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国有林区

2024-07-30

山西国有林区(精选十篇)

山西国有林区 篇1

1 建立森林消防专业队的背景

根据山西省林业厅 《关于组建森林消防专业队的通知》文件, 9 个省直国有林局先后于2008 年、2009年、2010 年、2011 年分别成立了森林消防专业队。

2 消防专业队的现状和成效

2.1 人员情况

省直林局森林消防队现有队员591 名,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各林场抽调在编人员132 名, 二是临时招聘人员459 名。其中临时招聘人员经各林局自行招聘招录, 均为林区职工子女。

2.2 工资及“五险一金”情况

森林消防专业队队员9 大林局月平均工资为1 832.20 元。最低为1 440.10 元 (黑茶山林局) , 最高为2 658.30 元 (杨树林局) 。9 大林局全年需发放工资1 363 万元。森林消防专业队“五险一金”缴纳情况各局不一。主要缴纳养老、医保、工伤和意外保险, 失业、生育和住房公积金没有缴纳。以太岳山林局为例, 缴费基数为2 320 元, 单位年交养老金5 568 元, 医疗保险1 809.60 元, 工伤保险139.20 元, 生育保险139.20 元, 合计7 752 元。9 个局需缴纳373 万元 (单位) 。

2.3 运行费用及林局财务支出

森林消防专业队除上述队员工资和各项保险金外, 日常运行费用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诸如水、电、暖, 火灾扑救、装备维护、日常训练等等。据初步统计, 9 个局全年共需公用经费683.56 万元。如果连同工资和“五险一金”三项9 个局共需2 419.60 万元。

2.4 装备情况

消防队装备简单, 就是一些运兵车、指挥车、对讲机、车载电台以及灭火机械, 如风力灭火机、背负式水枪、2 号扑火工具、灭火弹等, 有几个林局配备了高压喷水雾水枪、灭火炮、小型水车、油锯等设备。

2.5 消防成效

各局自成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之后, 相继组建了领导班子, 建设营房, 在装备简单的情况下, 也强化训练, 按照准军事化目标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了一支听指挥、守纪律, 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森林消防专业队。据统计, 各局建队以来参加林区救火1 081 次, 其中社会救火达90%以上, 本局还不到10%。如五台山林局共救火53 次, 其中社会救火达50 次, 本局只有3 次;大岳山林局共救火59 次, 其中社会救火56 次, 本局也仅有3 次。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经济负担过重

省直林局的森林消防专业队, 每年所需的经费大概在2 400 余万元, 除关帝山林局由所在地吕梁市林业局补助200 万元, 其他局都是自筹解决。而目前各林局 (除杨树林局) 均为自收自支单位, 很难担负这个沉重的压力。如管涔山林局2014 年财务收支缺口900 万元, 消防队就需200 万元, 占22%以上。

3.1.2 队员工资偏低, 职能单一

消防队员工资不高, 月平均工资仅为1 832.20元, 与城镇职工月工资2 823 元相比, 差距较大, 并且职能单一, 仅太行山、五台山、中条山3 个林局有其他收入, 但也不高, 合计每年近11 000 元, 基本没有同其他专业队结合。

3.1.3 存在潜在风险

森林火灾扑救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造成伤亡危险系数大, 在扑火救灾过程中, 一旦发生意外, 后果不堪设想。如沁源县森林消防专业队在扑救山火过程中, 两名队员一殉一伤, 县政府赔付300 多万元。如果林局消防队员发生意外, 按国家规定是处理不了的, 各局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

3.1.4 物资储备不足

物质储备不足主要表现在装备配备不足, 运兵车少, 缺乏高科技扑救装备。森林消防装备陈旧, 更替、更新也不及时。受经费投入影响, 虽然每年各局均会补充一定数量的森林消防装备,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的需要。

3.1.5 管理训练水平不高

虽然林局森林消防队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经常开展针对性培训演练, 但由于扑火经费紧张, 自行补充困难, 致使训练少、定期培训演练不够, 目前确实难以应对扑救大的、突发性森林火灾的需要。

3.2 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 国有林区分布着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 防火扑火工作尤为重要, 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特殊, 因此组建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装备精良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 刻不容缓。但是如何组建、管理、运行,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3.2.1 对现有消防队的建议

1) 稳定现有消防队员:应与其他专业队充分结合, 在防火特险期外参与造林、抚育等营林作业, 提高队员收入, 着力培养队员一专多能的能力。

2) 对林局招录的人员造册备案, 实行动态管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管理;补充人员可社会化购买劳动力。在消防队工作至45 岁以后, 转入林场从事森林管护工作至退休年龄, 或自愿到社会择业。养老等各种社会保险由消防队交够15 年后, 到退休年龄可领取养老金。

3) 探索有偿消防机制, 在没有解决经费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有偿扑火办法, 探索收费办法和标准, 以解决经费不足和扑火耗资、队员补助等问题。

3.2.2 对今后消防队发展方向建议

1) 局企共建共管, 市场化运作。目前, 国有林场改革已拉开帷幕, 森林资源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已势在必行。社会上也出现了融造林、园林绿化、森林抚育、森林防火、森林消防为一体的有限公司, 由此消防队有两种模式可走。一是林局现有消防队结合森林资源的管护, 实行企业化管理, 组建公司运行, 一切经费包括队员工资、保险及劳动关系全部移交公司, 林局给予一定补助, 以保障林区一旦发生火灾, 能第一时间赶赴火场。二是由社会资本介入森林消防队, 实行股份制运营或购买服务。

2) 局地合作, 共建共享。从关帝山林局森林消防队运行来看, 与地方合作建队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共同约定出资比例与责权, 林局负责管理, 挂两块牌子, 本地本局发生火灾统一调度, 比较好协调。管涔山林局和宁武县政府已达成共识, 正在办理之中。

3) 政府组建, 林局管理。森林资源的国有化和职业的专业性、危险性, 决定森林消防专业队应由政府组建。这样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装备、队伍训练等许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分析森林消防专业队组建以来火灾发生和扑救情况, 笔者认为, 有一支听从指挥、作风过硬、能打胜仗, 又对森林资源有感情的基础上, 省直林局消防队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建议组建省级森林消防专业大队, 省直林局消防专业队接受省大队的业务指导与调度, 省直林局代行管理权。并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森林消防体系。

总之, 森林消防专业队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一支重要力量, 具有近林、灵活、迅速、能战的优势, 无论体制、运行机制如何, 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森林消防专业队成立时间短、运行机制不健全。通过对山西国有林区森林消防专业队运行情况的调研, 找出了影响森林消防专业队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的建议。

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篇2

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不完善,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民生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积极探索国有林区改革路径,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发展活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发挥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和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为导向,以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各方面关系为主线,积极推进政事企分开,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创新资源管护方式,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区新体制,加快林区经济转型,促进林区森林资源逐步恢复和稳定增长,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尊重自然规律,实行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重点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注重民生改善、维护稳定。改善国有林区基础设施状况,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促进就业增收,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政企政事分开、各负其责。厘清政府与森工企业的职能定位,剥离森工企业的社会管理和办社会职能,加快林区所办企业改制改革,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强化统一规划、融合发展。破除林区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将林区纳入所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林区社会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考虑国有林区不同情况,中央予以分类指导,各地分别制定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确定改革模式,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林区改革发展道路。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分开,林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和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融入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区分不同情况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面积增加550万亩左右,森林蓄积量增长4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二、国有林区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区分不同情况有序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稳步恢复和增长。明确国有林区发挥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定位,将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确定为国有林区的基本职能,作为制定国有林区改革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研究提出加强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在试点基础上,有序停止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与恢复。

