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英语精读课

2024-08-12

高年级英语精读课(精选十篇)

高年级英语精读课 篇1

一、专业技能的培养

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必经之途, 因为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能力, 而是由若干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在教学中, 我们摈弃了传统的精读课教学方式, 不是在课堂上大量讲解语言结构、词汇, 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言语技能训练, 使他们参与到交际性的语言能力实践中, 为学生创造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 以精读为中心, 引导学生将在精读中获得的信息转入以听、说、读、写、译各种形式的训练中加深理解, 提高语言技能。

“听”的能力通过用英语讲授、解释与讨论 , 结合课文听相关录音、名人演说等达到训练的目的。如: 学习“Speech o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和“Inaugural Address”的文章课前让学生听演讲录音, 注意演讲者的语音、语调, 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思想、打动听众。“说”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在讨论中用较规范的英语流利地表达。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 使学生有机会分析、讨论课文并发表与课文有关的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又为日后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纲》规定:阅读课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要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文体修辞及语言技巧, 既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思想内容, 又能借助语言学理论吸收语言知识, 提高表达思想的能力”。我们英语专业高年级选用的精读教材是由北京外国语大 学的张汉 熙教授主 编的Advanced English (《高级英语》) , 所选的文章中使用了将近三十种修辞手法, 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 极富感染力。在教学中, 为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现代英语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一些含有丰富修辞格的文学原著, 为更好地欣赏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通过阅读成为好的读者, 在重视精读课教学的同时加强泛读, 每学期要求学生课下阅读一些语言与内容俱佳的并具有时代特征的原文著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是进行创造、开拓思维、获取信息的手段。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创作技巧, 使他们开拓自己的专题知识, 要求学生课后能用较准确的笔语写出文章。在文章选题上, 要选学生感兴趣并了解的东西, 使他们产生想要与人交流且想了解的欲望。如学习“The Middle Eastern Bazzar”的课文, 要求学生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眼中的自由市场、超市、集市等。为了更好地以读促写, 教学中要注重介绍文章的写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另外, 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写作不仅要讲究用语的准确性, 还要讲究艺术性。文章的艺术性离不开修辞手段的使用, 在精读课教学中, 教师把修辞手段的介绍作为一项重要授课内容, 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写作中。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造, 而且是一门科学。在精读课教学中, 结合翻译课上学生所学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要求学生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在语言上有一定难度或含有某些习语和修辞格的句子、段落进行翻译,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力及中英文水平。

二、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由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培养为主转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 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 外语只是一种技能。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 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青睐于一专多才, 这意味着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 还应该对其他领域有所涉略。结合精读课教学, 为学生补充外国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新大纲在教学原则部分强调素质教育, 指出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 外语专业教育必须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放在首位。如学习“But What’s a Dictionary For?”一文, 促使学生了解词典编纂的原则及语言发展的历史, 并为学生补充语言学的知识及用法。学习“MarTwain———Mirror of America”一文 , 给学生介绍马克·吐温的生活时期和著名作品, 学习美国历史和文化。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语言技巧的同时, 组织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讨论, 在“Inaugural Address”的课文学习中, 肯尼迪在演讲中攻击社会主义国家, 宣扬资产阶级人权, 鼓吹霸权主义, 把扩军备战说成寻求力量均势;把干涉第三世界说成是为了人类的共同理想。通过讨论, 使学生看清优美语言背后的险恶用心。在学习“The SaYoung Men”时 , 文章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由于理想破灭而感到失望的一代青年, 特别是那些旅居西欧的青年作家们, 试图逃避自己的责任, 沉溺于以酒为伴、世故老练的生活, 还故作波西米亚式的放荡。赶时髦, 只图一时快活而大肆挥霍, 尽情享受, 尝试各种感官上的刺激———性滥交, 吸毒, 酗酒和其他各种堕落行为。在讨论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 通过精读课, 还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美的鉴赏水平不是无师自通的, 需要教育与培养。每个人都有欣赏美的欲望和潜质, 但要能充分发挥出来, 则需要我们教给他欣赏的方法。课上课下提供给学生的大量阅读文章中, 使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 逐渐改变他们的审美习惯。这也同时改变着一个人的气质、修养, 使其逐渐从涉猎低级趣味到追求高品位。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 还会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好的文章不但能丰富精读课的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机会, 并通过精读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心得 篇2

本学期本人任教一年级大学英语课程,工作中自觉遵守教学规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关注本学科及相关的学术发展动态,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坚持学习,与同事进行交流合作,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例如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学习,学院第二英语角活动,主动提出意见建议,促进教学教改。关心学院发展与建设,服从工作安排,遵守各规章纪律,保持全勤,参与学院的集体活动。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教学心得:

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语法知识,故目前在教学中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据学生反映,他们的难题主要是单词和课文内容。相应的教学方法是:

一、单独讲解单词。如果只是简单地解释词性、意思、词组,然后做翻译练习,不免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很难整节课都集中注意力,因而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本人采用的方法是尽量地把本课单词有机地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记忆链条,并且给他们定一个目标:Try to put everything in mind instead of on the notebook!例如,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探讨科学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上课的时候,首先从手机(mobile phone)展开话题,由其体积大小、价格的变化,引出技术发展两个新词:technology,develop,(development),继而是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竞争”(competition),而当今的竞争是激烈的(severe)、“全球性的”(global),创造力(inventiveness)、自创精神(initiative)尤为重要,接下来讨论科技发展(technology development)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或关联(relevance)。到此,让学生尝试用几句话把这些词串连起来:Technology develops at a rapid rate nowadays.Anyway, the rapid development has been brought about by the force of competition, which is severe and global, and needs initiative.Does the development have any relevance to our daily life? Sure.Ten years ago, it was impossible for a student to have a mobile phone.在讲解完一组相关的词后,让学生做课本的选词填空练习,巩固对单词词义的理解和掌握正确用法。其次,以游戏的方式练习词汇。由一或两名学生背对黑板,教师写上词或词组,全班同学给提示直到他们猜出词语。这样既活跃课堂又使学生有机会练习口头表达能力,也可锻炼当众表演的胆量。例如,dream一词,提示有:something in your mind when you sleep, sometimes it is true, sometimes it is imagination, people may appear, animal may also come into sight, you might be happy, might be frightened, even in horror„„大量旧词汇得到复习。

