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2024-06-26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1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

首先, 要准确把握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一) 自卑敏感与自尊意识强的矛盾

学校学生贫富差距大,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敏感多疑, 沉默寡言、自我封闭, 遇到宿舍或班级的一些问题, 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们, 不愿和别人接触, 不愿与人交流, 独来独往, 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 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 把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成是对自己的嘲弄、怜悯, 充满了敌意。[1]学生普遍存在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 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意识强, 想通过超常消费包装自己, 往往出现与自己经济现实相距甚远、甚至是相反的消费行为, 通过这样实现自己的自尊心的满足。[2]

(二) 学习压力大

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基础较差, 给他们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学生由于忙于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占用很多时间, 部分学生因外出打工挣钱而经常缺课, 课程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学习成绩一般平平者居多, 因而能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较少。

(三) 学生存在“等、靠、要”[3]思想, 缺乏感恩意识

很多经济困难学生觉得自己家庭情况不好, 就应该获得资助, 等着助学金、等着学校各类补助, 靠国家、靠学校、靠社会, 从来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别的方式去改善自己和家庭的困难程度。还有很多学生如果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或者争取各类资助中没有成功, 会主动去找班主任、辅导员、领导去要各类资助, 采取各类方式, 软磨硬泡去要、去争。

(四) 渴望交流与社会交往能力差的矛盾

经济困难学生内心渴望被关怀, 与人交流, 但是社交能力差, 缺乏与同学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特别是一些需要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 使得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锻炼机会少, 造成语言表达、社会交往活动能力障碍。

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困, 更重要是他们精神上的贫困。主要采取物质上帮助, 精神上教育, 能力上培养的经济困难学生做法, 使受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及思想, 把正能量通过各方面传递进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

二、物质上帮助, 精神上教育, 能力上培养

(一) 物质上帮助

重视资助工作, 专门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和指导学生资助工作, 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 认真细致、公平公正的做好各项“奖、勤、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等工作, 让资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各项资助工作公平、公正、顺利开展, 为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的顺利学习、生活提供了保障。

(二) 精神上教育

通过开展“诚信、感恩、自强、成才”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让感恩走进受助学生的生活, 走进他们的心灵, 向他们传递正能量。通过班级组织召开“感恩、励志、诚信”主题班会;开展资助育人微电影拍摄;召开受助学生座谈会;选树先进典型, 发挥表率作用;举办“感恩、励志、诚信”影视展播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了正能量, 感受到社会、学校的关心、帮助, 并且通过公益活动把正能量传递了出去, 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活动的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让这种正能量扩散到社会的大家庭去。

(三) 能力上培养

举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让他们畅谈心理困惑、疑难, 通过活动提高心理素质, 解决心理问题。每个班级都加入到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中,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 增加集体归属感, 更好地结交朋友,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4]在全学院征集勤工助学岗位, 设立一些能培养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岗位, 不仅仅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整理, 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学生根据自身的时间和能力, 申请岗位, 面试后择优录取, 通过这样的方式, 给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了经验, 也让参与的同学增加了自信, 提高了沟通交流的能力, 更好掌握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开展让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综合能力, 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为广大受助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

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和传递正能量,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付出不断的坚持和努力, 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会继续坚持推行物质上帮助, 精神上教育, 能力上培养的经济困难学生做法, 重视学生内心正能量的培养, 把社会正能量不断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徐德志.《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湘潮, 2011年第12期.

[2]胡继民, 薛深.《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消费心理障碍分析与应对》.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年第2期.

[3]邱荣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探讨》.高教研究, 2004年第4期.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听力困难及对策 篇2

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薄弱是目前困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一道难题.为了寻求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问卷、访谈和测试手段,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困难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并提出一系列解决听力困难的可行性建议.

作 者:袁相科 刘励 何飞云 作者单位:袁相科,刘励(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何飞云(浙江建设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是,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特殊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大致占到毕业生总数的20%,为缓解这部分同学的就业压力,仍然需要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帮助他们顺利毕业的同时,持续关注他们的就业需求,热切关心他们的就业理想,有效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特点

1、就业愿望迫切,就业期望值较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微薄且不稳定,有很多学生的学费来自国家助学贷款或商业贷款,毕业后面临还贷的压力。毕业前学生本人和学生的父母都希望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尽早结束教育的投入,收获教育的产出。他们热切期盼通过多年的教育,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得丰厚的收入,改变多年来家庭经济贫困的现状。

2、就业焦虑多,压力大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很有孝心,能体会到家庭供养或国家资助上大学的不容易,担心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是毕业即失业,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和国家的大力资助。他们有这些思想包袱后就容易产生就业前的焦虑心理,就业压力比一般同学大,常常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影响正常生活。

3、缺乏较多的社会资源

大学生求职成功,不仅仅需要本人优秀的在校表现和求职过程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大学生善于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社会资源积极方面的力量。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没有给学生积累足够的社会资源,部分学生本人在校期间自信心不足,孤僻,也不注意与人交往,没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总体上讲,在与用人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信息较少,渠道较窄,方法不妥,效果不佳,满意度不高。

4、求职投入受局限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需要学生们较多的经济、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从经济方面讲,学生需要上网搜索就业信息,制作简历,购置职业装,适当化妆,有时候需要跨不同省市参加招聘会或面试,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做基础,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原因往往投入较少。从时间和精力上讲,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需要照顾家里生病住院的父母或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有的需要治疗自己的一些疾病,他们常常放弃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对策

辅导员是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最直接,最贴近的指导师和服务者。辅导员在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接触中,逐渐把握了他们的性格特征,熟悉了他们的兴趣特长,清楚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是帮扶他们就业最理想的一线指导老师。

1、辅导员要经常开展职业心理自觉协调能力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想成功就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自觉协调能力。因为就业归根结底就是毕业生正确认识和表现自我从而积极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过程。因此,辅导员首先要帮扶的不是物质而是思想,要注重进行学生的求职自觉协调能力教育,使毕业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念,能及时调整职业心态,从容、冷静、理智地面对就业,充分展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理智的职业选择。

辅导员要通过班级例会,就业招聘说明会,面对面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了解就业政策,学会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要引导学生根据新的就业情况,实时调整就业期望,鼓励学生树立“先就业立足,再择业发展,把握机会就创业锻炼”的职业发展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适应能力,通过有规划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理想。

