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分析

2024-06-15

比较与分析(精选十篇)

比较与分析 篇1

1.1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边缘检测

基于灰度直方图门限法的边缘检测是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边缘检测方法。对检测图像中目标的边缘效果较好。图像在暗区的像素较多, 而其他像素的灰度分布比较平坦。为了检测出图像物体的边缘, 把直方图用门限T分割成两个部分, 然后对图像实施以下操作:

(1) 扫描图像的每一行, 将所扫描的行中每个像素点的灰度与T比较后得;

(2) 扫描图像的每一列, 将所扫描的列中每个像素点的灰度与T比较后得;

(3) 将与合并, 即得到物体的边界图像。

在以上过程中, 门限T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边缘检测的质量。由于直方图往往很粗糙, 再加上噪声的影响更是参差不齐。这样就使得求图像极大、极小值变得困难。因此, 可以用两条二次高斯曲线对目标和景物所对应的峰进行拟合, 然后求二者的交点, 并作为谷底, 选取对应的灰度值为门限T, 或用一条二次曲线拟合直方图的谷底部分, 门限T可取为T=-b/2a。

1.2 基于梯度的边缘检测

梯度对应一阶导数, 梯度算子就是一阶导数算子。在边缘灰度值过渡比较尖锐, 且在图像噪声比较小时, 梯度算子工作的效果较好, 而且对施加的运算方向不予考虑。对于一个连续图像函数, 其梯度可表示为一个向量:

塄f (x, y) =[Gx, Gy]T=[鄣x鄣f, 鄣y鄣f]T

该向量的幅度和最大变化率出现时的角度分别为:

幅度有时会简化为

以上各式的偏导数需对每个像素的位置计算, 实际应用中常用小区域模板进行卷积来近似计算。对Gx和Gy各用一个模板, 将两个结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梯度算子。根据模板的大小和元素值的不同, 已提出许多不同的算子, 常见的有Roberts算子、Sobel算子、Prewitt算子、Robinson算子、Kirsch算子等。

1.2.1 Roberts边缘检测算子

Roberts算子是数字图像处理中最古老的边缘检测器之一, 如图1所示, 它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边缘检测算子。它是一个2×2模板, 利用局部差分检测比较陡峭的边缘, 但对于噪声较敏感, 经常会出现孤立点。

由于Roberts算子的明显缺陷, 人们又研究出了Sobel算子和Prewitt算子。这两种算子在求梯度之前, 首先进行邻域平均或加权平均, 然后进行微分, 就抑制了噪声, 但容易出现边缘模糊现象。

1.2.2 Sobel边缘检测算子

Sobel算子利用像素的上、下、左、右邻域的灰度加权算法, 根据在边缘点处达到极值这一原理进行边缘检测。该方法不但产生较好的检测效果, 而且对噪声具有平滑作用, 可以提供较为精确的边缘方向信息。但是, 在抗噪声好的同时增加了计算量, 而且也会检测伪边缘, 定位精度不高。如果检测中对精度的要求不高, 该方法较为常用。

1.2.3 Prewitt边缘检测算子

Prewitt边缘算子是一种边缘样板算子。样板算子由理想的边缘子图像构成, 依次用边缘样板去检测图像, 与被检测区域最为相似的样板给出最大值, 用这个最大值作为算子的输出。由图1中所示的两个卷积算子形成Prewitt边缘算子, 与使用Sobel边缘算子的方法一样, 图像中每个像素都用这两个核做卷积, 取最大值作为输出, 运算结果就是一幅边缘图像。适当取门限TH, 如果R (i, j) ≥TH则为阶跃边缘点。Robinson边缘算子也是一种边缘样板算子, 其算法和Prewitt边缘算子相似, 只是边缘样板不同。

1.2.4 Kirsch边缘检测算子

Kirsch算子是一个3×3的非线性算子, 它与Prewitt算子和Sobel算子不同的是取平均值的方法不同。用不等权的8个3×3循环平均梯度算子分别与图像进行卷积, 取其中的最大值输出, 它可以检测各个方向上的边缘, 减少了由于平均而造成的细节丢失, 但同时增加了计算量。

对于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 (i, j) , 它考察像素 (i, j) 的8个邻点的灰度变化, 用其中3个相邻邻点的加权和, 减去剩下5个邻点的加权和。令3个邻点环绕不断移位, 取其中差值的最大值作为Kirsch算子值。

其中, Sk为3个邻点的加权和, Tk为5个邻点的加权和。

1.3 基于二阶微分的边缘检测方法

1.3.1 Laplacian边缘检测算子

为了突出增强图像中的孤立点、孤立线或线端点, 在某些实际用途中常采用拉普拉斯算子, 连续函数的拉普拉斯算子是一个二阶微分算子, 其数学形式为:

由于Laplacian算子是一个二阶导数, 它将在边缘处产生一个陡峭的零交叉。Laplacian算子是一个线性的、移不变算子, 它的传递函数在频域空间的原点为零。因此, 一个经Laplacian滤波过的图像具有零平均灰度。

如果一个无噪声图像具有陡峭的边缘, 可用Laplacian算子将它们找出来。对经Laplacian算子滤波后的图像用零灰度值进行二值化会产生闭合的、连通的轮廓, 并消除了所有的内部点。

但由于噪声的存在, 二阶导数对噪声具有无法接受的敏感性, 它的幅度会产生双边缘 (不适合检测边缘, 但可用于边缘定位) , 而且还不能检测边缘的方向。因此, Marr提出首先对图像用Gauss函数进行平滑, 然后利用Laplacian算子对平滑的图像求二阶导数后得到的零交叉点作为候选边缘, 这就是Lo G算子[4]。

1.3.2 LoG边缘检测算子

Laplacian of Gaussian (Lo G) 算子是一种二阶微分边缘检测算子, 它通过寻找图像灰度值中二阶微分中的零交叉点来检测边缘点。灰度缓变形成的边缘经过微分算子形成一个单峰函数, 峰值位置对应边缘点。对单峰函数进行微分, 则峰值处的微分值为0, 峰值两侧符号相反, 而原先的极值点对应二阶微分中的零交叉点, 通过检测零交叉点即可将图像的边缘提取出来。

在实际中, 为了去除噪声影响, 通常要先用高斯函数对图像进行滤波, 然后对滤波后的图像求二阶导数。

1.4 Canny边缘检测算子

Canny算子是一个具有滤波、增强和检测的多阶段的优化算子。在进行处理前, Canny算子先利用高斯平滑滤波器来平滑图像以除去噪声 (即用高斯平滑滤波器与图像作卷积) 。增强边缘是将邻域 (或局部) 强度值有显著变化的点突出来, 一般通过计算梯度幅值来完成。

Canny分割算法采用一阶偏导的有限差分来计算梯度的幅值和方向。通过寻找f (x, y) 的梯度的最大值来查找边缘。梯度由高斯滤波器的导数来计算。在处理过程中, Canny算法还将经过一个非极大值抑制的过程。最后该方法使用两个阈值来检测强边缘和弱边缘, 若它们连接到了强边缘, 则输出中只包含弱边缘。因此, 这种方法更适合用于检测真正的弱边缘。

1.5 各种算子的比较

用各种边缘检测算子对一幅图像进行边缘检测, 其结果如图2所示。从检测的结果来看, Roberts算子提取边缘的结果边缘较粗, 边缘定位不很准确, Sobel算子和Prewitt算子对边缘的定位就准确了一些, Kirsch算子比Sobel算子和Prewitt算子定位更准确, 而采用Lo G算子进行边缘提取的结果要明显优于前4种算子, 特别是边缘比较完整, 位置比较准确。Canny算子则能较好地体现图像的弱边缘。

2 新的边缘检测方法

2.1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分割技术

其基本思想是用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元素去量度和提取图像中的对应形状以达到对图像分析和识别的目的。利用膨胀、腐蚀、开启和闭合4个基本运算进行推导和组合, 可以产生各种形态学实用算法, 其中结构元素的选取很重要。腐蚀和膨胀对于灰度变化较明显的边缘作用很大, 可用来构造基本的形态学边缘检测算子 (形态学梯度) 。

2.2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图像分割

其方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利用隶属图像中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含糊、矛盾等造成的不确定性问题, 该方法在医学图像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 模糊技术在图像分割中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能和现有的许多图像分割方法相结合, 形成一系列的集成模糊分割技术, 例如模糊聚类、模糊阈值、模糊边缘检测技术 (Pal和King) 等。如罗述谦等人提出的基于有偏场的适配模糊聚类分割算法, 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2.3 基于小波分析和变换的边缘检测方法

小波变换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 它在时域和频域都具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质, 将时域和频域统一于一体来研究信号。而且小波变换具有多尺度特性, 能够在不同尺度上对信号进行分析, 达到高频处时间细分, 低频处频率细分。因此, 小波变换非常适合复杂图像的边缘检测。

一幅图像中, 图像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低频和中频部分, 图像的边缘和噪声对应于高频部分。基于小波包的边缘检测原理是利用了小波函数对图像的分解作用, 在小波变换中只对图像的低频子带进行分解, 并未对图像的高频子带进行分解。小波包变换不仅对图像的低频子带进行分解, 还对图像的高频子带进行分解, 选择的小波包尺度越大, 小波系数对应的空间分辨率就越低。因此, 小波包分解是一种更为精细的分解方法, 可以满足不同分辨率下对局部细节进行边缘提取需要, 尤其对于含噪图像, 在提取图像边缘时对噪声的抑制效果更好。小波变换的计算复杂度较低, 抗噪声能力强。理论证明, 以零点为对称点的对称二进小波适应检测屋顶状边缘, 而以零点为反对称点的反对称二进小波适合检测阶跃状边缘。近年来多进 (Multi_Band) 小波也开始用于边缘检测。

3 结束语

尽管在图像边缘检测领域有经典的边缘检测算子、基于小波与分形理论法和基于形态学等多种检测手段, 但它们都不是具有绝对优势的方法, 有的边缘检测精度高, 但抗噪声性能较差;有的解决抗噪声性能差的问题, 检测精度又不够。还有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者的协调问题, 但算法复杂, 运算时间长。可见, 无论哪种边缘检测算法在解决一定问题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类型的缺陷。因而, 寻求算法较简单、能较好解决边缘检测精度与抗噪声性能协调问题的边缘检测算法一直是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的目的之一,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王郑耀.数字图像的边缘检测[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2003.

[2]章毓晋.图像处理和分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RAFAEL C GONZALEZ, RICHARD E WOODS, STEVEN L ED-DINS, 数字图像处理[M].阮秋琦, 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4]李小红.基于LOG滤波器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5 (5) .

[5]陈宏希.基于边缘保持平滑滤波的canny算子边缘检测[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6 (1) .

