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意识

2024-09-04

激发创新意识(精选十篇)

激发创新意识 篇1

一、培养浓厚兴趣,“急”于创新

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呢?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材料“刺激”学生的兴趣。从“刺激”的内容来看: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既“有用”又“有趣”。“有用”不仅在于内容本身有意义或“价值”较大,而且在于对学生的适合性好,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难度过大或过小而远离“最近发展区”都属“无用”;“有趣”主要是要求内容新颖,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吸引学生主动创新。从“刺激”的方式来看:教师只有采取灵活、恰当的方式将“有用”、“有趣”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富有激情的神态语言,优美的动作语言,起伏跌宕、准确幽默的声音语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精巧设问,美观大方的板书设计,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语)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树立远大理想,推动创新

远大理想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怀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抱负,潜心研究资本主义,四十年如一日,大英博物馆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写出了《资本论》这部宏伟巨著。当代青年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必须树立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选取“两弹元勋”邓稼先、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抗洪英雄高建成、抗震救灾英雄、感动中国人物等典型事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之受到榜样的熏陶。讲解近代中国满目疮痍、落后挨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人民开始富起来了”,但与发达国家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等“两史一情”,增加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讲好“理想”、“人生价值”等教材知识,增加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理性认识,使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成长与才能发挥融入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激发他们主动创新、渴求创新的强烈愿望,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创新动力。

三、学会善问善思,善于创新

陆九渊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引导学生善问善思,正是置学生于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位置,满足了人的这种心理需要,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古今中外,富有伟大创新的人无不善问。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常带着疑问去“追赶光的速度”,这为他后来提出相对论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气氛,给学生问与思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分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嚼啐,学生只能捡点“残羹冷炙”,大倒胃口,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应当引导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陷“八阵”,走“迷宫”,始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困惑,经扑朔迷离的探求而茅塞顿开,终有“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愉悦。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记》中也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人人充分发表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相互启迪,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四、参加社会实践,勇于创新

思想政治课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试管婴儿的诞生,人体第22对染色体密码的破译,“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神七”奔月,翟志刚太空漫步等所展示的人类巨大的创新精神都是在创新实践中孕育和升华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教师可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调查自己关注的热点问题:国企改革、农业问题、民生问题、结构调整、环保问题、土地荒漠化、西部大开发、金融海啸问题、教育“减负”等,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和发展。

五、体验创新成果,鼓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并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强大的愉悦和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语),使创新精神得到巩固和加强。教师应当适时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一语道破了“天机”。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篇2

石鼓小学

黄荣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们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培养儿童的创新欲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和欲望。而这种兴趣则需要师长的鼓励,增强其信心,从而才能促使儿童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创造性作品,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展现。因此对待儿童的创作,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给予肯定和适当的指导,使孩子多一分自信,多一分自豪,少一分失望和灰心。有的家长和教师不了解儿童的特征,一味强调孩子每画一张画,都必须很像,只要有一点不像就会受到指责,这儿不对,那儿不对,总是不满意,儿童的兴趣没有了,热情减少了,艺术生命在于创新,这样怎样能创新呢?

1、激发学生认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安排教学程序,激发兴趣,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而且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比如:在教四年级的《雕萝卜》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拿出几个雕好的萝卜,让同学们观察,“呀!多么有趣的雕刻啊!”同学们都很惊奇,于是我让他们猜一猜是用什么做的?原来是普通的萝卜,红皮白肉,青皮红心,雕出来是那么妙趣横生,色彩鲜明。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急于尝试,我便启发孩子们,如果你来雕刻,你准备雕什么?同学们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了想法,再进行制作。这样,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兴趣。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造主要是在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例如指导孩子尝试使用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用蜡笔,后来再让学生用油画棒,再后来又用水彩、水粉,每一种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学生的绘画越来越活,创造性也随着不断地发挥。再如我在教小朋友画《美丽的鱼》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拿出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想不想真正的看一下小鱼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泳?”随之,我便端出一鱼缸放在讲台上,里面放着五颜六色的鱼,孩子们瞪大眼睛观察,这时我便说出要求:同学们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们笔下的小鱼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得到了认真观察,对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发生了兴趣。于是,想象力丰富,又新颖,奇特又美丽的鱼便出现了。