2、辅导员要主动学生帮助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大学生就业需要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协同合作,才能顺利推动解决。辅导员要熟悉和宣传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就业有方向,有信心,有希望,让他们未雨绸缪,积极准备。

辅导员要紧紧依靠学校搭建的就业信息平台,调动老师们创建的个人社会就业渠道,充分发掘优秀毕业校友资源,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联系招聘企业,向企业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让经济困难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更便利地找到工作。

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提交有关材料,向政府部门,学校组织,企业申请求职补贴或捐资助学,通过这些资助金减轻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缓解学生的经济困境。

3、辅导员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扶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辅导员要针对基础差,技能弱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排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学生干部帮助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对于这些学生干部可以在奖励评优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通过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资助学生考取技能证书,技能水平达到行业标准,努力成为“双证型”就业者,增加就业砝码。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通过大赛的历练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学生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组织和平台,邀请专业教师和行业能手为学生提供精准诊断和给学生有效指导。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学生经济基础、家庭背景、求职心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但需要辅导员的指导和帮扶,而且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企业的合力机制,这部分特殊群体实现良好就业才能更好体现高校教育成果,增加企业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施光,丁晓雯.对高校特困生问题的思考[J]. 消费导刊,2008(7):254.

[2] 李志.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10,(1).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4

近年来, 国家和学校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 加大资助, 在经济上给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大的帮助, 但是这些困难学生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种种现象表明, 家庭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困难已不再是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唯一问题, 和谐心理、高尚品德、独立人格的培养比简单的经济资助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做好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及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 生活贫困,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各种价值观的冲击, 就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存在羞于贫困、盲目攀比的心理, 导致不切实际地消费, 进一步加剧了生活与学习的艰辛, 带来一系列问题;更有甚者, 为了盲目攀比, 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诈骗活动, 走上犯罪道路。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意志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3], 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业荒废。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情较为脆弱, 很难承受挫折和打击, 因为学业、失恋、家庭变故、其他偶然事件等, 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 消极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甚至采取各种方式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从而对自身学习、生活甚至家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帮扶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开展。

1 积极落实助、贷措施, 开发社会资助渠道, 解决学生经济困难, 完善帮扶的经济资助体系

助学金、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是高校资助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主要渠道。学校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出发,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建立规范稳定的资助保障体系, 确保经济弱势学生的生活困难得到解决。在全面做好“奖、贷、助、补、减”的同时, 强化激励机制, 把资助重心从原来的以“补”为主转到以“贷、助”为重, 积极争取国家助学贷款, 为贫困生解除学费、生活费的后顾之忧;要与社会各届广泛联系, 大力弘扬助学帮困的传统美德, 倡导企业、个人尤其是成功校友, 把帮扶弱势群体、扶助贫困学生作为服务社会、体现公德的一种重要形式, 争取多渠道、全方位的贫困学生资助。将国家助学金、奖学金、银行贷款、学校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有机结合, 构建起国家、社会、学校多方协作的经济资助体系, 切实做好经济弱势学生的资助工作。在物质资助的同时, 还要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 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自强自立教育、挫折教育等, 使得贫困学生经济困难有缓解、思想意识有提高。

2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构建帮扶的心理疏引体系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心理压力大、自我调控能力差。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既可帮扶减少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 又可有效避免新弱势群的产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普及活动, 把“心灵的钥匙”教给学生, 使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 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身存在的心理压力和障碍, 主动做好自我调适。辅导员要多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谈心, 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上动态, 关注他们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 走进他们相对封闭的内心世界, 在遇到有困难的学生, 要及时送上关怀和温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要通过构建校、院、系、班立体化的心理健康网络, 做好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队伍培养, 建立起高效学生心理危机普查和干预机制, 增强预见性,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态势, 通过专家咨询、个别辅导等形式, 及时予以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月、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 构建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体系, 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疑虑, 化解他们存在的心理压力, 提高其心理素质, 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大学生。

3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协作, 营造良好的氛围, 形成帮扶的环境净化体系

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家庭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平时应主动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状况, 正确引导他们养成理解、宽容等优良品质。因此, 教师更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真正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 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思想上的熏陶和行为上正确导向,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健康的氛围、多彩的文化, 不仅美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社会应尽可能净化不正风气, 给学生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缩减学生认识层面的理想与现实、校内与校外的巨大反差;家庭应从学生个体成长出发, 打造出温馨、和睦、团结的氛围, 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4 努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建立帮扶的就业保障体系

在社会适应方面, 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偏远农村, 从封闭落后的农村来到现代化的城市, 周围环境的巨变令他们不适应;在人际交往方面,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就因自卑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不善言辞, 这往往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失败而告终。再加上许多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节约, 这就使其他同学认为其“小气”“斤斤计较”, 而不愿与其交往;知识获取方面, 贫困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 获取知识的来源有限。学校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贫困生多的实际情况,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习、实训课时。同时, 应为贫困生开展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和经费资助, 培养贫困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他们创造条件, 与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服务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课内外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小组、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 培养贫困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 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5 结语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存在,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 也不是一人一体就可以做好的。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 只有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 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正确引导, 才能使他们顺利成长, 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常瑜.关于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EB/OL].http://www.17net.net/Article/802/11357.html.

[2]刘金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10) :194-197.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5

近年来,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投入,覆盖面也不断扩大,贫困生生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为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提高资助工作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我们开展了高校农村贫困生现状调查。

这次调查是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组织和实施的一次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参考有关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个别专访和个案分析等,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从2013年2月到5月,共4个月,调查对象主要以地方农业院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校贫困生为主。调查内容以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学习表现、生活状况、心理素质和就业意向等方面为主。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3份,回收率95.73%。

