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性腹泻

2024-07-25

婴幼儿急性腹泻(精选九篇)

婴幼儿急性腹泻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诊断和治疗的80例秋季急性腹泻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 医护人员根据患儿检查时间 (单日、双日)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0例。男47例, 女33例;年龄1~7岁, 平均 (2.4±1.5) 岁。患儿均符合秋季急性腹泻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 (试行) 的诊断标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 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 如患儿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患儿采用微生态制剂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治疗过程中禁止饮食, 并且纠正患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综合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患儿静脉注射10~15mg·kg-1·d-1利巴韦林;口服0.5~1.0g妈咪爱, 1~3g蒙托石散及0.6mg·kg-1·d-1西沙必利治疗, 两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

1.3 疗效标准[3]

痊愈:患儿体温正常, 且患儿腹部立位平片肠梗阻消失。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部分患儿体温异常, 患儿腹部立位平片肠梗阻明显改善。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患儿体温不稳定, 患儿腹部立位平片肠梗阻还在。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8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复发率比较

试验组患儿住院天数 (3.5±1.2) d少于对照组 (6.5±1.5) d, 且患儿治疗后试验组患儿复发率10%低于对照组4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假性肠梗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由肠道运动障碍引起的肠梗阻综合征。这种疾病在婴幼儿或儿童期发病率较高, 患儿发作时表现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上主要以传统保守治疗为主, 虽然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但是并不能彻底治愈, 且治疗后会产生很多并发症。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使得医护人员诊断时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现象。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地不断发展, 综合治疗在临床上使用广泛。这种方法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少。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儿中有15例患儿治疗效果较好, 患儿治疗后基本痊愈;20例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3例患儿与入院前相比有所改善, 总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患儿85.0%;试验组患儿住院天数 (3.5±1.2) 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 (6.5±1.5) d, 且患儿治疗后试验组患儿复发率为10%, 低于对照组患儿。由此也可以看出这种治疗方法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临床上, 对急性腹泻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患儿进行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患儿治疗后并发症较少, 帮助患儿早日出院,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秋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1年l月—2013年10月接受诊断和治疗的80例秋季急性腹泻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 对患儿检查时间 (单日、双日)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保守治疗, 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基础上综合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 (95.0%) 高于对照组 (85.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儿住院天数 (3.5±1.2) d少于对照组 (6.5±1.5) d, 且患儿治疗后试验组患儿复发率 (10%) 低于对照组 (4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上, 对急性腹泻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患儿进行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患儿治疗后并发症较少,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泻, 婴儿,肠梗阻,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刘友隆, 刘林勇, 蔡海明.小儿急性腹泻病继发急性假性肠梗阻10 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 (6) :752-753.

[2] 魏翠兰.小儿秋季腹泻并发肠梗阻和肠套叠2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 14 (7) :33.

[3] 杜鹃, 吕瑞利, 方锦平.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并发急性假性肠梗阻32 例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08, 8 (1) :45.

如何防止婴幼儿秋季腹泻? 篇2

在此期间最好以母乳喂养,母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所以可以增加婴幼儿胃肠道的免疫能力,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母乳喂养的得秋季腹泻的都非常少,有得病的也不是特别严重,而且可以很快痊愈。

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保持餐具、玩具的清洁,婴幼儿最容易将东西塞入口中,接触到的东西不卫生是很有可能造成肠道不适的,而且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洁新鲜。

合理增加辅食,不可将几种辅食一起添加。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改善胃肠功能。

不要让宝宝接触患病儿,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玩耍,避免交叉感染。

还有就是提高宝宝免疫力。同时适度给宝宝增添营养品。这样就可以使宝宝避免因腹泻导致后遗症。

急性腹泻如何选药 篇3

蒙脱石

蒙脱石这个名字大家或许比较陌生,实际上,大家平时常用的止泻药思密达,便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它属于收敛药,主要通过覆盖消化道黏膜,同时与消化道中的黏液、蛋白结合来起到止泻作用。蒙脱石用于急慢性腹泻,食管、胃肠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成人每次服1袋(约3克),每日3次。服用时将该药品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毫升)中混匀,快速服完。

需要注意的是,该药治疗急性腹泻时首次剂量应加倍。如需合用其他药物,请在服用本品前1小时先服其他药物。另外,急性腹泻患者还应注意纠正脱水(编者注:如果属轻度脱水,可到药店买口服补液盐冲温开水服,也可饮米浆)。