(二)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国有林区政企分开。在地方政府职能健全、财力较强的地区,一步到位实行政企分开,全部剥离企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地方政府承担,人员交由地方统一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先行在内部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创造条件将行政职能移交当地政府。

(三)逐步形成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适应国有林区全面停止或逐步减少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发挥生态服务主导功能的新要求,按照“机构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分类制定森工企业改制和改革方案,通过多种方式逐年减少管理人员,最终实现合理编制和人员规模,逐步建立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依法负责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及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逐步整合规模小、人员少、地处偏远的林场所。

(四)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根据森林分布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地段的生产季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实行远山设卡、近山管护,加强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装备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管护效率,确保管护效果。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创新林业生产组织方式,造林、管护、抚育、木材生产等林业生产建设任务,凡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的要面向社会购买。除自然保护区外,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允许从事森林资源管护的职工从事林特产品生产等经营,增加职工收入。积极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林区企业改制,提高林区发展活力。

(五)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管理重点国有林区的国有森林资源和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的审批。研究制定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法律制度措施。进一步强化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派驻地方的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的监督职能,优化监督机构设置,加强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监督。建立健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核心,以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为主要指标的林区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森林资源离任审计。科学编制长期森林经营方案,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主要遵循和考核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绩效的依据。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六)强化地方政府保护森林、改善民生的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对行政区域内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负总责。要将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投资计划。切实落实地方政府林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的变化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约束性指标。林地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省级政府对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负全责,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七)妥善安置国有林区富余职工,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充分发挥林区绿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种植、境外采伐、林产品加工、对外合作等,创造就业岗位。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森林管护、人工造林、中幼龄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的支持力度,推进职工转岗就业。对符合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的,由地方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解决社会保险补贴,对跨行政区域的国有林业单位,由所在的市级或省级政府统筹解决。

三、完善国有林区改革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对国有林区的财政支持。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中央财政通过适当增加天保工程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结合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适当调整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和社会保险补助费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大中央财政的森林保险支持力度,提高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对林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加强对国有林区的金融支持。根据债务形成原因和种类,分类化解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应当依法予以偿还。对于确需中央支持化解的不良类金融债务,由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在听取金融机构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严格审核不良债务,防止借改革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开发适合国有林区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对国有林区职工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三)加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建设需要,不能简单模仿城市建设、建造繁华都市。各级政府要将国有林区电网、饮水安全、管护站点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将国有林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电网改造升级,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国家结合现有渠道,加大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将林区城镇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充分考虑职工生产生活需求,尊重职工意愿,合理布局职工搬迁安置地点。继续结合林区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同时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给予倾斜。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切实落实省级政府对本地棚户区改造工作负总责的要求,相关省级政府及森工企业也要相应加大补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当地政府要积极研究结合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拓宽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筹资渠道,加大金融信贷、企业债券等融资力度。切实落实棚户区改造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五)积极推进国有林区产业转型。推进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进一步收缩木材采运业,严格限制矿业开采。鼓励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特别是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等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林区职工群众收入。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基地和对外贸易,建设以口岸进口原料为依托、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林产品加工集群。支持国有优强企业参与国有林区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国有林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经济转型试点,支持试点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一)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按照本意见要求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化解债务、职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分类指导,抓好督促落实。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对本地区国有林区改革负总责,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和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

(二)注重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改革。各有关省(自治区)可以按照本意见精神,选择部分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国有林业局先行试点,积累改革经验,再逐步推广。

(三)严格依法依规推进改革。要强化各级政府生态保护责任,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绩效的考核,严格杜绝滥占林地、无序建设、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要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依法保障林区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

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大规模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林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促进国有林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分类推进改革的要求,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生存的资本和根基,关系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生态外交大局。要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坚

守生态红线发挥骨干作用。——坚持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立足林场实际稳步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林场稳

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因养林而养人”为方向,根据各地林业和生态建设实际,探索不同类型的国有林场改革模式,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坚持分类指导、省级负责。中央对各地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支持。省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改

革措施。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增加1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6亿立方米以上,商业性采伐减少20%左右,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创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管理体制全面创新。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分级实施的林场管理新体制,确保政府投入可持续、资源监管高效率、林场

发展有后劲。

二、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功能定位相适应,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组织方式,合理界定国有林场属性。原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继续按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从严控制事业编制;基本不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的,要推进转企改制,暂不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的,要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目前已经转制为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原则上保持企业性质不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益林管护,或者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探索转型为公益性企业,确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合理确定

其属性。

(二)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落实国有林场法人自主权。在稳定现行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位、规模和生态建设需要等因素,合理优化国有林场管理层级。对同一行政区域内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林场,根据机构精简和规模经营原则整合为较大林场。科学核定事业编制,用于聘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林业技能人员,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强化对编制使用的监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三)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优强林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的运营效率。加强资产负债的清理认定和核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快分离各类国有林场的办社会职能,逐步将林场所办学校、医疗机构等移交属地管理。积极探索林场所办医疗机构的转型或改制。根据当地实际,逐步理顺国有

林场与代管乡镇、村的关系。

(四)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内划分为公益林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公益林核定等级分别安排管护资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

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五)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按照林地性质、生态区位、面积大小、监管事项、对社会全局利益影响的程度等因素由国家、省、市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监管,对林地性质变更、采伐限额等强化多级联动监管,充分调动各级监管机构的积极性。保持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严禁林地转为非林地。建立制度化的监测考核体制,加强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加强国家和地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对国有林场场长实行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实施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严格控制采伐量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对所管理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探索建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等,应当与国有林场明确收益分配方式;经批准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应当按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植被恢复费和职工社会保障费用。启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合理确定国有林场森林商业性采伐量。加快研究制定国有林场管理法律制度措施和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六)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安置:一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从事森林管护抚育;二是由林场提供林业特色产业等工作岗位逐步过渡到退休;三是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分职工转岗就业。将全部富余职工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畴,平稳过渡、合理衔接,确保职工退休后生活有保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三、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建设需要,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建设。各级政府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按照支出责任和财务隶属关系,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内,加大对林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国有林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场电网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国有林场生态移民,将位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宜人居地区的场部逐步就近搬迁到小城镇,提高与城镇发展的融合度。落实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经城市政府批准,依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允许国有林场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并依法依规办理土地供

应和登记手续。

(二)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问题。省级财政要安排资金,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问题。具备条件的支农惠农政策可适用于国有林场。将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林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对国有林场的金融支持。对国有林场所欠金融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依法予以偿还;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发放的、国有林场因营造公益林产生的不良债务,由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化解政策;其他不良金融债务,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偿还的,经审核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贷款展期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核销。严格审核不良债务,防止借改革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开发适合国有林场特点的信贷产品,充分利用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拓宽国有林场融资渠道。

