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探究

2024-06-06

调研探究(精选六篇)

调研探究 篇1

二、国际科学教育历史上的“探究”

三、当前主要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

1. 美国。 (以上内容见第11期)

2. 法国。

1995年, 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夏尔帕 (Charpak) 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引进法国, 在实践基础上作进一步发展。1996年9月, 法国科学院组织召开了题为“改善学生的培养方式, 从幼儿园起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特雷易会议, 编写了《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一书, 标志着法国“动手做”计划进入一个新阶段。1999年法国教育部在对该计划评估以后, 决定在全国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上述科学教育, 并于2000年正式公布科学教育改革计划, 2002年又公布了新的国家课程计划 (New nationalCurriculum) 。

在法国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中, 探究被表述为“La mainàla pate” (简称LAMAP) , 意为“动手和面团”, 也就是“动手做 (hands-on) ”、“做中学”的意思。它倡导“让儿童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 强调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反映到科学教育中来。

LAMAP的核心思想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从而激发孩子的想象, 开阔他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发展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 LAMAP的科学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或步骤: (1) 确定适宜的主题、内容和任务; (2) 提出相关的问题; (3) 进行猜想和假设; (4) 实验验证; (5) 记录和描述; (6) 结果和讨论。

LAMAP重视培养孩子对事实和经验的高度尊重, 重视实验记录和语言表达, 在结合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观察、发问和说理, 让孩子发现世界的美丽、发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引发孩子在生活中对科学的兴趣。这也可以看成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目的。

3. 英国。

在1988年《科学课程标准草案》的基础上, 英国先后颁布了五个不同版本的科学课程标准。在1995年之前的版本中, 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活动依次采用过“科学探索 (exploration of science) ”、“科学调查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科学调查和实验 (experimental and investigation science) ”的说法, 其活动模式可归纳为“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 在探究模式的规定上较为具体, 并且特别强调变量控制的概念。

直到1999年, 受美国国家标准影响, 英国教育部颁布新的科学课程标准, 在标准中正式开始采用“科学探究 (scientific enquiry) ”的提法, 将“科学探究”列为四个标准中的第一个课程目标, 强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过程, 注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之后2001年的修订版在这方面并无太大改动, 因此, 在讨论英国《科学课程标准》时, 仍以《科学课程标准 (1999版) 》为主。在1999版的《标准》中, 主要规定了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计划 (Programs of Study) , 即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科学内容, 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生命进程及生物、物质及其属性、物理过程, 它们也是英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四个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基础, 在KS1 (5~7岁) 、KS2 (7~11岁) 、KS3 (11~14岁) 、KS4 (14~16岁) 四个学段的教学大纲中, 对各个目标规定了不同的能力水平要求。

在将“科学探究”作为第一个课程目标进行阐述时, 首先要求科学探究应当确保是在“生命过程与生物”、“物质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的内容时进行。科学探究虽然在各个学段作出不同的水平要求, 但都是包括“科学中的观点和证据 (Ideas and evidence in science) ”和“调查技能 (Investigative skills) ”两个方面。前者是指需要孩子掌握的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后者“调查技能”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制定计划; (2) 获取并呈现证据; (3) 思考证据; (4) 评价。这四个方面 (后两个方面在低学段被合并为一个) 既是需要重点培养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也可以看作是从科学探究的过程角度对其做出的操作性定义。这里特别强调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体现了一种科学注重实证的概念;同时, 重视学生对科学中的观点和证据的认识和评价, 使他们懂得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整体分析英国《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教学要求, 科学探究能力从广义上说包含以下四个组成要素 (如下图所示) :

首先, 科学探究能力必然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中;其次, 科学探究的过程必须同科学知识 (KNOWLEDGE) 相联系, 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能力;此外, 科学探究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 (CONTEXT) 中进行, 并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过程、爱好和态度等个性特点及教师的引导、教学环境和条件等的影响。当然, 科学探究能力也包括一些基本技能 ( (SKILLS) , 如语言 (书面、口头和各种图、表格) 表达技能、信息技术及处理技能、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计量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 等等。

英国《标准》中虽然未对探究本身的目的作专门的阐述, 但在第一部分“概况” (About Science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中指出了这一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 促进学生精神的、道德的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2) 发展学生的主要技能, 如交流、使用数据和信息交流技术 (ICT) 的能力; (3) 促进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 如思维能力、专门技能、学习能力以及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期望通过科学探究所达到的目的。

