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2024-07-15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精选六篇)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篇1

国内诸多学者对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等问题展开过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农村金融的金融风险问题,但并没有分析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会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对此问题,尝试着进行了剖析。

1994 年起,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逐渐由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1994 年以来,除1998 年外,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到2011 年9 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3.2 万亿美元,远远大于1993 年底212 亿美元的规模。截至2011 年9 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1994 年初累计升值37%,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7%和65%,升值幅度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 个成员中均排名第十位。人民币一改1994 年以前长期走弱的颓势,逐步确立了世界新兴强势货币的地位。

但在国际收支持续大顺差、人民币稳中趋升的基本格局中,中国外汇形势也出现了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1998—2001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是危机震源,中国被归类为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而受到冲击。多国货币竞争性贬值,中国1994 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趋势突然中断,1998 年上半年一度出现贸易顺差而结售汇逆差,人民币也出现持续的、较强的贬值预期。另一次是2008年9 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全球金融海啸至2009 年初。当时美国是危机震源,中国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不大但经济运行同样受到冲击。2008 年第四季度和2009 年第一季度,由于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境外机构去杠杆化操作增多,中国资金流出压力加大,人民币汇率也一度出现贬值预期。

这两次外部冲击主要通过贸易(即外需减弱、出口下滑)、金融(即资本流入减少、流出增加)和信心(即人民币汇率预期由升值转为贬值)等渠道影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

一、外部金融冲击的特性

这里将要分析的外部金融冲击,是指一国相对独立于农村金融的经济主体在制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它包括利率、汇率、债券、股市和期市、资产价格、流动性等的波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时,中国曾出现跨境资本集中流出的压力。但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较短,2009 年4 月以后迅速恢复资本大幅净流入的势头。这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在大规模刺激政策下较快企稳,带动全球投资风险偏好迅速回升。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大量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的新兴市场,因此,进入后危机时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将国际金融市场予以抽象而专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并将国内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是出于从板块划分的角度简化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展开专门分析的考虑。很明显,将服务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波动看成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金融冲击,有利于在板块层面上说明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影响的机理。

如果只以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即只是从本文所界定的外部金融冲击来考察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就可从农村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受阻两个方面来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做出理论考察。

农村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或冲击,主要发生于金融市场对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运行的资金配置、支付处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融资活动。这种金融市场波动或冲击,通常在导致金融体系难以跨地区和跨时间地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使厂商难以根据市场供求所确定的价格来进行交易。也许是因为金融波动或冲击的这种效应十分明显,许多经济学文献都将其作为界定金融市场存在风险的重要理论依据。

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显著标志,是短期内资产价格会在基本面未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波动,资产价格波动会引起以信贷危机为特征的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经济理论围绕金融制度框架、金融系统监管、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运作、汇率和国际贸易等来展开以金融冲击是否发生为内容的制度性或体制性的解释,不仅包括国际金融投机和国际贸易等的冲击,也包括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

从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来考察,如果不考虑国际金融而单纯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农村金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外部金融市场可被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如果以静态或相对动态的视角来研究这两个板块的金融关联或“传染”,能够拓宽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

二、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农村金融市场与外部金融市场的关联来看,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资产价格异常波动和流动性受阻时,如果农村金融市场与其相关性显著增加,那么,外部金融冲击就已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或加剧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这种相关性的检验,可以前阶段某一特定时空上这两组资产价格和流动性指标为参照系,在把这两类指标区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时段的基础上,通过对反映这两类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检验冲击发生后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流动性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依存度,即通过对这两组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来检验外部金融冲击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关联。

如果统计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外部金融冲击已造成这两类指标的协方差明显增大,则可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受外部金融冲击较大。

三、外部金融市场(非农村)的主要风险

目前,中国外部金融市场(非农村)的主要风险表现为:(1)场内金融的部分政策支持性贷款缺乏效率,场外金融使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超过官方贷款利率,企业金融资产在高利率重负和资金流发生断裂时容易成为死呆账;(2)金融市场的大宗资金流动、拆借以及与此相关的债权债务被房地产“套牢”,大量金融资产的本金和利息存留于在建或完工的房产形态上;(3)银行资金被巧立名目的大量中长期投资项目“信贷”到股票、期货和债券等市场,资产价格波动致使债权债务关系得不到保证,大量社会储蓄经由信贷体系或被市场蒸发,或被内幕交易,等等。

值得研究的是,以上金融风险会通过各种路径传递到农村金融市场。

从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涉及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冲击传导的一般机理;二是将外部金融冲击的主要因素综合成波动传导的特征值,以作为说明这种波动传导的计量分析依据。

