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技术教学

2024-07-14

媒体技术教学(精选十篇)

媒体技术教学 篇1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仅有利于化学实验的开展、学习环境的改善、实验效果的提高,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大胆尝试选择、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 加强直观教学, 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能重现实验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规律或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是有些化学实验需要特定的反应条件, 或者是因污染严重而无法在课堂上当场演示, 如果只凭传统的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挂图) 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此时, 多媒体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难以观察的实验现象, 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如硫酸的工业制法、海水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等实验,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能使微观问题宏观化

抽象问题直观化化学的发展正在从宏观研究向微观领域纵深,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却显得无能为力。比如, 原子很微小, 要让学生搞清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排布就比较困难, 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观察思考, 相互讨论, 共同探究规律, 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以研究物质变化为基本内容, 很多都是抽象的知识。如以离子为研究对象的离子反应等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的反应观测不到, 目前教学中通常采用一些手工绘制的教学挂图辅助讲解, 其真实性较差且不能移动。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用flash动画, 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如电解质的电离问题直观化, 借此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 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人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多媒体的出现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培养其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学校往往都是人满为患, 学生无法一一动手做实验。因此, 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钢铁的腐蚀原理与防护方法等, 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不但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多媒体技术使实验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明显提高

重视实验的考查, 特别是重视实验原理的分析、科学实验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考查是近几年理科综合试卷的一大特点。

化学网络实验室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化学网络实验室实现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的结合。中学化学实验室实现由远程虚拟仪器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也赋予化学网络实验室智能化特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实验室操作仪器, 进行各种实验, 不但为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技术支持, 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通过化学网络实验室的计算机在网络中模拟一些实验现象, 学生操作时能按照网络给出的步骤和现象在实验室的仪器上做出相应的结果。这样教学不仅仅能够提高效率, 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 甚至还可以指导异地的学生进行实验。

化学网络实验室使得处于不同位置的学习者可以同时对一个实验项目开展实验工作。教师可下载实验指导的网络课件, 通过反复播放、中断、定点反复、定时反复、慢动作等不同的方式指导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讨论可以在小组中进行, 也可以进行远程讨论。

五、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挖掘教材中实验内容, 补充具体典型的例证实验, 且例证实验的排列要具有探索意义, 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方法, 如有关各种新型陶瓷的网址可以链接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课件中,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想,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必修2和选修4中“原电池原理”中电子的转移无法用肉眼观察到, 但可以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 能够很清楚地说明电子的转移过程,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提高教学效果。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 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 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教学便于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联系, 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接受信息的条件,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许多重点、难点, 有时单靠老师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费力, 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 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易于学生掌握, 既可增加生动感, 又利于知识的获取, 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例如, 在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 通过多媒体模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过程, 学生相对轻松地理解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相互关系。

总之, 化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化学实验教学是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需要教师去尝试和总结。相信在化学教学中, 只要在正确的科学方法指导下,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实验教学, 将会在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品质、促进其开拓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 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 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对以下几方面将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 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 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 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

媒体技术教学 篇2

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要有机结合有人认为“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视听兼顾、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灵活性强,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再没有选择传统教学媒体的必要”。我对这种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两种教学媒体各有各的优缺点。在教学中只有把传统的和现代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就拿我上过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吧,我在对字、词的教学时采用的就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运用生字卡片、小黑板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而在对圆明园的毁灭历史的讲解时,我采用了现代的教学媒体教学,用投影仪把整个故事用影像演示给学生,学生既有兴趣,又对本文的内容学会了。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把一节上成功。我认为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各有其利弊,在二者的使用上要科学、合理、综合的利用,让它们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从课堂的板书及劳作中解放出来,又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更多的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恰当地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

效果。

运用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媒体技术 有效教育 新课程

新课程理念要我们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是指由投影器、实物投影仪、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信息网络、现代教育平台等组成的一套多媒体组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画面、色彩于一体,使动态的演示与静止的画面有机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教材呈现的方式,把音频、动画、视频有机结合,可突破环境的限制、时空教学逼真的模拟实验,有效的进行整合有关信息,激活同学们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运用媒体技术,激励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有效学好物理的重要保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凸显优势。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的保持率。

