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2024-07-12

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精选十篇)

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1

一、探究性学习定位要准, 不要等同于简单的小组讨论

在课改之初, 有许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比赛课时为了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总是在课前准备一些小纸条或者几个小黑板什么的,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有些学生在认真地研讨, 但更多的学生在被动地讨论。探究性课堂教学是以探讨与研究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形式。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 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基础, 以学生学习内容为研究对象, 要科学合理地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与内容, 不做无效的、不相干的讨论。时间上要根据教材给学生充分的研讨时间, 不走形式。从地点与人物上要结合学生的运动能力、教材特点与难易程度等方面合理分组, 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 在探究结果表达方面尽可能给学生更多展示与表达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体会研讨的成果。

二、贴近实际, 注重探究的针对性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时,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去尝试发现问题, 将技能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运动基础紧密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练习就是自主, 学生聚在一起就是合作”, 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或者尝试过的, 大胆地自主练习。探究要有针对性, 不搞形式主义。诱导问题要有针对性, 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相一致, 延伸与拓展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主张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对探究的结果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与动作。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如果把学生教育成同样一个人, 那是不成功的教育。”不同的年龄、性别及运动基础的学生, 对动作的理解与掌握本身就有差距, 不要过分强求每一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一致性。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加强探究的实效性

从大统一时代到课标时代, 首先是观念需要更新。课改十多年来, 仍有不少人对课改存在疑问。新课标的出台强有力地告诉我们, 课改的方向是没有错的, 只是某些概念没有表达清晰或者不够具体, 课改具体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无法给出具体的结果, 但我们可以把课改视为再出发。课标明确指出:主张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 可以说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已得到了培养,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面对课改之路, 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观念的变化, 同时要注重探究学习的实效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创设者、策划者与参与者,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 关注学生的特点, 摆正各自的位置关系, 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做到因材施教。

四、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优势, 打造特色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研究1 篇2

在中小学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推行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精神。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已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本文拟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所谓“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自主地选择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而获得新知。二是培养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即通过探究过程,能够甚至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官的知觉能力,激发积极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探究能力。三是使知识能力同步到位。学生通过亲身探究和体验,使知识掌握很自然,理解更深刻,学习效率高。学生在注意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探究学习中,首要目的是培养探究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去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四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实践证明,一个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能力和知识,如果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探究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识仍然不会发挥作用。反之,即使他的能力不足和知识面不宽,如果有了积极的探究态度和旺盛的热情,那么,他的能力很快会提高,知识很快会拓宽和深化。可见,探究的心理态势,在发展探究能力,探索未知世界方面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探究态度和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以上主要论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自主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克服机械传授、硬性灌输等包办代替现象,努力做到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及时反馈探究学习的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总结等,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多边活动”。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探索

根据“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但一般遵循的程序是:

创设情境 确立目标 激发动机→自主探究 尝试解决 发现问题→交流反馈 解疑释疑 启发导学→反思论证 科学抽象 整理结论→强化训练 总结巩固 迁移应用

上述仅是一种科学方法的逻辑,同实际的探究过程是不同的,现实的探究并不是那么平坦的。它需要种种必要的情境——反反复复地尝试错误,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派生,需要理出头绪的细心与耐心。很多情况下,提出的假设若被验证推翻了,它可能导出新的发现……这样的教与学,要求学习者具有反叛权威的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和独创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示例:原电池原理。1. 确立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原电池装置的原理。

②理解原电池电极反应原理,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

③掌握原电池概念和用途(联系干电池)。

(2)能力目标。

①能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并会做实验。

②能将原电池原理与常见电池联系起来。

(3)态度目标。

①对原电池装置能“发电”感兴趣,以此培养学生对原电池原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兴趣。

2. 探究学习过程。

师:展示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电池。让学生看电子表显示的时间,开亮手电筒片刻或听一段干电池收音机放的广播等。引入课题:这些电池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原电池原理”。激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屏幕投影展示:请同学们自己做下列实验。

①同样的两锌片插入稀硫酸,观察并记录现象;将两锌片上端连接在一起,观察并记录现象。

②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观察并记录现象;将锌、铜上端连接,观察并记录现象。

③在以上锌片和锌片、锌片和铜片之间连接一电流表,观察并记录现象。

④用干电池判断电流方向,与上述实验③作比较,观察并记录现象。

师:实验①为什么两锌片连接前后现象一样?电流表为什么没电流?