四、外部金融冲击下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析

鉴于农村金融在信贷运作、信息传递、监督管理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殊性,揭示外部金融波动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是最主要的困难。其实,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冲击,是将其视为作用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来看待的。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风险乃至于出现金融危机时,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变化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一般机理可以理解为:价格波动尤其是价格持续或剧烈下调时,通常会通过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影响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资金的流动性,这种冲击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传导方式、力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其中,对正规金融的直接传导显示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大要广,而对非正规金融的间接传导却反映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相对较小较窄。

将外部金融市场不稳定视为一种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的分析思路,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分析方法:如果把外部环境中有可能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最主要金融变量加以分类,并适当考虑对这些变量发生影响的相关的经济基础因素,就有可能依据外部金融市场的冲击度来预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

结语

现实中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在有些情况下是由外部金融冲击引发的,在理论分析上将整个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块,有利于对问题的说明。关于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研究,要涉及很多问题。本文以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作为理论分析的主线,是一种抽象的删繁就简的解说,但它所留下的缺憾是没有从市场中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形成的具体作用过程。作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的一种理论探讨,可考虑借鉴和运用西方金融“传染”理论的某些分析方法,对外部金融市场如何引致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展开一些模型导引下的计量分析。如果能够在依据中国实际的基础上选择变量,那么,关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研究或许会取得某些成功。

摘要:现实中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在有些情况下是由外部金融冲击引发的,作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的一种理论探讨,对外部金融市场如何引致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展开一些模型导引下的计量分析。

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与发展论文 篇2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是对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外界条件的总称,包括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等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从理论上来看,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央行行长在首次公开提出“金融生态”概念,用以指代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论的观点认为,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状况取决于生态环境因素一样,金融机构是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生存竞争中发展演化而来的,这种演进必然带有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环境因素的烙印,甚至与地理位置有关。比如某乡村卫生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医疗水平较差,则在此地的金融工作人员很容易在生病或受伤等情况时将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该地金融机构网点人员招聘的情况,从而导致该地金融人才不足,金融发展困难。而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信用度低、法律执行困难等问题都严重阻碍着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第一、二季度,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与总负债保持在20万亿元左右,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的12.6%左右,维持16%、18%的同期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商业银行23%左右的同期增长速度。农村商业银行在20第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7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8%,资产利润率1.60%,拨备覆盖率257.69%,资本充足率13.29%;第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872亿元,不良贷款率1.72%,资产利润率1.55%,拨备覆盖率253.14%,资本充足率13.32%。

总体而言年第一、二季度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充分表明农村商业银行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风险与利润。然而在拨备覆盖率方面,却没能比其他银行显现出更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从目前来看,城市金融机构比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更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林毅夫曾指出,国有金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转向城市,从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共收缩退出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农村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一度急剧减少。农村信用社为了脱困,基层业务代办点大量撤并、人员清退、业务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脱离惠农初衷,农村金融发展陷入困境。

因此,如何让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如何通过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保证农村金融系统的平衡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理论假设与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诸多方面,如农村经济状况、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因素,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金融生态环境理论。此外,从金融集聚和辐射理论角度来看,城市与农村对于贷款的相对吸引力所导致的金融资源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问题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继提出“金融生态”概念后,国内学者陆续对于金融生态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做进一步的定义与具体实证研究,将影响金融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BP神经网络模型、层次分析与数据包络相结合的AHP-DEA法等各种数学工具不断尝试构建合理统一的评价体系。金融生态理论将金融机构所处环境以及具有相互竞争关系的金融机构主体联系在一起,用仿生学视角将其比喻成生态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专门研究其中的环境部分,从诚信文化、法律水平、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等多个角度,通过定性指标或定量指标,全方位评定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研究如何使金融生态长期处于平衡状态,让金融生态环境更有利于金融机构主体的发展,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现有研究中金融生态环境涵盖社会习俗、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等软环境,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硬环境。并且普遍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是正相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最终实现该地区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提高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从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征信业发展、政府行为、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等发面提出了意见,希望借此提高区域金融发展。由此可以得到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社会保障程度、经济发展、政府扶持等外界环境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影响作用,而且是正向的。

相较城市来说,农村金融产业状况改善问题更加急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农村信用体系严重缺失、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政策依赖等很多先天问题,需要单独研究。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不仅影响本地区金融业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其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从而决定农村与城市间的金融资源合理分配。

通过对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发现FE、RE皆明显优于混合回归,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面板数据支持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终本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算,模型如(1)式所示,表4为相关回归结果。

从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选用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信社代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与存款总额自然对数,还是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信社贷款为指标来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所受到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指标的影响方向是基本相同的。实证结果显示,农户生活水平方面的两个指标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消费占农村居民收入越多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越活跃,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而农村医疗水平作为设置网点的基础条件对于金融发展水平更是显著地具有正向影响。

农村政府服务水平方面两个指标则对金融发展都具有反向作用,实证表明农村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增加与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加对于金融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与假设1以及普遍认识相违背,可能的原因有: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中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以及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两个指标所衡量的是政府对于农村的服务水平,并非政府针对农村金融机构扶持的水平,出现这样的结果有其合理性与可能性。由于这两项指标更多地体现政府对于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居民自有资金、富裕资金的增加可能导致一些非农村正规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于农村正规金融造成不利影响。

