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2024-07-21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精选十篇)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篇1

首先, 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网, 并在网上浏览、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 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这种情况使网络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成为“虚拟空间”。同时, 由于网络法规建设的滞后, 网络世界的无序状态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其次, 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 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 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色情的东西, 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于是, 有人惊呼“网狼”来了, 有人提出强制青少年远离网络。在德育工作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给我们造成诸多麻烦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或者说, 网络不仅仅对德育提出了挑战, 它还具有一种潜在的促进功能。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好这把“剑”。

利用网络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 把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 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寓教育于网络, 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教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 了解网络, 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做小学生的表率

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 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并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展开上网指导。所谓“先莫先于修德”, 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 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

(1) E-mail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真实的对话。

传统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不尽如人意, 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 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 因此, 教师“受蔽”是常事, 这也是传统德育的致命弱点。但是, 如果运用网络中的E-mail功能, 则可弥补传统德育中的这一弱点。由于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点, 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威压感, 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 运用网络模拟功能, 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 做到寓教于乐。

德育工作过于严肃的“面孔”, 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 而苦口婆心的说教又容易使学生两耳生茧, 产生厌倦心理。也有的老师组织学生编写、演出校园剧, 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学习时间紧, 要充分保证这些活动的开展, 难度较大。利用电脑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 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 既有强烈的娱乐性, 又有相对的真实性, 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花的时间较少。

(3) 运用电子公告板和聊天室, 创设德育活动的场所。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及道德参与意识,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传统的德育, 采用诸如“两难法”、“团体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各种形式加以训练,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制约, 这些形式很难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开来或坚持下去。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利用电子公告板和聊天室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训练目标。

3. 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 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 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的关键在于, 对网络的“虚拟身份”比较难于管理, 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 甚至公然违背。

4. 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 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技术控制在学校是最客观的手段

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变堵为导, 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这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我衷心希望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行动起来, 学习网络知识, 变被动为主动, 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篇2

情归乡土-浅谈利用地理乡土教材进行德育

“美不美,家乡水”.通过学习地理乡土教材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进而树立热爱国家、遵守环境道德等优秀情感.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地理乡土教材作用,挖掘乡土,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做到寓德于教,寓教于学,寓学于乐中,那一定会把地理教学的大任务完成.

作 者:高红琴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兴文中学,四川,宜宾,644000 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DUYUX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乡土教材   德育   方法   环境  

利用语文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途径

G633.3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公共课程中德育与文化课并重,在职业教育课程语文教学目标中也提到“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应该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接受熏陶和感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结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基本职责与义务。教书指的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育人则是指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主流,更是应该坚持这一宗旨。现实中学生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而引起的。应该让学生在学校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而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应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语文课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该通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教育。

1.备课时备文与备道统一

语文备课应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备文与备道结合起来,备课时要设计语文语言文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要设计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在备课中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潜在的思想品德因素,对一篇课文先要进行分析,不仅考虑字、词、句如何讲,而且考虑通过字、词、句的课文内容分析,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备课要做到文道结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按照文道结合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课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讲课时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利用语文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丰富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3.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养成”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特殊德育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堂上的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激发兴趣、引发参与、自主构建五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种习惯的养成,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在运用语文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渗透,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4.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语文教学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语文教学应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学会写作和分享,提高学习的质量。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创设职业环境,

现在的职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观念。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更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了解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真正理解“团结就是力量”。

5.通过作业批改,扩大德育效果

在进行品德教育方面,语文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日记、作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言为心声”,学生的很多想法都倾诉在日记和作文中,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不健康的思想苗头,及时引导、分析其危害性,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自上而下抓减负,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强调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可见“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每个教师要想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加强个人的师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三、增强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世界观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中职的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而,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语文教师要将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的教学实践;二是语文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服从语文知识转变为尊重知识选择,注重道德内化。