调查结果分析

地方农业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农村贫困学生比例较大。关于提到“您的家庭户口所在地是哪里”的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14.29%的学生来自城市,85.71%的学生来自农村(县级以下含县级)。这表明地方农业院校农村生源比较丰富,占比例比较大。据2012年学校招生统计,51%生源来自农村,贫困生中农村学生又占了86%,农业专业学费较低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农业院校就读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您的家庭贫困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上,数据显示,60.29%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不稳定,43.43%的学生选择地区经济贫穷,42.29%的学生选择家里子女多,24.29%的学生选择父母下岗,10%的学生选择是单亲家庭,19.71%的学生选择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患病。这表明农村地区经济收入较少,双亲下岗,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是造成农村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其次,农村家庭子女比较多,也是导致农村很多家庭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贫困生家庭收入主要靠传统的种田所得,外出打工收入有所增多。在提到“您的家庭月总收入大概是多少”调查中,数据显示,选择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0.86%,选择1000~2000元的占41.71%,选择2000~3000元的占20.86%,选择3000~4000元的占5.71%,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0.86%,表明有相当部分农村贫困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属于特困生,也是当地政府扶贫对象。

关于“您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提问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种田经营收入的占69.43%,选择劳务输出工资收入的占26.29%,选择政府农业补贴收入的占12.57%,选择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占3%。表明我国很多地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农村农民生产性经营收入,而传统的农业收入是有限的。

贫困生在校生活费用开支偏低,主要依靠助学金及勤工助学收入。在“您在学校每月的平均支出大概是多少”选项上,调查数据显示,选择300元以下的占27.71%,选择300-400元的占56.86%,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用在300-400元之间。调查组近日到食堂现场考察和专访学生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午、晚餐费用在2.4-2.8元之间,一天的伙食费用也仅只有6-8元,以此均值计算,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在300元以内。从当前生活费用水平来看,伙食费用在300元以下的学生,伙食营养远远达不到一般青年人的标准要求,易造成发育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关于“您的大学生活费用主要来源渠道是什么”调查时,选择助学金的学生占58%,选择勤工俭学的占67.43%,选择父母寄钱的占46.29%,选择向亲友借款的占14.57%,选择奖学金的占25.13%,选择学校资助(专业、优生、专项)的占6.57%,选择贷款的占26.14%。表明农村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助学金、勤工助学和父母寄钱。数据说明了国家助学金在资助困难生中起到主导作用,目前农业高校国家助学金已经基本上覆盖68%的贫困生,总额每年3000元,按10个月发放。另外,很多贫困生靠勤工助学取得报酬来解决生活费,校内勤工助学工作酬金是每月320元,有的学生除参加校内勤工助学之外还参加校外兼职赚钱,有少数学生靠父母寄钱来补充生活费。

农村贫困生学业成绩表现一般,应用知识水平较低。关于“您的成绩情况如何”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成绩突出的占13.14%,成绩一般的占72.57%,选择英语较差的占61.43%,选择计算机知识较差的占62.86%。表明农村贫困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以及英语方面。调查组通过专访和考查,发现部分农村毕业生连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资格证书都还没能考取到,而且在学校年度评优方面,成绩比较低,几乎没有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在专访交谈中发现农村贫困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农村基层,较少接触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知识面相对较窄,与城里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在提到“平时在学校给你带来的主要压力的是什么”问题时,选择贫困的家庭背景的占45.71%,选择拮据的生活费用50%,选择较大学习压力的占42.57%,选择恋爱上的负担的占4.57%,选择“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的占17.71%。表明农村贫困生在学校心理压力主要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拮据的生活费用,加上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成绩进步不快,学习压力也大,因而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通过个别专访,发现一些农村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心理压力比较大,有较强的自卑感,造成平时较少与城市经济较好的同学进行交流,阻碍了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无法建立良好平等的基础,易引发各种矛盾。

关于提到“您参加过的主要活动有哪些”问题时,选择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实习、三下乡等)的占92.29%,选择学校组织活动(社团活动等)的占69.29%,选择各项比赛活动(作文比赛、规划比赛等)的占48.86%,选择公益活动(无偿献血、捐款、义教、志愿者等)的占43.71%。从调查结果看,农村贫困生基本上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三下乡”、外出实习活动等,但对于一些公益活动、比赛活动还是不够积极主动。

贫困生就业意向倾向城市,没有兴趣到农村基层就业。在提到“对于未来,您有何打算”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大企业就业的占45.71%,选择外资企业就业的占25.43%,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2.08%,选择考公务员的占7.71%,选择考研的占6.43%,选择农村基层就业的占3.14%。表明农村学生就业意向倾向城市企业,意向考公务员和选择读研的比较少。调查发现有部分贫困生对自主创业比较感兴趣,创新意识有所增强,而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很低,表明很多农村学生还是向往城市,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就业、再过着父辈农村的生活。

解决农村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建议

健全资助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管理。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一般都挂靠在学生处,作为下属部门开展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因此,建议高校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作为高校二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和校内外学生勤工俭学等,发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服务。

建立贫困生资格评审制度。贫困生资格认定是保证资助工作有序、公正、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农业高校要成立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属院系成立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小组,形成校院二级评审体系。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办法,科学划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等级:特困生、困难生和一般困难生。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贫困生资格认定的规范性、科学性、真实性。

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政府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扩大贷款规模,按在校学生的35%的幅度给予贷款,贷款限额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如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学费比较高的情况,贷款总额应增加到12000元/年,贷款期限适当延长到10年,贷款年利率降到2%以下,减轻学生债务负担,缓冲付息还贷压力。

扩大国家奖助学金范围。国家要加大财政奖助学资金投入,提高资助标准,让更多贫困生得到惠顾,体现国家教育公平。关于各项奖助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生服役的学费代偿补偿以及有关专项补助等项目,要增加资助金额,扩大学生资助面,以解决更多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可以达到在校学生的30%,国家助学金额提高到5000元/年,励志奖学金提高到7000元/年,国家奖学金提高到10000元/年。

加强学校助学金管理。高校要积极筹集助学经费,按政策要求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提足资金,保障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在做好各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增加勤工助学资金,设置更多岗位,规定时间,安排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学生的劳动工资报酬要增加到每小时12元。此外,加强校外勤工助学管理,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平台,联系有关企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勤工助学安全管理,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和勤工助学岗位。

积极筹集社会资助基金。高校要多元化筹集资金,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参与学生资助事业,实现资助主体多元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农村贫困生的特点,着重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不但在教学方面强化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参与校内外各种组织活动,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农村就业。贫困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农业高校要鼓励农科专业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山区、贫穷地区就业,到农村当村官,到农村就业,发挥自己所学专长,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6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及其缺陷

