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整合资金

2024-07-26

涉农整合资金(精选十篇)

涉农整合资金 篇1

农村交通、饮水条件极大改善。通过整合资金, 打造305省道生态旅游路、金锁、周陵经济循环路等。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 统筹水利项目, 在多个村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铺设饮水管道, 让贫困户吃上安全卫生的洁净水。在全区实施12座村庄美丽乡村项目,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集中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

农村教育、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重点贫困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 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农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狠抓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按照一定的补助标准, 在重点村实施扶贫搬迁, 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在实施搬迁的过程中, 既注重面上的亮点, 更兼顾点上的难点, 做到点面结合, 把移民安置区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南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 篇2

使用管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提高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推进涉农扶贫资金整合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发„2016‟64号)和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南城县2017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城府办字„2017‟45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是指按照赣府厅字„2016‟64号文件明确的涉农资金整合范围,由中央20项、省15项、市、县同口径安排的用于脱贫攻坚方面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精准扶贫三大类资金。

整合涉农资金的建议 篇3

从一般意义来说,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是指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扶持资助对象所进行的各种财政支出措施,包括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及政府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以及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支出等等。从涉及分配、使用和管理的部门看,有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气象、农机、扶贫、民委、经委、商务、粮食、教育、科技、文化、民政、卫生、社保等多部门参与。

(一)使用管理情况。近年来,广西财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完善财政支农相关制度建设,为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分配方式。一方面,采取因素法、公式法等分配手段,不断加大资金直接切块下达市县的力度,赋予市、县更大的决策权。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切块下达的专项资金,不断完善竞争立项分配机制和专家评审机制,使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三是创新支农资金整合机制。积极探索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新途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益。积极打造整合平台,引导各级将有关支农资金特别是生产性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集中财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或关键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部门和县区自主开展整合工作。建立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奖惩机制,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对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加大奖励力度,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深入开展支农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与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挂钩,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建立民生资金监管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在日常加强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将业务流程相近、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群众最关注的各种强农惠农资金、救灾救济资金、扶贫资金等补贴类资金和项目纳入电子监控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监控,对民生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监管。

(二)取得的成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有效地推动广西“三农”的发展。一是粮食安全得到保障。2013年,广西粮食总产突破300亿斤,创八年来新高。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培育了一批具有广西特色、在全国市场占重要地位的优势产品,形成了畜牧水产、林业等一批千亿元产业,蔗糖、桑蚕、木薯、速生林、奶水牛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91元,同比增长13.0%,比全国平均增幅高0.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8位。四是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我区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和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进,农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二、涉农资金整合的主要做法

(一)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为保障,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推进,形成自治区财政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厅长负总责,分管农业财政工作的副厅长具体负责,其他分管涉农主管部门领导以及财政内部各涉农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广西各县在当地党委、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扶贫办、审计和监察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县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把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层层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为资金整合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以预算编制为源头,清理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严格控制设立专项资金,同时对现有专项资金进行合理的归并和清理。对小的和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的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2014年,经过清理整合,区直农口部门“一上”申报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为872个,比去年的1098个减少了226个,减少20.58%。其中整合的专项为183个,金额为2.96亿元,取消91个专项,金额为0.7亿元。

(三)以搭建项目建设平台为突破口,创新整合方式。

一是以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进行整合。从2007年起,我区建立了由区林业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扶贫办、卫生厅、农业厅、教育厅、水利厅、质量技术监督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等11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协商机制。

二是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平台进行整合。近年来,坚持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等大的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为平台,强化各项涉农资金特别是生产环节涉农资金的统筹使用,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集中财力解决制约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坚持以县级为平台进行整合。一方面深化财力转移体制改革,增加基层财力。在建立健全中央、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配套的管理制度。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增强基层财力,同时尽可能降低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比例,增强地方政府自主进行支农资金整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县级自主整合的工作模式,下放项目审批权,加大专项资金切块下达市县力度,切实增强了县级的财权和决策权,切实提高了资金整合的实效性和主动性。完善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绩效考评制度,从制度设计上促进形成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在机制和动力,鼓励更多的县积极参与涉农资金整合工作。

(四)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为基础,提高整合成效。广西各级财政本着“既积极、又稳妥”、“既整合、又管理”原则,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投向合理,资金分配规范。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资金整合涉及到分配问题,整合的目的是实现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因此,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增加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二是坚持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在保证现有经费来源渠道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对现有资金进行适当归并,集中力量向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解决财政涉农资金“撒胡椒面”、重点不突出、资金使用效益较差的问题。三是完善财政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继续推行和完善报账制、公告公示制、专家评审制、公开招标和采购制度等管理方式,做到资金分配依据科学、办法公开、程序规范、结果公正。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监督管理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绩效评价制、工程监理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涉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nlc202309012334

(五)建立整合奖惩机制,积极推进中央和自治区级考评。广西财政厅根据财政部《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暂行办法》,结合实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实施细则》,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行考评。考评方式为:由自主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县实行自评,在县自评的基础上由市级财政进行复核考评,并向自治区推荐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县参加自治区的重点考评。依据各市推荐材料,经自治区综合考评并推荐,对考评优秀市县,除中央财政考评奖励外,广西区本级财政专项安排予以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考评达到了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切实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资金多头管理仍然是制约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深入开展的核心问题。在涉农资金整合的过程中,涉农资金项目繁多,其分配、使用和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财政职能。如参与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的就涉及到发改委、财政、扶贫、民委、林业、农垦等部门;参与农民培训资金管理的涉及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扶贫等多部门。从实际操作层面看,由于每个部门都有对口上级部门,涉农资金涉及的部门众多,来源渠道复杂,又有明确专款专用要求。在中央和自治区层面未曾得到较好理顺的前提下,部门间的利益又不得不给予兼顾,否则将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县有关涉农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和上级部门对该县支农项目的安排。这样县级部门为争取更多的支农项目,往往按照上级确定的项目申报范围和要求来申报项目,如申报的项目在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规划范围内,则两者兼顾;如出现申报的项目不在县级支农资金整合规划范围内,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支农资金整合规划的项目申报就要迁就让位于符合上级要求的项目申报,使得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基层财政困难影响了整合涉农资金的实际效果。由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慢,大多数市、县财政都比较困难,每年正常的开支及项目资金依靠上级财政部门的转移支付,还要配套中央、自治区及市要求配套的项目资金,自行安排的涉农资金所剩无几。由于县级财政用于安排涉农资金盘子较小,自身开发能力较弱,要自行进行涉农资金整合存在一定的难度,难以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加之项目审批权限尚未下放,基层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涉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能很好体现出来。