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德育助力学生成才 篇4

一、遵循成长规律,整体规划高中主题班会框架,科学设 计主题序列

主题班会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其设计规划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合理构建整个教育阶段的框架。高一第一学期,主题班会注重宣传校纪校规,加强思想教育,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系列主题班会。高一第二学期,主题班会重培养责任感, 强目标确立,开展《追寻生命的意义》系列主题班会。高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贯穿高二整个学年,主题班会注重学习动机的激发,加强学法指导,开展《好好学习》系列主题班会。高三, 高考的压力让学生的身心备受煎熬,主题班会注重心理疏导, 加强自我教育,开展《高考———人生的成人礼》系列主题班会。一学期或一学年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大的主题下还有分支主题的设立,每个分支主题的内容紧紧围绕大主题,而分支主题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样形成系列的主题班会就成为创建班级文化的潜在课程,经过三年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学生高尚的道德、健康的情感、坚韧的意志便慢慢培养起来了。

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选取素材,拓宽学生视野

中学生活,尤其是寄宿制中学生活,其内容非常丰富,因此, 主题班会的主题确定后,社会形势、学校活动、生活问题、时事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班会主题素材。选取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所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教师发现学生中急于解决的问题。2011年11月3日笔者在执教的班级开展了《我与校服有个约会》的主题班会,这是《好好学习》系列主题班会的一个分支主题班会。学生讨厌穿校服的问题由来已久, 穿校服在学生眼里已经成为管束的代名词。学生对于校服陈旧的款式和的服装色彩怨声载道,而忽略了校服是学生的身份象征,它体现了学校的纪律性,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它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班会举行之前,笔者以《心目中的校服》为主题,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书面形式上交,以此掌握学生对于校服真实想法的第一手资料。班会以造句游戏导出学生不喜欢穿校服这一话题,展示相关学生讨厌校服乱扔校服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随即又以图片形式展示现今我校的校服也有其青春靓丽的一面,以此让学生从外观层面重新审视校服。然后以三名学生所写的《心目中的校服》中的文字片段中反映出对于校服的服饰和色彩很排斥的心理,结合蜚声世界的伊顿公学的古老校服传统,逐一探讨校服背后所蕴藏的深层含义。

通过班会,学生不在讨厌穿校服了,而把穿校服看作是一件光荣的事,穿出了自豪,穿出了骄傲。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

三、丰富主题班会展现形式,增强主题班会的活力

主题班会是一种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类德育课程, 其形式要不拘一格,活泼多样,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最完善的内容,承载最丰硕的教育成果。

(1)表演讨论式主题班会。由于整个主题班会过程由始至终都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只在其中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学生在之前已投入了时间、精心排演情景剧,在班中已预先形成一股讨论的热潮,所以在课堂上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辩论式主题班会。分正方和反方对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是非,统一思想。

(3)交流式主题班会。笔者曾组织06届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之后开展《五月里,我们要飞翔》交流式主题班会, 班会主要回顾和分享同学们紧张准备小高考的那段日子里的心路历程,启发学生对于老师辛勤培育的感激之情,进行感恩教育。

(4)案例式主题班会。案例式主题班会是依据教育要求, 先让学生阅读或观看相关案例,然后在班会上交流发言。交流的方式可全班式的,也可以小组式的。

(5)心理辅导融入型主题班会。它以人本主义为认知基础,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人本主义者主张从健全发展的人身上去观察人的基本属性,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样的”这一根本属性。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篇5

以往品德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品德课堂教学一味主张“正确答案”,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品德课教学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教学内容接近实际,贴近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才可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渗透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性的综合课程。教材从内容上选取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进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

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如重视系统的知识传授和理性的开发,而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就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情感要求,难以激发和调节情绪机制,就会让品德课教学出现片面追求学科化的倾向。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言辞、神态、动作、表情及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

三、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从性质上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品德课,因此,品德、课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这个作用,对加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和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情境陶冶发挥暗示作用,另一方面要率先垂范,发挥示范作用。

四、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实践

社会是万花筒、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少年儿童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既“真实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呢?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简单说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活动

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如开展“垃圾带来的烦恼”主题活动,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到周边去调查、参观、访问,然后交流、汇报等弄清“垃圾从哪里来” “垃圾的危害”以及了解“垃圾的处理”,激发学生憎恨垃圾、为消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处理身边垃圾的自觉行为。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之中,同时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德育无处不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推进德育熏陶工程。