农村经济结构指标显示第一产业在农村各项产业中的比重越大,对于金融发展越不利。作为控制变量,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越大,农户储蓄与贷款受到通胀水平影响也相应增多。

城市金融集聚水平的两个指标对于金融发展指标影响为正向,说明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有提携作用,这可能与一些地区对于银行网点必须在农村配套设置等地方政策要求有关,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因为各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的情况不同,金融集聚效应所处阶段有所差异,对于农村造成的影响有较大差别,因而可能无法形成统一的线性关系,表现在实证结果上则是显著性不高。若对于各地区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研究,或许能够更为显著地观察到城市先是逐渐增强对于周围地区金融资源吸收,达到某个峰值后开始通过辐射作用提携周边农村金融发展的“倒U形”变化。另一种可能是金融资源的转移有从周边农村转移或从其他城市转移两种途径,由于不同城市与周边农村或其他城市之间信息流动、市场流动的效率不同,因而讨论城市金融集聚对于周边农村的金融发展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城市之间与城乡间金融转移的成本问题,因此农村金融发展受城市金融集聚情况影响有差异。

五、结论

本文以金融集聚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为依据,基于我国2002D20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各因素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实证得出以下结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确实有利于农村地区金融的发展。消费占农村居民收入越多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越活跃,越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而农村医疗水平作为设置金融机构网点的基础条件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农村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增加与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加对于金融发展具有反作用,说明政府的某些政策可能不利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指标显示第一产业在农村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越大,对于金融发展越不利。从城市金融集聚水平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金融发展对于周边农村金融发展普遍呈辐射效应,但可能因地域差异有较大偏差。因此,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应采取活跃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R].北京大学经济研究咨询讨论稿,2003,No.C2003026.

[2]中国人民银行洛阳中心支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1):167-177.

[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 35-45.

[4]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J].金融研究,2005(11):31-38.

[5]余敏.基于因子分析的贵州各地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经济发展研究,(24):240-241.

[6]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3-37.

[7]张瑞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点:农村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DD基于湖南个案的研究[J].武汉金融,2006(9):56-57.

[8]常相全,张守凤.基于AHP/DEA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统计与决策,(11):58-60.

[9]周妮笛.基于AHP/DEA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DD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观察,(4):10-19.

[10]苏跃辉,苏兴,曹灿.基于DEA模型的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财会金融,2013(8):203-204.

[11]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及优化DD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3(9):51-57.

[12]苏宁.优化金融环境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5-07-13(A01版).

[13]匡建国.完善金融生态法律制度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5(8):37-43.

[14]徐小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J].金融研究,2005(l1):39-45.

[15]苏宁.如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J].财经界,2008(3):74-75.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篇3

关键词:农村支付;PEST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历来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做好"三农"工作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民消费、投资的大量增长必然要求金融服务配套支持,将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融合起来。为了满足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加强农村支付环境的建设,发挥支付结算服务三农的功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包括调动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推动支付结算网络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及广大农村延伸等。基于此,本文将分析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有利外部条件,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支付体系概述

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银行账户体系是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基础和门户,也是一切经济活动资金往来的基础。存款人主要都是通过银行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完成支付结算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是各种支付结算工具是转移资金的载体,我国的支付结算工具以票据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支付清算系统是最终实现资金清算的渠道,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架构核心是现代化支付系统,基础是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各地同城票据交换所并存;支付结算管理体系是我国支付结算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的法规制度性管理、支付结算风险控制管理、反洗钱工作管理等。

二、农村支付体系发展的现状

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从总体上看还存在明显不足,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机构性质单一,农村信用社占大部分,县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较少;支付结算收费偏高--将现有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照搬应用到农村,城乡执行统一收费政策,使用无差别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显然脱离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宣传教育不够--现有的现金交易模式在农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要接受POS机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还需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业人员素质低--许多落后的农村地区,银行从业人员对票据、支付系统、网上支付等业务知识实践机会较少,同时农村地区培训费用和培训机会少,大大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

三、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有利外部条件

PEST分析法是分析外部环境的一种工具,主要用来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对战略的影响。它通过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政治因素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于1月19号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将民生工程和"三农"发展列为优先扶持的重点。人民银行自2004年以来,有关支农惠农、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政策数量在增多,力度逐年加强。人民银行除了推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政策,还主动配合支持其他部门的惠农支农政策,与其他部门的政策对接,既促进了相关政策的落实,也实现了自身政策的目标,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结合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民消费促进政策:结合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等;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生活救助、"五保户"供养等。