例如:在教学超失重时,笔者这样创设多媒体情境,在课堂中,首先安排几分钟让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中材料,之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蒂托”第一太空旅游者在太空中生活情景片断。这样可增长同学们见识,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仿佛亲自遨游太空,身临其境,体验到了失重状态的感觉,无形中加深了对“超失重”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教学电路问题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电路问题,同学们发现火灾是由短路引起的,并且能充分认识到正确连接电路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过程,更真实,填补了学生感性认识中的空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生动、变抽象为直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使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运用媒体技术,巧做动画演示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听起来很容易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兴趣锐减,学习效率低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动画,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愿意乐学,这样教学,不仅缩短教学时间,也提高演示实验质量,同时,锻炼同学们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有效提高分析、思考、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研究摩擦力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动画“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及“神六”返航时的情景,进行演示实验。同学们会发现,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时会变成一个火球,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擦过一样。从而创造了一种同学们方程活跃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媒体技术,模拟物理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现象、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由于受到某种原因、实验材料、常规实验仪器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佳,甚至无法演示实验。倘若在物理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虚拟的场景,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分析各种物理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电磁振荡时,笔者在做好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形象地显示电容器中电压、电场线,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磁场线和电路中电流同步协调的动态变化情况,再辅以电压、电流、自感电动势周期性变化图像,进行清楚地反映了电磁振荡中自感电动势、电流、电压三者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了的LC电磁振荡规律,同时也揭示了该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的辨证关系。

四、运用媒体技术,进行一题多变

在教学中,运用媒体技术,开发新思维,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由此在物理复习中更能体现其有效功能,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整理,怎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题多变,触类旁通。运用多媒体能展现动态图景,帮助学生在探寻真理的过程,逐步培养同学们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并引导同学们对物理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真正“学会学习”。

例如:在高三力学复习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在光滑斜面AB上放一小球,小球被竖直光滑挡板CD挡住,已知斜面倾角为θ,小球质量为m,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各为多少?

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因为此题本身很简单,学生很快得出如下解法:

小球受三个力,斜面支持力F1、重力mg、挡板支持力F2。由三角函数知识得:tanθ=F2/mg,所以有F2=mgtanθ。又有cosθ=mg/F1,所以F1=mg/cosθ。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小球对斜面的压力和挡板分别为mg/cosθ和mgtanθ。笔者随即运用多媒体进行下列变式:

1.假设斜面、挡板、小球三者以相同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各为多少?(引导分析:因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都属于平衡状态)

2.将CD挡板由竖直位置逆时针转到水平位置,求F1、F2的变化情况。(点拨:这就成了平衡条件下的动态分析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作图法)

3.若斜面带着挡板和小球一起水平向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当加速度为多少时,小球对挡板的压力为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略)

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与教学创新研究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创新,非线性网状结构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多数学校在教学活动开始普遍引进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 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寻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

无论何种教学方式, 都需要在教学中实践一段时间,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检验, 并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让老师和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对这种媒体教学方式感到满意, 那么这种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才有存在与使用的价值、意义, 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赞同。

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先进的教学媒体, 会拥有一片广阔的空间让其发挥, 让其创作。如果简单地把人教知识改为电传知识, 则只能是大材小用, 对教学应用和创新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教育思想体制的改革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 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机构重点要做的工作。具体怎样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各种类型的人才, 这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运用的过程中, 找出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道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智能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再结合现代发达的教育技术, 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多新颖的、适用的教学方式。

2 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信息组织特点对教育、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多媒体具有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信息组织方式成为它在教学改革中最实用的一种特性。科学研究证明, 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 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就像蜘蛛网一样复杂, 既有抽象具体的, 又有声音、图像、色彩形式的, 也可以是以几何、动态静止的形式呈现给人们。线性结构在客观上限制了人类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 可以分成不同的思维单元, 符合人类记忆的规律。多媒体将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特性,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 也可以改变信息在各种媒介间的流通形式, 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与灵活性。在多媒体教学中, 把多媒体意识逐渐渗透到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当中, 并增强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 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学和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中不断实践, 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平必然会得到很大提高。另外, 在课堂上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交流, 可以帮助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上课时的反应, 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并进行当场分析和答疑, 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灵活性, 使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1]。

