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024-09-01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精选十篇)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保定市疾控中心2010年12月对所辖25个县(市、区)疾控人员问卷调查资料。(2)保定市疾控中心2010年度对县(市、区)业务工作绩效考核资料。

1.2 方法

以全市25个县(市、区)疾控中心作为调查对象,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各县(市、区)疾控人员基本情况(人员编制、专业构成、学历、职称)、县财政投入、县疾控中心固定资产、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情况、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建设、物资储备情况等。

1.3 质量控制

由经统一培训的市级调查员对各县进行调查。经预调查对问卷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调查过程中,每个填写问卷的人员都要签名以备回访。调查结束后,研究者对数据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进行检查,对缺失的数据采取回访措施进行弥补。

1.4 统计分析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软件,核对完毕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发出调查问卷25份,回收率为100%。经检查并核实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5份,有效率为100%。

2.1 人员基本情况

2.1.1 人员编制情况调查

保定市2010年人口1119.44万人,编委确定的25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应具备人员编制数为1 169人,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实际在职职工共有1 496名,其中实际在编人数仅为730人,占应具备人员编制数的62.45%;有796人属于无编制的自收自支的长期职工或临时人员(超过1年工作时间)。现有人员编制数和实际在职人数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1.2 人员专业构成情况

由表1可见,所调查25个县(市、区)疾控中心现有在职职工1 496名:其中,防病人员923名,占职工总数的61.7%;实验室检验人员163名,占职工总数的10.9%;行政人员130名,占职工总数的8.7%;后勤人员143名,占职工总数的9.6%;临时人员137名,占职工总数的9.1%。县级平均每个疾控机构拥有在职职工60名,包括应急队员男14人,女14人,其中防病人员37名,实验室检验人员6名,行政管理人员5名,后勤人员6名,临时人员6名。对照国家《疾病控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中3~5年的县级人力资源配置标准,25个县(市、区)的平均卫生防病人员和检验技术人员明显不足,分别低于推荐标准的低限,而后勤、临时人员相对偏多,仅临时人员就占职工总数的9.1%。

2.1.3 人员学历和职称构成

由表2可见,所调查25个县级疾控机构1 496名专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为零;大学本科学历的119人,占职工总数的7.95%;专科学历的552人,占职工总数的36.90%;中专556人,占职工总数的37.17%;高中(技校)以下学历的269人,占职工总数的17.98%。县级本科学历的119人占专业人员的9.79%,按国家建议县级疾控本科人员应占专业人员35%以上的标准,我市县级专业人员的学历明显偏低,这对提高县级防病水平是一个很关键的制约因素。

在职称构成方面,高级职称23人,占职工总数的1.54%;中级职称322人,占职工总数的21.52%;初级职称690人,占职工总数的46.12%;无职称461人,占职工总数的30.82%。按省级考评标准,高级职称偏低,而无职称人员偏高;按国家建议县级疾控的职称结构标准,每1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初级人员结构有待于调整优化。

2.1.4 人员年龄构成

所调查县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1 496人中,30岁以下359人,占职工总数的24.00%;30~39岁516人,占职工总数的34.49%;40~49岁396人,占职工总数的26.47%;50岁以上225人,占职工总数的15.04%,年龄分布基本呈菱形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县级疾控机构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少。

2.2 县疾控机构财政投入和固定资产情况

通过调查,2010年25个县级疾控机构只有8个县属于全额财政拨款,25个县市区年平均财政拨款100.53万元,最少的年财政拨款只有17万元,最多的有268万元。而同期人员平均工资需63.46万元,工资占财政拨款63.13%,有36%的县工资占到财政拨款的80%以上,持续性发展能力薄弱。

2010年调查县级疾控机构固定资产总额为6 253.02万元,其中专业设备总额1 799.42万元,仅占28.78%显示各单位的仪器设备投入太少,难以适应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2009年我市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需要各(市、区)区共计投入经费565.5万元,各县市区平均投入22.62万元,有9个县投入经费未超过10万元。

2.3 县疾控实验室情况

2.3.1 实验室检验用房面积和设备装备情况

各县(市、区)平均检验用房面积为32.66%,达不到国家标准(检验用房不低于35%)要求,有6个县检验用房面积达不到25%,只有8个县疾控检验用房达到了国家标准。

经调查县疾控中心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装备水平与国家规定的装备标准相比,总拥有率仅为55.14%,仪器设备不达标占多数,数量也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且有近1/3的设备接近或已经处于淘汰状态,甚至有个别县区的检验室与卫生监督所合用。

2.3.2检测检验能力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与国家标准要求相比,县级疾控中心必须开展检验项目的实际开展率平均为72.36%,其中超过1/4的县疾控中心必须开展检验项目的实际开展率还不到国家标准的70%。县级疾控中心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应开展的检验项目的实际开展率平均仅为23.55%。调查了解,有些县疾控中心由于缺少资金和人才,或设备落后,许多必检项目不能开展。

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建设和物资储备情况

在应急组织建设方面加大了执行力度,但25个县(市、区)疾控机构均未没有独立的应急机构,大多挂靠在流行病科或办公室。各县的应急制度建设以及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建立都完成得较好,25个县(市、区)疾控中心都建立了专家库、应急处置队伍,但方案、预案的可操作性较差,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情况,个别县仍是不能按照方案流程执行。

3 讨论

良好的应急体系是指挥体系、预警体系、救控体系、物资保障体系的综合体现[4]。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疾控机构的硬件建设,对市、县级疾控机构利用国债资金建起了疾控大楼,并购置了部分检验设备,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通过近几年对各种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市县级疾控机构人员的应急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疾病预防控制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职业,人员素质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证[5]。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基层疾病预防体系存在实际在编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大部分为自收自支人员,且整体素质不高,差距较大。突出表现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尤其检验人员不足,而行政后勤等非专业人员相对过多。而且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近些年补充医疗卫生专业毕业生不足,年龄老化,专业人员断档严重,人才梯队建设面临窘境。建议增加县区级疾控人员的编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才,充实到疾控机构,改变年龄老化、专业人才断档的不良结构,加大人材引进激励机制,使疾控系统具备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应急型人材队伍。

各县(市、区)普遍存在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行政事业拨款无法保证人员工资,最严重的2个县长达半年以上未发工资。由于资金缺乏,业务经费投入严重短缺,多数具级疾控机构业务用房不足,房屋陈旧,设备落后,开展检测项目少,多数单位的硬件建设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严重制约了疾控业务工作的开展,不能适应当地和未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建议逐步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使疾控机构能够有足够的经费,改善办公条件,有条件时配备或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尤其是加强检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要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要求。优化卫生资源分配,应防止一次性投入的短期行为,要切实保证经常性的开支,使疾控部门正常有效的运转。

疾控中心实验室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前沿阵地,担负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重任[6,7]。实验室信息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6]。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致病源进行检测,不仅可以对患者的临床诊断进行确认,还可以发现新发传染病、优势菌株的变化[8]。本次调查显示我市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大部分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但有少部分县级疾控实验室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员和检验检测设备,影响了某些日常工作的开展。而且由于检测诊断能力相对低下,缺乏对病原体的监测能力,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建议加大对各县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及试剂投入力度,增加专业人员,提高检验技术及能力。

各县(市、区)应急物资储备不平衡,有的县还有许多防控“SARS”期的物资,不能及时更新。各县(市)均有各类防护用品,但在防护服及用品用具装备方面,标准不一致。建议各县(市、区)建立适应当地实际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并按照国家、省、地(市)规定的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根据当地不同的特点合理、统一规划,以实物、资金、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物资储备,及时地更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各县虽已建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应急救援队伍,组织过数次应急培训和演练,但部分县只是留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操作的细化。系统、科学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9]。建议应进一步对这支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及时对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和演练,有计划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检验培训,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与水平。同时也要制定详细可行的演练方案,并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估,强化应急演练的规范性和实战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切实加强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摘要:目的 了解保定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现状。方法 以该市25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综合评价县级疾控机构应急能力。结果 目前保定市县级疾控机构实际在编人员为730人,占应具备人员编制数的62.45%;另有796人属无编制长期职工或临时人员,共计1 496人。其中防病人员923人,检验人员163人。总体人员学历以专科(36.89%)和中专(37.17%)为主;高级职称23人(1.50%),中级322人(21.52%),初级690人(46.12%),无职称461人(30.82%);年龄40岁以下有875人(58.49%)。还存在业务经费投入不足、仪器设备落后、开展检测项目少、应急反应能力弱等问题。结论 保定市县级疾控机构人员的应急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应进一步增加疾控专业人员编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应急队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76号国务院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Z].2003-05-09.