(四)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参照支持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发展相关政策,引进国有林场发展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适当放宽艰苦地区国有林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适当提高国有林场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改善人员结构。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林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国有林场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一)加强总体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化解债务、职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根据不同区域国有林场实际,切实做好分类指导和服务,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评估方案实施情况。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

上报国务院。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具体方案,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加强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建设,维护国有林场合法权益,保持森林资源权属稳定,严禁破坏国有森林资源和乱砍滥伐、滥占林地、无序建设。做好风险预警,及

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的春天来了 篇3

今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加强林业建设和森林资源利用,由国家投资建立了一批国有林场和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是在集中连片的国有宜林荒山荒地建立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事业单位。全国现有国有林场4855个,分布在31个省份的1600多个县(市、区)。国有林场大多地处江河两岸、水库周边、风沙前线、黄土丘陵、硬质山区等区域。

国有林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生产木材和管理森林分别在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的,共计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云南、四川、青海、陕西、甘肃、新疆9省区建立了138个国有林业局,其中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省区范围内的87个国有林业局组成了重点国有林区。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发挥着为生态安全守底线、为民生福祉作保障、为经济发展拓空间、为科技进步作示范的重要作用,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在发展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投入渠道不畅。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任务,虽为事业单位却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费自收自支,“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和稳定的公共财政投资渠道。国有林区产权虚置,政事企不分,林区经济发展长期过度依赖森林资源消耗,导致可采资源枯竭、森林和湿地面积减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转型困难,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局面。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普遍面临着资源管理弱化、基础设施落后、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生活困难、发展陷入困境等问题。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势在必行。

全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有林场和林区职工期盼多年的改革正式启动。以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和着力解决国有林场国有林区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主要目标的这项改革,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国大地。

山西国有林区 篇4

1 公益林建设情况

2011 年~2014 年, 山西省国有林区共完成公益林造林17.81 万hm2, 其中人工造林3.86 万hm2、封山育林9.53 万hm2。人工造林平均成活率在85%以上, 全部建设任务符合国家规程要求, 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2 取得的工作成效

2.1 推广合作造林

国有林场有着充足的人力、技术等资源, 却缺乏造林空间;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拥有广袤的宜林荒山荒地, 却缺乏人力、技术。那么, 由林场和政府出资、出苗, 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出地的造林方式随之而产生,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 加快荒山的绿化进程。合作方式主要以林局出资、出苗、出技术, 地方政府及集体出资、出地, 造林完成以后, 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归集体, 林木所有权按合同约定执行。

“合作造林、共搞绿化”, 一是打破权属界限, 拓展了林区造林绿化区域, 实现了造林统一规划布局, 集中连片、便于管理;二是林区的专业优势借机很好地融入到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潮中, 展示了国有林区新形象;三是解决了老百姓缺资金、缺技术、缺苗木的问题, 激发了农民造林护林的信心, 又为林区职工和群众提供了就业, 增加了收入;四是实现了工程建设规模化、造林投入多元化、造林模式多样化、基础工程配套化, 做到了规划一片、治理一片、成功一片;五是实现了国家增绿、地方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有效推进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

2.2 试行购买式造林

购买式造林2013 年由黑茶山林局在魏家滩林场完成20hm2试点任务, 2014 年全面启动。其运作的基本理念是根据市场规律配置林业生产要素。由林局统一组织协调, 林场提供国有或租赁集体的造林地块, 统一规划设计, 林场职工、企业或个人自主造林、管护, 3 年验收合格后, 林场出资购买造林成果。

购买式造林有3 种形式:一是集中购买。将造林地分成不同标段, 集中连片、大规模规划布局。这种模式, 便于集中管理, 有利于全林分经营、全流域治理, 可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生态功能多样化和林业效益最大化。二是分散购买。在不利于搞集中购买的地段, 管护人员可在其管护责任区育苗、整地、栽植, 这样可有效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三是其他形式。可以在完成全流域规划的总体布局后,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承包经营部分沟系进行治理, 林局提供技术服务, 及时发现和纠正造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 树立全流域治理理念

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纳入全流域治理, 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抚则抚, 集中连片规划布局。全流域治理的实施, 不仅可以实现规模化造林, 而且有利于新造林地的封禁拉网重点管护, 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3 存在问题分析

3.1 作业设计简单粗放, 不能指导生产实践

一是作业设计未执行有关规程;二是设计部门人员业务素质尚需提高;三是部分设计人员责任心不强,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导致了现地调查走过场;四是设计部门与生产单位缺乏有效实时沟通, 导致了设计与实际脱节现象;五是监管缺位, 将本应该在过程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 导致了存在质量问题的设计文件的出台。

3.2 造林树种比较单一, 存在一定隐患

除了部分林区造林注重营造针阔混交林以外, 大部分林区造林树种主要以油松、云杉、华山松等针叶树种为主, 造林树种单一。纯林不利于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和综合效益, 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效益的发挥, 大大提升了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3.3 立地条件差, 干旱少雨

根据有关资料, 山西省年均降水量在570mm左右, 降水集中在7 月-9 月, 其中7 月-9 降水分别为132mm、116mm、99mm, 3 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5%, 月际分布不均。大同、朔州分别为456mm和462mm左右, 降水量更低。立地条件差、降水量少是影响造林成活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3.4 栽植环节技术不到位

从调查情况来看, 有的造林苗木为营养杯与无纺布容器苗, 由于在栽植环节未脱袋, 存在着窝根、偏根、稀根、弱根等根系不良的情况, 导致苗木吸收水分和营养的空间严重不足, 从而使得生长速度极其缓慢, 抗旱等各种抗性很差, 综合后果就是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有些地方栽植容器苗木有不脱袋现象, 导致造林5.0a~7.0a后树木逐渐大量死亡。

3.5 整地质量较差

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穴状整地穴径和穴深应在30cm以上, 大苗造林整地规格更要大些, 穴径和深度分别宜在50cm和40cm以上。从调查情况来看, 部分地区造林质量较差的地块其整地规格基本在30cm以下, 苗木栽植深度普遍≤30cm。通过采挖分析, 栽植深度在30cm以下的苗木死亡率明显高于栽植深度30cm以上苗木。

3.6 施工指导和监督不到位

个别地方未按作业设计施工, 实际地类与设计地类不符;有些造林苗木质量低、成活率差;裸根苗造林不能按照技术要求操作, 不假植、不沾浆, 导致苗木失水严重, 影响成活率。上述问题, 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 根本上是施工指导和监督不到位造成的。

4 建议及对策

4.1 提高营造林作业设计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营造林工程作业设计质量和施工作业质量, 必须做到充分认识编制年度造林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坚持先调查、后设计的原则;调查设计成果由各林局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采取小班抽取和全面踏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调查设计资料进行全面审核;加强培训, 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

4.2 坚持因地适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各林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要注重设计树种的多样化, 尽量提高混交林的比例。营造生态公益林混交林的比重, 应占生态公益林年度作业设计总面积或年度施工面积的30%以上。

4.3 加强新造林地的管护力度

新造林地的管护要从制度上、人员上、设备上下大力气, 管好护好造林地。新造林地周围设立禁牧防火警示标志, 与牛羊工签订禁牧协议, 设置专职管护员在管护区域进行常年巡护, 严禁林地内放牧和人畜活动, 并对周边村民加强宣传工作。同时, 要定期对新造林地进行护林防火督查, 做好有害生物预测预防工作, 特别是鼠兔对新造林地危害的预防, 要设置机械围栏, 协调各县配套新造林地专项管护资金。新造林地3 年之后的管护, 要在作业设计中明确, 做好管护衔接, 保护造林成果。

4.4 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确保造林成效

山西国有林区 篇5

《绿色中国》: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启动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这项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是什么?