二、课文讲解。由于课是两节或三节连堂,如果按照传统的语言点、加语法、再加句子分析翻译,学生很难完全接受。较可行的方法是分成三部分。第一,先完成整篇的理解性问题,课本的“content question”,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概。第二,语言点、语法结构讲解,分段落完成。学生们逐段阅读,留一定时间给他们提问,然后就学生忽视的内容个别提问、再总结,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促使学生思考。第三,完成第一、第二阶段的教学后,再分析整篇文章的结构,每部分的main ideas,总结全文观点。让学生练习表达能力。同时回顾一些重要的细节或段落、句子,构成完整的篇章学习。部份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文章,采用分组表演,促进学生团对合作。很受欢迎。

三、课后练习:时间充裕的话,可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再评讲,或者布置为家庭作业,课堂评讲。这也可作为语法、语言点的练习与复习。尽量运用本单元新学的知识,再与先前所掌握的作比较。

四、随堂测验。每讲完一小单元,如单词、语法或语言点之后,用十分钟左右进行随堂测验,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可深化学生的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作业批改。学生首先关注的是分数,往往忽视错误部分,故批改时只圈出错的地方,学生自己改正后再上交,然后针对个别辅导。真正巩固知识。

探析高职英语精读课设计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精读课;建构主义理论;课堂设计;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11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28

1. 高职英语精读课介绍

高职英语精读课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几大模块教学中的一种,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的规定为教学目标。其中该规定指出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需要:“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这一规定指明了英语精读课教学的方向,既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英语技能还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的人文素养。

2. 高职英语精读现状

2.1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

高职学生由于受生源、外部环境、学习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相对低下的,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以我院为例,我院地处四川西北的一个城市,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初高中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英语基础非常差,词汇量很少,阅读能力不高,其中词汇量的匮乏是一个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阅读是以词汇量为基础的,没有英语单词作为基础,阅读的过程就如同建设高楼大厦缺少砖瓦一样,都是空中楼阁。很多学生在入学时英语高考总分在50~60分左右。加之有的学生来自于中职院校、有的来自成人大专、有的来自普通高中,生源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基础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各种现实因素混杂在一起为英语教学尤其是精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2 教师教学现状

当前很多英语教师在讲授精读课时思想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课堂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照PPT宣科,教师只是唱“独角戏”,完全不顾及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真正的接受程度。学生谈英语色变。日复一日的消极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的极端厌学英语情绪,这根本无法完成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无法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更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高职英语变化的形势。英语教师如若不从精心设计课堂入手、不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这一根本问题上入手,英语精读课的教学就会持续可悲的局面。

3. 建构主义理论介绍

建构主义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广泛使用和具有热议性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它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从心理学角度作了详尽的阐述,这一理论对教育学有极大的启发和实用的意义。总体来说,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的本质,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学生自身主动性的调动去构建新的知识。

4.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精读课课堂设计

4.1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实现精彩精读课的前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以兴趣为驱动力的,英语学习也不例外,成功精读课的实现取决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需要英语教师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情感、课内外的交流、其他课型的精心设计、教学结束后的人文关怀等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当然第一次英语课程、第一周英语课程非常重要,学生是否对教师的课程感兴趣基本上在前几次课就成型了,教师要注重前面课程的教学设计,注重自己个人魅力的展示,让自己的光彩在最初的印象中闪现出来。在后续的英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是建立师生情感,曾有人说过,若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需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有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精读课的设计环节才能够圆满实现。

4.2 通过精心准备多种类型的课堂环节设计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各高校的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了各种类型的英语教材,有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动。针对这种教材内容不断变换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精读课的设计。

4.2.1 课堂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能在瞬间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引入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本人专门设计的单元图片展示、视频简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社会话题,还可以是电影片段的节选,抑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英文诗歌、一首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一个小故事、学生个人作品的展现等。总之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一部分呈现,但是一定要注意一点:在展现主题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调动学生的耳朵、口、眼睛这几大器官,最好含有视频、音频资料的冲击。比如在讲时间这个话题的课程的时候,可以先引入对时间这个概念的探讨,简单介绍中美国家时间观念的差异,然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共享朱自清的《匆匆》英文版《Rush》,在共同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从而珍惜时间,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个时间安排表,计划如何度过大学时光,升华整个主题。

4.2.2 课堂教学组织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外部因素整合创设认知的建构过程。语言的学习更多的用途在于交流,因此在课堂组织上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将全班分成固定的5~6人的小组,每组有组长,每个小组自己取个名字。课堂上根据具体的内容实行组员内部的自学、互助学习合作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式学习。通常在学精读段落时,可以依照文章内容给每个小组学习不同的段落。教师给每组充分的时间准备,每组各派代表朗读、翻译、指出重点和说出自己所负责段落的大意。教师可以在讲桌上放台电脑,提供英语词典的在线翻译。学生有翻译或者单词上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者直接到笔记本电脑上现场查询。如果教学内容不适合分组式自学展示,教师可以和全班共同学习文章。每个段落设置不同的学习形式。第一段是翻译练习,第二段可以是全班朗读,第三段可以是小组问题设置,第四段可以是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以上教学组织形式完全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式教师精讲、学生做笔记这种单向、被动的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和实施者,教师是真正的导演。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上述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极高。

4.2.3 课堂内容呈现

如果教学内容是记叙文或者是描述性文章的话,内容讲解的设计相对比较容易,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比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中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作者讨厌坐飞机。通篇都是作者当天乘坐飞机的事件先后的陈述,没有任何的对话。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5~6个小组,每组负责学习一段话。然后由组员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将所负责段落的内容表演出来,可以加适当的台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额外资料的补充,比如提前安排好两个同学在中间环节——客人登机之后,广播一段飞机机长播报的欢迎词,双语介绍。这个环节加了之后,学生马上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节课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枯燥的叙事文章变成了鲜活的故事展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第二节课将重点的知识再简单强调一遍。

