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护工作

2024-07-18

档案保护工作(精选十篇)

档案保护工作 篇1

一、海南省高校档案保护工作的现状

海南省高校档案, 从载体来看, 既有纸质档案, 也有电子档案、胶片档案、磁载体档案、光盘档案、实物档案等多种载体形式的档案。然而由于我省高校的档案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高校还没有做到把多种载体档案作为档案保护工作的对象, 一般的高校只重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保护措施, 甚至个别高校还专注于纸质档案的保护和修复。

海南地区由于四面环海, 雨水天气居多, 温度较高, 气候非常潮湿, 所以海南高校档案保存难度会更大。现阶段, 各高校档案室所保存的档案材料, 大部分是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由于潮湿环境的影响, 纸张在生产、使用、保管过程中色泽、强度、弹性等性能易发生改变。所以省内高校在档案保护方面是非常重视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工作的, 稍微不注意, 纸质档案会发霉和生虫, 电子档案的存储也随之增加技术难度。

据了解, 我省的大部分高校都投入一定资金建立了符合标准的档案库房, 购买了所需的档案保护设备, 如, 档案盒、柜, 抽湿机、空调等设备, 积极提高档案保护技术水平。

二、高校档案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档案保护意识淡薄。在档案保护工作中, 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 就是对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保护的主体是两者, 既指的是档案管理人员, 也指档案利用者。即便是档案管理人员, 档案保护意识也非常薄弱。这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的原因。国家《档案法》颁布以来, 我省各高校因宣传力度不大, 人们依法保护档案的意识不强, 导致档案保护工作进展缓慢。档案保护意识的的淡薄, 必然导致日常工作中的疏于保护, 进而使档案遭受各种损毁。

(二) 档案保护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工作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等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着漏洞, 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平时很少到库房去监控, 有制度但是没有严格执行, 档案保护制度的制定只停留在防止借阅遗失和修补破损方面, 缺乏全方位专业的档案保护工作制度。

(三) 档案保护技术欠缺。档案载体出现多样化后, 对档案保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大。而档案保护是一门技术型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的知识, 而且也需要有一些特殊的技术防护设备和药物。而目前我省高校档案保护中, 还大多停留在简易防护设备上, 档案人员的保护知识也非常的欠缺, 档案技术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所要求的水平。

三、强化高校档案保护工作的策略

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以便达到加强海南省各高校档案保护工作的目的。

(一) 增强高校全体人员依法保护档案的意识。在各大高校内部应该加强《档案法》和《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宣传和学习, 保证全体教师员工对档案管理拥有比较充分且深刻的认识, 增加全体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档案保护的自觉性。首先是要加强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要让他们对档案的日常保护负有特殊的责任, 要有主动保护档案的意识, 不要等出了问题才想起保护。其次要对全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归档和保护的教育和宣传, 要让材料在形成就主动保护好。

(二) 完善档案保护制度。制定标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际工作, 各高校应规范管理档案, 结合国家档案保护的相关标准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确保档案工作的运行和档案安全。并且在制定档案保护制度时一定要细致和专业, 不能停留在表面。严格把关制定档案从形成到入库使用的一套完善的制度, 使档案保护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 加强档案保护技术。目前我国高校档案载体形式多样化, 有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 在新的环境背景下, 现有的保护技术有待改进。对于不同的档案载体应注重强调个性化的保护。我省各高校的库房都配置了温湿度控制系统, 但是技术含量不高, 控制精度不够, 必须加强档案保护技术。抢救修复应系统化、科学化,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保护技术知识, 定期给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有关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知识, 并经常检查考核成绩。在必要时各高校还可以申请当地档案馆保护技术专家支持指导和帮助本校的档案保护工作。我省高校的数据档案信息化都在建设中, 为了能更好地发展此项工作, 档案保护的技术方面还得大力推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档案管理与计算机》的知识, 深入了解电子技术, 与档案保护技术结合以便达到妥善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新兴.浅议档案保护工作[J].云南档案, 2010.05

[2] .刘小仙.电子档案的存储和保管探析[J].档案管理, 2007.06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 篇2

2009年05月21日

在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档案中,国家重点档案有1200万卷。这些重点档案时间跨度长达近1300余年,是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档案形成年代久远、载体形态各异、保护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种种原因,一些国家重点档案不同程度地存在破损、纸张酸化、字迹褪变等现象。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并使之传承后世,是各级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档案部门的共同努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数量不断增加。党和国家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央财政开始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经费投入从过去的每年4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十五”期间又增加到每年1200万元。“九五”、“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补助费达7800万元,地方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经费与此大体相当。这些经费使694万卷国家重点档案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占应抢救档案总数的57.8%。进入“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达到每年9000万元,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现有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任务。此外,一些地方的档案部门也争取到一些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区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如,四川省财政2004年、2005年两次拨专款540万元用于清代巴县档案的抢救。陕西省从1995年开始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内蒙古自治区从2001年开始,每年拨专款90万元用于档案抢救、100万元用于档案保护。吉林省专门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档案抢救费,档案保护费明确为1.5元/卷等。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不断规范。为明确全国重点档案的范围、标准,以及重点档案抢救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推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早在1987年,国家档案局、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随着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发展,财政部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抢救经费数量的不断增加,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进行了两次修订,这对于推进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和加强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适应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新形势,促进“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的发展,经财政部批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得以设立。随后,财政部会同国家档案局在原《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经与财政部教科文司多次讨论、修改后,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征求意见。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还共同组织召开了部分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档案部门和财政部门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正式下发了《国家重点档

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该《办法》将过去的“全国重点档案”改为“国家重点档案”,这不只是名称、名词上的变化,而是工作思路的变革;在《办法》中还体现了“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等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原则要求;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的内涵、范围,抢救和保护费的支出等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从“抢救”到“抢救和保护”虽然仅仅几字之差,却体现出工作方向和工作内涵的巨大变化。这一《办法》的出台,将使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更加规范有序的进行。

