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视角

2024-07-21

开放视角(精选十篇)

开放视角 篇1

1. 开放系统的界定。

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与开放系统相对立的有封闭系统, 在客观世界中封闭系统的存在是相对的, 而开放系统的存在是绝对的。

中国的红十字会的运作长期以来就是以一种相对封闭的形式存在, 它在运作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换一直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失衡状态, 总是期望从组织外部得到尽可能多的可用来支配的资源, 但是在信息输出方面却尽可能想做到最少, 建立自己的不受任何干涉的独立王国, 除了资金募集和弱势群体帮扶外, 其他事项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信息公布。

2. 开放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开放系统组织应具备两个特征: (1) 组织内部各个系统间的统一协调性和相互依赖性; (2) 组织必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以应付系统环境中许多无法预料和控制的突发事件和情况。

此外, 根据帕森斯对正规组织的描述, 开放系统的组织应具有三个层次或功能。第一层次涉及技术功能, 这在教育中就包括了教师所应用的教学程序;第二个层次是管理的功能或系统, 在这里管理者被看作是组织内部事务的协调者, 同时又是组织和它的外部环境之间的中介;第三个层次被称为制度化或社会化的系统, 其主要任务是解决组织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三个层次是逐级递进的关系,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但又不是“完全独立”的。

二、国内外红十字会发展概述

国际红十字会很注重财务透明, 每年都要出一本报告, 而捐助本组织的政府和机构都睁大眼睛仔细研究它, 还把报告放到网上, 供公众免费查询和使用。国际红十字会公开的材料显示, 从1995—2005年间, 该组织的总部行政预算在总预算中所占比例保持在20%以下, 而且十年间变动不大。

在瑞士有数不清的财务和审计机构, 总部对所有花费都进行严格控制。毫不夸张地说, 要买一支圆珠笔都得填一大堆表格, 经过报批后才能实际操作。

在日本, 红十字会属于不用纳税的“特殊法人”, 又直接归日本厚生劳动省管辖, 但它会像日本其他一些股份企业、上市公司一样, 将自己的收支报告、监察流程、监管法规等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

但在中国, 本应属于民间组织的红十字会却已异化为一种与权力体系结合甚密的官办组织, 中国的红十字会被指为异化成了官办机构而脱离了它设立的初衷。这种指责主要源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属国务院直属的副部级单位, 中国红会从中央到县乡一级, 层层与政府体系接合。其名誉会长是当地政府的一把手, 会长是政府主管文教的行政副手, 大部分理事由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兼任;各级红会的负责人由政府任免;每年红会接受财政拨款近四亿元, 与其接受捐赠收入相当;各级红十字会的经费收支情况只需向理事会负责。

三、问题频发的根源

中国红十字会问题频出, 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系统的构建出现了问题。由于自身封闭运作特性导致其信息发布迟缓和监管的缺失以及自身的行政化运作带来的官僚主义弊端。

第一, 中国红十字会由于长期的封闭式运作和管理, 缺少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交流, 忽视了人们的知情权和对其监督管理, 人们对它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知道它是一个从事社会公益的团体, 但是它是怎么运作的, 募集的资金如何来管理和使用却无从知晓。经历了天价帐篷事件、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9 859元的天价餐费发票事件、郭美美事件、红会从事商业活动等一系列事件后, 人们感觉自己的同情心被红会利用, 自己受到欺骗, 导致了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第二, 中国红十字会的政府化系统构建, 使其本身具有了某种权威, 让它对外在干预的排斥带有了某种支持和依托, 使得外部力量很难对其进行渗透和监管。由于红十字会的这种行政化运作方式, 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现在许多政府组织共有的通病, 善款的挪用和贪污、救灾物资的买卖、组织机构的臃肿、行为的低效率等等,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改革的根本举措

根本措施就是要对红会系统的性质做出调整和改变, 使其内部管理从现在的封闭状态, 逐渐转变为开放状态, 做好信息的发布, 主动接受外部的监督, 实现自我救赎。

1. 对公益资金使用和公益项目进展全程进行信息公开。

从公益资金的募集到使用及红会的运作等相关信息做好与外部环境交流消除组织的神秘感, 让人们从内到外了解公益组织运作的具体细节。为了确保专款专用, 每年年末请外部专家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监督考核小组做审计, 审计结果详细呈现在年报中, 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质疑。在审计完成之后, 将报表通过微博、电视和互联网主动给公民提供一种了解公益物资使用情况的通畅渠道。

2. 依据麦肯锡方法中对组织变革提供的架构, “以事实为基础, 严格的结构化, 以假设为导向”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

现在的红会组织面临的事实就是其存在的行政化管理和封闭化运作这个问题, 导致组织运转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导致了现在社会对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的信任危机;而严密的结构化就要求组织加强自身部门的建设和完善, 重点加大监督部门的投入和关注, 健全组织运作的各种制度建设, 通过完善发言人和听证会等相关制度, 建立组织运作的严密结构;假设导向就是组织现在封闭的运作方式不适应组织的发展, 应该改变这一问题, 尝试建立一种开放的组织系统运作方式, 实现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的自我救赎。

3. 改善传统的红十字会组织绩效考评方式, 在关注组织

运行结果的同时, 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组织运转过程和架构的建设中来, 传统的红十字会绩效考评中, 关注的重点是组织本年度募集到了多少的善款, 这种单纯注重结果的考评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组织引向了歧途, 使组织忽视了自身架构的建设, 现在要做的是改变这种传统的一维考评方式, 注重考评指标的多元化, 在考评中不仅关注组织募集到多少善款, 同样要关注组织的运作过程和架构建设, 例如每一笔善款在支出后有没有公开量化的渠道, 来说明有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有没有一个针对性的部门来回答社会任何一名公众提出的质疑。

4. 红十字会组织运作的去行政化。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作为一个从事公益的组织机构, 从上到下应该是由一批热心从事公益的人来运作和管理, 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组织的干预。因为权力因素和官僚主义的介入, 很容易将政府组织的弊端引入进来, 一些为了个人权力和个人利益的人加入进来从事公益, 很具有讽刺性。如果红十字会按照政府组织的模式来运作, 试想一下, 如果红会会长由地区党政一把手兼任, 掌握着别人的升迁和调动, 那么地区内会有哪个部门和个人敢去主动地质疑和审查它的运作和管理, 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呢, 寻租行为也就不可避免, 作为公益组织就应该由一群志趣相投、热心公益的民间组织机构来运作, 政府不应该既掌舵又划桨。

摘要:中国红十字会有着悠久历史, 是西方人道理念与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契合后的产物。它是从事公益的非营利组织, 从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 如果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存在和运转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救灾方面的不足, 对社会的各种弱势群体进行帮扶, 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了中国的红十字会“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的发展, 既对政府财政支持有很强的依赖, 本身作为掌管公众爱心输出的机构又维持一种封闭的行政化运转。

关键词:红十字会,开放系统,改革

参考文献

[1]路修远.中国红十字会的十字路口[N].中国审计报, 2011-08-08.

[2]段聪聪.国际红十字会:注重财务透明[J].世界之窗, 2011, (8) .

[3]王石川.救赎红十字会[N].中青在线, 2011-08.

[4]艾森.拉塞尔.麦肯锡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5.

开放视角 篇2

民生巨变:从温饱堪虞到总体小康

“30年前中国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尽管这个发展历程一般有很多硬数据来衡量,但是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其间的变化甚至更加惊人。”美国《新闻周刊》刊发的署名文章这样说。文章作者1979年初成为美国杂志首批驻北京的记者,“从那以后,我亲眼目睹了这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快、最深远的变化。”

其实,就是用“硬数据”来衡量,其间的变化也足以惊人。1978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其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

从食难果腹到总体小康,巨大的历史飞跃在每一处村庄、每一座城市都能得到有力印证。“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当年全村20户人家吃了上顿愁下顿,30年后的今天,全村112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第一个改革开放特区——深圳,从昔日的小渔村“变身”为现代化大都市。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变迁中也能得到生动诠释。1979年,陕西贫困地区的农家女郑粉莉参加高考,她的400多名同学中,只有10多人上了大学。“而现在,高等院校入学率已超过20%,中国教育发展得多快啊”,已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的郑粉莉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中国人都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长的烦恼:蛋糕“做大”之后的“分割”难题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93年9月16日的一次谈话内容。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成长的烦恼。改革开放后,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些滞后,这被公认为“成长的烦恼”之一。十七大报告在总结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强调指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曾按照科学严谨的社会抽样调查方法,进行了一次“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此次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个县(市、区)。在调查的17个社会问题中,排在第一至第三位的社会问题依次为“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养老保障问题”与“教育收费问题”、“住房价格过高”等其他“民生问题”也位居前列。

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为例。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约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区域间卫生资源、居民健康状况差距扩大;医疗费用上升过快,从1980年到XX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59倍,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1%上升到52%,公立医院次均门急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分别增长78倍和115倍,大大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

改革开放做大了民生“蛋糕”,但如何“切割蛋糕”?解决好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关系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局。

发展新理念:以人为本带来民生新蓝图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一系列重大发展理论突破带来改革开放的新趋势、新成果。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着“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新蓝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破解一系列民生难题。

——住有所居。各级政府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随后不久,《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今年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为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

——学有所教。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人人上得起学、上得好学的目标正在逐步得到实现。

——劳有所得。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XX年到XX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XX年又有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2.2%和9.5%。

——病有所医。去年下半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全国79个城市启动,截至去年底,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068万。今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基本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国家还将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

开放视角 篇3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既存在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对于开放大学的教材管理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材料和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的教与学都有重大影响,只有对教材做到合理的管理,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基于此,本文对开放大学教材管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做了一定的研究。

一、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简介。开放大学全称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来源于英国的The Open University),是我国教育部直属,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面向所有学生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将技术与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远程开放,整合共享優质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用灵活、便捷、是公正、开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学习,并能将学与用相结合,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优质教育且是独立、自主的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它面向的是所有满十八岁想上大学的青少年,在校学习结束后,会授予学士学位。