如若文章内容是单纯的说明文可以用跟读、解说、访谈、翻译练习、问题设置等形式进行。比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有一篇文章平铺直叙地介绍了一个奥运项目——十项全能。文章内容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学生学习起来很乏味。教师在教授此课时可以将这篇文章的学习设计成节目访谈的形式,将全班分组,每组各负责一段,每组根据本段话的内容设计访谈的问题以及答案,每组一个主持人、一个被访谈的人物。教室最前面放置两把椅子,每组在展现自己访谈内容的时候要有的开场白,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可以在访谈结束后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并给出相应的成绩。这种课堂形式新颖而且有趣味,学生完成得相当好。

教学内容如果是议论性文章或者是评论文的话,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根据具体内容组织现场记者问答或者发布会等形式。总之,精读课内容讲解的呈现形式一定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好的精读课内容展现的方式能够让死气沉沉的、枯燥无味的语法、词汇讲解课变成气氛浓烈的、学生期盼上的英语精读课。

4.3 基于建构主义的发展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是精读课的根本

爱因斯坦曾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作为一位专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观性、建构性,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外部学习环境,训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品质。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基本是围绕等级考试和英语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英语精读课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课。这就强化了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大大淡化了它的人文性。然而,精读课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的人文素质为根本,在设计课堂环节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英语文化内容的渗透,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学生的品格,进而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英语能力——语言的应用能力和人文水平。英语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完整的、均衡的、主动发展的人,应该有理性的头脑和丰富的情感,有自我完善的人格特征。英语精读课的教学应服从于这一终极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5. 结语

要实现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的人本主义的本位教育这一目标,英语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去创建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英语教师也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分析学生,建立师生情感,创设精读课设计形式的内外部环境,注重课堂设计的前提、过程以及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高年级英语精读课 篇4

关键词:应用,文化教学,精读教学

1 The Ignorance of Culture Teaching

As we know,intensive reading is a basic and fundamental subject for an English major.Its main objective is to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basic rules and forms of English,and then to use them correctly and freely by a series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of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there is always a false idea:once we obtain this objective,we know English very well.Culture teaching is not necessary or important at all,or even can be ignored or omitted.

2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teaching,first,we’d better know what is culture.

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 of 1974 defines it as the follows:“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intellectual,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habits,social customs,moral laws,and social relation.Sociologically,every society,on every level,has its culture.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1]

According to Nida—a famous American translator,culture falls into 5 types:ecology,material culture,social culture,religious culture and linguistic culture.[1]The discussion of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is classification.

3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Since culture includes so many aspects,then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e.It is the signs and carries of culture.On one hand,culture influences language expressions,or even thinking,and tells us what is acceptable or sensible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on the other hand,language reflects or indicates its culture,for example,we Chinese greet casual acquaintances in the street by“gan ma qu?”(干嘛去?)or“chi fan le ma?”(吃饭了吗?),while for culture differences,English people usually utter“Hi”or“Hello”instead.[2]

English,as a language,surely can’t be learned by being separated from its culture,English teaching,especially,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is no exception.

4 Requisitions of Culture Teaching in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

Culture teaching requisitions are clearly stated in the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on culture teaching:the students of English major should have not only a solid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but also a wide range of culture knowledge.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aim at the improving of the students’moral,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Consequently,culture teaching should not be ignored.

5 The Practical Need of Culture Teaching

So much have we discussed culture teaching in theory.In practice,we also feel the great need of culture teaching.Students may come across some cultural knowledge in our teaching.If the teacher doesn’t explain or can’t explain them very clearly,this will influe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tences,thus even the theme of the whole passage.

In a word,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teach some cultural knowledge in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6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e Teaching in Grade Two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Book

No matter what kind of course books may be chosen,there is something in common:cultural knowledge exists everywhere Just take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book as an example(《综合英语教程》第三册,第四册,邹为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the need to learn culture is obviou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o the end.For instance,in Unit 1,My Father,Book 3,there is an item about expressions for personal appearance or one’s looks.Students may list many possible words,then a basic explanation is needed,otherwise,embarrassment will occur if the students misuse them.They may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y can use all the expressions as they like.As is well-known to all that,in the west,people especially women are not pleased to be talked about their age and weight,so the teacher should remind them of this cultural difference.

Now,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implication of cultural teaching with some typical examples according to Nida’s classification.

6.1 Ecological culture teaching

To most students,ecology is such an unfamiliar science,so they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it,let alone ecological culture.

In Book 4,Unit 8,Humming Bird Winter,it is necessary for the teacher to introduce some ecological knowledge,such as the rising of world temperature,Green-house effect,contamination of industry,etc.Only when they know the damage of environment can the students completely understand why the writer should let go of something he’s treasured.

6.2 Material culture teaching

A typical example of material culture teaching is Unit 9,Chinese Food in Book 4.The writer employs lots of evidences to support his theme:Chinese food is a healthful food.If there is no comparison of the two foods,how can the students tell which is more suitable or better?especially at a time when lots of young Chinese generation madly pursue the western eating culture.

6.3 Social culture teaching

In Unit 7 Out of the Mists,Book 3,there is such a sentence“we are all indignant when he told us that he had knocked up the landlady of a country pub called the Rising Sun two miles from our lodgings,who was so cross at being woken that she refused to give him directions.”[3]I still remember clearly when I read this sentence for my students,one of them was so puzzled that he stood up and angrily questioned why the landlady was so indifferent.What’s more,another was confused at the Victorian philosophy.This apparently reflects their shortage of social cultural knowledge.If they know the history of World War I,World War II and the Victoria Period,they could understand it easily.

6.4 Religious culture teaching

Religious culture forms an important par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life.For example,in Unit3,Why My Great Uncle Gave up the Ministry,Book 3,if the students don’t know what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re and what does a Baptist do,they would not know what a pastoral call is,and why my great uncle was so regret that he finally gave up the ministry.

We know,in the west,it is compulsory for a Christian to go to church every weekend,they pray and tell God what wrong they’ve don’t for his forgive.A Baptist has the duty to visit his Christians for spiritual or religious needs,so when he made such a mistake,he can’t bring himself to tell the truth,he felt heavilyburdened and guilty,till at last relieved himself by retiring from the ministry.

