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2024-08-08

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精选十篇)

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1

关键词:优化教学,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 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化, 以前我们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靠想方设法延长学生学习时间来提高教学质量。其结果怎么样?教师喊累, 降低了教书信念;学生喊苦, 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成为必然。下面我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 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并产生坚韧的毅力, 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刚开始上课时, 学生在课间休息时的兴奋状态还没有消失, 而新的学习动机还没有形成, 善于引导的老师这时如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导入就能像无形的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高, 效果好。例如, 讲“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一节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收集一瓶氧气, 此现象由于学生初次看到都异口同声地感叹道:“哇, 太有趣了。”这种导入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使学生产生了渴望探求原因的心理,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顺利地完成这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设疑置问诱发思考从而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 分析思考问题往往不够全面, 容易主观得出片面的和错误的结论。因此, 导入时教师若注意选择学生的薄弱环节, 让学生“上当”后而知不足, 则定能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如讲“溶解度”一节时, 可出如下题目:常温下, 将50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 充分搅拌后, 食盐占溶液的百分比是多少?即使差生也能迅速写出答案33.3%。这时提问, 他做的对不对呢?众口一词“对!”, “不对, 你们全做错了。”一声否定, 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迫切探求正解。“要正确计算这道题, 讲了今天的溶解度后, 同学们就会清楚了。”这样导入, 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之后内容的学习就比较容易进行。

三、优化教法的设计, 从学习中学会学习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是完成优质教学采用的必要手段。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法主要有知识讲授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和实验验证法等等。选择的教法要既能适合于教师自身的特长, 又能适合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又能适合于所传授知识结构的特点, 具体要做到:一是讲授时恰当运用对比分析法。许多化学知识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在总复习时, 要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 这样既便于记忆,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的内涵。如将分子、原子、离子;H2、O2、CO2实验室制法;H2、C、CO的化学性质等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分析, 增强了操作意识和积极参与的兴致。二是恰当运用合作探究法。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富有探索性, 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 提出探索的问题。例如:采用问题情境法, 通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情景, 利用各种条件, 让他们在情境中, 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 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 开发智力的潜能。或采用探究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自行发现问题, 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用常规的办法理解和解决问题, 然后引导他们举一反三, 从联想中浓缩正确的结论, 开拓学生的思路, 教师的教育内容应有弹性,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四、认真查漏补缺并做好综合复习

化学总复习是巩固深化知识,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复习中要掌握复习规律, 提高复习效率, 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认真查漏补缺, 在复习阶段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更不能简单地套用别人的方法, 要针对自己平日学习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这里的查漏补缺是个关键, 自己认真总结, 是对物质的性质掌握的不熟练, 还是基本的概念学的不扎实, 要找到症结所在, 通过复习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二是形成知识体系, 复习阶段形成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各单元知识体系的综合, 一般按基本的概念、元素、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四大块讨论, 要抓好各块内容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体系。

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实验进行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快速展现思维的过程和事物发展的历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尽量要利用多媒体设备, 最大限度地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应用知识的过程和成果, 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获得知识和技能,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 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 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明显、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 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参考文献

[1]李敏.教师教学基本功[C].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8 (12) .

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2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改变。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科学理念,适应当前的课改实质。

一、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备课的环节上下足功夫。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适合学生自学的就让他们自学,适合学生科学探究的就让他们科学探究,适合教师讲授的就讲授,因材施教,做到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再次,教师要能灵活驾驭教材,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每一节课的内容,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是难点,哪些地方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哪些地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地方要求学生合作交流等等。

二、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初中化学实验器材基本上短缺,很多演示实验没有条件做,甚至有些学生实验都无法开展。这些实际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弥补实验器材的短缺。首先,利用身边的一些资源来完成一些实验,如酸碱盐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可自制土壤、肥料标本等。?@样的实验意义十分重大,它既有效地弥补了课堂实验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教师除了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教具外,更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次,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光碟中所涉及的课程资源,这里面有大量的课件制作和一些非常好的模拟实验,是集广大优秀教师及一些专家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另外,学校应设法为学生提供好的实验环境和设备,化学教师要与相关领导沟通,创设好的实验条件。教师要从本质上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学生应有的实验权利。

