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活动

2024-06-10

学校体育活动(精选十篇)

学校体育活动 篇1

一、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潜伏着人身安全风险

体育活动是在开放的室外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师生活动, 相当于文化室内教学条件下, 体育活动更加具有危险性和意外性, 一旦出现事故, 就给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重大伤害。为了确保学生和教师相对的安全教学环境, 学校体育保险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外很多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法国都建立了学校体育保险体系, 实际运行也很好, 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课程的选择性, 体育课程内容上加大了选修的比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学生的选择已经不局限于某些球类项目, 那些更具趣味、挑战性、高风险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并逐步成为体育活动的主流选择。跆拳道、羽毛球、网球、攀岩、拓展训练等体育项目融进了学生们的体育生活, 学生们在充分享受着体育娱乐带来快乐, 在引发学校和学生间意外伤害事故纠纷、司法官司的案例中, 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占到了第三、四位, 可现有的学校制度体系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学校对此事件承担责任的归属、赔偿范围、免责事由等问题, 当由家庭独自承担或由学校全部赔偿或由双方分担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时, 求助于保险。

二、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体育保险存在的一些问题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 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 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体育保险的对象主要指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员, 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活动中的师生。保险作为一种商业性的分摊损失、转移风险的经济手段, 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经济补偿和风险分担的作用, 通过体育保险可以得到来自体育和保险领域的专家对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赛事的风险分析、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理意见以及迅速完善的索赔服务, 可以为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赛事提供有效的保障。

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 目前的学校体育保险存在一些问题。问卷设计中主要包括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是否存在风险、学生体育活动风险严重性态度、学生体育活动风险可控性认识、应对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有效方法、不同学生群体风险大小的比较和学生对于保险的需求和顾虑等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学生与家长参与的保险意识相对比较淡漠。学生保险意识薄弱, 保险知识缺乏。大多数学生对保险业务陌生, 并且认为不需要购买体育保险, 不愿主动购买适合自己的体育保险, 保险意识淡薄, 保险认识的匮乏制约了体育保险的开发。体育保险意识薄弱, 旧的管理体制也制约了商业化保险在体育领域的推行。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运动员已经习惯于一切由国家或单位包下来的做法, 认为自己既然是给单位效力, 那么公费保险就是天经地义的。在对学校体育代表队的学生调查中, 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 77%学生周运动时间在5~10小时之间, 而89%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曾受过或大或小的运动损伤事故。问卷调研中有82.2%的代表队认为保险应该由单位承担, 大多数运动员还没有自掏腰包投保的意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 保险知识欠缺, 在出险后不能及时投案, 对普通高中学生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事故保险情况调查中发现, 总体上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保险意识淡薄, 保险知识匮乏, 对代表队学生的调查中只有5.5%的学生了解体育保险, 而非代表队学生则只有4.3%有一定的体育保险知识。加上理赔程序复杂又不及时, 这些都成了影响学生投保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而现在参加一些重大赛事的学生82.2%只是经强制由代表单位统一购买体育保险, 非比赛期间的体育事故做的重新定论, 而一般的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赛事一般都不参与体育保险。

第二, 体育保险为学校提供的险种服务相对有限, 覆盖面窄。学生选择险种有限, 覆盖面窄, 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险组合。体育保险险种覆盖面窄, 险种的设计没有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 不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出险种。因此可选择险种有限, 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险组合服务。

目前针对学生体育保险险种单一, 保险只涉及到运动员的人身意外保险, 而对重大赛事、风险系数大的保险就没有涉及到, 其中这些险种也只是作为一般险种的特殊存在形式, 且对于一般的伤害没有明确的规定, 其程度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般只涉及体育课和校内体育活动, 没有考虑到早操课, 课间活动, 校内运动比赛, 代表队训练等。然而现在学校意外伤害事故的高发率, 不得不引起关注。校园伤害事件的不断发生迫切需要保障校园安全, 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也迫切要求保险公司针对学校安全开设学校体育运动保险。

保险公司对体育保险的市场需求了解不够, 体育保险险种的设计与体育项目的特点结合不紧密, 因此不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出险种, 造成体育险种与体育保险的市场需要相去甚远。另外, 体育风险大、赔偿多、投入大、产出小, 是目前保险公司对体育风险的基本认识, 因此各大保险公司对体育保险这一块大蛋糕也是望洋兴叹, 都不敢轻易举动。保险公司的责任范围一般只涉及体育课和校内体育活动, 并且有明确的规定保险内容, 对那些大的意外伤害事故才理陪。

在调查学生对象中有少数购买了保险, 他们所投保的一般以意外伤害保险为主, 其承保范围包括车祸、烫伤、溺水、意外伤残, 等等。体育保险多以一年或几年的短险为主, 涉及寿险、财产险, 不同的运动项目涉及不同的险项, 险种的设计和运动项目的特点紧密结合。意外伤害是指遭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如果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出现了意外伤害事故, 也只有某些大的伤害事故 (如骨折、跟断裂、脱臼、溺水等) 才能获得理赔, 小的伤害事故 (如肌肉拉伤、搓伤等) 则不了了之, 原因在于保险公司的合同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 体育运动损伤哪方面的该理赔, 哪方面的不该理赔, 意外伤害的释义也只是宏观的概括, 这是保险责任不够精细、不够专业化造成的, 但往往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出现大的伤害事故的概率较小, 调查显示体育运动中大伤害事故如:骨折、脱臼占2.3%, 常见的损伤较多, 这些常见的损伤不容忽视, 处理不好就给学生带来终生的慢性体育运动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即便参加了意外伤害的保险, 自身的合法权益却并未得到有效的保障。

