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2024-07-15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精选十篇)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1

1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在全球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近年来, 创意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迅速发展。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并在关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产业集群的创新的条件和机制、竞争优势、发展战略、集群风险以及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创意产业集群”一词, 最早由新英格兰在《发展创意产业计划》一文中使用, 认为产业互补性和关联性能够促使特定区域集聚众多的创意产业, 且这些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需求、相关的生产线以及共享的市场[5]。随后, 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 (GREM I) 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产业集群内创新的条件和机制。他们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促使集群内部企业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辅助产业的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机构创造、大规模生产以及企业组织创新等好处[6]。理查德·凯夫斯借助产业集群理论和经济学分析框架, 深入分析了创意产业的集群主体与生产行为特性[7]。Callos Quandt通过研究认为, 创意产业集群能够使集群内部建立一个创新性和合作性网络, 因此能够很好的降低知识创新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 促进区域创意产业发展。MeyerStamer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 得出通过合作能营造出创新环境, 在提升产业集群内部创新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区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国内对于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创意产业集群概念以及特征的界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研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以及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等方面。如王缉慈[8]从社会文化因素、区位与空间因素、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因素、产业组织与经济方面的因素几个方面总结了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原由。也有学者从促进创意产业集群的因素研究出发, 并指出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便捷的信息交流以及大规模的集成创新都能够促进创意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同时发展战略方面他认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必须实施产业引导战略、产业培育战略、产业扶持战略和产业保护战略[9]。陆立军, 郑小碧[10]认为由于产业集群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而导致集群的技术创新本身隐藏着巨大风险, 并且为了有效控制风险, 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契约等正式风险控制机制, 而且应重点探索和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非正式风险控制机制, 并最终论证了区域创新平台控制集群技术创新风险的可行性。高长春等[11]则利用熵值法得到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中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的权重, 并应用线性加权法和TOPSIS方法对各网络要素创新水平和总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的界定、战略发展、风险控制、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 而关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拟通过构建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最后结合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判断方法, 将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指标引入, 就此展开对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判的研究, 既可以深化和发展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也可以为促进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随着企业集聚区域的逐渐形成优势会越来越显著, 因此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集团内部, 争抢外部性, 搭便车的现象也就随之产生。长久以来这种行为就会使集群内部产生创新惰性, 这对于创意产业来说, 是致命性的风险, 在此把这种类型的风险归纳为技术创新型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G认为区域产品都是有周期性的, 同样区域创意产业产品也可以分为“诞生、成长、成熟、衰退”4个阶段,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区域经济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时, 就会出现产业集群长期以来于单一产品、产品老化等现象, 对于创意产业产品来说, 其竞争优势变开始弱减, 就会面临市场萎缩集群萎缩的风险, 他把此定义为结构性风险[12]。在Tichy研究基础上, O.M.Fritz认为在生命周期的任意时段, 都可能会出现风险, 对创意产业集群产生冲击, 因此导致创意产业所在的区域不稳定。由于这些风险是由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因此可定义为周期性风险[13]。瑞典学者哈填森和斯湿何塔从网络间主题关系、主体间交互活动、主体之间资源依赖3个角度来分析集群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样对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来说, 由于集群内企业过度专业化;创意人才、社会资本、物质资源和生产技术的缺乏;道德风险、搭便车行为、机会主义等;这些行为都会给创意产业集群带来危害, 由此而形成网络性风险[14]。由于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内各企业之间在长期合作的情况下, 降低了交易成本, 共同获得了各自最大利益, 因此便习惯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集群内部的创意产业各个企业便不想再与外部企业进行相关交易活动, 由此长期下去集群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对于创意产业来说, 他们吸收外部知识、获取外部技术的能力便会大大减弱, 创新能力就会降低, 因此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这些都是由于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自闭引起的, 也可以成为自闭性风险[13]。吴晓波、耿伟[15]认为虽然产业集群产生极大的优势, 但同时也削弱了集群适应外部的能力, 由此引入植物学术语“自稔性”来比喻, 同样在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相互用的风险, 这些风险会导致整个区域产业集群衰退, 并且构成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集群自身特性, 同时也是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即存在着自稔性风险。也有学者指出, “柠檬市场”效应会导致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出现竞争性风险[16]。由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所需要的员工是创意性的人才, 基于他们自身的特点流动性比较大, 相对来说比较稀缺;同时对于集群内的各企业之间, 许多资源是共享的, 大多数创意产品首先都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协作开发的, 并且一旦某家企业生产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产品, 其他企业就会纷纷模仿, 因此在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存在着资源风险、外泄风险以及过度模仿风险[17]。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也都发生着剧烈变化, 顾客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对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来说也存在着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经济风险以及顾客转移风险, 同时也存在着集群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协调风险, 信息外泄以及消息封闭的信息风险[18]。

综合以上的各指标来源, 借助于刘斯敖等的思想观点, 根据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的来源, 可以将以上指标具体的分为以下3类:内生性风险、外源性风险、复合型风险[19]。内生性风险主要来自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的内部, 是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内生出来的, 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导致区域创意产业集群衰退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将技术创新性风险、结构性风险、关联性风险、网络型风险、外泄性风险、自稔性风险、自闭性风险以及过度模仿性风险归纳为内生性风险。外源性风险主要是由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外部的力量所引致的风险, 也是诱致区域创意产业集群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 因此可以将顾客需求转移风险、周期性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归结为外源性风险。复合型风险是指风险既来源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部, 也有部分来源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外部, 因此可将信息风险、协调风险以及竞争风险归纳为复合型风险 (见表1) 。

3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思路

由表1可看出,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具有3个一级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 由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各种因素对所评估的指标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并且存在风险偏好的问题, 而且不同的决策者对同样的风险指标的认识和评估也各不相同。因此, 对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的评估, 应该缩小评估专家之间主观偏好影响的差别并且能体现出各种风险因素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影响程度, 因此笔者采取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各个风险指标的权重。

首先进行定性分析, 通过设计专家调查问卷表格的形式来请专家打分, 在选择专家时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多样、客观的原则。尽量减少由于风险偏好问题所造成的评估误差, 依靠各专家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借助其经验和逻辑判断能力来进行综合评价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 利用1~9标度法对指标进行量化 (见表2) 。然后根据专家打分法, 构造出各个判断矩, 由此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特征根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然后归一化后作为权值, 最后运用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R.的计算公式进行检验。最终结果显示, 各矩阵权系数分配合理, 由此得到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如上表1所示。最后运用模糊综合方法来对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进行评判。

4 基于模糊综合判断方法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由以上给出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可以看出, 在各个风险评价指标中既有主观性指标又有客观性指标, 因此借助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进行模糊计量, 可以全面综合地评价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的风险。

4.1 确定评价因素集

首先, 设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的一级风险指标因素{内生性风险, 外源性风险, 复合型风险}为相应的一级评价因素集U={u1, u2, u3}。同样对于一级指标下设的二级风险指标因素, 设{技术创新型风险, 结构性风险, 关联性风险, 网络性风险, 外泄性风险, 自稔性风险, 自闭性风险, 过度模仿性风险}为相应一级评价指标U1下的二级评价因素集U1={u11, u12, u13, u14, u15, u16, u17, u18};设{顾客需求转移风险, 周期性风险, 经济风险, 政策风险, 市场风险}为相应一级评价指标U2下的二级评价因素集U2={u21, u22, u23, u24, u25};设{信息风险, 协调风险, 竞争风险}为相应一级评价指标U3下的二级评价因素集U3={u31, u32, u33}。

4.2 权重集的建立

由以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来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的权重, 建立相应的一级指标权重集B={B1, B2, B3}={0.540, 0.297, 0.163};二级指标权重集B1={0.236, 0.095, 0.164, 10.100, 0.077, 0.067, 0.084, 0.177};B2={0.253, 0.101, 0.191, 0.181, 0.274};B3={0.400, 0.400, 0.200};

4.3 建设评判集

考虑到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估尺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文确定划分5级的定性评价指标, 即{低, 较低, 中等, 较高, 高}, 设为相应的评价尺度集V={v1, v2, v3, v4, v5}。

4.4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

由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的多级别性和多样性, 笔者将分层次对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指标进行评价。

4.4.1 建立二级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矩阵。

组织10人左右的评估专家小组, 根据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的具体情况, 依据以上建立的评价尺度集V, 分别对每个二级评价因素uij进行评议, 从而确定该因素对评价尺度vj (j=1, 2, 3, 4, 5) 的隶属度rij, 由此得出uij的单因素评价集:rij={rij1, rij2, rij3, rij4, rij5}。

最后, 构造5个因素评价集作为行, 即得到各个二级指标的一个综合模糊评价矩阵:

4.4.2 建立一级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矩阵。

将以上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集B1i;B2i;B3i分别与相对应的模糊评判矩阵R1, R2, R3相乘得到:C1=B1iR1;C2=B2iR2;C3=B3iR3。C1、C2、C3即为区域创意产业一级风险指标所对应的评判结果。最终得到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的一级风险指标判断矩阵A={C1, C2, C3}T;

4.4.3 得出最终评判结果。

将以上得到的一级风险指标判断矩阵A={C1, C2, C3}T与相对应的权重集B相乘得F=BA={f1, f2, f3, f4, f5}, F即为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模糊综合判断的最终结果。通过评判结果可以直接得出在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区创新风险评价等级中专家所占的比重, 即有100f1的专家认为该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级别低;100f2的专家认为风险较低;100f3的专家认风险为中等;100f4的专家认风险为较高;100f5的专家认为风险高。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判定出该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区所处的创新风险等级。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各个创新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中可以看出, 在3个一级风险评价指标中内生性风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而相应的在二级风险评级指标中, 对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来说, 技术创新型风险和过度模仿性风险所占的权重比较大。因此, 在应对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时, 首先应该多注意预防和规避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部风险, 在集群区内建立相应的风险预防系统, 并且多关注产品市场动向, 以便在产品不同生命周期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 同时也应该多培养内部企业和员工的风险意识、道德意识, 尽可能的减少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等。其次, 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 预防由技术创新落后而产生的风险。同时也应该加强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与外界的沟通, 提高集群适应外部的能力。再次, 也应该多注意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 防止由于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由于过度模仿而带来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同时也要多加强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内部之间的协调能力, 培养各个企业的“竞合”观念, 以避免由于恶性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性风险, 并且要时刻关注外部市场、环境、政治以及经济等动态, 以便能够及时根据外部政策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于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很好的将定性与定量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此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用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是可行的, 它为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判系统科学及客观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可以为提高该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预防能力以及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作参考, 而且模糊综合评判的运算过程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制软件进行操作, 进行数据处理, 操作方便, 便于使用。但是由于时间限制, 对于后面的模糊综合判断部分, 只有理论依据, 还没有具体详细的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因此, 对于某个具体区域创意创业集群创新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将是本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