3 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特性有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对信息实现快速高效和大量的传播, 并能利用多种手段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多媒体对信息进行集成控制的特征, 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在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首先, 多媒体通过信息集成控制, 使各种教学信息的加工、存储、使用和传递效益大幅提升, 进而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教材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操作灵活、控制方便的特点, 使信息具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且不管是声音、文字、图像, 还是视频、动画, 都可以随时进行调用和组合, 实现讲课内容的生动形象, 进而达到情境教学的效果。例如, 讲授高尔基的《海燕》, 可以搭配一些大海和海鸥的图片或视频,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在多媒体教学中, 利用对信息的集成控制, 教师可以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 补充学生的课上课下学习内容, 节省教学时间,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益的目的。

4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结合有助于实行开放教学和协作学习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结合对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学习的相互协作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能够将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 缩短各个大学之间的距离。多媒体教学对协作学习提供了大力支持, 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也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理念。学生通过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 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 开拓学习思路, 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未来学生可以与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硕士、博士及研究生等进行交流, 向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经验, 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 可以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 通过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了解学生具体学习需求, 这就如同商家通过问卷调查去分析市场、分析客户的想法和需求是一样的。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方式非常适合于实验、操作练习、模拟等交互性比较强的科目或教材, 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2]。

5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有助于增强技能、智能的训练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基础特性, 交互性可以使多媒体技术的其他特性更加具有优势, 功能更加强大。一本教材能否在多媒体上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是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就要看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但能够对信息进行组织和传递, 而且还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像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一样, 进行分解、加工和转换等操作, 然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形式和内容, 并将其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是其他媒体不具有的功能和特性。把多媒体的交互性运用在教学改革中, 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训练,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它的优点和优势都可以在进行技能训练和实验课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因此,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寻找教学改革中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在进行技能实践课的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原理复杂、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此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全面讲解教学内容, 并配以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能够进行虚拟动手操作, 从而帮助他们相对容易地理解复杂的知识, 最终实现强化实践效果,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

6 结语

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和教学创新中的多方面研究, 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找出提高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 加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和效益。在多媒体教学中逐渐强化多媒体意识, 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 启发创新思维, 开拓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1]于秀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10) .

媒体技术教学 篇5

摘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其它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兴趣;主体环境;整合学科

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首先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而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对计算机作为娱乐工具的兴趣,他们热衷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却不太感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 1

“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30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教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其它学科,提高主体综合素质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

1、与德育的整合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由此,我们可借用互联网和校园网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清楚,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平日里,我会注意搜集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老师师有看法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2、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各类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Word时,可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作文创作和修改;教作图软件时,可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Powerpoint时,可让学生设计一些给亲友的精美贺卡;在教上网时,可结合音乐、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又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媒体技术教学 篇6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移动存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49-02

1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完成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地区环境的影响,学生之间在对信息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和使用上普遍存在差異,这就造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难题。以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堂内以教师讲解和简单操作为主,其效果不佳,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2 使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使用网络开展课前预习 教师和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课前要了解自己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其他资源设计教学提纲课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制作视频,并将资料上传到学习交流平台上,告知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主动到平台上下载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应该主动下载平台上的资源,课后抓紧时间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教程或者利用辅助平台。

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公园的图片,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学生踊跃回答,在他们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让公园里的内容逐渐显现出来。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美丽的家园。学生也通过网络方式的课前预习,对教师将要传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使用网络进行课堂活动 课堂的讲课过程是考查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的课堂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和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习碰到的困惑,或是课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学习,最终将所学知识加以整体运用。学生在课中积极提出自己在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可以将本堂课的整体内容再讲解一遍,并重点圈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针对相关知识点完成讲解之后,促使学生针对知识进行讨论以及分析。

如给学生讲解字体颜色设置的时候,课前先在写字板里输入一段儿歌,然后把字体颜色设置成与背景色一样的“白色”,上课时说给大家变个魔术,把这段文字选中或者改变字体颜色后,儿歌出来了,学生看了认为很神奇,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再讲解知识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前、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之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可以5人一个小组,将问题分配给每一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以小组间研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分享各小组的成果,教师从中做相应的总结即可。

