告驾驶未年审的浙K24273号二轮摩托车从丽水市区驶往火车站方向,途经330国道119KM+400M莲都区水东大桥西端时,碰撞前面同向行驶因系头盔停在机动车道内由原告驾驶的浙K18960号二轮摩托车(后搭乘原告),造成两车损坏,两原告受伤的交通事故。两原告为证明自己的主张向法院提供的证据有:

1、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待证交通事故的发生经过及原告负事故次要责任、被告负事故主要责任、原告不负事故责任的事实;

2、两原告的门诊住院病历、出院记录,待证两原告的伤势及治疗情况;

3、医疗诊断证明书,待证两原告的误工及护理情况;

4、门诊收费收据、住院收费收据、费用清单,待证原告花去医疗费用的事实;

5、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交款书,证明原告从事木板加工业,其收入110元/日;

6、车辆损失情况确认书、收款收据,证明原告摩托车的损失情况;

7、施救费、停车费、复印费、鉴定费、检查照片等发票,待证原告的损失;

8、丽水天平司法鉴定所的鉴定书,待证原告已构成2个10级伤残的事实。

下面说一下这次模拟审判中的学习情况。首先在这次模拟中我感受比较大的就是证据的整理工作,众所周知,民事诉讼证据是证明案情的各种资料,所以做起来十分繁琐复杂。在案件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我准备了原告马四威的大部分证据,其中包括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两原告的门诊住院病历、出院记录、门诊收费收据、住院收费收据、费用清单、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交款书、车辆损失情况确认书、收款收据、施救费、停车费、复印费、鉴定费、检查照片等发票、丽水天平司法鉴定所的鉴定书等,由于是第一次收集整理诉讼资料,每一个证据都需要查资料,经过资料的整理我觉得以后只要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都一定要做到细心细致,因为证据对案情是最具说服力的,如果证据环节出现了问题,可能会使当事人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就像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世纪答案“辛普森案”因为取证过程中警方出现了严重的违规操作结果使辛普森逃脱了刑事惩罚。还有就是在整理证据过程中学会了从国家税务局网站、国家工商局网站下载一些表格发票模板,这也是以前从未做过的。

其次在本次模拟审判中,我们对民事审判的一审普通程序有了一次完整的认识。上学期我也去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过民事案件的旁听,但是他们也许是处于现实的考虑,适用的程序非常简洁,这是我们以前在课程学习中所不能想象的情形,而且通过类似的旁听并不能完整的了解到审判的流程。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次审判,在程序方面学到的知识还是非常多的,因为我们从头到尾都精心投入到了其中,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经过了激烈的讨论,所以我们得到的,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要远比我们单纯的去听几次庭审要多的多。当然在这样的活动中,有些同学之担任了旁听,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我觉得是比较遗憾的,希望在下一次模拟审判中更多的同学可以实质性的参与到其中。下面说一下通过模拟以后我对审判流程的大致理解。首先在审判开始前应当核对双方当事人到庭情况,然后书记员要宣布法庭纪律。法庭调查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诉辩、质证、问答和认证。审判过程中最复杂的就是质证阶段,双方当事人要针对案件提出证据由对方当事人进行质证,我们班在此次模拟中采用的是一项证据一项证据的质证所以用时比较长,但是调理比较清晰,不容易出现差错。然后法庭应当对案件基本情况进行总结以及做出认定,并由双方当事人做最后辩论。接着可直接进入调节阶段,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如果不同意则进入下一个环节。下面法庭进行宣判,法庭可以当庭宣判也可以择日再判,当然为了模拟一次完整的程序我们选择了当庭宣判。最后双方当事人还要仔细阅读庭审笔录,然后在庭审笔录上签字。以上就是我从模拟审判中得出的总结,可能有点乱,但是对程序还是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肯定都会有很大影响。

我们本次模拟审判有两位指导老师,在正式审判前王丽娜老师对我们进行过一次指导,中间对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质证过程有点混乱,原被告双方当事人说话太少,审判长要保证绝对的权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模拟审判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正式模拟中这些毛病也都被我们改掉了。当然通过这样的模拟我们也学到了一些在日常审判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证人、鉴定人员不能旁听等等,在现实中就许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老师也给了我们充分的提醒,我相信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能做到更好。在模拟结束后,指导老师说了许多方面的东西,既有理论又有现实。从整体上看我们的程序走的还算流畅只有结尾出现了一点小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充分准备的结果。