摘要:基于文献综述的研究, 构建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评价模型, 提出控制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的对策建议。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2

摘要: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发展核心的一种产业,它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产物,因为它创意主要是依靠创意人才通过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实现的,具有时代特色,是一种新型和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并对世界社会经济产生了影响。而创意产业群集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流量和竞争力。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行业,其创意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和创意行为两方面,创意主体是指创意产业的发展主体本身就存在创意性,创意行为主要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有积极活动及社会活动都要围绕创意主体进行。而创意产业集群是指由多个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创意产业聚集而成。

一、创意产业集群概述

(一)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

创意产业集群可以从要素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要素角度是指一个具有创意性的产业群体,其本质是将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等领域人才聚集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和新的独创性内容。而空间角度则是指将即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产业组织。

(二)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

第一,创意产业集群具有地域偏好性。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科学技术,因此会选择市中心作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地。第二,创意产业集群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创意产业集群所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及政策支持都来源于创意组织、高校、行业协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和商务代理机构。第三,创意产业集群的企业趋向小型化。创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就是文化创意为集聚核心,实现脱离大型生产空间的目的,因此创意产业集群组成部分大多是小型企业和组织。第四,创意产业集群的环境具有宽松性。创意产业活动地也是生活地,其群体之间是相互互动的关系,具有宽松性。

(三)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第一,集群的发展要素不同。传统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强化技术和管理实现发展,而创意产业集群则是通过创意人才、创意行为、创意产品、社会投资推动发展。第二,集群的发展主体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主体是生产经营业务和技术服务,而创意产业集群的则是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意人才。第三,集群的形成模式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指企业地域上的集中,而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创意人才的集中。第四,集群的内部环境不同。传统产业集群内,生产经营是产业内围区的发展核心,而外围区是集中布局,其产业区与生活区分离,生产工作压力大。而创意产业集群中生产区与生活区是一体的,实现工作与生活一体化,工作压力较小且宽松。第五,集群的联接方式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联接方式是价值导向,而创意产业集群的联接方式是文化传播和渗透。

二、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将有创意的文化、创意技术与现有的资源结合发展,使创意产业实现了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延续和带动了传统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服务产业档次,促进新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促进文艺演出行业、影视出版行业和手工艺制作行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推动文化资源全面开发。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发文化资源、提高创意软实力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区域品牌的打造。区域品牌是一个企业在某区域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标志。创意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创意人才及技术,为该产业打造出不一样的产品形象,为创意产业树立了良好信誉,提高了区域市场竞争力。第二,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效应。创意产业不但涉及到创意文化、创意技术,还涉及到传统文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就业率和增加了就业岗位,使区域经济规模得到扩大。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脱离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依托于文化资源,使创意产业成为自热资源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协调了自然资源富有区域与自然资源缺乏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对城市功能转换的作用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对产品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原来的功能上增加了城市创意发展功能,该功能的增加不仅促进城市全面性和综合性发展,还有利于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加强对城市区域文化特点的保护,使区域独特性与区域认同感达成一致,塑造了美好城市形象。

(五)对区域就业能力的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有利于增加就区域就业能力,提高区域就业率,对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有效扩展了区域就业领域,大大增加了区域就业机会。例如创意产业涉及到的版印刷业、娱乐服务业、手工艺品制作业、休闲健身业、会展、包装行业等,都是提高就业机会的最佳行业,此外,文化要求高和技术要求高的软件设计、创意设计、数字媒体、动漫网游和计算机服务等,这些为高文化水平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第二,创意产业集群还可以有效完善就业结构,使就业机会和岗位满足各阶级、各阶层和各行业的就业需求。促使生产制造就业结构转换为消费服务型就业结构,劳动密集型就业结构转换知识密集型就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地位,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到有效提高。

三、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战略

(一)积极开发创意人才,以此激发创意产业区域活力

该战略主要是通过培养创意人才和开发人才实现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其战略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面入手。第一,提高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意识,树立大的创意人才观,规范创意人才管理标准和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管理体系主要通过建立人才管理机构,人才培养基金,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现。第二,要提高校创意人才培养效率,最大限度发挥高校人才的优势。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及开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高校应针对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文化优势,制定符合他们的创意培养模式和计划。其次,高校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意生产过程中中除了培养学生文化创意理论、创意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将创意文化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区域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三,全面开发创意人才市场,实现创意人才流通体系完善的目的。第四,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创意人才发展气氛,同加强对创意产业集群基础建设的强化力度。

(二)加强科技创新,占据创意产业发展至高点

第一,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依托主体的转变。传统产业主要是依托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实现发展,而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托文化资源和高科技技术。第二,创新和完善创意产业结构,加强创意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使创意产业集群向综合性创性和全面性创意产业发展。

(三)在投资方面经济引用多元化投资方法

最大限度发挥民间资本市场的作用,提高创意产业集群集资和科学投资的能力,保证创意产业正常进行和发展。第一,多元化投资的宗旨是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体,其他经济共同投资,确保创意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前进。第二,积极发挥民营经济的投资辅助作用,使创意产业得到多元化发展。(四)将创意产业集群集团化创意产业集群本身是由多个不同性质但又相互联系的小型企业组成,将其集团化不但有利于统一管理,还有利于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具体处理设施如下:第一,根据创意产业实际情况建立现代产业集团,以此推动创意产业集群集群化发展。第二,加强创意产业利益链的连接力度,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除了以上四点策略外还有国际化战略,以提升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为核心策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贡献度为核心策略

四、结语

创意产业集群既是不同产业要素的集和体,又是不同产业空间的集合体,对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力量,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不但延续了传统文化和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还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就业机会。

作者:王义涵 单位:山东博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如中,郭华,付永萍.促进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09:62-66.

[2]肖竞.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比较及其实施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01:183-184.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3

关键词:创意产业集群;创意城市;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创意城市成为城市发展新趋势。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技术、新媒体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设计行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机遇,但是,艺术设计专业也需要适当做出调整,其培养出创意人才才能够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就创意产业集群而言,当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这一产业发展的需求,两者在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对接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满足其市场需求,成为视觉传达设计培育创意人才的主要关注点。其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以此来突破创意人才发展瓶颈。

一、创意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创意城市发展的

人才现状

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艺术学科范畴中,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其属于“平面”设计范畴,但是,现今,此专业的设计教育往往过于关注方法以及思维训练方面。就大多数教学工作而言,在解决创新以及创意设计上,片面强调感性能力培养以及思维训练这一方式,将其作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途径不能从根本上切实解决视觉符号文化传播以及交流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说,创意产业集群视角下创意人才发展现状为:

(一)学科认知方面

现今,我国若干高校在自身的视觉传达学科定义上,认知水平依然停留在平面设计传统学科范畴。针对设计课程,一些高校实施了相关的改革试验,但是,其改革点仅仅放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没有涉足初级学科的内涵研究以及课程体系的创新,对富有实践意识、应用技能的创意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创新措施,在研究中,对其缺乏必要的关注。

(二)体系建设方面

在当前的艺术类教学中,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以下特点:综合性、多元化、实践性、交叉型。鉴于这些特点,当前的设计观念、相关理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充分体现与彰显上述特点。尤其在实践方面,缺少以实践培养为目的的专业课程设计与应用。此外,在跨学科研究上,也较少关注,在文化创意教育专业课程创新上也表现出不足,故而,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中对于创意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方面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目标主要为应用技术型创意人才培养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一直以来是这门学科倡导与遵循的发展道路。但是,在当前,教学工作过多集中在校内外实习环节,尚没有充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面向社会服务互动发展上也有所欠缺。

二、制约创意城市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创产业的核心发展是人,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也成了文创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该专业的主要任务便是为文创产业培养专业的人才,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国内的文创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自2010年开始,文创产业飞速发展,其发展的速度高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其整体趋势蓬勃向上,但是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展,使其进入发展瓶颈期,尤其是针对高校的教育改革,若在其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未能重视人才的发展,那么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文创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的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专业以及创新两者兼备才能为其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创意人才培养的教育问题。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以及教学方法的墨守成规,使得对于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要方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的重要性,进而也未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作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在项目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模拟练习,缺乏实践训练,内容也过于陈旧,与社会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也不具备发展的长期性。目前,对于设计行业的要求,必须是创意性专业人才才能符合岗位要求,各大设计公司对毕业生都有非常高的工作经验要求,因此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上所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更新教学模式,重视实践与创新,将教学中的实践与文创产业的社会要求进行有效结合,找到重要的平衡点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创意产业集群下创意城市发展的

人才瓶颈突破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教师队伍

艺术设计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特征,因此科技以及生产力对其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例如生产的材料,工艺以及施工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若教师不能在一线对设计进行了解,便不能知其变化,那么对于设计的方法、表现以及观念都不能与时俱进。在以前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只是针对学生对于设计的实践方面,而对于专业的设计教师,其实践和市场设计等方面的经验,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鉴于此,在教师队伍的改革方面,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师的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增强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可将其选派至与专业密切相连的企业,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

(二)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

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实验室为其中必需的硬件设施之一,从基础上有力保障教学水平。该专业所具备的实验室,必须具备相应的程序设备,用于图像的获取以及打印,同时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最基本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其将课堂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争取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使其在毕业后快速融入到工作中去。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实验室的设计方面并不理想,这也是影响该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更新其教育观念,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保证经费以及人员的充足,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管理,这样有利于其运作,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三)促进办学途径的多元化发展,倡导校企联合

企业和学校两者之间的互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尤其可以为设计专业的人才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亦可弥补实验室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在20世纪的20年代,包豪斯艺术院校建立,尤其是其作坊教学,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学习素材,拓宽了办学途径,同时也使学校与企业的发展互助得到提高。实践机会的增多,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在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虽然设备得到一定的完善,但仍然会受到一定的财力、物力和设备老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学校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因此校企结合可有效解决该问题。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可以高校教育为向导,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同时注重对教学的创新,进而提高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的双重质量。

(四)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

根据目前教师的情况,需建立相关工作室以及完善的工作室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舞台的延伸都离不开工作室,同时亦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环境,发挥其专业水平。针对工作室制度的完善,众多高校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对于工作室制度的管理,还需进行宏观控制,避免设计产权以及偏移教学等问题的产生,工作室制度的完善,才能有效保证师生双方的权益。

(五)积极组织设计比赛,强化实战训练

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能力,而竞赛评比便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设计比赛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拓宽师生的眼界,而且还可以使双方在比赛中进行学习;同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其设计方面的能力。综上,高校在针对艺术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其给予相关政策以及经费的支持,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打造出坚实的团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同时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

(六)适当增加设计课题实践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在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二者不可或缺,教师可以进行设计课题的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与相关案例进行结合,与行业发展并行。设计课题属于实践操作,在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对社会进行考察讨论,同时还需完成实验室的操作以及课程的研究。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的高效完成,从而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锻炼,提高其创造以及设计能力,同时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找最优路径,进而达到培养创意城市发展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爽.文化创意产业下视觉传达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J].大众文艺,2014,(09).

