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的信息化集中

2024-07-11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集中(精选十篇)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集中 篇1

近些年来, 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各个生产环节包含不同的控制系统。因此, 有必要在企业生产工序中运用信息化系统实施统计过程控制, 通过系列措施, 使操作质量、产品质量、设备运行控制等实现可可视化预警、展示和追溯, 从而为增强决策准确性,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效益。

二、企业统计工作意义与现状

对于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就是在充分搜集、汇总、计算分析生产各环节数据的基础上, 探究事物真实面貌、发展规律, 真实反映当期成本, 为企业提供真实决策依据的过程。

1. 统计工作认识差距

公司领导层及各级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认识不重视、使用程度不足, 使用、监督信息化程度不够, 纸质报表大行其道。同时, 由于缺乏统计集中管理部门, 未对公司范围的各项指标进行明确界定, 其定义、管理幅度、管理深度和管理模式均不够明确, 导致统计管理的理念比较淡薄。表现为推行数据自动采集的难度大, 而事后人工录入则甚为流行;保证数据及时、准确的难度大;推行统计数据和信息共享的难度大, 而以数据是机密为由不予公开、不纳入统计的事例则比比皆是, 处处表现为“数据为我所用, 指标为我服务和内部调节、以丰补歉”。

2. 统计部门职能主动弱化

相当企业领导较为重视财务工作而忽略统计工作, 把统计工作过于简单化, 并把企业统计部门认为是为政府相关统计部门服务的附属机构, 主要工作是为政府统计部门提供相关报表服务, 不需要参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内部的统计管理交予相关职能部门管理。

3.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层次管理尚存差距

企业有些考核内容设置笼统, 缺乏量化标准, 考核的量化数据不是由客观的第三方提供, 而由“运动员”提供, 存在错报、漏报, 剔除子项, 不能反映当期绩效等现象, 不能全面反映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

指标执行过程中, 未严格执行企业的层次管理流程, 弱化、摒弃或抛弃、避开职能部门的监控、审核职能, 而是直接传递到决策层。表现出未将真实生产经营情况准确的传递到了决策层, 甚至误导了决策层;同时, 决策者没有可视化的信息化统计数据支撑, 进而弱化了指标考核, 甚至使企业呈现出“家家完成指标, 整体全面亏损”的怪现象。

4. 统计数据欠科学性、规范性

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 是企业统计工作需要严格、规范保存的数据资料, 是企业其它一切统计工作开展的基础。然而, 企业未实行唯一部门集中统一管理, 致使企业的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表现出了越来越不健全、无人管、杜撰或随心所欲的出具、展示统计指标的情况, 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5. 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统计人员队伍中, 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对统计人员进行系统、高质量的岗前培训、岗后继续教育不足, 存在统计人员是兼职统计现象, 甚至有“是人就上岗”的现象, 表现为工艺技术知识薄弱、统计专业素质差、信息化基础知识欠缺、计算机操作能力低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钢铁企业统计事业的发展。

6. 信息系统运行差距

表现为现场采集设备不健全, 备件缺失, 备件更新或更换跟不上;计量器具精度不够, 出现数据紊乱;服务器与服务器间传输数据错误;服务器与服务器间时间不同步, 造成数据遗漏、错误、不匹配;现场计量、PLC、仪表维护人员素质不齐。

三、企业生产集中统计的几点思考

1. 统一认识, 从我做起

首先, 从企业一把手开始, 自上而下强化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强化人的法制意识;习惯于使用、浏览信息化系统数据, 除存档和外包外, 不得使用、浏览纸质报表, 并能发现问题, 促使健全信息化系统统计功能。

其次, 从企业最高管理层到各级管理人员直至具体操作人员都必须真正树立“统计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整体的运行情况, 为公司的整体决策和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理念,

2. 管理、流程、资金支撑

规范设立企业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使其为唯一统计管理部门, 确保企业所有指标及其直到不能再分解的子项指标进行严格唯一定义, 并明晰算法, 切实做到任何指标在任何场合都是唯一的, 不产生歧义、理解偏差。在工作实绩考核项目设置上, 做到注重基础工作, 突出个体差异;在考核指标设定上, 注重上下沟通, 突出主观努力;在考核分值权重设定上, 注重工作实绩, 突出定性评价。

加大企业统计数据的检查力度, 从及时性、采集方式、准确性、是否有人为干预等严查数据是否按唯一定义产生、传递、生成或改变期初情况发生。

投入资金, 选择适合企业工艺的计量器具、自动化设备和服务器及其相关工具, 及时更新备品备件, 并保证企业使用精度。

3. 完善信息化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统计领域的应用, 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意义重大。使用统一的信息化统计应用程序, 不仅可以使统计人员减轻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利用程序录入、审核功能, 减少钢铁统计中的随意性, 减少统计误差, 减少计算错误和逻辑错误, 为企业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为统计人员及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适宜的薪酬、职业提升体系。确保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落实, 把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同志, 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企业生产统计人员岗前、岗后教育培训, 对不同岗位业务人员定期轮岗, 培养统计人员职业素养。鼓励企业生产统计人员积极参加业务水平、技术考试, 主动参与企业管理, 给予较大贡献、较快进步者表彰奖励, 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物资集中管理探讨 篇2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电子企业的物资集中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有效途径。 物资的信息化、科学化的有效管理,物资管理的效率和资金周转、企业的运营成本的降低就变得非常重要。电力企业涉及的信息资料较多,工作量大及工作复杂,传统的人力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使很多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都面临着严重问题,因此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力企业进行高效的物资管理就有着重大意义。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可以满足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需求,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物资管理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进行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物资的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整合优化,提高企业的工作的效率。建立物资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企业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电力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涉及国计民生,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优化发展,只有借助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建立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得以实现。

一、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效益

物资供应部門作为物资保障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是联系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物资管理系统对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进行及时的、高质量的供应,发挥物资供应部门的中间作用,有很大必要。建立一套物资管理系统,既可以加快企业管理与生产信息的交流互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信息化的管理,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将企业的发展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顺应,保证了企业在信息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将计划、采购、生产、结算等环节进行信息的及时沟通,加快资金和信息的利用,制定合理的采购、存储、出库计划,并且进行合理的高效的运行,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物资储备、采购等环节成本。物资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安全、可靠、快速以及低费用的管理理念,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更快、更安全、更合理。它虽然是一个管理系统,但是却能进行工作方法的有效分析,指出工作方法中不适应的地方,管理中落后的手段。因为它是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所以它满足了信息的及时供给,不断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新的信息和活力。它加强了企业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并能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正确的途径。正是它的科学性、及时性、先进性,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引进和使用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以进行有效的物资管理。