生:同样的两锌片,连与不连都一样,因金属相同,没有电势差,所以不可能有电流产生。

师:实验②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请看教材中图4-23及教材中对实验的分析,记下要点(可相互讨论)。学生通过看书,原电池原理的概念已基本形成。

屏幕展示:结合实验总结分析,并填写下表(表中需填内容开始是空白,学生填完后再以此作对比,对自己填写的情况进行评价 表略)。

师生总结原电池装置、电极反应、电流方向等(略)。

师生:举例说明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师生共同讨论。

屏幕展示:

练习1:用铜片、锌片、西红柿、电流表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通过实验看到用西红柿能发出电来,感到特别有意思,学习兴趣倍增。

练习2:已知氯化铁溶液能与铜发生反应:

Cu+2FeCl3=2FeCl2+CuCl2

根据这一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提供的材料有锌片、铜片、碳棒、氯化铁溶液,1.5 V小灯泡、导线等。

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特别是电极材料的组合有铜片和锌片、铜片和碳棒、铜片和铜片等。同时还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铜片和锌片作电极,在该反应中谁为负极;都用铜片作电极,能否形成电流;反应能否进行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和实验,选出正确的电极材料应是铜片和碳棒。反应为:

铜负极:Cu-2e-=Cu2+

碳棒正极:2Fe3++2e-=2Fe2+

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原电池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产生一些新的发现,特别是对电极材料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原电池真的能“发电”时,无不精神振奋,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成功的喜悦,学习的效果能不好吗?

三、充分发挥“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的优势

对同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实践证明,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而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我们经过三年的实施与探索,发现“自主探究性学习”适用于各种课型和各类教学内容。当然,要做到充分发挥其优势,还需要教师做很多细化工作,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以及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等,都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并努力做好

以下几点。

(一)设计探究性学习提纲

对一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如化学平衡、盐的水解、元素周期律、电离理论等,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有困难,所以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的提纲,以帮助学生探究,效果更好。

(二)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优势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研究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做到:一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二是少做验证性实验,多做探索性实验;三是对教材进行改进处理,如有些内容靠教师干巴地讲解,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果改为实验探究的方法,学生立刻兴趣倍增,效果极佳。

(三)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所以探究性学习必须紧扣教材。如讲元素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一般应采取展示实物,或列出学习提纲、表格,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它们的性质,这样获得的知识灵活,记忆深刻,比教师一讲到底好得多。再如,教材中大量的“问题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阅读资料”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的素材,教学中要尽量用好。

(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要视教材内容而定。它可以是一整节课的内容,如高中“合成氨工业”的教学,因是在刚学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之后,所以整节内容都可以根据上节学过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教师只起引导探究的作用,这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上节学过的内容,特别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了新知,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也可以是对某一教学片段的探究,如“镁和铝”一节中讲氢氧化铝的两性时,采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用事实证明了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其效果可想而知。

(五)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非是一种孤立的模式,它与其他教学方法并不矛盾,相反,有时需要与“学案导学”“学议导练”“启发诱思”“小组研学”等教学模式密切结合,这样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效果会更好。

(六)需要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配合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的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提供充足的材料(教具、实验用品、声像制品、文字材料……)才能创设出理想的教学情境。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是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的教学形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03-4-8 已经阅读838次

李德胜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

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 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 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 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一)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 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加强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的化学 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 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 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 改革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要把 “乐于探究”作为课改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 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提出教材要 “有利于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 学生探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 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 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着眼点放在与国际接轨 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展探究性学习的 研究势在必行。

(三)教改的启迪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宜昌市长阳土家族 自治县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历经了四个大的阶 段:第一阶段是1984---1988年,开展了启发讨 论式教学法的初步研究,总结了此教学法的主 要课堂教学模式及此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思想; 第二阶段是1989一1992年,开展了启发讨论式 教学法的推广和运用研究,探究此教学法在城 镇和农村中学的适应性;第三阶段是1993---1996 年,进行完善此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体系研究; “第四阶段是1997---2000 年,开展此教学法中学 ’习策略的研究,探究学生学习化学心理过程的 诸方面因素,在这四个阶段中,研究的侧重点 不同,成果类别各异。但广大教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从改进、完善教学方 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从 实施教法指导学生学法,从而在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意识,获取认知技能,进而开发其学习潜 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 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为了国家新的 课程标准能顺利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子课题