[2]李文婷等.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11).

[3]赵勤,李鸿祥,贺兰雪.基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下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作者单位: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系统组织结构,生态环境

一、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认知

创意产业是一种将人类的创意作为产业发展资源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设计、媒体服务、流行时尚、动漫艺术、古董收藏、新闻出版、软件开发与音乐表演等多个行业。创意产业将创意等智力因素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创意产业是以人为本、环保型、低消耗、高产出的新兴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它的出现,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它对促进产业创新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意产业依赖于网络组织生态系统而存在。创意产业集聚区组织生态系统是指由大量中小型创意企业集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旨在优化创意产品的制度结构,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便于集聚区内部的信息、人员交流和创意的产业化和商品化,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有利于促使产业区内部形成完整的业态并构成产业链,集聚区内的产业形成关联性后,可以产生共享效应和互生效应,可以获得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双重效果,而且集聚区的企业可以在竞争和合作中形成一种关联和互动效应,有利于集聚体内企业协同创新和保持不断持续发展的活力,也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是系统诸要素在一定的结构下形成的效应。功能表示了系统的行为特征,主要由系统的诸要素和内部结构所决定,系统功能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出、输入关系,因此系统的功能是由要素结构、生态环境共同决定的。创意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是一种开放的组织系统,其创新发展是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创意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系统组织结构

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行为主体(创意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组织等)在交互作用和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其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形成多维发散的网络结构(见图1)。

图1展示了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其中各个行为主体构成了网络的各个结点,各个结点通过连接成的关系链条(信息、知识传递扩散的关键渠道)结成网络互动关系。创意产业的网络结构系统是多层次的,包括企业间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虚拟的社会生产网络。企业间的正式合作网络不仅包括区内企业在设计、生产、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创造价值的活动中,选择性与其他企业或行为主体所结成的稳定关系,如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合资、分包、战略同盟等结成的市场交易网络、供应商网络、分包商网络等,还包括企业与当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间结成的研发合作网络、服务支撑网络。在这种形式的网络中,传递的知识以编码化的知识为主要形式。非正式的虚拟的社会生产网络包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包括企业内部各阶层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和生产工人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与大学人员和政府官员等非市场交易活动中建立的公共关系网络或者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关系是在非正式的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的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相对比较稳定。这种网络形式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产生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创意产业集群的多层次的、形式高度发展的网络结构为创意产业提供公共设施和知识,并为其提供认同感和灵感来源。创意产业集群组织网络中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完成是一个群体活动、分散决策的过程。当某一新观念、新技术或需求的信息在网络某一结点产生之后,就会沿关系链条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交互循环、反复流动。网络中创新的参与者特别是企业会依据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技术进行分析、处理,作出创新决策,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并通过网络扩散与外溢。在此过程中创新主体会根据此创新决策及时反应和协调,在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完成创新活动。

三、创意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创意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除了依赖于系统组织体内部各经济主体的互动作用和协同创新效应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促进其发展的外部动力要素,这些动力要素构成了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不断地自适应的过程。系统开放的创意产业集群与生态环境之间正是通过频繁地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来获得创新刺激和竞争优势,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创意产业集群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产品、资金等要素的流出流入始终保持和外界的密切联系。促成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柔性的劳动力市场、地方文化资源、创意氛围、信息和技术资源、制度激励。

人的创造力是创意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柔性的劳动力市场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人才,其中包括在创意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创意人才,也包括普通的劳动力。柔性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人才的高度流动确保了创意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创意血流”的不断更新和替换,组织上的柔性化体现为允许各类人才兼职或“跳槽”,便于创意人才的自我选择和自由流动,益于新的创意、知识和技术在区域内传播和扩散。

由历史积淀而来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创意发明的核心,也是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因为传统的、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因素进入创意产品的设计可以赋予创意产品独特的地方特性。这些地方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文化资本,如古建筑,也包括无形的文化资本,如象征性活动和地方手工艺产品和服务。创意产业集群正是利用了地方文化的特殊性,生产出具有地方特殊性的创意产品。

创意氛围是创意产业集群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创意氛围的形成依赖于城市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和城市中的创新文化氛围(软件环境)。首先,城市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充满意趣的公共空间的营造会吸引创意产业人才的聚集,如建立酒吧、咖啡屋、特色餐馆、小剧场、音乐厅、书店等方便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会等活动。创意人才的聚集会吸引创意企业纷至沓来。创意人才在这种公共空间中集聚交流易于产生创新思想的火花,激发创意思想的不断涌现。其次,众多创意人才和企业的集聚会形成无形的社会生产网络,产生网络效应和网络价值。

信息和技术资源是助推创意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动力源,高速发展的技术和发达的信息为创意产业集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思想的实现手段。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将创意思想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扩大了创意产业生产网络的范围和产品的市场规模。

从制度环境的角度来看,政府在营造创意氛围的制度激励和政策制定上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中,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常常会失灵,会影响市场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因而需要政府营造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即通过建立公平严肃的法制环境和制定法律规范纠正市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缺陷,增强创新网络中的信任机制,确保竞合效应能够正常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创新物的外部性内部化,使创新者更好地享有创新效益,建立引导正确社会走向的投资机制和颁布一系列旨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构造一个有效的持久的创新激励软环境。另外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为城市提供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等措施来营造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

四、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

创意产业的创新行为既依托于又改变着生态环境,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成长、发育的核心动力,创意产业持续不断创新和持久竞争力的培育依托于适宜的生态环境。而政府在积极营造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有效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为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1.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

创意产品是复杂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难以衡量的特点。而且对消费者文化心理需求的把握是存在现实困难的,再加之交易的长期性及产品升级换代的风险,因此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创意知识产品由于在使用上没有自然排他性因而很容易被复制,倘若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原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的人、财、物的大量投入便难以回收,长此以往,会严重打击创意产品制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妨碍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政府制定出能够使得创意产业市场交易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分类化、效益化的法律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市场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保护正当的产权利益不受侵害。

2. 构建促进创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融资体系。

资金投入对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创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如动漫、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制作、广告等行业类别,具有项目周期短、市场风险高、知识资本比重大、高成长、高收益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型创意企业的融资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尤其是在初期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国家可以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采取税收优惠措施促进和鼓励创意企业的创新发展;为更好地满足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需求还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适合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融资需求的市场体系,可考虑在主板市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在产权交易市场上建立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扩大符合中小型创意企业特点的间接融资体系(如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健全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配套机制建设。

3.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资源整合能力。

政府应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逐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的资源整合能力。(1)促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可利用所掌握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和专业网络运营商合作,建立专业的创意产业网络信息平台,帮助创意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收集、分析以及传递该行业的信息,促进技术和知识信息在行业内的交流,规范信息交流制度,同时将该网络平台打造成集国际行业信息、产业动态、市场行情、人力资源等相关信息的平台。(2)促进展示交易平台建设。政府出资兴办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依托这些场馆为创意产业搭建展示交易平台,常年定期举办各种展会,为创意产品和成果的商业化提供服务。(3)教育培训平台。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并联合企业、产业机构和国际组织为专业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Koschatzky,K.and Lo,V.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Cluster Analysis,Working Papers,Firms and Region,No.R1,Fraunhofer ISI,2007.

[2]Jeffcutt,P.and Pratt,A.Managing Creativity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11(4),225-233.

[3]Lorenzen,M.and Frederiksen,L.Why do cultural industries cluster? Localisation,Urbanization,Products and Projects,in:P.Cooke and L.Lazzeretti(Eds)Creative cities,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2008,155-179.

[4]John N H Britton Network Structure of an Industrial Cluster:Electronics in Toronto,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2(35),983-1006.

[5]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技术管理,2003,(7):57-60.

[6]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5

关键词: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分析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上对信息技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对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鉴于专家对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大量研究和证明,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和信息对人们生活的重大推动作用,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它们是科学知识及其团队的合成和结晶,依靠着科学团队的知识储备和智力,利用集群产业的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靠着学科团队的优势形成学科集群,将科学团队的知识运用到产业集群中去,然后进行推广销售,这不仅给产业集群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为下一步进行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基金。通过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成功地带动了本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学科集群二者的相互配合,协同创新,是我国目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学科集群以下简称为双集群。

1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学科集群日益壮大,这不得不说得益于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但是,他们之间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且产业学科集群也并不是不相矛盾,天然就具有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科集群向产业集群输出的知识只有储备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激发集群内部各要素的创新与协作,进而促进集群的发展,才能促进集群的壮大。

所以产业与学科集群的相互协作是一种全新的创业模式,是集群内各创新要素之间、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合作、依赖促进的关系,促使集群内创新资源在合作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而使集群创新协同能力得到动态持续的发展。

2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特点

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二者的相互协同创新是用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而且渴望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有其独到的特点。

①广泛性。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产业部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进行横向协作的方法和纽带,如果任何一个链条出了差错,效果就发挥不出来了。

②拓展性。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协作创新领域已由国内的转向外国学科集群,外延扩大。企业开发的方向也早已由自主转向协作,另一方面学科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从最开始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发展到二者的联合体,加强了合作的力度,深度与广度,内涵也在持续更新。

③竞争性。一方面,产业集群对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引入,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与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作中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克服了以前的行政“摊派”也或“撮合”结合的毛病。这些优势,都为产品增加了更多的竞争力和高科技含量。

