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规划

2024-08-14

大学生就业规划(精选十篇)

大学生就业规划 篇1

一、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就是把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对于影响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再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因素, 制定出个人事业发展的战略和战术决策, 以及计划和安排, 它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1]。

1.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现代社会行业划分越来越细, 技术深度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尤其对于理工科, 大学四年只是起了一个理论的头, 大部分积累都在工作实践中完成, 一旦进入一个专业领域, 很难转行从零做起, 择业时要选择符合自己个性或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而不是首要考虑地域、企业名声等因素。一个普通公司的好职位往往比一个好公司的烂职位更能为你的未来赢得机会, 经过足够的技能积累, 你的价值会引起优秀企业的注意。

如果你是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 那么建议你从第一天开始就要认真对自己大学四年做好规划,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2. 如何认识自己

尼采说:“认识了自己就懂得该成为怎样的自己。”大学生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正确认识自己。

(1) 面对自我。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能力与气质, 大学生应该学会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 学会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尽可能培养各方面兴趣, 切实培养各方面能力, 克服自我的种种局限, 获得身心的最佳状态, 争取最佳的社会环境。

(2) 分析自我。每个人都有缺点, 只是存在的方面、程度的大小等有所不同。例如, 自以为是固然不好, 但如果能处理好, 就可能变成自信心;冲动但如果能适当克服, 就可能使之变成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不足, 就可以使弱点、缺点成为促进自己进步发展的积累和潜在财富。

(3) 相信自己。大学生容易出现三种错误观点:一是自认平庸。若自认为是平庸之辈, 便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思想。二是偶有失误便自我放弃。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放弃进取就等于放弃自己。三是自我满足。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 只会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 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要相信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3. 职业生涯规划容易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表现如下: (1) 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不做规划或很少规划, 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 或者认为自己的专业就业率很好, 不用担心饭碗的问题; (2) 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没有认识到“我的长项是什么?”“我最适合做什么?”; (3) 没有对规划进行适时的调整与完善, 不通过实践去检验; (4) 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特性不了解, 如该工作对从业者有什么基本要求, 是否具有发展前景、是否能给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等; (5) 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个人计划[2]。

对于青年人而言, 如果在职业道路上走错了方向, 再回头换另外一份职业就会赔上时间的成本, 要想追赶, 谈何容易。

二、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

1. 正确的观念是顺利就业的前提

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 读了大学, 就是为了找“一锤定终身”的“铁饭碗”, 找一个好的企事业单位, 工作稳定, 收入无忧。近年来, 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 不屑于到基层、民营企业工作,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以致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显然, 消极的就业心态和传统择业观念已不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现在只要凭着自己的知识才能从事有一定收入的劳动, 就应该算是就业。在工作单位性质选择上, 既可以是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 也可以是私营企业, 还可以自主创业。

2. 良好的心态是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的关键

谦逊、踏实的态度是进入职场的基础, 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具备良好的择业心态, 对于一个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心态决定了你今后的工作、为人处世的态度。良好的心态会使你充分并冷静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从而能够从容面对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当具备以下三种心态:

(1) 归零。不了解完成一项工作的具体技能, 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大学的理论教育和工作能力是不同的概念, 大学的文化程度仅仅代表你在理论知识层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而工作的实际能力方面, 你就仿佛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是需要学习培训的。

(2) 积极。在求职过程中, 既不要想着一步登天, 也不要遇到一点点挫折或失败就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积极的心态会增加自己的力量, 在给自己动力的同时, 也可以被他人感受到, 无形中已经为自己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3) 团队精神。许多名企都尊崇“员工就是合伙人”“企业就是大家庭”的管理理念。实践证明, 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坦诚合作, 是一些人与成功无缘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协作能力。

3. 了解企业需求, 提升软素质

在挑选人才的时候, 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什么方面?和不少毕业生预想不同, 很多企业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软素质”放在首位。这与学生普遍认为的看重证书、技能、经验大相径庭。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人才要先学会做人”。每个求职者只有认识到企业对其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 了解企业甄选录用的通用准则,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前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实现成功求职。

三、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早做规划, 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避免自己在职业道路上走错方向。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 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同时要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 完善自我。

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 诠释了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如何进行就业前的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职业规划,就业

参考文献

[1]随长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作用[J].职业时空, 2008, 4 (8) :124.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篇2

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 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二 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三 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 篇3

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连续扩招,“精英教育”正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由于连年扩招,毕业生的队伍不断扩大。据调查: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12万人;2004年高校毕业人数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毕业生规模在以后若干年内还将持续增加。与此相对应的就业情况是:2001年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37万人待业;2003年待业人数为52万人;2004年已达到69万人。另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即时就业率目前不足60%,也就是说,有40%毕业生在走出校园时其就业前景还是一片茫然。毕业后找工作难已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感受。