[2]郭存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处理[J].中华预防医学,2004,38(1):65-67.

[3]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203.

[4]刘金茹,于振喜,杨晓杰,等.县(市)级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7):847-849.

[5]樊立华,陈莉,李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况分析及管理对策的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5,9(5):481-482.

[6]顾春英,常文军,张宏伟,等.我国部分省市公共卫生实验室现状的调查[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3):248-251.

[7]Nolte KB.Medical examiners and bioterrorism[J].Am J Forensic MedPathol,2000,21:419-420.

[8]阚焱风,徐建国.传染病监测的实验室网络化[J].疾病监测,2005,20(1):1-2.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2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是整个疾控管理系统中的基础也是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区域性。通过疾控体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疾控中心与原来卫生防疫站相比,无论在职能上还是在运行模式上都有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民群众对预防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党和政府对疾控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疾控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重,疾病谱的变化,新传染病的不断产生,困难也越来越多,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加强疾控中心管理显得非常紧迫和突出。

1.疾控中心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实验室检测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如何是衡量疾控机构水平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特别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现状一方面表现出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又显得人浮于事。关键问题是人员素质和综合能力跟不上。再就是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即懂疾控业务又善管理的综合性复合性管理人才奇缺。制定人才建设规划,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能力。建立疾控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开展疾控工作绩 效考核评价。作为疾控机构的管理者要对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若干规定和工作规范,把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才能促进疾控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取得更大的管理成效。

2.基层疾控机构管理人才相对匮乏

基层疾控机构人才匮乏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浮于事和人员数量不足现象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一部分年龄偏大曾经在其他单位或乡下担任过领导干部的同志照顾性质的调入,受人员编制的限制,一些严重紧缺年轻的专业人员调不进来,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偏大。另一方面就是懂疾控业务的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的不足,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的基本管理,管理工作缺乏理论思考和理论指导,凭经验办事,惯性运行管理,或者就是知识老化、缺少现代管理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必然对管理工作造成低目标、低效率、低效益,由于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导致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再就是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知识结构单一化。缺少多科学、多技能的复合性管理人才。因此,作为疾控机构管理者必须对人才建设特别是管理人才的建设引起高度重视。详细拟定本单位人才培训计划,培植业务发展后劲,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只能通过继续教育弥补,以达到人员结构趋于基本合理。

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管理

随着疾控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针对疾控工作的特点,实 行目标管理已成为当前基层疾控机构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是真正的目标管理体系却不是很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为:一是制定目标单

一、低水平、几年不变、管理的促进作用和效益不利发挥;二是目标大多由管理者和执行者缺乏沟通,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目标多以科室为单位,责任没有具体到人。容易出现互相推透,或主要由科室负责人完成,结果职工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工作质量也不高。四是以经济收入代替职能任务的考核,造成重视经济收入忽视职能任务的内容,出现管理中的误导。这将给疾控事业的全面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五是制定了目标没有严格考核,或者考核了没有严格奖惩兑现和责任追究,目标成了一纸空文。要达到目标管理的目的就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中长期、分年度确定的目标和绩效评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突出重点、兼顾各方面,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组织中层干部和具体目标执行者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同每一个人的成果相联系,规定他的主要职责范围;以这些规定为指导,评价一个科室或每一成员的贡献情况。把工作和人的需要统一起来。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通过努力工作和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共同目标也因此实现。在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经济收入也要考虑职能任务,而且还要偏重于职能任务的考核。制定考核标准的同时要制定出考核的办法和标准以及奖惩条件。分季度、半年、全年严格考核、奖惩兑现。4.专业科室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疾控机构内部科室的设置既要体现管理职能,又要体现专业特点;在怎么有利于科学管理,怎么有利于职能任务的完成和发挥职工积极性的前提下,科学、精简、高效、合理的设置业务科室。基层疾控机构不可能像省、地(市)级在科室设置上那么全,一般情况下将具有共同的或类似(相近)的工作设在一起,而且要考虑相关学科的内在要求。既要考虑到每项工作有人分管,又要能够保证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出动。因此在人员配备的时候既要有利于专业人员专业特长发挥,又要保证各科室人员机构的平衡。科室设置不能小而全,也不能设置过大,小而全不利于处理大的突发事件,科室设置过大容易造成人浮于事不便管理。

5.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针对疾控中心而言,建立一套完整的疾控监测体系,能及时的预测和预警报告。这必须建立在能及时广泛的获得准确的各种基础信息资料、高效完备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系统的专业团队基础上。实验室应能迅速提供疾病诊断、治疗的技术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常见微生物及污染物检测。目前各级疾控机构每年都要处置数十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疾控中心其应急能力是相当的薄弱,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防范。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卫生行政部门思考的问题,但当好 参谋,提供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经不同级别审批后公布实施是疾控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预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妥善处置。通过预案的建立、演练、实施才能真正体现疾控中心这个技术服务部门的技术能力,价值才能体现。

6.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3

一、内部控制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

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

2.适应性

要符合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规模大小、行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政策的调整、业务流程的变化、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进步,不断地修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变化。

3.制衡性

对各项业务的处理要能体现出互相监督的作用,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确保各部门和岗位权责分明、相互制约,通过有效的相互制衡措施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

4.有效性

在岗位、部门和单位三级内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内控程序,保障内控管理的有效执行。

5.完整性

各项业务管理行为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监督制约。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所有业务项目和操作环节都在内部控制的范围内。

二、內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第二,县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人手不足、一人兼数职的现象,无法建立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第三,信息系统管理滞后,医保数据资料缺乏监控,计算机系统操作、管理权限设置及执行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对数据资料的录入、变更没有有效的监控措施,非常容易发生问题;第四,各岗位长期由一人负责。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第一,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才能保证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

第二,构筑严密的经办机构内控体系。寓内控办法于业务操作流程之中,建立岗位之间、业务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县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人力有限,应当通过设置合理的岗位分工,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

第三,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严格划分业务操作、技术维护等方面的职责,信息管理人员不得介入实际的业务操作。

第四,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定期轮岗,能使工作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也能暴露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的一些漏洞。

四、县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设计

1.信息系统

系统管理员不得经办具体业务;建立数据录入、修改、访问、使用、保密、维护的权限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系统数据的监控,建立数据远程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对于涉密信息需要在网上传输的进行加密处理,加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防护,确保网络安全。

2.结算业务

待遇审核人员根据医院上传数据及患者就诊资料进行审核并提出结算申请报复核人员复审;复核人员对结算申请及相关资料进行复审后报主管领导审批;主管领导对结算申请审阅后作出准予结算或退回重审的批复;会计对准予结算的结算申请按照财务要求进行审核,对发现错误的退回业务重审,对审核无误的打印支付凭证,交由出纳开具支票、支付款项。

3.征缴业务

对新增单位、新增或减少参保人员,由参保单位报送信息表,由基金专管员审核签字后报主管领导批复,交计算机录入人员录入数据。基金专管员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征缴计划,打印委托收款凭证及专用收据。经办人员不得直接收取现金。出纳收到缴费单位缴款凭证后在财务记账联、业务记账联盖“转账收讫”章,并将业务记账联退回基金专管员登记业务台账,出纳根据财务记账联登记银行账。会计与基金专管员每月应至少对账一次。会计应当定期对基金专管员保管的专用收据进行盘点。