3、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科学界里,大家知道有个大发明家叫爱迪生,他小时候看到母鸡在孵蛋,自已也跟母鸡一样趴在一个鸡蛋上,他这种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使他一步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艺术和科学发明一样,需要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有效地运用智力玩具、七巧板拼图、彩色木块拼图等以此来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孩子们易产生“画画好玩”心理,有利于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同样,不断的变化教学形式,则更会令小朋友大开眼界、热情倍增,比如,室外写生教学,采用做游戏、讲故事、听音乐等形式辅助教学。通过实践,孩子们的作品更具灵性,绘画语言也丰富多样、极具个性。

4、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启发孩子们的绘画灵感,使他们的绘画热情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得以保持,对儿童适时进行一些物质激励。在教学中,制作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画(如孙悟空、美少女战士、宇宙英雄奥特曼等),盖上学校印章,写上硕大的奖字,要求孩子们给涂上色彩。这样,孩子既受到表扬,又多了一次涂色练习,一举两得,孩子们亦兴奋不已,绘画热情高涨。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技能靠过多的临摹,尤其是简笔画教学,造成了儿童绘画的公式化,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儿童的稚趣、童真被死板与茫然替代,想像逐渐枯萎。而画画则需要一次次的求新求异,让思维不息地跳跃,持能不断地灵变,才能有充满个性色彩的作品产生。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去正确在启发引导,使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让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怎样去发现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去创新,爱护他们“自我意识”的流露,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随意发挥,自由创作。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让他们画自己所知、所感、所想,切勿用成人的框框套着他们,束缚他们异想天开的天性,羁绊他们丰富的想像,抑制其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多感才能多知。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弊端。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面对真花,真草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公园、去码头写生,让他们与社会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样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面对大自然,面对社会,在接触中,既丰富了他们的广博知识,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 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房屋》一课时,让学生去写生,在写生过程中注意把繁杂的事物概括成简练的画面,如果完全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注意观察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的方式,减去不能入画的部分,去粗取精,创造出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一件件艺术品便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教五年级《我设计的鞋》时,我便让学生用废纸盒、易拉罐、纸条、粘土等材料来制作,大胆地想象,设计出具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鞋。最后,我在班上开了一个鞋子展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学们不仅动手,还要动脑构思,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还应注意保护儿童的独特的个性,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儿童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近日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的学生照着老师的画依葫芦画瓢,其中有一学生画了一只虫子把叶子吃了一大半,正被老师叫到一边训斥着。在这幅漫画上,可以看出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为标准来要求自已。用统一标准培训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自信心。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重复他人、扼杀创造的教育,一种与科学创新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该做到:注意每位儿童独特的感受和表现,保护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创造性正是由此产生的,如果小时候本来能够很敏锐地表达自已的观察结果,却总是被别人指正,那他就不再相信自已所看到、想到或感觉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设法说出别人想要听的话。孩子们的求知欲、想像力、好奇心也全被磨灭殆尽了,那么,下一代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哪里去找呢?