药用炭

它为吸附药,具有丰富孔隙,能吸附有毒或无毒刺激性物质,以及肠内异常发酵产生的气体,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肠蠕动,从而起止泻作用,用于食物、生物碱等中毒及腹泻腹胀者。成人每次服3~10片,每日3次。不过,长期腹泻腹胀患者禁用本品,因其可引起便秘。

碱式碳酸钠

它用于缓解胃肠功能不全及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腹胀等症状,并可与抗菌药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但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应先控制感染再使用本品。

抗动力药

可缓解急性腹泻症状,适用于无合并症状的急性腹泻,重症患者则应以补充体液和电解质为首要治疗(需到医院进行)。

洛哌丁胺

它可控制急慢性腹泻,减少排便量及次数,增加大便稠度和硬度。成人首次服4毫克,以后每腹泻1次服2毫克,直至腹泻停止或每日用量16毫克~20毫克,空腹或饭前半小时服药可提高疗效。急性腹泻使用本品48小时症状无改变,应及时停用并改换其他药物治疗。而妊娠妇女、肝功能障碍者需要慎用此药,对本品过敏、便秘、胃肠胀气、严重脱水患者或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者禁用本药。

地芬诺酯

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慢性肠炎。每次服2.5~5毫克, 2~4次/日,至腹泻被控制时,应减少剂量。需要注意,本药不能用作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如治菌痢(细菌性痢疾)便需与抗菌药合用,以控制腹泻症状。青光眼、肝病、脱水患者,对本品过敏者应禁用,哺乳女性则要慎用。

治菌痢药

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指患者总想排便却又没多少便可排的症状)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对菌痢引起的急性腹泻,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1) 普通型痢疾:可选用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氟哌酸)。成人每次服0.2~0.4克,每日4次,治疗1周。

(2) 中毒性痢疾:需及时住院治疗。首选环丙沙星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改口服;次选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成人每次2片,每日2次,首次使用剂量加倍。

解痉药与抗酸药

婴幼儿急性腹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364例急性腹泻婴幼儿,诊断标准按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8例,男106例,女62例,年龄≤6个月20例,6个月~3岁148例;轻度脱水147例,中度脱水15例,重度脱水6例。对照组196例,男121例,女75例,年龄≤6个月25例,6个月~3岁171例;轻度脱水162例,中度脱水25例,重度脱水9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对照组患儿治疗均按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重度脱水者先予扩容补液,纠正酸中毒;秋季腹泻患者加用抗病毒药物;解黏液血便或血象增高、病程大于3 d患者加用抗生素治疗;能口服者予微生态制剂、胃肠黏膜保护剂服用。治疗组患儿能口服时加用锌口服,剂量:以元素锌计6个月以下每天补充10 mg, 6个月以上每天补充20 mg。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2 d内大便成形或转稠,次数0~3次/d;有效:3 d内大便成形或转稠,为稀黄便,次数明显减少;无效:3 d内大便仍为稀水样、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无明显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锌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人体内许多酶的组成部分,它可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皮肤健康,促进维生素A的吸收,缺锌可影响儿童智力及胃肠系统的功能等。

婴幼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锌的营养需求量较高。锌主要存在于鱼、肉、蛋等动物性食品及贝类食物,谷类等植物性食物中锌含量较少。我国婴幼儿多以谷类食物为主食,在腹泻时动物性食物更受限制,锌摄入量不足。而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体质虚弱者出汗均使锌丢失增加,感染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又可妨碍锌的吸收。因此,腹泻时易引起血锌的降低。锌有利于肠黏膜对水和钠的吸收,使水和电解质的分泌减少;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及肠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增加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酶水平及活性,改善肠黏膜的结构和完整性;还可增加肠道分泌性Ig A的分泌,增强肠黏膜抵抗力。锌缺乏易致腹泻并且肠黏膜再生需要的锌因缺乏或不足,导致病情迁延。故而补锌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2007年WHO向全球推荐急性或慢性腹泻患儿口服补充锌,可缩短病程[1]。

我们对治疗组168例急性腹泻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锌,与对照组196例(按常规治疗未加服锌)相比,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这说明:急性腹泻病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锌,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况且锌价廉、易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婴幼儿急性腹泻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就诊的急性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247人份。

1.2 试剂

快速一步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盒 (伊利康生物有限公司) 。

1.3 方法

根据ELISA原理由A群单克隆抗体制成直接检测, 操作过程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分析