4.财务

第一,会计与出纳应当相互配合,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对无单位负责人签字(章)、无经办人员签字(章)、接受单位名称错误、大小写不符或金额有涂改的凭证不得支付;结算起点以上对公结算必须使用转账支付方式;单笔支付现金5万元以上、转账30万元以上,须报会计主管备案,并由会计主管填制《大额提(转)款单》,随支付凭证交付银行,单笔支付(含上缴、转存)50万元以上还须单位负责人在缴款凭证或《大额提(转)款单》签字后方可办理。要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使用资金。

第二,财务印鉴应当指定专人分别保管使用,不得由同一人保管全套印鉴;财务人员应当定期更换财务软件和业务软件的密码。

第三,会计应根据需要制订资金支出计划,申请财政专户拨款,拨入指定的支出户存款账户备用。拨款计划书需由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第四,出纳负责办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结算业务;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债权债务账目登记工作;及时与银行对账,如有未达账项应逐笔查明原因,月末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与会计交接凭证时,应填制“出纳报告单”并经双方核对无误。

第五,会计应当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保管记账凭证。月末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薄记录编制财务报表。

第六,会计主管复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记账凭证的正确性,对填制错误、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凭证退回制单人员重新办理。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石家庄市24个县级疾控机构进行调查,其中,包括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3个县。

1.2 方法

下发统一的“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能力调查表”,将收集上来的24份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并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内容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 9663-9673-1996)[1]和《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WS 205-2001)[2]确定调查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指标18个: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噪声、照度、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人颗粒物、新风量、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甲醛、氨、水温、pH值、浑浊度、水中尿素、游离性余氯;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情况;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人员构成情况。

2 结果

2.1 县级疾控机构有能力开展的公共场所卫生监测项目情况

18个公共场所卫生监测项目中,县级疾控机构有能力开展的公共场所卫生监测项目197项次,占45.71%;市辖区最高(67.29%),县级市次之(44.44%),县最低(36.32%),经统计三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44,P<0.01),见表1。没有一家疾控制机构有能力开展14个以上监测项目。部分项目有能力开展且已认证过的13家,占54.17%;市辖区5家,占83.33%;县级市5家,占100%;县3家,占23.08,见表2。部分项目有能力开展且未通过认证的18家,占75%。市辖区5家,占67.29%;县级市3家,占60%;县10家,占41.67%见表3。

2.2 县级疾控机构18个公共场所卫生监测项目仪器配备情况

仪器配置率在70%以上的项目有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水中尿素、浑浊度、pH值和游离性余氯;配置率在33%以下的项目有新风量、照度、甲醛、可吸入性颗粒物和氨。市辖区、县级市、县18个项目监测仪器配置情况见表4。

2.3 县级疾控机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卫生监测能力

目前,县级疾控机构都没有能力开展此项工作。

2.4 县级疾控机构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人员构成情况

县级疾控机构有120人从事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包括现场调查、理化和微生物检验人员),其中,无职称的有24人,占20%;初级职称的有53人,占44.17%;中级职称的有40人,占33.33%;高级职称的有3人,占2.5%。具有中专以下学历的有8人,占6.67%;具有中专学历的有37人,占30.83%;具有大专学历的有57人,占47.5%;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8人,占1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0人。

3 讨论

按照《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3]公共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分工,县级疾控机构应开展辖区内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细则》[4]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应当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任务,所以县级疾控机构应当具备公共场所卫生检测能力。从调查结果看,24个县级疾控机构中18个公共场所卫生指标的监测率较低,仅为45.71%,仅13家疾控机构部分项目通过认证。原因为:①由于疾控与监督职责仍然不十分清楚,绝大部分县级监督机构没有要求被监督单位在申请卫生许可证时提供有效的卫生监测报告,因此,大部分疾控机构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仅少数几家单位因监督和疾控未分开,开展了此项工作。②仪器设备不全,已有现场监测仪器陈旧,且没有进行计量鉴定。③人员少,现场监测仪器价格较高,而监测收费相对偏低,各机构投入较少。由于市辖区经济较发达,公共场所较多,对其监管力度大,监测也较规范,所以,市辖区疾控机构18个指标的监测率最高(67.29%),有能力开展部分项目的疾控机构相对最多,6个区中只有裕华区没有能力开展。64.58%的县级疾控机构能开展4~13个监测项目,其中能开展5个监测项目的疾控机构较多,占29.03%。没有1家疾控机构18个卫生指标全部能开展,大部分县级疾控机构不能开展的项目有可吸人颗粒物、新风量、甲醛、氨、照度,其仪器配置率都在33%以下。18个卫生监测指标中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浑浊度4个指标仪器配置率较高,在75%以上。

县级疾控机构从事公共卫生监测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在120人中,无职称和具有初级职称的占64.17%,具有高级职称的仅3人,具有大专以下学历的占85%,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人员专业素质,以增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尽快明确监督与疾控机构的职责,严格按照新版《细则》有关要求执行;疾控机构应避免从单纯的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应依法开展监测,保障卫生监测的科学性、完整性,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仪器配置的科学性,尽快提高公共场所主要项目的监测能力;上级机构应加强基层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BB 9663-967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S].

[2]WS 205-2001.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S].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S].2001.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5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于2003年6月,成立以来,成功地经受了防制“非典”、人禽流感、霍乱等传染病疫情的考验,出色完成了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各项防治工作。在这2年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历了SARS等传染病疫情之后,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建立完善全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安全可靠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体系,是一个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面临的关键问题所在。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仅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培训、管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信息处理等重要作用,是上传下达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基层防保网络(乡、村两级)的最高管理层,能否及时发现、识别、控制突发疫情,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基本情况 1.1 人力资源现状

1.1.1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2005年职工总数为87人,专业技术人员61人,占70.9%。

1.1.1.1从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学历人员9人,占14.8%,大专学历人员13人,占21.3%,中专学历人员35人,占57.4%,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4人,占6.6%,其中本科、大专学历中有8 人为第二学历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达到64%。

1.1.1.2从职称结构来看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8人,占13.1%,中级职称人员11人,占18.0%,初级职称人员38人,占62.3%,医士及其他人员4人,占6.6%。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过大。

1.1.1.3从专业结构来看 从事疾病控制15人,占24.7%。传染病防治专业1人、计划免疫专业1人;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专业2人;食品卫生专业3人、学校卫生专业1人、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专业4人;预防综合门诊医学专业1人。从专业结构看,从事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计划免疫、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专业业务人员力量较为薄弱。

1.1.1.4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人员41人,占67.2%,35―50岁人员14人,占23.0%,50岁人员6人,占9.8%。人员相对年轻。

1.1.2基层防保人力资源现状 2005年防保人员总数为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人,占77.8%。

1.1.2.1从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学历人员为0,大专学历人员11人,占22.4%,中专学历人员23人,占46.9%,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15人,占30.6%。基层防保人员存在学历较低的现状。

1.1.2.2从职称结构来看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为0,中级职称人员11人,占22.4%,初级职称人员31人,占63.3%,初级以下职称及无职称人员7人,占14.3%。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过大。

1.1.2.3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人员31人,占63.3%,35―50岁人员10人,占20.4%,50岁以上人员8人,占16.3%。

1.2用房现状 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730平方米、检验用房1020平方米、辅助用房250平方米,两年来未新增业务用房。

1.3设备现状 万元以上的仪器主要是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酶标仪及洗板机、生化仪、血球仪,除血球仪是2003年购买以外,其余均为八、九十年代产品,而且生化仪、酶标仪已数次修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在130万元左右。

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SARS的流行催生了对公共卫生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社会对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各省各市都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步伐,但作为最基层的县(市)级疾控机构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

2.1 疾控机构自身发展相对缓慢

疾控机构前身是原卫生防疫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将公 共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预防控制传染病方面,通过当时卫生防疫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先后消灭和基本消灭了鼠疫、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指标明显提高,但改革开放近20年来,突出强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防疫部门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五大卫生的工作中,而忽略了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直接导致了相关人员、技术、设备的薄弱,由于疾控机构组建时间不长,短时间内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2.2重治轻防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社会工程,投入大,效益链长,短期效益不明显,不但在普通百姓心目中重治轻防,在卫生部门中也一直是重治轻防,多年来轻视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的防控,防大疫、防恶病的意识淡薄,从政策、领导到关注程度都存在忽视现象,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远远落后于医疗单位建设。