1.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群的研究。

2.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策略的研究(动机、兴趣、潜能)。

3.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4.初中化学利用实验与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目标

1.形成新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 展取决于人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改 革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这种教育新观念的形成不 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主动性,而且注重 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 展需要在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现上的统一,是迎 接世纪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 养方面的保证。

2.构建新模式。变革化学学习方式,培 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构建教学的新模式和 方法群,充分利用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科学 设计教学框架,应用教育新理念,研究探究性 学习的多种模式,使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中主 动积极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培养新人才。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化学教育应通过化学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方面的培养来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 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促 使他们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开拓创 新型人才。

(三)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积极作 用,努力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问 题的一般方法。

2.创造性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独创,把新颖独到的理念、行为和结论作为评价的重 要指标。

3.开放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努力激 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设定标准答案,而设计研究性的问题群,启 发学生逐步探究,从不同的侧面研究问题,得 出开放性的结论,在开放中探究。

4.互动性原则。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 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校 外人士等多方面的互动交流。互动手段可以是 谈话、书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在互动中 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的新火花,使探究的问 题有深度、有广度。

(四)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

1.教学过程中如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教学活动成为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营造良好的课堂探究氛围,构建探究 性学习的新模式和方法群。

3.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形成科学的评价 机制。

(五)探究性学习的组织方法

探究性学习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 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在这些 要素中核心要素是“提出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而问 题可来自于教师、学习材料或社会实践等,问 题的提出适合学生与否及其科学性、实践性都 会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成与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探究性学习切实 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 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 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 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课外探究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和工农业生产等实际问题,教师作适当引导,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现结合我县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实际,呈现其中的一例。

探究的课题: 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提出问题。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基础上,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很容易提出这样的问 题:既然氧气和氢气都可用排水法收集,那 么,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呢?

2.作出假设。学生通过氧气和氢气制法 的比较、分析、回忆、猜想会提出多种假设:(1)可用排水法收集;(2)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3)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4)不能 用排水法收集;(5)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 集;(6)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7)既可 用排水法收集,叉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科学探究。

方法1:实验探究。

(1)准备好碳酸钙(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l:2)、澄清石灰水等药品和大广口 瓶、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双孔 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玻璃棒等仪器。

(2)学生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二氧 化碳,再分别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 排空气法收集三瓶二氧化碳,然后用蘸有澄清 石灰水的玻璃棒伸进集气瓶口检验。

方法2:文献探究。

(1)通过查阅《无机化学》、(何家傅编 著)知道101 kPa、273 K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 0.88体积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稍溶于水。而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大多数炔烃在同温、同压下 比CO2的溶解度大,许多炔烃是可以用排水法 收集的,从理论上分析二氧化碳可用排水法收集。

(2)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这 样的叙述:“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了碳酸。碳 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只有不足4% 的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生成碳酸,况且碳酸易分解又生成了二 氧化碳,所以对于制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来说,二氧化碳少量溶于水的损失就微不足道了。

4.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和文献探究,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得出以下共识。

(1)二氧化碳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用排水法收集。

(2)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介绍了氢气既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可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只介绍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否可用排水法收集正是留给我们的探究课题。

(3)实验探究讲究实践性和科学性,培养 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文献探究 能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搜集、整理、比 较、推理等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 弱,活动的场所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教材也可源于生活实际。只有学生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 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才能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摘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中学理科)

课题研究论文

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中学 李 建

化学实验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亮点。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内容标准五个一级主题中的一个主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将“探究性学习”切入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设的治学方法。同样,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可以开启探究性学习之源

问题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头脑所产生对事物的疑惑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个体去积极思维、去探究、去解答疑惑。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所以创设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能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摆放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橡皮塞、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有同学可能会问:“老师,今天桌上放这么多仪器干什么?”我们老师就可以趁机引导:“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想一下,这么多的实验仪器,都有什么用?今天老师要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看你们能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认为最理想的装置是哪组装置?为什么?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正所谓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多组装置,同时知道了破试管还大有用处,并养成废物利用的意识。课堂上就可以讨论探究出的比较有创意的多种实验设计方案。