这种结合使农民享受了极大的便利;也落实了相关政府部门支农惠农的政策,使得补贴资金得以优化;同时也促进了银行卡的发行与使用,银行支付结算账户的开立以及ATM机和POS机具的布设。

(二)经济因素

目前,从国内一线大型城市银行卡发卡数量及服务发展态势来看,银行卡受理市场竞争已近饱和,边际利润率在降低,经营风险在加大,过度营销可能回造成资源浪费。而数量众多中小型城市以及县域农村地区的银行卡业务却有着很大的潜力。商业银行很有必要根据金融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调整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信用卡业务,改变单一追逐大城市高端客户,实现向中低端的逐步覆盖,同时也实现向二三线中小城市、县乡农村过渡。

(三)社会因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全国13.6多亿人口中,农村人口6.2亿, 2013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中,城镇消费20.59万亿元,农村消费3.2万亿元,城市消费是农村消费的近7倍,城市人均消费是农村人均消费的6倍多。也就是说,人口占中国一大半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均消费只有城市的六分之一,其消费力不到城市的17%。这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遗留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技术因素

人民银行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与涉农金融机构如县乡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实现系统联接,中国银联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促进支付结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和延伸,不断推动银行卡的宣传应用,固定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的覆盖和畅通,也为银行卡支付、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电视支付创造了基础的有利条件。此外,人民银行先后组织实施了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以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为突破口,以银行卡支农惠农为项目特色,推动农村支付环境的建设,使农民在自己村里就可以方便、及时地拿到国家发放的各种助农补贴和支取现金,不仅使广大农民享受了现代化支付方式带来的及时和便利,更是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四、总结建议

可以看出农村支付体系的建设,既有棘手的问题,又在丰富支付手段、夯实支付服务基础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总结起来当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支付服务价格偏高。建议在国务院和人民银行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促进金融机构或非金机构降低农村支付服务结算收费标准。比如人民银行、银监会中国银联和国家发改委制定政府指导价,范围包括农村支付服务的相关价格如银行卡工本费、年费、刷卡手续费、支付结算手续费等;通信管理部门如三大运营商可以采取包月、包年或其他方式降低POS机的通信费;税务部门实行与支付服务相关的税收减免或抵扣的方式等。二是农村居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建议利用农村居民比较熟悉的广播电台、电视广告、报纸软文、网络新闻等媒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明了的方式深入进行宣传,培养农民使用新型支付工具的习惯,使非现金支付的概念深入广大农村消费者和农村商户,双方支持参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也得到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欧阳卫民.以支付结算为平台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J]. 中国信用卡, 2009, (3).

【2】郑和平.银行卡业务操作风险的内控举措[J]. 中国信用卡,2006, (7).

【3】魏鹏.对银行卡POS回佣收费状况的分析研究[J]. 金融论坛, 2007, (8).

【4】兰志贤.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调查与思考,2012,(1)

【5】魏鹏. 发展银行卡业务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支付服务水平[J].三农金融,2010,(4)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篇4

关键词:外部金融,农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分析

引言

国内诸多学者对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等问题展开过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农村金融的金融风险问题, 但并没有分析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会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对此问题, 尝试着进行了剖析。

一、外部金融冲击的特性

这里将要分析的外部金融冲击, 是指一国相对独立于农村金融的经济主体在制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 它包括利率、汇率、债券、股市和期市、资产价格、流动性等的波动。

将国际金融市场予以抽象而专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 并将国内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组成部分, 是出于从板块划分的角度简化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展开专门分析的考虑。很明显, 将服务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波动看成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金融冲击, 有利于在板块层面上说明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影响的机理。

如果只以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即只是从本文所界定的外部金融冲击来考察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 就可从农村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受阻两个方面来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做出理论考察。

农村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或冲击, 主要发生于金融市场对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运行的资金配置、支付处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融资活动。这种金融市场波动或冲击, 通常在导致金融体系难以跨地区和跨时间地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 使厂商难以根据市场供求所确定的价格来进行交易。也许是因为金融波动或冲击的这种效应十分明显, 许多经济学文献都将其作为界定金融市场存在风险的重要理论依据。

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显著标志, 是短期内资产价格会在基本面未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波动, 资产价格波动会引起以信贷危机为特征的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经济理论围绕金融制度框架、金融系统监管、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运作、汇率和国际贸易等来展开以金融冲击是否发生为内容的制度性或体制性的解释, 不仅包括国际金融投机和国际贸易等的冲击, 也包括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

从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来考察, 如果不考虑国际金融而单纯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 农村金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外部金融市场可被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 如果以静态或相对动态的视角来研究这两个板块的金融关联或“传染”, 能够拓宽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

如上所述,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内在风险, 但从外部金融冲击对其客观存在的传导机制来讲, 这种风险的内生性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外部金融冲击所淡化。