6.5 Linguistic culture teaching

A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is necessary for an English major.Such sentence is a typical example“The English language is just such a hybrid.It began its career just und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 as a form of ancient German,collided with a special kind of old French,was subjected to several waves of Latin and a flood of Greek,and since then has acquired bits and pieces of every other language that its users have ever been in contact with.”[2]Before teaching the text,the teacher needs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its dialects first for the sake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7 Conclusio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To learn a lan-guage well,we’d better know its culture behind.By analyzing thepresent fact of ignorance of culture teaching,the relationship of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needsof culture teaching,this paper finally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of culture teaching in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with some explic-it examples.Owing to the limits of material and the author’s ownresearch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so we hope it will be a little helpful to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and other researches.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29-230.

[2]张鑫友.语言学教程学习指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89-390.

高年级英语精读课 篇5

执教: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李冰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对孔子和老子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是?

2、汇报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资料,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孔子简介。

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圣人,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你会有所启发。

3、板书课题,启发质疑。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快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

(1)生自读学习。(2)全班交流。

预设一:这篇文章写了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3)教师总结:看来这篇文章一共有两个人物。但是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出现了五个名字: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这是什么原因呢?

(4)讲解古代人名、字的区别。

大屏幕出示:古人在名、字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原则和习俗。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自字相称。

难怪文中,孔子自称自己的名孔丘,而老子称呼孔子的字仲尼。这都是谦虚有礼的表现。

预设二:这篇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然后写怎么去拜师,最后写见到老子拜师成功。

(5)教师总结学法: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把一件事情讲明白。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2、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呢?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

(1)生自读学习。(2)全班交流。

预设一: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预设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一: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预设二:因为孔子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预设三:因为孔子认为老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渊博,跟着他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

(4)教师设疑:孔子的知识真得还不够渊博吗?到文中找答案。预设一:不是。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明明已经很有学问了,却仍要在三十岁的时候远离家乡去拜师求 学。从这里你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二:好学。谦虚。

明明已经很有学问了,却仍然觉得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仍远离家乡拜师求学。你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三:好学。谦虚。(5)教师板书:好学 谦虚 带着我们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再读。

3、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够让你感受到孔子的谦虚好学?快速找一找,画下来。

(1)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重点词语讲解:这里出现了两个四字成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给“宿”扩词:

预设:住宿、宿舍、留宿、宿营„„

“宿”的意思是“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就是?孔子一路上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联系上下文,想想“日夜兼程”的意思? 预设:孔子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你还知道哪些包含“兼”的词语? 预设: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 教师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而理解了重点词语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学着用这种方法。

(4)出示地图,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没有马也没有车,只能凭借自己这双脚。

(5)创设情境想象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是多么辛苦的旅途啊!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一遍一遍地擦干额头上的汗珠。

孔子也许从大雁南飞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北风呼呼地吹着,他——一遍一遍地裹紧身上已经单薄的衣裳。

渴了,他就用手捧溪水来喝;饿了,他就啃已经发霉了的干粮;累了,他就坐在路边休息一会;跌倒了,他就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赶路。白天黑夜都是如此。

谁能试着读出孔子拜师求学路上的艰辛? 生单读。一起读。

同学们,拜师求学之路这样艰辛,孔子为什么还要去呢? 预设:好学。对知识的追求、渴望。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辛? 预设:终于。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终于”的意思是?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经历这么多困难,终于走到了洛阳,终于成功抵达目的地。

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敬仰再读这句话。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读到这里,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已让我们敬仰万分。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以及第三段,边读边感受,从这里你又读出他们两人怎样的品行,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试着运用我们刚刚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

(1)生小组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孔子非常懂礼貌、彬彬有礼 老师板书:有礼。从哪里看出孔子彬彬有礼?

预设一:动作上:上前行礼;面对夸奖再次行礼

预设二:对老子的称呼:请、老师、您、老聃先生,敬称,礼貌用语。

预设三:对自己的介绍:学生、孔丘。那老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诲人不倦、慈祥、爱护年轻人、谦虚、乐教、有礼 出示:老子背景知识介绍。板书:乐教

教师总结学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品行。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重点词语讲解:

出示: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吗? 生谈理解。

迎候:在哪里等,对来的人很敬重,是等的人对客人说的。等候:不强调地点。这两个词语可以换位置吗? 生交流。

显然不能。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懂礼貌的人,十分注意说话时的敬语。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好学的孔子,女生读乐教的老子,读出他们的谦虚有礼。

师生合作读。

因此,作者在最后这样说,齐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论语》名言讲读:孔子的许多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 一书中。这本书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出示《论语》中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老师领读。

谁来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不是只有像老子那样学识渊博、年龄比我们大的人才能做我们的老师呢?

2、主题丛书阅读一:快速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第106页《孔子拜小孩为师》这篇文章,看一看孔子这次又是拜谁为师呢?记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能够体现孔子品行的句子画下来。

(1)学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孔子这次是拜一个名叫向橐的七岁小孩为师。向橐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孔子为什么要拜向橐为师呢? 预设:因为向橐很聪明,说出了孔子没有想到的道理,让孔子很佩服,所以孔子拜向橐为师。

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孔子什么样的品行呢?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预设:谦虚:孔子想了想说:“好,我就叫你老师。”说着,走到 小孩面前,鞠躬施礼叫了一声“老师”。

孔子一听,恍然大悟,他既惭愧又敬佩,说:“我不如孺子矣。” “恍然大悟”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孔子原来没想明白,听了向橐的话,就突然明白了。“孺子”的意思?小孩。

(3)师总结:看来不止是德高望重的老子,孔子还虚心向年幼的孩子请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大圣人孔子都这么勤学好问,我们普通人又该怎样做呢?

生谈感受。

是呀,学无止境,我们也要谦虚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板书:学无止境。

主题丛书阅读二: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主题丛书第三册第2页《杨万里拜儿童为师》这篇文章,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了解人物品行的方法,看一看杨万里和文中的儿童又有怎样的品行呢?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1)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杨万里虚心好学。

杨万里听了心悦诚服。

杨万里看了许久后,走上前去,说:“小哥,我拜你为师,你教给我诀窍,好吗?”