保险服务业对体育风险缺乏专业的研究和认识, 保险公司面对体育风险的特殊性, 常常是望而却步, 也就难以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体育保险产品, 结果是需求与供给无法实现有效的对接。而且, 体育风险不同于常规风险, 因此, 在体育保险的经营过程中, 需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 而保险公司往往缺乏对这种风险进行管控的手段, 经营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缺乏保障。并且由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 体育保险产品的营销需要专门的渠道和形式, 保险公司在发展体育保险的过程中往往苦于销售无门。保险公司与体育界的多次携手合作, 大都是赞助形式, 保险公司这种带有公益性的赞助方式, 从长远来看, 如果没有后续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服务, 难以使消费者对公司的品牌打心眼儿里认同, 要想由此转变到对公司产品的实际购买也就无从谈起。体育行销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视为短平快的促销手法。各家保险公司应该借鉴国外体育保险中发展较为完善的系列险种经验, 改变体育保险险种少、条款粗、理赔手续繁的实际问题。

第三, 体育保障制度不完善, 学校体育运动缺乏相应法律保障。我国现在外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等,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制管理, 但在现行的体育中, 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条文来处理和调解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纠纷, 也没有明文规定学校具体的行使责任等, 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而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法规相对健全。明文规定了学校在给学生投保后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一旦出险, 就有对应的认定标准, 这些规定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让体育保险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一, 寻找学校体育保险的空当地带, 完善学校体育保险制度。一些高风险的运动项目, 如跆拳道、攀岩、网球、棒球、冒险等。这就迫切的需要一种保险机制来分担其中的风险。在现阶段国内的保险业务中, 只有人身保险中人身意外保险有相似的条款, 人身意外保险指在意事故中身体蒙受伤害而残疾或死亡后, 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规定, 给付残废保险金或死亡保险金或医疗保险金的保险。从文字表述上看, 仔细斟酌又有很大不同,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中明确列出了除外责:即规定被保险人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期间遭受意外伤害属除外责任, 如规定被保险人在从事拳击、摔跤、滑雪、漂流江河等体育活动期间所遭受的意外伤害属除外责任, 若需要保险, 则需事先进行特定的约定, 称为特别约定意外伤害保险, 体育保险只能作为普通保险的特例存在。体育保险作为一种客观的保险需求而存在, 现有的保险商品中不存在有效的供给, 这就构成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因而体育保险的提出和试行, 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二, 完善体育保险险种设计体系, 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险种需求。学生体育保险的范畴很广, 险种多、分类细, 既包括责任保险、人身意外伤害, 又包括重大赛事的保险和财产损失保险等等。多样的保险险种既有利于保险公司分散分险, 又满足了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年龄、不同性质的多元化体育保险需要。体育保险险种的设计需要应该根据运动项目、参加人群以及体育场地的特点对出险概率、赔付率和保费进行精确地计算, 等等这些至使险种少、条款不明确, 不能满足保险需求。

第三, 加快对体育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学校体育活动的特点, 精心设计符合师生需要的体育保险服务。当然, 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群体的支撑, 一方面可以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通过办培训班的形式来培养体育保险人才, 然后再把这些体育保险人才送到著名的体育保险经纪公司进行学习或考察;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开设与体育保险相关的课程, 甚至可以开设体育保险专业, 来加大体育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学校体育活动总结 篇2

体育工作总结

一、为了将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和督促检查和指导,切实把阳光体育运动当做学校的大事来抓,把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确保了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保障经费投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大了对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配备了体育设施和器材,扩大了篮球、乒乓球场地,对体育场地(馆)做了较大规模维修,保障了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狠抓学生体育活动,落实每周出勤五次早操、参加三次课外活动、每天保证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每个学生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手段。我校把“两操一活动”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做到五定:定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场地、定负责人,及时检查统计结果,形成了一种制度,彰显了学校的体育特色。

2、加强管理,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体育教学计划实施体育课教学。全校各年级学生每周开设两课时,高中年级学生开设多种体育选修课,并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考核和评价学生体育成绩。体育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育学生重视体育锻炼,认真完成体育课的学习任务。

3、抓好业余体育锻炼。根据我校条件和学生运动基础,常年坚持田径、健美操、足球、乒乓球、武术等优势项目的训练,配备教练进行辅导训练。

4、开展各种群体性竞赛活动。

为了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安排、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学校与各院系都制定出了具体的竞赛活动计划,满足了不同特长、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需求。

四、不足之处和努力的方向

一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创新方面不够,缺乏远期目标。由于受学校场地、设施等方面条件限制,一些体育活动受到影响和制约,许多有计划的工作任务无法实施、完成,达不到预期目标和要求,有“等”和“靠”的思想,竞赛型的活动抓得较紧,群体活动相对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发扬成绩,纠正不足,努力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河北肥乡第二中学

2012年1月

河北肥乡第二中学

体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全民健身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在改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协调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常规工作,使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以竞赛活动为抓手,增强全校师生强身健体的锻炼意识,进一步发扬我校传统体育项目特色。

2、体育学科要继续加强学习、研究,规范体育课堂教学。

3、抓好校级运动队的训练,培养特长生和特长选手。

4、面对场地缺乏情况,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规范体锻课活动,加强课间游戏设计开发,控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学校体育教研组要再次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好各年级教学计划,按体育教学常规的要求,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2、本学期在学校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每位体育老师要依据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切忌放羊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思维,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研究现有场地的体育课活动设计,确保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3、加强科研意识,在学科教学中继续渗透学生好习惯践行课题研究的内容。每位老师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

4、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为目标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稳步上升。

5、加强学科的常规检查,本学期体育老师在室内上课的时间增多了如何上好室内课,课前要充分设计好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要利用现有的场地互相协调好,确保正常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师生课堂安全意识,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二)、加强学科建设,争创品牌亮点

1、加强体育学科组的建设,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到位。如何争创学科的亮点、创建优势项目是本学期学科工作的一个重点。

2、体育组现有的资源要合理有效的重组整合,争取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抓好群体工作,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1、加强课间操的日常管理。继续抓好课间操的进出场(快、静、齐)及做操质量,护导老师、班主任、广播操检查评分员,体育老师都要准时到岗,并在学生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2、组织开展好学生的体锻活动,任课老师要与体育老师密切配合,按体锻活动表有组织的进行课外活动,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3、组织开展好每月小型体育竞赛活动(因场地原因,本学期组织竞赛的方式会做相应的调整,具体见体育组的通知)学校坚持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出发点,在开足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每月安排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活动要常搞常新,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力争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锻炼氛围。