二、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因为电力企业关乎到国计民生,所以涉及领域非常广阔,而且工作量很大而又复杂,物资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针对电力企业的工作特点,进行计划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等部门环节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产业链,发挥本身特有的灵活和计划性的特点,进行采购等环节的跟踪和控制,实现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电力管理系统的运行原理就是以企业为核心,制定合理的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然后进行合理安排,实现资金的节约和有效周转、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集中的物资管理整合,打破原来物资储存的分散、空间过大等不足,帮助企业进行物资储存的优化整理,实现内部优化,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将物资的领用、采购、出库等环节录入到物资管理系统中去,有利于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进行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进行资金的有效控制,生产所需资源的及时供应,以及出入库等环节的系统化管理。信息化的物质管理系统还能促进电力企业个部门及下属电厂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促进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和资金的合理利用。通过对物流、信新的管理的经营理念,是世界商业发展的潮流。电力企业顺应这一潮流,建立采购、储存等电子信息化管理,加大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控制,通过全方面的测评,选取各方面都优先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三、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需求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多个环节构成,采用了UML的系统模型,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是在UML技术设计的构图基础上完成的。它可以将物资管理的流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奠定了编码设计的基础。物资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了虚拟库存的概念,进行物资的编码出入库,协调不同模块之间的运行。对实际的库存进行统计的工作量很大,费时又费力,然而通过虚拟库存的建立,就可以将库存的信息直观的展现出来,既节省了时间、人力,又提升了工作效率。管理者可以根据信息化平台提供的虚拟库存数据,进行实时化的了解掌握,制定合理的计划,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类管理。编码管理的出现,为出入库的统计提供了省时、省事的渠道,同时还防止出现出入库记录不及时带来的混乱。为采购工作提供了直观的信息,保证了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总

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为电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物资的有效集中管理。同时要加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改进,积极解决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信息化与物资管理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梓韩.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C]//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 2014.

2.胡泽亮. 基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 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6(3):204-204.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集中 篇3

随着青海省电力公司“大营销”体系建设已全面展开, 为促进“大营销”体系的建设, 公司已建成SG186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等全套信息化系统。但是各类营销业务信息仍分布于不同系统中, 各类数据的统计口径、阀值等不统一、不规范, 使用时需从各相关系统逐项提取, 结果仍需人工进行汇总、加工、分类、分析、统计, 已有信息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未能实现营销业务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管理需求。

青海公司根据自身在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各类需求, 将集约化理念延伸至营销信息化领域, 着重研究解决营销信息的汇总、分类、加工、统计、分析和展示, 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 研究开发了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

2 系统构架

2.1 系统物理构架

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覆盖省、地、县三级营销管理部门, 采用全省集中的建设模式, 地市、县级营销管理用户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接入;系统继承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分区、分域、分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防护策略, 在各级企业联入到综合信息网络之前, 通过数据隔离装置来实现不安全数据过滤和风险隔离。

2.2 系统逻辑架构

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对营销业务系统、稽查监控系统、用电采集系统、大客户一体化服务平台的信息整合与集成, 实现了营销综合指标分析、营销风险分析、同业对标管理、用电市场情况分析、供电服务分析、计量管理分析、营销稽查分析、营销知识库、营销重点工作管理等功能, 系统能够直观快捷地获取营销综合信息, 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全面分析, 及时对业务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评价和考核。

2.3 信息整合

本系统需要与营销管理系统、稽查监控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大客户一体化服务平台等进行横向集成, 实现信息共享及互操作。

该平台从青海公司的实际出发, 一是集合了营销业务系统关键指标、营销账务信息、电费回收情况、线损指标完成情况、大工业用电情况、差别电价执行情况、95598供电服务综合情况、服务受理情况等信息, 二是集合了稽查监控系统的稽查主题数、稽查主题数、稽查主题数、整改数、稽查率、稽查完成率、整改完成率、稽查超期率, 营销评价得分情况等;三是集合了用电采集系统的关口计量统计、用户计量统计、标准装置统计、库存及采购统计、电能信息采集情况、表计轮换情况、装置检验情况等信息;四是集合了青海公司自主开发的大客户一体化服务平台的相关数据信息;五是集合了营销辅助与分析系统的报表数据。

2.4 集成情况

信息整合方案, 将从技术角度对接口的实现方式及思路进行阐述。从总体上, 要求实现系统、功能、数据三个层面的集成整合。

2.4.1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 主要通过单点登录的方式, 统一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与其他系统的登录界面和功能入口, 并实现两个系统的相互切换, 达到将两个系统有机集成与整合。

2.4.2 功能集成

功能集成, 是基于单点登录, 通过表单链接相互引用或嵌入对方系统的功能界面的方式, 按边界清晰、功能完整、衔接紧密的原则, 将两个系统的功能进行组织。

2.4.3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 是从数据库层面进行交互, 集成的各个业务系统都是基于Oracle数据库, 为数据集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以通过Oracle数据库链接、存储过程, 并建立同义词的方式对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访问;其二, 是采用SOA架构进行系统设计, 定义Web Service接口标准, 通过Web Service的方式实现轻量级数据交换, 同时对于使用频率较大的业务功能, 通过数据缓存提高访问性能。

2.4.4 数据集成技术

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作为一个集成信息系统, 由于大量基础业务数据来自营销管理系统、用电采集系统等其它业务系统, 通过调研分析, 决定采用访问数据中心和调用WEB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 开发过程中具体要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SOA技术、Web Service技术、数据缓存技术、数据库优化技术、表单链接。

3 系统运行实效

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自上线以来, 平台运行稳定性100%, 数据运行准确率100%, 大幅提升了营销工作的管理效率效能。原先每月的数据统计需要从不同的业务系统提取相关数据, 并将不同数据进行综合排版、分析, 每月需要省级、各地市、县级公司管理部门各专业人员通过至少5个工作日的数据抽取、比对才能实现的工作, 通过本平台对各项业务指标数据的自动分类统计、综合分析和直观展示, 可在一天内完成各类数据的统计, 同时规避了业务人员在统计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统计差错, 对于营销业务管理效率而言, 工作效率普遍提升80%以上, 数据准确率达到了100%。。

4 结束语

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对现有业务信息的深度集成和整合管理, 实现了营销业务数据的展现, 目前监控的各项业务数据实时性强, 准确度高, 能够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当前营销工作各项业务、各个层面的实际情况, 便于营销管理人员及时对业务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评价和考核, 便于基层业务人员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为青海公司“大营销”业务的高效推进、实现青海公司“两个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为了进一步扩大“大营销”体系建设成果, 辅助营销业务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实现青海电力营销业务集中信息化管理, 青海公司开发了专门的管理软件--“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 通过该平台统一展现青海营销业务成果。

关键词:“大营销”综合管理平台,业务数据展示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网营销[2010]1426号省地两级营销稽查监控业务运作管理规范 (试行) [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 2010.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集中 篇4

一、财务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系统 财务会计系统最早的会计电算化在业务上经历了单账套一多账套一多组织一本賬,但无论如何变化,财务会计系统的本质没有变,即录入会计凭证,对会计凭证以账簿和报表的形式进行查询。由于财务会计系统是对已经完成的交易进行记录,记录要遵循国家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要求,因此,财务会计系统产生的财务数据的管理相关性仍较弱。通过财务会计系统只是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使财务信息的提供更为准确、及时,财务信息的质量本身仍受到财务人员的水平和主观性的影响。