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儿童笔下的世界,总蕴含着大胆的想像,他们敢想成人之不敢想,敢画成人之不敢画,正是想像才使孩子获得了绘画中灵感。在儿童的头脑中,太阳被想像成和蔼的老爷爷,小鸟是蓝色,海洋是玫瑰色等,把许多形象都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他们通过想像来描绘客观事物,不仅提高了造型与配色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和表现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的思维去探索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如教“曲线运用”,我画了一条蛇,大部分同学都模仿范画来画,突然有位同学告状:“老师,他的蛇画的不好,画了一个带翅膀,有轮子的蛇。”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时,我并没有指责那位同学,而是让他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他说:“我想蛇只能在地上走,我画了翅膀,它就能上天,像飞机一样,带轮子是在地上像小汽车,我的蛇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地上跑。”他的创作打破了蛇本身的形体,大胆探索、大胆设想,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不束缚孩子们思维的随意张扬,鼓励他们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应及时把那些迸发智慧火花的佳作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借鉴,就其中的闪光点(或独特想法、创意,或是技法上的东西)作深入浅出的点评。孩子们需要鼓励,需要相互影响、相互启迪。教师若作出“期待佳作出现”的意向,孩子们会更加乐意去想像、丰富画面。如在画《太阳》时,学生们充分想象,有的把它画成一位仁慈、博爱的妈妈,有的孩子画了四季的太阳,春天他们联想到绿叶、鲜花、微风等,夏天他们联想到针、刺,秋天,有的同学画了丰收的场面,用收获来表现太阳,冬天,用寒风刺骨、结冰、雪花来表现。这都是孩子们创造能力的表现。在艺术的天地中,他们自由地发挥,自由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先生的话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发掘孩子们思维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格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抓住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怀疑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含有很大的创新意识成分,教师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要依靠教材,寻找创新资源。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就是一种创新事例;像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人物,本身就实践着创新;还有一些人类创新的像赵州桥这样的成果,都是鲜活的、具体的创新事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解说,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教材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是要讲求课堂技巧,培养创新的强烈愿望。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培养好奇心,创设导入新课的问题情景或者制造导入新课的悬念,使学生生产生新奇感:含有更多的创新意识成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好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结论,或者只给出结论的部分而不给出结论的全部。全部结论或部分结论留给学生自行研究得出。待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及时地给予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产生追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还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發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或人格

一个人能否在学习、写作生活中不断创新,取决于他的创新能力,而一个人有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则取决这个人的个性或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顺其自然,尊重学生分散的广泛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激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创新性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兴趣,鼓励、支持、指导学生好奇、好问,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满足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解疑作为数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者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或创新。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幽默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集体愉快学习的热烈气氛,积累创新学习的愉快体验,保持积极,肯定的创新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快乐感,以促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进而促使达到新的学习成功,鼓励并引导学生自由地思维、灵活地联想。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要使学生不管别人怎么想,只管按自己的想法做,不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轻易改变,不断地自我激励,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模仿他人,积极主动地探索,能产生自己的独立看法和想法。

(五)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定决心学习好,自我信任,我能行,我一定能获得成功”的坚定心态,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集中注意力,锲而不舍地思考、探索,使学生不怕失败,不固执,无偏见,不断学生激发自我鼓励的创新性学习活动。

(六)培养学生勇敢冒险精神。要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讲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敢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做别人未做过的事;即使遇到挫折,仍能继续努力。

(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勤奋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要使学生坚信创新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勤于动脑、动手、动口,不断加大自我创新的期望值。

(八)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不放过一个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刨根问底,不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联想是从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客观事物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两种能力,在创新性学习中,其作用尤为重要。第一,它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前,想象学习进程和结果,想象出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第二,它能够赋予学习生动性,打破时空限制,把死的东西变成活动的知识,抽象的概念变成活动的画面。第三,它能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实践证明没有想象的参与,创造思维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科具有感性多于理性、形象大于抽象的特点,只要不断积累,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感悟充满情感的人生,不断创新,激活思维,就一定能够洋洋洒洒,妙笔生花,描绘出美丽精彩的人生。

