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填海工程

2024-04-30

围填海工程(精选九篇)

围填海工程 篇1

一、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1. 对滨海湿地形貌、湿地景观的影响。

围填海改变了海岸线形态和海底地形, 使自然岸线和潮滩湿地转变为人工岸线和建设用地, 导致近海海岛、沙坝、湿地等自然地貌形态消失, 沿海自然景观破碎度严重。以天津市为例, 近年来大规模的填海造地, 使得天津市的湿地面积大幅减少, 目前存量仅为五十年前的1/11。由于围填海工程的建设, 导致中国沿海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面积由四十年前的4.2万亩降低到1.46万亩, 减少了65.24%[2]。

2.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围填海工程直接改变了区域的潮流动力, 从而减少了港湾的纳潮水域面积, 导致海湾纳潮量减少, 海水交换能力和自净能力下降, 加快了污染物在海底的积聚, 进而加剧海域污染。同时, 围填海会破坏海岸带生物资源生长、繁殖的空间, 潮间带湿地大面积减少导致鱼虾和贝类的生存空间大量丧失[3], 使得海洋生物资源存量大幅减少。索安宁等曾对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围填海工程导致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结构功能指数由原来的100%衰减为61.65%, 水质污染由微污染转变为中污染[4]。

3. 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近年来, 围填海造地对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 (包括红树林、泥滩、沙滩、珊瑚礁、海草、近海等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影响的评估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王静等以江苏省海门滨海新区为例, 测算出该区域由围填海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值为2 878.3万元, 单位面积损失为1.87万元/ (hm2·年) [5]。王萱等以福建同安湾为例, 结果显示围填海造地面积越多, 其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不断增大[6]。索安宁以河北曹妃甸一期工程为例, 测算发现围填海造成的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高达4 735.67万元, 其中生物多样维持功能损失占46.52%[7]。通过定量化评估可以发现, 围填海所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在追求围填海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对海洋生态系统所造成的损失。

二、中国大规模围填海现象存在的原因

1. 经济利益驱动是大规模围填海现象的根本原因。

李京梅等通过选取一组样本测算围填海造地的比较利益发现填海活动的平均收益是总成本的2.7倍[8], 填海造地形成土地上的高收益是大规模围填海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地收益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中国从2004年开始对耕地的数量和用途转化进行严格控制, 土地供给量的减少以及土地收益的下降使得政府转向大规模填海造地来增加土地和收益。填海造地一方面可以缓解陆地用地紧张的局面, 另外可以规避土地管理政策, 以填海增地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从而获得巨大的土地收益。

2. 海域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沿海滩涂属于海陆交界的范畴, 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对其界定范围不同, 造成其权责模糊, 分工不明确, 因此导致海域使用管理混乱。其次, 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有偿使用和海域权属管理制度作为海域使用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 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海洋功能区划法律定位不明确;海域使用金没有体现级差收益以及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海域管理体制管理权限分割, 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 这些问题都导致填海造地工程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和法律规范。

三、加强围填海管理的对策建议

清洁的海洋环境和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填海造地虽然短期内带来巨大的收益, 但是对于海洋的自然属性、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此, 我们应该从长远利益考虑,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围填海管理: (1) 加强对围填海的规划、施工及工程效益的评价, 大力发展生态化填海造陆技术, 将围填海造地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2) 夯实围填海规划的审批管理制度, 对填海造陆总量进行严格控制; (3) 加快海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 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 使围填海管理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和规划化。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1:319-320.

[2]吴瑞贞, 蔡伟叙, 邱弋冰, 等.填海造地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5) :62-66.

[3]刘洪斌, 孙丽.胶州湾围垦行为的博弈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6) :80-87.

[4]索安宁, 张明慧, 于永海, 等.曹妃甸卫填海工程的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 2012, (2) :105-110.

[5]王静, 徐敏, 张益民, 等.围填海的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的评估——以海门市滨海新区围填海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134-138.

[6]王萱, 陈伟琪, 张珞平, 等.同安湾围 (填) 还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货币化预测评估[J].生态学报, 2010, (21) .

[7]索安宁, 张明慧, 于永海, 等.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估算[J].海洋科学, 2012, (3) :108-114.

围填海工程 篇2

《海南万宁日月湾人工岛“日岛”围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加快万宁日月湾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步伐,提高日月湾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南山(海南万宁)置业有限公司拟在万宁日月湾内通过填海造地形成人工岛陆域有效面积44.7万m2,人工岛与陆域相距300m,通过桥梁与陆域连通。陆域各功能区主要是由企业会所、超五星级酒店、高级娱乐购物中心、七星级酒店、会展会议中心及其他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所组成。

人工岛需建设海堤长1993m,建设内护岸691m,建设防波堤长520m。海堤和内护岸所形成有效陆域面积为44.7万m2。防波堤形成的游艇港池面积约10万m2。陆域形成高程6.3m(靠海侧)、5.0m(靠陆侧),陆域回填方量约为432.3 万m³,石方量84.5万m3,拟从新中农场南林社区及田新村雷公岭开采取得。推荐方案工程总投资79989.40万元。

本工程共申请用海共61.2558公顷,其中,人工岛填海48.0460公顷,防波堤用海共1.3845公顷,港池用海9.7099公顷,跨海桥梁用海2.1154 公顷。

2、工程分析 施工期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人工岛岛体、防波堤、护岸等抛石施工和回填作业时排水口产生的悬浮物、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临时预制场产生的建筑废水及建筑垃圾,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机械冲洗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本工程各工序产生的悬浮物含量均较少,忽略不计;各种废水及垃圾均按要求进行收集处理及回收利用,不得倾倒入海,则对海洋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3t/d,其中食堂排放的污水设置隔油隔渣池进行预处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建筑废水主要是悬浮物浓度含量高的泥浆水,本项目在临时预制场设置沉淀池,工地污水经沉淀可大大减少淤泥的排放量。含油废水产生量为2~10t/d,含油废水将严格按照《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排放至岸上或水上移动油污水接收设施,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营运期

营运期的主要污染物主要为岛上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游艇产生的含油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4万吨/a,经污水管线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游艇区产生的含油废水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固体废物包括有生活垃圾、绿化垃圾及餐饮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40t/a,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绿化垃圾产生量9.5t/a,经切枝机粉碎,再经堆肥后作为肥料施用到本项目的绿地;餐饮垃圾产生量为27t/a,属严控废物,交有资质单位收集处理。因此,营运期正常情况下,不对海洋环境排放污染物。此外,还存在整体填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生态环境的非污染影响。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我院委托珠国家海洋局海口监测中心于2012年1月(冬季)、2012年4月(春季)对周围海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2012年1月份调查共布设水质调查站位20个,沉积物调查站点 10个;2012年4月份调查共布设水质调查站20个,沉积物调查站点12个,海洋生物调查站点12个和潮间带调查断面3个,渔业资源调查站位4个。水质状况

2012年1月份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海水pH、DO、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锌、镉、铅、铜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超标的只有石油类,石油类含量仅在一个测站在涨潮期表层出现超出国家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的情况,超标率为5%,其余站位海水石油类含量较低,调查区域海水仅受石油类的轻微污染影响,调查海域水质优良。

2012年4月份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海水pH、DO、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锌、镉、铅、铜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没有超标样品,调查海域水质优良。海水中铅的含量在整体上相对较高,最大标准指数为1,刚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沉积物状况

2012年1月份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外观多为细砂含泥或淤泥,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有轻微硫化氢气味。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和汞含量的较低,变化相对小,平面分布均匀;各站点有机碳、铬和砷含量差异相对较大,其中,有机碳含量在外海相对较高;铬含量以南北向高低值区相间排列;而砷含量则在调查海域西南部表现为高值区。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铬、砷和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该调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优良。2012年4月份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外观多为淤泥,个别站位为粗砂,沉积物样品呈灰褐色或灰黑色,少数样品有轻微硫化氢气味。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锌、镉、铅、铜和总汞含量的较低,变化相对小。各站点有机碳、石油类、铬和砷含量差异相对较大。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海区表层沉积物中,除1个站位附近海域砷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外,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锌、镉、铅、铜、铬和汞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该调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优良。海洋生物状况

海洋生物状况仅在2012年4月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①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海区叶绿素a含量在涨潮时的变化范围为(0.23~1.62)mg/m3,平均值为0.631mg/m3;而在落潮时的变化范围为(0.18~0.99)mg/m3,平均值为0.434 mg/m3。叶绿素a的含量在涨落潮时均属于贫营养,不存在富营养化现象。②浮游植物

监测海区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8属126种,其中硅藻32属87种,占总种数的69.05%;细胞丰度范围为(0.92~97.23)×104cells/m3,平均为38.48×104 cells /m3。红海束毛藻占主导地位,(3.84×104cells/m3),占总平均丰度的35.97%。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58,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74,指数值均较高。③浮游动物

海域浮游动物共有9类47属64种,不包括浮游幼体及鱼卵与仔鱼,其中,桡足类最多,有22属33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51.6%;生物量范围为(0.15~17.58)mg/m3,平均生物量为2.73 mg/m3;丰度范围为(6.84~273.33)ind/m3,平均丰度为69.46 ind/m3;多样性指数较高,范围为2.90~3.87,平均为3.34;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65~0.86,平均为0.77。④底栖生物

共采获6个生物类别中的61科86种底栖生物。其中以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平均生物量为11.02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2.92 ind/m2,生物量的组成和栖息密度均以甲壳类占优势。优势种类为节织纹螺,细螯虾,戴氏赤虾和矛形梭子蟹。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0;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93。⑤潮间带生物