4. 加拿大 (安达略省) 。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课程标准》包括科学和技术两大块, 在“科学教育的目标”一章中, 两者分别对应“科学探究和技术问题解决的技能” (the skills involved in scientific inquiry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 solving) , 总体包括: (1) 发起和计划 (如:提出问题、澄清问题、计划程序) ; (2) 实施和记录 (如:操作程序、获取信息、观察和发现并作记录) ; (3) 分析和解释 (如:组织数据、反映活动产生的效果、归纳出结论) ; (4) 沟通 (如:运用恰当的词汇、用各种方式交流发现结果)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 对于“科学探究的技能 (The Skill of Scientific Inquiry) ”, 做了如下表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发展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这是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比较类似的。像科学家一样, 学生也必须发展出科学探究的两个主要成分——实验和研究。实验包括设计和操作公平实验, 以确定改变实验设置中的一个因素是否能影响结果, 如果会, 是如何影响的。一个公平实验, 首先需要识别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所有变量, 然后选择改变其中一个变量, 而保持其他变量不变, 用同样的方式测量所有的实验项目, 重复测量以确保结果的效度。研究包括一级研究 (针对物体和过程直接观察的第一手资料) 和二级研究 (针对其他发现和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

对应的, 在技术领域的“技术问题解决的技能 (The Skill of Technological Problem Solving) ”, 做了如下描述:“通过技术问题解决, 学生发展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学生创造各种新的设备或方法模型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望, 同时也发展出与这些新的设备或方法相关的新知识。当学生参与到技术问题解决中去的时候, 应当让学生有机会发展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 而不是要求他们发现一个规定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小心谨慎地设计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工具和材料、测试、再测试、修改结果或成品、交流解决方案、介绍其中的变化或改进, 这些都是技术问题解决里面关键的步骤。”

在这里, “科学探究”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特别针对科学领域, 与技术领域的“问题解决”区别开来。但在“学生成绩评估”的章节里, 期望学生在科学技术领域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知识和理解、思考和探究、交流以及应用。其中, “思考和探究 (Thinking and Inquiry) ”, 指“能够运用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或过程”。具体包括: (1) 运用计划技能和策略 (如, 理解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 (2) 运用操作技能和策略 (如, 实施计划) ; (3) 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技能和策略 (如, 回顾和评价解决方案) 。在这里, “探究”又作为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 同时用于科学和技术的学习领域。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课程标准中, 很多地方是引用美国1996年版《国家课程标准》里面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教育原则, 如“目标”一章中, 引用“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omething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1996”等。虽然本课标没有再对“探究”作专门的定义或目的方面的阐述, 但承袭美国《标准》的科学探究的思想是贯穿整个课标的。

5. 欧盟 (花粉计划) 。

2006年在法国和瑞典的推动下, 启动了欧盟12个国家 (法国、比利时、爱沙尼亚、德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瑞典) 中12个城市间的合作计划——花粉计划 (pollen project) 。其中一些国家参与小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实践, 另一些国家对这种教育形式本身做了专门的研究。这些实践和研究的结果帮助参与计划的各个国家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

在2006年出版的针对欧盟国家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指导书》第二章中, 对科学教育中探究方法 (inquiry-based approach) 的性质作了专门的阐述:探究方法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它不仅仅是科学结果的指导, 而且通过帮助孩子去表述想法、展现推理、验证假设、坚持准确性, 允许孩子自己建构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对真实世界产生的问题为中心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己去探究, 从而获取知识, 并且知道为什么, 这就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共性 (Unity in the inquiry-based approach) 。但同时指出, 学生的探究可以基于一系列多种多样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同时运用, 如:直接实验、归纳结果 (建构一个物体或模型) 、直接或间接借助工具的观察 (非电脑) 、基于文献的研究、调查、无线电音频或短视频作品等。学生不仅仅观察, 他们还识别、分类、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解释选择的原因、模拟演习、实验、记录观察的结果用以后期归纳。这反映了探究的多样性 (variety in the inquiry-based approach) 。这里, 特别指出:在一系列方法中, 直接的操作和实验, 对学生的学习最为有利。在第三章中, 将探究方法进行整体概括, 表明探究是一个逐步推进、循环往复的过程。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

科学探究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 (CONTEXT) 中进行, 并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过程、爱好和态度等个性特点及教师的引导、教学环境和条件等的影响。

中职学生现状调研及管理对策的探究 篇2

1 我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的学习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36%的学生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认真。其中近6%的学生,自己读不进去书,完全是被父母强迫来学习的,所以其学习缺乏应有的积极主动性。在家瞒父母、在校得过且过,至于为什么学、为谁学、怎样学却茫然不顾。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对一些文化基础课、非专业课及选修课很不愿接受,按自己的主观好恶取舍学习内容,不注意学习层次的提高。

(3)学习方法不当。约40%的学生刚入学时,也充满了信心,下决心好好学,但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又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个别学生最后发展到厌学。