(二)管理会计系统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理论认为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加工出管理需要的信息。简而言之,管理会计主要是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应用。实质上,对管理会计的职能定位严重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因为发展到需要登记会计凭证的经济业务事项,该发生的已经发生,尽管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回顾过去,但更为重要的是事前规划,以及需要预测、分析、规划未来的发展。而事前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对未来有强烈的经济效益观念,将建立在经济效益评估基础上的未来规划作为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这样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就应该是管理会计在前,财务会计在后,财务会计系统是对管理会计系统的反映和控制。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者更需要的是一套管理会计系统,这套管理会计系统能将经济效益原则贯彻到每一个人身上,落实到每一步行为之上。管理会计系统如何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模式企业管理会计的特点分析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和关键。

二、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的业务架构 基于实践,企业最核心、最基础的财务管理是:预算、合同和报销。预算管理的思想渗透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每一环节中,在业务开始前,不进行适当的预算,无法使用企业的财务资源。企业对于合同的管理十分关键,合同签订是企业形成法律上的债权债务的开始,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合同进行多方面的评审,合同签订后,要控制合同的执行情况。没有合同也无法使用企业的财务资源。财务报销实际上就是使用企业财务资源的过程,在财务报销时,通过是否有预算以及预算的使用情况和是否有合同以及合同的执行情况来决定财务报销的合适性,决定能否使用财务资源。

(二)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的流程框架 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实践了管理会计的责任中心理论,责任会计的实质是如何确定合适的管理单元问题,它很好地体现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对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的管理,且能很好地实践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企业的各业务环节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承担了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内部控制、信息输出的功能后,持续改进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制度是否得到执行,控制是否有效这些基本问题,而是要重点关注每一个业务环节的关键问题,如如何采购到性价比最好的物资,如何在提高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等。

(三)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管控 企业建设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地考虑经济环境的特点,控制严密,从头到尾‘一套预算’,实现一管到底,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基础数据,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数据转换,信息挖掘很直观。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将各个业务流程规范后,减少了各级管理、经营的随意性,而且统一核算减少了多级核算制度标准不统一、核算政策掌握的随意性,有效加强了企业风险管控。

(四)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水平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层次分明,能较好地体现企业管理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企业管理起点低,初始使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下,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能正常运转为根本目标,使用简单;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熟悉后,再使用控制更为严格的管理策略。同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业务管理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全面地考虑企业经济环境的特点,控制严密,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构建

(一)销售合同管理功能模块 销售合同分成三类:项目销售合同、期货销售合同和现货销售合同。项目销售合同适用于工程、设计类合同的管理,该合同不能用于领取物资。如需领取物资,需立项后通过项目来领取物资。期货销售合同适用于不经过进销存,采购后直接销售的业务,该合同直接领取采购合同的物资。现货销售合同适用于到仓库领用物资。现货销售合同有三张物资表,一张用于销售部门签订合同确定销售清单,一张用于生产技术部门将粗化的销售清单转化为内部可执行的生产或采购清单,一张用于实际领取销售物资。销售合同管理控制要素包括:物资管理、收款管理和开票管理。收款管理包括计划收款管理和实际收款管理。对销售合同要先安排收款计划,然后才能进行实际收款的录入。通过合同收款明细表,可查询到合同收款计划执行情况;开票管理是指开具发票时要对应到具体的合同。

(二)成本费用合同管理功能模块 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主要的控制点是:必须输入物资,否则不能报销;付款和到票金额不能大于已录入物资的合计金额;核对发票和物资;跟踪采购物资在内部流动的情况;查看合同的到票和付款情况。非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主要的控制点是:付款和到票金额不能大于合同金额;查看合同的到票和付款情况。

(三)项目财务管理功能模块 基本流程是:编制预算进行立项审批、项目立项、冻结、项目关闭。对项目名称设定四个层次的开放:公司、部门、项目组和项目经理。对项目的预算开支设定五种开支策略:项目名称控制、预算总额控制、科目控制、科目及预算总额控制和科目金额控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对预算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管理要求来灵活设定预算管控方式。对预算设定责任主体类型和责任主体,可根据项目名称开放范围设定不同责任主体的预算开支范围和预算开支金额。针对项目设定预算实际开支的审批流程,可预先录入项目需要的物资,对项目物资开支进行严格的预算开支、预算不够可追加预算。同时,设置多种项目统计表报,包括:项目财务情况一览表、收款计划表、实际收款表、开票信息表、预算物资表、个人费用表、责任费用表等。

(四)报销管理功能模块 通用报销单适用于差旅费报销以外的所有报销事务的处理,一张单据可报销不同合同、不同性质的费用,要报销必须有合同和预算,无预算,不开支,无合同,不开支。报销时能查看合同执行情况,包括合同金额、累计付款和累计到票,采购物资明细及物资在内部流转情况。差旅费报销单全面处理出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五)生产制造管理功能模块实施产品BOM表管理,一张生產任务单可下达多种产品的生产任务,生产任务运用BOM表有三种方式:严格运用、可修改运用和不启用。可按照实际成本法进行产品的成本核算。

(六)采购计划、物流、进销存、库存领料管理功能模块采购计划有三种编制基础,即项目、生产和库存;采购计划可作为内部采购订单使用。项目可直进直出领料;销售可直进直出领料。入库单能自动反映发票号码、采购价格和供应商信息。领料主体有项目、销售合同和生产任务;领料方式有定额和非定额。

(七)报表管理功能模块设置多种统计报表,包括:科目汇总表、合同财务情况一览表、销售合同收款情况表、进销存表、发货出库明细表、各种差异跟踪表等。

四、企业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策略

(一)确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和项目组的成员都要精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在前期的上线过程中,承担着操作系统,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责任。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整个过程中,前期大部分工作是由项目组完成,要求项目组成员本身业务素质高,能吃苦耐劳,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

(二)系统上线前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咨询 主要包括:单位介绍;业务模式描述;企业的IT系统使用现状;企业现阶段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及已经采取的管理措施;战略目标、经营规模、经营业务范围、经营地域;与系统有关的各种经济指标的现状及未来3年的变化趋势;企业主要需求点与系统的符合程度;在上线前要进行的二次开发;企业使用一段时间后潜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案;各模块的初始化方案;财务管理系统与会计核算的关系;系统安全方案;上线工作计划等。

(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试运行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整个过程中,要加强实施中的风险管理,需建立系统和周详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系统建设逐期按时保质地完成。要减少系统失控的风险,识别、分配和处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确定采取的措施。一般只要预先考虑到风险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步骤,大部分的风险是可以避免或者控制的。

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考虑了我国商业环境的特点,适应工业、商业等多种业务管理的需要,企业可根据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增强业务调度管理意识,预算管理渗透到业务的各个环节,企业通过信息化实现了财务集中管控,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了管理上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企业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谷良:《高级财务管理》,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信息系统集中监控的服务设计 篇5

1集中监控服务的背景

从IT管理的角度,技术应更多地为业务服务, 我们从客户的角度对监控服务提出以下问题:

服务预期:如监控服务是否能解决客户的问题,即在IT服务提供者内部实现跨专业技术、跨业务系统、跨职能部门的统一管理?是否能协助减少业务恢复时间?