④互补性。资源与信息的互补是双方协作的原因。他们协同创新因为各有优缺点,可以优势互补,形成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构成了两者的互补性。

⑤开放性。协同创新的着眼点在于开发研究,开发研究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室进行的也是基于实际的了解;而且其开发研究很多时候是两个集群科研人员共同进行的,开发研究的成果首先要经过中试实验;最终还要经过市场的鉴定,这些都反映了协同创新的开放性。

⑥风险性。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想要取得成功,实行产业化,必然会遇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投资与风险投资和市场创新等几个问题。基础应用研究要么是为了学术价值,要么是为了探索研究方式,不考虑短期的直接的利益。而产学研合作所进行的研究开发则不相同,他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他能否取得的利益,他所研究出来的成果都要接受市场的鉴定。

⑦多样性。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方式已经从项目合作为主,发展到平台共建、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和信息融通等,有的企业已开始实现以资产为基础的机制转换,共同建成长期稳定的联合体。有的因人才交流相互输送,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集群。共同创新进行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中有合作,合作中有技术转移,是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生意买卖关系。

⑧收益滞后性。协同创新双方为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投入的现有资源,产生的市场收益是滞后而且是难以预期的。具有风险意识的双方,只有对与协同创新有关的各种经济、科技、社会变量的未来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做出理智的决定,才能解决收益滞后性给投入者带来的困扰。这种对收益的评估是决定投入的主要方面,它可以决定投入量或者是否投入。

3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理分析

了解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理是他们之间共同产生效应的前提。在他们相互协作期间,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为学科集群提供具体数据与合作研究的基金,又可为学科集群提供实验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科集群则可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团队风险评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学科集群也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建议可在企业内部实施激励措施,可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两者的协同创新是一种双赢,不仅对企业、科研院所,还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两个集群协同作用,一起完成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整个过程或创新的某些环节,通过这两个集群的优势互补和集群资源共享,创新能力与支柱系统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可以极大地提高创新效率。惟有不间断地创新科研能力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稳步健康地发展,所有现有的产业集群建设,企业都是更多地注重产业内部的生产,忘却了与科研团队进行协作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惟有与科研团队进行协作才能拥有持续的创新力,企业凭借科研团队来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团队也只有通过企业提供的经费,才能继续发挥创新能力,在科研创新上也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让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相互协同共同发展,才能有力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协同创新能力的结果与评价则是督促他们共同努力的因素。

4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对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指导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从而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晓莉.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2012(04): 29-30.

[2]邵云飞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4):79-84.

[3]徐乾.基于产业集群升级机制的现状分析及展望探讨[J].价值工程,2012(26).

[4]徐乾.如何以金融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商业时代,2012(28).

[5]赵剑冬,曹育红.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价值工程,2013(06).

[6]D’ESTE P,PATEL P.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 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7,36(9):1295-1313.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BC121201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GBD1212036]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青年课题[GBD1212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志红(1979-),女,福建建阳人,东北石油大学讲师,硕士,全国注册会计师,全国注册税务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教育与实务。

创意产业的集群式发展策略 篇6

一、集群式发展的优势

集群是指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 具有很强的群体集聚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包括:一是集聚性。在某一个固定的空间内, 众多的创意产业内的企业会扎堆存在。二是专业性。产业集群是以某种专业性分工为基础的企业集聚。比如传媒产业集群、动漫产业集群等。三是辐射性。产业集群的外在经济效应使产业集群显示出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文化产业集群既有集聚效应带来的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 又有由于共性和互补性带来的良性竞争优势。

1.文化产业集群有助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形成, 群落内企业可以分享公共基础设施,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获得产业集群的价格竞争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 由于外部服务容易得到, 交易成本低, 因此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可集中力量实行专业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输送到区域外的市场, 从而使整个产业集聚区域内企业获得一种来自扩大市场占有率上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同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内, 大量的企业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 而企业又大都分布在其中的某一个生产功能区, 中间产品全部在企业集群中生产和销售, 大量的企业生产的不同中间产品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范围经济, 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存在着成本优势。

2.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扩散, 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 从而产生报酬递增效应。文化产业集群能够提高群落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并且日益成为创新中心、学习中心。首先, 创意集群可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并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这不仅是因为集群内信息的传播距离近, 不会造成信息的失真与过滤, 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的传播者是同一产业内的有关组织, 共同的知识基础更便于传播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集群内组织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使知识生产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更易于了解市场信息, 使其知识创新成果更易于实现市场价值, 促进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集群还能使企业更快地了解产业内知识创新动态, 了解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 更易于寻找现有知识的商业化机会, 使现有知识实现其市场价值。信息的交流使集群内的企业可以迅速了解相关知识存量以及拥有知识的专家, 为企业寻找所需要的知识源以及相应的专家提供了便利, 降低了信息的搜索成本。信息的交流也提高了集群内各组织对已有知识的了解, 避免了企业新知识开发的盲目性。其次, 集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相近性与互补性以及相互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 有利于知识在集群内部的共享与传播。集群为创意企业间提供了近距离学习的机会与条件, 从而提高了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效率。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提高了创新的针对性, 增强了集群内各成员的知识创新能力。

3.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产业规模扩张。文化产业集群的自身规模扩张优势大大优于单个文化企业或组织, 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链的扩张, 随着文化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 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要素进入产业聚集区域, 大量相关性企业或机构也会相伴而生, 不断拓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链, 导致产业规模急速增长而成为行业的龙头和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二是企业规模的扩张, 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赢利的示范效应, 会不断吸引新的资金进入, 使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有质的飞跃。三是产业整体合力的扩张, 虽然文化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组织和其他机构从事着同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 面对着类同的消费市场, 但深究其各自追求的细分目标市场却不尽完全相同。同时集聚在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和组织出于对同一产业“知识链”的依赖而选择密切联系和分工协作, 因此集群内有竞争更有相互合作, 容易形成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

二、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完善而稳定的产业政策体系。要形成区域性的优势文化产业集群, 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界定清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 划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率边界, 还必须在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内改善政府的投入和管理, 优化政府对公共性文化资源的配置能力, 强化文化产业集群内各类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升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

随着创意产业的不断拓展、行业的不断跨界, 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入, 创造了新的价值取向和新的交易形式。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创新体系运转不畅是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 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确保创意研发及经营的投入强度。政府的主要任务不是“投”而是“融”, 应当设立各种科研发展及产业创新基金, 有效实施宏观调控, 创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投融资环境。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做法, 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建立创意产业发展基金, 对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项目和人才等, 实行免税、减税、贷款担保和贴息等多种政策, 来积极鼓励和推动创意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具体措施有:建立专门支持中小机构的金融制度, 完善和扩充国际间合作项目的融资制度;建立实用评价手法, 完善创意产业专项投资的基础条件;开发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交易的财会处理软件等。

建立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当前, 我国很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都处于升级的关键时期, 要进一步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完成从线性创新到非线性创新的转变是关键。创意产业的指导和管理是一个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工作, 需要政府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 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以及行业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因此, 建议成立专门的创意产业职能部门 (如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 , 主要负责制定创意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发展战略, 引导社会资源配置, 并就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予以调研、指导、协调和解决。由于产业聚集效应的需要, 政府必须重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通过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条件, 或提供信息引导、系统配套服务乃至培训, 使之快速具备经营能力和资格, 以此推动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降低单个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 集群需要建立公共的信息中心专门为群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大力发展服务型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各类服务中心可以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 群内企业以入会方式支付一定的信息使用费用。通过创建这些技术创新平台和区域服务体系, 促进集群系统内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大学等要素的有机结合, 在释放出集群内部集体创新效率的同时, 增强集群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能力。同时, 还应该加快发展行业协会、个体劳动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民间组织, 重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 促进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互补充与良性互动。其中, 人才和各种资源的默契合作是关键, 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要相互配合, 共同探索集群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机制。

三、保护知识产权

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活动, 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对创新产权的收益上。创意产业是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 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 发挥出产业的功能。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因此, 创意产业中有形资产较少, 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 这就将其与知识产权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 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成为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知识产权, 创意产业将面临任意仿制和随意复制的混乱局面, 整个产业都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关键。

在政策和法律层面, 要建立健全针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我国已经制定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 但缺乏针对创意产业的专门法, 为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留下了真空地带。应当尽快制定针对出版、影视、电子游戏、动漫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 以激励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最重要的是, 要严格知识产权执法,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一方面, 应简化相应的司法程序, 降低个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另一方面, 加大处罚力度, 增加侵权者的侵权成本。由于创意作品的开发和产品生产阶段是较容易发生侵权行为的阶段, 因此要加大执法力度, 将违法行为控制在萌芽阶段。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 对侵权者尤其是故意侵权者加重民事赔偿责任, 追究其刑事责任。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提高其综合素质, 健全各项执法监督机制,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办案效率。对典型案件进行曝光,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要发挥产业集群内各类协会、专利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一方面, 要保护创新成果以激励创新;另一方面, 要鼓励创新成果和知识的传播来推动整个集群的进步。要创新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 不仅要注重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意激情, 维护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创建专门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降低创意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 促进创意产品顺利进行市场转化。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向创作者提供包括专利、已登记著作权索引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信息, 使创作者了解已有作品和产品的知识产权状态, 对自身创作的新颖性有客观的认识, 同时也使创作者能够通过各种合法渠道, 在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 以借鉴、合理使用等方式将他人作品、专利中的思想与技术同自己的创意相结合, 并最终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同时, 信息平台还为集群内个人或企业及时掌握本行业发展趋势提供便利, 避免重复投入和研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并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四、促进集群内的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是创意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 是集群演变的动力源泉。创意产业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内, 产业集群组织内部某一成员所拥有的产品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市场信息、进货渠道、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有一部分外溢出去而成为整个产业集群成员共享的公共知识。

创意企业的知识溢出来源于创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创作人员直接导致创意的产生, 其知识溢出对创意产业集群创意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拥有商务管理及发展模式的知识, 这类知识溢出有利于集群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促进集群效率提升。人力资源在集群企业间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新组织的衍生和人员间正式或非正式沟通四种形式产生了创意企业间的知识溢出。集群企业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 使得知识在企业间扩散, 外部人员的流入改变集群原有知识结构, 带来的创新知识;创意企业间合作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合作创新、要素互动或者同一创意设计方案或加工过程中各环节运作的合作;集群内新组织的衍生产生了新的知识粘滞点, 加速知识的共享与新知识的产生。衍生活动包括:从业人员离职, 在集群内成立新的企业, 集群内公共机构成立企业 (如高校企业) , 多家企业共同发起新的机构或组织;非正式沟通对集群的作用显著, 实证发现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创意人员等各类人员之间都存在高频率的非正式沟通, 是创意、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信息在集群内部的流动的有效的途径。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7