一些地方档案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也出台了本地区加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具体措施。如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档案局联合下发了《山西省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细则》,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局联合印发了《河南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细则》,云南省专门成立了档案抢救中心,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对本地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又提出了具体要求等等。

三是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抢救是保护档案的手段之一,把已抢救的档案保护好并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根本目的。各级档案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组织开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尝试加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的创新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国家档案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国家重点档案在抢救补助费中优先支持。二是在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建立特藏室。特藏室建设从2001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提出到2004年正式推广以来,全国部分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已开展了此项工作,一些馆藏量大,国家重点档案多的市级档案馆也做了尝试,他们对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名录》和特藏室的国家重点档案实施了特殊的保管条件,并制作仿真复制件代替原件对外提供利用。三是加大档案馆馆舍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力度,增加必要的档案保护设施、设备,这是改善档案保护条件,避免边抢救,边破损的现象发生的根本所在。

四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申报和审核工作不断细化。项目申请采取逐级申报的制度。按照《办法》的规定,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申报单位,填写《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申报书》,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按程序逐级上报;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地区所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并经省级财政部门同意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对各省项目推荐报送的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和筛选,提出初步意见送财政部,再由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委托有关方面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共同下达补助项目预算,以使项目评审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还共同组织研发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再次说明了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国家档案馆要以此为契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要求,做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第一,切实提高对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建立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制度,加强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保护工作,是《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对于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更好地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档案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档案部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认真做好本地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规划,按照濒危优先的原则,突出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重点;加强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绩效考评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上报项目的审

核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好地方经费投入,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的管理,管好、用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深刻领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2006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国家重点档案的范围、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内容、经费分配使用原则、申请中央财政补助经费的数额、《申报书》上报程序等做了明确规定。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按照《办法》的规定时间及时向财政部、国家档案局报送相关材料。

第三,规范填写《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申报书》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项目名称科学、合理,持续项目应注明抢救或保护档案的数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数量统一以“卷”为计量单位,对以“件”为单位的国家重点档案按每十件折合为一卷计算;征集档案项目应有明确的线索和具体量化方案;未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不出现在《申报书》中;每个申报单位的抢救和保护项目以流水号顺序排列等。

档案保护工作若干问题思考 篇3

档案保护工作主要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阻止外界因素对档案资料的破坏和影响,进而更好地实现对档案资料的保存与利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各级档案保护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保护条件相对从前有了较大改善。但笔者认为,除了高科技的硬件保护手段外,同时,也要重视对档案保护工作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研究,认真维护档案保护工作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而实现档案保护工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根据当前档案保护工作现实状况,本文从档案保护工作的法规、标准以及科研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1我国档案保护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1.1档案保护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对完善的档案保护法规是保证档案保护工作质量的制度保障,我国档案保护方面的法规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仍表现出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档案保护专门性法规数量少。法规的完善程度从侧面能够反映出档案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对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当前档案保护法规建设方面看,具有专业性质的法规数量偏少,尤其是涉及专业技术的法规如磁性档案保护技术法规等都有待完善。

二是档案保护工作法规缺乏精准性,如有关规定中指出,保管档案的库房温度应该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应当控制在45%~60%,虽然,在温度湿度控制方面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范围,但是,相差都在10个单位或者以上。

三是档案保护工作部分法规有较大的执行阻力。在档案保护工作的法规中,执行阻力较大的主要是义务性规范。义务性规范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承担一定的档案工作义务,与禁止性规范相比,义务性规范没有作出相对明确的要求,无论从理解还是执行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档案法》中,指出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档案管理配套措施。而这些规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并涉及较多的利益主体、具有较大的工作量,所以,具有较大的执行难度。

1.2档案保护法规问题的解决策略。要解决我国档案保护法规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制定专门、有针对性的档案保护法规。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认识到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档案法》为基础依据,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完善专门性质的档案保护法规。如,适应档案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及时地对相关法规作出完善,从而保障档案保护工作开展的规范性。

二是提高档案保护法规内容的精确性。档案保护法规内容的精确性虽然提高了对档案保护工作以及档案保护人员的要求,但也能够切实地提高档案保护工作的质量,所以,档案保护工作法规内容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基本理念,不断缩小档案保存的温度与湿度差,从而确保为档案保护提供最为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是增强档案保护法规的强制性。义务性法规具有很大的伸缩性,所以,个别单位即使在明确义务的基础上也可能不会很好地落实。所以,将档案保护工作中的义务性规范改为强制性规范,能够提高相关部门对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视,促使相关部门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推动档案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2我国档案保护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2.1档案保护标准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我国对于档案保护工作相关的标准不断地进行完善,并对档案保护工作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客观问题。

一是档案保护相关标准仍旧有待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我国的档案保护标准在一些领域仍旧存在空白。我国档案管理标准的制定始于1982年,经过3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在一些技术领域,如档案管理库房内的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仍旧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档案保护标准老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实施条例》中指出,对标准要及时地进行复审,而这个期限一般不能够超过5年,而实际中,档案保护标准的有效期严重超龄。虽然我国档案保护标准以科学和实践为依据进行制定,但往往是一经制定基本没有变化。标准的制定多集中于传统的档案保护领域,使得现实中档案保护技术的更新发展不能在标准的制定中得到体现,档案保护标准阻碍了档案保护工作的开展。

2.2档案保护标准问题的解决策略。首先,档案保护的标准应当重视完善工作。在已经制定的标准的基础上,对一些缺乏完善性的标准进行不断的补充,杜绝因为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档案管理不规范、影响档案寿命的情况。同时,在档案保护标准的完善中,要重视与先进的档案保护科技水平以及新型载体的发展相适应,如光盘、胶片等载体的保护技术标准。

其次,要重视档案保护标准的及时更新。档案保护标准不仅要适应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同时,要通过及时的更新来适应对档案保护工作的要求,从而利于档案资料的有效保存与长久保存。