以后,杨万里常对朋友讲起这件事,说知识是无穷尽的,无论是谁都不能骄傲。

“心悦诚服”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杨万里觉得牧童的话很有道理,心里诚心诚意地认可赞同。小孩也是谦虚好学。

出示:虚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有虚心

教师总结:正如儿童所说,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赐予我们智慧,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呀!真是学无止境!

四、以点带面,开展综合性学习。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有伟大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我们准备开展“传统文化知多少”这一综合性学习,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课下请同学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17.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好学

乐教

谦虚有礼

学无止境

浅谈英语精读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精读 情感教育 教师 教材

一、引言

目前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开设有精读课。精读课的地位和作用,历来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公认。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发展以及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精读课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但当前也存在市场经济所造成的浮躁、虚夸,甚至投机的社会心理对这门课的冲击。英语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该遵循“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尤其是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精读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情感教育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情绪、态度等。20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提出了一些对语言教学有益的理论和观点。英语教学史上出现的教学法如暗示法、沉默法、自然法等都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研究发现,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情感教育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主要从教师和教材两方面探讨情感教育在精读课中的实施。

三、情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精读课的教学既是传授语言知识、发展认知策略、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还有情感方面的交流。精读课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建立温馨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感染和催化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知、思维、情绪;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多关怀;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潜力,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2.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

性格与英语学习也是紧密相关的。外向型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要好于内向型学生,他们往往主动地和别人进行英语交流;内向型学生在认知语言技能上比外向型学生要好,原因是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上花的时间较多。因此,对内向型的学生多给予一些课堂答问的机会,而对外向型的学生则多督促他们进行阅读、写作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减轻性格对其英语学习的影响。

3.提高情感教学艺术

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和动机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并采用悬念激活、朗读激情、感情渲染等方法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趣味,讲出感情,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对英语的无限热爱。

四、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很多语言教学课程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也都考虑了情感因素。外语教材的编写和建设应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宣扬和传授积极的、催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优秀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情操通过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习者,促进学习者心智的健康发展。

我国很多高校英语专业使用的精读教材都是由外研社出版,杨立民教授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此教材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十分重视课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譬如精读第一册第八课 My Personal Manager,告诉学生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对生活充满希望。第二册第二课 Maheegun My Brother 告诉学生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应该像兄弟般亲密。第三册第一课Your College Years 通过讲述美国人大学时代的经历,旨在帮助我国学生正确理解他们在大学期间可能碰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精读课的课文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情感才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并对所学材料中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产生共鸣并形成理性的渴求。

五、结论

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启动和激活的作用,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英语精读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任重而道远,外语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外,还必须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戚宏波.学习者自主的理论溯源.山东外语.2002 (5)

4.李宏杰.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7)

5.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9)

作者简介

高级英语精读课课程设计探究 篇7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主干必修课, 是低年级基础英语课程的延伸和发展。该课程使学习者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建构主义教学的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 为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建构主义教学所要求的学习环境也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所以, 建构主义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 , 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在皮亚杰这一理论的基础上, 科尔伯格 (O·Kemberg) 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 (R·J·steinberg) 和卡茨 (D·Katz) 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而维果斯基 (Vogotsgy) 则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1.1建构主义知识观, 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1]

建构主义学习观:Carl Rogers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相关, 并且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2]倾注情感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 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 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所以,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3]

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 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倾听他们的看法, 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认为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以及情感态度等多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认知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作用。[4]

1.2建构主义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包括: (一)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二)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三)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四) 强调对学习环境 (而非教学环境) 的设计; (五)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而非支持“教”) ; (六)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

1.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包括 (一) 教学目标分析; (二) 教学情境创设; (三) 信息资源设计; (四) 自主学习设计; (五)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六)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七) 强化练习设计。

2、高级英语精读课课程分析

2.1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安排在英语专业三年级开设。课文的内容及题材多样, 涉及诸多领域的名家作品。本课程每周6学时平均每个单元约需6-9学时。其中背景知识及文体介绍1学时;课文讲解4学时;课文宏观结构分析和修辞赏析1学时;练习讲解3学时。

《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是一篇广播报道, 叙述了一名西方记者在广岛的采访见闻。作者在文章中对战争与和平的命题进行了反思。

本次授课在学生对课文中词汇, 句子等微观层面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对这篇课文的宏观结构进行分析, 梳理文章脉络, 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对作者谋篇技巧的赏析。

2.2教学对象分析

高级英语课授课对象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一方面, 他们经过两年的基础英语的学习, 已经获得了相当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 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尚不能满足未来的教学工作和论文写作等实际交际活动的需要, 他们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之间也还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 不仅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亟待进一步的提高。

2.3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的知识目标包括熟练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识别文中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明确文章展开的脉络发现并总结文章在结构设置方面的技巧;本课的能力目标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篇章概括能力;对文章的复述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 灵活应用于写作实践的能力;情感目标包括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主题进行深入的思索, 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及热爱生活态度。

2.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别文中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段;正确理解明确文章的展开的脉络, 提炼并深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为概括语篇结构特点, 分析贯穿始终的两条叙述脉络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词汇量大, 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

2.5教学方法分析

由于语篇赏析是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的目的之一, 而且该课程在词汇, 修辞, 篇章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在讲解此类知识性较强的语言点时, 本课教师将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同时由于为了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师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结合任务型教学法作为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 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景中通过完成交际活动中的各个任务,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达到传递信息, 交流感情的目的, 最终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同时, 教师还将设计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演练机会。

2.6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分析主要包括话题导入、阅读前活动、阅读中活动和阅读后活动。在导入部分教师会通过展示和介绍一张日本地图引出关于广岛的话题;在阅读前活动中教师会给学生设置一系列与广岛相关的问题, 同时会展示与广岛相关的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阅读中活动包括快速阅读和详细阅读。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勾画出作者的广岛之行, 同时以作者的行程为线索简要复述作者在城市的不同地点的经历, 然后对文章的宏观结构特征进行总结;详细阅读的任务为:细读文章的指定段落, 完成解释并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能够识别并赏析段落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语段的深层次的含义, 透视其中的文化现象;阅读后活动主要是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和概括。首先设置任务分析文章的题目和结尾的互相照应的关系从首尾照应的设置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即广岛不是文章题目中所说最具有活力的城市, 广岛是一座在活力外表之下哀伤阴沉的城市, 原子弹爆炸的影响直至今日, 珍惜和平远离战争是用远不变的主题。

2.7作业设置

之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次写作任务, 记录一次旅行见闻, 目的是使学生实践在本篇文章当中学到的写作技巧。

2.8教学评价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环节的开展, 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 是英语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同时符合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整体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是考虑到学生口头英语的表达水平, 用英语展开小组讨论完成设定的交际目标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即时发现问题, 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论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几方面对高级英语精读课课程设计的诸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究, 以期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但是由于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的限制本文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描写和评估分析, 而这是后续研究的研究的重点。

摘要:近年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建构主义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高级英语精读课课程设计的诸多方面进行探究, 以期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级英语,课程设计,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 2003, (6) .