2.3疾控体系管理机制不合理

现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疾控机构对乡镇防保人员实行业务指导,而行政领导实行层级管理,无人事管理权限,无工作经费,乡镇防疫人员主要精力用于创收,因此疾控机构技术指导缺乏直接性和强制性,管理显得苍白无力,既管不好人,又管不好事。

2.4业务经费投入不足

SARS疫情后,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但从目前重大传染病防治要求看,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疾控中心现有87人,核定拨款的只有64人,专项防治经费也存在较大差距,乡镇防保人员工资更不能保障。

2.5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

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缺少,学历结构偏低,特别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缺乏有经验、有技术、年富力强的综合性人才,人才断档、人多才缺的现象比较严重,一名专业人员往往承担着多项任务,致使工作只能处于 应付状态,难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2.6设施、设备不到位

工作用房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参照国家基本建设标准,工作用房还不达标,布局不合理,且与卫生监督所同一办公楼办公,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设备配备上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放射、检验、监测能力低下,缺乏新型、快速的先进检验检测设备和应急设备,现有设备还达不到国家标准的50%,严重影响了应急检测和日常监测工作的开展。

2.7乡镇防保机构防控能力薄弱

乡镇防保人员是疾控体系建设网络的基底,承担着大量的、具体的、细致的预防保健工作。然而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组织的人、财、物配备极其缺乏,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专业人员少、应急处置能力差的现状。几点建议和看法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要求,制定规划,加强疾控机构基本建设,新建或扩建业务工作用房,改善工作条件。增加设备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室标准,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注重专病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协调发展,拓宽检验领域,增加科技含量,争取早日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建设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不仅是疾控工作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疾控机构改革发展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

3.2.1有效拓展“引才”机制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当前疾控机构改变人才机构、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协调全面、规范适用的原则,严把“准入关”,积极引进学有专长、专业对口的 人才,并有针对性地吸纳部分相关专业和学科的人才,努力使引进的人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疾控工作内容和防治任务的需要。

3.2.2全面完善“育才”机制 高效的培训机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疾控机构要开拓思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从组织管理、制度保证、物资保障、运作方法等方面建立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全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不断为人才的成长进步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2.3切实加大“用才”力度 在疾控机构内真正建立择优录用、竞聘上岗的竞争机制,不拘一格、灵活务实的选任机制和奖优罚劣、留贤免庸的激励机制,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全体人员爱岗履职,形成用其所学、用其所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的人才使用新局面。

3.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先进的通讯和互联网络,形成及时、准确、快速防控体系。与上下级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构建一个数据报告准确、信息共享便利,能够及时快速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的应急反应机制。完善全市疫3.4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疾病的防护能力,加强全民公共卫生的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市民健康素质,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市民体质,有效预防疾病。宣传部门和新闻机构要支持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和其它新闻媒体应开辟免费的、定期的健康教育专栏、专题或节目,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

3.5加强基层防保机构建设 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的建设。理顺乡镇卫生防保组织管理体制,由疾控机构垂直管理,财政合理安排基层防保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乡镇防保组织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制定稳定人才的利益性政策,有计划地扩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比例,充实和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同时针对乡镇防保人员非专业人员多,整体素质低的现状,定期通过培训、讲座以及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专业水平,促使防保机构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确保全市公共卫生事业持续有序发展。

3.6加大疾控体系建设投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6

关键词:河南省;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调查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市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收回问卷15份,回收率为83.33%。

1 基本情况

1. 性别分布女多男少。参与调查者中,男6人,占40%;女9人,占60%。

2. 年龄分布中年多青年少。参与调查者中,﹤20岁的没有,21~30岁的3人,占20%;31~40岁的3人,占20%;41~50岁的8人,占53.33%;51~60岁的1人,占6.67%。

3. 工作年限分布十年以上的为主。参与调查者中,参加工作不到2年的1人,占6.67%;3~5年的2人,占13.33%;6~10年的1人,占6.67%;11~20年的6人,占40%;21~30年的5人,占33.33%;30年以上的没有。

4. 档案工作年限分布十年以内的占多。参与调查者中,在档案工作岗位工作不到2年1人,占6.67%;3~5年5人,占33.33%;6~10年2人,占13.33%;11~20年4人,占26.67%;21~30年2人,占13.33%;30年以上1人,占6.67%。

5. 学历分布全部受过高等教育。参与调查者中,全部具有大专以上高等教育学历,其中本科10 人,占66.67%;专科5 人,占33.33%。

6. 档案专业占比不足15%。参与调查者中,档案专业的2人,占13.33%;非档案专业的13人,占86.67%。

7. 相关专业背景占比不及非相关专业。参与调查者中,专业背景为档案管理的1人,占6.67%;档案相关专业(图书、情报、文秘、中文、管理)3人,占20%;疾控及相关专业3人,占20%;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3人,占20%;其他专业5人,占33.33%。

8. 职称分布多数具有档案专业职称。参与调查者中,副研究馆员2人,占13.33%;馆员5人,占33.33%;助理馆员3人,占20%;管理员1人,占6.67%;其他系列2人,占13.33%;无职称2人,占13.33%。

9. 多数人员接受过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情况。接受过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有10人,占66.67%;未参加过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的5人,占33.33%。

10. 参与调查者中专职多兼职少。参与调查者中,专职10人,占66.67%;兼职有5人,占33.33%。

11. 参与调查者认为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者专职少兼职多。参与调查者中,专职有10人,占41.67%;兼职有14人,占58.33%。

12. 参与调查的单位绝大多数实行了统一管理。参与调查者中,实施统一管理的14个,占93.33%,未实施统一管理的1个,占6.67%。

13. 参与调查的单位均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参与调查者中,建立并落实归档制度的有15个,占100%。

14. 参与调查的单位都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参与调查者中,建立综合档案室有15个,占100%。

15. 90%以上的单位实现了办公、借阅、库房三分开。参与调查者,实行并“三分开”的有14个,占93.33%;未实行“三分开”的有1个,占6.67%。

16. 档案库房面积50㎡上下各半。参与调查者中,档案库房面积在10~30㎡1个,占6.67%;30~50㎡6个,占40%;50~100㎡7个,占46.67%;〉100㎡1个,占6.67%。

17. 所有单位均设有消防灭火设施。参与调查者中,使用人工灭火器的15个,占100%;自动喷淋5个,占33.33%;气体1个,占6.67%;其他1个,占6.67%。近半数单位设置了两种以上的消防灭火设施。

18. 温湿度调节方法以设备调节为主,自然调节为辅。参与调查者中,使用空调调节温湿度的有13个,占86.67%;使用去湿机调节温度的有7个,占46.67%;使用自然通风方法调节温湿度的有5个,占33.33%;使用其它方法调节温湿度的1个,占6.67%。

19. 专用设施设备配备相对齐全。参与调查者中,列举的13种专用设施设备均有配备。以装备单位数量多少排序:电脑13个,占86.67%;打印机13个,占86.67%;密集架12个,占80%;空调12个,占80%;装订机12个,占80%;铁柜11个,占73.33%;缝纫机10个,占66.67%;复印机8个,占53.33%;照相机7个,占46.67%;除湿机7个,占46.67%;消毒灭菌机7个,占46.67%;检索柜6个,占40%;木柜2个,占13.33%。电脑、打印机、密集架、空调、装订机5种设备的配备率在80%以上,铁柜、缝纫机、复印机3种设备的配备率在50%以上,照相机、除湿机、消毒灭菌机、检索柜的使用率在40%以上,木柜的使用率只有不到15%。