在247例急性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 菌痢25例, 阳性率10.1%, 轮状病毒感染者142例, 阳性率42.3%。将142例轮状病毒感染的婴幼儿按年龄段可分为3组:1~5个月婴幼儿组轮状病毒感染者11例, 阳性率30.5%;6个月~2岁婴幼儿组轮状病毒感染者41例, 阳性率57.7%;3~6岁幼儿组轮状病毒感染者8例, 阳性率22.8%。将不同年龄组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进行比较, 见表1。

将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1~5个月、3~6岁婴幼儿组进行比较, (P<0.05) , 因此6个月~2岁婴幼儿组与其他两组均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在秋冬季节流行的婴幼儿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 约占50%, 而且主要是感染6个月~2岁的婴幼儿, 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体内仍有从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IgG以及乳汁中分泌性抗体IgA, 可中和病毒使婴幼儿获得保护[2,3]。随着年龄增长, 来自母体的抗体渐渐消失, 发病较多见, 形成高峰。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小肠细胞的绒毛, 病毒在胞浆内繁殖, 损坏了细胞的搬运机制, 受损细胞对盐、葡萄糖-水分的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并脱落至肠腔释放大量病毒出现在粪便中。轮状病毒感染表现为潜伏期短, 起病急, 主要症状为大量水样腹泻、发热、腹痛, 严重者出现脱水或中毒症状导致死亡, 死亡率高达6.1%[4,5]。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尤为重要。轮状病毒的感染可采用电镜或免疫电镜, 检查粪便中病毒颗粒;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直接从患者粪便中提取人轮状病毒RNA, 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用银染色法对11个核酸片段作RNA电泳图分析;固相放射免疫 (RNA) 和ELISA,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抗原, 此方法对婴幼儿急性腹泻患者的鉴别诊断, 具有特异、快速、方法简单、结果准确等优点, 更适合于大量筛查的检测。

摘要:目的对247例急性婴幼儿腹泻患者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总结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方法根据ELISA原理由A群单克隆抗体制成直接检测, 操作过程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结果秋冬季节婴幼儿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 约占50%, 而且主要是感染6个月~2岁的婴幼儿。结论秋冬季节流行的婴幼儿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尤为重要。

关键词:轮状病毒,急性腹泻

参考文献

[1]羊柳.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的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18 (21) :142.

[2]陶兴和, 丁艳红.1770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检测分析.航空航天医药, 2008, 19 (3) :244-245.

[3]赵桓, 韦美德.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结果的分析.广西医学, 2007 (09) :58.

[4]张晓祥, 沈翠芬.婴幼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与分析.航空航天医药, 2004, 15 (3) :217-219.

婴幼儿急性腹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4月~2015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 普通治疗组260例,男140例,女120例;年龄0.5~5岁,平均(2.4±0.6)岁;病程4周~3个月 ,平均 (1.4±0.4)个月 ; 临床表现 : 发热221例 ,呕吐105例,脱水48例。联合治疗组340例,男215例,女125例;年龄0.6~4.5岁,平均(2.1±0.8)岁;病程5周~3个月,平均(1.6±0.3)个月;临床表现:发热275例,呕吐153例,脱水91例。 两组婴幼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轮状病毒感染腹泻的诊断标准[3,4]。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婴幼儿,排除重度脱水婴幼儿,排除阿米巴痢疾、伤寒婴幼儿。

1.2 方法

两组急性腹泻患儿入院后对大便常规进行复查。两组急性腹泻患儿给予合理性的喂养,禁食生冷硬、油腻的食物,患儿继续食用原来的奶粉或者母乳、米汤、粥、面条等,如果严重呕吐患儿可以禁食4~6 h。常规给予抗炎、抗病毒、黏膜保护剂等基础治疗,如果轻度腹泻患儿应用口服补液盐(ORS),重症患儿要根据神志、皮肤弹性、排尿量、腹泻次数等制订对应的方案,给予静脉输液纠正患儿的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脱水等。 普通治疗组给予注射用炎琥宁(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H50031642)10 mg/(kg·d)静脉滴注治疗,连续治疗3 d。 联合治疗组在普通治疗组基础上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商品名:杜拉宝,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H20110415)治疗,1.5 mg/(kg·次),3次/d,饭前温水服用,治疗时间为3 d。

1.3 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婴幼儿呕吐缓解时间 、 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情况。

1.3.2观察两组婴幼儿不同时间点腹泻次数情况 , 主要是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48 h、治疗后72 h。