开放大学的现状。目前,我国开放大学仍处于由政府主导型向国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教学和管理上尚未形成刚性约束机制。如今, 开放大学还是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各开放大学并未真正独立管理,在许多方面都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同意,并不能做到彻底对学校有益。而且,如今,开放大学还主要靠自己所属政府的经费和政策,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做到真正的独立。总之,如今的开放大学仍主要由政府掌控,政府干涉较多。

二、开放大学教材管理

开放大学教材管理从广义来看,主要包括教材建设和教材发行。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的编写、申报、校正等。教材发行则包括教材发放、购买、入库、清点等。如今,开放大学在教材管理方面更加注重的是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而不单单是纯理论、纯科学编写和选用的教材。所以,我国开放大学教材管理在理论性、科学性、前沿性仍有所欠缺,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应多考虑、多改进。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我国开放大学教材管理虽然较为规范,但在帐目设置方面还不够完全合理,不能很好的对教材进行管理。从管理角度来看,由于开放大学面对的是全国所有学生,而且对学历等方面也不是非常严格,因此,每年对新生数量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对教材的预订不能做准确预测,使得教材数量过多或过少。这就增加的开放大学教材管理的难度。

三、开放大学教材管理策略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管理制度和程序。 如今,我国有能力也有条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并且也一直在借鉴国外对于努开放大学教材管理的力经验。尽管如此,我国开放大学的教材管理制度和程序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在开放大学建立包括学校、学院、财务处在内的领导小组,以便对开放大学可以对教材做更好的管理。学校可以从整个学校发展、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而各学院则可以从各自学院的师资情况、生源方面制定恰当的措施,财务处可以根据现有资金情况,对教材管理进行改动。这样,学校、学院、财务处,三者相互制约,相互结合,从而制定更加全面、合理的制度和程序。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材财务管理科目。从如今开放大学教材管理来看,如今要让开放大学教材得到更好的管理,需将教材管理从学校财务处分离出来,让教材管理建立财务独立核算体系,以便更好管理。同时,会计科目和账户也应独立。在科目设置方面,应做到:设立预收款账户,开放大学各学院甚至各班级应设立独立的预收款账户,将每个班的预收款记录下来,然后再汇总。设置应付款账户,将每个班发放的书本进行统计,然后计算应付款与实收款。设立库存教材账户,将发放教材前后库存的教材进行统计,找出其中差额。设立教材差价账户,计算买教材时和实际收到的费用,计算出其中的差价。设立结算中心账户,结算中心仔细计算教材购买前后的资金情况。这样,教材管理的账务会更加准确,对下学期或以后的教材管理预算都会有所帮助。

正确处理教材发行中的纳税和账务处理问题。每年,各大高校及各开放大学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每学期的教材折扣收入是否应当纳税。根据有关资料,在每次的购销业务中,购销差价率一般为20%~25%。国家规定,购销差价为营业性收入。因此,教材折扣收入应当缴纳其增值税。在教材发行中,一定要注意纳税这方面,严格遵守法律,在财务处理方面,也要认真、仔细,处理号各种财务问题,让开放大学的教材管理得到更大的提高。

财务管理是开放大学教材管理的重要方面,开放大学教材发行的各个阶段都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因此,要想让开放大学教材管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同时,也要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导,争取得到更多相关人员的支持,建立更加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

开放视角 篇4

居住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 住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当前, 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出现功能割裂、交通不畅、空间隔离、社会分异等一系列的问题, 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开放住区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另一方面, 住区开放所带来的安全隐患、空间私密感不足、环境舒适度下降等问题却不由让人产生顾虑并成为开放的阻力。面对现实的问题与制约, 开放住区的建设涉及城市与住区的整体融合、公共和私有的统筹兼顾、活力和秩序的对立统一、主动和被动的协同机制等复杂的关系, 这其中, 如何把握合理的“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住区开放的理想与现实

1. 走向“城—住”相融的开放住区

从是否“开放”的角度来看, 住区的营造历经了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四个阶段,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 表现出不同的开放特征 (表1) 。住区开放历程的背后是不同历史阶段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表达的差异, 直接影响到住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同时, 在住区与城市的互动中, “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得到不断扬弃和升华。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住区开放更应注重“以人为本”, 其理想目标建构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整体认知和综合统筹基础之上, 从开放与安全、公共与私密、群体与个体、活力与秩序等多个层次满足人的需求, 旨在实现城市功能的整合、城市环境的优化、城市活力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改善, 真正实现住区与城市的融合。

2. 现实制约下的住区开放

当前, 住区开放化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政策, 并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这其中, 有肯定有支持, 有争议也有不解。住区开放的制约和阻力, 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保守习惯和态度的限制, 计划经济时代从苏联引进的小区理论, 大板块式的居住区形成了封闭的外部环境, 扼杀了多样性, 但这样的小区仍然受到大众的欢迎, 这里面就体现了一种惯性:一来开发商不敢以全新的方式来做, 人们也习惯了, 认为小区有围墙才踏实;二来规划的规范就是这样规定的, 用熟了就不愿意改了。[1]其次是对开放住区的认识存在误区, 住区开放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拆围墙和透围墙, 尽可能淡化边界”“加密道路和格网布局, 尽可能拆解地块”“配套设施和开放空间全民所有化, 尽可能按人口均匀配置”, 片面的认识客观上会造成人们对住区开放的反感, 成为住区开放的阻力。第三是缺乏合理有效的实施手段, 住区的开放涉及多方利益, 如果无视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相关规则, 就难以协调各方的利益与矛盾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与手段, 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会进一步给住区的开放带来困难。在现实的制约下, 住区的开放不能搞“一刀切”, 而是应该因地制宜、逐步实现。

二、城市设计视角下住区开放“度”的解读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以人为本”, 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和城市生活的质量, 这一目标的背后, 包含人们对城市空间的物质与精神全方位的需求, 是多元价值观念的体现。针对住区开放的理想目标和现实制约, 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视角, 从空间营造、资源分配、社会交往和实施过程等多个方面来理解开放的“度”。

1. 空间环境的融合度

城市空间是多元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系统, 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区的开放有助于强化空间秩序, 实现与城市空间的整体融合。但同时, 城市层面的空间融合不是抹杀各组成要素的本质特征, 否则会走入城市空间均质化的误区。[2]相对于城市呈现的整体性、标准性、生长性特征, 住区应体现一定的独立性、人文性、稳定性特征。这也就意味着, 住区开放应在城市整体空间框架下, 通过街区尺度、交通组织、建筑形态等多方面的合理营造来寻求住区开放的“融合度”。

2. 城市资源的共享度

与乡村相比, 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相对丰富, 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住区的开放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但同时, 资源共享不应摒弃差异化的占有和实现形式。住区内部的城市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部分属性, 同时也具有一定排他性和竞争性, 对住区内居民合理的私有权益进行基本保障, 是城市资源共享的前提, 同时也是城市资源在规模和水平上不断优化的动力, 即通过公私之间资源的合理分配来实现住区开放的“共享度”。

3. 社会交往的健康度

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市空间是承载公共活动的场所, 住区的开放能够丰富交往的形式并促进交往的频率, 进而提升住区活力。这其中, 活力的提升不应忽视社会交往的秩序。作为城市中私密程度要求相对较高的空间, 住区在管理模式和空间配置方面须满足住区居民日常生活安全、私密与舒适的基本需求, 同时有目的地对住区的公共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 保证住区开放在城市交往上的“健康度”。[4]

4. 实施过程的适应度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住区的开放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一过程中, 住区开放的实施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根据经济、社会、政策背景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行之有效的手段和策略, 对目标、内容、路径进行调整, 对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从而合理把握住区特别是城市建成区中的住区的开放进程, 使住区开放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度”。

三、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城市设计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中, 开放住区也如是。住区开放的成功, 就外在而言体现为对高品质住区环境的追求, 内在上则蕴含着对多元价值的尊重。而作为住区开放价值的外显, 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体现为住区空间环境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多样化需要的程度。

1. 满足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性的空间融合

在空间融合度上, 住区开放应识别宏观与微观层面中城市和住区的需求, 对住区微观层面的内在结构、功能安排和特征形态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合理协调住区与周边的街道界面和街道尺度, 空间肌理和道路网络, 建筑风格、高度与色彩, 进而对住区在城市宏观层面形成城市整体风貌的“背景”, 创造有特色的城市形象进行有效引导 (图1) 。

住区作为城市生命体的基本细胞单元, 历经了以不同血缘家族为纽带的封建社会时期、以各个集体单位为纽带的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快速城市化时期, 居住空间的相对稳定性和内向性成为社会认可的内在基因, [5]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表现为结构上相对封闭、功能上相对独立和形态上相对围合。

除了保持内部秩序的稳定, 住区的开放还应进一步协调和周边城市空间的关系, 迈向与城市的融合, 避免过于注重住区自身的局部有序而导致城市整体的混乱无序。住区开放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协调,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体现出由内向外的渐变。首先是协调住区与周边的街道界面和街道尺度, 街道界面由注重生活性和围合功能的单一形态逐渐过渡为注重消费性和服务功能的丰富形态, 街道尺度由宜人逐渐过渡为开阔。[6]其次是协调住区与周边的空间肌理和道路网络, 空间肌理由庭院式布局逐渐过渡为街坊式布局, 道路网络的布局和路幅由主要适应人行便利需求逐渐过渡为适应人车行通畅的需求。此外, 还应协调住区及其周边的建筑风格、高度与色彩, 既体现住区的个性特征, 又能逐渐过渡、融入城市整体风貌中。

通过住区内外街道空间、肌理形态、道路网络、建筑风貌的延续, 进一步推动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强化, 营造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整体城市形象。