20. 库房“五防”措施落实率整体达到了80%以上。参与调查者中,“五防”措施中落实防火的15个,占100%;防光的14个,占93.33%;防盗的14个,占93.33%;防潮的13个,占86.67%;防虫的12个,占80%。最高的是防火,最低的是防虫。

21. 大多数单位实施了档案规范化管理。参与调查者中,达到档案规范化管理国家一级的1个,占6.67%;国家二级的7个,占46.67%;省一级的1个,占6.67%;省二级的2个,占13.33%;市级1个,占6.67%;没有实施规范化达标的3个,占20%。

22. 室存档案门类众多,以文书档案、业务档案为最。参与调查者中,存有文书档案的15个,占100%;业务档案15个,占100%;会计档案13个,占86.67%;音像档案12个,占80%;照片档案12个,占80%;绩效考核档案11个,占73.33%;荣誉档案10个,占66.67%;科技档案8个,占53.33%;仪器设备档案8个,占53.33%;实物档案8个,占53.33%;人事档案5个,占33.33%;其他2个,占13.33%。

23. 业务档案主要保管在单位综合档案室。参与调查者中,业务档案保存在综合档案室的有13个,占86.67%;保存在业务部门2个,占13.33%。

24. 对单位文书档案、业务档案、会计档案起止时间的知晓程度最高。参与调查者中,知晓本单位文书档案14人,占93.33%;业务档案13人,占86.67%;会计档案12人,占80%;绩效考核档案8人,占53.33%;荣誉档案8人,占53.33%;音像档案7人,占46.67%;科技档案6人,占40%;实物档案6人,占40%;仪器设备档案6人,占40%;照片档案6人,占40%;人事档案4人,占26.67%;其他2人,占13.33%。

25. 对文书档案、业务档案数量的知晓度最高。知晓本单位各类档案数量的,文书档案13人,占86.67%;业务档案12人,占80%;会计档案11人,占73.33%;绩效考核档案9人,占60%;照片档案9人,占60%;荣誉档案8人,占53.33%;音像档案7人,占46.67%;科技档案6人,占40%;仪器设备档案6人,占40%;实物档案5人,占33.33%;人事档案3人,占20%;其他2人,占13.33%。

26. 40%的受访者认为业务档案与单位职能相关度最高。参与调查者中,认为与单位职能相关高最高的档案有业务档案、文书档案、绩效考核档案、荣誉档案和仪器设备档案5种。其中认为是业务档案的6人,占40%;文书档案4人,占26.67%;绩效考核档案3人,占20%;荣誉档案1人,占6.67%;仪器设备档案1人,占6.67%。

27. 既按件也按卷整理是采用最多的整理方式。参与调查者中,既按件也按卷整理有10个,占66.67%;只按件整理3个,占20%;只按卷整理有2个,占13.33%。

28. 年度-组织机构-问题(事由)组卷法是市级级疾控中心采用最多的组卷方式。参与调查者中,采用年度-组织机构-问题(事由)组卷法11人,占73.33%;采用年度-组织机构组卷法5人,占33.33%;采用年度-问题(事由)组卷法3人,占20%。

2 情况分析

(1)在人员构成方面:女多男少;年龄偏大;工作年限长任现职短,存在大龄换岗问题;受教育程度高;少档案专业背景;大多数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

(2)在人员配置与制度方面:多数人受过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所有单位基本上落实了主要档案制度。

(3)从保管条件看,近95%的单位落实了“三分开”、库房面积超过了30㎡;所有单位均设有消防灭火设施;温湿度调节以设备调节为主,自然调节为辅,多种并用;专用设施设备的配备齐全;库房“五防”措施落实比率超过八成;规范化达标率达80%。

(4)从室藏档案情况看,门类多样,文书档案、业务档案最普遍;业务档案大多数保管在综合档案室;工作人员多对家底清楚;与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沟通联络良好。

(5)从档案整理方法上看,即按件也按卷整理是市级疾控系统单位整理档案采用的主要方式;年度-组织机构-问题(事由)组卷法是主要的组卷方式。

3 对策与建议

综上,河南省市级疾控机构档案工作的整体情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和需要弥补的短板。

(1)在人员构成方面:适时招录或补充具备档案高等教育专业背景的新人进入市级疾控档案工作队伍,防止年龄偏大趋势的扩大;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的优势,通过参加档案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专兼职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尽量减少大龄换岗情况的发生,稳定档案工作者队伍。

(2)在制度建设与落实方面:巩固已经落实的档案制度,消灭集中统一管理和“三分开”的死角,努力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全覆盖。加强与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良好沟通与联络,争取得到其的支持与帮助。

(3)在保管条件方面:着力解决库房面积不达标的问题;提高双重消防灭火设施配备率;争取温湿度调节设备使用率达100%;继续提高专用设施设备的配备程度,必备设施设备达到100%,主要设施设备达到90%,次要设施设备达到75%,一般设施设备达到60%;将库房“五防”措施落实比率再提高一个档次。

(4)在室藏档案方面:理顺疾控档案分类,将工作重点放在业务档案和文书档案上;继续推动全部档案集中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档案室作用;鼓励档案工作者熟悉室藏,摸清家底;消灭引发断档现象的因素。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7

1.1对象

孝感市所辖6县1区的县级疾控中心。

1.2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系统。

1.3方法

对7个县级疾控中心2011年度人员基本情况、经费收支情况、房屋与资产基本建设情况、主要仪器设备、检验能力、专用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基本信息系统里的统计分析结果和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完成整理。

1.4指标说明

主要仪器设备分类说明:A类为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B类为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C类为根据地域特点、工作需求应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检验能力标准分类说明:A类为国家规定必须开展的工作项目;B类为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应开展的工作项目。

2结果

1.1人员基本情况

7个县级疾控中心职工总数817人, 其中在职631人, 退休151人, 临时聘用等其他39人。总编制数678人, 在职有编总数559人, 共超编119人, 占在职人数的18.86%。学历:在职人员中无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本科学历占11.59%, 大专学历占35.56%, 中专、高中及以下占52.85%。职称:正高占0.63%, 副高占4.44%, 中级占40.63%, 初级占33.02%, 无技术职务的占21.27%。年龄:25岁以下占1.9%, 25-岁占20.48%, 35-岁占42.38%, 45-岁占26.98%, 55-岁占8.25%。工作年限:5年以下占3.65%, 5-年占5.87%, 10-年占33.65%, 20-年占31.59%, 30-年占25.24%, 孝昌县、大悟县、汉川市疾控中心没有工作年限5年以下工作人员。从事专业 (执业) 类别:执业医师占36.99% (其中临床占17.3%, 口腔占0.32%, 公共卫生占19.05%, 中医占0.16%, 中西医结合占0.16%) , 注册护士占9.21%, 药剂人员占0.96%, 检验技术人员占9.84%, 影像技术人员占2.06%, 其他专业占13.82%, 管理人员占12.22%。

1.2经费收支情况

7个县级疾控中心中4个为全额拨款单位, 3个为差额拨款。年平均收入为1042万元, 最高的为汉川市疾控中心 (1628万元) , 最低的为大悟县疾控中心 (281.3万元) , 3个县级疾控中心年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上, 4个县级疾控中心年收入在平均收入之下。平均支出费用中工资福利支出和商品和福利支出占到81.86%, 对个人和对家庭的补助占5.29%, 基本建设支出3.14%, 其他资本性支出占1.57%, 其他支出占8.43%。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大悟县疾控中心的基本建设支出为零。

1.3房屋与资产基本建设情况

7个县级疾控中心房屋均为砖混结构。人均建筑面积平均为18.29m2, 最高的孝昌县疾控中心, 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7m2, 最低的为孝南区疾控中心, 人均建筑面积仅为6m2, 其次为应城市疾控中心, 人均建筑面积为13m2。房屋的用途构成比为实验室用房占29.97%, 业务办公用房占44.02%, 行政办公用房占17.06%, 保证辅助用房占8.95%。自建成后没有新建房屋的有应城市疾控中心和孝南区疾控中心, 分别建于1981年和1992年, 其他疾控中心均借助2003年非典之后的疾控建设项目和疾控机构两项体制改革, 新建、改扩建了办公或实验用房。