最后,要重视对档案保护标准的纠错工作。档案保护标准是进行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档案保护标准中的错误会对档案保护工作的开展产生误导,所以,在档案保护标准的制定中,不仅要以严谨的态度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也要对制定的标准进行审查,重视标准的纠错工作。

3我国档案保护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与策略

3.1档案保护科研中存在的问题。档案保护科研工作是促进档案保护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与实践档案保护科研工作对档案保护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档案保护科研工作表现出较大潜力的特点,科研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但仍旧有些客观问题影响着档案保护科研工作的开展。

一是档案保护科研工作人员的技术缺陷。档案保护不仅涉及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根据档案性质的不同,还会涉及许多不同的社会领域与自然学科。档案保护科研人员除具备相对扎实的档案基础业务素质外,还要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当触及较为深入的其他学科时,科研人员会存在因基础知识不牢固而导致研究课题设计缺乏合理性的情况。

二是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困难。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够实现科研的价值,当前,存在科研成果转化实际应用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明确,更多的是看重科研项目的功利性,而对所研究的成果能否被转化应用并不关心。其次,是科研与实际的档案保护目的相脱节,例如,缺乏对研发产品使用成本的考虑,或者,缺乏对使用效果的验证,从而导致科研成果难以应用到实际的档案保护工作中。

3.2档案保护科研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首先,应重视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与结构优化。档案保护科研部门要重视对科研人员的选拔,加大高层次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增强科研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注重对科研人员的后期培养,通过组合不同学科专业科研人员一起搞研究,在实践与交流中整体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可以通过与科研项目相关专业的部门进行交流,开展跨领域科研合作,从而保证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其次,要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方向的转化。科研成果重在推广应用,研究项目要从源头抓起,在科研项目立项时,便要强调科研人员端正科研态度。只有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档案保护实际工作中方可结项,从而杜绝垃圾科研成果的泛滥。同时,要加强对科研成果后期应用效果的验证,通过小范围的试用以及收集用户反馈信息,不断对科研成果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保证科研成果转化为档案保护工作实际应用的有效性。

新时期档案保护工作研究 篇4

一、依法治档是档案保护的根本保证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 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档案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全面贯彻温总理对档案保护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切实把档案保护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具体化轨道, 首先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 提高全民档案保护意识。其次要完善有关档案保护的规章制度体系, 使档案保护工作有章可循。近年来,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档案保护的法律法规, 如在规范档案保护的基础条件上, 国家档案局颁发了《档案馆温湿度管理暂行规定》、《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在规范档案保护的操作方法, 制定了《档案修裱技术规范》、《挥发性档案防霉剂防霉效果测定法》等有关档案保护工作的行业标准;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制定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标准, 确保新型载体档案得到科学、安全地保管与防护。再次要增强规章的执行力, 使档案保护工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对于不按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保护档案, 对国家重点档案不进行抢救与保护, 对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等行为, 严格遵照《档案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依法查处。

二、基础建设是档案保护的前提条件

一是档案库房建筑设计要遵循安全保密、布局合理、科学适用的原则, 符合建筑工业行业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5—2000) 的要求, 如新建办公楼时, 档案室要纳入计划, 并同时向设计部门提出档案用房的建筑要求。二是档案库房要符合档案防护的“十防”要求, 即防潮、防水、防火、防盗、防光及紫外线照射、防高温、防尘、防污染和防有害生物 (霉、虫、鼠) , 并达到楼面5KN/m2的承重要求 (采用密集架时不应小于12KN/m2) 。三是档案室最好设在办公楼中间楼层, 以东或南朝向为宜, 严禁将档案用房设在顶层、底层或完全朝西方向。档案用房应集中布置, 远离易燃、易爆场所, 并按照功能区分原则, 实行档案库房、档案业务工作室和阅档室“三分开”。库房面积需容纳本单位未来10年所形成的档案, 库房不能紧邻卫生间等潮湿、有污染源的设施。四是档案用房建筑设备方面。档案库内严禁设置明火设施, 库房的电源开关应设于库房外, 并应设有防止漏电的安全保护设置, 控制导线和供电导线应用铜芯导线;配电线路宜采用穿金属管暗敷方式;空调设施和电热装置应单独设置配电线路, 并采用穿金属管保护;库房内不应设置消防以外的给水点, 给、排水管道不应穿越库区;上下水管不应安装在与档案库相邻的内墙上。

三、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安全维护是档案保护的重要手段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被逐渐应用于档案管理的新时代到来, 新型载体档案的保护问题也日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例如, 在计算机档案业务管理系统的使用中, 时刻存在着安全保护问题。应用计算机进行编目、著录、检索、统计等工作时, 应设定不同操作人员对不同内容的访问权限, 如检索统计工作中不允许对档案目录进行登录、修改等操作 (这一般是通过软件设置口令密码来实现的) , 以防止外来借档、查档人员直接操作计算机修改文件;对不同密级的档案应设置不同的保护措施, 如对高密级的档案除设置多级密码保护外, 还应对文件内容进行数据加密;对于长期保存、不需要修改变动的档案, 可以刻录在一次性写入的只读光盘上, 以保证其不被修改。此外, 为确保计算机系统中档案数据的安全, 系统数据应定期进行备份, 重要数据应有两个以上的备份, 且分开保存, 如可将更新的有关数据定期备份在可移动硬盘载体上加强安全保护;采取一定的防计算机病毒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系统一旦染上计算机病毒就可能对数据产生毁灭性的破坏, 故应从建立计算机安全使用制度等方面来预防, 不允许随便使用外来磁盘、光盘等, 如必须使用时, 应严格进行病毒检测, 在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

