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科技

2024-05-08

种业科技(精选十篇)

种业科技 篇1

由冠县种子公司转型的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十余年间, 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种子科技企业, 生产规模、良种质量、研发能力在全国种子行业中名列前茅, 是农业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农业部认定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国种子骨干企业。

坚持科技创新

冠丰种业科技攻关的重点是以“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 加强生物技术在商业化育种方面的应用, 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创新步伐。公司自主选育的冠丰3号、冠玉117、冠丰118、冠丰116、冠玉707玉米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作为山东省第一家航空育种企业, 冠丰种业公司近年来获得国家专利7项, 承担国家、省高新技术项目10项, 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并建立了北京中关村研发中心。

2013年上半年, 公司建设的“山东省棉花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成为聊城市首批通过验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棉花种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选择制约山东省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种质问题和突破型新品种培育难题, 将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融为一体, 着重开展棉花种质的搜集、研究、创新与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

正因为有了这些“实验室”大平台, 冠丰种业吸引了一批精英人才的加入, 包括欧美留学回国博士、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毕业的博士, 具有跨国种业公司工作经历的高级管理、研发和生产加工方面的人才以及专业技能优秀的硕士人才等。这一批人才加入冠丰以后, 在科技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都有快速的进步, 对提升冠丰种业的整体实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坚持质量创新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冠丰种业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 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在良繁基地的质量控制上, 建立了一套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组织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管理上采取“层层质量责任状、户户质量鉴定圃”制度,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管理人员和繁种户的质量意识。层层质量责任状即:从公司繁育负责人到公司包片住村负责人、到繁种基地村负责人、再到小组负责人、到繁种户层层签订质量责任状, 哪个环节出问题, 哪个环节负责, 并与个人业绩和利益挂钩;户户质量鉴定圃即:对收购的种子每户取样鉴定, 次年种植质量鉴定圃, 质量高的繁种户奖励, 不合格的给予处罚, 这样使基地繁种户实现了由被动防杂保纯到主动提高种子质量的思想跨越, 从而使公司生产的各类农作物良种质量均达国标以上。其中公司提纯复壮生产的棉花原种曾在农业部组织的抽检中荣获第一名。

坚持营销创新

“冠丰”牌种子的成功, 还得益于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

建立营销网络是现代企业产品营销的必经环节。冠丰种业一方面建立了现代化的营销信息网络, 配备了硬件和软件, 通过信息网络和电子技术, 促进了销售, 降低了种子流通费用, 加速了新品种推广;另一方面, 扩大市场销售网络,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冠丰种业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 000家冠丰牌良种县级以上总代理、10 000个终端供应商。

现冠丰种业销售网络已遍布冀鲁、豫、苏、皖、鄂、山、陕、蜀、京、津等省市和地区, 并在业务交往中赢得了很高的质量信誉和商业信誉。

不仅如此, 该公司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一直研究在境外兴建大型棕榈种植基地的可行性。经过对东南亚、南美等地进行多次考察最终将项目建设地定在了巴西的帕拉州。

该项目一期总投资4 973万美元, 进行5万hm2油棕种植基地建设, 并配套建设年产28.8万t棕榈原油的榨油厂。服务畜牧种植基地建设主要包括育苗温室、基地路网基地灌排系统建设等, 榨油厂建设主要包括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生产及辅助设备7台 (套) 。

种业科技 篇2

湖北大明淡水鱼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系北京富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湖北大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于2012年11月正式登记成立,注册资金1800万元,公司经营所在地位于观音当镇泥港湖渔场。根据荆州市政府与北京富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的规定,已于2011年10月签订协议,将泥港湖渔场整体租赁经营23年。

泥港湖素有荆州“北肺”之美誉。东临潜江,北接长湖,318国道蜿蜒而过,人文荟萃,华实蔽野,水产丰盛。泥港湖渔场共有5000亩土地和水面,面积相当于整个荆州古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养殖区位优势。

我公司承接了母公司因经营战略调整转移而剥离的苗种繁育等优势业务,在原荆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强大的科研和销售平台的基础上,组建新的企业团队,逐步形成了以“育繁推”为主导方向的经营实体。