服务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如客户得到的监控服务是否能保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是否存在因人员造成的质量差异,或者服务提供者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带来服务标准的不同?

客户的成本控制:如客户希望每年的运营成本降低是否能实现?

传统监控服务的服务内容单一,流程包括告警发现、通知维护人员、下发工单、工单跟踪、督办及升级处理、工单结束等。其质量管理以内部工作质量为主,与客户接触较少,并不是一整套的服务提供。人员使用效率低,特别是客户有多个机房时, 需要在每个地点设置一个值班室,而如果一个地点包含多个专业,就需要设置多组值班。上述问题传统的监控服务无法解决。

而集中监控服务引入ITIL( 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 ) 的框架体系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即在服务实施阶段进行服务设计,并在后期服务持续性改进中不断完善。它需要实际工作与客户展开沟通、 确定服务级别需求、对组织内部工作展开调查研究、 设计和优化流程。

因此,需基于客户需求建立一个集中监控服务模型。

2集中监控服务的内涵

IT服务的提供是指对IT基础设施的全面管理 ( 维护和运营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监控系统通过实时接口,使用快速的通讯方式如短信、移动APP、微信等方式直接通知维护人员进行告警处理,查看告警的对象由监控人员变为维护人员,维护人员甚至可以通过短信回复进行维护处理,重启应用进程或服务器。这就是集中监控服务的部分内容, 即自动工具集的使用。

本文所说的集中监控服务是向客户提供的整体监控服务,旨在满足客户需求。

从工作内容来讲,集中监控除了基础的监控外, 还扩展到自动化工具集的使用、配置管理、事件管理、 数据分析、趋势预警、自动化运维、紧急维护处理等。

从工作对象来讲,集中监控的管理对象包括基础设施、IT架构以及服务本身。基础设施是指机房环境,如供电、不间断电源 (UPS)、空调、消防、安全保护、温湿度监测、能耗管理等。IT架构是指组建系统的各种IT设备,有各种网络设备、服务器、 存储、数据库、通用软件、应用程序、承载业务等。 服务本身就是集中监控运维在服务提供中制定的标准、管理制度、流程及产生的活动。

从工作侧重点来讲,集中监控侧重于服务管理, 将传统的监控服务的分散式、面对设备及告警的模式转向服务本身,侧重客户需求和客户关系。通过集中监控模式来优化服务架构,进行服务流程设计和业务梳理,集中整合监控工作。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达到客户满意的目的。

3优化监控设计的实践

3.1从客户角度

(1) 分解服务目标

集中监控提供的服务需要满足服务的目标,不同的业务最终提供的是不同级别、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服务,而集中监控的设计就需要基于业务需求进行设计,以满足业务功能、资源、容量为最终的考量标准。举例来说,包括集中监控支持的业务及业务单元,服务等级需求和服务等级协议,技术组件的基础构架、环境、数据和应用,以及安全需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安全需求包括架构的安全、 软件安全、数据安全等。

(2) 设计有用并且高效的流程

传统的监控服务,往往存在流程不清晰、上报层级冗余和缺少统一调度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损害了服务的价值。因此对集中监控服务进行组合时,应屏蔽组织内的行政管理架构,从服务架构上打破纵向不同组织结构的壁垒和专业线壁垒,形成服务结联点,建立快速信息传递流程, 如微信通告群、发布公告流程等。建立服务调度、 服务升级流程,如基于云的工单系统,从而在授权范围内,直接调度在资源池中的人员及其他资源, 使用服务经理审批来代替部门经理审批,在审批的同时,将信息同步更新到微信群或发布公告;当超出授权范围,才需要获得部门经理审批同意等。

(3) 识别和管理风险

风险同时包括了正面的机遇与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威胁两个方面,要积极地应对在集中监控中遇到的风险就需要有对风险评估和分析的框架体系,注重监控日常的风险,建立风险应对的标准流程和应急流程,以及持续优化。针对监控服务,最大的风险是非工作时间内,关键业务发生重大故障,我们却无法快速恢复业务,因此集中监控服务中需要考虑应急维护的服务设置,实现客户定制的快速服务。可以根据服务等级协议和客户无法容忍的风险,设置合理的服务级别,有针对性地调配资源,对某些业务而不是全部业务设置特殊的服务级别。

(4) 容量设计

监控服务设计的容量需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要。需有前瞻性,从市场角度去培养客户,加强宣传和沟通互动,使客户体验到服务的价值,从而扩大集中监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增加服务容量。

(5) 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级别的管理保证了当前和将来能够根据协议的级别提供稳定的服务。通过收集客户方面的服务级别需求,综合成本的因素,协商讨论形成对应的服务级别。并通过IT服务持续性管理,继续改进服务。

3.2从IT部门内部角度

(1) 客户关系管理

在一个IT部门的内部会存在多个职能组织,需要根据约定的服务目录,采用数学统计的方式进行标准化工作。为了避免内部组织的差异或内部流程不通带给客户差的服务体验,可通过设置客户服务经理、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以及考核指标“配合度”,可以逐渐规范内部跨组织的服务提供,见图1。通过数字化的工作分解,将主观的客户满意度逐步分解到各项具体的运营数据中。例如:在多个组织内部有工单处理、故障协助处理、变更协助处理等三部分,那么可以设置三项工作的配合度指标。以工单处理数据为例,通过横纵两方面进行考核,横向以基准时效作参考,每月高于或低于基准值进行加分或减分;纵向统计出不同组织的维护人员的工单响应时长,对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行加减分。

(2) 供应商管理

目前IT公司中大量使用人力外包模式,因此供应商管理的对象包括提供外包人员的供应商,提供技术维保或应用软件的供应商等。他们同样通过数字化的指标进行考核管理。前者是各种关键绩效指标 (KPI)、运维质量检查数据等;后者是服务指标及故障处理的关键指标等。

(3) 可用性管理

可用性管理可以使用KPI简单说明,就是将客户对服务的要求拆分到数项关键指标上,通过目标来管理整体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拓展到应用性能管理 (APM) 及自动化运维。APM指对关键业务应用进行检测、优化,提高应用的可靠性和质量, 通过对一些响应参数的监测 ( 例如页面的加载时间、 某个业务的完成时间等 ),发现系统的瓶颈,以便持续优化改进。自动化运维指的是监控人员不仅只负责检查系统,还可以通过自动运维工具减少手工命令操作,使之能承担更多设备的维护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自动化运维所需的基于开源、可持续开发的工具软件是需要成本的。软件可以由运维部门内部自己承担维护及开发,或由供应商提供。

4结语

集中监控服务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达到业务的高可用性,需要通过对目标分解、流程设计、风险管理、容量设计、服务级别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可用性管理等关键要素的改进与优化, 进行跨专业快速处理,与IT运维管理相辅相成,而这些内容传统监控是不包含的。因此,集中监控服务的设计从业务的角度,打破了传统监控的局限性,从提升运维服务的角度而言,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Theo Thiadens.IT管理的知识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4-104.

[2]Sharon Taylor,Vernon Lloyd,Colin Rudd.ITIL Version 3 Service Desigh[M].The UK:The 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2007.

[3]Jan Van Bon.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8,204-222.