客观地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恐慌和焦虑。目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有些落后,大学生在人口中比例很小。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我国城镇失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4.7%,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生的供给在总量上并不过剩。然而,为什么大学生强烈反映就业难呢?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在于供需结构错位。这种错位既有学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是一种必然。惟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认清并充分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善于科学规划,不断进取,方能成为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具体是指结合自身情况,根据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据问卷调查,目前85.76%的大学生完全没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可以说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就在某高校2004年级新生报到时,还有40%以上的家长咨询:学校包不包分配?家长对学生的惟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学习好了一切都有了。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家长大多数根本起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和指导。有些学校并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不能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从而不能正确地寻求职业,对就业感到茫然。

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信息社会的到来要求大学生尽早规划人生

随着社会变化和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社会逐渐迈进新的时代,工作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社会竞争的残酷性逐渐增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越来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信息社会,大学生如不尽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会被社会淘汰。

(二)人员流动的频繁——个人选择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员流动量越来越大,工作的变动越来越大,失业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变更职业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人才流动量逐渐增高的情况下,尽早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去选择工作,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使事业获得成功。

(三)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选择个人

外界环境变幻莫测,各种组织也变化万千,想找一个长久不衰的企业是很难的,即便是在各个企业相对短暂的辉煌过程中,也总是需要根据外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组织调整、业务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淘汰一些人,同时给许多人重新安排职位。由此可见,在这种组织调整中,如果你事先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能是被动的和盲目的。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一)确立志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志向反映着一个人的抱负、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

(二)准确评估

准确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自我评估是指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评估要客观冷静,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环境分析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又要考虑本行业的发展势头。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选择职业

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

(四)确定职业生涯路线

职业选择后,还须考虑向哪一方向发展,因为即使同一职业也有不同的岗位,岗位不同,对人的各方面条件的要求也就不同。

(五)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通常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

(六)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如果只有目标,没有行动,目标也只能停在梦想阶段,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转岗等方面的措施。

(七)评估与自馈

人生无常,瞬息万变,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许多因素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我们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和修订,及时调整前进的步伐,才会成功。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后,学习、生活、工作都将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也就多样化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强占所谓好单位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每位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可选择自己的就业之路:可升学继续深造;可创业打造自己的天地,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可做自由职业者;可先就业后择业;可由一次就业转向多次就业;可在实践中判断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现在大学生创业的例子已越来越多,他们或利用专利技术争取风险投资,创办民营公司;或进军高新技术产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其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大学毕业首次找到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大打折扣,而且大城市户口的吸引力也不再那么大了,只要有工作或住房,多数城市都可落户,也可以参加社会保险。一些大学生不再过于看重首次就业,并提出上大学不一定参加就业,而对提高自身素质和长远发展考虑更多。

总之,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地上升,由于经济发展、地域限制,就业机会却没有相应的大幅度增长,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将更加严峻,但只要我们的大学生们不断努力,强化自身素质,转变过时的就业观念,抛弃盲目的优越感,在学校的指导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篇4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 从2000年以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 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 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 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 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 2005年为338万, 2006年413万, 2007年495万, 至2008年高达532万, 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 达到611万,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 2011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 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900万。虽然随着经济情况有所好转, 就业情况有些回暖, 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多, 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远赶不上毕业生供给的数量,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仍在加剧。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的研究数据显示,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 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 每年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 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 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 我国劳动力总体虽有富余, 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 工业缺1220万, 服务业缺口325万。第一产业: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 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 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 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2011年我国人才缺口达到几百万人。第二产业: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 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 振兴我国工业还需要大量的工程师, 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人才缺口数字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 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 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1]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 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 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 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二、目前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 各高校情况参差不齐, 虽然目前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逐渐引起重视, 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仅仅是停留在选修课阶段, 甚至只是几次讲座, 并没能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2]目前大部分院校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的职业规划, 而较少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部分高校仍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高校, 职业规划往往被认为是学生个人的事, 或者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 而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 因此, 各高校在涉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费投入、关注程度和措施等方面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思想认识方面, 将职业规划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混为一谈。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四年, 仅仅将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作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部内容。然而实际上, 职业规划教育应该是一种深层的教育体制, 而不是枝节性的、阶段性的教育环节。