公司前期对原泥港湖渔场进行了全面标准化升级改造,并作为荆州市重点水产科技园建设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力争成为集高技术引进、高端产品培育、高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全国水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试平台的号召,突出项目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极大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自去年开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分别与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市水产局签订了“合作共建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与池塘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协议书”,与华中农

业大学水产学院签订了“共建育种中心协议书”,与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等,以科技创新打造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整个项目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规划设计,突出“先进、生态、环保、示范、可持续”的理念。经过专家评估论证,规划在园区建设研发行政交易管理区、休闲渔业区、苗种繁育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区、新优品种选育实验区、池塘高效健康养殖示范区等6项主体工程项目。

模塑科技、登海种业、爱尔眼科 篇3

传闻:模塑科技控股的明慈医院延迟至明年3月开业。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争取按计划年底营业。

模塑科技(000700)据传公司投资的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简称“明慈医院”)开业时间或将延迟至明年3月份,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正在加紧装修改造,争取按计划完成改造项目。

模塑科技主要从事汽车保险杠、防擦条等汽车装饰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长期以来主营业务增长较为平稳,盈利能力较强。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收入25.3 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归母净利润2亿元,增长10.9%,扣非后净利润增长11.8%。

除主业外,公司进军健康产业成为看点。据了解,公司旗下明慈医院是集专科诊疗、康复保健、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民营医疗机构。今年5月,公司实现了对明慈医院的全资控股。而且,公司还分别与德国北威州心脏和糖尿病中心等医院达成合作,为明慈医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此,有券商分析得益于蓬勃发展的健康服务需求、政府的大力支持、强大的战略合作资源以及公司自身的优质基因,该医院成熟后有望成为公司的另一主要利润来源。

此前公司表示正积极推进明慈医院项目建设,有望在今年年底试营业,据此业内人士分析该民营医院第一期拟推出150张床位,未来将择机继续扩大规模。并据此测算15-16年可分别贡献收入约3000、5000万元,并有望在17年左右贡献利润。目前来看,民营医院开业虽有所延迟短期无法贡献盈利但无疑仍有助于提升公司估值。

登海种业:近两月业绩好于去年同期

传闻:登海种业近两月业绩好于去年同期。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证实属实。

登海种业(002041)在周三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从近两个月的来款情况看,公司业绩要好于去年同期。

作为一家主营农作物品种销售的公司,受到2013-2014年玉米种子行业有史以来最惨烈的去库存影响,今年三季度公司盈利开始明显回升,今年前三季度,登海种业实现营业收入6.35亿元,同比下滑0.57%,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加18.92%,对此,信达证券指出从财务角度看,公司单季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率逐季上升,经营效率方面,现金周转天数上升,存货和负债率回落,偿债能力提升,销售商品收到现金较去年同期增长1.61亿元,财务质量乐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预收账款良好,也预示着新销售季开局良好。公司预收款4.45亿元,其中母公司和子公司分别为2.78 和1.67亿,同比增长70%和40%。分析人士指出,新销售季开局良好,母公司继续发力,子公司先锋公司也有望从上一个销售季节的低迷中恢复。

据平安证券研报称,考虑2014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再度大幅下降23%,预计2015年行业库存或将有所下降。行业即将迎来供需改善的背景下,以登海种业为代表的具备优势品种的种业龙头将率先受益。

爱尔眼科:或将进军互联网医疗

传闻:爱尔眼科与丁香园沟通打算介入网络医院。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进军互联网医疗的计划。

爱尔眼科(300015)据传,目前正在和丁香园沟通,打算介入网络医院。对此公司表示确实有往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计划,但具体介入方式以实际发生的公告为准。

爱尔眼科是A股医疗服务龙头公司,目前已有50家眼科医院遍布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及湖南湖北的地级市。作为A股唯一的医疗服务企业,过去几年虽然经历了“封刀门”事件影响,但目前已走出业绩低点。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212.94万元,同比增长19.09%;利润总额14937.81万元,同比增长35.24%。