二、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农村金融市场与外部金融市场的关联来看, 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资产价格异常波动和流动性受阻时, 如果农村金融市场与其相关性显著增加, 那么, 外部金融冲击就已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或加剧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这种相关性的检验, 可以前阶段某一特定时空上这两组资产价格和流动性指标为参照系, 在把这两类指标区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时段的基础上, 通过对反映这两类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 检验冲击发生后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流动性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依存度, 即通过对这两组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来检验外部金融冲击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关联。

如果统计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外部金融冲击已造成这两类指标的协方差明显增大, 则可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受外部金融冲击较大。

三、外部金融市场 (非农村) 的主要风险

目前, 中国外部金融市场 (非农村) 的主要风险表现为: (1) 场内金融的部分政策支持性贷款缺乏效率, 场外金融使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超过官方贷款利率, 企业金融资产在高利率重负和资金流发生断裂时容易成为死呆账; (2) 金融市场的大宗资金流动、拆借以及与此相关的债权债务被房地产“套牢”, 大量金融资产的本金和利息存留于在建或完工的房产形态上; (3) 银行资金被巧立名目的大量中长期投资项目“信贷”到股票、期货和债券等市场, 资产价格波动致使债权债务关系得不到保证, 大量社会储蓄经由信贷体系或被市场蒸发, 或被内幕交易等等。

值得研究的是, 以上金融风险会通过各种路径传递到农村金融市场。

从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 涉及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冲击传导的一般机理;二是将外部金融冲击的主要因素综合成波动传导的特征值, 以作为说明这种波动传导的计量分析依据。

四、外部金融冲击下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析

鉴于农村金融在信贷运作、信息传递、监督管理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殊性, 揭示外部金融波动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是最主要的困难。其实, 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冲击, 是将其视为作用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来看待的。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风险乃至于出现金融危机时, 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变化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一般机理可以理解为:价格波动尤其是价格持续或剧烈下调时, 通常会通过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影响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资金的流动性, 这种冲击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传导方式、力度和范围是不同的, 其中, 对正规金融的直接传导显示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大要广, 而对非正规金融的间接传导却反映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相对较小较窄。

但在现实中, 这些冲击所内蕴的传导机理并不以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形, 需要探寻有助于揭示这种冲击的理论分析方法。

将外部金融市场不稳定视为一种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的分析思路, 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分析方法:如果把外部环境中有可能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最主要金融变量加以分类, 并适当考虑对这些变量发生影响的相关的经济基础因素, 就有可能依据外部金融市场的冲击度来预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

结语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篇5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债务融资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种主要融资方式。针对企业的资本成本来讲, 债务融资不仅是一种资本来源, 其自身更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债务融资成本不仅意味着企业负债所承担的代价, 还意味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债务融资的难易程度。国内学者将焦点主要集中于债务融资的比例和规模、期限结构方面的研究, 但对于债务融资的维度方面缺乏关注, 所以对于债务融资进行更深入的考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伊始便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降低金融运行风险、改善金融交易环境、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但迄今为止, 我国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并不多。基于我国现有的资源及背景, 本文试图从金融生态环境和外部审计这两方面治理因素入手, 实证检验其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程度。

随着国内外财务舞弊案件的逐年增多, 如何更好的发挥外部审计的作用已经被推至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风口浪尖。 (Pittman, Fortin, 2004;Anderson等, 2004) [1,2]研究表明, 基于审计质量的研究视角, 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具有关键的作用, 选择高质量和高声誉的审计师有利于上市公司获得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并且, 审计意见作为外部审计出具的最终证据, 也将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财务决策, 包括银行作为债权人做出贷款决策, 然而关于债务资本成本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外部审计监督在债务资本成本中所起的作用。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的基本理论模型, 从宏观层面揭示了金融生态环境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 不仅丰富了我国债务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而且也扩展了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范畴。探讨了金融生态环境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其结论不仅对企业的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还提供了外部审计监督影响债务资本成本的经验证据。

本文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 包括样本选取、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第四部分为本文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概括。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 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 国外关于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特征与治理结构两个方面。Bhojraj和Sengupta (2003) , Minnis (2011) [3,4]指出, 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企业成长性、市场风险、利息保障倍数等特征如何影响债务资本成本方面展开。一般而言, 盈利能力越强、公司规模越大、企业成长性越高、市场风险越低、利息保障倍数越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越低的债务资本成本。Bhojraj和Sengupta (2003) [5]研究结果显示, 董事会独立性较强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有利于企业获得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Pittman和Fortin (2004) [1]研究表明, 相比较之下, 聘请“六大”担任审计师的企业承担具有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Anderson等 (2004) [2]对500家上市的实证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越大、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强、董事会独立性越强, 则公司可获取的债务资本所承担的成本越低。Qian和Strahan (2007) [6]研究结论表明, 金融市场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企业获取贷款的利率显著正相关。Qi等 (2010) [7]实证表明, 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呈现正相关。本文基于金融生态环境和外部审计两个维度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考察, 为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二) 外部审计与债务融资