1.2 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性。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差。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出现高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情绪变化很快,冲动性强,理智性差。所以,在生活学习中,一些学生情绪不太稳定,与同学、朋友可因一点儿小事而出问题,轻则发起争论,出言不逊,重则没完没了,大打出手。

(2)无情、无力、无心。心理学者指出:在中国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

无情:指情感表现冷漠。我校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表现为智商高,个性突出,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尊心和自信感强烈,不易接收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由于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所以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就表现为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

无力:即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对生活压力没有心理准备。由于家庭的过度关爱和过度宠爱,造成其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所以一些学生稍遇挫折,就觉得受不了,再加上心理素质原因以及与父母之间沟通不良,就会出现恐吓他人、自残、出走、打架、逃课等现象。

无心:即感恩心理、同情心的缺失。由于有些学生年龄小及受“独生子女”现象的影响,他们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当少爷,出门当老爷”,缺乏感恩心理,对家长只有索取,不讲回报。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个别平时花钱如流水的学生,在学校倡议捐款时竟然只捐助了一角钱。

(3)此外,我校还有13%左右的学生的家庭不稳定(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由亲属供养等),由于家庭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情绪表现也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加倍予以关怀和温暖。

1.3 学生的行为问题

(1)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炼,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学生显得有些困惑和无所适从。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学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入学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所以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在缺乏正当表现机会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来突显自我,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获得自我满足感。

(3)消费意识和平等意识超前。因为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虽各有千秋,但学生的消费意识大大超前,出现比穿戴、比首饰、比发型等攀比现象,受日韩文化及影视影响较大。特别是厌学的学生以过分的化妆、夸张的衣着来填补心中的空虚,总把自己打扮成现代的成熟男女。行为习性与成人要求平等,语言交流要求对方必须尊重自己,甚至成人的恶习在他们身上也能找到,如吸烟、喝酒、称兄道弟等。

(4)协调、合作、相容性差,缺乏集体观念。个别学生往往无法将个性发展和集体观念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将个性理解为“我和别人都不一样”,自以为是,与人共事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对他人不信任,不认同。其行为表现是不合群、冷漠古怪,不仅像运动会、学校竞赛之类的大型集体活动会引发他们的反感,就连教室和宿舍是否打开窗户、该不该分派值日之类的小事他们也会斤斤计较,不愿配合班级和学校的工作。

(5)责任感、道德意识淡漠。由于一切从自身利益、自我意识、自我好恶出发,从不为他人或替他人考虑,也不会换位置、换角度想问题,因此在其具体行为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6)人际交往上出现偏差。一些学生由于初中阶段成绩的不理想,教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交往,加之部分优秀学生的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子女与其来往交流,所以中职入学后,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别人打交道,出现回避和孤僻现象。由于不合群,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别人的认可,其便热衷于网络交友,试图在虚拟世界中找到补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再加上个别学生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网络上就出现两极分化:一种无聊难忍,发泄私愤,以粗言恶语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等;另一种则信任失衡,过分相信虚拟的交流,视网友为知音,甚至出现网恋现象。

一些学生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经常被教师忽视、排斥或指责,在师生交往中会缺乏信任感,产生疏离感和压抑感。一些学生担心教师会向家长告状,想与教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怀疑教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一旦教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这些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产生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教师的工作,甚至出现蛮横谩骂现象。

综上所述,学生的个性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这就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注重其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2 学生管理的策略

2.1 学生管理坚持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我校在学生管理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原则。我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生;尊重学生人格,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从不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从不体罚学生,让学生坐下来说话,与之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2)情感性原则。管理学生,必须以爱护学生为前提,必须将爱与严相结合,严格要求是建立在师爱基础上的。爱,并不是一味地呵护,而是爱中有严,爱中有理,爱中有方,爱中有度,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我们和学生沟通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学生管理的目的。

(3)公正性原则。如何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是一个难以把握好尺度的复杂问题。采用鼓励、表扬与批评等“赏罚”手段评价学生,是学生管理中常用到的办法,及时、合理运用这些办法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而不当的使用则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思想、敌对情绪甚至于违规犯法。教师对学生的合理评价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