连维良:今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一是保护生态。明确生态功能定位,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二是保障民生。着力改善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三是创新体制。理顺各方关系,实现政企事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剥离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办社会的职能,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森林资源监管体制,转变发展方式,确保政府投入可持续、资源监管高效率、林场林区发展有后劲。

在改革中,要把握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实行最严格的林地林木管理制度,坚决守住而不能逾越森林资源保护这条红线。二是以人为本,维护稳定。重点解决好职工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和富余人员安置等问题。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的原则妥善安置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三是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充分考虑林场和林区的不同情况,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探索不同的改革模式,不搞“一刀切”。四是地方负责,中央支持。各省级人民政府对改革工作负总责,中央加强领导和指导,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支持。

《绿色中国》:基础设施落后是长期以来制约国有林场林区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林区民生有效改善的突出问题。在这次国有林场林区改革中,国家会出台哪些有针对性的政策?

连维良:多年来,广大林业职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策边缘化、政府保障不到位等原因,林业职工生活十分困难,民生福祉没有与国家改革发展同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也没有完全覆盖到林场林区。林场林区长期体系封闭,自我发展,道路通行条件差、缺水、缺电,特别是住房条件十分困难,大大落后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在这次国有林场林区改革中,要把解决林场林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来抓,务必通过改革使林场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有一个大的改观,促进林场林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改善林场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从国家层面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现有投资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安排资金支持林场林区道路建设,切实增强森林资源保护能力,有效改善林区民生。同时,充分利用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政策机遇,切实改善国有林场林区职工居住条件,并统筹解决好职工管护站点用房问题。继续加大珍稀树种和大径级材培育投资支持力度,将国有林场林区建设成为国家最主要的战略森林资源培育基地。

从地方上讲,各地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将国有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特别是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在年度基本建设资金中,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国有林场林区供电、安全饮水、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同步推进,务必限期解决国有林场林区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切实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抓紧核定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属性并纳入相关省区市公路网规划,落实年度建设资金。国有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建设的需要,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建设。

《绿色中国》:实施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政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推进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政策落实到位?

连维良:国有林场和森工林业局建设之初,林业职工本着“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工作激情,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林场林区建设先天投入不足,后续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務建设欠账很多,特别是林区道路通行条件差、缺电、住房条件十分艰苦等,还存在着给、排水配套设施不完善、饮水未达国家安全标准等问题。因此,实施生态移民势在必行。一是生态移民有利于改善职工群众的居住环境。偏僻的林场(所)所大多缺水,教育、医疗、文化、科技普遍落后,人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非常差,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极度困难。生态移民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二是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为活动对森林资源的消耗、破坏,有利于森林防火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生态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产生重要影响。三是生态移民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国有林业局、林场(所)建设之初的布局是为了满足造林和木材生产的需要而建立。目前,重点林区、部分林场的天然林已实施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下一步,所有林场的天然林也将纳入停伐范畴。通过整合撤并林场所,精简机构,精兵简政,减少管理人员,减轻企业负担,将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发展经济,用于提高人民生活生平,用于改善民生。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遵循 “以人为本、以林为主” 的基本原则,尊重职工意愿,多方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加生态移民的积极性。一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规模小、人员少、地处偏远、分布零散的林场(所),根据机构精简和规模经营的原则整合为较大林场所。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将位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宜人居地区的场部逐步就近迁到小城镇,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二是充分考虑职工生产生活需求,尊重职工意愿,合理布局搬迁职工安置点,既要方便林区职工生产生活,又要有利于职工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从事林特产品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增加职工收入,达到职工群众致富的目的。同时,努力解决林场(所)职工群众的搬迁安置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林场(所)职工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进整合撤并林场(所)进程。三是国家加大林场所撤并、生态移民政策支持力度。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政策。加快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力度,切实落实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住房税费减免政策。结合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进一步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同时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予以倾斜。省级政府对本地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负总责,省级政府要加大补助支持力度。四是稳步推进,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整合撤并林场工作与职工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必须严格按照政策办事,稳妥操作,稳步推进。急不得、快不得,不能以牺牲职工群众利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进度。要妥善安置因林场撤并和生态移民产生的富裕职工,省级及其以下地方各级政府要统筹解决符合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问题。

《绿色中国》: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要求,以确保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扎实推进、实现预期目标?

连维良: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方案》和《意见》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扎实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

一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改革主体责任,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要把抓改革措施落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强化一把手责任。

二要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精心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改革实施方案,国有林场改革确保在2017年底前完成,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确保在2020年前完成。制定改革实施方案,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搞一刀切。要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职工诉求。

三要加强督查评估。要加强检查、跟踪落实,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哪里,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发挥社会舆论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让群众来评估改革成效。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问责。

四要建立配套政策措施。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职工住房、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办法和森林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监督机构设置办法、化解金融债务政策等。

国有林区更新造林浅议 篇6

1 存在的问题。

1.1营林生产成本偏低, 职工收入低, 作业条件差, 职工无积极性, 影响生产进度和质量。一是营林生产成本给的不足, 生产单位去掉苗木费、包装、运输等必要费用, 剩下的钱已无法执行生产劳动定额, 致使职工收入太少, 严重影响了一线营林职工的积极性。一个营林职工一天平均栽400棵树苗, 由于成本不足, 每棵树苗只能给3分钱, 一天挣12元, 而木材生产战线一个职工一天平均挣40元, 相比之下, 林场 (所) 职工愿意冬季搞木材生产而不愿意春季搞营林生产;二是由于多年造林, 地块离林场 (所) 址越来越远, 许多职工不但要带饭, 而且多数骑摩托车, 因此, 扣除这两项一天纯收入6-7元, 如果赶上天旱或其它原因检查验收不合格或返工, 再扣掉一些成本, 只能剩3-4元, 干不干没多大意思。因此, 检查质量一严, 许多人宁可以前栽的不要钱了也不干了;三是致富路子宽了每年春季正是采山野菜的好季节, 一天下来也能挣100多元, 而秋整地时, 正是松树籽、蘑菇等山货秋收季节, 这春秋两季正好与春造、秋整地争劳力, 两利相比取其大, 人们自然要干挣钱多的活了。现在木耳种植日益增加, 林场 (所) 职工90%的家庭都种一年种一万袋就收一万多元, 营林生产的收入无关紧要。四是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营林工作要按程序进行, 验收合格后才能开验收单, 而后要等全局职工一起开工资时再开, 有时计划下达的晚些, 工资还要拖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职工造林的积极性。1.2更新方式不适应。多年以来一直是以人工更新造林为主, 忽略了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作用, 特别是近几年森林主伐方式的改变人工更新更不适应森林经营要求。改变更新方式早已引起各级领导和业内人士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还只有人工更新造林一种形式。营林生产是指令性计划生产, 上级下达什么生产项目, 林业局就组织什么生产, 任务量是多少就干多少。当前森工系统各林业局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比较少为完成任务, 安排许多林下造林。从全省营林生产计划上可以看出, 这个问题是全省的共性问题。1.3林种结构不协调, 林分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以伊春林管局金山屯林业局为例, 该局自建局以来营造林保存面积105万亩, 红松、云杉、落叶松三种针叶纯林占99%, 阔叶树占0.5%, 针阔混占0.5%, 阔叶树比例非常低。阔叶树比例低的问题不仅金山屯存在, 全省普遍存在, 全省平均仅为3.85%。这个问题近几年没有得到改变提高, 2003年造林阔叶树比例仅为0.1%, 纯林100%, 没有混交林。金山屯局76%为生态保护区, 20%为商品林区4%为其它类区, 如此低的阔叶比例已不适应当前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