探讨电力集中抄表系统与营销信息化 篇6

集中抄表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开放式系统, 采集器通过电能表的通信接口采集电量数据, 并通过一定的网络设备传输到供电企业数据库中, 作为电费结算的依据。目前大多数居民集中居住区都已经安装了集中抄表系统, 并投入使用, 大大降低了抄表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抄表误差。本文对集中抄表系统提出一些设计改进建议, 使其能增加实时电压监测、故障报修、信息发布、电费控制等功能, 提高电力营销信息化程度。

二、集中抄表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 系统的组成

集中抄表系统是一个结构化的开放式系统, 主要有三个部分:硬件部分、软件平台、数据传输。各个部分都具有较强的兼容性、移置性、升级性和可维护性, 方便进行二次开发和性能改进。同时各个部分的升级换代和功能扩充都很方便, 无需对整个系统做大的改动。

(二) 软件平台

软件部分由应用软件、数据库、硬件支撑平台组成。其中应用软件负责对系统进行日常管理操作;数据库负责采集数据的交换、引用、索引;支撑平台负责硬件部分的运行、维护。笔者主要在应用软件中增加了故障报警功能、信息发布功能、控电操作功能。

应用软件:系统管理软件已封装成标准的Active X控件, 可以方便地与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连接。

数据库:通过采用CIGS中间层可以使应用系统结构清晰, 维护简单易行。CICS其全称是Customer Information Control System, 即客户信息控制系统。CICS通过关系数据库从主数据库中获得资源, 建立在操作系统、1SO的分布式计算环境和Encina服务上。

硬件支撑平台:硬件支撑平台采用了固化核心和远程程序下载技术, 基于BIOS的硬件结构, 使得软件功能的升级扩充都无需进行现场维护, 可以在远程操作端自动完成。

(三)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部分主要负责建立硬件设备之间的数据链路, 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发送, 并确保传输快速准确。原先的设计有PLC、485、以太网和手机无线网络。根据技术发展, 笔者对3G技术在集中抄表系统中的应用, 作简要的介绍和预想。

电力载波:电力线载波Power Line Carrier, 简称PLC, 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 是电力系统通信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始于20世纪30年代, 至今仍为高压线路的主要通信方式之一。今天作为高压/超高压线路的主保护的高频保护以高压线路载波 (Transmission Line Carrier) 为基本通道, TLC能够在线路故障的情况下可靠工作, 并且确保了高频保护在通道问题上的可靠性。90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 西方的科技人员正在努力把PLC应用于Internet, 使它成为通信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利用现有电力线, 通过载渡方式高速传输模拟或数字信号的技术。优点是使用电力线作为传输介质, 不需要线路投资。但缺点是由于配电变压器对电力载波信号有阻隔作用, 所以PLC只能用在同一配变的供电区域内。

RS-485:RS-485是串行数据接口标准, 具有接线简单、传输距离长 (最大传输距离约为1219米) 的优点, 但是传输速度低, 只能用于抄表采集模块之间的通信。

以太网:以太网 (Ethernet) 。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 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以太网络使用CSMA/CD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 技术, 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以太网采用拓扑总线结构, 具有传输速度高、连接方便、通用性强的特点。缺点是在电缆供电的小区内只能在地下电缆管线内走线, 施工难度大, 日常维护困难。

无线方式:主要有GPRS、CDMA两种技术, GPRS、CDMA都是无线通信网络, 利用移动手机的本站发射信号。所以, 在构建集中抄表系统时, 不必重新建设机站, 也不需要中继器, 组网简单, 建设费用低, 可以适合各种施工地形, 减少网络设备的维护。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 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1G和2G主要是提升了传输速度, 3G技术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 (兆字节/每秒) 、384kbps (千字节/每秒) 以至144kbps的传输速度。目前3G技术蓬勃发展, 将来极有可能代替GPRS和CDMA成为无线数据传输的主力, 所以现在也应当对网络传输模块预留3G升级接口, 一旦技术成熟就可以立即向3G过渡。

(四) 硬件部分

原来的集中抄表系统硬件部分只有数据采集器和数据集中器, 笔者扩充设计了电压监测模块、控电模块和显示模块。

数据采集器:采集器通过RS485接口实时采集电能表所记录的用户用电量数据;然后经过低压电力线载波 (PLC) 方式, 将数据上传到集中器。

数据集中器:数据集中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将采集器采集到的电能信息数据和其他硬件模块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库, 并对传送的数据进行校验, 防止数据在传输中发生改变。集中器能够自动采集终端电能表数据, 存贮2个抄表日的表示数, 采集存贮抄表日之间5个时段的累计用电量等;在采集模块数量小于1000块时, 集中器抄收间隔不大于35min, 整点抄收数据可保存3个月。能够在本地或远方设置各用户电能表的电量底数、表常数及自动抄表日期, 具有自动校时、记录采集模块异常功能, 其标准的RS-232C及MODEM接口, 可实现远方全自动抄表或现场集中抄表。如需记录6个及以上重要用户的用电参数变化情况, 可适当提高采集终端的硬、软件配置水平。

电压监测模块:电压监测模块通过传感器和电压采样线对用户电能表的电压实施实时监测, 并经模数电路转换为数据信息, 然后将采集的电压数据发送到数据集中器内。可以监测相对地、相对相、相对零等电压以及电压的异常波动。电压采样由于采用了光电隔离措施, 能有效地避免强电串入弱电对人身安全带来的威胁和防止设备的损坏。

控电模块:控电模块是带复式控制功能的开关组合模块, 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的电源实现远程控制, 能根据系统操作员的指令自动切断或投入用户的电源。要求切断容量适合, 并且带失电自动复位功能。

显示模块:显示模块是能显示点阵汉字的信息显示屏, 可以安装在数据采集器上, 它的主要功能是显示各种用电信息, 如电费金额、电压信息、欠费信息、停电通知和故障信息, 等等。

三、集中抄表系统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有电用, 良好的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 成为社会对供电企业的新要求。在电力营销的发展过程中, 原来以用电管理为主的职能正逐渐向用电服务为主的方向过渡, 供电企业为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 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 对用户的用电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掌握低压配电网的运行情况, 发现异常供电和异常线损、定位电网故障, 杜绝供电隐患。但是目前用电监控装置只是以低压电网中的配变和单位用户专变为监测对象, 对广大的居民用电状况没有实时监测、控制的能力。

现阶段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相当于在居民用户端与供电企业之间架设起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设计是单向的, 只能将数据信息从用户端上传至供电企业。但是通过对该系统进行设计改进,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建设成双向传输的信息高速公路, 利用这条数据链路来实现双向的信息交换, 从而为居民用户提供丰富的用电服务。对集中抄表系统的设计改进主要通过增加硬件组合模块和软件分析操作 (下转第158页) (上接第160页) 模块, 使其能实现以下几种功能:

自动分辨故障类型, 发生缺相、接地、缺零、电表烧坏等故障时, 弹出报修信息, 自动生成报修单。

自动控制用户欠费, 对欠费用户远程操作对其停电, 并发送欠费通知信息。

自动发布停电通知, 及时告知用户最新的用电信息。

其中故障报修功能、信息发布功能属于电力用户服务的增强, 欠费信息通知、控电操作功能是电费管理的增强, 从而实现对居民用电状况进行实时管理, 达到提高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对集中抄表系统进行改进, 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提高供电质量和用电服务水平,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目前该类系统设计尚无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配套软件功能也有待提高。希望各生产企业与供电企业紧密协作, 在实际运行中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系统的各项功能, 也希望有关部门加快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 规范企业生产标准, 使集中抄表系统在用电管理中切实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DL/T698-1999.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技术条件[S].