3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网络条件的制约,会导致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教师也会因为没有了在线学习平台而无法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和进度。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移动存储设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将本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告诉学生,并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来解决学生课前、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知识的贯穿和问题的解决,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1]。

如在教学指法过程中,利用移动存储设备载入游戏,带领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比谁的成绩好,或者让学生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上档键、光标键、退格键的作用与使用。另外,教师要根据这一堂课学生吸收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游戏方式学习的,学生应该定期进行整理和归纳,借助相关的有效资料进行复习和巩固。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主要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做铺垫。考虑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并不是都可以上网,时间上也不能统一,距离真正实现在线学习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响课前学习资源的发送及平台的使用[2]。在需要讲述知识点的时候,根据小学生特点,教师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内容,事先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教程刻录到光盘或者复制到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中。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限制,家里没有网络,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拿着制作好的课件光盘或者U盘回家观看学习。

同时,使用简单易懂的手法,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爱学、好学。如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学生一学就会,然后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而且也愿意学。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的需要完成相关教学课件以及视频教程的设置,也可以帮助学生准备更多的学习资源,如文本、图片、模型等,存储到相关移动存储设备中,用以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4 结束语

目前,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加大普及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完成教学。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得到培养。笔者认为,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和教师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时间,通过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学习水平,可以开展个别辅导,提升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依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不是非得在有网络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可以利用移动存储设备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梦.“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15(1):73-77.

媒体技术教学 篇7

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评价技术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系统中,评价内容一般以课本所呈现的知识为基础,往往忽略学生作为不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评价方法十分单一,长期以来,教学评价都以笔试为主,只注重分数,没有多元化的衡量体系。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一直扮演着被评价、被迫接受评价结果的角色,没有一套真正能让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三方共同参与其中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多地关注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获得进步。综上种种表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系统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教学评价技术,为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助力。

二、现代教学评价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技术,它能够非常准确、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相关概念的掌握与熟练程度。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概念点多且零碎,对逻辑的严密性要求较高,所以将概念图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可行的。例如,在平时的课后小测试中,教师可以选定课堂中的一个大概念作为主题,然后由学生用不同的关联词将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也可对概念进行分级,由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概念图有着多样的答案,避免了单一答案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能窥探出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与价值观。概念图评价方式的使用会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持续优化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2.电子量规的应用

电子量规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评分工具,但它与传统的教师打分有所不同且更具多元性。它通常由教师为一项学习任务设定基础评判标准,基础评判标准有多方面的维度,根据学生作品的不同而变化,是一种多结构性的量化评价工具。在每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知识单元下,教师需重新设计不同的电子量规。例如,对于《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章节,根据教学目标,电子量规的评价指标应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多媒体作品的质量。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听讲思考以及小组合作情况等。作品质量主要包括作品的内容布局、主题定位、素材选取和创意性等。由此可见,电子量规评价方式所进行的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直接通过电子量规来做基础评判,准确度更高,即时效率更强。电子量规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既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又能使学生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电子量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显然具有先天优势,一方面,其评价标准多元,注重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学生的各种电子作品、软件操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评价都可以用电子量规来完成。所以,这种现代评价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3.电子学档的应用

电子学档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反省和作品上传的新型平台,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条件,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电子学档。在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本学科的电子学档分为五大版块———个人简介、个人作品、学习计划、自我评价和测试成绩。学生在建立好自己的电子学档之后,可随时上传个人的信息技术课程作品,供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和借鉴。学生也可将自己不同阶段的测试成绩上传至电子学档,通过对电子学档的建立、修改以及完善,再融入平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取得进步。这一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将学生置于评价主体的位置,避免了教师唱主角的弊端。