1.4主要仪器设备

7个县级疾控中心平均主要仪器设备为126台 (套) , 略高于国家标准106台 (套) , 其中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信息设备、车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健康教育器材仅达到国家标准的一半。孝昌县疾控中心和大悟县疾控中心主要仪器设备实有平均数总数与国家标准比低33.49%。 (表1)

1.5检验能力

各县级疾控中心检验项目平均能达到A类标准的84.02%, 能达到B类标准的40.05%。达到A类检验能力最高的为汉川市疾控中心, 为95.76%;最低的为孝昌县疾控中心, 为66.10%, 其余均能达到80%以上 (表2) 。B类检验项目中主要集中在疾病监测项目、食品、水、公共场所卫生检测等项目。低于国家标准的项目为:细菌性疾病、食源性、水源性疾病相关检测, 寄生虫病检测, 包装材料检测, 食品卫生质量检测, 保健食品、食品卫生检测, 饮用水、矿泉水、水及水产品卫生检测, 水、食品、化妆品、职业环境、居住环境、公共场所卫生检测, 粮食、食品、饮水中真菌毒素及藻毒素检测, 食品、化妆品、水中有害物检测, 工作环境放射防护及射线剂量测定, 作业场所、公共场所气象条件及有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与地方病生化指标检测。

1.6专用实验室

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总建筑面积8 210.1m2, 使用面积7 111.5m2, 使用率86.62%, 实验室人均面积29.97m2。所有县级疾控中心均建有P2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 均无P3实验室、局部100级、脊灰确认实验室、艾滋病确认实验室, 除云梦县疾控中心建有1个1000级净化实验室和1个毒理实验室外, 其他县级疾控中心均没有1000级净化实验室和毒理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功能区由免疫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气相色谱室、原子吸收室、仪器室、实验室办公室、检验样品采集、洗涤、留样、消毒、试剂仓库等部分组成。

3分析与建议

3.1人力资源匮乏仍是制约基层疾控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

孝感市县级疾控中心人员学历偏低, 以中、初级职称为主, 工作人员年龄老化, 专业人员短缺, 人员编制不足, 超编和空编同时存在, 与其他地区疾控机构人力资源情况相似[1]。由各地经济条件和政府重视力度的不同, 各县级疾控中心编制数差别较大, 例如汉川市疾控中心定编181个, 实际在编人员93人, 空编近50%, 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空间, 而孝昌县疾控中心和应城市疾控中心分别定编40人、60人, 在职人员已经超编近50%, 有限的人员编制需要承担67万左右人口的疾病防控任务,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形势的需要。

3.2经费有限, 缺乏基本建设和添置仪器设备的资金

孝南区、大悟县、应城市疾控中心被定为差额拨款单位, 年平均收入为815.8万元,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其中大悟县疾控中心年收入为全市最低。所有县级疾控中心的支出近一半用在支付职工工资福利, 另一半用在支付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差旅费等方面, 极少部分用于基本建设和添置仪器设备, 与其他疾控机构经费支出比例也有相似之处[2]。各地均严重缺乏健康教育器材、B类和C类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由于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各疾控中心电脑普及, 是信息设备总数超过国家标准的主要原因, 但是均普遍缺乏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堆叠式HUB、交换机等高端信息设备。

3.3实验室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湖北省于2009年在全省正式开始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等级评审工作, 实验用房面积、实验室布局、生物安全实验室设置、A类设备配备率、检测能力、工作量作为等级评审的准入条件[3], 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基本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进一步提高。孝感市县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平均为18.29m2, 而实验室人均面积达到29.97m2。以孝南区疾控中心为例, 其人均建筑仅为6m2, 实验室面积占到建筑面积的31.65%, 实验室人均面积达到32m2, 说明各县级疾控中心在分配办公用房时, 均首先保证了实验室用房。各县级疾控中心的A类检验仪器设备、A类检验检测能力和专用实验室的建设, 基本能达到国家标准, B类和C类主要仪器设备、B类检验能力比较欠缺。

3.4解决当前主要矛盾, 推进基层疾控机构平衡发展

目前, 基层疾控机构普遍存在编制少, 人员素质低, 技术结构不合理[4], 财政投入不足, 基础建设落实等困难。但是,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各地政府对疾病控制机构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财政投入越来越大, 各基层疾控机构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自身实际, 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 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 以促进疾控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多种途径提高人力综合素质。政府对疾控工作的重视及其财政支出力度的变化均成为影响疾控机构人力综合素质提高的最重要因素[5], 孝昌县疾控中心和应城市疾控中心应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 增加编制数, 其他疾控中心应该通过公开招考、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6]。二是积极争取疾病控制机构建设项目, 改善疾控机构基本建设现状。孝南区、应城市疾控中心要积极争取疾控建设项目和政府支持, 对办公场所进行新建或改改扩建, 改变目前狭小、老旧的办公场所, 其他疾控机构要借力于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疾控项目、健康湖北行动等工作, 改善健康教育和检验等主要仪器设备配置。三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 提升检验能力。基层疾控中心在实验室等级创建过程中, 不能停留在为了创建而创建, 要把在创建过程中提高的软件、硬件转化为实际工作效能, 成为疾病控制事业的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玲玲, 刘学在, 唐雪锋, 等.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1 (12) :740~742.

[2]郑余焕, 姚强, 丛黎明, 等.浙江省县级疾控中心人员配置及经费收支状况调查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2) :13~19.

[3]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等级评审工作方案、评分标准、实施细则[S].2010.

[4]谢兆勋.福州市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健康必读杂志, 2010 (12) :128~129.

[5]蔡正茂, 王颖, 李程跃, 等.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综合素质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 2009, 12 (1) :14~18.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廉政风险防控探讨 篇8

2013年,云南省卫生厅发出《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卫纪发〔2013〕8号),要求各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在全中心范围内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1目标要求

按照“全面开展、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总体要求,通过对中心各岗位廉政风险的“找、防、控”,开展岗位风险评估,找准廉政风险点;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积极寻找预防岗位廉政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牢牢控制和及时化解岗位廉政风险,做到风险目标明确,防控措施到位。 逐步建立以完善监管防控制度为目的,监管措施执行有力的长效防控机制,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2方法步骤

廉政风险防控实行分级管理,中心主任负总责, 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副主任承担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承担直接领导责任,个人承担直接责任,纪检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2.1组织动员成立中心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纪审办,制订方案并成文发布,召开全中心职工动员大会,启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2.2风险点排查中心领导岗位风险点排查,科室岗位风险点排查,业务流程风险点排查,规章、制度、 机制风险点排查。

2.3风险等级评估根据廉政风险的高低、权力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按照“高、中、低”三个等级对廉政风险点进行评定。

2.4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包括:制定防控措施、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几个部分。

3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点

3.1风险排查是基础风险点排查是廉政风险防控的基础,做不好风险点排查,风险防控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

3.1.1广泛动员风险点排查是廉政风险防控的第一步,也是需要每一个职工参与其中的一步。要采取多种手段、使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动员,让全体职工都了解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方法和步骤,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配合。每个职工都要认真对照方案,结合岗位职责分析廉政风险、提出防控措施。

3.1.2严格审核不管宣传动员做得多好,要让每个职工都准确理解方案,准确做出自查是不可能的,一定要严格审核把关。首先是科室要把关,在全科层面上看自查内容准不准,是不是与科室确定的岗位职责一致;其次是中心要把关,在全中心层面上看自查定位准不准,是不是与中心掌握的风险等级一致。

3.1.3全面统筹风险点排查中最基础的是岗位风险点排查,但还包括业务流程风险点排查和规章、制度、机制风险点排查。疾控系统是事业单位,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政府规定繁多,更需要注重业务流程风险点排查和规章、制度、机制风险点排查。在岗位风险点排查的基础上,一定要梳理各个业务流程,形成风险流程,并在此过程分析岗位间制约关系,对比、调整各个岗位点风险大小。