1.3.3观察两组婴幼儿的胃肠道症状评分情况 , 主要是观察患儿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情况,包括大便性状、腹痛、腹胀情况,并对其进行评分。 0分:急性腹泻患儿临床症状均消失;1分: 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柔软团块,其边缘清晰,容易排出,有腹痛和腹胀的临床表现,但是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2分:急性腹泻患儿粪便呈现柔软的片状,其边缘相对毛糙或者呈现糊状,患儿有不同程度腹胀的临床表现,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不是十分明显;3分:急性腹泻患儿呈现水样便,无固定形状,患儿的腹痛和腹胀表现较严重,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5,6]。

1.3.4观察两组婴幼儿的临床疗效 。 疗效评价标准参考文献[7-8]。 显效:婴幼儿急性腹泻在治疗3 d以内腹泻的临床表现消失,粪便性状和频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有效:婴幼儿急性腹泻在治疗3 d以内腹泻的临床表现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没有完全消失,粪便性状和频率得到明显的改善;无效:上述症状均未明显改善,指标均未达到者。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呕吐缓解时间 、大便性状和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联合治疗组呕吐缓解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普通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4.10、19.52、37.03、17.50,均P < 0.05)。 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腹泻次数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腹泻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9,P > 0.05),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后24、48、72 h腹泻次数均明显少于普通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36、31.43、63.15,均P < 0.05)。 见表2。

2.3 两组胃肠道 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63,P > 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胃肠道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普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2.82,P < 0.05)。 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 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3,P < 0.05)。 见表4。

3 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目前我国儿科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9,10]。 婴幼儿急性腹泻临床症状主要是水样泻,其发生原因多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首先作用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促使微绒毛排列紊乱,微绒毛遭到破坏,诱发大量的上皮细胞坏死,促使肠黏膜正常回收水分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受到影响,肠内形成大量的积液,从而引发腹泻[11,12]。 另外一方面肠绒毛受损伤促使双糖酶数量明显降低,进入肠道的食物不能完全地消化分解,随着糖含量的增多,增加了大肠的渗透压,水分在大肠积聚,结肠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从而造成水样腹泻的发生。有资料显示[13,14],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在小肠黏膜细胞不断侵犯和扩散,破坏小肠黏膜屏障,微生物过敏原和不完全分解物会通过肠黏膜进入到婴幼儿的体内,造成婴幼儿肠道内分泌紊乱,影响了小肠黏膜的正常吸收能力,造成渗透性腹泻的发生[15,16]。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60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普通治疗组(260例)和联合治疗组(340例),并观察两组患儿呕吐缓解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腹泻次数、胃肠道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情况。 其中普通治疗组主要是在基础治疗上应用炎琥宁。 炎琥宁是植物穿心莲的提取物———穿心莲内酯,它是经过酯化、脱水等步骤形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其可有效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 降低炎性渗出和水肿,可以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 从而促进乙酰胆碱释放,有效增加脑垂体前叶中乙酰胆碱生物合成。体外研究证实[17,18],炎琥宁可以灭活各类病毒RNA/DNA的合成,有效抑制毒素引起的发热,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静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另外炎琥宁还可以增强吞噬细胞的能力和体液免疫功能。 联合治疗组则是在普通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 消旋卡多曲具有易吸收、起效快、安全性好等特点,其不仅是外周脑啡肽酶选择性、可逆性抑制剂,不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脑啡肽水平,可以可逆性地恢复脑啡肽酶活性,从而保证肠道水电解质正常分泌水平,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或者镇静作用,对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19,20]。 脑啡肽属于胃肠道中的神经递质,其可以激活D-阿片类受体,降低环磷酸腺苷水平,减少水电解质的分泌,降低肠蠕动能力[21,22]。消旋卡多曲是一种脑啡肽酶抑制剂, 属于可选择性、可逆性的抑制脑啡肽酶,可以避免内源性脑啡肽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23,24,25]。 另外消旋卡多 曲对于血 浆中内啡 肽酶抑制 作用在30 min时出现,其对于酶抑制作用的强度和药物剂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消旋卡多曲剂量为1.5 mg/kg,2.5 h后对酶抑制作用可以达到峰值, 对于酶抑制作用可以达到90%,持续8 h左右 ,t1/2约为3 h,在进入机体后转变为活性代 谢物Thiorphan,然后转变 成无活性 代谢物,最后通过粪便和尿排出体外。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前腹泻次数、胃肠道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 提示两组患儿治疗前症状情况无明显差异。 同时联合治疗组呕吐缓解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普通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后24、48、72 h腹泻次数均少于普通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急性腹泻患儿治疗后胃肠道症状评分低于普通治疗组,提示炎琥宁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可以有效抑制毒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同时还可以有效杀灭病毒,缓解患儿腹泻的表现。 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低于普通治疗组,提示炎琥宁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炎琥宁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效果良好,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炎琥宁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分析2014年4月2015年3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60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普通治疗组(炎琥宁治疗)260例和联合治疗组(炎琥宁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340例。观察两组呕吐缓解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腹泻次数、胃肠道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呕吐缓解时间[(1.53±0.66)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3.01±0.84)d]、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2.58±1.07)d]、住院时间[(5.0±1.5)d]均短于普通治疗组[(2.47±0.97)、(5.04±1.66)、(6.53±1.54)、(7.5±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0、19.52、37.03、17.50,均P<0.05)。普通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腹泻次数[(9.42±1.70)次/d比(9.38±1.67)次/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 h[(6.50±1.21)次/d]、48 h[(3.09±0.99)次/d]、72 h[(1.11±0.32)次/d]腹泻次数均少于普通治疗组[(9.12±1.66)、(6.08±1.34)、(4.06±0.78)次/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6、31.43、63.15,均P<0.05)。普通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7.7±0.8)、(7.8±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胃肠道症状评分[(1.5±0.3)分]明显低于普通治疗组[(3.7±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2,P<0.05)。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普通治疗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3,P<0.05)。结论 炎琥宁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效果良好,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产后急性腹泻的舒适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有28例产妇诊断为急性腹泻, 产后1 d~3 d发生腹泻, 病程1 d~5 d.其中阴道分娩产妇17例, 剖宫产产妇11例, 年龄18岁~39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5~10次/d, 大便黄稀或水样, 发热, 呕吐, 腹胀, 食欲不佳, 乏力等。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史并且意识清楚, 能正确描述生理和心理感受。