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浅谈 篇8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讲解新课时,要让学生突破某一教学难点,非常困难,要带上一堆教学挂图,还要写上几大黑板,弄得汗流浃背。而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图形及图像变换的功能,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以揭示图形、图象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多媒体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数学知识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静止的,也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二维、三维动画,而且可以通过动态画面显示的优点,把传统教学中较难表达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强化形象思维,揭示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所学内容上。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还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变苦学为乐学。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三、运用多媒体点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平台,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密度,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高密度、大信息量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在教学的新授阶段,可以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进而达到熟练程度。学生在大量听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而得到理解,把语言项目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练习阶段,可以制作一些画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同时配有习题性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质优量多的听、说、用、算综合训练,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各种基本技能也得到训练。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做小结。小结虽短,却是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知识点的重新总结,可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声形并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主体,其接受信息的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语音信号,其实学生对此较容易产生疲劳感,而语音信号稍纵即逝,不能反复感知,并且学生也不可能全体保时保量地传递信息。多媒体有具体的光、色、形的信号,通过调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感知。如我们可以借助投影片反映作业情况,及时点评;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及时审视自己的操作情况,满足求知欲。可见现代教育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减轻学习难度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翻开了新的一页。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学改革初探 篇9

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最早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为《计算机学科导论》, 并于第五学期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 2010年调整教学计划将两门课程统一为《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目前, 该课程主要的授课对象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一新生, 开课学期为第一学期, 使用的课本为“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数字媒体技术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总课时为48学时, 其中理论授课课时为32学时, 实验授课课时为16学时。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导论和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两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入校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在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给学生打好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都是这门课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自2011年开始担任《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授课教师, 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 初步总结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了如下三点问题:

1、数字媒体技术是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兴科学技术, 与传统学科不同, 数字媒体技术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往往一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技术上就会有飞跃的提高, 课本的更新速度已然跟不上新技术的更新速度。

2、数字媒体技术本身就是用数字化的形式处理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 其承载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现有课堂教学束缚较大,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幻灯片展示, 很难有效地呈现出本学科的全部内容, 需要通过多媒体的各种形式进行全面的展示与讲解,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现有的试卷考试方式一般是通过教师出题, 学生统一复习来进行的, 尽管已经尽可能的增大了主观题的比重, 但是由于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过于宽泛, 较大部分学生仍旧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所能理解内容的深度有限, 考试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了解学科前沿等方面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定位应着眼于应用型本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需求,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这些是本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选择性:《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涵盖的内容丰富, 信息量巨大, 并且涉及到的新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课程涵盖的内容多, 并不代表学生都能够全部的深入的掌握, 学生可以在对全部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的掌握后, 根据自己的兴趣, 有选择性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发挥其优势, 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兴趣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考试方式的多样化:试卷考试方式只能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水平, 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才能够更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全面了解基础知识点后, 发掘自己的兴趣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查询或技术钻研, 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地完成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作业, 将其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

4.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 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两部分。其中, 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导论内容与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内容。

开课初期, 可选用的教材大多以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的内容为主, 内容包括数字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原理与其典型的技术方法, 根据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后续课程的教师反馈意见, 我们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了计算机导论的相关内容, 主要包含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技术、二进制及原码、反码和补码等内容。后又经调研, 我们了解到2012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丁向民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一书, 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导论和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两部分内容, 符合我校本专业的教学需求, 经过反复调研确认, 最终决定于2013年9月起使用该书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结构图如图1所示。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 以技术讲授为主转为以技能讲授为主。开课初期, 考虑到当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 实践教学的授课内容主要是借鉴《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教材, 向学生详细的演示和示范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 (Word、Excel和Power Point软件) 和网络应用程序的使用, 并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布置的实验作业是基于相关软件知识点的操作与使用, 这样做的缺点是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以后, 对内容的关注度不够, 提交的作品不够规范和完善。例如, 在Word文档作业中, 很多内容是从网页上直接复制过来的, 对一些存在超级链接的内容视而不见;在提交作业的电子邮件中, 没有规范的主题和正文, 无法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等。

我们在2013级 (包含数服专业) 和2014级新生中进行了计算机基础水平的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将入学新生大致分为了三类, 如下表所示:

其中, 所有学生均会使用智能手机和QQ软件, A类学生非常熟悉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 使用过部分多媒体制作工具, 有过独立安装操作系统或者应用软件的经验;B类学生对操作系统和Word软件较为熟悉, 其余不熟悉, 打字速度较快, 有过网购经验;C类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信心不足。鉴于新生的来源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014年新生有一半是春季高考考生, 高考中需要考核相关技能) , 并且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广泛普及, 学生接触相关软件越来越早, 经验越来越丰富等原因, 我们认为调研结果均符合预期。