建立科学规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 不仅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也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时代要求。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资助模式, 即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另一类是以非政府机构为主导的社会资助项目, 如阳光工程、勤工助学岗位、教育发展基金、“订单式”培养等。从这两种资助模式的具体实施来看, 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严重影响了资助效果, 而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衡量方式不当, 职能部门公信力下降

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施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彰显社会公平、使更多的社会个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从而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大学里形成专业技能,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然而, 在具体资助的衡量方式上 (如国家助学金的发放) ,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衡量的有效方法, 其认定依据主要是借助地方政府出示的贫困证明及大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 初步认定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 然后决定是否予以资助。这种主观性较强的衡量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为一些思想相对落后、家庭并不困难的个体提供了可乘之机, 他们利用相应的社会力量 (有的地方政府根本不加考量地直接为有此要求的大学生办理证明) 办理所谓的贫困证明, 以此为凭证要求学校提供资助。这种做法使得相当一部分并不需要资助的学生成为资助对象, 其结果既影响了资助的公正性、实效性, 也影响了学校、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度。由于这种政府意愿的随意表达, 还导致政府职能部门的社会公信力下降, 使政府良好的公正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严重受损, 大大增加了大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成本。

评价方法不科学, 抵触与无奈并存

在以政府资助为主体的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上, 为了彰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不再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出示的贫困证明认定学生家庭的贫困状况, 而是在相应书面证明材料的基础上采取学生自我公开阐述、群众评议等方式, 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和班级其他学生的投票加以判定, 再对照予以资助。这种所谓的公开评定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众介绍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会导致部分学生在经济贫困的基础上产生精神贫困;二是主观性较强的人际关系因素会使评定结果不符合客观现实状况;三是公开投票会造成同学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四是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可能因不愿当众揭短而抵制参加, 被迫放弃本该获得的资助机会。因此, 最终会导致资助效果甚微。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上, 尽管明确提出资助对象是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但在具体操作中, 各高职院校对参选人的成绩评定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也使得评定结果让部分文化课成绩一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备感无奈。而社会资助更多的是将考上重点大学或本科院校的学生作为资助对象, 而不管其贫困理由是否合理 (如把家庭经济困难归结为家庭子女多这一点) , 对就读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不屑一顾, 这样的评定结果也使得其资助的合理性备受质疑。

资助过程简单、粗糙, 缺乏有效的社会认可

任何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活动的目标都是通过一定的过程实现的, 过程是否科学、恰当, 将会直接影响到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 使之平等地享有高等教育也要通过具体的资助过程来实现。对高职院校生源状况的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的学生以来自中西部农村、老工矿区等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为主体, 因此需要资助的相对数量显然比一些重点高校、本科高校要多一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使这些学生对金钱的认识缺乏理性, 因此, 获得相应资助的学生对资助款项的理解和使用也需要纳入资助过程之中, 科学地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培育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以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社会效益。然而, 从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过程来看, 更多地侧重于对资助对象的纯粹数字分配, 即在资助过程中按照在校生数量确定相应的资助比例, 拨付资助金额, 完成资助任务。而对不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员比例结构、需要资助的绝对数量则缺少科学、全面的掌控, 对资助的具体实施也缺乏相应的监管, 对资助金额发放后的思想引导工作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 资助过程显得简单、粗糙, 很难产生有效的社会认可。

资助手段落后, 社会整体效益不高

手段是目标的具体体现, 科学、规范、高效、先进的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目标的价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民心工程、温暖工程, 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关键, 是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理念的现实体现, 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范本。因此, 必须运用科学、规范、高效、先进的手段保证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充分保证其社会功效的最大化。然而, 当前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手段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上, 无论是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 还是社会上的阳光工程等公益资助, 都过多地把目光关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激励上, 而很少涉及精神层面的资助或技术能力的提高, 结果自然会产生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引导与能力培养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难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要求。由于精神资助的匮乏, 在一些受到社会资助或者助学贷款资助的大学生中存在感恩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乏等问题, 甚至发生受资助者与资助者之间的情感冲突, 进而影响到社会公益资助体系的过程完善。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构建布局科学、调配合理、监督完善、方式规范的资助模式, 才能真正推动这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必须精心思考, 选择并构建行之有效的资助模式, 真正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就高职院校而言, 可以选择如下几种资助模式构建相应的资助体系。

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基金会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 形成了国家教育投资的有限性, 国家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很难面面俱到, 而社会公益资助的非强制性也不能有效地保证资助活动的公平、公正、及时、合理。因此, 为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 加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储备, 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基金会这一资助模式既具有必要性, 又显出紧迫性。大学生资助基金会的资金来源, 一是将国家发放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励志奖学金集中起来, 二是将社会各界资助的用于校园公益活动的剩余资金或具体资助贫困生的资金集中起来, 三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俭学收入集中起来, 四是号召曾受过相应资助的已毕业参加工作且经济收入较好的学生自愿捐款, 五是号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捐款, 六是学校自设资助资金。大学生资助基金会应设立专门账户, 资金使用初期只面向需要提供资助的本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随着基金数额的增加, 可适当扩大资助面。

创建适合在校生工作的校园经济体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必须注重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同时并举, 精神资助就是要通过创造条件使大学生自立、自强。高等学校由于人力资源优势较为明显, 专业技术优势较为突出, 而且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因此, 高职院校在资助实践中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 遵照国家的相应政策, 利用各种资金的支持, 创办针对在校生 (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的校园经济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创建校园经济体, 一方面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及时、准确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使在校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践锻炼,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有机对接, 将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教育教学质量及时地展示出来, 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同时, 还能通过变“物质输血型”为“技能造血型”、变“外助消费型”为“自助服务型”的资助模式,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学业, 逐步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真正实现对学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同时并举。

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企业的力量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 既可以是直接接受企业资金支持的显性资助, 也可以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隐性资助。直接的资金支持可以产生较明显的短期轰动效应, 但从长期看, 往往会因高校与企业在社会交往中消耗过多的资源造成资助成本上升, 从而使企业的关注度降低, 导致资助金额的萎缩, 影响到高校具体资助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企业而言, 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活动, 既可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又能为企业作无形的社会广告,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相对于资金支持而言, 企业对此更感兴趣。对高职院校而言, 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克服学校资助资金不足的困难, 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又可以在实践中使教学与科研成果得到及时验证, 进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对家庭经济困难需要资助的大学生而言, 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解决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问题, 又可以在实践中强化知识技能, 还可以通过自食其力的工作创造收入, 不断提升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格, 实现人生价值。