2. 兼顾居民基本需求前提下的资源共享

在资源共享度上, 住区开放需要在抽象和具体层面兼顾私有和公共的需求, 对具备具体明确边界的基本产权、附属设施和住区服务等私有权益相关的资源, 以及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等公共权益相关的资源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合理协调住区的内向性功能和外向性功能、对内服务设施和对外服务设施, 进而对具有抽象特征的城市功能和设施在住区中的自我完善实现有效引导 (图2) 。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 住区的开放涉及公私权益的分配与再分配, 根据《物权法》等相关法律, 基本要求是不得对原有居民的基本产权、附属设施和住区服务产生不利影响。公共性的功能和设施的整体性布局与调整, 应在私有权益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加以落实, 同时边界明确的公共权益, 也要确保不受到私有权益的侵害。

私有权益实现是公共权益维护的基础, 公共权益维护是私有权益实现的保障。对私有权益和公共权益的协调,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协调住区内向功能和外向功能, 社区服务、附属绿地等内向功能围绕内部的居住空间展开, 与居住空间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充分对接, 灵活地适应住区内部居民的差异化需求, 社区商业、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等外向功能与住区周边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 确保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便捷社会交往、增加就业职位、实现规模效应;其次是协调住区对内服务设施和对外服务设施, 对内服务的设施如便利店、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活动和照料设施按照千人指标进行配置, 严格控制设施规模, 以尽可能地贴近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 对外服务的设施如大型购物场所、学校、医院、社会停车场按照城市各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性质、规模和布局, 在实现充分开放的同时也提升了服务住区居民的标准, 内外服务兼顾的设施如住区主要道路两侧的沿街店面在性质、规模方面具有一定弹性, 布局上应注重内部与外部流线两方面的可达性并保持相对独立, [7]作为对内和对外服务设施的合理补充。

在面向住区内外的相关功能和设施协调的基础上, 进一步鼓励私有权益多样化实现和公共权益均等化保障的相互促进作用, 从而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有效弥补城市公共功能和设施的供给不足。

3. 保证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交往

在交往健康度上, 住区开放需要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充分了解人们交往和秩序的需求。对物质层面的基本秩序要求即日常生活的安全、隐私、舒适进行严格控制, 同时合理协调人们的需求偏好和交往空间布局、社区精神和交往场所建构的关系, 进而在精神层面对实现自我、增进情感、强化包容的社区空间环境进行有效引导 (图3) 。

住区开放中对安全、隐私、舒适等基本秩序的把握, 需要在管理和空间上相辅相成。一方面, 需要强化管理的手段, 采用适当的安保和管制措施, 排除不安定因素对住区居民的影响。另一方面, 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 如建筑和植物的合理围合、功能和流线的合理组织来平衡内与外的关系。

高品质的城市空间虽然无法完全决定空间中人的行为, 却能够通过存在多种可能的“潜在”,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选择来影响“场所”的形成、促进空间的融合。协调住区交往与空间的关系,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协调人们的需求偏好和交往空间布局的关系, 根据住区内外居民的差异化需求及其体现出的行为特征, 集聚和分散相结合、热闹和安静相衔接, 合理布局交往空间。其次是协调社区精神和交往场所建构的关系, 围绕社区精神的主旨即人与城市之间的环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守望互助, 通过主题和氛围营造来构建场所, 促进不同年龄、职业、行为特征人群在空间和设施利用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提升人们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面向住区内外的交往空间布局和场所建构协调的基础上, 进一步按照城市整体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提升的要求, 结合城市文化、地理环境、行为感知等多个方面发挥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塑造作用, 引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实现自我、增进情感、强化包容的社区空间环境营造, 构建城市的“软”环境。

4. 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变化下的实施过程

在过程适应度上, 住区开放需要从外在和内在分析住区开放的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内容。在内在层面, 严格控制确定性内容并建立实施制度, 同时通过合理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实施手段、注重实施过程的评估反馈来应对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进而在外在层面对提升人们对开放住区的认知、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实现有效引导 (图4) 。

住区开放的内在确定性内容较为明确, 如对居住空间结构、功能、形态相对独立性的维护, 对居民基本产权、附属设施和住区服务的维护, 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的维护等, 需要作为实施的重点内容加以控制, 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严格执行, 在客观条件下获得住区居民的广泛支持。

把握确定性内容是应对不确定性内容的前提, 应对不确定性内容有助于更完整地把握确定性内容。协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内容的关系,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协调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明确操作性和细节性问题, 长期目标明确住区开放的原则性和方向性问题, 长期目标应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可把握程度, 划分为若干短期目标。其次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实施手段, 对按照要求进行开放的住区在法律权限、行政审批、经济成本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奖励政策。此外, 还要注重实施过程的评估反馈, 评估应围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对空间、资源、交往、过程方面的内容控制和制度制定情况展开详细评价。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住区的开放同样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一过程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个理解和支持住区开放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和教育提升人们对于开放住区的认可, 并通过开放协作平台的建构让不同的利益群体参与其中, 营造一个有利于住区开放的实施环境, 促进社会各界达成共识, 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结语

在当今中国, 实现住区开放既不能摒弃理想目标而迷失方向, 也不能忽视现实制约而莽撞前行, 对开放“度”的认识和把握至关重要。在城市设计的视角下, 开放“度”的关键在于空间组织、资源分配、社会交往和实施过程中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通过对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引导城市空间的融合、鼓励城市资源的共享、激发社会交往的活力、应对实施过程的变化, 为当今中国城市住区的开放提供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2]徐苗, 杨震.起源与本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封闭住区[J].城市规划学刊, 2010 (4) :36-41.

[3]杨国霞, 苗天青.城市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调整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 2013 (10) :71-76.

[4]唐燕, 梁思思, 郭磊贤.通向“健康城市”的邻里规划—《塑造邻里:为了地方健康和全球可持续性》引介[J].国际城市规划, 2014 (6) :120-125.

[5]张建, 王珊珊.对于封闭居住区的现状调研与开放模式探究[J].城市建筑, 2013 (24) :319-320.

[6]杨靖, 马进.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开放视角 篇5

【关键词】 开放 高校 档案

一、高校档案工作的现状

1989 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各高等学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上上下下要形成一个档案工作领导体系和管理网。经过多年的基础建设,全国大多数高校设立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馆藏丰富的综合档案室,一些重点大学甚至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档案馆。

随着藏量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档案载体形态也向多样化发展,并给档案管理与利用手段带来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档案载体、记录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记录不再采用传统的纸张形态,而是以缩微型(如缩微胶卷)、声像型(如录音带、CD带、VCD带、DVD带等)等新型载体和记录方式而存在。由于这些新型文件具有体积小存储量大、声象并茂、保存时限长等特点,一些原先以纸张形式存在的档案,也通过电子扫描存储到新型载体上形成电子文献,因此其形成量和转化为电子档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电子档案的普及,为高校档案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更大范围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开放高校档案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全面向市場经济转化,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社会的一个要求是信息最大范围内的交流和共享,每一条信息尽可能多地找到它的用户,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高校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它同其它信息一样,具有其他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效益功能。

档案部门拥有众多的档案信息,但如果档案部门“关门闭户”,又缺乏必要的宣传,那么存贮的信息就很难充分利用起来。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主动了解社会需求,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介绍给社会,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牵线搭桥,将现存的档案资源直接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通过服务社会,使高校从社会获取资料的途径更加顺畅和方便,从而促进了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档案工作应树立的理念

1、树立全员参与档案工作的理念

高校的各系、所、部、处、室,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机关干部和学生,都是档案工作的主体,那些记录和反映他们各种活动的文件材料都是高校档案的主要来源。这些文件材料构成高校档案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树立全员参与档案工作的理念,就是要求对档案系统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协调,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业务标准及管理规范,促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证档案系统的良好运转。在收集整理档案时,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档案管理与整个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保持协调。

2、树立全面收集、系统整理的理念

高校档案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了学校各部门的各种信息,它们既有反映学校党政活动的文书档案,又有反映教学、科研、基建等改革活动的科技档案,其中包括教学、科研、职称职务评聘、基建、教学仪器设备、校办产业产品、科技外事、出版物、会计审计、人事与保卫、教育名人等各种门类的档案材料。这些综合信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整个社会、整个学校的历史与活动全貌。高校档案管理必须符合和适应这种信息综合的特点,对来自全校各部门信息实行全面收集,并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在对资料进行分门归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综合管理水平。

3、树立档案系统动态化管理的理念

高校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是一种持续性、继承性的动态活动,而档案材料亦是这种活动的依据和再现形式之一。因而,高校档案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有生命力的系统,它始终处于一种信息实时流动的状态,具有动态的性质。档案信息就基本特性来说,是一种信息流。通过档案系统内外信息的相互流通,使信息的价值量不断增长,始终保持良性循环的动态系统。一方面这些来自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资料,经档案人员整理、储存、检索和输出,将其系统化,为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和个人在从事新的实践活动中产生新的信息,又经档案人员加以收集、整理和传递,如此循环往复,使信息不断增值、扩大,并经过信息的筛选,达到信息的优化。

4、树立档案系统开放式管理的理念

一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和全国高校档案信息,构成一个档案信息管理网络,成为一个立体的信息,达到高校与全社会的档案信息共享。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各高校及其各部、处、系、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形成垂直的教育体系,并且与社会广泛联系,从而形成了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档案信息。高校档案要实行全开放式管理,把档案管理看作是由许多既有分工,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既有利于克服高校档案的分散性,切实贯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又有利于档案的保护,维护其齐全、完整和安全,创造高校档案管理的良好大环境,使之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优化。

四、以开放的视角开发高校档案资源

1、档案资源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是内向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主要是落后的手工作业,档案人员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环境之中,大部分档案成了无人问津的一堆乱纸,这些严重限制了档案资源的传播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任何以纸张形式存在的档案资料,都要转化成电子信息,并利用互联网系统,为社会信息受众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检索服务。