四、加强新型载体保护是档案保护的重要一环

在实际工作中, 不同载体档案的保管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 防光、防尘、防水、防霉、防虫、防潮、防盗是其共同的特性, 应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库房内一般应配备强制通风设备与空调设备, 使档案处于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中。不同载体的存贮应配备专门柜架, 如影片通常使用金属柜架、录音和录像材料使用木制柜架或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柜架。各类新型载体档案应进行定期检查, 以判断是否需要修复或需要进行其他保护性处理。由于新型载体档案的自身特点, 为安全保护和利用它们, 应专门建立新型载体档案的借阅利用制度并严格审批手续。磁性载体文件应一式两份归档, 并应将其中一份作为保存件不得外借。利用率高的档案应另制复制件, 利用中使用复制件, 妥善保存原件。录像片也应另归档一套可供借阅的备份片。

档案保护技术感受 篇5

2013313313 王铖涛

时间过的很快,已经临近期末了。这门课也即将进入尾声。感慨良多,《档案技术》保护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很多很复杂。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我都感到很吃力。首先,我觉得有必要谈一谈档案保护技术学的一些主要内容: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档案学分支学科。

研究档案的定是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档案保护技术方法的学科。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研究各种档案制成材料的原料特性、化学成分、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与档案耐久性的关系,研究档案制成材 料的标准档案存储环境与措施。研究周围环境中对档案有影响的物理的、化学的因素,以及对此的防治措施,包括改善档案库房建筑和设备,加强档案管理的技术措施,如调节库房温湿度、防光、防有害气体、防尘、防火、防水、防机械磨损等。档案有害生物防制。研究危害档案的微生物和防止档案霉变的方法。研究档案害虫的生活习性及防制方法。研究损害档案的啮齿动物的防制。档案修复技术。研究档案修复的基本原则和技术,包括除污、去酸、加固技术,对已经退变字迹的显示与恢复技术,传统修裱技术,特殊形式与严重受损的修复技术。档案复制技术。研究档案复制的原理、特点和技术要求,复制品的质量控制。

档案保护技术学以档案的物质方面为研究依据,是与植物纤维化学、染料化学、胶片化学、高分子化学、光学、电学、热学、昆虫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建筑学、空调技术等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与文物、图书的保护技术也有密切的联系。对各种档案制成材料变化的研究,一是从其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入手,一是从其外在的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光线、气体、灰尘、火、水及有害生物入手,探求其变化规律,进而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措施。预防即改善档案的存储环境与保护条件,防止或减缓各种因素对档案的破坏作用;治理即对档案的技术处理,清除有害因素,尽可能恢复档案的原本面貌。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现场调查观测、实验室试验和模拟,宏观调查与微观测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在看了这些内容之后,我直接头就大了,我仿佛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些内容如何美丽的蝴蝶在我眼前翩翩起舞,我的眼神也随着蝴蝶的翅膀在流动。

世界各国自古以来就积累了丰富的档案保护技术和经验。古埃及很早就知道根据天气条件保护纸草档案,把卷轴装在木桶或象牙桶内以防止昆虫、灰尘和潮湿的侵害。古印 度人将棕榈叶手稿夹在木板或象牙板之间,外面包上一层织物,并使用雪松油、藏红花涂抹以防虫。欧洲国家对羊皮档案的羊皮加工、软化平整和防虫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中国古代一直以石室金匮的传统方式保管档案,东汉时就用黄檗染纸以防虫,宋代则以蜀椒液处理纸张,明代用以铅丹为主要成分的“万年红”防蠹纸作封面或包装。纸质档案的修裱技术也历史悠久,如浆糊的制作与防腐,纸的原料选择、除污、修补、染潢等都有讲究;明代周嘉胄所著《装潢志》则是修裱技术的总结。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是现代在少数国家形成的。在苏联形成于20世纪 40年代,1950年出版了Л.Я.米津和Н.Α.采列维吉诺夫合著的《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中国于1957年翻译出版了苏联的著作,并将保护技术学作为高等学校档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1961年出版了冯乐耘编的《档案保管技术学》,1984年又出版了李鸿健主编的《档案保护技术学》,表明这门学科在中国得以发展和完善。这门学科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档案出现的那天起,相关的保护技术也开始发展起来。发展到如今,这门课已经非常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档案保护工作 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原则;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记忆的根本,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但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在档案工作中坚持一定的原则,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记载,因此需要做好档案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这直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及时建档原则 及时建档作为档案工作的根本,也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容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消亡。这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中要遵循及时建档原则。首先,依项建档。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特色性和地方保管性的特点,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过程中需要科学进行划分,合理进行分项,做好零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规范化、有序化整理工作,确保全宗的完整性。其次,分级建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需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此要做好分级建档案工作。最后,抢救性建档。我国是56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地域辽阔,文化具有较强的多元性特点,不同文化分布较为分散,不同的地域都是有着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而且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逝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亡,因此需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建档工作,有效的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的保护。

(二)系统有序原则 在对档案进行划分时,全宗作为其特有的划分单位,对于档案同一全宗不能分散和不能混合。因此需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全宗的不可分割性。所以在对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到系统性和有序性,科学发分析零散状态的档案,并对其进行整理,在具体整理、分类和排列过程中,需要从档案来源及形成时间等多方面入手,确保其条理清晰,具有较好的有序性。

(三)真实完整原则 由于非物质文化形成时间都较长,传承到今天所形成的档案材料数量十分庞大,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需要在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中要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重点考证。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措施

(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立法 为了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同时我国《档案法》作为档案事业的基本法律,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的准绳。随着各项法律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兴盛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这也有效的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开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供了法律的准绳。

(二)从档案馆角度出发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首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组织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档案馆要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以政府挂帅、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牵头,与文物局、博物馆、图书馆合作参与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领导小组中,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明确分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最大程度的发挥档案馆的作用。 其次,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途径和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来源复杂。所以档案馆要树立开放创新意识,因时因地制宜,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区域性,针对不同情况,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展收集工作。对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要参照以《档案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收集接受进馆;对属于集体或者个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要积极鼓励提倡档案拥有者向档案馆捐赠或者递交,在必要情况下,对档案进行购买,以一定的资金付出最大程度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进馆。

(三)从群众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的档案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兼具地方特色性和保管分散性,依靠群众的力量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档案来自于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档案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提高群众的档案意识是发展档案事业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尽可能地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充分调动群众自觉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通过办展览、上电台和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鼓励和争取各方面力量参与到保护中来。另外,一些大姓家族积极修订家谱。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人们的档案意识得到较大提高,进而也起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作用。

三、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当前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档案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及时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更好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 2011-09-18.