设立创业基金, 引导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 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必须认真面对的选择。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将创业教育提到与学历教育、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 加大了创业教育的力度, 有的学校甚至通过创办创业学院来提升创业教育的吸引力。但是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观念仍停留在就业教育层面, 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缺少足够的关注。提升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创业教育营造相应的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多种渠道地推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参与创业, 不仅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还能有效地推动学院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出台相应的创业融资政策, 设立创业基金, 鼓励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 既可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资金问题, 又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理性调整。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事创业实践, 还能够为其脱贫致富提供信心和能力准备, 更好地引导其未来的发展。

加大助学贷款的资助力度

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即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知识能力丰富的社会个体。采取助学贷款这种资助方式, 一是可以有效缓解无偿资助费用不足的困境, 能够及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费与生活费问题;二是可使受资助者增加风险意识, 迫使他们在大学里刻苦学习、努力向上, 唯有如此, 他们才能明确在大学里做什么、如何做;三是因为助学贷款是有偿的资助方式, 其实质是大学生提前预支自己未来的劳动所得, 而非不劳而获的“施舍”, 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自尊、自立、自强的完善人格, 增强责任意识。因此, 助学贷款相对于其他资助方式而言, 作为一种“无形的资助方式”, 更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考查制度, 提供基础担保, 吸引各商业银行加大助学贷款的力度, 共同推进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一项关乎高职院校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和党的群众基础的民生工程, 只有切实增强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探讨既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又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资助模式, 才能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选择科学规范的资助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既是高职院校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 又是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现实动力。当前,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存在着一系列典型问题, 探讨这些典型问题, 选择行之有效的资助模式, 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选择,分析

参考文献

[1]河北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

[2]唐景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解读[N].中国教育报, 2007-07-05.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7

(一) 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扶贫工作内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贫富差距的加大, 内地和西部地区收入水平偏低, 农村收入水平低于城镇, 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占高职院校学生总数的比例还很大。此外, 还有来自家庭经济环境的因素而致贫的情况, 包括单亲家庭、重病家庭、伤残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多子女上高中或大学的家庭。对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有助于他们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 脱贫致富, 改变家乡贫困现状。

(二) 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需要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每个人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是教育公平的充分体现。

当前, 在高职院校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很大, 帮助他们解决求学困境是国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就需要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 优化教育结构,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分析

在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共同努力下, 在结合各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 于2007年建立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国家多项资助政策涵盖其中: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和困难认定、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绿色通道”、学费及住宿费减免、勤工助学等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惠及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有效推进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 国家奖学金。高校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设立, 奖励对象为特别优异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专科在校生, 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 奖励标准为每一学生每一学年8, 000元, 每年奖励5万名学生。

(二) 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 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生。其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学生总数的3%, 奖励标准为每一学生每一学年5, 000元。

(三) 国家助学金。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高校国家助学金, 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学生。奖励对象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学生总数的20%, 奖励标准为每一学生每一学年3, 000元。

(四) 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牵头设立, 由金融机构向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本专科学生提供信用贷款, 这一信用助学贷款的申请标准为每一学生每一学年不高于6, 000元。

(五) 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由学校安排岗位, 高校学生由学校组织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自己诚实合法劳动获取相应报酬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勤工助学, 学生借此来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六) 学费减免。国家对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因家庭经济较困难导致无力按时缴纳学费的本专科学生通过减免学费等方式进行帮助。

(七) 绿色通道。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缴纳学费的来报到新生, 学校采取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核实的方式, 根据核实情况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八) 其他资助。各学校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捐赠资金等, 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临时出现经济困难的学生以特殊补助等形式进行资助。

三、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近年来, 我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强而且效果明显。但是, 国家资助工作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现状进行调查, 以便分析目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高职学生每年受教育费用、高职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程度、对各项国家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国家资助政策对高职学生的帮助程度、所受过国家资助的类型及个人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8份, 收回调查问卷118份。在被调查的118名高职学生中, 男生109人, 占总人数的92%, 女生9人, 占总人数的8%。其中, 农村生源100人, 占总人数的85%, 城镇生源10人, 占总人数的8%, 城市生源8人, 占总人数的7%, 父母两人都有固定收入的13人, 占总人数的11%, 父母只有一人有固定收入的46人, 占总人数的39%, 父母都没有固定收入的59人, 占总人数的50%, 所调查的118人均为一年级理科学生。

(一) 高职学生每年受教育费用调查。高职院校的学费为5, 000元/年, 每个月的生活费为600元的有29人, 占总人数的25%, 500元的有27人, 占总人数的23%, 800元的有19人, 占总人数的16%, 1, 000元的有12人, 占总人数的10%, 从每月生活费的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500~1, 000元的范围内。而500~600元占了总人数的近一半。人情费用为200元的有28人, 占总人数的24%, 100元的有33人, 占总人数的28%, 人情费为0元的有26人, 占总人数的22%, 从人情费的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0~200元范围内, 100~200元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他费用为200元的有22人, 占总人数的19%, 其他费用为100元的有39人, 占总人数的33%, 其他费用为0元的有22人, 占总人数的19%, 从其他费用的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0~200元范围内, 其中100~200元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从以上四项费用来看, 大部分的高职学生每年受教育的费用在11, 300~14, 000元之间。

(二) 高职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程度。如图1所示, 高职学生对学校及时传达国家资助政策信息、对所在学校资助工作公开透明情况以及对所在学校资助政策重视程度方面, 达到基本满意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都在75%以上。可见, 高职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三) 高职学生对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如图2所示, 在对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了解方面, 高职学生不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人数比例仍然很大, 尤其是对其他国家资助政策和学费减免政策的不了解程度分别达到了总人数的64%和51%, 而对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政策的不了解程度也达到了40%以上。可见, 学校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大,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些政策。

(四) 国家资助政策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国家各种资助政策对高职学生完成学业的帮助情况显示, 帮助很大的比例占总人数的49%, 有帮助, 但作用不大的占总人数的32%, 可见, 资助政策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大,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认为享受资助的学生家庭经济方面真的困难方面, 不了解的比例占总人数的42%, 认为是真困难的占到总人数的34%。可见国家资助工作的落实, 还需要更加深入到学生中去。