学生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坚持活动育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性格、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觉悟。

1、德育工作体现时代特色。坚持育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重点,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的新内容,围绕全面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教育,以提高儿童美德素质为宗旨,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积极开展“五小”活动,教育学生在家庭做孝顺父

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2、坚持德育教育的主题化。整体推进,重点实施,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竹山县张振武小学通过晨会、专题讲座、各种比赛、异地交流、扶贫助残献爱心捐助等多种扎实有效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品德等养成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3月份的“文明礼貌月”系列活动;5月份的“五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6月份的“我是文明好少年”主题教育和大型学生才艺展示活动;7月份的“文明度假,安全出行”主题教育;9月份的“交通安全知识”讲座;10月份的“三别、四带、五无”习惯养成主题教育(三别:向粗鲁、陋习、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别人,五无:校园无纸屑、地面无痰迹、桌椅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10月份的“爱国主义教育合唱大赛”和“爱我中华”主题演讲比赛;12月份的主题长跑活动等,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受到良好的熏陶。

3、坚持传统教育经常化。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竹山县张振武小学在校园内建了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纪念馆,庄严的纪念馆是缅怀先烈、弘扬先辈精神的有效载体。自从纪念馆落成以来,学校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多方营造氛围,缅怀先辈业绩,激励后人奋进。把纪念馆的能动教育作用渗透到每一细微处,使张振武小学首当其冲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基地。如今,在英雄先烈的精神感召下,张振武小学以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继续秉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教育作用,以日出东方的气势,日正当中的活力,日耀西山的追求,任红色革命的红色精神在校园乃至荆楚大地代代相传。

4、切实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学校十分重视安全法制工作,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学生安全工作管理办法》、《学生上下楼梯及活动区域规定》、《安全保卫制度》、《护校值班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综合治理责任书》等各项安全规章。每天至少有3名干部教师、12名学生在楼道、门口、校门通道上护导学生上、放学。学校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为了强化学生法制纪律教育,我校在法制副校长和县法院、司法局的指导帮助下,每学期定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选取真实、具体的案例进行解剖审讲解,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法制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溶化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反应

强烈,效果良好。

5、加强艺术教育,以美育人。艺术教育是我校一大特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增强热爱美、发展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音乐、美术课积极适应课改要求,交叉延伸。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与竹山县校外活动中心联合,建立了学生特专长教学基地,开设了乒乓球、篮球、小提琴、二胡、电子琴、钢琴、舞蹈、儿童歌曲、书法、绘画、象棋、写作、奥数、微机等辅导班,同学们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多方面特长及学校的办学思路,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近两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和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五、以活动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突出学校特色,抓好学生常规管理。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序列性、主题性和连续性,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发掘特色,创建品牌,让学生在团队中锻炼成长,在体验中内化提高,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是打造特色学校。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因此,为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学校在德育教育中,逐步创建自己的特色。如郭守敬小学弘扬科学家郭守敬精神,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由留小学毗邻京广铁路,自编儿歌、童谣、三字经,自制宣传手册,引导学生爱路、护路,被命名为全国铁路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学校;育才小学以军事和国防为主题,每年组织军事训练、赴青岛海军基地夏令营等,激励学生磨练意志、培养军人气魄作风,被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

二是强化养成教育。好行为决定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我们以道德素质、礼仪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为重点,开展赏识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全区各学校建设规范的“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提高对学生心理行为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开展了“90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教育活动、“诚信在我心中规范在我身边”星级评比活动、“好学生 好孩子 好公民”新三好学生评比活动等,开启学生的心智,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塑造学生美好人格。

1、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点和基础。养成教育不是一时一天能做好的,重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主要表现在:一是

要严格要求,要求学生按照《小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严格管理,“管是为了不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要让学生始终感觉到管理无处不在。管理一定要重在平时,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否则小错不改,行为习惯就会越来越差;三是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在家看父母,在校看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四是要多鼓励、少批评,过多的批评会让学生产生逆反,而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多种宣传阵地,多形式、多内容教育学生,通过祭扫烈士墓、“安全教育日”、“学雷锋活动月”等德育实践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人际投资 篇6