该公司通过建立并购基金与合伙人制度确保业绩高速增长,颇被市场看好,如公司进军互联网医疗无疑将进一步打开公司成长的空间,近两年移动医疗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艾媒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预测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8.4亿元,到2017年,将突破1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0%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在医疗改革政策的激烈下,电子商务企业、医疗器械生产商、医疗专业机构等玩家将纷纷涌入,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然而移动医疗尚处在行业萌芽期,还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绝大多数公司仍未找到实现商业价值的方法,如进军该领域短期内无法盈利但却符合医疗服务主题投资的趋势。

顺网科技:大举布局内容制作有看点

传闻:顺网科技已开始大举布局内容打造新的生态圈。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电话无人接听。

顺网科技(300113)作为网吧股被市场所熟知,但近些年网吧业不断下滑,公司正在谋求变局。有消息透露,已经开始大举布局内容,打造全新生态模式。

顺网科技在13年完成对新浩艺收购后,在PC端覆盖近1亿的活跃用户,确立了稳固的流量入口,同时公司于今年6月入股中电信旗下的炫彩互动,强势介入移动应用分发领域,分析人士认为,上述动作的完成,标志着公司在全网平台流量入口端的战略布局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公司收购浮云网络80%股权引入游戏内容,以及入股慈文传媒获得庞大的优质IP资源,券商分析以上动作可以看作是在流量变现端的纵向延伸,“伴随着与慈文传媒在IP授权与内容分发领域合作落实,通过优质IP孵化精品游戏产品,及利用自身渠道在内容分发领域的发力,将成为公司未来迅速提高用户变现能力的两大助推利器。”他们表示,此外,他们预计完成本次入股后,公司尚有4个多亿现金在手,公司在流量入口搭建完成、及获得IP资源后,未来向符合互联网变现要求的内容制作环节延伸已顺理成章,全网平台的生态圈正逐渐清晰。

中玉农业坚持科技创新促进种业安全 篇4

专业中玉最努力的产品研发者

吉林省中玉农业有限公司是一个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异军突起的农业企业, 是一家集科研、繁育、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玉米全产业链公司。公司成立于2011年,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注册资本1.3亿元。

中玉创业至今, 一贯秉承“坦诚、努力、共赢”的经营宗旨, 以科技为依托, 以质量求生存, 致力于玉米种子以及玉米衍生品的科技创新。公司目前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蛋白玉米、高直链玉米、高支链玉米等3个高值特用玉米品种及普通玉米系列共9个品种。高蛋白玉米平均蛋白质含量达14%以上, 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高直链、高支链玉米均达到或者超过国外同类品种水平。目前, 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山西、新疆等省份有10余个品种正参加不同阶段的品种试验, 预计在未来的3~5年内, 中玉农业的玉米系列品种将成为玉米种植区域的龙头产品。

品质中玉最完美的品质塑造者

中玉农业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更完善的产品, 秉着“机收就是省钱的, 早熟就是安全的, 抗倒就是高产的”宗旨, 公司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 最新研发出集耐密、抗倒、高品质为一体的玉米新品种“中玉990” (审定编号:吉审玉2012037) 。该品种在我国北方春玉米种植区熟期早、脱水快, 可直接在田间机械采收和脱粒。该品种的选育成功, 进一步推进了玉米集约化生产的进程, 同时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 降低了种植成本和气候风险。公司积极寻求产品价值, 育种团队经过研究还培育出高直链玉米新品种“珏糯1号”和高支链玉米品种“丰粒得1号”。其中“丰粒得1号”品种的选育成功解决了玉米高产和优质的矛盾, 对于提高糯玉米的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加工企业效益, 促进食品、医药、饲料等工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珏糯1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适合河北地区种植。

中玉农业有限公司从未放弃过农业科技研发的脚步, 一直致力于构筑更绿色的世界, 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

梦想中玉最忠实的农业服务者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企业价值”是吉林省中玉农业有限公司的丰收宣言。公司致力于高价值玉米全产业链事业, 通过高价值玉米的研发与推广、加工与应用, 增加社会价值;通过技术推广、营销模式整合、服务方式改变,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为社会提供健康、环保的产品, 进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 以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种子销售、订单农业、玉米深加工、玉米工业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团公司。