(五) 所受国家资助类型及个人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在受过国家的各项资助以及个人的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方面, 极少数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其占年生活费的10%, 小部分学生获得助学金, 其占年生活费的50%, 参加勤工助学的收入占年生活费的20~30%, 而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来源80~90%来自于父母给予, 10~20%来自于亲友资助。可见, 国家还需要加大财政投入, 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

四、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因为还有许多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并不了解, 或者了解的程度不深, 特别是对学费减免政策、其他国家资助政策、助学贷款政策和勤工助学了解匮乏。

(二) 国家助学政策发挥的作用依旧有限。国家助学政策虽然对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但是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帮助作用不大, 国家助学政策在对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的作用发挥的还很有限。

(三)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偏少, 获得勤工助学岗位信息非常有限。因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多, 技术含量较低, 收入水平不高, 而且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校内申请的方式得到勤工助学岗位, 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需求, 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校外勤工助学, 校外勤工助学存在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和拖欠工资的问题, 对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校外勤工助学缺乏监管, 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利。

(四) 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不多。目前只有国家励志奖学金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而且品学兼优的学生, 虽然其他类型的奖学金是针对所有在校生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包括在内, 但是很大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在中学阶段学校师资缺乏, 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进入大学之后思想上压力又大, 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 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很小。

(五) 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 执行落实情况还不到位。例如, 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不到生源地贷款, 有的县级部门没有落实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

(六) 各项政策的资助比例不合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中的各项政策的资助比例还不合理, 受助资金向少部分学生集中, 获得资助的学生比例还很有限。

五、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对策建议

(一) 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都了解相关有利政策, 通过学校资助部门、院系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对资助的相关政策内容与要求进行宣传和解读, 以多种方式来推进落实政策, 让更多因为经济原因而濒临退学的学生享受国家政策, 获得相应的资助。

(二)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家的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家的资助政策, 使之更加全面、涉及范围更广、资助类型更多, 能够使其发挥更大的资助作用, 更好地帮助高

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三) 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改革。加大力度, 拓展勤工助学渠道, 开辟、设立适合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 提高勤工助学岗位的技术含量, 与校外企业加强联系, 把勤工助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

(四) 让奖学金发挥更大的助学功能。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和受益范围扩大, 适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奖学金的机会, 发挥奖学金的助学作用。例如: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单项奖学金。

(五)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大资助落实力度, 建立逐级审批监督制度。国家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逐级审批监督制度, 让资助透明化, 同时要大力加强自主落实力度, 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的机会。

(六)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尽可能帮助更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濒临退学的学生, 使他们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得到保证, 避免资助款集中在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 科学合理地调整该体系内部的“奖、贷、助、勤、补、减”等各项帮困措施的比例。

摘要: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对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当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 找出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

参考文献

[1]张爱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2007

[3]王志杰.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形式的进一步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 2012, 10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8

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高考招生层次和招生数量上看,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自身的角色转换,不能很快地融入校园生活,总觉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无法正确地定位自己。另外,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和深造途径较窄,也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就业与发展的担忧。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心理弱势。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来看是健康积极的。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发现,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能正视自己的经济状况,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自卑、自闭的心理,无法正视贫困,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在校园活动、求职就业、继续教育等方面一旦碰到挫折就会出现自信心不足,并由于缺乏社会支持而产生对社会的厌倦,甚至仇恨和攻击。这样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易产生心理弱势的原因分析

阻碍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经济负担沉重、自我竞争力薄弱、资助机制不恰当等方面。

1. 经济层面沉重的负担

高职院校一部分生源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方式越来越丰富,很多经济困难生在大学读书期间都可以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各种形式的资助。但是,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方式和资助体系依然略显薄弱。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年度不仅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还要为就业无法落实而导致的国家助学贷款不能按时还清而担忧。

2. 自我竞争力薄弱

高职经济困难生成长的环境社会资源比较缺乏,因此,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由于在外语、计算机基础、艺术等方面修养缺乏,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很难有机会表现自我、展现自我,校园活动参与度不高,缺少与同学的主动交流,自我表现不自信,寝室关系紧张。长期的精神压力使他们对自我认知和价值认知产生了怀疑,从而影响了他们适应正常的校园生活。

3. 不恰当的资助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资助项目与学校合作。国家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奖学金的合作模式也在探索之中,但在具体操作和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经济困难生的心理感受,如经济困难生名单公示、家庭遭遇情况介绍以及受助学生感谢发言等,增加了经济困难生的心理负担。

4. 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主要表现为技术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现有的高考录取模式中,高职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录取之后,这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理解还停留在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会去高职院校的传统理念上,不能真正认识到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分标准。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生们背负着这样的社会眼光就读,无形中对自我自信心的树立产生了影响。

5. 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对比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式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式教育模式,大量的大学生从校园涌入就业市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回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已经从稀缺资源转换为过剩资源。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加重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焦虑。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为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其经济压力,排解心理负担。笔者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1. 完善资助体系,促进资助体系多样化和人性化

传统的资助方式更注重从资助金额上提升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高职院校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仅需要从经济层面减轻经济困难生的负担,更需要从心理层面缓解他们的焦虑。建立高职院校完善的资助体系,需要改变现有的资助机制,把奖励、资助、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对经济困难学生库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资助为主要方式缓解经济困难生的经济压力、以奖励为辅助激励经济困难生的上进意识、以勤工助学为平台搭建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平台,鼓励和培养经济困难生的自信心,使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多样化、人性化。

2. 建立学业预警和帮扶机制,提升自我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素质教育层面上相对薄弱,尤其是进入大学以来,在计算机基础和外语水平上处于弱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心理自卑感。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和辅导,会造成他们厌学和成绩下降。因此,要设立必要的经济困难生学业预警机制和帮扶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学业的压力,这在深层次上对经济困难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自我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3. 出台经济困难学生求职就业补贴,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式教育,大量的应届大学生从高校涌入就业市场。我国现有的高校体系中高职院校在学历层次上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导致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上只能从事较为低端和技术性的岗位。另外,由于社会关系少,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困难生在大城市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出台针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就业补贴以及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辅导讲座和帮扶专场,是解决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9