2 解决措施。

2.1提高营林生产成本, 实现按劳分配, 职工收入要与当前经济水平相适应。根据99年颁发的《营林生产统一劳动定额》和更新造林生产应发生的项目及现行苗木价格测算, 每亩成本最低应达45.73元, 其中栽植工资为16.01元/亩, 每株为7.3分钱, 苗木费为23.15元/亩, 苗木包装、装车、运输、假植, 管护、材料等费用合计为6.57元/亩。而全管局给的常规造林成本为34.45元/亩, 去掉苗木费、包装、装车、运费、假植等必须支付的费用, 每亩只剩5.73元可作为工资, 每株核2.6分钱, 与按劳动定额核定的单价7.3分相差4.7分, 差价率达64.4%。为此各造林单位为了职工能够接受, 都自筹资金补到造林上, 一般场所都要赔上5千多元, 如果造林成本长期不足, 林场 (所) 不可能长期有能力给予补贴, 必将造成干部无信心, 责任心降低, 工人不愿干营林活, 影响造林数量和质量。以上是按计算的, 在实际生产中还有一些不可预见的工作, 实栽密度都高于设计密度, 所以实际成本还要略高些, 成本提到50元/亩才能满足正常生产要求, 而且这个成本还应该是动态的。2.2减少人工更新造林计划, 加大人工促进更新和人天混更新力度, 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 森林主伐方式的改变, 皆伐方式被取替多年, 现在都以低强度择伐为主。金山屯局近熟林和成过熟林中, 针混林占28.9%, 针阔叶林占29.3%, 阔叶混交林占16.7%, 三种林分共计占74.9%。混交林中复层异龄林居多, 约占80%, 这类林分幼苗幼树及中小径木占绝大部分, 有关资料报道成熟林中, 小径木 (6一12厘米) 为占林分株数的49.9%, 中径木 (14一24厘米) 占29.5%, 大径木 (26厘米以上) 占20.7%。现在的择伐强度比较低, 一般不超过20%, 据调查择伐后的材分中有77%的林分幼苗幼树在1000株以上, 不需要人工更新, 正适合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更新和人天混更新。现行规定择伐区伐后各项指标达到规定值就是合格伐区, 算做天然更新合格, 形不成迹地欠帐。人天混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本义要求是在达不到更新标准的迹地上进行, 没有欠帐也就谈不上更新了。我认为在合格的择伐伐区中也应安排一部分的人天混更新或人工促进更新。一是森林主伐后极易造成树种比例不协调, 林木分布不均, 结构不合理, 各种效益降低等问题。如果对这类林分辅以人工措施, 实施人天混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补充适宜树种, 能够改善树种结构, 有利森林保护, 提高林分质量, 提高林地综合生产力。二是实施人天混更新和人工促进更新是人力和自然力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天然更新的潜力, 缩短森林资源的培育周期。三是同人工更新相比可以节约费用30%以上。四是可采资源越来越少, 伐区条件越来越差, 部分伐区伐前郁闭度低, 蓄积低, 伐后林分郁闭度达不到《采伐更新管理办法》中规定郁闭度0.5以上的标准。金山屯局自建局以来共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 535.5公顷, 占森林更新面积的4.1% (全省为4.39%) , 形成的林分结构比较合理, 生长正常, 达到了成林标准。金山屯局每年主伐面积

5 万多亩, 每年应安排1万亩人天混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现有4.

3万亩规划造林地, 每年人工更新造林不宜超过1万亩。2.3搞好规划, 增加阔叶树比例, 科学造林。营造纯林和阔叶树比例低, 造成的危害早已引起各级领导和业内人士的重视, 国家和省更新造林技术规程对营造阔叶林和混交林做了严格规定, 阔叶树不少于30%, 混交林不少于50%, 这对指导今后营林工作非常有利。在生产中首先要解决生产成本问题, 阔叶树造林苗木费用较高, 近几年各地培育的阔叶树较少, 苗木供不应求, 现在市场价格杨树G-1每株0.5元, 白桦S1.5-0每株0.20元, 水曲柳每株0.20元, 高于针叶树种很多, 如果按当前的造林成本34.45元/亩, 营造阔叶树成本缺口太大。其次要解决好适地适树问题, 阔叶树种多为阳性喜光树种, 现在的造林地块郁闭度小的较少, 另外培育一批成苗最少要两年以上, 造林者不知道苗圃有什么苗, 育苗者不知道几年后造什么树, 用多少苗等, 往往造成苗木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做好森林经营规划, 确定森林培育方向, 按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 明确造林树种, 有利于指导育苗, 培育适宜的阔叶树种。三要增强、保护阔叶树的意识, 加强生产指导, 保护好造林地原有天然阔叶幼苗幼树, 这是形成混交林的重要措施。现实中职工群众有很多错误的认识, 如天然林不如人工林, 阔叶树不如针叶树等, 在清林打带中许多长势良好的天然阔叶树被砍掉, 良好的愿望起到相反作用, 所以在生产中要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和技术指导。2.4进行营林工作改革。第一, 多元化经营林业。在坚持国有林主体地位的同时, 大力探索多种形式造林。对自费造林者要制定政策予以鼓励, 加快荒山荒地绿化步伐。第二, 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营林生产为主转变, 由更新造林为主向天然林经营转变, 加大扶育力度, 在提高生长率上下功夫。第三, 积极实施森林管护经营, 在管护区内自造自有、合造共有, 自己投资自己受益。第四, 苗圃实行产业化经营, 在保证重点苗圃以提供全局更新造林用苗的同时, 对其它苗圃进行经营转向, 走向市场, 自主经营, 调整项目, 生产市场适销对路品种, 进行产业化经营。苗圃要改变培育树种结构, 由过去重点培育“老三松”向培育阔叶树苗和绿化树种转向, 加强技术力量, 开发研究更多适合造林绿化的阔叶树种, 同时对重点苗圃投入和营造林成本要根据测算进行提高。因为阔叶树种的培育成本高, 导致造林成本高, 所以要及时增加阔叶树种育苗投入。否则影响树种结构调整的实施。第五, 更新造林推行招投标制。把需更新造林的地块由专业部门编成标书, 公开招标, 竞标造林, 成林后可由森林资源管理部门验收购买或由工程造林单位持有经营、出售。

