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经管类

2024-08-23

农科经管类(精选三篇)

农科经管类 篇1

1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 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就业意向是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模糊的、浅层次的需求, 具有不稳定性。[1]随着全国就业形势的巨大变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革,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明晰大学生就业意向对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能够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与择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我, 了解自己的就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了解自己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与方向, 从而能判断出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某个职业。通过了解大学生就业意向, 既能使大学毕业生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 也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加满意的职位, 从而提高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 因此, 研究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物质待遇、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都不尽如人意, 个体、私营、民营、三资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慢, 从而限制了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与此同时, 由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 中东部大型企业一般很难来西北地区招聘人才, 因此西北欠发达地区人才市场很不活跃, 缺乏对毕业生具有吸引力的大型企业和优秀企业。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较好的生活环境、较高的收入待遇、宽松的用人机制、更多的发展机遇等诸多优越的条件, 对优秀人才有更强的吸引力。西部欠发达地区长期面临“本地区优秀人才流失、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不来西部”的困境。

农业类院校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农村一线、企业以及其他部门, 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2]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 农科院校也逐步设置了诸如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类专业和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 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院校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以农学为代表的专业、院系处于优势地位, 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可能是主要方面, 但它是学校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处在西北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相对落后的环境中, 努力的增长自身技能、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已属不易;在农业院校内部, 还要面临农学类、动物医学类、动物科学类、食品科学类等农业院校优势专业在学习资源、就业资等方面的竞争,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身处地域劣势、院系劣势、专业劣势, 在这样的就业、择业过程中, 对自己现状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相当模糊, 目标不稳定, 心理压力很大。

2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特点

2.1 就业地域固化, 具有强烈的就业地域倾向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省, 而其中农村生源居多。对于就业去向, 大致分为大城市和家乡两个方向, 具有强烈的就业地域倾向。具体来说, 城市生源的毕业生不愿意放弃城市的优越和便利生活, 尤其是省会城市生源学生更不会选择中小城市或农村去就业。而农村生源的毕业生, 虽然来自农村, 但是考上大学并不容易, 并且考大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脱离农村生活、脱离农民身份, 有一个“城市人”的身份。农村观念中, 上大学依然是学子脱离农村的捷径, 部分农村家庭甚至是负债、贷款供子女上大学, 因此获得一份体面而高收入的工作是农村大学生及其家庭共同的心愿, 因此, 农村“骄子”也不甘心回归乡镇就业。而剩下的毕业生也都将回家乡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招聘考试作为主要目标和就业方向, 因为这意味着至少能够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获得一份体面而收入稳定的工作。综上而言, 不管是城市生源还是农村生源, 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屈身就“农”[3]。

2.2 就业日趋理性、就业价值标准多元化

西北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科经管类毕业生认识到就业压力大, 在就业待遇上呈现出理性的一面, 但是就业观念并没有完全跟上形势的转变, 大部分毕业生仍希望找到稳定、收入水平高、地域好、能发挥专长的岗位, 对经济落后的非家乡地区基本上不会考虑。在就业价值标准选择上, 既追求自我价值也重视经济价值。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 农科经管类毕业生会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

2.3 贫困生占据整体毕业生中相当大的比例

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 贫困人口多, 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则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人数比重大, 且大学生中贫困生比重大。据统计, 西北某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2011-2014年毕业生贫困比率分别达到58%、62%、55%、57%。这个贫困比率是相当高的, 在个别专业, 贫困比率甚至高达68.5%, 城镇生源学生只占到班级人数的17%。因此, 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学业、就业、学校生活各方面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在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不发达, 就业需求量难以满足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的大背景下,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凸现, 这种就业困境如果不能有效解决, 则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而失业或者不能高质量就业。国内研究显示贫困生群体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个人特长、学业发展、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资本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差距[4,5]。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在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就业, 大部分会选择回家乡,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觉得对家乡有依恋感, 又可以依靠的社会资本, 有自己的亲人、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这类大学生生源一般是农村或者小城镇, 经济发展缓慢, 生活节奏慢, 生存压力较小。他们返乡之后再就业方面主要是寄希望于家人的帮助, 依赖家庭帮助的心理比较重。二是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一方面贫困毕业生因为家庭贫困, 急于通过就业来摆脱经济困难的现状, 并且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缺乏外援的支持, 这种焦虑的心理促使贫困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去投简历、参加各类入职考试、面试, 寻找工作, 不能等也没有靠;另一方面贫困毕业生又存在瞻前顾后、担心失败的心理。再加上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使得大部分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困难, 很难被一些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相中。三是处于就业过程中的弱势。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善于推销自己, 在着装打扮、自我营销、准备简历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缺少公关意识和营销策略。