这列新火车是Web2.0,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社交媒体。它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沿着Web铁轨向前飞奔,它的每一节车厢都是一个强大的平台,以便帮助人们重新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原本相当沉寂无名的互联网突然热闹起来。

而除少数富有洞察力的企业家以外,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商机,因此错过了这趟刚刚启动的列车。社交媒体蕴含着无穷潜力,它帮助企业重返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因此,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直接、频繁,这是从未有过的。更为频繁的联系意味着更多的信息交流,话题讨论和相互信任。

人际投资

当我刚开始使用Twitter时,我们没有品牌知名度,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为了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我开始四处创造谈话机会,宣传我对葡萄酒的热爱之情。

我利用Twitter(当时叫summize.com)搜索关于夏敦埃酒(Chardonnay)的话题。这样,当我看到人们提出的问题时,我就可以给出答案。但是,我没有提供我的公司——wine library.com的链接,只说我是销售夏敦埃酒的。如果有人说他们喝的是梅乐(Merlot),我就会向他们提供这种酒的建议,不过,我没有说他们可以在我的网站上购买梅乐。

我不希望像一个19岁的孩子那样沉不住气,从而过早地涉及交易。我要保证在人际关系上的充分投资。最后,人们开始查阅我的评论并思考:“哦,嘿,他就是那个维纳查克,他了解夏敦埃。噢,太棒了,他还有葡萄酒展览,我们去看一看……”然后,他们又会发现:“他还卖葡萄酒,免费邮寄?那我买一瓶看看……”这就是首先关注客户而非直接向客户销售的意义所在,有点像我塑造自己品牌的方式。

这也是我所说的企业精神与核心价值的含义。虽然企业可以尽力压低价格,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或者有效利用营销预算,但这一切都是有限的,只有企业的爱心是无限的。

当企业在社交网络中投入资金时,并不是在投资建设一个平台,而是在进行一种文化投资,即向那些最终成为企业代表的消费者投资。从理想角度来看,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不要忽略任何互动活动”。因为给企业带来最大回报的是,向客户展示出企业乐于助人的品质,即关注他们,关注他们与企业的交往,关注他们的商务活动。

这听起来有些虚情假意,实际并非如此。事实上,这正是商界所遵循的规律。我们正处于一个重大文化变革的初期,它将引导我们重新返回正确的轨道。

我们现在生活和工作的世界,与曾祖父时期的世界的运行方式极为相似。社交媒体将我们的世界转变成了一个小城镇,与过去所有活跃的城镇一样,控制它的是人际关系的力度,是关爱的相互传递,是口碑的巨大威力。所以,为了确保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上行之有效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消费者力量

如果偏离了这些传统,在社交网络时代,消费者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让这些信息传播出去。刹那间,每一位与某企业有过不快经历的人都会跟帖,人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变得义愤填膺。并且,通过口碑传播的方式积聚起针对该企业的大量负面信息,对它的公共形象造成沉重打击。

AT&T对此深有体会。曾经,一个名叫乔治·格兰特的人向AT&T的首席执行官兰德尔·斯蒂芬森(Randall Stephenson)发去两封电子邮件后,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再见,谢谢所有的鱼”,将AT&T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他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在该公司的客服代表拒绝为他提前升级iPhone后撰写的,第二封信则表达了他对AT&T公司数据更新速度的不满。结果,AT&T管理层信息反馈部门给他发来一封语音邮件,威胁说如果他再与AT&T的首席执行官联系,他们将采取法律措施。最后,他接到(并接受)了一位高级副总裁的道歉,但为时已晚,消极的影响早已形成。

此事传遍互联网,甚至连CNN都想采访他(不过,他没有接受)。关注格兰特的人当中,有多少人会马上意识到位于行业第二的Verizon对iPhone由此形成的优势,他们还会考虑转移消费目标,或者认为自己的Droid手机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糟糕。