在理论上看, 目前国内外关于实证研究检验外部审计与债务融资关系的成果不少, 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债务融资的有用性展开, 大部分文献从审计意见的视角对债务融资展开研究, 忽视了外部审计是否由“四大”审计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等多角度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从现有的文献来看, Estes&Reimer (1977) [8]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 根据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意见可以有助于贷款主管做出决策。Beatty (1989) [9]等对公司首次公开募股 (IPO) 的定价行为进行研究, 发现聘请高质量高声誉大规模审计师事务所的公司, 其IPO折价相对较低。Antonio (2003) [10]对银行业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 需要考察贷款公司各种信息以决定贷款公司贷款期限结构、贷款限制额度、贷款利率以及有关贷款担保事项等, 审计意见类型是银行的重要考量因素。Pittman&Fortin (2004) [1]对于刚上市不久的公司进行研究, 其中聘请“六大”会计师事务的企业负担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 而随着公司上市年龄的增长, 其信息披露逐渐完善, 与银行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也逐渐降低。因而“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程度也逐渐降低。Kim (2006) [11]对审计质量 (包括审计师规模和审计任期两个维度) 与债务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审计质量对贷款利率差异的影响是显著的, 即当贷款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时, 银行会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 而且如果贷款公司以前由“四大”事务所审计, 当变更为非“四大”事务所审计时, 银行会更加强烈地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另外, 事务所审计师规模也与贷款公司债务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

在国内, 代表性研究包括江伟、雷光勇 (2008) [12]运用事务所资产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 聘请事务所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债务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但是, 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越高时, 这种负相关的效果越弱。王少飞、孙挣和张旭 (2009) [13]采用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 通过数据实证研究外部审计对于贷款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 发现审计意见的质量 (即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 会影响审计意见的融资契约, 而审计意见对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有更显著地效果。李源 (2006) [14]以利息支出率作为上市公司债务资本成本的衡量标准, 研究表明, 获得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将会承担更高的银行贷款利率。

综上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得出: (1) 外部审计 (尤其是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师选择两个维度) 对上市公司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 外部审计的作用在于为企业财务报告内含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和合法性提供保证, 而这种保证是通过市场的反映影响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的。

(三) 金融生态环境、外部审计与债务融资

外部审计对于信贷资源的配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进而影响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胡奕明和唐松莲 (2007) [16]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结果表明银行在为上市公司提供贷款, 确认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同时更多考虑上市公司所获取的审计意见, 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较低的银行贷款利率, 即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Karjalainen (2011) [17]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聘请“四大”事务所审计, 并在审计过程中由两个以上的审计师审核, 最后被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 这时企业再通过债务融资更加容易, 并且债务资本成本也相对较低。朱凯、陈信元 (2009) [15]运用1998—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不同金融生态环境下审计意见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 在发达的金融生态环境下, 公司整体融资约束较低, 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 其投资者会自然而然认为企业粉饰财务报告以掩盖更多不利的财务信息以扰乱投资者决策方向, 因此, 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这必然导致公司面临着更大的融资约束, 增加公司债务资本成本。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由于政府的不断干预, 即便国有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对国有企业具有较浓厚的“父爱主义”情节, 因此国有企业仍然能够获得银行较低利率的贷款。市场的不完善与不成熟会致使金融信贷部门未能充分地认识外部审计这一评价指标对贷款企业风险的揭示功能。但是, 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较高时, 政府的干预会逐渐减少,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较成熟, 投资者会更加依赖外部审计出具的审计意见进行投资决策, 同理, 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流向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会逐渐加强 (李扬和张涛, 2009) [18]。外部审计所包含的信息量, 尤其是非“四大”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所揭露的企业风险将在债务资本成本的定价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前述文献的综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1: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聘请“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承担了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

假设2: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承担了更高的债务资本成本。

假设3: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下, 外部审计的选择有利于降低债务资本成本。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沈洪涛 (2007) [19]的研究结果表明, 沪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一般优于深市。所以, 本文选取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所列的行业门类, 对每个行业内的上市公司都选取了一些样本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2008—2011年的全体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 为了保证文章研究的准确性和谨慎性, 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了如下筛选:第一, 鉴于金融、保险行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公司治理、行业特点等方面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剔除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第二, 为了避免研究异常值的出现, 从原始样本中剔除了财务状况异常的ST、*ST、PT及数据不全的企业。第三, 剔除债务资本成本无法计算及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第四, 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 剔除债务融资成本指标的5%以下和95%以上的分位数极端值。最后得到694家上市公司共四年有效研究样本2776个。样本公司年报资料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的网站 (http://www.sse.com.cn) , 相关的变量来源于瑞思金融研究数据库和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 并逐一与公司年报进行核对。