[6]罗述谦, 唐宇.基于有偏场的适配模糊聚类分割算法[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1999 (2)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篇2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影响。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恢宏广大不足,楚辞则渐多宏篇巨制,呈现出崭新气象,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就句式而言,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句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首先在文体上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大量的模拟之作的出现和对其它文体尤其是汉赋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伟大人格,同情人民、憎恨奸徒的鲜明态度,一直影响、激励着各个时代的进步文人。

楚辞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经》代表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立共存,对后代抒情诗人影响很大。而楚辞丰富的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以及华美繁丽的辞藻对后代文学也有巨大影响。

二、《诗经》的写实风格与楚辞的虚幻色彩

(一)《诗经》的写实风格

中国古代文论家历来重视诗歌的写实。

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首次提出《诗经》“国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见解。

王充《论衡》主张“著文”应求“真美”、“疾虚妄”、“务实诚”,反华伪。他以《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和“维周黎民,靡无子遗”为例说,增饰固然可“令悦感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但决不能“失其本”、“离其实”。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诗人分为“写境”与“造境”、“写实”与“理想”两派,并明确指出:所谓“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这些论述可以说道出了写实诗歌的一些本质方面,但用以评说《诗经》,则还说不上全面、准确。我们以为对《诗经》的写实风格,应从写实精神和写实方法两个方面看。

所谓写实精神,主要表现在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尖锐、深刻地触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爱憎。简而言之,就是所谓广泛性、深刻性、人民性。

所谓写实方法,我们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感而发,为情造文。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曾将作家的创作态度分为“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种情况,并认为“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这

是很符合“国风”中的民歌谣谚和“小雅”中的仕官怨诽的。

《唐风·林杜》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的自叹。杜梨独立,对于后边的“独行踽踽”来说,既是兴,也是比。诗人之所以反复慨叹自己独行在外,无人资助,必是身历奔波之苦和世态炎凉,且体会颇深的。至于为何奔波,因何孤独,虽然难以确道,但因情而咏,为情造文,却是肯定无疑的。

《小雅·北山》是“士者所作,以怨大夫”(姚际恒《诗经通论》)。“怨”从何来?一曰“朝夕从事、不得休?quot;;二曰”王事靡盬,忧我父母“;三曰分工”不均“,”我从事独贤“;四曰劳逸不均,令人气愤。都是作者亲历亲受。没有”经营四方“的劳苦、忧愁,没有对不合理的现实的深怨不满之情,何来如此怨刺之作。

第二,选材典型,开掘深入。

《卫风·氓》所叙述的妇女被弃事件,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这首诗的深刻和可贵之处,主要并不在刻画了一善良勤劳、性格坚强的弃妇形象,而在于写出弃妇已把对丈夫个人卑劣行为的怨愤,提高到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高度,说明她已从自身的悲惨遭遇中认识到男人和女人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平等,从而触及到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这就把斥责、批判的锋芒,指向了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罪恶的夫权制,指向了把妇女压在最底层的黑暗社会。

《小雅·小文》是一首士大夫怨刺诗。从全诗以怨天发端(”旻天疾威敷于下土“)来看,诗人怨愤已积之甚久。怨什么呢?不是一般地怨生逢时,家国多难,个人遭遇不幸,而是直触国难民灾之所由来:执政者重用奸愚,拒善从恶;众小人党同伐异,”谋犹回遹“。诗人政治洞察力的敏锐、超前,诗歌政治讽谕力的尖锐,深刻是很值得称道的。

第三,如实展现,较少夸饰

《唐风·椒聊》是赞美一个妇人的。每章首末的”椒聊达之实,蕃衍盈?quot;、“椒聊 且,远条且”,虽是触物此类,言其香、美和善于生育,但未风夸饰。“硕大无朋”、“实大且笃”亦是用朴素、恬淡之语,誉其外表之美和内在性格之美,既无一点夸张,也不着秾艳色彩,朴实得没有一丝一毫雕刻。

第四,舌端直言,质朴无华

《鄘风·相鼠》是一首讽刺、诅咒品行不端、淫乱无耻之徒的诗。王世贞认为这首诗“太粗”。其实,语言粗直,正是这首民俗歌谣的特点和优点。直面现实,怨而且怒;一吐为快,毫无遮拦,正是嫉恶如仇的正直之士的性格必然。况且这恶之欲其死的愤恨,并未流于一般的谩骂,何“太”之有!

《郑风·山有扶苏》是一首具有独特风光的爱情诗。它既不是直言其爱,也不是直抒其怒,而是采取一种歪曲的形式:戏弄笑骂,似怨而实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语言何等粗直,何等明白,而又何等富有情趣,何等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论述至此,关于《诗经》写实风格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已说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同是先秦诗歌,南楚歌词(楚辞)是那样天真烂漫,富于幻想,而中原乐歌(风雅)何以如此凝重质实,富于理性

这得从文学之外的政治环境、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文化氛围上找原因。

从政治环境看,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腹地,是商、周王朝的统治中心。相对于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四方蛮夷”,这里是王朝直接统治、控制的地方,是各种宗法制度、政治高压、邪恶势力所带来的影响最强、危害最剧的地方。地位的不平等、贫富的悬殊、吃人与被吃等等黑暗不合理的现象,在这里是无处不有,集中而严重的。司马迁讲过一句合乎情理的老实话:

从地理环境看,长江以北,黄河流域的中原地方,虽土地平阔,一望无垠,但物产并不丰富;虽也有些不高不陡的山脉,但多穷山秃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古代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温饱。自然条件的艰苦、恶劣,不仅给他们的肉体带来许多痛苦,也给人们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使他们在“人祸”之外又多了一种“天灾”的忧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谣谚,怎么能不带有这种环境、生活、心理上的印痕而天真烂漫呢!从民风民俗看,中原人向来不似南人妖艳轻浮,华而不实,而是质朴实际,比较理性。他们习惯于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少去做那些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美梦。一些年轻学者总喜欢搬用西方人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笼而统之地谈论什么中国人“重实轻玄”,“非常实利主义”,“摒绝杳渺玄想”。事实上,真正称得上“重实轻玄”,而较少浪漫空想的,只是中国人中的中原人。中原乐歌《诗经》之多写实而少虚幻,正是这种民风、民俗的反映。

从文化氛围看,《诗经》诞生前后,在中华民族的腹心地带,汉民族意识形态发展的总趋势、总倾向,是理性主义。先秦各派思想家,不论是儒家、名家、法家、墨家、还是道家,都在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把人对异化了的神怪偶像的崇拜引向对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人生的思考。感于哀乐、缘情而作的“国风”、“小雅”,正是以写实的艺术形式体现了那时代中原文化的理性精神,而与氏族社会结构残留较多,神州巫术观念尚未被理性化、人间化的南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梦辞,自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楚辞的虚幻色彩

说起虚幻,人们自然会想起远古神话。因为“神州形象体现出人们一面试图虚幻地改造周围世界,一面力求解释周围事物,揭示其起源”。总之,体现了艺术幻想的最初萌芽。《诗经》虽然是我国最早的语言艺术品,但由于它是产生在理性早熟、史官文化统治的中原地区,人们却艰难从中看到远古神州所具有的那种“虚幻”的幻想的瑰丽色彩和艺术魅力。只有产生于开化较晚的蛮夷之地,脱胎于巫术文化的楚辞,才以它那古拙而浪漫、狞厉而神幻的艺术境界,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原始艺术的美。

与其所表现主题“当代”性相伴随,《诗经》的题材是取诸自作者身边的。由于《诗经》发展了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的传统,扬弃了那种虚幻、幼稚的想像,面向生活,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题材,进行真实而细致的描写,不少诗篇都具有一定高度的典型性,成为那个时代的镜子。无论是农夫对一个周而复始的农业生活的“铺陈其事”,还是平民通过“以彼物比此物”对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的讴歌,它的赋、比、兴无不采撷自身边常见之物,习遇之事。《诗》中诚然不乏非“当代”题材的作品,如《大雅·生民》、《商颂·玄鸟》一类。但它们却往往淡去那本应笼罩诗中的神秘氛围,转而围绕农业,民族生存而铺叙,从而在格调上失去了初民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籁之音,并且人神、后裔祖宗之间,不可逾越。从人对神,后裔对祖宗毕恭毕敬之态投射出的,仍然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愿望。

与《诗经》相较,楚辞却走上离“经”叛道之途。由于楚辞的作者,身在楚国,当时的楚国,原始宗教--巫教盛行。直到战国后期,楚国巫风依然很盛,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就保存了大量的古老神话,丰富了作者的想像力,并且加上作者的历史、文化涵养,因而籍以表达其情怀、展示其主题的题材,并不完全取于“当代”,而采撷自历史、神话。诗人“当代”的思维和道德判断乃通过洪荒时代的天神地祗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种种表现,云蒸霞蔚一般地折射而出。题材与主题在时空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巨大的反差用一个专门的术语命名--悬隔。

存在着巨大悬隔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与题材如上述呈二元状态,而不存在悬隔的文学作品主题与题材则呈一元状态。这种根本本质的差异,导致《诗经》、楚辞之间若干方面的迥异面貌。

从文艺学的角度判断,没有悬隔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方法上,是写实的。如《诗经》,诚如其《 风·七月》“所言皆农桑嫁穑之事,非身弓亲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七月》固然是这样,其他的诗也是如此。如《秦风·蒹葭》,其中汉水游女也好,蒹葭白露也罢,却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习见习闻之物之人,主题与题材之间并未形成悬隔。乃至汉人解读《诗经》,认为“游女,汉神也”,传说郑大夫交甫遇神女之事,主题与题材之间才产生了巨大的悬隔,从而使以所谓写实著称的《诗经》也涂抹了此扑朔迷离的色彩。而楚辞主题与题材之间的巨大悬隔反而决定其写作的非写实性。神话和历史传说纷纷被诗人驱遣至诗歌之中。诗人之意本在表现“当时”的情怀,但是诗中纷至沓来的神灵的祭祀,却真地起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聋”的作用。一时之间,读者似乎真的忘却了诗人所欲传达的“当代”主题,而迷离于深沉久远的历史追溯和五光十色的原始宗教氛围中。

从美学的角度判断,没有悬隔的文学作品,就审美的效果而言,给予审美者的感受是和诸、淳朴的。所谓“说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种说法诚然是为读《风》而发的,但移之以论全《诗经》,即良好形象地描绘出读者吟咏《诗经》时那种宁静、平和的审美心态。

介词与动词的比较分析 篇3

关键词:介、动兼类词  介词、动词区分  语义层面  句法层面

一、介词、动词区分的障碍——介、动兼类词

介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介词与动词的关系上。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词,如“比、向、到、在、给”等,同时具有动词和介词双重语类身份,即作为动词时,具有[-N,+V]的特性;作为介词时,具有[-N,-V]的特性。这种介、动兼类词的存在,成为介、动区分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对“比、向、到”,这3个介、动兼类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介、动兼类词的特点及意义。首先,来看它们作为动词的证据。