(三)农财干部人员配置跟不上涉农资金整合要求。近年来,广西财政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涉农领域向纵深发展。除传统的对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起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品种改良、防灾减灾、社会化服务、生态环境等支农项目外,支持农村教育、科技、文化、社保以及直接针对农民生产、生活领域进行补贴的资金种类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强。而农财系统的同志面临的却是“少、新、多、紧、重、快”,即人员少,业务新,工作多,时间紧、任务重,知识更新快。地方农财部门,特别是县农业股往往只有1到2位业务人员,一年到头都是忙于贯彻执行上级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对项目的检查验收。对如何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整合资金,提高使用效益,缺乏认真思考,点子少,缺乏创新。

(四)整合涉农资金的认识有待深化。有些地方往往片面地认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就是上级部门在保证原渠道涉农项目资金安排不变的情况下,再由上级财政部门另行切一块资金给县自行安排。有地方认为,涉农资金整合就是把所有涉农资金放在一块而忽视了结构匹配及规模效益的发挥。因此,往往只是重视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在项目选择和确定上,缺乏科学性,对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和项目可行性论证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深化涉农资金整合的意见和建议

(一)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1.建立国家层面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资金整合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协调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需要得到当地党委、政府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依靠行政手段的有力推动,协调好财政部门和有关涉农部门的利益关系,促进整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应以高层的行政力量推动。为此,建议国务院出台有关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政策性指导文件,并成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部。在国家层面的指导下,各省、市、县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强化部门责任,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

2.理顺财政部门内部业务司(处)涉农资金的管理关系。理顺财政部门内部司(处)管理涉农资金的关系是做好资金整合工作的基础。建议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归口部门管理的原则来理顺各方关系。一是对农业司(处)管理的支农资金(含支持农业生产资金类、对农民的补贴类和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类)尽可能并入“213款农林水事务”。二是对其他业务司(处)管理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类和对农民补贴类中生产补贴类资金,尽可能按照归口部门管理原则统一由农业司(处)管理。三是经过上述梳理,如还存在同一性质的资金仍分布于相关业务司(处)管理的,应通过建立财政部门内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有关涉农资金整合问题。

3.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各项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过程,是调整局部部门利益,推动涉农资金整合的过程,是打破行业界别,形成部门共识的过程。为此,建议财政部对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一是归并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如对农业司管理的21106款级退耕还林预算科目应并入21302林业支出款级科目。对其他业务司管理的支持农业生产类资金也要按照便于管理原则,尽可能归并到213类的相关科目。二是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对现行的互相矛盾和彼此交叉重叠的管理制度,可采取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新的制度,努力做到性质相似的专项资金只有一个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推动支农资金整合。三是归并涉农补贴品种。如对同是扶持农民种粮的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定单直补三项资金应归并为一个补贴专项,以减少补贴资金的审核、发放及监管的行政成本。同时,建议中央今后在新增相关涉农项目时,尽可能实现一个项目只由一个主管部门管理,还要避免与现行的涉农项目重复雷同。

nlc202309012334

4.深化配套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理顺部门职能角度合理规定有关涉农部门的管理权限,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如目前广西区直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多头管理,人、财、物管理分离的现状。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方法不利于人、财、物的资源整合,不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不利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不利于加强对科研单位的领导与支持。二是深化财力转移体制改革。建议中央在建立健全中央、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清理规范要求地方配套的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到广西财力困难,一方面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增强基层财力,另一方面尽可能降低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比例,只有基层财力状况得到了缓解,地方政府才能做到自主进行涉农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提高。三是切实加强基层农财干部队伍力量。党中央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项涉农专项资金,集中财力为民谋福利,应适当增加基层涉农部门的人员编制,切实把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抓实抓细。

(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通过加强部门协作,理顺关系,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以及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强化各项涉农资金特别是生产环节涉农资金的统筹使用,集中财力解决制约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继续坚持以县级为平台的涉农资金整合模式,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县级进行涉农资金整合。要完善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绩效考评制度,从制度设计上促进形成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在机制和动力,不断增强支农资金“集聚”和“放大”效应。

二是进一步推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改革。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基层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使整合涉农资金有了可能性,由此形成“由下至上”整合资金格局。在财政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有关专项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的有效途径,减少支农项目审批环节,强化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部门的管理责任,避免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

三是完善财政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涉农资金整合后,财政部门安排资金要实行公告公示制,各业务部门使用资金要实行招投标制,项目实施后要实行效益反馈制。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资金整合奖补制度,促进形成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在机制和动力。

责任编辑:汤星颐

关于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思考 篇4

一、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范围

在保持现有各类涉农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除救灾资金和特殊用途资金以及国家规定补贴到农民个人的资金之外的所有财政涉农资金, 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涉农资金和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都属整合范围。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专项资金、农牧业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专项资金、乡村交通建设资金、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资金及其他应该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对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类的涉农资金, 如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资金, 具备条件的, 也要在内部适当进行整合和统筹安排。

二、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 一) 全面清理涉农资金

1. 要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 对现有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 特别是要对涉农专项资金的设立依据、来源渠道、投入规模、执行期限、支持对象、支出用途和使用管理方式等进行认真梳理, 摸清情况。

2. 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 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归并, 或按照资金用途重新进行分类。对不符合公共财政支持方向或已经完成目标任务的涉农资金, 要予以取消或转变用途。对归并或重新分类的涉农资金, 要进一步明确支持对象、扶持环节、投入重点、补助标准等。

3. 要严格控制新设立涉农专项资金。新设立的专项资金应符合一定时期内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特定目标的需要, 并向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倾斜。同时, 要明确专项资金起止时间。

4. 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统筹安排。进一步将具备条件的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及时转为地方专款管理。对事权在地方的项目, 原则上不列入中央部门预算。