2 护理

2.1 心理舒适护理

(1) 加强护患沟通。在做各种护理和治疗时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例如:面带笑容, 拉住患者的手, 特意地多关照患者的宝宝, 与患者进行真诚的目光接触等。与患者进行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 了解并及时疏导负性心理反应, 满足患者被尊重的需求。 (2) 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安慰与支持。安排专人陪护, 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减少患者心理上的负性刺激, 关心、体贴患者, 尊重患者人格, 鼓励患者诉说或表现对腹泻的反应, 对腹泻造成不良的气味污染了周围环境表示理解。 (3) 哺乳时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4) 让高年资护士定时到床前进行交流沟通, 每日至少3次, 每次至少15 min~20 min, 随时解决患者的需求。

2.2 生理方面的舒适护理

(1) 对因服用广谱抗生素不当引起的腹泻, 应及时停药或改为其他类抗生素, 同时采用口服微生态制剂使患者肠道恢复正常菌群及功能, 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 (2) 对因饮食不当造成的腹泻, 给予流质饮食, 如:进食稀粥、水、糖水;当腹泻稍有缓解, 给予半流质、少油易消化食物, 如:烂面、藕粉、蛋花汤等, 之后慢慢恢复食量并少量多餐。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水样便且次数多会导致产妇脱水过多, 应及时补液及注意电解质监测, 防止出现水电解质失衡。 (4) 指导休息与饮水。急性腹泻大便次数多, 消耗大, 体内水分丢失多, 患者易出现乏力、口渴及全身不适。鼓励患者多休息, 并多喝开水、茶水、淡盐水、蛋花汤、红糖水、菜汤等, 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体能得以恢复。 (5) 预防感染。产妇产后身体虚弱, 尤其是剖宫产产妇术后禁食, 免疫力较低, 极易出现感染。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避免侵入性操作造成的感染;坚持每餐食具消毒;对于出现腹泻的产妇, 最好母婴暂时分离, 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6) 皮肤护理。腹泻导致肛周皮肤红肿进而引起压疮, 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往往有痔疮水肿、会阴伤口疼痛、恶露的刺激, 加重痛苦[2]。保持床单整洁, 减轻受压, 对腹泻造成的肛周皮肤损伤, 要加强管理。每次腹泻后用温开水清洗或直接用消毒湿纸巾轻柔地蘸洗;每次清洗后在肛周皮肤处涂少许防湿乳剂, 如:凡士林、抗生素软膏等;当肛周皮肤发红时可用红外线烤灯照射, 4次/d, 每次10 min~15 min;用纸尿裤或卫生巾兜住患者臀部, 外包尿布以免大便污染床单。通过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和舒适护理, 本组患者的满意度达96.4%.