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新意识 篇4

一、激发动机, 诱发情感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因和动力, 是学生产生行为的心理欲望, 只有学生具有这种欲望时, 教师的行为指导才可能发生效用,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 “理有所晓, 则情必为动”。应在情理交融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深化道德认识, 从而规范行为。如在教学《言而有信》一课时, 要使学生懂得讲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围绕教学重点, 采用欣赏音乐、启发情感、评论故事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情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伊始, 让学生听故事《守信》, 教师设问:怎样做到守信呢?教师诱发情感, 第一答应别人的事, 应该怎样做?第二答应后做不到又该怎么样?学生情绪高涨, 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观看宋庆龄冒着漫天风沙赴约的画面, 由此产生对宋庆龄的敬佩之情, 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让学生“悟其神”、“动其情”, 心中油然升起深深的敬意。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而且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诱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为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创设情景, 萌发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要结合课文内容有意识的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捕捉时机, 让学生萌发学习情感。让学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纳颜暖心”, 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 在内心“共振”中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效应。如教学《为了祖国的尊严》时, 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和欢迎外国元首的迎宾仪式, 教师结合画面在《国歌》的伴奏下简述:国歌奏响, 国旗升起, 三军仪仗队威武雄壮。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讲解, “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静止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场景, “无形”的故事变得“有形”了, 在学生的脑海中忽现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让学生感知故事情节。之后, 让学生思考讨论看到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的感受, 在讨论中逐步认识五星红旗的升起, 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生。学生从心底萌发了爱国主义情感, 师生情感再次产生共鸣。

三、深入明理, 激发情感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为基础, 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快乐、兴趣都与直觉有内在的联系, 情感是心理的基本动机系统, 它对动机和生理驱力起到积极作用并对创造力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如对《父母恩情似深海》的教学, 有故事引入, 由果溯因, 引出道理, 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 而且抚育我们成长, 他们为了子女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种养育之恩, 像山一样重, 似海一样深, 我们怎能忘记呢?在明理的基础上再采用心理换位法,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情感体验, 父母这样爱我们, 我们怎样来报答父母呢?在学生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的情感需要时, 教师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让学生讲述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用学生自己感受最深的情感材料, 强化教学效果, 做到在明事理的基础上激情, 在激情中深入明理, 理中有情, 情中有理, 如果所明之理融入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那么将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 达到以情激情, 以情激恩, 进而让学生感悟情感的运用于控制是很重要的。

四、鼓励质疑, 以境激情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问才能促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疑”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 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鼓励学生质疑, 以境激情就是为了唤起或强化学生的某种情感, 教师有目的地、巧妙地创设具备一定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熏陶价值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质疑中身临其境, 以触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而产生情感, 或喜或忧, 或敬或鄙, 或同情或责备等等, 给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教学《国旗, 国旗, 我爱你》一课, 教师可在学生初步认识国旗的基础上, 让他们观看视频《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壮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和部队主力, 宁可跳崖也不当俘虏这一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片段。然后引导学生疑问, 于是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跳崖?教师及时表扬这个问题提得好, 说明学生能做到边看边思考, 随后, 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或争辩来解决问题。教师补充恰到好处的解说,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于是学生的情感波涛被激起, 对五位壮士产生了由衷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进而懂得了五星红旗的升起是来之不易的。加强鼓励学生质疑, 采用以形象为主体, 音、形、境相互配合, 声、形、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产生“情随境生”、“触景生情”的效果。

五、指导实践, 升华情感

时间是情感形成和升华的基本条件, 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 所以, 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 在实践活动中, 以行激情。如教学《客人到我家》一课, 在学生懂得待客的一般礼节和基本要求后, 让他们按行为要求表演小品《我是怎样招待客人的》。通过模拟待客的情景, 学生将道德标准和规则付诸行动, 获得实践体验, 并从实践效果的反馈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这样, 不仅使学生自觉养成“要热情、礼貌待客”的文明习惯, 从而升华了情感, 促使明理向道德行为转化, 为创新教育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也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去选择、去竞争、去锻炼、去体验, 去做他们想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情, 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是一个沉稳的指导者、从容的引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创新的推动者。

激发创新意识 篇5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网络教育逐渐走向成熟,市场细分不可避免。对欲投资的网络教育领域应有深刻的认识,深谙它的商业模式、客户需求、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支付服务等关键要素。