( 二) 搭建整合和统筹安排平台, 促进涉农 资金有效使用

1. 以规划为引导促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根据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自然资源条件, 制定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 以规划引导和带动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 促进各项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

2. 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要积极打造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等整合平台, 引导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 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集中财力解决制约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以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要继续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农水建设等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 推进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投入的引导机制, 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4. 坚持以县级为平台的涉农资金整合模式。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县级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 巩固和扩大县级涉农资金整合成果。对资金整合效果明显、成效突出的县,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要支持和鼓励县级不断创新整合方式, 坚持县级自主整合的工作模式, 进一步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

( 三)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保障整合和统筹 安排工作开展

1. 加强涉农资金制度建设和执行。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 继续对现行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 同时, 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 为整合和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提供制度支撑。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 经整合后研究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制度执行工作, 不折不扣地执行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确保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取得实效。

2. 稳步推进审批权限下放。继续探索涉农资金“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管理模式, 具备条件的, 采取“切块下达”、“捆绑使用”等行之有效的分配办法, 将资金“切块”下达到省 ( 区、市) , 具体项目的立项权、审批权下放地方, 由各省 ( 区、市) 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涉农资金。要逐步扩大资金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范围, 为地方整合和统筹安排资金创造条件, 特别是要研究推进将资金和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县, 增强县级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的能力。对各级财政共同安排且性质相近的资金, 上级部门不再审批具体项目, 按照统一规划只下达资金任务和目标要求, 将资金“切块”到县, 由县根据本地实际将各级财政资金捆绑起来统筹安排使用。

3. 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涉农资金分配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制度, 对专项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管理、项目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评。要按照“指标科学、操作简便、结果公正”的原则, 进一步健全考评指标, 将考评结果与下年度专项资金的分配相挂钩。对绩效好、监督措施到位的地方和单位, 在安排涉农项目和分配涉农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 对绩效差、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和单位, 要适当进行扣减。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的通报制度, 对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好的地方和单位给予通报表扬, 推广其好经验、好做法; 对出现违规违纪问题的地方和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责成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落实。

4. 全面实行涉农资金管理“阳光操作”。继续推行和完善报账制、公示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管理方式, 促进实现资金分配依据科学、分配办法公开、分配程序规范、分配结果公正。建立健全项目的民主决策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 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涉农资金监控网络, 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提高涉农政策和项目资金申请的透明度, 杜绝涉农资金无序申报、重复申报和骗取套取涉农资金的行为。要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5. 完善涉农补贴资金拨付方式。具备条件的, 要积极采取“一卡 ( 折) 通”的发放方式, 简化发放程序, 降低发放成本, 努力实现对农民的各项补贴通过“一卡 ( 折) ”发放, 保证涉农补贴资金及时、安全、足额到位。同时, 要统筹各部门参与补贴发放职能, 实现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一个漏斗”向农民发放, 避免出现多卡发放的问题, 降低行政成本, 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6. 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督检查。要按照“既推进整合、又加强管理”的要求, 加强对整合和统筹安排的涉农资金的监管, 避免出现借整合涉农资金名义挪用涉农资金的现象。各级财政、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和抽查, 切实加强涉农资金日常监督检查, 营造良好的声势氛围。继续探索完善涉农资金检查方式, 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 特别是要加强事前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财政监督, 充分发挥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事处、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涉农资金审计、检查和监督工作。

7.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上级财政部门要为乡镇财政强化涉农资金监管创造有利有条件, 强化乡镇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职能。要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能力建设和工作指导。要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建立乡镇财政直接联系点制度, 监管抽查指导制度, 激励约束机制和日常考核制度。乡镇财政要充分发挥贴近农村、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和职能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基础信息的审核, 加强对农业生产类等资金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强化对涉农资金的跟踪和监控, 认真做好有关信息的反馈工作。

三、建立沟通协商机制, 充分发挥涉农部门 作用

财政部门要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联席会议制度。对由财政部门内不同业务部门分别管理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 通过联席会议通报情况, 协商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 避免重复交叉或相互脱节。

财政部门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 建立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涉农部门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 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 与各部门共同协调提出涉农资金统筹使用管理的意见, 发挥部门的作用。中央涉农部门在安排和下达项目资金时, 应将资金拨付文件抄送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地方各级政府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机制。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 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地方各级财政、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建立地方党政领导挂帅、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制。具备条件的地方, 要在政府的领导下, 通过建立涉农资金统筹安排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领导小组、建立涉农资金统筹安排的决策协商和征求意见制度等多种形式, 逐步建立和完善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

四、按照事权划分原则, 上下配合共同推进 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中央财政要积极为支农资金整合营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政策制定上, 要逐步做到符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总体要求, 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在资金分配上, 今后安排的财政支农地方专款, 具备条件的, 一般只下达资金控制指标, 由地方根据规划统筹安排使用。对于列入部门预算用于地方的项目支出, 要与主管部门协商, 将其与地方专款归并统筹使用, 条件成熟时, 可转为中央对地方的专款。对具有预算分配职能的综合部门, 中央财政要主动协调, 明确各自的投入重点和支出范围, 积极推动中央部门的资金整合。

省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的组织和指导。一是要及时制定支农资金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 要按照整合支农资金的基本要求, 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切忌观望、等待。二是要加强对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资金安排、监督管理等方面为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创造必要条件, 与县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 加快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程。对支农资金整合中出现的问题, 要加强调查研究, 研究解决措施, 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鹤壁市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 篇5

为了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根据•省财政厅关于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以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豫财农„2011‟52号)精神,特制定•鹤壁市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市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资金整合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建立支农资金管理科学、使用高效的新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就是要从我市实际出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重点,将各级次、各渠道的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财力投入主导产业,避免资金使用管理分散和项目重复规划现象,更好地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整合资金就是要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不断创新财政支农工作的投入、管理机制,使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管理等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二、整合原则与整合范围

(一)基本原则

1、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优化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统筹使用,形成部门协调配合,良性互动工作机制,集中支持对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

2、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围绕优势产业,推进科技创新,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3、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财政和各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创新投资方式方法,逐步形成支农资金归类合理,安排科学,使用高效,运作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