三、更新教育观念,全力以赴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开展活动与讨论,共同提高,强化责任,把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理念的方向上来,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教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其次,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要创造“师生交往、学生主休、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经验和知识,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力求取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再次,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要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要经常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要定期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另外,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让其全面发展,还要与其他教师要加强合作交流。

四、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一直强调科学探究,因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教学方法,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的成败。教师不但要知道科学探究的每个一个环节,更要清楚每一个环节学生应该要达到什么程度,而且还要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科学探究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情景,放手让学生去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和评估等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绿色视角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74-02

将绿色化学教学理念融入到现代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是现代素质教育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初中化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绿色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宣传环保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环保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环保。但是现代初中教师对于绿色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以绿色化学视角开展化学教学工作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优化,找出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解决好这些问题。

1.为什么要将绿色化学视角引入到现代初中化学教学工作

1.1绿色化学视角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发现,经济的发展不能够以过分的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现代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这是绿色经济对我们的要求。而具体到个人身上,我们就可以发现绿色化学和人的身体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化学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尽可能的降低部分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以此来保护人的健康。因此,在生产和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尽可能的降低部分化学物质的危害,这样才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1.2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视角

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正规的化学学习,而且因为化学现象比较奇特,因此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是比较大的。但是因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化学,因此学生关于化学的了解是比较少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学留出了更多的可以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关于化学的理念,也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化学。现代化学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绿色化学。绿色化学要求我们要和环境友好相处,因此,帮助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的视角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如何以绿色化学的视角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2.1将绿色化学的视角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将绿色化学的视角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开展课程教学工作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绿色视角。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绿色思想和传统的化学教学的思想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思想体系。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参与化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污染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使用滴管进行液体药品的取用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液体药品的滴管取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学生了解了有关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后,教师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药品会腐蚀橡胶胶帽?如果将没有用完的化学药品直接丢弃会有什么危害?应怎样正确处理没有用完的化学药品?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从而接受绿色化学理念。这样一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主动的用绿色化学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问题。

2.2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现代化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沟通越来越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不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等多重方式。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可以积极的利用这些方式。举个例子来讲,节约纸张对保护环境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布置纸质作业。而以绿色化学的视角来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纸质作业变成电子的。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而后用网络文档的方式布置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交流的效率,还能够起到监督学生的作用。

现代初中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积极的引入绿色化学视角,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视角。这是现代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的选择。虽然当前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合适的方式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优化高一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4

一、调适畏难心理, 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升入高中时, 应该学会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 不应该出现放松的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走出畏惧化学学习的误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较为有趣的化学实验吸引学生,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上高中化学第一课时给学生做了一个名叫“喷雾作画”的化学小魔术:我提前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 (KSCN) 溶液、亚铁氰化钾 (K4Fe (CN) 6) 浓溶液、铁氰化钾 (K3Fe (CN) 6) 浓溶液、苯酚浓溶液, 在白纸上绘画然后把纸晾干。上课时把白纸挂在黑板上, 接着用装有溶液的喷雾器朝纸上喷, 白纸上立刻显现出红色的太阳、蔚蓝的海洋、碧绿的草原以及黄的和紫色的花朵。同学们看着异常兴奋, 争先恐后地问:“这是为什么?”然后我开始讲解:“这个实验的原理是白纸上的‘太阳’是由硫氰化钾溶液绘制而成, 当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 (KSCN) 溶液会显出血红色, FeCl3溶液遇到亚铁氰化钾K4Fe (CN) 6溶液、铁氰化钾 (K3Fe (CN) 6) 溶液、苯酚浓溶液、白纸会分别显示出蓝色、绿色、紫色和黄色, 因此纸上就会出现海洋、草地、紫色和黄色的花朵。”学生因为这个“小魔术”感到化学的趣味所在, 对探究化学奥秘兴致盎然。