4、抓好日常业余训练,体育组要组织安排好校队训练工作,学期初,认真制订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体育老师要协调好各部门工作,经常、积极、主动和班主任、家长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使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得到保证。训练时要根据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确保运动能力稳步提高。

5、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学校工会要认真组织好教工的文体活动,抓好每天教师早操的质量,体育组要协助工会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以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教职工的体质。

(四)做好场地器材管理,体育资料整理工作

1、体育器材室配备专人负责管理,负责协调好器材的使用、保管及器材室的卫生工作,每天出借的体育器材要执行登记归还制度。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体育竞赛活动资料的搜集,以及在12月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输入上传工作。

(五)、开展大课间活动。开展好体育大课间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河北肥乡第二中学

高中体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 篇3

关键词:高中 体育学校 阳光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活动主要是指让更多的高中生主动积极地去室外、操场等地参加体育活动,在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家长的过分期待与繁重的学业压力使高中生的身心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进而导致很多高中生出现抑郁、近视、肥胖等问题。由此可见,在高中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高中体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而且还是高中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够,以致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生的文化课中,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目前来看,很多高中学校依然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和升学率,从而出现了教师随意占用体育时间、减少体育课时的现象,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长期以往,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被剥夺,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有待开发

高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具有活泼性和好动性的特点,如果在这个时期能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终生锻炼的意识。从目前来看,虽然有许多高中生希望能掌握一些健身知识和体育技能,很多高中学校也设置了每周两节课时的体育课程,但是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没有时间去锻炼,仍然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同时在现行的体育课堂中,很多教师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片面地将追求运动负荷强度作为教学目标来实现学生的体质增长,从而在体育课堂上出现了“控制性”“填鸭式”“传习式”“施予式”“灌输式”以及“执行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且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与课外体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是很多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出现了误解的现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自由发挥。同时,阳光体育活动还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团结等集体精神。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或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体育教师放弃了体育课堂中某些知识、技能的教学,从而降低了阳光体育活动重要性的充分体现。

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途径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对阳光体育的认识

阳光体育想要得到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提倡和宣传。许多学校由于对阳光体育的认识不够,并且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那些不需要高考的科目,关注力不够,从而在学校和教师的心中自然而然地被当成了“副科”,这些观念的形成使得教师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产生了随意的态度。对此,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大力推广阳光体育的锻炼,坚持将“阳光体育”的理念灌输到全体师生的思想中,使得教师和学校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阳光体育的重要性,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好习惯。因此,各个高中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活动,例如定期举办班级篮球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学校还需要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水平。通过组织管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运动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其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体育教学设施的完善配套是顺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因此,学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和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设置,从而保证资金的高效使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不仅可以依靠政府的支持,还可以借助企业、社会、校友以及家长等各方面的赞助,从而保障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锻炼需求。

三、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智力提升、身体发育、能力增强以及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虽然在高中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只要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对阳光体育的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对体育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和创新,那么阳光体育将会在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探析高中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措施[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8).

[2]张再萍.反馈教学法在高中阳光体育长跑活动中的应用实验研究——以四川省江油实验高中阳光体育长跑开展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沈翠凤.新时代下高中阳光体育的实施策略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

[4]许玉叶,黄黎敏.莆田市高中学校阳光体育的实施现状研究[J].运动,2014(7).

学校体育活动 篇4

正确的认识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石

1.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成就未来幸福生活

一般人对体育的了解都是比较直观的,看到的只是体育表面的意义。体育对于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的意义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尤其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体育可以增加其体质健康,特别是对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国家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标准里所测的肺活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直接培养和提高。我们希望学生们可以有一两项特长,表面上看体育是跑、跳这些动作的重复,但当学生养成习惯时,体育活动就不只是在校的活动,而将成为其终身的习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和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未来要拥有幸福、健康的生活,体育活动是一个必备的基础。

2.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体育活动对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起重要作用。体育活动有时候要与别人比拼,有时候要与自己比拼,与自己比拼就是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克服困难、突破极限,跑的要越来越快,跳的要越来越高,举的要越来越重。体育锻炼需要坚持,坚持本来就是一种意志和品质,学生们从中小学开始,坚持有一定强度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对于其意志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有这样一件事,你自己不但要坚持,还要精益求精,不断地去超越,不断地去突破,这就是通过体育塑造人的品质和精神。许多体育项目都与竞技有一定关系,与其他人或其他团队进行比赛也能增加学校体育活动的活力和趣味性,能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坚持,没有坚持就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但凡是比赛就有规则,比赛结果就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一个比赛的获胜、比赛成绩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平时的积累,就如同考试一样,临场发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偶然因素,并不是平时成绩优秀的比赛成绩就一定高,也不一定平时跑得最快的比赛就能夺冠军,这其中还要考验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体育运动水平。世界杯、奥运会等比赛选手在最后关头出现失误的事件比比皆是。如果把它放在学生身上,通过一些运动会、比赛活动让学生能够感悟平时训练与比赛的关系、平时水平与比赛结果的关系,从这些小事上学生可以折射出对事情的认识,体会到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得到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启发。

在比赛规则中还包含体育道德,包括对裁判和对手的尊重,对规则的服从等。比赛结束后,对手之间有时会出现互相辱骂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形,现场观众有时会表现出不礼貌,甚至失去理智,说一些不文明的话,这些现象就反映出有些选手和观众的体育观不正确,或者说人生观不正确,他们不能正确地去对待一件事,看不到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偏激的言论、想法和行为。这些思想上的东西应该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去培养,需要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意识到体育的教育价值。体育活动不只是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跑得快、跳得高,还要在比赛和锻炼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和价值观。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体育的育人功能是更为突出的。

3.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育的另一个层面是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体育活动有些是个体活动,个体活动就是要超越自我,尊重别人、尊重规则和接受偶然性结果等。有些是集体项目,在体育的集体项目里其教育的功能更多。同学们喜欢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最讲究的就是合作意识。即使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不是最优秀的队员,可是有很好的配合同样能取得胜利。有的团队有不少明星球员,组建起来反而没有战斗力,因为团队球员没有很好的配合,没有合作意识,没有合理的分工。