[2]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03-18.

浅谈如何加强档案安全保护工作 篇7

一、健全档案保护制度

做好档案安全保护工作, 应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建立和健全各种行之有效的保护制度, 避免泄密、丢失等事故的发生。一是建立健全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的库房管理是档案保密的重点。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 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 模范地遵守保密制度, 严守保密纪律, 把保守国家秘密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二是建立健全档案材料接收制度。接收档案应当由交接双方当面清点核对, 确认无误后填写交接清单, 并由双方经手人签字。入库前要通过机械或手工方式进行除尘, 入库后要在总帐、分类帐及其它登记表和检索工具上及时登记, 确保数据一致、方便查询。三是建立健全档案借阅制度。借阅档案, 应当填写借阅登记表。查阅完毕, 需及时归还, 如有特殊原因需延长借阅期限者, 应向档案管理人员办理续借手续。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催还, 避免档案遗失。涉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 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 认真履行相关登记手续。涉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队、检查, 发现失密、泄密问题, 应及时查明原因, 进行补救。四是建立健全档案统计制度。按照规定的统一格式, 对档案的收进、移出、整理、鉴定、保管、利用、销毁等情况进行认真统计, 综合分析, 准确及时地反映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变化情况。

二、完善库房安全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 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提高档案安全保护措施。一是控制温湿度, 档案库房应控制在规定的温湿度范围内, 库房安设温湿度记录仪, 建立记录本, 对库房温湿度进行测量, 根据测定结果及时进行调节。二是防虫鼠, 库房内严禁存放食品、杂物;档案材料, 入库前进行消毒;档案柜架应放置驱虫药, 并按要求定期更换, 发现虫害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三是防尘, 库房要保持清洁, 经常清扫;工作人员进入库房穿专用拖鞋、外来人员入库穿鞋套;库房要采取密闭措施, 防止或减少有害气体进入。四是防水, 库房屋顶要防止漏水, 地面要有防止水浸入措施;档案不得堆放在库房地面上;库房内有水管、暖气片及管线时, 要及时检查、及时抢修, 防止损坏档案。五是防火, 根据档案馆规模, 在不同角落, 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 并确定专人管理。要安全使用电器设备, 定期检查电器线路。库房内不得有明火装置, 不得吸烟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六是防盗, 库房门应包铁皮, 上保险锁;平房或楼房的一层库房的窗户应安装铁栅栏;随时检查门窗, 如有损坏, 及时修理。七是防光, 库房应避免阳光直射, 有外窗的应安置窗帘或窗板;采用白炽灯作光源, 防止损伤档案材料。

三、加强电子档案的保护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子档案的比重逐渐增大, 这对档案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档案工作人员要做好防消磁、防泄漏、防病毒等保护措施。①软盘、录音 (像) 带等磁性载体的保护:存放在无强磁场干扰、无震动、无尘、无腐蚀气体和温湿度适中的环境里, 环境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 温度控制在14~24℃。每2年转储一次, 转储后的载体与原载体同样编号保存。②光盘的保护:光盘存放的温度宜控制在14~24℃, 相对湿度40%~65%, 每5年转储一次, 转储后的载体与原载体同样编号保存。光盘比磁盘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结构稳定性, 有利于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 因此, 提倡档案部门配备刻录机, 将归档电子文件转储到光盘上。

四、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保密工作。严格计算机网络的保密管理, 严禁涉密档案信息上传, 对涉密信息系统应采取物理隔离并按涉密程序分级保护, 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设备。要制定包括通讯设备、网络线路、服务器、机房管理制度, 对网络上支持档案管理机构内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网络基础设施定期维护、定期检查, 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提醒,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专人负责, 落实责任人。加强对计算机密码、口令授权的管理, 对上网的档案信息进行保密检查, 运用防火墙技术、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法、数字水印法、认证、数字签名、报文摘要、数字证书等方法, 保护电子文件信息不被修改、删除、窃取, 确保档案的安全。

五、强化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档案馆要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相应法律, 结合自己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急制度, 并保证各项制度跟上突发事件发展要求。面对突发事件, 完备的设施建设、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的技术手段, 将对处理突发事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设档案异地存储库、加快馆藏档案备份工作步伐以及购进必要的运输、转移设备, 能有效地减轻突发事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失。同时, 做好危机后的重建工作, 尽快使档案工作走向正常轨道, 尽快恢复档案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图书档案管理安全保护工作的探讨 篇8

1 健全档案保护制度

在档案安全保护工作中, 争取以预防为主, 同时结合严格的治理工作, 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保护制度, 防止出现泄密和丢失现象。第一, 建立完善的档案保密制度。首先要严格管理档案的库房, 要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和负责, 制订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 没有档案工作人员不得进入。第二, 建立完善的档案材料接收制度, 在接收档案管理资料时, 交接双方要当面点清, 才能填写交接清单, 要求双方办理人都要签字。放入库房前要做好除尘工作, 资料进入库房后, 应在总帐和分类帐、登记表、检索工具上进行登记, 要求数据统一, 有利于查阅。第三, 建立完善的档案借阅制度, 遇有人员借阅档案资料时, 要求填写借阅登记表, 要求及时归还, 如果需要较长时间借阅的, 需要填写有关登记表, 还要办理续借手续。档案管理人员要催促其归还, 防止丢失档案资料。涉密档案的使用要严格依据有关规定进行, 一定要经过有关领导的同意后才能借阅, 同时进行严格的登记。