(二)整合范围

在维持现有各类支农资金投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财政专项支农资金中除救灾资金以外的上级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对我市各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对各种社会融资进行整合。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建设、财政扶贫开发及其他项目的支农资金均为整合范围。

四、整合办法

(一)细化部门预算。每年10月份编制部门预算时,相关科室对涉农部门预算进行会商,根据市确定的支农项目区域重点,合并同类项,集中预算资金,明确重点投向,同时进一步缩减支农待分配资金,所有能分解的项目要在年初预算中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

(二)统筹安排涉农项目。根据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水利、扶贫、农业、畜牧、交通等部门管理的农村人畜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产业化等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项目进行归并,依据上级项目申报指南,对项目提出安排意见,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系统集成建设内容,集中财力办事业,以求得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健全项目库。强化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建立完善涉农资金项目库,以项目库建设促进涉农项目的合理安排。实行涉农资金项目库动态管理,到期项目、一次性项目要及时清理,经常性项目和延续性项目实行滚动管理,新增项目实行备选申报,并加强年度之间的项目库衔接。

(四)建立完善协商机制。积极建立健全财政部门内部、财政与涉农部门之间的资金统筹协商机制,为开展好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提供机制保障。财政部门内部应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征求相关科室的意见,将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统筹使用,避免重复交叉或相互脱节。

(五)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监管力度。加强监管,避免出现借整合涉农资金名义挪用涉农资金的现象。建立健全日常监督检查机制,继续探索完善涉农资金检查方式,发挥审计、纪检监察、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发挥基层财政就近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职责。市、县政府应成立由农办、扶贫、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国土、民政、农机、畜牧、交通、教育卫生等单位组成的鹤壁市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同时建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中的相关事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支农资金整合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自身实际、农业特点等,因地制宜制定出•农业发展规划‣和每年的•农业发展计划‣。为保证规划、计划的连续性,可通过当地人大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作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的依据。

(二)加大农业投入,多渠道筹集支农资金。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落实财政支农预算,确保每年支农资金增幅高于一般性财政收入增幅。二是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农业资金市场化运作水平。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形成资金使用合力,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益。制定优惠投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支持农业。三是发挥农民群众开发建设的主体地位。加大宣传力度,落实财政扶持优惠政策,优化村民“一事一议”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出资参与项目工程建设。

(三)完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财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资金与项目管理制度要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和交叉重叠,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特别要加强对整合后支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会昌县涉农资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涉农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益

加强各类财政资金整合,是创新财政工作机制,解决当前财政投入分散、效益不高,实现公共财政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对于财力有限的农业县来说,加强涉农资金的整合,更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目标的重要途径。

2015年以来,江西省会昌县被确定为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扩大县。近一年来,会昌县上下联动、多方谋划,切实抓好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解决农业发展资金困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会昌县涉农资金整合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措施

一是设立机构,落实责任。会昌县按照要求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并以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县农工部、发改委、财政局、扶贫办、水利局等数十个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办公室下设两个工作小组,一是项目规划实施组,由农工部牵头负责,二是资金保障组,由县财政局牵头负责。

二是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先后制定了《会昌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会昌县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所涉有关操作事项给予了明确。在资金整合范围方面,除农民直补资金、退耕还林补贴、林业专项试点资金、救灾资金和上级按规定指定地域范围和特定任务的项目资金外,将各级财政安排的列入“农林水事务支出”科目的专项资金,以及农村土地整理等与农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资金纳入整合范围。在资金整合方式方面,对不同的资金来源采取不同的整合方式,即对中央财政资金以及根据中央要求地方配套安排的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理”的原则和“同乘一辆车,各坐各的位”的思路来安排使用(对按规定需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资金,按程序报批);对除根据中央要求地方配套安排的资金之外的省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按照省里整合方案的要求执行;对其他涉农专项资金,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由会昌县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管理相似的资金,结合实际自行安排使用。在资金整合使用方向上,重点解决制约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和优势区域为导向。

三是明确程序,强化监管。在项目申报审批上,会昌县主要把好两个关口:向上申报涉农项目,必须先由业务主管部门先报送至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审批后,方可再报送至上级对口部门;对已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时,必须由业务主管部门先报送至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审批后,方可付诸实施,且不得擅自变更实施内容。在项目具体实施上,要求责任单位必须从两个方面依法依规实施:对工程建设类项目,必须按规定履行项目预算评审、招投标、竣工决算等程序,实行项目公示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对非工程类补助项目,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实施。在项目检查验收上,必须由项目实施的牵头单位,联合相关项目申报和管理部门提出验收计划报县领导小组后,再根据实施建设方案开展竣工验收,并做好迎接上级检查验收工作。在项目监督管理上,由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

(二)取得成效

自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以来,会昌县根据制定的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探索对不同部门安排的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进行整合的思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和财政支农重点项目安排,确定以脐橙、油茶、蔬菜、生猪、烟叶等几大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财政支农项目为整合原动力的平台。不断完善涉农资金横向、纵向整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取得了较好的资金整合效应。

一是整合产业扶贫资金2800万元。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般产业发展,包括烟叶种植、果业种植产业、生猪肉牛肉羊养殖产业、柑橘黄龙病防治、毛竹产业、油茶产业、芙蓉李产业等;精准扶贫(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包括精准扶贫产业贷款贴息、油茶种植、毛竹种植、脐橙种植、猕猴桃芙蓉李杨梅枇杷板栗等、茶叶种植、蔬菜种植、生猪肉牛肉羊、蜜蜂养殖、水产养殖、土地流转补助、贷款风险补偿金、贫困户技术培训等。

二是整合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000万元,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主要用于现代农业及乡村旅游开发等,包括周田镇产业道路开发、中村乡产业道路建设、筠门岭旅游开发、站塘高排小密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213万元,主要用于扶持果业产业合作社的规模发展。

四是整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专项资金267万元。主要用于调减7所项目学校结余资金,增加7所项目学校缺口资金,结合实际调整3所项目学校资金用途。

通过整合项目的实施,会昌县种养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效益明显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整合效果初步显现。特别是结合现在的精准扶贫工作,会昌县7万多贫困户从政策中获得扶持,极大地带动了广大农户产业脱贫的积极性。