一、现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方法

现阶段,高校普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方面采取的方法是:先发放认定标准,再经过班主任教师对班级中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进行认定,再和班级的相关班委进行复议,再由院系专门的负责人进行审核,最后再由学校的学工处进行统一的审核,才确定每个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在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等方面,都按照这个程序进行,也可以直接从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选择。[1(20):185]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评定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申请流程如下:在开学前,需要将录取通知书内附带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填写完整;开学时,学生需要进行缴费、生源地贷款的学生,班主任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新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开学后,要对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经过这些步骤之后,确定出本院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再由学院的院学工处进行审核确定,最终确定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班委复议时,可以让班委调查学生的平时消费水平,来确定学生的名单。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水平要低于全院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针对突然增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能出示可以证明的数据和资料,确认信息无误,才能发放贫困补助金。

二、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提供的地方证明材料可信度低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学生所在的地方政府出示的贫困证明材料,[2(05):230+229]但是,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会肆意鼓吹在外大学生申请困难补助,会随意开贫困证明,而且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很好,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也会积极办理相关的贫困证明,有些地方政府所开具的贫困证明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不能很好地证明学生是否就是贫困生,出现了许多“伪贫困生”。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要进行公示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的过程中,如果进行公开和公示,可以发挥出学生群众的监督作用,提高贫困生评定工作的透明度。但是在公开信息的同时也损害了一些学生的隐私,因此,多半都采取的是不公开公示,保全学生的个人隐私。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随年级而增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多,主要是因为旁观者效应。[3(27):86-87]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学生,看到班级里与自己家庭条件差不多的学生都申请了补助金,自己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说不定也可以获得补助金。同时,班主任教师看到其他班级的学生都在申请补助金,也鼓励和煽动本班的学生去申请补助金。

(四)评定过程缺乏相应的监督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拿到补助金之后,学校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学生本身又缺乏一种感恩的心理,都普遍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在补助金到手之后,不到几天就挥霍完了。

(五)在评定的过程中存在着“人情分”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过程中,班主任和班委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班主任和班委的评定心态不对,将补助金看作是对学生的一种奖励,[4(02):49-54]会着重考虑班委,认为班委为学生办事,理应得到奖励,也有很多的班委,会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中,侧重于与自己关系的朋友,存在着“人情分”。

(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端正心态

目前,高职院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健康心态教育,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觉得补助金申请的程序太麻烦、复杂,而不愿意申请。有的学生则认为补助金是国家对他们的施舍和某种投资,不想接受,也没必要抱着感恩的心态。

三、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措施

(一)坚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评定原则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中,要坚持三个原则,即无偿救助原则、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公平竞争原则。[5(06):111-114]其中,无偿救助原则是指只要学生达到一定的经济困难条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无条件的资助;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是指学生在获得资助金时得到了一定的权利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付出,总体来说是资助权利大于义务付出;公平竞争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院内部奖学金等。在实际的资助过程中,要根据情况进行判定,选择各自的侧重点来进行使用,在助学金方面可以侧重于无偿救助原则,在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方面,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在个人能力发展如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方面时,就可以侧重公平竞争的原则。

(二)注重学生的品行考量,建立诚信档案

国家实施助学金和补助金等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教育育人的,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目前,国家推行的助学贷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风险,银行也害怕资金的投入会没有回报,在银行方面来说,风险意识必须放在首位,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而选择助学贷款,银行可以为在校学生发放无担保贷款,而学生又缺乏个人信用担保,学生未来发展的可变性因素太多,银行存在一定的担忧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在学生贷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品行考量,建立相关的诚信档案,[6(12):194-195]在诚信档案中可以涉及学生的个人承诺书、个人背景资料,品行状况、学习成绩、信用记录等等,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概括,银行也可以借助这个档案来了解学生的品行情况,来考量是否给学生发放贷款,降低银行的顾虑。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

助学金是由高校直接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助学补助的,也只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才可以得到,由于助学金的金额比较大,学生和学校都比较在乎一笔钱。因此,在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的标准进行,适当的向一些弱势群体倾斜,[7(07):242-243]如身患残疾的学生、地处贫困山区的学生等,也可以根据班级里的实际情况,先补助特困和极困的学生,再将剩余下来的名额,由班主任和班委共同协商,来确定普通困难学生的名额,要能确保每个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程序是科学的,提供的数据是可靠的、准确的。此外,学校还要对肆意挥霍助学金的学生进行管理和监督,要针对拿到助学金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这笔钱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利用,以后可以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家长邮寄一封信,告诉学生家长事情的经过,让家长帮助监督学生。学校在助学金发放的过程中,采取分批发放,在全院校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让广大师生进行监督和举报,针对举报情况的轻重,实施相应的处罚。

(四)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教育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学校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来化解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学生将经济困难的压力转化为学习前进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开设专门性的心理疏导讲座和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定期的进行检查,不断排除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如自卑心理、叛逆心理、虚荣心理等,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三观,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注重助学金的经济功能和教育功能

在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要同时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可以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偿救助项目,要秉承“救勤不救懒”的原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助学金,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六)拓展奖学金资助渠道

单凭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救助是远远不够的,要呼吁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来开展相关的“爱心捐赠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此外,学校也要鼓励学生创业,根据学生创业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技创新奖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大众传媒来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的英雄事迹,来鼓励和帮助那些陷入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当前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不单是一个家庭贫困生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对高校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面应该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注重评定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评定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性。此外,还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资助项目,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由于大学生的层次化情况比较明显,需要制定一个评定、资助、管理、教育为一体的管理工作程序,完美地解决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素霞.关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中国培训,2015(20):185.

[2]李乐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量化研究[J].亚太教育,2016(05):230+229.

[3]李德亮,王博,乔向东.高职院校贫困生评定与资助体系构建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86-87.

[4]孙佩瑜.高职院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的探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49-54.

[5]张明远.新资助政策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11-114.