(二) 变量定义

1. 债务资本成本。

本文借鉴Pittman和Fortin (2004) [1]、李广子和刘力 (2009) [20]以及Minnis (2011) [4]的研究结论, 采用净财务费用占比来衡量公司债务资本成本, 即净财务费用与公司总负债之比。由于企业通过债务融资不但要支付利息费用, 还有可能存在手续费等其他成本支出, 因此本文中提及与债务融资相关的总成本由利息支出加上手续费支出和其他财务费用构成。

2. 金融生态环境。

本文借鉴中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地区金融生态坏境评价”课题组中的数据, 以中国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作为衡量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 刘煜辉 (2007) [21]、李扬和张涛 (2009) [18]。

3. 外部审计。

针对外部审计这一变量, 本文采用是否由“四大”审计和最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当上市公司年报是由“四大”审计时取1, 否则为0;当上市公司年报被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取1, 否则为0。

4. 控制变量。

借鉴其他相关研究文献, 本文主要选取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公司成长性、市场风险、利息保障倍数等作为控制变量, 并考虑行业和年度因素的影响。

(三) 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上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 构建了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中各个研究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选取的694家沪市上市公司四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处理分析后, 得到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2所示。

表3和表4是对样本进行的均值差异检验, 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和Whitney U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选择“四大”事务所进行审计的上市公司, 其债务融资成本显著低于非“四大”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 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 其债务融资成本显著较高。因此, 研究假设1和假设2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注:***.表示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双尾检验) ;**.表示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双尾检验) ;*表示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双尾检验) , 下同。

(二) 相关性分析

表5是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的相关性分析检验,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 (除了企业成长性) , 因此, 不存在变量之间的自相关, 不会对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Fina E与COD和Opinion与COD在10%的水平上负相关, TOP4与COD在5%的水平上负相关, 也就是说, 金融生态环境越好、选择国内排名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 其债务资本成本越低。所涉及到的各控制变量均与COD存在相关性, 说明在检验金融生态环境、外部审计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过程中, 有必要对这些变量加以控制。

(三) 多元线性回归

以2008—2011年沪市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上市公司为测试样本, 以金融生态环境恶劣的公司为控制样本, 来检验债务资本成本是否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多元回归结果见表6。通过对全样本与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F值高度显著相关, 但Adj.R2为0.164和0.185, 说明可能有其他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变量没有被引入。VIF值最大为2.101且Durbin-Watson值基本都在2左右, 表明模型中的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样本符合多元线性回归的要求。回归结果中, 解释变量Fina E在全样本中的系数为-0.008, 在子样本中的系数为-0.015, 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子样本相比, 通过对全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 TOP4在全样本中的系数为-0.029, 在子样本中为-0.012,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Opinion在全样本中的系数为-0.005, 在子样本中的系数为-0.015,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在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情况下, 外部审计的选择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即投资者既关心金融生态环境, 又关心财务报表审计是由谁出具的和出具了怎样的意见。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证, 有利于提高公司价值、降低企业风险, 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到验证。

(四)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本文采用城市生态指数来衡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用国内前10大会计师事务所代替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估计审计师选择, 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样本进行回归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变量之间略有差别, 但相关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检验, 并且回归结果与预期一致, 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8—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验证金融生态环境、外部审计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 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首先,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其次, 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企业, 其聘请“四大”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核, 向市场传递了较好的信息, 有助于投资者从正面理解企业业绩及风险, 从而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这表明金融生态环境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还存在审计师选择的因素;最后, 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 这表明审计意见揭示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加强了债务资本成本的定价作用。进而,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增强审计意见风险的揭示功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良好的生态金融环境和外部审计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篇6

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

与传统物流业相比, 现代物流不仅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实物流动, 还包括伴随这一过程的信息流动, 以及对实物和信息流动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随着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 现代物流业呈现出新的特征:全产业链物流、库存最小化、信息化支撑、供应链管理。这些特征使得现代物流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 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主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 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 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因而, 它的发展, 必将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定律, 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演进升级的过程。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 是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它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的特征, 能够促进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的转型, 整合传统经营业务, 延伸服务范围。

其次,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现代物流是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 是企业降低物资消耗,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通过运用现代物流业,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再次,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是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同任何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一样, 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也带动了劳动就业的扩张。

最后,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是改善投资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 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是一个地方十分重要的投资环境, 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形象。

3 金融支持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义

金融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保障支持作用、监督作用、推动作用。

首先, 现代物流是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为一体而有机结合起来的供应链体系, 是即时性强、货物配送效率高且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物流。要实现这种快捷、方便、灵活的物流, 必须得到金融服务的保障和支持。这主要表现在: (1) 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聚集能够满足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2) 金融市场的完善及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能够满足现代物流结算体系建设, 提高现代物流交易结算效率;同时, 现代物流业所提供的个性化需求, 必须得到金融支付和结算的大力支持, 当顾客的需求是来自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时, 金融的相应服务也就随之延伸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