总之, 森工林区营林造林工作要转变经营观念, 按市场化运作, 才能克服当前更新造林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营林工作科学化,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摘要:结合在森工林区营林工作实践, 对更新造林工作改革提一些初浅的想法。

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篇7

实现国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国有林区长期以来存在着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社会性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水平。而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体制性矛盾,而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木材生产的战略基地,国有森林资源占到全国森林的42.34%。作为产权形态之一的林权,它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对国有林区来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林权制度改革是关键。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国有森工林区的林权制度改革始终是我国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热点,它涉及面广,既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建设和国土安全的大局,又触及林业企业和广大林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既要考虑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的评定,又要具体实施林价制度。多年来,国有林区对林权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国有管护经营承包到营造自费林,由于没有触及林权制度,森林经营成果不能和职工的利益直接挂钩,影响了职工对森林的投入性经营,职工缺乏投入的积极性、经营的主动性、对经营成果的关切性,林地的综合生产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进行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客观上是有需要的;国家的政策在这方面的准备也是充分的。

1 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林权制度改革之所以令人瞩目,就在于它突破了产权禁区,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未曾触及、也不敢触及的产权问题作为突破口,通过转制放权、公开公平公正地确权,结束了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于处于虚置状态而严重缺失的局面,真正明晰了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确保了收益权,真正实现了林木、林地经营的产权多元化,真正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把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将给职工,将使国有林业产权主体虚置、林木培育保护缺少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而把职工的利益、职工的积极性和国有林区造林护林等事业完全融为一体。在国有森林资源领域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真正实现了“林定权、权定根、人定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广大职工由原来游离于林业经济之外的“雇工”变成了山林的主人,拥有了实实在在的林木所有权、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2 提升了森林资源的综合经营利用水平,解决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在于把森林资源流转给林户,实现了由经营林木资源为主向经营林木资源、林地资源和林区资源并举的发展模式转变。职工承包经营后,取得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经营权,不仅营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确保成活率、追求高质量,将自己的切身利益与林木融为一体,而且,通过立体复合式经营,大力发展林上经济、林下经济和林间经济,从纵深、宽广两个维度全方位地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林区得到了休养生息,却没有从根本上和长远上解决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问题。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补充了“天保工程”的单向外力作用,实现了国家资金的注入与企业内部体制改革的双向互动,从而为国有林区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及繁荣的文化体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改革实行的承包经营50年不变,使“天保工程”的成果得以巩固、扩大、延伸,向着更加长远的治本目标迈进。

3 收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效果

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伟大创举,在于它建立了活立木市场,即林户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买卖,无需采伐,就可以把山上的活立木变成资金,实现了由资源不动产向流动资产的转变,解决了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它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统价值观念,当代人栽树,当代人受益,大大缩短了林木成长、成材以及林业职工受益的周期;二是突破了只有采伐林木才能实现林地价值的传统观念,通过立木活体流转,既保值又增值,确保的是它的生态效益,增加的是它的经济效益。林业职工成为收益者和投资者,扩大了就业渠道,缓解了下岗再就业的压力。概而言之,改革收到了国家得生态、企业得效益、职工得收益、社会得稳定的理想效果,加快了社会主义和谐林区的建设步伐,收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效果。

4 为森林抚育融资打开了绿色通道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致使森林抚育乏力,已成为阻滞我国国有林区发展的障碍。而林权制度改革,通过资本运营、资本流转,有效地激活了民间资本,妥善地解决了森林抚育资金匮乏的问题。尤其是改革以后,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投资林区、大力营造“民有林”的积极性,使国有林区国家投入不足部分得到了有益补充,并且,也为今后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森林抚育,打开了绿色通道。

浅析国有林区发展民有林 篇8

国有林区是一种由区域内经济、生态和社会各子系统耦合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是人类对森林生态子系统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和干预下形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应该把国有林区经济增长、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和社会进步等因素整体协同互动发展, 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林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方面的基础建设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巨大, 需要大量的木材用于建设, 直接导致过度地采伐原始林, 严重破坏了国有林区森林结构,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民众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视, 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的增长幅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有些地区出现了负增长, 但是由于前期的破坏严重, 导致国有林发展缓慢。同时为保障工业、建筑业对于木材资源的需求, 我国忽视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地大量开采森林资源、甚至以严重脱离资源价值的低价完成木材在产业部门间的转移, 有限的资本积累和国家政府侧重于森林生态恢复的建设资金投入, 难以保障国有林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是人才和科技, 人事管理体制机制陈旧, 人才工资福利保障和软硬件配套设施提供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缺乏制约了林区产业系统优化调整, 林业产业系统具有支撑国有林区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居民就业等多项功能。国有林区长期忽视自主研发, 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引入技术十分有限且缺乏后续革新。

我国前些年一直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对环境建保护极其忽视, 直接导致国有林区在工业废气废水随便排放、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草草完事, 有些地方边污染边治理的效果也较差, 对国有林区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国有林区的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较低、犯罪率较高、失业率较高、上访诉讼率较高、人均工资福利等方面相对较低, 影响了社会稳定的发展, 同时, 国有林区文化教育的不足, 致使乱砍乱伐的情况屡禁不止, 这也影响了森林生态的平衡。国有林区的人均信息资源和水电资源、手机电话的普及率、医疗普及率、适龄学生入学率等指标上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也制约着国有林区的发展速度。

国家政府的巨额资本投入是国有林区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能力、生态恢复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国有林区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资源使用的专有性、经济体制的排他性, 非常不利于区域外巨额资本的投入。虽然近年来, 政府对森林资源的恢复和保护给予资金等方面的补贴。但是补助毕竟有限, 尤其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转型的资金更十分有限。国有林区通常地处偏僻山区平原等地, 远离经济政治文化等中心地带, 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 交通枢纽非常不便利, 很难得到资金、人力、物质资源的引进和相关政策的实施, 同样制约着国有林区的发展速度。

不过近年来我国家政府陆续出台了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天保工程、林权改革等政策, 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林业经济转型产生了显著推动作用。

鉴于以上分析的一些不利于国有林区发展的因素, 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学习, 我个人觉得将国有林区向民有林发展有一定的可行性, 故我提出了一些对策。

为了使今世界造纸工业在生产技术上形成了高效低低耗、少污染以及自动化的系统, 我们要通过合理的布局跟统一的政府规划。今后木材的减产, 而需求量会加大, 供给关系的矛盾会加深。为此更应结合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将民有林纳入全林区统一营林规划, 通过招标承包, 建立林板、林纸结合的原料林和速生丰林生产基地, 为林产工业企业定向培育原料林。