(1)我们比身高。

(2)同学们冲向山顶。

(3)我到哈尔滨了。

在上述3个例句中,“比、向、到”分别描述了明确的动作行为对象,涉及行为的状态为动态,所以它们明显具有动词身份。下面来看它们作为介词的证据。

(4)我比他矮了许多。

(5)同学们向山顶冲去。

(6)我到哈尔滨去。

在上述3个例句中,“比、向、到”发生语义转变,淡化了三者在充当动词身份时所具有的语义特点。从语义上讲,三者并没有涉及所属对象的动作行为,而是以介引的方式,表达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论元,使此论元受到相应动作行为的指涉,而“比、向、到”作为介引的载体,在句中往往要置于被指涉论元和动词之前,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特征的要求。

介、动兼类词兼具介词与动词双重身份,这类词的出现源于汉语中的介词多数是由动词演化而来的,介、动兼类词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双重句法结构,即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中充当不同的句法角色。一是介、动兼类词充当介词角色,并与其后动词形成中补结构;二是介、动兼类词充当动词角色,并与其后的动词构成连动叙述。介、动兼类词现象的出现,使介词与动词的语类界限难以确定,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现代汉语中词类归属的范围,笔者从语义和句法双重层面进行分析,可以使介、动区分界限更加明显。

二、基于语义层面的介词、动词比较问题分析

语义内容和语义特征往往与词类的划分、界定有着密切的联系,词语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从语义内容中得以表现,语义层面中所包含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划分和界定词语的重要标准。句子由词汇构成,词语自身所具有的语义属性与其所构成的句子的结构和句意相互关联。因此,介词与动词自身的语义特性,对两者间的区分有着重要影响。

(一)动词与介词语义相通

汉语中的介词多数由动词演化而来,介词对动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内容有所继承,即介词与动词之间有共同的语义属性,从词汇的语义选择和语义用法上讲,介词与动词存在相同的语义成分,在对应的句法结构中,往往解释为相同的意义。动词通常指某一动作行为所引发的影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其他事物状态的变化。而受影响的事物通常为动词所指涉的宾语。从动词与介词的相同语义属性出发,介词自身所表达的语义也会对其后面的名词产生一定的指涉意义,即与其存在语义关联。

(7)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8)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以上例句得知,例(7)中的“以—(N)”是动宾短语,即“以”是动词;例(8)“以—N—V”中,“以”是介词,在句中引介“N”“V”,作为“N”“V”的结构组成方式。“以”作为介、动兼类词,在语义上有共同的属性,在例(7)、(8)两个句子中,都译成“用”这一义项。

(二)义项成分分析法

上文谈到,介词与动词虽分属两类,但在语义层面上却有相同的义项成分。词汇的义项主要分为基本义项和引申义项两种,在作介词、动词区分分析时,我们主要采用词汇的基本义项,即词汇的常用义项作为考量的理据。当动词演化为介词时,动词的基本义项一部分为其虚化成的介词所继承,另一部分会因语义转换而被泛化缺失,而这一部分因语义转换而缺失的义项,恰巧可以作为区分介、动兼类词的一项重要标准。即通过与介、动兼类词的基本义项成分比照,若其在句中出现义项成分缺失且没有产生新的派生义项,则可将其界定为介词。

(9)我跟你分开后,就去国外生活了。

(10)我从超市里买了许多水果。

例(9)中“跟”的基本义项“跟随”“伴随”和例(10)中“从”的基本义项“随从”“顺从”都已缺失。在这里,“跟”和“从”并未对其指涉的动作行为进行描述,而是相应地充当句子中的介引成分,即在由动词至介词的转化中,缺失了原基本义项中具有动词属性的义项成分,并且未出现派生义项填补现象,则可将例(8)、(10)中的“跟、从”界定为介词。

(三)介、动兼类词的语法意义

在介、动兼类词的分析中,除了词汇的义项成分可以作为介词、动词区分的考量因素,词汇本身具有的语法意义,也对词汇的类型归属产生影响。通过在语法意义下,对词汇所具有的表述功能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介、动兼类词的词类归属情况。若词汇发挥表述动作行为这一语法功能时,则界定为动词;若词汇充当介引成分的角色,即介引与行为动作相关的参与对象时,则界定为介词。

(11)他一直跟我走了很长一段路。

(12)每次打电话,他都要跟我要钱。

例(11)中“跟”表达出了极强的行为动作这一义项内容,从语法表述功能上讲,其表现出“走”这一动作所发出的表示伴随的状态,所以,将其界定为动词;例(12)中“跟”所表现出的动作行为义不够鲜明,与例(11)中的“跟”相比较,没有充分表现出动作行为的可持续性。从结构成分上看,其充当介宾组合中引介动作行为参与者“我”这一对象的角色,因此将例(12)中的“跟”界定为介词。

(四)中心语义测试法

对介、动兼类词的划分,往往要坚持句本位的思想。要将介、动兼类词置于句中,从整体的句义内容出发,来考量介、动兼类词所表述的义项内容。对于整个句义内容体系来说,往往句义所传达的信息要通过核心语义成分加以说明,我们将此核心语义成分称为句子的中心语义。既然中心语义作整个句义体系的核心成分,那么必然对句中充当结构组合成分的介、动兼类词产生影响。由此推论,若中心语义由某一动作行为状态充当句子的表述功能,则句中的介、动兼类词为动词;若中心语义作为一种表原因、方式或说明的附加方式,则句中的介、动兼类词为介词。

(13)她因美貌而博得大家的赞美。

(14)塑料棒因反复弯曲而被折断。

例(13)的中心语义“美貌”作为一种“博得大家赞美”的方式或手段,由“因”加以介引,指涉出“赞美”的对象是“美貌”,此句中“因”为介词。例(14)中的中心语义“反复弯曲”作为一种持续性的行为动作,造成“塑料棒”“被折断”的结果,“因”在句义内容体系中,充当动词的角色。

中心语义成分往往出现在介、动兼类词的后面,并与介、动兼类词相临近。在复合句式中,中心语义内容的完整程度,对介、动兼类词的划分也会产生影响。通过中心语义内容完整性的比较,若中心语义的完整程度较高,即中心语义内容中包含完整的谓语语义成分,则可将此句中的介、动兼类词界定为动词;若中心语义内容存在残缺现象,不能表述完整的中心语义,需要复合句式中的其它中心语义成分加以补充说明,则可将此句中的介、动兼类词界定为介词。

(15)大家不要为我担心,用我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现有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好。

(16)他这样努力的辩解,为的是用谎言,替自己洗脱罪名,并博得大家的同情。

例(15)的中心语义成分“我一个人的工资”是一个完整主谓结构短语,且充当“用”的谓语语义成分,表达出完整的语义内容,此句中“用”为动词。例(16)的中心语义成分“谎言”是中心语义内容的组成部分,没有完整的结构成分且不能表述完整的语义内容,需要以此复合句式中的其他中心语义成分,如“洗脱罪名”“博得同情”来对其加以补充说明,可将其界定为介词。

(五)同义义项成分测试法

当介、动兼类词被归属于某个词类时,在相应的词类下往往具有几个意义相同的义项,我们将词汇在同一词类下所具有的意义上相同的义项称为同义义项。在整体的句义内容体系中,同义义项之间可以相互替换,并可保证替换后的句义内容不发生改变。对于介、动兼类词的界定,可以采用同一词类下,词汇所具有的同义义项成分替换测试的方法,即假设介、动兼类词被界定为动词,则选取一个与其在动词词类下相同的义项进行替换分析,若替换后的句义与原句义相通,则假设成立;同理,可推至对其介词词类属性的界定。

(17)他给我一本书。

(18)他送我一本书。

(19)*他替我一本书。

假设例(17)中的“给”是动词,则选取与“给”在动词词类下的同义义项“送”与其替换,得到例(18),例(17)、(18)的句义内容相通;同理,假设例(17)中的“给”是介词,选取与“给”在介词词类下的同义义项“替”与其替换,得到例(19),例(19)本身在句义内容上不能为大家所接受,且其本身的句义与例(17)的句义没有关联,由此,可将例(17)中的“给”界定为动词。

以上,我们以语义层面为基础,从四个方面对有关介、动兼类词的比较问题进行分析。接下来,我们从介、动兼类词在句式中所充当的结构成分的角度出发,从句法层面,比较介、动兼类词在句法结构中所具有的意义和特点。

三、基于句法层面的介、动比较问题分析

首先,从句法结构的角度为动词和介词分别划分出其各自的词类属性,在此基础上结合“V—X—N”和“X—N—V”结构中“X”的词类特点,对介、动兼类词进行词类区分;其次,从句子的句法环境角度出发,分析复合谓语句下,介、动兼类词的词类属性。

(一)“V—X—N”和“X—N—V”结构中“X”词类特点的探讨

在句法结构中,动词通常在句式结构中充当具有某一实在意义的结构成分,如在动宾结构中,动词表述为某一具有实在意义的动作行为状态,并对其所带的宾语角色造成影响。因此,动词是句法结构中的成分词。介词在句法结构中不具有实在的意义,作为结构组合手段通常以一种引介因素的身份,在表述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起引介作用,为句法结构中的关系词。在“V—X—N”结构中,若“X”为动词,则句法结构为动宾形式,如例(20);若X为介词,则句法结构为动补形式,如例(21)。在“X—N—V”结构中,若“X”为介词,与其后动词组合,使句法结构为状中形式,如例(22);若“X”为动词,与其后动词组合,使句法结构为连谓形式,如例(23)。

(20)我一边跑一边给他打电话。

(21)我一边跑一边打电话给他。

(22)我买了许多书,从书店。(接受性较差,意思同(23))

(23)我从书店买了许多书。

由上述例句可知,在“V—X—N”和“X—N—V”结构中,当“X”为介词时,均表示结构关系,当X为动词时,与句中的名词同作结构成分。

(二)介、动兼类词在句法环境中的表现

在复合谓语句的句法环境中,基于对“X—N—V”这一结构的分析可知,当“V”为复合谓语句时,即“V”后带有复杂宾语、状语、补足语等,则“X”界定为介词。

(24)我跟她到过一次云南。

例(24)中“到”后添加补足语“过”和“一次”,带有宾语“云南”,此句子为复合谓语句。补足语“过”具有一定的时态特征,指“到”这一动作行为的完成状态,映射出“到”的动词词类属性。“到”为动词,则在相应的句法结构“X—N—V”中,处于“X”位置的“跟”则发生语义转换,泛化为语义上充当介词的角色,以符合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

当“X”后添加的是复合谓语成分时,“X”一般被界定为动词,与其后的复合谓语成分构成动宾结构。

(25)仅靠着我个人的力量与他们进行比拼,我们团队必输无疑。

例(25)中“靠”后添加的是一个复杂的宾语,而与词后缀“着”连用,表现出“靠”所发出的这一动作行为的可持续状态,因此,“X”一般被界定为动词。

四、介、动兼类词的“半介半动”形式

介、动兼类词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介词形式、动词形式和“半介半动”形式。“半介半动”形式的介、动兼类词在句义内容成分分析中,往往具有双重词性义,一方面具有介引语义成分的表述功能,另一方面则表述某一动作行为的状态。“半介半动”形式的介、动兼类词并不具有能产性,一般出现在单纯的谓语句法环境中。

(26)今天天气真好,快跟我出去散散心。

例(26)中“跟”具有双重词性义,一方面,“跟”介引出事件的参与对象“我”,而语义“走”这一动作行为的义项内容,即动作行为的可持续状态不明显。但是,其仍具有动词词类中“伴随”“跟随”这一语义义项所表述出的含义。因此,将“跟”在此类型的句式中界定为介、动兼类词的“半介半动”形式。

本文从介、动兼类词的基本比较方法入手,对介、动兼类词在具体结构内容下的词类归属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对介、动兼类词的比较中,要以动词和介词的各自语法意义为依据,结合整体的句义内容与句法结构形式,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句法环境中去做比较分析。这样,可以有助于理解介、动兼类词在不同句法环境下的意义,使划分介、动兼类词词类属性的界限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黄正德.汉语句法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2.