2 完善库房安全措施

随着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利于档案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一定要切实做好档案安全保护工作。第一, 严格控制温湿度, 要求档案室要保持固定的温湿度, 配备有温湿度记录仪, 每天记录库房的温湿度, 一旦发现库房的温湿度发生变化, 就要及时采取调节措施;第二, 防虫鼠, 要求库房内不要存放食物;档案材料进入库房前要消毒;要求档案柜中应该放置驱虫药, 同时保证按期更换, 一旦发现虫害现象, 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第三防尘, 库房内要清洁, 每天清扫一次;工作人员进入时要穿专用鞋, 其他人员进入时要穿鞋套;库房最好是密闭的, 防止有害气体进入;第四防水, 库房顶坚决不能漏雨, 地面也不能有水浸入;档案资料不能放置在地面上;如果库房内有水管、暖气片和管线, 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修理, 防止这些装置对档案安全造成影响;第五防火, 依据不同档案馆设置, 每个角落都要配置灭火器, 指定专人负责。要求电器设备要正常使用, 定期检查电线电路。要求库房内不得有明火, 不能吸烟, 不能放置易燃易爆品。

3 加强电子档案的保护

最近几年, 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普遍发展, 电子形式的档案材料越来越多, 要求更加严格保护档案资料, 要求工作人员切实做好防消磁、防泄漏和防病毒等工作。 (1) 保护软盘和录音带等磁性物体;这些物体要放置在没有磁场、没有震动和没有尘土、没有腐蚀气体、温湿度合适的场所, 要求湿度在40%~50%范围内, 温度在14~24度之间。在间隔两年后, 就要进行转储工作, 完成转储后, 新载体使用相同的编号保存。 (2) 保护光盘:存放光盘时, 要求温度在14~24度之间, 湿度在40%~65%之间, 可以延长转储时间, 每五年完成一次, 完成转储后使用相同编号进行保存。光盘与磁盘相比, 抗干扰能力更加强大结构更加稳定, 可以长期保存电子文件, 所以, 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设置刻录机, 及时将归档文件存放于光盘上。

4 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要建立完善的有关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 认真完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保密工作。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严格管理, 防止上传涉密档案信息, 针对涉密信息实行物理隔离, 并依据涉密程序层层保护, 依据国家关于档案保护的设备标准设置保密装备。关于通讯设备、网络线路、服务器和机房要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当前使用的网络基础设施要进行严格维护, 同时定期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提醒, 将事故控制在最初阶段, 要求设置专人管理, 落实到人。严格管理计算机密码、口令授权, 存在于网络上的档案信息要实行保密检查, 利用防火墙技术、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法和数字水印法、认证、数字签名等方法, 保证电子文件信息的正确性, 防止被不良分子窃取, 实现档案信息的安全。

总之,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安全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长远要求, 档案管理的安全保护具有深远意义。所以, 要求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都要认识到档案安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档案安全保护责任, 促进我国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摘要: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安全保护工作, 这对于确保档案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档案的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及安全隐患, 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加以解决, 以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档案管理,安全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燕, 张紫艺.档案馆应急预案初探[J].云南档案, 2010 (09) .

[2]姜岩涛, 谭艳玲.对几种新型载体档案保护措施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6) .

[3]赵秀艳, 王祝波.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发展促进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02) .

浅谈少数民族古籍档案保护工作 篇9

一、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档案保护工作的意义

1. 少数民族古籍档案保护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

少数民族古籍档案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原始记录,直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对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保护和研究,而少数民族古籍档案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搜集和抢救。目前,仍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古籍档案长期未能得到保护而慢慢流失,很多珍本、孤本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加大力度保护先人留下的宝贵文献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做好少数民族古籍档案保护工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在民族融合、国家安定团结的大环境下,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势必会增强各民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对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团结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保护力度,也为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繁荣社会文化、增强各民族间的互相了解、消除误解和矛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一些汉文古籍档案上来看,记录者往往站在统治者立场或立于民族对立的角度出发,对少数民族存有歧视、敌对的眼光,其记载存在着主观意识,甚至有失公允,对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换位思考和历史还原。民族古籍档案是我国档案藏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特殊区域,民族古籍档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整理和研究工作在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例如,福建漳浦地区保存有数部畲族蓝氏族谱,均出自清光绪十八年同一底本的手抄本,但后半部均缺失。2002年11月,金门蓝氏族亲前来漳浦石椅村谒祖,携来《浯洲金门蓝氏族谱》,该谱与漳浦地区保有的族谱也出自同一底本,但基本补足了原有蓝氏族谱的后半部,该谱的发现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最为有力的历史证据。近年来,许多海外侨胞回乡寻根谒祖,正是这些原始记录成为了海内外华人联系的纽带。

3. 做好少数民族古籍档案保护工作对于国家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多种因素,而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制约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通过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研究,深入掌握他们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制定合理有力的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古籍档案保存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部分民族古籍档案特别是一些珍贵少数民族古籍得到较好的维护和保管。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曾花10万元修裱了一部40卷的畲族谱牒;浙江省丽水学院在遂昌县发现了一部崇祯时期的畲族祖图,发现时,该古籍档案存放在蛇皮袋内,已老化成纸片,经过精心修复,也基本恢复原貌。可见,目前民族谱牒档案的搜集、修复、保管等方面工作正朝着良好的形势发展。

1. 保存机构众多且地域分散,无法集中管理。

少数民族古籍档案除少量收藏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多数档案文献仍散落民间,民族古籍档案保管机构的分散造成了无法统计、不能集中力量保管的现实,散落民间的部分更是无法获得较好的保存环境。特别像家族谱牒等档案,不少群众存在着祖传文书不予上交甚至不予观看的观念,使得民族古籍档案的搜集只能通过拍摄相片的方式,最终这些文书档案也只能压在箱底,随着岁月进一步老化。