公司将不断创新种业市场优势品种, 引领种业发展潮流,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换代, 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精心培育民族种业第一品牌,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2—2017年, 利用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用玉米品种资源, 建立高直链、蜡质玉米从种子到加工产品的产业联盟, 提高行业的核心原料竞争力, 联盟形成利润3亿元。到2020年, 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发掘一批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基因资源, 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应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的新品种。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 篇5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具体地说,一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等。二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还要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等。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等。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等。

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篇6

辽宁丹玉种业坐落在鸭绿江畔, 凤凰山下, 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型种子企业。现有职工130人, 其中技术人员103人, 具有本科以上的技术人员69人, 硕士研究生20人, 博士研究生2人。从事玉米育种的科研人员31人。主要经营“丹玉、丹科”系列玉米杂交种, 兼营大豆、水旱稻、蔬菜等农作物种子以及化肥、农药等农资物品。公司于2003年成立, 2006年进行股份制改造, 现注册资本5300万元, 净资产达2.72亿元。经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40多个, 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

近年来, 为了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按照商业化的育种模式组建了30余人的科研团队, 完成了现代化企业的育种体系建设, 育成了一批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优良玉米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既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的晚熟类型, 又有优质耐密、脱水快、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早熟类型。公司本着“以科技为依托, 以质量为生命, 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 严把种子质量关, 大力推广单粒精量播种技术, 创新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 在完善营销网络的同时, 加强终端销售、网上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

公司先后被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特邀院士工作站。“丹玉”“丹科”商标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丹玉”系列种子被评为辽宁名牌产品、最受农民欢迎的种子。

二、科技依托

公司的科技依托单位——丹东农科院, 是我国著名的市地级农业科研单位, 玉米育种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创制的旅大红骨玉米种质资源成为我国玉米育种的核心种质, 育成了自330、E28、丹340、C8605-2、丹598等一批优良玉米自交系, 在全国被广泛应用, 育成玉米杂交种150多个 (丹玉6号、丹玉13号、沈单七号、东单60、铁单10号、本育9号、海禾1号等) , 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立60多年来, 共取得科研成果420项, 获奖成果190项, 育成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124个, 累计推广面积24.91亿亩, 增产粮食1, 336.5亿公斤, 创社会经济效益1, 608.6亿元。

丹东农科院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玉米原原种基地, 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丹东分中心, 中国北方农作物抗病鉴定中心, 辽宁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中心, 农业部丹东玉米抗病育种科学观测实验站,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丹东综合试验站, 辽宁丹东大豆区域试验站。在海南省三亚市建有现代化的玉米南繁育种基地。

丹东农科院地处鸭绿江畔, 多雨、半季风气候, 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重发区, 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抗病鉴定、抗病育种的理想场所, 选育的品种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等特点。

丹东农业科学院被誉为中国玉米的摇篮, 20世纪70年代, 由丹东农科院选育出来的玉米品种“丹玉6号”种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种植时间长达10余年, 80年代中期育成的国审玉米品种丹玉13号, 曾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6, 种植时间长达20年, 累计种植面积达4.5亿亩, 是我国至今为止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之一。丹玉系列杂交种在我国玉米生产中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丹玉”成为了优良玉米品种的代名词。

取得的主要成果:

玉米杂交种丹玉6号,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优良玉米自交系“330”, 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多抗性玉米杂交种丹玉13号, 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长花絮大豆“凤交66-12”, 1987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玉米自交系丹340”2000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自交系E28”2001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优良玉米杂交种“丹玉26号、丹玉39号, 丹玉46号、丹玉86号”分别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良玉米自交系“丹598、丹988、丹3130、丹1324、丹9046”分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千万亩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种推广”获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三、公司发展前景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调整, 丹玉种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商业育种研究体系, 育成了一批具有独创性的玉米自交系和具有竞争力的优良玉米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 而且对全国不同生态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有晚熟、抗病、米质优的大穗型品种, 也有早熟、优质、耐密、脱水快、依靠群体增产的新品种, 并且良种良法配套, 为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5年公司又有6个玉米新品种通过辽宁省审定, 正在生产上推广种植, 多个苗头组合在国家、省级试验中, 待审定, 后续品种储备充足。

面对国内外种子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 我们头脑清醒、信心百倍, 目标明确。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 刻苦钻研, 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丹玉精神, 坚持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建立完善的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体系, 研发创新性的优良品种, 勇追登海, 敢超先锋, 缔造“丹玉”中国名牌, 振兴民族种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公司地址:辽宁省凤城市草河经济管理区 邮编:118109