诚然,每件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过去,一些大公司认为漠视那些抱怨者和批评者可以节省一部分开支。但是,如今这些心怀不满的消费者完全可以让企业头疼不已。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只有这样一些企业管理者才能严肃对待社交媒体——他们之所以使用社交媒体,只是为了对那些有可能损害企业的行为而作出反应。

事实上,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但企业必须以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的心态为前提。因为社交媒体是灭火的极佳工具,同时它也是塑造品牌价值和营造良好客户关系的优秀工具。一旦企业不再将它视为封堵客户发表舆论的工具,而是借此鼓励他们与企业互动,积极发表意见,那么,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机会的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的世界,便展现在企业的面前。

真诚待人

对企业而言,每个人都很重要,都需全力以对。所有员工都必须将关爱客户的理念深深根植在骨髓之中。我让产品销量既超过本地的好市多(Costco),又超越Wine.com,根本就在于人际交往。

Wine Library的成功并非源自我张贴的那些视频内容,而在于事后我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人们交谈、联系,并建立关系。即使我每天与一百万个人谈论我的葡萄酒,如果人们发现我或者任何一个Wine Library的代表提供的是假酒或者言过其实,我的公司都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在Wine Library,我们并非只在大客户登门或者有人不满时才展现自己的魅力,而且我们也不会借助经过字斟句酌编写好的文本来应付客户的询问,所有客户都是平等的。即使我们确定某位大客户将给我们带来一笔可观的订单,也不会厚此薄彼。

你怎么能断定哪位是大客户呢?或许,有一位客户每年的订单量只有几百美元。但是,你也许不知道他还有数千美元通过其他渠道的采购量,这些其他渠道甚至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而且,你也无法知道这位客户还有一位该行业最大的采购商朋友。那么,如果你能与此人联系和交往,并且让他对你产生好感,最后获得他30%、60%,甚至100%的订单。结果,你的这位小客户将摇身一变成为大买家。

在大公司工作的每个人可能都会怀疑:大公司或者完全通过网络经营公司,不可能像一个小型本地零售商那样,与客户建立友谊和忠诚的业务关系。然而,我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早已发生。

有人曾告诉我,虽然他们喜欢我的公司,也与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仍然会选择从另外一位经销商手中订货,因为对方对他一直不错。如果我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从竞争对手的中夺取一部分业务,但对方也会借助真诚的关怀和优质的服务,挽留自己的客户群。

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7

我们都知道,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 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而是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 在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课教学是一项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学内容是由班级全体学生完成的。如体操教学中, 队列、队形的练习, 要求学生行动一致, 动作规范。集体活动是一个有统一目标, 有一致的行动, 有正确的舆论和有组织纪律的整体。我们都知道,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集体中度过, 学生集体对他们的教育影响最深刻。因为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直接接受教育, 受到集体的正确舆论, 优良风气与传统的熏陶;集体成员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关心,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以学生集体实际上是个大熔炉, 陶冶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另外, 在课的结束部分, 进行总结评价时, 品德评价应放在首位。在评价时, 应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 并尽可能在集体中进行, 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集体对个人的评价相符, 并得到集体舆论支持时, 才会产生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作用。

2、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在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同时, 应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 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 也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及时地进行语言激励。比如有很多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如长跑、游泳等运动不感兴趣或者有心理障碍。这时, 我们体育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 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完成技能与知识教学, 能力培养的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 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 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奥运会冠军鼓励他们,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习的理想和信念。如在教授一个新的技能技术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旧的知识设置一个障碍, 让同学们“跌一个跟头”, 然后引导他们跨过这个障碍, 接触到崭新的内容, 这样能让学生知道教学内容中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体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同时让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一些新规律, 对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勇于克服困难很有帮助。比如在教授蛙泳的手和脚时候,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但学生会知道脚部蹬水是在手臂伸直基础上才能前进的。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 然后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一节活动课, 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 又可以应用于生活, 同时又培养了他们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教会了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他们今后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3、以身示教, 用言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是教师,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 是我们的学生。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 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们充满生命的活力。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在对话和交流中, 他们求知, 他们成长、他们立志, 成为独立的个体, 成为家庭的支柱,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对他们的付出得到的回报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所以教师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 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不但要言传, 也要身教, 身教尤为重要。其次, 教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用自身的言行去感化学生。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知道, 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和期望, 学生会给你带来丰硕的回报;教师对犯错误学生和风细雨的教导, 会换来学生的改头换面的新的人生。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敬佩之心,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总之,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因此,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其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 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上的矛盾, 因材施教。另一方面, 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从一个依赖外在教育影响而成长的青少年逐步发展转化成能按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进行修养的合格中学生。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当中, 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是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 使德育教育溶于体育过程中, 既可提高体育效果, 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这也是我们所有教育者期望的。