2. 师资缺乏。

目前高校普遍没有职业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 大多数职业规划的指导教师是由高校的专职书记或辅导员来兼任的, 而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 仓促上阵, 缺乏扎实的职业规划理论和过硬的指导技能, 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目前高校普遍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 但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很少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工作, 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职能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3]而教学院系又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学计划, 致使职业规划教育成为被架空的教育。此外, 我国各中、高等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 缺乏坚实的师资培养基地, 已有的职业规划培训认证工作渠道少、范围窄, 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学校对专业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需求。

3.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学生主动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淡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深入普及, 学生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 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 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 被动地接受学校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 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 更没有把意识提升到行为或实践层面。

当前大学生普遍对自我了解不足, 专业与兴趣的矛盾明显。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在未来就业方面还存在盲目性, 对将来的就业定位还不清晰, 还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将来毕业时就业的竞争压力, 更没有一个合理、清晰的规划, 没有建立明确的职业观, 也不能转化为自身的意识, 没有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另外, 当前大学生职业决策盲目, 价值取向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毕业后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或唯一标准, 很少有大学生把自我价值实现、经营自身事业当做职业发展的目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他们在进入大学前, 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憧憬, 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 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

三、应对措施

1. 高等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 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且是学校的事,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无疑是实现学生的社会化, 尤其是指导他们实现向职场的顺利过渡。[4]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而学校应加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入。

2. 组建一支高质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条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 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 涉及个体职业理想包括职业信念和职业目标等、自我认知包括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等、职业认知包括行业动态和职业变迁等, 还涉及课堂教学、测评技术、职业咨询、素质拓展等专业化要求。[5]从目前的人员配备来看, 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群体主要是学生政工干部和心理咨询老师, 这些教学者和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专业化师资, 已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 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对原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并取得相应资格;二是引进专门人才, 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此外, 专业课教师也应协助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 积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校园, 协助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邀请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培训, 开展相关知识讲座, 举行模拟面试, 请企业介绍其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 需求的人才类型等, 使学生提前积累求职经验, 培养针对性的能力, 减除对面试的恐惧, 同时亦创造机会让同学们零距离接近企业管理人员, 建立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邀请企业家讲述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创业故事, 启迪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如何争取主动、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与就业观念, 帮助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总之, 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 客观地分析环境, 正确地选择职业, 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 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学生要实现从“自然人”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的转变。[6]在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不断探索, 就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大学生就业供给与需求、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4) .

[2]毛晓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6) .

[3]滕远杰.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思路.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 (1) .

[4]王自刚.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5]汪风涛, 严志谷.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长效机制的探索[J].理论观察, 2007, (6) .

大学生毕业就业规划 篇5

【摘要】由于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过多,形成了超过社会需求的现象,企业需求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虽然相关的就业政策有在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大,大学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脱节,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就业压力谁会需求自身能力 就业政策

一、就业规划的自我认识

就业规划就是指一个人对一生的现阶段即将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设计和规划。包括虚则什么职业,在什么组织和地方从事这个职业在这个职业队伍中担任什么角色,在个人一生的发展阶段的职业变更以及为实现职业设计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

就业规划的作用:

(1)确认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2)突破并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4)准确定位职业方向(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8)增强职业竟争力。基于以上的认识,一份明确的就业规划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助于自己理清思路,明白自己想要的是神,带着清晰的目标,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必然少走很多的弯路,我也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二、就业形势

最近两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我们毕业生施加了极大的就业压力,形成了超过社会需求的现象,企业需求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虽然相关的就业政策有在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大,大学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脱节,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们,制定一个好的就业规划,有助于我们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据了解,我省高校部分专业由于前几年连续扩招,毕业生总人数急剧增加,大大超过社会需求,比如工商管理类,艺术类、经济学类、法学类、新闻传播类,供过于求的问题都比较突出。“办这类专业的成本低啊!”一位工科高校负责人坦言,学校办工科专业实验室,设备贵重的要上百万至上千万,而经、管、文、史等专业,办学成本要低的多,基本上只要有教师上课就行。

“有些高校关起门来办学,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符合,就像黑夜中茫茫大海上各自行进的两条船,根本就不上头。”南京大学高校研究所所长龚教授形象的说。还有一种倾向是有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看到什么专业新潮,就盲目跟风或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一味追求规模而不顾人才培养质量,结果必然导致培养

出的毕业生数量过盛,质量则不符合要求。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学生、社会的不负责任。

三、自我盘点做为大学生的我们仍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平等就业观、自主择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用自己专业的角度思考问题,进入社会就是进入一所新的大学,通过不断的锻炼慢慢的积累经验。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大学生又将如何做呢?首先,要有自我意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生理自我、心里自我与社会自我。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独立与依附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这些冲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又能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有利于自我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自身独立性的发展,有利于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其次,要有一份自己的职业理想,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公司业绩,制定自己的目标。职业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有现实可能性,同时我们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勤。职业理想能让我们确定人生发展目标,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激励人生价值的实现。