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案例研究 篇7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

一、案例背景

某省公司下辖数十市、县分公司, 由于机构庞大、业务繁多, 资金管理更是一项纷繁而复杂的工作。为适应网络发展带来的资金管理变革, 某公司启动了资金监控系统, 该系统是专用于“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它是建立在银企互联基础之上, 将多家银行数据融合在一起, 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减少贷款规模为目的, 并及时为决策层提供快速准确的资金信息。本案以某公司现行资金管理措施为基础, 通过分析对比, 提出了如何优化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以形成更为高效的集中资金信息系统。

二、资金管理目前状况

(一) 目前资金管理模式

某公司由于网点分散, 银行户头众多, 通过与银行签订协议, 实行银行余额零模式管理, 即各单位成本账户日间透支, 营业时间结束后, 银行根据透支金额自动进行平仓处理, 使账户余额恢复至零。该模式将资金预算与资金结算有机结合, 全面监控所属分支机构预算与实绩, 防范资金管控风险。

(二) 当前管理模式介绍

当前, 某公司资金管理实行两级管理。一级管理主体为省公司, 其执行数据在省公司汇集, 二级为各经营单元, 即在各分支机构层面反映与核算。目前某公司用于资金管理的系统主要是资金管控系统、网上报账审批系统。资金管控系统实现了资金集中统一化管理, 有效地监控资金的运转, 实时查询账户余额, 迅速掌握各分公司货币资金流量、流向, 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资金监控系统设计功能主要体现在收入资金归集、监控支出资金流向、完成对所有账户信息的全面汇集、实现网上及时结算、全面监督专用工程或项目款项的使用情况;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接口处理, 实现业务数据共享;网上报账审批系统负责报账信息录入、资金预算控制, 之后按照内控审批权限完成电子流程审批后, 进行账务处理并付款。

(三) 资金集中信息系统业务

集中资金信息系统由预算单元、月度控制单元、流入控制单元、流出控制单元构成。

预算单元负责资金的季度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流程涵盖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执行信息反馈、预算考评五个节点。预算编制的主体分为省公司和地市分公司两个层次。整个预算编制采用上下核对的方式;月度控制单元分为省公司层面月资金预算输入和二级单位月资金预算输入, 二级单位月资金预算不超过省公司资金预算;流入控制单元将资金流入分为营业收款回款的资金流入和其他各种资金流入;流出控制单元的主要业务包括:零星借款、一般性费用报销、资本性采购付款、涉税付款等经济业务。

三、对现有资金管理系统的分析

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通过银企互联协议, 基于“银行余额零模式”思路建立资金管控系统, 对二级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 有利于用活资金, 加速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往各分公司户头均沉淀部分资金, 由于资金分散, 不具大额资金结算能力, 导致各单位均存在资金紧张的局面,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常运营。实行“银行余额零模式”资金管理模式以后, 各分公司都加强了资金预算管理, 将闲散资金集中至省公司账户, 减少了资金占用, 加速了资金周转, 增强了支付能力, 提高了省公司对外支付能力。

虽然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已有数年的信息化管理经验, 但由于内部各个信息管理系统衔接并非十分完善, 伴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 营业网点也急速膨胀, 目前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呈现出不能满足不同层面的管理需要的局面, 现行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有如下弊端。

第一, 与会计核算系统、网上报账审批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接口不完备, 各个支撑系统之间数据共享不全面, 存在大量冗余数据, 且很难比对。第二, 会计数据、资金数据彼此独立, 会计核算系统负责记录会计信息, 而资金管理系统负责资金数据, 二者相互脱节, 同一收款或付款信息重复录入, 未能有效共享。第三, 各分支机构银行户头过多, 头寸不能集中管理, 资金分散, 难以形成合力。

四、对目前系统不足之处的改进设想

针对某公司现有资金管理系统的不足, 笔者提出以下改进设想:

(一) 完善资金管控系统功能, 加强系统与相关管理平台接口, 实现资金管控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充分衔接完善资金管控系统功能, 实现管理系统的个性化定义, 即让用户可以自行配置业务流程、系统菜单, 并与办公系统、会计核算系统、工程物资管理等系统集成, 实现系统间数据一点采集、多点共享, 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同步运转。具体措施如, 通过加强资金与其他管理平台接口开发, 凭借网络资源和直连协议, 实现资金管控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在资金管控系统生成相应凭证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 或者将会计信息系统凭证传递到资金管控系统, 实现与银行的自动对账。

(二) 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逐步实现资金集中支付

针对某公司点多面广、资金比较分散的特点, 必须对目前的资金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尽管目前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资金管理, 但是, 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加之地区之间调度困难, 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合理配置。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必须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比如通过建立集中结算中心, 以银企互联系统为支撑, 实现省公司层面集中支付。

(三) 强化资金结算控制单元功能

资金结算涵盖日常运营收支业务、筹资及投资业务, 结算控制单元为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使得每项资金结算业务流程都处于监督之中。结算控制单元应以资金预算为基础, 辅以严格的预算审批流程, 为公司支付能力提供保障。资金结算控制单元通过银行前置机与银行联网后, 使公司结算流程更为高效便捷, 同时也加强了资金的安全管理。

(四) 强化资金决策控制单元功能

资金决策控制单元以信息系统原始数据为基础, 通过分析资金存量、资金流量, 对公司的资金运作进行统计分析, 并与其他相关的可比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差异分析、横纵向分析。资金决策控制单元旨在正确衡量企业过去的资金管理和控制能力, 全面揭示资金管理现状, 预测企业下一时期资金使用情况, 充分揭露资金管理和控制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同时凭借对资金信息的综合分析, 可以实时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评价, 及时发现风险, 以便制定有效措施, 保障资金管理预期得以实现。

(五) 强化预警单元功能

信息系统集中化体系研究 篇8

集中化系统业务量并发压力大、服务节点多、分域业务差异明显、用户投诉频繁。中心节点处于远程支撑状态, 对于远程问题支撑效果有限。集中化系统业务前期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营体系, 缺乏高效的运维工作流支撑。具体表现如下:

(1) 未形成规范的集中化运维体系, 缺乏标准工作流支撑与连通各域节点与中心节点, 工作效率较低;

(2) 客服系统资源简陋, 缺乏必要的专业服务平台支撑, 无法保证客服质量;

(3) 缺乏专业的集中化运营支撑管理, 一线团队运作不畅, 在业务量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用户投诉积压严重, 直接影响运维服务质量和用户感知。