参考文献

[1]王守恒, 查晓虎.教育学教程[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0) .

[2]谢正义.新课程教学法·初中体育与健康[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 .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篇8

在学校管理中,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 有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我仅就如何利用历史课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利用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诚信既是一种美德, 更是做人之本。社会越是进步, 越需要诚信作为行动指南。针对当前中学生诚信道德不容乐观的状况, 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中寻找机会, 遇到可用来作为范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 有意识地对学生情感进行点拨升华, 以达到进行“诚信教育”的目的。如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慈禧太后屠杀义和团、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等, 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范例,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和后人的评价等方面, 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 假如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诚信”, 社会秩序也就没有了保证。那些讲诚信、负责任的人, 不论其遭遇如何, 最终的结果都是名垂青史, 被后人尊敬。相反, 背信弃义的小人也许会得意一时, 但他们的丑行最终会遭人唾弃。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历史上宣扬诚实守信的格言警句如“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等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德育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 而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巧妙地利用课内课外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史料或名人名言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五四运动”的传单,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等, 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爱国者, 增强中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三、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感恩心理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受到家长的宠爱, 有部分学生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不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知感激教师的教诲之恩。在家长和教师付出关爱后, 学生如果没有知恩图报的情感, 则必须加强教育。例如, 利用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使其懂得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朋友, 甚至感恩自己。

四、利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邓小平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教育, 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 是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目前, 由于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因素大量存在, 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必然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致使许多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目无法纪, 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 若不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以后的社会状况不可想象。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有关法制方面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如可以利用英国为限制国王的权力而颁布的《权利法案》, 让学生体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并引导学生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 在社会上要做到知法、守法, 行使自己权利要以遵守法律为前提,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很多, 历史课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中学生时代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 是学生身心发展、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 也是培养其良好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历史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的良好途径,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历史教师, 我们在对学生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 必须担负起对学生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任务, 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爱祖国、懂感恩、遵法纪的合格公民。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 要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我就如何利用历史课进行德育教育做些简单阐述。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篇9

一、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意识缺失, 理想信念淡漠。

一些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基本国策缺乏基本的了解, 思想偏激, 片面错误理解一些社会问题, 没有树立人生目标, 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部分学生意志薄弱, 精神空虚, 在学校谈恋爱、打群架, 对不良行为无抵抗力, 很容易被影响和诱惑, 比如某些中职生有网瘾、烟瘾, 逃课通宵上网、校门口扎堆抽烟大有人在。

2.法制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中职生学生处于法盲状态, 不学法、不守法, 理智程度低, 极小的矛盾都能引发冲突, 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较为冲动, 盲目从众, 自我控制力差, 不考虑后果。

3.道德意识不强, 文明修养不足。

有些学生对于不文明行为缺乏认识, 放任自流, 随地乱扔垃圾, 破坏公物不以为耻, 反觉得有个性, 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无视校纪校规, 化浓妆、衣着暴露出现在课堂上, 上课随便接打电话, 甚至进进出出。有些学生在礼貌礼仪方面习惯很不好, 遇见师长从不打招呼, 给老师同学起外号, 甚至对老师直呼其名。

这些学生人数众多, 再加上中职生课程安排相对宽松, 课外时间较多, 有足够的时间聚在一起联络感情, 互相影响。即使有想上进、品德方面较好的学生也因为人数少甚至被这些学生嘲笑不合群, 致使有些原本积极向上的学生受他人影响, 长此以往, 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职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而这些劳动者是我国现代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里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外,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人文素养。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为把中职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起到积极的作用。 (1)