然后,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即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理想信念。有职业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把职业当成事业,培养自己健康的职业情感,忠诚自己的职业,通过职业为社会做贡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选择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正确把握职业利益追求;发展艰苦奋斗精神。

最后,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能力,掌握有一定说服力能力的本领才能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定的砝码,所以在客观条件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当前应对就业压力最好的选择,我们不防利用寒暑假做一些兼职,以便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现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一方面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并走向规范化;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第三产业必将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急剧增加;高新企业对高校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了新的舞台;自主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天地;高校毕业生入伍服兵役成为新渠道。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制度还有待完善;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要渠道吸纳力下降;毕业生供需结构矛盾突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仍是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就业渠道不畅,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如何面对自己的优缺点

克服缺点,战胜自我:培养果断的做事方法,要听取别人的观点,虽然坚持自我很重要,但是不意味着一意孤行。并与人多多交流,不意味沉静在自己的世界。

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的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并制定出相应计划加以针对改正。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成绩,以弥补身高不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争取条件,参加校内外的各项勤工俭学活动,以解决短期内的生活费问题并增强自身的社会工作阅历,为以后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就业规划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形势 职业生涯规划

一、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1.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以来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15万,到2008年则达到559万,不到10年足足增长了近5倍,预计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人数达到历史高峰。然而受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及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如何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无疑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聘用条件,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我,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

那么何谓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人才供求齿轮的顺利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要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与目标职业要求趋同,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在无形中大学生就适应了目标职业的要求。当大学生进入目标职业时,就无须再重新适应和磨合了,这种无形的财富又会为其职场成功起到巨大的加速作用。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个性才能,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时代,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社会转型期,这两个方面都对个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身特点,确立符合自身爱好的职业目标,不断丰富该目标下的知识与本领,从而帮助大学生增长自身的优良个性。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自我优良个性,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就业是否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大学生为今后的就业早做准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养成职业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和适合的单位。另外,用人单位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进行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从而实现合理的双向选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认识误区

笔者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日常的观察思考和与一些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比较普遍的是以下三点:

认识误区一: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设想,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而非功利的只为了毕业后找到工作,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重视。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看法是对的,大学的确是个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单纯的理解为找工作,有这种理解的学生本身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理解。众所周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你适合的职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充分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职业生涯成功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找工作做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为了一时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在大学阶段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认识误区二:职业生涯规划靠听讲座等能速成。

目前,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一些大学生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专家教授的讲座。诚然,在此类讲座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和对职业环境的初步认知。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须经过实际验证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全面考虑才可以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而讲座、报告等更多是大学生在没有实践或者实践不充分的条件下参与的,因为这里有几个重要的认知方面因素是在讲座和报告上无法体现的,诸如“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个人对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实际认同,个人在職业生涯中的实际修正等等,况且就是在实际的职业探索中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2]所以说,讲座和报告本身能达到的作用、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要以实际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来塑造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潜力开发等过程是无法通过理论来速成的。

认识误区三:职业生涯规划是高年级才考虑的事。

很多大学新生都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言之过早。的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般都是在大四毕业后才开始的,那这是否就说明了大一大二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关系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职业选择与专业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大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选择的专业与兴趣错位,而这个错位的弥补只能由上大学后的大一大二来纠正和确定。所以,大学生要在大一大二时通过实际的专业学习和探索来发现并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然后去深入学习这个专业(这里所选定的专业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精通自己所喜欢和选择专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其次,学生上大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选择一份好职业,而当意识到职业选择时就已经客观上产生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学的大一开始。所以说,如果你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那你就应该在大一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安排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1.准确的自我定位

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于是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准确定位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科学方法,如借助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还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总之,自我定位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盲目性,做到规划设计高度适宜。

2.清晰的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准确定位自我,职业定位也十分重要,它就是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实习,或者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了解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和非职业素质要求,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等。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听专业人士的讲座等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职业环境、了解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了解目标行业或机构的人才、资本、服务等。这样才能够对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目标进行合理化分析,提炼出进入这一行业或机构所需的要素。

3.有效的行动措施

有了准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目标,如果没有切实的行动计划做保障,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实践中,不仅要制订详尽可行的计划,而且要落实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这个行动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措施。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所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这些“行动措施”是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总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时脱颖而出,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大学生要想建立科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有韧性,有耐心,并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美妙的乐章。

參考文献

[1]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02(5).