3个潮间带断面共采获了3个生物类别中的14科19种生物。其中软体类最多,有9科13种,占总种类数的68%;C1、C2、C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9.57 g/m2、16.56g/m2、6.27g/m2,总平均生物量为17.47 g/m2;C1、C2、C3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3.33ind/m2、14.67ind/m2、28.00ind/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8.67 ind/m2。三个断面出现的生物类别均为软体类和甲壳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以软体类大于甲壳类。潮间带生物优势种类为甲壳类的角眼沙蟹、寄居蟹,软体类的粒虫戚、塔结节滨螺。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7,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5。海洋生物质量

海洋生物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区的海洋生物质量良好。所有生物质量样品体内的(软体类、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重金属Cd、Hg、Cu、Zn的含量符合评价标准,仅是鱼类油魣、头足类台湾枪乌贼和软体类蟾蜍荔枝螺、粒虫戚体内的石油烃含量超评价标准。石油烃是调查海区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渔业资源

共布设4个渔业资源调查断面。调查海域内捕获水生生物种类44种,其中鱼类33种,虾蟹类7种,贝类 1种,头足类3 种,这些渔业种类隶属于11目39科39属。4个站位现存渔业资源密度为435.99kg/km2~697.58 kg/km2,平均为566.79kg/km2。

垂直网中鱼卵密度范围为0.00~9.17粒/ m3,平均密度为1.77粒/ m3。仔鱼密度范围为0.00~1.67尾/ m3,平均密度为0.40尾/ m3。水平网中鱼卵密度范围为0.00~3.21粒/ m3,平均密度为0.42粒/ m3。仔鱼只有4个站位采集到,密度均为0.01尾/ m3。在垂直网中鱼卵与仔鱼的平均密度均高于水平网。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对水质环境影响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人工岛海堤、护岸、防波堤等抛石施工和回填作业时排水口产生的悬浮物、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临时施工场地产生的建筑废水及建筑垃圾,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机械冲洗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本工程各工序产生的悬浮物含量均较少,忽略不计;各种废水及垃圾均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对海洋环境影响不大。营运期生活污水全部经污水管线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含油污水均全部收集交给有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本项目不向海洋环境排放污水,对海域水质环境影响不大。

可见,无论施工期或营运期,项目对海域水质环境影响均不大。(2)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填海区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港池区的沉积物环境将由于游艇的开发利用而有所变化。(3)非污染物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①对海流动力环境的影响 水动力预测结果显示,正常天气情况下,日月湾潮流起主导作用,但潮流流速较小,在0.1~0.15m/s之间。工程后,涨急时刻海流在人工岛南侧分成两股,绕过人工岛,在人工岛的西侧重新汇合,且由于影流效应,在人工岛东西两侧流速非常小,远小于工程前。落急时刻变化趋势与涨急时刻相似,变化程度则小于涨急时刻。流速方面,人工岛周围流速减小在50%以上,而冲浪区原本流速较小,工程对其流速不产生影响。

在“1117号”台风“纳沙”影响下,工程海域最大流速为1.0~1.2m/s,海流流向为NE。工程后,所选六个站位流速均较工程前小,工程对西南至南侧流速影响较大。位于工程东西侧附近海域的站点流速减小较多;而位于工程南北侧两点的流速减小不多。位于冲浪区的站点流速减少较多。

②对波浪动力环境的影响

本海域波型为以涌浪为主的风浪和涌浪混合型,年平均有效波高为0.91m,常浪向为SE,频率占47.3%,次常浪向为SSE。强浪向为SE向,湾内大部分水域50年一遇波浪有效浪高3m~6m,2年一遇波浪有效浪高2.5m~4.5m。

本工程建设的水工构筑物对波浪的反射作用将会影响到冲浪区,导致工程海域的波浪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冲浪区出现弧形的大、小浪高交替区。

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设计高水位下50年一遇的浪高情况下,工程后冲浪区的波高有的代表点增大,有的减小,但绝对变化不超过0.6m,相对变化多在10%以下。从乌场站实测的波浪分级统计可知,日月湾内1.5m以下的浪高出现频率高达90%,因此推断通常情况下,因人工岛水工构筑物对波浪的反射作用对冲浪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将小于预测所代表的状况。

物理模型模拟结果显示,ENE向波浪自东向西传播,先到达冲浪区,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日岛工程对冲浪区ENE向波浪无影响;SE向波浪自东向西传播,先到达冲浪区,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增大,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增大值越大,最大增加值为0.07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E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SSE向波浪自东南向近岸传播,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增大,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变化越大,最大变化值为0.03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SE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S向波浪自南向东北传播,先到达工程区域,随后才抵达工程区域,工程后,冲浪区波高略微减小,越靠近日岛工程位置处,其减小值越大,最大减小值为-0.03m。因此日岛工程对冲浪区S向波浪有影响,但影响较小。

总体上看来,工程建设对冲浪区的波浪稍有影响,但影响较小。②对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的影响

1)日月湾海岸特征复杂,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自东向西分别为基岩岬角段(冲浪区东侧岬角)、岬间砂质海滩段、基岩岩礁段、砂质弧形海滩段、礁间堆积性砂质海滩段、珊瑚岸礁内侧侵蚀型海滩段、侵蚀残留型海滩段;工程所在区域为珊瑚岸礁内侧侵蚀型海滩段,冲浪区所在区域为相对较封闭的岬间砂质弧形海岸。

2)人工岛附近海床为三级珊瑚礁平台,面积55.6万km2,水深在5~10m之间。近岸珊瑚礁平台水深较小,外侧坡度较大,外海波浪在珊瑚礁区向岸传播过程中迅速衰减;因此,珊瑚礁对工程区域所在近岸海滩有一定的掩护作用,对泥沙跨区搬运有一定阻挡作用。

3)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表明:1987年至2012年间,日月湾岸线基本稳定,工程区所在沙滩略有侵蚀,但侵蚀率较小。

4)常浪条件下,日月湾海岸泥沙主要0m至5m等深线之间活动,水深大于5m处泥沙活动性较弱。

5)工程前泥沙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年平均波浪条件下,仅波浪破碎带(水深1.5m左右)内的泥沙活动性较强,其它区域泥沙活动性较弱;S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约为0.55万m3,SS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24万m3,S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12万m3(以东向为正),E向年平均波浪作用下,工程区域年纵向输沙量在0.17万m3;纵向年净输沙量在0.84万m3左右,方向为西向。

6)日月湾日岛工程位于日月湾内珊瑚礁盘中间,是离岸岛屿开发建设的良好选址;工程附近海床砂源不足,在礁盘掩护下泥沙活动量有限,工程建设后不会形成连岛沙坝。

7)日岛工程建设后,岛屿与海岸之间的波影区,水流与波浪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日岛外轮廓为圆形,波影区东西两侧呈现为喇叭口形式,东、西方向波浪条件下波影区的波生流有所加强。沿岸输沙中的粗砂部分难以穿越波影区,在波影区东西两侧形成局部淤积体;沿岸输沙中的细砂部分,在东、西方向波浪条件下能穿越波影区。

8)工程后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年平均波浪SE、SSE、S、E等4个浪向组合作用1年后,工程连岛桥梁东西两侧均出现淤积,年淤积量1.5万m3;在波影区东西外侧海岸沙滩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刷侵蚀,以西侧侵蚀较重。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人工岛工程填海面积共48.0460公顷,连陆桥梁透水构筑物桥面面积占用海域共0.9311公顷。施工过程中还需在连陆桥梁占用海域面积的基础上新增0.8320公顷的施工引道和0.2004公顷的施工便桥。填海、施工引道及连陆桥梁与施工便桥的桩基础所占用的海域改变了生物原有的生境,尤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全部生物将被掩埋、覆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生物资源损失。据生物损失估算,底栖生物总损失量为5.417t,潮间带生物损失量为0.149t。

由于施工期悬浮物产生量很小,施工期及营运期污水经收集和经处理达标后排海,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本工程造成的海洋生物损失赔偿额为108.4万元。(4)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对冲浪区的影响

1)日月湾冲浪区波浪为以涌浪为主的风浪和涌浪混合浪,最佳冲浪季节为10月至次年3月,此时间段内波浪以SE向为主,该浪向为冲浪最佳浪向。

2)日月湾冲浪区海床等高线平行,向岸快速抬升变化,SE向涌浪受地形影响,波高变大,波浪变陡甚至发生卷吸,由此形成良好的冲浪条件。

3)对于冲浪季节内的常浪向SE向以及SSE向波浪而言,工程位于冲浪区的西侧波浪下游方向,且和冲浪区相距2km以上,对冲浪区波浪条件影响较小。

4)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日岛工程上部采用直立护岸布置条件下,日岛工程对冲浪区波浪有一定反射影响,为维护冲浪区良好的冲浪条件,建议调整海堤断面结构型式,以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引起的波浪反射对冲浪区的不利影响。

5)日岛工程建设对冲浪区岸线基本无影响,冲浪区宏观地貌条件和波浪条件没有改变,总体而言,在工程外缘消浪措施良好的情况下,工程建设对冲浪区基本无不利影响。对渔业养殖取水设施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对水质影响很小,且渔业养殖取水设施距离项目有一段距离,因此,项目对渔业养殖取水设施基本无影响。对旅游设施的影响

项目东北向约1.6 km处,紧邻冲浪区岸边及岸上建有部分旅游设施,主要为旅游度假酒店及餐馆。项目西南向约3.6 km处,即陵水县和万宁市交界处,分界洲对岸建有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主要为旅游度假酒店及旅游码头等,分界洲上也建有部分旅游设施。前述旅游区距离本岛均在1.6 km以上。由于规划用海区与周边旅游区距离较远,且规划实施过程对海水不会造成明显的变化影响,因此,对周边旅游区无明显不利影响。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拟建项目沿岸目前建有青皮林自然保护区。青皮林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根据植物专家调查统计,本区植物资源有69科143属172种,距今已有4000—16000年的历史,作为海岸沙滩上生长的单优青皮林群落在国内外都很罕见。不仅仅体现景观和生态价值,还具有科研、科考及科普价值。在不影响青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在其中少量开辟通向海边的生态小道及科考路线。