二、深入钻研教材, 做好知识衔接

初中阶段, 学生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大都是身边的化学物质, 而高中则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如初中教材不会涉及原子结构中的电子, 而在高中阶段就要求掌握原子核外每一电子层中所携带的电子数, 可以看出高中化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物体的运动也由宏观转向微观。教师在教学之初要放慢教学进度, 不要讲得太快,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学大纲, 找到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如氧化还原反应既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 又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 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复习初中时学到的几种基本化学反应, 然后再以多媒体的形式描述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以及电子的得失, 最后再出一道趣味性的问题:有四种元素, 按指定化合价最多可以组成几种化合物?通过解析可知: (1) 两种元素相互组合可生成H2O、H2S、SO3、Na2O; (2) 三种元素相互组合可生成H2SO4、NaOH、Na2SO4; (3) 四种元素相互组合NaHSO4。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生动, 容易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导入了新知识。

三、巧用实验教学, 逐步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 化学课程的难度会加深, 知识容量也远远高于初中化学。那么如何让学生短期内掌握更多、更难的知识呢?例如我在导入电离概念时, 会利用实验现象来演绎推理溶液的导电性。首先我会问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哪些化合物, 然后再提问学生溶液有哪些特征, 以此引入课题。紧接着我会用实验的方式演示NaCl、KNO3、NaOH、酒精 (C2H6O) 、蔗糖 (C12H22O11) 这几种溶液的导电性, 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灯泡的亮度变化。然后我告诉学生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带负电的电子。那么一些溶液既然能够导电, 溶液中存在的带电微粒又是什么呢?然后我就会引入电离的概念, 继而对电离方程式进行讲解。例如盐的电离方程是NaCl=Na++Cl-, 等等。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变难、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由现象到原理的教学方法,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 高一在学生整个中学时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研究教材、优化教学, 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高一化学的学习效果。

摘要: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 高中化学是学习的难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改把初中化学的难度降低, 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有着浅显易懂、知识点少的特点。但是高中使用的还是老教材, 现行的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本文针对高一化学的现状谈优化高一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一化学,课堂教学,兴趣,策略

参考文献

郭金凤, 李晓华.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 (Z1) .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优化设计 篇5

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依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科的课堂教学就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成败就在于此。所以说,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使其环环优化。只有在课堂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

一、重视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紧扣教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爱国热情。

中学时代是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化学教学中,根据大纲要求,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素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他们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例如,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几天的连续实验所表现的严谨科研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有助于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实验的唯物辩证观;实验中所包含的质量守恒关系,则是学生应确立的又一辩证观物质是永恒的这一科学方法论观点。介绍我国火药、造纸、印刷、侯氏制碱法、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古代、现代化学史实,除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外,还应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化学化工事业虽然在某些领域居于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化工工艺水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依然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好化学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二)把握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化学素质

化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掌握化学学科思想与思维方法。化学思想是学生化学思维方法内化的结果,它有别于技能的培养。例如,探究气体的收集方法时,教师从气体与空气密度大小比较的角度,对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作进一步的探讨,引导学生得出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气对气的排挤”,这时,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更是融合了物理知识在内的跨学科思维方法,由此,学生也就不难得出排水集气法实际上是“气对液的排挤”。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两种集气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思维方法,那么,后续学习中出现的诸如“由排空气法或排水法衍生出的其它集气法”、“气排水法测气体体积”、“喷泉实验”等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优化一要具体明确,二要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进行探究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有主要的一两项目标即可。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地组织引导,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怎样分析推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优化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找准问题、提高效益。

二、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优化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基本做法。

(一)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我将每堂课开始的前几分钟,留给学生,只要和化学有关的内容,备有讲稿,无论是优等生、普通生还是学困生,都可以登上讲台,介绍化学知识或学习化学的经验、体会,充分展示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困生,只要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无论讲得如何,我都予以鼓励或表扬,使他们感到:“真没想到,原来我也是这么棒”。