[2]、Williams Marion, Robert L 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3.

[3]、沈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大班英语精读课教师提问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大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

1 引言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 在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 英语课堂提问无论是提问人次还是提问频率都多于或高于其他学科。随着高校扩招, 生源不断增加, 而各高校经济、师资力量有限, 开展大班教学成了一种趋势, 并且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在众多人数的大班进行有效英语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果, 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平时课堂语料收集, 各种观摩课学习, 研究者总结出当前大班英语精读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教师提问方式单一, 课堂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大班人数基本超过50, 有些甚至将近100人。学生人数多, 如果大范围提问, 浪费课堂时间, 影响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若为了节约时间, 只顾自己讲解, 一定会使气氛沉闷。有些教师每次会随意点几个学生回答问题, 但不注重技巧, 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2) 教师过于局限于教材, 提问的问题基本围绕教材, 缺乏启发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深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很多教师把教学任务简单归于讲解完教材上的几个单元, 制定的教学大纲, 教学进度只围绕着教材进行, 忘记了教学的初衷和意义。

(3) 教师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结果做出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有些教师或许是因为表达水平有限, 或是没有对问题的答案做好充分的了解,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只是给予“Good!”、“Nice!”等简单的评价。实际上, 很多学生回答完问题, 都很期待教师给与点评。教师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培养其自信心和对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 教师有效的评价会加深学生对问题的了解, 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2 提问策略

提问方式基本归为四种。第一, 也是最常用的, 指定学生回答的提问。第二, 需要全班同学一起回答的提问。第三, 针对小组的提问。第四, 由学生课后思考, 并查找资料才能回答的提问。针对以上问题和这些提问方式,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情况, 分析和研究相关的文献, 提出以下符合大班英语精读课教学提问的策略:

2.1 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策略

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有任意点名和按学号或是座位点名的方式进行。任意点名提问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了解进行提问, 能避免由于问题难, 被点到名的学生站起来却回答不出来的尴尬。任意点名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思考。按学号和座位点名则照顾到每位学生, 避免一些老师只喜欢提问固定的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的现象, 所以各有优势。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交互使用这些提问模式。教师在备课时,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但要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 同时要根据对学生英语水平的了解, 列出分别回答这些问题的学生名单。每个单元回答问题的学生名单要变化, 一个学期下来, 每位学生基本都轮流到回答问题的机会。

2.2 针对小组提问的策略

在班上推行小组活动, 能使每位同学都参与课堂活动, 积极进行思考, 同时小组讨论不但锻炼英语表达能力,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传统教学法强调知识的传授, 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师生互动的机会非常少。而在进行小组活动时,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向导。小组活动展开时,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个别组员或是整个小组积极性不高, 甚至根本没讨论。原因是学生基础差, 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用于英语讨论, 很茫然。所以教师对小组活动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把和讨论的话题相关的关键词、谚语、表达观点的句子在课堂上用PPT展示给学生, 这样学生根据这些提示, 能迅速展开讨论。同时, 教师要在各个小组间走动, 随时提供咨询服务, 保证各个小组讨论顺利进行, 而学生可以近距离和老师交流问题, 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大班中学生的语言水平往往参差不齐, 教师的讲解很难兼顾到班级每一位学生。通过课堂小组讨论, 组内学生可互相学习, 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向差的同学进一步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并提供回答思路。而在小组活动中, 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会比起在全班同学面前, 更勇于开口说英语。

2.3 对提问结果进行反馈、评估的策略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 教师不能仅仅只是给予“Yes”、“Good”这样简单的评价, 而是使用更多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或评价, 例如“You have done better this time.”、“Can you give more examples?”、“You have made progress in spoken English.”、“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然后对问题的答案进一步补充、阐述, 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在人数众多的大型英语课堂上, 教师不可能逐一检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事先制定一个课堂活动反馈表。根据反馈表, 组长把每位组员发言的内容、观点和发言的次数记录下来。成员在课后也根据表的内容进行填写。自我评估与同伴的评估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目标、过程、结果之间的联系。通过评估任务, 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感、成就感, 从而对学习英语更加自信、主动;根据各小组的评估结果, 教师也可随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4 关于课后思考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和课堂学习的效果, 但是所占的课堂时间必须是合理的、有限的, 不能影响课程进度和课堂其他活动的进行。所以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基本围绕教材, 难度不大。但是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应安排一些课后问题, 这样学生自己思考, 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解决了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避免有时提问后, 学生没准备好或是不擅长口语等原因, 答不出问题的尴尬情况。课后回答的问题, 一般是需要一定时间思考的扩展性问题。这些问题, 需要深度思考, 花时间组织语言, 或是查找相关的资料, 才能做出回答。所以学生在准备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 往往学到更多知识。

3 结语

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当学生能经常参与正确回答课堂问题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有用性, 也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进行有效大班英语课堂提问,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课堂话语, 达到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最终促进学生语言习得, 使教师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柴辉.大班英语教学模式与策略探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9 (2) :186-188.

[4]蔡慧敏.大班英语精读课堂提问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110-113.

[5]胡青球, 埃德·尼可森, 陈纬.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模式分析[J].外语界, 2004 (6) :22-37.

[6]姜旭, 姜燕令.对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教师反馈的反思性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46-50.