拟建项目所地海域沙滩发育良好,基本维持自然状态,海水水质较好。拟建项目实施后对岸滩演变影响不大,因此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小。项目实施过程对海水不会造成明显的变化影响,因此,对青皮林自然保护区无明显不利影响。

5、环境风险

项目用海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对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可能潜在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主要包括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等,将会护岸结构、导致填海围堰决堤等;而项目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可能潜在风险是船舶溢油事故。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严重影响周围海域的水质、底质环境、海洋生物质量、岸线生态环境。建设单位应做好溢油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6、清洁生产

项目施工将按照清洁生产的原则,采取先围堰后推填的施工方式,采用开山土作为填海物料,悬浮物产生量少。所有施工船舶配备油水分离器,船上配备污水贮箱和垃圾收集箱,统一上岸集中收集处理;施工车辆及各种机械设备,实现噪声和尾气排放达标,定点维修保养。砂石料、水、能源等原辅材料均为清洁材料并尽可能综合利用。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油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均得到集中收集处理或处理达标后排放。工程建设单位同时做好了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总的看来,项目在施工工艺、设备选用、原辅材料和能源消耗、废物回收及处理、环境管理等方面均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7、环保措施

(1)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做好回填围堰的密实加固工作,防止回填泥土中的悬移物大量流失,保持其沉降稳定时间,控制其达到悬沙浓度要求后排放。②生活污水施工期经化粪池处理后外排,营运期通过污水管网进入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统一的污水处理站。③施工船舶含油污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施工船舶的生活污水一起采用船上配备储污水箱进行收集和贮存;营运期油污水经隔油拦渣后与生活污水一起处理。④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环境意识,严防机械设备用油的跑、冒、滴、漏现象。⑤施工船舶事故溢油的应急处理应纳入项目所在海域溢油应急体系。

(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生活垃圾定点堆放收集、及时清运。禁止向海域随意倾倒垃圾和弃土、弃渣。②施工船舶垃圾及机械保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得随意倾入海域,统一收集处理。③施工期在人员生活驻地附近设置垃圾临时堆放点,及时清运并定期对保洁容器进行清洗消毒。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设备声源强度达到相关机械产品的噪声标准;施工阶段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4)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期排放船舶含油污水、车辆冲洗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垃圾向海域倾倒,都将对附近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加以实施,认真落实,严格管理。

②施工应尽可能选择在海流平静的潮期,避免对敏感目标造成影响;同时尽量减少在底栖生物、鱼类的产卵期、浮游动物的快速生长期及鱼卵、仔鱼、幼鱼的高密度季节进行作业。同时,应对整个施工进行合理规划,尽量缩短护岸工期,以减轻施工可能带来的水生生态环境影响。

③营运期,制订补偿方案,采取增殖放流等修复措施,补偿贝类增殖区由于填海造成的生物损失,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在落实提出的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前提下,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相对其产生的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来说,其产生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9、总体结论

保护滨海湿地,加强围填海管理 篇3

滨海湿地是海岸和近海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环,具有如净化水质,生产食物,支撑生物多样性,鱼虾的重要育幼场,飞禽及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休闲旅游,稳定岸线及作为沿海风暴潮的缓冲带等多种服务功能。滨海湿地的围填海开发又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海洋养殖,运输、港口等服务功能。可以看出,这两组服务功能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排性。因此,要达到人类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系统、目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社会发展三方面的目标,以规划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修编海洋功能区划的框架下,需充分考虑到海洋空间资源的多重贡献和不同用途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在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下,制定全国和区域性围填海规划,确定全国围填海规模的中长期和年度总量控制目标。在具体实施围填海项目时,还要对有关海岸带和海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更细致的科学调查研究,对与项目有关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生态损失补偿进行充分论证后,方能按照有关规定措施严格执行。

将海洋功能区划纳入国民经济规划和计划

近年来,围填海形成的土地游离于全国宏观管理计划之外,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给经济建设和结构调整带来冲击,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因此,只有将海洋功能区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围填海指标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制定,才能有效控制围填海规模,规范用海秩序,促进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特殊生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截止2007年底,已建立各种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个,省(市)级122个。实践证明,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保持局地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有效途径。

当前,有不少地方拟在海洋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开展围填海活动,国家级和省(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受冲击的危险。如果不能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不久我国就很难看到自然的海洋面貌了。

加强围填海的科学技术支撑研究

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研究是滨海湿地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对滨海湿地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远远不能满足评估人类用海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需求。建议围绕以下与围填海有关的四方面问题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除红树林外,我国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不足。必须对全国的主要河口、重要海湾和其它重要的海岸带等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利用这些湿地的经济鱼类、一些重要海洋生物和野生动物等的生活史研究。

2)围填海对滨海湿地的其他服务功能的影响和围填海总体效应的研究。如海湾内外集群围填海工程对海湾的水动力、沉积物和湾内水体自净能力的变化,对海湾生物群落结构、经济鱼类和候鸟等物种多样性产生的影响等。建立围填海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损益的评估体系,将其纳入围填海规划、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

3)围填海工程技术研究。重视围填海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关注海洋空间多目标利用的综合技术,将围填海工程与海岸生态保护、滨海景观建设和旅游相结合,尽可能地降低对海洋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4)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估研究。围填海工程的后评估研究是纠正工程错误和总结经验的必要工作,重点开展围填海前后的水动力环境变化,岸滩变迁,海洋生态系统变化,以及环境地质灾害的研究,包括建立适合我国沿海海洋生态环境过程的综合模型。

加强滨海湿地的宣传管理,营造重视海洋生态的氛围

应大力宣传滨海湿地对人类的价值,摈弃滨海湿地为无价值废地的落后概念。应提高对围海造地海域使用金的征收标准,缩小海陆土地使用价格差异,防止在“集中集约”用海名目下的大规模围填海活动。

围填海工程常见违规环节及防治措施 篇4

1 围填海工程常见的违规环节

1.1 相关审批文书文件方面的违规

1.1.1 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核准文件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4], 围填海工程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评价应以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影响为重点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 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 预防、控制或减轻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造成的影响和破坏[5]。环境影响报告书 (以下简称“环评”) 编制后, 需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得相应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批复。

1.1.2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及海域使用权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6]和《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7], 持续使用特定海域3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需进行海域使用论证 (以下简称“论证”) , 编制论证报告, 报告在详细了解和勘查项目所在区域海洋资源生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客观地分析项目用海的必要性, 项目用海选址、方式、面积、期限的合理性, 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规划的符合性, 项目用海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性以及项目用海的不利影响, 提出项目用海的对策和建议, 并做出用海论证结论。论证是审批项目用海的科学依据。

上述两条, 在违规环节上存在共性的方面: (1) 工程从施工建设至竣工, 未进行相关环评或论证; (2) 进行了环评和论证, 但在时间进度上未与工程施工建设同步; (3) 环评或论证未获得相应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核准批复; (4) 环评经核准后超过5年才开工建设, 未重新进行环评或核准; (5) 进行了论证, 但还未取得海域使用确权证书即施工建设或者超过了3年有效期。

1.1.3 计划部门的立项批复

围填海项目进行相关环评和论证后, 还需获得相应的计划部门发改委的立项批复。项目未获得计划部门的立项批复主要出现在那些未办理任何手续擅自进行的违法围填海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围填海工程, 往往采取化整为零、拆分审批的变通方式, 将大面积围填海项目分成若干相对小面积的围填海项目, 以获得项目审批的便利。

1.2 施工工艺方面的违规

1.2.1 筑堤施工工艺

围填海工程筑堤施工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PVC排水板固结法、爆破挤淤置换法、强抛土石方法、桩基结合强抛法等。目前, 在围填海筑堤施工中最常用的工艺主要是PVC排水板固结法和爆破挤淤置换法, 前者所需工期长, 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后者所需工期短, 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存在的违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擅自将PVC排水板固结法筑堤工艺改变为爆破挤淤置换法筑堤工艺, 且未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 施工工艺发生改变后,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明显大于不发生改变的, 需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报海洋主管部门核准。 (2) 进行爆破作业前, 未报告海洋主管部门。 (3) 进行爆破挤淤置换法作业时, 未避开主要经济类鱼虾产卵期, 未按规定设置明显标志和信号。 (4) 爆破作业时, 单响炸药使用量超过设计标准。 (5) 有桩基作业时, 泥浆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海。

1.2.2 填海施工工艺

填海主要是将土石方填埋覆盖原有海域的过程。填海施工方式主要有:先围堤后推填、边围堤边推填、不围堤直接推填等。前者对邻近海域环境影响时间短且影响小, 后两者对邻近海域环境影响时间长且影响较大。

一般情况下, 围填海工程的环评和核准文件均明确了填海方式为先围后填。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存在较多的边围堤边推填、不围堤直接推填的现象, 致使土石方中溶解释放出的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等) 和悬浮物大量进入邻近海域, 加大了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3 建设地点及工期的违规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 有些单位和个人会在经济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和鸟类栖息地、进行围填海活动, 会违法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环境敏感海域进行违法围填海活动, 或其他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情况。

围填海工程的环评和核准意见均明确了施工工期, 但因其他种种原因, 有些围填海活动的建设工期会滞后, 这就延长了对邻近海域海洋环境影响的周期。

1.4 面积及填充材料方面的违规

围填海工程占用海域面积出现违规主要表现为: (1) 填海形成的实际陆地面积超过审批面积; (2) 镇压层 (或透水构筑物) 的占用海域面积超过审批面积; (3) 以上两者均超过审批面积。超出部分应依法进行罚款并交纳海域使用金。