其次, 金融市场的完善, 提高了资金透明度, 使市场更加稳健, 这有利于提高现代物流企业资金管理效率, 保障资金安全。同时, 对现代物流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 减少违规行为。

最后, 金融行业的创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4 当前金融支持现代物流业的主要问题

4.1 政策与法律的缺位

国家提倡发展现代物流业, 但是截止到目前, 国家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尚未出台具体的法律制度和系统性的金融支持政策;现代物流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准则亦未建立, 针对于现代物流业的资本市场不完善, 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缺乏。

4.2 金融服务的短期性及缺乏连贯性影响现代物流业发展

对于未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个性化需要的高效现代物流业, 要实现其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与发展, 必须保证前期大量的投资与基础性建设, 这一时期比较漫长且投资收益率较低。而当前国家针对经济发展的全局战略时常制定控制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政策。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控制异常严格, 导致短期行为明显增加。因此, 现代物流业所需要的大量投资无法得到满足, 再加上金融支持缺乏连贯性, 进一步阻碍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4.3 现代物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规模有限

当前,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普遍的依赖债务融资, 虽然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构建, 但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有限, 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 这种管制包含金融机构主体资格的限制和业务准入的审批, 核准制度这种管制在发挥金融风险防范的同时也限制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 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和资本供给体制改革缓慢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资本供给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我国现代物流业融资中债务资本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 现代物流企业信贷支持机构的缺位和多元化债务融资工具的缺乏, 使现代物流企业不能像其他实力强劲的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那样具有更加广泛的融资渠道。

4.4 银行缺乏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动力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前期基础设施等大量投入和产业整合, 其盈利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银行提供支持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完整有效的激励措施, 使得我国金融机构针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融资的产品、业务和服务品种较少。

4.5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缺位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风险大、融资成本高, 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其发放贷款, 因此, 政府应该在现代物流企业外部融资中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新兴行业和企业融资业务是欧美国家的成熟做法, 这些服务于现代物流业的金融机构通常由财政出资, 或联合社会资本, 以融资促进为经营目标。而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现代物流业融资的服务机构。专业的现代物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缺位, 使现代物流企业市场化融资领域的渠道选择上陷入被动地位。

5 对我国金融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5.1 健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

完善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的法律或条例, 强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政策的规范和引导, 建立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将发展现代物流业理念嵌入金融法律制度和金融服务决策流程, 使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绩效考核的重要部分, 在政策引导的前提下, 提高金融机构主动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 要制定并落实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提高现代物流企业的可借额度, 降低现代物流业信贷成本, 鼓励民间投资投入到现代物流业。通过立法、修改法律或条例, 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5.2 成立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政府成立政策性银行是解决我国特殊行业中的特殊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我国现有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获得了伟大的成就, 同时也为我们建设针对其他行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提供了借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改善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建立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金融可以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 弥补现代物流业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 要大力支持针对现代物流业贷款的担保机构的发展, 充实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 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担保支持。

5.3 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资本市场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现代物流企业上市融资。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物流企业上市融资,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核准现代物流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 适当降低这类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标准, 鼓励和支持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优势突出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迅速做大做强, 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其次, 建立现代物流业创业板市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 建立专门的现代物流业创业板市场, 加强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引导, 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 推进现代物流业主体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

5.4 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投资基金

在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投资基金对支持和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 可以专门设立现代物流业产业基金, 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调查研究风险的优势, 面向社会筹集大量资金, 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中央级综合性现代物流业基金, 可以由政府财政出面设立, 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 主要包括邮政储蓄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长期性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也可以建立民间现代物流业基金, 并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基金。

5.5 建立适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要放开和加快地方性和民营金融机构的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筹资设立中小型银行、担保公司, 加快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同时, 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征信立法, 健全信用管理法律体系;加强部门信息的沟通、整合, 全面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信用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物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 激活现代物流业, 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 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及管理成本, 同时强化现代物流业的自我监督功能, 促使现代物流业本身主动降低道德风险, 克服逆向选择的机会主义倾向, 变短期负和不均衡博弈为长期正和均衡博弈。中小金融机构在为现代物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 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现代物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因此, 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 中小金融机构与现代物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轻, 中小金融机构还拥有规模优势, 交易成本低、监控成本低。所以中小金融机构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

参考文献

[1]李艳玲, 徐琪.基于模糊群决策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9) .

[2]宋焱, 李伟杰.物流金融:出现动因、发展模式与风险防范[M].南方金融, 2009 (12) .

[3]逄咏梅.基于价值链的4PL价值创造初探[J].财会月刊, 2005, (23) .

[4]徐阳, 林利.解析推行绿色物流的时代背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5, (03) .

[5]韩兴海.建立中俄朝图们江自由路港区的构想[J].东北亚论坛, 2005, (06) .

上一篇:配电房标准化建设研究下一篇: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