2.3 环境方面的舒适护理

对产后腹泻患者尽量安置单间或使用落地式布帘隔开, 以保证患者拥有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室内定时通风换气, 4次/d, 每次15 min~20 min, 以消除不良气味的影响, 但要避免对流风的存在;温湿度适宜, 室温保持在24~26℃, 湿度50%~60%;消除不良声音、光线刺激, 避免外部环境的干扰。

2.4 社会方面的舒适护理

以家庭支持为主的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3]。通过与患者的亲切交流, 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 调动患者丈夫及其家人的积极性, 使患者获得家庭及亲朋好友的理解、关爱、支持,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舒适护理强调护理人员以患者为考虑重点, 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达到舒适的状态。产后急性腹泻是常见的产后并发症, 直接影响患者情绪、身体恢复和乳汁分泌, 使患者产生诸多负性应激。实施舒适护理措施有利于减轻不适, 减少不良刺激, 缓减或消除症状,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章爱芳.舒适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6) :7-8.

[2]王清赞.产后急性腹泻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 :39-40.

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接收的10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 女48例;年龄7个月~6岁, 平均 (2.35±1.24) 岁;病程在72 h以内, 其腹泻次数达到5次/d以上;并且粪便全部呈现为水样或者是蛋花样, 粪便内不存在黏液, 无脓血粪便。在粪便常规检查中确定不存在红细胞、寄生虫以及白细胞等。经过详细的诊断, 确诊患儿的症状符合急性腹泻的相关诊断标准。为了取得比较精确的调查结果, 首先向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病史以及各项身体指标, 告知其两种治疗方式的不同, 在患儿家属同意并且适宜患儿生命体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组。患儿平均分成三组 (A、B、C组) , 每组50例, 三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儿接受清开灵注射治疗, 选有江苏康源公司生产的清开灵注射制剂, 每天给予患儿0.6~0.8 mg/kg, 患儿接受常规静脉注射治疗, 每天注射1次。B组患儿接受利巴韦林治疗, 每天接受10~15 mg/kg, 静脉滴注, 每天进行1~2次治疗。C组患儿接受抗生素、消旋卡多曲联合ORS治疗, 患儿在饭后服用这些药物, 其中消旋卡多曲的服用量为:在14~30个月的幼儿, 20 mg/次, 3次/d;30个月~7岁的患儿, 30 mg/次, 3次/d。抗生素以及ORS的摄取量以患儿病情为准。三组患儿全部接受3 d的治疗, 在3 d的治疗过程中除了服用制定药物以外, 不再服用其他影响治疗效果的药物。患儿接受治疗72 h之后进行疗效判定, 并严密观察患儿的是否存在皮疹、恶心、嗜睡以及便秘等相关不良反应。在患儿接受治疗1~2周后, 统一进行血液常规检查以及尿液常规检查。

1.3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我国最新制定的腹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等进行及时的判断。显效:患儿在治疗72 h之内, 粪便的形状以及次数等明显恢复正常, 并且原有的全身症状也得到较好的改善;有效:患儿经过72 h的治疗之后, 粪便的次数明显减少, 其全身症状得到很大的改善;无效:患儿在治疗72 h之后, 粪便的次数以及形状等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其全身症状等不存在任何好转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小儿的急性腹泻是一种由多种原因以及多种因素造成的婴幼儿疾病, 患儿多表现为大便的次数不断增加、大便的症状等出现较大的异常[2]。由于大便次数较多, 并且体内大量水分随着粪便排出, 导致患儿体内的水电解质等的运转状况出现失调, 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水以及电解质等失衡, 患儿容易出现高高烧等并发症状。对急性腹泻治疗的关键为减少患儿水分以及电解质的分泌[3]。

临床上治疗该种疾病的药物比较多, 其中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胆酸、栀子、水牛角、金银花、脱氧胆酸以及板蓝根等, 大部分为中草药, 使用该种药物治疗急性腹泻对患儿的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4]。其功能主要为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治疗, 由于患儿的年龄比较小, 身体素质比较差, 所以在使用这种药物时要尽量减少该种药物的使用剂量。而且在一般情况下, 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会因此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药疹、药热等[5]。本次试验中, 有2例患儿出现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药疹, 停药之后, 药疹全部消除, 没有过多的不良反应残存。