大力重视民有林的发展, 全力发展民有林是林业建设工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加大对民有林的扶持力度, 重点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 鼓励林区职工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民有林的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有林工作。建议采取营造民有林免征育林基金, 逐步取消农林特产税, 缓收林地有偿使用费, 以及在公益林区营造的民有林可减免各项税费等措施。金融机构也应为民有林经营者创造条件, 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 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扩大面向民有林经营者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

重点国有林区财务核算改革的设想 篇9

一、重点国有林区财务核算改革背景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商品材。重点国有林区体制主体是政企不分,管用一体,对资源依赖性过高,导致高强度开发、过量采伐,林区生态功能退化, 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党的十八大后重点国有林区职责转变为保护资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从2014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济建设向以保护森林为主的生态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打破了建国以来延续的重点国有林区财务核算体系,要按着保护森林为主的生态建设要求建立全新的重点国有林区的财务核算体系。

二、重点国有林区财务核算沿革

建国初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改革会计制度, 推行“新会计处理程序”。基层会计单位实行生产计算单,作为开支和报账的依据。

1960年基本建设业务从基本业务分离,单独对上报表,成立基建财务科,核算基本建设业务, 自成体系。

1982年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规章制度,财务核算执行林业部统一制定的《森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 《成本核算办法》,实行月份财务成本分析。

1988年实行“三金”统筹制度,企业劳保开支由局劳动保险公司统一管理。

1998年国家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在基本建设单独建账核算。

1999年天然林保护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核算,增加了天然林保护经费项目,核算教育经费、公检法司经费、卫生经费、森林管护经费、一次性安置费、社会保险费等。

2008年教育经费从天然林保护经费中分离, 独立核算教育财政专项资金。

2009年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1号至38号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为基础,参照财政部2008年《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相关内容,结合森工企业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省森林工业企业执行 < 企业会计准则 > 实施办法》。

2010年增加了重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廉租房工程业务核算,在基本建设账中单独建立账户核算。同年建立了森林抚育核算体系,独立核算森林抚育作业项目。

2011年重点国有林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经费从天然林保护经费中分离,独立核算公安局、检察院、法院财政专项经费。同年建立独立的公益事业经费账套,增加核算公益事业经费财政收支业务。设置财政专项资金核算中心,负责天然林保护经费、教育经费、公检法经费、公益事业经费等财政专项资金的财务核算工作。

2014年重点国有林区设立独立的其他财政资金核算专户,核算省财政拨付用于林区的各项补助资金。

2015年重点国有林区建立新增天保工程补助资金,核算范围包括人员经费和林区社会运转费用支出。

目前,重点国有林区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和企业基本业务同在林业局财务部门进行核算管理。

三、国有重点林区财务核算改革设想

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中发 [2015] 6号《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 〈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条例》和《黑龙江省森工国有重点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重点国有林区要转变职能,健全体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全面理顺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林区社区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职能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国有林区管理局、国有林区管理区 ( 经营所) 两级行政管理体系和国有林区经营公司的企业运行体系,实现行政管理和企业运行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核算” 上的“六分离”,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对重点国有林区财务核算改革的具体设想是:

( 一) 按行政管理体系设置国有林区管理局 财务核算体系

成立财政专项资金核算中心,分别核算天然林保护经费、新增天然林保护经费、公益事业经费、教育经费和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经费。对专项经费实行预算管理,当年收入和支出要保持平衡,出现超支时用上年结余弥补,或由企业拨入资金解决,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1. 天然林保护经费、公益事业经费、新增天然林保护资金核算执行《天然林保护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

( 1) 收入。根据实际收到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资金,列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如果财政拨入的资金出现跨年拨款的情况,计入当年拨入。实际收到企业为弥补超支而拨入资金, 列入“上级补助收入”科目。

( 2) 支出。必须确定支出范围,首先保障人员经费和林区社会正常运转支出。当年实际发生的支出在当年据实列支,不允许跨年支出。原始凭证必须规范、合法。

2. 教育经费核算。重点国有林区中小学经费核算应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基础上, 按照部门决算报表的收支项目建立新账,进行详细核算。

( 1) 收入。财政部门拨入的事业经费列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上级拨入的非财政补助资金,列入“上级补助收入”科目; 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列入“拨入专款”科目; 开展教学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以及收到的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定补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列入“事业收入”科目。

( 2) 支出。为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完成教学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列入“基本支出”科目; 由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发生的各项支出,列入“项目支出”科目; 在教学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列入“经营支出”科目。

3. 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经费核算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重点国有林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经费实行预算管理,当年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经费收入和支出要保持平衡,出现超支时用上年结余弥补,年末结余不允许出现赤字, 否则一律不允许列决。

( 1) 收入。根据实际收到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公检法基本支出经费列入“拨入经费—基本支出”科目; 实际收到的财政部门、上级或其他单位拨入的项目支出经费列入“拨入经费—项目支出”科目; 实际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时,列入“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 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等,列入“其他收入”科目。

( 2) 支出。重点国有林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发生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经费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预算核定的项目。重点国有林区公检法经费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各项支出,列入“经费支出—基本支出”科目; 由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项目支出经费,以及保证工资、离退休费和其他正常经费支出后的基本支出经费,发生的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大型修缮等各项支出,列入“经费支出—项目支出”科目。

4. 基本建设资金核算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项目单位收到投资资金后,必须专款专用,单独建账核算。对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按照财政拨款的有关规定执行。

建设单位收到投资资金,计入“基建拨款”。建设单位依据施工合同、项目工程施工进度预拨工程款,列入“在建工程”或“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项目完工验收后,按照合同金额5% 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余款拨付项目施工单位。项目质保期结束验收合格拨付5% 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

项目投资可以资本化的资产,属于中央投资计入“实收资本”,省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计入“资本公 积”。不予以资 本化的投 资,直接费用化。

5. 严格森林抚育资金核算管理。拨款到账时记入财政补贴收入—森林抚育补贴科目。补贴资金支付时记入事业支出科目,设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二级科目。直接费用按作业内容下设间伐、修枝、除草、割灌、采伐剩余物清理运输、简易作业道路修建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 等费用支出,间接费用下设置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效监测等费用支出。

( 二) 组建重点国有林区经营公司,探索建 立重点国有林区新型经营体系

经营公司经营森林食品、森林生态旅游、种植养殖、营林种苗、仓储物流等项目。经营公司实体实行目标经营,这有利于公司对经营实体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从而构建现代林业企业。

1. 设计新的财务核算方式,组建经营公司财务核算中心。财务核算执行《黑龙江省森林工业企业执行 < 企业会计准则 > 实施办法》。财务管理工作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贷款及固定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债权投资管理、收入分配管理、纳税筹划、财务核算和考核、内部控制、 财务检查等工作。

2. 各经营实体设置财务核算机构,实行报账制管理。报账单位的报账员负责收集、整理原始凭证,按照会计核算有关规定,确定经济业务性质,归集成本费用及营业收支业务,填制报账单, 按月向公司报账,资金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会计科目设置如下: 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原材料、库存药品、上级往来、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 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专项应付款;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工程施工、工程结算;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账簿 设置总账、日记账 ( 现金、银行存款) 、多栏账 ( 成本费用类) 、卡片账 ( 固定资产) 、三栏账 ( 其他会计科目) 。

山西国有林区 篇10

关键词: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投融资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of Public Utilities in Stated-owned Forest Regions

SUN Yan-hua,WANG Zhao-jun

(1.College of Ecom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2. College

of Ecomomics and Management,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01,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 amount and structure of investment in public utilities have gotten great development in stated-owned forest regions,but the system obtacle of adminitration monopoly,single investment main body and naarow investment channels,etc. seriously 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ublic utilities in state-owned forest region.In order to prompt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in all direct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society,build harmonious society in forest reg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of forest region should rely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for public utilities in state-owned forest region.