还有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觉得是可以提升我们对法律的学习兴趣的。这与我们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当然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一次毕竟是我们两年来的第一次模拟,从兴趣上来说还是非常高的,我想这就是新事物的魅力。以前的学习从来都是老师讲课,我们听课,但是听到了多少只有自己才清楚,而且学到的东西很容易混乱忘记。但是模拟审判就不一样,虽然次数很少,但是需要我们准备思考学习的东西却非常多,而且大多数都是我们愿意自主去学习的东西,所以从学习的效果上来说是比较好的,比课堂上的学习印象要深刻的多。而且课堂上的学习有一部分人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模拟审判这项活动的。我有自己的角色,我自己能够认真的投入进去,去完成这个角色所赋予的任务。这也是我们班级的一项工作,我们是一个团队。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想大家对法律的热情只会有增无减,大家对法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肯定会更上心更用心,而不会像以前那样兴趣不太高,我们的学习是生动有趣的,即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东西,这才是大学教育中的理想模式。

最重要的是本次我们将平时学到的知识第一次与实践联合到了一起。众所周知,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学到了许多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却不懂去应用,这就是学习的失败。而我们应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就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学校安排有寒假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但是效果有限或者基本流于形式。而本次模拟活动我们从头至尾都认真参与其中,从程序到实体都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而且我们这次活动和本学期的民事诉讼法课程做到了紧密结合,这才是最重要最完美的,真正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际审判在行动 篇6

冷战后有前南斯拉夫、卢旺达、东帝汶、塞拉利昂、柬埔寨国际(特别)刑事法庭;

目前,有关设立伊拉克国际刑事法庭的方案和讨论又在酝酿中。

随着中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正式生效以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草案的确定和核准,联合国这一国际权威机构在打击国际犯罪、伸张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再次受到世人的瞩目。的确,在惩治有关违反各种国际公约的国际犯罪,执行法律或主持正义,乃至更深远意义上的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联合国在冷战后的十多年来确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久前,笔者赴英国参加了一个题为“冲突后的国际审判……”的国际研讨会,更是深切感受到国际刑法的发展以及联合国通过设立国际刑事法庭来审判战犯、帮助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进行冲突后的社会重建和发展的努力和决心。

纽伦堡和东京审判

熟悉世界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二战结束后同盟国组织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和日本战争罪犯进行了审判,不仅开创了由国际法庭对犯有国际罪行的人直接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先例,而且对于清算法西斯对世界人民犯下的罪行及其余毒、伸张国际社会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在1943年11月1日,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苏联、美国和英国就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追究希特勒匪徒所犯暴行责任的宣言”。“宣言”指出,凡在某一地方犯有严重罪行的战犯,都应当被押解回他犯有罪行的国家,以便按照那些被解放并且建立了自由政府的国家的法律进行审判和罚处;对于主要的罪犯绝不姑息,对他们所犯的不能在地理上区分的罪行,应当由同盟国共同审判治罪。1945年8月8日,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签订《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及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规定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有权审判和处罚一切为轴心国利益而以个人或团体成员资格犯有反和平罪(侵略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的人员。1945年10月18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开庭,对戈林、赫斯、里宾特洛普等24名德国主要战犯提出起诉。经过近一年的审理,法庭于1946年10月1日作出判决,判处戈林等12人绞刑,赫斯等三人终身监禁。

1945年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也郑重宣告要对日本战犯处以严厉的法律制裁。1946年1月19日,远东(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正式成立。该法庭接受了对28名日本主要战犯的指控,负责审判这些战争罪犯自1928年1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期间所犯的破坏和平罪(侵略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经过近三年的审理,法庭于1948年11月12日最终判决日本前首相广田弘毅、东条英机等七人绞刑,16人无期徒刑,前外相东乡茂德和重光葵20年和7年有期徒刑。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建立的,审判的对象是战争中德国和日本的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的嫌疑犯或称战争犯,因此在学术界和国际法上常被称为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尽管也有一些著名国际法学家们认为这样的法庭在广泛的国际性上以及法律原则的公平性上有失公允,但无论如何,纽伦堡和东京审判毕竟是现代世界史上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刑事审判的开端。《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也是一部在国际司法中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文件,它首次明确规定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是国际法中的罪行,犯有此等罪行的人,包括国家领导人,不得享受“国家豁免权”的保护,必须为此承担个人责任。