团队的力量和个人的优秀不是一回事,当一个篮球运动员拿到球之后不配合、不传球只顾自己单打独斗,这样的团队很难取得最终胜利。凡是集体项目都与合作相关,体育所体现出来的合作意识也是别的学科很难达到的。大部分的学科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是个体项目,但体育更讲究的是团队性,团队行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这种习惯将在他升入大学直到参加工作之后都会有很大帮助。学生是团队中的一个成员,甚至会是一个团队的领导,如何理解团队精神,如何树立正确的团队意识,团队成员之间怎么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共同合作去完成一项任务?这种团队意识和能力在体育中,特别是团体项目中将得到更多的锻炼。

只有认识到了体育对人的品质、习惯和身体的影响,认识到了体育对团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认识到体育非凡的教育意义。现在很多学校对体育不是特别重视,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体育表面的价值,而看不到其深层次的价值。这种价值的挖掘对学生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这些价值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4.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压力

在初三、高三时很多学校认为应该全力以赴抓成绩,但是我们学校对体育锻炼绝不放松,体育课从不允许停课。学校的学生也会在课间跑操,一直坚持到高考、中考前夕。因为体育这一独特的学科对人的身心有很大的调节能力,除了锻炼身体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压力,克服心理的紧张,对调节思想、情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人看不到体育锻炼在这方面的作用,认为初三、高三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耽误时间,这是对体育的误解。时间不能决定一切,时间和效率的结合才是成绩的关键。有张有弛,脑力活动和体育活动交错进行反而让学生变得思维敏捷、身心愉快,这样的学习、生活才是和谐的。学校学生成绩优秀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除了学生认真和教师负责,也要发挥各个学科不同的作用,让孩子变得健康、愉快,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提高成绩。如果一味的苦学却没有效率,这对健康不利,对学生的学习也不利,只是看书、考试会导致学生身心俱疲,效率低下,被动地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建立多层次的学校体育管理系统

1.学校体育活动必须要求全员参与

在学校体育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国家规定的所有学生要参与的体育活动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例如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只是底线,达到国家要求只属于及格水平。体育课要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在课表上,要真正让学生在阳光下,在教室外上课,不只是课表上排体育课,上没上课和上课的效果都要重视。

2.策划活动、成立社团,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

除了常规的体育锻炼之外还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开展、策划一些活动。我校每年都会开展春秋两次运动会,春季开展以轻松愉快的趣味体育活动为主的体育艺术节,注重参与度和趣味性,秋季举行以竞技性体育比赛为主的运动会。

学校还面向全体学生成立了各类体育社团,有的学生可能对体育项目中的某一项比较感兴趣,既然体育对人的发展、成长帮助很大,那我们就有责任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给这部分有愿望、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体育兴趣的机会,让某些体育项目变成他们的终身爱好。在众多学生中,不同的学生有各自喜欢的体育项目,所以我们要开展体育社团或俱乐部。面对普通学生成立篮球、橄榄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体育社团。社团大部分是学生自发成立的,有专门的学生负责人,自己邀请指导教师,教师只相当于一个教练,在技术上、管理上进行指导。当社团有良性发展时,学生自己就会与别的学校进行校际比赛。赛事的联络和组织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种联系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其它的能力。举办一场赛事涉及到联系时间、场地安排、邀请教师、裁判、交通问题等等事项,这其中学生将得到诸多锻炼。对于体育社团,只要学生感兴趣有人参加我们就支持,面对有兴趣的孩子,学校有这样的组织、有这样的社团,让他们有机会加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参加体育类社团,社团是鼓励大家去参加但不是强制性的,基于学生的兴趣,但体育课必须上。

3.建立高水平队伍,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学校之所以大力发展、普及体育活动,源于我校对体育教育的深刻认识。我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成立俱乐部和各类社团,满足有特殊兴趣孩子的需求,同时我校也有高水平体育运动项目。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意义在于:第一,可利用马约翰班课程体系培养出真正的体育人才,有专业运动水平的人才。其二,可带动校园体育氛围。高水平的体育项目在学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能够带动整个校园的体育氛围,在学校里有几支活跃的高水平运动队对学校的带动作用很大,会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喜欢体育中的某一个项目。

马约翰班培养模式很适合在其他学校推广。首先在学生范围内挑选出有能力、有潜质的学生,设置特定的课程,提供训练场地等客观的条件。其次还要有高水平的教练,把具有专业水准的教练队伍引到学校,按专业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来说,最初的训练方法对队员后续的发展十分重要,比如乒乓球队员,只是随便练习的话将很难得到提高。马约翰班把部分适合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项目放到学校,这样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马约翰体育特长班最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模式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学校,只要有场地、有教练、有团队,就可以尝试这种模式,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将两相结合,互不耽误。

现在我们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把体育与教育割裂开,在纯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里忽略了常规教育的价值,不少孩子从小接受专业训练,没有系统的学习文化课知识,离开体育后无所适从。我们不能把体育理解成单纯的技能,体育不只是训练,适当时机下它是一个智慧的较量,不聪明的人难以取得最终胜利,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都需要智慧而不是蛮力。体育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比拼的是意志、精神和智慧。在运动员的培养上我国不是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在强大的人口基数支撑下部分运动项目却发展缓慢,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运动员很吃苦,很小就开始训练,如果体系不正确,光用蛮力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多向世界先进模式学习,看他们是如何在常规的教学中培养体育人才。马约翰特长班就是一种尝试,我们很艰难地走过了这么多年,成功地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渴望这种经验能够在全国各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成为受人尊重的国家。我国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了很多金牌,但是有些金牌让运动员、让整个体育体系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我们应该反思体育人才培养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要看到在同等结果下,运动员多付出了哪些代价,我们要对全民族的体育负责,对每一个从事体育竞技工作人员的一生负责,这是我国体育可以长盛不衰,可以让我们挺直腰板做体育强国的重要因素。