2.2 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1)完善和落实学生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我们深知“制度管人,不伤人”,在原有学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新的制度,如《学生思想行为量化考核补充规定》、《班级班费管理》、《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助学金管理细则》等。理顺学生管理渠道,确定主管校长—学生科-班主任、舍务教师、学生会的管理模式。围绕我校“构建和谐、关注民生、尊重人才、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管理理念,同时要求班主任必须“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明确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学校实行半封闭式管理,上课期间实行学生科和班主任轮流值周制,通过每月班级学生量化考核分数发放班费及评定“文明班级”等措施达到学生管理目的。另外,还需加强学生会、团委成员和班干部的培养,在学生科、团委及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去监督、管理、帮助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强化了《宿舍管理制度》,制订了《舍务教师工作职责》,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2)全面细致了解学生情况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从学生入学开始,我们就建立了《学生卡片》,掌握了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家长联系方式及学生简历。要求班主任和舍务教师在管理中及时和家长沟通,详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对一些特殊的学生,科长直接与家长联系沟通,随时向主管校长报告。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全方位掌握,避免出现管理“盲点”。在学生进入稳定的学习状态后,我们逐步开展相应问卷调查,如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学生烟酒嗜好调查、学生课外活动和兴趣调查等,对全体学生的来源、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有了初步了解,也知道了哪些学生存在吸烟、饮酒、上网等不良生活习性,哪些学生具有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特长。通过全面了解,在学生管理中做到了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3)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管理的主要方法。“欲成才,先成人。”管理学生主要是为了通过管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自我约束,从而达到“树人”的目的。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赛和文艺活动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德育、法律常识、重大时事、民族传统美德等内容的教育,从一点一滴中不断渗透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自己,完善自我,使他们具有责任感、集体感和自律性。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成立了交谊舞、排球、篮球、乒乓球等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

第二,开展比赛和文艺活动。每学期根据学生状态、季节气候和节日做好活动安排,每项活动都有主题、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如新生入学时举办拔河、篮球及排球等比赛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开展提升人文色彩的文学沙龙和演讲比赛等及展示学生个性的交谊舞、书法、绘画、小制作等比赛;同时定期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如迎新生庆国庆晚会、12·9革命歌曲大合唱、5·12护士节晚会、欢送毕业生晚会、校园艺术节等;此外,每年按照学校部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月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彰显个性,强化集体观念,寓教于乐。

第三,定期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宣传栏、广播、板报、学生报、主题班会、座谈、演讲等多种学生易接受的形式及时向学生宣传新理念、新思想、新动向,大力弘扬校内的好人好事。特别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纪律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讲座、讨论等,如诚信教育、青春话题、法律纪律讲座、感恩教育等活动。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养成教育,使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4)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实行量化管理。学校学生日常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也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实施的是量化管理考核制度。

第一,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工作实行量化考核,按照我校《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及津贴发放办法》进行考核。根据每月班主任本人量化考核分数和班级的量化考核分数,发放该月班主任津贴,充分体现了责任与权利的结合,增强了班主任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按照我校《文明班级(月)量化考核评比细则》进行班级评比。根据分数评定出该月的文明班级和发放该月的班级津贴(即班费),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利于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观念的形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班级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学生个人实行千分制考核,依据我校《学生思想行为量化考核标准细则》进行考核,实行量化管理,即用分值将每名学生的思想、学习、纪律、卫生情况等综合情况体现出来(总分为1 000分)。对学生个人的量化考核实行“双向管理制”(班级和值周组),每周上报,按月统计。并将每月每名学生的量化考核情况在班内张榜公示,该结果作为学生评优和评定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当累积扣分达到一定分值时,及时给予其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这样通过千分制考核,使学生可随时发现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错误,发挥特长,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因此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这样我们的管理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学生管理中,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学生科教师、班主任、学生会成员及班干部必须要首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3 学生管理存在的困惑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未成年人,生活背景和家庭情况各有不同,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发展都不均衡、不成熟;学校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不相符,这使得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难点和困惑:(1)学生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2)生活习惯改变和行为教育的艰巨性;(3)学生志向与家长希望的差异性;(4)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的障碍性;(5)违纪学生的处分与有关法律条文的相悖性。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工作,在理论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在实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 学生管理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努力提高学生科、班主任适应新时期、新情况、新思维的能力,强化管理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注重说服能力和责任心、耐心、爱心的培养。(2)积极创新、主动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和参加相应培训。(3)整合引进相应资源、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调研探究 篇3

1 大学生对助学金的使用现状

基于自扩招后我国大学生数量多, 且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大的基本国情,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仍面临覆盖面小而且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 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1. 1 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使部分同学滋生不良心理

国家助学金评定更多考虑的是大学生是否真正家庭经济困难, 而在其他如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方面要求不高或无要求, 这可能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不思进取, 抱着等国家和社会给予帮扶的态度, 这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其自立自强人格的形成。还可能引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因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要在学生生源地调查了解学生情况不现实, 所以导致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混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中。

1. 2 少数大学生对助学金有滥用情况

助学金申请者成功申请到助学金之后, 对其进行消费。但是助学金到底被消费在哪些方面, 国家与学校对此缺乏监督机制。进而, 国家和各级财政部门划拨的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金存在被不负责任的大学生滥用的可能。