中华传统文化“观乎人文, 天下化成”,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 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 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胡锦涛同志在《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2) 加强对中职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爱国精神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 更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和提升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3) 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这就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发挥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加强对中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对于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

我院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根本, 从传统道德规范开始, 内化到其价值观念成型, 积极探索中职德育教学工作实践, 抓住完善“人”这一根本, 尊重人的价值, 使中职生成为真正独立意义上的人。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创建和谐校园”工程, 共分为六个主题:1.弘扬兵团精神、石河子精神;2.法制教育;3.校纪校规的宣讲;4.《弟子规》专题讲座;5.礼貌礼仪专题讲座;6.《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职学生》等, 要求班主任根据以上内容组织开展五次主题班会:1.文明礼貌伴我行;2.我在遵纪守法方面有什么不足之处, 如何改正?3.孝悌感恩爱心;4.做诚实守信、好学上进的中职学生;5.我为和谐校园创建作贡献。德育课程中应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从知到行”,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涵盖理论教学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两方面, 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重在社会实践能力。学院制订了详尽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每周计划, 由语文教研室老师承担《弟子规》校园论坛讲座任务, 要求以《弟子规》为镜, 从自身做起, 从此时做起,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进行知行相结合的实践学习: (1) 通过每周一字, 解析中华文字特点和精髓, 反映文化理念, 从而延伸到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 启迪学生学会与人融洽相处,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 每周一记, 总结本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获, 作为个人成长日志, 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 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评价能力。 (3) 每日行一“善”,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力行, 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 可以为他人、为班级、为学校或为社会, 好事从小事、从平常事开始做起。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强调道德实践。 (4) 开展多种渠道、多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交流, “每周一讲”活动, 由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参与, 每周开展一次, 向大家交流自己从思想到行为上的转变, 并倡导大家持之以恒。 (5) 每月一选, 对本月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进行大汇总, 把班级中本月表现最佳的同学评为“文化使者”, 以演讲的形式全院汇报。另外, 通过网络平台、橱窗宣传对“文化使者”事迹进行宣传, 树立好学生身边的榜样, 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学院可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 如各种传统节日、法定假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 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 加以开拓和创新, 开展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中职生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提高道德修养。

在实践中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当前中职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 改变高高在上、比较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习染, 使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 应用以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 精选真实的德育素材, 结合传统圣贤名言为学生释疑解惑。

通过发掘、研究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熏染, 让学生、老师甚至家长都受到很大启发, 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德育实践体系。

1.经典阵地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教室走廊张贴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经典古诗词介绍, 在学生中传唱《跪羊图》、《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 将中华经典教育作为课程开设, 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讲教材, 利用每日早读吟诵, 形成制度, 开辟经典教育阵地, 有效保证了经典教育长期化。

2.素质外显化。活动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改善与提高, 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而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仪容仪表大有好转。见到师长都能深深鞠躬问好, 变得有礼貌, 同学之间和睦相处, 等等。总之, 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教学资源校本化。利用本土资源参观军垦第一连、军垦博物馆等能够培养学生爱国、爱疆、爱兵团, 继承优秀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编写适合新疆本土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教案课件, 内容尽可能选用新疆本地的事例, 贴近学生生活, 供教师和学生学习。

总之, 中职生正处在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 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对中职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 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 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是广大中华儿女的宝库, 利用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理念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渗透, 要充分认识, 认真分析, 把握实质, 贴近中职德育教学工作实际, 创新形式, 从而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 使他们成为既有较高专业技能又有一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

注释

1朱艳艳.倡导国学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J].华章, 2012 (27) :96.

2胡锦涛.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党的十七大报告.