[7]陈一民.介词新探——关于介词与动词的划界及定位问题[J].湘

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2).

[8]王用源.介词的定义与分类再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3,(6).

[9]夏艳艳.关于现代汉语介词语法的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3,

(4).

ETF基本特征与比较分析 篇4

一、ETF本质、种类以及特征

ETF的开发与上市既丰富了我国为数不多的金融产品与创新, 又发挥了其具有其他金融产品不可替代的作用。ETF是一种混合型的特殊基金, 克服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缺点, 同时集两者的优点于一身。但就其本质而言, ETF仍是开放式基金, 与现有开放式基金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只不过它也有自己鲜明个性:一是可以在交易所挂牌买卖, 投资者可以像交易单个股票、封闭式基金那样在证券交易所直接买卖ETF份额;二是ETF是指数型的开放式基金, 但与现有的指数型开放式基金相比, 其最大优势在于, 它是在交易所挂牌的, 交易非常便利;三是其申购赎回特色, 投资者只能用与指数对应的一篮子股票申购或者赎回ETF, 而不是现有开放式基金的以现金申购赎回。

(一) ETF分类

根据ETF的投资方法、对象、区域等不同, ETF的种类也存在差异。根据投资方法的不同, ETF可分为指数基金和积极管理型基金。国外绝大多数ETF是指数基金, 目前国内推出的ETF也是指数基金, 即上证50ETF, 其投资特色在于“复制指数”, 投资目标是实现基金收益与指数涨跌基本一致, 其股票组合仅随着标的指数成分股的调整而调整, 又称为“被动式管理”。一般股票基金均为积极管理型基金, 投资目标是追求超越标的指数的收益, 其投资方法是由基金经理进行个股选择、行业配置和资产配置, 随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买进、卖出的操作, 又称为“主动式管理”。两者相比较, ETF的“被动式管理”管理费更低、风险更分散、组合透明度更高, 而且投资者只需要关心指数涨跌即可, 无需考虑个股的涨跌风险和猜测基金经理的投资偏好, 操作简单明了。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 ETF可以分为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 其中以股票基金为主;根据投资区域的不同, ETF可以分为单一国家 (或市场) 基金和区域性基金, 其中以单一国家基金为主;根据投资风格的不同, ETF可以分为市场基准指数基金、行业指数基金和风格指数基金 (如成长型、价值型、大盘、中盘、小盘) 等, 其中以市场基准指数基金为主。

(二) ETF特征

ETF与开放式、封闭式基金相比, 有其自身特征。与封闭式基金相比:其相同点在于, 同样可以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与股票一样, 一天中可随时交易。不同点在于, ETF透明度更高。由于投资者可以连续申购或赎回, 要求基金管理人公布净值和投资组合的频率相应加快;由于有连续申购或赎回机制存在, ETF的净值与市价从理论上讲不会存在太大的折价或溢价。

ETF是开放式基金, 其份额规模是可以变化的。如果申购的量大, 其规模就增加, 反之就减小。封闭式基金在成立以后的规模一般不再变化 (只有扩募时才会增加) , 基金持有人不能要求赎回基金份额, 而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转让。由于封闭式基金不像开放式基金那样按照当日净值申购、赎回基金份额, 这就导致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与净值经常出现较大偏差, 封闭式基金通常以比较大的幅度折价交易。ETF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基金, 基金持有人可以在交易时间申购赎回基金, 套利机制的存在使其交易价格基本与净值保持一致。

与开放式基金相比:一般开放式基金每天只能开放一次, 投资者每天只有一次交易机会 (即申购赎回) ;而ETF在交易所上市, 一天中可以随时交易, 具有交易的便利性。开放式基金往往需要保留一定的现金应付赎回, 而ETF赎回时是交付一篮子股票, 无需保留现金, 方便管理人操作, 可提高基金投资的管理效率。当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赎回基金份额时, 常常迫使基金管理人不停调整投资组合, 由此产生的税收和一些投资机会的损失都由那些没有要求赎回的长期投资者承担;而ETF即使部分投资者赎回, 对长期投资者并无多大影响 (因为赎回的是股票) 。

ETF的特点在于, ETF虽然也是开放式基金, 但ETF只接受规模在“创设单位” (如100万份) 以上的申购赎回, 并且申购赎回的是一篮子股票 (指数成分股) , 这和普通的开放式基金接受现金申购赎回的情形不同。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ETF同时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投资者在交易所交易时间内可以随时按照市价买卖ETF, 投资者当时就知道成交的价格;而普通的开放式基金只能通过申购赎回在场外交易, 每日只能按照股市收盘后的基金净值 (次日公布) 申购赎回, 投资者在指令下达的第二天才能知道实际成交价格。如果交易所交易时间内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投资者可以交易ETF来实时反映最新的信息和市场变化, 获得新的机会或者避免损失。传统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即使在收盘前很早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但最终获得的可能是不理想的当日收盘价格, 从而陷入判断正确仍无济于事的局面。

二、ETF优点与风险

在诸多基金产品中, ETF的快流通、低收费、高透明以及投资策略灵活等独特的优势明显。

(一) 分散投资, 流通快, 有利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者购买一个基金单位的华夏-上证50ETF, 等于按权重购买了上证50指数的所有股票。ETF既可在一级市场申购赎回, 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交易。另外, ETF是T日交易, T+1日资金到账, 普通指数基金是T日赎回, 资金到账一般为T+5日。

(二) 低费用, 有利减少交易成本在费率方面, ETF的年管理费远远低于积极管理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 也比传统的指数基金低出许多。ETF的管理费率为0.5%, 托管费率为0.1%, 而一般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从0.5%到1.3%不等, 平均水平为0.99%, 托管费率平均为0.19%。ETF的申购费最高为0.5%, 赎回费最高也为0.5%。如果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交易, 交易佣金费率为不超过成交金额的0.3%, 不收取印花税;而普通指数基金的申购费为不超过申购金额的1.5%, 赎回费率为不超过赎回金额的0.5%。因此, ETF的费率明显低于普通的指数基金。

(三) 透明度较高, 兼具股票及指数基金特色ETF投资者只要看到指数基金所跟踪的目标指数涨跌就可以大体上判断出自己投资的那只指数基金净值的变动, 有多少获利或损失。而对于某些擅长判断大势, 但对个股把握不住的投资者, 就特别适合投资指数基金, 从而可以免去“赚了指数不赚钱”的烦恼。ETF可以像普通股票一样, 在被拆分成更小交易单位后, 在交易所二级市场进行买卖, 投资者赚了指数就赚钱, 不用担心踩上地雷股。这可以弥补“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不存在做空机制”带来的机会成本缺陷。

(四) 结合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优点ETF与投资者所熟悉的封闭式基金一样, 可以小的“基金单位”形式在交易所买卖;与开放式基金类似, ETF允许投资者连续申购和赎回。但是ETF在赎回的时候, 投资者拿到的不是现金, 而是一篮子股票;同时要求达到一定规模后, 才允许申购和赎回。ETF的透明度远远高于传统开放式基金, 在实践中通常每日开ETF市前基金管理人都会公布ETF的投资组合结构, 而传统基金一般每季度公布一次投资组合。

(五) 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当天套利的机会例如, 上证50在一个交易日内出现大幅波动, 当日盘中涨幅一度超过5%, 而收市却平收甚至下跌。对于普通的开放式指数基金的投资者而言, 当日盘中涨幅再大都没有意义, 赎回价只能根据收盘价来计算。而ETF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投资者抓住盘中上涨的机会, 由于交易所每15秒钟显示一次IOPV (净值估值) , 这个IOPV即时反映了指数涨跌带来基金净值的变化, ETF二级市场价格随IOPV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投资者可以盘中指数上涨时在二级市场及时抛出ETF, 获取指数当日盘中上涨带来的收益。

同时, ETF的投资风险也是存在的。如市场风险, 即ETF的基金份额净值随其所持有的股票价格变动的风险;被动式投资风险, 即ETF并非以主动方式管理, 基金管理人不会试图挑选具体股票, 或在逆势中采取防御措施;追踪误差风险, 即由于ETF会向基金持有人收取基金管理费、基金托管费等费用, ETF在日常投资操作中也存在着一定交易费用, 以及基金资产与追踪标的指数成份股之间存在少许差异, 这些可能会造成ETF的基金份额净值与标的指数间存在些许落差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180ETF发行模式与运作管理研究》课题报告2004年2月。

[2]方军:《ETF与其他基金产品特征比较》, 《上海证券报》2007年第3期。

科技档案定义的比较与分析 篇5

张玉洁

摘要:本文依托五种有代表性的科技档案定义,从属概念和种差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对科技档案定义新的认识。

关键词:科技档案 档案定义

几十年来,科技档案异军突起,其数量之大,内容之新,价值之重要,足以与占主导地位的文书档案“平分天下”。如果能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并提供利用,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一切的前提在于对科技档案本身的了解。而了解事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其定义。只有当档案工作者从定义中认识到科技档案的性质和范围,从而掌握它的特点,我们的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预期的效益才能得以显现。因此,对科技档案下定义,我们有“咬文嚼字”的必要。

一. 现有的几种科技档案的定义

目前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是学者、档案工作者提出的科技档案定义有很多种,但是有些定义只是换了种说法,其实并无本质区别,故笔者仅选取其中五种相对权威或是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来作初步探讨:

1.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上的定义:“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当归档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2.霍振礼 徐定权 刘铁林 尹建所著《科技档案效益学概论》上的定义:“科技档案是机关、团体、单位或个人在科技活动中形成、积累的,并作为历史记录整理留存的科技信息载体。”