2、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可以验证探究的假说或猜想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实验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然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 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通过化学实验的过程及其得出的结论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这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在做“钠、镁、铝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巳有的理论知识“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至3,应表现出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特点”,可以提出假设:“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然后进行实验检验:金属Na、Mg与冷水、热水的反应,Mg、Al与酸的反应,Na、Mg、Al之间可能的置换,Mg(OH)

2、Al(OH)3与强酸、强碱的反应等等,尽可能多的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体会到猜想与假设是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且具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情景,在实验探究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注意发挥实验探究小组的作用,使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内都有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机会,都能对别人的猜想与假设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样的交流与论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思路。

二、化学实验中实践探究性学习有效方法

明确了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积极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渗透探究意识。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它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向学生渗透探究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产生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要。与此同时,教师适时提供化学探究的场景也显得十分必要。

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可以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学生的年龄虽然小,说起理由来,却分析得头头是道,颇有几分小行家的味道。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非常重要。如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

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内在需要。

2、注重探究方法。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为了不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走错路或者少走错路,又不能使学生全按照教师设定的路线走而失去探究的意义或者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老师就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总体来说,探究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进行探究反思。探究性学习,最看重的是探究的过程,他是整个探究性学习最有价值的部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以学会分享和合作;可以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可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反思探究的过程,就是要思考总结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增强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否是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是否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探究性学习”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它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促进思想情感交流,也能增进友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高层次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也就要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 篇3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怎样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并获得对新知识的建构呢?本人体会到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客观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已有的认识结构与大量客观信息间的矛盾。然后再诱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去对这一矛盾进行研究。矛盾解决了,学生学到了研究方法(学习的方法),获得了知识,同时克服了困难,陶冶了品德,形成了更高、更强的能力。

二、“数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课本每章的章首语都是实际问题的导人,要重视对章首语材料的数学实验的挖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每章后面的应用举例,穿插在章节中的阅读材料,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用《标准》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才会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在本文的叙述中已反复体现了教学过程中“鼓励为主”的原则,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

四、“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我们过去的考试评价中,已经体现了对求解题的“分布和分发”和“酌情给分法”;填空题中多元答案的“相应给分法”。那么,对某些所谓“只有唯一答案”的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给予设定“估计分”,用来鼓励思维的正确性或奖励答题的认真态度。未尝不可!其目的只有一个,鼓励学习能力落后的同学,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试时的答题,都要认真仔细地探究结论,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品德,并逐步地向正确结论靠拢。

在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例如:设计一些学生有一定经验,但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抽象其概念、探究其规律。让问题更具有开放性,答案更具有多元性,评价更有灵活性。“——你真棒!”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和鼓励,是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

无论学生取得怎样的学习效果,只要付出了努力,付出总有回报!“——你真棒”!这句话要经常说,而且要对每一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学都要说“你真棒!”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是最好的评价和回报。

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初探 篇4

(一) 案例

下面是初三复习方式方程一节时, 我举了以下例题:

(我选此题目的是想加强学生对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掌握, 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后给出解法1)

整理得3y2-10y+3=0解得y1=3, y2=,

∵△=71<0, ∴方程无实数根。

经验:x1=1, x2=2是原方程的根。

巡视一圈, 待学生练习完毕, 我说:“通过此题, 同学们对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继续复习分式方程的解法, 大家对换元法解分式方程是不是清楚了?”

话音刚落, 学生A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简单的解法, 方程的左边互为倒数, 而右边也正好有倒数关系, 于是我想此题可以这样解……” (学生A一边说我一边板书)

由得3x2-x+6=0∵△=71<0, ∴方程无实数根。

经验:x1=1, x2=2是原方程的根。

大多数的学生对这种美妙的观察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同时对解法2的正确性又有一定的疑惑。他们认为解法2中的没有理论依据, 但相比之下解法1比较繁琐, 解法2比较简洁, 是一种新的解法。说实话, 学生的这种解法已超出我备课的范围, 使我措手不及, 但我总不能不负责任地对学生说这种解法不属于本节课讨论的范围而滑过不讲, 于是我说:“太好了, 能想到利用倒数关系来解方程, 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思想, 不过这样的解法对其他题目也适用吗?”