基于营销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规划策略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营销理论,就业规划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辽宁省共有大学毕业生26.4万人,截止到6月14日,已签约大学毕业生19.12万人、签约率为72.42%,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而2014年大学毕业生又达到了727万人。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就发展趋势而言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对于辽宁省而言,我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变化快,我省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个职能部门都在加大力度促进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及时对此做出调整。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就业条件差距过大,也使得人才的分配出现“一边倒”的问题。

(二)高校课程内容滞后

在现如今科技与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显得尤其重要。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高校的课程内容更新的速率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并不能适应其岗位的要求,结果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各个高校普遍是在自身条件所能满足的情况下来设立专业、安排课程,而不是按照市场需求来设定。

(三)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不一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给了用人单位更多的选择权,用人单位如何选人、用人也大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也有的单位过于偏向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了来自普通大学的求职者;还有的单位为了节省人才培训的成本,更愿意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阻力。

(四)毕业生自身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是对其就业与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部分因素主要体现在:(1)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无法达成共识;(2)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量等要求过高;(3)大学毕业生过于追求效益好、竞争激烈的岗位;(4) 大学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不愿意到较为偏远的地区就业;(5)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达不到要求,等等。

二、基于营销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策略

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不妨将高校毕业生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那么,高校就是生产这种特殊产品的特殊企业,而用人单位则是对高校毕业生这种特殊产品的需求方。整个就业市场的分配合理、供需均衡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照以往有所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不难看到,有些岗位竞争激烈,有些岗位却是门可罗雀,一人难求。这正说明了当下的就业市场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大量资源正被浪费。

(一)高校:调整生产销售战略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中的生产方,为了达到产品的最大销量,首先应该积极了解整个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方也就是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得市场结构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整,真正做到市场中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平衡,高校也能够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大学毕业生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就业概率。高校必须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做到与时俱进,时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形势动态。在满足市场上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把自己的产品打造得有特色,有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同类的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

第一,高校要准确定位自己的消费群体。要明确自己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由哪一类的需求方来购买,只有在了解客户群体之后,才能在产品的打造上有一个准确的方向。

第二,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了自己的消费群体后,就要时时刻刻了解客户的需求。随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会一成不变,高校要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市场淘汰。例如,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等等。

第三,打造独特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具备过硬的核心技术———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软实力,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高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关乎专业的,它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让用人单位在了解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后就能够大致上判断该毕业生所具备的特质。

第四,大力宣传企业品牌。宣传也是营销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品牌、推广产品。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广泛密切有效的交流,使自己的品牌得到推广。

第五,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建立一些固定的客户群,便可以使自己的产品有固定的销售保障,这也减轻了一些销售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毕业生:调整自我营销战略

之所以称高校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因为他/ 她不光是依靠高校等外部环境来打造,还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也不代表产品完善的终止,无论在何种环境中,他 / 她始终在不断地完善。大学毕业生是在求职过程中主要责任承担者,他 / 她在自我营销中能够自主地控制方向而不受生产方和需求方直接控制。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着眼于自身情况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定下自我营销的战略。

第一,必须对自己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究竟具备哪些能力和特质,在求职过程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能力与所能达到的职业之间如何权衡等等。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来制定合理的自我营销策略。

第二,不断地提高竞争力。毕业并不意味着自我提高的终止,要想实现条件更为理想的就业,就要按照自己的目标要求来完善自我,使自己具备适应其标准的能力特质,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大获胜概率。

第三,适当放宽对岗位的要求。有些求职者对岗位要求过于苛刻,造成了自我营销的失败。例如,大学毕业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高学历,一味追逐办公环境舒适、待遇优厚、工作压力小等“体面的”工作,排斥如基层、服务行业、生产一线等岗位,导致了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高校毕业生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行行出状元,自己还处在求职初期,起点低一点儿是很正常的,日后还有很多的发展机会,没什么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第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往往不愿花费过多的人才培养成本,他们更希望求职者能够招来即用,所以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成功的概率会大于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扎实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业务实践能力,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充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五,拓宽自我营销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销售渠道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高校毕业生在进行自我营销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要充分利用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广告、网络营销等营销手段,使更多的需求方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求职信息,增加求职成功概率。

(三)供职方:确定选人策略

供职方作为求职市场中的需求方,其选人用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选用最为适合的职工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利益。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选人策略?