一、注重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投资任何产业都要实施的研究工作,这是市场营销的起点和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失败的项目中至少有一半原因可以归咎为市场调研不足。

网络教育是一个新兴产业,伴随着互联网的成长而成长,有其独特的运作模式。而且网络教育产业亦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除少数教育类型以外(如婴幼儿教育等),几乎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辅导等都可以以远程的方式开展,但是各种类型网络教育的规模、成熟程度、运营模式均有其特点,不可能机械照搬同一种营销模式。因此必须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才能获得成功。

二、市场细分及差异化战略

网络教育逐渐走向成熟,市场细分不可避免。对欲投资的网络教育领域应有深刻的认识,深谙它的商业模式、客户需求、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支付服务等关键要素。

目前网络教育企业之间的同质化倾向已经显现出来,某些企业之间的商业模式非常相近,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相差不大,产生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网络教育产业还远未饱和,建议产业界实施差异化战略,瞄准有前景的新型网络教育类型,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三、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有机融合网络教育产业发展初期,受互联网泡沫影响,人们对网络教育的认识有非常浓厚的非理性色彩。经过五六年的实践,业界对网络教育的优点和不足有了深刻的体验,对网络教育的定位更加准确。业界越来越认同的是,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并不是代替、矛盾的关系,传统教育必然会长期存在,但是会与网络教育相互融合,即“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在进入网络教育投资的时候,宜考虑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融合的模式,以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投资网络教育的企业往往急于求成,采取盲目扩招、炒作等激进市场手段以尽可能及早实现赢利,但是往往适得其反,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高额经济收

入,却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往高等网络教育领域的某些情况就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网络教育是一种长线投资,企业在投资开发网络教育行业时应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切忌运营过程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只重视近期利益是一种“竭泽而渔”的非理性行为,无异于“饮鸠止渴”,会严重损害自身甚至整个产业的利益。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篇6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勤奋努力,才能克服一切障碍,才会有创新意识的愿望。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对其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情况下取得的。政治理论比较抽象、枯燥,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说明“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1.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动因。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事例,幽默省人的漫画和扣人心弦的疑问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与投入,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作为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潜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多鼓励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展开思路、展开想象、展开质疑,鼓励学生纵向追踪,挖掘思维深度,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要围绕“还有什么其他想法”、“还有什么需要补充”、“还有什么更好的做法”等问题,引导学生综合串联,拓宽思维的广度,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设难置疑,创设问题情境,当问题刺激学生大脑,大脑的活动性就会增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同时改变过去单纯按课本或教师的提示去做的做法,設置恰当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时代的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改善,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发挥多媒体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欲望 篇7

一、更新教学观念, 让学生提问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才能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积极的思维, 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在讲正棱锥的概念时, 有一名学生问:因为在平面图形中只有正多边形才有中心, 那么正棱锥的概念是否可以将“底面为正多边形”这一句去掉?每一节课都要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巩固和思考,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思考上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问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 即问题以怎样的方式、形式组成和出现, 从而引起思维共鸣.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 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 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有机联系, 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 在教学“概率”时可设计:“我班有50个人, 那么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引入新课.又如, 教学“二项式定理”时, 教师可设计“今天以后的第22003天是星期几?”问题, 必能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像这样创设引入教学情境, 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钟爱数学, 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而且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 有意识地、灵活地创设出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灵感, 让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

三、营造民主气氛, 让学生敢问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形成, 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 是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课堂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 对学生的提问能耐心回答, 对学生的意见能虚心接受, 对学生的错误能大度容忍, 争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应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

因此,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名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 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 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 从而使学生敢创造, 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四、指导提问方法, 让学生会问

指导学生不仅要敢于提问, 更要善于提问, 将问题提到点子上, 以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提问并不容易, 尤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引导提问, 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重要性, 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 怀疑引起反思, 反思引起探索, 探索促成创造.提问, 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材各个方面进行提问.提问方法的方法有: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

这样不断的指导与练习, 学生的思维就越明确, 系统性与逻辑性就越强, 提出的问题也就越有针对性、条理性.