顿时, 整个教室象炸开锅一样热闹非凡, 人人多要尝试解法2。在我的引导下, 分成两组, 一组学生用解法1, 一组学生用解法2, 最后大家发现两种解的结果上一样的。由此,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我让大家观察这类方程的特点, 并让学生归纳:

学生C又提出:例题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求解呢?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大家很快就通过类比得到如下解题过程:

对解法2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 我也能在探索中不断增加了新知识。我让学生继续探索规律:形如: (2) 的方程一定有解x=c, 且发现方程 (1) 是方程 (2) 当a=1时的特殊情况。

有了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兴趣更浓。

几点反思

1.尊重学生, 鼓励探究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方向, 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真知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索, 只要放手探索, 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体现, 学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当学生与别人的见解不同时, 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当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 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 教师应该乘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敢想、善想,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不同体验就是创新的有利因素, 只有让学生在实际中经过体验才能发现隐性问题, 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中主动地进行实践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通过学生A的独特感受, 引发学生高亢的探究情绪,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和不断地对问题深入研究, 与学生一起“观察、归纳、验证”,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常规教学中的热烈讨论, 师生对话也有一定意义上的探究, 但问题的思维指向太直、太明, 都是为“奔结论而去”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是容不下学生的新理解和新见解的, 自然学生也无真实切身的感受, 削弱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意愿。要开展成功的探究, 教师要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或问题素材, 使探究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适时适势适度地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 在教学设计中, 要预先设计多种意外和可能, 这样探究真知的过程就会艰辛并且顺利。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补充。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展示, 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之路上应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我们要善于做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把的人, 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 做教师要做的事, 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其实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本例中学生归纳出的“形如的方程一定有解x=c, 等”, 通过把一道题变成几个题目, 不断地提出问题, 构成问题链, 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 把所学的知识反复地应用与巩固, 将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组合与沟通, 教师本人也从学生探究活动中受到启发, 引发更深入的探究, 我们为之欣喜, 为之震撼。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通过有限题目的学习去领悟无限题目的思维方法及规律, 当你的思维处于无边的探究时, 你就会象滚雪球似的勾建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知识网络。每一次探究研究都会包括新的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这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一次飞跃。

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5

这是一篇关于初中思品教师述职报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境创新,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的文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主要外部条件,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反之,如果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其他各方面做得再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样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笔者教学体会,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适用探究性学习作了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主要外部条件,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反之,如果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其他各方面做得再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样是调动不起来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这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学活动思考主动性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要寓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课时,我通过制作了一组视频和图片,通过多媒体将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课文知识探究热情。首先围绕“了解当前的国际竞争”这个主题,通过视频说明目前中国需要适应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要求,认识国际竞争的实质并积极参与,由此才有可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然后围绕“认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个主题,通过视频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发展机遇,从而说明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是实现祖国腾飞的两个侧面。最后通过视频告诉学生,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也要增加“忧患意识”,引出“增强忧患意识”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要树立爱国责任,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引导学生勇于发问,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顾明远曾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也曾谈及:“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换句话说:不善于发现问题就不善于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发问,对于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要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发问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问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传授——授课过程,创新地以问题为纽带,实现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勇于发问,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问难,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科学发展振兴中华》中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学习我国人口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勇于发问,经过热烈地讨论和分析,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篇6

所谓探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讨深究”。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学习,它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一、营造语文学习的人文环境

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如能给学生创造这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环境,就是这样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

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感受尊重、得到理解、享受权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人文环境的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每一个学生都会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的参与、灵感、创造的尊重,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人文环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探究性学习的依托和载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激情与个性、求知欲与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二、创设探究情景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探究情景,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性阅读中。

(一)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

探究性学习通常要围绕几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科学地架设学生探究文本的桥梁。所谓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就是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潜心研读文本,将自己的理解化作巧妙的设问,在教学活动中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阅读、不断思索、反复辨析,从而准确地捕捉作者在文本中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如何从具体的文本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情景之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以下几条设问的规律:

1、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在文本中,一个词、一句话蕴含着多层的含义、包罗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巧妙设问,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去理解,又能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培养阅读的敏锐性,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这种情形可分为两种类型:

A、此意彼用: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甚至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思和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相反。

朱自清的《背影》中这样写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文中两个“聪明”是在赞美“我”吗?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而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

B、一语多义:一句话、一段文字表面上好像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能更深入地阅读、思考,就会有新的感悟,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尾:“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就是这种情形。通过提问探讨学生才会完整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往往会通过语句之间、文段之间或前后文之间的某种关系,来传达一种信息。要获取这种信息,就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细致地推理。在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常见的有:

A、因果关系:把不正常的关系(结果)先说出来,让读者来推测出原因。

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开头写“我”面对“天上北归的雁阵”、“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这些美好的事物“砸玻璃”、“摔东西”,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学生不难探究出原因。但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要写有着“看到美好的事物,内心就痛苦无比”不正常的心理的“我”却感受到菊花开得那么美丽呢?由这异乎寻常的结果去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寻找原因,就能探究出在这里所隐含的大量的信息,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B、省略前提: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又不直接说出来,让读者去推理。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开头这样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一开始就用了一个“也”字,在这里,“也”是同样的意思,那么,和东京一样的是哪里呢?作者在这里显然是省略了前提。如果能在这里设问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省略的前提,那么,对鲁迅先生、对课文就会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3、在有些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细微的错误或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样的地方设计一两个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将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小说《丰碑》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一个冻僵了的老战士。”写“老战士”而不是“老军官”显然是作者的匠心,如能在这里设问、探究,就会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的主题。

4、高明的作者,往往有着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常的话语,很随意地信手拈来,其实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学生忽略的地方。高明的教者,应该在这些地方大做文章,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去探究。

《散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作者借“儿子”之口说出的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5、在有些文章中一些内容表达含蓄,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有的地方已有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了错误理解)。这些地方学生就更容易理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潜心研读后精心设问,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打发他到美洲去了。”在这段文字中,人们往往会产生两个错误的理解:称于勒为“坏蛋、流氓、无赖”和“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的都是菲利普夫妇。如果引導学生作深入地探究,自然会得到新的答案。

(二)捕捉课堂闪光点,推进探究情景

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它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不断地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涌动着探索的灵感、创新的意识、创造的智慧;同时也会出现思维的偏差、理解的误区,这些都是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它们稍纵即逝。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到,适当地加以引导,将会推进探究情景,拓展课堂,升华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创造性。

1、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推进探究情景。

学生的思维是富有创造性的,抓住课堂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创设探究情景,就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当分析到杨二嫂这个人物时,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表了他的不同看法:“杨二嫂的形象是令人鄙视的,但我觉得她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她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豆腐西施——美丽)来创造价值——生意特别好,这既是一种广告意识,也是一种自我推销意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时间议论纷纷。这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意识的表现,也是一次推进探究情景的绝佳机会,于是我大力表扬了这一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为切点,让同学们进入更深一层的探究情景。

2、通过学生提问,推进探究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来提问,将会推进探究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第一次见小姑娘,帮她打了电话,小姑娘很礼貌地对‘我’说谢谢;当我走了一段山路,并买了桔子去看她们时,小姑娘只是接过桔子,并没有说谢谢,这是不是说明了小姑娘不讲礼貌,或者说是不懂事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到对小姑娘性格的理解。于是,我假借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将一个错误的理解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去辨别,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3、在学生理解有误或思维不够周密的时候,及时引入对问题的探究,将学生带进新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情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的严密性与批判性。

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文中‘有吏夜捉人’,吏为什么一定要到夜晚来捉人?”一个同学回答:“因为白天那些青壮年都下地干活去了,官吏来捉不到人,说明了官吏的狡猾。”这样的理解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不够全面、深入,思维不够周密。但这一回答却给课堂创造了一个深入探究情景的契机。

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乐于想象、积极合作、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勇于否定。这样的阅读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7

关键词:化学,探究,学习

中学化学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内容是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 为化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办法。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

探究始于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 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 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 利用实验、理论联系实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促进学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不平衡, 造成心理的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探究。