冷战后的一系列国际法庭

二战后兴起的国际司法合作由于冷战的开始而陷入了近半个世纪的停滞,直到冷战结束后才又有了新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开始解体,原联邦内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和马其顿先后宣布独立。而在此期间,前南斯拉夫的一些地区,特别是波黑和克罗地亚,发生了各民族之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鉴于在前南斯拉夫的民族冲突中发生了大量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行为,联合国安理会在1992年8月决定设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负责搜集在波黑地区发生的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案例。1993年6月,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安理会第827号决议通过《前南国际法庭规约》,正式宣告成立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全称为“联合国起诉1991年以来在前南斯拉夫国家领土内犯下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行为的嫌疑人的刑事法庭”),首次在联合国的范围内将有关国际刑法的原则和理论付诸实施。前南国家元首米洛舍维奇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起诉并被带到国际刑事法庭前审理的在任国家元首。

1994年上半年,卢旺达发生种族大仇杀。在卢旺达政府的要求下,1994年11月,联合国又成立了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全称为“联合国起诉1994年年内在卢旺达境内所发生的或者由卢旺达国民在邻国境内所发生的有关严重违反种族灭绝罪行以及其他国际人道法罪行的刑事法庭”)。此后,联合国又成立了东帝汶国际刑事法庭和塞拉利昂特别刑事法庭。今年6月,联合国在与柬埔寨政府经过六年的艰苦谈判,签署了审判红色高棉的协定,“柬埔寨国际法庭”也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审判仍然活着的红色高棉领导人。目前,有关设立伊拉克国际刑事法庭的方案和讨论又在热烈的酝酿之中。

引发的一些问题

那么,国际刑事法庭及其审判对冲突后的社会发展和重建、对于防止冲突的再次发生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国际法庭的设立是否损害了当事国的国家主权,影响了其国内司法体系的运转?针对当事国建立的国际刑事法庭可否成为一种今后预防冲突的推而广之的模式?这些正是笔者在英国参加的此次国际研讨会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话题。60多名来自联合国、当事国等从事法律、政治、安全和冲突等相关问题研究的与会人士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虽然国际刑事法庭耗资大(仅前南和卢旺达两个法庭至今就已花费了联合国10多亿美元)、进展慢(取证难度大,一个案件的审理就可以拖上若干年),但仍不失为一项国际社会制止战争犯罪、伸张正义的重要举措,是防止冲突再起和重建冲突后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虽然法庭在办案中需要当事国的同意和合作,必要时甚至给有关政府官员下达传票或命令,但在原则上并不与国家主权相冲突。国际法庭通过与当事国司法部门的合作,能在帮助尽快恢复和健全该国的司法制度、提高其司法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与会者还普遍认为,预防冲突以及冲突后的重建是一项需要动员社会(包括国际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综合治理工程,设立国际刑事法庭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而绝不是全部。联合国以及各当事国政府未来都需要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谨慎和稳步地推广设立联合国特别刑事法庭的模式,以此作为海牙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有效补充。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如来自卢旺达和刚果(金)的代表就提出,联合国在冲突之后舍得花巨资在非洲搞这种特别法庭,是出于一种自责和负疚心理,因为它们在冲突前以及冲突发生时都束手无策或关切不够。卢旺达人民更需要建立法庭之外的支持,单单一个法庭是解决不了吃饭和穿衣等实际问题的。还有人怀疑,联合国对大国的侵犯人权行为能否采取措施,国际法庭和审判是否只对小国“开放”?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还有不少与会代表(尤其是非洲代表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十分认可和赞赏在南非建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模式,认为这是一种更适合非洲传统和社会、有利于民族和解及冲突后重建的有效模式,等等。

总之,联合国特别刑事法庭是冷战后出现的新事物。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所不同的是,上述特别刑事法庭是依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前南斯拉夫与卢旺达国际法庭)或联合国与当事国政府间的协议(塞拉利昂与柬埔寨国际特别法庭)建立的。作为联合国的一个附属机构,这些法庭代表的是国际社会的意志,享有优于国内法院的权威地位和优先管辖权。但是,由于这些法庭在性质上的临时性(在给定的时间内审理完当事国的案子就解散)以及在管辖权方面的有限性(只限于法庭严格规定的当事国及邻近区域),决定了它们办案的局限性以及建立一个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必要性。