五、善用激励策略, 让学生乐问

“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提问, 真诚的表扬学生敢于提问的行为,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提出问题, 对于肤浅的、离奇的问题, 教师也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 并从中捕捉闪光点, 珍惜敢于提问的精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敢想、敢说, 更敢问.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过程、得出结论时, 教师绝不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确保他们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 善于创新.

可见, 课堂上教师适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并加以鼓励, 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 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学生的新奇想法、创新点子淹没在我们的教鞭之下.

激发创造欲望 培养创新意识 篇8

1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率先行动起来, 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 只要老师创造条件, 正确引导,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 教学《穷人》一课后, 我引导想象:“渔夫一家的生活已经够艰难了, 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 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这个故事。”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 因此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盎然, 思维的闸门大开, 很快就编出了不同题材, 不同内容的故事。一个学生说:“桑娜为了五个孩子生活得温暖舒适, 天天吃不饱, 睡不好, 由于长期劳累, 终于有一天昏倒在地。五个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这哭声惊动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菩萨带着书童来到桑娜家, 救星了桑娜, 给了她许多粮食和金钱, 从此渔夫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对他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 大家一起评出精彩的录到磁带上, 供以后的学弟学妹欣赏。”这就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跃跃欲试, 连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了手。大多数学生都想象渔夫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 但五个孩子在桑娜、渔夫两个善良人儿的精心呵护下健康地成长起来;也有的学生设想, 渔夫和桑娜终因劳累过度、饥寒交迫离开了人间, 五个孩子也难逃饿死的命运。

总之,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要有良好的环境, 教师也要努力学习, 接受新的教育思想, 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 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 创设条件, 设置情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 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而好奇心是人的本能, 人皆有之, 只是强弱不同罢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让每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 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见解, 发现新问题, 这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 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 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教学目标来完成。在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鼓励学生质疑, 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克服教学中的思维定势。

如:学习了《月光曲》一课后, 我问到:“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看哪位同学能夺得智慧星。”我的话音刚落, 中队长郭茜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兄妹俩家里那么穷, 怎么买得起钢琴呢?”小队长杨凯也不失时机地问到:“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他怎么可能一个人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呢?他是怎么摆脱记者和曲迷的纠缠以及当地领导的热情款待的呢?”这两位同学能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教师要倍加爱护。

再如, 学习了《夜莺的歌声》一课后,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小男孩看到敌人来了, 不跑不躲, 悠闲地坐在那里一边削木头一边吹口哨, 德国兵怎么就没有怀疑他的身份呢?小男孩带路时, 他们为什么不让小男孩停止吹口哨呢?难道经过国家多年培养的军官还不如一个小孩精明吗?”

如果在教学中能冲出为“考”而教学的束缚, 像这样的“种瓜得豆”所带来的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思考问题方法的变化, 是非常有益的。这种灵活发现在科学研究中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就会不断地变换策略, 并且能够得到成功的果实。

3 培养学生的多变能力

求变就是讲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要同一。“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就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

如教学中的识字, , 不能只会用偏旁部首分析, 而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多作思考, 看看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在教学《月光曲》一课的生字“盲”时, 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上面一个“亡”, 下面一个“目”, 合起来就是“盲”。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 有位学生说:“一个人的眼睛死了, 看不见任何东西, 就是盲人。”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 后者却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诠释, 因而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作文教学中的表达, 更是“求变”的用武之地。同样一个意思, 可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 在作文课上, 我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我为妈妈献爱心》, 对于这个作文题目, 我没做过多的讲解, 只提了两个问题:“你准备为妈妈献什么?怎么献?”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大家积极举手, 踊跃发言。有的说:要趁妈妈没下班, 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给妈妈一个意外;有的说:要做一个“连心”贺卡, 表示永远和妈妈心连心, 妈妈下班回来, 双手捧给妈妈, 祝她节日快乐!也有的说:要买一条妈妈喜欢的丝巾放在她的枕头边, 等妈妈去休息时给她一个惊喜;还有的说要预定一束鲜花送到妈妈单位, 让她也享受一下浪漫人生……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收到了相同的效果, 那就是每位母亲都被儿女的爱深深地感动了。