(二)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化学带来的乐趣。

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习了《第三章 水的净化》以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两天的时间,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他们的制作奇妙,构思独特,确实令人佩服,他们还能与你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经过一学年的尝试,学生开始变的越来越自信了,对化学充满了兴趣。

三、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是优化的基础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理论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例如,“学习CO2的性质”时,老师设计了一个“进入久未开启的窖的灯火实验”。实验前,先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已设计探究的方案,让学生先在小组交流,再通过老师的多媒体课件把这一探究过程通过动画展示在屏幕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索答案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由教学向学教的转变。

四、教学手段的优化

众多的教学手段中,教学语言是最基本然而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训练和运用,口头语言应规范、生动,板书语言应工整美观,体态语言应大方得体。除此之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除较为传统的光学投影仪之外,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上,可通过微机揉合图、文、声、像为一体,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加工,以交互式为手段,为学生创造逼真的物理情境。例如:在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放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的实验,我们利用录像观察用“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多个燃着的阶梯蜡烛的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具体生动,印象深刻,效果明显。

五、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利手段

要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就需要使用以下科学手段来达到此目的。

(一)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为今后学生学习化学,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利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如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

A、与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B、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

C、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

D、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

当学生选择了装置A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

当选择装置B时,稀盐酸和碳酸钙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

当选择装置C和装置D时,稀盐酸和大理石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

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C和装置D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大理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D是正确的答案。

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用语;优化策略

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中学整个知识体系的重要板块,也是中学知识的最后一块拼图。之所以将其放到中学高年级学习,是因为化学具有更为严格和系统的逻辑性,它符合学生智力成长和逻辑思维习惯的正常发展。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知识,它的所有用语都具有一定国际标准。化学用语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入门和基础,它从始至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实验和计算中都有紧密、科学的联系。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用语时,都会感觉不适应,甚至难以理解。因此,很多学生由于对化学用语不感兴趣而失去了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失去学习动力。

因此,怎样规范化学用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前提解析,淡化难点

实际教学证明,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首要学习障碍就是化学元素和化学周期表。如果化学元素和化学周期记不住,接下来化学方程式、化学变化就很难精确掌握,进而学生对化学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分散学习难点,做到提前预习,零敲碎打,化整为零。

例如,在化学学习首节课中,就要结合学生日常见到和喜闻乐见的现象和事物,用标准的化学语言“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科学说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会感到新奇,又会全神贯注地聆听教师的科学教诲,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用武之地。比如,可以从日常喝的水、吃的馒头、用的铁制品等吃、穿、住、行、用等方面入手,让他们了解这些事物的化学名称和元素符号,让这些用法成为课前预先的重要工具。当学习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能够很轻松地说出它们的基本特性和规律,产生足够的自信和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加强师生互动,反复书写和联系

不可否认,化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反复联系的过程。学习了基本的化学元素之后,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就成为挡在学生学习面前的最主要的一座大山了。根据实际经验,学生在化学方程式学习过程中,对于“几价铁”之类的反应式最为头疼。化学角码学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要教会学生寻找内在联系,反复书写和练习,寻找书写窍门。例如,在学习原则结构之后,要鼓励学生学习1-20号的原子结构,通过反复联系和归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窍门,探究相似化学族的特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化学元素规律。在引导学生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电子数与化合价之间的关系,以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中化学价的一般规律,同时牢记化合价口诀,辅助化学式的书写。

三、整合配平,优化训练

化学方程式作为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是很多学生常犯错误的地方之一。在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配平又成为学生学习最为困难的环节。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更为优化的配平方法是破解化学方程式难题的重要法宝。在实践中,笔者通常这样采用此种方法。

在学生熟练地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优方法。对于一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设“1”配平法进行配平。所谓设“1”配平法中的“1”是指先让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所谓组成最复杂是指该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种类最多,原子个数最多),通过在其他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数字来配平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配平之后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画等号,并注明相应的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

四、注重反复联系和检查,提高学习效率

在每节课程学习后,都要对化学用语和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复联系。遇到新的方程式时,要反复联系和配平,教师也要督促学生,强化化学元素、化学符号和方程式的读写练习,强化学习规范和学习效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和改正。

参考文献:

唐力,文庆城.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育教程[H].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89.