2信息系统集中化管理的目的

集中化管理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战略方针和愿景目标, 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 即:构建一张新型的IP/IT支撑网、创新两类IT服务包 (管理类和辅助类) 、打造一体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的集中化业务运营体系, 能提升运营质量和用户感知, 实现集中化业务运营工作“高效低成本”的战略目标, 丰富并拓展业务服务。

为打造集中化业务运营体系, 创新性地打造出客服运维流程、故障处理流程、服务请求流程、需求管理流程及配置变更流程, 全面覆盖业务运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基于集中化标准化原则, 有效连通各域、中心节点及集团并形成闭环式管理, 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

3 DOCE模式管理系统

3.1 DOCE模式的概述

所谓DOCE模式就是:实行需求管控后进行版本上线, 上线完成后进入运维支撑;通过对运维的总结提炼, 总结出标准化服务流程推送至客服服务, 提炼出个人数据推送至体验管理;最后客服团队服务为用户提供优质客服服务, 提升用户体验。DOCE模式可用于集中化业务应用, 用于建立集中化业务维护质量管理系统, 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4信息系统集中化的具体工作方式

4.1需求管控的程序

需求管控的要达到“三化”原则:

4.1.1业务服务标准化

提供标准化服务供各域选择。

4.1.2流程管理规范化

革新集中化需求管理流程, 点对点地获取并审核各域个性化业务需求, 并基于分权分域的功能管理原则落实开发。

4.1.3功能个性化

对各域需求在实现后都可选择性开放给其他域, 各域都可申请获得其他域率先提出并实现的业务功能, 实现单域的个性化功能全域共享, 并可实现用户级别的精细化授权, 充分兼顾标准化及个性化业务需求。

4.2运维支撑的方法

为更好地提供集中化服务, 通过实地调研各地维护经验、积极尝试创新的业务模式, 创造性提出集中化业务架构方案, 打造标准化业务平台。

4.2.1集中化运维流程

根据集中化业务维护经验, 创新性地总结出了集中化运维体系, 集中化运维流程包括协同管理体系、5P运维流程、信息化支撑系统。

4.2.2创造性提出5P运维流程

客服运维流程、故障处理流程、服务请求流程、需求管理流程及配置变更流程。客服运维流程用于处理客户报障;故障处理流程用于各域管理员报障;服务请求流程用于各域管理员提交服务请求;需求管理流程用户各域提交功能需求;配置变更流程用于中心节点与各域的配置变更交互。有效连接各域、中心节点及集团并形成闭环式管理, 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

4.2.3 5P运维流程的作用

5P基于集中化规范化及规范化的原则, 有效连接各域、中心节点及集团并形成闭环式管理, 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革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运营模式, 减轻各域的运维压力, 突出业务集中化的优势, 并提升了体系的可扩展性, 为中心节点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接入提供了标准化的体系参考。

4.3客服服务体系

为完善信息系统集中化业务运营体系, 提升各域用户体验, 规范信息系统集中化业务的用户投诉、问题、故障的传递和处理流程, 减轻各域管理员的投诉接口压力, 中心节点需建设了集中化客服体系, 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投诉、咨询的热线服务。

集中化客服体系应由各域用户、各域管理员、客服服务台及中心节点维护组四个主要角色组成, 以客服服务台为枢纽, 连通中心节点维护组、各域管理员、各域用户, 形成扁平化、标准化、集中化的客服运营体系。

4.4体验管理的优势

通过服务质量管控平台建立用户体验评估体系, 实施监测各项业务环节的用户体验指标, 主动获取用户体验真实状况。同时通过业务数据、监控数据挖掘, 分析各域、每个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及功能热点, 为产品推广、体验优化提供有效依据。

5总结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集中 篇9

随着我国目前传统财务管理逐步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出现了跨多个组织的财务集中管理应用模式,如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服务中心等。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跨多个单位应用,财务数据的安全、操作人员的权限等都需要跨越多个单位统一考虑建立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制度。由此,各类组织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现了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一、现有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类型及面临的挑战

(一)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类型有:

1.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

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职能的情况下,取消单位的现有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集中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这是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收支管理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的现状而采取的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要形式进行的一项改革。其作为一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崭新工作,在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治腐、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的具体实现上,有会计集中核算和财务信息实时监管两种类型。

(1)会计集中核算是由财政部门成立的独立的会计核算机构,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财务数据,实现代理记账。(2)财务信息实时监管是继续由各行政事业单位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各行政事业单位将财务数据实时或定期传递到财政部门数据库服务器上,以实现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有效监督。

2.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集团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组织成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信息在全球传播的空间距离。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效率,而且把财务管理职能拓展到对企业外部前端供应链和后端客户关系的管理,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公司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强化了集团的财务监管力度。实践表明,集中管理模式承载了企业集团的战略与执行力,可使企业集团呈现出边际效益优势、产业链组合优势、复制扩张优势,从而增强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实现上,也需要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企业集团下属单位的财务数据。

(二)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1.财务信息化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单位内部,而扩展到多层单位。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中的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就涉及一级政府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如广东省财政厅建立的会计服务中心,涉及广东省本级10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由于涉及大量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很多单位又都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自主权,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和执行财务信息化制度的难度会明显增加。

2.财务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很多单位已经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新的技术和管理发展趋势下,要建立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就涉及到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新软件系统的选型、新软件的培训以及原财务数据的转换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均需要有集中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规范。

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有规范的、科学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有:

(一)应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

这要求建立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管理制度,做到进入系统的数据要有凭有据,数据进入系统后要确保其完全、可靠。要通过基层单位的数据录入、审核,上级单位的数据审核等环节保证只有正确的财务数据才能进入财务数据库。

(二)应兼顾各类财务集中管理应用模式

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时、要合理规划本单位的各项信息内容,规范本单位的管理模式,了解各种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定出最佳的建立方案。

(三)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财务信息化制度是用来规范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操作的,不宜经常改变。因为如果它经常改变,财务信息化人员将无所适从,不利于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规范性的形成。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不断地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制度也会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因此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时,最好留有一定的升级空间,以便在必要时,可及时改进而又不必要重新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化制度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三、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内容

财务信息化制度是保证已建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正常运行,保证单位财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财务信息化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建立岗位责任制

在管理工作中,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将权限与利益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是保证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是财务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牵制,保护资金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系统的运行效益。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需要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岗位责任制创新。如,在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下,会计核算中心一般由其内的综合部门负责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员的培训工作,会计核算中心核算部门的主管会计只负责审核各单位报账员整理的报账单据。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员频繁变动,会计核算中心综合部门可能不能及时组织培训来提高新报账员的业务素质。如果由核算部门的主管会计在审核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单据的同时,兼负责各单位报账员的业务培训,就会使主管会计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织报账员参加培训,保证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制定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岗位责任制时,可以明确由各核算组会计主管负责培训对应单位的报账员业务知识和报账软件操作。

(二)上机操作管理

上机操作的管理是通过建立与实施各项操作管理制度,要求财务人员按规定录入原始数据、审核记账凭证、记账、结账和输出会计账簿等,严格禁止越权操作、非法操作会计软件,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有效、正常地操作运行。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上机操作的规定、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与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上机操作人员可能分布在一个城市的多个地点,甚至处于不同的城市,因此在确定上机操作管理制度时,要加强对上机操作人员身份的认定和权限的控制,确保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三)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管理