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 让他们各抒己见,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本学期, 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今天我当小老师”活动, 没想到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一个叫朱超的小男孩捷足先登, 他带领大家学习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他先让大家介绍了作者安徒生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然后挑学生读了课文, 并让大家结合课文上下句段意境理解词语。在理解“圣诞树”一词时, 他对同学的解释做了详细的补充, 由圣诞树讲到圣诞节, 又由圣诞节讲到了圣诞老人, 显然他查阅了资料。让学生当小老师, 大家发言的积极性很高, 鉴于学生的热情, 这个活动一直持续了一个学期, 最后, 连班上从不发言的崔龙鹏也主动走上了讲台, 大家都激动得为他鼓掌祝贺。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也敢畅所欲言了, 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 同时也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让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用我们创造性的教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 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用我们敏锐的眼睛发现教材的“点火处”, 并帮助学生再点火。只有我们能换一双眼睛看问题, 换一副脑子思考问题, 换一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与学才会合理地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 才会有创造思想和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发展。S

摘要: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让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用我们创造性的教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 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想象力,好奇心,多变能力,自主意识

参考文献

[1]苏兴斌, 吴定华, 卢小奎.构想.实践.体会[M].大地出版社, 1999, 10.

[2]心放.想象力统治世界[M].新世界出版社, 2009, 4.

激发创新意识 篇9

一、发挥课堂效应,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的主体意识是指人们潜在地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没有创新的主体意识, 学生不可能有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不可能选择、重组、应用眼前的信息, 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 创新意识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前提。

1.利用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潜能

初中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 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问题。如讲解勾股定理时, 课件展示:我国首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被成功地送入太空, 卫星上带有向外星展示地球上文明的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几个直角三角形和几组特殊的勾股数 (3、4、5;5、12、13;……) 。教师引用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话:“凡有文明存在的地方, 必然知道这几个几何图形及这几组数据的特定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文明的标志与象征。”伴随画面的出现, 教师向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科学教育。立即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画面中的直角三角形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勾股定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中, 为课题的探求成功作了创新意识培养的思想准备。

2.利用激励效应, 诱发创新意识

群体学习能产生群体效应,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积极性, 这是个别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群体氛围必定是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没有压迫感, 没有挫折感, 能自由地发表意见, 自由的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自由的与教师、同学合作沟通信息。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受到激励, 你追我赶, 大胆创新, 增强主体意识。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 “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虽然说得不够完整, 但勇气可嘉”, 等等, 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小主人。

二、优化课堂意识, 激发创新能力

课堂上要善于选择、重组、应用信息, 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学生来说, 在学习活动中, 只要领悟新的道理, 发现新的问题, 得出新的方法和结论, 都是一种有效的创新。

1.倡导质疑问难, 引发创新能力

教师、教材、书本常常被学生视为权威, 认为教师讲的、教材上说的、书本上写的都是正确的, 这种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即使有学生偶尔发现疑点, 也常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认识出了问题。殊不知, 这种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从众心理压抑着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 以致于不敢诘问, 不敢质疑, 唯教师是听, 唯教本是从。长此以往, 哪里还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应有意识的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再生疑, 再质疑, 再解疑。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深入的过程中, 思考、探讨、发现、创造, 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