[7]孔文, 李清华.关于EFL课堂中教师提问的对比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2007 (3) :27-33.

[8]鲁艳芳, 吕道利.英语精读课上的有效提问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 2011 (4) :75-80.

[9]潘晓琳.英语教师提问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35-138.

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对比法 篇9

1.词语对比

1.1英语词语的横向对比

在讲解形容词 (be) able与 (be) capable的区别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汇集工具书、参考书上的有关例证, 找出这两个词的区别:1) able后面常跟动词不定式to do sth., 而capable后面常用介词短语of doing sth.;2) 在词义上, able to do sth.常指人们有能力做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而capable of doing sth.既可指人们能做积极意义的事, 也可指人们能做出消极意义的事或坏事。这种词组之间对比的例子很多, 如:suggest doing sth.与offer to do sth.;spend与cost;incredulous与incredible;likely与liable, 等等。

此外, 我还提醒学生注意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用词和拼写上的区别, 如flat与apartment, colour与color, cheque与check, 等等。

1.2英汉习语对比

英语的习语非常丰富, 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很多学生不了解习语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有时很难用常识进行解释。例如:to keep an eye on sth (or sb.) , 这一习语中的eye是以单数形式出现的, 其含义当然不能理解为用“一只眼睛”看。对于英语习语中的这种现象应当怎样解释呢?我首先提醒学生们注意, 这里的eye已转义为an attentive look。然后, 我又提醒学生注意我们的母语———汉语中的一些成语, 有时也不好用常识进行解释。如汉语中的成语“乱七八糟”, 为什么这一成语要用“七”和“八”这两个相邻的数字, 而不用“六”和“七”或“八”和“九”这两对相邻的数字?这恐怕只好用“约定俗成”或“习惯用法”来解释。我进而告诉学生, 与“乱七八糟”相对应的英语成语是 (to be) at sixes andsevens。

接着, 我又和学生简略地讨论了一下汉语里含有数字的一些成语和习语。如:“一目了然”、“一不做, 二不休”、“三长两短”、“不管三七二十一”、“四分五裂”、“五光十色”、“六亲不认”、“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百孔千疮”、“千呼万唤”、“万古千秋”。并且指出, 汉语似乎比英语更偏爱用数字来构成习语。

2.英语传统语法与当代语法的对比

当代英语的发展较快, 词法、句法变化也较大。我们应提醒学生注意英语语法变化的一些新趋势, 如在口语中who已基本代替whom (who are you waiting for?) ;人称代词的宾格在某些场合可以代替主格 (“He speaks English better than me.”可代替“...better than I.”) ;某些介词和连词的省略, 如:

He spent a pleasant hour (in) talking with his friends.

We must stop her (from) telling them.

The statement was so clear (that) it couldn’t be misunderstood.

又如, 虚拟语气中的第一、第三人称单数作主语时, 动词were正逐渐被was所代替, 如:

I wish I was there.

He feels as if his leg was going to burst.

还有, 动词suggest后面跟随的宾语从句, 有时会出现与主句动词时态相一致的用法, 如:

I suggested that he saw a specialist immediately.

I suggest that he sees a specialist immediately.

向学生介绍传统语法与当代语法的区别, 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当代英语的发展趋势, 说明语言是活的、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教师也应明确告诉学生, 在英语学习中不可一心追求新奇, 而把传统语法和大多数词语的传统用法置于脑后, 更不可把俚语和非标准英语当作新的发展趋势, 那样极易将英语学习引上歧途。

3.中西习俗对比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三课讲述了幽默的威力和作用。文章讲到一位英国夫人举行家宴, 请社会名流吃饭。席间, 当妇人的小男孩上火鸡这道主菜时不慎被门一碰, 将火鸡跌落在地。这时, 男孩的双脚像生了根似的站着一动不动, 而客人们则注目凝视各自面前的盘子。我问学生:客人们为什么只注目凝视自己的盘子?他们为什么一声不吭?

这个问题涉及中西习俗方面的差异。上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中国, 客人们一定会起身帮助小孩, 有的会拾火鸡、擦地板, 有的安慰小孩, 有的安抚母亲。有的客人可能会说:“这孩子比我的孩子强多了。我的孩子每天要打坏一只碗。”也有的可能会说:“我早就吃饱了, 再上菜, 我只能看, 不能吃了。”有的客人甚至会对孩子的母亲说:“等我们走了, 你可不要责怪孩子。”

西方的习俗则跟我们不同。遇到这种情况, 为了减少主人的尴尬, 他们往往只看自己的盘子, 详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等到母子俩将一切收拾停当后, 客人们才会说些安慰的话。因此, 只有通过对比, 才能把中西习俗的区别讲解清楚, 才能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 更了解了说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民俗和文化。

4.文学作品内容对比

4.1作品内容的纵向对比

所谓作品内容的纵向对比, 是指同一作品中前后事件之间所进行的对比。这种对比有助于学生将课文内容融会贯通, 抓住线索, 把握要领, 弄清情节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

《大学英语》第三册的第六、七两课为一短剧, 剧本描述了美国一刑事法庭在审理一桩杀人案件时, 陪审团的十二位男子对此案的重大嫌疑犯进行秘密辩论以及多次投票表决的情形。我在讲解课文时, 把他们每次投票表决的结果列成表格, 进行对比:

又如《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八课《最危险的猎物》, 是一篇美国短篇小说节选。小说描写前沙俄将军扎洛夫杀人成性, 经常把人当作猎物来追杀取乐, 而美国著名的大动物猎手雷思斯福德不慎遭难, 落入扎洛夫之手, 不得不充当扎洛夫将军追捕的“猎物”。在随后的三天三夜中, 他俩共交手五个回合。如果用“V”表示取胜的一方, 便可将多次交手的结果列表如下:

另外, 这课中雷思斯福德被追捕的三个夜晚的睡眠情况也可作一比较:

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对比,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第一夜, 雷思斯福德之所以不能入睡, 是因为他对自己在这场生命攸关的游戏中能否取胜缺乏信心;第二夜, 他能稍睡片刻, 因为他已转败为胜, 使扎洛夫损兵折将, 心里踏实多了;第三夜, 他已为民除害, 将杀人魔王扎洛夫打死, 因而睡得很香。