电话:0415-8290350 (销售热线) 8299986 (传真)

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篇7

丹玉系列玉米种子广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四川、重庆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在全国各地设立终端销售网点1万余个, 县级代理机构百余家, 分公司、加工配送中心10余个, 每年种子产销量达2000万公斤, 销售额1.8亿元。公司先后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种子加工车间、4000平方米的种子贮藏库、1.6万平方米的种子晾晒场, 可以为全国玉米产区提供2000~2500万公斤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公司以丹东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 科技设施完备, 科研力量雄厚, 成果众多, 先后被确立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 国家玉米原原种基地, 丹东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 承担“948”项目、“863”项目及“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等国家、省、市 (厅) 科研项目, 是辽宁省“八五”、“九五”、“十五”玉米育种攻关主持单位。从1948年创院至今, 育成通过省以上审定的品种51个, 取得各项科研成果300余项, 获奖成果100余项, 创造社会效益800多亿元。其中优良玉米自交系“330”在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多抗性玉米杂交种丹玉13号在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自交系“丹340”、“E28”分别获得2000年和200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杂交种丹玉26号、丹玉39号;自交系丹3130分别获得2003、2004、2005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 丹玉26、丹玉39、丹玉46、丹玉86、丹科2151等50余个国审及省审品种正在生产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公司从原种繁育、自交系扩繁、杂交种生产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严把质量关, 保证种子质量, 拥有农业部指定厂家生产的成套加工设备, 生产的产品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 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 决不把不合格的产品投放市场, 让广大消费者买着放心。公司多年来的经营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和经销商的一致认可, 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质量信得过产品”, 在全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跟踪调查活动中被评为“东北市场信誉企业”, 保持银行信誉等级AAA级, 2003~2004年, 公司连续被丹东市工商局评为丹东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同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信誉知名企业。2005~2006年公司被评为省级诚信单位。2003年“丹玉”商标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2009年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 公司被评为“全国种业五十强”,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 “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并多次荣获全国同行业连续多年合格、售后服务满意单位称号。

种业科技 篇8

1 农业科技为发展生物种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一五”以来, 四川省动植物良种选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种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1 创新人才和创新平台不断优化

培养、聚集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全国领先水平的优秀人才, 种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全省有2 000多人从事种子科研及育种工作, 其中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1名、学术技术带头人89名、获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者5名。在农业领域建立了国家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农作物原种扩繁基地20个、农业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创新技术中心10个以及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 这些平台已经成为四川省种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示范的有效平台。

1.2 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目前, 四川全省已拥有动植物种质资源10多万份, 为育种材料创制提供了有效的物质来源。“十一五”以来, 创造可直接应用于育种的新材料1 100余份, 创新育种技术和方法100余项。四川省育种攻关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 其中三系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小麦、生猪、肉鸡等研究水平居国际先进, 参与了世界瞩目的“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研究, 生物技术育种跃居全国先进行列, 先后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 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8项。

1.3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粮食是公益性的弱势产业 (杨凤敏) , 但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 (喻春莲) 。四川省培育出了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新品种, 促进良种的更新换代和基本普及, 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四川省的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了三次大更换, 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第三次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第五次小麦品种的更换, 比全国提早两年多更换了一次。“十一五”以来, 四川省六大作物新育成品种有300多个, 其中, 二级以上优质稻12个、超级稻4个、突破性杂交玉米16个, 绵杂麦168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省审定的杂交小麦;全省农作物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优质率达到60%以上。这是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较高水平的有力保障。

1.4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 四川省育成果蔬、林竹、畜禽水产等特色动植物新品种 (配套系、新品系) 200多个,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为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凉山半细毛羊”和“大恒699肉鸡配套系”选育取得重大突破, 分别是四川自主创新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的第二个畜禽新品种和第一个畜禽配套系。全省已建立起粮食、油料、生猪、牛羊草食牲畜、蔬菜、水果、蚕桑、茶叶、花卉、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300多个;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整体安排, 全省确定了12个特色农产品和8个优势农产品、24个优势产区。一批符合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条件的农产品原料基地正在形成。