2. 创设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经调查知,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参与探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心理安全 (害怕) ;二是缺乏心理自由 (没有机会) 。因此,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思想感情, 构建亲、平、乐的人际环境, 打破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迷信, 鼓励学生质疑教材、质疑教师, 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自由、平等、灵活的教学氛围。

比如, 在探究分子的运动性学习时, 首先演示了分子的实验: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放半杯的浓氨水和蒸馏水, 并在蒸馏水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然后用钟罩罩住这两个烧杯。刚开始, 两杯液体均为无色, 一会儿盛放蒸馏水的烧杯慢慢变为红色。此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奇, 急于解开溶液变色之谜,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加入教学活动中。此时先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有问题要提出吗?”经刚才的情境创设、提问, 以及学生的回答, 归纳出一个要害的问题:什么物质如何使酚酞变成红色?然后, 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事实,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小组总结假设, 进行讨论如何验证假设, 并且各小组进行交流, 倾听不同的问题和想法, 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并确定适合学生的下一步计划:钟罩内有几种物质?通过何种方式使酚酞发生变化?讨论后, 提出两种假设: (1) 水使酚酞变成红色; (2) 浓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收集证据, 验证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 这决定探究的途径和证据的获取。如果探究方案不周密, 探究活动必将走弯路, 浪费时间与精力。设计周密的探究方案, 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必须从假设出发, 设计方案为证实或排除各假设服务; (2) 必须从实际出发, 设计方案应是本校学生切实可行的; (3) 必须从取证出发, 设计方案有利于获取和收集证据。例如, 同样以“探究分子的运动性”为例, 在上面所提的两种假设的基础上, 按设计方案的要求, 让学生讨论, 最后确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取两支试管, 分别倒人2ml的蒸馏水、浓氨水, 然后分别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观察溶液的变色情况, 记录实验的现象、结果。最终看到的现象是:盛蒸馏水的试管中无变化, 而盛浓氨水的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当然, 确定方案后, 还必须把它化为探究的行动, 通过阅读、访问、实验、观察、记录, 从中收集证据, 验证假设, 为做出科学的解释服务。

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初探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主体性,引导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尝试、体验、实践,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它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实践, 更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 是在“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是着眼于发挥学生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创设恰当的探究氛围, 激发研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创造较为适合学生的探究氛围, 尽量从不同角度先肯定学生的提问, 欣赏他们的探究精神, 鼓励他们,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教师要因势利导, 不急于下结论, 也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浓, 就会十分认真地投入到研究学习活动中。

如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可安排这样一个研究性小课题: 要在街道旁边修建一个奶站, 向居民区A、B ( A和B分别在街道两侧) 提供牛奶, 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并把设计方案画出来。

在这样的探究氛围中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被换发出来, 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方式, 调动探究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觉探究, 教师要不断地表扬、鼓励。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探究自主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求知欲望强的心理, 把数学教学的过程改变为猜想、探究的过程, 把死板的数学题变为多层的练习, 增添数学课的情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可设计或选择一些探究性的教学, 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们进行探究解答, 从而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的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和圆规, 任意画一个△ABC, 测量∠A、∠B、∠C的度数; 然后叫学生再画一个△DEF, 使得∠D、∠E和∠A、∠B的度数相等。观察△ABC和△DEF是否一定相似, 为什么呢? 同理可以让学生画出任意△ABC, 然后延长AB和AC到D和E点, 连接DE, △ABC和△ADE是否一定相似? 什么情况下会一定相似?

通过这样的一些动手动脑实验, 可以使学生得出“两角对应相等, 两三角形相似”以及“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猜想, 然后进一步地证明自己的猜想。