1. 3 国家助学金对 “育人”作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首先, 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今, 很多高校疲于任务地完成助学金的评定, 使助学金的奖励作用和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提出挑战, 夸大贫困和伪造贫困证明的现象屡有发生, 这直接减弱了助学金的教育诚信功能。再次, 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贫困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焦虑、自卑、封闭、抑郁情绪, 如果助学金评定及使用不当, 将会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2 助学金使用现状的原因

2. 1 助学金制度的导向性

助学金一方面是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以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更多贫困学生努力学习。助学金制度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具有指向性作用。通过我们调查分析, 我国高校有大量贫困生, 因助学金份额有限, 求大于供, 助学金测评的指标也就自然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但现阶段助学金制度导向功能存在盲从性和失真性。由于很多高校助学金的评定只需当地有关部门开出的贫困证明, 加上学习成绩, 这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伪造贫困证明; 学习上, 为取得高分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

2. 2 助学金的评定具有一定功利性

助学金评定是和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及学习成绩紧密相连的。有的同学为了得到助学金而伪造贫困证明、不择手段得高分, 社会实践活动近乎为零。据我们调查, 很多贫困生都患某些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这种功利性导致了助学金失去其最原始的目的和效果。有学者曾经指出: 贫困大学生“自卑与自尊交织; 焦虑与抑郁并存; 敏感与孤僻共生; 无奈与愧疚交错; 嫉妒与怨恨相伴; 虚荣与依赖互融”。

2. 3 助学金的金额逐渐加大及其无偿资助性质

助学金的无偿资助形式, 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进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其自立自强人格的形成, 还可能引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如今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金额相对比较可观, 由此而引起大学生对助学金的滥用现象。

2. 4 助学金评定体制及监督体制的缺失

体制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源头。我国各大高校对助学金的评定缺乏一套完整的标准和体系, 比如学生的贫困程度, 无法用具体的标准来量化; 难以在学生生源地调查学生真实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0.72%的大学生认为那些领取助学金的人名不副实。助学金到了这些非贫困学生手上就容易出现滥用情况。又加之助学金拨放之后, 缺乏监督体制, 因此出现越来越多大学生对助学金的滥用。

2. 5 资助形式缺陷, 缺乏正确引导

当今我国高校的助学金主要是通过金钱来资助贫困生, 这些钱用在什么地方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 极易引起不当使用。另外, 我国教育体制注重书本知识, 却忽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引导。很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这也是助学金使用不当的重要原因。

3 关于助学金的几点建议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查研究, 我们对助学金的评定与使用提出以下建议。

3. 1 国家及学校层面

3. 1. 1 助学金的评定

目前助学金的评定仅仅是依赖于贫困证明, 导致了大量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而伪造贫困证明的现象, 而且他们获得助学金后用于购买奢侈品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这样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 会引起真正需要助学金的同学的不满, 进而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 如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等。在评定助学金的时, 不能仅仅考虑是否有贫困证明, 因为还有很多贫困生没有贫困证明, 因此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如参加申报助学金同学的日常消费水平、周围同学老师的评价等。

3. 1. 2 助学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目前国家和各高校对于助学金的使用情况缺乏监督体制。在调查中发现, 有20.72%的大学生认为那些领取助学金的人名不副实。首先, 在发放助学金之后要派专人进行回访, 要了解助学金的使用去向, 并通过同学进行真实性的核实。其次, 要采用问责制, 即当出现真的名不副实的助学金领用者时, 既要对该同学采取一定措施, 如收回发放的助学金, 也要对评定该同学的相关责任人采取一定措施。

3. 1. 3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与消费观念, 即使很多真正的贫困生, 在看着周围同学们吃穿用都是名牌, 其心里不免会产生攀比心理, 会使用助学金进行不恰当的消费。因此国家或高校在对贫困生发放助学金后, 还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使其养成正确的心态, 形成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3. 1. 4 引导大学生规划使用助学金

有关部门可以借鉴我们的研究成果, 明确现今大学生将助学金具体用在了什么领域, 以及什么领域比较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高消费。进而, 有意识地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助学金使用的教育和引导, 以此避免大学生滥用助学金。

3. 1. 5 将学习因素纳入到助学金体系中

助学金是一种无偿的补助, 会使一部分人认为钱拿得太容易, 从而滋生懒惰心理, 而这恰恰与国家提倡的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相违背。所以, 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将这种无偿的形式稍加改变。在一开始就将助学金的评定由“无偿”变为“可能无偿”, 即在助学金的发放时就告知大学生所发放的补助不是无偿的, 而是跟助学贷款一样, 是需要还贷的。但是, 如果在申领到助学贷款后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那么这种“有偿形式”才会变为“无偿形式”, 即今后不需要还贷。以此实现助学金“助学”和“助困”两个维度的目标。