1.5 育种攻关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十一五”期间, 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近0.27亿hm2, 畜禽新品种推广249万多头 (只、套) , 年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全省育种攻关坚持创新转化并重, 使新品种得到了快速转化推广, 已有一大批品种被农业部门列为主导品种。全省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3.33万hm2以上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小麦、杂交油菜、甘薯、大豆等34个新品种, 90%以上是育种攻关成果。“十一五”育成的“大恒699肉鸡配套系”已推广父母代200万套、商品代2亿只。

1.6 种子生产及供种能力居全国前列

四川全省己建或在建良种繁育基地26个, 良种繁育基地近6.67万hm2 (肖伦) , 供种能力超过2亿kg。目前四川省的种子交易占全国省际间种子交易总量的40%, 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水稻、玉米、油菜和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供种优势明显, 其中, 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与利用优势尤为突出, 被国家确定为杂交水稻种子主要繁育基地, 制种面积占全国的25%~30%, 省际间调剂量占全国的30%, 外贸出口占全国的51%, 均居全国首位;杂交油菜制种面积占全国的20%, 居全国第二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 攀西安宁河流域玉米制种基地被国家确定为重点繁育基地 (省政府办公厅) 。全省的相关专合组织发展到1.5万个, 会员300万户, 专合组织成员收入比一般农户高15%以上。

1.7 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四川全省共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277家, 其中, 部、省发证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53家, 其中国豪种业、仲衍种业、川农高科被首批认定为“中国种业骨干企业”, 位居西部第一。有全国经营范围资质的繁育推一体化企业14家, 占全国总数为95家的14.7%;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20家, 占全国总数为100家的20%, 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年销售收入5 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超过10家;全省种子企业净资产达20.5亿元, 居全国第4位。

1.8 种子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完善

四川全省共有种子管理机构194个, 从业人员为2 244人;有种子检验机构95个, 有持证检验员239人, 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种子监管体系和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2 增强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紧迫感

2.1 四川省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物种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对保障四川全省粮食安全、促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大影响。尽管四川省的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新品种研发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突破性新品种少;二是种子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 普遍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较差;三是制种基地规模小、较分散, 制种标准化程度低, 良种供应难度加大;四是新品种应用推广不够;五是种子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强势种业集团通过实施全球战略、加强高端控制和垄断尖端技术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紧密部署, 力求形成垄断局面。位居全球前十位的跨国种业集团已全部进入我国, 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抢占市场, 四川省的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2 四川省种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入推进和种业地位的日益突出, 农畜育种攻关和现代农作物种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现代种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核心产业, 是国家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生物种业发展, 近年来, 中央1号文件等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要求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种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01年4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1]8号) , 将农作物种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的高度。同年5月, 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 回良玉副总理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 对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加快, 对生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市场需求迫切。四川省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阶段, 保障粮食自求平衡、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为农畜育种攻关和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是种业界积极性高。四川省的种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其科技人员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创新创业的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四川省是种业大省, 也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种业强省, 只要抓住难得机遇, 加强科技创新与转化, 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构建产业技术链, 增强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 就能提升四川省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开创“川种”新辉煌。

3 大力依靠科技推进现代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今世界, 科技进步突飞猛进,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象征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 四川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有力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而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 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种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竞争力源于种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3.1 着力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推进种业科技体制创新, 引导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成果、育种资源、研发人才向种子企业流动,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 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 建立基础性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 激发种业科研活力。二是推进种业科研创新, 针对各自为战和资源分散的突出问题, 加强统筹规划, 积极推动产学研大联合, 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开展联合攻关, 提高种业科研的集约度和集成度。三是推进种业科研评价体系创新, 促进成果评价从重出品种、出论文向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转变, 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2 加大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力度

围绕现代种业发展的新需求, 深入开展良种选育基础研究, 不断完善现代育种理论和方法, 实现品种选育由形态特征选择向生理特征选择转变。着力突破分子设计育种、航天工程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加强技术集成, 为种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壮大提供有效科技支撑。利用现代生物与信息技术, 系统评价四川省动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 大力挖掘动植物基因资源。综合应用生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转基因、DH育种等) 和常规育种技术, 有效聚合动植物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基因, 强化多样性状的协调改良, 选育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应用前景广阔的高产优质多抗动植物新品种或配套系。到2015年, 创制200份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新材料, 培育100个以上突破性优良新品种。