第一,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员工。一些供职方往往只追求产品的品牌,而忽略了产品的特质,就像一些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的高学历,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而对求职者的能力视而不见,或者说,他们认为学历就等于能力。结果发现找来的人才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无法留住人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能力特质,以此判断求职者是否为自己需要的人才。

第二,要懂得人才的储蓄。要敢于培养新人,放宽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因为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的。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比高校毕业生高,并且有更多同类的供职方的需求,跳槽的概率也比高校毕业生大许多。而职场新人通过工作也会有所成长,因求职的艰辛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四)政府:对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监管

政府应对整个求职市场肩负起监管与调控的责任,使求职市场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时刻掌握求职市场的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政府必须及时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形势。

第二,政府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高校毕业生的生产环节上,政府应扶持一些有需求缺口的学科建设;应适当放宽户口、人事关系等的限制,促进人才的流动等等。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规划 篇8

一、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意义

(一) 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群体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 也是网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崇者。大学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中学时代, 如今的大学生也不同于以往的中学生。大学期间, 上课时间相对于中学有所减少, 大学生有大量的自由分配时间, 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 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自由传输,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如电脑、手机等工具借助网络共享平台吸纳新知识。大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 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国外相关专业的前沿, 这对专业理论体系的全面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也可以满足今后专业性职位所需要的条件。在本专业领域外, 大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接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提高今后社会工作岗位的竞争力奠定基础。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参与热点话题讨论, 既可以和交友圈中的朋友进行交流, 也可以观看很多专家学者的在线视频并且交流各自的想法, 不仅扩展了自己的思维, 而且可以学习借鉴其他人优秀的思想、理论和实际方法。网络的广覆盖性和移动终端的便捷使得网络学习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二) 网络帮助大学生吸纳各种社会实践信息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 如今的网络信息传播是双向的, 网民既可以被动地接受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也可以主动连接网络通过庞大的网络资源库搜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 这就扩大了大学生网民的信息接触面。网络门户有很多, 大学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及其动态信息, 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就业性质的网站了解各种兼职、实习和招聘信息, 大学生还可以在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网页和高校BBS论坛上的相关版块找到就业信息。这就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接触的社会实践信息量,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变化发展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招聘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面试技巧等, 还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网络成为个人求职和企事业单位招聘的中介, 大学生通过网络投送简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企事业单位通过网络发布需要引进的人才条件, 这样供需双方在网络媒介的牵引下提高了满足各自需求的概率。

(三) 网络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渠道

网络的快速开放性和覆盖面广泛性让不同行业开拓了思路, 争相使用网络作为运营的媒介。一些新兴的网络职业相继出现, 如网络推手就是网上帮助企业和个人推广自己品牌的人;网络家教就是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 将一定数量的教师资源及学生资源内置, 并通过家长、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博弈选择, 打破了地域界限, 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还有网络彩铃设计师、网络写手等各种网络职业。这些新兴职业不仅适合当代网络时代的发展, 而且相当程度上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独有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群体接受新事物的周期比较短, 接触电脑和网络比较普遍, 对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潜力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易于接受网络新职业。而且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 很多传统职业岗位出现就业通道拥挤的现象, 甚至一些职业出现了岗位饱和, 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不利, 网络新职业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明了另一条途径。在当今社会中, 就业已经不仅仅是大学生谋生的手段, 更是实现自身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可的路径。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一) 网络消极信息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网络中经常有一些消极信息, 片面夸大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将招聘求职中出现的黑箱操作放大, 给高校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对原有的正确的就业观产生冲击, 令很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对未来就业产生负面情绪, 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大学生思想观念上出现偏差, 实际行动自然受到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而是消磨光阴, 迷恋网络游戏等, 将啃老进行到底。一些大学生刚入学就产生了“理论无用论”的思想, 没有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理论上, 而是用在所谓的社会实践上, 这样的大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 将来的就业自然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差别有偏见, 认为只有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和国有性质的企业, 工作才会稳定, 所谓金饭碗才是真理, 这样就消磨了大学生本应该具备的朝气和奋斗的志气;一些大学生认为做生意赚大钱才是硬道理, 金钱决定一切;一些大学生认为脏乱的体力活不是大学生应该做的, 不愿意弯腰低头从基层做起, 觉得那种工作很丢人。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是网络流传的消极信息所导致的。

(二) 网络不实信息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一些网站是专业的招聘求职平台, 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众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 但是有一部分网站提供虚假信息, 趁机骗取大学毕业生的钱财, 给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一些网站自称中介机构, 通过收取手续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和空缺岗位, 但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公司, 只是网站联合其他骗子骗取钱财的幌子。同时, 网络上的一些就业信息尤其是待遇福利方面的信息具有很大诱惑性, 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待遇福利严重缩水, 而网站等信息发布者没有承担必要的责任, 这样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方面是由于网站自由度比较高, 对其信息安全缺乏必要的监管;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生长期处于象牙塔内, 社会经验缺乏, 对外界社会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 很难甄别信息的真伪, 容易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成为受侵害对象。