3. 2 学生自身层面

贫困生自身应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贫困”, 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与老师、辅导员沟通和交流, 而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甚至极端的手段来应对眼前发生的不公平现象, 争取以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获得助学金后, 更应该好好规划, 避免造成滥用助学金的现象。

4 结 论

只有国家、高校与学生三者间积极配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助学金的功能, 让更多需要得到助学金的同学得到帮助, 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的公平。而在国家助学金体系的完善中, 学校一定要本着一个出发点, 那就是不管学生的家庭条件如何, 都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定要让贫困大学生享受到国家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张建峰.高校贫困生的界定[J].江西教育科研, 2005 (5) .

[2]王海生.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亟待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

[3]李庆豪, 沈红.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化和重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6) .

[4]韦木.关于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赵中建博士谈学生贷款及其实施[J].教育研究, 1995 (7) .

[5]张俊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量化问题[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2) .

[6]于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1) .

调研探究 篇4

从2007年开始,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着手探索农超对接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自此后农超对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广。同时,随着人们对农产品流通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农超对接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众所周知,农超对接旨在达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的三方共赢。然而,就目前的市场发展状况来看,农超对接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农超对接发展小步前进

由于各种基础设施条件等的制约,农超对接的发展规模较小,速度较慢。就安徽省合肥市而言,2010年全市超市销售农产品达121亿,其中蔬菜瓜果25亿,水果10亿元。本地蔬菜瓜果产量有20%通过农超对接销售。目前,我国仍处于农超对接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态势将会继续持续。但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超对接发展将会稳步前进。

1.2 覆盖范围小,中小型超市及农户参与度低

近几年,农超对接发展较好的地区以深圳、北京上海等发展城市为主,中小城市及乡镇发展速度缓慢。并且,参与农超对接的双方多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龙头示范企业,中小型超市和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参与度极低。中国地域广阔,超市农户等级参差不起,并以中小型居多。这些特点都使得农超对接的覆盖范围小。

1.3 供应链体系滞后

农超对接发展至今,落后的物流基础设施与长距离配送之间依然存在矛盾。超市在掌握了对农产品上游环节的控制后,如何保证新鲜的农产品快速运输到超市、降低损耗,这就考验整条供应链的物流配送水平。由于没有完善的体系,导致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如何从‘菜园子’到‘菜篮子’对接上才是关键。”

2 问题提出

本文笔者结合目前农超对接发展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探索“农超对接”发展对策。下面本文将从参与农超对接各个节点即,农户、超市、农民合作社,对农超对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阐述。

2.1 农户对农超对接了解甚微

由于农民的信息来源有限,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使农民对于农超对接计划了解有限。笔者在实践中,选取六安市舒城县的30户中小型农户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仅有9%的农户对其有初步的了解,而91%农户并不知道农超对接计划的效益。由此直接导致中小型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计划的数量少,意识薄弱,89%的农户仍然坚守着传统的销售模式,即“在家种菜,地边买菜”。作为农超对接项目的源头,这严重阻碍其继续发展。

2.2 农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产品难入超市

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与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经纪人、批发商)打交道,以量取胜,“良品莠品”都能卖钱。当超市要求农户按照标准对产品分等级的时候,往往做得不彻底,唯恐剔除次品会影响到自己收入,导致产品验货时达不到超市的要求和标准,造成农超双方不必要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计划的积极性急剧下降,选择以保守的传统销售方式保证收入。

2.3 超市经营理念陈旧,现金流和财务结算阻碍农超对接发展

“农超对接”实行后,超市采购人员由原先的“坐商”转变为“行商”,由原先的收购转变为基地采购。这不仅是对超市企业观念和规模的考验,更是对超市供应链体系的再造。长期以来,超市农产品都是“拿来就卖”,“农超对接”模式意味着从传统流通转变为一个“大流通”的概念,直接介入农产品加工,甚至前端延伸到种植业。因此,“农超对接”要求超市必须更新经营理念,具有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观念。

传统模式下,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大量现金流。而“农超对接”模式需要超市现金流较为充裕,能够缩短与农户的结算周期,推行“现钱买现货”的经销模式,以吸引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来充实超市货柜。同时,“农超对接”要求超市加强生鲜配送中心的建设和改善冷链物流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现金。加之税收方面手续繁琐,很多连锁零售企业不得不放弃或缩小直接对农产品的采购经营。

2.4 农民合作社组织能力和标准要求较低

目前,农民合作社参与者多为大型农户,中小型农户参与度较低。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多数经营者和社员文化教育程度低,大多局限于眼前看得见的利益,很少关心长期发展,所以在合作社进行培训的时候,很难得到社员的支持。缺少管理理论知识的支持,使得合作社仅仅为形式上的群体,并没有形成有规章制度有组织的团体。并且缺乏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标准,导致产品难以达到超市进入门槛。