近些年, 辽宁省陆陆续续有城市开始注重大力发展创意产业。2004年, 大连抓住全国第一也是惟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机遇, 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方面异军突起;同年, 沈阳的软件及动漫产业起步, 目前已成为沈阳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末, 阜新启动“万名动漫机台工”培训计划;2007年, 鞍山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的转变。伴随着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 辽宁创意产业逐渐从概念走向实践、从萌芽走向发展, 其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趋势。

目前, 辽宁省拥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 (美术) 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辽宁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和基地见表1:

辽宁省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

1. 在创建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培育创意产业集群优势

自2004年以来, 辽宁省建设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 (美术) 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园区都初具规模, 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为辽宁省创意产业培育集群化优势奠定了基础。

2. 在城市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创意产业集群优势

辽宁省创意产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旧城改造和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优势将创意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加以改造, 形成新的创意产业。2004年, 大连抓住全国第一也是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机遇, 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方面异军突起。沈阳市动漫基地起步时已经拥有很好地产业基础, 软件开发企业400家, 软件开发人员2万余人, 软件学院5所, 培训学校100余所。

3. 在错位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创意产业集群优势

辽宁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结合作用, 创意产业集聚区定位较准确、错位发展, 避免了同质竞争倾向。沈阳形成“北部现代传媒产业基地、南部动漫产业基地、西部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东部影视旅游基地”;大连有“迅速崛起的软件业、独具特色的会展业、持续繁荣的旅游业”;盘锦发展“书画、雕塑、图书、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经销展览”;阜新培育“玛瑙产业和动漫产业”。

三、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不大

从城市角度看, 辽宁14个城市中, 大连、沈阳的创意产业有一定规模, 但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公布的《2007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排名上, 大连仅列第15位, 沈阳则没有上榜。从行业角度看, 旅游业、软件业初具规模, 动漫产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演艺等都有发展, 但规模不大。

2.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

辽宁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呈现出梯度推移发展态势, 目前看有三个梯度, 沈阳、大连处于一级梯度, 呈现出了集聚态势;鞍山、本溪、阜新、盘锦处于二级梯度, 集聚态势还不十分明显;抚顺、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辽阳、铁岭、朝阳处于三级梯度, 还没有显现集聚态势。

3. 产业园运作层次低

一些园区由于前期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和论证, 对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等方面还处在初级认知和实践阶段, 大多数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只是简单的物业配套服务, 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产业只是简单的招商, 园区仅仅成为产品、生产的集聚, 靠收取租金盈利, 没有考虑建立文化产业的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配套。

4. 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从目前看, 园区除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体系的企业外, 大多数企业依靠的还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产业发展仍处于模仿、代理、代工阶段。这是辽宁创意经济最大的不足, 对其今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5. 区域品牌意识不强

辽宁创意产业集聚区域, 在总产量上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但是缺乏自己的品牌, 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弱, 很难开拓市场, 提高市场份额。

四、构建辽宁创意产业集群优势的五点建议

1. 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与规划

加强创意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尤其是对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规划辽宁省创意产业全局发展的布局, 尤其重点关注二级、三级梯度地区的规划, 精心论证、科学规划园区内项目的布局, 实现错位发展, 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

2. 大力培育创意产业集群主体

创意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其主体的成长壮大。因此, 培育优秀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成为实施创意产业集群战略的首要任务。在培育优秀创意人才方面: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 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的培养;二是鼓励“产学研联合体”人才培养方式, 采用产校挂钩、项目教学等模式, 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三是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研究院所;四是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论坛、展览和博览会等, 为本土创意人才提供与国外同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造就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大师, 构建文化创意人才梯队。在培育创意企业方面,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 创意产业集群大多由中小企业聚集而成, 所以应该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 积极营造多元、开放、宽容的创意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多元的文化、和谐的治安、完善的设施、宽容的氛围成为吸引创意人才和企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为此, 辽宁省在实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时, 不仅要不断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而且要积极营造尊重创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4. 增强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首先, 政府在指导集群发展时, 应有意加强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 构建完整协调的产业链, 提高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其次, 以大中型创意企业为龙头, 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 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 以更好地发挥集群的协同效应和信息共享。最后, 通过组织新产品展示会、博览会和交易会等方式, 为企业进行产品技术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 推动集群内企业建立联系。

5. 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

区域品牌的建立对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区域政府应采取各项措施, 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和推广。对外, 区域政府要积极宣传区域品牌。单个企业没有能力组织代表区域形象的大型宣传活动, 区域政府要发现自己区域内该产业的独特资源和优势, 准确定位, 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组织参加各种博览会、建立商品批发零售中心、举办相关公益活动等形式, 塑造区域该产业集群的良好整体形象, 宣传推广区域品牌。在内部, 区域政府应促进区域企业品牌化经营, 并致力于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品牌运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基于国际经验的大连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9 (1) :29-31[1]张春梅.基于国际经验的大连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9 (1) :29-31

[2]张春梅, 薛丽敏.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于辽宁省情况的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 2010, 10:62-63[2]张春梅, 薛丽敏.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于辽宁省情况的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 2010, 10:62-63

[3]韩晓时.辽宁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辽宁经济信息网.2010.11.http://www.ln.cei.gov.cn/qxgblj/jyxc/ljzk/cyjj/624191.shtml[3]韩晓时.辽宁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辽宁经济信息网.2010.11.http://www.ln.cei.gov.cn/qxgblj/jyxc/ljzk/cyjj/624191.shtml

[4]田克, 王秀华.辽宁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8, 25 (6) :45-47[4]田克, 王秀华.辽宁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8, 25 (6) :45-47

[5]丁立义, 王剑.金融变局下的创意产业发展对策——以辽宁创意产业发展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5:1-3[5]丁立义, 王剑.金融变局下的创意产业发展对策——以辽宁创意产业发展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5:1-3

[6]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2007[6]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2007

[7]张妤.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人民论坛.2011.23[7]张妤.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人民论坛.2011.23

[8]曾光, 张小青.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发展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 2009.6:447-448[8]曾光, 张小青.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发展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 2009.6:447-448

[9]厉无畏, 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1:5-13[9]厉无畏, 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1:5-13

[10]王砚羽, 邹仁余.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南京市创意产业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 2009.4:22-24[10]王砚羽, 邹仁余.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南京市创意产业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 2009.4:22-24

[11]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 2006[11]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 2006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8

知识经济的来临助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与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其中以创意为主动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模式迅速崛起, 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与实践的新趋势, 更是我国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 解读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群化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它的理念是在文化产业发展和积累到成熟阶段应运而生的, 我国对其研究始于政策层面的需要, 在此, 我们结合国内研究与实践情况进一步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做简要梳理。

1.1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解析

文化创意产业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是文化与产业在创意的催化下形成的崭新整合, 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最顶端, 对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高度融合, 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实现价值增值。因此, 能够称其为文化创意产业, 必须具备几项基本要素: (1)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文化”, “文化”既是产业的起点, 也是生产和消费的对象; (2)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髓是“创意”, “创意”是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价值增值的核心要件; (3) 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整合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根本保证[1]。

综上, 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本资源, 以创意为核心要素, 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高度运作, 运用知识产权实现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增值, 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具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行业集群。

1.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模式, 其中集群化是其主要的增长趋势, 并且逐渐成为提升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新动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也越来越显著, 在知识经济的新增长点上呈现出一些共性发展特征。

1.2.1 根植于文化的产业整合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化在市场运作机制下的高度产业整合, 它的内核永远是文化, 是人文价值的全新呈现[2]。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模式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 在不同的城市或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的表现是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过程是将文化嵌入到经济体内, 用创意将文化形成产品与市场, 创造经济价值, 进而发挥产业功能的过程。在这个整合循环中, 文化是创意产生的根源, 是人文价值的展现, 是集群竞争优势的运行基础。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模式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运行, 必须以人文价值为内核。

1.2.2 依赖于地缘的辐射效应

综观全球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 无一不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 它们都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而闻名世界。我国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产业化发展较早、较有影响力的城市, 也是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形成城市风格的。由此可见, 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都市型产业, 城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创造了契机,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同时,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的成功也验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区位理论[3]。一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市场范围不仅具有当地性, 也应该具有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 它的地缘优势应该在集聚效应的基础上产生经济辐射和文化扩张。

1.2.3 聚焦于企业的资源互动

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 众多文化创意企业的关系更加注重合作, 可以共享大部分的产业要素并产生共生效应,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相同的文化则是合作的纽带, 文化创意企业通过集群实现文化产品的共享与整合, 创造出协同的技术手段、通畅的信息、扩大的市场需求及区域品牌, 同时实现政府、研发机构、咨询培训机构、金融机构、服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集群内多方主体的资源互动[4]。这种联动有助于提升中心地等级、推动产业整合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它与上述地缘的辐射效应具有相互强化的功能。

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问题

从上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可见它的优势所在,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 如长三角、珠三角文化产业带、北京的中关村产业园、上海的世博园、长株潭城市群文化产业区、杭州以西湖为中心的十大产业区等, 这些文化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都实现了上述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正视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难免显现一些问题, 成为发展瓶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对文化资源存在一定垄断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过程中, 政府扮演着浓重的角色, 一般都会对文化产品及文化市场进行强监管并做出相应的硬件或软件规划, 力求产业化快速运行。但这个过程往往因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倾向, 一些政府会因为政绩的需要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一哄而上, 对文化资源进行控制, 对产业化进程进行干预[5]。同时忽视创意产业基地应有的产业基础、区位能级等要素, 使得本来可以由市场来决定的资源配置偏离了方向, 重新带上了“计划”的帽子, 失去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独特优势, 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正功能。

2.2 缺乏高水平的创意人才和创意团队

著名学者金元浦教授指出:“从最根本上讲,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 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6]然而, 我国虽然拥有创意领域的培养院校和机构, 但是他们大多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经费不到位、实践经验不全面等问题, 导致人才供求不平衡——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要大量创意人才, 但真正懂文化属性又懂市场属性的复合型高水平的人才又极其缺乏。同时, 创意不是一个人就能成就的事业, 尤其是文化产业上的创新与升级, 必须有团队做强大后盾, 我国高质量的团队在这方面也是相当匮乏的。这两点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提升。