应试教育与体育锻炼齐头并进

清华附中有重视体育的传统,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传统习惯,学生、家长选择了这所学校就是对学校的信任。我校已经用实践证明应试教育与体育锻炼两者不矛盾,而且互相支持。我们用实践和理念影响学生,这样家长就会信任你,用实践证明体育和学习的相互促进作用后没有任何家长、教师、领导会质疑这样的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教育活动方案 篇5

(以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学习体育文化,提高体育文化修养为目的。考核方法可以采用口试、笔试、学生竞赛等多样形式进行,每一位学生从中选择一种以上参加考核,对于优秀的学生需要教师给与奖励性的标注)

一年级(以预防各种伤害以及了解防治方法位内容,或者为体育发展简史)

二年级(以学生了解锻炼身体方法和采用哪些途径可以增强身心健康的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或者介绍比赛规则简介)

三年级(在前两个学期知识积累及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安排锻炼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人教育)

三年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呈阶梯状上升,最终形成学生终身教育的体育观。一切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即使有兴趣的项目,也需要理论指导才能使水平有所提高。所以理论的铺垫在每一个学期都是必需的。但这里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呈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奖励的正向刺激,可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

二、身体素质进步情况

(学生原有身体素质与现在身体素质相比较变化程度)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速度力量

灵敏耐力

柔韧爆发力

(比原始成绩进步一档为及格,进步二档为良好,进步三档为优秀,没有进步一档或退步为待及格,目的是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并且不给学生失败的感觉,逐步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增强自信的精神)

三、运动技能

(此部分教授学期的体育各项技能,培养学生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此部分需要通过调研确定上课的内容和程序)

分年级按本学期的教学重点进行考核,看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否比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个人认为此部分的教学方法如何操作也应该考虑在内,在学生有强烈愿望的前提下,怎样使全体学生的体育素质提高,并且提高到怎样的程度;同时,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选择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向,培养自己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体育特长

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经常性的活动项目。此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重新定义考核标准,把项目分成逐个基本技术考核

太极武术、篮球、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各单项等

五、情意表现

本学期课堂表现情况

上课出勤率:

病假:

事假:

本学期自我评价

学习态度:

合作精神:

展示自我程度:

对自己的综合满意程度:

本学期教师评价

优势:

加油:

下学期目标

六、运动参与与体育锻炼情况

(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进行)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和组织适当的比赛给学生创造条件。第二课堂的选择带有奖励色彩,如果学生前边的各项成绩的优异程度累加到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学生多选择第二课堂的权利,否则学生只能选择一项第二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时由宿舍推选的组长纪录该宿舍的成长,参与的体育项目名称,由老师发给结业证书。

体育健康卡的建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的意义很大,目的是希望通过学生体育素质和身心健康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信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我们的课题当中,如何实实在在并且成果显著的做到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发展,是一个关键。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经验教训和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法,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并且勤奋纪录。

设计调查问卷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起初常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为开展理论教学和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作必要的准备。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对自己身体素质的了解情况,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哪些体育技能和学习的先后顺序,了解学生是否具备自学能力,需要我们指导哪些学习方法。

三、了解学生与他人交流交往的习惯,从而判断学生会采用何种方法与体育老师交流学习,采用何种方法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任务,我们教师应该怎样调节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篇6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原则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课外体育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1.以健康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

课外体育锻炼是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它不采用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3.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课外体育锻炼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年龄、性别之分,体质强弱千差万别,对活动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因此,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必须考虑上述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例如: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质强弱编成锻炼小组 ,按不同的内容和负荷量。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要得到适宜的锻炼。

三、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独特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則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这样才能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要求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科学道理,同时锻炼过程中务必做到"意念专一",抛除一切杂念。

2.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上体育课时,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该注意二点:第一,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做到勤而行。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批锻炼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进行、不要千篇一律。强行统一。这一点正合乎了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特点。学到了自己想学喜欢学的内容。同时这也是教学大纲内容设计不到的,也是上课教学所达不到的。但在锻炼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认真制订锻炼计划,严格执行,适时调整。第二最好的锻炼形式是独自锻炼。能够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若参加集体项目的活动,则应注意自我调节。

四、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但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

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每个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两项运动,长期开展,使之形成传统。总之,每个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都要形成一种气氛,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传统,一种特色。

课外活动的另一种特点是在满足学生个人的爱好和发挥个人专长方面,比体育课有更大优越性。因此,课外活动对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具有自己的优势。

校园体育活动融入民俗体育分析 篇7

关键词:民俗体育,校园体育,融合

1、民俗体育融入校园体育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1、民俗体育融入校园体育能促进民俗体育的自觉传承

将民俗体育项目通过挖掘、整理、选择, 引进到学校, 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竟技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 把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

1.2、民俗体育融入校园体育能促进民俗体育的科学发展

学校体育对于民俗体育的挖掘、保护以及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 学校可以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甄别、选择、挖掘、整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觉摒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对身体有害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体育活动以及活动中的消极成分;可以对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显著、易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项目, 进行改造、整合, 发扬光大。

1.3、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能促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

要使我国民俗体育走向世界, 不仅要使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规范化、科学化并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要促使该项目的普及化。学校是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摇篮, 不仅是原生态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更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观的重要场所。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 能够促使民俗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 并最终促使其走向世界。

2、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2.1、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

我国民俗体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区域性、民族传统性、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简易健身性、娱乐趣味性等特点, 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及娱乐价值, 适合各类学校依据自己实际情况来综合采用。将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 引入课堂, 可以打破以竟技内容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由竟技化向生活化、人性化、娱乐化方向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民俗体育中那些趣味性强、特色比较鲜明的项目引入学校体育,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益于学生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为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繁荣校园体育文化

在学校里或体育课中, 利用民俗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学校应该创造性地编制体育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课堂、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 全面推进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进学校, 进课堂。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让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 不仅可以充实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繁荣学校体育文化, 而且有助于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之中, 能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参与这些项目, 不仅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实现自己娱乐表演的表现愿望,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民俗体育课程资源融入学校体育,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项目的活动技能, 就可以随时一随地参与, 有利于形成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便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2.4、推进学校体育运动竟赛体制的改革