2.5 消费者对农超对接认识有限,消费偏好低

对于消费者来说,“农超对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可获得性、可追溯性,降低农产品价格。整个“农超对接”活动在消费者购买活动进行时截止。作为终端点,消费者对整个项目的施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安全。尽管如此,在农产品的消费中,由于对农超对接计划认识不够,不能熟知其能为自身带来的利益。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并不会倾向于“农超对接”销售的产品,而是宁愿花费高价购买“放心”产品。这样就直接导致市场需求的偏离,由不了解导致不肯定,这也是众多超市没能把该计划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的原因。

3 发展模式提出

早在2011年两会期间,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印发的《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搭建对接平台、畅通农超对接渠道”等意见。笔者针对现今社会农超对接发展的众多问题,提出构建对接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超对接运行的系统网络的观点。通过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并借助专业第三方机构来促进农超对接的发展。下图为具体流程图。

图中,“优创”为服务于农超对接三方的专业机构,通过专业的服务机构将物流企业、超市、农民三方紧密结合,掌握供求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农产品的快速安全流通。把分散的信息通过收集、评价、选择、组织、存储进行有序的处理后使之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匹配,将无效低价的信息整合成有效高价的信息。进而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紧密结合,以此来推动农超对接发展。

3.1 信息收集

通过专业的服务机构,对农业合作社、农户、超市、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信息收集,其中包括农业合作社及农民的种植信息、超市的需求信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业务信息。通过平台的信息系统进行储存,作为最基本的资料。

3.2 信息处理

农超对接的信息具有透明,但不对称的特点。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可以将信息进行汇总,然后通过对信息进行处理,过滤。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供应信息进行数量、质量匹配,并且综合考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

3.3 信息实施

根据信息处理的结果,就可以高效准确的为农超双方进行对接。为双方选择合适的对接伙伴,并且通过效益推广,可以逐步扩大对接范围。在实施过程中,物流在信息流的支撑下,通过物流企业从农户运到超市进行销售。资金流则伴随着物流的进行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流转。这样有效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使得作业过程高效运转。保证农民、超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共同利益。

3.4 信息支持

由于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信息需要不断更新。根据农民合作社、超市、物流企业三方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等给予的信息反馈丰富平台的信息量,完成信息的更新。根据更加健全的资料进行更好的信息处理,为农超对接过程中的农业合作社、超市和第三方物流提供更加健全和优质的服务。

4 结论

通过搭建以信息为基础的对接平台,培养专业的服务机构,主要可以取得以下成效。首先,扩大对接范围。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不仅可以简化对接双方的繁琐手续,而且可以更多地培养对接基地,使更多的农户、农民合作社、超市参与到农超对接计划中。使农超对接计划得到大范围推广。其次,提高服务质量和作业效率。通过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对接平台,为参与农超对接的各方提供便利,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农产品的流通安全,进而保证农超对接的有效进行。最后,可以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通过对接平台,可以扩大对农超对接的宣传。一方面可以使消费者更清楚农超对接为其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其产生消费倾向;另一方面,使农民更加了解现阶段农超对接发展,为其提供更多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这样便可以一步步促进农超对接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问题备受关注,农超对接如火如荼的进行,并取得阶段性进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各种问题。文中从农超对接起始节点、中间节点、终端节点出发,提出在农超对接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为准线推进农超对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超对接,问题,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浩,安玉发.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展望[J].2010,(1).

[2]杨叶飞,王耀球.物流业在“农超对接”中大有可为[J].2010,11.

[3]李莹.“农超对接”深入开展所面临挑战及对策措施[J].2012,40,(7).

调研探究 篇5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构建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将一门课程分成若干模块和相应的教学环节, 但是这些环节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始终是为了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在一个课堂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与训练。由此可见, 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系统性的同时, 还强调操作性, 突出对技能的培养与强化, 故此尤其适合职业教育。这种教学模式要实现四位一体, 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教室与实训场地的一体;教师和师傅的一体;学生和徒弟的一体。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以高职《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为例, 我们已网络调研教学的开展与实施为大家介绍一体化教学的应用。

1. 网络调研内容的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中, 这部分内容教师不需要设计, 只需要取舍, 也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取讲授, 一般考虑此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和学生接受情况, 进行优选, 然后按部就班进行讲授。一般也会采用传统教室进行讲解。采用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时, 首先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 根据职业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再结合学情进行选取。然后, 教师需要对网络调研内容进行整体的梳理, 努力将每一部分理论都与实践充分融合, 然后加入教学元素, 通过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故此, 我将网络调研部分内容整体设计为:网络调研基本理论、网络调研方法、网络问卷设计、网络调研计划与报告的撰写四个部分。