2、多角度开放高校档案资源

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加强研究性和学术性,又要关注社会性和经济性。开放高校档案必须加强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的横向联合,全面合作。通过各高校之间档案资源的相互共享和理论探讨,起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在对档案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高校与地方之间档案信息相互文流,实行信息共享,促进高校档案资源向社会信息资源的转变,从而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深化高校档案工作的研究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档案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低层次的收集与整理和单一的服务对象上,要不断提高对档案信息高层次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即由原件提供利用的低层次,向筛选、综合利用编研型的高层次发展,把静态的分散的信息变成动态的集中的信息,并从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性的数据和资料,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4、企业化运作高校档案资源的信息搜索服务

开放高校档案资源服务,要处理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开放服务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建立在为校内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基础上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的全面实施,我国已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咨询机构,信息的商品化必将促使各个单位的档案工作要形成规模,成为强大的信息提供者。为使档案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单所高校或数所高校联盟应以开办信息服务企业的形式建立高校的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中心,这是档案工作向开放型转变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桂森.档案管理是高校的一项基础工作.广西高教研究[J].1995年第4期

[2] 左玉亭.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初探.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 李光铣.试述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开放视角 篇6

当前标准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下,不论是国防工业企业,还是民品研发企业,标准不再限于企业技术策略,而成为决定企业以及联盟生死存亡的基本战略,在军用标准中形成的竞争机制已成为军民两用产品价格竞争、品牌竞争的基础。构建合理的标准化战略,不仅是军事科技现代化的重要依托,而且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装备质量、增强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更是推动军品竞争性采购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推动国防工业与国民经济,以及技术进步协调、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本文从国防工业标准化工作发展战略着手,充分借鉴美军在推进军用标准化改革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侧重于从国防工业标准开放战略的特征、形成动因、政策取向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展开研究。

1 国防工业标准开放战略的基本特征

1.1 对于美军标准开放战略的借鉴

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在“美国国家标准战略”中提出,要鼓励使用基于自愿协商一致过程编制、受市场支持、有助于增强美国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标准。这一战略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支持,鼓励积极与外部标准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力采用开放标准,加强对这些组织的参与力度,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这是因为任何利益相关方均可参与标准的编制和维护过程,得到自愿协商一致的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要求,使更多厂商愿意制造基于这些开放标准的产品,推动了军品采办市场的自由竞争,而国防部有更多机会在民用市场选择满足需求的产品,将其应用于业务过程和作战系统;同时,装备的可靠性、健壮性和互换性均得到提高,产品价格下降,标准编制维护和装备采办的成本降低。

纵观美军的标准开放战略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制定过程和法律问题。制定过程的“开放”是指所有与标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参与标准的制定,而不仅限于标准编制组织的内部成员。在标准的制定、审批、采用和发布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得到国防部的充分考虑,任何有特殊利益关系的组织不得“过度”影响或控制标准制定过程。其次,国防部规定使用开放标准主要是因为这些标准不仅能满足军事需求,而且还能兼顾法律问题和费用因素。美军认为封闭标准受到专门控制,可能涉及产权问题,这不但会给已有的标准带来许多问题,也会给未来标准化发展,尤其是装备采办埋下“祸根”,企业、政府、消费者——作为使用者的军方都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假设国防部在其官方标准注册库中保存某协会的私有标准,则国防部可能会被怀疑“青睐”该协会,很可能引发法律问题;如果某协会的规范中含有知识产权,而国防部将该规范纳入注册库,则可能需要支付使用费。这就要求美军采用的标准规范必须公开可获得,并且不牵涉专利、版权、知识产权和技术使用费。

1.2 国防工业标准开放战略的特征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工业在军用标准领域的发展始终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虽然军用标准主要来自于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局),但是由于国防工业企业的自然垄断地位和装备研制中不完全信息的制约,使这些标准直接受到国防工业企业的严重影响甚至是深度控制。也就是说,国防工业企业主导了军用标准的培育,且在标准形成后可以独享标准带来的所有垄断利益,实现对装备采办市场的有效占领和绝对掌控。封闭标准战略可以避免破坏性竞争,保证国防工业生产供应的高度稳定性,有效保护国防工业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保护技术开发的积极性,有助于构建独立自主的军事工业,控制技术发展以及建立前瞻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封闭标准战略要求国防工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主导业界的技术规格,产品或者技术具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和很强的研发能力;同时也导致生产的武器装备独立性过强,与民用技术兼容性差,标准培育成本过高、进度过慢。

对于企业而言,标准开放战略是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竞争过程中运营阶段的一种模式,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网络效应,采取与其他企业联合的方式培育事实标准的竞争战略。对于国防工业而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制定过程来说,开放意味着所有利益相关方均可参与标准制定;从管理过程来说,开放意味着从制定、贯彻、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可以对所有利益相关方授权、许可和开放;从法律层面来说,开放意味着无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使用费等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说,开放意味着在制定标准时可以自由地交换技术信息;对于用户和消费者来说,开放意味着任何人都有权使用这些标准,垄断被打破,有更多的产品可以被选择,各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得到提高;对于市场和企业来说,开放意味着形成新的企业联盟,引起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导致利润水平降低。因此,国防工业标准开放战略至少应具备如下特征:(1)可公开,即标准编制组织完全公开其标准编制过程以及产品,同时也要求标准无知识产权问题。美国甚至要求标准编制组织发表一份公开的书面声明,表明该组织及成员对于专利、信息披露、版权、使用费、分发权、商标权、原创贡献等的态度。(2)可协商,即使用协商一致的过程来编制和维护标准,管理其配置活动。(3)可获取,这不仅指标准及其形成的相关文件是可得的,而且意味着任何利益相关方均可获得管理该组织运作的文件和规程。(4)可控制,指标准编制组织清晰、明确地规定所出版产品的所有人,该所有人负责产品的版本控制,通过正式的更改控制过程来管理产品的更改,并且对版本、修改和增补有跟踪机制。

2 国防工业标准开放战略的形成动因

随着武器装备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装备采办市场上网络效应日益凸显,国防科研成本急剧提高,科研周期大大缩短,技术供应者和军事需求迅速增加,先进技术快速扩散,使得单个国防工业企业的财力和技术能力难以满足装备发展要求,必须获得其他厂商或合作商的支持;同时,军民融合进程不断深入,国防工业与民用技术的关联性和通用性不断提升,使得封闭标准战略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只有采取标准开放战略是促进军品与民品技术相互衔接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国防工业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防工业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1 装备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军民融合进程的技术动力,也是促成标准开放战略的直接动因。当前,技术标准已成为信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尤其是面对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下国防工业有条件的放松管制,在信息技术领域将出现长期、持续的开放标准趋势。美国国防部在“国防战略”中明确提出未来的作战模式是以网络为中心开展军事行动。在国防部向网络中心转型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无疑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保障各个系统在网络中心环境下高效运转,保护和交换信息,为作战人员和日常业务运作提供支持。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国防部为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定下两大目标:提高信息技术与国家安全系统的互操作性、可伸缩性、有效性和运行效率;促进国防部向网络中心转型,增强作战人员的网络中心能力,保障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转。为实现这两大目标,主管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国防部信息技术标准执行官制定了如下信息技术标准化策略:使用出自权威组织,按照协商一致过程制定,受市场支持,经过国防部认可,符合公法和联邦政府与国防部现行政策的开放标准来满足国防部要求。

2.2 国防工业自身资源的不足

当国防工业企业自身资源不足时,标准开放战略是一种最优选择,它可以通过企业联盟共同进行以培育行业标准为目标的技术开发,然后将由这一技术所产生的产品性能培育成行业事实标准;也可以通过行业有实力的国防工业企业或者民品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协商讨论确立行业的技术标准。对于国防工业发展来说,由于整合了行业内的资源优势,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整合力量,同时免除了知识产权保护,使武器装备开发得以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能将整个行业联合起来,避免市场被过分分割而导致产品研制的失败,降低了武器装备研制的风险。对于国防工业企业自身来说,如果标准开发者能维持其技术上的领先性,或者充分运用生产和营销方面的能力,标准开放战略依旧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开放标准则比较容易争取其他厂商和合作商的支持,利用他们的能力,借助标准竞争中的正反馈效应,为其赢得市场的统治地位,即便国防工业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标准的能力,也可以考虑追随或兼容先发标准,通过低成本引进竞争对手的标准获取先发标准的网络效应。

2.3 军民技术通用性不断提高

在武器装备采办市场中同样存在网络外部性,尤其是武器装备愈加呈现出系统化、集成化、信息化、高技术化的发展态势,这种网络效应也就日益凸显,因而,标准竞争最大的区别在于除了企业本身的实力外,竞争获胜还需要其他配套产品企业的支持。开放与封闭标准战略的选择不能简单地说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企业必须同时考虑配套产品企业对标准的接受和引用以及先期用户基础的扩大。开放标准较易获得其他制造商和合作者的支持,先期用户基数较易建立,开放标准也较易获得成功。随着军民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化,军民技术的通用性、兼容性在不断提高,大量民品配套设备或供应产品进入军品市场,国防工业原有的封闭标准战略很难满足其他厂商、用户和辅助产品制造商的需求,尤其是难以与民用产品生产、供应和维护厂商形成有效兼容,为军民融合式发展设置了障碍。而标准开放战略使国防工业企业必须同时考虑配套产品企业对标准的接受和引用,以及先期用户基础的扩大,可以有效推动军民融合进程的深化。

3 国防工业标准开放战略的政策取向

在标准开放战略中成功地编制、维护和管理标准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明确的政策导向、法规支撑和机制保障。美国国防部信息技术标准所采取的是主动式管理策略,过程清晰、运作灵活,涵盖信息标准的编制与发布、试验与认证、技术状态管理、退役处理等标准寿命周期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允许国防部所有单位为采标工作提供信息输入,鼓励各单位积极参与,公开讨论和交换意见,共同营造一个反应灵敏的标准化环境。结合我国国防工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在军民融合的进程中开创我国国防工业标准的开放战略应遵循以下的政策取向:

(1)强化法规支撑,完善管理体制。

推动国防工业标准化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势必要打破原有国防工业企业对技术的垄断,在武器装备采办过程中各主要相关利益集团势必受到根本的影响,因此法律法规是推动标准战略转型最有力的手段。例如美国国防部为了更有效地采用由自愿协商一致标准团体编制的开放标准,更好地让外部标准编制组织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采标过程予以支持和规范,主要包括: 1995年的国家技术转移与促进法、1996年的克林格科恩法、1999和2003年的财年国防授权法、美国法典第10篇第145章“编目与标准化”和第2223节“信息技术:首席信息官的其它职责”、管理与预算局通报A-119“联邦参与符合性评定单位,制定与使用自愿协商一致标准的办法”,以及国防部指示DODI 4630.8“信息技术与国家安全系统的互操作性与保障性程序”和国防部指令DODD 5101.7“国防部信息技术标准执行官”等。

由于市场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因此,要想保持开放标准的生命力,就必须对标准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政府或标准化组织在开放标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管理中就必须明确责任人,负责设定国防工业标准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人保持控制,会导致标准发展的停滞;其次,要确保负责人投入资源以保持标准始终不停滞地发展。美国国防部指令DODD 5101.7规定国防部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由信息技术标准执行官统一管理,履行国防部首席信息官(即主管网络与信息集成的助理国防部长)之职责,确保选出最符合要求的标准,汇集为标准组合并采纳这些标准,供国防部使用;同时,将国防部信息技术标准的管理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首席信息官执行委员会——负责确保对信息技术标准过程进行全面监督,提供顶层指导和指示,制定相关政策和策略计划,对各种争议作最终仲裁;第二层是信息技术标准监督小组——负责协助首席信息官执行委员会制定计划,排定工作优先顺序,解决内部问题,负责审批可能进入国防部信息技术注册库的所有标准;第三层是信息技术标准委员会——负责在各分委员会间进行技术协调,跨职能范围集成并开展合作,以及颁布标准相关过程,裁决分委员会的各种问题。

(2)加强军地合作,优化联盟结构。

标准联盟是标准开放战略中的关键因素,联盟成员的实力对标准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不断提高国防工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就必须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加联盟,而确保技术标准联盟的开放性对于标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联盟的管理,加强联盟成员的合作,保持联盟的稳定。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联盟的合作效应将直接影响联盟能否真正发挥支持国防工业标准的发展和推广的作用,而这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联盟管理机制,协调联盟成员之间的利益,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军方与地方工业部门的合作,以及国防工业企业与民企的合作。美国国防部就是本着“全行业”的理念来组建联合标准化委员会,涉及“全行业”的军事组织、国防工业部门以及各型企业,根据需要制定国防部标准和非政府标准,为实现军民一体化建立接口。同时,美国国防部注重与美国非政府标准团体积极建立联系,不断加强与民营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安排雇员参与标准的制定过程,推动采用民营企业制定的协商一致标准。在我国军民融合的进程中,应注重加强军地合作企业组织文化和战略目标的相互融通,防止国防工业企业和民品企业由于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管理风格和经营战略的不同而对联盟的形成造成障碍;应使军地合作企业相互信任,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基础,完善法律环境,减少由于信任度和亲密度不足而给联盟效果造成的制约;应积极协调在军地合作中产生的利益冲突,兼顾联盟内各型企业的中长远利益,合理进行资源调配、成本和风险分摊以及利益分配标准制定;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尤其在开始阶段对所需支付的开发和推广费用予以合理补偿,充分发挥技术标准联盟的自主性,促使联盟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应积极引导科研、高校、协会等社会各方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标准联盟,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增加其抗风险能力,降低标准风险,减少标准研发成本,优化联盟结构。

(3)培育竞争机制,实施合理干预。

采取标准开放战略就必然向国防工业引入标准竞争,这恰恰与军民融合进程中装备采办制度向竞争性采购转型相一致的,也就必然要求在国防工业企业和民企中形成不同的竞争主体,对国防工业以外的标准编制和维护成员予以授权、许可和开放,扶持一个有活力的、有竞争力的军民兼容产品市场,在装备采办制度和国防工业标准化工作中建立竞争机制。同时,政府尤其是军方应对国防工业标准化实施合理有效的干预,即实现不完全开放,保持对技术的有限控制,把持开放与封闭的权衡,必要时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先进技术标准的应用和扩散。这主要由于:1)标准的完全开放虽然有利于产品的增加,可以促进军民兼容产品的市场供应,但开放标准不仅可能会造成标准化技术出现多个不同的版本,即“分裂”的现象,还会由于一些企业试图把标准占为己有而导致开放标准遭到“抢劫”。2)标准的“花车效应”和“锁定效应”会阻碍先进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更新。一方面由于标准的采纳取得足够多的支持和用户基数,标准制定者就拥有足够多的追随者,市场便会向标准制定者倾斜,形成一种压倒性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军方在选择某企业的产品时会发生各种效用的沉淀,形成专用性资产,由于专用性资产存在转换成本,在考虑转换产品时必须把这些成本全部考虑在内,从而导致不会选择其他类似产品而被锁定,甚至于拥有更先进技术的企业也无法与之相抗衡,从而阻碍了技术的进步。3)在市场竞争中某些国防工业标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这就要求一方面应由军方加大干预的力度,甚至于全面负责这些标准的制定以及维护和更新,实现军方对最新军事科研技术的控制;另一方面,即使在建立开放标准时标准联盟领导者能信守开放的承诺,也要允许其对技术的有限控制,使其愿意投入资金对标准进行管理。

4 国防工业标准开放战略的实现途径

4.1 合理决策标准的培育途径

开放战略下标准的培育不再主要来源于军事需求、国防工业内部以及长期的技术积累,也不是简单采用非国防工业的标准,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军用和民用资源进行质与量的组合,实现无缝融合与整体优化。因此,对于国防工业的发展来说,首先是在标准形成、使用和维护的全过程中应更关注外部的资源,更关注军事需求方、使用方与承制方的要求,整合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而不管这些资源是在国防工业内部还是在外部,都包括公开可获取的标准资源,经过审查可以直接或者经修改调整后为国防工业所用;其次是关注标准形成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对外部知识和技术进行密切的监视和跟踪,将之充分吸收和利用以弥补某些知识和技术的空缺,实现有机整合,并且在标准培育的任何阶段通过知识的流动、人员的流动在组织内部与外部双向扩散、相互转移;最后是应积极关注一切可以参与到标准开放战略中的合作者,将国防工业标准化工作长期的前期论证研究、试验验证和使用反馈予以合理分解,将非核心技术和非军事要求及相关产品从国防工业中予以剥离,通过内外部的协作来完成。建立一个更好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比标准开发本身更加重要,从而可以减小标准技术形成的不确定性,提高标准化工作效率。

4.2 建立标准决策与评价准则

标准开放战略模式下国防工业标准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军用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的各类标准化文件,标准来源复杂、数量众多、更新频繁,又没有公认的、随时可访问的、立场公正的信息源可供参考,在这样的环境中选择标准不但费时,而且成本过高。国内外军方一般的做法是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协会)标准和军用标准的顺序确定标准优选的顺序(见图1)。这种单一的方式虽然便于操作,但是不仅难以确保满足军事需求,而且过于机械的途径也不符合标准开放战略的本质要求。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战略给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建立科学的标准决策机制(见图2)和评价准则(见图3)。具体而言,开放标准选用评价准则包括七个部分,以标准来源最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标准开放的属性和功能,而其中:“反馈情况”包括接纳的用户需求、关注事项和申述等内容;“制定过程”要求有记录并且可广泛地获得;“协商一致”要求制定与审批过程不受任何特别利益方的过度影响或控制;“所有权”要求标准组织政策表明标准所有权、控制和知识产权事宜;“适于国防工业当前技术发展的目标”是要求对技术可行性、市场生存性以及最新技术与当前实际所使用的技术的匹配程度进行评价;“标准寿命”则要求明确标准己颁布多长时间、标准应该能使用多长时间。如果国防工业外部标准符合评价准则,军方便可从中选出最佳的、费效比最好的标准;如果外部标准资源离军方所提出的要求有差距,或者尚无标准满足要求,则军方或者国防工业部会与公立的或是民间的标准编制组织合作,确保在编制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军方的需求。

4.3 正确发挥政府的参与作用

在推动标准开放战略的过程中,军方必须确保其武器装备发展要求有标准支持,而且这些标准不论是国防工业外部还是内部形成的,都须由权威的标准化组织编制并经过军方的认可。当所提出的要求目前尚无开放标准支持,或者现有标准只能满足部分要求时,军方或国防工业部门便会考虑参与相关的外部标准编制组织,确保在合适的时间框架内使要求得以满足。例如,美国国防部在2006财年就加入了38个标准编制组织,这些组织大都有分委员会、工作组、技术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项或多项标准编制项目。如果单从时间和差旅成本考虑,参与标准的制定代价不低;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标准对于建造性能更好、费效比更高、互操作性更强的武器装备非常重要,可以大大节省武器系统的采办费用和国防工业自身的研发费用。但参与编制标准更重要的是实现政府的有效干预,这种干预主要包括标准的编制应能满足武器装备发展和维护国防安全的要求;对标准进行审查,对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防止机密关键技术尤其是关乎国防工业核心能力的泄露、丧失或减弱;及时做好信息交流工作,促进国防工业利益相关方和标准组织之间的技术沟通与利益协调,使军方和国防工业部门随时了解标准编制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及其在技术与政策方面的重大进展,促进标准的维护更新。

5 结语

相对于传统高成本的“封闭战略”而言,标准开放战略是一种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产出的标准化工作范式转型,是在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和军事需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解决内部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究其实质,标准开放战略是通过标准化活动地图的改写及组织边界的突破,利用国防工业内外互补的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在标准化活动的各个阶段与多种合作伙伴进行多角度动态合作的标准培育模式,它在标准化工作的内展性上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而是在其外伸链条及实现方式上形成突破。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化,标准开放战略将从根本上改变国防工业标准化工作模式,也必将成为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一种主流,帮助国防工业企业培育更深层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低价高效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模式变迁。