[6]陆孙琦.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以S高职院校为例[J].轻工科技,2015(12):194-195.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学生 经济困难认定 奖助学金评定 评委 民主 自强自助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悬殊,高职院校学生也不例外,学生中出现了经济困难群体,他们为交学费而发愁,为日益增长的物价带来的生活费用不足而担忧。为了不让一位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每年十月开始,我院学生处就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学生经济困难认定和奖助学金评的评定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荣誉,而实际情况却是:申请的学生人数常常超出实际奖助学金名额,每年消息一出,学生关注度高,给认定和评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1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建学生评委小组

学院领导及主管科室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下文要求组建评议小组,辅导员落实到各班。各系辅导员积极发挥班委、班团委、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鼓励他们协助辅导员做好班上学生的思想安抚工作,防患未然。高职院学生中,班委、班团委成员都是依学生手册的要求各班民主选举产生,班长,班团支部书记为首的班委、班团委成员是班级学生经济困难认定和奖助学金评定的学生评委小组成员,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一些班级提出每间宿舍再另选一名代表加入,让知情人深入宿舍,便于每位学生更清楚评审结果的真实性,有利于学生客观理性对待评审结果,同时营造好的舆论氛围,避免学生因误解而情绪性违规。

2 认定、评定过程民主、透明,以学生为本

奖助学金评定的项目有:一是国家奖学金、学院三好学生及个人单项奖,二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前者不受经济条件限制,后者是在经济困难学生中评选。评选的条件有纸质和电子版,各班通过班群发给每位学生,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人人参与监督。工作开始时,评委小组成员通过阅读同学的申请书、面对面交流来了解同学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参加工作的人数及职业、平时生活费用、有无兼职,有无政府补贴等等,再依据当地政府开据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进行核实,之后对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选出符合条件且最为需要的同学,推荐其为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候选人。而其他的奖项则完全看平时的表现、综合能力及学习成绩。在这些评选中,争议最大的是励志奖学金,一则它比国家奖学金和学院三好学生在各科成绩的要求上低些,二则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三则金额不低,对学生学费的帮助明显。为了真正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未雨绸缪,经济困难的认定一直是班干、班团干平常要留意观察的常规事务,通过日常了解,结合认定资料及贫困学生的个人阐述,使评选结果更趋于客观。评选中,针对一些性格内向、有困难不愿倾诉的学生,在尊重其隐私的情况下耐心开导谈心,以聊天的方式、网络沟通的方式打开其心扉,让其真正融入到认定、评选活动之中。每次评审初定的人选都开会通过表决并公示,公示有异议的,三天之内给予答复和解决。在此过程中,评委小组的每位成员始终以一颗理解之心、宽容之心,有原则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抱怨与不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赢得同学谅解,使认定、评定工作平稳进行,为维护校园的安定、人心的稳定默默奉献了力量。

3 以评促优,以评促教

高职院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在校的教育、培养,各项活动的开展,就是学生践行的场所。诚然,校园里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成为大学生能力锻炼、思想锤炼提升的境地,一年一度的奖助学金评定亦是如此,学生除了凝心总结一年的得失,还要学会成长、成熟,向真正的成年人迈进。通过评选活动,不少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迷茫到目标具体,由懵懂悟到做人的道理,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表现更为优秀。

3.1 理解制度,自觉遵守

奖助学金的评定,除了以综合能力、学习成绩、贫困程度作为评审的依据,还非常重视平常的表现,尤其对制度的遵守情况。如宿舍安全问题,尽管学生一入学,本院就多方强调宿舍安全问题,但仍有学生为了一时的方便,存侥幸心理,禁而不止的使用违禁电器,我们在评选中对此问题实施“一票否决”,即存在安全隐患及使用违禁电器的学生取消该年度评选资格,有旷课、挂科的学生也如此处理,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制度的重视程度,辅导员再利用这段时间通过主题班会加以引导,学生真正将制度的执行落在行动上的几率提高,评选结束时,整个宿舍风气有明显好转。

3.2 学会感恩,付诸行动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感恩就是心存感激,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于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要知恩在心,感恩在行,感激自己的老师,感谢帮助自己的人,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从而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在奖助学金的评选中,一些学生因被老师、班团干部的真诚、耐心、尊重所感动而明智退让,老师、学生干部也为这些同学的深深理解而感激,因感恩而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班级凝聚力提升了,乐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增多了。如每学期末,家庭信息反馈表成绩一栏,往常是班长留下来协助辅导员完成,而今,各班都有学生主动提出留校数日,完成此任务才离校。此外,拾金不昧、义工助教、慰问老人的善举不断涌现。

3.3 诚实守信、改过自新、公平竞争

诚信乃做人之本,市场经济更是需要诚信的支撑,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顺应形势要求,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培养起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而经济困难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践行机会,在资助面前,在利益面前,学生是否坚持诚信为本,实事求是地填写各种数据,对确保公平竞争,客观公正至关重要,在评选的审核阶段,一些学生报送的数据明显偏低,如家庭月人均收入三十几元、四十几元等,经了解,情况并非如此。还有个别学生,忽视评奖条件,成绩未达要求也提交上来。可见,诚实守信在高职院学生中也出现言易行难的现象,利用问题出处,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通过教育,学生很真实的感受到:诚信为上,不诚信,对己、对人、对事都会带来不便和不利,从而反省,改过自新,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培养起认真做事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

3.4 勇于担当、自强自助、争取更好

有责任心,勇于担当责任,这是成年人的象征之一。高职院学生已步入成年,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成人教育是必要的,在所有评选项目中,励志奖学金为那些贫困而学习良好的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助学希望,他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激励着学生进取,同时也造成个别学生为获此奖而推卸责任。如2012级一名女生,因曾在宿舍安全问题上被记录安全隐患一次而在班级励志奖学金评选中落选,为了能获得此项奖励,其向辅导员坦白了隐患不是她犯的,因当时确定不了,为了交差,就报了自己的名字上去,没想到会影响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她非常需要这笔奖金。经批评教育,此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退出评选,并参加了学院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工作,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此事警醒笔者,奖助学金评定的最终目的,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强不息,争取更好,才能自助,自助才是终身资助。

总之,一年一度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充满紧张,随机事件难以预料,但它却让学生干部成长了,学生成熟了,不少学生获益匪浅,从实践中领悟做人的道理而自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他们越学越好,越变越优秀。

参考文献:

[1]胡群,漆小萍等主编.适应与超越[M].中山大学出版社.

[2]吴鲁平著.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江苏人民出版社.

[3]菊慧.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4(上旬刊).

[4]丁九桃.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创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3-8(下旬刊).

[5]胡颖.高校理科后进生旷课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8(下旬刊).

上一篇:创建发展下一篇:作文教学与人文性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