建立国际刑事法院

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设想由来已久。早在1937年,当时的国际联盟就主持制定了一个《建立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但未能生效。二战后,国际社会更是强烈意识到建立国际刑事司法机构来惩治和预防国际犯罪的必要性,但冷战的影响使得这一努力未能真正落实。冷战的结束使这一长期被搁置的问题得以再次提上联合国的议事日程。自1994年在联合国范围内正式开始缔约谈判起,经过数年的磋商,1998年7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了关于成立国际刑事法院的联合国外交会议,通过了《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简称《罗马规约》)。《罗马规约》在序言中指出:设立一个独立的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目的是对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最严重的犯罪行使管辖权,法院的刑事管辖权对国家的刑事管辖权起补充的作用。2002年7月1日,《罗马规约》经67个国家批准、139个国家签署后生效。这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常设性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国际刑事法院的正式成立,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仅次于成立联合国的一个具有世纪意义的重大事件。

纽伦堡审判 篇7

1 司法审判的内核

1.1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司法审判的首要原则, 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即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它要求审判必须符合程序法、实体法, 遵守位阶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践行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所谓实体公正, 是指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其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是正确适用实体法的前提, 而正确适用法律则是实体公正的根本要求。所谓程序公正, 则是指司法程序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

1.2 独立原则

独立原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公理性法治原则。早在18世纪, 孟德斯鸠就提出:“为了保障人民在法律下的自由, 必须对权利进行制约和平衡;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这些思想对于推动独立的司法审判产生了深远影响。司法独立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观念层面, 二是制度层面。在我国, 现行《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均对独立司法审判作出明文规定。在国际上, 《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法律文件均阐述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原则, 使得独立原则成为大多数法治国家普遍遵守和实施的一项基本原则。

1.3 平等原则

司法平等原则是现代法律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过程中的体现。在司法审判中, 平等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法律对全体公民平等;第二, 公民依照法律享有平等的权利, 同时承担平等的义务;第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收到法律的追究。

2 对立统一的关系

2.1 司法对传媒报道的保护

传媒报道的有序进行依赖于司法的保护, 在司法有序运行的前提下, 媒体才能有保障地进行报道, 没有司法的保护, 传媒报道便有如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只是一纸空文。

2.2 传媒报道对司法审判的监督

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机关, 司法审判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活动, 必须接受监督, 而这种监督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传媒报道上。媒体报道一方面体现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另一方面, 媒体有责任为民众提供对公共事务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条件。然而传媒监督有利有弊, 要把握好平衡点。

2.2.1 传媒监督司法的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 传媒对大多数案件的监督是有利于公正的司法审判的。首先, 传媒报道可以作为司法不公的一种特殊救济手段;其次, 媒体报道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是公民行使和实现言论自由、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的阵地和工具;最后, 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 对具体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支持。传媒报道虽然是一种软监督, 但它的介入, 能够弥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的缺陷, 促进国家权力的公正行使。

2.2.2 传媒监督司法的弊端

另一方面, 传媒监督司法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通常媒体往往缺乏法律专业知识, 在关注报道案件时, 时有侵犯公民获得公平审判权利的行为, 比如对犯罪嫌疑人的有罪推定;媒体自身定位易出现错位, 妨害审判独立, 以致“媒介审判”;此外, 公民对于法律事件或行为的看法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 作为审判活动主体的法官与陪审员也难以避免地受到干扰。

2.2.3 切忌传媒报道演变为“媒介审判”

传媒报道须有“度”, 稍越雷池便会演变为“媒介审判”, 危害重大。所谓“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 对被报道对象所做的一种先天性的“审判预设”。从法理学角度来看, “媒介审判”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 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 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 有悖于法治精神。此类案件不胜枚举。

1954年, 美国一名外科医生谢泼德被指控为谋杀自己妻子的杀手, 由于当时案发现场并未留下任何有效线索, 案件难以展开。在媒体的大肆报道下, 社会舆论普遍认定谢泼德为杀死其妻子的凶手。媒体为了炒作的需要, 不断制造新闻以此刺激公众情绪, 最终致使法院最终裁定谢泼德有罪。直到1956年, 美国最高法院接受谢泼德的请求重新审判, 判其无罪, 沉冤才得以昭雪。

3 谋求司法审判与传媒报道的平衡

3.1 加强对传媒报道的保护

贺卫方先生曾经指出:“无论如何, 传媒对司法权的监督以及公民通过传媒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是社会中更重要的价值, 理应得到更妥善的保护。”在当前社会, 特别是还存在司法腐败现象而且短期内又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的情况下, 给司法权的行使施加一定的外在舆论压力是必要的。我们应当尽快健全司法独立的制度环境, 以维护司法公正, 在把握一定“度”的前提下从制度上对传媒监督进行约束和规范。再有, 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是人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3.2 媒体监督司法的基本原则