开放视角 篇7

一、合作作者的总体分析

1. 数据预处理。

自1980年出现第一篇合著论文以来, 对于开放大学的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2009年的缓慢增长阶段, 共有222篇合著论文发表, 合著人数516人。第二阶段是从2010-2013年, 这段时间合著论文数量快速增长, 合著论文数量达454篇, 合著人数1175人。从合著人数的规模看, 二人合著占68.64%, 三人合著占21.89%。这说明, 总体合著规模较小。

合著率是指合著的论文数与全部论文数之比, 合著度是指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1]。经计算, 第一阶段的合著率为24.34%, 合作度为1.32;第二阶段的合著率为27.68%, 合著度为1.44。两个指标都有所上升说明, 开放大学研究者的合作意识随着时间有所加强, 合作范围有所扩大, 合作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合著率与合作度的数值总体比较低, 这意味着我国开放大学领域合作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2. 核心作者群的选定。

将上述合作论文题录信息导入到刘启元开发的Sati3软件, 抽取作者字段信息得出作者元素的频次统计文档[2]。统计结果显示, 魏志慧的发文量最高, 为15篇。根据普赖斯定律, 在一个主题中, 发表了0.749* (nmax) 0.5篇以上文章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等于全部论文总数的一半, 这部分高产作者可以视为核心作者。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3]。经计算, M=0.749 (nmax) 0.5≈2.91, 即发表论文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可以被列入开放大学领域的核心合著作者群。这样的高产作者有78名。限于篇幅, 表1只列出了发文量在6篇以上的作者以及作者单位。来自各所开放大学的高产作者数量最多, 占所有合作作者的82.98%;其次是来自各师范大学所属的远程教育研究部门或是教育技术系的学者。

二、开放大学领域科学合作网络结构特性分析

由Sati3软件自动分析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频率分布, 生成78*78作者合作矩阵, 并由NetDraw绘制合作网络图谱, 并对合作网络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

1. 网络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在作者合作网络中指各作者之间的互动频率以及联系的紧密程度, 这个数值越大, 网络的连通性就越好[4]。软件Ucinet6统计结果显示, 开放大学领域科学合作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为0.0396, 标准差为0.2978。与一般社会网络相比, 这个网络密度数值偏小, 说明开放大学领域科学合作网络结构松散, 连通性不高。

2. 网络中心性分析。

本文选取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两个指标分析开放大学领域科学合作网络的结构特性。点度中心度在作者合作网络中揭示的是作者本身行动能力的大小, 用与之直接相连的作者数来度量[5]。软件Ucinet6统计结果显示, 点度中心度排名最高的是魏志慧, 其绝对点度中心度为12, 说明魏志慧与网络中其他12位作者有直接的合作关系, 在合作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 具备带动整个网络知识传播与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 还有13位作者的点度中心度为0。中介中心度用来解释作者在科学合作网络中对其他作者合作活动的控制能力[6]。软件Ucinet6统计结果显示, 陈丽的中介中心度最高, 其绝对中介中心度591, 相对中介中心度为20.198, 这说明陈丽在整个合作网络中掌握的研究资源是最丰富的, 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中介”作用, 其他作者需要通过她才能沟通交流的概率极大。像陈丽这样能够控制科学合作资源的作者有32位, 还有46位作者的绝对中介中心度的值为0, 占核心作者总数的58.97%, 说明开放大学领域的大多数作者并不具备控制科研资源的能力。

3. 凝聚子群———小团体派系分析。

在科学合作网络中, 某些作者的关系特别紧密, 以至于形成一个次级团体, 这样的团体被称为凝聚子群或小团体[7]。选择Ucinet6软件中无向网络中的n-派系 (n-cliques) 。当设置作者间的最大距离为2, 小团体的作者数为3时, 生成29个小团体。当设置作者间的最大距离为2, 小团体的作者数为4时, 共生成17个小团体。为便于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将上述小团体再进一步合并处理, 发现存在3个规模较大的合作团体:第一个是以魏志慧、希建华、徐辉富为核心的13人规模的星型与链型相结合的合作团体。其中, 来自上海开放大学的魏志慧、顾凤佳、孙耀庭、杨敏等4人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 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子网。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与上海开放大学主办的《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有4位编辑记者汪洪宝、魏志慧、希建华、徐辉富都属于关键的连接节点, 李爽是《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的特邀记者, 王晓楠、李娟也来自上海开放大学, 约翰·丹尼尔是国际远程教育界的著名学者, 丁兴富和丁新这两位国内远程教育专家都曾有在中央电大长期工作的经历。这个团体以《开放教育研究》杂志为依托, 与国内、国际顶尖的专家合作, 发表了一系列创新型科研成果, 在开放大学的学术研究方面有着重大的贡献。这个团体的成员大都地处上海, 简称之“上海团”。第二个是以任为民、施志毅和沈建华为核心的7人规模的合作团体, 任为民、施志毅来自奥鹏远程教育中心, 施志毅还是江西电大的教授, 其余5人也均来自江西电大, 这个团体中的成员都从事远程开放教育方面的研究, 相同的研究背景以及同一单位的工作经历成为促进作者之间合作的有利条件。李代云、陈江鸿、沈建华、钟志贤等4人形成一个密切合作的小网络。这个团体的成员大都地处江西, 简称之“江西团”。第三个是以陈丽、郑勤华和冯晓英为核心的链型与星型相结合的24人规模的合作团体, 曹凤余、殷丙山、张铁道、刘莉、窦梦茹在该子网中也都处于重要的节点位置, 起着联系其他作者的中介作用。刘莉、郝丹、冯琳和曹凤余等4人来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 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形成一个密切合作的子网。来自韩国国立开放大学的Bowon Kim、Chang Yeul Y-ang与黑龙江电大的刘仁坤和天津电大的窦梦茹相互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处于核心节点的陈丽、冯晓英、郑勤华、白滨等4人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殷丙山、张晓、史颖、张铁道和刘永权等5人来自北京开放大学, 殷丙山还与陈丽、郑勤华有合著关系, 组成一个合作子网。其余7人来自国家开放大学。这个团体的作者都在北京或北方的省市工作, 都从事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 有利的地理位置、同一单位工作学习的背景和相近的研究领域将他们聚集在一起, 以《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为依托, 联合著名高校、权威专家展开对开放大学的合作研究。这个团体简称之“北京团”。

4. 平均路径长度与聚类系数分析。

平均路径长度指合作网络中任意两位作者之间距离的平均值。经软件Ucinet6统计, 平均路径长度为5.513, 这意味着每一位作者需要通过5.513个作者才可以联系到另外一位作者。这表明, 合作网络中作者之间的分离程度较高, 信息交流不通畅, 这与总体合著率、合著度低是相互印证的。上海团与北京团的合作仅靠魏志慧与郑勤华两人维持, 江西团与上海团并未直接发生合作关系, 北京团与江西团只有任为民与陈丽、孙福万存在合作关系, 团体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 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信息传播速度缓慢。

聚类系数用来描述合作网络中作者的聚集程度, 即网络有多紧密。比如在社会网络中, 你朋友的朋友可能也是你的朋友, 或者你的两个朋友因为由你介绍, 彼此也可能成为朋友[8]。经Ucinet6计算, 整体网络的聚类系数为0.803, 加权综合的聚类系数为0.582, 这表明合作网络的聚集性比较明显, 有80.3%的可能连接是实际存在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在开放大学领域的合作网络中有不少规模不一的科研团队存在, 团队中的成员由于相似的研究领域、相同的学习工作背景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形成合作关系的可能性较大。

三、开放大学领域高频词汇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提炼出来的能鲜明而直观地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9]。对开放大学领域合作研究的文献分成1980-2009年、2010-2013年两个时间段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1980-2009年, 开放大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有五个:一是对于国外开放大学的研究与借鉴, 如英国开放大学、亚洲开放大学、国际远程教育等;二是传统大学的变革与开放大学的展望, 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传统大学、电大系统等;三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导学的理念, 如学习者、学习支持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等;四是探讨开放大学这一教育载体对终身学习的促进作用, 如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五是从各环节研究开放大学教学质量, 如教学计划、课程设计、质量保证、教学质量、教材建设等。2010-2013年除了延续上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一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问题, 如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办学自主权、系统、转型、运行机制、办学特色等;二是强调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如云计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等;三是探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并举, 如继续教育、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等。

四、结论

1. 开放大学领域合作网络密度低, 合作网络的整体结构比较松散, 连通性不理想, 以2人及3人合作为主流的合作模式合作规模小。存在一些因邻近地域而形成的合作团体, 团体内部联系密切, 但团体与团体之间联系极为稀疏, 跨领域、跨地域、跨学科合作的现象少。最大的两个合作团体当属“北京团”与“上海团”, 《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这两本核心刊物及刊物的编辑记者在寻求合作对象开展共同研究、发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合作研究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达5.513,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整合效率, 对于知识创新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聚类系数达0.803, 虽然有助于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但也容易导致合作网络同质化现象严重, 不利于从外部环境吸收新资源、新技术、新方法。

3. 从合作网络的中心性分析看, 在开放大学合作研究领域已经拥有一批相对固定的核心作者群, 他们是开放大学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这些核心作者主要来自高校教育技术系、远程教育研究部门以及远程教育核心刊物的编辑部, 这些高校与核心刊成为研究开放大学的主要阵地。但是, 还有16.67%的高产作者处于孤立的节点位置, 尚未融入到合作网络中。有58.97%的高产作者不具备控制科研资源的能力。

4. 开放大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不断演化的, 在2009年以前, 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开放大学的研究与借鉴、传统大学的变革与新型开放大学的展望、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放大学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把握等五个方面;从2010年起, 开放大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逐渐转移到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并举上。

参考文献

[1]刘盛博, 丁堃, 杨莹, 刘雅洁.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 :228-229.