将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运动会中的常设比赛项目, 实现民俗体育项目与现代竟技体育项目的有机结合, 能够促使竟技性较强的学校运动会变成趣味性与竟技性并重的运动会, 能够使学校的运动竟赛变成人人有项目、人人有比赛, 从而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参与的良好效果。

3、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对策与建议

3.1、完善中央和地方体育课程政策, 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要促使民俗体育尽快融入学校体育, 我们建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调整课程权力, 针对民俗体育引入学校, 制定详细、具体的体育课程政策, 给各类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决策权, 让它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权行使体育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指定和使用等方面的权利, 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强有利的课程政策支持。

3.2、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专门研究, 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坚实的学术保障

依托国家和省级体育科研院所、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体育研究机构, 为民俗体育研究搭建广阔的学术平台。除了专门的体育大学以外, 有条件的大学体育院系, 也要不断加强民俗传统体育重点学科建设, 更多培养民俗体育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为民俗体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专业的人才储备;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重大项目招标课题等形式, 引导和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民俗体育理论以及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组织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人员、体育教师和民俗体育民间艺人, 合作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开发、改造, 研究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活动要领、组织形式、组织教法、评判规则、竟赛规则等, 形成适合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层次学校民俗体育课程标准、地方或校本教材。利用现代电子音像科学技术等手段, 制作民俗体育项目的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子音像资料。

3.3、加强民俗体育项目师资队伍建设, 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有计划地安排现有体育教师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民俗体育项目令项培训。现有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要增设民俗体育的本、专科专业, 加快民俗体育项目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 聘请当地民俗体育项目的艺人做民俗体育项目的兼职体育教师, 让他们既指导校内体育教师, 又参与学生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授和竟赛活动的指导。

3.4、探索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动形式, 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生动丰富的样本

学校要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民俗体育融入学校的具体承载方式。要坚持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平时与节日相结合, 充分利用民间、民俗节日、民族节庆、体育夏令营、体育节, 、艺术节, 游戏节, 、舞蹈节“传统项目节”等各种节日, 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校外文化氛围, 能够充分彰显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力, 充分体现民俗体育项目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

3.5、规范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赛事体系, 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效果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牵引

要建立以综合性民俗体育项目为主, 以单项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为补充, 国家、省、市或县、学校四个层面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民俗体育项目竟赛体系。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民俗体育,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民俗体育运动中来, 并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实现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 真正达到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

总之, 我国民俗体育根植十传统经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 是在传统经济社会文化的孕育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现代体育的冲击, 我国民俗体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俗体育需要融入学校体育, 并借助学校体育得以发展与传播。我国民俗体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 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 既是民俗体育的创新过程, 又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土程。要加快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的进程, 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及其相互联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清末教会学校的女子体育活动 篇8

一、清末教会学校女子体育活动概况

从1840年前后至1911年, 主要由西方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学校在中国各地兴起。它们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将体育教育纳入日常教学, 极大丰富了中国近代体育活动内容, 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发展。1839年由美国人布朗创建的马礼逊学堂是最早的中国教会学校, 也是清末教会学校体育活动的发源地。它实行全面的西方式教育。作为西方式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女子体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也理所当然在此展开, 并得到了学堂上下的一致支持。1840年, 布朗在马礼逊学堂办学一周年的总结报告中说道:按照马礼逊教育会的章程规定, 我们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这里不仅只是教会, 更是训练和教育他人的教育团体;教育他人没有男女之别, 女子同样有受教育的机会;针对女子的教育内容与男子一样, 其中每天德育和智育时间为八个小时, 在户外的娱乐体育活动占三至四个小时[1]。除马礼逊学堂外, 清末早期的教会学校还有1844年由美国教会在镇江创建的女塾, 该女塾除传统文化课程之外, 其教学内容还包括游艺、体操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教会女子教育在中国全面拓展, 它们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比马礼逊学堂和镇江女塾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创建于1879年的培元学堂, 除了日常体育课程外, 教员和男、女学生还会一起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包括体操、棋类和球类活动。由美国基督教教会创建的岭南大学在1888年成立后就对女子体育活动非常重视, 在校长和外教的积极倡导下, 该校师生几乎每个月都会轮番开展女子体操、女子田径、女子垒球、女子排球、女子足球等体育活动。创建于1891年、位于湖北武昌的文华书院, 其体育活动中西并重, 除了棒球、足球等西式体育项目外, 还有拔河、跳绳、踢毽子、放风筝等传统中国体育项目, 书院中为数不多的女学生也都积极参与这些体育活动。创建于1879年、位于上海的著名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也十分看重女子体育活动, 该校在1890年还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男女一起参加的体育运动会, 其声势名噪一时。

二、不同层次教会学校的女子体育活动

清末最早出现的新式小学、新式中学与大学均起源于教会学校,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 教会学校形成了完备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系, 不同层次的教会学校通过出台和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使学校女子体育活动常态化、机制化[2]。

1. 教会小学的女子体育活动。

作为近代新式的初等教学机构, 教会小学一般都视儿童身体发育为优先考虑的重中之重。因而教会小学体育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身体得以健全发育, 并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养成端正、聪慧、活泼、合理、清洁的生活学习习惯。狄考文是一名美国北长老会的著名传教士, 他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建了名为文会馆的教会小学, 并开设了女子体育课程。文会馆是迄今所见史料中显示的最早以体育课为平台开展小学女子体育活动的学校。1900年美国教会曾派人实地调查在华教会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在被调查的五所学校中, 专门开设了全校性、男女同上体育课的就有四所。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之前, 在华注册备案的教会小学已经全部实现了体育课程的开设。以体育课为载体, 教会小学有组织、成系统地通过游艺、球类、田径等体育活动锻炼了女学生们的体魄, 有助于女学生的成长发育。