“观察——探究——思索——猜想——证明”, 这种数学教学上的主动探究方法适用于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过程的教学, 体现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由学生自己通过直尺和圆规来画三角形的实验方式, 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 并开展小组讨论,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三角形相似的特征, 使学生充分地思考、试做、修改, 然后通过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数学规律或提出设想, 然后证明自己猜想的规律, 以及在具体的例子中应用这些规律, 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猜想——验证过程中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最佳时机。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决不能否定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实现的, 没有教师的引导就会变成放任自流, 就会变成随意性的学习, 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引导他们去想; 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 教师启发他们去拓宽; 当学生迷途时, 教师为他们指明方向; 当学生感到无路时, 教师为他们铺路搭桥; 当学生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引导他们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积极思考, 自主探究, 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 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探究式学习方法注重师生共通的活动, 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由过去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 其指导思想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致, 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陆璟.探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9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条件, 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情境的主要作用在于主动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通过同化、顺应的基本心理过程, 实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接.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可分为两大类, 分别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通过生活、故事及游戏情境的导入, 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发现的动机. 如在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展示的方式, 让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份日历, 通过日历的查看来获知有关年、月、日的基本内容,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从日历中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与回答. 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需要从学生的认识与体验出发,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 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方面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如在学“商不变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等等, 这些质疑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二、探索研究的过程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研究阶段主要分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个方面. 自主探究阶段需要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与探究来学习新的知识, 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如在学习“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如何解决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问题, 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先通分后计算两种方法,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 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实践两种方法, 并获得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 从而为后续异分母加减法计算的验算与规律总结奠定坚实的基础. 合作探究阶段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合作与协调, 共同参与探究研究的过程, 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提高,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按照就近原则,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与记录清单, 合理开展相关内容的实验, 探究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并依据实验的进展过程来填写相应的实验记录,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寻求不同柱体之间计算规律.

三、对话沟通的方法策略

四、归纳反思的总结策略

归纳反思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 也是探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它能够为学生梳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框架.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依托树形结构的框架将学习内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思维导图是一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新型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整体脉络, 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圆、圆柱以及圆锥”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树形结构来呈现本课知识的整体知识脉络 (如图1) .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需要在探究的每一环节中渗透探究的精神, 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进行, 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种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中小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学习方式.本文从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出发,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探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探究性学习中不同环节与过程的研究,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案例, 提出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针对性策略, 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 但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实验探究型、经验探究型、调查研究型、体验探究型。

1. 实验探究型。

实验探究型要求老师在课初精心设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边实验, 边思索;边思索, 边总结, 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形成理性认识,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介绍“骨的成分”时,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鱼骨折断, 让学生感知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从而产生问题: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学生会马上联想到这可能与其成分有关, 从而自主地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时, 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得出“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假设;像儿童发育期为什么要补钙———促进骨骼发育、骨可以熬出骨胶 (有机物) , 然后, 老师提示:碳酸钙可溶于什么液体, 木材是有机物可以燃烧, 启发学生想出验证骨的成分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设计出了多种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方案, 这样, 学生一旦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操作, 证实他们的方案成立, 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成就感, 可见实验探究型为学生提供无穷的想象空间,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 经验探究型。

经验探究型指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运用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的经验事实进行探究, 从而研究出事物内在的规律性。例如, 对一些农业经验, 农田施肥后要及时浇水, 否则会出现烧苗现象, 使学生探究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中耕松土会促进禾苗生长。”使学生探究出呼吸作用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有促进作用;以及炎炎夏日, 人们总爱到大树底下乘凉, 探究出蒸腾作用会吸收热量, 从而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这样, 在教学中利用一些生活实际经验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 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 调查研究型。

调查研究型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模式。老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 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探究方向, 然后以采访、问卷、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考察, 筛选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分析与研究, 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 针对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 可引导学生深入到学校其他班级调查中学生近视的发病率及成因, 从而提出“中学生近视发病率及防治方法”的课题。学生先弄清“人类视觉的形成和近视的产生”的知识后, 对本校不同班级进行调查, 走访医院, 咨询近视发病的原因, 做深入细致的了解, 并采取问卷的方法调查学生的近视形成原因和保护视力的方法。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和实例总结得出:学生应该重视近视问题,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通过此类课题的研究, 学生在多角度、多方式、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体验探究型。

体验探究型是老师要求学生将人文、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与生物学理论相联系,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以拓宽知识, 形成新技能, 让学生自主地从中实践和创造, 向社会各行各业学习。例如, 让学生深入农村探究燃烧植物秸秆有哪些弊端, 让学生实地参观生态农业园, 参加秸秆栽实用菌的培训;到化工厂、造纸厂了解污水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这样, 既延伸了课本知识, 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与思考

1.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探究性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经历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 投入了感情, 加上内在的动力, 积极运用各种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 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2. 提高了老师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海水淡化与环境污染下一篇: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