围填海工程使用的填充材料应当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 不得含有放射性物质、建筑和生活垃圾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且应做到土石方平衡。但有些围填海工程成为处理放射性物质、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场所, 将这些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物质填埋其中, 从而成为污染邻近海域的源头, 或竣工后为图方便将多余的土石方擅自遗弃至邻近海域。

1.5 其他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违规

围填海工程的施工工期相对较长, 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期内, 应采取各项措施, 保护周边海域、生物生态、人类居住及相关敏感点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或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主要有: (1) 废水、废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弃之入海; (2) 施工作业船舶未安装油水分离装置, 油污水排放口未按规定进行铅封管理或擅自开启铅封排放; (3) 开山采石、土石方运输、推填平整等作业引起的扬尘和噪声影响周边居住居民、敏感类生物及环境区域; (4) 围填海引起流速、流向、冲淤的变化, 未经充分论证, 影响附近码头、水道、锚地、桥梁等的通航安全。

2 防治措施与建议

2.1 建立健全围填海管理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对围填海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8], 其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及2010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但缺乏针对围填海项目管理的专项法律法规。因而制定一部围填海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配套实施细则或地方法规, 从而对围填海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已迫在眉睫。

2.2 加强围填海审批和执法力度

海洋主管部门在审批围填海项目时, 应加强与海洋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和当地产业结构符合性方面的审查力度, 坚决贯彻执行围填海听证会制度, 杜绝无序无度的开发。海洋执法部门要做好事前宣贯、事中监管、事后指导三个关口。所谓事前宣贯是指对进行围填海的单位和个人在施工建设之前进行国家有关围填海制度、法律法规、需采取的环保措施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和宣贯。事中监管是指在围填海建设期间, 要加强执法检查力度, 对违法违规、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处理, 责其改正。事后指导是指围填海竣工后, 对运行主体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污染排污等方面的指导。针对海洋执法队伍人员不足问题, 可以尝试建立群管机制或引进第三方监视监管。

2.3 建立围填海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测与评估制度

建立围填海项目海域使用动态跟踪监测与评估制度, 对围填海项目引起的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动力环境评价、海底地形评价、海岸变迁与岸滩演化评价、海洋环境化学评价、海洋生物与生态评价、海洋灾害评价、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等。目前, 相关围填海动态监测方面的制度性文件主要为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下发的《填海项目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试用稿) , 但还未成为正式发布实施的技术规程。

2.4 积极宣传, 增强全民海洋环境保护与和谐持续发展的意识[9]

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对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相关海洋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 宣传和普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 举办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讲座, 开展海洋环境法制教育、环境危机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环境责任教育, 举办海域使用申请单位、施工建设单位参与的法律法规知识体系、环境保护措施座谈会, 从而增强民众的海洋法制意识, 提高公民保护海洋环境的自觉性, 树立海洋和谐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述锡, 马玉艳, 卞正和.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研究[J].海洋通报, 2010, 29 (6) :707-711.

[2]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业委员会.中国围海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3]张明慧, 陈昌平, 索安宁, 等.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8) :1509-1513.

[4]国家海洋局.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Z].北京:国家海洋局, 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Z].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

[7]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Z].北京:国家海洋局, 2008.

[8]孙丽, 刘洪滨, 杨义菊, 等.中外围填海管理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40-46.

围填海工程 篇5

关键词:围填海,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围填海是人类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人类向海洋寻求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张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增大,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 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通过围填海为沿海地区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供求矛盾, 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了解填海工程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本文根据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在2011年至2012年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工程填海施工期间, 对工程附近海域海洋环境进行多次跟踪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明确各污染物变化趋势, 为研究填海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样品采集与分析

1.1 样品采集

2011年至2012年,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围填海工程共进行了7次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 样品采集、贮存、运输均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 (GB 17378.4-2007) 的要求进行。

1.2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为p H、DO、COD、悬浮物、亚硝酸盐、硝酸盐、氨盐、活性磷酸盐、盐度、油类、铅、铜、锌、镉、汞, 共15项;沉积物监测项目为有机质、铜、铅、锌、镉、汞、石油类、硫化物, 共8项;海洋生物监测项目为叶绿素a、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 共4项。以上项目均采用《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2007) 中仲裁方法进行实验室分析, 并按要求做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确保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1.3 评价方法

1.3.1 超标率统计和污染状况分析

利用国标《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海洋沉积物标准》 (18668-2002) , 对监测海域海水中各项污染指标进行统计, 分析各项指标的污染状况。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统计各指标污染程度、根据各站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所获样品的生物密度, 分别对样品的香农-韦弗 (ShannonWeaver)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 (Pielou指数) 、丰度、优势度 (Margalef计算公式) 等进行统计学评价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监测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图

海水中主要污染物监测因子污染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沉积物中各监测因子污染指数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2.2 海洋生物监测结果

(1) 叶绿素a (见表1所示) 。

(2) 浮游植物 (见表2所示) 。

(3) 浮游动物 (见表3所示) 。

(4) 底栖生物 (见表4所示) 。

2.3 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2.3.1 水质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监测期间p H的污染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 基本在“允许”范围内, 无站位超标;油类的污染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 污染指数在“允许”“影响”范围内, 无站位超标;COD的污染指数变化较大, 污染指数基本在“影响”范围内。p H、COD、油类在几次监测数值波动较大, 但整体平稳, 无明显升高或降低趋势;磷酸盐的污染指数变化较大, 污染指数在“允许”和“重污染”范围内, 整体呈降低趋势。无机氮污染指数较高, 监测期间污染指数几乎全部超标, 污染严重, 2012年3月污染指数高达3.24, 在“重污染”状态, 整个监测过程中出现两次较大波动, 最终趋于平稳;除铅外重金属污染指数都在“允许”和“影响”状态内, 2011年12月、2012年3月、10月监测时发现该海域海水中铅浓度较高, 污染指数在“重污染”状态。汞污染指数略呈升高趋势。

2.3.2 沉积物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 石油类标准指数呈略微上升的变化趋势, 有机碳的标准指数呈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 其余各个监测项目的标准指数基本无变化。除铜外, 各项目的监测值均处在“允许”范围内, 该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 符合相应的海洋功能区划要求。

2.3.3 海洋生物变化趋势分析

(1) 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

监测期间工程附近海域各个站位之间的叶绿素a含量差别不是很大。说明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在各个站位之间分布比较均衡。但2012年3月份该海域的叶绿素a含量较2011年同期有所升高, 基本处于“中营养”状态。2012年10月份基本恢复“贫营养”状态。

(2) 浮游植物。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近海广温、广盐种为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较低, 均匀度较高, 且种类数较少, 群落优势不明显;优势种随时间的变化变化较大。浮游植物的密度随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高低而呈正比变化。

(3) 浮游动物。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偏低;种类数偏少;优势种基本为桡足类。种类组成的生态特点是以广温、广盐性的种类为主, 符合天津近岸的一般规律。

(4) 底栖生物。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种类较少, 多样性指数偏低, 且生物量分布十分不均匀。该海域生物量主要以软体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组成。

3 结语

对天津临港工业区二期填海工程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海水中重金属汞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铅含量上下波动明显, 整体看来略有上升趋势;其余监测因子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整体处于波动型稳定状态。

(2) 沉积物中石油类标准指数呈略微上升趋势, 有机碳标准指数呈略微下降趋势, 其余监测因子均处于稳定状态。

(3) 海域营养状态基本在“中营养”和“贫营养”状态间波动, 浮游植物密度随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高低而成正比变化;浮游动物分布符合天津近岸的一般规律;底栖生物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GB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668-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GB17378-2007, 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围填海工程 篇6

关键词:填海,施工,环境,评价

某二期围垦工程区现涂面高程1.22~3.83m (85国家基准面高程, 下同) , 为高滩区。工程区原养殖用海域, 由于多年来工程区涂面不断淤积, 现已不适合继续进行围塘养殖, 因此, 对该二期围垦区内西部的滩涂进行回填形成建设用地。

1 结构形式

1.1 围堰结构形式

为了防止施工期抛填作业时水土流失以及雨天冲刷产生的泥浆水流出, 影响周边水域, 在填海区块四周先修筑临时隔堤, 然后再进行场区内的填海作业, 隔堤高程应超过场地内回填标高 (4.00m) , 取4.00m。

临时隔堤为直立式结构, 采用先构筑临时隔堤, 然后从北向南依次进行土石方回填, 采用分层回填压实法。

1.2 陆域抛填工程结构形式

采用分层回填实压。先在围区涂面抛填块石2m高程, 分层用压路机预压, 然后用开山土石方按0.5m层厚填筑, 分层预压, 填高到设计高程 (4m) , 逐格逐层地回填预压。

格区内填筑由主干道路向两侧延伸。考虑到围区内后期需兴建生产基地, 因此围区内的石方填筑料, 有利生产基地施工, 土石方填筑料粒径不宜超0.3m为宜, 厚度宜小于50m, 分层碾压, 采取8T、15T震动压路机。

回填压实后的基础承载力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参考国内类似经验, 如果采用8t~12t的压路机进行分层碾压, 压实影响深度为30cm~40cm, 地基承载力可达到8t以上, 以能满足生产基地建设时能承受一般机械作业为标准。 (局部可采用浅夯进行压实以达到稳定要求。)

2 施工方案

2.1施工作业时遵循先围后填原则, 用隔堤将回填区域隔开, 同时在回填区域内修建多条顶宽为10m的临时施工道路, 作为抛石回填工程进入回填区域的临时运输道路。自卸汽车将抛石经临时施工道路运输到作业面后, 直接抛填, 用推土机推平, 抛填区域用自卸汽车碾压密实。总体施工流程如下:

2.2根据工程的实际回填情况, 结合本工程回填的实际施工工艺, 考虑推土机的经济运距为20m, 临时施工道路每50m修建一条, 围区回填宽度约465m左右, 则共需修建临时施工道路10条, 编号分为D1~D10。修建临时施工道路的抛石要求级配良好, 含泥量小于5%, 石料新鲜坚硬, 严禁使用风化岩及软岩, 施工采用路抛。临时隔堤护底采用抛石工艺, 在堤脚展开大块石抛填和袋装砂棱体抛填。临时隔堤堤身加高期间用石块压填。围填区内陆域形成采用在滩涂上抛石和回填塘渣形成, 施工分层填筑, 采用混合料, 利用抛填车辆碾压密实。

2.3 抛石采用20~30t自卸汽车运输, 分层流水阶梯式抛填, 推土机和装卸机配合推平。

2.4 加载控制采用按厚度控制, 加载过程中根据加载的高程按厚度控制加载。

2.5施工中严格控制入场车辆载重量, 以防引起地基土前期受荷过大, 引起加压沉陷、破坏地基土, 造成抛石工程量加大。

3 特点分析

3.1 非污染环境影响途径及强度分析

本工程主要环境影响评价, 不包括抛填后作为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抛填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对滩涂生态影响、对海域水质的影响、对海域沉积物的影响及区域水土流失影响等。施工期施工机械产生恶噪声、扬尘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等。

本工程所用土石方、砂科均为商购, 本次评价不做具体影响分析。

3.2 对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途径及强度分析

本工程所在原围涂围堤已建成, 此次工程内容只对围区进行抛填, 抛填后围区内的养殖塘将不复存在, 填筑工程破坏了原来围区内的人工养殖生态环境。由于填海工程在原围涂内进行填筑, 填筑工程对原围涂外堤内海域区域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填海工程不会对原围涂外堤海域水文动力环境产生影响。

3.3 对滩涂生态影响途径及强度分析

由于工程是在原围涂的围堤实施后进行的, 围堤实施前后, 原围涂滩涂生态系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即原滩涂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现有养殖塘及滩涂养殖区的人工生态系统, 其潮间带生物、底栖生物由于围涂工程的建设已经损失了一部分。本工程是在现有滩涂养殖区的基础上实施吹填造地, 填海工程实施后, 养殖区内的水产品全部损失:还将直接导致工程围区内潮间带沉积环境的消失, 潮间带生物及原生植被等全部损失。

本填海工程将永久性占用滩涂面积18.0256 ha, 填海工程将不可逆转地破坏了该区域的滩涂生态系统, 会对这部分潮间带、底栖生物及原生植被等造成破坏。

3.4 对海域沉积物的影响途径及强度分析

本工程围堰在建设过程中, 土石方会有部分落入附近海域海底, 部分随海水以悬浮物的形式最终沉淀入海, 由于填海工程围堰所用的土石方由采石企业提供, 填海工程施工过程中也没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排放, 对海域沉积物的改变程度不大。

3.5 对陆域生态的影响途径及强度分析

本填海工程采取抛填方式填海造地, 抛填所用土石、砂料由采石、采砂企业提供, 具体供应单位由有关单位进行招投标进行供应;抛填所需土石方由运输车辆直接运输填埋;围堰填筑过程中不新建施工道路, 沿用原围涂工程的运输公路;因此本填海工程道路运输基本上不会对陆域动植物产生较大的影响。

结语

填海工程可有效利用海洋资源, 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填海工程施工也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应在填海工程施工期落实相关事故防范和环保措施, 以减少事故发生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 也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力争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参考文献

[1]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港口工程施工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

[2]苑耕浩.大型充砂袋在海港工程中的应用问题[J].港口工程, 1997, (6) :1-8.

广东省围填海历程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篇7

国外围填海建设和研究历史悠久,对围填海及其环境影响的研究广泛而深入[1-2]。在欧洲北海沿岸, 为了防御风暴潮、洪水灾害和农业开发,荷兰、德国和丹麦等国家在瓦登海沿岸进行了长达多个世纪的筑坝和围填海活动,特别是荷兰的围填海成为世界沿海围填海的典范[3]。

我国2002年海域使用法实施以来,加强了海域使用的管理工作,对围填海生态损害评估、海域使用金征收等研究不断加强[4]。借鉴国际海洋管理经验,我国沿海大开发进程中对海洋生态的关注日益增多[5-6]。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达,拥有全国最为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海域宽广,优良海湾众多,借助围填海发展沿海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东围填海初期发展较快,围填海主要用于耕作和水产养殖;中后期则逐步缓和,新生成土地主要趋向于发展第二、三产业,并逐步从无序、无度向有序、有度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粗放、简单、分散、污染的阶段,因而带来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问题[7]。开展广东省围填海进程及其对水动力、水环境和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广东沿海各市本着“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在获取更多土地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做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达到双赢的目标。

1研究区域概况

广东沿海地处我国南大门,岛屿众多,海域宽广, 海岸线曲折而漫长。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 温暖干燥。夏秋常受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地形主要包括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沿海以平原、台地海岸为主,沿海岬角处往往为基岩海岸,如珠江口东、 西侧。崎岖的地形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珠江“八口入海”的景观。

广东省共有21个地级市,其中沿海地级市共14个: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江门市、珠海市、中山市、 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惠州市、汕尾市、揭阳市、汕头市和潮州市。

2广东省围填海发展历程

2.1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49-1989年,广东省围垦浅海滩涂共1480km2, 平均围垦速度约为37km2/a[8]。建国初至改革开放期间,围填海分散且规模较小,主要用于发展水稻等种植业,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随着沿海各市对围填海的重视,一些区域过早实施了深水围垦,农业围垦利用率不高,浪费较为严重。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供应相对充足,沿海居民对鱼类等水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围填海主要表现为圈围近海海域用于发展水产养殖,如珠江口的鱼塘和粤西的虾塘。但围填海总体较为粗放,集约程度较低。水产养殖的过快增长和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沿海一些区域出现耕地盐碱化现象,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开始出现。

2.2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随着广东沿海城市和海洋运输业高速发展,城市发展空间日趋狭小,围填海主要用于扩大城市容量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港口等海洋交通及滨海工业区。围填海规模扩大,1990-1997年,广东沿海围垦浅海滩涂306.67km2,平均围垦速度约为43.81km2/a[8]。 围填海已由滩涂淤积围垦转变为顺岸平推式向海扩展、沿着海湾裁弯取直等简单的围填海利用方式,近海自然海岸线缩减,海湾和岛屿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1990-2000年,广东沿海围填海面积最大的为珠三角,其次粤西,粤东围填海面积小。粤西沿海3市中,湛江市围填海面积最大,占粤西围填海总面积74.8%;其次为阳江市,占粤西围填海总面积18.2%; 茂名市围填海面积所占比例仅为7%。粤西围填海类型以养殖池塘为主,湛江、阳江和茂名养殖池塘面积分别占该市围填海总面积的89.8%,96.4%和80.3% (见图1)。

注:部分数据来源于文献[9]。

1990-2000年,珠三角沿海7市中,珠海市围填海面积最大,占珠三角围填海总面积的32.6%,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养殖池塘、已围待利用水面、城镇建设用地,其面积分别占该市围填海总面积的37.7%, 21.3%,19.4%。江门市和广州市围填海面积占珠三角围填海总面积的20.7%和16.2%,围填海主要用于发展养殖池塘。中山市和深圳市围填海面积占珠三角围填海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2.1%和11.6%,中山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农业用地和养殖池塘,深圳市主要为养殖池塘、城镇建设用地和港口码头。惠州市和东莞市围填海面积相对较小,惠州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养殖池塘和其他用地,东莞市主要为养殖池塘、已围待利用水面(见图2)。

1990-2000年,粤东围填海面积均不大,围填海主要集中在汕头市和汕尾市,其面积分别占粤东围填海总面积的51.6%和33.5%,潮州市也有面积不大的围填海,揭阳市在该时期没有进行围填海活动。汕尾市和潮州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养殖池塘。汕头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其他用地、养殖池塘、城镇建设用地和已围待利用水面(见图3)。

1990-2000年,广东沿海围填海主要分布在湛江市、珠海市、江门市、广州市、中山市、深圳市和阳江市。湛江市围填海主要分布在新寮岛沿岸、北莉岛沿岸、东海岛西侧、吴川县鉴江口。珠海市围填海主要集中在珠海西南海岸和横琴岛沿岸;江门市主要在广海湾、镇海湾和崖门水道入海口西侧开展围填海;广州市主要围绕着珠江口的蕉门和虎门附近进行围填海活动;中山市主要沿着横门岛沿岸围填海;深圳市围填海主要分布在前海—蛇口、深圳湾、大鹏湾;阳江市主要在海陵湾和北津港附近实施围填海[9]。

2000-2008年,广东沿海围填海面积为187.61km2, 围填海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西,其面积占广东沿海围填海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5.3%,20.1%,粤东围填海面积较小。粤西沿海3市中,围填海面积最大的为湛江市,占粤西围填海总面积的84.8%,围填海主要用于发展养殖池塘;其次为阳江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已围待利用水面;茂名市在该时段仅圈围了0.74km2用于发展养殖池塘(见图4)。

2000-2008年,珠三角沿海7市中,围填海面积最大的为珠海市,面积约占珠三角围填海总面积的37.6%,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已围待利用水面、养殖池塘、城镇建设用地。深圳市和江门市围填海面积占珠三角围填海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1.5%和19.6%,深圳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江门市主要为养殖池塘。广州市、惠州市、中山市和东莞市围填海面积均较小,其中广州市和惠州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城镇建设用地和已围待利用水面,中山市和东莞市主要为养殖池塘(见图5)。