二、会昌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整合规模有限。根据江西省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现行政策,中央资金及其地方配套资金应在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框架内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使用,中央资金较难真正整合,而中央资金及其配套资金占了整个涉农资金的大部分比重。现有省市下达的涉农资金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戴帽”安排,从而造成实际能够整合的资金规模有限。

nlc202309091558

(二)资金整合水平较低。由于各类涉农专项资金涉及主管部门众多,资金管理办法、使用界限各不相同,且多以“条条”为主,导致很多资金的整合只是停留在地点上、空间上项目堆砌式整合的初级阶段,无法实现部门资金统一管理、统一实施。如果完全由试点县自主整合和安排,各类检查验收则难以达到上级相关部门要求,上级部门审计也难以过关。

(三)资金整合时效打折。根据要求,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应由省市相关部门切块提前下达到县,由试点县自主确定具体项目、地点、内容后报省市备案,试点县在年初即可根据省市下达的切块资金做到“早部署、早谋划”。但目前大部分涉农资金项目仍需逐级申报和批复,资金也分项目分年度分批次下达,造成县里无法将项目统一安排实施,资金使用时效上打了折扣,受了限制。

(四)资金整合协调不畅。目前,会昌县直接分配与管理农业项目资金的部门有一二十个,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在推动。财政部门虽然掌握资金安排的总体情况,但不是资金的具体使用和项目主管部门;各涉农部门有不同的利益和出发点,一些部门的整合意识不强,不敢担当,责任不清,导致跨部门协调难度较大,有些整合措施难以落实。

(五)资金整合规划不全。少数项目主管部门不能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制定规划,筛选符合本地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不到位,整合重点不清晰;对项目区缺乏统筹规划,致使项目申报不集中,各类涉农资金难以实现“捆绑使用”。

三、进一步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从体制机制方面推进整合工作

1.允许打破资金界限。在不突破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范围的大前提下,建议允许试点县打破各类涉农资金使用界限,从而赋予县级政府更大自主权。这样,县一级就可以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和资金整合计划自主安排资金和项目,对不同渠道来源但性质类似的资金项目,自主选择实施部门,统一实施、统一管理。

2.实行资金切块下达。建议省市尽快改变以往逐个项目申报和批复的做法,参照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对涉农资金在年初尽量做到切块下达,由试点县按照整合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真正赋予试点县项目立项权、审批权。同时,试点县需就项目安排报省、市备案。

3.扩大整合资金范围。建议将农村公路硬化维修、环境保护与治理、城乡垃圾处理、电子商务进农村等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专项资金,一并纳入整合范围。

(二)加强贯彻落实,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整合工作

1.以规划为龙头整合项目。一方面,要科学制定涉农资金整合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通盘设计和系统安排。特别是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抓紧制订和完善农业农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明确一个时期内各专项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以及重大举措,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投资管理新格局。明确每年涉农资金整合安排的重点领域和项目,以规划定项目,围绕项目整合资金;另一方面,要结合罗霄山片区总体规划和精准扶贫工作,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集中财力建好几个重点项目,打造几个优势区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兼顾偏远边穷地区的发展需求,防止资源过度集中优势地区,保证协调发展。

2.以协调为手段推动整合。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要加强协调工作,要求各涉农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县一盘棋的思维,破除部门利益观,摒弃本位主义,敢于担当,实现资金积聚、规模扩张、释放效益。要牵头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通过宣传涉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效应,实现高位推动,让“整合”概念不局限在财政部门,促使更多的涉农部门认识到资金整合的重要性。要实行问责制,对少数涉农部门不服从工作大局,暗中阻挠整合工作或畏首畏尾、不敢担当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3.以绩效为导向进行监管。要结合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和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等改革的先进理念,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的全程绩效管理,对项目的可行性和绩效目标进行评估,明确资金投入、预期绩效等内容。要完善监管机制,将监管关口前移,切实加强事前监管力度;发挥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各项涉农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跟踪检查和“回头看”,确保整合资金的使用绩效。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坚持群众路线规范涉农资金 篇7

统一思想认识, 增强专项清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几年, 昭觉县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 不断增加强农惠农资金投入, 积极向上争取支农资金, 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不能管好用好强农惠农资金, 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 甚至挤占挪用强农惠农资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落实, 损害了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开展专项清查, 及时纠正和整改存在问题, 有利于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坚持四项原则, 全面落实专项清查工作各项任务

为保证专项清查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在清查中坚持了四项原则。一是坚持逐项清理, 分级负责。以各涉农项目和惠农资金为主, 各部门、各乡镇分级负责对近年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和涉农项目资金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检查, 建立健全责任制, 由主要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二是坚持全面推进, 突出重点。在对各项涉农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清查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对资金额度大、涉及面广、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清理清查。三是坚持分工协作, 密切配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 各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 进一步明确牵头抓总和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 分工协作, 密切配合, 统筹推进本次清理检查工作。四是坚持标本兼治, 纠建并举。坚持一手抓专项清理、一手抓长效机制建设, 既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又注重完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 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专项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涉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昭觉县各级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协调配合, 确保专项清查工作扎实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昭觉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专项清查工作领导小组, 各级有关部门也成立了日常办事机构, 抽调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领导小组加强对本片区和本乡镇清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确保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健全工作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认真抓好涉农项目资金监管和惠农政策落实工作。县纪检监察、督查办等监管部门积极组织各有关部门深入各乡镇和各有关单位做好督促检查。各有关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密切配合, 进一步落实责任。

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 篇8

一、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的涵义

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应是审计调查人员对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与保障农民生活等的各类专款专用的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重点审计前的全面考查、分析、评价及给出建议的工作过程。其中经济性是指专项资金的使用成本是否恰当。效益性表示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计的专项资金投放目标。

二、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方法

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方法从总体上来看应是审计调查人员将某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类似用途专项资金已达到的先进绩效指标作为标准,搜集定量与定性、动态与静态指标信息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