3.赵屹在《科技档案定义之我见》中表述为:“科技档案是人们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4.国家1980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上的定义:“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1

5.冯明教授主编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上的定义:“科技档案是指在一个单位科学技术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已经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以及各种录音、录像、机读磁带、光盘等)。”

对上述定义稍加观察便可发现,它们可以按性质分属两类:一是以揭示科技档案本质属性为目的,侧重于概念内涵的学术定义;一是以界定科技档案范围为主要目的,侧重于概念外延的法规定义。之所以将两类放在一起,是为了通过综合的比较分析,对科技档案的定义有个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形式逻辑中,研究事物定义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某一被定义概念包含在它邻近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属概念中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通常所说的“种差+属概念”的方法。因此,对上述定义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这两大块展开。

二. 属概念的比较

种差是随属概念的确定而确定的,所以属概念的确定便成为科技档案定义的关键。上述定义按属概念的不同可以分别归纳为“历史(原始)记录说”、“信息载体说”、“档案说”和“文件说”。事实上,几乎目前所有的科技档案定义都可以归入这几类。

历史(原始)记录说。这种提法是从法学角度出发,强调科技档案的真实性。原始记录性已经被学界公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作为档案的一种,科技档案同样也具有该属性。如此说来,将属概念定为历史记录或原始记录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种定义,并不仅仅指明某物是什么,还要揭示该种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和区别。而“原始记录”一定,就决定了它只能是档案——当今社会上的信息载体、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相当浩繁,具有原始性或具有记录性的材料也不乏其物,但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体的,则非档案莫属。如此一来,该属概念里只包含了档案,而与科技资料、科技文件这些在管理上同科技档案联系甚密的事物隔绝开来,不能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所以,“原始记录”最好融入种差中进行表达,以对范围进行限制。

信息载体说。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新提法,它从现实利用的角度出发,认为科技档案是一种科技信息资源,我们所要利用的,也是档案中的信息内容。毫无

疑问,档案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这种说法在信息社会中,尤其在研究科技档案的社会、经济效益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我不认为它是一个合适的属概念。这是因为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符号,如文字、图像等,也可以是信号,如语言、有某种含义的手势动作、电磁波信号等,而信号形式对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来讲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目前,因为它不依赖于已知档案载体而存在。即便上述说法中加了“载体”限制,强调科技档案是科技信息与载体的结合体,依然避不了外延太广的缺陷。比如一件出土的瓷器,上面一个字也没有,但鉴定专家可以根据它表现出来的制作工艺、花纹纹路等判断该物是真品还是赝品,是哪个朝代的,是官窑出品还是民窑生产?也就是说,这件瓷器本身透露出来的信息让人能对其进行鉴别,它也是一个信息载体。这样一来,连文物也包括进去了,显然出现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档案说。这种说法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简短、一目了然,然而最大缺陷也在于此。且不说它与“原始记录说”有同样的“定义过窄”的不足,最起码“原始记录”说还是对档案进行阐释后的表达,那“档案说”算是怎么一回事呢?把科技档案的属概念定为“档案”,但“档案”又是什么呢?要知道,档案的定义也是档案学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提法就有上百种之多,在自身都没确定的情况下,怎么能做其他事物的属概念呢?如此定义循环,实在不堪一击。

文件说。这是我最认可的一种说法。但有人认为把“文件”作为档案的属概念欠妥当,强调“档案与文书之间并不是一种空间性的属种关系,而是一种时间性的继承转化关系,如果说档案是一种文书,那么在所有文书中就应该有一种文

1换句话说,就是认为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书叫档案。”○

阶段。很有道理,但不全如此。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文件”意义的理解问题。文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件是指档案的前身,即从形成开始到归档结束;广义的文件是“人们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信息而制作的固定了信息的物体”2,它不仅包括档案前身,也包括档案,同时还包括各种情报资料。从文件生命○

周期理论的提出,到文档一体化问题的探讨,这种广义的“大文件观”有了被更多人接受的可能和必要。将这种意义的“文件”作为属概念,把科技档案、其他档案、科技文件(狭义)、科技资料都包含在一个属里,能够说明其间联系,而且是最邻近的属概念,所以是最合适的。

三. 种差的分析

属概念已定,种差就必须围绕它来设置,要在“文件”的基础上阐释“科技档案”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揭示以下内容:首先,区分科技档案与其他档案,明确科技档案的内容性质及产生领域,必须是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其次,区别科技档案同科技图书、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料的区别,强调它是科技生产活动的直接记录;最后,要在价值、时间上区分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总结以上三点,笔者将科技档案定义为: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归档保存的文件。与前面五种定义相比,会发现种差上的一些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五点出发细细揣摩。

1.科技生产活动和文件的种类是否应一一列出

前面五种定义中,就有三条将科技生产活动或文件的种类以举例的方式列出来,我以为没那个必要。“科技生产活动”是一个高度概括了的名词概念,它已经包括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至于文件形式,像图表、文字材料、照片、影片、机读磁带、光盘并不是科技文件所特有的,其他文件也有这些形式,只不过少了图纸、计算材料而已。对档案类别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档案的内容,而不是看档案的载体形式。作为定义,罗列一堆文件成分和载体形式,从表述上来说不够科学,从文字形式上看也显得累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文件的成分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总不能因为文件载体形式的改变而经常修正科技档案的定义。

2.是否要在属概念“文件”前冠以“科技”或“技术”

在本文的定义中,已经指出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那还需要限定文件为科技文件吗?我以为,不需要也不能加这两个字。因为科技文件通常是以科技内容为特征的。而纳入科技档案归档范围的,并不仅仅是有科技内容的文件,这是由科技档案归档的整体性原则决定的。一个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鉴定、推广等都需要国家部门的干涉,比如湖北大学要建一个大型图书馆,就要像省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其内容应包括主件和附件两部分。主件陈述工程建设的理由,附件为图书馆初步设计和工程概算等等。如果仅以科技内容为判别标准,主件就会被归为文书档案,而附件则归于科技档案中。这样就会破坏科技档案的成套性,不利于档案保存的齐全完整。所以,“科技”或“技术”二字

会不当地缩小归档范围,绝对要不得。

3.是否要指明“本单位”或“某一单位”

前述定义的第二、五条均指明了科技档案的形成者为“机关、团体、单位、个人”或“某一单位”,这种说法一般是由“本单位”转化而来的。由于科技专业档案馆内的档案都是别的单位移交的,不是本单位形成的,所以现在一般都称“某一单位”。但至于为何一定要限制一个具体单位,我私下揣摩,认为下定义者是为了强调归档应“以我为主”,避免各单位所存档案大量重复的现象。然而,限定某一单位有效吗?著名的三峡工程由于项目复杂,施工单位不止一个两个。每家都会有该项目的工程图纸,依据它来进行建设。到了归档的时候,因为这些图纸直接反映了施工单位的生产活动,所以每家都会将其归档保存。这样一来,在“某一单位”或“本单位”的限制下,档案还是重复了。这说明,加上档案的形成者并不能解决难题,我们不如宏观的考察科技档案概念,从总体上揭示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某一单位”实无存在之必要。

4.“应当归档”还是“已经归档”

在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的时间区分上,前面定义的表述不够统一,主要集中在“应当归档”与“已经归档”上。有的认为“应当归档”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保存价值,已经归档;二是有保存价值,仍未归档。显然,前者才可称科技档案,后者没归档还处于狭义的文件范畴。但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某些有价值的科技文件本应归档,但因某些特殊情况,被人据为己有,没有履行归档手续,如果它不算做档案的话,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在内的档案法规对此就不适用,这必然会影响到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在前面提到的学术定义和法规定义中区别对待。法规定义必须准确把握科技档案法规的适用性,所以该用“应当归档”,而在学术定义中,为了保持严谨,最好用“已经归档”或“归档保存”。本文定义属于后者。

5.是否需要强调“保存价值”

“归档保存”本身就包含两层含义:首先,科技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并不是所有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文件都会留存下来,只有那些能在将来提供查考利用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才会进入归档环节。有保存利用价值是“归档保存”的前提。其次,科技档案是履行了相关手续,集中保管起来的文件,它与一

般意义上的科技文件已经有了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单单“归档保存”这四个字,已经能反映出科技档案同科技文件在价值、时间上的区别,不用另外强调其价值。通过对多种定义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说明,对科技档案定义如何进行科学的表述,还处于不断认识的过程当中。这种定义多样化的现象是正常的,从主观上分析,对一个科学概念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这样就会在不同阶段甚至在同一阶段出现认识多样化的状况;从客观上分析,包括科技档案在内的许多事物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加以认识,自然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科技档案的定义也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唯一真正的定义就是事物本身的发展。○

注释:

1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陈兆祦,再论档案的定义—兼论文件的定义和运动周期问题,档案学通讯,○1987(2)

3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本),第2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

参考文献:

1.吴建华,科技档案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冯明,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潘连根,文件与档案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5.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霍振礼 徐定权 刘铁林 尹建,科技档案效益学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8.王传宇,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教程,档案出版社,1997

9.陈兆祦,再论档案的定义—兼论文件的定义和运动周期问题,档案学通讯,1987(2)

10.李恕德,谈科技档案的表述问题,档案学研究,1996(3)

11.赵屹,科技档案定义之我见,文献工作研究,1991(4)

12.张煜明,档案定义辨析,档案学研究,2002(2)

13.黄世喆,对科技文件和科技档案关系的重新认识,档案学通讯,2004(4)

刑事诉讼法与刑法比较分析 篇6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刑法;比较分析

一、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刑法属于刑事实体法,主要解决的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刑事诉讼法属于刑事程序法,主要解决的是进行刑事诉讼的一些程序问题。刑法跟刑事诉讼法在我国追究跟惩罚罪犯犯罪活动的时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没有了刑法,对于罪犯不知道改实施什么样的惩罚,应该保护什么,定什么样的罪,这样都失去的标准跟尺度。刑事诉讼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目的跟意义,诉讼程序也没有了实际内容,成为了一个比较空洞的法律形式。刑法的实施依靠着刑事诉讼法,缺乏一定的诉讼程序,就不能够揭露犯罪,证实罪犯的犯罪以及抓捕罪犯,更不能对罪犯进行刑事处罚。因此,我国的法学界一般都认为刑事诉讼这一国家活動的形式跟内容方法以及任务上的相统一是作为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跟作为实体的刑法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2.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法益