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会计业务,保证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正确合法,会计软件处理正确,当天会计业务当天记账,期末要及时结账和打印输出会计报表,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要明确各单位会计处理的职责。如,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统一记账、统一结账、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工作由各单位通过网络自己完成。在确定财务集中管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制度时,要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四)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软件维护是指当单位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而进行的软件修改和软件操作出现故障时进行的排除修复工作;硬件维护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的检查修复以及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的调试等工作。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数据一般集中在财务主管部门,如企业集团财务部、财政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等,各单位会计人员操作时登录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从总体上看,各单位的软硬件系统维护量较小,数据库服务器的软硬件维护工作量较大。在确定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维护的管理制度时,可以明确财务主管部门的软硬件系统维护人员需要兼顾各财务核算单位的客户端维护工作,从整体上降低软硬件系统的维护成本,保证软硬件系统的运转效率。

(五)会计档案管理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磁性化和不可见性的特点要求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保证会计工作连续进行、保证系统内会计数据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为管理工作服务的保证。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数据一般集中在财务主管部门,电子会计档案可以集中存放在财务主管部门,纸质会计档案可以根据需要保存在核算单位或财务主管部门。如,目前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各核算单位的电子会计档案和纸质会计档案,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只负责管理各核算单位的电子会计档案。

四、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和完善

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以后,需要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对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和完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学习和培训

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出台后,公布日期与实施日期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公布前应由制度建立部门向各相关部门人员如财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维护员提交详细的制度内容,要求其逐条学习,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的培训,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意见反馈至制度建立部门。制度建立部门根据意见进行修订后,再正式发布实施。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多个单位,甚至部分单位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如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因此在财务信息化制度执行前,通过学习和培训来统一相关人员的认识对于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有效执行非常重要。

(二)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监督

由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可能因制度覆盖面较广,或监督人员较少,或监督人员的素质问题,有可能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可考虑由财务主管部门网上设立“制度执行不力投诉栏”,让相关单位人员有权对监督管理部门执行制度考核的情况进行监督并提出异议。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投诉栏中有事实基础的意见进行分析、处理。

(三)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定期完善

电力系统的信息化集中 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编码技术的迅猛发展, 视频监控已经从早期的模拟监控系统发展到目前最先进的数字监控系统。

与传统的采用编解码器、嵌入式硬盘的录像机相比, 数字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占用网络带宽较低, 画面延时小等特点, 能适应多种网络环境, 如局域网、A D S L、微波等;不但应用在如视频会议、公共场所监控等方面, 还广泛应用于银行、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需要实时高速传输和高解像度的应用场合。因此, 数字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快速的上升。

本文以江门市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运输行业集中监管处理流程为模型, 集成计算机及其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图像、音频及数据文件等信息化处理技术, 设计出了“Eter Link ISNC”交通业网络集中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

江门市交通管理部门要管理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车辆检修厂, 每个检修厂在对每一台一、二类汽车的检修, 都需要通过交通局审批和验收。

传统上, 当需要检修的车辆到了车辆检修厂以后, 检修厂都必须先要填写一份“车辆检修申请表”, 连同包含待检修车辆车牌号码的检修前的照片, 一起送到交通局, 交通局审批同意后, 检修厂才能开始对车辆进行检修;当检修完毕后, 检修厂再将检修后的车辆照片和检修后的车辆参数一起送到交通局审核, 待交通局审核通过后, 发给合格证, 该检修车辆才算完成检修过程。最后, 该检修车还要到交通局车检所进行验收过线, 以确认检修合格。

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传统流程的缺点:检修厂办事人员要在检修厂和交通局中间多次往返, 过程繁琐, 效率低下, 严重影响检修厂的检修效率的同时, 也对检修车辆能快速检修产生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 交通局人员没有办法亲临现场, 监督整个检修过程, 对检修的质量, 也只能通过检修厂所提供的照片 (还可以伪造和造假) 和车辆参数作出判断, 或待事后通过验收过线以确保检修合格, 欺骗及判断条件不足等人为因素太多, 导致出错机率的增大。

2系统框架设计

针对传统监控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其一是建立一个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其二是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加工。本系统对数据的存储、提取、传递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处理, 完全基于数字网络, 所有的设备都以T C P/I P网络地址进行识别, 增加设备只是意味着TCP/IP网络地址的扩充, 可以任意无缝扩展系统监控主机及远程监控主机在数字图像画面上的有关信息, 可以实时检索、回放, 回放图像需稳定清晰, 系统还可以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 包括画面修改、编辑、调节、放大、缩小以及打印等等, 也可保存为通用数据格式。同时, 本系统将业务流程重组, 划分成了以下几个模块:

车辆检修模块

检修车间控制模块

检修审批模块

云台控制模块

合格证打印模块

检修流程控制模块

基础资料模块

视频历史回放模块

视频队列控制模块

其流程图如图2示所示。

通过两个流程的对比, 在采用Eter Link ISNC系统后的全新检修流程中, 检修厂办事人员不必再拿着单证和照片在检修厂和交通局中间多次往返, 既节省了时间, 也提高了检修厂的检修效率, 更为检修车辆能快速检修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交通局也能通过Eter Link ISNC系统对检修厂的检修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全程录像取证, 在保证了车辆检修质量的同时, 也杜绝了检修厂欺骗的可能, 更是大大减少了车辆检修不合格出厂的几率, 有力地保障了广大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3关键模块介绍

系统主机部分:采用嵌入式系统的数字网络视频服务器, 集成M P E G 4编码技术, 内置功能超强的视音频编解码芯片, 集视频采集、实时压缩、网络传输等功能于一体, 极大地提高整个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特别适合于无人值守的环境中使用。

系统软件部分:采用“客户端/服务器 (C/S) ”结构设计, 获得授权的计算机只要能够连接到服务器 (无论是局域网还是通过I N T E R N E T连接) , 安装了客户端监控软件后, 便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看到任何一个监控对象现场的实时图像, 并可以控制前端摄像机的转动、变焦以及前端辅肋设备的开关, 极大扩展监控范围。

系统实现原理:

通过TCP/IP网络, 对目标范围进行实时监控, 对捕捉到的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录入并存储, 事后可回放观看, 可以设定报警信号, 自动实时记录现场情况。

充分利用T C P/I P技术、数字化技术, 实现图像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存储以实时数据传输, 实现高性能监控, 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监控的优势。其原理图如图4所示。

4结束语

这一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将彻底改变交通业沿用至今的传统监管模式和工作流程, 极大地提高监管效率和主管领导科学决策能力的同时, 也节省大量监理的成本和繁复的手续, 使信息化集中管理、无纸化办公成为可能和现实。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编码技术的迅猛发展, 视频监控已经从早期的模拟监控系统发展到目前最先进的数字监控系统。本文针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交互式”远程网络集中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 作了一些探讨。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图像、音频及数据文件等信息化处理等技术和手段, 研发和推出了交通业网络集中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

上一篇:汉语声调下一篇:绿色建筑设计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