Key words:stated-owned forest region;public utility;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是指国有林区用作公共服务的事业,包括供水、供气、供热、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不包括铁路、民航)、林区道路以及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行业,所涉及的仅包括国有林区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国有林区城市公用事业是林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林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是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投融资现状

(一)投资总量分析

近年来,国有林区城市公用事业规模快速增长。以黑龙江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为例,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用于电力、煤气及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3 024万元,分别是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2.04倍、1.96倍和1.08倍[ 1]。自2001年以来,固定资产总投资年均增长达到了28.63%。

(二)投资结构分析

笔者按国有林区城市公用事业投资来源的不同,将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划分为国有经济、股份制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三个部分。根据历年来的统计资料得出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投资呈现出下面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公用事业总投资数额不稳。2001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用于公用事业方面的投资额变动较大,2001年仅18 827万元,而2002年急速升为65 983万元,2003年之后又降到了最低水平12 201万元。尽管如此,大兴安岭地区的公用事业总投资从长期来看,还是呈现了逐渐增长的趋势。

2.国有经济投资仍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公用事业投资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占绝对统治地位,特别是2003年,公用事业的投资完全来自于国有经济。虽然2004年以后有所下降,但仍一直维持在50%以上。

3.私营个体经济比重逐年增加。在2003年以前,大兴安岭地区的公用事业投资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有经济,股份制经济仅占较小的比例,而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公用事业的比重为零。2004年以来,私营个体经济才初露端倪,虽然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但它的增长速度是极快的。

二、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投融资的体制性障碍

(一)行政垄断严重

从理论上讲,行政性垄断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行政组织来维持垄断地位,进行排他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限制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阻碍技术进步,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国有林区的行政主管机关以直接控制力属于自己的公用事业产业企业为基础,利用各种手段制造部门和地区垄断,利用各种方式强化行政垄断地位,排斥其他主体进入所控制的市场范围。这种现象在电力行业、电信行业等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滥用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的口号,在公用事业领域规定苛刻的市场准入政策,极力限制异己进入自己控制的市场领域。因此,行政性垄断在扼杀竞争的同时也将竞争给经济带来的活力及资源配置优势一并扼杀了,这必然不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秩序,并妨碍公用事业建设的有序发展[ 2]

(二)投资主体单一

尽管有些行业、有些企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特别是市政公用事业吸纳多元化投资的机制还远远未能建立起来。森工企业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特别是随着国有林区面临的“两危” [ 3]情况的逐步恶化,资金短缺现象更加严重,财政支出的压力也不断攀升,对公用事业的财政补贴相对来讲不升反降,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区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由于投资主体单一,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投资能力严重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融资渠道狭窄

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投资主要还是来自于林区政府自筹资金,其他渠道不够通畅。一是一些收费项目,如附加费、建设费等;二是林区的地方政府筹集资金;三是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最后是其他投资渠道,如外资和民间资本,但其没有正常的进入渠道。民营企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过像特许经营权转让这种方式的融资还比较少,没有进入公用事业投融资领域的正规渠道,因此,民营企业也就很难进入国有林区公用事业的建设投融资和建设领域。这些都容易造成投资渠道的单一化,投资方式的简单化,不能筹集到公用事业建设所需要的全部资金,造成公用事业建设占GDP的比例偏低,影响公用事业建设和林区其他各项事业的更快发展[ 4]

三、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投资主体多元

从国有林区的实际情况看,在城市公用事业投资运营中,应将政府的综合规划优势与市场的效率、效益机制结合起来,根据城市公用事业的不同类型和特点采取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参与模式。第一类是管理权参与,即通过签订各类承包合同,如经营协议、管理合同、服务合同,形成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担负某项服务的责任;第二类是所有权(股权)参与,即通过将现有企业股份化的形式,将部分或全部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社会资金,或者社会资金通过特许经营、投资参与新建的项目。目前的投资管理格局,是以国有林区政府及相关的国有企业为主体,对经营性项目与非经营性项目捆绑经营,既经营可经营性项目,又夹带为数不少的非经营性项目,呈现了政企不分的局面。应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区分非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主体和运营方式。

(二)投资形式拓宽

国有林区的公用事业长期以来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形式单一的弊病,而民营化改革就意味着可以更多地引入、借助各种投资形式,扶持民营企业经营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其形式大体有三种:(1)委托授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授权等形式来实现;(2)政府撤资——采取出售、清算等形式,即关闭并出售剩余资产;(3)政府淡出——通过民间补缺、政府撤退和放松管制等形式来实现[ 5]

(三)融资方式创新

1.BOT融资。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一经营一移交”,是公用事业建设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是以政府特许权换取非公共机构融资建设经营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投资方式。具体来说,即是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特许期一般为10-50年,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公用事业项目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6]

2.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7],即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是公用事业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模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公用事业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它是为了弥补模式的不足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

3.证券融资。证券融资包括市政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市政债券是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券。这种债券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作为还本付息的来源。基于债券发行人以及投资项目的特定性,市政债券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发行人必须为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授权机构和代理机构;二是筹集资金一半用于公用设施的建设;三是偿债资金多样;四是拥有特殊的免税待遇。股权融资是企业向其股东(或投资者)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它是企业创办或增资扩股时采取的融资方式[ 8]。通过私募的形式募集投资公司、实业企业,为公用事业直接提供股权支持,并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

4.基金融资。近些年来,通过基金融资方式来筹集公用事业建设资金的方式也比较普遍。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是产业投资基金的一种,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其组织形式有公司形式与信托形式两种。在我国,私募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可以通过资金信托计划这种形式部分实现[ 9]。第二种是信托基金。信托公司融资以集合资金信托的方式可以对公用事业建设项目提供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第三种是社保基金。我国社保基金是资金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截至2005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资产规模为2 010.2亿元(全国社保基金会,2006)。社保基金规模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和规模,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而经营性公用事业项目的平均收益,即使类比同期中长期贷款,也超过5%。因此,投资城市公用事业可以大大拉高社保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给社保基金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大兴安岭统计年鉴[Z],2001-2005.

[2] 东北财经大学金广建设管理学院课题组.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体制性障碍与制度变迁[J].银行与投资,2005.

[3] 雷加富.关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7(2).

[4] 吴文庆.对深化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6(2).

[5] 杨轶.论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对象及模式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

[6] 耿莉.利用BOT“共赢”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J].市场周刊·商务,2004(9).

[7] 张启智,初海英.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比较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5).

[8] 孟祥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融资策略[J].小城镇建设,2005(2).

[9] 程工,张秋云.转轨时期基础设施融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上一篇:微波探测下一篇:钢结构厂房施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