3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3.1 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 自身定位不准确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日益活跃、非公有制企业逐渐增多、增强而改变, 部分学生还没有同“铁饭碗、大锅饭”这些老观念老传统告别的心理准备, 有较强的国有企业情结和公务员企业。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对中小型企业的冷淡引起了人才市场的不平衡, 一面是“公务员”热、国企热持续不退, 一面是中小企业招不到优秀人才甚至招不到人。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 毕业生人数已越来越多, 传统的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 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小企业、中小城镇, 特别是基层农村才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实质上, 在未来几年内, 中小型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并成为人才市场的需求主力, 今后的毕业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趋势。

3.2 对就业期望值偏高、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尽管在学校获得了计算机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 但实际动手能力不高。“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 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6]。

3.3 家庭观念影响严重

相当量的学生在择业时受父母影响较大, 父母求稳定、保终身的传统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一些学生。尽管家庭不可能单独承担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在心理上也已不再与家庭保持少年时期的强烈依赖关系, 但从以上毕业生对家庭的期盼可知, 家庭在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

3.4 受用人单位对学校知名度、专业认可度的影响

由于缺乏宣传, 使得内地发达地区对西北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情况知之甚少, 许多用人单位不了解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学生培养情况, 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大学生, 担心农业院校培养的经管类毕业生素质不高, 质量不过硬, 存在不敢或不愿接收的情况, 致使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同时, 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 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于农业院校的“定型化效应”和对于农业院校开设专业缺乏了解, 且对农科经管类专业缺乏信任。在看到来自某农业大学的金融学 (财务管理等) 专业毕业生简历时, 往往会发出“农大还有金融学 (财务管理等) 专业吗?”等疑问, 甚至对于农科经管类学生不予选择, 致使农科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自信心严重受挫。

4 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解决对策

4.1 加强求职心理辅导

如上所述, 大学生择业都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值, 这是正常的, 但脱离现实, 好高骛远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受地域和农业院校大学生身份双重制约, 在求职过程中, 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因此, 在就业或择业心理辅导过程中, 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要提醒他们具备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同时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指导, 正确对待挫折。

4.2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 从大班授课向小团体辅导转变

地方农业院校亟须针对学生生源特性, 以生为本, 从低年级新生入手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系统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并使之专业化、常态化, 切实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念, 坚定自身的决心, 勇敢走出各种生涯发展规划的思想误区”, 尤其是“唯高薪”、“铁饭碗”、“专业即职业”等传统就业误区, 力求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了解, 自我定向, 自我选择和自我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 要从目前的大班授课向小团体辅导转变, 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都是针对性很强的课程, 大班授课很难突出某一专业的特点或针对某一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 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只有实现小团体辅导, 才能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客观认识职业发展环境, 调整就业期望值, 主动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帮助学生提高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4.3 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企业, 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

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大学生更要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农科经管类专业要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专业培训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学校的就业指导要逐步向职业指导过渡,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4 发挥家庭的职业选择导向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情感性的扮演者, 家长对大学生个性的了解有更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学生想找到理想而合理的职业坐标, 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 大学生的个性是其就业的重要参考指标, 家庭在这方面可以作为在大学生就业时的帮手。家庭此时就应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 帮助大学生清楚的把握个性, 更好的找寻自己的方位。