2000-2008年,粤东沿海4市围填海面积均较小, 围填海主要分布在汕尾市、汕头市,其面积占粤东围填海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1.8%,21.1%。汕尾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已围待利用水面、城镇建设用地、养殖池塘;汕头市围填海类型主要为农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养殖池塘、已围待利用水面。揭阳市和潮州市围填海面积小,围填海主要用于城镇发展建设(见图6)。

2000-2008年,广东沿海各市围填海主要集中在珠海市、湛江市、深圳市、江门市,围填海面积和集中分布区域减小,呈“小而分散”的特点。珠海市围填海主要分布在高栏岛西岸、磨刀门附近、横门岛附近;深圳市围填海主要围绕其西岸珠江口附近展开[10]。

2.3 21世纪初至今

2002-2008年期间,广东沿海各市围填海主要用于扩大港口规模、建设临港工业区、滨海旅游区和滨海新城,围填海主要集中在汕头牛田洋、惠州盐州、江门黄茅海、阳江鸡打港、茂名水东港和湛江通明海等地[10]。

根据《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06-2010)》,“十一五”期间,广东沿海围填海总面积为146.1km2,相当于5.5个澳门的面积,惠来电厂、汕尾电厂、汕尾新港区、 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盐田港、深圳机场、唐家湾、金鼎工业区、新洲和阳西电厂等为重点围填海区域。《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划定了广东省未来10年的围填海红线,即截至2020年,广东省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30km2以内。

3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影响分析

3.1对自然海岸线的破坏

自然海岸线是海岸带非常重要的空间要素,承担着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任。广东沿海大多数围填海都是以自然海岸线为基础,顺岸向海推进,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天然的海岸线,使海岸带原有的海岸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负面的环境问题。

广东省人工海岸线长度为2579.81km,占全省大陆海岸线长度的62.7%,围填海导致自然岸线逐渐缩短,人工岸线逐渐代替自然岸线,且岸线形态逐渐趋于平直且规则。珠江口内伶仃洋沿岸,改革开放之前, 海岸线主要以自然岸线为主,20世纪80年代之后自然海岸线逐步被人工海岸线取代,大大改变了海岸带地区原有的地形地貌,严重影响近岸生态环境[11]。

3.2对近海水动力和水环境的影响

广东沿海围填海主要分布在海湾、海港或河口地区,围填海导致海湾面积缩减,海湾纳潮量减少,海湾水体交换速度减缓,海湾自净能力降低,不仅会引起海湾泥沙淤积,同时也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从而对防洪、航运和海域环境质量等造成影响。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颁布与实施,规范和完善了围填海的管理。但围填海的持续累积影响, 导致广东近岸海域功能受损、海域环境污染加剧。

围填海导致湛江麻斜海西海岸、深圳西部港区伶仃洋东槽、深圳西部伶仃洋水道、深圳湾淤积变浅、变窄,海域纳潮面积大大缩减,而纳潮量的减少往往会加速海湾的淤积。据不完全统计,1977-2010年,深圳湾水域面积减少了25km2,纳潮量减少了20%以上, 纳潮量的锐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湾环境质量变差,深圳市西海岸海水普遍达不到3类水标准[12]。

3.3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海海域是许多海洋生物生存与繁殖的重要场所,广东沿海围填海主要围绕着近海海域展开,势必会破坏鱼类栖息、产卵和洄游规律,导致渔业资源锐减。湛江石门水道原本拥有丰富的蚝苗,但围填海活动导致蚝苗基本消亡。

广东沿海拥有丰富的“海上森林”之称的红树林, 其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围填海活动的不断推进,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破坏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加剧了海岸侵蚀和风暴潮等灾害风险。南澳岛多处围填海工程占用大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沙石裸露的现象。深圳湾频繁的围填海占用了香港米埔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88-2004年,深圳市共占用福田红树林鸟类保护区面积占原保护区面积的48.8%, 毁坏红树林面积占原红树林面积的31.6%[12]。

《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注重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近岸自然属性和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大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近岸海域功能区的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监测达标率达到90%以上。

4结论

围填海工程 篇8

关键词:围填海,生态补偿,价格评估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挖掘海洋生产力成为缓解发展压力的重要途径,海洋经济已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随着国务院海洋发展战略的推进,各地海域基准价格评估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海洋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有限且珍贵,不合理的开发将会导致海洋资源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常不利。因此需要通过海洋生态资源损害补偿,来有效控制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目前国内学者 对海域价 格评估方 法的探讨中所 使用方法 多为收益 还原法、市场比较 法、成本法和假设 开发法等,估价过程 中较少能考虑到海域开发 对环境所 造成的影 响,未能将破坏海域生态的机会成本体现在价格上,这对于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陈仲新等在2000年曾参照Constanza等的分类体系,保守计算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21 736.02亿元/a[1]。

由以上文献提供的数据可知,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价值非常之巨大,如果忽视,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体海洋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海域价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海洋生态资源损害补偿的修 正,有助于将 外部环境 成本内部 化,合理地提高围填海的成本,遏制大规模盲目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海洋资源利用行为,引导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生态资源损失较小的海域, 更有效地配置海洋资源,以维持海洋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2年1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自其实施以来,围填海面积不断增长,从2002年围填海51 342hm2[2]到2013年一年围填海指标高达18 382.47hm2[3],还保持着上升趋势。围填海属于永久性改变海洋资源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大量进行围填海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海洋生态资源造成比较重大的影响, 如海洋湿地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消失,渔业资源减少,基因资源、医药资源的减少,净化水质、气候调节等功能的退化,海洋灾害的增加等。围填海所造成的生态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需要得到 及时有效的控制和修复。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评估可以为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围填海行为主体对损失支付补偿费用,提供专项资金对受损海域进行治理和保护,促进海洋资源永续利用。

2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的涵义

围填海,是指人工使用填埋物,如土石、建筑垃圾、工程组件等,将滩涂、与大陆相连的海域、 岛屿,甚至岛礁,沿边缘填埋成新的陆地以增加土地资源的过程,包括对滩涂围垦和海水区域的填埋。在与大陆相连的围填海中,分为两种围填方式。一是在与大陆相连的海域或滩涂的岸线以外,直接通过筑堤建闸进行圈围,通过排水等工程处理后进行促淤或填埋。二是对入海港湾内部的海域围填,有时会在港湾口门上筑堤,然后筑堤填埋。具体使用方式主要根据技术要求和工程难度判断。通过围填海工程形成的陆域可以用于农业、工业或城市建设等目的。

“生态补偿”的概念经历了从生态意义向社会经济意义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我国生态补偿的概念相对更近似于国外的“生态服务付费” 的概念,毛显强等在2002年提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 (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4]。目前我国 生态补偿 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其内涵、制度保障、实现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对于具体对象的价值评估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均较为有限。

综合以上两者,本研究所指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是指:由于围填海行为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害,对围填海行为主体征收补偿费用的行为。 旨在补偿或修复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资源造成的损害,同时增加围填海成本以控制盲目围填海。其补偿价格标准可用以修正围填用海海域价格评估结果,通过更合理的价格来引导海域合理开发,实现海洋 生态资源 的保护和 可持续利 用。围填海生 态损害补 偿具体包 含以下3个部分。

2.1对围填海工程中所利用的海洋生态资源所征收的补偿费用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的收益性、稀缺性和资产属性决定了围填海对海洋资源的使用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围填海工程直接利用了相应海域所提供的空间资源,在选择围填海方式开发海域时,围填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受到损害甚至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中规定,国家有权对用海主体征收海域使用金, 但是由于当前对于海洋生态价值的评估体系并不成熟,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偏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种经济手段的生态调节作用,征收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费有助于强化这种调节作用,因此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费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海 域使用金的范畴。

2.2对围填海行为造成海洋生态的破坏所征收的补偿费用

围填海行为完全改变了海域自然属性,对围填海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对海洋环境将会产生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水动力条件和冲淤状况的影响:因为围填海对天然岸线的破坏会使附近海域水动力 条件发生变化,对附近海域冲淤状况造成影响, 从而对周边海底地形、港口航道淤积、纳潮量等带来影响。

(2)对海水水质的影响,沿海滩涂等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围填海将会使海域的污染物 处理能力 降低或丧 失,使海水水 质恶化。

(3)对海洋生物和生境的影响,巨大的海洋生态系统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和繁衍后代的场所,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围填海不仅会直接影响围填海域和周边的生物,更会破坏很多生物栖息、产卵等关键性行为的场所,使物种数量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4)对滨海风光的影响,围填海会改变围填海域和附近海域的地形地貌,损害其独特景观, 如沙滩、礁石等,将会破坏沿岸景观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这些破坏是不可逆的,相关行为主体应该对因围填海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2.3对围填海行为占用海洋生态资源的机会成本所征收的补偿费用

围填海对海域的开发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选择了围填海开发方式意味着相应海域丧失了使 用其他利用方式获得收益的机会,也使原利用者丧失发展机会,因此要对行为主体征收费用赔偿这些损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使用最优方式开发海洋资源,提高围填海开发效率,减少不合理围填海行为,优化海洋资源配置。

3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估价原则

海洋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比较广,需要考虑的内容较多,需要遵循完整补偿原则、变动原则、成本独立核 算原则、预期收益 原则、定价适度 原则等。

3.1完整补偿性原则

评估海洋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的指标体系和价值衡量标准多样广泛,因此在保障独立性的前提下,应力求全面反映和衡量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和损失,挖掘其本质特征,充分考虑其相互联系和差异,以保证评 估结果的 全面性和 可靠性。