(三) 网络的便利使得大学生对网络造成一定的依赖性

当今网络飞速发展, 它的便利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通过网络查看招聘信息, 投送简历, 学习求职技巧, 进行模拟面试, 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必经的基本阶段。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过度依赖网络, 认为只要在网上海量地投送简历等待招聘单位的笔试和面试通知就可以了, 而不必去招聘单位的现场宣讲会或招聘会咨询。网络不仅存在不实信息, 而且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 也就是一部分信息并不会在网络上透露, 而是需要求职者亲自打听或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所以, 过度依赖网络求职不仅不能了解招聘的真实消息, 而且会错失很多意料之外的机会, 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后果求职者自身也要负很大责任。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规划出现的问题

(一) 高校整体上缺乏帮助大学生规划就业的条件

首先, 部分高校在学校官网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就业指导版块, 只是在信息通告栏上公布一些招聘信息, 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就业趋势和招聘信息, 但这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规划的低层次, 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缺乏整体的认识和全局的指导。其次, 高校没有将职业规划纳入教学任务中去, 缺乏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的意识。一些高校只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没有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认为学生就业是学生毕业以后自己的事情, 与学校无关。一些高校只是在大学生毕业前夕开设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题课程, 为即将毕业进入社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经验指导。再次, 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师资源。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只是例行基本的工作职责, 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知识和经验, 对学生职业规划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 大学毕业生整体上缺乏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每天按部就班学习、盲目参加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活动, 看似在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前途积攒经验和筹码, 但是不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认为职业规划离自己很遥远, 对自身发展的方向非常模糊。这实际上是“大学生迷茫综合症”的一个表现。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是很正常的, 因为对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没有客观的认识, 如果大学毕业前后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仍然感到迷茫的话, 可能就会影响近期就业规划和将来职业前途。一些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是比较长远的计划, 而现在社会瞬息万变, 社会经济走向和就业形势千变万化, 很难根据现今情况作出长远规划。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盲目徘徊在就业浪潮中, 不知今后该往哪个方向奋斗, 这实际上对大学生职业前途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

(一) 整合就业网站, 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各大招聘性质的网站各自为政, 都在提供各种性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这会给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利。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推动各大网站资源整合, 将相似的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合并同类项, 在一个公共的信息共享平台上发布, 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便利的网络求职环境。

(二) 规范网络环境, 保障就业信息安全

目前就业网站良莠不齐, 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欺骗大学毕业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网络道德缺失, 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网络法制建设的滞后所造成的。政府要道德和法律手段并用, 双管齐下, 借助媒体宣传网络道德的同时加大网络法制建设, 加快网络环境立法, 对扰乱网络环境发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网页一律严厉打击, 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 重视职业规划, 完善职业规划条件

高校要重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指导, 需要投入资金完善校园网就业指导版块,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 如QQ、微博等发布信息, 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讲解招聘的具体事宜等。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常规的职业规划课程, 建设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素质好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 在辅导大学生就业规划的同时加大就业心理的辅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 客观认识网络, 发挥媒体引导作用

大学生对网络具有的依赖性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优势, 积极引导大学生,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客观认识网络渠道求职和招聘,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 宣传一些基本常识帮助大学生识别信息的真伪。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远离虚拟世界, 走出校园, 参加一些招聘宣讲会亲身体会招聘的流程,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就业信息。

五、结语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就业面临各种机遇也存在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群体充分重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在迎接各种就业挑战的同时积极寻找各种机遇, 走好职业规划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徐旻.基于信息网络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及创新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8) .[1]徐旻.基于信息网络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及创新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8) .

[2]李宴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4) .[2]李宴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4) .

[3]张泽强, 陈伟.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构建及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 .[3]张泽强, 陈伟.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构建及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 .

大学生就业规划 篇9

一、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及教育现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一个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 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即在社会的需求下力求实现“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的有机结合。在国外有很多职业指导机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已经非常深入, 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做性格测试, 看他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他们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便开始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 职业规划专家李廷海对北京25所高校进行了一次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的调查, 在这个以1200人为样本的调查结果中, 有3—5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占16.5%, 有模糊想法或到时候再说的占26.8%, 而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的则达到52.5%。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严重缺位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针对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在高校开展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 应遵循针对性、一致性、阶段性以及发展性原则,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侧重点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设计与职业选择。大学一年级, 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培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以及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 以及对自己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的评价等。大学二年级, 这个时期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准确地对自己和环境做出了评估之后, 确定适合自己、有实现可能的职业发展目标。鼓励学生多实习, 多接触社会, 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 探索职业选择。大学三年级, 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以及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是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在职业目标确定后, 由于发展路线不同, 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 必须对发展路线做出抉择,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当学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时, 学校可以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职业发展设想相适应的实训、实践机会。就业指导部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招聘会, 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大学四年级,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的目标并选定职业发展的路线后, 辅导学生制定行动计划及落实具体行动措施;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是这个时期的教育重点。应届毕业生应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 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 同时要根据环境变化制定和调整短期行动计划, 并针对具体计划目标采取有效措施, 例如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顶岗实习等。