4.5 加大贫困毕业生帮扶力度

积极向就业困难毕业生宣传国家和甘肃省的有关帮扶政策, 全面、准确摸查就业困难毕业生, 并进行统计造册逐一帮扶。一是在求职关键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 特别对他们就业信息获取、笔试、面试、签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能力;二是建立受助学生的精神帮扶体系: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广大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2) 关注贫困毕业生的健康发展, 顺利就业。通过建立贫困毕业生心理档案、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个体咨询等方法, 引导贫困毕业生正确认识现实, 解决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和困惑, 培养健康的心态, 杜绝因贫困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 实现贫困生的精神脱贫。 (3) 加强诚信教育, 培养贫困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处事原则。 (4) 深化感恩教育。教育广大受助学生常怀感激, 传递关爱, 知恩图报, 将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教师、国家和社会。[7]

5 结束语

总之, 企业对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不多, 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认识短期内难以改变, 导致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应该通过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协同努力、密切配合, 切实提高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创造有利于农业高校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 使西北欠发达地区农业高校经管类毕业生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 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祖国。

摘要:西北地区条件艰苦, 经济落后, 大型企业、成熟企业较少, 致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与制约, 其中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则是首当其冲, 在进行就业决策时要考虑到诸多因素, 只有不断提高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 引导这类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才能打开就业难的困局。本文围绕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简析, 从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应该采取的对策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就业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秀珍, 贾卫东.新上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时空, 2007 (11) .

[2]邝小军.农业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8)

[3]余应坤.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02)

[4]姚俊.贫困学生:城市就业中的弱势群体[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0) :95-97.

[5]王子杰, 邬淑红, 文丽.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弱势思考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 :10-11.

[6]余应坤.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02) .

农科类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进与实践 篇2

关键词:无机化学 分层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79-01

海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211大学,由原来的海南大学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并而成。学校结合海南地域特色,开设了特色农科类专业,如农学、植物保护、园艺花卉、草业科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这些专业大一第一学期都要必修《无机化学》。本人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十余年,结合农科类专业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一些探讨。

1 课程特点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农科类专业安排的学时为40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热力学,四大化学平衡和物质结构。由于学时有限,没有安排元素化学内容。农科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需实现以下目标。

(1)丰富学生的无机化学知识,提升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中学化学知识,激发他们用化学进行专业交流和深入研究的愿望;

(3)帮助学生逐步培养阅读化学专业书籍及相关论文的能力,从而能够及时掌握国际上最前沿的信息和资料,为将来进行专业研究奠定基础。

2 学生特点

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来自农村,其整体学习水平稍差。作者對2011级农学和草业科学两个专业1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只有57.5%的同学在高考中选考了化学,也就是说,只有略多于一半的同学按照中学化学的大纲要求有系统有重点地进行了高中化学课的学习。而在其他未选考的同学中,有54.5%的同学未能按正常课程要求全部修完中学化学,甚至有个别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仅仅修了一年。可见,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效的教学。

3 教学方法探讨—分层次教学[1]

根据本校农科类专业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可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给予相应的教学辅导,从而使各类学生不断地把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人水平有两种,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使每个人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最终都能达到基本的规格要求[2]。

学生分层后,教师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对于基础很差,学习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以教育部规定的农科类专业无机化学基础课大纲的教学要求为标准,以跟得上课程进度为基本要求,同时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盲点进行课后补习,最终达到大纲要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要求,适当增加与补充研究性内容,提出引导性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路与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对于处于前二者之间的这部分同学,辅以少量的应用性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思考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达到大纲的要求,并初步认识到无机化学理论与研究的一般方法与途径。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学生一般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是很浓,如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采取满堂灌,从一个理论到另一个理论的灌输,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需要和采取一些教学手段与学生互动[3-4]。

4.1 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

无机化学是研究化学基本原理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概念与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利用多媒体播放,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4.2 案例教学,联系实际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实际案例,如:如何利用热力学判断消除尾气的反应是否能自发,以此引用目前城市环境的热点话题;在学习酸碱缓冲溶液概念的时候,可举例:人体血液、土壤溶液等缓冲体系,引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和重视。