3.2.1 维护法律尊严原则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传媒对司法审判活动的报道, 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如果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 再好的报道都是建筑在沙滩上的, 都是根基不稳的。在法治社会应当确立这样一种信念, 当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相冲突时, 传媒报道必须为法律让路, 因为司法的权威性以及法律的尊严是一个法治社会赖以生存和维系的源泉。在当前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 传媒对法律尊严的维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3.2.2 同步报道原则

法律赋予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 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进行超越诉讼程序的事先干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4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中明确地提出了同步报道原则。传媒报道诉讼活动要避免其局限性, 必须坚持同步报道原则, 与诉讼程序同步, 客观真实地报道案件事实及结果。

3.2.3 平衡报道原则

平衡报道的方式, 在报道对多方有利害关系的新闻事件中有重要作用。它既可以使公众对利害关系各方有更多的了解, 增强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又可以表达利害关系各方的真实状态, 避免利害关系各方对新闻报道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因而, 在司法审判中, 传媒的责任不是判断是非, 而是让公众知情, 它担负这一责任的唯一办法就是报道要客观、公正、平衡。

综上所述, 司法审判与传媒报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相斥相生, 这种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 只要抓住两者的契合点, 就能够实现平衡, 最大程度的实现目标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7.

[2]唐.R.彭伯.大众传媒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7.

未来审判 篇8

身材魁梧的熊走到我面前, 对我生气地说:“你们人类贪

得无厌, 为了满足你们的食欲, 就用我们的生命来换取。我的母亲、弟弟成了你们满足食欲的牺牲品。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事就因为我们有肥厚的脚掌吗我们为什么会濒临灭绝, 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可恶的人类。”

“现在已制定了相关法律保护你们, 所以, 你们不用担心”我劝说熊。这时熊已哭得像个泪人似的。想不到, 熊也会哭。

猴子叽叽喳喳地跳出来, 大声对我说:“保护你们不虐杀我们, 已经上帝保佑了, 还谈什么保护”说着, 他哽咽了一下, 又接着说道:“我和我的妻子在林间嬉戏, 从树上跳下来几个人, 拿着绳索来捕捉我, 我妻子不幸被那几个人捉走了, 一直都没回来。她也许已经成为你们的盘中餐了。我们虽是异类, 可我们也有感情。我们脆弱的心灵被你们一次次伤害。你还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面前, 在这里存活下去。”我恍然大悟, 这一切, 都是我们人类造成的。

朱鹮国王说:“我有很多伙伴也成为人类枪下的亡魂, 我得为它们报仇。”周围的动物都在大声喊叫道:“杀了她, 杀了她, 杀了她……”朱鹮国王说:“来人呀!把她带下去, 让她尝尝离开人世的感觉。”“不要啊!救命啊!”我大声呼叫。

“啊!原来是一场梦, 吓死我了。”我念道。如果人类都像人猿泰山热爱森林那样热爱我们的家园, 那该多好啊!我多么渴望人类与地球上的动物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共处。

缺席审判制度研究 篇9

一、缺席审判制度的含义及历史发展、变迁,以及中外缺席审判制度的比较。

(一)缺席审判制度的含义及历史发展、变迁。

缺席审判制度是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在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未到庭陈述、辩论的情况下,合议庭经过审理作出判决的一种程序法律制度。缺席审判是相对于对席审判而言的,它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到庭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审判活动正常进行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但各国对缺席的具体界定没有统一说法。美国把缺席分为被告从不到案或不对被告的起诉书作出答辩和被告曾经到案但不作出正式的答辩书或审理时不出庭两种情形。德国和日本的民事诉讼法都把当事人于言词辩论期日虽到场而不进行辩论视为未到场。而我国的缺席仅指当事人未到庭或中途退庭,而未提出答辩状或虽到庭但不进行辩论并不构成缺席。

从历史上看,在古罗马“法律诉讼程序”时期,诉讼由于是模仿仲裁契约,因而必须双方当事人出庭决定争点和选定审判人员。被告不出席审判程序就不能成立。尤士丁尼安法典规定,法官只按出席一方当事人的证明作出缺席方败诉的判决,并创立了罗马法“缺席一方不得上诉之原则”,[3]从而确立最早意义上的缺席审判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缺席判决主义显露出自身的缺陷,鉴于此,一些国家对缺席问题采取了另一种处理方法,即在一方当事人于言词辩论期日不到庭时,由另一方当事人进行单方辩论,并作出判决的一方辩论主义。