3.2变动原则

影响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的评估因素可能跨越比较大的时空尺度,各因素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如海产品价格、开发成本、其他海域开发方式的预期收益等,这些因素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补偿价格会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动而产生变化。在对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分析这些要素的变化,总结出其发展规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这也要求补偿价格的标准需要定期更新,以适应社会对生态环境要求的变化和发展。

3.3成本独立核算原则

海洋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评估过程中会涉及多种不同因素的核算成本,各成本之间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避免内涵交叉、意义相近的指标重复计算,使评估结果产生过大误差。

3.4预期收益原则

围填海过程对海域自然属性的改变是永久性的,对其补偿中包含因围填海活动而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对海域 未来收益 在一定程 度上的补 偿。海域过去的收 益有助于 推测其未 来收益。 遵循预期收益原则要求在对围填海造成的海域生态损失的补偿价格评估时,应考虑评估海域在其他最优利用方式下客观的预期收益。

3.5定价适度原则

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价格评估的目的在于: 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价格高低对于管理效果有着深远影响。评估价格过高会对开发者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使宜开发海洋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价格过低又会导致盲目过度进行围填海行为,造成围而不垦、粗放经营等状态,对相应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只有合理根据围填海域实际状况、社会可接受度、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估,才能正确引导合理适度的围填海工程,促进海洋资源有效利用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4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估价方法

4.1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估价思路

与一般人类活动的生态损害相比,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彻底性的,其生态损失程度更容易界定,基本可以估计为相应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完全损失,因此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价格评估的基本思路是以评估海域资料 为基础,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通过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假想市场法等资产评估方法对评估海域的各项生 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再用机会成本法对评估海域因围填海而丧失的其他海域开发模式可 能带来的最大净收益进行评估,依据两者结果, 最终通过利益相关者协商博弈,确定得出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价格标准。

4.2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评估

4.2.1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内涵

由于围填海活动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彻底改变,几乎造成海 域生态系 统服务功 能的完全 丧失,其造成的损失价值量可用围填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衡量。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MA)[5]在2005年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义为: 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收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是一种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为基础的定量评估方法。海洋生态系统是复杂动态的整体,其各个服务因素之间可能跨越比较大的时空尺度,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具有较大难度,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已经在森林、流域等生态系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为围填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提供借鉴。

4.2.2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技术路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评估围填用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的基本思路是选取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指标,对每个指标使用不同方法进行量化,如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假想市场法等等,而后考虑各指标的时间价值因素后进行汇总作为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体的技术思路如图1所示。

4.2.3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核算

针对一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Costanza等主张将服务分为17项[6],对每项进行单独测算;Daily则将其划分为13项服务[7],De Groot[8]采用分组的方式,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划分为调节功能、生境功能、生产功能 和信息功 能4组,包含23项服务。MA也采用分 组的划分 方式,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4组。该划分体系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接受和支持。

针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独特性,陈尚等人在MA的划分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体系,包含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4组,包含14项服务[9]。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围填海活动对海域造成的具体影响,以及数据获取的技术困难和可操作性,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简化和替代,本研究将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的评估细分为以下6个指标。

(1)食品价值评估。包括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的价值两部分,在计算时需扣除生产成本,采用市场价格法,估算填海造成的海产品的损失。 根据各级别渔业 统计年鉴,水产品通 常分为鱼 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其他5类,评估海域水产品价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VE1指评估海域水产品价值(元/a);QFi指第i类水产品的养殖年产量(kg/a);QCi指第i类水产品的捕捞年产量(kg/a);PWi为第i类水产品的价格 (元/kg);CFi指第i类水产品的养殖成本(元/kg); CCi指第i类水产品的捕捞成本(元/kg)。

(2)基因资源价值评估。De Groot[8]经过研究得出生态 系统基因 资源的价 值在6~112美元/(hm2·a),在此可直接使用其研究结果,因此海洋生态系 统基因资 源价值为37~686元/ (hm2·a),可根据所 评估海域 的具体情 况进行修正。

(3)气候调节价值评估。国家海洋所[10]基于海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原理计算了我国各海域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分别为:东海2.50t/(km2·a),北黄海35.21t/(km2·a),南黄海20.94t/(km2·a), 南海4.76t/(km2·a),渤海36.88t/(km2·a)。

由此可得气候调节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VE3指评估海域气候调节价值(元/a);QC为其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t/a);PC为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价格(元/t)。

(4)废弃物处理价值评估。海域的废弃物处理价值可以通过计算排海废弃物的数量进行评估,废弃物类型包括废水、COD、氮、磷等,评估海域废弃物处理价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VE4指评估海域废弃物处理价值(元/a);QW为工业和生活废水产生量(t/a);f为废水所含的污染物质量百分比浓度;20% 指污染物滞留率; (1%~20%)即指污染物入海率;PW为人工处理污水的单价(元/t)。

(5)休闲娱乐价值评估。休闲娱乐价值可用旅行费用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海域所在及毗邻县市的旅游收入和该海域的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计算,其公式为

式中:VE5指评估海域休闲娱乐价值(元/a);VT为其所依托县市某年的旅游收入(元/a);FT指评估海域内景区对其所依托城市的旅游收入的影响系数,通过特尔非法得出。

也可用收益转移法计算,其公式为

式中:VE5指评估海域休闲娱乐价值(元/a);V′T指海洋休闲娱乐资源单位面积价值(元/hm2·a), 陈仲新等[1]对中国生态系统效益价值进行过研究,并评估出中国生态系统的旅游娱乐功能的单位价值为131元/(hm2·a),此处可以采用该研究数据;S为损失的 海洋休闲 娱乐资源 的面积 (hm2)。

(6)科研服务价值评估。科研服务价值的评估采用替代成本法进行评估。以将所评估海域作为研究对象的海洋类科技论文数量和平均每篇海洋类科技论文的科研经费投入来替代其科研服务价值,其公式为

式中:VE6指评估海域的科研服务价值(元/a);QS指将所评估海域作为研究对象的海洋类科技论文的数量,可通过科技文献搜索引擎来确定;PS为平均每篇海洋类科技论文的科研成本,根据国家海洋局2005年对每篇海洋类科技论文的科研成本计算,约为35.76万元[11]。

由于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彻底性损害剥夺了未来人们使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权利, 因此在评估时需要考虑补偿的时间价值,将每年的海洋生态补偿金额折算成当前的总补偿金额,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VE为生态系统价值法评估的 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价格标准(元);为其每年价格标准;r为贴现率;n=1,2,3……,∞为年限。

基于代际公平的原则,生态资源环境的时间成本计算过程中贴现率的选择十分重要,围填海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长期和巨大的,通常倾向于选择 较小的贴 现率,国外学者 一般选择2%~4%,可结合近年的存款利率变动情况进行调整。

4.3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价格机会成本法评估

4.3.1围填海机会成本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93年在《经济学》一书中解释了机会成本的内涵:“资源作为一种用途使用就意味着它不能同时被用 于其他用途。因此,当我们考虑用某种方式使用一种资源时,应考虑其第二佳的用途。这一用途就是其机会成本的正式度量”[12]。

由于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无法恢复原状,这里“机会”指被评估海域具有的不同用海方式的多种可能性。因此本文所指围填海的机会成本指:海域因围填海活动而丧失的其进行其他开发利用方式可能带来的最大净收益。生态损害补偿评估的机会成本法即指对海域机会 成本进行评估,并根据该成本核算被评估海域的价值和其生态资源损失的补偿价格标准的评估 方法。

4.3.2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机会成本法技术路线

机会成本法评估围填用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的基本思路是:判断评估海域的其他用海方式,对各个方式的收益进行评估,确定不同用海方案的组合方式,评估每一种方案的净收益, 以其中最大净收益作为机会成本。具体的技术思路如图2所示。

4.3.3围填海机会成本的核算

海域开发有很多不同的 方式。但在核算机会成本时需注意,“其他用海方式”与围填海之间必须具有完全排他性,在选择围填海利用方式之后就不能够同时采用“其他用海方式”。但在各类“其他用海方式”之间则并不完全相斥,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用海方式通过特定的资源配置实现 “最大净收益”,此时获得的最大净收益才是机会成本的度量。

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可使用情景模拟法,衡量评估海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区位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确定每一种用海方案的主导和辅助的用海类型,进行计算:

式中:Ni为评估海域第i种开发方案的总净收益 (元/a);Di为第i类开发方案的主导用海类型的净收益(元/a);Aij为第i种开发方案的第j类辅助用海类型的净收益(元/a);C为围填海年机会成本,即评估海域各开发方案中可获得的年最大净收益(元/a)。

由于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剥夺了未来人们使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权利,因此在评估时需要考虑补偿的时间价值,将每年的海洋生态补偿金额折算成当前的总补偿金额。

式中:VC为机会成本法评估的围填 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标准(元),为年机会成本(元);r为贴现率,n=1,2,3……∞为年限。

4.4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价格的确定

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法和成本法分别是从收益和成本2个角度来对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价格进行的评估,生态系统价值法通过将评估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来核算围填海活动 产生的损害,最接近生态效益的真实值,若能准确量化将会是补偿价格标准的最好依据,但通常需要大量数据和信息,高度依赖研究者主观的模型构建,评估难度大,并且根据国内外学者在森林、流域等领域的应用实践表明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补偿标准通常偏大,可以作为补偿的上限。 机会成本法对围填海域丧失的未来可能的发展机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测度,其结果通常有较大的社会接受度,但机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其受主观人为干扰较大,对于未来发展的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评估过程偏向生态系统的直接使 用价值,弱化间接 价值和服 务价值,因此通常作为补偿标准的下限。

因此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的标准应以机会成本法确定的价格作为下限,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法确定的标准作为上限,最终通过利益相关者协商博弈确定,此时也可以借助意愿调查等方法辅助确定,最后得出具备科学依据,并且具有可行性的围填海生态损害补偿价格。