2. 载体保存不善,修裱技术人员短缺。

笔者在从事福建少数民族古籍档案挖掘、整理工作时发现,许多纸质档案因年代久远和保护条件的限制,相当部分已经老化,纸张颜色发黄,柔韧度降低,存在虫蛀、黄斑等问题,有些档案的字迹已经模糊,无法辨认。载体保存不善由来已久,多年缺乏官方组织挖掘整理,绝大部分古籍档案年久失修,随着战乱、迁徙逐渐丢失损毁,这些情况甚至在古籍中都有体现,如民国版《清溪凤腾蓝氏族谱》旧序中提到“余家谱牒数被兵燹,稍失考据,而族齿未繁,考订犹易,兹则蕃衍绵昌,倍增于前矣。”由此可见档案损毁在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发生。从目前情况来看,从事古籍档案修裱的人员则是屈指可数,目前大部分图书馆、档案馆专门从事古籍档案修裱的人员不多,一方面,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只有少部分有正式编制,且待遇偏低,使得这支技术队伍不具备稳定性。另一方面,古籍档案卷帙浩繁,修裱一部古籍档案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大的,这都是这支技术队伍所无法承担的。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保护工作

1.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宣传和立法工作。

民族工作部门和各保存有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单位应当深刻认识到民族古籍档案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快民族古籍档案相关的立法工作。把民族古籍保护宣传工作深入到基层,通过细致的说服工作,劝导持有珍贵古籍档案的群众将原件交由相关部门保管。同时,应当加强立法工作,从法律上制止任何部门和个人毁坏国家珍贵档案。

2.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档案的修复和保管。

做好民族古籍档案保护工作,特别是对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保存价值的古籍档案,重点在于载体的修复和保管。由于物理因素和有害生物的影响,使档案制成材料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对档案载体制成材料的检查及字迹所属类型的鉴定,针对性地进行修复工作,主要通过去污、去酸、加固和修裱等技术加工,延长古籍档案的寿命。另外,除了加强原始载体的保护,信息数字化渠道可以进一步优化民族古籍档案的保存和使用。要让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实现档案实体材料管理一体化在目前看来是不符合实际的,而通过采取复印、拍摄等现代科技手段复制副本,同时采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建立民族古籍档案数据库,实现民族古籍档案信息一体化却是具有可行性的,建立一个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古籍档案信息库,一方面可以保护原件,一方面也能交流馆藏、方便利用。加大征集和购买力度,尽可能使这些古籍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曾有专家学者提出通过寄存的方式来提高原始载体的保管条件,即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为一部分散落民间,秘不示人而又没有条件保管的古籍档案提供良好的寄存场所,从而加强对民族古籍档案的保护。尽管保管机构分散,但各机构应当按照“八防”标准为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加快民族古籍档案修复队伍的建设,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民族古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要做好民族古籍档案的修复工作必须要对这两门学科都有所了解。加强民族古籍学科建设和档案修复技术培训机制建设都是面临的关键问题。高校相关部门在进行学科设置时应当更加注重这两方面人才的培养和结合,例如在民族古籍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上进行微观调整,注意吸收档案保护技术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知识。培养一批民族古籍研究人才,加快民族古籍档案的整理出版工作,对一些珍稀的、价值重大的民族古籍档案要优先整理编辑出版,促进档案再加工,既能减少对原件的利用,也更方便普通群众的查阅利用。此外,民族古籍档案修复工作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数字化工作的基础,各相关单位应当经常性地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改善修复技术人员的待遇,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4. 加强民族古籍档案保护工作的经费保障。

无论是民族古籍档案的搜集、整理还是民族古籍档案的修复和保管,甚至是民族古籍研究人才的培养和修复技术人员的培训,都有赖于经费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古籍档案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当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进世界记忆工程、我国也建立并逐步完善各级的文献遗产保护机制的今天,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作为社会记忆遗产的组成部分,其珍贵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国家档案局公布的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就有不少少数民族档案的身影,这也足见少数民族档案的历史文献价值。开展少数民族档案工作,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档案,是加强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文化措施,对于维护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档案保护工作 篇10

一、国家重点档案的范围界定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对国家重点档案范围作了如下界定:

1.1949年以前, 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组织、革命根据地、革命政权以及革命活动家的档案;

2.1949年以前, 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和著名人物的档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档案;

4.经省级以上档案部门鉴定确认的, 并报国家档案局批准的其他重点档案。

从上述范围来看, 国家重点档案的划定, 基本上遵循了“厚古薄今”的原则, 即“高龄档案受到尊重”。建国前,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重要历史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自然入围;建国后, 只有“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档案”才有可能入围“国家重点档案”, 而占馆藏绝对比重的其它档案, 则须经省级以上档案部门鉴定确认, 并报国家档案局批准方可入围, 即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晋级为“国家重点档案”。

二、国家重点档案鉴定标准的构成因素

1.主题内容因素。档案所涉及的主题内容, 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 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科学发现、发明的档案, 涉及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重大变化的档案, 反映中国历史上某一发展阶段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过的某些重大事件的具有典型意义、标志性的档案, 无疑具有重大价值。

2.形成时间因素。档案的产生时间, 是判断其价值的关键。国家重点档案的时间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档案产生时间的远近。在其他标准等同的前提下, 档案产生的时间越久远, 其价值越大。二是档案产生时间的具体阶段性。历史呈阶段性向前发展, 不同的历史阶段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不同。而产生于某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档案, 也可能会比时间久远些的档案更具价值。

3.形成地域因素。中国领土幅员辽阔, 不同的地域、地区在历史上,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水平不均, 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贡献也不一样。因此, 档案的地域性, 也成为判断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4.民族与人物因素。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各民族发展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档案, 反映某一民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发展、消亡的档案, 反映各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的档案, 以及反映中华各民族互相融合或抵抗侵略的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人物的档案, 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另外,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此,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手书原稿, 无疑要较同时代普通人物的档案要珍贵。