2. 教学环节和实施的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 我将网络调研章节设计为, 任务案例导入——相关理论精讲———学生设计问卷———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小组互评———教师总结共计七个环节, 此部分教学全部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完成, 并提供学生相应的参考资料, 以供学生查阅。同时开通互联网, 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自学, 并及时在网络上发布调研问卷, 实施任务。教师在上课前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并说明分组要求, 设组长和发言人, 且实行组长轮换制, 要求组长必须按照老师要求对任务进行分工, 并与组员进行深入讨论, 操控整个任务的实现, 整个教学任务设计为8课时, 尽量在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在完成任务后, 通过PPT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和汇报, 组长向同学们汇报分工及小组讨论和执行情况;小组发言人介绍调研计划、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调研结果;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时,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打分;由教师进行最后点评, 教师点评分别从组长和组员的履职情况、汇报情况、调研过程及结果分别评价, 帮助各小组发现问题, 以便及早改正与提高。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为方便理解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下面我们通过图表的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与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如表一所示。可见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模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角色,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中将传统课堂教学移位到一体化教学实验室, 化教学场景为工作情景, 注重企业真实氛围的营造, 精心设计教学项目, 确保学习的针对性。如每个小组调研的主题项目都不同, 小组间无法抄袭, 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小组要自己拟定调研计划, 然后合理分工, 并组织实施管理, 最终上交调研计划、调研问卷与调研报告, 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来实现, 充分提高了同学们的教学参与性。以真实案例任务为载体, 将章节内容确定为一个任务, 再分成若干子工作任务,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在执行任务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上, 充分考虑对学生社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小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让同学们学会了合作和配合,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汇报环节,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互评环节, 让学生参与小组评价, 培养了学生客观公正的意识, 小组间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有较强的适用性, 且尤其适合工科类课程, 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经济类课程的应用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以“网络调研”内容为例, 探究了一体化教学在《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的应用, 并比较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与一体化教学模式, 供广大同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体化,高职教育,市场调研与预测,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鲍波.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4 (10) :237-238.

[2]蔡计龙, 左文静.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提高技能训练效果[J].科技文汇, 2009, 24 (9) :26.

[3]严希清, 陈红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4) :149—150.

调研探究 篇6

在齐齐哈尔大学, 苏超英理事长一行参观考察了学院有关实验室、分析室和教学配套设施, 并与学院院长赵欣以及有关教授和骨干教师进行了亲切友好座谈。院方介绍了目前皮革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战略和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情况, 并希望协会给予院方大力支持。中皮协通报了协会在齐齐哈尔大学设置有关奖学金的准备情况, 受到学校的高度赞扬和欢迎。双方表示, 在今后的皮革行业发展中, 将积极加强在产业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入合作, 为我国皮革行业人才培养、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贡献。

大庆市肇源皮革工业园区是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之一, 自从2004年建园至今, 今年正好是10周年。园区发展状况如何?入驻企业现状怎样?中皮协考察调研组一行深入园区企业车间, 从原料皮到化工材料, 从半成品革到成品革, 从加工工艺到环保处理设施等方面, 多层面全方位, 进行了细致地参观和考察。之后, 园区管委会组织入驻园区的十几家生产企业与中皮协一行等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园区负责人汇报了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各企业畅所欲言, 介绍了企业发展情况和目前遇到的困难与企业、行业发展建议。

在座谈会上, 苏超英理事长指出, 经过10年的发展, 现在园区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随着今后制革生产不断向园区方向集中发展和产业转移的进展, 我们对制革园区和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很有信心。同时他建议, 随着该园区的逐渐成熟, 园区要考虑实行走出去战略, 逐步使配套设施升级, 引进人才提高研发水平, 抓住机遇, 使园区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陈占光副秘书长在座谈会上宣贯和解读了《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制革行业规范条件》这两项新出台的标准。

随后, 苏超英理事长一行前往哈尔滨, 对皮衣皮草消费和贸易这个重要的东北市场进行了考察调研。在哈尔滨贵夫人皮草广场, 考察调研组一行与有关负责人重点探讨了目前皮草消费和市场方面的状况, 以及近期毛皮行业因新情况新事件的出现, 而传导到终端市场, 引起毛皮行业震荡等问题;在黑龙江振龙箱包皮具城和哈尔滨新一百商厦的皮装销售专区, 通过走访、查看箱包皮具摊位和皮装销售专柜, 考察调研组一行询问和了解了目前我国箱包终端市场与皮装消费等行业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浅析下一篇:双语心理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