5结束语

大连市围填海活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9

一、大连市海域使用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大连市主要用海类型有养殖用海、港口用海、旅游用海、盐业用海和工程用海5大类。2005年,全市开发利用面积约30.78万hm2,占海域总面积的13.4%,其中,养殖用海21.3万hm2,占69.2%;港口用海4.4万hm2,占14.3%;盐业用海1.82万hm2,占5.9%;其他用海共3.26万hm2,占10.6%(图1)。

1. 岸线和近岸海域利用率过高,岸滩后备资源不足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大连市海洋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旅游及工业等各类用海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浅海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岸线、滩涂和浅海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大连市可利用的岸线、滩涂和浅海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深水海域利用率较低。以瓦房店为例,全市海岸线利用率接近70%,滩涂利用率达68%,0~2米等深线海域利用率60%,而10米等深线以上海域利用率不足2%。

2. 围海面积增长较快,海岸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截至2005年,大连市围填海面积累计达到72 165 hm2,占辽宁全省围填海面积的48.7%,为辽宁省各地市中最多。1990—2005年新增围填海面积14 360 hm2,平均每年新增围填海957.6 hm2。大连市1990年岸线总长度为1 879.9 km,人工岸线661.5 km, 2005年岸线总长度为1 786.5 km,人工岸线长度为785 km。15年来,大连市海岸线缩减了93.4 km,占总岸线的5%,自然岸线比重由64.8%下降到56.1%,人工岸线由35.2%增加到43.9%,海岸结构变化较大。

3. 海洋开发缺乏统筹规划,海洋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不够

近年来,大连市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由于海洋产业大多属于行业部门管理,缺乏综合统筹规划和管理,且重开发、轻保护观念较深,对海域开发利用不尽合理,忽视了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兼容性和多宜性等特点,造成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规模、范围和强度不断增加。

二、大连市围填海开发现状及带来的影响

围填海是人类海洋开发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海岸工程,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日本、荷兰是世界上填海造陆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日本战后新造陆地1 500 km2以上,相当于10个神户市区或20个香港岛的大小;而荷兰通过世所罕见的围海造陆工程增加陆域面积达6 000 km2。我国围填海活动的规模也很巨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不断深入,围填海的数量和规模正在进一步加大。大连市也积极通过围填海的方式来扩大养殖面积、增加陆地资源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1. 大连市围填海开发历程及现状

大连市大规模围填海活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主要为围海养殖及盐田开发活动,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二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主要为港口工业填海及围海养参活动。此阶段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东北亚航运中心战略,一批规模较大的填海活动如保税区填海工程、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建设、大化搬迁改造、小平岛区域整治改造工程相继启动,同时由于海参养殖效益较好,庄河、瓦房店、旅顺等地兴起了大规模的围海养参活动。截至1990年,全市围填海面积57 805.9 hm2, 1990—2000年新增围填海面积8 749.3 hm2, 2000—2005年新增围填海面积5 610.6 hm2。截至2005年大连市围填海总面积累计达到72 165 hm2,占辽宁全省围填海总面积的48.7%,为辽宁省各地级市中最多,1990—2005年15年中大连平均每年新增围填海957.6 hm2,同样为各地级市中最高。大连市围填海增长趋势情况(图2)。

2. 大连市围填海活动带来的影响

应该肯定的是,围填海工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给大连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但也应看到,围填海活动也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进而导致一些生态问题的出现。

(1)岸线资源缩减,人工岸线增加,海岸结构发生变化

海岸线长度是海岸空间资源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大连市大部分的围填海工程均位于海湾内部,其直接后果就是岸线经截弯取直后长度大幅度减少,人工岸线增加,海岸动态平衡也被破坏。据统计,大连市1990年岸线总长度为1 879.9 km,人工岸线661.5 km, 2005年岸线总长度为1 786.5 km,人工岸线长度为785 km。15年来,大连市海岸线缩减了93.4 km,占总岸线的5%,自然岸线比重由64.8%下降到56.1%,人工岸线由35.2%增加到43.9%,海岸结构变化较大。

(2)海湾面积锐减,海湾属性弱化

由于在海湾内部填海可以以相同的填海工作量获得更大的填海面积,因此人们往往习惯于在海湾内部进行截弯取直式的填海,大连市大多围填海是发生在海外内部的,普兰店湾、复州湾、大窑湾等尤为明显(表1)。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不断地从内部蚕食着各自海域和滩涂,再加之以水动力条件减弱和沉积环境改变引起的海域自然淤积,原有的海湾生态系统部分被人为地改造为陆地生态系统,从而丧失了海湾属性。同时由于两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结构和作用方式大不相同,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整个地区生态环境也将被彻底改变。

(3) 近岸海岛消失

海岛是近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连市历史上的围填海工程使众多海岛陆地化而失去了海岛属性。凤鸣岛、西中岛、交流岛、平岛、里坨子等由于围海已变成陆地;小平岛自然风景秀丽, 连岛沙堤又是独特的地质景观, 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和科研价值。但近年来由于岛屿后缘大规模填海造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现已完全陆地化;庄河蛤蜊岛、老军坨子、五块石, 金州的兔儿岛等已形成陆岛或岛岛相连的局面, 长兴岛由于环岛地区大规模的围海养参, 与大陆之间的水道宽度仅十余米, 陆岛之间的近岸流系发生改变或水流滞缓不畅, 从而破坏了海岛固有的生态环境。

(4) 重要渔业资源衰退

近岸海域是很多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 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水文特征, 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 破坏了鱼群的栖息环境、产卵场, 很多鱼类生存的关键生境遭到破坏, 渔业资源锐减。庄河市蛤蜊岛附近海域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中华蚬库”之称, 但连岛大堤的修建彻底破坏了海岛生态系统, 由此引发的淤积造成生物资源严重退化, “中华蚬库”不复存在。

(5) 海岸自然景观破坏

良好的海岸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连也因此而成为热点旅游城市。围填海后, 人工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降低了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 很多有价值的海岸景观资源在围填海过程中被破坏, 如浮渡河口潟湖、小窑湾顶沙嘴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同时为了降低工程造价, 目前市内许多围填海项目的填海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取海岸后缘的山体或土体直接作为填海材料, 这样往往造成海岸原始景观的破坏, 很多山体被挖的千疮百孔, 而且这种对沿岸景观资源的破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很难被恢复。

(6) 湿地、海岸等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滨海湿地、河口、海湾、海岸等都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也是围填海活跃的地区, 缺乏合理规划的大规模围填海活动致使这些重要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前大连市普兰店湾、庄河沿岸滨海湿地一半以上已被改造为生物群较为单一、生态功能较为低下的人工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众多的围填海活动使庄河、瓦房店等完整的海岸被人工堤坝分割, 进而改变原有的潮流系统和泥沙运移系统, 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 形成持续的淤积、侵蚀及海岸风沙等。

(7) 海岸防灾减灾能力降低

海岸带系统尤其是滨海湿地系统在防潮消波、蓄洪排涝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内陆地区良好的屏障, 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可以改变原始岸滩地形地貌, 破坏滨海湿地系统, 削弱海岸带的防灾减灾能力, 使海洋灾害破坏程度加剧。大连市浮渡河口、复州河口等两岸围海养参不断向河道中心扩展, 严重影响泄洪, 对于今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影响。

三、具体对策与建议

1. 加强海洋主体功能区研究,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和围填海规划

在配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过程中,要把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到国土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中,把海洋作为区域问题的一个方面和解决区域问题的因素之一进行考虑,将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区域发展整体协调起来,重视海洋主体功能区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快海洋功能区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协调好各类用海需求,合理调整海域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海域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明确提出围填海的区域和范围,编制围填海规划。围填海规划要提出区域控制、类型控制和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岸,制定“控制、严禁”等不同的分区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用途的围填海活动,实行项目分类管理政策等。

2. 加强区域建设用海管理,严格项目海域使用论证

在同一围填海区域内建设多个项目的用海方式(如城镇建设、工业区建设),需要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海域特点的前提下,根据用海的实际需要,编制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总体规划需要经过海洋部门审查,审查同意后的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才能作为建设项目用海申请审批的重要依据。同时,海域使用论证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着重对选址、规模是否科学合理,对生态、环境是否产生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对可能导致地形、岸滩及海洋环境破坏的要提出预防或减轻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3. 建立围填海项目跟踪监测和后期评估制度。

建立围填海项目跟踪监测和后期评估制度,对围填海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等进行跟踪评价。评价内容应当包括水动力环境评价、海岸变迁与岸滩演化评价、环境化学评价、生物与生态评价、海洋灾害评价、社会经济评价等。通过对已围填海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损益、社会效益损益、环境损益、资源损益进行评价,为围填海政策制定和规划研究提供依据。同时,健全全市海域使用动态和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系统,定期评价海洋使用动态和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加强重点区域海域使用动态及监测力度;加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估等。

4. 积极宣传,增强全民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和谐持续发展的意识

积极开展对海洋资源保护意识的宣传,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列入全市普及教育计划,定期举办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方面的培训班、短训班与普及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和海洋环境保护咨询等宣传活动,宣传和普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开展海洋环境法制教育、环境危机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环境责任教育,增强全市人民的海洋法制意识,提高公民保护海洋环境的自觉性,树立海洋和谐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

摘要:从海域开发的特点及问题出发, 分析了大连市围填海开发活动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围填海,影响,大连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2006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http://ln.dzw.gov.cn/show_doc.asp?id=4197.

[2]孙书贤.关于围海造地管理对策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4 (6) .

[3]汪阳红.围海造地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海洋报, 2007-01-23 (003) .

上一篇:性病疫情管理下一篇:保险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