1. 专家合作法

该方法是指审计调查组聘请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首先对某笔涉农专项资金的所有绩效指标给出评价性分值,然后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不同权重,运用指数方法计算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分值,从而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最后由审计调查人员对专家给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结论。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涉及面较广,必然会遇到审计调查人员相关经验知识不足的专业范畴,这时就可以聘请合作专家从事专业评价工作,并判断性采用他们的评价结论。审计调查组运用专家合作法可快速大量获取调查证据信息,准确性也相对较高。但是,指标权重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专家的经验,设置难度也相对较大,权重的大小与它对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绩效作用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指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审计调查结论正确与否。

2. 层次分类法

该方法是审计调查人员根据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及从其他途径搜集来的指标信息,将绩效内容细化成多个因素,按原则层、目标层和指标层进行分类调查,形成有序的层次调查结构,进而两两比较来确定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情况。层次分类法对于具有复杂影响因素且具有较多绩效评价内容的审计调查工作具有理清思路的作用,但是对于绩效内容细化得是否全面,有时难以把握。

3. 样本抽查法

这种方法是审计调查人员将所开展的某几个涉农专项资金项目作为绩效审计调查样本,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绩效审计调查的结论用来代表其它涉农专项资金绩效情况。这种方法可节省审计调查的时间,但调查结论不够准确,可以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 模糊调查法

审计调查小组针对需要取得的某些边界不够清晰、不易给出数值的调查证据编制调查问卷,请有关人员作答,然后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关涉农专项资金绩效指标进行量化,从而得出审计调查结论。模糊调查法的运用较简单,但对于调查问卷的题目和回答质量要就较高。

三、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原则

1. 必要性原则

对于有些已经或正在进行全程跟踪审计的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就没有必要再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去开展审计调查了。

2. 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调查人员的资源配备、法定权限和调查手段是都有限的,而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的工作十分繁重。虽然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应对被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评价,以便为下一步的深入审计工作打下基础。但在做审计调查规划时也应考虑耗费较少的审计调查成本而取得最佳调查成果的问题。

3. 重要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应针对大额专项资金或资金数额虽然不大但是性质重要,以及对保障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专项资金项目着重开展审计调查工作。

四、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内容

1. 经济性

指涉农专项资金是否以适当的成本筹措、管理与使用。针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调查人员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第一,审计调查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重点揭示有无管理不力、贪污浪费和挪用挤占涉农专项资金的情况。第二,审计调查涉农专项资金的各渠道投入额度比例是否恰当,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第三,审计调查相关部门是否科学节约地利用专项资金达到预期效益。具体需要进行评价的绩效指标如: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总额/应到位资金总额×100%,资金流失率=贪污挤占资金总额/应到位资金总额×100%等等。

2. 经济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对保障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及发展国民经济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主要包括对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对外出口的贡献等。在审计调查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针对有关问题,提出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使绩效审计调查更具有建设性的促进作用。审计调查经济效益的具体指标如:新增涉农固定资产与涉农基本建设支出的比值、涉农基本建设支出与涉农基本建设专项投资所创造的产值的比值等。由于涉农专项资金的投放一般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主要是为农村提供公益性服务。因此,审计调查资金绩效就不能只看其经济效益,也应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社会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民的满意度。不同性质的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具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力,需要进行审计调查的社会效益指标多为定性描述。如农村医疗卫生支出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具的作用,受农民欢迎的程度。再如农村机械化种植、灌溉面积的增加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良性发展具有有的效果等。

4. 环境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入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改善的作用。需要进行审计调查的环境效益绩效指标包括农村水源的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区的维护与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官录.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23

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研究 篇9

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由被授权或被委托的审计机构、审计人员,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 对涉农专项资金及其项目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的过程。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是以审查评价所实现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 以促进效益提高为目的, 所实施的多种审计方法的综合体。

二、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益审计方法

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益, 指的是在涉农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过程中, 使涉农项目达到竣工合格质量的前提下, 耗费最少资金, 取得最佳回报。

(一) 沃尔评分审计法

沃尔评分法是以著名学者亚力山大·沃尔的名字所命名的。沃尔首先选择许多个指标, 通过计算比率, 并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不同, 设置不同的权重, 经过计算分析, 最终得出所选择指标的复合分数, 根据最终得分来评价某些企业的信用水平。

本文借鉴沃尔评分法的评价思路, 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益进行审计。此审计方法具体包括七个步骤:第一, 就涉农专项资金经济性效益评价指标进行选择。为了能够较为综合、全面地评价和反映涉农专项资金经济性效益的状况, 需要构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主要是从投资者及所建设项目对社会的贡献三个方面来考虑设置的。审计人员在进行涉农专项资金经济性效益审计评价时, 可以借助指标体系作为效益评价的标准。第二, 运用头脑风暴法, 聘请相关专家为选择的各项指标设置权重。第三,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基准值。通常采用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经济性效益平均数据、往年良好的经济性效益数据、财政部等各部委所颁布的相关标准值等作为参考。第四, 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在某一时期内, 所有涉农专项资金经济性效益评价指标的实际数据。第五, 计算所有涉农专项资金经济性效益评价指标的实际数据与基准数据的比值。第六, 把第五步骤计算得出的比值分别乘以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得出每个评价指标最终的综合评价值。第七, 计算所有指标的综合评价值的合计数。如果合计数超过100, 那么表明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状况比较令人满意。如果合计数低于或等于100, 那么表明此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状况比以往或其它类似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差, 审计部门及有关人员需要及时分析原因, 并给出审计意见和改进建议。

沃尔评分审计法所需要的具体指标及计算步骤, 如表1所示。

总之, 沃尔评分审计法是用来评价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经济性状况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方法的重要环节为选择所需要指标, 对于各指标的权数设置和指标基准值的确定等问题, 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团队与审计人员协同解决。在审计过程中, 如果出现某个指标值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时, 将严重影响最后的总体得分。所以, 应认真分析某指标出现异常值的原因, 及时给出调整的建议。

(二) 经济增加值审计法

经济增加值审计法又可称为EVA (Economy Value-added) 审计法。经济增加值可用来衡量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性业绩, 是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基础的。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增加值是指对于减去产生回报的涉农投资的资本成本之后余下了多少回报收益。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增加值审计法, 用来计量所产生的回报收益。经济增加值审计法是一种比较高效率的审计方法, 衡量的是涉农项目建设、竣工后使用过程中的综合要素, 主要审计的是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及涉农项目的经济性回报等。