立法活动与司法活动均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司法活动中的“惩罚什么”则是由立法活动中“禁止什么”所决定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君权统治以及礼法秩序,因此,封建刑法严惩危害君权统治以及破坏礼法秩序的行为。社会日新月异,世事白衣苍狗,自从费尔巴哈提出刑法禁止侵害权利,由此导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权利开始,刑法的目的历经了保护权利说、维护社会伦理秩序说以及保护法益说,保护法益说则以其符合法治的精神而成为主流观点。因此,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成为了“共识”。正如我国刑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一般认为,刑法第一条、第二条是关于刑法目的与任务的规定。从逻辑上就可以看出,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任务的履行。刑法惩罚犯罪即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目的就是保护人民,具体而言就是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而所有这些刑法所保护的正是法益。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言:“刑法第二条的规定表明,刑法的目的是保护法益。因为各种犯罪都是侵犯法益的行为,运用刑罚与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正是为了抑止犯罪行为,从而保护法益;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之所以要预防犯罪,是因为犯罪侵犯了法益,预防犯罪是为了保护法益,这正是刑法的目的。”①

二、正确处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

1.树立刑事一体化的观念

解决刑法跟刑事诉讼法之间的不密切关系问题,主要就是要从观念上重新认识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刑法跟刑

事诉讼法之间关系的基本前提,不论是对立法、司法实践还是理论上的研究,都需要树立刑事一体化的观念,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将刑法跟刑事诉讼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理性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树立刑法跟刑事诉讼法之间有着其本身的区别,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者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的理念。通过立法正确的处理刑法跟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保证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呼应,其是两者关系处理的重要基础。要将刑法跟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进行紧密的结合联系,树立整体的意识,通过整体立法减少两者之间衔接不通畅的问题,消除两者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系统性的配合。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属于一项比较繁琐的工程,因此要根据刑法跟刑事诉讼法自身的特点,结合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提出今后的立法趋势及重点方向,为以后的刑法跟诉讼法的修改奠定良好的立法基础。

2.注重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整体性

根据马克思注意的诉讼理论,我们在刑法跟刑事诉讼法的关系上,要先确立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内容跟形式、任务、方法之间彼此的关系,如果说审判的程序只归结成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容的形式,那么这种空洞的形式也就没有了任何的独立价值。刑法跟刑事诉讼法之问的关系是法律界长久的一个话题,两者之间的相互衔接、作用以及影响的关系,并不是很深奥,但是在我国确立刑法跟刑事诉讼法之间和谐统一的整体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②法学界跟实务界要用宽广的视角来反思跟扩展刑法和刑事诉讼发之间的理论实践关系,不能够只是单一性的进行研究强调两者之间单一方面的作用,要在两者的双向互动中找寻彼此之间发展的最大有效的空间,推动我国的刑事法治得到快速的发展。

注释:

①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②王沛.《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体系建构——以“正当程序”理念为视角》,《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童伟华,武良军.由疏离、割裂走向融合、依赖-着力构建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合理关系.理论探索,2014年第1期

[2]卞建林,侯建军.主编.深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

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沛.《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体系建构——以“正当程序”理念为视角》,《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8期

作者简介:

医药产业政策比较与分析 篇7

制药是多学科理论及先进技术的相互结合,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模式,研究、开发、生产药品的过程。除了生物制药外,化学药和中药在制药产业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中国的中药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显现出了重要作用。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技术的总称。

国际医药产业政策

由于医药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各国都把医药产业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切入点。可以为我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1. 美国医药产业政策的发展过程分析。

二战开始,美国再一次主要依靠其他国家的原料和药品。医药公司在一块工作,与政府一起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药品。两个最著名的例子是冻干血浆和青霉素的生产。比如青霉素,初始研究由三家东海岸的公司从事,但是中西部的很多公司很快加入了这一过程。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到20世纪40年代,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由于技术进步、医疗保障面扩大、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美国的医疗保健支出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到1950年,全美有一半以上的人有某种私人健康保险。美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带动着全球医药产业的兴起。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根据不同的时期,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来适应医药事业的发展。首先,美国实施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计划,美国分别在10个州制定了生物医药的发展战略,在4个州制定了重点发展生物科学的科技或经济发展战略;其次,美国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主要采用以技术发展医药产业的策略。当地政府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库,专门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医药产业相关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政府也大量运用资金建设医药研究中心,为医药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缺少风险资金的进入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是个巨大的障碍,于是政府建立阶段风险资金以满足生物技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即使是在风险资本市场比较雄厚的地区如圣地亚哥仍然存在着风险资金的短缺问题,在引导民间风险资本继续进入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更多的州和地区也开始通过直接投资,往民间风险投资基金注入资金。战略性使用税收结构调整以改善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环境,鼓励私人资本进入生物技术产业或采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大部分州都有针对研究和发展的课税扣除,康涅狄、夏威夷和新泽西州还允许生物技术企业转让课税受益。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其他的有效政策,比如鼓励研究机构自己开公司将技术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出台一些旨在满足不同层次生物科学劳动力需求的发展措施等。

2.日本医药产业政策的发展过程。

日本的医药产业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技术引导型的日本人呢医药产业政策,自主开发导向性的日本医药产业政策,高科技导向性的日本医药产业政策。从20世纪50~60年代, 日本的医药产业进入“国外技术引进时期”。由于日本医药产业与美国及欧洲等国的医药产业存在巨大的差距, 日本通产省制定“引进—改良—模仿—吸收—自主开发”这一循序渐进的产业政策, 通过各种措施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并且加以改造、创新。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开始质疑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各国全面改革药品管理体制,严格限制新药的审批,全球进入了短暂的新药空白时期,日本不得不转向自主研发。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不前, 国内医药市场呈现萎缩的状态,医药产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减少。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属领先地位, 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在医疗制度改革方面,由于医疗费用不断增加,抑制医疗费用增加的呼声很高。药品的滥用、医生乱开处方、医药企业间的不合理竞争,又导致了日本政府决定医药分业。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政策

“十一五”以来,我国医药工业整体产销、效益持续快速增长,呈现效益增长领先于产值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数据分析,可预期的发展目标是2012年,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将跻身全球前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1.医疗体制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方案(2009-2011)》将在为期3年的时间中实现无轮驱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2. 医药市场准入政策。

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已经认识到缩短新药审批时间的必要性,并开始尝试采取一些措施,如将中国纳入全球的研发体系以加速产品的上市时间和产品生命周期。在药物定价方面实行“三主辅”———基本用药价格为主,其他处方药为辅,中央定价为主,地方定价为辅,统一定价为主,区别定价为辅。市场准入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医院目录,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53号文件,对医院采购同一产品的品牌数量进行了限制。目录限制目前已经广泛实施,实际是在医院限制了本土品牌的数量。该政策对既有的大型制药商有利,并且有可能引导仿制药行业新格局的形成。

3. 医药市场监管政策。

国务院将医药市场分属5大部门———卫生部、SFDA、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中国保监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虽然五大部门都各有分管,但是仍有监管不力的方面存在。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制定了有关政策来强化监管。其中与各制药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有8大政策———《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对中药注射剂等高危品种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管理、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注射剂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工作、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这8大政策是在药品监管政策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因为直接关乎药品质量与药品安全问题,这也是制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4. 加大扶植生物医药创新政策。

通过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产业化,加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建立自主创新品牌,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依托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型医药企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58万余吨,其中有60多个重要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有20种,其中部分产品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中成药产量仅60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110000余个规格。

医药产业发展相应对策思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还是很显著的。主要表现在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高,1991~2001年,排名首位的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足5%,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足10%,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则一直不足15%。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仅在与各产业的横向比较中处于中下水平,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水平相比显得非常低。还有就是我国市场进入壁垒突显,主要表现在技术壁垒、法规壁垒、资金壁垒和市场壁垒,则从对技术的相互交流、提高市场集中度、资金周转、行业后来者进入市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过剩, 药品总体供过于求。这很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较高的利润率吸引了过多的外部经济资源, 短期内行业需求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供给量所致。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在技术实力上与20世纪60~70年代左右的日本差不多,所以我国现在的创新体系还需要政府起到较多的干预与支持作用。待到国内医药产业特别是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大大加强时,政府的干预自然慢慢减退,逐渐由企业担当创新体系的主体。

我国在医药产业的投资力度还可以加大,建立资金有效流动体制,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我国地大物博,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环境,但是目前的医药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范围之内,而对农村则开发力度远远不够,所以应制定较有效的农村医药产业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医药市场开发,逐步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国内药品市场。

面对虚高的药价,我们必须打破国有医院销售药品的垄断地位, 进行医、药分业经营,并将医疗服务价格适度上提。

我国与美国奶业生产比较分析 篇8

1 美国奶业生产情况

1.1 奶牛存栏总体呈下降趋势

1970年美国成年奶牛存栏量为1 209万头, 之后持续下降, 1991年开始下降至1 000万头以下, 2004年最低900万头, 近5年保持在900多万头, 2011年为915万头, 经过41年奶牛存栏下降了294万头。

1.2 牛奶及制品产量依靠奶牛单产提高实现持续增长

1985年美国每头奶牛单产为5.91 t, 2011年美国牛奶单产为9.68 t, 这期间牛奶单产年均递增达1.92%。在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带动下, 牛奶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5 000~6 000万t增长到2011年的8 902万t, 年均增长1.27%;受原料奶产量增长带动, 奶油、奶酪也保持增长态势, 奶油从1970年52万t增至2011年82万t;奶酪从1970年100万t增至2011年488万t。

1.3 奶业生产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美国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专业化, 各类畜牧养殖场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数量减少。美国奶业分布在美国太平洋沿岸、五大湖地区、南部平原区和东北部地区, 形成著名的“奶牛带”, 这些地方生产的牛奶占全国产量的70.00%以上。其中加利福尼亚州存栏量较多, 为175万头, 牛奶产量1 832万t, 产值59亿美元, 居各州之首, 其他主要奶牛饲养州包括威斯康星、纽约、宾夕法尼亚等。

牧场数量不断下降, 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牧场绝大多数属家族方式经营, 且为合作社社员。1989年奶牛场数量超过20万个, 2000年后降至10万个以下, 2011年降至6万个。牧场数量以1~49头饲养规模农场最多, 2011年1~49头饲养规模农场数量为2.95万个, 比例从1993年59.40%下降至2011年49.16%;1 000~1 999头饲养农场和2 000头饲养农场数量增加, 2011年分别为950个和800个。500头饲养规模以上奶牛存栏占总存栏50.00%以上, 牛奶产量比重占60.00%以上。2011年500头以上农场奶牛存栏占美国奶牛存栏58.50%, 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50头以下饲养规模奶牛存栏仅占美国奶牛存栏5.90%, 较2010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从牛奶产量来看, 2011年500头以上农场牛奶产量占美国牛奶产量的62.90%, 较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 50头以下农场牛奶产量比例为4.20%, 较2010年下降0.4个百分点。