作者简介:邱明华,男,1981年2月生,江苏苏州人,研究方向:中学化学课堂研究,中学一级教师。

优化中学化学教学的策略 篇7

1.备教材要详尽准确

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统编教材、教学参考书,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制订课时教学计划,确定课时目标、重点和难点、师生达标的措施,用什么教具,做什么实验,实验是教师演示还是让学生课堂上做,达到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实验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对多少学生愿意学、多少学生学得好、中差生差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哪些地方容易失误等都要了如指掌,然后,按课时目标巧妙引入新课。最后,考虑好布置作业的要求,便可写出教案,准备上课了。

2.备学生要换位思考

(1)学生在化学课堂上会如何进行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前置性假设和分析。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的思考,教师要提前进行预测,以便课堂教学中能够和学生及时对接。例如,学生在学习SO2的性质时,教师通过把S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学生看到石灰水的变化过程:浑浊→清澈。CO2的现象也是这样,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写出相关方程式,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中,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一定是CO2吗?如何确定无色的气体就是CO2?通过实验如何检验SO2气体中有CO2?如何检验CO2中含有SO2?师生在共同的探索中得出结论,学生对SO2性质的认识更深刻。

(2)学生在化学课堂上会如何产生疑惑?教师要随时对课堂中学生可能产生的“疑”进行感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是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来清除。例如,在讲述BaSO4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原理时,学生没有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再和学生从已经掌握的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等知识方面综合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其原因是由于不能电离出大量可移动的离子造成的。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质疑,教师要理解这种质疑的重要性,通过细心指导解决学生的所疑所惑。

二、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1.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层进质疑式激发。

例如,教师在讲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在观察中总要提出一系列问题:“氧化铜是什么颜色的固体?”“为什么氢气通入试管之前要验纯?”“经验纯的氢气通入试管中,为什么过一段时间才对试管中的氧化铜进行加热?”“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红色固体物质是什么?”“停止加热后,为什么还要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至室温?”等。这样层进式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实验,主动去探索答案。

(2)示错讨论式激发。

在讲解习题时,教师故意将错的解法和做法示范出来,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学习完CO2的实验室制法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制取装置图,图中显示的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插入液面下。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老师,这样画不对,应插到液面下。”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这样,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有意识把学生引到错误的做法上,然后进行改正。欲擒故纵,从一反一正的曲折迂回中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学生会陷入积极思维的漩涡之中,点燃思想的火花,对吗?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应该汲取什么教训?学生会主动寻找正确的做法。歪打正着,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

2.改用实验演示,提高教学效果

(1)在化学教学中提倡边讲边演示。

教师要把能力培养纳入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中,在教学中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例如,课本对硫酸物理性质的描述是:纯净的浓硫酸是没有颜色、黏稠、油状液体,不容易挥发。常用浓硫酸的浓度是98%,密度是1.84 g/cm3。学生当然全能看懂这些文字,但“看得懂”却“难记住”。教师在讲课时做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动动脑子,效果就不一样了。

(2)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对比演示实验。

用两个不贴标签同样大小的试剂瓶,一个盛半瓶水,另一个盛半瓶浓硫酸,让学生不使用化学方法而应用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分辨哪个盛的是浓硫酸?这样就有启发性。学生必须想一想——把两个瓶分别用手拿起,看哪个重,这样,对浓硫酸“密度大”就印象深刻了。再展示不贴标签大小不同的两个试剂瓶,如果,再采取桌上都放一瓶浓硫酸,让每个学生都打开盛浓硫酸的瓶塞,闻一闻有没有气味,对浓硫酸“难挥发”的性质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亲自实践,获得了感知,头脑贮存有实验表象,当然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3.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能力,提高教学成绩