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增加值受多种因素影响, 诸如涉农项目的运营收益、投资的总金额以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 如果利用以往的或类似涉农项目的经济增加值来预计当前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增加值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是在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入阶段, 运用经济增加值审计法, 则应该借助回归分析法。

三、涉农专项资金的效率性效益审计方法

对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效率进行审计, 主要是审计资金投入与涉农设施提供服务的关系, 优化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流程,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率性审计方法是在评价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效率的基础上, 与先进的、可比的效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 分析影响专项资金投放、使用效率的主要因素, 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效率审计应当将事中和事后审计适当结合, 审计机构和人员可以在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过程中及项目竣工后, 对相关流程的效率进行评价, 及时将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情况报告到适当的管理层, 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提高效率。

(一) 标杆审计法

标杆审计法是审计人员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情况进行实际观察和检验, 通过与相同或相似的最佳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而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标杆法的核心是确定最佳的审计标准, 用于指定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率的目标, 用于查找有问题的方面或领域, 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二) 因素分析审计法

因素分析法是审计人员查找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 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审计法可以用来确定效率不高的原因, 分析提高效率的潜力及改进建议的可行性。

四、涉农专项资金的效果性效益审计方法

(一) DEA审计法

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审计法, 又可称为数据包络审计法, 这种审计方法是以运筹学当中相对有效性的基本概念作为理论基础的。数据包络审计法可根据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过程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及相应涉农项目所产生收益的多种指标进行投资决策有效性评价。DEA审计法可用于涉农专项资金投资前多种方案的效果性预测、论证阶段, 也可用于涉农项目运营阶段的效果性评价。

DEA审计法的步骤为:第一, 确定涉农专项资金的效果性审计目的。第二, 列出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多种决策方案。第三, 构建多输入及多输出的审计指标体系。第四, 建立DEA审计评价模型。第五, 经过计算分析得出综合审计结论。第六, 给出审计建议。

(二) 影子价格审计法

影子价格是根据涉农专项资金在涉农项目的运营中所作出的贡献而作的估价。涉农专项资金的价值是已知数, 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 而涉农专项资金的影子价格则依赖于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是不明确的。影子价格是一种边际价格。涉农项目所产生的效果性效益既包括可用现行价值衡量的, 也包括一些较难用价值准确衡量的。例如, 对当地生活水平的影响效果、对环境的影响效果以及对就业的影响效果等等。当对涉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所产生的效果性效益无法进行定量衡量的时候, 可使用影子价格审计法, 借以审计评价有关涉农单位是否自觉地节约使用专项资金, 使得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三) 调查审计法

调查审计法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凭借一定手段和方式, 如问卷、访谈等, 对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考察, 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 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审计方法是为了从比较分散的被调查对象中获取对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意见和信息。

五、涉农专项资金的综合性效益审计方法

(一) 逻辑框架审计法

逻辑框架审计法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方法程序, 而是一种集成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涉农专项资金效益的思维框架模式。该审计方法是用一张框图来清晰地综合分析复杂的涉农专项资金链条的内涵和关系, 使之容易被理解。逻辑框架审计法将几个内容相关且必须同步考虑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 通过分析它们的关系及其目标、实际结果来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的综合性效益。逻辑框架审计法的核心是审计人员要明确涉农专项资金整个链条环节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可把因果逻辑关系的审计评价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涉农专项资金原定的投放目标是否达到了;二是涉农专项资金原定的投放效益是否已经实现了及实现的程度;三是后续如何发展。

(二) 专家评分审计法

专家评分审计法是以专家的主观判断作为基础, 通常使用描述性或判断性的分数作为涉农专项资金综合性效益审计的标值。评分法是将被审计的涉农对象分为N个系统, 设N个审计指标, 规定每个审计指标的标值, 可以是分数、序号或评语, 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对于第i个审计对象在第j个指标得到标值为Zij, 则评分结果为{Zij}。其中i=1, 2, …, L, j=1, 2, …, M。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不同形式表示与涉农专项资金有关的多个被审计对象的得分结果, 当被审计对象较少时, 可以用表格或图形来直观地表示。

六、涉农专项资金的综合性效益审计流程

摘要:近年来, 我国逐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投入了大量的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涉农专项资金链条长, 涉农单位众多, 为了保障涉农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 就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效益的审计监督力度, 积极探索先进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法, 以便客观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益、效率性效益及效果性效益。

关键词: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方法

参考文献

[1]申艳艳.新农村建设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29) .

[2]陈颖.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的探讨[J].中国外资, 2014 (4) .

涉农企业资金筹措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篇10

改变传统视域下对金融机构的责难, 笔者试图从企业内部来寻找制约资金借贷的因素, 从而在金融市场上切实提升该类型的信用评级。不难理解, 在以抵押贷款为主导的银行贷款机制下, 企业面临着天然的缺陷。同时, 企业主要针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而作为原材料的农作物又具有自身的生长周期性, 从而企业对于资金的借贷周期也具有较长的跨期。从中可以发现, 仅从政策层面来助力企业的资金筹措需要并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持续的资金供给动力。由此, 对策的构建也就需要另辟蹊径了。

基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涉农企业资金使用的特征解读

从经济学视角来解读企业资金使用特征, 可以在资本循环公式中来完成。在《资本论》第二卷中, 马克思构建了G-W-G`的资本循环逻辑, 其中主要阐明了企业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分别处于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商品职能。由此, 下文也在这三个职能框架内来展开解读。

(一) 货币职能下的特征解读

资金处于货币职能主要用于采购原材料和雇佣劳动力。上文已经指出, 原材料的形成决定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从而必然在要素市场上面临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由于企业的生产具有连续性的要求, 因此在广义价格体系下也将出现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难题。

(二) 生产职能下的特征解读

针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依赖于制造业所需的流水线作业模式, 也需要依靠自然力来对其进行理化作用。这就表明, 决定企业生产周期的因素包括两类:生产能力和自然力作用的时间。从资金的循环特征来看, 意味着企业资金将在较长期限内停留在生产阶段, 从而必然客观增大循环的资金总量。例如, 副食生产企业、水产养殖类企业等, 都显著依赖于自然力的作用。