2.3 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千百年历史长河里留下了众多为今人所用的文化产品与精华创意, 但这些文化精品往往被人们简单复制、简单消耗, 没有一条完整清晰的产业链条, 从购买、交易、评估到衍生品, 都远远没有达到市场化的标准, 没有产生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 进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导致创意集群模式难以维系[1]。同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需要集群网络中的企业产生协同效应, 但当前大部分集群内创意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少, 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中介公司等支撑机构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5], 各自为政, 没有很好地分享信息等资源, 缺乏大局观念, 所在行业趋同性明显, 没有形成做大做强的凝聚力, 出现了恶性竞争、价格战的现象, 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振兴是我国当前创意产业的重要命题,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未预知的或瓶颈性的问题, 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之路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针对已有问题和存在的阻力, 我们从实践角度出发, 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举措供实践参考。

3.1 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

尽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市场化行为, 要走完全产业化路线, 但从成功的创意集群实践中我们发现, 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仍然不能小觑, 因此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过程中要发挥强大的服务功能, 主要做好以下支持工作。

3.1.1 制定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涉及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影视业、出版业等多个领域, 各个行业在各地区发展的基础不同, 竞争优势不同[5]。因此, 政府在集群前期必须根据区域内实际条件, 依据资源、科研、人才等比较优势确定产业集群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有针对性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进入, 整合资源, 着力发展重点行业,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基地。

3.1.2 营造规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和适时的宏观调控, 特别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还不够成熟, 产业链尚不完整, 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介入。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灵活资本注入形式, 要加强立法, 制定政策, 规范文化创意市场, 建立行业协会和标准,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3.1.3 构建宽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

创意经济发展应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宽容性[7], 它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从根本上讲是流动资本,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旦成型, 政府就应该减轻控制作用, 减少对文化资源的垄断, 主要通过扶持手段, 构建、吸引和持有创意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 包括融资、选择性保护、规范市场体系、调整产业布局等多种政策, 构建宽容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空间, 促进其早日发展成完整的产业集群[8]。

3.2 培养高质量的创意人才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创意企业集群, 创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人才, 因此要吸引、培养创意人才, 尤其是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复合型、高质量的创意人才。主要举措包括:

3.2.1 建立有利于创意人才的生存环境

建议在经济水平较高和文化吸引力强的中心城市营造有利于创意人才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平台和生活环境,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系统, 建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综合人才数据库8;建立公开、透明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2.2 加强创意人才的引进与交流

人才必须是流动的, 这样有利于智能的高度提升, 有利于创意的前瞻性。我们必须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文化消费等多方面构建创意人才增量供给机制, 培育本土化创意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制定政策吸引世界水准的高端人才加入到我国的创意产业中, 并输出本土具有潜力的创意人才到文化创意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学习, 使创意人才具有国际化发展视野1。

3.2.3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由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易复制性, 如果专利保护不强, 创意人员往往无法通过法律制度保护自己的设计专利, 不但降低了创意人员创作的积极性, 也使得创意人员的生活不能得到良好保障, 缺乏可持续性的创新源泉, 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保护创意人才的基本权利, 形成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1]。

3.3 推进产业集群的完整链条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依赖于创意产业链条的不断完整,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业整合, 进一步实现辐射效应。

3.3.1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被视为高端产业,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能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链,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推动中国文化企业的战略性发展[9]。

3.3.2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优势

中国是文化大国, 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就要结合不同地区和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独特的文化定位。地方政府应依托已有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基地, 培育旗舰型企业, 产生集群品牌效应。对现有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名牌名标, 要通过产业宣传、策划, 积极开展区域营销, 树立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提升区域竞争力[9]。同时, 搭建文化创意交流平台, 积极举办和参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高层论坛和设计比赛等, 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交流与合作[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使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更具实现价值, 使城市发展更具竞争优势,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是只要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应政策, 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产业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必然成为众多城市和区域未来发展的首选模式。

摘要:众多发达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创造价值增值的关键性要素, 他们的成功典范促使我国政府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政策调整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围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特征, 从政策、人才和体制三个层面, 集中探讨集群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振鹏, 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6)

[2]朱自强, 张树武.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3]郑洪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特征、聚集原理与竞争优势[J].中州学刊, 2013 (5)

[4]张振鹏, 马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 2011 (2)

[5]赵晶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 2008 (6)

[6]王晓峰.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 (Volume 2/2) [C].2006.11

[7]盛建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特征分析[J].群文天地, 2011 (5)

[8]郑玲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2)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9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不可否认, 创新型经济终将会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形态, 同样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创新型产业, 也必将获得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下, 各地正在积极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据笔者对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调研发现, 文化创意企业已初步实现了地理空间的聚集, 但集聚效应还未开始显现, 这也反映出当前的实践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 因为对集群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认识以及相关策略的设计和应用。因而认真厘清和界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涵是开展理论研究的第一步。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涵

1.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含义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即城市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现代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以及文化竞争力提升的必然举措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勃兴的现实背景。在创意产业区集聚的中小企业通常具有多元化和随机性的特征, 大量不同行业的集聚更为创新的产生提供了支撑条件。众多创意企业中创意人员相互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从而导致的显性知识和极为关键的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是人的创意思维 (创新源) 不断衍生的基础, 这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 因而产业集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组织模式。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我国快速崛起, 国内许多学者已开始关注并对其进行研究。学者陈倩倩、王缉慈 (2005) 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 地方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文化创意产业仍然高度依赖本地人的创造力和本地独特的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因而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载体, 提供独特的发展环境。集群内的企业和个人高度集聚, 企业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形成本地生产网络。而学者李蕾蕾 (2008) 则认为文化创意集群是由艺术家和创意阶层、文化艺术公司、项目生产、社会网络、创意环境、知识、信息和创新机制等融合一体、占据一地的复杂生态系统。学者刘蔚 (2007) 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文化娱乐公司 (电影公司、广播电视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介公司、出版社、唱片公司和设计公司、经纪公司等) 、个人 (艺术家) 以及与相关支持系统 (包括大学、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服务性行业、政府部门等)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和集中。

简言之, 可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简单定义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相互临近且相互联系的企业之间存在积极的沟通、交易渠道, 相互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企业群。

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

(1) 集群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传统产业集群通常会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入手去选择地理位置, 因而一般都会出现在交通运输便捷、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常选择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城区基础设施便利以及拥有大量创意人才的城市扎根。在这些城市中, 创意人才汲取着城市文化的精髓, 触摸着城市发展的脉搏, 构思着无穷的创意, 因而可以说丰厚的文化积淀为创意萌生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这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往往出现在城区, 因为这里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 同时也会成为创意产品的市场交易中心。例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及香港等技术发达、人才密集和高度开放的国际大都市无一例外都是创意产业集群较为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

(2) 跨行业集聚特性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跨行业特征, 实质是由若干个子产业构成的一个产业集合, 在这个产业集合内部, 不同的子产业相互关联, 或间接或直接的发生组合。其主要构成包括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为文化创意等内容产品提供载体的组织如音像、出版、传媒、广告、报刊等机构以及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等, 这种构成对于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 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 形成综合融汇的集群效应。这些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虽然无法获得同一产业价值链上的知识共享与交流, 但不同行业的公共知识是交流的基础, 不同行业知识的多样性与异质性丰富了集群内的创意知识元素, 促进了集群的发展。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存在形态也在发生质的变化, 各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这也促成了跨行业经营企业的出现。

(3) 集群主体创新性突出

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关键要素在于集群主体的创新和创意性, 即集群主体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和企业。这些集群创新主体的工作就是以创造性和创新型思维生产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意类产品。与普通行业的人才相比这些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制作的人才通常拥有比较开放和自由的思想、且文化素质较高, 有独特见解并敢于创新。而文化创意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也有较为突出的创新性:一是企业员工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 是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创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二是企业家是一个集诸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能有效对性质迥异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 进而提升企业创意能力;三是企业以生产符号和象征性产品或服务为主, 其产品或服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娱乐价值。

(4) 创意人才的先导性

传统的产业集群首先是企业集聚, 然后企业吸引人才。在创意经济时代, 创意人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 成为创意企业和投资接踵而来的先决条件。理查德·弗罗里达 (R ichard Florida) 通过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研究认为, “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 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吸引公司;区域经济发展依赖有创造力的人, 公司将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居住的地方”。受创意人才区位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都是紧邻当地著名大学、并依托大学共同发展起来的。创意人才的先导性还突出地表现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上。这种模式通常先是少数艺术家选中某个适宜地方, 进而带来众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自发集聚, 并且集群所产生的知识外溢、学习效应、网络创新效应进一步形成集群的自强化机制, 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导致文化创意集群在某一区域被锁定。

(5) 集群网络特性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人才、技术、政策和金融支撑, 因而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由文化创意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在交互作用和协同创新过程中, 彼此建立其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 表现出了很强的网络特征。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表现为数量众多的创意企业及相关的机构在空间上聚集, 其中相关的机构包括创意企业、非赢利性企业、行业协会、法律顾问、金融部门、教育机构、地方政府等, 从而形成了一种正式的网络结构。另外, 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多是由创意人才、艺术家和拥有较好创作技能的人创办的, 这些企业规模通常较小, 多以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为主, 文化创意集群的网络化能为这些依赖于本地隐含知识获取和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工作机会的中小创意企业带来明显的集体效应力, 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创意企业和个人因学习和合作关系而互相结成网络结构。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于2004年在深圳、上海两市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其后北京、南京、杭州、苏州、青岛等城市也纷纷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自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热”在全国迅速形成。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园区数量已经初具规模, 文化部公布了13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上海市政府也已认定了7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首批15家文化产业园区, 深圳市政府则命名了23家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另外还有各种省级和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下区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以广州、深圳为聚集区的珠江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以昆明、重庆、长沙等城市为代表的中西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北京凭借其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和优势, 已经形成了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品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 有着东西方文化交融和国际开放度高的特点, 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文化土壤, 其与长三角几个主要副中心城市如杭州、苏州、南京等在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以及动漫制作等行业迅速崛起;而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广州、深圳是我国创意产业基地的聚集区, 广告、影视、印刷、动漫等行业走在国内前列;而以昆明、丽江、三亚为中心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文化旅游、影视、服装等行业发展成就显著;而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中心的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以湖南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以网络动漫游戏产业和广播电视产业为主。