3.2风险等级是关键

3.2.1考虑岗位职责大致上说,涉及“三重一大”决策、资金审批、人事安排、设备招标购置等都应该是高风险岗位,从属、配合高风险岗位运行的岗位应该属于中风险岗位,其余岗位则应该归于低风险岗位。

3.2.2控制比例疾控系统是事业单位,多数人员从事相对单纯的业务工作,从过往经验看也不属于腐败案件的高发区,因此在岗位风险等级确定上一定要实事求是,合理设置高、中、低比例,例如小于10%、小于20%、大于70%,整体结构应该呈现金字塔形状。

3.2.3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就是突出高风险岗位,高风险岗位一定要反复比较、论证,在重视传统人、财、 物等岗位的同时,要结合疾控系统工作实际抓住特色,经过十多年的运行,不管是全国层面还是全省层面,疾控系统都暴露、查处了一批贪腐案件,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机构的特点。

3.3制度建设是根本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中, 从内容上说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的操作性, 制度是用来执行的,每一条都要言之有物、简单明了, 要把可操作性放在最重要位置,防止被标语化、空心化,落入“纸上写写,墙上挂挂”的困境。(2)制度的兼容性,廉政风险制度是单位整个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要注意和其它制度的协调、统一,做到相互印证、 相互补充,使廉政风险制度融入到整个制度体系中。 (3)制度的权威性,相比于其他制度,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更加需要注意保持在法律、法规框架之内,保证大的原则不出错,小的细节有创新。

4监督管理是手段

确定了岗位风险点、业务流程风险点和规章、制度、体制风险点,只是完成廉政风险防控“网”的建设, 真正要让这张网动起来、发挥出作用,还需要落实监督管理,这其中,以疾控系统的现状而言,党委、纪检审计部门的作用尤为重要。党委责无旁贷要发挥好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领导作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具体布置、具体落实,只有党委牵头,才能带动行政参与和纪委配合,只有党委、行政、纪委齐抓共管,廉政风险防控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推进。纪检部门是在纪委领导下,具体承担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责任部门,一定要主动、积极履行职责。对上当好党委、行政、纪委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的参谋、助手,在严格遵循方案要求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不断提出切合实际的好建议、操作性强的好设想,供书记、主任选择、采纳。对下做好对基层部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督促,多到部门科室中去征求意见,多到职工群众中去了解情况,统筹安排、全面兼顾,让廉政风险防控最广泛地深入到职工群众中、服务到部门工作中。通过扎扎实实地履行好纪检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实现上下联动, 形成全中心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一盘棋。

摘要:目的 介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为疾控机构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以云南省实际工作为依据,阐述现状,分析问题,提出防控重点。结果 从目标要求、方法步骤、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点等几个方面,介绍疾控机构廉政风险防控的目标任务、组织机构、工作内容、预期产出等,归纳疾控机构廉政风险防控的基础、关键、根本、手段。结论 疾控机构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风险点排查是基础,风险等级是关键,制度建设是根本,监督管理是手段。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党建工作探索 篇9

1 具体做法

1.1 抓重点, 强化领导班子建设。

做到政治坚定, 思想统一围绕疾病控制的各项工作, 疾控中心党支部成员任务清、方向明, 心朝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做到求真务实, 工作务实。严格执行例会制度, 周一上午无特殊情况必开班子例会。使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多沟通多交流, 团结协作, 集体领导, 分工负责, 坚持正常的党内生活制度和议事规则。做到开拓创新, 思路领先。加强行政、专业技术培训与演练、科研等工作的管理, 不断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做到勤政廉洁、作风正派。好班子首先应是廉班子, 严格自律, 以廉促勤,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保证在日常权力运作中能够从严要求自己。利用民主测评和职工代表大会, 不断听取职工的合理化建议, 修正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使职工心情顺、干劲足。让班子成为党员群众信任的坚强的战斗堡垒。

1.2 夯基础, 打造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

1.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 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党支部、党小组结合党员思想实际、文化差异和疾控中心发展要求, 开展丰富有特色的教育管理工作, 使党员教育管理贴近党员的工作思想实际。

1.2.2 以规范制度建设为中心, 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坚持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以“三会一课”制度为重点, 加强党员日常管理。通过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会, 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增强党员的自我约束力及接受管理的自觉性。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通过细化党员教育管理各项任务, 为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

1.2.3 以强化载体功能为基础, 不断扩展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 不仅按要求完成上级规定工作, 还结合疾控中心实际工作特点, 开创性地开展活动, 创建灵活多样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 加大科学、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班、报告会、参观革命圣地、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和专题讨论活动等方式, 增强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时代感和感染力, 使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充满生机和时代气息。

1.3 建机制, 彻底转变工作作风, 创新机制, 规范行为, 注重实效

坚持围绕业务工作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业务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制度促发展, 以制度树形象, 以制度建和谐。针对疾控队伍的新情况, 管理的新要求, 对现有制度实行“废、改、立”, 使疾控中心各项制度更能符合工作要求, 使疾控中心制度涵盖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并认真执行。

1.4 顺民意,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科学民主决策是一个单位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依靠民主决策机制, 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 始终把职工放在科学决策的主人翁位置, 坚持做到尊重职工的权利, 依靠职工的智慧, 照顾职工的利益, 让职工成为单位决策的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承担者。这样决策就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愿、激发民力的过程, 决策实施起来也会得到职工的拥护和支持。

1.5 查风险, 防患于未然

1.5.1 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

根据所在的岗位、所负职责, 积极查找思想道德风险点、岗位职责风险点、制度机制风险点。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台帐, 制定防范措施。将廉政风险点在疾控中心网页上公布, 接受疾控中心职工以及社会大众的监督。通过对自身以及科室的廉政风险点查找, 使全体干部职工在查找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取, 从而提高了疾控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防腐拒变意识, 把不良的腐败风气牢牢挡在中心门外。

1.5.2 定期召开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党性分析会

每位党员都围绕本职工作, 按照公开承诺活动的要求, 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剖析原因, 结合实际提出整改措施, 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主要领导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同时积极引导其他同志相互批评。党员发言时不讲成绩, 只谈问题;不讲客观理由, 只讲主观原因。党员在开展自我批评时都能端正态度, 直言不讳, 坦诚相见。既把握了问题的方方面面, 又突出了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 并紧密结合本职业务工作情况, 提出了整改措施。通过召开党员党性分析会, 增强了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自觉性, 增进了队伍的团结, 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全体党员振奋了精神, 鼓舞了干劲, 对于以后加强内部团结、更好地开展防病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5.3 开展“会诊”活动, 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查找自身不足

每半年开展一次“会诊”活动, 活动采取不记名提意见开“健康处方”的形式进行。要求每位中层以上干部本着帮助人、鼓励人、爱护人的态度, 提前准备好“健康处方”, 杜绝恶意中伤的行为发生。同时还规定了“健康处方”书写格式、纸张大小、字体字号等, 除内容外, 其余都是统一的。保证不透露出提意见建议者的任何信息, 使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真实的看法, 不会有所顾忌。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按顺序对每个人进行投递。这样, 每位中层以上干部都会收到除自己以外的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开的“健康处方”。投递结束后, 每个人根据自己收到的健康处方进行自我诊断, 制订改进措施。

1.6 聚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

单位文化不能靠自然的沉淀, 自然形成, 而是靠积极的倡导和不懈的建设。文化建设是预防各类不安定因素产生的有效措施。党支部、共青团、工会联合挖掘单位文化建设的资源, 常年协力实施以:团队拓展、普法宣传、心理讲座、节日联欢、棋牌球技、集体爬山、生日关怀、表彰奖励、文艺汇演、重阳慰问、图片展览等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塑造”工程, 为职工群众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发挥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 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疾控事业发展的大局,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主人翁意识,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

1.7 展思路, 拓展防病工作新空间

以志愿者先锋服务队为依托, 不断拓展防病服务新空间。面向社区、农村、企业、事业单位, 志愿提供有关传染病防控、慢病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方面的服务, 不断根据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与党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来调整党员先锋服务队的服务内容。