(三) 商品职能下的特征解读

该企业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组织类型, 从而其产品尽管蕴含着大量的人类抽象劳动, 但从加工工艺水平来看, 无法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差异度。根据价格的需求弹性原理可知, 这种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因此, 企业产品能否完成随后“惊险的跳跃 (马克思语) ”则存在难度。从中不难理解, 这将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回笼效率。

二、解读基础上的筹资挑战分析

从以上三个方面所进行的解读来看, 该类型企业不仅因身份原因而面临着资金筹措的挑战, 也因自身的资金使用特征而深化了挑战的内涵。具体而言, 针对筹资挑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 筹资抵押方面的挑战

该类型企业缺少可抵押的固定资产, 这是困扰其资金筹措的传统原因。尽管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下商业银行会对其实施帮扶性贷款, 但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 遵循抵押贷款模式仍是商业银行可以接受的方式。从企业的生产特征和社会责任出发, 它还承担着产供销一体化的重任, 以及承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责任。因此, 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企业形态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而, 这也就为缺少合格的资产抵押物埋下了伏笔。

(二) 资金需求方面的挑战

本文在资金使用特征解读部分已经指出, 企业采购资金的大小直接受到农作物生产周期的影响, 以及在生产环节还需要依赖自然力的理化效应。这就意味着, 企业在资金的需求上也存在周期性波动, 特别在自然气候异常和病虫害现象大量发生的年度, 采购资金的增长可能存在着突跃, 如当前的奶源紧张现象便直接抬高了奶业生产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这说明了企业的筹措资金难以准确额定, 从而将提高其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

(三) 还本付息方面的挑战

目前, 对于大量存在的中小涉农企业, 金融机构一般给予小额、短期贷款。随着民间金融机构的诞生, 其尽管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灵活性, 但较高的贷款利率也直接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外, 从生产周期特点来看, 较短的贷款期限也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筹措之需, 这里不再讨论企业产品的销路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的挑战当然未能穷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但也从主要方面概括出该类型企业在资金筹措方面需要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 因市场失灵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应对。

三、分析引导下的对策构建

(一) 深化对涉农企业生产特征的认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解决涉农企业筹资难的困境需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或者说是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因此, 政府和商业金融机构应深化对该企业生产特征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不能仅局限在企业内部来考察, 还需要在供应链视角上进行后向和前向考察。唯有这样, 才能全面把握企业资金约束的诱因, 以及在政策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这类型企业帮助。需要指出的是, 应大力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社会职能, 毕竟商业金融机构难以承受过大的资金风险。

(二) 创新抵押贷款模式来助力其发展

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民间资本参与形成商贷机构, 这似乎为涉农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实则不然, 这类民间金融机构存在着贷款利率过高及自身对资金风险管控的强偏好特征, 可能出现规避对中小涉农企业贷款的行为。因此, 还需要从创新抵押监管模式上下工夫。当前出现了物流金融的抵押贷款模式, 这就为使流动资产成为抵押品提供了机制保障。另外, 能否引入第三方担保制度来适应涉农企业缺少足够固定资产的状况, 也应得到学界和业界的研究和实践。

(三) 提升企业内控绩效, 优化资金配置

或许以上两个方面的对策构成了现阶段的主流声音, 但也须指出, 企业还应在提升内控绩效上下工夫。从调研反馈可知, 多数涉农企业存在重生产、轻财务的现象, 甚至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专职财务人员, 而依赖于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基本会计服务。这样一来, 就弱化了企业在资金筹措和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 应通过岗位培训和人才储备来实现财务人员的专门化及财务工作的高端化。特别对于后者而言, 应努力使企业财务工作涵盖全面预算管理及对闲置资金的投资增值领域。

(四) 发挥政府公权力的正外部性效应

本文一开篇就提到, 涉农企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因此, 县域政府应在自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企业代言、媒体关系管理等方面, 帮助涉农企业建立起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 政府还可以针对涉农企业建立帮扶基金, 以此来差额补贴企业在筹资中的成本。这样便能最大化地释放出政府公权力的正外部性效应。

综上所述, 涉农企业的筹资困境时来已久, 特别在当前优化产能结构的背景下, 这种困境已严重制约了企业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上的预期。因此, 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企业自身、金融机构、政府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破解融资难题。

四、问题的拓展

(一) 针对“降低借贷风险”的创新

不可否认, 我国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类型, 同时受到农业生产周期的影响, 农村资金回笼周期较长, 且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由此所形成的叠加因素, 直接增大了涉农贷款的风险。在保障企业资金需求及降低借贷风险的前提下, 可引入“专业担保公司组织”来为企业的小额借款提供担保。

(二)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

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企业的互助组织, 广泛存在于农村。因此, 可考虑将农村专业合作社逐步法人化, 在此基础上, 承担为企业提供借款担保的职责;同时, 通过直接向民间融资的形式, 承担起向企业放款的功能。

(三) 针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创新

由于历史沿革, 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农村民间金融”。农村民间金融组织通过吸纳农村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 主要面向企业开展资金放贷业务。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资金稀缺的背景下, 农村民间金融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为此, 在针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创新中, 应着重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组织结构的规范性;组织功能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抗风险性。

五、小结

通过分析可知, 涉农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筹资抵押方面、资金需求方面和还本付息方面。在此基础上的对策, 可围绕着深化对涉农企业生产特征的认识、创新抵押贷款模式来助力其发展、提升企业内控绩效优化资金配置及发挥政府公权力的正外部性效应等方面来构建。

具体而言, 在认识过程中不能仅局限在企业内部来考察, 还需要在供应链视角下进行后向和前向考察。当前出现了物流金融的抵押贷款模式, 这就使流动资产成为抵押品提供了机制保障。应通过岗位培训和人才储备来实现财务人员的专门化及财务工作的高端化;通过企业代言、媒体关系管理等方面, 帮助涉农企业建立起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唐志武.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2) .

[2]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9) .

[3]彭琳.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02) .

上一篇:双螺旋模型下一篇:高等学校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