总之, 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着专业师资不足、课程建设不完善、教材建设落后、研究缺乏系统性等现实问题, 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因此我们更应努力整合高校、社会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等社会力量, 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规划 篇10

名词解析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认为, 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 步入社会第一个最重要的生涯决策就是“就业”决策, 确切的说是“择业”决策。

就业简而言之, 指的是寻找到一份工作, 获得物质上的报酬, 从而解决自己的生活经济来源问题。

择业而所谓择业, 不光是找到工作, 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 总而言之, 它意在选择, 是主动的、自主的就业, 而非被动的就业。它应该是有“远见”的。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比如: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计划与行动。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 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 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 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 筹划未来, 拟订一生的方向, 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 在“衡外情, 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显然, 仅仅谈“就业”就谈不上“职业规划”, 而只有真正主动地去“择业”, 才是有规划的职业生涯的开始。

究竞是先就业, 还是先择业?

目前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最多的就是“先就业, 再择业”, 从上到下, 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当事人, 从社会学家到普通老百姓, 很多人都如是说。当然他们都会抱着自己的目的来说这话。

那么究竟应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认为, 只有让“择业”与“就业”保持同步才是上上之举, 具体的说, 择业好了才能去就业。因为, 先就业, 后择业, 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 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 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 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 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频繁换工作, 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 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我们特别提醒, 尽管竞争激烈, 大学生还是应该树立先择业的意识, 出校门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新人们职业的持续发展。

四大因素影响择业选择

那么, 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择业决策呢?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认为, 主要应从几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当前的经济状况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 又不想再拖累父母, 于是饥不择食地随便就加盟了一家向他伸出橄榄枝的雇主。向阳生涯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小A是一个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大学生, 由于这个原因, 很多公司向小A发来了OFFER。而小A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宽松, 求学期间还贷了些款, 毕业后多压力下需要他尽可能快地早上班, 早有经济收入, 所以他自然就选择了那份看起来薪水较高的公司。小B是小A的同学, 由于家庭条件挺好, 小B也因此并不十分在意薪水的高低, 反而能够对找上门来的工作进行了理性的筛选, 最后选择了一家认为比较有潜力自己有感兴趣的公司。后来的情况是, 小A所在的公司业务渐走下坡路, 更要命的是, 小A越来越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先前先择的这份工作, 而公司内部转岗的可能性也几乎为O, 结果小A的高薪很快一去不返;而小B所在的公司却越发展越好, 工作也是越做越有劲, 小B的工资也因此水涨船高。为什么同样优秀的他们, 最后的发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分析表明, 小A失败的关键就在于, 他过分看重眼前的高薪而没有对未来的发展做理性的规划。

二、亲人和朋友的影响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有时也缺乏判断力, 家人的选择通常会对他们最终的选择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还有些学生朋友则很喜欢攀比, 朋友找什么样的工作, 自己也不假思索地跟着去。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认为, 适当听取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是必要的, 但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见。

三、社会环境、竞争环境对择业决策的影响

可能你的专业在就业时很受限制, 也可能就业压力确实很大, 也许你的相关专业正是冷门, 站你“没得选择”;当然也许某些职业显得很热门, 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别人一起选择。对此, 我们特别要提醒的是, 就算你真的“没得选择”, 也要选择一个与你目标接近的职业, 再静待时机寻求转换。不要盲目追随热点行业, 再热的行当都有可能会冷, 现在的冷门行业将来也可能转热。当年的会计行业、现在的IT行业就证明了一点。

四、个人志向对择业决策的影响

研究表明, 志向远大者, 都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这些人都会始终关注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道路, 什么样的选择会对自己更加有利。对于他们来说, 前面的三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或说只是暂时的问题。

而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者, 则多会安于现状, 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改变。如在择业上, 常会是因为没有主意所以就不去选择, 于是找个工作就可以了, “就业吧, 先!”。这类人最需要外力的帮助, 特别是在择业这样关键的决策上。

上一篇:自媒体新闻传播下一篇:协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