5.形式与风格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其载体及书写技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形式与风格。一些载体与技术现已失传或者濒于消失, 因此, 档案的形式与风格, 也成为判断其价值的一个因素。那些形式与风格独异, 在美学、考古学、文献学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反映了历史上出现过的档案文献面貌的档案, 具有重要意义。

6.系统性因素。如果一组档案显示出高度的系统性、连续性, 它的价值也会加倍。

7.稀有性因素。如果档案的形制与功能是独一无二、珍稀少有的, 其入选国家重点档案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在国家重点档案的鉴定过程中, 被鉴定档案只要符合上述7项标准之一, 即可入围国家重点档案, 而且符合的标准越多, 或虽符合一项标准但因其典型性特别突出, 其入选国家重点档案的可能性还会相应增大。

三、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的原则与内容

(一) 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原则

各级国家档案馆对重点档案完整与安全的维护是通过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对濒危档案的抢救来实现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应按照“统筹规划、确保重点、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保存在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由国家档案局组织实施。保存在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由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即保存在省档案馆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由省档案局具体组织实施;保存在市 (地) 、县级国家档案馆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由市 (地) 、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抢救和保护工作完成后的档案仍由原保存单位妥善保存。

(二) 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内容

1. 抢救工作主要包括档案修复、档案复制、档案征集。其中, 档案修复是指档案修裱、去污、加固、字迹恢复等;档案复制是指档案复印, 缩微、数字化、翻译、汇编出版、仿真件的制作等;档案征集是指收集征集散失在民间或国外的, 属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范围的档案。

2. 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保存和保护国家重点档案为目标的特藏库建设或改造、装具更换、设备购置备等。

四、国家重点档案的濒危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 加之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作用, 档案始终地面临着自损和被毁两种状态。由于馆藏国家重点档案历代久远、保管保护条件较差, 所处地理环境及滋生的有害生物严重影响和侵蚀着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使几乎所有的重点档案都不同程度地受损, 已处于严峻的濒危状态。

档案产生方式及管理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其濒危原因各不相同。一般来说, 有两大因素影响着历史档案的寿命, 即“内部”变质因素和“外部”破坏因素。内部因素是指档案材料本身的变质因素, 如生物学因素、化学因素及物理学因素;外部破坏性因素是指由于保管和利用条件不良、管理方法失当、突发事件以及人为破坏而导致档案损毁的因素, 如因库房条件不良而造成档案发霉变质;因修复方法失当而造成档案再次受损;因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档案大批量损毁, 因人的活动 (包括政权更迭、有意破坏和随意处置等) 造成档案遗失、被毁等。

不仅如此, 上述两种因素还互为因果、共同作用, 对档案起着渐进或突发的损毁作用。基于这两种因素的存在, 档案馆必须加强科学和规范管理, 严密制度, 提供安全、特定、符合条件的贮存空间和设备, 尽量排除或减少外部破坏作用, 同时要不断探讨提高档案抢救和保护技术, 采取可行性措施, 抑制档案的自然损毁因素, 以尽可能减缓档案的衰变速度, 这也是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五、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

档案抢救与保护, 从根本上讲, 就是对危害档案的不利因素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与保护, 是对重点档案载体材料和字迹材料的抢救与保护, 是对重点档案内容和形式的抢救与保护, 也是对重要档案信息资源的抢救与保护。抢救和保护手段既包含传统的技能技艺, 又包含现代的科学技术, 集中体现了档案工作的科学性、知识性与技能性。因此, 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 在实践中努力探讨切合本馆实际的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

国家重点档案的综合抢救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 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 需要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 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需要各项工作环节的相互配合, 需要多种技术措施的兼顾并用。

(一) 高度重视, 列入议事日程。

档案部门应认清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真正把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列入档案馆工作的议事日程, 纳入馆内计划和岗位责任制, 作为“一把手工程”, 真正落到实处。同时, 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的投入, 以弥补抢救经费的不足。逐年预算相应的资金, 购置相应的抢救和保护设备设施, 设立专库专柜, 逐步改造馆库条件, 真正达到保管保护标准;建立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目标责任制, 定指标、定质量、定任务, 安排一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确保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 调研摸底, 科学制订抢救方案。

要摸清家底, 核实重点档案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了解需要进行抢救的国家重点档案的全宗数量、案卷数量和案卷受损 (破损、霉变、老化) 的程度及濒危状态等, 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调研分析出的实际情况, 提出重点档案抢救和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抢救数量、抢救方式、实施周期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区分主次重点, 科学排序, 在统筹兼顾实施全方位保护的同时, 对价值级次较高的历史档案给予重点保护。保证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和开展。

(三) 组织动员, 集中抢救。

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组织工作人员对重点档案进行集中整理、复制和裱糊;对完成任务好、抢救质量高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抢救进度。同时, 加强档案抢救和保护队伍建设,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并通过各类培训等继续教育形式, 提高档案保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 坚持抢救和保护相结合。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将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作为档案馆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做到抢救和保护工作两不误、两手抓。

在抢救工作中, 一要是采用直接修复的手段, 对档案进行专业修裱、加固, 提高纸张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能, 并对字迹蜕变的档案进行“复原”;二要采用数字化、缩微、编制检索工具、档案编纂出版等手段, 对档案信息进行复制和提炼。建立全息数据库和目录数据库, 健全检索体系, 对档案进行二次、三次加工, 并逐步代替档案原件利用,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要加大对散存在社会上的国家重点档案的征集力度, 明确需征集档案的重要意义和征集意向, 建立征集工作机构, 确定专人负责, 细化征集目标、征集内容、征集措施, 以确保征集工作落到实处。对捐赠国家重点档案的单位和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并颁发“档案捐赠荣誉证书”, 以鼓励全社会的参与。

上一篇:放射学信息化管理下一篇:倒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