[2]刘启元.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EB/OL].[2014-06-26].http://sati.liuqiyuan.com/.

[3]刘漫.近十年我国信息搜寻行为研究进展定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6) :22-25.

[4]邱均平, 詹卓.基于SNA的《中国图书馆》图书馆作者合作关系可视化研究[J].图书馆, 2013 (6) :44-47.

[5]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应用:第二届社会网与关系管理研讨会资料[C].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 2007-01-18.

[6]朱庆华, 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情报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2) :179-183.

[7]李文昊, 王继新, 白文倩.从社会网络分析看海盐教师博客[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7) :86-90.

[8]申超杰.改进的BA复杂网络模型度分布的演化[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开放视角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有人认为封闭式小区破坏了城市路网结构, 容易造成交通阻塞。2016年初, 国务院发布相关文件, 开放小区是否能达到优化路网结构的效果成为了议论的焦点。本文选择合适的评价体系并建立车辆通行的数学模型, 以得出是否应该开放小区这一问题的结论。

2 建立评价体系

为了评价小区开放对周边道路通行的影响, 我们从众多评价指标中选取了两个:拥堵程度和行程时间。其中, 拥堵级别评价的为小区开放前后道路的顺畅情况, 行程时间评价的为某一具体车辆对象在小区开放前后通行的便利程度。该评价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评价了小区开放对周边道路通行的影响。

2.1 拥堵程度T (t)

以一个交通路口和与之相关联的道路组成的局域交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 用T (t) 衡量道路的拥堵程度, 即:

式中, S为道路i所有下行道路的剩余空间;D为道路i及其下行道路对下行道路的车流供应量。根据这一供求关系, 我们可以得出道路i在t时能够流出的车流量与计划流出量的关系, 可以用Ti (t) 的具体数值用来判断道路i的拥堵程度。

2.2 行程时间

在实际情况中, 道路上的车辆行程时间与道路状况相关。基于对模型的简化, 本文只考虑车辆在经过红绿灯路口时的行程时间问题。动态行程时间模型将行程时间分为路段行驶时间和延误时间, 即:

式中, TiR (t) 为车辆从上游交叉口驶出后在路段i上的实际行驶时间;TiQ (t) 为车辆在交叉口的排队延误时间;TiC (t) 为车辆经过交叉口的时间。

通过对比小区开放前后某一特定对象的行驶时间, 对开放小区做出评价。

3 交通模型的建立

3.1 交通网络车流动态变化模型

交通网络车流动态变化模型通过上行道路与下行道路之间的供求关系刻画车辆通行的模型。

(1) t时刻道路i所有下行道路的剩余空间S (i的下行道路中还可以容纳的车辆数) :

式中, n为道路i的下行道路的条数;Sj为道路j的最大容量;S′j (t) 为时刻道路j的实际容量。

(2) 在时间t时, 用Di (t) 表示计划驶出道路i的车流量, t时刻道路i及其下行道路对道路i的下行道路的车流供应量为:

(3) 下面我们给出道路交通网络中, 判断每条道路是否拥堵的评价指标:

结合道路与小区的实际情况, 可以计算出拥挤程度T (t) 的具体数值, 结合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3.2 动态行程时间模型

下面, 分别给出三个时间段的表达式:

(1) 车辆从上游交叉口驶出后在路段i上的实际行驶时间TiR (t) 为路程L1与速度的比v1, 即:

(2) 交叉口的排队延误时间TiQ (t) 。平均延误计算表达式为:

式中, T为信号周期长度, 单位为s;tg为有效绿灯时间, 单位为s;x为车道组v/c或饱和度, v/c指在理想条件下, 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

(3) 车辆经过交叉口的时间TiC (t) 。本文将车辆转弯近似看为1/4个圆周运动, 车辆经过交叉口时间包括车辆行驶经过交叉口的以及车流启动延误时间, 可表示为:

式中, L2为交叉口的长度;v2为车辆驶离交叉口的速度;t2为经过交叉口产生的延误, 通常取延误时间为2s;r为交叉路口转弯半径。

4 实际情况分析

本文将小区结构抽象化, 并将小区结构与道路结构相结合, 基于不同结构的开放小区对道路系统下行道、车道的影响的不同, 考虑了以下三种交通结构。

4.1 开放小区增加了车道数

下面是我们在高德地图上抽象出的第一个结构 (U形) , 小区A结构如图2所示, 简化的模型如图3所示。

4.1.1 运用模型一进行分析

小区开放相当于车道数量的增加, 将各个参数代入公式 (5) 得到小区开放前的Ti (t) 的数值为0.72, 路拥堵程度为:中度拥堵。小区开放后的Ti (t) 的数值为0.54, 道路拥堵程度为:非常拥堵。

4.1.2 运用模型二进行分析

运用模型二进行计算, 将各个参数代入公式 (2) , 得到开放前Ti (t) 的数值为88.00, 小区开放后Ti (t) 的数值为95.25, 比较小区开放前后Ti (t) 的大小, 小区开放后, 车辆路段行程时间更长了。

综合两个模型的结果, 小区内道路是U形的不适合开放。

4.2 开放小区增加了下行道数

运用高德地图选取小区B (一字形) 进行分析, 如图4所示, 简化的模型如图5所示。

4.2.1 运用模型一进行分析

小区的开放相当于下行道路数量的增加, 将各个参数代入公式 (5) 得到小区开放前的Ti (t) 的数值为0.72, 道路拥堵程度为:中度拥堵。小区开放后的Ti (t) 的数值为1.00, 道路拥堵程度为:畅通。

4.2.2 运用模型二进行分析

将各个参数代入公式 (2) , 得到开放前Ti (t) 的数值为90.82, 小区开放后Ti (t) 的数值为88.47, 比较小区开放前后Ti (t) 的大小。小区开放后, 车辆路段行程时间更短了。

综合两个模型的结果, 小区内道路是一字形的适合开放。

4.3 开放小区同时增加了车道数与下行道数

运用高德地图选取小区C (折线形) 进行分析, 并将其卫星地图简化为线形图, 以反映该小区内部道路与外部道路的关系, 如图6所示, 简化的模型如图7所示。

4.3.1 运用模型一进行分析

小区的开放相当于车道数量和下行道路数量的增加, 将各个参数代入公式 (5) 得到小区开放前的Ti (t) 的数值为0.59, 道路拥堵程度为:非常拥堵。小区开放后的Ti (t) 的数值为0.76, 道路拥堵程度为:中度拥堵。

4.3.2 运用模型二进行分析

这种结构相当于增加了2个弯道, 将各个参数代入公式 (2) , 得到开放前Ti (t) 的数值为102.81, 小区开放后Ti (t) 的数值为90.76, 比较小区开放前后Ti (t) 的大小, 发现小区开放后, 车辆路段行程时间更短了。

综合两个模型的结果, 小区内道路是一字形的适合开放。

摘要:主要研究了小区开放对道路通行的影响, 通过建立小区与道路之间的联系, 从拥挤程度和通行时间 (即宏观和微观) 两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两个车辆通行模型, 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 建立了交通网络车流动态变化模型和动态行程时间模型, 使之更符合我国当前交通现状。据此, 将小区开放抽象简化为原本交通道路状况的改变, 而不将小区内部楼房布局等作为考虑重点。最后, 结合不同类型小区的分析结果给出了建议, 但是考虑的因素有限, 且将道路小区结构理想化处理, 人文等方面的因素还需进一步考虑。

关键词:小区开放,拥挤程度,行车时间,交通网络车流动态变化模型

参考文献

[1]谢琛.城市交通网络拥堵产生及传播的动态模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 (12) .

[2]黄艳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5, (04) .

开放视角 篇9

关键词:西部开放,民营经济,国际化

近年来, 在中国开放较早的一些地区和城市, 民营企业以其独特的体制优势和经营优势在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2]。并且在不同的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和发展路径。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拥有着巨大发展潜力[3]。另外, 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是造成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4]。然而西安市作为西部内陆发展城市, 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国际化速度都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安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西部地区的深度开发和对外开放必然要求民营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这也是西安市民营经济实现国际化发展的一大契机。如何更好地促进西安市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 尚需寻求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

1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

1.1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现状

西安作为西部内陆中心城市, 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由于历史的原因, 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力量更多来源于各种大型公有制企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没能成为西安市发展的重点。最近几年,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深入开展, 西安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13年西安非公有经济增加值达到2548.13亿元, 占西安经济增加值的52.2%, 民营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已经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的水平以及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一直都较低。2012年西安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不到全国民营企业出口额的0.4%, 占本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仅为34.6%, 这在全国甚至西部地区而言都是一个比较低的数据。2012年西安民营企业进口比重占全国民营企业进口额的0.4%, 占本地区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仅为22.8%, 进口数量也相对较低。因此, 在西部开放的历史背景下, 西安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制约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短板。

1.2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造成西安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区位的原因, 也有经济政策层面上的原因: (1) 西安民营经济起步发展相对滞后。东部沿海民营经济的发展源于解放前蓬勃发展的民族工业, 这为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奠定了市场文化基础。20世纪70年代, 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在这种市场文化的基础上就开始起步, 20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而西安民营经济在解放前既没有民族工业奠定市场文化基础,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安区域经济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公有制经济。直到20世纪90年代西安民营经济才得以起步发展, 而且发展速度相比之下比较缓慢。虽然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多年, 但由于起步发展时间差距较大, 西安民营经济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西安民营经济发展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民企数量及竞争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2)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受西安区位因素限制较大。西安地处内陆腹地, 信息传递、物资流动、产业转移、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传播相比沿海地区较慢、成本较高。在以海上贸易为主流的国际市场中, 西安成为国际市场的边缘地带, 这导致西安地区与国际接轨的市场机制的建立速度较慢, 不利于西安民营经济的活跃发展。因此, 西安的区位因素成为制约西安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3) 西安民营经济的国际化长期受不平衡的对外开放政策限制。影响西安民营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为了全国整体的经济安全, 中国实施了局部地区试点开放的政策, 这样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实际上就是集中全国优势资源促进东南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展高地。由于区域发展极化效应的存在, 再加上对外开放政策上的促进, 在东南沿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却严重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政策格局下, 西安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市场环境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西部开放的格局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局势下势不可挡, 西安民营经济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出现了一系列促进西安民营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新环境和发展动因。