3.3 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产学研、农科教深入结合, 加大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一是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 逐步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董颖聪等) 。二是引导鼓励大型种子企业积极探索种子“连锁直销模式”。三是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密切合作, 利用供销社农资系统乡村“农资放心店”开展配送直销以及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大院等多种渠道, 大力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四是结合国家和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油作物高产高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和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依托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 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大面积应用。到2015年, 力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占50%以上, 主要农畜品种实现一次更新换代, 育成的畜禽新品种 (配套系) 累计推广1 000万头 (只、套) 以上, 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

3.4 不断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 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积极发展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引导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 强化企业在种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 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 重点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科技型种业企业5~10家。

3.5 着力提升供种技术水平

科技是保证良种有效供给和价格合理的有效支撑。一是加强适宜机械化制种技术的专用新品种的选育。二是研发机械化制种技术, 加大安全高效制种技术和先进实用制种机械的推广使用, 将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三是研发种子生产、加工和检测技术, 包括种子生产田间控制技术与采收技术, 以及生产过程中穗萌和休眠控制技术;种子干燥、精选、分级、包装等加工关键技术;种子安全储藏技术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动植物良种遗传、病害和生理质量等精准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动植物良种质量控制体系和规程。鼓励种子企业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设备, 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

3.6 加强种业科技平台与队伍建设

要在特色优质粮油、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领域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种质创新与试验核心基地等创新平台。加强科研院校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以种业产业化项目为载体, 培养、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骨干、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育种领军型人才;通过多学科合作, 加速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优秀团队建设, 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与产业化优势团队。到2015年, 重点打造100个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和100个优秀种业团队。

3.7 建立多元化种业科技投入机制

加强与各地、各有关部门的联动, 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 加大支持力度, 优化投入结构, 不断提高全省种业科技投入水平。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推动有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融资。在政府财政投入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鼓励大型种业集团全程投入种业科技创新链, 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生物种业。

3.8 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充分运用全球科技资源, 提高四川省的种业竞争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 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积极开拓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玉米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 进一步巩固四川省三系杂交水稻种子在全国和东南亚市场的优势地位, 不断提升“川种”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育种单位和种业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 增强种业发展活力。

4 建议

生物种业是农业的核心基础产业 (黄钢等) 。推进现代生物种业发展, 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把发展现代种业和现代种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 把加强农畜育种攻关、培育优良品种特别是突破性新品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 把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作为育种攻关的重要内容, 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 增加种业投入, 强化市场监管, 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巩固提升“川种”优势, 大力推进四川省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

参考文献

[1]呼格吉乐图, 肖晓, 肖层林, 等.关于中国种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下半月推广刊) :15-17

[2]唐亮.当前种业发展中存在着的几个问题及建议[J].种子世界, 2011 (6) :8-9

[3]张晓, 崔建藏, 李高成.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6) :5-7

[4]张晓庆, 郭任伟, 张成华, 等.我国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6 (2) :107-109

[5]焦爱萍.中国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种子科技, 2010 (7) :14-15

[6]李鹏.关于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1 (2) :124-125

[7]杨凤敏.广西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 (5) :1746-1749

[8]喻春莲, 任光俊, 池忠志, 等.四川水稻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J].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 (3) :636-640

[9]肖伦.四川种业“十一五”成效与“十二五”发展目标[J].种子世界, 2011 (3) :12-13

[10]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11]23号) [EB/OL]. (2011-07-19) [2012-05-06].http://www.sc.gov.cn/10462/10883/11066/2011/7/19/10170194.shtml

[11]董颖聪, 韦昌联, 韦志扬.科技支撑广西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 (2) :589-593

种业科技 篇9

1 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任务和目标

1.1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就要加大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和利益补偿。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等。

1.2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还要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

1.3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要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等。

1.4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主要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等。

2 现代种业发展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我们注意到,中央高度重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展现代种业。今年4月10日,国发[2011]8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5月9日,国务院又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各项工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两份重要文献中,在谈到农业科技创新时都提到了发展现代种业。这是因为,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着眼于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水平。