4.2作品内容的横向对比

作品内容的横向对比, 是指将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创作手法与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创作手法进行比较, 尤其是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例如,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十三课是英国作家萨奇的短篇小说《帕克泰德夫人的老虎》。小说中有位梅冰小姐, 她受雇于帕克泰德夫人, 做她的陪伴。帕克泰德夫人想在印度亲手打死一只老虎, 以此一鸣惊人, 从而胜过对手罗娜·滨伯顿。结果, 梅冰发现这位夫人一枪将一只山羊打死, 而在老虎身上却找不到一丝枪伤的痕迹。后来, 她利用这一把柄, 狠狠地敲诈了一下帕克泰德夫人, 并用敲诈来的钱买下了一座乡间别墅。

在讲解完课文后, 我诱导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类似梅冰小姐的人物?回答是肯定的:曹禺闻名遐迩的话剧《雷雨》中周公馆的管家鲁贵, 就是因为掌握了周家的隐私, 及周家大少爷周萍与其后母繁漪之间的暧昧关系, 与繁漪巧妙周旋, 最终达到使自己被重新雇佣的目的。

接着我又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哪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小人物, 由于了解某个大人物过去的秘密, 非但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反而惹祸上身的呢?那就是《红楼梦》第四回里讲到的应天府的门子。他原先是葫芦庙的一个小沙弥, 知道应天府新任知府贾雨村当初寄居葫芦庙时穷愁潦倒的惨状, 后因庙宇被烧, 小沙弥蓄发还俗, 充当了衙门里的门子。尽管他对贾雨村忠心耿耿, 为他献计献策, 丝毫未曾有过什么非分之想, 但最终却被知府大人找了个茬儿, 落得个发配边关的下场。

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 篇10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 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 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 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 组织结构

说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3. 写作目的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解释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例如:介绍某种操作程序,解释某种抽象概念,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等,其写作目的决定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段的使用。

根据以上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语篇模式的分析、说明文教学的描述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精读课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实践中,应该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文的语篇模式、组织结构、语言特点、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段。下面笔者根据大学专业英语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中出现的说明文体裁语篇模式,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三、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

1. 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和组织结构

不管说明文文章属于哪种语篇模式,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作者阐明要说明的问题;正文:呈现证据来支持其观点;结论: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

例如:第二册第九课“Quick Fix Society”和第三册第一课“Your College Years”属于“一般—例证型”(Generalization—exmaple)体裁结构,这种体裁结构模式符合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掌握和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其特点是先把要表达的思想概括成段落的主题句或全文的立证句,然后举例说明或交代细节。

在“Quick Fix Society”中,作者通过作者夫妇真实的一次度假来回路程上的经历,对比走高速公路去西弗吉尼亚和回来时穿越乡村走完全不同的路线而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感受,从而作者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美国已经在社会的很多方面成为一个追求快节奏的国家,这是文章的主题句。然后作者进一步从三个具体方面详细地阐述这种现象:“不等以后,只争现在”,“不要缓慢,只求更快”,“不求透彻,只重表面”。最后作者向美国的同胞发出号召,让大家放慢脚步去充分品味大自然和人类所创造的美好事物,让人们重新发现生活(茅风华、孙晔,2006)。

第二册第十五课“The Ridle of Time”属于问题—解决分析模式(简称PS模式),它是一种已被普遍讨论和采用的语篇分析模式。

作者先介绍了不同科学家对时间所下的不同定义,然后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所创造的不同计时方式,并对人体生物钟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作者以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及计时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结束全文(茅风华、孙晔,2006)。

2. 语言特点

在说明文体裁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宏观结构外,还必须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微观结构,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用为词用句准确、简洁,言简意赅,层次清楚。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也经常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段使文章生动有趣。

例如:“The Ridle of Time”是一篇科普文章,本文语言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在措辞上,除了个别专业术语外,文章没有什么晦涩生僻的大词难词,而是常用词;在句式上,也是简洁明了,而不像法律或专业科技文体那样句子冗长复杂(茅风华、孙晔,2006)。

3. 写作手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具体主要有定义法、分类法、解释法、比较法、比喻法、图表法、引用法和举例法等。

例如:在“Quick Fix Society”中,作者使用了对比法(comparison and contrast)和举例法(illustation)。在“The Ridle of Time”中,作者使用了定义法(definition):文章一开始作者提出了问题“What is time?”,然后作者列举了不同科学家对时间所下的不同定义。

4. 修辞手段

为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和富有说服力,作者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说明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有:修辞问句、重复、排比、对比等。

例如:在“Your College Years”中,作者在文章开始使用了三个修辞问句来引出所讨论的话题。排比修辞中包含了词语、词组、句子及从句的排列使用。另外,作者还使用了对照(antithesis)、转喻(metonymy)、对比(contrst)等。

通过以上对说明文的分析,为学生理清了此类语篇脉络,总结出了说明文的结构模式及语言特点、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写作技巧。

四、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散文教学教学效果评述

笔者认为,尝试说明文体裁教学会产生以下教学效果。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体裁意识,增强了他们对说明文体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提高了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通过说明文范文的阅读,学生能总结出说明文体裁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会运用头脑里已经形成的图式结构对此类体裁的语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掌握它们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和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三,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说明文类型文章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学生写作时,已经掌握的语篇模式会给他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了这种模式,学生大脑里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顺序。他们能够恰当地运用语篇架构,把内容组织得有条有理,使整篇文章读起来非常顺畅,写出的英语文章就非常地道。

第四,说明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其他体裁作品的阅读、欣赏和评论的能力。

第五,说明文体裁教学还改变了学生的传统角色。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取后,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英语说明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从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宏观结构,然后总结出说明文的结构模式及语言特点、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写作技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裁意识,增强了他们对说明文体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Yang Xuemei.A Study of Genre——Analysis in Teaching Exposi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D].Postgraudate Program Se-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nia Nomral University, 2006.

[2]胡倩.“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 :113-116.

[3]茅风华, 孙晔.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2课文辅导) [M].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 2006:242, 413-414.

上一篇:一体化课改下一篇:合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