1.4 大规模养殖场奶业生产成本与收益均有优势

2010年和2011年牛奶生产成本分别为2.77元/kg和3.04元/kg, 其中运营成本和分摊成本费用分别为1.75元/kg和2.05元/kg、1.03元/kg和0.98元/kg, 其中运营成本占总成本2/3以上。在运营成本中, 2010年和2011年购买饲料总成本分别为1.35元/kg和1.65元/kg, 分别占运营成本的77.14%和79.00%, 占总成本比例分别为48.74%和54.27%。饲料成本的上涨是各国畜牧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从不同规模养殖户来看, 规模越大, 奶牛养殖户生产成本越低, 各项费用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呈下降趋势。2010年和2011年1 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农场生产成本分别为2.03元/kg和2.31元/kg, 而小于50头的农场生产成本分别为5.34元/kg和5.61元/kg。

规模化养殖能够有效降低分摊成本。从分项成本来看, 1 000头以上规模养殖的运营成本和分摊成本费用2011年分别为1.78元/kg和0.53元/kg, 而50头以下运营成本和分摊成本分别为2.61元/kg和0.97元/kg, 分别较1 000头以上规模养殖高31.80%和82.30%。从以上可以看出, 造成不同规模养殖户养殖成本差异的关键是有效降低了分摊成本。同时成本中的饲料购买费用, 规模越大, 饲料成本也越低。

从收益来看, 规模越大净收益越大。从每千克牛奶产值来看, 不同规模奶牛养殖差别不大, 甚至大规模户每千克牛奶毛收益低于小规模养殖, 2011年小于50头、50~99头、100~199头、200~499头、500~999头和1 0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每千克牛奶毛收益分别为3.11元、3.03元、2.91元、2.88元、2.82元和2.64元, 但是净收益随着规模增加的提高, 2011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农场毛收益减去总成本后的净收益分别为-2.50元, -1.34元, -0.65元, -0.41元, 0.05元和0.33元, 毛收益减去运营成本的收益分别为0.50元、0.64元、0.67元、0.60元、0.75元和0.86元。

1.5 奶制品贸易由逆差转向顺差

最近4年奶制品贸易大幅增加, 呈顺差。美国在2008年以前奶制品进口额一直高于出口额, 从2008年开始出口额增速超过进口额, 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 出口大幅增加, 奶制品贸易呈顺差, 分别为11.98亿美元和19.68亿美元。

从奶制品出口结构来看, 主要出口产品为脱脂奶。2010和2011年出口额分别为10.36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 分别占奶制品总出口额的28.07%和30.34%, 其次为其他奶制品和奶酪。美国奶制品中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产品还包括奶酪制品、乳清、奶油。

2 我国奶业发展分析

2.1 奶牛存栏快速增长后趋缓, 奶产量稳步增长

奶牛存栏总体呈增长趋势。2007年之前, 我国奶业发展较快, 2007年奶牛存栏达到1 219万头, 较2006年增长14.04%。经过2008年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事件后, 奶业增长趋势出现趋缓现象, 2008年—2009年连续2年奶牛存栏小幅增长, 分别是1.20%和2.20%。经过国家政策扶持和整顿调整, 奶业生产能力又逐渐恢复起来。2010年奶牛存栏1 420万头, 同比增长11.25%。2012年奶牛存栏稳定, 与2011年基本持平, 保持在1 440万头。

牛奶产量稳步增长。我国奶业生产产品比较单一, 主要是牛奶, 水牛奶、羊奶等产量较少。据计算, 牛奶占奶类总产量的94.00%左右。我国奶类产量也是经过2008年、2009年调整后, 逐步得到回升。曾经2009年我国奶类产量和牛奶产量出现下降, 分别下降了1.24%和0.98%, 之后, 奶产量逐步恢复性增长, 但增长势头较之前有所下降。2012年牛奶产量为3 744万t, 同比增长2.30%。

2.2 牛奶及制品产量恢复增长态势

我国乳制品加工情况也是在2008年达到一个低谷, 现在逐步走出低谷, 生产能力得到恢复。2011年全国乳制品产量为2 387.8万t, 同比增长了14.00%。其中液态奶2 061万t, 同比增长11.65%;干乳制品327万t, 同比增长4.10%。

2.3 奶业生产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

从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来看, 2002年以来, 散养殖户逐渐减少, 大规模养殖户不断增加。1~4头规模养殖户由2002年的44.79%下降到2011年的23.99%, 9年间下降了约20.80%, 将近一半的散户养殖退出或者扩大规模。10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由2002年的11.90%增加为2011年的32.87%, 9年间增加了将近3倍, 奶业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我国奶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省 (区) , 2011年牛奶产量前10位省份牛奶产量合计占牛奶总产量比例为83.51%。

2.4 散小规模养殖户生产成本具有优势

小规模户生产成本最低, 大规模生产成本最高。根据2011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每50 kg牛奶产出生产成本散养户为105.81元 (约2.12元/kg) , 小规模化最低, 为103.36元 (约2.07元/kg) , 中等规模户为123.31元 (约2.47元/kg) , 大规模化生产成本最高, 为127.93元 (约2.56元/kg) 。

从具体生产成本来看, 每头奶牛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大规模化为最高, 约为15 589元, 小规模户和散养户较低, 为10 508元和10 475元。其中总成本又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户直接费用中精饲料费用占直接费用比例分别为75.91%, 73.77%, 66.08%和62.12%, 仅精饲料费用一项大规模户较散户和小规模户分别高21.37%和16.86%, 青粗饲料成本也分别高103%和127%;就间接费用来说, 大规模化为2 658元, 较散户和小规模户分别高76.72%和82.99%。

养殖效益以小规模户为最高, 大规模户养殖收益最低。从生产收益来看, 小规模户最高, 每50 kg牛奶的净利润为37.87元 (约0.76元/kg) , 其次为中等规模化和散养户, 分别为36.37元和36.2元 (0.73元/kg和0.72元/kg) , 大规模户最低, 为34.99元 (约0.70元/kg) 。

2.5 奶制品贸易持续逆差态势

乳制品进口额持续增加, 呈贸易逆差。2011年, 中国乳制品总进口量为90.61万t, 较2010年增长了21.60%。其中液态奶进口量为1.6万t, 同比增长了24.20%;奶粉进口量为44.9万t, 同比增长了87.80%。其他乳制品进口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进口分类情况来看, 主要集中在奶粉, 占乳制品总进口量的59.00%, 其次是乳清粉, 占总量的38.00%。其他乳制品较少。

2011年, 中国乳制品总出口量为43.32万t, 同比增长了10倍多。其中液态奶出口量为36.2万t, 同比增长最多;奶粉出口量为0.9万t, 同比增长了50.00%。我国主要以液态奶出口为主, 占到总出口量的70.00%。

3 从美国奶业生产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3.1 继续提高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我国的奶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虽然不断提高, 但与美国等国家相比, 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2011年我国500头饲养规模以上奶牛存栏占总存栏20.80%, 而美国2011年500头以上农场奶牛存栏占美国奶牛总产量的58.50%, 50头以下饲养规模奶牛存栏仅占美国奶牛存栏5.90%, 500头以上农场牛奶产量占美国牛奶产量的62.90%, 50头以下农场牛奶产量比例为4.20%。与美国奶业相比, 散养户仍是我国生鲜乳生产的主体, 专用饲草饲料缺乏, 饲养方式粗放, 高产奶牛比例不高, 同时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依然薄弱, 开办主体复杂, 监管难度大, 乳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乳制品市场秩序不规范, 这种状况造成淡季压价、旺季争抢奶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奶农组织化程度低, 造成乳制品企业单方面决定生鲜乳价格, 奶农利益难以保证。

3.2 改良奶牛品种, 着力提高奶牛单产水平

从生产看, 2010年我国奶牛单产水平只有5.4 t, 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过去牛奶总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奶牛数量的增长。1997年—2010年, 我国牛奶产量从601万t增加到3 575万t, 同期奶牛存栏从442万头增加到1 260万头, 增加了818万头。目前我国要提高牛奶产量必须走提高单产的道路, 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奶业强国。

3.3 规模化养殖场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美国通过规模化养殖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效益。同时成本中的饲料购买费用, 规模越大, 饲料成本也越低。而我国规模化养殖并没有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大规模养殖成本大幅高于散户和小规模户, 同时效益也最低, 没有真正发挥规模化养殖的效果。养殖规模的提升, 要同时注重经营成本的减少, 提高单位生鲜乳品质和效益。

3.4 提高我国奶业国际竞争力, 扩大奶业贸易出口额

图像融合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篇9

图像拼接 (Image Stitching) 技术是由于摄像设备的视角限制, 不可能一次拍出很大图片而产生的。图像拼接技术可以解决由于相机等成像仪器的视角和大小的局限, 不可能一次拍出很大图片而产生的问题。它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匹配, 合成一幅宽角度图片, 因而在实际使用中具有很广泛的用途, 同时对它的研究也推动了图像处理有关的算法研究。

图像拼接技术的基本流程如图1-1所示, 首先获取待拼接的图像, 然后是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 最终得到拼接图。图像拼接技术主要包括两个关键环节, 即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

图像配准主要指对参考图像和待拼接图像中的匹配信息进行提取, 在提取出的信息后寻找图像间的变换模型, 然后由待拼接图像经变换模型向参考图像进行对齐, 变换后图像的坐标将不再是整数, 这就涉及到重采样与插值的技术。图像拼接的成功与否主要是图像的配准。

待拼接的图像之间, 可能存在平移、旋转、缩放等多种变换或者大面积的同色区域等很难匹配的情况, 一个好的图像配准算法应该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准确找到图像间的对应信息, 将图像进行匹配。

图像融合的任务就是把配准后的两幅图像根据对准的位置合并为一幅图像。由于两幅相邻图像之间存在重叠区域, 因此, 采用配准算法可以实现图像的对齐。然而图像拼接的目的是要得到一幅无缝的拼接图像[1]。所谓无缝, 就是说在图像拼接结果中, 不应该看到两幅图像在拼接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即不能出现图像拼接缝隙。由于进行拼接的两幅图像并不是在同一时刻采集的, 因此, 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存在, 如果在图像整合过程结束之后, 只是根据该过程中所得到的两幅相邻图像之间的重叠区域信息, 将两幅图像简单的叠加起来, 那么, 在它们的结合部位必然会产生清晰的拼接缝隙, 这也就达不到图像拼接所要求的无缝的要求。

如何处理图像整合过程中无法解决的拼接缝隙问题,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拼接, 正是图像融合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重叠部分, 如果只是简单的取第一幅图像或第二幅图像的数据进行叠加, 会造成图像的模糊和拼接的痕迹, 这是不能容忍的。图像融合就是要消除图像光强或色彩的不连续性。它的主要思想是让图像在拼接处的光强平滑过渡以消除光强的突变。

二、常见的图像融合算法

1、平均值法

令分别表示第一幅图像、第二幅图像和融合图像在点处的像素值, 则融合图像中各点的像素值按式 (4-1) 确定。

式 (4-1) 中, 表示第一幅图像中未与第二幅图像重叠的图像区域, 表示第一幅图像与第二幅图像重叠的图像区域, 表示第二幅图像中未与第一幅图像重叠的图像区域。取两幅图像的平均值的算法速度很快, 但效果一般不能令人满意, 在融合部分有明显的带状感觉, 用眼睛能够观察出区别。