2. 教会中学的女子体育活动。

19世纪70年代, 一些教会升格教会小学为教会中学或几个教会学校合并组建教会中学, 使教会中学成为教会教育层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近现代中国普通中学的雏形。前文提到的镇江女塾既有小学, 又有中学, 中小学学制加起来一共有十二年, 每个年级的课程表上都列有体育课。创建于1881年的、位于福州鹤龄的英华书院, 其中学学制为六年, 前面两年为预科, 后面四年为正科。无论预科还是正科, 英华书院每个班的课程表上也都列有体育课。其中预科一年级体育课的体育活动为球类, 二年级为体操, 正科一至四年级也都安排了项目各异的体育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科三年级, 此时的体育课还加入了身体学的教学内容, 这是中学体育课与卫生课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这些体育课程不仅对男生开放, 也一视同仁地面向女生开放。由于很多教会中学与主办方教会的所在国联系密切, 来自西方的先进体育设备和用具一般都会首先放在教会中学供其使用。诸如棒球、网球、排球、篮球、足球等西方体育项目也是首先传入教会中学, 再由教会中学传播普及至其他学校[3]。例如位于北京的潞河、育英、汇文教会中学都拥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体育设施, 并拥有实力超群的男子与女子足球、排球、篮球训练队。

3. 教会大学的女子体育活动。

清末教会大学多由教会中学升级而来, 也有少数教会大学是由教会直接创建。如1882年美国教会在山东登州创建的登州书院,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教会大学。从这一年起直到1911年, 中国境内的教会大学至少超过20所,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美国教会所创建。美国教会创建的清华书院学制分中等和高等共为四年, 中等教学科目中就设有兵式体操等体育选修课, 高等教学科目中的体育课则为必修课。清华书院效仿英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设施设置, 建有田径场、游泳场, 并配备有专门的运动器械, 为广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教会大学中, 体育活动并非男学生的“专利”, 女学生的体育活动同样受到教会大学的重视。例如华南女子大学的体育课程中就包括健身术、游戏术、生理卫生学乃至体育师范教育等, 这些课程是该教会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必修课。再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 体育课同样是一至四年级的必修课, 体育课上的体育活动内容包括球类、田径、徒手操等。

三、清末教会学校女子体育活动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 对国内女子体育活动思想的启蒙。中国传统女性往往给人以深居简出、娴静娇贵的印象, 她们与体育活动所需的充沛力量与活力显得格格不入。清末教会学校十分注重女子体育活动的开展, 将女子体育活动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加以倡导和践行。这在当时传统、封闭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不小波澜[4]。教会学校不受中国传统教育势力和清政府的束缚, 传教士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办学, 使得女子体育活动得以在教会学校顺利开展并迅速发展。

第二, 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大部分教会学校承担着将本国教育思想移植到中国的任务, 因此, 传教士对开展女子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都很高。许多教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受过系统体育训练, 或是体育专家, 他们对女子体育教学及方法颇有研究。除了强大师资力量外, 教会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等设施配置也优于非教会学校。当部分非教会学校开始尝试女子体育活动的开展时, 都将教会学校作为范例, 参考其先进做法和经验。教会学校对校内女子体育活动的开展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使女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张弛有度。他们还成立各种女子体育训练队, 利用课余时间安排训练, 并通过组织和举办各种男女混合的体育比赛增进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些做法也在后来被一些非教会学校所效仿。

第三, 促进了中国女子体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女子体育教育科学化。清末时代, 女子体育理论研究在西方已有深厚成果, 来华传教士们既有女子体育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 又有一定理论水平。他们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 促进了中国女子体育理论研究发展及女子体育教育科学化。曾供职于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查尔斯·麦考利来到中国教会学校后, 致力于体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的科学研究, 为中国体育界带来了由他本人研究制作和翻译的“女子体重、身高、胸围对照表”、“女子运动技术标准”、“女子体育审定表”、“女子竞技运动能力测验分数表”、“田径运动计分表”等[5], 为清末我国女子体育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综上所述, 清末教会学校的兴起带动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教会学校主办者对女子体育活动的重视, 让女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盛况空前。教会小学、中学、大学均开有体育课程, 并以此为载体进行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学生的生长、发育和成长的各类体育活动。这些都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3]何晓夏.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

[4]吴文忠.中国体育发展史[M].台湾:三民书局印行, 1981.

学校体育活动 篇9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竞赛

当前,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教育政策中对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是学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参加体育训练, 不仅不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 反而有助于他们释放学习压力, 陶冶情操, 获得精神的愉悦,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竞赛成绩的高低, 不仅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而且可以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德育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训练, 是提高学生竞赛水平的关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为研究本课题, 笔者选取了盘锦市的高中和初中学校为研究对象, 共包括5所高中, 6所初中, 25名体育教师, 6名学校主管领导以及3名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 他们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建议。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 笔者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了相关书籍及电子资料, 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并向老师咨询了相关的问题, 这些步骤都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基础。

2. 访谈法

笔者在对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训练工作进行调研过程中, 访谈了负责该项工作的体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学生, 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获取了更扎实的数据资料信息, 对于课题的开展大有裨益。

3. 调查问卷法

本次调研, 笔者向有关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2份, 有效问卷180份, 有效回收率达到90%, 问卷的信息可以作为课题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的现状

(一) 运动队员的选择方面

所收集的问卷显示, 72%的运动队员是由体育教师选拔出来的, 24%的学生是自己主动前来参加体育训练的, 另有4%的学生是家长要求其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可见, 教师选拔是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二) 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方面

经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 共有16所学校有运动队, 占到80%;而在这些有运动队的学校中, 37%的运动队坚持长年训练, 52%的运动队仅在比赛前的一段时间内参加训练, 11%的运动队不参加训练而直接参加比赛。在坚持长年训练的运动队中, 有24%的学校每周训练3次以下, 55%的学校每周训练2次以下, 21%的学校每周训练一次;而在训练的时间方面, 33%的学校训练时间为2小时, 62%的学校训练时间为1小时, 训练3小时以及0.5小时的学校分别占到2%、3%。

(三) 取得成绩方面

在调查的学生中,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前三名成绩的占到92%, 不参加训练直接竞赛的取得前三名成绩的学生仅占8%。可见, 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对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体育竞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平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训练, 具体说来, 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 选择有潜力的运动员