(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如果学生只会在课堂上听、记教师所讲的内容,就会做不对题目,这是因为他们不能认真读取题意。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和阅读的能力,可以采取“逐字句阅读法”和“简图式阅读法”。“逐字句阅读法”是通过逐字句阅读要求学生把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找出来,必要时可在题目上做不同的标记加以明确。

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将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于水,不发生反应且可得到无色溶液的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溶于水”、“不发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分别标出来,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减少了无谓失误。

“简图式阅读法”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将整个题意以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和图式简明扼要地用“A→B→C→D”的形式表达出来。

(2)重视思路教学,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学生自己的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

优化化学教学中的思路教学 篇8

一、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

化学教学中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 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的分析思路上。首先, 教师要把教材的编写思路转化为自己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通读、潜心钻研教材, 寻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恰节点, 建立起完备的化学知识体系, 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 使学生的思路能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分类展开。如教学《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 笔者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如下讲课思路:“首先演示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 说明溶液里自由离子的浓度不同, 即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 而电解质之所以有强弱之分, 归根结底是由于它们内在化学键的类型不同。”这样抓住一条中心主线,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思考, 既突出了教材内容的关键之处, 又使学生理顺了思路, 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使学生接受知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教材时, 要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阅读教材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 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这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同样适用。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清楚学习哪些知识点, 学会哪些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弄清教材的编写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分析教材思路的教学, 首先要把一堂要讲到的知识点一一列出, 然后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讨论, 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教学《化学平衡》一课, 笔者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 (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 , 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温度、浓度、压强) , 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勒沙特列原理) 然后提问“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进而放手让学生去阅读, 学生领会到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方法是: (1) 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 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 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 (2) 关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来说明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的阅读, 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了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 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

三、解题时重在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

在高中阶段, 理科科目的习题量十分大, 但每部分内容都有其侧重的考查点。教师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精心选题, 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 对学生明确要求,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的考查方式, 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1) 分解模块, 逐步提问, 打开学生的知识思路。 (2) 一题多解, 优劣评比, 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 (3) 抓住重点, 一题多变, 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

此外,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化学科技一日千里, 教材不可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动态。而高考命题往往趋向于关注这些新鲜事物, 并以之创设情境, 提供信息命题, 比如2005年的食品、日用品健康问题, 是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 可是不少在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考试中就可能对这些有危害的化学物质一无所知。而他们获取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于化学习题的描述:苏丹红与食品添加剂、油炸熏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化学性质、雀巢奶粉中碘含量超标等。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要以科研素材命题,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及解决化学时事问题的方法, 如碳的第五种单质“纳米泡沫”、银河系中心冰冻的“糖云” (代谢成乙二醇醛) 等。如果将这些习题融合于日常相应的模块中学习, 既考查了化学基础知识, 又能让学生耳目一新, 了解到化学科学前沿的问题。

四、化学实验时,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思路

如教学Na OH溶液和Al Cl3溶液的反应实验, 教师可在实验前提出问题:往Al 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 OH溶液与往Na 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 Cl3溶液, 实验现象有哪些不同?做一做这个实验, 并用化学理论进行解释。问题一提出, 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的热情。教师通过引导, 使学生形成“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 得出结论”一条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化学目的。

摘要: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元素化学, 其特点是知识点繁琐, 内容较抽象, 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 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 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9