尽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当前在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建设模式雷同的问题。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需求型以及市场与政府导向协同型三类, 西方国家以后两种发展模式居多, 而我国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遵循政府主导的模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路径各不相同, 其中地域根植性是其一个重要特征, 也就是说它的发展模式并不具有普适性。我国当前不少地区存在着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创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现象。这些建立起来的集群通常缺乏特色, 产业形态相似, 集群的重复建设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并形成了产业的恶性竞争, 最终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 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中忽视关联性作用, 仅引导企业进行地理上的集聚。企业的地理集中仅仅是形成集群的前提, 而目的在于推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沟通和信息交流、形成创新氛围, 引发集群内的知识学习和创新活动。但当前我国许多地区所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仅仅是一批企业的空间聚集, 这种因外力推动而形成的企业群由于缺少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 企业间的信任机制难以形成, 从而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学习和创新过程难以实现, 最终导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名无实。

再次,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原创企业少且实力弱。众所周知, 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要素是优秀的创意元素, 其通常由卓越的创作者构思而成, 这些创作人才需要一个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进行思维的交流,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难以满足要求, 因而原创人才匮乏是导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原创企业少的根本原因, 这同时也制约了集群产业链的有效形成。

四、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 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创意组织发展的产业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在其发展的各阶段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从我国国情来看, 产业政策应该以使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 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具体产业政策应包括如下内容: (1) 通过完善法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 注重文化创意企业内生发展能力的培育。尽管当前我国在文化管理方面的法规数量为数不少, 但其更多地表现为对文化主体行为的管制和约束, 而较少涉及对其扶持和引导, 极大的限制了法规本身的作用空间。现阶段对文化方面的立法应将重点放在规范文化主体的市场行为方面, 扶持、促进和引导文化主体发展, 重视民间力量的发掘和激励, 更好地发挥法规的促进和保护职能, 而以管理职能为辅。 (2)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诸如信贷、利率、税收和补贴等优惠政策, 旨在通过国家经济调控手段为成立初期的文化创意企业减免税负、增加盈利, 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在短期内能获得较快发展。

2.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区有着更高的基础设施需求。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 还需要政府提供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为以下方面: (1) 注重对通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便捷的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传输手段和载体, 而这些基础性的网络技术、数字内容传输技术、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技术以及技术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已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今后一段时间急需突破这些关键性技术, 从而为文化创意集群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 建立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会对区域的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有利于集聚吸纳高端要素,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政府应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配套且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 营造一个为所有受众所共同体验和共同参与的创意环境与想象空间。 (3) 在不断加大国家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 积极鼓励和支持其他各类资金对上述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涉及文化创意内容产品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进行投资。

3. 努力培育城市文化创作氛围

佛罗里达 (2003) 认为创意阶层比较偏好多元化、具有包容性、更趋向于居住于对新观念开放的地方。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代表着“新奇”与“活力”。在此氛围中创意人群混合在一起加速创意知识的流通和创意资本的集中, 从而产生了新的组合, 带来更高的创新力、高科技企业、新就业机会, 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应体现为 (1) 鼓励艺术家创作, 为艺术家提供发展艺术事业的空间, 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声望、地位。 (2) 创意人群需要有新刺激的环境, 需要能随时参与的街头文化, 需要能够与他人互动交流的便利设施和场所。因此政府应积极创设这些小规模的、有活力、非正式、街头形式的各种便利设施和各种艺术展等文化活动, 以此增强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 (3) 增强政府行政效能, 为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当地的商业环境例如建立文化创意企业的便捷程度、行政审批手续的简约以及对于初创企业提供有效指导和帮扶也是众多创意人员考虑的重要因素。 (4) 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多渠道接触创意产品的机会, 让他们在此环境下感悟和体验创意空间, 欣赏多文化差异, 唤醒自身创意潜质, 认同和向往创意生活。

4. 完善创意人才培养机制

经过笔者对一些文化创意集群的实地调研和与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者的深入访谈发现尽管当地一些专业院校向文化创意集群输送了大批创意专业人才, 但优秀的原创人才依然较为缺乏, 这与我国当前创意教育层次较低且水平不高有关。当前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缓解该矛盾: (1) 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水平, 实施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当前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与文化创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 解决该问题的最有效路径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学校的专业理论教育后参与到企业的创作中, 在实践中运用理论,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使学生能快速融入企业创作之中, 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2) 加快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人才培养的规划、认证等制度。东亚邻国韩国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有如下经验: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系统、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我国可以借鉴其一些有益的做法, 例如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管理部门, 负责对人才培养规划和管理。设立专门的认证机构以对文化创意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 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数据库等。 (3) 拓宽文化创意人才的全球化视野。积极鼓励文化创意企业选派人才出国研修并参与国外文化创意企业的生产创作过程, 同时以各种灵活的引才方式引入国际优秀的原创人才, 以此加快国内原创人才的培养步伐。

5. 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平台职能

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来看,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对资本、人才、技术平台和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 对能提供共享服务的公共平台需求尤为突出。公共服务平台缓解了集群企业缺少大型创作设备的技术难度,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但公共服务平台还应该延展其他服务职能, 例如为动漫企业的融资、动漫项目孵化、产权交易和投资并购提供中介服务;为动漫企业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服务;为动漫企业寻找版权代理商、出版社、网络运营商、衍生产品开发商并提供商贸配对服务;设立动漫项目孵化器、促进动漫精品原创以及建立为动漫企业提供版权登记、代理、开发、交易和版权保护服务等。为此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改善: (1) 界定政府职能, 扩大公共服务平台作用范围。经过政府职能转变, 不少原有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能现已由公共服务平台机构执行。但目前仍需进一步界定政府职能, 将政府职能的重点放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以及指导上, 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平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中的职责分工以及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应规范政府行为, 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各项具体职能交予公共服务平台实施, 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 (2) 实行政府主导, 同时鼓励各投资主体参与建设。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平台的性质选择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例如对于公益性很强, 外部性突出, 服务范围广, 企业不愿意投资的服务设施应由政府财政支持。而对于那些一次性投资过大, 使用效率较低, 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项目, 则完全可以共享公共服务平台, 由政府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 对外实行低价收费服务, 减少企业成本和风险。对于一些由政府公共资金引导, 由其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服务项目则应该实施公司化运作模式, 可通过向集群内企业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费用而降低集群内中小创意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可通过引进外部成熟的中介组织为集群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其入驻, 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 从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6. 构建有效的文化创意集群企业间的信任机制

集群绩效来自于群内企业的协同发展, 通常集群产生的效率会远大于单个企业效率之和。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长期交易关系的维持主要靠集群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等非正式契约。可见信任在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软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间的信任对集群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一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集群企业间的信任度。 (1) 增强企业信用方面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失信行为的产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而当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后, 就能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发布和信用建设中的作用。而当企业的声誉、过去交易的记录成为公共信息时, 企业采取失信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2) 加重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提高失信违约行为的成本。从理性人的行为基准来看, 只有违约收益大于违约成本时, 才会出现违约现象, 但至今企业的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法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过轻, 使得违约的收益能够大于违约的成本。因此我国应该在立法和执法上完善社会信用建设的内容, 建立有效的征信制度。 (3) 着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区位品牌。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集群内众多企业经过长时间经营而形成的巨大无形资产, 一方面, 它能使每个企业都受益, 改变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 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 它会使集群中每个企业都会认真思考失信行为的后果, 并使企业行为都朝着遵守信用、规避失信行为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失信行为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摘要:以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形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措施, 我国同样也不例外。文章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涵进行阐释, 概括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的五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在指出发展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产业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城市文化创作氛围等六条促进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涵,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倩倩, 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10月第24卷第5期,

[2]李蕾蕾.文化与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谱系和前沿:走向文化生态隐喻[J].人文地理.2008 (2) , 33-38

[3]刘蔚.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盈利.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35-36.

[5]曾光, 张小青.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发展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9 (6) , 447-448

[6]李蕾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误区与研究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 2009年第26卷第4期, 66-67

创意产业集群创新 篇10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指出,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 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 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对比经济学家弗罗里达的创意产业定义, 我们可以看到, 北京市的创意产业分类包括创意核心产业以及衍生产业。结合国际上的分类方法, 本文采用了经济学家理查德德 (Richard Caves) 提出的创意产业的定义:报纸、书籍与杂志的出版、视觉艺术 (绘画、雕塑) 、表演艺术 (话剧、音乐会、舞蹈) 、录音、影视, 还包括玩具设计、游戏、和时装设计。而在下面的研究中, 我们主要是以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作为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暂不研究创意产业与下游产业的融合产业 (例如报刊零售、批发等) 。

2 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组织模式研究

2.1 创意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

在产业集群与复杂性一书中编者在《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提出了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的观点:“和自然界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一样, 产业集群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复杂适应系统。在开放的条件下, 扶植就是技术和知识的扩散, 变异就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这个系统通过自学习, 自组织、自适应实现不断进化”他认为, 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典型的产业生态系统表现形式。产业集群在竞争市场中并不处于平衡状态, 而是经常被技术创新打破。而这种创新就是一种产业集群组织变异。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 是一个大的系统, 有内部的各个元素相互协调、作用, 带动起扩张。并且, 产业集群本身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同时, 他列举出了产业集群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组织行为 (比如集体学习、理性选择、群体冲突治理等) 和涌现性的表现 (经济利益的涌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涌现、竞争力的涌现、品牌的构建) 。

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 虽然与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和行为方式上存在诸多不同, 但是从系统的角度看来, 创意产业集群仍然服从复杂系统的运行特征, 其内部运行方式的不同仅仅是因为产业集群组织和涌现性的不同表现, 不影响我们用复杂系统论的角度来讨论创意产业集群问题。

2.2 创意产业集群复杂系统模块化的概念

青木昌彦指出复杂系统模块化的定义是: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 通过和其它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模块化系统能否高效运行, 关键在于严格界定系统 (又称“看得见的”) 的设计规则和个别 (又称“隐含的”) 的设计规则。系统的设计规则是界定模块之间关系的规则, 这类规则由结构、界面和标准三个部分组成。

结构确定哪些模块是系统的构成要素, 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界面详细规定模块如何相互作用, 模块相互之间的位置如何安排、联系, 如何交换信息等;