一方面, 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和发掘运动潜力较好的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上多组织一些比赛, 对比赛成绩较高的学生在期末成绩中予以加分, 促使学生之间树立竞争意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 激发运动的兴趣, 积极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要根据竞赛项目的不同选择队员。例如, 对于跳高项目, 应该选择那些身材高挑、体重适中、弹跳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田径比赛, 则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课堂的比赛成绩, 选择反应敏捷、申通提素质较好的学生。

(二) 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

课余体育活动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 针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策略。首先, 在比赛前的课余活动以及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要组织动员大会, 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参加训练, 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记住动作要领、领会比赛项目的训练技巧;其次, 在训练的过程中, 教练要根据每个学生身体状况以及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对于错误动作以及较难突破的技术难点, 耐心给运动员分析基本的动作要领, 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训练手段, 纠正错误的动作, 突破技术难点;最后, 可以借助录像等高科技设备, 让运动员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 应如何改正, 便于在下次训练时加以改正。

(三) 充分赛前动员与热身

赛前热身不仅是为了避免在比赛的过程中因为运动幅度过大、程度激烈等可能给运动员造成的伤害, 也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 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首先, 教练员在赛前要鼓励学生, 肯定他们在过去训练中的成绩, 相信他们在比赛中一定会战胜对手, 收获成功。其次, 教练员要指导学生做必要的热身准备活动,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完成热身。竞赛前要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做相应的调整, 例如, 如果气温较低, 就应该提前做热身运动, 而且持续的时间要尽可能长些;如果温度较高, 则应避免大幅度的热身运动, 减少热量的损失, 热身时间较短为宜, 这样有助于将身体素质调整到最佳的比赛要求。

(四) 师生合作, 共同完成比赛任务

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 随队教师要分工明确, 制定专人管理运动员的参赛卡、身份证、号码牌等相关证件, 同时要注意各项比赛的检录时间;安排专人负责比赛前的动员、赛前准备以及心理调整等工作;还要安排专人做好比赛团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总而言之,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训练, 不仅有助于学生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自己和学校争得荣誉。为提高竞赛的成绩, 提高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 学校和体育教师们应注意挖掘有潜力的运动员, 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做好赛前准备以及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 为学生们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宝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2) .

[2]周雷.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研, 2008 (5) .

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学校的实践探索

大课间体育活动打破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 开辟舞蹈、体操、武术、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全体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创中得到全面发展, 不仅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学校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第一,它是一种学校课程,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理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学生喜欢;第二,它是一种体育生活,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来学习的,而且是来生活的,大课间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体育生活,是他们整个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终身体育一个不可忽视的起点。既然是一种生活,大课间活动就应绚丽多彩,人情味十足,为学生诗一般的生活增光添彩,既然是学生终身体育的一个起点,大课间活动就应以持续发展的眼 光建构 ;第三 ,它是一种校园文化,大课间活动既是一种体育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奇妙的音乐声中,在欢快的节拍中,舒展着身姿,不仅是力的显现,也是美的表达和心的交流。基于这个原因,我校借此机会开展了一系列以体育大课间活动为内容的教学改革 ,从课程目 标的制定 、课程内容 的设置、课 程活动模式的摸索与探究、 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有了活动方案的雏形,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与成绩,不仅改善了校风、校貌, 而且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锻炼并对学生以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 )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目标的制定

1.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课程定位 :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提高到大课间活动课的层面,列入课程计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同一时间内全校学生每天上好一堂体育活动课十分必要;从教育功能看,国内外现今对课程的理解有所拓展,即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可称之为课程。以此推论,大课间体育活动亦能称之为大课间课程。

2.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目标的制定 : 学生身心发展指标的改变是体育大课间活动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从学生身体状况预计看,特别是城区学校,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我们制定了衡量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项目及相应具体指标, 从活动后的平均心率、活动中的自觉性和情绪体现、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情况及活动中反应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列出了具体发展指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自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以来,各项指标均取得较好效果。

(二 )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原则制定

1.育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形式与内容 , 挖掘教育因素 , 从健体、培德、养智、审美、社会适应等角度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学性原则 :充分关注和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并对课间活动的运动负荷实施有效、安全的调控。

3.作性原则 : 构建适应学校实际的大课间活动模式及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相对稳定的操作程序与内容体系。

4.体性原则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 场地器材、季节、 气候条件选择编排内容,做到因校、因地、因生制宜。讲求实效,关注学生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

5.新、特色性原则 : 大课间活动课的内容、形式实行动态管理、开放式管理,大课间活动课不仅要面向学生,而且要求全校师生参与和管理。

(三 )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模式探究

传统课间操的改革:课间操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最稳定、最有保证的一项体育活动。课间操的整体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及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 对发展学生身心和校风建设会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当前,我校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和各地经验,将对课间操作以下改革。

1.时间延长至25分钟~30分钟 ,名称可谓大课间活动或大课间操课。以往一套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广播体操时间只不过三、四分钟,加上进出场也不过十几分钟,现在延长至25分钟~30分钟 ,更能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 ,促使肌力、协调性等方面的提高,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从其时间构成看:做广播体操时间比进出场时间要少,学生进场以后整好队伍做操,完了以后退场,其实真正让学生活动时间不够;而大课间操主要增加学生主体部分的时间,更能发挥舞台体育的效益。

2.以音乐控制指挥整个课间操过程 (集合、做操、散开、跳绳、集体舞、武术……),称之为全音控课间操。让学生在统一指令下,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有秩序地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让学生尽情享受大课间操的乐趣。

3.内容为全国统一的小学生广播操、集体舞及各具特色的校自编操、绳操和花样跳绳。 此外,在场地允许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形式的活动性、趣味性游戏,或队形队列变化,等等。便成为比较典型的大课间活动。总的说,关于内容与形式,一是必须适当增加,改变长期统一做一套操的局面;二是可以灵活多样,讲究实效性。

二、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感悟与思考

上一篇:货车空气制动下一篇:秘书理论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