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 要把握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所学知识与学生年龄特点、已掌握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 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怎样突破难点, 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怎样导入新课,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怎样指导学法, 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怎样让学生来展示自己, 达标检测怎样设计等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考虑。备教材要“懂、透、化”。“懂”, 就是要理解教材, 只有理解了教材, 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 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 我们才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 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 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 做到透彻掌握, 融会贯通。“化”, 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 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 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 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做到这样, 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立足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教师要对化学知识的脉络把握好, 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学生理解偏差的问题, 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基本知识, 而且避免认知上的盲区, 另外, 在提问教学中应当贯彻寓教于乐的理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设置更有趣的情境, 如何使用更加轻松诙谐的语言表述, 或者是如何将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点相结合, 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同时, 简单性问题的答案比较确定, 学生一般回答比较简单;对于开放性问题, 每个学生表达的观点不同, 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同,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这样, 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 不会出现学习积极性受挫的情况,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思考,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当然, 课堂提问应该还要合理安排提问时机。比如, 在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处, 若是设置一些巧妙的衔接问题, 可以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不会显得很生硬。另外, 每节课的时长是限定的, 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准备好的内容, 还需要设计一些提问环节, 因此提问的重点需要突出。教师应当用重点将课堂教学串联起来, 并在难以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 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了解, 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所教授的知识。

三、优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在于实验的重要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实验可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难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动手操作, 学生会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和理解, 更有效地掌握学习要点。一般来说, 科学观察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 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通过对于实验的观察可以发现实验中的现象, 为进行创新奠定基础。良好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让学生对于所观察的现象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 继而进行探讨, 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

在化学实验中, 教师要积极探索优化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平时的学习情况, 将组内学生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进行实验探究时, 教师要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1-2人。通过角色分工, 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 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这样, 每个成员也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 通过合理分工, 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之中, 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同时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和提高。

四、优化多媒体技术运用

在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 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模拟化学物质的生成原理和反应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 化学教育更显得抽象, 不易理解, 化学物的生成过程是原子、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这些微观粒子在实际生活中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时, 教师描述起来比较困难, 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我们可以应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动画课件、用动画的方式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来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原子、分子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表现方法能够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感知性, 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 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但是有很多实验是无法完成的, 如CO气体的毒性实验、硫化氢的实验等。还有的实验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危险。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演示等方式展示实验过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播放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爆炸的情境, 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出点燃一氧化碳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否则可能引起爆炸。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 又使学生认识到在以后做可燃性气体实验以及家中煤气泄露时要注意的事项和解决办法。

摘要: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 教师占据了整个课堂,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这样, 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了。所以, 要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我们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要依据学科特点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优化策略,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戴显刚.新课程初中化学课堂优化教学[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化学教学中的实验优化 篇10

一、补充一些有趣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 力求参加该活动, 并且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里倾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 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 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 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三的第一节化学课上, 本人安排了如下两个实验:邀请三位学生, 其中一位学生拿毛笔蘸氢氧化钠溶液在白纸上随便涂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字或画, (当然其余同学看不见纸上画的是什么) , 同学们踊跃猜想这位学生涂鸦的是什么呢?接着另一位学生均匀的向纸上喷无色酚酞试液, 此时红色的涂鸦作品跃然纸上, 当同学们还在为自己的猜想结果是否正确而雀跃不已时, 还有一位学生已向纸上喷洒稀盐酸, 结果红色作品又消失了。如变魔术般, 学生兴奋的表情一览无遗。趁热打铁, 师生又合作完成了另一个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即取一块棉手帕浸入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中, 然后取出手帕, 用镊子夹住手帕的两个角, 点燃手帕, 手帕烧得很旺, 其间可轻轻抖动手帕, 等到燃烧结束时, 却发现手帕完好无损。此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很惊奇于化学魔术, 处于一个“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状态, 学习化学的热情已不言而喻。

二、放手学生实验,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学习。”即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教材中概括出应有的规律, 进行大胆猜想, 产生新的观念和方法, 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归纳和思考, 更养成了一种用实践来检验观点的科学习惯。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中把老教材中的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成了“活动与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要墨守成规, 对这些实验还是一味地自已演示, 学生观察, 应给学生自已动手的机会。当然, 在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帮助学生设计方案, 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 或变换实验方法, 把实验探究做得更深入些, 并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表表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让学生在动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的水平。