标准用于检验模块是否符合设计规则, 测定模块的性能。而个别设计规则是一种仅限于一个模块之内, 对其它模块的设计没有影响的规则, 它允许和鼓励设计人员在遵循第一类设计规则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对本模块的设计, 不必考虑其它模块的设计思路。

2.3 创意产业集群具有形成模块化组织模式的前提条件

尽管对复杂系统进行模块化的处理有着种种优势, 但并非所有的产品或服务都可以进行模块化。一个系统是否可以模块化取决于系统的可分解性 (Separability) , 系统的可分解性意味着该系统既能被分解成若干部件又可以进行重新组合,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失去原有的功能。我国学者陈向东把系统的可分解性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系统物理功能上的可分解性, 二是模块加工技术和知识的可分解性。系统的可分解性是与系统的相互依赖性 (Interdependence) 相对的, 系统的相互依赖性是指系统各部分的设计特性、设计知识和技术紧密相连, 部件组合在一起时所能发挥的功能最强。系统的可分解性越强则该系统的模块化程度可以越高;相反, 系统的相互依赖性越高则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越低。

(1) 创意产业集群具有系统物理功能的可分解性。

创意产业的创作者、中介机构以及创意产品的最终生产者之间的物理功能是可以分解的。创意产业的创作者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创意, 提供构思, 产生设计方案。中介机构的职能在于把创作者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并把他分配到与之相适应的渠道之中, 帮助数量众多的创作者与创意产品的生产者之间建立互相适应的联系渠道。创意产品的生产者的职能在于把创作者的创意进行实物话与商品化。他们根据各自定位从中介机构中寻找合适的方案, 并对其进行物理上的加工、商品化和推广。这三者在功能上是可以分离的, 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创意产品生产过程的纵向分离。

(2) 创意产业集群具有模块加工技术和知识的可分解性。

杨小凯和黄有光从契约自由主义出发, 认为企业制度是对相关要素进行间接定价, 把某些定价效率极低的活动纳入分工体系, 替代市场价格机制难以给诸如管理知识进行直接定价的困难。创意产业中的创作者与中介机构、创意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基于他们各自知识的可分解性。创作者的指示主要集中在创意方案的设计, 他们专注于设计方案的制定, 而对于其商品化方式与渠道的知识技术匮乏。中介机构掌握着丰富渠道资源, 其自身不具有创作能力, 只是对于创作者的创意进行分类与评价, 并将其放置于合适的渠道中。创意产品的生产者的主要技能在于把创意进行物理加工, 同时对其进行商品化。三者之间的技术是完全可分解的。

2.4 创意产业复杂系统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形成机理分析

创意产品的横向差异使创意产品的生产方案无限多样, 这种差异性将会引起产业集群结构怎样的变化呢?创意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个人创造性, 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创新和变异, 将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使得创新能够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有序地进行。创意产品的特点在于其不仅仅有纵向质量上的差距, 并且还有横向上的无限多样性。在传统产业中, 产品的差异主要是纵向的, 横向差异不大, 对于产品的纵向差异, 在产业内部的生产链上管理者可以通过单一的或者有限的几个规则来检查上一生产环节的产品的纵向差异, 从而决定这些产品或能否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而在创意产业中, 横向差异巨大, 显然单一的评价标准是不能适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创意产业系统结构是否会产生变化?创意产业系统是否能沿用传统产业的评价模式, 还是会显示出新的特点?

在传统产业系统内, 在系统生产链的同一个层面, 一件产品的设计或制造的方案是有限的。因此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普遍适应的标准来对上一生产环节中的产品进行评价, 对于他们的差别进行区分, 从而用简单if、then语句决定哪一种方案能够进入下一个生产或流通环节 (在传统产业中, 影响一件产品是否能够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因素往往是纵向的)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标准可以在该层面上普遍适应, 并且有限的设计方案和有限的标准不会使得管理者无所适从, 系统可以顺利运转。

在创意产业系统内, 创造者的创意的无限多样性与下一个生产流通环节管理者的有限能力与精力之间产生了矛盾。一方面, 这些管理者可能不能够掌握一种标准用它来评价在其生产产品范围内所有创意方案;另一方面, 即使能够找到这样的标准, 这些管理者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知识来运用它。这一对矛盾使得传统产业的产业组织形态将不适用于创意产业系统的组织。

例如在图书出版领域, 可以理解为有无数的图书作者, 其作品在纵向和横向上又有千差万别, 抛开作品的纵向差别 (写作质量) 不管, 只讨论作品的横向差别。图书可以细分为戏剧、散文、诗歌、纪实、科学专著等等, 试想出版社的编辑都是无所不知, 精力充沛, 那么所有图书作者投稿都可以得到公平的评价, 但是这样的全能编辑是不存在的, 没有一个出版社和编辑能够对横向差异巨大的作品进行有效的评价。比如一个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很难对舞台剧本进行评价, 其结果只能就“出版社要么每次挑选作品的时候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要么就是一概否决 (甚至会拒绝值得出版的作品) 。”

在创意产业中:在音乐领域内的舞台艺术产业内 (音乐演奏部分) , 艺术家在从艺术院校毕业以后, 就进入了见习期, 在这个阶段内, 他们广泛地接触同行, 与他们交流, 形成他们在业界内的“名声”, 同时他们与经纪人建立联系, 通过他们进入乐队或者独立演奏。

在绘画领域, 画家通过经纪人与艺术馆签订合同, 画家完成作品, 经纪人或者艺术馆负责推广。画家的谋生之道在完成学业之后首先是进入“艺术圈子”开始他们的见习, 同时确立自己的绘画风格, 广泛地结交同仁, 得到画家圈子的认可, 取得“名声”。在逐步成熟之后, 广泛地与经纪人联系, 通过他们或直接地与艺术馆或者收藏家建立联系。

在音乐唱片产业, 音乐人首先是与经纪人建立短期合同, 通过经纪人或者是自己与特定的产片公司建立联系。在唱片公司对音乐人进行审核录用后, 为音乐人推广。

在电影产业中, 电影制片公司在确定主题之后, 通过经纪人寻找合适的导演、投资人;导演根据电影要求选择演员。他们之间签订一次性的合同, 共同完成一部电影的创作。导演或者演员的谋生之道就是在电影艺人圈内广泛交际, 获取信息, 与经纪人签订合同, 通过他们或者自己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获得职业机会。

从上面的几个典型的产业中可以看到创意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共性:

(1) 因为创作主体产出的不确定性, 创意产业内部表现出松散的组织结构, 创作主体与经纪人和创意产品生产者大多签订短期合同。

(2) 各个部分是灵活的专业化分工。这是创纵向灵活分工, 创作主体提供创意 (绘画, 故事的构思, 音乐的谱写) , 通过下一个生产环节的评价和创作主体的学习与经验总结 (图书作者与经纪人之间的交流、导演于制片人之间的交流、“圈子”对于艺术家的评价) , 下一个生产环节根据某种标准对于创意进行评价, (出版社编辑对于图书的审稿, 美术馆对于绘画作品的审查) 合格的创意能够进入下一个环节 (音乐唱片的发行, 图书出版) 。

(3) 中介机构的普遍存在。各个细化的标准由不同的经纪人掌握, 对于大量横向上多样化的创意产品进行筛选。

在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 它对于经纪人出现的原因做出了如下总结:“中间人因此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因为他们可以降低选择的成本……作为中间人, 经纪人的作用就是严格把关, 他们是作品的第一筛选人。”

创意产业集群系统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产生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和经纪人。从系统的角度看这一现象本质是创意产业集群复杂系统内通过自组织, 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在创作者和下一个生产或流通环节的管理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层面——中介机构。通过产业网络的横向分组, 把无限多的创意产品按其横向差异分为有限组, 而每一个分组内只有有限横向类似的创意产品并且各个中介机构掌握细化的小组内产品评价标准, 对于大量横向上多样化的创意产品进行筛选。

随着经纪人或等效组织的出现, 创意产业系统的网络复杂化, 这是该系统自组织的一种有效结果。

这里需要注意中介机构及其等价组织出现的条件和形式。我们注意到并不是在创意产业的所有行业中都存在中介机构, 例如在电影、电视、美术、音乐、出版行业中存在相应的组织而在平面设计、电脑软件等行业中不存在这类组织。同时我们注意到在这类组织不同的聚集区内发展情况不同, 例如

在798工厂内, 存在艺术品经纪人, 但是这个行业才刚刚起步;而在纽约, 经纪人行业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 本文归纳如下:

(1) 创意产业聚集区规模较小。在艺术家聚集量比较小的时候, 不会存在大量的创造者的创意的无限多样性与下一个生产流通环节管理者的有限能力与精力之间的矛盾。这就解释了798创意聚集区内的艺术品经纪行业发展不发达的现象。

(2) 中介机构的等价组织的出现。在有些行业中, 并不存在独立的中介机构, 本文认为在这些行业中存在着中介机构的等价组织。这些等价组织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松散的创作者群体、行业联盟 (平面设计行业、电脑软件业) 等等。这些组织承担着中介机构的职能;对于创意作品的筛选功能。我们看到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者找到工作或者卖出产品是通过短期的合同。而短期合同的建立多是通过不断社交和人际关系网络促成的 (设计业中的老板倾向于雇佣口碑较好的有经验的设计师) 。因此这些人际关系网络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能力评价是很重要的。而该网络就承担起了对于艺术品评审的功能。当然这种组织比中介机构松散, 而且可能具有其他的多种表现形式而不易被人发觉。

3 结束语

本文基于复杂性理论, 结合自组织理论分析了创意产业集群的复杂系统组织模式。首先分析了创意产业的特性并对创意产业的典型行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描述, 在应用复杂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产业集群具有模块化集群组织模式的观点, 并解释了它的形成动因是创意产业的横向差异特性。创意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实体, 其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关于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随时空变换会有更多的新内容填充进来, 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于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 论文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作者将沿着这些思路在创新领域做进一步研究, 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FLEW T.Beyond ad hocery:Defining Creative Industries[C].The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Te Pa-pa, Wellington, New Zealand, 2002.

[2]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0) :18-22.

[3]陈继祥, 等.产业集群与复杂性.[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 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杨静文.创业理论视角下企业集群发育形成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5.

上一篇:磷酸铝凝胶下一篇:网络恶意数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