4.3 课堂测试,提高效率

刚经历过高考的新生,对于考试有着特别的敏感,一遇到考试会特别兴奋。因此适当的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当场测试,能迅速的让全体学生集中精力回到教学内容上来。本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课堂测试,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将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4.4 网络沟通,以人为本

利用网络,构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答疑、课件习题下载、提交作业等[5]。课堂上学生人数众多,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教师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手机、网络等,在课外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尤其通过网络QQ,学生能敞开心扉和老师平等对话,教师除了解答一些课程知识以外,还可以对新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

5 结语

根据农科类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与专业相结合,即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无机化学课程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应用。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学手段上,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目标上,结合具体专业与社会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及培养过程,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威,龚淑华,刘晓瑭.农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1,1:68~70.

[2]周光明,彭红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高校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6):69~71.

[3]王效香.如何进行分析化学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4(1):79~80.

[4]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42~44.

[5]褚鹏云.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4:103~104.

高校农科类生产实习管理方法的思考 篇3

一、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或实习点

我院农学系非常注重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立。农学专业现有实习基地多处, 它们各具特色。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新湖农场是新疆北部较大的国营农场单位, 主要以棉花生产为主, 特色品种为新疆早熟陆地棉系列;兵团农垦科学院是兵团最大的农业类科研单位, 主要以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研究为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12团是新疆南部较大的国营农场单位, 以棉花生产以及海岛棉系列为特色品种等等。这些基地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 能为学生生产实习、参观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按照生产实习大纲制订实习实施方案

生产实习大纲是组织和检查实习的主要依据, 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而制订。实习大纲包括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和实习内容。为使实习工作有计划地进行, 在实习前根据实习大纲要求, 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 制订实习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总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内容要求、考核办法等。首先, 实习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实习本身就是专业课教学的深化环节, 要与课堂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专业课中的机械播种和节水设备等内容主要应在生产实习中解决, 一些有待进行理论分析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在实习时对相关现象注意观察。其次, 实习内容还要注意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我们选择播种、田间防治病虫害、中后期田间管理作为实习重点, 兼顾栽培措施、节水灌溉、后期测产等内容, 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

三、合理配备指导教师

教师在实习中占主导地位, 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认真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 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虚心向富有田间经验的技术员和植保员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指导生产实习的能力和业务能力。多年来, 我系生产实习都是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和青年教师带队下进行的, 指导教师以主讲专业课的教师为主, 这样可以保证生产实习和专业课教学能够密切配合。

四、严格管理

为了使学生建立和保持足够的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生产实习前应在学校进行实习动员, 对此进行反复强调, 严格制订规章制度。进入实习单位后, 首先请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作安全教育讲座, 明确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守则,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不同岗位间轮换实习, 每组2人。要求学生勤看、勤问、勤记, 虚心向技术员请教。一般来说, 学生在每个岗位实习的初期, 积极性高, 态度认真, 实习日记内容也丰富, 但实习进行到中后期, 积极性下降。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提示要看哪些关键内容, 并作现场讲解。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 每次实习期间都要请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专题讲座。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相关情况, 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参观相应的试验站、生产基地,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科学考核

生产实习成绩由三部分考核后综合评定。 (1) 平时成绩 (占30%) , 根据学生生产实习期间的考勤情况、平时表现、实习日记的记载情况评定。 (2) 实习报告成绩 (占40%) , 根据实习报告内容和质量来评定。 (3) 实习单位成绩 (占30%) , 由实习单位给出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努力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的成绩。

六、结束语

多年来, 我系就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生产实习的,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更多的实习单位愿意成批接受学生的实习, 从而建立和保持实习基地和实习点。为此, 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已有的实习模式, 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当然这对教师日常教学改革和实习的指导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实习并不是什么新课题, 但是,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必须进一步地探索, 总结出更好的方法, 以保证生产实习质量, 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斗.高校农学类生产实习改革尝试.广西高教研究, 2000, (10) .

[2]邵兴国, 王滨, 张浩.高校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石油教育, 2000, (09) .

[3]姚安庆.农学类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优化模式的研究.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 2003, (06) .

上一篇:电子式互感器校验仪下一篇:行为经济学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