(二)中外缺席审判制度的比较。

1. 我国现行的缺席审判制度与缺席判决主义的比较

首先,对原告缺席的处理不同。我国的处理方法是按“撤诉处理,而缺席判决主义的处理是视为放弃诉讼请求”。

其次,对被告的缺席,我国也规定了法院“可以缺席判决”,但是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立法精神,法院对缺席的当事人已提出的答辩状和其他诉讼材料,应当认真审查,以保护缺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我国缺席判决不设立异议制度,缺席判决的效力等同于对席判决,如果缺席方对判决有异议或不服,就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而缺席判决主义则规定,对该判决缺席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间可以提出异议申请,使缺席判决失去效力,诉讼恢复到缺席前的状态,重新审理。

2. 我国现行的缺席审判制度与一方辩论判决主义的比较

(1)两者的基础不同导致某些具体环节处理方式不同。我国的缺席审判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职权主义模式上的,法院法官对当事人无论在出庭前或是退庭前,提出的事实,提供的证据,以及经法院调查了解的事实,都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

(2)我国法律对原被告的缺席区别对待,而一方辩论判决主义则不分原被告,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可能引起缺席判决。我国民诉法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3)我国现行规定缺席判决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作出。“这是受长期存在的诉讼观念的影响,即我们习惯于单纯从权力本位,职权主义的角度去把握民事诉讼法,把民事诉讼只看成是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操作规则,而忽视了法院必须遵守的正当法律程序”。

二、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

由于诉讼观念的陈旧和立法技术的落后,我国的缺席审判制度在具体设计和现实运作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原告、被告区别对待,违背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

(二)过于强调法官职权。

(三)缺席审理程序立法过粗,可操作性差。

三、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完善,以及该制度的具体设计

(一)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完善。

完备的缺席审判制度应实现三方面的功能:鼓励当事人积极参加诉讼并完成包括出庭辩论等各种诉讼行为,有效地控制缺席情形的发生;在相对意义上尽可能地实现客观真实;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赋予当事人攻击防御的手段和机会。

首先,确立一方辩论判决为主体。

其次,以缺席判决主义为补充,在一定程度弥补一方辩论判决主义的缺陷。

(二)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具体设计。

1. 对原被告双方同等对待,任何一方当事人缺席,都一视同仁。

2. 加强庭前举证指导,做好庭前证据交换工作。

3. 限制法院法官职权。

4. 规范缺席审判程序,规定适用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发围要件,便于法官操作最大限度实现缺席审判制度的功能。

本文对缺席审判制度的含义及历史发展、变迁作了简单介绍,并通过对中外缺席审判制度的比较,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外缺席审判制度的优劣,以及我国的现行缺席审判制度缺陷,从而提出建议:在限制法官职权的基础上,建立以一方辩论判决主义为基本原则,缺席审判主义为补充的缺席审判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对构建和完善我国缺席审判制度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作者将我国缺席审判制度, 同外国缺席审判制度作了简单比较, 详细论述了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不足之处, 并结合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优点, 提出了完善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具体构想:在限制法官职权的基础上, 建立以一方辩论判决主义为基本原则, 缺席审判主义为补充的缺席审判制度。

关键词:民事诉讼,缺席审判制度,问题,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见章武生, 吴泽勇著.论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政治与法律, 2002, (5) .

[2]桂明, 李仕春著.缺席审判制度研究.中国法学, 1998, (4) .

[3]晋红著.民事之诉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5:246.转引自《缺席审判制度研究》.中国法学, 1998, (4) .

[4]桂明, 李仕春著.缺席审判制度研究.中国法学, 1998, (4) .