例在讲“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时, 本人边讲解实验室制CO2的药品、原理, 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与实验室制O2的药品、原理进行对比,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制CO2的装置能否与用高锰酸钾制O2的装置一样?如果不一样该如何连接?学生们随即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分组实验, 结果学生们设计出的装置不下十几套, 本人及时肯定所有学生的设计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对合理的设计加以赞扬并分析其选用的仪器及安装的周密性。通过分析, 使考虑不周密的学生也能找出自已设计的不足, 接着还评出了最佳小组 (即连接的装置既合理又多) , 最后选择几套有代表性的装置加药品让其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在实验结束后, 通过学生们自已的归纳、总结, 他们能很轻松地掌握: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应考虑两个因素, 即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实践证明, 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三、增设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可增设一些探究性实验, 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方案探索等, 让学生自主动手完成实验, 包括仪器、药品的准备, 实验方案的设计, 并且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同学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把教师的“教”, 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学”, 把以教师为中心, 转变 (下转第50页) 没有比形象的表演更直观了。几分钟的表演, 再现了现实生活, 学生涌动的灵气被完全激发了出来。

(5) 全班动员, 评议相长法———教师把点评权交给学生

学生当堂完成作文, 一般要等到老师批阅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作文情况。可从写作到反馈, 其时间之长。等到老师评讲, 学生对于自己写作的内容差不多已忘记了, 单凭老师说得眉飞色舞, 而学生却闲云野鹤、似听非听着。这种评讲的效果, 事倍功半。

笔者主张作文课选用的是连续的两节课, 其中一节是学生作文, 另一节是学生交流评讲。有道是:“作文大家评, 好文大家赏”。我常常把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 交换阅读, 并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互写评语, 最后推出一代表, 就本组的作文情况进行评价。

巴金曾说过:“写吧, 写吧, 只有写你才会写。”我们套用一下“评吧, 评吧, 只有评你才会写。”惟有把写作的评改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抒心志, 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感悟出作文的得失。

最后、教师掌舵, 不误方向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是说教师可以游离课堂之外。相反, “让学生享受语文”, 真正走进课堂, 还离不开老师的掌舵。

(上接第54页)

为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例如将CO2通入装有Na 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不到任何现象, 那么如何证明两者确实是发生了反应呢?针对这个问题, 本人先组织学生思考:如果两者反应将生成什么?如果是在密闭装置中反应, 压强会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后, 随即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方案, 准备药品、装置, 再进行实验操作, 验证是否可行, 学生们设计的方案很多, 归纳一下有两个方向:1、证明有Na2CO3生成, 2、证明密闭装置中压强减小。针对第二类方案, 本人又引导学生反思该方案是否严密, 为什么?又可增设什么实验使它变得严密?利用现有的药品、仪器进一步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这样, 实验的开放性增加了, 学生的自主性也增强了, 经过同学们动手动脑, 创新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在引导、设问、讲解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一味灌输, 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四、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创新欲望

创新是一种理念, 需要在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激励下才能逐步养成和确立, 教师要善于从课堂内外, 联系生活实际, 多方位、多层次、多反馈地创设, “从生活中来, 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巩固创新动机, 锻炼创新意志, 培养与提高创新的综合能力, 并进行总结评比, 从而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提高创新素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中增设了一些家庭小实验,

教师掌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老师要加强备课的深度与广度, 所背文本能烂熟于心, 对于学生声东击西的质疑, 才能做到稳坐“钓鱼台”。2、老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尽可能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中。3、确需教师提问, 则应把住重点、难点、疑点, 提出一个问题, 要具备“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4、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有争议的问题上, 某种错误的观点居然被多数学生认同, 此时则需要教师凭自己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临场应变能力去拨正学生思维的航向。 (如无把握, 则搁置问题, 留待以后讨论解决亦可) 。

上一篇:森林抚育间伐下一篇:增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