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实验授课内容改革为以技能讲授为主, 实验作业的布置以内容驱动为主。具体作法是:将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应用程序等作为实验作业的辅助工具来使用, 不作为授课内容, 有问题的话可以由指导教师单独辅导, 授课内容侧重于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的方法、多媒体软件的熟悉与了解等 (表2) 。

整个实验授课过程实际上也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对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网络工具的使用与利用的综合能力, 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4.2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 课本上的内容通常理论性较强, 而实际上相关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所以设计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1:在讲解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系统中, 通过对一台旧笔记本的硬件配置分析, 让学生设计一个可操作的硬件升级方案。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以感性的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接口的类型与转换、硬件的发展变迁过程以及硬件配置与软件需求之间的关系等。

案例2:在讲解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时, 通过与学生分享设置用户名和密码的经验, 帮助学生分析其设置密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 引导学生以算法的思维为自己设置和修改网络安全密码,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进而对算法产生一定的认识。

案例3:在讲解第七章数字动画的过程中, 让全体学生列举近十几年来著名的动画电影, 然后以时间为序播放动画电影的片段, 引导学生对动画电影中的场景设置和角色动画等进行分析, 从而理顺出动画电影制作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进而对应讲解数字媒体技术水平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最新动画电影既是对当前最新数字媒体技术水平的展示, 又受到当前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4.3考试方式的改革

在考试方式上, 自2014级起, 采用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方式取代之前的试卷考试方式。

在前期的实验授课过程中, 已经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参考文献和资料的能力;另外, 我们也通过多年的积累, 收集了大量的视频教程和参考资料存储在云盘中供全体学生共享使用。这些准备工作基本保证了学生具有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并制作答辩幻灯片的能力。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 通过在每次总结章节内容时, 帮助学生列举大量的可供选择的相关课程论文题目 (表3) , 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尝试探索和找寻自己的学习兴趣点,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扩大阅读量, 完成课程考核。

目前看来,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对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掌握更加轻松, 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五、总结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在《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课程中逐渐找到了符合我院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改进与考核方式改进。后面我们会继续着眼于应用型本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需求, 以本课程为平台,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主动性, 为新生的专业课学习开一个好头。

摘要:为了解决《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本知识内容更新较慢、教学效果不佳、考核方式导向性不强等问题, 着眼于应用型本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 提出了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方案, 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知识能力。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丁向民.诠释数字媒体技术导论中的“导”[J].计算机教育, 2012 (23) :63-66.

媒体技术教学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教学媒体日趋科学性与多样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学习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利用CAI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实践证明, 在新课的导入方面, 若能创设出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指向, 为学好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 具有视觉与听觉双重效果, 生动形象, 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利用多媒体展现过程, 拓展思维

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活动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 更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教学媒体具有强大的“虚拟”、“复原”、“再现”等功能, 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其思维活动与知识的发展同步一致, 有助于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动态地展示出来, 并借助于语言,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再比如,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形象逼真;展示地球上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气候、植被、生物种群变化规律等, 让学生结合直观发挥想象,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地球气候的变化规律。这样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 使学生的理解更彻底, 记忆更深刻、更牢固。

三、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为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是Power Point制作课件, Power Point能制作出形象、色彩鲜明、声色结合的背景, 并且教师在制作时有较大的随意性, 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一些有针对的可见。例如:“相遇问题”历来既是初一代数的重点问题, 又是难点问题。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 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 或用语言形象描述, 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就能为学生创造视听情境, 则可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 屏幕上出现了王娟和张明两位同学分别在两地 (指示灯分别在两地闪烁, 强调两地) , 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 (强调同时相向而行) , 最后通过行走演示, 一直走到两人走到一起 (强调相遇) 。多媒体的动态, 图象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 能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 大大降低了传统教学依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利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形成, 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 练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一方面, 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 课前利用小黑板、幻灯片等, 把各式例题、习题都抄在上面, 缺乏灵活性和随意性, 造成操作烦琐、困难, 特别是一些变式练习、“一题多解”等问题。另一方面, 在课后, 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兼有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辅导教师。

五、结束语

上一篇:VB6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软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