3 发展现代种业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政企分开,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这些问题必须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切实加以解决。

4 发展现代种业的措施

发展现代种业,一要高度重视,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努力实现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飞跃,二要积极应对,要抓紧把中央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加强统筹协调,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形成支持种业发展合力。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4.1 加强统筹协调

就是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4.2 把握关键环节

就是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牢牢把握好“四个坚持”。

4.2.1 坚持自主创新。

要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4.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

要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4.2.3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4.2.4 坚持扶优扶强。

要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4.3 突出重点任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已经提得很明确,概括起来有9项:一是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二是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三是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四是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五是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六是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七是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八是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九是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

5“新政”的出台对加强基层(县级)种子管理工作的要求

种业科技 篇10

开封市种业目前现状有持证企业44家,其中经营许可证500万元的种子企业14家,经营许可证100万元的种子企业30家,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种子法》实施前,开封市种子企业以7家国有种子公司为主体,担负着全市的种子生产供应任务,在“娘胎里”就造就成一个“畸形儿”,种子公司只卖种子,不搞科研;科研单位只管育种,不问市场;育种研究、种子繁育、技术推广自成体系。迈步市场经济,种子公司失去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愈来愈感觉到没有自主产权品种导致生存危机。二是进入新世纪后,开封市种业处在大改组、大变革、大整合的关键时期,种业市场日趋繁荣,“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逐步凸显,国内知名品牌种业市场竞争力强,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开封市种业发展存在问题

1.种子企业改革不彻底。开封市44家种子企业,7家原国有种子企业中,仅有3家基本按照要求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制。下余四家县级种子公司虽然也进行了改制,但遗留问题较大,主要是人员编制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造成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2011年以后,河南省良种补贴实行“一卡通”后,取消了良种招标,改制不彻底的公司举步维艰,人员上访问题严重。

2.种子管理机构缺乏“重拳”。开封市种子管理机构与种子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分设,2000年正式分家,从市到县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没有执法专用车辆,县级管理部门条件更差,很多人员没有编制,造成种子管理工作在市场化进程中表现出太多的无能、无力和无奈,缺乏能够打击假劣种子的“重拳”。

3.种子经营门槛低,终端市场经营混乱。《种子法》实施后,种子经营主体增多,品种数量急剧增加,竞争无序,怪相叠出,监管难度增大。例如:过去一个县有5~10个品种就不算少了,现在一个镇就有几十个上百个品种,有越区的,有假冒的;一些种子企业为降低新品种开发成本,多占市场份额,购买一些审定过的老品种,以旧翻新,旧瓶装新酒;有些育种单位或个人也趁机开绿灯,以品种经营权换取资金等等。

4.种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种子法》实施后,开封市催生了一大批种子企业,但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较少,在这些种子企业中,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仅有河南天民、河南喜盈门、中种河南联丰、开封富瑞等几家种子企业,绝大部分还是大的种子经销商或种子代繁户。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对策

1.确立种业创新的主体地位。种子企业只有不断技术创新,培育新品种,才能保持竞争地位。开封种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已深刻认识到拥有自主产权品种的重要性。要继续扶持开封国内知名种子企业培育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特别是在育种研究和种子开发领域,把种子企业建成技术创新和育种研发的主体。

2.科研人员在种业中唱主角。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来看,科研资源融入经济,育种人才流向种业是市场不可抗拒的潮流。种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优化资源配置,切实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或可能的核心技术,集中资源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品种群,形成以种业为创新主体,育种人员唱主角,大种业为主导的科研体系。

3.实施品种创新战略。开封种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确立品种创新前瞻性,培育个性品种;构架高档品牌,显示在同类产品中的地位,在质量、技术、服务、信誉等方面的差异化特点;增强品种维权意识,加大新品种权保护;保持品种创新延续性,使用种者能够更快地认可更优秀的品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种业科技】相关文章:

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论文04-21

水稻种业05-11

蔬菜种业05-28

种业质量07-08

种业保护07-10

种业基地07-19

种业现状08-18

中国种业08-27

发展现代种业04-07

国内种业发展论文04-16

上一篇:油用向日葵下一篇:家族企业的三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