4党的十七大报告.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 篇10

一、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大学生沉溺于“《传奇》、《魔兽》”等的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 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 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业。由于这些原因, 导致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们出现了: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严重耽误学业的现象;电脑网络空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立的电子空间, 在网络中, 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 而是间接的“人机交往”, 每个人在网络世界里都成了“隐形人”。这样一来, 也就容易摆脱现实社会上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开始放任自己的行为, 忘却社会责任感, 丧失道德感, 因而, 也就出现了“网上欺骗、网上黑客、网上盗窃”等网络道德问题;网络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 在带来先进科学、信息技术新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就轻易地为与民族文化大相径庭的西方文化所侵入。同时, 网络也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在网上那些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 容易潜移默化地侵蚀学生的心灵, 进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

二、网络对大学生影响如此之大的因素

网络自身的特点: (1) 自主性和开放性。网络上信息量极大, 大学生们可以更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 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 (2) 平等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上, 大学生的身份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 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 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 我们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并且还可以轻松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不能合理利用时间, 由于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上网上, 大多数情况下耽误了学习的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体验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因此, 他们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过重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荷, 并且, 当大学生的意愿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发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承认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社会交往中的失落,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社会交往方面的难题。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 他们可以扮演心目中的理想角色, 摆脱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 满足对优越感的追求;不合理的管理方法;大学生因得不到认同而苦闷和彷徨, 容易被网络上出现的新奇事物所吸引, 也无法抵御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苦恼, 网络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群体交往上的缺憾, 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团队归属感。

三、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立相关的德育网站, 网络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大学生经常上网聊天、交流信息、沟通想法, 因此, 他们不仅具有超前的时代性, 而且也是“业余”的教育者和积极的被教育者。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的优越条件, 建立相关的网站,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以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 还可以在网络上以论坛的形式, 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信息, 学习判断信息的意义;制作生动的相关德育软件, 在网络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对大学生不但要坚持和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教育, 而且还要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不但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 还要邀请专家制作一批思想性好、教育性强、趣味性浓的适应网络德育教育信息资源, 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 这种网络软件还应起到“天平”的作用, 尽可能地过滤一切消极信息, 平衡一些相对过滤起来有些难度的消极信息;适应网络时代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 (1) 思想教育将“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教学模式。 (2) 营造网络教育氛围, 抓紧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正面引导青年使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3) 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利用网络可以心贴心的机会, 通过沟通感情, 建立相互信任, 使学生毫无顾虑地倾诉内心, 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成为积极、向上、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把网络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 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中学生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这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学校要站在教育面向未来的时代高度, 规范、设计并切实开展旨在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校德育的创新: (1) 建立健全网上德育主阵地, 首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 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比如, 在校园网站上开辟德育专栏、学商频道、家长学校等。其次加强基地建设, 可以通过收集、加工、存储德育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库及网络教育平台, 通过校园网络、互联网服务, 为德育工作提供便捷的条件和重要资源, 形成开放的特别的德育“基地”。 (2) 运用“E-mail”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真实的对话。传统德育工作往往是教师一言堂, 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 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 如果运用网络中的“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点, 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已见,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3) 要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德育机制。以学校为龙头, 学校主动与家庭联系, 互相配合,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如辨别能力、抵制能力、批判能力。家长要注意设防。在家庭电脑上安装绿色上网软件, 过滤有黄色和暴力倾向的内容, 控制上网时间和地点, 检查上网内容, 教会识别网络黄毒和网络陷阱。教师要加强情感教育, 真心关爱学生, 教育学生克制自己的好奇心理, 区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 不要一相情愿地对网络抱有不切实际、混淆虚实的幻想。在大学生成长过中, 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教育角色, 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校德育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二者互动的立体式学校德育网络体系。其中, 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因此, 学校要不断优化网络德育队伍, 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的师资, 作为网络辅导员充实到专兼职德育队伍中来, 培养和建全一支既懂大学生德育工作, 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学校德育队伍。

综上所述, 网络的发展早已对大学校园起着越来越广泛地影响, 每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即利弊并存;也就更加突显出了网络德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因此, 我们应该弄清形势, 转变观念, 在网络德育教育中有所创新, 使其不仅能符合新的发展趋势, 也能符合当代大学生所追求新事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工业设计综合服务下一篇:职高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