2 西部开放环境下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的动因

民营经济发展要求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的统一。如果地区市场体系和企业制度有效运行机制已经形成, 各种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 民营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条件也就成熟。综合对西安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条件进行分析, 在西部开放的市场背景下,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动因如下。

(1) 地理动因:独特的区位优势。西安市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 是西北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是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节点城市, 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城市, 也是西部开放区域中最具有国际化实力的城市之一。另外, 西安市业已建成西部最大的一个内陆国际港务区, 正在建设西安—咸阳国际空港。同时,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步伐也正在加快。西安独特的区位优势, 使得西安市具有较强的空间聚集能力和对外经济辐射能力, 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西安国际化的发展也需要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壮大以获取更大的支撑。

(2) 资源动因:西部地区富集的资源。西部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物产;蕴藏着全国最丰富的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也非常丰富;同时西安及周边也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在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短缺的情况下, 西部丰富的资源通过不平衡的向东流动实现了中国东部经济的领先发展和国际竞争优势, 同时伴随着劳动力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孔雀东南飞等现象。然而,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 西部丰富的资源就地实现开发和利用将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西安也逐步具备吸收周边丰富的资源的聚集能力。这为西安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资源基础。

(3) 历史契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开放提供了便利化的国际市场环境。在海上贸易为主流的国际市场上, 地处内陆腹地的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难度很大, 虽然有新亚欧大陆桥的通行, 但对外贸易便利化的水平依然很低, 这也是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然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视角的逐步转移,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西部开放的格局逐步打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对外发展的机会明显增多, 民营经济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和运行体制最能首当其冲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 西安民营经济的壮大发展和国际化获取了一个较为便利的国际市场环境。这为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4) 文化动因:西安富有文化包容的发展环境。在西部开放的背景中, 文化的融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作为一个历史古城, 有着深厚的文化包容环境和基础, 它是古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下的古城, 也是现代西部开放中的文化熔炉, 更容易为各国接纳。这为西安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也驱动着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5) 政策动因:从中央到地方的国际化发展政策。近年来,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 国际化发展方向一直是西安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因此从上到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措施, 从西部大开发到关天经济区、西咸一体化、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从西部对外开放到国际港务区建设等。西安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在系列政策的驱动下, 具备了国际化发展的最佳政策条件, 迎来了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6) 市场动因:产业转移背景下市场供需的双重驱动。根据产业转移理论, 西安是发达地区重要的产业转移目的地;同时由于国内内需潜力的挖掘, 作为内陆腹地的重要经济中心的西安, 呈现出供需两旺的市场格局。这为西安民营经济的发展搭建了巨大的舞台。供需的双重驱动是西安民营经济实现壮大发展和国际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力。

3 西安民营经济实现国际化的路径

据相关学者研究, 实现国际化过程中的民营企业与其自身经营效率有着极大关系, 效率最高的民企才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效率较高的民企可以选择对外贸易, 而效率一般的民企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 效率低下的民企甚至只能在地方市场发展[5]。当前西安民营经济自身经营效率总体不是很高, 大多都属于效率一般的民企和效率低下的民企, 效率较高的民企相对较少, 而效率在行业能达到最高的民企则少之又少。因此,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就是要寻求一条提高经营效率的发展路径。据此本文提出西安民营经济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渐进式模式+本土与外来企业合作模式+民营经济国际化与地区经济国际化联动模式。

3.1 渐进式模式

西安民营经济与东部相比发展起步较晚, 前期发展速度较慢, 虽然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但总体水平差距较大。因此, 若想通过跨越式发展直接走国际化的路子非常困难。行之有效的则是通过西安民营经济内涵式发展, 提高西安民营经济的经营效率, 提升西安民营经济的企业规模, 实现西安民营经济的品牌竞争力。把现有大批效率较低、规模较小的民企逐渐发展为效率一般、规模较大的民企;将效率一般、规模一般的民企逐步发展成效率较高、规模较大的民企;将效率较大、规模较大的民企打造成效率最高、规模更大的大型民企。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既能实现西安民营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 又在西部开放的市场背景下能很好地应对西部市场进一步开放带来的压力和冲击, 适应国际市场, 进而实现西安民营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3.2 本土发展与外来企业合作模式

在西安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实现较快发展的一条路径就是引进外资, 引进发达市场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 实现本土民企与外来大型企业合作与融合。这样可以以较快的速度为西安本土民营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提升本土民营经济的经营效率和规模。而现行西部开放的市场大环境赋予了西安良好的引进外资条件和企业合作发展条件。本土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与外来企业拥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禀赋形成了天然的合作优势。因此, 在渐进式发展过程中通过西安本土民营经济与外来企业的合作模式的发展, 可以起到加速剂的作用, 促进西安民营经济的壮大, 加速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的步伐。

3.3 民营经济国际化与地区经济国际化联动模式

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路径不是单一进行的, 而要依托地区经济国际化的联动效应进行拉动。与东部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安区域经济国际化过程一直较为滞后, 这导致西安民营经济的国际化缺乏发展的平台和跳板。因此, 西安民营经济在加强与外来企业合作的渐进式国际化过程中离不开地区经济国际化联动效应的发挥。同时, 西安民营经济国际化与地区经济国际化联动模式还是一个双向共生互动的发展路径, 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晓雁.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与策略[J].理论前沿, 2006 (2) .

[2]“浙江民营经济从内源式向开放型转型研究”课题组.浙江深化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J].浙江经济, 2005 (2) .

[3]何莉.民营企业走出去:历程、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 (6) .

[4]胡大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6 (2) .

开放视角 篇10

关键词:构建主义,开放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英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英语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技能,但是自英语课程开展以来,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并不好,教学质量的空间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论文将基于已有的研究经验,分析构建主义视角下开放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为业内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2.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又称为结构主义,与素质教育相吻合。构建主义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研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在认知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构建主义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为教学创建了基础。构建主义注重师生双方之间的互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体,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构建主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疏导,进行互动式、开放式的学习。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和应用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崭露头角,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3.开放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3.1 远程开放教育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了远程开放教育,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改变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学生在远程开放教育的环境中,能自主制定个人学习的计划,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整个学习的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开放自主学习模式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自主支配的前提下,资源丰富,学生接触到这些资源的方式多样,而最为简便的是远程模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如网上社交、电子邮件、直播课堂等手段。英语学习需要学生以很大的激情参与进来,开放式远程教育与之能有很好的呼应。

3.2 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

自主学习模式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中根据个性特点练习相关的技能,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能自主学习。对学习的环境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在整个进程中,适时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可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具有监控和疏导的作用,以免学生随心所欲,保证学习的有序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意味着自学,而是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有目标、计划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4. 构建主义学习观及学习方法在开放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开放英语》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与传统的英语课程有很大的区别,课程没有定势答案,或者不是将学生引导到固定的结论中去。《开放英语》倡导在一定的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与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开放英语》顾名思义,就是要采取开放式的英语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内部心理构建信息的加工,包括结构性的知识和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生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从内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意义建构者,构建学习环境,主要有情境、意义、会话、协作四个方面的内容。开放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面授,体现了构建主义的教学理念。

4.1 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开放英语》不提倡教师给出固定的答案或结论,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从主体角色转变为辅助角色,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人员,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能力。《开放英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以引导者或辅助者的角色出现,如关于西方文化的研究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学习模式来进行,而不是教师的口传讲授,这样能引导学生的讨论、实验、探究、交流等流程。教师要从主导的地位向辅助地位转变,尊重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工作中,多涉及英文环境中的文化,营造轻松的氛围,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和敏感度。利用互联网上的英语资源,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资料,如英语环境中的风俗、MP3歌曲、有声杂志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4.2 构建主义下的问题情境下的学习

《开放英语》与问题情景教学是密切相关,由于英语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关键在于学生不盲目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建构知识的高水平思维过程。构建主义下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被解决之后,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理念和知识,不但掌握了英语语言,还获得了在实际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将英语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实际的情景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学生受到有价值信息的启发后,能主动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创新各种手段和学习的方式,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从而解决问题。构建主义下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通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建构新的知识,达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开发潜能,创新性学习,将“教师讲授”转变为“问题讨论解决”。

4.3 建构主义下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开放英语》具有社会性的作用,由于密切的关注了生活,在丰富的资源的支撑下,体现合作式的学习和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如学生参加活动小组,相互的协作、沟通,完成知识的构建。教学与学习中的交流,可以通过课堂的上的面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堂和互联网,面授与互联网两种导学方式。如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来增强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与教师、同学交流,不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如BBS讨论、电子邮件、CAI课件、教学网页等,教师网上答疑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交流方式,网络化的开放模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平台。

4.4 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服务的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灌输的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自主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与欠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了重点研究方向。在构建主义视角下,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尽量引用新颖的教学资源,英文教学和国外的文化、风俗、新闻等密切相关,因而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实时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其二,教师以引导为主,尽量少干预学生的学习,这样能减少学生的压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能有成就感,提高探索的兴趣。其三,教师要多加鼓励,建立学生的信心,从而提升自主性。

4.5 提升开放性

英文教学需要开放式的环境,学生不是固守在课堂中,而应该将英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帮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英文教学大多还是以课堂为主,学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际的应用能力不足,因而组织实践活动,不在于寻找标准的答案,而应该鼓励开放式的探索方式,通过不同的结果探究,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结束语

上一篇:客家体育游戏下一篇:民族经济财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