利巴韦林也被称为病毒唑、尼斯等, 这是一种光谱强效的对抗病毒的要去, 这种药物主要应用在病毒性疾病的预防重, 常见的药物形式有注射剂以及口服液等。该药物属于合成性的核苷类抗治病毒的药物, 虽然该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不够清楚, 但是其体外抗病毒的活性可以完全被鸟嘌呤核苷以及黄嘌呤核苷等逆转。这种药物能够有效干扰病毒复制, 这是其治疗急性腹泻的重要机理。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 主要表现为溶血性的贫血, 这就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原有的心脏疾病出现恶化, 所以在对患儿实行该种药物治疗时, 一定要仔细询问患儿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坚决避免患儿因使用该类药物出现严重不良症状。在本次试验中, 使用利巴韦林患儿中, 有3例患儿出现不良症状, 主要表现为嗜睡、恶心以及食欲下降等。

消旋卡多曲是临床上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典型药物, 这种药物一般采用口服的形式, 具体用量要根据患儿的体重以及年龄等进行, 一般来说, 每公斤体重可以服用1.5 mg, 但是单日的剂量不得超过患儿每公斤体重6 mg。C组患儿使用消旋卡多曲、抗生素联合ORS等进行治疗。消旋卡多曲以及抗生素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患儿体内细菌情况, 这对患儿身体进一步康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肾脏功能不全、无法摄入果糖以及对葡萄糖或半乳糖等吸收情况不够好的患者不得使用该类药物。所以在患儿接受治疗前, 一定要详细询问患儿家属是否存在上述症状, 确定患儿不存在上述情况以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该类药物可能会造成患儿出现便秘、皮疹以及恶心等不良症状, 在本次实验中, 有1例患儿出现恶心不良反应, 患儿停止服用药物之后这种不良反应减少。

ORS是口服补液盐的英文简称, 这是一种防治腹泻脱水的高效药物。对于急性腹泻患儿来说, 由于大便次数增多, 水分流失严重, 患儿十分容易出现脱水的症状, 为了有效避免患儿出现脱水的情况, 采用ORS可有有效补充水分, 减少患儿出现高烧症状, 这种方式起效快, 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抗生素也被称为抗菌素, 该药物可以有效杀灭细菌, 同时对霉菌、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等其他类型的致病维生素, 也有非常好的抑制以及杀灭作用, 所以该种药物的杀菌效果非常显著。这种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迫使其在低渗透压的环境下由于膨胀而破裂最终死亡, 同时哺乳动物不存在细胞壁所以人体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临床资料显示, 长时间过量使用该类药物会造成患者出现较大的抗药性, 这样就导致该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变得比较差。

临床上认为, 病程持续两周以内并且每天的腹泻次数达到5次以上即为小儿急性腹泻[6]。这种疾病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 患儿腹泻次数比较多, 身体素质素质由于受到腹泻的影响而不断下降。临床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案比较多, 并且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但是由于患儿年龄比较小, 身体素质比较差, 要在患儿身体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选择起效时间最快的治疗方案[7,8]。综合分析本文的资料, 笔者可以看出C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最优, 同时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比较少, 这对患儿身体康复具有较高的意义。

金州区急性腹泻的病原特点 篇9

腹泻病是一组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是当前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尤以发展中国家为甚, 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检测技术的提高, 以往一些引起腹泻的不明病原已不断发现。目前, 在发达国家对腹泻病例能作出病原学诊断的已达到80%, 对多种主要腹泻病原的监测已逐步形成常规, 国内近几年对腹泻病原的研究工作也有显著进展。为了探索金州区急性腹泻的病原特点, 我们于2003年至2004年夏秋季, 对在区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600列急性腹泻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和腹泻病原菌的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凡在肠道门诊就医未服药的急性腹泻患者 (15岁以下除外) , 按统一表格填写急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表, 然后采样。

病原学检验采集新鲜粪便1克左右, 置于Cary-Blair氏运送培养基, 于3小时内送细菌室, 按急性肠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规程进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耶氏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 、侵袭性大肠杆菌 (EIEC)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 、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及其它致病性弧菌的检验。

混合感染病例, 在统计病例的阳性率时, 按一例计算, 在病因分析时, 按实际检出的病原种类分别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病原检出结果