本文以左图像所在的坐标系为参考坐标空间, 将右图像经过变换矩阵向参考图坐标进行映射, 由于双线性插值法在计算效率和精度方面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因此在变换过程中本文采用双线性插值。然后采用平均值法对图像重叠区进行融合, 得到图2 (a) 和图2 (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用本文的配准方法拼接出来的图像在拼接点处结合得很好, 但是由于重叠区域采用了简单的平均值法来进行融合, 有明显的拼缝。

2、重叠区线性过渡

为了消除重叠区的拼缝问题,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重叠区线性过渡的方法[3]。实现的具体方法是假设重叠区域宽度为L。取过渡因子是。两幅图像重叠区的x轴和y轴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 则过渡因子, 重叠区的像素值为

分别为图A和B相对应的像素值。这种方法使得过渡部分比较平滑, 没有明显的台阶。图3 (两幅图像都裁减掉了部分不完整的边界) 采用本节中的方法融合而成, 可以看出已经消除比较明显的拼接痕迹。但是图3 (b) 中由于两幅图像光照差异大, 仍然存在部分拼接痕迹, 并且由于运动物体的存在, 使得最终融合的图像产生重影, 甚至同一个物体在拼接后的图像中会出现两次。

3、多分辨率样条技术

多分辨率样条技术采用Laplacian多分辨率金字塔结构。它将图像分解成不同频率上的一组图像, 在每个分解的频率上, 将图像重叠边界附近加权平均。最后将所有频率上的合成图像汇总成一幅图像。在每一个频率带内, 加权函数的系数以及颜色融合区域的大小, 是由两幅图像的图像特征在该频率带内的差异决定的。该方法可以使得具有不同强度的图像平滑地过渡。文献[2]提出了多分辨率的思想, 并且首先将之应用到两幅图像拼接的平滑过渡处理中。该方法涉及到高斯塔和拉普拉斯塔的构造问题, 因此是一种基于塔型结构的颜色融合算法。虽然该方法质量高, 但该算法计算工作量大, 计算时间长, 不适宜在一般的图像拼接中使用。

三、小结

本文学习和研究了几种常见的图像融合算法, 并结合实验采用这些融合算法进行了图像拼接和比较。目前, 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图像融合方法已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 被广泛应用于图像融合领域。

摘要:图像拼接技术一直是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热点研究方向。图像融合算法是图像拼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图像融合算法, 并且结合实验对它们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图像融合,图像拼接

参考文献

[1]赵向阳, 杜利民.一种全自动稳健的图像拼接融合算法.中国图形图像学报, 2004.9 (4) :417-422.

[2]P.J.Burt, E.H.Adelson.A Multiresolution Spline With Application to Image Mosaics.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1983.2 (4) :217-236.

比较与分析 篇10

穿:《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的解释如下:“穿:动词 (1) 破;透:把纸~了个洞/水滴石~。 (2) 用在某些动词后, 表示破、透或彻底显露:射~/磨~/看~了他的心思/戳~阴谋诡计。 (3) 通过 (孔洞、缝隙、空地等) :~针/~过森林/从这个胡同~过去。 (4) 用绳线等通过物体把物品连贯起来:~糖葫芦/用珠子~成珠帘。 (5) 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上:~鞋/~衣服。”本文主要讨论“穿”的义项 (5) 。从这一义项来看, “穿”的受事对象比较明确, 主要为衣服鞋袜等衣物, 它们能够将身体某部位罩住。能够与“穿”搭配的服饰类名词有“穿上衣、穿裤子、穿袜子、穿鞋、穿裙子、穿外套”等等, 这些名词的所指相对来说都是较大的物件, 它们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必需的基本生活用品, 而且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功用———“蔽体”。这些衣物所罩住的身体部位都是不能或者不便让人看到的。上衣罩住人的上半身, 裤子罩住人的下半身, 袜子、鞋罩住人的脚 (脚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尤其是妇女的脚) 。“穿外套、穿毛衣、穿衬衫”等可以看成是由“穿上衣”衍伸出来的。“穿短裤、穿西裤、穿裙子”等可以看成是由“穿裤子”衍伸出来的。“穿棉袜、穿丝袜、穿皮鞋、穿球鞋、穿高跟鞋”可以看成是由“穿袜子”“穿鞋子”细化衍伸出来的。

戴:《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的解释如下:“戴:动词 (1) 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帽子/~花/~眼镜/~红领巾/披星~月/不共~天。 (2) 拥护尊敬:爱~/感~。”我们在本文中主要讨论“戴”的动词义项 (1) 。对“戴”的动词义项 (1) 进行义素分析, 动词“戴”存在“附加、装饰”的意义。能与“戴”搭配的服饰类名词有戴帽子、戴花环、戴眼镜、戴耳环、戴口罩, 戴项链、戴围巾、戴红领巾、戴领带, 戴胸花、戴校徽, 戴运动员牌号, 戴手表、戴手镯、戴戒指、戴手套, 戴袖章、戴臂章, 等等。这些物件放置的位置比较具体、明确, 主要在头部、颈部、胸部、背部、手部、臂部等。通过对与“戴”搭配的受事对象的分析, 我们发现这些物件大多是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件, 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属于非基本生活用品, 它们的使用频率低于与“穿”搭配的服饰类物品。与“戴”搭配的服饰类物品放置在人的身上会起到夺目、引人注意的效果。

生活中常说“穿衣戴帽”但不说“戴帽穿衣”, 说“穿袜子”“戴手套”但不说“穿手套”“戴袜子”, 就是因为衣服、袜子是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生活用品, 几乎每天都要用到, 它们主要是起到蔽体的作用。手套、帽子并不是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生活用品, 戴上它们会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 成为吸引他人注意力的焦点。

穿戴:《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的解释为:“ (1) 动词。穿和戴, 泛指打扮:她~得很时髦。 (2) 名词。指穿的和戴的衣帽、首饰等:一身好~。”从“穿戴”的动词释义来看, 语素“穿”和“戴”的意义都还比较实在, 这就要求与“穿戴”一词搭配的受事对象要能够分别与语素“穿”和“戴”搭配。从前文我们对动词“穿”和“戴”的分析来看, “穿”和“戴”对受事对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动词“穿戴”带受事宾语的句子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穿戴”的宾语为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并列短语。例如:

(1) 考生严禁携带通讯工具、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非指针式手表等与考试无关用品, 考生不能穿戴有金属的衣物或饰品。 (来源:中国网新闻“辽宁公考11.4万人参考平均报考比例29∶1”2010-09-19)

(2) 在国家队中, 蔚少辉是一个行为非常高调的人物, 他经常穿戴名牌服装、手表出入各种场合, 此外还有一辆价格超过百万的宝马车。 (来源:新民网新闻“揭谢亚龙落网始末及被抓细节龙王落马谁之过?”2010-09-17)

(3) 生产经营食品时, 应当将手洗净, 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来源:辽沈北国网“‘品牌’月饼馅儿直接光手捏”2010-09-15)

(4) 出游中, 女士最好不要使用香水、发胶等香味浓郁的化妆品, 不要穿戴艳丽的服装和饰物, 特别是黄色, 以免吸引毒蜂。 (来源:武汉晨报“国庆出游谨防‘虫虫特工队’”2010-09-13)

(5) 在有静电危害的场所, 应注意着装, 穿戴防静电工作服、鞋和手套, 不得穿用化纤衣物。 (来源:石油在线文库“石油储运行业须慎防静电危害”)

(6) 音乐声中, 一位头戴眼镜、斯斯文文的男性观众被请上台, 转瞬间就被穿戴上藏式礼服和皮帽, 成了婚礼中的主角。 (来源:世博网“过一天西藏人的日子世博会西藏活动周速写”2010-09-04)

(7) 晚上7时, 地面消防官兵指导被困工人穿戴好安全衣帽, 一名消防官兵在地面上握紧缓降机缆绳作为安全员。7时零4分, 两名被困达5小时的工人在消防官兵的指挥下被成功救下。 (来源:网易新闻“理不清解还乱两工人命悬一线”2010-09-28)

上述7例中, 前6例动词“穿戴”的受事宾语用连词“或”“和”或顿号将并列名词隔开, 标记前的名词是能够与“穿”搭配使用的服饰类名词, 标记后的名词是能够与“戴”搭配使用的服饰类名词。后一例中虽然没有明确标记, 但是受事宾语中并列名词的先后排列顺序仍然遵从了能与“穿”搭配的名词在前、能与“戴”搭配的名词在后这一潜在原则。

“穿戴”也常与“制服、工作服、防护设备”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搭配, 因为“制服、工作服、防护设备”中既包括穿的衣服、裤子、鞋袜等, 也包括了帽子和身上佩戴的标识等物件, 它们是一个集合概念。

另外, 生活中也出现了少数“穿戴”所带的受事宾语只能与“穿戴”中某一个语素相搭配的情况, 例如:

(8) 泡泡秀大师们将会在现场制作泡泡饰品, 给孩子们穿戴上泡泡做的头饰、脖子上挂着泡泡做的项链, 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求奇、创新的能力。 (来源:中国网“国庆去世界之窗体验‘国际狂欢’”2010-09-28)

(9) 不过, 灯水母的刺丝囊只有在接触到人类皮肤表面或覆有鳞片的皮肤时才会因化学作用起反应, 因此想保住性命, 就得在你的皮肤与灯水母之间放置障碍物。于是, 足智多谋的澳洲海岸巡逻队员在巡逻海滩时会在手脚上穿戴女式长筒丝袜。 (来源:凤凰网“[警惕]外出旅游时一定要避开的毒物”2010-10-14)

(10) 这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谨慎的考虑, 包括要给矿工服什么药、穿戴什么衣服袜子等等。 (来源:中国新闻网“智利最先获救矿工复原神速已无需特别医疗照顾”2010-10-14)

例 (8) 中的“头饰”一般与动词“戴”搭配。例 (9) 中的“女士长筒丝袜”一般与动词“穿”搭配。例 (10) 中的“衣服袜子”一般与动词“穿”搭配。

对照当前的《现代汉语词典》, 例 (8) — (10) 中动词“穿戴”的搭配使用情况应该是属于词语的不规范使用。但是, 汉语“双音化”趋势是否会使“穿戴”一词中某一语素义弱化, 使“穿戴”一词的搭配范围更加广泛, 还将有待于进一步的语言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曹国军.用戴的两个条件[J].咬文嚼字, 2006, (2) :37-38.

[3]李志兵.“带”和“戴”[J].辞书研究, 2001, (3) :150-152.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上一篇:革新管理制度下一篇:铁路空调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