1.8 重服务, 着力解决群众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1.8.1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以在职继续医学教育为主, 职工业余自学为辅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特点, 积极做好各类演练。建立由业务办公室负责的业务培训的长效机制, 年初有计划, 年底有考核。

1.8.2 改善服务态度

通过开展“双促双治”、“学、优、提”大讨论等活动, 弘扬正气。在此工作基础上, 又制订了社会公众满意度问询调查、辖区内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满意度调查、单位职工满意度问询调查表。建立了每年至少一次的调查机制。

1.8.3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台帐

对在日常工作中被群众或服务对象举报的事件记录在案,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 实行日常监督与年末考核有机结合, 有效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开展规范化服务, 倡导人性化服务, 强化细节服务, 积极探索尊重、理解、关怀服务对象等方面的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 增强服务对象对疾控中心及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理解。通过“党员示范岗”等评比活动, 弘扬正气, 鞭策后进, 逐步树立疾控中心的良好社会形象。

2 初见成效

通过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 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提高,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克服人员少、资金短缺等困难, 昼夜坚守在防病工作一线。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圆满完成各项防病任务, 正确及时地处理了多起公共卫生事件。防病能力显著提升, 成为国家级网络实验室。多个专业在市疾控中心考核中名列前茅。科技研发工作也顺利开展, 《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实验》项目获得怀柔区唯一一项软科学一等奖。疾控中心的良好形象逐步树立, 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认可。仅2010年就荣获了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等十余个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浅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 篇10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动因

(一) 内部原因

1、疾病控制机构的中国性。

我国疾病控制机构与国外疾控机构的国情特点不同, 它享有政府预算拨款, 承担政府的职能, 却并非政府部门, 这也就是疾控机构的中国特色。如何对财政供养负责, 保证政府投入财尽其用, 确保社会效益, 就需要疾病控制机构通过对自身工作的评估, 来对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

2、疾病控制事业的特殊性。

国家对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从疾病控制事业上可以体现出来, 因此, 对疾控事业来说以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主要方向的改革思路上是行不通的, 相对其它领域疾病控制事业改革进程较为独立, 其改革的压力和内在要求也就愈加强烈。

(二) 外部原因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整个时代环境的大背景相契合, 具有强烈的外部推动色彩。由于改革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发展进入瓶颈期后, 对改革需求必然会增大, 目前我国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但是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没能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因此, 要推进事业单位职能的重新定位, 政府部门必然改革现有体制, 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改革正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二、疾病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现状与分析

(一) 管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和调整, 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最终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效益。绩效考核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 还没能把疾病控制发展的各种关系理顺, 疾病控制工作开展的环境也没能优化影响, 还存在固有的矛盾。

(二) 疾病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目标没有充分实现

促进疾病控制工作发展、提高疾病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质量等是实施疾病控制机构绩效考核的宗旨,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考核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其主要原因有:疾病控制工作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发展不均衡,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标准很容易挫伤有些地区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新旧考核方式共同存在, 没有明显的过渡, 例如疾病控制工作每年卫生行政部门都有工作目标和工作要点, 如果现在又有绩效考核标准, 不同的目标和标准要求很容易造成被考核者的无所适从。

(三) 评价体系不科学, 反馈不及时

考核和评价疾病控制工作如果用唯一的指标和统一的标准, 而忽略地区差异和职能的不同, 将有失公平。有些单位考核计分比较复杂, 工作实绩情况通过自评和现场复核不能如实的反映, 就会导致评价和反馈不能进行。

(四) 考核程序过于繁琐

有些单位考核项目多, 而且部分指标相互重叠, 基本信息跨行业跨部门;考核周期不按年度考核, 有时候中间会间隔好几年, 设置不合理;各种基本数据、参数和率划分过细、统计繁杂;而由考核者收集整理所需资料, 一般会造成考核效率低下、成本高、考核准备时间过长。

(五) 政府未参与, 卫生行政部门不重视

按照原先设计,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考核的主角, 应是疾控工作绩效考核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途径

(一) 建立组织机构

通过建立管理协调指导组和评估执行组, 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效能为目的, 使组织机构责、权、利相一致, 层次清楚。管理协调指导组具有计划、组织、协调的职能, 对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进行审核, 并协调有关部门, 对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评估执行组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党政领导组成, 通过领导和指导绩效考核工作, 听取责任人的初步评估意见和汇报, 纠正评估中的偏差, 来对评估尺度进行有效控制。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分级负责制”, 构建中心、科、个人三级管理组织, 明确组织的责任、权力、绩效。

(二)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1、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通过部门日常管理, 查找和纠正未按计划实施的项目、每月、每周工作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化管理和重点工作实施情况、以及检查中心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制、责任追究制, 从制度上规范岗位目标绩效考核, 强化内部管理。根据有关规范和规定的要求, 绩效考核要求对各类资料进行归档, 以备本部门考核小组检查;建立工作情况记录制度, 及时做好各部门和各组业务工作情况记录, 将对绩效完成情况、并跟踪、反馈和评估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2、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结构、过程、结果构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基础, 医疗卫生服务系统通过这三个过程来完成与社会的联系。其中结构评价, 主要是对单位投入的人、财、物方面数量和质量的高低进行评估和考核, 通常也叫基础质量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操作流程上来衡量具体操作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宜性, 通常也称环节质量评价。绩效考核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 应不断进行改进监督绩效完成过程中各种行为因素, 对在过程控制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要及时进行纠正, 并提出合理建议。同时, 注意保持绩效考核工作的连续性, 对考核工作也要根据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改进。只有这样, 广大职工干部对考核工作才能高度重视, 使他们能够自觉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积极完成既定目标, 从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整体绩效考核工作, 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工作。结果评价也称终末质量评价, 是对过程结束时的测量评价。

3、建立绩效考核投诉制度

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的保障是要建立绩效考核投诉制度。如果责任人对考核结果产生争议时, 就可以通过申诉让评估小组仲裁, 从而达到客观公正。

4、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的薪酬制度

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把考核结果同个人的职位变动、职务升降、薪资调整及奖金分配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达到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把责任人晋升和收入的确定以及个人能力的衡量都参考考核的结果, 从而充够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绩效考核也可以反映出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劣, 可以警示他们改进工作态度, 立足自身的岗位, 提高工作业绩。

5、建立培训制度, 增强职工参与的主动性

通过培训, 可以对全面了解绩效考核体系的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使实施绩效考核的实质和意义能够被广大职工干部所认识, 从而使他们掌握绩效考核的方法, 熟悉考核标准, 使各单位顺利实施绩效考核工作。

(三) 定期反馈持续的绩效沟通和考核结果

在评价工作结束后, 将评价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应以正式文件或反馈书的形式反馈给被考核人员, 并督促其改正, 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约束力。通过反馈, 可以避免因表面现象造成的误解, 并对考核评估结果是否正确与否进行有效纠正;同时应当把解决问题放在反馈过程中的重点, 帮助指出其工作缺陷的原因, 对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 对提出看法、建议并进行改进。可以说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是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提高社会综合参与度

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考核架构, 我们不能把考核对象仅限于疾控系统内部, 因为现阶段疾病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所涉及的部门、影响和意义实际上已超出了疾病控制系统的范畴。但在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在没能成为统一行为的情况下, 他还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因此, 作为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仅靠疾控机构有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疾病控制工作应积极争取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其次, 疾控机构的绩效如何, 最有发言权的是与疾控工作利益相关的社会和群体, 而不是疾病控制机构本身或者主管部门。另外, 社会满意度、服务对象调查等相关内容也在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 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改变只与被考核方接触的旧观念, 加强与利益群体的直接互动才能够解决资料的全面性、可靠性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增强考核的客观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龙翔凌, 程薇, 范得慧, 等.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

[2]姜福康, 高录涛, 王军, 等.实行绩效管理推进医院快速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5)

上一篇:人文护理模式下一篇:结核性胸膜炎护理