600列腹泻患者中, 340列检出病原菌, 检出率为56.67%, 共检出14种病原菌。见表1。

本次检出14株致腹泻病原菌共340株, 其中致病性弧菌检出率最高, 共检出8种弧菌235株, 占病原总构成比69.11%, 说明致病性弧菌是构成我区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弧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 (33.33%) , 占整个病原构成比的58.82%, 另外还有非01群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等。志贺氏菌检出68株, 检出率11.34%, 占病原构成比的20%。远远低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和构成比, 是引起急性腹泻的第二位致病菌。

2.2病原菌血清分型和致病力鉴定

2.2.1 68株志贺氏菌分为4群10型、福氏志贺氏菌54株, 所占比例最大为79.14%。其次, 鲍氏志贺氏菌7株, 宋内氏志贺氏菌4株, 志贺氏菌痢疾杆菌3株。

2.2.2沙门氏菌检出8株, 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5株, 汤木逊沙门氏菌2株, 维斯拉哥沙门氏菌1株。

2.2.3致泻大肠艾希氏菌12株产毒素大肠杆菌, 其中产ST 8株。LT2株、ST/LT 2株。6株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为028ac:K73 3株、0124:K72 2株, 0112ac:K66 1株, 豚鼠角膜试验均为阳性。10株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为055:K59 6株, 086:K61K62 2株。

2.3病原检出与发病月份7、8、9三个月份病原检出分别为61.54%、54.62%、18.33%, 差异不显著 (χ2=5.99, P>0.05) , 但病原构成有所不同, 副溶血性弧菌7、8月份检出率较高 (均为38.46%) , 9月份检出率降低 (23.61%) 。志贺氏病原7、8月份检出率很低 (分别为0%、4.62%) , 9月份明显上升 (19.44%) 。不同月份腹泻病原菌的显著差异,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2.4病原检出与粪便的性状

脓血便病原检出率最高 (82.61%) , 粘液便、水样便、稀便的检出率较接近 (61.43%、68.57%、57.76%) , 软便检出率低 (4.17%) 。病原构成种类较多的是稀便, 检出13种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水样便48.57%, 稀便35.13%、粘液便31.42%脓血便13.04%。志贺氏菌的检出率为脓血便56.52%、粘液便20.00%、水样便5.71%、稀便3.38%。说明不同月份, 不同性状的粪便, 与病原检出情况密切相关。

2.5检出与饮食关系

有海产品饮食史的腹泻患者310例, 检出病原菌210株检出率为67.74%, 其中致病性弧菌8种, 计177株, 占本组病原构成84.31%。其中, 志贺氏菌属检出16株, 检出率仅为5.16%而在肉类饮食组180例腹泻患者中, 检出志贺氏菌44株, 检出率为24.44%。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腹泻的构成与饮食关系十分密切。

3 讨论

600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病原分析, 证实致病性弧菌是我区急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副溶血性型弧菌检出率占33.33%, 远远超过志贺氏菌的检出率11.34%, 为各种病原之首, 这是沿海地区急性腹泻一大特点。调查可发现26.62% (53/200) 的副溶血性弧菌能引起脓血便、粘液便、使患者产生痢疾样症状。这部分病人往往被误认为痢疾。在我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地200例患者中, 有30人因为具有痢疾样症状, 而误诊为痢疾, 其次多次检验均未检出志贺氏菌, 误诊菌痢占15.00%, 这与国内温岭市报道的副溶血性弧菌所致腹泻, 因痢疾症状而误诊菌痢占15.70%比较一致。提示临床医师应参考当地痢疾流行高峰月份, 饮食史等资料综合判断, 以减少误诊。

致病性弧菌的感染与海产品关系十分密切, 食用海产品的患者, 弧菌检出率大大高于未进食海产品一组,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说明海产品是致病性弧菌感染者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食用海产品引起腹泻的患者占腹泻总例数的一半以上, 应引起沿海地区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

副溶血性弧菌目前已有明确的生化定义, 但这些资料大部分来自日本、美国等。据我们多年来从急性腹泻患者便中分离的数百株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化结果看, 所有菌株的靛基质试验均为阴性, 这一点与副溶血性弧菌的定义不符。我们也尝试方法的改进, 但这些结果靛基质试验仍为阴性。另外M-R试验也很少得到明显的阳性结果, 也是一个难题。我们期待同道的指点, 对国内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在生理、生化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上一篇:调查失业率下一篇:电子商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