论我国审判独立 篇10

关键词:审判独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司法独立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审判独立又是确保司法独立的关键, 因为审判独立主要是为了实现审判权威、审判公正的目的, 从而达到预想的审判效果。因此, 审判独立是确保审判公正得以实现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一、审判独立的意义和内涵

审判独立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虽然不同的人对审判独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其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 即司法与行政、立法独立。审判独立是确保司法独立的核心, 其对于实现依法治国是必不可少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倡导“推进司法改革, 以确保司法机关能够更好的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 这说明我国法院所要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将会从技术性的审判方式逐渐向体制性的审判方式进行转变。

审判独立的内涵是指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司法裁判时, 能够对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独立自主地认定, 不会受到司法机关外部和内部相关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审判独立对法院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审判权独立。即要求国家的审判权要与行政、立法等国家权力分割开来, 并委派给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 严禁所有权利都集中在同一个国家机关。2. 法院独立。即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相比, 法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其审判行为不受来自于外部势力的影响。3. 法官独立。由于法官属于行使司法权的主体, 在进行案件审判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法律和自己的理性良知来对案件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 不要受到外界任何因素的干扰。

二、影响我国审判独立的原因

( 一) 司法行政化

1. 法院内部行政化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目前, 我国大部分人民法院完全照搬公务员的管理模式来对法官进行管理, 而且在法官的晋升、奖励、处罚、培训、考核等方面完全和公务员接轨, 根本不具有法官的特殊性, 也未完全按照法官的规范和标准进行, 从而导致法官惟上是从, 缺乏一定的审判独立性。2. 法院内部的审签制度应弱化。在人民法院内部, 法院中的案件审签制度一般是指某一案件的合议庭或独任庭法官, 将案件的审判结果按照要求逐级向业务庭庭长和人民法院院长汇报, 然后由庭长和院长给予审核并签发裁判文书。这样的模式重点突出了庭长、院长的地位, 而对法官审判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 对于审判独立权的行使是不利的。3. 审判委员会的影响过大。我国《法院组织法》明文规定: 任何一个级别的人民法院都需要按照要求设立审判委员会, 并倡导民主集中制。而且要求审判委员会对各个案件的审判经验进行总结, 对重大或疑难案件进行讨论, 这说明审判委员会没有决定权, 只有讨论权。但在实践中, 审判委员会的讨论意见合议庭和独任庭法官是必须遵循的, 从而导致判而不审、审而不判的现象发生。4. 上下级法院关系混乱。目前, 我国大部分法院上下级关系混乱。应该具有的是监督与被监督、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但是由于未对错案追究制度给予有效的理解, 从而造成下级法院害怕上级法院追究其责任, 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疑难的案件未经处理直接向上级法院汇报, 从而导致上下级法院关系混乱, 无法更好的实现审判独立。

( 二) 法院地方化

1. 人事制度地方化。在我国, 大部分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员以及审判委员会组成人员, 原则上都需要由本级人大及常委会任免。但是, 我国对于这些人员的任免一般需要通过本级党委会共同研讨来决定, 从而导致人大的任免只是个过场, 无法更好的实施。2. 财务制度地方化。目前我国的法院财政基本上不是独立的, 通常是由当地政府财政部门划拨。而且法院人员的工资福利、办公费用、场地建设费用等都需要经过本级政府审批才能够使用。如果法院对某个案件的审判违背了政府的意愿, 下次的经费划拨多少、何时划拨、就会看本级政府部门的脸色。

( 三) 人大的不当监督

我国宪法规定, 人民法院要按照要求定期向人大进行工作汇报, 并对其负一定责任。但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并未对人大赋予法院个案的监督权。但部分地区人大自己设定了地方性法规, 并为自己赋予了法院个案监督权, 甚至对于一些案件还大行其道, 这种行为在我国法律范围内是不允许的。我国立法规定, 任何诉讼制度都需要由法律按照规范进行设定, 而上述行为中的地方人大已经触犯了法律的权威。

( 四) 社会监督不当

1. 新闻媒体的监督。审判独立与新闻自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审判独立还是新闻自由都具有自己的行使范围, 而且任何一项权力和权利都不能滥用, 否则就是无政府主义, 需要受到法律和人民的谴责。如果新闻媒体在对一些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带有倾向性或者感情色彩, 将会对群众的情绪起到一定的影响, 对法官的审判产生一定的影响, 无法达到审判独立的效果。2.网络监督。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大量信息的获取基本上是借助网络获取的, 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评价。近些年来, 网络监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形式, 但是一些虚假信息在网络上大范围流传, 从而给民众传播一些负面消息, 影响了审判独立权的行使。