如我在教学“乘法估算”时, 我提出例题61×98可以看作60×10进行估算。可有学生问:“98看作100后, 61×100也可以口算, 为什么一定先把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说:98看作100, 看大2, 积就增大了2个61;如把61看作60, 则看小了1。大家议论纷纷:积仅减少了1个98, 近似值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因此, 不一定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 有时估算只要求得一个估计的数, 不要很精确。学生在质疑提问中懂得了估算是根据需要, 只要方法合理、方便就行。由此可知, 老师不可抑制孩子的提问, 应鼓励学生质疑多问, 激活思维, 培养兴趣, 诱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2.提倡一题多解, 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 从各种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自由发挥, 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例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复习阶段有这样一道题:已知2x2-3xy+y2=0 (y≠0) , 求x:y。你会解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这道题学生很好回答出, 用因式分解方法: (2x-y) (x-y) =0解得2x=yx=y, 而x:y=12x:y=1。第二种方法学生回答很有创意, 渗透换元思想, 即:2 (xy) 2-3 (xy) +1=0, 令xy=t, 则方程可变为2t2-3t+1=0解得t的值即可。

同学们想法令人称赞, 尤其是最后的一种还想到了问题的可能性, 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提倡一题多解, 让学生多角度, 多方位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一种多角度的思维形式, 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的特点是求异、标新, 它能有效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因此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讲解例题:二次函数y=x2- (k-2) -k的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 (A点在原点左侧, B点在原点右侧) , 线段OAOB的长度为ab

(1) 若a<b, 求k的取值范围;

(2) 若ab=2∶3, 求k的值, 并写出这时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

师生共同探讨分析:

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 说明了什么?

②两交点分别位于原点左右两侧, 又告诉了什么?

③第 (1) 小题中条件a<b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由①②③的发散思维分析, 再用收敛思维综合, 就很容易知道k的取值范围。

4.运用变式训练, 强化创新能力

变式批改变某一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 而不改变其本质属性。运用变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纵横沟通、加深理解、发展思维、提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 倍数应用题中的“A的产品是B的产品的3倍”, 可以说成“B的产品是A的产品的13;或者“A的产品比B的产品多2倍”;还可以说“A的产品与B的产品之比为3∶1;又可以说“A的产品是整个产品的34”等, 这样叙述一则可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 二则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追问, 切实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 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发展为本,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激发创新意识 篇10

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从声音、图片到动画、视频, 从听说训练、读写训练到知识扩展,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网络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做加强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便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促进交流与合作,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 作为一位英语教师, 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是不够的, 仅仅满足于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知识的不断更新,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 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 就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因此就必须加强学习, 只有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网络环境为我们不断学习提供了一条简便有效的学习途径, 为我们提供了浩瀚的知识海洋, 它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了多种学习渠道, 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 课前准备要充分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 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前提之下, 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 认真选择, 把紧扣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资料下载收集, 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声音、光线、动画, 把教材抽象内容活化为直观生动的生活素材, 把教材内容中涉及到的枯燥的语言知识激活, 活化为现实生活, 让学生在极富生活情趣的交际中理解语言知识, 掌握教材提供的信息,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

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 与教学过程迅速切换, 能够提高时间利用率, 增大课堂呈现的信息量, 有利于教师在极其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 增加教学的知识容量。这种崭新的教育模式, 跨越了时空和地域限制, 将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 实现了各种资源的超文本链接, 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课件中预先准备好的视频片段、影视资料, 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获得知识, 还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能够在乐中学趣中练, 创设真实的英语教学情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 能加强合作, 便于课后交流

信息技术可为师生之间加强联系、促进沟通、提供方便。首先, 它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信息, 掌握学生课外学习状况。学生在课下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 这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通过网络传送解答方案, 非常快捷方便。另外,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批改学生作业。如每单元的书面表达作业, 学生可以根据书面表达的具体要求,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 然后通过发送邮件传给教师, 教师给出评改意见、指导修改。这样做既方便快捷又可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克服了面批面改不能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内完成的客观现实, 实现了把信息技术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 网络环境下的全新教学模式, 它为学生供了多种信息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 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的空间,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教育方法,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用良好的心态积极投入教育事业, 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做出努力,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摘要:多媒体教学环境和网络技术逐渐应用在教育教学中,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的空间, 不仅能督促教师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不完满是人生的永恒下一篇:临床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