( 五) 政法委的不当干涉

政法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公、检、法三机关进行监督与管理, 从而确保相关案件审判的顺利进行。政法委员会主要包括四个级别, 分别是国家、省、市、县级。在我国中共中央一般设有中央政法委员会, 主要是对全国政法机关工作进行系统的指导。政法委主要的职能包括组织指导政法工作; 对政法各部门进行统一规划、部署; 组织重大疑难案件的讨论工作, 以确保各部门的独立性; 考察政法队伍的纪律、人事; 考察政法部门的相关领导人员。但是在实际情况下, 政法委存在严重的不当干涉, 不仅影响了审判的顺利进行, 而且还会打破审判的独立性。公、检、法三个机关具有不同的办案特点, 他们之间出现分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其一般会由政法委通过协调的方式给予解决, 这样一来不仅打破了法制的公平和公正, 而且也会导致事态的恶化。

三、我国审判独立的改进措施

( 一) 法院去除行政化

1. 建立法官职业保障制度。首先, 要给予法官免责权, 在审判过程中如果法官不是故意或者渎职, 出现错案, 并且情节比较轻微的可以不追究法官责任。其次, 建立法官终身制。除非法官由于自身原因而主动请辞, 否则不能辞退法官。最后, 提高法官薪金, 这样可以使法官享受应有的待遇,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操守。2. 取消审签制度和审判委员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判独立的实施, 才能实现合议庭和法官的独立, 从而做到审者判案的目的。3.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或人大立法对错案的界定范围给予规定, 这样可以提高法官独立判案的自信心。

( 二) 改革地方法院经费保障制度

在司法保障构建过程中, 在地方法院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要确保经费及时到位。法院行使审判权, 而法院经费是其能够更好行使审判独立的关键。但是, 我国经常会出现地方政府与法院权力不协调的现象, 导致司法领域中的经济保障无法更好的落实。这样就要求我国对法院的经费保障委派中央统一管理, 对法院的经费建立全面、系统的保障标准。在对法院拨款的过程中, 国家要实行统一拨款, 避免地方政府私自改变拨款数目, 加快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构建法院经费统一保障制度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法官审判独立, 从而确保法院审判的公平和公正。

( 三) 完善法官制度并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

法官是审判独立的执行者, 因此一个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可以保证案件得到公平、公正的审判。要想使审判独立顺利进行, 就需要完善法官制度并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 提高法官的薪资与地位, 定期对法官进行培训和教育, 让法官更多的参与国内外交流, 而且下级法院的法官能够借助选任制度来晋升到上级法院工作, 并制定措施鼓励法官进行独立审判。为了有效的实现审判独立, 除了在薪酬、职务等方面为法官提供相关保障之外, 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定期对法官进行业绩考核, 对于成绩优秀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反之则需要给予适当的处罚, 从而更好的调动法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其依法行使审判独立权。

( 四) 完善错案追究制度

法官所掌握的审判权不仅属于一种权力, 更属于一种责任。为了提高法官的错案责任意识和办案能力, 我国出台了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法官审判案件质量, 而且还能降低冤假错案的发生率, 保证法律的公平和公正。但是, 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在我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错案标准不明确; 2. 问责程序不明确; 3. 责任主体不明确, 导致责任人无法确定。因此需要采取措施, 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以降低冤假错案的发生, 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首先要明确“冤假错案”的标准, 然后借助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确定。错案的主体一般为审判人员, 或与本次案件具有一定关联的法院领导成员。其次, 在审判案件时法官出现了主观上的错误。最后, 审判人员存在严重的违纪或违法行为, 最终导致审判的流程和结果出现严重的违法现象。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司法公正起到了很好的补救效果, 但是其需要与审判独立制度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运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 促进审判公正的实现。

( 五) 健全监督体制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法定的监督机关, 其主要行使对法律的监督权。人大对法院的工作也可以行使监督权, 但其行使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监督, 而并非对个案进行监督, 因为对个案进行监督属于侵犯审判独立的范畴。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行使的监督权属于人民监督的范畴, 但是这种监督最好是中立的、公正的、慎重的、自律的, 而不是无所限制的。如果为了获得收视率、点击率, 而故意炒作, 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如今, 随着我国司法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审判独立已经成为司法机关重要的工作目标, 但是影响审判独立的因素还比较多,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然后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 从而提高法官的业务水平, 保证审判独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翔.法院地位与独立行使审判权—当下我国司法改革路径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9 (1) .

[2]王韶华.论我国“双重独立”司法体制的建构—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与法官独立审判[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12 (3)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纽伦堡审判】相关文章:

纽伦堡审判观后感04-29

纽伦堡审判与国际刑事法院论文04-30

上一篇:数学思维例析研究下一篇:盘管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